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报告全文解读

2024-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共十八大报告全文解读(推荐7篇)

中共十八大报告全文解读 篇1

 中国网:

大家好!欢迎收看“易健特约之十八大代表访谈”节目。感谢新浪微博对我们本节目的支持,您可以通过新浪微博对本节目我们进行实时互动。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8日上午9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总书记代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报告的内容,今天演播室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对十八大报告进行解读。

谢老师您好!欢迎您做客我们的节目。

 谢春涛:

您好!

 中国网:

听了胡总书记的十八大报告,我们感觉讲得非常全面,有一个词就是面面俱到。那么您觉得报告有哪些亮点?

 谢春涛:

非常全面是必须的。因为党代会五年一次,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五年一次的党代会要规划下一个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蓝图。所以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十八大报告中都会有体现,所以报告的内容会比较多,面会比较广。这次可能很多同志都注意到了,胡锦涛同志在会上念了报告的要点,并没有念报告的全文,之所以做这样的一种安排,显然就是因为报告涉及的内容多、面广,所以把要点拿出来了。我仔细听了这一份报告,我感觉报告的亮点或者说新意应该说是很多的。

第一,这次明确把科学发展观当作党的指导思想提出来,这肯定是第一次。包括我们预料之后马上要进行的修改《党章》的工作,肯定主要是这方面的修改。这一点肯定是有意的。

第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调,这次讲了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样的话也是没有过的。

 谢春涛:

第三,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的描绘指标的提出,这次很多人关注到了,我也感到震撼,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中国的人均收入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这是了不起的数字。我觉得这个数字说出来,会让西方国家的很多领导者、政治家吓一跳,他们谁敢提这个数字?当然中国领导人提这个数字,我想也是经过认真思考的,不是提提而已,提了要兑现,这个好衡量的。所以,我想肯定是经过测算的,肯定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第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次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过去我们讲十七大是四位一体,这次加了一个生态建设,这肯定也是新的东西。

 谢春涛:

第五,这次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关于党的建设,都有一些新的东西。我觉得十八大报告,针对目前我们存在的一些问题都给予了回应,或者说对于老百姓的关切都给予了回应。

我感觉非常好的一点就是,在报告刚开始不久,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的时候,过去五年的成绩讲了很小的两段,其中专门一段是讲党的建设,另一段是各个方面合在一起,文字并不多。但是在这之后接着讲了一段目前我们面临的困难、问题,反倒讲了不少,挺大的一段。比如说不协调、不全面、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城乡之间、人群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农村有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某些领导干部的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等等都讲到了。我觉得后面的很多内容和前面讲到的问题和困难有关系,问题摆在这里,中央看清楚了,甚至有些问题,普通老百姓和党员也看清楚了,中央怎么解决?后面都有一些思路,甚至有一些具体的办法。我觉得这是听报告以后感受比较深的一点。

 中国网:

这个安排也显示了党要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力度。在整篇报告中,我们注意到出现最多的一个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您是怎么看待这三个方面的?

 谢春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词在党的报告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是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的,在这之后,可以说每一次的党代会报告都在谈论这个问题,甚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进了报告的题目中,基本是这个状况。

 谢春涛:

为什么那么强调?或者说这一次的强调和过去的强调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新意?我觉得这次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在总结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这个总结一是从历史的角度总结。不同时期党的领导集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什么贡献,首先讲到第一代领导集体,毛泽东时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经验,提供了物质基础,做了理论准备,还不只是直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时候还没有这个概念和命题,但为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命题,当然也提供了一些教训。我们说的经验包括正面的经验,也包括反面的经验。

以邓小平时代第二代领导集体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代领导集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推进到了21世纪。因为2006年十六大上实现了领导层的新老更替,十六大以来新的领导集体,在这个基础上成功地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谢春涛:

刚才您提到了道路、理论、制度,又是从这些形态上做了总结。道路这个概念老早就提出来了,事实上我们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就在走这个道路。当然道路的概括很晚,什么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直到2007年十七大报告才概括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理论很早就有了,甚至可以说1987年十三大报告基本就成形了。但是,写入《党章》,明确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1997年的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中写进去了。那么真正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比较晚,是在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括进来。当然,这次科学发展观当做指导思想明确提出来肯定又进了一步,认识更加深刻了,所以从理论上也做了总结。

 谢春涛:

制度上也做了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去年胡锦涛“七一讲话”中刚刚提出来。去年我就曾经解读过,我说提出这个概念,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自信,认为这个制度都形成了,我们都看清楚了,这次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我们谈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就有了内涵,内涵丰富了,深化了,所以在此基础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三方面的自信,我觉得讲得非常好,道路的自信、理论的自信和制度的自信。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强调高举旗帜,再强调自信,当然有充足的理论。

 中国网:

联系到实际,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目前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非常关键的时期,走什么样的道路,也成为了公众比较关注或者是有争议的问题。那么在今天上午的报告中,总书记不仅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具体谈到了这个问题。您觉得总书记为什么会如此具体地谈或者对待这个问题呢?

 谢春涛:

谈到这个道路,除了刚才讲的正确性,实践经验和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成就之外,还有针对性。我觉得为什么在这次场合讲,领导人都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个说法很多人可能都记得,那就是2008年中央召开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大会时,胡锦涛有一个讲话,提到了“三个不”: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我记得一段时间好评如潮。当年我也谈过我的理解,只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不懈怠、不动摇,那我们就会怎样怎样。坚持不坚持就看你有没有针对性,所有的这些都有针对性。今天我们中国领导人认准了这个理论体系,认准了这个制度,认准了这个道路,但是国内也有人不完全认同,或者认同程度至少不够。这次你也注意到了,胡锦涛同志强调了我们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那其实都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谈的,都是针对着有的人不完全认同我们这套正确的东西来谈的。僵化的老路肯定有这种思潮,改期易帜的邪路也有这种思潮,比如说全盘西化就是这种表现,所以这种强调不是无的放矢,是有针对性的。

 中国网:

通过今天上午总书记的报告,很多观众也观察到一个变化,过去我们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在变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了一个“有”字,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 谢春涛:

过去确实很长时间,我们一直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去掉一个字好像看是仅仅文字上的不同,其实这个字去得不容易。一开始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的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提这个“有”,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哪儿来的?从苏联那儿学过来的,包括我们学马克思主义,某种程度上也是从苏联学过来的。毛泽东讲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向给我们送来了社会主义”,苏联人也是这样看的,老大哥,社会主义必须跟他们一样,如果不一样,就是离经叛道。

 谢春涛:

我们干了很多年这样的社会主义,后来发现这样的社会主义效果并没有那么好,或者说这样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或者说不服中国的水土。所以,我们总结过去的教训,明确提出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搞的还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价值观和马克思说的没有不同,还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这个价值观没有变,但是中国搞社会主义和苏联就不一样,也可能和朝鲜、越南不一样。

 谢春涛:

我们有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国情是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后,我们就讲清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什么地方?我们过去一直这么谈,现在去掉了,去掉这个“有”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是在哪儿?我们还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点,但是我们又赋予了一些中国特色。过去只是讲有中国特色,到底中国特色应该是什么样的特色?我们说不清楚,现在我们看清楚了。

所谓中国特色在经济上应该是什么特色?在民主政治上有什么特色?在文化上是什么特色?包括这次生态建设上是什么特色?这些我们看明白了,才有这样的表述。所以,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去掉一个字的问题,意义还是很丰富的。

 中国网:

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有一个说法,1977年来我国一直在实施对外开放的政策,一直努力进入国际大家庭中,同时我们也在强调着过去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像“中国特色”特别重要。这两者是不是有矛盾呢?或者两者是怎样的关系呢?

