质量会议制度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质量会议制度(精选8篇)

质量会议制度 篇1

一、工件或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与“规程”、“标准”、设计文件、技术文件的要求不相符合,即出现质量事故,根据事故的情况,应不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议,总结经验表彰先进,采好防犯措施。

二、如发现质量事故,检验人员认为可返修达到技术要求的可不填写质量事故报告,凡经返修不能达到技术要求,但可回用的零部件检验员可在材和零件上做上“暂停”的标记,并填写质量事故报告单,报总师办、生产科及生产车间,检验员收到有批准手续的解决办法,可将标记废为“放行”标记。

三、发生的一般质量事故(经济损失在500元以下),由责任单位召开质量分析会,查原因找出对策。对重大质量事故(经济损失在1000元以上)责任部门立即召开质量分析会议,各职能部门参加,提出处理意见,并做好会议记录,当处理意见和解决办法与检验责任工程师有异议时,质保工程师做出最终裁决。

四、质量事故处理要按“三不放过”原则进行(事故原因不明,责任不清,无防范措施不放过)。

五、质量事故及会议分析记录由质检科及时书面报告质保工程师。

质量会议制度 篇2

与会专家及代表围绕会议主题, 结合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改革教学评价制度与教学质量、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办学资源配置方式改革、通识课程改革与大学教育质量四个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形成了以下主要观点。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迫切需要提高教学质量, 需要制度创新和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会专家认为, 要完成这样的任务, 必须首先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切实加强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力度, 包括时间与精力。当前, 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严重不足已经成为阻碍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 更需要大学从教学制度层面来推动和保障教师教学工作的足时足量和有效性, 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 在教育研究特别是高等教育研究中, 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研究都比较多, 但是对于高等教育制度特别是教学制度的研究还相对比较欠缺。与会代表在发言中指出, 把理论、制度融合在一起, 使高等教育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制度化非常重要。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朱敏结合本校的实践指出, 大学的教学制度是连接大学人才培养理念和大学人才培养实践的纽带, 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当前, 大学的教学制度中主要有两点不足, 一是统一性比较强, 个性化不太足。二是长期的教学制度形成了纵向联系比较稳定, 横向沟通比较少, 这不利于形成合力, 全方位实现以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为此, 可从教学投入制度、资源共享制度、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制度、学生学习激励制度、基层教学组织形式5个方面进行教育制度创新, 来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亟需改革, 教师教学能力不容忽视

教师是高校发展的根本, 在今后高等教育改革中, 教师队伍建设会成为关键。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指出,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一定要关注年轻人,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 青年强则校强, 青年衰则校亡, 没有一支好的青年队伍, 未来学校的发展就没有希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认为, 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种种制度设计将成为未来改革发展的关键。他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 从改革目标、宗旨、根本任务、改革和发展方式等方面对教育制度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制度改革提出要求, 指出, 与十八大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密切相关的问题之一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在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职务、职称、聘任制与国家和学校所要求的学位学历制度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取得的学位并不能等同于他实际具有的教学科研水平, 特别是教学水平。教学水平要通过学校的职务职称评定来进行标识。现在, 大学有条件以博士学历为起点聘任教师, 使教师通过“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这样的台阶逐步成长起来。

对于高校教师评审制度, 与会代表提出既要关注教师的科研能力, 也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西华大学校长孙卫国代表小组发言, 提出:第一, 教师职称的评审必须和科研挂钩, 老师必须做研究, 即便不做专业研究, 也必须做教学研究。任何研究都不做的教师, 只能是中学式的教书匠, 而不是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师。他引用德国教育家的话, 指出, 坏的教师奉送真理, 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所以要成为好的教师, 必须要么做专业研究、要么做教学研究。第二, 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必须通过职称杠杆, 在校内甚至校外通过一定的组织, 对教师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水平的培训, 要加强培训。第三, 高校可以分学科、分类型设计一些机动性职称指标, 分配给学术比较强的教师, 或者教学很优秀但科研做得较少的教师。

三、教师评价制度应引导教师加大教学投入, 提高教学质量还需多方合作

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 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多少, 与现有的教师评价制度和教学制度的价值导向密不可分。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校长张来斌认为, 目前高校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教学动力不足, 二是灌输式教学大行其道, 三是教学能力不足, 必须从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教师管理评价体制、教师个人价值取向三个维度来改革和引导。要善待每个学生, 一要把最好的老师安排给学生, 二要把最优质的资源配给学生, 三要把最大的尊重给予学生, 四要把更多的选择交给学生, 五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认为, 在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 教师评价制度需要做出改变, 否则很难让大学教育真正回归到以人才培养为主, 这也是大学面临的挑战之一。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朱敏指出, 充分的投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首先要保证领导精力对教学的投入, 二是要保证教师精力的投入, 三是构建学生精力投入制度。对于教师, 要改变对教师要求多、检查多、考核多、帮助少的局面, 要更加强调对教师的培训、交流、评估、咨询和服务。宜宾学院院长汪明义代表小组发言认为, 教学制度是关于招生、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评价、学习评价等的综合。改变教学制度就需要在这一系列制度上进行改革。教学制度改革取决于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文化。教学制度改革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 教学制度的改革需要有勇气、有智慧、有意志力的政府和学校。

改革教学制度, 提高教学质量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新阶段的需要。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认为,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比较显著的特征就是大众化、现代化、特色化、优质化和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在从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大众教育阶段的过程中, 一定要改变落后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制度以及管理方式, 要从规模扩张、数量增长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环节, 高校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体, 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 但高校内外的其他一些因素也不容忽视。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结合本校的实践经验, 指出, 人才培养不应该仅仅是教师的任务, 而应该是全员参与, 学校干部、教师、管理者、工勤人员都应当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 全方位地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贡献力量。与此同时, 大学还应当内外联合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要发挥大学和大学之外各方面力量的各种因素, 通过大学与家庭的合作、大学与中学的联合、政府与社会的联合、大学与企业的联合,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着力培养比较丰满的、立体的人。

四、提高教学质量需要高校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 是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重要体现之一。教学质量的提高, 不仅需要教师评价制度和教学制度的转型, 还需要有资源支持, 需要学校确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和资源配置方式, 同时也需要各种内外部支持。重庆大学校长林建华认为, 要真正做到关注学生, 重视人才培养, 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制度和资源支持;要进行高等教育改革, 必须把改革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来看待。因此, 教学改革也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学管理的层面, 它是一个涉及到大学政府、大学自身以及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改革。政府要在监管与放权之间取得平衡, 把政策导向做好, 要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使大学作为社会教育机构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广的发展余地, 使学校可以办出特色。大学要做好内部的体制机制改革, 为大学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要回归高等教育的根本, 改革一定要以人才培养为切入点, 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社会应该共同推进大学的改革, 同时要推进对政府权力的监管。

由于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学改革也是一种综合性改革,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认为, 高校应该通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制度和环境, 解放学校办学主体、育人主体和学习主体, 充分调动学院、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拔尖人才。他认为, 学院是学校的办学主体, 是教学科研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 学院强则学校强, 因此要实现管理重心下移, 要扩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教师是学校育人的主体, 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是建成高水平大学的关键, 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育人的自觉性和自由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潜力和能力, 这就需要把时间还给学生, 提高课堂授课质量, 强化创新实践。

