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共9篇)
《语文课程标准 》 中明确指出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言是工具 ,对工具的掌握、使用和操作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技能。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练习。既有明确的目的 ,又要有科学的方法。我们当前的阅读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感悟,轻运用”的问题。在新的课改实践中语言训练不能取消 ,而需重新构建 ,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 ,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 ,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 ,又是指导包括内在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二者是相互转化和相互建构的 ,是统一的。《语文课程标准》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终目标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呢?我认为我们可以抓住“教材”这一语言的范例,寻找语言训练的有机训练点,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一、向教材借修辞手法,让自己的语言更生动
小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是稚拙的,同时又是可塑的。新教材在编排上增加阅读量,增加了经典诗文、优美词句的积累。许多课文都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让文章更优美生动。我们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让学生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继而寻求写作中可供借鉴的突出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让自己的语言更生动。
如学习了《桂林山水》一课第二自然段后,赏析了对漓江水的描写后,学生明确了文章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应用,然后配乐欣赏漓江的美丽图片,再引导学生想象漓江的水还有哪些特点:漓江的水真_______啊,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漓江的水真_______啊,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有的学生写到:“漓江的水真甜啊,甜得像蜜一般。”有的写到:“漓江的水真凉啊,凉得像冰水一样,让你一碰就觉得神清气爽。”有的说:“漓江的水真滑啊,像一面巨大的镜子。”还有的还把漓江的水面比作婴儿柔嫩的皮肤,把漓江的水当了彩色的水墨,将山峰把天空白云花草树木绘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国画,等等。从作者的句式引出了一串类似的新句,又从真切可感的图片景物里观察到了新的特点,于是将眼中画、心中情和着笔下辞,自然而然吟出了一句句美丽的语句来。
最后,又将方法延伸到课外,播放录像(九寨沟冬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结了冰了瀑布,交流瀑布的特点,再模仿《桂林山水》的写法描绘一个片段《九寨沟的瀑布》:我听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玩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从没感受过九寨沟这样的瀑布。九寨沟的瀑布真________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寨沟的瀑布真________啊,_____________九寨沟的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有的学生写到:“我听说过惊涛骇浪的壶口瀑布,看见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游览过雄浑瑰丽的黄果树瀑布,却从没看见过九寨沟冬天的瀑布。瞧,九寨沟的瀑布真纯啊,纯得找不到一丝斑点,一色的雪白无暇,晶莹剔透。九寨沟的瀑布真奇啊,一个个冰条一根根冰柱,如洁白的竹笋,如发光的宝剑,如珍珠的项链。九寨沟的瀑布真静啊,湖水冰冻了,岩石冰冻了,连空气似乎都冰冻了,只有偶尔传来一两声叮咚叮咚,让你感觉到瀑布还没有完全冬眠。”
以上两个案例,有修辞手法的介绍,也有链接课文的读写结合,但归根结底都是围绕修辞手法的应用,都是为了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毋庸置疑,修辞必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只要你有心留住它。
二、抓住教材中语言空白点进行补白训练
接收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空白,省略和模糊之处,甚至每一个句子中都有未写出的地方,一次文本就像一张布满空间的渔网。读者把文本作为自己的对象,在对象化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经验和想象的东西注入到文本的描写之中去,使原本只是符合抽象物的文本变得具体了。文字描写中空白、省略、模糊和模棱两可之处,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活动过程中,被填补、补充、清晰化和明确化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空白点”,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例如:《去年的树》一课中“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里的两个“看”就可以作为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落脚点,让学生想象鸟儿的内心世界。有的学生说:“我是不是唱得还和去年一样好听?我会一直想念你的!”有的学生说:“亲爱的树啊,我的朋友,我会永远记住你的!”通过品读、想象、感悟,训练学生的语言,在文本特定的情境中还原并经历文本表现的生活,从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受到鸟儿“信守诺言,珍爱友情”的情感熏陶。又如第七册的《小木偶的烦恼》,“在小木偶的身上,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会发生什么事呢?回想之前的小木偶怎么啦?——他好意要把包给小红狐看,却被小红狐骗了。他原想讨回公道,却被熊警官扔出去。小兔子和老婆婆原本是来安慰帮助小木偶的,却认为小木偶在撒谎。在小木偶的身上发生的所有事都那么意外,那么充满着矛盾,事事事以愿违。这是为什么呢?都是因为木匠只给了他一个笑的表情。矛盾法在这些情节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设用此法想象后面的故事情节会是什么样呢?比如小木偶又带着“哭”的表情出发了,他到了一个新的地方,结果又发生了哪些令人烦恼的事?或是带着“生气”的表情,或是带着“着急”的表情……以《小木偶的烦恼》为题,模仿课文的矛盾法,续编后来的故事。
三、向教材借表达方法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优美生动的教材,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美,学习如何运用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学习作者的运用语言的方法。这样一来,教师就不是纯粹的“教教材”了,而是“用教材来教”了。如学习《花钟》这篇课文,文中第一自然段写“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蔷薇绽开笑脸,睡莲醒来,万寿菊欣然开放-----”等等让学生感受同样是“花开了”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表达,还让我们从中读出各种花的不同姿态、不同性情,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告诉学生这正是我们写作中所缺乏的。同时强调学生平时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抓住它们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完这段后我要求学生回忆平时在校园里和公园里看见过的花,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来仿写一段话。学生写得兴味盎然,如“太阳花在中午十二点向阳开放;傍晚五点左右,茉莉花舒展着自己白花的花瓣;芍药花早上七点绽开了笑脸”等等。学生在模仿课文表情达意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掌握相应的表达方式。
