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理论文章

2024-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有企业理论文章(精选6篇)

国有企业理论文章 篇1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管理者收购

一、国企改革的原因

(一)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依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力量。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有许多难点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现大面积的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

(二)所有者缺位

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而经营权则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中国人民全体作为一个总体的概念没有办法来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所以只能由中国政府,也就是国务院来履行出资者职能,行使所有权。国务院也必须委托各个部委、省市等来代理行使职能,最终各部委、省市也只能委托其他的自然人来代行所有权并进行经营管理。在这种多级委托代理条件下,由于“人人所有,人人没有”,“人人享有权利,人人不尽义务”,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来真正努力经营好自己所管理的企业。

(三)出资人和管理者利益不同

对于企业的投资人或所有者来说,企业的利润最终以投资收益的形式为其占有,投资行为的效用最大化可以简单化为利润最大化。而经理人员只是资产的经营者,经营者的收入不等于企业盈利,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意味着经营者效用的最大化,因此,经理人员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不足,有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如果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完整,其可能会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扩大其权力基础,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或通过增加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开支达到个人享受的目的;或者通过增加或多报成本的方式侵蚀企业利润。

(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企改革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最常见的手法是对其中有形资产部分按原值等价折合入股,例如,对土地、房产等大宗不动产按原购入价评估,不计其市场升值部分。二是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在改制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三是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四是改制企业发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市场化是国企改革的中心目标。国企要实现市场化的目标,关键是建立起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而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东多样化是良好治理结构的前提,这就要求对国有独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简称为“国企改制”。国企改制的成果之一是“上市”,上市反过来有助于固化改制的成果,但上市并不是改制的唯一目标。

三、国企改革的实践问题

(一)证券市场效率问题

将国企改制后在境内外上市,这是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境外证券市场有严密的法律和规则,运作经验也比较成熟。而基于承载国企改革与解困的历史使命,国内证券市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缺陷,再加上不法分子的推波助澜,以及各方经验的欠缺,证券市场逐渐失信于人,各类问题最终彻底暴露。目前,证监会制定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推动股权分置改革,强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国资委制定相关文件,限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最低持股比例,确保国家对某些行业的控制。作为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外部环境,证券市场效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优化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准确评价国企市场价值和经营业绩,并采取期权等手段有效激励国企高管人员。

(二)管理层收购问题

在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管理者既是买家又是卖家,那么就不可避免的发生国有资产贱卖的问题。MBO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融资收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收购标的价一般都远远超出收购主体的支付能力,管理层往往只能够支付起收购价格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中的差额就要通过融资来解决,因此融资能否成功是整个收购能否进行和成功的关键。然而在我国,一方面由于国内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意味着在我国完成MBO所需要控制的股权数量和动用的资金金额都很大;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管理层的收入相对较低,也导致了收购所需的资金缺口非常巨大,也就难免出现非法融资的现象。所以管理层收购中定价问题是关键,我们一方面要完善证券市场,使的证券的价格可以准确地反映资产状况,避免资产贱卖;另一方面,完善管理层收购的中介机构,由规范的中介机构来操作国有资产的买卖,而且要在规范的交易场所内进行。

(三)管理机制和制度问题

国企改制有助于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做好做强企业的基础,但绝不能保证企业做强、做大。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激发企业组织的动力和活力,调动企业各层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的重中之重,是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国家一直在推动“三项制度改革”,目标是“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这在市场化企业看来的基本常识,在国企改制之前简直比登天都难;职工身份问题是个症结,根本谈不上人员的市场化配置,造成冗员多而人才少。改制无疑是个最好的契机,使得“三项制度改革”有了突破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也有了起步点。国企要在改制的同时,顺势而为地开展人事改革,搭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健全董事会的功能,加强监督,打造职业经理人,和谐地解决国企改革过程中的职工身份转化问题。由于国企传统机制制度的起点不高,改革的成绩也就更加显著。

(四)垄断行业改革问题

垄断行业是我国国有经济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强的领域。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都是中央企业。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重点是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新的厂商,同时加强监管,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已经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进行初步分拆、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电信、民航、石油等行业,要完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放开市场准入,引进新的厂商参与市场竞争。尚未进行实体性体制改革的铁道、某些城市的公用事业等,则要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改革。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必须和政府加强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既要加强对安全、环保、普遍服务等监管,也要加强对价格的监管,以维护公众的正当权益。

(五)国有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数量仍然太多,主要是地方中小企业太多,他们仍然大量活动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很难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一般认为,国有企业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规模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突出的领域有优势。因此,今后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就要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而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把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放开搞活。

参考文献:

浅析我国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 篇2

一、理论依据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狭义的企业文化主要指精神层面的企业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企业文化又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特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通过其长期的经营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企业员工所公认和遵循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二)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含义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是指国有企业在面临企业整体转型或组织整体变化的情况下,结合社会、企业的发展,构筑新的企业文化并落实到企业管理中去以代替和排除那些已经衰退,严重阻碍企业发展的过时的,落后的企业文化的过程。

二、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意义

环顾世界知名企业EG,英特尔,微软。无论是长寿公司,还是商业新贵,它们成功的秘密在于持续的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不断地给企业和员工注入创新活力。再看联想、海尔、华为,它们的长期超常发展的背后是借助企业文化创新,推动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由此看来,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同样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一)对国有企业内部发展的意义

1.国有企业企业产品或技术创新的影响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包括从被动创新到主动创新、赢得话语权和带动产业链升级等具体的举措,技术创新成为服务和业务创新的坚强基石。对于中国移动这样一个运营巨头来说,以创新赢得竞争的体现即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及提供更有价值的新业务,恰恰技术创新是实现这一切的根基。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企业所出售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学意义上的产品和服务,更多的是某种期待、联想、荣耀和象征,是一种企业文化的附加。企业文化给产品和服务带来的高附加值是企业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驱动力,对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与积极的推动作用。

2.国有企业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企业精神和经营管理理念为核心,凝聚,激励企业各级经营管理层和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把企业文化作为中央企业经营管理中突出人本管理理念的管理模式,这个国资委为中央企业管理注入的生机、增加的新内容。对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创新就是从管理模式上推进企业管理的创新,企业管理机制的创新,从而使国有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更深入的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只有像海尔,长虹等国有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实现企业文化创新才能改革企业管理体制,才能不断发展科学的管理理念,实现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国有企业企业员工观念和积极性的影响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人本主义”思想不断加强,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企业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自身不断的学习和素质的提高来达到企业发展的目标。

我国国有企业是员工的组合体,而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有独特的思维方式,任何员工的行为都会受到自身思维意识的指导和约束。国有企业文化能够促使员工自觉主动地接受企业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执行企业的制度,贯彻企业经营战略。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斯等人在《寻求优势》一书中指出:没有强大的公司文化,即价值观和哲学信念,在高明的战略也无法成功。

成功的企业文化促进员工的发展,鼓励员工最大限度地影响组织。企业文化创新帮助员工发挥主动性,设定更富挑战性的目标、更富创造精神、成为更好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并为能力出众的员工开辟施展才华对组织产生重大影响的途径。企业文化创新其中的一个核心就是观念创新。观念创新能摒弃国有企业员工的计划经济“等、靠、要“的思想,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敢于接受企业文化创新,敢于改革创新。

4.国有企业制度变革的影响

企业制度创新一定是在特定的企业文化理念的指导下确立的,企业制度创新只有得到特定的企业文化辩护和支持时才可能取得成功。随着改革开放,国有企业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外来竞争力,不断改革和创新国有企业的体制。但是如果没有合理的企业文化作为依托,国有企业改革就变得空洞缺少指导,只有具有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作为基础,并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发展企业文化,推行企业文化创新才能使国有企业改革有所收获。

(二)对国有企业外部发展的影响

1.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的经济,它要求企业适应变化和动荡,只有那些能够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的企业,才能适应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变化的形势。国有企业搞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闭、保守、满足现状,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制。创新不仅包括产品、技术创新,还包括思想观念、组织制度以及经营管理创新。因此企业文化创新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国有企业文化创新为国有企业的生产提供新动力,促

进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减少国有企业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符合我国政府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进一步开放市场,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提供必要的实力支持,同时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有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党的先性的重要特征和标准,努力培育和发展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增强其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建设我国的精神文明,为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性的企业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的推动有利于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3.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

国有企业推行企业文化创新,转变企业发展理念,创新思维,转变管理模式,实行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节约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为国有企业实现产品的创新和服务创新创造可能,使企业在市场占据销售份额。例如海尔,长虹,华为等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创新,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转变发展经济发展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使自己在改革开放和加入WTO的经济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

三、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的措施

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也可称为国有企业企业文化重塑,是指国有企业在面临企业整体转型或组织整体变化的情况下,结合社会、企业的发展,构筑新的企业文化并落实到企业管理中去以代替和排除那些己经衰退、严重阻碍企业发展的、过时的、落后的企业文化的过程。这是整个企业文化体系或模式的重大变化,是一种根本性的改变,是一种质变。认识到现阶段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以及企业文化创新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影响和意义,就要求我们认真推动国有企业企业文化的创新。关于企业文化创新,很多学者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总结分析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加以我个人的观点,我个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推动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创新: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要推行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首先要求企业的从领导到员工,每个人都清楚的认识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的概念和意义,只有提高企业内部对国有企业