针对地方高校目前投入相对不足, 资源相对匮乏, 甚至机会也相对比较少的情况, 重庆邮电大学党委书记陈流汀结合本校的发展实践, 认为有必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注重内涵建设, 加大改革力度, 进一步集中有限的资源, 凝聚优质资源, 利用社会资源, 充分挖掘和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和效率, 形成良好的教育资源投入机制, 将各类资源包括教育资源、科研资源、人才资源、网络资源、行业资源等整合聚集起来为教学服务, 为人才培养服务。宁夏大学党委书记齐岳指出, 与其他地区的高校不同, 民族地区的高校除了要完成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任务之外, 还承担着特殊的任务, 即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意识。因此, 民族地区的高校在改革教学资源投入和分配制度以调动教师对教学投入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 必须充分考虑到各民族学生的特殊需求。

关于高校的办学资源配置方式, 沈阳师范大学康翠萍教授代表小组发言指出, 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政策感冒, 学校吃药”, 近些年来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教育质量提升, 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 如“985工程”“211工程”等, 但这些改革在资源配置方式上仍缺乏一种综合特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五大协同的新措施, 体现的是一种综合思路, 可以说是一种政策转型, 但是, 由于注重的仍是外在资源配置的融合和协同, 结果就造成现在各种平台、工程、机构、组织层出不穷, 而不是钱学森之问中的优秀人才辈出。她认为, 大学资源配置方式改革, 一是要有协同融合理念, 大学知识资源或者知识载体资源要协同, 第一是财物资源, 第二是组织资源, 以学生为中心, 实行学术组织与行政组织、学生组织与教师发展组织的协同。二是要实现科教融合, 三是要实现知识资源配置方式融合, 它涉及到知识载体, 如学科、专业这两个最重要的知识载体。

五、通识课程改革需要融入新的时代元素, 进行系统设计和制度创新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大学本科教育理念, 现在已逐渐被我国许多大学所接受, 并在不断探索中不断创新。与会代表就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问题与原因、对策与出路进行了讨论,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庞海芍代表小组发言, 指出, 通识教育的重点不是教知识, 而是旨在促成学生人格的完善和能力的提升, 尤其是通识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结构能力的优化。她认为, 有必要跳出通识看通识, 实际上, 通识教育课程与整个大学的理念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运行机制都是相关联的。通识选修课的通病是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 第一是要从通识选修课入手;第二是要把公共必修课纳入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一起系统设计, 使它们共同发挥作用;第三是要组织变革。通识教育是一种理念, 是一种制度设计, 最终要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认为, 应在通识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的核心和本质是创新, 创新支撑创业, 创业强化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

台湾高校校务会议制度探析 篇3

关键词:校务会议;台湾高校;制度;大学治理

为更好地进行大学治理,台湾高校设立了校务会议,以决议校务重大事项,在高校内部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台湾与大陆同宗同源,一脉相承。笔者择取台湾大学、“国立成功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和台湾东华大学4所高校,充分利用一手资料,试图从其校务会议的性质定位、职责权限、成员组成、运行方式、议事规则、议事程序等方面进行探究,进而总结其主要特征,以期对大陆地区高校校务委员会建设与实践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台湾四校校务会议之六维透视

(一)校务会议的性质定位

1.最高决策机构(2005年之前)

台湾“《大学法》”2002年修订版第13条规定:大学设校务会议,为校务最高决策会议[1]。这明确了校务会议是台湾高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据此,在台湾高校,校务会议改变了以校长为首、由行政单位主导学校运作与决策的传统,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校长的遴用、学校预算、校务发展计划、教科书选用、学生奖惩规定、成绩考查等都要经过校务会议讨论。

2.议决机构(2005年之后)

2005年12月新公布的“《大学法》”将原来“校务会议为校务最高决策会议”的规定删除,仅规定大学设校务会议,议决校务重大事项。关于此点,2012年4月3日公布的《公私立大学校院订定或修正组织规程参考原则(释例)》[2](台高字第1010035194号)第12条特别给予了说明:“《大学法》”无明文规定校务会议为校务之最高决策会议”。然而,从表1和图1中不难看出,校务会议仍是整所学校民主法治化最重要的组织。据统计,台湾教育管理部门于2015年12月修正的“《大学法》”共计6046字,而校务会议出现16次,占比约为1%;“《大学法》”共计六章42条,其中,第15条和第16条专列校务会议相关规定。校务会议出现章节占所有章节的比例高达50%,其出现条目占总条目的19%[3]。可见,台湾“《大学法》”对其定位之高,以及地位之显要。

(二)校务会议的职责权限

根据2015年修正的“《大学法》”第16条,校务会议主要审议下列七大事项:校务发展计划及预算;组织规程及各种重要章则;学院、学系、研究所及附设机构的设立、变更与停办;教务、学生事务、总务、研究及其他校内重要事项;有关教学评鉴办法的研议;校务会议所设委员会或项目小组决议事项;会议提案及校长提议事项。

“《大学法》”对校务会议进行了总体规定,各校通常在其组织规程对校务会议做具体规定。从台湾4所大学的组织规程或校务会议的设置办法来看,其中的相关规定与“《大学法》”的相关规定相差无异,甚至诸多款项是相同的。台湾校务会议的角色主要定位在对学校宏观和重大事项的决策上,而其常设委员会及项目小组则负责具体的执行和落实。

(三)校务会议的成员组成

1.成员产生及规模

台湾高校校务会议的成员主要来自学校内部各个利益相关者,代表来源较为广泛。2015年修正的“《大学法》”第15条规定,校务会议由校长、副校长、教师代表、学术与行政主管、研究人员代表、职员代表、学生代表及其他有关人员代表组成。上述代表,除校长及副校长外,其人数及产生方式有三种。第一,教师代表经选举产生,人数不得少于全体会议人数的1/2;教师代表中具备教授或副教授资格者,以不少于教师代表人数的2/3为原则。第二,学生代表经选举产生,人数不得少于全体会议人数的1/10。第三,其余出、列席人员的产生方式及比例由各大学组织规程自行规定。依前项第一款及第二款规定计算,遇有小数点时,采用无条件进位法,取整数计算。如表2是“国立成功大学”校务会议代表人数试算表。[4]

台湾大学亦给出了校务、院务会议代表及各项委员会、学术行政主管由教师互选产生者,其选举及被选举资格的具体原则:本校专任教师,尚在聘期中者;本校与“中央研究院”合聘,在本校支薪者;年度之奉准休假进修教授,未出境者;因公奉派出境,期限在六个月以内者。亦对教师无选举资格,但有被选举资格的情况进行规定。第一,本校与“中央研究院”合聘不在本校支薪,将来担任被选举职务时在本校支薪者。第二,经其他机关借调,不在本校支薪,将来担任被选举职务时已归建者;年度奉准休假进修教授出境进修,将来担任被选举职务时已返回境内者。第三,奉准出境讲学、研究、进修、实习,将来担任被选举职务时已返回境内者。第四,因公奉派出境,逾期六个月,将来担任被选举职务时已返回境内者。且教师现间第一项所列职务,于任期中因故离职或借调其他机关学校者,应即丧失其原被选举的代表或委员资格,如属学术主管者,应即解聘。[5]