 谢春涛:

这没有矛盾。现在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可以说种类很多,就是很多政党和国家自称搞社会主义,甚至我在有的场合讲过,今天打社会主义的政党和国家旗号的可能比打资本主义的要多,有的人听了以后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仔细想想是那么回事,比如欧洲国家有些自称是社会民主党和工党,这些党都是搞社会主义的,甚至自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徒。比如说前不久委内瑞拉当选总统的查韦斯肯定认为自己是搞社会主义,玻利维亚也是这样,非洲大多数国家是声称搞社会主义的。亚洲,除了传统的越南、老挝之外,也有一些国家认为他们搞的是社会主义。

当然,是不是我们概念上的社会主义,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另当别论。为什么这么看?很多人愿意打这样的旗号,是这个旗号对老百姓有吸引力,共同富裕,说明社会主义有影响力和号召力。那么多花样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搞的社会主义肯定和很多国家是不相同的。你搞的到底是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也不去做评判,没有必要评判。你干你的,我干我的,我们就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号,这样的社会主义中国老百姓拥护和欢迎,中华民族能够实现伟大复兴,我们就举这个旗帜,至于你说对不对,好不好,那是你的问题,我们不接受别人强加于我们,我们也不强加于别人,我们就举这个旗号,我们觉得这个对。

 中国网:

您觉得中国特色具体是指什么内容?

 谢春涛:

前提是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多特征过去都描述过,经济文化落后,发展又极不平衡等等,还可以摆出一些特征来。这次十八大报告也念到了,强调我们最大的国情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我们在初级阶段的基础上干社会主义,就不能像马克思当年设想的那样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比如说过去我们是单一计划经济,今天肯定不是了,现在我们搞市场经济就有很多年了,过去必须是单一的按劳分配,现在除了按劳分配还有按生产要素分配。

过去“社会主义”一提,在农村就得是大家在公社里一起劳动,一起分配成果,联产承包责任制都被认为是单干走资本主义道路了,显然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改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而且这个特色不仅是实践中的探索,我们往往理论和基本政策上都做了提炼和规定,所以应该说是现在看,我们平时讲中国特色文化、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经济等等,很多都是我们讲的特色。

 中国网:

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有一个指导思想,十八大报告中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现在和未来的指导思想,指出科学发展观“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这是否意味着,十八大将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重大发展而载入史册呢?

 谢春涛:

毫无疑问是这样的。这次十八大报告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明确把科学发展观当做新的指导思想提出来的,是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列提出来的,强调必须要贯彻落实,而且要长期贯彻落实,这个显然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我觉得主要在于科学发展观真正认清了今天包括以后我们发展面临的难题,为解决这个难题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现在我们回想一下,科学发展观什么时候提出来的?接近十年前提出来的,也就是2003年“非典”之后不久提出来的,非典很多人记忆犹新,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这个事来了以后,我们措手不及,我们反思发现,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相比是一个短腿,不平衡问题看出来了。后来在这个问题上进一步思考,发现我们不仅有这个问题,还有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有资源压力、能源压力、环境压力,我们粗放式发展下去,中国现有的资源和能源肯定是不够的。

 谢春涛:

如果不注重环保,粗放式发展下去,到底给老百姓带来的是福祉还是灾难?在有的地方已经给老百姓带来了灾难,不就是这个问题吗?所以,我们的领导层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科学发展观。我们要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如果不改变发展方式,粗放的发展方式,第一它肯定无法持续,不协调就是矛盾了,就容易出问题;第二它也不会是全面的,可能我们只重视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卫生的发展就会是瘸腿,起码是一个短腿;第三,如果这种发展给老百姓带来了灾难,严重污染了水和空气,还叫做以人为本吗?那就谈不上了。所以科学补发展观最简单的表述,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很简单,但其实它的内涵很丰富。

 谢春涛:

就在昨天中国网发给我的第一篇的十八大解读文章,当中就提到了科学发展。我其中举了一个例子,我说以人为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就在“以人为本”口号提出之前,我们往往倡导弘扬和要求,为了抢救国家的资产,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过去的烈士有不少。但是从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包括应对非典,更特别的是应对四川汶川大地震,反过来了,为了抢救一个人的生命,我们不惜付出任何代价,花多少钱,花多少的人力物力都没有问题。这个以人为本的理念绝对是容易让大家认可的,是符合民众需求的,是符合我们今天新的时代的要求的。

刚才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也讲到了。所以我想这样一个理论被当作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下来,它对党的发展,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对老百姓都是意义巨大的。

 中国网:

在有一段时期,部分地方政府把高楼大厦的建设,把一些违背客持续发展规律的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政绩的表现,这种做法其实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这种现象现在正在逐渐减少。我们通过您主编的一本书《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我们也了解到您在书中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点,您能否用实力给我们说明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发展是科学的,什么样的发展是不科学的?

 谢春涛:

讲例子比较能够容易说清楚。最近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做了一系列的迎接十八大的系列节目,定名叫做“发展之路”。第一期就讲科学发展观和新的发展理念,他讲了一个例子,后来让我做的点评。举的例子是四川汶川一个水磨镇,这个镇受灾害很严重。这个镇地震前主要是靠工业,小工业,小水泥、小水电、小造纸等等这样一些企业,高耗能、高污染的,地震基本都给震没了。

地震后重建的时候,这个镇要发展什么产业走什么路呢?我想起码两种选择,一种再去发展以前的工业,再把有些厂重建起来;另一种不发展这些东西,发展别的产业。最后当地的干部选择了新的产业——发展旅游业。

 谢春涛:

因为它那个地方自然风光比较好,离成都这样的大城市也比较近,灾后重建的时候,他们就没有去恢复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那些企业首先也赚不来几个钱,甚至这个厂开不了几年就没有市场了,要关掉了;第二耗能、污染,所以当地的干部和老百姓没有几个人愿意回去过去的路子上。而走新的路子,新路子是旅游,过去他们没有干过不熟悉,但是干了以后很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说明了科学发展观在那个地方的基层干部和老百姓那里深入人心。这样的发展,具体的实例对这个地方来说就是科学的。

 谢春涛:

这个事例也凸显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的重要性。当时在地震之后面临如何规划未来的发展,他们是面临一个矛盾的,因为以前工业化的模式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经济收入,如果再重复原来的模式是能够维持原有的经济收入的,如果转变成以旅游开发为主,他们就面临了一个新的尝试,是否能够成功,是需要他们不断的去探索的。这时候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给他们了决心,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 谢春涛:

当然我说的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这个例子说明大家有了这个观念,如果没有这个观念还会走过去的路子。当然不好的例子我们也能找到,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一方面违背科学发展观的现象在有些地方还是有的。说明了什么问题?不是说有了新的理念以后,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有的地方还是把GDP放在第一位,还是只要是工业项目我来者不拒,特别是中西部的某些地区。

东部发展了,要转型,要升级,要淘汰落后的产能,可是那些淘汰的东西,有的西部的领导来者不拒。来了以后,一开工,马上就有GDP,马上就有就业,马上就能赚一点钱。但从长远来看,这些东西确实应该淘汰,有的是落后的,有的是过剩的,有的是高耗能的,高污染的,但是为什么还有这样的现象存在?那就说明了,科学发展观还没有完全变成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标准,我们在体制机制上还有一些妨碍科学发展观真正贯彻落实的东西,这次十八大报告讲到了。所以,我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这之后恐怕更多的不仅仅是说的问题,更多是研究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标准,怎样从这个角度让领导干部觉得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来做。这个我想我们还要做很多的工作。

 中国网:

其实科学发展观指导了很多地方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体现了一个词,叫做“因地制宜”。因为这样的话才能更从长远利益上更好地发展,而不要看眼前的利益,一时的利益,这样才能够从更长远的规划中获益。

