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培训教育管理制度(精选13篇)
1、安全教育培训是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按照安全教育培训计划,认真开展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通过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各层次从业人员搞好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增强全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生产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安全管理业务水平和安全操作技术水平,增强安全防护能力,杜绝伤亡事故的发生。
2、按照建设部《建筑业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暂行规定》和集团公司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公司实际编制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3、新工人进入施工场地时必须要经过公司、项目部、班组三级安全培训教育。教育培训分别不少于15学时、15学时、20学时。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施工场地上岗作业。
4、加强电工、电焊工、垂直运输机械作业人员、登高架设作业人员、爆破作业人员等特殊工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
5、待岗复工、转岗、换岗等从业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培训。教育培训不少于20学时。考核合格后方可准许上岗。
6、企业法定代表人、生产经营负责人、项目经理不少于30学时,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少于40学时。其他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少于20学时,其他从业人员不少于15学时。
7、开展的各类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必须认真做好学习培训记录、签名、考核工作,并完善保存学习培训的相关资料。
8、凡是从业人员都必须经过岗前培训,考核合格才能上岗。不合格者通过培训或自学进行补考,补考还不合格者不得上岗录用。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涵义及特征
所谓专业认证(specialized/professional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指的是由专业性(professional)认证机构对专业性教育学院及专业性教育计划(programmatic)实施的专门性(specialized)认证,一般由专门职业协会会同该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一起进行,其目的是为相关人才进入专门职业界从业的预备教育提供质量保证。1与此相对应,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就是工程技术行业的相关协会连同工程教育者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如土木工程、电子机械等)的高等教育质量加以控制,以保证工程技术行业未来的从业人员获得必要教育基础的过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教育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如下的特点:
从性质上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种合格性评价,而非选优评估,它是对工程教育是否达到所规定的最低标准(threshold quality standard)的检查。因此,在专业认证的结果上,仅有通过和不通过之分,而没有等级或层次上的差别。通过认证也仅仅意味着相应的工程教育专业达到了最低的要求。
从主体上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主体包含了工程界人士、教育界人士以及其他相关群体的代表,代表了整个社会尤其是工程职业界对工程教育质量的干预。从国外负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组织来看,一般都是非官方的中介机构,如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英国工程理事会(ECUK)、日本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JABEE)等。在具体的认证实施过程中,通常又由工程实业界人士(通常占到1/3)、教育界人士(通常占到1/3)以及其他社会成员(通常占到1/3)共同构成认证小组对工程专业的质量加以考察。这就决定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可能是囿于工程教育系统内部的自我评价过程,而是一个院校——社会(包含了教育界、工程界和其他相关利益群体)互动机制的开放式的反馈过程。
从功能上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对工程教育专业质量的控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最主要的目的是保证未来的工程技术从业人员获得了质量可靠的、与其职业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专业教育,当然,认证的结果还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各个工程专业教育质量的信息,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在国外发达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往往与工程师执业资格注册制度相配合,获得经认证的四年制工程相关专业本科教育通常是毕业生取得工程师执业资格的先决条件。例如,拥有欧洲工程师学会联盟(FEANI)认可的工程专业学习经历是取得“欧洲工程师”资格的基本条件2;在美国,取得注册工程师资格要获得经ABET认证的四年制工程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3;同样,日本的《技术士法》也有类似规定,给予日本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JABEE)认可的工程专业毕业生免试通过技术士资格考试初试的优惠4。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与工程师执业资格注册制度通道的联接意味着工程教育与工程师未来职业发展之间更为密切和更为直接的关联。工程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决定着未来工程师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工程师队伍的职业声誉和社会地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这些特点最终体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价值目标上的“客户导向”,它是一种以满足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消费者(主要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公众)需求为目标的质量保证过程,是对工程专业教育是否能为毕业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教育基础、是否满足工程教育人才的消费者——社会需求的验证,是一种全社会维度而非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质量保证方式。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对于工程教育的积极作用
作为一种质量保证制度,专业认证制度对于工程教育起着直接的引导和控制作用,这一制度的实施必然会对工程教育产生直接的作用。与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相对应,这种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主要表现在:
(一)确定了工程教育的基础性标准,保证了工程教育的质量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对工程教育最低标准的检查,这种最低标准的存在为工程教育的实施和发展确定了边界性的条件,保证了工程教育的质量是在一个明确的标准之上。这就意味着,各个高校的工程专业教育首先要达到这个标准,更要超越这个标准,这是工程专业获得更好声誉,使其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谋求自身更大发展的需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进步,这种基础性的标准也会逐步更新,从而不断引导工程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实现工程教育的持续质量改进。
(二)促进了工程教育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保证了工程教育与工程师职业的密切联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工程师执业资格注册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确了工程教育是为工程技术人员走上职业化道路提供教育基础,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这一认识将使工程教育在教育目标的确定和教育内容的安排上更为凸显工程教育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首先,在工程教育的目标上,强调工程教育要培养未来的工程师,要为工程师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基础;其次,在工程教育的内容上,强调工程教育要在密切关注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培养工程师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在所有可能从事工作的领域中继续学习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规范,为毕业生成为一个工程师提供知识上的储备和能力、品德上的准备
(三)为社会各界参与工程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促进了工程界和教育界的密切联系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制定和认证实施的具体过程中,都有企业界、教育界和社会人士的代表,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就能够比较有效地把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教育界)和消费者(主要是企业界)组织到一起,把企业界、工业界对工程师的要求及时地反馈到工程师培养的过程中来,引导高等工程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密切高等工程教育和工业界的关系,从而促进工业界对高等工程教育的了解和支持,使高等工程教育更加反映工程技术的实际需求,改善高等工程教育的产业适应性,进而实现工程教育的社会功能。
三、专业认证制度与工程教育发展的几个矛盾
不可否认,专业认证制度对工程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和任何制度一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本身固有的一些特点也会与工程教育的发展产生矛盾,尤其当专业认证制度本身不够科学和完善的时候,这种矛盾就会更加尖锐和突出。由于任何一种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最终目的都是要促进教育的发展,因此要从解决矛盾的角度积极完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以利工程教育本身的发展。以下就对几个需要面对的主要矛盾进行分析,并提出化解矛盾的对策和建议:
(一)专业认证的规范性与工程教育个性化发展之间的矛盾
作为一种规则和制度,专业认证本身要体现一定的规范化要求,特别是在专业认证的标准上,必须体现出一定的可操作性,如强调各个专业名称的一致,强调开设工程教育专业必须具有一些基本的要素等,这种规范化的要求固然对于规范工程教育、保证工程教育的最低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过于规范化的要求也有可能导致工程专业教育的趋同性,进而妨碍工程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各国专业认证机构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加以防范,尽力促进工程教育机构的个性化发展,如在认证的程序上,都很重视各个专业的自评过程;在认证的方法上,更多地采用定性而非定量的方法;在认证的标准上,采用产出标准而不是投入标准,也就是关注各个专业已经培养出的毕业生的能力和水平状况而非为实现这一目标所投入的资源的多少。
(二)专业认证的稳定性与工程教育变革之间的矛盾
从实施的角度来看,专业认证制度作为一种经多年协调和发展形成的制度形式,是一种稳定清晰的规则表达,其实施的程序、标准和要求都是多年实践积累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也是专业认证制度有效实施的需要。但人们对工程教育的要求却在不断发展变化,如果专业认证制度(尤其是认证标准)不能及时更新以体现社会的发展,不仅不能发挥认证制度的质量保证作用,也会束缚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工程教育的认证组织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应该在认证标准制定和变革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积极和主动的地位。事实上,从很多国家的经验来看,专业认证组织确实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它们能够准确、及时地把社会变化和外界需求反映到工程教育机构,反映到认证标准中,那么,其认证制度就能更加有效地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ABET,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认证标准一度因为过于刚性、僵化、注重说明性的材料、不能及时反映现实社会需要等问题而限制了工程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但ABET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于1997年形成了新的工程认证标准——“EC2000”(Engineering Criteria 2000)。这一标准一经实施,就在国际工程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很多国家工程专业认证组织效仿和学习的典范;而且,为了避免重蹈覆辙,ABET十分重视“EC2000”的实施现状和效果分析,把标准的完善作为认证制度的一部分。5
(三)专业认证的开放性与工程教育独立性之间的矛盾
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工程教育本身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它不仅要强调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作用,也要强调教化育人的功能。这就决定了工程教育在关注外界社会需求的同时,也要拥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专业认证制度是开放的,它是工程教育机构与社会外界的一种互动反馈过程,是社会各界参与和干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一个途径,这就造成了两者的矛盾。如果在专业认证的过程中,职业界和工程界的力量过于强大,教育界的力量受到压制,工程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就有可能更多地考虑外界的需求,而忽视工程教育自身的规律。
对待这一问题,世界各国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都非常关注,也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证被认证专业在认证过程中的独立性和积极性,如认证考察小组的成员要经过被认证专业的审核和同意,给予被认证专业相应的申诉权;强调认证专家组成员的构成要实现合理的配备,强调各方力量的制衡等。在人员配备上,德国专业认证机构ASIIN认证委员会的成员就包括了专业协会的成员、工业协会的会员、大学的教授以及学生代表;在认证决议的制定上,ASIIN还保证参与的成员中综合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和工业界的代表各占三分之一,以此来保证力量的平衡,确保各方的利益6。
综上所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作为一种客户导向的质量保证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必将对工程教育产生影响,我们不能只看到这种影响的积极方面,更应该关注认证制度可能与工程教育存在的矛盾,并采取多种办法,不断完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本身,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化解这些矛盾,促进工程教育本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M.P.Lenn.Accreditation,Certification,and Licensure.New Direc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J|.1987(57):49.转引自董秀华.就业市场准入与高校专业质量认证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3.