一、加强阅读课文的训练
阅读是博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阅读技能的提高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朗读, 背诵的训练, 做到耳、目、口、心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充分发挥小学生记忆力好的优势, 指导他们进行正确的朗读, 不要把文章读繁琐了, 让他们觉得害怕读, 那样, 学生有再高的学习兴趣也一样会被眼前的困难吓坏了, 产生厌倦感。因此, 就需要我们教师从中引导, 使他们读的明白, 读起来朗朗上口, 读出趣味来, 如此这般, 也就把知识掌握了。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八册选读课文《可爱的草塘》这篇文章, 教师让学生解释完什么叫“草塘”这个词后, 就该提出疑问:“草塘到底可爱在哪些方面?”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归纳草塘的可爱之处: (一) 景色优美; (二) 物产丰富; (三) 风光奇特。而后学生就可以根据以上三个方面很容易地把文章分成四段。紧接着可以提问:“草塘景色怎么优美?物产怎样丰富?风光奇特在哪里?”这样, 一篇文章的脉络就清晰了。接着播放多媒体课件, 学生欣赏课文朗读、教师朗读、指名朗读、还可以小组朗读。就这样, 同学们经过反复听读, 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加深了, 朗读的兴趣也就浓了, 知识也就能较好的掌握。
二、“咬文嚼字”要点到重点上
《可爱的草塘》这篇文章里, 一般词语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学, 可以不讲或略讲, 可要讲就讲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性词语, 要抓住这些关键性词语, 指导学生反复品味, 从中感受词语的意味,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如文章第一段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是“呆腻”, 为什么呆腻了?因为初到北大荒, 一切都不习惯, 书也看完了, 时间一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厌烦, 才有下文:去散心, 才能见到可爱的草塘。小学生虽然情感并不十分丰富, 但“厌烦”还是有体会过的, 也就理所当然地能体会作者“呆腻”的感情, 这样分析之后, 学生也就记住了词语和作者的情感变化。再如第二部分中, 写的是景色优美。老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哪一句话概括地写出草塘的景色优美?” (草塘的景色这么大, 这么美) 老师板书:
景色优美大___________
美___________
接着提问:“那么哪些地方体现草塘的大?教师可以用手势比划:双手从胸前伸展开来 (表示大) , 很快地学生就会找出:想置身于大海中”;“茫茫地跟蓝天相接”等句子来对应草塘的“大”。谁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草塘的美?”同学们也会很快地通过朗读句子“浪花翠绿的, 绿的发光, 绿的发亮……再远的呈墨绿色”里找出一个“绿”字来。再进一步让他们理解那些是静态美, 哪些是动态美。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牢牢抓住了这些重点的词语不放,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官, 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那片水天相接的绿色海洋里。就这样, 学生在享受草塘优美景色的同时不知不觉就把知识给掌握了, 即轻松又快乐。同时, 教师要求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 积累一些笔记, 特别是摘录名人名言、好词好句, 扩大词汇量, 积极丰富语言材料, 为更好地学习语文作充分的准备。
三、重视复述和转述训练
一篇文章看过之后我们的学生要是能做到准确的复述, 那说明学生对这篇文章真正理解了。如果学完了课文, 做完了作业, 那么教学的目的还远未达到, 还应该布置学生会复述, 有趣的故事要会转述给他人听。复述当然不是单纯的背课文, 而是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讲述, 方法有很多, 有根据原文复述, 根据性复述, 扩展性复述等等。通过复述的训练, 可以丰富学生的言语宝库, 促进语言规范化, 迅速提高说话能力, 并从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培养非智力因素, 积极运用语言
语文课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将平时积累起来的语言转化为读写能力。学生作文是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练习。特别是学生新学的词语句式, 如果能够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尝试, 对学生内化这些词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采取这样一些方式: (1) 基本模仿课文的语言说或写一段话。 (2) 创造新的情景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说或写一段话。 (3) 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说或写一段话。但在我们的学生学习当中, 有很多学生完成一篇习作要花几个小时, 有的甚至几天,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他们认真写作的表现。因为久而久之, 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写的文章总是言不达意, 记流水账, 有头无尾或草草收笔。实际上这都是写作能力差的表现。我们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这种苗头, 积极采取一些具体方法, 找到合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比如, 即兴演讲、当堂作文、作文竞赛等等。总之, 要让学生将平常积累起来的语言运用到写作上来, 促进学生准确审题, 快速构思, 快速写作, 达到写作目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能力训练
语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只有通过多种途径的反复训练才能获得。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即通过训练使学生读懂课文的语言呢?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我们常常感叹:学生的作文太不感人了。从古人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找到其原因,这就是:我们的学生语言缺乏感情,甚至是辞不达意,通俗地说,就是我们学生的语言能力实在太差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的力度不够,有的甚至把这项训练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因此,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教学中就必须重视语言的因素,必须重视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要使学生读懂课文的语言,首先必须加强读的训练
在读的训练中,要注意多种形式的配合,当前要加强朗读的训练。“教师指导下的朗读是一种扎扎实实学习语言的好办法。”进行读的训练,既要有量的要求,更要有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课内外结合,整体优化学生阅读。每学习一篇课文,要读它三遍五遍。当然,反复阅读的过程也是反复思考反复体会的过程。读的质量要逐步有所提高,首先要求读得准确,第二要求读得流畅,第三要求读出感情来。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么他对课文的语言至少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形成一定的语感。如我们的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达到了“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于我之心”的境地,那當然就更好了。所以我们说读书就是获取知识,开拓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而课堂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之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特别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口到、眼到、心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自读。在讲读课文之前,可精心设计一些思考题或阅读提纲,学生根据这些思考题或阅读提纲自读课文,理解问题,了解文章内容,找出疑点;然后,教师对这些疑点、重点加以讲解。长期坚持,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2.范读。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相机范读,效果很好。