那么咱们再把主题转向今天上午总书记报告的标题上,总书记报告标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我们可以观察到总书记提到了小康社会,而且在标题中提到了“小康社会”,其实这个不词语大家并不陌生,这次又提到了小康社会,而且放在了标题中,您觉得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安排呢?  谢春涛:

现在回想一下。我们最初讲小康社会,相比较现代化是一个比较务实的安排。因为过去很长时间,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但1978、1979年,邓小平到日本、新加坡、美国访问以后,意识到国外的现代化到了什么水平。你要实现现代化是否要参照人家的水平,那样水平的现代化我们能够实现吗?实现不了。所以,在那之后小康这个概念提出来了。这个概念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概念,拿来当做我们党领导人民奋斗的目标确定下来了,这个显然是很实在的,比较务实的,老百姓也容易理解和容易接受的。

应该说很长时间我们一直在建设小康社会,当然也不是现在才提的,2020年我们要建成小康社会,所以这次十八大报告讲的是建成它。这一次特别让我关注的就是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一个指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 中国网:

目标更明确了。

 谢春涛:

目标明确而且宏伟。我一听到时都有点甚至可以说是吃惊,因为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实现。特别是这些年,整个世界经济不景气,我们肯定也受影响,出口各方面都受影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还提出这么宏伟的目标,有人会怀疑会不会实现?我相信应该是可以实现的。这样的口号,这样的指标不是随便提的,你能不能实现,再过八年就可以衡量了。所以,我相信中央是经过认真测算的。

那么我们想一想,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了,对中国人包括我们每个人意味着什么?这个收入翻一番,绝不是说八年以后哪一天突然翻一番了,是一个过程,每年都在增加吧。无论我们做什么工作,无论现在我们收入水平怎么样,想一想八年以后你的收入比今天的收入翻一番,中国共产党执政,近期内如果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那么小康社会真是比较有吸引力。所以我想这一点表明了我们这个党真正是为老百姓民生考虑和努力的。

 中国网:

小康社会与我党近年来一直在关注的民生其实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那您如何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 谢春涛:

我觉得小康社会也好,和谐社会也好,民生是这当中最核心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包括这次我看我们的媒体讲,老百姓“喜迎十八大”,最关注也是最期望的十八大,是能够在民生解决上带来更多的东西。党的领导人肯定是清楚的,我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首先要在这方面体现出来。所以,这次我觉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光仅仅提的我刚才说的那个目标,在各方面都有所体现。比如说教育、社保、健康医疗的问题,等等与老百姓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我们民生相关的东西在报告中都有体现,而且都在已经取得比较大成就的基础上,有新的要求,有新的推进。

 中国网:

其实上述问题也涉及到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的一个大问题。十八大报告中,总书记讲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们都说现在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深水区,所以就需要深化改革,那么改革就需要不断的去回应老百姓的关切,您觉得现在整个社会最关切的内容是什么?

 谢春涛:

改革毫无疑问大家是关切的,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当然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是不关切。改革进入了所谓深水区,这样的说法其实很多。大家都意识到了今天的改革比过去的改革要难了。举一个例子,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改革是农村改革。农村改革是什么?把集体的地承包给每家每户种。所有权还是集体的,什么时候种?种什么?没有人管,就是放权,就是松绑,农民的积极性极大提高,温饱问题很快解决,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我们想,今天的哪一项改革仅仅因为松绑和放权就能有巨大的效应?能到处有这样的例子吗?找不出来。所以,今天的改革不光是政治体制改革难,经济体制改革也难,因为改革是调整,经济改革是调整人们的经济利益。我得到的利益你给我调整走了,调整少了,我能干吗?哪怕就是同样得到利益,你得到的比我多,我也不高兴啊。

 谢春涛:

所以,经济改革显然是难的,确实到了深水区了,能改的、好改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往往剩下的就是不好改的,比较难的。政治体制改革也难,甚至更难,因为调整的是权利。而且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相比,对社会稳定有直接关系。我们肯定要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改,要稳步有序的推进。有人说中国共产党这些年没有搞什么政治体制改革,这点我不认同,目标始终是清楚的,怎么改也是清楚的,就是给人民最多的民主权利,自由权利。那么这是我们的价值观所决定的,这个肯定不可能放弃。

这些年一直在改,这次十八大报告中也谈到了怎么改,比如说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是最重要的体现,他有权威,他说话管用,让老百姓当家作主有了切实的体现。这次我们修改了《选举法》,让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有同样的比例来选举,这是重大的改革。

 谢春涛: 协商民主,一是选举民主,靠投票,当然要包括决定重大的事情;二是协商,选举民主在中国有了,包括差额选举、竞争性选举,我们现在都在搞。协商民主我们也有,甚至我们搞得比较好,重大的事情党派之间协商,中国共产党和参政党来协商,现在我们有立法,村里的事情也在协商。比如浙江黄岩有一个恳谈会,村里的事情大家一起协商,你讲你的道理,我讲我的道理,大家都协商容易达成共识。

如果说仅仅是选举民主或者是投票的民主,你讲你的道理,我讲我的道理,越吵分歧越多,最后也得出结果,投票吧,哪怕49%的人反对,只要51%的人赞成,你就要服从,这样的结果好还是不好呢?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从中国人的角度看恐怕不那么好。而且如果真的是这样的比例的差别,你一个决策通过了,执行起来恐怕也不那么容易,但是如果说协商民主,大家协商一致,好多事情就简单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村里老百姓海选。连美国前总统卡特这样的西方政治家来到中国考察以后都感到惊讶,都在认可,等等应该说政治体制在推进了,而且以后会更大力度推进。

 谢春涛:

刚才忘了说的行政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的审批权很多,但是现在搞市场经济了,有些权利就过时了,不应该有了,如果有就给某些官员徇私的空间,腐败就有了发生的可能。但是我们废除了这些审批权,有些问题就不存在了。

大部制的改革。所以,政治体制改革怎么改,往哪儿改,这次十八大报告说明白了,肯定会按照这个思路和方向继续推进。

 中国网:

其实深化改革是大家关注的热点,今天上午总书记在报告中也对这一方面做了更多的指示,我们该如何把握和理解?

 谢春涛:

十八大报告刚做完了,现在我们的党代表在讨论。我想党代会的代表,如果说用大会决议的方式通过了这个报告,这个报告就成了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成为我们工作的一个指导。所以,接下来肯定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深入的学习十八大精神,然后在各自的工作当中去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我想我们的老百姓自然也会关注十八大,十八大给他描绘什么蓝图,将来会给他带来什么。我想我们老百姓在这之后,在学习和了解了十八大精神之后,也应该自觉响应和落实十八大的要求。因为中国共产党干的事是为老百姓干的事,中国共产党干的怎么样和每个老百姓都有关系,所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大家共同的事情。那么我想,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一起去努力,十八大描绘了一个大蓝图,更宏伟的蓝图,我们都会逐步实现。 中国网:

中共十八大报告全文解读 篇2

在我国, “司法体制”一词的出现源于司法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表述就毫无疑问地安排在关于政治体制改革这个部分 (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 在第五部分阐述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里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对司法体制改革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正确领会、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精神, 关键在于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这个核心的关键词。

“中国特色”准确描绘了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宏伟蓝图, 科学规划了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改革路线。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 必须具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报告的这部分内容精辟地分析指出了“中国特色”的科学内涵, 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因此可以说要在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中彰显出“中国特色”就必须把中国新时期现阶段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贯彻到司法体制改革的全过程, 也只有在司法体制改革过程中坚持和体现这四大特色才是真正地坚持、彰显了中国特色。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在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体制中彰显“中国特色”, 这预示意味着我国在新时期新阶段将坚持四大原则来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二、中国特色之一:“实践特色”的司法体制改革启示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实践特色”, 要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中有当代中国的“实践特色”, 关键在于要立足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从实际出发, 系统回顾总结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现状、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实际为根, 统筹考虑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 科学制定出司法体制改革路线图和改革日程表, 既要积极主动又要扎实稳妥, 也更要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 坚持从国情实际出发是改革决定司法体制改革成败的根本, 不顾国情、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地进行改革从来就不会取得成功的。