[2].Guide to the FEANI Register,http://www.feani.org/euring.html
[3].Report of the Engineering Licensure Qualifications Task Force,http://www.ncees.org/licensure/licensure_for_engineers
[4].汪辉.美欧日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评估机制的比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06,(2):98-101.
[5].ABET.Engineering Change-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EC2000,2006,http://www.abet.org/papers.shtml.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师;校企共建
作者简介:王煊(1978-),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杨增科(1983-),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助教。(河南焦作4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28-02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2010年6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订大会在天津市召开,国家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完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目标是教育培养出大量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较高质量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最终能够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人才强国之路,对加强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培养相关人才,全面提高高校各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1]
1.培养工程师的特点
(1)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培养。
(2)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按照相应的社会标准和行业标准。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2.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
“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各类型工程师;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师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通过实施“卓越计划”,达到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能够促进工程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制订出具有较高水平、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制,保证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工程教育强国。
3.培养工程师的基本原则
遵循“行业引导、校企共建、分类实行”等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订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工程师的现状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各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学设施的逐步改善、专业建设的大量投入和校企之间合作的频繁增加,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各专业毕业生,满足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为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社会各层次、各类型企业和项目的大量需求。但从总体上看,对于建设行业的工程师的培养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由于招生扩大而相应配套措施、师资力量和实习基地等工作未能及时跟上,使得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以后不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不能开展相应的技术工作,导致建设行业就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整体偏低。[2]其中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科学,对工程技术则不够重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工科院校都培养工程师,只有我们不重视培养工程师。因为在我国,人们普遍存在重科学、轻技术的观念,认为科学家很伟大,工程师是低一级的。很多科学家甚至认为,懂得科学就什么都能做,只要懂了科学,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慢慢地,在中国就形成了一种风气——重科学、轻技术。
2.培养模式上的缺陷
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工程类人才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重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我国现行的工程师培养模式迄今仍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例如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和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等问题。总之,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应于培养传承型人才,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3.高素质师资队伍的缺失
高等教育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师资队伍业务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工程师的关键因素。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发展至今,师资队伍始终是限制专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水平专业教师的缺失。目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大相径庭,一部分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业工程等工程类专业背景,另一部分则是工程经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等经济管理专业背景,在知识结构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必须加强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再教育;另外,应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改变人才引进的标准,多引进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最好是有着丰富工作实践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负责人。
三、“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以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为核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工程管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的投资与决策和并能够进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分为了四大系列的平台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工程经济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法律类课程四大课程体系。[3]根据“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目标和要求以及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在这四大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必须是技术类课程,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必须向技术类课程倾斜,比如对技术类课程的数量、课时等相关内容的设置进行完善。
2.加强“校企共建”模式
“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并随时与建筑行业的用人需求相挂钩,突显应用型的特点,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高校制订的培养方案中应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来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各自的资源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共建”模式要更多地让企业参与到专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去;在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要把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和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保证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甚至毕业设计也可以在企业完成,最后也可以直接到相关企业就业。另外,还要逐步建立和利用各种平台(包括中外合作平台、实践平台、科研平台等),使这些平台能够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造一个操作性强和实际应用价值大的学习场所,让学生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比较深入和具体的实践工作内容,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管理,让学生、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到工程技术难题的研究与创新中去,使学生最终获得系统的、专业的和实用的工程知识与能力。
“卓越计划”下除了工程师的培养要求高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另外,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例如,高校与建设企业可以共同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的机制,为高校教师在企业挂职创造条件和政策。当然,为了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加工程实践,高校也可以在日常岗位考核和职称评定过程中强调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在晋升职称的规定中要求教师必需有在企业工程实践的经历,或者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优先考虑等鼓励政策,或者给以其他方面奖励。[4]
3.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际操作中,高等学校应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国内外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从事项目的决策、项目咨询和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具备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和项目监理师基本素质的、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的不断完善,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越来越受到建设行业和施工企业的欢迎,所以,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必须与社会要求同步。因此,改革教学思路,加速方法革新,充实和完善专业教学的内容,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应用全新的教学体制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总之,各高校应尽快改革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体制,形成一整套既适应经济需要又适应行业需要的工程管理教学体系、知识层次和培养制度,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土木专业工程师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2]张海英.工科院校应该以培养工程师为主——张光斗院士访谈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
[3]帅传敏,付晓灵,宫培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5).
[4]夏建中,吴建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实践环节教学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5).