3.分角色朗读。对于一些通过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课文,可以经常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4.导读。对于一部分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理解的课文,我们大多可以采用导读法。由讲到引,含而不露,引而不发,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读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培养了学生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
5.诵读。对古诗词或一些遣词造句优美的文章或段落,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以饱满的感情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文章以本来面目,然后熟练成诵。
除了以上几点,我们还应该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 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2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 等等;3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二、要使学生读懂课文的语言,还必须进行理解语境义的训练
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注音、释词、析句等形式上,而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上。课文中一般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去查词典就行了,但语言的运用是千变万化的,语言的含义也是丰富多彩的,有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光靠查工具书不能解决问题,必须通过考察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理解语境义的训练。理解语境义的训练,是一项有一定的深度的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为了对某个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作出确切的解释,必须对该词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作考察和研究,必须对该词的确切含义,包括词义褒贬、词义轻重、感情强弱以及语体色彩等作思考和研究。这项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三、要使学生读懂课文的语言,必须进行理解隐含义的训练
选做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篇篇文章,就其语言来说,可谓风格各异。有的质朴自然,有的铺张华丽,有的锋利明快,有的含蓄深沉。对于那些含蓄和富有深意的语言,必须进行理解隐含义的训练。
理解语言隐含义的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时下的教育模式太过于固定化,导致学生的词汇量积累不足,语句运用的不流畅等,许多学生写作方式都像是同一个模板,语言训练虽不是说必不可少,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日后作文写作中能避免文章索然无味、千篇 一律的弊病,也能培养学生较好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平时生活中能有良好的言语行为也是给自己加分,所以语言训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育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5结语
随着近年来颁布的课改实行,各方对小学语文教育的高度关注,尤其是语言训练这一方面,不能单一的进行时下的这种教育模式,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须做好语言训练的练习,为以后的文章写作以及生活中的运用打好基础。让教师与学生都在语言训练中得到进步,并能学以致用,打破常规,开启新一套的教育体系,重视语言训练。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在写作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语言通顺、简明、连贯,并力求生动。
【重 点】语言的通顺。
【难 点】语言的生动。
【教 法】讨论法 练习法
【教 具】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简单小结学生作文情况,确定本课教学内容:写作中的语言表达。
二 语言训练
以一篇中心明确、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但语言问题较多的学生习作为例,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一)通顺
(二)简明
(三)连贯
(四)生动
三 总结
四 展示下水文
【板书设计】
写作中的语言表达
通顺 符合语法 尊重习惯
简明 删去繁言 斟酌用词 连贯 贯通前后 通达文意
生动 学会修辞 注重文采
【例文一】
爷爷笑了
老年的爷爷,脑袋上的头发全秃了,口中的牙齿全脱尽了,惟独嘴巴下留着一把花白的胡须。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个严肃的人。平时笑的时候很少。可是那一次,他笑得非常开心。
那是一年冬天,爷爷在他的卧室里养了一盆水仙。这是爷爷最喜欢的花了。____他的屋子里总飘着一阵阵的花香,可是今年,爷爷养的水仙却不____(A 争光 B 争气)了。“还有不到半个月就春节了,这水仙却„„”爷爷叹息地说。我一看真是这样,水仙____。我对爷爷说:“别生气,您再买盆好的!”只见爷爷没吭声,回到了他的小屋。
在日后的八九天里,爷爷总是愁眉苦脸地看着有关养花的书,他一边看一边拿起记录着深夜。我和奶奶、爸爸、妈妈在一起看电视里的节目,可爷爷却独自一人研究这盆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水仙,这看看,那动动,弄个不停。
有一天,我透过门缝看到那些水仙好像好了许多,有开花的趋势了。可爷爷仍然在研究着什么,他把一大堆书放在床上,只见爷爷一本本地学习,一本本地研究,在纸上不断摘抄着有关的资料和养花的方法,一直研究到深夜。
一眨眼到大年初一了,晚上大家一起吃饺子看节目。十二点的钟声响了,我们互赠礼物。这时爷爷说:“我给大家一个礼物,你们猜是什么?”一盆开满花的水仙,映入我们的眼帘。笑了,爷爷笑了!我惊呆了,看着爷爷脸上的笑容。这笑容是爷爷成功后的笑,是爷爷经历了失败后的笑,这笑里包含了爷爷钻研花的辛苦,也包含了他对新的一年工作和生活的美好憧憬。
爷爷笑了,他笑的那么开心,这是爷爷笑得最开心的一次了。
【例文二】
她笑了
“你要去哪儿?小姐。”在纽约国际机场的美国航空公司问询处,一位身着深蓝色制服的服务小姐亲切地问我。她留着金黄色短发,头发上还别着一只银色的发卡,微厚的嘴唇抹了淡淡的口红,一双蓝眼睛如水般清澈。
“去中国北京。”我答道,并把机票递给了她。
“对不起,飞机故障,要延迟起飞。”她看过我的机票后略带歉意地回答。“那、那要几点才能起飞?”我用不流利的英语急切地问道。
“不能确定,大约十一点半。”她耸了耸肩。正当我打算回座位等待时,她叫住了我:“噢,等一等。”她略有所思地看着我,“你的机票是从纽约到温哥华,再到北京,对吗?”“对。”我说的同时把机票又递给了她。她边看机票,边在电脑上噼噼啪啪地敲了起来。虽然看不到电脑上写了些什么,但从她的眉宇间我看出情况不妙。她又敲了一阵,抬起头,双手一摊,咬了咬嘴唇说:“对不起,温哥华到北京的航班只有一趟,是当地时间一点半的,等你到那儿时,它已经起飞了。”她的话使我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我将滞留在温哥华!我在温哥华举目无亲,英语又磕磕巴巴,滞留在那儿,是件多么可怕的事啊!