三、中国特色之二:“理论特色”的司法体制改革启示

现阶段, 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是真正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征程中孕育、发展和形成的。所以,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标志和必要要求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切事业都应在党的领导之下进行, 包括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 因此可以说“理论特色”宣告了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扎实推进, 任何脱离党的领导的改革都难以保证不失控, 更不用说保证成功了。

四、中国特色之三:“民族特色”的司法体制改革启示

众所周知,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民族, 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 它们都对现实以及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有选择性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充分在司法体制改革中体现出“民族特色”, 最主要的就是要继承好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文化成果, 做好“古为今用”这篇大文章, 特别是要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特别是优秀的法律文化, 这也就鲜明地表明了中国的司法体制改革是要体现民族、立足国情、切合实际的, 绝对不会盲目照搬照抄, 更不会全盘西化。

五、中国特色之四:“时代特色”的司法体制改革启示

在我国,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词, 改革与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不管是主题词还是主旋律, 始终昭示着一条真理—“世界需要中国, 中国也需要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参与”。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也必定应该是一个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国家。因此, 可以肯定的是, 中国的任何改革都离不开世界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或影响, 闭门造车式的改革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中国的司法体制改革自然如此, 无论是大书特写主题词还是高歌奏响主旋律, 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实践征程中充分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是“时代特色”的鲜明要求和主要特征, 不可不为, 更不可偏废。

六、结语

深入学习党的十八精神, 系统回顾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实践, 我们更加明确了今后一个阶段的目标任务, 改革思路会更加清晰, 改革立场会更加坚定, 改革要求会更加明确。毋庸置疑的是, 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将继续坚持党的领导下, 从本国实际出发、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优秀法律文化, 并在充分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有规划、分步骤扎实稳步地推进。

参考文献

解读十八大报告:新提法的背后 篇3

在党的十七大上就被写入党章的“科学发展观” 在11月14日十八大闭幕式上被大会一致同意将其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被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上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写入党章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

每五年召开一次的党代会所形成的报告,因包含了极为重要的执政理念和举措而备受关注,这份数易其稿、字斟句酌的文件中所出现的新词汇、新语句乃至谋篇布局的细微变化皆折射出重要政治信息,并指导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党内的研究者通常称其为“新提法”。“美丽中国”、“五位一体”、“党代表提案制”、“海洋强国”等新提法被写进本次报告,显然预示着中国的发展道路抉择。

“五位一体”布局美丽中国

十八大报告开启了多个第一,例如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单独列章节,对其进行了全面论述,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并列;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等等。

除此之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系列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表述也是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的报告,都重点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中首提建设生态文明,而十八大报告的一个鲜明变化即是,提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并且用了足足一个段落来说明制度建设之重要性,这足以说明十八大报告对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

生态文明作为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

会后,众多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解读这部分内容时纷纷认为,要从源头上、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坎,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就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十七大报告中阐述生态文明仅从节约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两个方面来展开。而十八大报告则更进一步,从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生态补偿制度、耕地保护、水资源保护、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税费改革、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到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全部包括在内,显然这些都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生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挑战而准备完善或出台的新政。

“要意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背后有体制政策、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自然观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普遍存在,自然的价值还不被承认。”杨伟民说。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倪德刚向《小康》记者介绍道,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并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再到十八大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党的理论体系不断繼承创新、科学发展的过程。

“美丽中国”,这个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上的新名词,这个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新目标,让大家兴奋不已。《小康》记者注意到,该种“想象”同样反映在资本市场,人们津津乐道于新概念的时候,涉及绿化、生态、低碳的概念股票纷纷涨停。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认为,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权益。“不仅如此,其实报告中还提到了一个‘五位一体’。”施芝鸿同时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也是“五位一体”,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党代表提案制”稳步推进党内民主

继十七大提出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后,十八大首次提出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工人、农民代表比例,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小康》记者注意到,在十八大报告提出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之前,我国其实已经选择了一些省、市、县试行党代会常任制,并普遍实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

“党代会代表提案制”需追溯到4年前。

2008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规定,党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党代表大会代表可以联名向大会提出属于同级党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提案。提案应当有案由、案据和方案。提出提案的代表可以要求撤回提案。

此后,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党代会提案制度。如浙江省规定,10人以上党代表联名或代表团可以在党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向大会提出属于同级党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提案。党代表提出提案前,应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论证;党代表联名提出提案,提案发起人应向参加联名的其他党代表分别提供提案文本,经集体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签名提出;代表团提出提案,应由代表团会议充分讨论,经代表团过半数应到代表通过,并由代表团团长签署。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27个省(区、市)制定出台了贯彻落实党代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实施办法;20个省(区、市)、174个市(州)、780个县(市、区)成立了党代会代表联络工作机构。

随着公众对于意见的渠道逐渐拓展,特别是利用科技手段不断地表达诉求,世界各大政党都面临着与党员民众如何有效互动的问题,尤其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危险无疑是脱离群众。

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十七大作出党的各级党代会实行任期制的决定,同时试行常任制,十八大报告又郑重写入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可以发现,作为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大党,党的民主化进程正尝试稳步的推进。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从任期制的完善来看,主要就是要明确党员代表任职期间的责任、职责、肩负的历史使命,要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要把当党代表简单地作为一种荣誉,应该真正承担起党代表的责任,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负责任,为人民的利益负责任,只有有了这样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党员代表发挥责任的大小以及影响力要有具体的途径和手段,而提案制正是为党员代表提供这样一种最好的方式。

汪玉凯向《小康》记者介绍,人民群众的诉求、党员的诉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通过提案的形式反映给相关党的决策机构,为党和国家制定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建献言策,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决策中的失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只有通过从任期制到提案制这样一种路径,才能使党内的民主政治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渠道。

当问到关于党代表的提案和各级“两会”的议案、提案是否会发生重合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甄小英向记者解释,两者渠道不同,有各自的侧重点,不会完全重叠,党的提案反映党内的事务、党员的要求,也涉及大政方针、党员监督等,内容比较广泛。因为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决策时肯定会带来各方面群众反映的意见,讨论后制定出方案,重大的需提交人大,经完善后变为国家意志由政府执行。

海洋强国彰显需“大战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相较于十七大,作为指导思想报告的这一次对于海洋的重视显然提升了很多。

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近几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强劲,但总体来看,我国海洋经济仍然相对弱小,与海洋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从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还不到10%来看,这其中显然还有较大的经济提升空间。

不仅如此,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

方向既然已经确定,路径的选择就成为了关键。提纲挈领,当前亟待提上日程的就是国家级海洋战略的出台。

作为主管我国海洋开发利用和研究的国家海洋局显然对于“海洋强国”有着更为紧迫的使命感。十八大刚刚闭幕,国家海洋局就提出了新的目标,称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海洋新兴产业较“十一五”期末翻一番,海洋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从前些年在央视热播的《大国崛起》一片就可以发现,纵观历史,任何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其海洋化的进程。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海洋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近些年,我国海洋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威胁与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高洪从外交战略角度就“海洋强国”发表了自己的理解,在全球海洋权益争夺加剧的今天,中国绝对不会欺负别国,但也绝不允许别国侵犯和挑衅我国的海洋权益。中国不是麻烦的制造者,但也不畏惧别国来给中国找麻烦。中国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为此走向海洋大国、海洋强国,和中华民族要和平崛起一样,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根本不必在意别人说三道四。“一个国家的发展既依托于陆地,也依托于海洋,包括资源、发展空间、发展通道,既是陆地的,也是海洋的,这是一个国家对自己发展空间的全新认识。这种全新的认识必然要有相应的战略来加以实际的部署调整。”金一南认为,这些个别的说法或者有些国家的说法,我们大可不必在意。因为别人早就这么做了,我们只不过是做得晚了。而我们现在提出来的还仅仅是一种观念的问题,还没有具体落实到实际的步骤中去,说中国威胁论确实言之太早。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或会顶层推进