(责任编辑:王祝萍)
1.培训目的与宗旨
1.1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满足公司发展和员工发展需求,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建立学习型组织。
1.2通过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主动性,把因员工知识、能力不足和态度不积极而产生的人力成本的浪费控制在最小幅度,使员工达到实现自我的目标。
1.3 促进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提升团队整体素质水平。
1.4培训方针是自我培训与传授培训相结合,岗位技能培训与综合知识培训相结合。
2.培训的组织策划和实施
2.1培训由部门经理组织策划实施。
2.2部门经理对培训进行督促检查,并组织好部门培训计划。2.3部门经理督促员工个人定期制定学习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学习,定期检查评估学习培训收获情况。
2.4员工个人应加强自身本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3.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
3.1培训形式包括公司内部培训、外派培训和员工自我培训。内部培训分为新员工职前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和综合知识培训。
3.2部门新入职人员均应进行职前培训,使新入职员工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公司发展历程、管理规章制度、经营业务、客户等方面内容。职前培训由工程部经理负责组织、实施和评估。3.3根据公司的发展规划及部门工作的需求,按专业分工不同对员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和综合知识培训。员工岗位技能培训内容根据员工个人的专业特长和发展方向确定,主要由员工自我学习为主,部门经理检查督促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综合知识培训内容由公司或部门统一安排,主要为商务礼仪、社交知识、工程项目管理、营销知识等。3.4部门内部培训是由工程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员工进行小规模的、灵活实用的培训。部门内部培训应定期举行,针对员工个人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并严格实施,定期组织考核评估。
3.5外派培训是培训地点在公司以外,包括参加各类培训班、管理人员及专业业务人员外出学习等。工作业绩及工作能力特优、有培养潜力的员工由公司外派培训。
3.6员工自我培训是由员工个人参加的各类业余教育培训、自我学习等。公司鼓励员工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参加各种业余教育培训活动和自我学习。员工因考试需占用工作时间,持准考证,经公司总经理批准办理请假手续。4.培训评估
定期开展培训评估工作,以判断培训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以及培训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评估的形式包括:考卷式评估、实际表演式评估、实际工作验证评估等。员工培训的成绩记录,作为员工日常考核的依据之一。根据培训评估结果对培训中存在的不足做出及进的改进。5.培训时间和培训资金
培训时间根据公司和部门安排进行。如遇工程项目施工紧张等原因无法安排集体培训时,培训时间做相应调整。公司每年安排专项培训资金用于培训书籍音像资料购买和人员外派培训,培训资金应严格按照培训计划用于员工培训学习,杜绝浪费现象。6.附项
一、项目设备实行专人管理,落实责任制。一线教师是项目设备的使用者,必须尽职尽责管好、用好设备。
二、按照“模式二”分标填写《设备登记册》,建立设备安装、使用、维护档案。在《资源设备使用登记表》上对使用运行情况做出记录。
三、使用者操作必须符合相关设备的技术规范要求,符合有关安全规定和使用规则,不得拆卸各种设备有故障及时向技术人员反映。
四、做好日常维护保养与记录,使项目设备时刻处于完好状态,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保证接地良好,注意电器设备的防雷、防尘、防潮、防盗和定期保养工作。
五、项目设备应为项目所规定的目标服务,只能用于接收、下载、浏览教育资源,播放教育节目,为教育教学服务,不得挪作它用。
六、任何学校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将项目设备出借、转让、变卖,决不允许被个人挤占挪用。
为了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工程的作用,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提高资源运用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1、正确使用设备。学校专任教师必须掌握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操作方法,正确使用计算机、投影机、电子白板、音响和实物展示台等设备,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确保安全,并及时填写《东宝区中小学远程教育设备故障维修记载表》,报告学校管理人员处置。
2、管理好教学秩序。教师要组织安排好学生座位,管理好课堂纪律,督导学生正确操作使用,确保设备整洁完好。
3、填写好应用记录。任课教师利用“班班通”设备上课后,要督促值日学生干部及时填写《东宝区中小学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应用记录表》,班主任一天一审核。教导处对各班级任课教师利用“班班通”设备上课情况进行统计,填写《东宝区中小学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情况月统计表》,一月一通报。
4、加强电子备课室管理。教师在电子备课室时,不得随意挪动、拆装设备和安装任何软件,不得随意更改或删除电脑内已有软件和文件。
5、教学应用达标。各科教师应用“班班通”开展教学活动,应达到“应用必用”、“有用必用”。教学评价参考《东宝区中小学“班班通”工程应用教学评价表(试行)》。
6、认真开展教研活动。各学科教研组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集体备课、说课和课题研究等活动,做到每月不少于1次,并认真填写《东宝区中小学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教研活动记录表》。
7、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活动。开齐信息技术课,加强信息技术技能训练,组织师生积极参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竞赛结果填入《东宝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工程建设与应用获奖登记表》。
专科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比本科学习年限短的专业教育,同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一样,都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与本科教育相比专科教育具有学制短、成本低、快速输送人才的特性,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即大学专科的目标是实用化,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
然而,专科教育在很多大学并没有受到重视,很多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开办专科教育只是为了招生,对专科教育的定位不明,课程安排和培养模式不符合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本科压缩型”的培养模式完全淹没了专科教育,使得专科不专,学生就业时没有自己的亮点,找不到对口工作。正因为培养目标模糊,学生不知将来就业能干什么,使得很多学校存在着“办专科的不爱办、教专科的不愿教、学专科的不愿学”的现象,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使专科教育难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也影响到了学生和老师的发展。
2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专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专科教育同样存在着定位不明的问题,专科教育应着重培养技术型人才,从这个专业的专业定位上来讲更着重于培养管理型人才,但对于企业来说,从事工程管理这一块更喜欢选择综合素质更高的本科人才,或研究生人才,所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专科学生,综合素质比本科差,专业技能跟本科生一样或略差,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
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当于把本科四年的课程压缩成三年的课程,设置的课程广而不深,有关于设计的,施工的,测量的,造价的,工程管理的,相当于让学生对整个建筑行业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但涉及具体的技能学生只掌握了皮毛,掌握不到家。出去就业没有一个拿手的技能,甚至还不如一个民工知道得多。
下面以《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为例,来讲述建筑工程管理专科教育的教学改革。
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各主要工种、工程施工的施工原理及方法,熟悉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及发展,让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的能力。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它与测量学、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工程力学工程结构等课程均有联系,而且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
但目前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的教学工作存在很多问题:
1)课程全是理论讲授,学生对知识难以理解
建筑施工技术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但却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和实习基地建设不足,使得这门课只能在教室里完成,或进行一两次的课外实习,实习时间均为半天,这就使得很多技术性的东西要靠老师口述,学生想象来理解,使得学生掌握情况不好,学习很吃力。久而久之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也会降低。
2)教材部分内容落后于实践
教材内容大部分为早期已经开始实践,目前已在实际工程中使用非常成熟的内容,对于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却未能在教材中体现并加以实践,使得教材讲得内容跟实际施工中采用的技术脱节,在教学中这种情况对学生势必会产生一种不利的影响,使得学生会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
3)专科生基础薄弱,对于一些知识无法掌握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专科课程安排很广,但都广而不深,学生大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说力学,专科生虽然安排了建筑力学这门课,但教学内容都很浅,到了实际工程中学生不会分析其受力情况,所以对于建筑构件在工程中所起的作用不懂,从而对于建筑的安全性就难以保证。
3 建筑工程管理专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
1)对该专业的专科教学目标重新定位
专科教育应培养技术人才,而非压缩的管理人才,只有教学目标设置适当,专科生毕业后才有竞争力。要想设置适当的教学目标,就要把目前的教学目标缩小,将培养综合性的管理人才,转为培养某一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专科教育应与一些社会上的培训机构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专业的监理员、施工员、预算员、招投标代理员等,并对考试合格的学生发放合格证,这样学生学习的内容才有侧重性,学生才称得上真正的专。
2)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特别是对建筑工程施工、建筑材料来说,其现实生产力已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为使学生毕业后能达到能施工,懂管理的目的,授课就不能仅停留在过去教材陈旧的内容上,而必须紧盯本行业发展的最前沿,贴近工程实际,与时俱进的优化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收集建筑工程方面的相关资料,了解新工艺新技术及最新的相关政策法规,以便能及时地调整讲授内容,补充最新成果,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与工程施工技术发展实际保持同步。