企业文化创新的认识才能突破企业文化创新的内部阻力,使企业文化创新的政策得以贯彻执行。也只有提高企业内部对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的认识才能使国有企业领导以及员工懂得何时去推行企业文化创新,如何推动企业文化创新,以及何以完善企业文化创新,使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得到真正的创新和发展。

认识了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的概念和意义,就要转变原有的观念。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员工的观念存在于计划经济时代,主要表现为“等,靠,要”的思想理念以及价值观。而推行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就要树立新的理念以及价值观。主要包括:

1.国有企业经营理念创新

(1)双赢理念,主要通过企业间的组合合力创造价值。国有企业在改革自身的同时要努力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取长补短。认真学习其他企业的创新理念,通过合作不断完善自己。

(2)理想竞争理念,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中,加强协作竞争与增强竞争力有机结合而产生的理念。

(3)品牌竞争理念,企业文化通过品牌将视野扩展到整个文化领域,对增强凝聚力,对外增强形象力和竞争力,并不断将其转化为资产。

2.国有企业价值观念创新

(1)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现代企业中“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在国有企业中推行企业文化创新,就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在企业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2)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文化创新的一个目的,也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目标。

(3)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价值观,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锅饭不同,现代国有企业不能再实行“等,靠,要”的思想,要认识每个人在企业的作用,公平对待,并不断提高效率。

(二)完善制度,提供保障

我们在进行国有企业文化创新创新时要注意,不能把企业文化当成企业体制之外的范畴,企业文化是企业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企业体制中的软件。它实际上涉及到企业体制的改革问题,以及企业体制中的硬件和软件的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目前,我国部分国有企业仍然只对政府负责,与之相联系的是组织的混乱,责权不明,结构不合理,组织人员政府任命等。

要想国有企业企业文化不断创新,就必须在国有企业内部确立企业文化创新的制度,通过确立制度的方式巩固企业文化的创新,发挥企业自我创新的能力,政府不能过多的干涉,要明确组织体系和责权问题,合理构建组织结构。国有企业要摒弃为短期利益而进行文化创新的认识,要从长远视野来推动国有

企业企业文化创新。通过完善国有企业的财政体系,完善后勤保障制度,为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提供资金和人力支持,确保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的持续进行。国有企业同时还需要完善人员的任命制度以及管理体系的合理构建。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员工发挥创新思维的积极性,为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献计献策,充分参与到企业文化创新中来。完善国有企业的奖惩制度,奖励为企业文化创新做出贡献的人,充分调动国有企业内部所有参与人员的积极性。

完善制度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避免企业文化创新与政府思想建设混为一体,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国有企业要有明确的企业文化创新目标和战略部署,从而区分与政府政策方针的联系。国有企业要通过完善和创新原有的制度,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为企业文化创新提供稳定的环境和充足的资源支持。

(三)培训员工,创新思维

企业文化创新的关键不仅是企业主要领导的创新能力,创新水平。更重要的是引导员工树立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企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和能力。[18]以此可以发现企业文化创新有利于转变企业员工的观念,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的企业员工也有利于企业文化创新的推动。现代企业中“人本主义”越来越受到关注,一个企业所具有的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同样需要企业人才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推动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通过培训员工,转变员工的观念和认识,提高员工的素质,引导员工树立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国有企业文化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为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储蓄人才。

国有企业同时还需要在企业内部发扬创新思维。思维是一个企业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企业员工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国有企业固有的体制使得国有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锅饭的阶段。按劳分配制度以及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国有企业员工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传播和培养员工的创新思维,有利益企业创新文化的形成,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更有利于企业企业文化的创新。因此,要想切实的推动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创新,就必须培训国有企业的员工,广泛传播创新思维,提高国有企业员工的素质。发挥他们的潜力,为企业的创新服务。

(四)加强企业文化个性化建设

无个性也就是无形象,在未来市场竞争日趋激励的情况下,企业没有自己的经营特色,产品和服务没有特性,管理没有独特气质,就很难自立于国际国内市场。好的企业气质,就是企业的无形商标,就是企业的广告,就是企业的商誉,就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

国有企业改革 篇3

经过30年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了巨大成绩,主要成绩有: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成效

目前,公司制已成为国有企业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产权改革、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资本市场上市等途径,已经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或国家独资的公司制企业。

2.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趋于完善

一是实现了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初步分开;二是建立健全了董事会运作基本制度,各专门委员会开始正常运行;三是外部董事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决策;四是企业管理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