十八大报告在论及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时称,要“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

《小康》查阅近几届党代会报告发现,“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为首次写入。过去30年改革的实践证明,每当改革处在关键时期,改革统筹协调就更加重要。尤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重大利益关系调整的新阶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重要目标,迫切要求转型改革的全面突破。

“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尽快打破利益掣肘,把改革协调机制做实,我们的建议是成立新‘体改委’”。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撰文提议,应重新设立一个类似当年“体改委”一样的、高层次、实体性的改革协调机构,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整体配套推进各方面的改革。

“中国下一步改革不仅更加注重‘顶层设计’,还会进一步强化‘顶层推动’。”长期关注、研究改革问题的专家迟福林,在十八大报告的“21个字”中读出了重要信息,“这句话让我对改革前景充满希望。”他强调,中国改革已至“深水区”,没有高层推动,难以攻坚克难。通过近些年改革所经历的阻力可以发现,难点即在于通过打破政府自身利益倾向,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等关系。

从过去几年的实际情况看,部门改革的模式、行业改革的模式、地方改革的模式,很难突破相应的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和地方利益,使全局性的改革攻坚面临重重阻力。有些改革提出来了,但是难以推动。比如,曾有多位学者就认为十年来,电力、能源领域的改革动静不大。

同时还有些改革在推动的过程中产生了扭曲。大部门制改革实质是行政决策范围内的决策、执行、监督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分离,但在一些地方的实践,成为简单的合并和增加领导职务,甚至有些机构越改人员越“超编”,进一步增加地方财政的压力。

匡贤明继续列举,有些改革方案长期无法出台。比如,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以及财税改革的争议相当大,导致大规模、实質性的结构性减税效果不彰。

十八大报告中也进一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落实的关键,在于防止权力与市场结合,防止行政垄断,防止特权经济,以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匡贤明建议,要做到这些,成立一个能超脱于各方利益的改革协调机构,显得尤为迫切。

(链接)

积极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全记录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至十八大先后制定、修正过18次党章。

一大 1921年 上海——嘉兴(南湖)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规定了党的名称、性质和纲领,提出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二大 1922年 上海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即党的最低纲领。

三大 1923年 广州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和二大通过的党章相比较,基本是原来的结构的内容,只是个别条文的改动。

四大 1925年 上海

章程规定,“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党的支部规定为党的基层单位。

规定从四大开始对中央委员会委员长的职务,改称为“总书记”。

五大 1927年 武汉

第一次明确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

规定,中央委员会除选举正式中央委员一人为总书记外,还要选举“中央正式委员若干人组织中央政治局指导全国一切政治工作”。

六大 1928年 莫斯科

较以前,更加突出地强调了共产国际的领导。

党章首次提出民主集中制的三项根本原则。

七大 1945年 延安

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特别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

更加完善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对扩大党内民主和实行集中统一领导作了详细的规定。

八大 1956年 北京

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对党的组织机构也作了一些新的规定。如中央委员会除选举中央政治局以外,还选举中央政治局的常务委员会。

九大 1969年 北京

肯定了根据“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发动的“文化大革命”。

取消了党章中关于发扬党内民主的条文。

取消了五大以来设立的党的监察委员会。

十大 1973年 北京

继续了九大的“左”的错误,只作了个别的修改和补充。

继续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并且强调“这样的革命,今后還要进行多次”。

十一大 1977年 北京

恢复了八大关于把中国建设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提法。

在党的中央委员会,地方县和县以上、军队团和团以上各级党的委员会,都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

十二大 1982年 北京

首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定“凡属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的委员会民主讨论,作出决定”。

党中央只设总书记,不再设主席和副主席,“总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产生。”

十三大 1987年 北京

系统地阐明了初级阶段的理论,概括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了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首次规定完善选举制度,实施差额选举。

十四大 1992年 北京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载入党章。

十四大起,不再设立党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顾问委员会。鉴于此,党章删去有关条文。

十五大 1997年 北京

党章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六大 2002年 北京

党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要长期坚持的一个指导思想。

十七大 2007年 北京

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增入党章。

十八大 2012年 北京

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十八大报告全文经典 篇4

一、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来的重大的战略思想。这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往前走,中国社会的发展就可以又好又快,如果背离了科学发展观,那么我们就会面临诸多的挫折,甚至是掣肘。在持续30多年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中,中国也积累了诸多矛盾、问题和挑战,譬如贫富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腐败现象滋生、群体性事件多发,以及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等等。这些矛盾、问题和挑战更需要以科学的发展加以解决和应对。

十八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把它作为指导思想,是十八大报告的最大亮点。科学发展观提出已近十年,在十七大上就被写入党章,但十八大首次将其明确作为指导思想提出,因此重要性和地位大大提升。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基于中国数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基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新实践的深刻启示,基于对未来中国发展道路、发展目标的深入思考,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因此,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四个自觉”,即: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已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了。30年来,我们究竟积累了什么样的宝贵经验,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我们究竟创造了什么样的辉煌,这些问题十八大报告给我们进行了详细深入系统的阐述,十八大报告告诉我们,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一定要促进社会和谐,而且我们还必须坚持共同富裕,而且十八大报告明确地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再一次重申,这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的旗帜。尤其十八大报告对30多年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取得的三大成果给予了浓墨重彩的阐述。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让我们对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更加清晰,让我们对未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自信。

十八大报告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也进行了论述,就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所以,所有这一切,标志着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第一、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历经风雨、艰难探索才开辟出来的一条现代化道路,需要倍加珍惜。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多年间,中华民族的无数有识之士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而发奋努力,但收效甚微。历史证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选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曾经取得一系列成就,但也走过不少弯路,这就是仿照苏联模式,加之我们缺乏经验,造成了现代化建设中的不少失误。改革开放后,我们决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自己的路,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为两个基本点的新思路,逐步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的发展道路。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今天的中国,经济繁荣,政治昌明,思想解放,社会和谐,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跃升,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世界经济危机仍然持续、西方资本主义面临重重困难的今天,中国道路愈益显得光彩夺目。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在世人面前扬眉吐气,受人尊重,享有尊严。一句话,中国道路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只有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地坚持这条道路,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

第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导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它是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产物,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它又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体系。它深刻阐明了党在新时期的基本理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各个方面问题。实践证明,这个理论体系是科学的。只有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第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种制度体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这套制度体系既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又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安排。其中包括我国现行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等,他们共同构成一个制度体系。实践证明,这套制度体系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潮流,有自己的优越性。大家知道,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主要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发实现的,其显著特征是自由主义盛行。例如在经济上实行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在政治上实行多党制等。因此,这种自发的现代化道路不仅经历时间很长,有的花了数百年时间,而且伴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激烈的阶级斗争、野蛮的殖民侵略乃至极其残酷的世界大战。科学社会主义正是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正义斗争中应运而生的。但是,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其显著特征是权力过分集中。例如在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在政治上实行一党制等。这种政府过分控制的现代化道路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成效,但由于统得太死,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最终导致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乃至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中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本国情,还积极吸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合理成分,逐步形成一套新的制度体系,其显著特征是“一元主导,多样并存”。例如在经济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基本制度,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政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制度;在文化上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多样性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因此,这是一套既有自由又有管理、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新制度,包含着很多新做法、新经验。其中充满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中国古代“执两用中”的哲学智慧。当然,这套制度还蕴含许多具体经验、特质和优势,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总结并继承发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认识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三个维度努力。缺少任何一个维度,对它的认识和实践都会陷入片面。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道路、理论和制度,需要继续披荆斩棘,不断开拓新境界。毋庸讳言,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许多问题、考验和危险。如干部精神懈怠、脱离群众、消极腐败、收入差距拉大等。但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毕竟不是社会的主流,而是支流;而且,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还要靠深化改革,而不能走回头路,更不能走邪路。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我们才能逐步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满怀豪情地推进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三、既不走封闭僵化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邪路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四、五位一体