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心事,眼中透出了关切和同情,说:“小姐,别着急,我再给你想想办法。你先到那边坐着,一会儿有结果我叫你。”坐在沙发上,我紧张地盯着她表情的细微变化。只见她紧蹙着眉头,一会儿注视着屏幕,一会儿又低头在键盘上敲击着什么。突然,我发现她眉头舒展开来,似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我喜出望外,起身正准备过去,却看到她的眉头又皱了起来。我的心一下子又沉了下去,重新把身子埋在沙发里。
大约过了半小时,她终于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兴奋地向我招手。我三步并作两步,来到问询台。她指着电脑屏幕对我说:“我给你办手续,你马上去四十七号通道。那儿正有一趟前往旧金山的飞机。到了旧金山,你可以乘当地时间三点三十分飞往中国北京的986次航班。”她边说边把手攒成拳头,在空中用力一挥,“好极了,我太聪明了!”她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似乎比我还欣喜。这一瞬间,我才发现她笑了,笑得如此甜美:盛满湖水的蓝眼睛眯成了一弯新月,嘴角向上翘起,露出一排洁白如玉的皓齿,小喇叭花一样的酒窝也灿烂地绽开了。
她的笑感染了我,使我紧张的神经顿时放松了,同时,也感受到一份来自异国的关爱之情。
一、优美的导入语言
董一菲认为,对于教师来说,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确是提高学生兴趣的砝码,而对于语文课堂来说,导语艺术就不仅仅要求准确、生动和富有感染力,最好要富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使学生在导语中获得审美感染和熏陶。① 例如,在校本课专题《诗的色彩与民族审美》一课中,她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俄国画家列宾说,“色彩即思想”。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有自己钟爱的色彩。向日葵的金黄是梵高生命的向往;莫奈用棕色表现伦敦漫天的迷雾,实则传达的是自己内心的一缕寂寞和孤独;多瑙河流淌的是施特劳斯的湛蓝;四月的天空飘洒的是诗鬼李贺瑰丽的红雨。
在一片缤纷色彩中,学生接受了审美的洗礼,他们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的绚烂多姿,诗歌是如此的璀灿夺目。 再如,在诗歌专题《诗经》教学中,她设计的导语是:《诗经》是我们古老先民的第一声吟唱,而“爱情”这个亮丽的字眼也已从河洲水湄的《关睢》里隐隐传来,已从水乡泽国的《蒹葭》里淡淡呈现,已从灼灼的《桃夭》中闪烁成幸福,已从青青的《子矜》里低徊成爱恋。“一日不见,如三日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就是《诗经》爱情诗的“纯度”,这就是它的深度。赤诚可表,日月可鉴。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经》中的爱情诗。
董一菲的诗歌专题教学,每一则导语都是一首优美的诗。其特点是语言优美、广征博引、直抒胸臆、诗情浓艳。风格因专题基调而定,或粗犷,或细腻,时而欢快,时而严肃。
二、精美的解读语言
诗意的语言很精美。董一菲擅长用诗意的语言解读文本,精讲知识。精美的语言常常用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揣摩作品语言,“力求做到教师语言与作品语言的完美融合”。②即使用本色的语言解析,也透出女性的精细之美。
例如,《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一个教学重点便是体会文章中貌似平淡的语言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在分析这些句子时,她这样精讲:这里有着悠悠的态度和颓唐的情调,更有着沉重与无奈。面临着抗日战争的古城故都,朝不保夕,这不禁让人生出无限的眷恋,留住过去的辉煌,过去的色彩,过去的北国的秋天,缠绵于既往的久久不能释怀的眷恋,是《故都的秋》颓唐情调的另外一层意味,也是最动人心弦的地方,因为对逝去的“美”的眷恋有谁不曾有过呢?