3.为加强企业管理和加快技术进步建立了制度基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加强管理、技术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许多国有企业努力实施管理创新,加强产权管理、财务资金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和战略规划管理,积极开展节能降耗活动。

4.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一度困难重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后,由于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变化,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5.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有所改善

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也加大了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力度。近年来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也有改善。一是国有企业户数大幅减少。二是国有资产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集中。三是国有资产进一步向基础性行业集中。目前,国有企业在国防军工、石油石化、电力、电信、民用航空、航运、重要矿产资源开发等基础性行业的企业户数占全部国有企业户数的28.6%,资产总额占到55.6%,国有资产总量占到61.9%,实现利润占到67.7%。

6.保证和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在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非国有和非公有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从而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有人认为,经过改革,国有经济比重降低了,现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已经不起主导作用了。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改革以来国有企业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国有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大大增强。截至2006年底,全国国有企业户数共计11.9万户,比2003年减少3.1万户,年均减少8%,但户均资产

2.4亿元,比2003年增长22.7%。国有资本向能源、原材料、交通、军工、重大装备制造和冶金行业集中的态势明显。2006年,基础行业的国有资本3.3万亿元,占全部国有企业占用国有资本总量的70.6%,比2003年提高5.4%。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不断增强,国有资本直接支配或控制的社会资本1.2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1.1倍。目前,中央企业80%以上的国有资产集中在军工、能源、交通、重大装备制造、重要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承担着我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约占全国的55%,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全国的82%,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89%,汽车产量占全国的48%,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占全国的60%,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的70%,火

国有企业改革

1电设备占全国的75%。

国有企业改革是空前艰巨的事业,虽然改革已经取得的成绩是辉煌的,同时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但是改革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还有很多任务包括一些难度很大的任务有待完成。

1.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些国有企业尚未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名义上已经建成现代企业制度的,也往往“形似神不似”。由于央企改制大多在子公司层面进行,如果话语权最多的大股东不改制,也难以要求下面改制的企业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行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和内部人控制问题是普遍现象,多数按照《公司法》注册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成员与经理人员高度重合,董事会的决策职能与经理层的执行职能事实上合一,与按照《企业法》注册、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的国有独资企业一样,都是“一把手”负责制。其结果是大企业的兴衰成败系于一个人身上,风险极大。

2.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仍不尽合理

虽然经过多次调整,国有企业小而散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还有不少企业盲目扩张,债务风险很大。而且管理层级过多,资本链条过长,许多二三级企业业务重叠交叉,专业化发展能力薄弱,主业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有的企业资产不多,却有四级或更多的管理层级,层级过多使有些企业出现失控现象。

3.垄断企业改革任务艰巨

垄断行业是中国国有经济中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强的领域,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都是国有中央企业。垄断行业大多数是具有一定自然垄断性的行业,如电力、铁路、邮电、民航、电信、邮政、天然气,但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理论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弱化了通过管制维持垄断的理由。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对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进行了政企分离、政资分开、业务分离、引入新竞争者等方面的改革,如电力行业实行了“电网分开”,电信行业实施了“成立联通”“移动分家”“南北分析”等改革,改革取得了进展,但问题依然严重。总体上垄断行业改革仍滞后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现有改革偏重现有企业重组、忽视创造公平准入环境和引入新企业,没有形成真正竞争的市场结构。而且在产权改革和监管改革方面也相对滞后,难以避免垄断行业滥用垄断优势地位。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交织在一起,抑制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使外部资本面临很高的进入成本,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和这些行业的低效率。

4.国有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获得科技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大量的科研人才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过去几年,中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也不断增强。尽管如此,我国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较低,而且总体上自主创新的活跃程度还不如非国有企业。

5.改革遗留问题需要解决

一个问题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工转换身份的经济补偿标准偏低,有时偏低的补偿标准都得不到严格执行。另一个问题是有些企业改制后陷入困境。如有的地方股份合作制不但没有发展起来,反而再次使企业陷入困难。

6.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待改进

目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还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资委在角色定位上,依然存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问题,对国有企业而言,基本上还是“婆婆”加“老板”的管理方式。第二,国资委在管控模式上,具有太多“淡马锡”的情结,具有把自

身建设成为全国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倾向,但是,这种做法既不符合中国的大国国情,也不符合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思路。第三,国资委在整体工作部署上,缺乏战略向导,没有从国民经济和国有经济的高度去思考国有企业的定位,重点只是关注企业之间的重组。第四,国资委在企业考核上,重视短期利益和对经济业绩的考核,忽略了对社会公共效益的考核,没有在考核上处理好国有企业本身具有双重职能定位的问题。第五,谁来监管国资委的问题?