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共党代会报告首次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并列,将为中国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五位一体”总布局不是凭空的理论创造,而是中共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邓小平首先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建设,此后,中共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

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后,中共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五年前的十七大上,中共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的章程。

“五位一体“的新布局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产生的,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这五大建设是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五大建设要协调推进,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单兵突进”。比如,要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角度来看待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问题,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为发展方式的转变奠定基础。

五、美丽中国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系列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表述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报告一大亮点就是在独立篇章里系统地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生态产品”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

报告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本质特征,也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

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自然恢复为主”意味着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要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报告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容。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及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

报告提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中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地球生态安全的巨大贡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当前之所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一个重要原因是只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凸显,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由此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此外,要意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背后有体制政策、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自然观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普遍存在,自然的价值还不被承认。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在实现我们这一代发展的同时,也要顾及后代的生存发展,这样才能保障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永续发展下去。

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

“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发展时间表上的重要时间节点和目标。这是理解中国是否有改革时间表、路线图的基础。过去10年的改革发展,执政党进一步明确了这个目标所包含的内容。因此,在十八大报告对于这个发展目标给予了更为全面的阐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改革发展,“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七、居民收入倍增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这是首次明确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往的提法是到2020年人均GDP要比2000年翻两番,这次是在十六大、十七大的基础上,对原来提出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的具体落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经济发展是“惠民生”的理念。

报告针对居民收入增长不仅提出了量化目标,而且还是倍增目标,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反映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到2020年再次实现收入倍增不是遥不可及的,年均增速保持在7%~7.5%之间即可达到,这将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一个是经济总量指标,一个是人民生活指标,指标设定以2010年为基期,这两个指标的指导性、方向性更加鲜明,尤其是将人均收入翻一番指标写入党代会报告,分量更重,彰显出今后我们更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出的宏伟目标。目前距离2020年还有8年时间。胡鞍钢表示:“这两个目标的时间段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后10年,目前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这无疑更具现实意义和操作性。

翻阅前十年的两次党代会报告,从十六大提出“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到十七大提出“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再到如今十八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目标更高,标准更严。

双指标同步提出,体现了明确的政策导向。这说明我们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这也意味着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挂钩,广大百姓可以充分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收益。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的背景下,放在全球来看,中国未来如能保持7%左右的增速其实并不低,甚至在主要经济体中仍会保持“一枝独秀”的态势。而7%左右的居民收入增速,速度虽不高,但其着力点在于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八、政治体制改革 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政治改革一直是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话题。十八大报告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写入了小标题,足见中央对政治体制改革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及共识。在论述的过程中,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构件来加以展开,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制度改革和建设措施。就报告要点来看,所提政治体制改革的主线,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改善制度运行的效率。所列举需要加快改革的具体领域,涵盖了几乎所有主要领域。报告中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富有新意的的改革措施或提法有: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等。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坚强有力的,中国的政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并且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地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要毫不动摇地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的,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完善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备的制度保障。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国的人民民主将不断扩大,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将不断健全,中国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将更加广泛而切实有效。

九、党的自身建设

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自身建设的好与坏,将直接关系到领导能力、领导水平和领导绩效。所以,这次十八大报告对党的建设方面,在以往党代会的基础之上,又有了一种新的自觉,就是更加自觉地认识到了我们政党的性质、政党的主旨,因此报告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就是一定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宗旨。特别强调十八大以后要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的学习教育活动,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认识提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

这种新自觉还体现在对中国共产党的本质上。报告强调,把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也就是我们政党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这么一种奋斗理想、奋斗目标、理想信念,这是一个政党最核心的内容。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和其他政党没有区别了,何谈我们的先进性,何谈我们的纯洁性。这种自觉还体现在对政党建设的制度化方面。就是政党建设,思想理念是基础,干部队伍是主体,制度建设是保障。我们要更好地以党章为根本大法,发扬党内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既保证党内生活充满生机活力,能把党员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又有高度的一致和统一,有坚强的战斗力。所以,要通过民主集中制的发展,既高度发展党内民主,又高度提升党的纪律和党的统一团结,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制度建设,我认为就是要在政党的生机活力和政党的高度团结方面要有一个良好的协调。这也就是为什么总书记在后面报告里面特别强调团结。我们全党要团结起来,全国各族人民要团结起来,而且我们要带动全世界团结起来,我们共同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制度的建设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共产党的生机与活力,还有发展。

关于制度建设,要把反腐倡廉的工作制度化,探索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的制度和方式方法。如果没有真正的反腐倡廉的有效进行,是要亡党亡国的,把反腐败工作提高到这么高的地步,也叫新觉悟。

十、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以前对单纯的党内民主制度提得比较多,本次报告的亮点是提出“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民主引领人民民主。党内民主的发展要靠制度来保证,而制度不应该是零碎的、单一的,因此就需要一个“制度体系”。将各个制度进行一个有机、完整和系统的配置,从体系中来设置制度,使之常态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展党内民主,才能进一步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党员的权利得到了保障,就会产生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的党会更加充满活力,显现生机,才有希望和未来。

十一、确定“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

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把“扩大内需”提到“战略基点”的高度,这是第一次,同时还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可见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视。近几年国际经济环境与国内经济环境出现巨大变化,作为位居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中国不能过于依赖动荡不定的国际市场来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增长,要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开发来带动增长,这也才符合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促进国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目的。所以从原来的重投资与出口,转到扩大内需就是顺其自然的事。同时,近几年一些地区出现了经济泡沫,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短炒投机成风,实体经济发展艰难,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巨大,造成传统产业外移,一些地方经济出现空心化。“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了。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一些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开始阻挠经济的持续发展,所以这次提出了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在党代会上首次提出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且重点指出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要尊重市场机制,对于妨碍公平竞争市场机制的,如行业垄断、进入高门槛、不同经营主体的差异化待遇、利率行政性管理、税制不合理等,要进行深入的改革;同时,对于市场机制不足或缺陷的,尤其是市场微观法制管理,如食品安全监督、合法生产、劳动保障等,政府要发挥作用,加强依法管理。政府要管好该管的,不该管的,要由市场去引导去调节。

十二、更公平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共十八大报告全文解读 篇5

宣 传 学习贯 彻

中 调 共 查

十 分

八 析

大 报 告

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年级:2012级本科

时间:2013年1月28日

【调查背景】

2012年11月8日---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次大会是我国发展阶段中十分重要的一次会议,这次大会是我国在复杂多变国际国内形势下坚定不移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大会,吹响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向全面小康,进而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是一次与时俱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性盛会。

中共十八大胜利闭幕后,全国上下将“宣传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作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宣传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热潮。从中央到省,直辖市,自治区再到市,县最后到乡村社区基层,先后采取积极措施,扩大宣传,强化落实,形成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的逐层梯级式精神浪潮,成为当前我国政治生活中最为活跃的一道风景线。