2.台湾4所高校校务会议成员组成特点

从图2和表3中可直观看出,4所大学校务会议组成成员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教师代表为主导。4所大学校务会议的教师代表均在50人以上,政治大学和东华大学教师代表比例均高于60%,其余2校亦接近50%;其次为院系所等单位行政代表,4校分别为49人、16人、14人、27人,分别占各校校务会议成员总数的25.79%、11.51%、11.67%、26.21%;再次为学生代表,4校分别为18人、13人、12人、11人,分别占各校校务会议成员总数的9.47%、9.36%、10.00%、3.88%。这说明台湾高校(至少在上述4所高校中)非常关注教师代表、院系所等单位行政代表、学生代表等的意见。第二,校内行政代表在当然成员⑤中占据主导地位。从上述4所高校校务会议成员所从事的职业看,从事学术类职业的人士(包括教师、研究人员、助教、学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5.47%、80.58%、73.33%、53.39%,而从事非学术职业的行政人士的比例分别为30%、17.27%、21.67%、33.98%;4校非学术职业的行政人员在当然成员中的比重较高,分别占各校校务会议成员总数的10%、5.76%、21.67%、21.36%。第三,校务会议成员组成规模与其高校规模不一定关联。比如,台湾大学教师代表有86人,其专任教师有2061人,占到4.17%;而“国立成功大学”教师代表97人,其专任教师共计1343人,占比达7.22%,接近台湾大学的两倍。

由上得之,校务会议成员来源多元化和教师代表为主导的人员结构,保证了台湾高校校务会议的民主性。

(四)校务会议的运行方式

1.召开时间及条件

校务会议的召开时间一般是按照大学的学期制,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设定。2015年修正的“《大学法》”第15条规定,校务会议由校长组织召开,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经校务会议应出席人数1/5以上请求召开临时校务会议时,校长应于15日内召开。校务会议之决议,除本规程或议事规则另有规定外,应以出席校务会议代表过半数之同意行之。除本规程或议事规则另有规定外,校务会议的决议应由校务会议代表过半数同意[10]。相关数据显示,“国立成功大学”2005-2015年间校务会议开会次数年均达5次以上,讨论案数年均达41次以上,可见校务会议讨论成果相对较丰。[11]

2.常务运行机构

校务会议的常务运行机构是各种委员会或项目小组,负责校务会议相关事项的执行与处理。2015年修正的“《大学法》”第15条亦规定,校务会议必要时,得设各种委员会或项目小组,处理校务会议交议事项;其名称、任务及组成方式由各大学组织规程规定。台湾4所大学校务会议设置的各种委员会及专案小组主要有校务发展规划委员会、教职员宿舍委员会、校产清理委员会、程序与法规委员会、校务考核委员会、经费稽核委员会、校园规划及兴建委员会、校务基金管理委员会、校务会议常设委员会等,在校务会议未开会期间处理有关事项,促进校务会议的功能发挥。

例如,台湾政治大学校务会议设置了程序与法规委员会、校务发展委员会、校务考核委员会、经费稽核委员会、校园规划及兴建委员会五个机构,依据相应的权责和组成方式进行运作,并召开相应的会议,形成较为灵活的决议组织结构,共同处理校务会议各种事务,较好地履行校务会议的基本职能。

(五)校务会议的议事规则

校务会议议事规则一般对校务会议订定依据、代表推选办法、审议事项、所设委员会或项目小组决议事项、会议提案及校长提议事项、召开时间和条件、不能出席办法及会场纪律等作了明确规定,是校务会议的具体施行细则。校务会议的议事规则一般是依据“《大学法》”第15、16条及各校组织规程的规定订定的,可谓“《大学法》”和各校组织规程的补充文本,对二者难以说明的细节、问题等进行阐释和补充。例如,“国立成功大学”2013学年度第6次校务会议延会修正通过的议事规则中第10条规定,应出席代表未过半数人出席,不得开议。这就补充了“《大学法》”和“国立成功大学”缺少的校务会议召开条件。[12]

(六)校务会议的议事程序

台湾高校校务会议的议事程序一般是为议决校务重大事项而设置,设置依据一般是各校校务会议组织及运作办法或校务会议议事规则。校务会议议事程序一般分为会议前、会议中和会议后三个阶段。会议前一般包括确认开会时间、开会地点、制发议程、准备会议资料、制作会议签到单和布置会场等;会议中主要是记录会议交办事项及各提案决议;会议后一般有制作会议记录(包括请校长确认会议记录内容和会议记录签核两个方面)、会议记录发送全体委员审阅、会议记录于各委员确认后公告于秘书室纲页、书面记录归档。校务会议议事程序看似繁琐细碎,实则严密有序,由此可见其行事之谨慎,做事之认真,态度之端正。

二、台湾校务会议制度的主要特征

校务会议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对于高等教育治理尤其是内部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考察台湾4所高校校务会议制度的六个维度,可将其主要特征总结如下。

第一,制度有法律保障。“《大学法》”乃台湾高等教育的最重要法律之一,它对校务会议的性质、组成人员及其人数和产生方式、会议召开次数和条件、职责权限等做了明确规定。“《大学法》”的修订使校务会议获得了合法性依据,得以法制化、制度化,有了强制性和权威性,这既有利于保障校内各阶层参与校务的权利,也有利于保障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从而保证他们能够充分地行使自治权力[13]。这说明,制度的推行与实施,不仅需要人们意识和行动的自觉,更需要法律的保障。

第二,成员来源广泛。校务会议组成成员的来源及产生方式都是多元化的,由校长、副校长、教师代表、学术与行政主管、研究人员代表、职员代表、学生代表及其他有关人员代表等共同组成,且较为注重教师代表尤其是教授的意见,有助于大学多角度听取不同声音,提高大学治理的民主化。

第三,集体决策有利于民主。校务会议不只是行政单位领导的个人权力彰显,学校各种成员主体直接参与决策有着重大意义。首先,有助于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学校实际,充分反映师生意见,集中群智;其次,有助于将师生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再次,有利于促进全体成员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最后,有利于提高师生等参与学校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学校发展的责任感。

第四,配套规章完善。台湾4所高校除组织规程中对校务会议制度有所规定外,还都基本制定了相应的校务会议规则、校务会议议事程序汇编、校务会议代表选举原则、相关常设委员会组织及议事规则、校务会议代表提案规范等具体实施细则,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校务会议制度的规章体系,为校务会议的具体运作提供了可操作的规章依据,具有极大的可控性和可行性。

三、对大陆校务委员会建设的启示

相较于台湾高校而言,当下大陆各公立高校校务委员会(含理事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整体还不够成熟规范,与目前大学的发展要求不相匹配,主要表现在部分高校校务委员会的性质定位不明确、职责权限不明晰、结构功能不合理、运行机制欠佳、配套制度缺乏等方面,这就难以充分调动起教师、学生、行政人员等多方面的力量,校务委员会职能的实现也就变得困难。台湾与大陆同宗同源,在某些方面有着一致性和相似性,故而,笔者建议大陆汲取台湾高校校务会议制度的合理成分,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校务委员会制度。

(一)健全法律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合法性是一个组织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校务委员会是高校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其未着一字。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教育部业已核准章程的84所部属大学(含教育部直属75所,工信部直属7所,中科院直属2所)中未设置校务委员会的比例约达66%。虽然教育部令第37号《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对校务委员会进行了一些规定[14],但贯彻实施情况与预期还是存在较大差距。我们需要在法律层面设计校务委员会的相关制度,而不限于政策层面,用法律形式来解决校务委员会的合法性问题,为其正常运行提供法律保障。