应该指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很多是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关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还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并提出了原则要求。我们一定要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步伐。这样做,我们一定能胜利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的任务。

①将进一步深化国企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将成为这方面改革的重点;

②国有经济布局将进一步优化,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③将对垄断行业改革,禁止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同时会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并且对垄断企业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将会加强;

④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将会日趋完善;

国有企业理论文章 篇4

刘国占(中铁十二局集团第四工程公司,陕西 西安 710021)作者简介:刘国占,中铁十二局集团第四工程公司工会宣教指导员。现代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技术进步方面展开了硝烟弥漫或暗含杀气的拼争,科技领先就能使企业领先的思想已深深渗入广大管理者的骨髓中。同时以精益化、标准化、程序化管理等为抓手,不断创新管理思维、理念,将制度贯彻、完善寓于工作的不断进步之中,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但是仅靠技术领先、管理先进往往难以在产品质量、成本、效益的最终对决中胜出,其中决定输赢的往往是难辨真容、若隐若现又无处不在、强大有力的企业文化。在共和国的崛起和大量国有企业从弱小走向强壮的过程中,我们无数次的见证了从物资、技术、管理到文化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竞争。在企业底子薄弱、弱小的时候,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生存的问题,就会不惜一切代价、不顾后果的以掌握的技术、工具改造、建设企业;在企业初具实力、初成规模的时候,及时会对以往的发展方式产生嬗变,改变以往的无序、低效的发展模式,代之以将精益化、精细化管理贯穿其中的生产方式;在企业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时候,不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管理理念,都有极大的相似性,此时决定企业输赢的往往就是企业的基因,也就是企业在多年生存、无数拼争中由企业的几代管理者、生产者共同创造的企业文化。当今在建筑领域,国内市场越来越公开、透明,各种行业保护将会被逐一消除,不论是公路、市政、房建等路外市场,还是中铁、中铁建拥有较大优势的路内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同时各个大型企业纷纷迈出了争逐海外建设领域的步伐,将会迎来与各个国家顶尖建筑公司的竞争,怎样才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有优势?不断建设发展企业自身的文化、为企业在发展中增强核心竞争力将是企业从强大走向胜利的重要举措。对于我们中铁十二局集团而言也是如此。中铁十二局集团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国有企业,拥有自身独特的优秀企业文化。中铁十二局集团前身是铁道兵二师,1984年响应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号召兵转工,作为当年的铁道兵自身天然拥有着“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艰苦奋斗传统,为战争年代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建立功勋。在兵改工以来,企业秉承“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经营理念,在国内及海外建筑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并积累了一整套具有典型性、实用性、科学性、超前性的企业文化,既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又呈现出多样的个性。这里仅就我们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方面,浅谈一下认识和体会。1我们以做大做强为目标,着力营造符合自身实际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项事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来统领思想、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推动企业健康稳步发展。由于企业文化具有凝聚、约束、向导、激励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只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搞好生产经营和服务,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使企业健康、稳步地持续发展。这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根本所在。2我们以经营理念为中心,着力营造具有品牌特色的企业文化品牌形象既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力量,只有全力打造出企业的优质品牌,才能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稳步地发展壮大。因此,我们一贯视质量为生命,高度重视产品的质量,一直追求“今天的质量,明天的市场”,努力实现对用户的诺言。3我们以素质管理为基础,着力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只有具备一流的素质,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产品。凡是人本企业都有它明显的管理特征:一是在信任员工的基础上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二是倡导员工进行有效学习,推动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培养有利于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价值观。4我们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方向,着力营造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员工心中的灯塔,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依靠。任何文化建设都是以某种价值观的倾向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也不例外。经营理念的创新、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要以某种价值观作为指导。4.1企业领导的价值观企业领导的价值观是整个企业文化价值观的“航标”。企业文化不是开几次会就能产生的,也不是员工自觉产生的,它来源于企业领导者或企业领导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2员工主体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总是建立在以员工利益为主体的基础之上,企业所有的赢利,所创造的价值,无一不是员工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因此,企业要对他们负责任,不能对不起他们。员工的福利、员工的发展、员工的自豪感都是企业的财富,同时也是以员工为主体的价值观的必然体现。4.3团队的价值观团队员工的共同愿望和价值系统对企业有很重要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把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融为一体,把爱企业,爱产品,爱岗位的理念变成员工个人的自觉行动,做到人人心中有企业,上下一条心,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团队合力与竞争力。4.4管理的价值观做企业,科学管理是前提、是基础;人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没有科学管理就勿谈人本管理;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声的监督,是无为而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使企业兴旺发达,就必须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依靠人才兴业,依靠科技兴企。4.5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观企业生产经营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经济发展为社会现代化服务,而思想政治工作则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这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统一性表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价值所在。尤其是在今天,我们更需要用新的理论武装头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宣传思想政治工作。5创新文化建设载体,加强员工精神建设,为企业发展不断注入活力企业的主体是员工,员工的核心是精神。如何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而载体是企业文化表达的形式和途径。5.1文化阵地载体,如企业的广播站、网站、报刊、橱窗、演讲赛、征文活动等中铁十二局集团的门户网站、《建设先锋》报纸和各个子公司、地域指挥部的网站、简报、杂志,对于企业的重大新闻、工程进展、重要精神传达都起到很多作用,同时又围绕工程、接近员工,对于广大建设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通过这些载体,较好的体现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和宣传和弘扬企业文化,较大的促进企业工作。5.2文体活动载体,文体活动是宣传企业和谐发展的良好形式,是培养员工团结向上促进团队建设的最佳途径,是提高员工素质的有效载体,是员工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必要手段因此,企业要注重开展经常性、广泛参与、寓教于乐的各种文体活动作为丰富员工文化生活,缓解工作压力,释放紧张情绪的良方。在实践中,中铁十二局集团往往以各个项目为主,在工期不赶或者传统佳节来临之时,组织项目全体人员开展拔河比赛、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歌唱比赛、演讲比赛等文娱活动,或者组织读书会、(下转第327页)(上接第317页)到革命圣地参观等活动,以此培养员工的情趣,为员工架起思想交流沟通的桥梁,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员工忠诚企业、乐于奉献、不断创新的文化素养,体现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员工个人和企业同步发展。6文化建设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切忌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企业文化是长期积累、长期酝酿的过程,是企业综合情况的展现,与企业的发展历程、人员组成、经营理念等息息相关,是不能复制、移植的。绝不能觉得别的企业的文化建设搞得不错就全盘引进,最终只会不伦不类,为企业发展起不到正面作用。中铁十二局集团当前正在广为宣传的“九种文化”和“实干文化”分别是中国铁建和十二局集团自身对企业自身存在的优秀文化的总结提炼,是来源企业,并能够引领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优秀文化。同时文化建设绝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成效,文化建设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过程,绝不能太看重一日、一时之功,要有长远的规划,以取得助推企业长远发展的功效。总之,在企业管理中,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前提,狠抓落实、建立机制是保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彰显企业文化特点,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推动企业科学发展,是我们基层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责任编辑:汤静]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 篇5