贯彻执行在基层。基层是构成我国社会结构的基石,是我国公权力贯彻执行的最后一道堡垒,是实现我国政通人和的基础。党的大政方针再好,也必须具体的贯彻落实到各个基层上来。我国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只有八年,可是我国目前的小康水平还处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态,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谓任务紧迫。我国城市与基层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实现小康水平远远高于基层,而基层相比城市而言拥有广大群众,广大地域,是构成国家的最主要的部分,实现基层小康,可以为建成全面,平衡的小康社会作出重大贡献。

现在,我就我所在行政县宣传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具体情况作调查分析报告。

【调查目的】

作为政法大学一员,通过对宣传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热潮实际状况的调查,可以找出基层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与党的政策初衷存在的差距。

可以为基层提高政策执行力,加快建成小康社会赶超步伐提供对策建议。

可以利用自己的政治专业知识发挥宣传作用,将的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最新政策动态带进基层,带进农村,让更多的人们增进对党的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加强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还可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调查实情】

扩大宣传,党群联动。在放假回家的高速公路沿线,县城高速公路入口,县城乡镇各大街道,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人口集中的地方都悬挂着许多横幅标语。在县广播电视台的新闻上也扩大了对中共十八大的宣传以及县委县政府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的相关工作会议。各乡镇,各行政村也相继张贴了众多的宣传标语对十八大精神并结合本地区的发展奋斗目标进行广泛传达。在闲逛走访街道茶馆过

程中,发现有关十八大的话语也较多能够听到。

可以说,对于中共十八大的宣传已经基本上宣传到位,党政和群众联动宣传十八大。

积极措施,深化落实。我县积极贯彻十八大提出的保障民生战略。我县今年按照上级要求,上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月均标准和补助水平。其中,较大幅度的提高了城乡低保家庭的春节生活补助,农村低保居民春节补助上调至350元,增幅达到150元,城市低保居民春节补助上调至600元。

我乡积极贯彻十八大提出的生态建设战略。今年过年前夕,我乡改进了农村的垃圾池清理工作机制。对小康示范村的居民日常生活垃圾集中堆放池进行了改造,避免了垃圾轻易被鸡,狗等动物扒抓二溢出垃圾池造成污染。对以前垃圾累积成堆好几个月才来拉走清理进行了整改,现在是每月定时乡政府派清洁车来清理垃圾。在腊月间,乡政府派乡政府工作组和村委会干部在村礼堂,村小学,村民集中居住地张贴了村民卫生文明公约,为村民提供参与四川省城乡环境治理的日常行为准则。

关注程度,正态分布。正如老舍在《茶馆》中写道的一样,一个茶馆里什么人都有,一个茶馆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在我两次闲逛走访茶馆的过程中,我发现对十八大的关注程度存在年龄结构上的差异。青年人普遍对十八大等政治话题的关注度较低,老年人由于受自身当时时代的限制,文化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偏低,加上身体原因和交通通信限制,对十八大等政治话题的关注度最低,中年人对十八大等政

治的关注度最高,呈现在年龄结构上的正态分布状态。

【问题反馈】

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我发现实际的最大问题在于基层贯彻执行难。

学习与贯彻存在较大脱节,宣传与执行存在较大差距。

【原因分析】

在调查过程中出现上述情况,有以下若干原因: 一. 基层干部整体素质较低,影响贯彻执行力。

我县基层特别是农村基层的两委会干部大都是农村中的相对具有较高知识的农民,政治法律素质跟不上国家时代发展的步伐,管理理念也趋于陈旧,保守,经济管理素质低下。其中,基层干部老龄化尤其严重。他们一边从事农业劳动,一边进行村务管理,造成干部精力分散,影响政策贯彻力和执行力。

二. 党政公信力有所下降,影响政治号召力。

由于少部分党政干部在平时的具体施政过程中,忽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加上宣传与贯彻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导致部分群众对个别党政系统失去信心,影响了党政的公信力和政治号召力,影响干群联动学习贯彻十八大。

三. 基层群众整体素质低下,影响政治参与。

大多基层群众由于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和限制,接受教育程度低,特别是政治素质低下,影响政治参与程度。

四. 社会利益追求分化,影响利益协调。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分化是影响关注十八大程度的

根本原因。利益诉求不同,利益协调难度加大,影响团结奋斗。

【对策建议】

体制改革第一要义是进行机制改革。强化十八大会议精神基层落实贯彻力度,要大力改革党内用人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郡县治,天下安。基层治理程度好坏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而基层治理很大程度上在于建立好的干部配备制度。建议我县加大推进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要选拔任用具有科学知识和现代技术,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层干部,由他们组成基层组织,发挥宣传带动作用和提高贯彻执行能力,将党的组成落到实处。

改革依靠力量根植于人民群众。强化十八大精神基层落实贯彻力度,要提高基层群众整体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进一步加强党政群众联动。

十八大报告解读 篇6

固安党校 张国权

提纲:

1、我国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

2、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机成熟。

3、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同志们好,今天能够和大家共同来学习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上的重要讲话感到非常荣幸,十八大报告内容博大精深,意义深远。我们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彻底理解,需要慢慢研读,认真体会。今天我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做简要分析,由于我的能力有限,分析的未必透彻,希望大家多多指点,会后共同探讨交流。下面我分三个方面对这一目标进行分析。

一、我国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

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小康”最早出自《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意思是人民(因赋税徭役)已经很劳累了,差不多可以让他们休息一下了,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可见,“小康”的“康”,是指安乐、休息、安宁的意思。

我国提出建设小康社会是在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的。他曾经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他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国家不多。”

这是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小康社会.在这之后,他又多次提出了这一构想。党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00年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事。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就为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我国达到的小康水平提供了科学指导。报告阐述了巩固和提高小康水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进而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提出的更高目标。

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说,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在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基础上,十八大在报告主题中鲜明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

从经济发展指标看: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从民主法治指标看: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从文化建设指标看: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从人民生活指标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和谐稳定……

从资源环境指标看: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机成熟。

十八大代表、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认为,“建设”到“建成”虽一字之改,但内涵极为丰富、深刻,意味着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明确、要求更严格、未来发展的信心更充足。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朝着党确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2002年到2011年,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多美元增加到5000多美元,货物进出口总额从世界第六位跃居第二位,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粮食连续9年增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产业不断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得到很大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实现重大突破,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文化产业比重快速提高,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农业税全面取消,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703元增加到2181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从2476元增加到6977元,居民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城乡就业持续扩大。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建立,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吃穿住行条件显著改善,城乡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总的看,这10年,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十八大代表、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认为,“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对世界的明确昭告。

“新目标步步登高,催人奋进,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王军代表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历史必然性。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过去十年,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要如期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前路绝非坦途。

十八大报告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的国情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性。报告中着重强调“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令人清醒。纵向看,我们的成绩喜人;但从全局看,我们发展还很不平衡。要实现新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我们需要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从各地代表带来的信息看,沿海东部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面临的任务明显不同--作为一个县级市的江苏昆山,去年GDP(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达到2530亿元。这个昔日的全国小康样本,如今已站在了领跑“现代化”的轨道上。

作为一个地级市的陕西商洛,去年GDP不到400亿元,未来目标将全力确保和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昆山和商洛的对比,是区域差距一个真实写照。就全局而言,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十八大报告实事求是指出了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代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与会代表在围绕报告的讨论中形成共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

十八大报告已给出清晰的行动指南--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报告指出,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新要求。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我们要抓住时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结构调整,激发市场活力,全方位进行动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十八大代表、温州市龙湾区委书记陈玲玲说。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报告指出,以人为本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些充满温度的语言,凸显出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必须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面向未来,报告中列出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格外令人瞩目: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正处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

历史正在见证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丽一幕!