在教学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教师力求用最贴近作者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使他们走入作品,感受作品,从而升华出他们独特的感悟。也正是这种诗意的讲解让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她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之中,去主动地品味、欣赏诗歌。
再如,在一节汉字课上分析“间谍”“雉堞”“通牒”“喋血“这几个词,她是这样解读的:“间谍”主要是探刺情报,无论书面的,还是口头的,都和语言有关,因此是“讠”字旁;“雉堞”是墙城,因此是“土”字旁,中国有墙文化,国有国墙,城有城墙,家也有家墙,呈现一种封闭状态,这个词对你了解古代诗文会很有帮助;“通牒”牒是一种文件,古代的木牒,所以是“片”字旁,如“通关文牒”;“喋血”就是血流出来的样子,既然血流出来必须有伤口,因此是“口”字旁。如“沙场喋血”等等,有一种壮美惨烈的味道,“喋血”这个词表现力很强,能够强烈地冲击人的视觉,形成一种审美效应。
董一菲说:“教师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而学生在语文课上往往会遇到一些晦涩难懂的文字,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以语言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使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来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③在这里,她用最本色的语言来细致地分析这几个读音相同、字形相近的词,进行简明扼要的解释,学生便当堂消化理解了这几个词,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致的对话语言
董一菲说:“课堂是师生对话的生命场,这里有激董一菲诗意语言教学艺术教学大参考·名 师 研 究22情的闪烁,有美的陶醉,有理性的沉思,灵动的飞扬,静穆的升华,沉醉的超拔,思维的碰撞,汇成涓涓的细流,润物无声,有时像惊涛拍岸,雪浪千重。”④董一菲用诗意的语言与学生对话,学生也回报以诗意的语言。师生对话充满智慧,课程资源有机生成。 例如,在《采薇》自主学习交流的环节,师生有一场精彩的对话。
生:另外“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这是一个复杂的比兴,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兴。
师:看来还要补充一点就是两处比兴“一繁一简”。那么,在《采薇》的比兴里为什么要暗示时光的流逝? 生:时光流逝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乡情感的加深。 师:一种情感总会显得失之于单纯,只有将人物的情感刻画得复杂微妙痛苦焦灼, 才会有一种深沉的冲击人心的力量。这个话题我们另一组同学再探讨,我们还说比兴。 生:借助“薇”的成长过程表现时光的流逝十分巧妙,非常像电影镜头,体现了四季轮回……
师:很有想象力。杜甫在《兵车行》里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一个士兵整个一生都在征战;“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力环”(柳中庸),太悲苦了。你对《采薇》的感情基调把握得很好。
在这段对话中,先是学生提出“采薇之作、之柔、之刚,暗示了时光的流逝”。老师自然追问为什么要暗示时光的流逝,学生回答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乡情感的加深”。紧接着老师用精致的语言概括了“两处比兴‘一繁一简’”,再用“痛苦焦灼”简析了复杂情感交织的妙处,含蓄地告诉学生不要把情感单一化。当学生将“采薇”的推演比喻成“电影镜头”时,教师立即以杜甫《兵车行》里的诗句来关照,并引用柳中庸的诗句加以强调“太悲苦了”。师生用精致的语言在对话中多元解读文本,配合很默契,表现很精彩。 再如,教学《乡关何处———乡愁诗鉴赏》课时,教师引用于右任的《国殇》后师生的对话。
师: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于右任先生表达故国故园之思的时候要用一个反复的形象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生:因为他是一个爱国人士嘛,不能回到祖国。所以希望葬在高山之上,望着大陆的山河。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也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心。
师:在台湾啊,最高的山脉是哪一座山呢?
生:著名的阿里山。他就想葬在阿里山上,望我大陆,望我故园。
师:有这样一句话说“远望以当归,悲歌以当泣 ”,“远望”就全当回故乡了,于是古人忧愁的时候都要登高望远;怀乡的时候也要登高望远。我们回忆一下,南唐后主李煜在他由君主的地位沦为阶下囚的时候,曾经写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清照也曾在她的青春岁月的时候,当她的丈夫赵明诚远离家乡的时候,说“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作为南宋的爱国主义词人之一,辛弃疾是将那“栏杆拍遍”,想一想那“栏杆”在哪里?有楼的地方,可以望远的地方。岳飞也这样抒发感情说:“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北望中原,还我山河。这一切都是———“登高望远”。那么“登高望远”,结合独特的、生命的感受,家国之感,身世之痛,于右任老人是这样说的:“葬我于高山之上兮”,然后他运用的在这里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典故, 这个典故来自那遥远的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乐府民歌, 写出了北中国的雄奇壮丽,那就是我多情的国土,六个字怎么说?(师生齐说“天苍苍,野茫茫”。)“天苍苍,野茫茫”这是一种深痛的家国之思。
在这段师生对话中,最为精彩的是教师的知识拓展,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她丰厚的知识储备和语文素养,由此让我们更加具体地领略了“诗意语文”文学、文化、审美叠加形成的“语文味”。师生通过对话不断深化对文本的解读,教学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知识与情感,就这么自然地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了。
四、丰富的情感语言