姓 名: 冯 瑾 学

号:1161101206442 专 业: 行 政 管 理 所 在 电 大: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

当前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的竞争逐渐成为企业与企业、国与国之间竞争的焦点,人力资源逐渐发展成为组织的“第一要素”。作为市场竞争主体之一的国有企业也纷纷打出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口号,然而,由国有企业固有的弊端及体制等问题而引起的人才流失严重成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最棘手的难题。人才流失在于企业缺乏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面对入世后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局面,国有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避免人才流失。

关键词:竞争;激励;人才流失;留住人才

前 言

企业告别了“商品短缺”、“资本圈钱”的时期,已走向人才竞争的时代,谁占有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谁就能在经济发展的竞争中占有主动权。但综观我国国企人力资源使用现状,普遍面临着人才流失频繁的窘境。人才严重流失,必将成为制约国有企业顺利发展的瓶颈,认真研究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影响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人才流失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分析,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上主要是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上人性的欲望和追求高于企业所能提供的范畴;客观上主要是企业自身发展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而造成的综合能力较低,与市场上其它类型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具体分析起来,人才流失主要有以下原因:

1、薪酬水平低

国有企业的薪资水平普遍低于非国有企业,仅相当于非国有企业薪酬水平的50%或者更低,与同行业、专业相比缺乏竞争力。而且由于国有企业的冗余人员多,负担重,使得近几年的工资增长幅度很小,甚至还有降薪现象,大多数员工对薪资水平不满。

2、福利缺乏吸引力

伴随着住房改革、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国有企业的福利优势将逐渐缩小或消失。而且,随着盈利能力的下降,企业甚至取消了一些以前的福利政策。这样,使得福利可变换成收入的部分比较小,从而,缺乏吸引力。

3、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

首先表现在新员工引进后的安置上,新员工的见习期比较长,从事的工作杂,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大,对工作容易产生不满。

其次是培训,企业可提供的培训种类少,培训机会小,对培训后的归属问题控制得比较严格,在培训费用的支出上比一般企业少,而且很多培训都流于形式,华而不实,与外界相比,容易产生落后感。