3)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高的专科,学生只有经常深入施工现场,真正参与一个工程项目才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消化。然而实习基地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我们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应与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建设施工单位、工程咨询单位,以及监理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为他们培训工程技术类人员,企业也可以接受老师和学生到现场实习,并派专人负责讲解和指导,通过这种互利互惠的合作办学模式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在以老师在课堂为学生教授知识的基础上,还应积极邀请各企业单位的总经理工程师们,走到同学们当中,现身说法,为同学们做相关知识的讲座报告,以其丰富的生产施工经验丰富同学们的第二课堂,将深奥复杂的理论知识简单化、案例化,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培养有专业技术的老师
目前本专业大部分的专职教师,都直接来自于刚毕业的研究生和博士,他们都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参与的工程项目非常少,实战经验不多。因此对于学生的指导也仅限于理论方面的指导,遇到具体的工程问题还需要专业工程师来解决。学校应鼓励老师走向企业,定期派一些老师到企业培训,参与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增强老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老师的实战经验,这样在教学生的时候会更得心应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总的来说,建筑工程管理的专科教育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而这就需要教学的过程中,专业目标设置更加明确,教师的实践技能更强,教学实践课的比例更大。
摘要:通过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专科教育的教学现状的分析,文章指出建筑工程管理专科教育普遍存在着专业定位不明,教学实践不足等问题。以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的教学情况为例,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专科教育,建筑工程管理,教学改革,建筑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仲景冰.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及思考.高等建筑教育,2002,(2)
[2]叶作楷等.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高等建筑教育,2000,(4)
[3]吕育康.关于专科教育性质的研究.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4)
关键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教育不断突破束缚、与经济建设需要不断适应的产物。从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试点工程类型硕士,到1997年正式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开始规模培养,各个培养单位锐意改革,大胆探索,在工程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人才模式与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职业资格的衔接仍不够密切,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解决这个矛盾的重要途径即是建构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全面开展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以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促进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满足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于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相应的工程领域职业资格相衔接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陈希同志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否与职业资格衔接不仅是专业学位教育能否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标志,也是直接影响专业学位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个结论是大家已经取得的共识,问题是二十多年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与职业资格相衔接困难重重、步履维艰,我们感到不仅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的意义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有一个好的、能够支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的政策和得力的措施。
1984年由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1所院校提出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的建议,就是为了尽快培养大批适应工矿企业需要的能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高级人才,以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但是由于工程类型硕士仍归为工学硕士,各个培养单位为了“保证质量”,仍然用学术性标准培养与审查工程类型硕士学位,不仅招收规模上不去,而且人才规格改变也受到约束。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并将其从工学学位中分离出来,使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始了规模发展,也为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明确指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关联的专业学位。为此,各培养单位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如校企合作、双导师制、企业选题等,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特别是各培养单位有一部分是以企业为单位组班培养的,可以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接受企业的监督,聘用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承担企业的课题,这一部分工程硕士与工程领域的职业资格衔接相对比较密切,企业称他们是“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但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还是以学校培养为主,以学术性导师指导为主,仍然有比较多的工程硕士完成的是学校承担的国家课题,审查学位的组织是以学校教授组成的学位委员会,这就难免以学术性学位标准审视专业学位;二是企业和企业的高级工程师缺乏参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缺乏企业与市场的引导,这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工程师职业资格相衔接仍然有很大差距。
鉴于国家未来发展对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大量需要,从2009年开始,国家又出台新的政策,在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大规模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指出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但是这要比原来从有实践经验的人员中招收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起来更加困难。从应届毕业生中招收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既无企业背景,又无企业实践,对于在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中招收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一套做法对他们未必适用,规模性地组织全日制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参加企业实践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他们在培养过程中很难有真正的实践活动。特别有些培养单位为方便起见,将从应届毕业生中招收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与学术性研究生采用统一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完全抹杀了工程性以及对于工程技术的创新性,这部分工程硕士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将会更加远离相应的工程领域的职业资格。
二、施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解决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工程师职业资格衔接的根本保证
专业学位是培养单位设计的一种人才培养标准,工程师职业资格是企业需要的一种人才需求规格,虽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模式是培养单位主动适应工程师职业资格的人才需求设置的,但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始终未得到企业与相关部门应有的重视,从而培养单位很容易回归到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上。这就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未能与相应的工程领域职业资格密切衔接的重要原因。正像企业生产离开市场驱动缺乏生命力一样,培养单位离开人才市场驱动同样步履维艰。培养单位与企业行业是人才供应与人才需求的两个方面,欲使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真正发挥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必须发挥培养单位与企业行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而保证人才供应与人才需求两方面相衔接的重要途径是在政府支持与引导下有两方面共同参加构建的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是通过一定的管理体系、管理机构、管理法规、管理方式对获取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者,认证其是否具备相应的工程领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师职业任职资格。有了这样一个制度,培养单位就不会我行我素,就能在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制约下,改革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更好地去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在人才市场竞争中用质量保声誉,求得生存和发展。而用人单位才能真正体会到培养单位的良苦用心和企业所能得到的最终的效益,更好地发挥其主动性,体现其责任心,为培养单位创造更好的条件,积极参与工程硕士教育的全过程,促进培养单位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上更加符合企业的人才需要。
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核心是职业资格认证的评价标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同意开展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对工程硕士学位不能只从单纯的学术角度来衡量,应有与工程岗位任职资格相联系的质量评定标准。”为了我国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与工程岗位任职资格相联系的质量评定标准应突出工程性和创造性。工程性应包含工程设计能力、工程集成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管理能力;而创造性是在高度责任心的驱使下,对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精益求精,不断改进生产流程、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生产材料,节能环保,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彻底改变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的评判行为。但是要建立一个体现工程性与创新性的高层次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的评价标准必须要首先建构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首先明确了与相应的工程领域相关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师的职业资格的具体要求,并通过一定的管理体系鉴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的工程师职业资格,并把这个资格作为工程师从业与上岗的必要条件。这样做不仅培养单位与个人有了明确的要求,并且这种要求具有法定的效益,这就促进了培养单位与行业的实质性联合,并把人才培养的供应方的标准与人才培养需求方的标准密切衔接,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向社会证明培养单位的培养质量。同时也促成了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按照企业与行业的要求,不断地提高自己相应的知识与能力,为取得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师从业资格创造必要条件。