董一菲说:“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学就是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受到这些情感的感染,语文教学就是要设置一个具体可感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感悟,去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例如,鲁迅的文章的特点是旗帜鲜明,语言犀利泼辣,感情强烈,但由于年代的差异,现在的很多学生能够理解鲁迅作品中所表达的强烈感情却难以产生共鸣,而《记念刘和珍君》一课又是作者怀着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感情,鞭笞反动军阀和反动文人,歌颂刘和珍等英雄的献身精神,去求真理,为真理而斗争的一篇作品。鲁迅先生的这种感情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学生却体会得不深。如何把鲁迅先生的这种感情通过教师的语言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呢?董一菲说:“我在课前查阅了许多有关课文背景的资料,文字、图片,视频材料……在备课时,英烈们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教学大参考·名 师 研 究23的精神使我眼睛湿润,我想,要让学生动情首先就要让他们对背景有深入地了解,于是我将有关的材料,打印下发给学生,课堂上介绍背景时,用自己的语言对一些细节进行生动地描绘,给学生看相关的视频资料,学生通过老师的介绍和视频的直观感受,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对烈士的尊敬之情。”
教师要“披文以入情”,只有教师自己被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感情所打动才会在此基础之上加上自己的情感体验去并打动学生,使他们也产生巨大的共鸣。
再如,在讲李煜词专题时,董一菲先向学生介绍了李煜的生平经历,讲了他“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的身世与才气,讲了他与大小周后的浪漫爱情,也讲了他历经国破家亡的愁苦,当同学们都沉浸在老师的介绍中时,教师问:“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红’字用得好不好?”一个学生这样回答:“李煜诗中的‘红’字,寓意深刻。红不仅指花,而是艳丽如花的红颜知己,此时的李煜已失去了国家,又失去了此生的挚爱,自古就有无数为红颜而洒泪、洒血的英雄,而李煜饱蘸心血,用‘红’怀念他的爱人。”还有学生答:“我认为‘红’代表的应该是黄昏,这便有了一种强烈的悲壮色彩,春天本来是美好的,生机勃勃的季节,可春天的黄昏是这一切美好事物将要逝去的时刻,诗人借此来表达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和悲痛的心情,使诗愈发的悲壮、动人。”
学生被教师的语言所感染,使他们能够体会到词人当时的心境,也能用他们富有个性的语言来解读作品,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
五、睿智的点评语言
凡是听过董一菲语文课的人,都会被她睿智的课堂点评语言所折服。她的点评语言机智敏锐,常常用极富诗意的长句,喷薄泉涌般的铺陈排比,创设一种美的意境,让学生深受感染,继而激活思维,产生个性化顿悟。
例如,教学《西地平线上》,她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熟悉的西部自然景观时,学生说:“人都说大漠的月亮很漂亮。”她这样点评:“这词很耐人寻味,应该说天下的月亮是一般圆。但人们爱说他乡月更圆,或者说大漠月更圆,很有哲理。以后我们在研究边塞诗时,要想想为什么大漠边关的明月是天下最圆的明月,最漂亮的明月。”进而,在下面就有学生提到古代诗人写边塞诗的很多,并且继续补充内容:“我想到了大漠、孤烟、戈壁、胡杨和百草”,这正是边塞诗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启发学生想到的内容,而这一内容中所提到的胡杨和百草正是西部落日所呈现出的人文内涵的一个表现。
她敏锐地把握住学生回答的言外之意,随即机智巧妙点评,用她那诗一般的语言,内蕴十分丰富,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点评的语言诗意而充满智慧。因为,她打开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师生合作描绘出“西部落日的壮阔景象”。 再如,教学《乡愁诗鉴赏》,她表达了“用简单的意象表达最深的乡愁,就是本诗成功所在”观点,而当有学生在赏析诗句时引用其它诗句时,董老师立即指出“用诗歌来解释诗歌,善于联想。暗含时间的绵延,是大开大阖的空间,偌大的空间中,小小戍卒,他的悲欢离合、他的爱恨情仇,才显得如此的真挚,如此的扣人心弦”。
教师用诗化的语言点明了学生发言中最闪光的部分,也对全诗的意象进行了一个高度的概括,并突出了凝聚于意象上最真挚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引导他们将探究的重点转向探究诗歌的情感。
同样是教学《乡愁诗鉴赏》,当学生回答自己从戴叔伦的《调笑令》的诗句“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中读出了横越山南山北的征人的乡愁与胡人的音乐相通的感受。这一观点似乎有些背离了诗人的原意,但董老师说:“(胡笳的演奏)谁人有此情?谁人奏此曲?其实普天下战争带给人永远是创作,于是海明威会说‘永别了,武器’,李益会说‘胡儿眼泪双双落’,战争带来的创伤不仅是中原,也有胡人的眼泪,于是一曲胡笳谁在弹奏?山那边,雪中的,一轮明月,共同照耀的胡儿。”
一、语言训练的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全面改革时代,小学语文传统模式教学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由于教育改革之后在小学语文中更加注重的是实践、自由、团队意识等,所以忽略了最重要的语言训练。越来越多的老师放弃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创新改革方面,但是过分地强调改革创新,却忽略了传统模式教学中的优点:语言训练。在创新教育改革的同时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泊,糟粕虽然去了但是精华却没有留下,这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上的重大缺失。从学生角度看,很多学生到了中学阶段后,课堂表达方面主要表现为表达不准,即在课堂回答问题答非所问,对课堂问题的解析无法切中要害等;在阅读表达方面,很多学生能够理解文段意思,但不知道用什么词汇表现,词汇积累不足是其一,表达欠缺是其二,这些都直接指向小学语文语言训练的不足;写作方面,不少学生写作时感觉材料枯竭,词汇量不够,语句不通顺,甚至写不出来,这些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欠缺形成的不良后果。从社会发展视角看,学生经过学校学习进入社会,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与人交往,虽然与人交往更多靠的是口才,但口才的基础则是语言的积累和组合,这是现实对语言训练的要求,学生进入社会后第二个需要面临的问题是基础表达或者叫工作表达,这些都需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而这些基本功的强弱,主要体现在学校阶段对语言的训练的重视程度。综上所述,语言训练对于小学生而言,不管是进入高一学段的学习还是进入社会都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也是要求较高的,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对语言训练的重视不够,语言训练缺乏系统的思路。
二、语言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对语言训练不够重视