(二)明确性质与功能,合理定位以提升规范性

依据大陆高校设立校务委员会的功能,其大致分为决策型、半决策型、筹资咨询型、审议监督型四类,其中已设立校务委员会的高校,其校务委员会含审议功能的仅约10%,尚有约4%性质不明,其余大多为咨询功能。而校务委员会与理(董)事会功能部分重叠的比例约达35%,可能重叠的比例约达44%,没有重叠部分不到9%,另有13%不明确。由此可知,当前大陆部属大学对设立校务委员会(理事会、董事会)的价值认知有差异,校务委员会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不高,总体上权能有限,这就亟需明确校务委员会的性质与功能,如台湾校务会议般合理定位,以提升规范化、制度化。

(三)扩大成员来源,集思广益以发扬民主

观大陆各大高校,除少数依据《规程》对校务委员会进行了一些调整外,其余目前仍未有大的变动。其成员仍是由党政领导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比例较低,其他学校主体也所占不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民主,应扩大成员来源,听取多方意见,尤其是教授们的想法,集思广益,以实现多元治理。

(四)完善配套规章,订定细则以形成体系

关于校务委员会,大陆多数高校一般仅制定了校务委员会章程,且多数未能随《规程》进行相应调整和修正。此外,各校比较缺乏校务委员会相关的会议规则、议事程序、代表选举原则、相关常设委员会组织及议事规则、代表提案规范等具体的、可行的实施细则,这对校务委员会职责和功能的顺利实现无形中产生了种种障碍。因此,急需完善校务委员会相关配套规章细则,形成以校务委员会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注释:

①此试算表为台教高(一)字第1040124380号函核定本,自2015年8月1日生效。

②表内人数依本校教师人数试算,各学院代表分配数以各学年之教师人数为准调整,人数/单位以四舍五入为准;依据组织规程第14条,一级行政单位主管应含教务长、学生事务长、总务长、研发长、国际事务长、主任秘书共6人。因本校研发长由副校长兼任,故列计5人;非属学院及生科学院代表人数试算结果,其主管及合计分别为1人和2人、1人和3人,但依据组织规程第14条第6项规定调整总人数为4人。

③资料来源:自行整理自4所高校2015年度校务会议出列席名单。

④资料来源:由表3中数据自行统计而得。

⑤一般情况下,校务会议成员应该由选举产生,但是一些有专业能力或者是部门主管人员根据上级或者校务会议的主管部门建议或者批准不经选举产生的成员,或者有法律规定不经选举或批准产生的成员称为当然成员。

参考文献:

[1]台湾“《大学法》”[EB/OL].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3155/23157/23192/23214/2006/4/bi3951343337142460027616-0.htm,2015-01-04.

[2]公私立大学校院订定或修正组织规程参考原则(释例)[EB/OL].http://www.doc88.com/p-2166158828020.html,2015-12-02.

[3]台湾教育管理部门.台湾“《大学法》”[EB/OL].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30001,2016-02-27.

[4][7][12]校务会议专区-NCKU-“国立成功大学”-秘书室[EB/OL].http://secr.ncku.edu.tw/files/11-1002-15899.php?Lang=zh-tw,2016-02-27.

[5]台湾大学校务、院务会议代表及各项委员会委员、学术行政主管选举原则[EB/OL].http://host.cc.ntu.edu.tw/sec/All_Law/01/01-012.pdf,2016-02-27.

[6]“国立台湾大学”104学年度第2学期第1次校务会议代表名单[EB/OL].http://host.cc.ntu.edu.tw/sec/AffairsMeeting/104-2-1list.pdf,2016-02-27.

[8]政治大学2015年度校务会议代表名单[EB/OL].http://secrt.nccu.edu.tw/MeetingInfo/104_university_meeting_member.pdf,2016-02-27.

[9]东华大学校务会议委员会名册[EB/OL].http://www.secret.ndhu.edu.tw/ezfiles/12/1012/attach/39/pta_50720_6690040_77769.pdf,2016-03-04.

[10]台湾大学组织规程[EB/OL].http://host.cc.ntu.edu.tw/sec/All_Law/01/01-008.pdf,2016-02-27.

[11]校务会议记录-NCKU-“国立成功大学”-秘书室[EB/OL].http://secr.ncku.edu.tw/files/11-1002-4449.php?Lang=zh-tw,2016-02-27.

[13]郭伟展.中国台湾高等教育改革研究——基于高校治理视角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19.

会议制度 会议制度要怎么写 篇4

会议制度是监理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会议中包含着大量的监理信息。这就要求监理工程师必须重视工地会议,并建立完善的会议制度,以便于会议信息的收集。

篇一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改进工作作风,精简会议,缩短会议时间,提高会议质量,加强会议管理,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本所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会议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是改善办公秩序,及时传递、执行和保存办公信息,提高办公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所各部门应重视对会议的组织和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的会议,包括本所党组会议、行政会议、所长办公会议等例会,各职能部门、业务部门组织的全所性不定期工作会议,以及在重要来访或外事活动过程中组织的全所性会议。

不包括本所及所属各部门组织的各类专业技术培训会议。

第四条 会议的管理部门为所办公室,会议的具体会务工作由承办部门协作安排。

第二章 会议召开原则

第五条 本所及各部门召开会议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精简。大力压缩会议,尽量缩短会议时间,减少与会人员。逐步利用现代网络和通信传播工具部署工作,能合并召开的会议尽可能合并召开。

(二)高效。召开会议应具备必要性,注重实效,主题鲜明,准备充分。

(三)务实。把工作重点放在科研、开发、管理和生产等重要部位,加强调研和督查,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可采取现场办公会议等形式,及时协调研究解决有关问题。

(四)节约。会议要厉行节约,凡涉及经费开支的会议应严格按照有关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执行,严禁铺张浪费。

第三章 会议安排

第六条 本所例行会议均列入例会制度,要求按照例行会议规定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组织召开。

第七条 本所临时组织的会议,涉及本所有关部门的,部门负责人应给予积极配合,保证会议所需材料、设备、器材、场地及时安排到位。

第八条 本所各部门组织的全所性不定期会议,均须经分管所领导批准后,提前7天报送所办公室列入会议计划。所办公室负责于每周星期五将全所各类会议统筹安排,编制会议安排表,印发到会议参加人员。

第九条 会议召集部门应做好会议准备工作,将会议主持者、议题、议程、与时间、地点安排报送所办公室,由所办公室统筹安排。

第十条 列入会议计划的会议,如遇特殊情况需更改日期、地点或会议内容时,会议召集部门应提前3天报送所办公室调整会议计划。未经所办公室同意,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随意打乱或更改正常会议计划。

第十一条 凡需要所领导参加的会议,召集部门应提前请示分管所领导,按分管所领导指示办理。

第十二条 对于参加人员相同、内容接近、时间相近的几个会议,所办公室有权合并召开。对于准备不充分,或有重复性,或无多大作用的会议,所办公室有权拒绝安排。

第十三条 不定期会议必须服从统一安排,各部门会议不应安排在全所例会同期召开,应坚持部门会议服从全所会议,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