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密切了培养单位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密切了培养单位专家与企业行业单位专家的合作,同时吸收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与经验,制订出适合于企业行业高层次人才规格的培养要求与培养方案,并将这种目标、要求、方案、标准法定化,使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有规可循。因此,施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解决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工程师职业资格相衔接的根本保证。
三、构建政府支持与引导下的由培养单位专家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组成的职业资格认证管理体系
在国际上,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也已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制订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才能保证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培养出一批引领国家产业进步与提升的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国外的职业认证组织多是独立于政府的民间组织。像美国就是在各个专业工程师学会的基础上,成立了美国工程和技术鉴定委员会,为全国工程教育制定专业鉴定政策、准则和程序,统筹鉴定工作,并授予专业鉴定合格资格。英国的工程师认证由英联邦工程委员会组织,日本的职业资格认证由具有法人的工程技术者教育认证机构等负责。这些机构虽然是民间机构,但管理规范,有着极高的权威性,对培养单位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社会上有着极高的公信度。但针对我国的特殊情况,为了保证我国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的顺利进行,我们只能是建立在政府支持与引导下的由培养单位专家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组成的职业资格认证管理体系。
要搞好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的管理体系,必须发挥三方面的积极性。一是政府的积极性,不仅是教育部门,还包括劳动人事部等其他相关部门;二是培养单位和有关学会协会的积极性;三是企业与行业部门的积极性。这三个方面积极性缺一不可。
我国管理体制的特点是政府有极高的权威性,只有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培养单位与企业行业才有可能认真地开展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才能保证我国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的权威性。因此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是经国家批准,像国家基金委一样,由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建立执行机构,负责决策与制定政策,国家划拨专项经费,设置工程技术发展基金和教育基金,并由相关部门的政府人员、培养单位专家与企业行业单位的专家组成策划与实施组织,完成具体的职业资格认证的管理体系,建立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的评定标准、鉴定程序、实施办法,执行与实施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支持企业与培养单位在工程技术发展与教育方面的密切合作。
在目前的情况下,为了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的管理体系能够一步步地开展起来,可以先由相关部门委托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实施。首先在职业需求的引导下,调整原来的工程领域体系,并组织各个工程领域吸纳有关协会和企业专家组成相应的工程领域资格认证机构。对于已有的工程领域资格认证机构应由相应的工程领域指导小组主动与其合作协商,进一步完善,以实现对于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职业资格认证,在这些工程领域资格认证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全国工程和技术鉴定委员会。这个机构应该是通过有关上级部门共同批准认可的权威性机构,它能够为全国工程教育制定专业鉴定政策、标准和程序,统筹规划鉴定工作,能够进行工程师职业资格注册工作,并授予工程师职业资格合格证书。
在我国存在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实际情况,对于人才培养单位和企业行业用人单位,存在着政府组织的交叉管理,也存在着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培养单位的指导性管理,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会与协会的松散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职业资格认证管理体系,促进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工程师职业资格衔接,以满足提升我国产业升级、建设创新型社会的人才需求是一项迫在眉捷的工作,更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事业。
参考文献:
[1]陈希.关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以来工作进展情况及本次会议议程的说明[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
[2]张文修.工程硕士教育的探索之路,我看研究生教育30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培训总结
经过几天紧张的学习,让我了解和掌握了宝贵的知识,在此学习的过程中,公司的培训组分别培训了工程管理、设备管理、材料管理、收料员培训、劳资培训、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管理、施工员培训、党务廉政建设、以及的党课学习。毕业几年了,总是对公司的制度和各个工作要求不是很了解,通过几天高强度的培训,让我突然间有很大的提升,让我对公司的制度和对于各口具体管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作为一名现场施工管理人员,主要对培训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工程管理。指导和监控着项目的正常运转。首先,工程中标后,工程科要组织图纸会审并进行平面示意图的绘制以及产值计划划分。其次,编制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根据施工段落工程数量确定施工队伍数量,以及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完成劳动力、设备计划、材料等。第三,根据施工要求确定施工队伍队伍和各个工序单价,以及项目经济估算、目标成本测算和根据施工进度计划下达施工任务书。这样就能在施工中能够有一个方向,知道工程应该怎样的施工。
第二,施工平面土的绘制。工程项目平面形象示意图的绘制,对于路基桥涵工程项目,施工平面示意图的中轴线以上标注的内容有:桥涵构造物位置及结构形式,预制场的混凝土量及梁板主要工程数量等;中轴线以下标注的内容有:两台背之间搜有施工段落的工程数量和工程单价。让我们现场的质检员,对工程的质检、管理和进度安排,更加的得心应手。第三,施工的培训。施工员的培训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到,在各工--------------
---------------
序施工中的节点和难点,以及施工过程中各工序常遇到的难解决的办法,以及各工序施工中常见种种病害和防治办法。通过培训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在施工过程中妥善的避免和解决各种施工中遇见的病害。
第四,党课的学习。通过学习党课,做为一名党员,再一次的接受了教育,特别是党课上的廉政教育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更说明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的逐步施工过程中,随时都会有腐败现象,通过再次的学习,让我对廉政建设刻骨铭心,特别是我做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时刻警惕腐败。做到对得起公司,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通过紧张的培训,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的有了方向。同时也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时刻的自我反省,点滴的积累完善自己。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的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立足本职工作,埋头苦干,做业务上的尖子。
垂直运输机械安全管理
一、物料提升机安全控制要点
1.为保证物料提升机整体稳定采用缆风绳时,高度在20m以下可设l组(不少于4根),高度在30m以下不少于2组,超过30m时不应采用缆风绳锚固方法,应采用连墙杆等刚性措施。
2.物料提升机架体外侧应沿全高用立网进行防护。在建工程各层与提升机连接处应搭设卸料通道,通道两侧应按临边防护规定设置防护栏杆及挡脚板。
3.各层通道口处都应设置常闭型的防护门。地面进料口处应搭设防护棚,防护棚的尺寸应视架体的宽度和高度而定,防护棚两侧应封挂安全立网。
4.物料提升机组装后应按规定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二、外用电梯安全控制要点
1.外用电梯的安装和拆卸作业必须由取得相应资质的专业队伍进行,安装完毕经验收合格,取得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核发的《准用证》后方可投入使用。
2.外用电梯底笼周围2.5m范围内必须设置牢固的防护栏杆,进出口处的上部应根据电梯高度搭设足够尺寸和强度的防护棚。
3.外用电梯与各层站过桥和运输通道,除应在两侧设置安全防护栏杆、挡脚板并用安全立网封闭外,进出口处尚应设置常闭型的防护门。
4.多层施工交叉作业同时使用外用电梯时,要明确联络信号。
5.外用电梯在大雨、大雾和六级及六级以上大风天气时,应停止使用。暴风雨过后,应组织对电梯各有关安全装置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三、塔式起重机安全控制要点
1.塔吊的安装和拆卸作业必须由取得相应资质的专业队伍进行,安装完毕经验收合格,取得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核发的《准用证》后方可投入使用。
【关键词】工程认证;实践教学体系;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一、实践教育与工程教育的内涵
随着对于实践教育重视的提升,2000年MIT和瑞典三所大学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提出了把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乃至终结废弃的全生命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包括個人的工程科学和技术知识,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调控等方面的能力。并于2004年成立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2006年MIT以CDIO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基于项目的学习”——面向产业需求重新设计课程体系。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工程教育开展