语言训练对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没有受到多大的重视甚至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越来越多的老师把心思都放在了如何响应国家号召改革创新等方面。我们看到,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呈现出了一片生机,但是透过新课改现象挖掘小学语文课堂本质,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在课程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确实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个案,但是课堂改革主要偏向于课堂组织的变化,师生角色的变化等方面的改革,而对传统的继承包括对语言训练的重视依然不够。小学语文老师和学校都没有认识到语言训练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语文的语言表达能力会逐渐退化,常常出现词不达意,语法逻辑混乱等情况发生,使得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出现语言交流表达不清楚的现象,社交都将会成为难题。
2. 缺乏实践
传统语文课堂上的语言训练更偏向于理论上的阐述,实践训练很少;同时就算是语言理论阐述也是碎片化的理论而没有系统化,很少有语文教师将语言训练理论系统化,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语言的方法。还有种对语言训练实践的认知是多数老师在教学中仍然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灌入”学生脑中,进行语言训练时也仅仅是要求背诵全文或对于文中某一段或某一个句子进行分析,虽然这种方式能将一些语言结构固化到学生的头脑中,对学生的语言思维形成影响,也可以让学生形成一定语言积累,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效率非常低,学生就算倒背如流,将每一段都分析的非常透彻,学生也根本不能够理解文中的现实意义,只是会“纸上谈兵”,无法运用到实践当中,就算读了再多的书在他人眼中仍旧是半个“文盲”,没有任何文化涵养。
3. 教师素质不够
现如今,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是普遍现象,加之很多地方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缺乏必要的教学指导,没有系统的培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无限纠结,一是无法运用新理念指导教学,二是在新理念与传统理念之间不知所措。基于以上因素,小学教师自身素质基础不高,继续学习不足,课堂运用较少,因此,难免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语言逻辑混乱等现象,导致了无法准确的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三、语言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 注重平时语言积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积累优秀词汇,通过阅读书籍或互联网等方式积累一些名言警句。如课前日积,即每日要求学生摘抄或背诵一些词句在语文课前展示;又如,学段月结,每月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积累本记录相应的名言警句,记录优美词句,到一个月后全班针对性地讨论,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俗话说“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只有真正的将这个“朋友”读懂读透才能够将书中的优秀片段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对于语言的积累不断提高自身语感和文化底蕴,才能够从根本上使学生的语文写作和成绩提高。
2. 加强实践
想要从根本上学好语文,只知道“纸上谈兵”是不行的,如果不会实践到日常生活中,那么积累再多的名著、名言警句也是无用功。老师要引导学生将日常语言积累运用在实践当中,这方面很多语文教师处理得较好。比如,课前说话,课前讲故事,课堂语言运用,课后语言训练辅导等,通过这些手段,一方面,可使学生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让语言积累不仅停留在表面;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程使用语言,形成语言使用习惯和强化头脑语言使用规律,内化学生的语言使用。
3. 利用科学化教学手段
现如今科技发达,计算机已经全面普及,小学语文老师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过程中要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在其中。可以将书本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将知识转变成动画、图片、影片,使学生能够更好了解语文。同时,将不同的人对同一图片的叙述表达放在一起,学生在比较认知,思考检索中更加容易理解语言的魅力,容易激发学生对语言训练的兴趣,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不只是学习更是乐趣,从而使语言训练的效果加倍。
4. 提高教师素质
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够,在语言训练方面将会出现语法混乱,语言表达不够明确等现象,提高教师个人素质已是迫在眉睫。相关部门应提高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难易程度,将小学语文教师的标准提高,保证了整体师资力量。并且要定期进行教师相关素质培训,通过不断的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使学生能够接受到更好的语言训练,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语言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只有将语言训练落实在实处,才能够真正的做到语文教育的创新和提升。虽然现如今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对语言训练不够重视,但是只要实施正确、科学、有效的策略才能够彻底改变这一现象。通过语言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言能力和实践应用水平,从而提高语文成绩为今后的学习或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爱莲.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表达训练的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周燕芳.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郑彬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探究[J].小学时代,2014,(11):5-6.