第四章 会议管理

第十四条 会议召集部门应做好充分的会前准备工作,拟定会议议程、准备会议材料、落实布置会场、做好报到签到等工作。

第十五条 会议应有专人负责记录和整理:所党组会议由所人事劳资处负责记录,行政会议、所长办公会议由所办公室主任负责记录;各部门召集的全所性专业会议由各部门派专人负责记录;全所性的行政事务会议由办公室负责记录;部门会议由各部门负责记录。

第十六条 会议原始记录应由会议主持人和主要与会人员签字认可。

第十七条 会议形成决议或决定事项需要所属各部门组织职工学习、贯彻、执行或全所职工知晓的,可编制会议纪要,及时印发各部门。

第十八条 会议材料的归档:各级会议的文件资料、会议记录、纪要、简报、照片、录像、领导讲话和题词等均应及时整理,按时归档。

第五条 会议纪律

第十九条 与会人员应遵守如下纪律:

(一)与会人员必须按会议通知时间准时到会,无特殊情况不得迟到、早退或缺席,会议期间应将手机和传呼机打到振动方式(有特殊要求的会前另行通知)。

(二)会议须限时召开,无特殊情况应按时结束。发言应确定时间,紧扣主题,简明扼要,严禁偏离主题,延误会议进程。

(三)会议内容如有保密事项,与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纪律。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XX年3月1日起实行。原规定同时废止。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所办公室负责解释。篇二

第一条 县政府实行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工作会议、专题会议(含现场办公会议)和党组会议制度。

第二条 县政府全体会议,由县政府组成人员参加并由县长或县长委托常务副县长召集和主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列席会议。根据需要,可邀请县委、县人大、县政协有关负责同志以及县人民法院、检察院,中央、自治区、市直属单位负责人及各群众团体组织负责人列席。必要时,各乡(镇)长、县政府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列席。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传达、贯彻国务院、自治区、崇左市人民政府和县委的重要指示和决定;

(二)按照县委的部署,研究决定县政府的重要工作;

(三)部署县政府年度、半年度及季度工作;

(四)通报有关全县工作的重要情况;

(五)讨论其他需要由县政府全体会议决定的事项。

县政府全体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至二次,必要时由县长决定随时召开。

第三条 县政府常务会议,由县长或县长委托常务副县长主持,参加人员为副县长、县政府调研员,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列席人员由主持人确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传达自治区、崇左市人民政府和县委的指示、决定及重要会议精神,研究贯彻执行措施;

(二)讨论决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年度计划,财政预算草案,全局性重大改革方案,重大建设项目安排,重要资金使用等县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三)讨论决定报请崇左市人民政府和县委审定的重要事项;

(四)研究提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和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的议案;

(五)讨论通过由县政府制定和发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六)分析社会经济形势;

(七)讨论决定县政府各组成部门、工作部门和乡(镇)的重要请示、报告事项;

(八)研究其它须由县政府决定的重大事项。

县政府常务会议原则上每半月召开一次。必要时由县长决定随时召开。

第四条 工作会议或专题会议(含现场办公会议),由各副县长按照分管工作需要及时召开,研究、协调和处理县政府工作中一些具体业务问题。会议形式及参会人员由主持会议的县长、副县长确定,由县政府办公室记录形成会议纪要。

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工作会议,由县长或县长委托分管副县长主持,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和乡(镇)长参加,必要时,各乡(镇)党委书记列席。会议主要任务是:分析、布置、检查、督促本县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工作;确定重特大事故防范措施,明确责任单位完成的期限。并由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形成会议纪要。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工作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

第五条 县政府党组会议,由党组书记主持,副书记、党组成员参加。党组会议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会议议题由副书记或党组成员提出,报党组书记确定。其任务是:

(一)传达贯彻上级政府党组的指示、决定;

(二)研究贯彻县委常委会议的重要决定和县委工作部署;

(三)组织学习,交流思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四)酝酿讨论重要人事任免事项并按程序办理;

(五)讨论考核和重要奖惩事项;

(六)研究部署县政府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工作和公务员队伍建设以及机关作风建设问题;

(七)研究党组书记提议的其它事项。

县政府党组会议一般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必要时由党组书记随时决定召开。

第六条 凡提交县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研究决定的各乡(镇)和各部门要求解决的重要问题,要附上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对涉及若干职能部门职责、业务和政策法规性强的问题,须经分管副县长主持有关部门会商提出处理意见;如有意见分歧且不能统一的,要将不同意见向会议汇报、说明。一般情况下,会议中间不得插入没有准备的议题,不审议不按办文程序办理的议题。

第七条 县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必须有半数以上的副县长参加,并由县政府办公室做好会务并派专人记录,会后及时编写会议纪要。会议纪要由会议主持人签发。

第八条 县长、副县长召开的工作专题会议(含现场办公会议),由县政府办公室有关股室负责组织,派人记录并编写会议纪要。会议纪要由县长或有关副县长签发。

第九条 会议严格实行签到制度。县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须由政府部门行政正职领导参加。如正职领导离开本县出差,由主持工作的行政副职领导参加。到会人员不准私自录音,对于领导同志的讲话,应按规定要求传达。会议讨论决定的问题未经县政府批准,不得扩散。根据需要,可邀请新闻单位派员列席旁听,新闻报道或重大问题请示县长或常务副县长。

第十条 会议讨论的重要文件和资料会后要收回。会议决定的重大或涉及全县性的事项,应按规定正式行文。一般事项可通过《大新县人民政府全体会议纪要》、《大新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印发有关单位贯彻执行,不另行文。会议决定的事项,有关部门必须坚决执行,抓紧办理。在执行过程中如有问题,应及时向县政府报告。会议决定的事项,由县政府督查室负责检查、督促落实。

第十一条 精简和严格控制以县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县性会议。以下会议由县政府召开:

(一)部署全县性工作,贯彻大政方针政策和重要的改革措施;

(二)由县政府授奖的综合表彰会或非行业性特殊表彰会;

(三)县委常委会议或县政府常务会议决定以县政府名义召开的其他主要会议。

县政府工作部门要尽量减少会议,特别是全县性会议。拟在下一年度召开的本部门、本系统的全县性会议,要于本年度12月中旬以前将会议内容(含会议名称、时间、地点、会期、人数、所需经费及其来源等)报送县政府办公室审批。需要临时召开全县性会议,一般提前10天报送县政府办公室审批。

县政府领导指示召开的全县性会议,按县政府领导的指示办理。

县政府及县政府组成部门和工作部门召开的会议要贯彻精简、高效、节约的原则,严格限制参会人员,需要各乡(镇)政府、县直各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的,须报县政府批准。压缩会议时间,控制会议经费,除重大会议外会期一般不超过半天。篇三

一、目的

为规范公司各项会议及各类培训流程,统一会议管理模式,减少会议数量、缩短会议时间,提高会议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职责

(一)行政管理部负责会议管理,所有重要会议要在公司领导批准后到综合部登记备案。

(二)会务工作主要由行政管理部承办;其他部门主办或召集的会议,行政管理部应予协助。

(三)除其他部门主办的会议资料各自存档外,会议资料由行政管理部整理、分发、立卷、存档。

三、会议分类

(一)、公司部门周会制度

1、主持与记录:各部门助理记录,由部门主管主持

2、召开时间:每周一上午10:00、特殊原因需要延期召开的由部门主管提前通知。

3、参加人员:部门主管、部门员工

由于出差等特殊原因不能参加例会的,应提前向部门主管请假。

4、会议内容:该部门上周工作总结、本周工作计划。

(二)、公司员工周会制度

1、主持与记录:由人力资源部召集,总经理主持,行政专员进行会议记录。总经理未列席会议时,由副总经理主持。

2、召开时间:每周五下午4点。特殊原因需要延期召开时由行政专员提前通知。

3、参加人员:为公司全体员工。由于出差等特殊原因不能参加例会的,应提前向人力资源部请假。

4、会议内容:

(1)公司日常运作情况的总结。

(2)各部门汇报上周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着重介绍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全体与会人员就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发言。

(三)、公司工作述职会议制度

1、主持与记录:工作述职会议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召集,总经理主持,行政专员进行会议记录。

2、召开时间:每年召开两次,分别在年中和年末召开,具体时间由人力资源部安排。

3、参加人员:公司全体员工。由于出差等特殊原因不能参加例会的,应提前向人力资源部请假。

4、会议内容:各与会人员各自总结、汇报半年来的工作情况,如工作具体内容、工作任务执行情况及所取得的业绩或成效等。

(四)、其他会议

1、公司年终总结表彰大会

总结全年工作情况,布署下一年度工作任务,表彰奖励先进集体及个人。此项会议由行政管理部具体组织实施。

2、各专题会议

相关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不定期地召开。会议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运营管理、招商工作、企划工作、物业管理工作、预算管理及合约事宜等专项工作进行讨论、布署和总结。

3、员工发起的会议

公司员工可以发起一定级别的会议,员工对公司的某一制度,或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需要多个部门协同时,可以提请适当级别的会议。由行政管理部门将会议纳入临时会议的范围,并由主经理批准。

四、会议召开

(一)会议安排:

1、凡涉及到多个部门人员参加的会议或由于阶段工作需要临时召开的会议,会议召集部门应在召开前1-2天将总经理批准后的会议通知单报行政管理部,由行政管理部进行统一安排,方可召开。

2、行政管理部每月统一编制例会会议计划,与月排班表同时公布。

3、凡公司已列入会议计划的会议,如需改期,或遇特殊情况需临时安排其它会议,组织部门应提前2天报总经理审批并报请行政管理部调整会议计划,未经行政管理部调整的,任何人(部门)不得随意调整正常会议计划。

4、各部门工作例会必须服从公司的统一安排,各部门小会不得安排在公司例会同期召开,应坚持小会服从大会,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

5、会议一经确定,与会人员应预先做好各项工作安排,原则上不可请假缺席或迟到,遇特殊情况须提前向总经理请假,获得批准后方可指派专人代为参加,会后应主动询问会议内容及交办事项,确保会议布署的各项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并对工作结果负责。

(二)、会议的准备:

1、公司有专项主题的会议或需有投影设备演示说明的会议,应由行政管理部提前做好投影设备连接调试工作;

2、会议之前,行政管理部应有专人负责会议会标的制作和设置,并根据会议级别或性质准备好会议饮用水或其他招待用品;

3、特别重大会议,应由行政管理部专人负责各项准备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会议议程安排(应提前报交公司领导或主要参会者);

会议资料准备(如需分发应在入场前登记分发);

会议场所布置;

会议服务人员的安排;

会议签到;

会后事项安排。

会议需要留存资料的应提前通知相关部门做好拍照、摄像工作。

(三)、会议召开及传达:

1、应明确公司会议的目的,公司会议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提高效率,因此会议应明确主题,不开无边际的会议。

2、参会人员在会前应明确会议要研究的议题以便准备好相关文件材料。

3、与会者的发言要言简意骇,一般发言不可过长,会议组织者或主持人在开会前应该就每个人的发言时间予以统计和控制,时间到后,无特殊情况不予延长。每次开会中应该强调发言的时间要求。

4、重要会议决议或记录未正式公布前,与会者不得提前透露会议内容。

5、与会人员必须用正式的会议记录本做详细的会议记录,以便于会后向部门员工准确传达会议精神,落实各项工作任务,行政管理部将不定期抽查与会人员的会议记录。

6、公司会议的会议纪要由行政管理部专人负责整理并由公司领导审阅签发,会议纪要应分发给与会人员,必要时,分发给相关部门。其它会议由召集部门责成专人负责记录整理,由主管领导审阅签发并编号存档。

7、会议结束后行政管理部或其它会议组织部门负责将问题进行汇总、分类,并将会议中对各部门工作的要求进行整理、分类、下发。公司会议决定事项的督办、检查和追踪由行政管理部专人负责,根据规定的时间节点逐项跟进,并在下一次例会前将各部门完成情况报公司领导。

(四)、会议纪律

1、要严格遵守会议的开始时间,提前3分钟到达会议现场。不得缺席、迟到、早退,会议记录人员登记到会情况。迟到则赞助10元,迟到每超过一分钟增加10元,依次累加。如需请假需经会议召集人批准。无故缺席者,赞助50元。

2、管理级别以上人员共同参加的为中层会议,中层会议应至少提前一天通知。迟到的则缴纳100元赞助费,迟到每超过一分钟增加10元,依次累加。

3、决策层人员共同参加的为高层会议应至少提前一天通知。参会人必须到场,迟到的则缴纳500元赞助费,迟到每超过一分钟增加10元,依次累加。

4、所有参会人员在开会期间应将手机等通讯设备设置为无声或震动状态。会议期间,所有与会人员不得看报纸杂志、听音乐、接听手机等做与会议无关的动作。发现有以上情况者,一次赞助10元,成长10次。

内部管理制度―会议制度 篇5

一、公司总裁办公会议

公司总裁办公会议的主要内容为:研究公司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总结,重大决策以及人事安排等事宜。

1、会议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

2、参会成员为公司总裁 执行总裁 副总裁,必要时请研究院领导及有关人员参加。

3、会议主持人为公司总裁或执行总裁。

4、会议纪录人为办公室主任。

二、部门总经理办公例会

公司部门总经理办公例会的主要内容是:公司领导听取各部门领导汇报部门工作情况,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公司领导布置近期主要工作。会议一般不作深入讨论,重大问题专题研究。办公会必要时可请研究院领导及有关人员参加。

1、例会时间每周一下午17:30开始,无特殊情况不再每次通知。

2、参会成员为总裁、执行总裁、副总裁、各事业部总经理及各部门领导;

3、会议主持人为公司总裁或执行总裁。

4、会议记录人为办公室主任。若请研究院领导等参加会议时,需提前报院办公室。

5、会议形成的有关决议及事项的贯彻和落实,由办公室负责。

三、部门例会

原则上各事业部、各部门每周应召开一次部门工作例会,总结上周工作,通报情况,表扬先进,批评不良现象,解决疑难问题,安排下一周工作计划。

四、专题会议

公司根据工作需要,由总裁、执行总裁或副总裁(不确定)主持召开专题会议、会议参加人由会议主持人指定,会议形成的决定由会议主持人监督执行。

五、公司年度(半年度)工作会议

公司年度(半年度)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公司总裁总结过去一年(半年)的工作,制定来年的工作计划、发展规划及经营指标的落实。会议为报告形式,会上不做具体深入讨论。