在国际工程教育发展背景下,我国高教司2007年成立“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2007年底成立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学校组,实施“求职导向、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育主要存在问题,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践环节中行车模块为例:该模块包含行车调度实验、行车组织方案课程设计、行车岗位实习三个层次,在实施过程中,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实效性差,由于受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密集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条件约束,如行车岗位实习:学员在车站基本上不能动手操作行车设备,且车站工作人员带教积极性不高,存在学生夜班睡觉现象,学生参与度不高;实验室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软硬件设施及课程建设相对滞后,行车调度实验是以上海轨道交通3、4号线的操作系统为实验平台,教学平台功能单一,教学实验难以直观模拟现场运营状态。
三、基于“工程教育”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践体系的探索
1.通过学院专业实验室和企业的实践基地,实现的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室综合训练、生产现场应用实践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有效保障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与企业工作零对接。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特点,充分考虑目前国内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对人才的强烈需求,本专业始终坚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考虑,坚持大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强化专业实习、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2.通过上海申通地铁培训中心的龙阳路基地和张江“三站两区间”的组合,建立了一个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体系。
在龙阳路基地至2号线原张江车站建有实训线,线路总长1.6公里,采用了国产化的CBTC信号设备,并安装了自主研发的新型道岔和转辙机,并由原2号线张江站、龙阳路基地以及一个模拟车站构成了“三站两区间的”线路形态,为列车驾驶员、行车值班员及行车调度员进行各类联动操作演练提供了硬件基础。
实训基地开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模拟仿真系统”,该系统结合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实际运行特点,采用仿真与实物相结合的交互式方法,系统、完整地模拟再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环境。该系统有效克服以往现场培训只能看不能动,以及纯软件仿真缺乏真实感的缺陷,为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学生的行车实习、调度实习、行车课程设计等提供了崭新手段和可靠保障。
3.建立上海乃至全国地铁首条“大学生自管线”,实现集“地铁志愿服务”、“专业实习实践”、“线路运营管理”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1)从单个“自管站”到多个“自管站”,形成大学生“自管线”,覆盖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四个年级本专科在校学生,从基础实习、专业实习、岗位实习,给学生提供了持续、系统的学习机会,能够始终保持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环节的紧密衔接。
2)学生在自管线各车站担任站务员、值班员、值班站长、区域站长助理,使城市轨道运营企业对学生的认知了解提前到学习阶段,有利于选拔优秀毕业生进入关键岗位工作,同时可极大缩短学生入职培训时间,及早使学生进入预“就业”状态。
【参考文献】
[1]崔志林,王进.综合性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研究:目标、路径与保障措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2(8):79-81
1 中美工程管理教育体系对比
1.1 专业培养重心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指出工程管理专业目标是造就“具有土木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 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 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该培养目标对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平台课程均有掌握要求, 但并未对其专业培养重心即知识掌握重点作出明确要求, 所以对于不同的高校, 其工程管理专业的侧重点主要取决于本学校较强的行业背景及主要的依托行业, 这种专业培养目标的不统一形成了两种倾向:一种偏管理, 一种偏技术, 由此造成了相关院校制定该专业培养目标时的困惑。
美国在专业培养目标方面除了专业技术管理技能外, 更注重沟通、协调、领导能力的培养, 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每所工程院校明确自己的服务范围, 确认自己的相对优势, 发展成为学院特有的形象, 从而确定各自的任务及办学模式, 通过更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做好专业性工程实践的准备。除此之外, 美国一些工科大学很注重人文学科的发展, 其开设的工程管理专业除了主要侧重的工科方面的课程外, 还开设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人文学科, 这对于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思辨能力是很必要的。
1.2 课程设置
在我国, 工程管理专业往往被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土木工程学院, 并且作为本科的一门专业, 学生需要同时学习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工程管理、工程法律等多门专业课程, 要求经过本科阶段的教育使学生具有广泛而丰富的知识面, 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 这种面面俱到但又都是泛泛而谈的教育目标使学生对于每项课程只是浅尝辄止, 没有深入学习研究, 必为日后的工作实践或进一步深造造成障碍, 所以往届的工程管理毕业生因为缺乏看家本领而被用人单位拒绝。美国工程管理教育委员会ACCE (American Council for Construction Education) 是美国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评估与认证机构,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ACCE制定的有关指导文件指出“课程体系设置应适时地反映社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 并反映建筑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的应用”, 它鼓励各个教学机构建设能够反映建筑技术以及建筑管理技术变化趋势的课程。根据ACCE的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五个主要方面:基础教育类、数学与科学类、经济管理类、建筑科学类以及建筑施工类。但是在宽口径培养的同时, 对建筑工程类课程稍有侧重:美国大部分大学制定的培养计划的统计数据表明, 在经济管理、建筑科学、建筑施工三大类课程中, 建筑科学与建筑施工类课程的平均学时比例是最高的。同时, 对技术平台课程的设置广泛且全面:课程体系的设置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整个建筑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 使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较好的掌握整个项目施工各实施步骤与工作重点。除以上两点外, 其专业方向的划分具有较强针对性。
1.3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专指委所要求的测量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及论文, 但大多数学校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1) 主观认识上, 部分学校和老师对实践教育认识不够, 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 轻实践;重课堂, 轻课外”的倾向, 将指导课程设计或实习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部分, 缺乏高水平的老师做指导, 缺乏创新性的提倡和鼓励, 有时一味满足于学生的模仿性实践, 而不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应用于实际操作中;2) 客观条件上, 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不安全因素多, 再加之对于很多学校确实存在实践教学经费不足、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学生等问题, 因此有很多实习都是简单参观, 并没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如此一来就使学生产生了对实习理解的误区, 本应重视的实习活动被同学当成可以马虎应付的作业。很多高校也因为不重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在工程管理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导致在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方面的缺口很大。美国的很多学校将实践教学作为工程管理教育至关重要的环节, 加强工程实践教学, 充分利用与业内企业合作项目的机会, 整合学校的科研优势和企业资源优势, 在企业建立学生的实习基地, 学生在暑假到企业完成生产实习。有些高校还为学生配备了实习指导老师, 使学生在企业和老师的双重指导下进行生产实习, 确保实习质量。学校还鼓励学生实践创新, 把学到的知识在融会贯通后应用到实际中。
1.4信息资源开放性
在国内, 很多高校的信息资源交流特别是与国外的信息交流不够充分, 特别是一些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高校, 在信息资源方面更是闭塞。教师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组织的沟通与联系不够密切, 缺乏人员交流和资源共享。就国内自身条件而言, 工程管理专业仍处于发展的幼年阶段, 教育体系不够成熟, 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信息资源相对匮乏, 再加上不重视与国外教育经验的交流, 闭门造车, 致使学科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此外, 跨学科的交流也较为缺乏。
在美国, 很多工程院校都很重视信息资源的交流, 设置了有效的人员交换机制, 如有些高校设定附加教授位置, 确立学生/教授实习以及合作项目来加强人员交流, 同时, 他们经常邀请工程管理领域的高级官员和专家在校园做全时讲座, 不仅教授普通的课程, 还将参与到具体的教育项目中, 将在实践中遇到的技术、管理等问题综合到课程中去。地区性工程院校联合共享科研设备、科学实验室和师资, 教授的任职可以交换, 而不是属于个别学校。同时加强跨学科的交流, 鼓励不同学科的相互结合, 支持边缘学科的发展, 建设跨学科实验室、研究中心, 开展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 促进与兄弟院校的访学交流, 博众家之长。
2建议
经分析比较, 不难发现美国工程管理教育的培养重心明确, 课程设置更具针对性,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强。通过对美国经验的学习, 我国可从以下方面加强工程管理专业建设:1) 确立明确的培养方向;2)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3) 重视学生的认识实习, 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4) 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6) 深化信息资源的交流。
3结语
本文在专业培养重心、课程设置、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信息资源开放性四个方面就中美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 由于工程管理在中国仅有短短二十几年的发展, 有很多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在此过程中, 我们可以参考美国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经验, 使我国工程管理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刘贵文.中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12) :49-51.
[2]曾金山.我国工程管理教育的人文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5) :37-40.
[3]黄大文.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5) :51-53.
[4]李兴苏.美国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其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 2007 (5) :121-125.