一、将课文深入细读和研究,进行语言训练
课本中的教材全是由教编组进行深刻研究而选出的,由此可见,课本中的语言不仅表达了作者个人的真知灼见,更渗透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对于课文中的字、词和句更是作者反复斟酌而决定的,对于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面更是精华之处。所以,教师要把握住文中的重点、优美的字词和句子,引导小学生可以自觉地投入到课文中进行深入的细读、研究、感受和品酌,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比如学生在学习一年级上册的《四季》时,作者紧扣“春、夏、秋、冬”四个字,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想象一年四季的自然美,课文也比较贴近生活,让小学生感悟更深刻。这时教师便问:“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这两句话中哪个字或者词用的最贴切呢?学生便答:“夏、秋、弯弯和圆圆。”教师再问:“夏和秋到底有什么魅力,能够使谷穗弯弯和荷叶圆圆呢?”这时小学生都陷入思考,纷纷细读课文,发现春的小草尖尖和冬的雪人可以感受到四季的魅力,和前面的夏和秋相呼应。所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需要先让学生对课文深入的研读,才能够逐渐感受语言的美,然后自觉的进行语言的训练。
二、朗读和背诵课文,进行语言的累积
朗读和背诵是教师引领学生进入语文世界,进行语言积累的途径之一。可以引导小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优美句式、词语、段落以及课文的构架,之后进行朗读或者背诵,从课文中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和思想境界,进而循序渐进地累积语言。比如在学习《观潮》时的第五段落:“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段落是课文中的重点也是精华所在,可以联想到海浪的宏伟壮观,这些便值得学生去累积、朗诵以及背诵。还有其中的比喻句式“犹如……那声音如……”引导小学生自己进行深层次的感悟。针对文中的第二段落:“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教师要做的便是让学生们自己去品读和互相讨论,在感悟和讨论中升华对课文的语言理解,从而有效地把读和背诵课文以及感悟能力相结合,更好地来训练小学生的语感综合能力。另外学生在领悟完成后,教师还可以对语言进行实践的训练:( )( )的钱塘江;用“犹如”造句子;用“浩浩荡荡”造句子。这样在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够很好的累积语言,对语言进行运用。
三、对课本进行有效的迁移,实践应用语言训练
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也就是所谓的课本迁移。把训练和实践能力有效地进行结合,让语文知识不断进行有效的迁移,才能够促使得到越来越多新的知识,品读视野越来越广阔。比如在学习《迷人的张家界》时,在进入正式的新课学习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语言词语的练习写:地貌奇特、仙境、姿态、直指云霄和气势磅礴等这些词,然后进入新课后,让学生自行感受这几个词语在本文中的内在意义,从而感悟到迷人的张家界中的松树、形式各异的山的形象描述,从而让小学生自己练习。比如一个小学生描述的仙境。你们瞧,远处山与林之间犹如刻画了一张美人的脸好似人间仙境。学生们都纷纷造句。这样便很好的把课本进行有效地迁移,进行实践应用语言训练。
语文教学要减少课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又要提高质量,出路只有一 条,改革教学,提高效率。改革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已初步形成共识。本文就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谈谈教学思路的转变。
一、选择好“例子”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起到关键的作用。怎样选择呢?总的说,教师要根据学年教学目标和教材编排的读写训练项目,在课文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词句和段落)。这种语言现象应该是可以迁移、可以概括类化、举一反三的,并且要跟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儿童的语言“最近发展区”。这种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就是教学所需要选择的“例子” “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课文中选择“例子”是件不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潜心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上下一番功夫。如课文《落叶》,大纲要求一、二年级词句训练为重点,可以选择两个句式作为教学“例子”。一句是“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从树枝上落下来。”句式是“树叶怎样落下来”。教学时可让学生说说“一片一片”换成“一片片”行不行,“落下来”与“飘下来”是不是一样。学了这个句式对低年级学生很有用,懂得这一类句子的表达方法。检验学生是否能举一反三,教师可把“树叶”换成“雪花”,让学生说说句子:“雪花从天空中一片一片地飘下来。”另一句是“树叶落在沟里,小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联系下文,不难发现这是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它的句式是“树叶落在什么地方,小动物怎么样。”教学时,只要把重点落在上述例句上,然后利用句式基本相同的规律,举一反三让学生读读说说树叶落在什么地方,蚂蚁、小鱼怎么样。课文写燕子怎么样的句式起了变化,可让学生按上述句式改变句子。如“树叶落在院子里,燕子飞来看见了,把它当作催我们到南方去过冬的电报。”选择具有规律性的词句和段落作为“例子”进行有重点的教学,这样的“点”在一篇课文中虽然不多,但却起到以少胜多的功效。至于课文中的其他语言现象有的可以在以后的课文中进行教学,有的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朗读,教师只要从旁作些点拨。
二、从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转变为安排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许多语文老师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课,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时“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
其实,阅读课与阅读教学课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在阅读中理解语言文字,获取所负载的信息,如果以此来安排教学过程,那与要达到的语言训练目标不啻于“缘木求鱼”。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训练的类型一般可分为理解性训练、积累性训练、运用性训练和复习巩固性训练等几种。这几种训练一般依次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理解性训练,一是理解内容的表达训练,即训练用准确的语言文字“暴露”理解内容的思维过程,改变目前有的教师只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忽视训练表达理解内容的语言文字。对学生回答问题、发表意见等语言表达,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分析概括等组织语言的思维活动应该加以指导。二是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引导学生利用推敲、比较、替换、改写等手段,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懂得课文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如教《麻雀》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理解这句话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先进行理解内容的表达训练,学生可以理解成“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从一棵树上飞下来,救护小麻雀”。然后让学生把我们理解的句子与课文的句子作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明白我们所说的“奋不顾身”是个空洞的形容词,而“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老麻雀为救护幼子落地有声,可以想象它的速度和力量,体会肉体承受的痛苦。从而学生懂得了具体、形象的表达方法比概念化的表达方法要生动得多。理解课文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训练,应该是阅读理解的主要训练,然而遗憾的是许多阅读教学课却只在理解内容上耗时间,而忽视了这项主要训练。学习语言要重视理解,更要重视积累。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提高了语文水平的事实就是证明。所以,要让学生多默读、朗读、复述、背诵、填空、听写、默写课文,直接感知、熟记课文的语言材料。
【作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推荐阅读: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10-04
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11-26
声乐教学中的表演训练11-16
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加强语言文字训练12-12
英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05-31
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12-15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语言07-17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09-15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论文11-06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