1、会议时间为每年的年中和年末。具体时间待定。

2、参会人员为公司全体成员,院领导及其他有关人员。

3、会议主持人为公司总裁、常务副总裁或高级副总裁。

4、会议召集为办公室。

质量会议制度 篇6

《国土资源部关于坚持和完善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的意见》国土资发〔2011〕63号已于近日印发。我局明确按照《意见》要求,积极发挥招拍挂在市场配置土地资源中的作用,完善商品住房用地预申请制度、土地交易平台、土地出让合同,积极探索招拍挂出让方式创新,保持地价平稳合理调整。《意见》明确,市、县在向社会公布住房用地出让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拟出让地块、地段的规划和土地使用条件,完善商品住房用地出让预申请制度。在公示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划拨用地时,一并向社会公示申请用地单位,接受社会监督。

《意见》肯定了“限房价、竞地价”、“限地价、竞房价”、“商品住房用地中配建保障性住房”和“土地利用综合条件最佳”等四种招拍挂创新做法,我局按照丹棱实际,选择恰当的土地出让方式和政策,落实政府促进土地合理布局、节约集约利用,有效合理调整房价地价,保障民生,稳定市场预期的目标。

《意见》要求,完善土地交易平台,积极推行国有经营性建设用地网上挂牌出让方式。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网上发布出让公告信息,明确土地开发利用、竞买人资格和违约处罚等条件,组织网上报价竞价并确定竞得人。

高职院校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探讨 篇7

1 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及内涵

2010年8月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一次明确规定了高校院(系)党组织参与本单位工作运行与决策的机制,即“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因此,科学制定、妥善实行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加强高职院校二级单位党组织工作、理顺党政关系做好二级单位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且现实问题。

明确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科学内涵必须先将其与系总支委员会、行政会议等重大会议区别开来。应该说,党政联席会议是其他各种决策形式的核心与纽带,它承担的主要职能是执行学院党委和行政作出的决策,讨论和决定本系重要事项的一种方式。它是系部工作的最高决策机制,主要任务是研究工作、商讨决策、交流情况、统一思想、协调关系。它还是沟通工作情况、交流信息、总结汇报工作完成情况的主要渠道。确立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为系部工作的主要议事制度和工作机制,还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高职院校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指以二级单位(系)党总支为政治核心,系主任为行政指挥,党政密切配合,按照学院工作的安排部署,通过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研究和决定本系工作中的重要事项的制度。它是我国公办高职院校普遍实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的自然延伸。

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集体决策的重要平台。要遵守以下几个方面要求:(1)基本要求是共同负责,高职院校二级单位(系)党政领导必须严格遵照决策的程序,在系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共同负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2)基本原则是集体领导,系党委(党总支)书记和行政负责人(系主任)是领导集体,对本系的科研、教学、管理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等各项工作共同负责;(3)基本保障是分工负责,没有分工负责,集体决策的贯彻落实就成了一句空话,具体事项分工负责是共同负责的基础。

2 完善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有效方法

完善系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必须要深化领导班子的思想认识,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合理规范会议程序和方法,抓好制度落实,严格监督机制。

2.1 抓好系部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建设

首先,要提高系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思想素质。领导班子成员要不断加强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党章》和党内生活准则以及《宪法》有关规定的学习,紧跟时代,与时俱进;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大局意识、为民意识;正确对待名位与权力,为教职工办实事。其次,要抓好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党内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要加强领导班子成员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工作制度、生活制度和监督制度的学习,促进民主集中制在党政联席会议各个环节中贯彻落实。

2.2 明确系部党、政主要负责人各自的工作职责范围

系部实行党政共同负责的领导体制,系主任是本系部行政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总支书记是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系党总支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本系的党建工作、学生教育与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建设以及统战工作、群团工作、干部选拔推荐、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工作,发挥政治堡垒作用,监督并保证学院各项决定的贯彻执行。系行政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本系的发展规划和改革、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科研、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社会服务、专业建设、教职工奖惩、学术活动、经费使用、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工作。党政负责人工作的目标一致,既要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又要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共同做好本系部的工作。

2.3 合理界定议事范围

在贯彻落实学院各项决定、决议和重要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凡涉及系的改革与发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均由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党政联席会议是二级单位(系)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肩负着统揽系部的工作全局,协助学院党、政、工、团、学工作的重任。结合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的实际,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主要包括:系部的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总结;专业、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的培养管理;重大科研项目、科技开发项目;较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德育工作、学生管理、安全稳定等工作,以及在贯彻执行上级组织决定、决议和工作部署中的重大事项等。党政联席会议应抓大事、抓方向,不能什么事都管,否则就会严重制约系部各项工作的分管领导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行使管理权力,影响系部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降低工作效率。

2.4 科学界定议题和会议对象

党政联席会议的议题一般由系主任、党总支书记及其他副职领导按照各自的分工提出,也可以对不属于自己分管的工作向分管领导提出有关议题的建议。会议议题最终由行政负责人(系主任)和党总支书记共同商定,凡未经系党政主要负责人会前共同商定的议题(突发性重大事件除外),不得列入会议的议程。系党政主要负责人会前须充分沟通酝酿,交换意见,根据会议的中心议题内容确定会议主持人。参加会议的成员一般为领导班子成员,主要包括正副书记、正副主任等,由于部分高职院校的规模较小,系领导班子成员较少,可将系办公室主任(或行政秘书)、分工会主席列席会议。其他需要列席的人员根据会议内容所需由书记、主任共同研究确定。党政联席会议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出席方可召开。

2.5 合理规范议事程序

党政联席会议应当定期召开,也可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召开。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明确沟通酝酿和会议讨论等决策程序进行。在会议召开之前应将议题提前告知参加会议人员,对需要与会人员熟悉情况、征求意见的议题,应提前分发有关材料。对于重大事项的党政联席会议议题,在会前应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提出初步意见,再上会讨论研究。如对讨论的议题存在较大分歧或经投票表决票数不集中,应在会后做进一步的论证并经过充分交流后,再次开会讨论或表决,实在无法达成共识的则应向学院党委请示。通过这些具体要求提高会议的效率和决策的正确性。

2.6 保证决议的贯彻执行

党政联席会议一旦形成决议,要保持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会议纪要由系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共同签字确认和签发,下发到系各部门贯彻执行,同时及时上报学院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做到下情上传。系领导班子成员要分工负责,明确责任人和责任部门,跟踪调查,确保决议落到实处。每个与会成员都必须维护和执行党政联席会议的决策,无条件地贯彻执行集体决定,并限定完成期限。

2.7 构建公开监督机制

党政联席会议的决议、决定事项要公开透明,充分发挥师生员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其决策的实施,要跟踪调查,反馈信息,加强督促检查。系书记、主任要做好指导、协调和督办工作。同时学院的党政领导要按分工做好指导、监督,必要时还应帮助协调,以确保决议的落实;注重发挥纪检、监察部门和工会教代会对二级单位工作的监督作用,把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

3 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重要意义

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可以更好地理顺高职院校党政关系,发挥二级单位党组织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真正调动党内外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推动学院教学、科研等事业的迅速发展。

3.1 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党政都参与会议研究,可以发挥系党组织在工作中监督保证作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系党组织可以通过这种会议议事制度,将党的工作与行政工作有机地融合,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引导教育广大党员和教职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进取;同时进一步加强了高职院校系部的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促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利于系部的工作方法更合理及规范,工作效率更高,决策更民主和科学。对于创造和谐的系部工作环境,发挥应有的定向把关和贯彻落实也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