(一)信息系统概述
1.信息应用系统的生命周期四个阶段:产生、开发、运维、消亡
产生:概念的产生、需求分析阶段
开发: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验收
运维:纠错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2.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1)结构化方法(需求明确,是最成熟,最广泛的开发方法之一)
2)快速原型法(适用于需求模糊,结构性较差的项目)包括进化型原型和抛弃型原型 3)企业系统规划的方法:其目标是提供一个信息系统规划,用以支持企业短期长期的要求
4)战略数据规划方法 5)信息系统工程的方法 6)面向对象的方法
3.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信息资源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 4.电子政务:
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B)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G2C)4)政府对公务员(G2E)4.商业智能的实现三个层次:数据报表、多维数据分析、数据挖掘
(二)信息系统服务管理
1.我国信息系统服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1)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单位的资质管理 2)信息系统项目经理资格管理 3)系统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管理信息系统 4)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人员资格管理 2.等级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从高到低分为一、二、三、四级 监理单位资质是:甲、乙、丙三级
系统集成项目经理分为:项目经理、高级项目经理、资深项目经理三个的等级 3.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办法
1)管理原则:认证和审批分离原则;先由认证机构认证,再由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批的工作程序进行
2)管理办法:
(1)资质管理包括:资质评审和审批、监督、升级、降级、取消及相关内容(2)工信部负责一、二级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国家级)
(3)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三、四级 4.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程序
1)评审:
(1)工业和信息化部可以受理一二三四级(国家级)(2)省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授权的资质评审机构可以受理“
三、四级”
2)资质审批:一二级资质申请,由省市信息产业建设单位主管部门初审,报工业信息化部负责审批;
三、四级别资质申请,由省市信息产业建设主管部门审批,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
5.系统集成:总体策划、设计、开发、实施、服务及保障(不包括测试和监理)6.信息系统监理资质管理
1)监理活动主要内容:“四控、三管、一协调”(1)四控:质量、进度、投资、变更(2)三管:合同、信息、安全
2)监理资质证书:有效期 4 年,资质:甲、乙、丙 3)监理的依据:
(1)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
(2)监理合同
(3)建设合同
(三)软件工程知识
1.软件需求
1)软件需求内容主要包括: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设计约束;业务需求、用户需求、系统需求。
2)需求过程是一个包括创建和维护系统需求文档所必需的一切活动的过程。通常包括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两大工作。
(1)需求开发:包括(需求捕获)、(需求分析)、编写(规格说明书)、和(需求验证)四个阶段;
(2)需求管理:通常包括定义(需求基线)、(处理需求变更)、(需求跟踪)等方面的工作。基线的定义:正式评审、确认的标准。
2.可行性研究(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等)3.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 4.软件维护:软件的可维护性的主要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
(1)可理解性
(2)可测试性
(3)可修改性 5.软件体系结构
常见的架构模式:
管道/过滤器模式;面向对象模式;事件驱动模式;分层模式;知识库模式;C/S 模式; 6.Web Services 技术:Web Services 服务的典型技术包括用于传递信息的简单对象访问协议 SOAP,用于描述服务的 Web 服务描述语言 WSDL,用于 Web 服务注册的统一描述,发现及集成 UDDI,用于数据交换的 XML。
7.数据仓库特点:面向主题、集成、相对稳定、反映历史变化 8.综合布线及机房工程
(四)项目组织结构
1.项目组织结构:职能型、项目性、矩阵型 2.七星级知识点:
(五)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包括 42 个基本项目管理过程 1.项目管理九大知识领域与过程组对照表
2.PDCA循环
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行动)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
(六)项目整体管理
每一节都需要掌握输入、工具和输出
项目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的工作,其核心是权衡多个相互冲突的项目实施方案,以实现项目的目标和要求,帮助项目管理人员整合协调项目管理的各个不同活动领域间的信息交流;促进信息的合理流动;有效地控制和管理项目进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更(必会)
项目整体管理包括:(必会,掌握每个过程的输入、输出和工具)(1)制定项目章程
(2)编制项目初步范围说明书(3)制定项目管理计划(4)指导与管理项目执行(5)监控项目工作(6)整体变更控制 变更控制流程(★)
1)受理变更申请。2)变更的整体影响分析。3)接收或拒绝变更。4)执行变更。5)变更结果追踪和审核。(7)项目收尾
(七)项目范围管理
1.项目范围管理主要包括五个过程:范围规划、范围定义、制作工作分解结构、范围确认、范围控制(前 3 者属于计划过程、后 2 者属于监控过程。)
2.项目范围说明书包括内容如下:项目的目标、项目范围的描述、项目的科教服务、项目边界、产品验收标准、项目的约束条件、项目的假定
3.WBS最底层的工作单元称为工作包,它是定义工作范围、定义项目组织、设定项目产品的质量和规格、估算和控制费用、估算时间周期和安排进度的基础。4.范围确认是客户等项目干系人正式验收并接收已完成项目可交付物的过程
(八)项目进度管理
1.项目进度管理包含的 6 个管理过程:活动定义、活动排序、活动的资源估算、活动历时估算、制定进度表、进度控制
2.三个与时间相关的重要概念:检查点、里程碑、基线;重要的检查点是里程碑,重要的需要客户确认的里程碑是基线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3.活动排序的工作方法:前导图法(单代号网络图法)、箭线图法(双代号网络图法)。4.活动资源估算的工作方法:专家判断、多方案分析、出版的估算数据、项目管理软件、自下而上估算
5.活动历时估算工作方法:(1)专家判断
(2)类比估计: 类比以前的项目分析情况
(3)参数估计:应用数学模型(4)三点估计:(必须会)
最有可能的历时估算 Tm 最乐观的历史估算 To 最悲观的历时估算Tp 活动历时的均值=(To+4Tm+Tp)/6
标准差=(Tp-To)/6 5.进度压缩指不改变项目范围、进度制约条件、强加日期或其他进度目标的前提下缩短项目的进度时间(包括赶进度和快速跟进)
6.压缩工期的方法啊:投入更多的资源以加速活动进程、指派经验更丰富的人去完成或帮助完成项目工作、减少活动范围或降低活动要求、通过改进方法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九)项目成本管理
1.成本管理包括涉及:计划、估算、预算、控制 4 个过程。
2.成本类型分为:可变成本、固定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沉没成本、机会成本 3.项目成本估算的工具和技术:类比估算、确定资源费率、参数估算、自下而上估算 4.项目成本预算的工作方法(工具和技术):成本汇总、准备金分析、参数估算、资源限制平衡。
5.成本控制的工作方法(工具和技术):成本变更控制系统,绩效衡量分析(挣值技术)和预测技术。
挣值技术的公式:
公式:成本偏差:CV=EV‐AC,进度偏差:SV=EV‐PV 成本绩效指数CPI=EV/AC(支出)进度绩效指数
SPI=EV/PV(进度)预测技术:
BAC=完工时的 PV 总和 通过挣值数据来计算 ETC(1)基于非典型的偏差计算 ETC,当前偏差被看做非典型且团队在以后将不会发生这种类似的偏差
ETC 完工尚需估算=(BAC 完工预算‐EV 挣值)(2)基于典型的偏差计算 ETC 当前偏差被看做可代表未来偏差的典型偏差 ETC(完工尚需估算)=(BAC‐EV)/CPI(累加成本绩效指数)EAC=AC+ETC ‐‐‐‐衍化为下面两个公式 EAC=AC +BAC‐EV当前偏差被看作是非典型的
EAC=AC+(BAC‐EV)/CPI当前偏差被看作是代表未来的典型偏差
(十)项目质量管理
1.质量管理主要活动: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
2.质量管理流程:确定质量体系标准、对项目实施进行质量监控、将实际与标准对照、纠偏纠错
3.质量成本分析:预防成本、评估成本、缺陷成本 4.项目质量控制的工作方法
传统(4):测试、检查、统计抽样、六西格玛
老七种工具:因果图、流程图、直方图、检查表、散点图、排列图、控制图
新七种工具:相互关系图、求河图、柱状图、矩阵图、优先矩阵图、过程决策程序图、活动网络图