再者是晋升,在很大程度上,国有企业的论资排辈、“唯亲、唯私、唯权”现象比较严重,晋升缺乏公开、公平、知人善任。

最后是学非所用,在国有企业里跨专业从事工作者比较多,受重视程度小,员工感觉压抑。

4、企业整体氛围差

首先是领导者素质及工作风格,在任的大部分领导都是六、七十年代的思想和作风,管理思想和方法落后,对现代年轻人的思想和行为态度怀有排斥甚至鄙视态度,工作难以在年轻人中展开。

其次是管理水平,国有企业的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有90年代以前的作风,对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吸收得很少,陈旧的管理制度、工作考核的方法等令人难以接受。

5、企业发展前景

国有企业目前一般的状况比较差如:冗余人员多,待岗职工占到了总员工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而且还剔除不出去;社会负担大,老职工多;大锅饭现象还比较严重;经济效益不容乐观;改革成果不明显,看上去前景黯淡,令人失去信心。

国有企业人才的流失造成的影响往往都是负面的。造成了企业成本的增加,不仅仅包括招聘、培训和生产效率降低的显性成本,还包括企业声望降低、低落的员工士气、工作流程的中断、无形资产流失等隐性成本。

二、国有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对策

人力是一种资源,人才是一种贵重资源,人才的流失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不是能以简单的数字估价得了的。如何降低人才的流失率,将人才的流动率控制在良性范围内,保持企业活力的同时留住优秀的人才,已成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刻不容缓的工作任务。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做好人才筛选第一关——严把招聘关

人员选聘是企业吸收新鲜血液的源泉,也是企业积累人力资本,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起点。在人员选聘时从战略上考虑到人员在企业的持续发展性,为降低员工流失率起到了第一层过滤网的防范作用。

首先,在招聘人员之前,做好岗位空缺分析,确定要招聘到的人员的素质。在需要招聘人员数量的确定方面,可以根据职位空缺数量、企业因发展业务需要增加的人员数量及一定 的储备人员数量(储备人员占的百分比主要由人员的流失率确定)来决定。这样可以防止招聘到的人员学非所用,也可以防止出现人员大量富余的现象。

其次,在人员的招聘过程中,要对应聘者“坦诚相见”。招聘人员要给应聘者以真实、准确、完整的职位信息,这样才可能产生雇员与企业匹配的良好结果,从而使新雇员在一开始就对企业形成真实印象,不至于在以后的工作中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其作用也就相当于打“预防针”。

2、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

薪资尽管不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却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达到或者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薪资是员工的保障,可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也是防止员工流失的必要条件之一。

首先,薪资水平必须具有外部竞争性。企业必须了解市场同行业的薪酬水平,可以采取调查的方式,也可以利用国家统计局现有的数据资源,根据获得的数据结果调整本企业的薪资水平。使企业的薪资水平等于或者略高于其他企业同岗位的薪资水平。

其次,企业内部的薪资水平具有竞争力。企业内部的薪酬可以依据职位级别的不同、对企业的贡献大小、或岗位对企业的重要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杜绝“大锅饭”式的绝对公平情况,同时也必须防止因评估误差而产生的相对不公平。

3、设计员工需要的、有吸引力的福利

完善的福利系统对吸引和保留员工显得非常重要。福利项目设计得好,能给员工带来较大的方便和满意度,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还可以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声誉。

国有企业在硬性福利方面(如: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失业保险)做得比其他非国有企业好,但在软性福利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或者说,在软性福利这方面,国有企业还比较缺乏,如有关员工旅游、全额带薪休假、免费工作餐等生活方面的福利就涉及得比较少。关于这点,企业可以采取调查的方式收集有关员工在福利方面的偏好,依据企业实际支付能力部分或绝大部分的满足员工的要求,以自助餐式的福利,让员工可以自由选择,这样,福利收到的效果也许会比较明显,员工的满意度也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4、引入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时留住人才的一项重要砝码。“并非每个士兵都想当将军”,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根据人员的价值观、兴趣爱好、职业意向等情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就是对人员进行大概定向的问题。

首先,依据公司的经营发展、职位种类与特点等进行岗位序列设置(管理、技术等),以打开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其次,依据具体员工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的能力分析和评估,以决定员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计划。

5、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队伍

部门及部门内各级主管的能力与领导风格也是影响员工去留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员工对上司的不满程度越强时,其流动倾向也越大。所以,建设一支具有高管理素质,高领导魅力的管理队伍,就显得很必要。