3.2 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协调系党政关系的重要手段

正确处理党政关系,是系党组织发挥其积极作用的重要条件。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这样一个经常性的会议议事制度,给系党组织负责人和行政负责人提供了一个平等协商工作的平台。党组织与行政部门职能分工不同,但作为主要负责人,思考问题和处理工作,都要从系部整体利益出发,反映系部全体教职员工的愿望和要求,是协调系党政关系的重要手段。

3.3 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有利于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在高职院校二级单位(系)通过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重大事项由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有利于形成一个适合高职院校二级管理工作的领导体制,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研究讨论问题时,分管的负责人能全面、准确、清楚地介绍所要讨论的事项,到会成员能发表明确意见,可以保证重大事项的决策决定经过调研论证和充分协商,党政都参与会议研究,有利于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有效地促进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保证了二级单位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

3.4 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有利于发挥班子的整体功能,形成工作合力,促进高职院校二级单位各项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为系部党组织和行政决策搭建了制度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有利于党组织和行政做到工作上分、思想上合,职责上分、目标上合,有利于党组织“围绕中心,强化核心”,关心支持系部的建设与发展,参与并落实行政工作决策,既支持行政领导独立自主地工作,又发挥好监督和保证作用。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党政共同参与,共同负责、决策,最终形成推动高职院校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4 结论

总之,各高职院校应尽早地完善二级单位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系党政联席会议是经过实践总结而形成的,在实践中细化和规范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具体内容、决策程序和方法;党政领导班子要强化民主意识,不断实践,积极探索,逐步完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健全党政联席会议的相关制度,从而促进高职院校二级单位各项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蒋主力.高职院校二级管理决策机制的研究与创新[J].改革探索,2011(9):45-46.

[2]杨露.高校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认识与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40-41.

[3]王毅.完善高校二级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思考[J].社科纵横,2012(3):224-226.

[4]蒋云尔,王金凤.高职院校落实二级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8-19.

[5]裴银伟.高校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刍议[J].世纪桥,2009(7):30-31.

[6]关茹萍.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13(1):47-48.

庭前会议制度几个问题探讨 ` 篇8

关键词:庭前会议;问题;探讨

一、关于庭前会议的召开

(一)如何理解“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182条规定,审判人员可以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对于“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对于“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笔者认为应作这样的理解:“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只是审判人员在庭前会议进程中的方式和手段,审判人员在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对控辩双方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结论才是庭前会议的落脚点。既然修改后刑事诉讼法设置了庭前会议制度,就不可能只是法院单纯地召开“通气会”,让控辩双方坐下来简单地沟通联系一下,而是对与审判相关问题在庭前会议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做出对控辩双方具有法律效力的结论,并对之后的庭审形成一定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为庭审“减负”,提高庭审效率的目的。

(二)如何理解主持庭前会议的“审判人员”

根据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182条规定,庭前会议的主持者是“审判人员”。由于立法上对庭前会议主持者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实务界和学界对是否应由审理案件的审判人员主持庭前会议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支持方认为,应由审理案件的法官担任庭前会议的主持者。反对方认为,应由审理案件之外的法官担任主持者。主要理由在于,如此符合预断排除原则,可以有效防止对法官心证受到污染,有利于法官在庭审中保持中立,形成客观独立内心确信,最终做出公正判决。对此,笔者赞成第一种观点。

二、关于庭前会议结论效力与救济

(一)效力问题

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182条规定,主持庭前会议的审判人员对控辩双方所提出的问题只是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并不能做出具有约束力的任何裁判。笔者认为,庭前会议的效力至少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控辩双方提出问题应具有时效性。对于庭前会议制度的调整范围,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做出了明确规定。换言之,这些问题应该在庭前会议上予以解决,因为设立庭前会议制度,其根本目的就是尽可能地扫清庭审障碍,大力提高庭审效率。所以,控辩双方在提出问题或提出反对意见必须具有时效性,即对于庭前会议的调整范围内事项,必须在庭前会议中提出,否则在庭审过程中提出将不予受理。

2.庭前会议的效力应具有“缺判”性。比较典型的问题是,当事人接到出席召开庭前会议的通知书并签字确认后,届时无故不出席会议,到庭审时又提出本该在庭前会议中解决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呢?为保证庭前会议制度基本价值功能的实现,对应该在庭前会议中解决确认的问题,如果当事人无故缺席,庭前会议可以直接做出结论,尽管可能对当事人不利。如当事人无故缺席庭前会议,就视当事人默认该受案法院具有管辖权,庭前会议对此可以直接进行确认,若当事人在庭审中提出管辖异议,法院不予受理。

3.庭前会议做出的结论应具有约束性。虽然法律对庭前会议效力问题并未做出明确规定,但应从该制度的实质内容和内在功能上去理解把握,否则,该项制度毫无意义。从庭前会议的立法宗旨来看,在庭前会议结束后,对于会上控方和辩方的意见,主持会议的法官应当进行调查并该对有关事项进行裁决。作为一项专门的程序设计,庭前会议制度应当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法官在庭前会议上做出的结论具有约束力和确定力,是庭前会议结论在效力上的应有之义。

(二)救济问题

笔者建议,作为配套,应该建立不服庭前会议决议的“上诉”机制,对当事人不服庭前会议决议进行终局性解决。庭前会议作为庭审前的一项“梳理优化”机制,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应具有独立性和终极性,而不是法庭审理的“附属品”或诉讼进程中的“半成品”。也就是说,能够独立性、终局性解决程序性争议问题是庭前会议应该具有的首要前提和基本功能,否则,不但造成设置庭前会议的立法目的无从实现,甚至可能反而增加诉累。

三、关于庭前会议的检察监督

(一)对庭前会议是否需要进行检察监督

笔者认为,对庭前会议进行检察监督是有必要的。主要以下有三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对庭前会议进行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基本要求。从检察机关职责任务来看,肩负对整个刑事诉讼过程进行法律监督的使命,通过对刑事诉讼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法律监督,达到维护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目的,并确保刑事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第二、庭前会议制度具备基本的诉讼构造,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庭前会议制度的内容来看,庭前会议是一种由控辩审三方共同参加的会议,在法官主持下,控辩双方就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发表各自的主张和意见,甚至对抗。因而,庭前会议是控辩审三方的组合,具有诉讼的基本结构。

第三、对庭前会议进行检察监督是维护当事人乃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一方面,庭前会议作为一项诉讼制度或程序规则,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到会议召集、人员出席、文书签收等一系列事项,在这个过程中,法院是占主导地位的,如果不加以监督,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另一方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刑事诉讼法》解释第184条第3款规定,在庭前会议中,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可以调解。

(二)如何对庭前会议实行有效监督

一是庭前会议的内容是否超出了法律规定的范围;二是法院对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是否全面准确,告知程序是否到位规范;三是法院在召开会议的过程中是否保障了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四是法院是否对控辩双方的意见进行了全面了解,对双方达成的共识是否进行了全面准确地记录在案;五是审判人员在召开会议过程中是否存在徇私枉法等有损客观公正执法行为。在监督方式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口头提醒、提出书面纠正意见和检察建议等方式进行监督。着重加强对在庭前会议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部分调解的检察监督,确保调解自愿合法有效。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语言儿歌教案《夸家乡》及教学反思下一篇:一年级上册《漂亮的小彩灯》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