(十一)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1.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人力资源计划编制、组建项目团队、项目团队建设、管理项目团队
2.人力资源计划:角色和职责的分配、项目的组织结构图、人员配备管理计划 3.组建项目团队的工作方法(工具):事先分派、谈判、采购、虚拟团队。
4.激励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X 理论和 Y 理论。5.成功团队的特点:目标明确、结构清晰、流程简明、赏罚分明、组织纪律、协同工作 6.项目团队建设的五个阶段:形成阶段(Forming),震荡阶段(Storming),规范阶段(Norming),发挥阶段(Performing),结束阶段(Adjourning)。
7.项目团队管理的工作方法:1.观察和交谈
2.项目绩效评估
3.问题清单
4.冲突管理。
8.冲突的根源:项目的高压环境,责任模糊,多个上级存在,新科技的使用。9.冲突管理的六种方法:冲突解决、合作、强制、妥协、求同存异、撤退
(十二)项目沟通管理和干系人管理
1.沟通管理包括 4 个过程:沟通计划的编制,项目信息的分发,绩效报告,项目干系人管理。
2.沟通渠道R=n(n-1)/2 3.项目干系人包括:建设单位,高层领导,团队成员,其他人员。4.举行会议成功的关键原则:确保每个人到场、议程和领导
(十三)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包括制定风险管理计划;识别项目风险;实施定性风险分析;实施定量风险分析;制定风险应对计划;监控项目风险。
工具与技术:
(1)德尔菲技术:组织专家就某个问题达成一致的方法,反复的调查问卷,直到意见统一
(2)头脑风暴法:其目的是获得一份综合的项目风险清单,集思广益自由模式
(3)SWOT 分析法(风险识别方法);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挑战threat(坐标系的四个象限)。
每个过程的输入,输出,工具和方法都是重点
(十四)项目合同管理、采购管理
一、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
1.合同法:合同法是一部规范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变更和转让、权利义务终止、违约责任的法律。
2.合同分类: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最好用书面形式。有效合同和无效合同 3.项目合同的分类:
3.1按信息系统范围划分的合同分类:总承包合同;单项项目承包合同;分包合同。3.2按项目付款方式划分的合同分类:总价合同;单价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4.项目合同签订
4.1项目合同签订的注意事项
1.当事人的法律资格 2.质量验收标准 3.验收时间 4.技术支持服务 5.损害赔偿 6.保密约定 7.合同附件 8.法律公证
5.项目合同管理
5.1合同签订管理(中标通知书发出 30 天后)
(1)签订合同的前期调查。(2)合同谈判和合同签署。
5.2合同履行管理 5.3合同变更管理(搞清楚变更流程)5.4合同档案管理(归档管理)6.项目合同索赔管理
索赔是一种经济补偿行为,不是惩罚。索赔和反索赔,并且任何一方都能提出索赔。索赔时间限制索赔提交后必须要在 28 天内给予答复,否则索赔相当于被承认。
总结:
1、合同的基本类型
2、合同分类两种方式的分类
3、合同的管理(签订管理、履行管理、变更管理、归档管理,特别注意签订管理)
4、索赔(28 天)
5、合同特别是技术合同注意验收时间验收标准知识产权的归属
二、项目采购管理
1采购管理的主要过程:编制采购计划,编制询价文件,询价、招投标,供方选择,合同管理和收尾。
2用于编制采购计划过程的技术、方法:1.“自制/外购”分析2.专家判断3.合同类型 3.SOW:采购工作说明书
总结:采购管理 5 或 6 个过程,掌握特别是供方选择名词技术,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
(十五)信息(文档)和配置管理
1.文档编号结构图
1:生命周期各个阶段 2:各个阶段文档3、4:文档类型内容 5、6:流水码 2.软件文档的作用(必会)
(1)管理的依据
(2)任务之间联系的凭证
(3)质量保证(4)培训和参考
(5)软件维护支持
(6)历史文档 3.软件文档的等级(必会)
(1)最低限度文档(1 级文档):适合于开发工作量低于一个月的开发者自用程序包括:程序清单、开发记录、测试数据和程序简介
(2)内部文档(2 级文档):用于在精心研究后被认为似乎没有与其他用户共享资源专用的文档
(3)工作文档(3 级文档):适用于由同一单位内若干个人联合开发的程序,或可被其他单位使用的文档
(4)正式文档(4 级文档):适用于那些要正式发行普遍使用的软件产品,关键性程序或有重复管理应用性质(如薪酬计算)的程序。4.配置项(配置管理的对象)
凡事纳入配置管理范畴的工作成果都是配置项(CI)例如:文档、源代码、成品、半成品等
5.配置库:存放配置项的仓库 6.软件配置管理(SCM)7.基线(必会):基线(Baseline)
评审确认后的标准,例如:进行成本预算,成本预算基线,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基线 重要的检查点是:里程碑 重要的里程碑是:基线
8.配置管理活动主要包括:制定配置管理计划、配置识别和建立基线、监理配置管理系统、版本管理、配置状态报告和配置审计 9.配置库可分为:动态库、受控库和静态库 10.标识:为配置项取名字,详细描述配置项
11.版本管理; 草稿 0.YZ 正式发布 X.Y 正在修改:X.YZ 14.配置管理委员会:CCB(十六)变更管理
变更管理的流程:(搞清楚,必会)(1)提出变更请求(2)对变更的初审(3)变更方案论证
(4)项目变更控制委员会审查(5)发出变更通知并开始实施(6)变更实施的监控(7)变更效果的评估
(8)判断发生变更后的项目是否已纳入正常轨道
(十七)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属性及目标: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其他属性及目标。机房管理 :物理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应用系统安全管理:
系统运行安全与保密的层次:系统级安全、资源访问安全、功能性安全、数据域安全
(十八)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定性风险分析;定量风险分析;应对计划编制以及风险监控。
风险识别的具体方法:德尔菲技术;头脑风暴法;SWOT分析法;检查表;图解技术。应对风险的基本措施:规避、接受、减轻、转移。
(十九)项目收尾管理
应对风险的基本措施(规避、接受、减轻、转移)。
项目的正式验收包括验收项目产品、文档及已经完成的交付成果。系统集成项目的验收工作包括如下步骤:
1)系统测试;2)系统的试运行;3)系统的文档验收;4)项目的最终验收报告。项目总结属于项目收尾的管理收尾,而管理收尾有时又被称为行政收尾,就是检查项目团队成员及相关干系人是否按规定履行了所有责任。实施行政结尾过程还包括收集项目记录、分析项目成败、收集应吸取的教训,以及将项目信息存档供本组织将来使用等活动统一为一个整体。4.项目总结的主要意义如下。
(1)了解项目全过程的工作情况及相关的团队或成员的绩效状况。(2)了解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改进措施总结。(3)了解项目全过程中出现的值得吸取的经验并进行总结。
(4)对总结后的文档进行讨论,通过后即存入公司的知识库,从而纳入企业的过程资产。5.项目人员的转移流程如下:
(1)项目团队成员的管理计划,也就是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计划中描述所说的人员转 移条件已经触发。
(2)项目团队成员所承担的任务已完成,提交了经过确认的可交付物并已完成工作 交接。
(3)项目经理与项目团队成员确认该成员的工作衔接已经告一段落或者已经完成。
(4)项目经理签发项刚团趴成员转移确认文件。
(5)项目经理签发项目团队成员的绩效考核文件。(6)项目经理通知所有相关的干系人。
(7)若是项目收尾全体项目成员结束项目工作,应召开项目总结表彰大会,肯定项 目的成绩、团队成员的业绩,同时总结项目的经验教训。
(二十)知识产权管理
知识产权法法律体系由以下法律制度组成。
(1)著作权法。(2)专利权法。(3)商标权法。(4)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其他法律。
(二十一)法律法规
1.合同法: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
2.招投标法:招投标法是规范招投标活动的一部法律,它规范了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和中标活动。3.著作权法:五十年 4.采购法
政府招标采用的方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
(二十二)标准规范
1.企业标准为最高标准
2.RJ-45接头用量公式:m=n*4+n*4*15%(二十三)新技术的发展
1.物联网 2.云计算
2.1云计算的三个服务模式是 IaaS、PaaS、SaaA。3.三网融合: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 4.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
金字工程:国家大型部委的信息化都是金字工程。一类: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建设;二类:金税、金关、金财、金融监管(含金卡)、金审;三类:金盾、社会保障、金农、金水、金质(考的概率比较低)两网: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 一站:政府门户网站
【建筑工程培训教育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建筑施工安全教育制度05-25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心得01-08
建筑工程安全教育试卷07-08
建筑工程学院培训总结11-29
建筑工程教育论文12-01
建筑工程培训软文12-20
建筑安全培训试题06-12
建筑工程试验员培训11-20
建筑工程技术培训班01-08
浅谈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筑企业管理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