首先,对中高层管理者应进行定期的专业能力与管理技能分析。对能力不足但有培养潜力的管理人员加强培训;对能力不强,不具备领导素质的管理者进行降职或辞退;对在管理工作中挫伤大部分下属工作积极性,造成恶劣影响的管理者应该给予严肃的处理。

其次,对领导人多进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训。如增进对员工心理方面了解的知识培训;如何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形成领导者人格魅力的培训;如何在管理中贯入企业文化的培训;如何应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管理好自己的下属的培训等,让企业的每一个领导者都成为员工信服的好上级。

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在产品日趋同质化的条件下,服务的竞争已经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企业文化在这一方面的重要性就更明显的凸现了出来。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塑造出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在基于物质竞争基础上的市场中,更能体现企业的强大竞争力,对吸引和留住人才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首先,“以人为本”。企业文化是作为一种无形规则存在于员工的意识中,离开“人”的企业文化是无法独立存在的,“以人为本”是形成良好文化的基础。企业应该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尊重人的思想,让员工充分感受到在企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形成良好的意识氛围。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一种氛围,塑造一种凝聚力。对内,员工能有家一样温馨和睦的感觉,能留住人才;对外,能形成一种魄力,让人们一接触到企业,就想到了企业是怎么样的形象,能吸引人才。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要留住人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建立完善的人才使用机制,解决公平竞争、报酬待遇和高层次培训等问题,营造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氛围,增强人才对国有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在人才已成为“第一资源”的今天,思考留人的思路和办法是多途径多方位的,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优势,留住人才,吸引人才,重视人才,用好人才,积极应对开放的国际化的人才挑战。参考文献:

1、王立阳.人才流失成因分析.人力开发,2003,(6).

2、陈东升.员工激励金点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篇6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导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国有企业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与创新,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一是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全国已有50%以上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骨干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的公司制企业,中央企业所属子企业48%进行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先后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有些还实现了主营业务资产整体上市,促进了机制转换和管理创新。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全员竞争上岗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度,一些企业还探索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初步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新机制。

二是国有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近年来,国有企业户数不断减少,但资产总量和实现利润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国有大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三是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得到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从行业分布看,国有经济更多地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现今国有企业的不足之处还是不容忽视的:

大多国有企业因政府长期大力扶持,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与创新精神,另外,因国有企业对自主品牌的不够重视,导致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多年来为外国公司生产贴牌产品,同时对国内企业造成空间压缩,影响了中华民族品牌的发展。

董事会作出决策,股权大小决定董事会地位,这是股份制企业的基本原则。无论国家是否控股,政府都不能干预董事会的决策。这是作为一个企业独立运行的基本保证。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思考

国有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而改革必然触及少数人的利益,因此,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等等。

第一、要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关键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原则,从建立和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做起。不妨将董事会代表国有资产的董事的职务升迁和薪酬待遇与资产回报率挂钩,由国有资产主管部门考核;经理人职业化,其职务任免和薪酬待遇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由董事会考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这样国有资产所有权虚化和经理人职责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应该能够解决,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也应当可以获得成功,这种相互制约的制度设计也能够有效的解决目前大量存在的国有资产流失和经营管理人员的腐败问题。

第二、在解决富余人员问题上政府不应推卸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冗员是必然的,而减人增效是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实现经济集约增长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来看,国有企业中庞大的冗员队伍必须推向市场,推向社会,在劳动力市场上实现劳动资源的再配置。从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走势看,通过劳动力市场在全社会重新配置劳动资源也是可能的。我国劳动力在第三产业中的分布仅占23%,而世界平均水平是45%。仅是达到这个水平就可以为1.3亿人提供就业岗位。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对各种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政府劳动部门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应承担的职责是健全职业培训、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服务体系。协调社会上各种力量,有效实施再就业工程。而为了安定团结让国有企业消化,劳动部门只管理用人指标、发放表格,有悖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尽的职责。政府也有必要从搞活国有企业的全局出发,放弃部分资产权益如国有企业土地使用权收入等,为冗员分流提供必要的支撑。这部分富余人员应从国有企业中“游离”出来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各种生产、经营、服务领域就业。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中就业人数不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在不断增加。许多老企业已人满为患。让国有企业内部自我消化显然不利于实现减人增效,不利于国有企业经济的集约增长。不仅如此,由企业内部消化的一系列办法可能会对国有企业造成伤筋动骨式的损害鉴于解决国有企业富余人员问题牵涉千家万户,异常敏感,操作过程必须慎重对待,但这不等于以安定团结的要求倡导让国有企业内部解决富余人员问题。其后果只能是继续维持国有企业的低效运行,国有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集约增长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国有企业也会更加依赖政府,讨价还价。

上一篇:国庆趣事的国庆节作文下一篇:学校重阳节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