中共十八大报告全文解读 篇7

关注:三中全会之动向

此次三中全会的召开受到了历史上相对少见的密集关注。会议之前, 社会各界普遍预测, 很多近年来颇受争议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可能将在这次三中全会上迎来一个解决的机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9日召开会议决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仅仅是会议日期的正式公布, 就已经社会各界关于改革的一个高潮, 各路专家学者风起云涌的发表观点, 媒体也在争相寻觅可能获得的任何信息。有一些消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首先是10月下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国研中心) 首次向社会公开了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全文, 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性效应, 甚至一度被传为改革的“路线图”。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临近, 社会各界对于一些焦点问题的讨论愈发热烈, 并且逐渐的走向了全民大讨论,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和声之后, 一些社会焦点问题逐渐成为了讨论的主流。

最终, 经过淘汰和精选, 这些议题精简为以下这些核心问题:收入分配及户籍制度改革、城镇化、土地制度改革、垄断行业改革等。一些媒体也期待此次三中全会在户籍制度、收入分配、依法治国、住有所居和政府职能转变上有所动作。

各路信息汇聚, 不难看出此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将会是怎么样, 而无论如何深化改革将会重中之重, 而深化改革的重点则是集中在如何度过改革的“深水区”,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中国越发展, 就越开放,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可能关闭。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看点:三中全会之决策

11月12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发布公报。公报提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而改革的总目标, 不是经济性的, 不是经济要增长到什么程度。这个总目标是体制性的、政治性的。全会指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如公报所言: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在经济方面上, 公报指出未来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一所谓“决定性”作用显然是对之前的“基础性”作用的进一步提升, 从这里也能看出政府职能转变的意义, 政府将不再“决定”, 市场将成为经济的主体。

同样引起社会热议的是,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首次为改革制订了具体的时间表, 要求到2020年, 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也表明, 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中央有决心、有能力在这短短的六年时间中实现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新华社总结了公报的十大看点, 分别为:

1.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3.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 确保国家安全。

4.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5.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完善税收制度,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6.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7.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8.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9.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0.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核心:三中全会之《决定》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 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 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不仅是中国今后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宏观的指南针, 更是指导今后具体改革的详细路线图。随着路线图的深入实施, 改革的效果会逐步显现。

1.深化改革的意义

《决定》指出:中国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什么是“中国特色”, 这在以前并没有定义, 而《决定》明确提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谈到改革开放的意义, 《决定》强调: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

2.深化改革的内容

全面深化改革改什么?《决定》提出了六项需要深化的改革, 明确了深化的内容、核心和目标。这六项需要深化的改革:一是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目的是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二是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目的是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三是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目的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四是要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核心是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目的是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五是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核心是建设美丽中国, 目的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六是要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核心是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目的是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在这六项深化改革的内容中,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决定》指出:将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3.与行业关系密切的改革热点

(1)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一是明确产权,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二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 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三是要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 放开竞争性业务, 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四是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 消除各种隐性壁垒,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2)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一是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 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这意味在经济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土地问题将面临重大改革。三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3) 转变政府职能。一是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企业投资项目, 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 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 政府不再审批。二是进一步简政放权, 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 一律取消审批;直接面向基层, 量大面广, 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 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三是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 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 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四是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不仅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 还将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 (市) 体制改革。

(4) ) 完善税收制度。一是推进增值税改革, 适当简化税率。二是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 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三是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四是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五是加快资源税改革, 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5) 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是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 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 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 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 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 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三是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 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 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四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 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五是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 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 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六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 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 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 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6)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是放宽投资准入, 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 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 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二是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 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 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 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 允许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三是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 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四是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创新加工贸易模式, 发展多式联运, 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对外经济走廊, 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 加快沿边开放步伐, 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决定》指出:到二0二0年, 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决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部伟大的战略策划和宏观决策, 将使中国面临一场从经济发展到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 人们都需要为此做好准备。

外眼:三中全会之“旁观”

外媒对于中国的改革向来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 对于此次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新网刊发了标题为《外媒热评三中全会改革决定聚焦中国民生重要变化》的文章, 在总结了外媒的观点之后指明全球主流媒体高度关注《决定》内容。外媒认为, 此次会议所作出的新政改革, 为中国未来经济改革制定了壮阔的计划, 在经济上的改革也被评论为影响深远。

BBC关注到, 此次三中全会结束后, 中国将宣布进行经济改革。《华尔街日报》称, 这次三中全会有意为未来数年中国经济的改革进程绘制蓝图。

法新社报道称,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领导人为未来十年这个国家的发展指明方向,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抓控有所放松。法新社在报道中详细介绍了全会《公报》中有关外企投资、国企改革、自由贸易区和允许民间资本依法设立中小型银行等具体的经济改革措施。

《纽约时报》则称, 中共此次制定了雄心壮志的经济改革计划, 中共中央在经济方面出台了诸多决定, 包括鼓励市场竞争、私人投资、优化银行资本以及完善被征地农民财产保障机制等措施。《纽约时报》还援引《决定》原文提出, 中国政府认为,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美联社也注意到了中国此次承诺放宽外国资本在电子商务和其他工业领域对华投资的门槛。美联社认为, 相关举措将使那些为中国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和财富、有活力但资金缺乏的私人公司能获得帮助。

英国《卫报》刊发评论文章指出,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世界经济很大程度上倚重于中国这个大国的发展步伐, 而任何大的改变都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卫报》指出, 中国当前面临着劳力和资本等问题, 颇为关键的是, 中国新一任国家主席习近平知晓中国所需要的结构性经济改革——涉及土地所有权、劳工体系、金融市场、国企、资源价格等问题。中国领导集体相信, 他们仍有时间去贯彻他们所知晓中国需要的那些变革。他们已经做好推行改革的准备。

路透社发表即时评论文章称, 此次三中全会, 中国出台了关于改革的更多详细计划, 誓言让市场在经济当中担当“决定性”的角色。

经济分析人士克里斯蒂娜·珊德克里夫在文中分析称, 中国这次经济政策调整对投资者来说, 意味着他们将更多地把视线集中到不动产方面, 最好是城市基础设施, 他们的消费将可能增长。

比利时布鲁塞尔一名资深经济学家则分析称, 中国此次经济政策调整如果能从以投资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转型为消费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即使过程缓慢, 也将是一件好事。中国政府的改革不会冒进, 因为他们不想危及国家的发展。

哈格里夫斯-兰斯多恩公司股票分析师基思·鲍曼则指出, 中国此次的政策改变向着正确方向迈出了可观的一步。任何能帮助中国经济发展, 并由此再平衡全球经济的行动, 都应该获得坦诚的欢迎。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刊登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育川的署名文章指出, 中国的未来不仅在于保持政治稳定, 也在于保持快速增长。在法治、经济等方面广泛的改革, 将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尚未定义的“中国梦”注入实质内容, 而“中国梦”正是他在此次三中全会中着重提到的。

盘点:三中全会之回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起点

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并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走向城市, 走向国企

全会讨论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 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指出, 应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决定提出改变企业的领导体制, 在国营企业中实行厂长 (经理) 负责制。全会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之际召开的, 对促进中国的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会场经济体制改革,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历史转折性意义。

1988年十三届三中全会——稳定物价, 深化改革步伐

全会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 建议国务院在今后五年或较长一些时间内, 根椐严格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 并考虑各方面的实际可能, 逐步地稳妥地组织实施。在坚持改革、开放总方向的前提下, 认真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四届三中全会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通过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 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 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高度评价农村改革2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创造的丰富经验, 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 确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全会强调,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 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期坚持。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决定提交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 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 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保护私有财产权,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并提出, 到2020年, 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 消费水平大幅提升, 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 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 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 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 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 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 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

上一篇:彩虹的天气谚语下一篇:师德师风讨论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