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思考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思考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思考 篇1

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成为近百年的历史,但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深刻感受到了新课程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巨大冲击和随之而来的变化。

一、回顾与分析

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就是唱歌课"50年代前后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重是受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大教学法,他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音乐教育有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趋势活跃,如:为了改革大声喊叫的唱歌,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出现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教学,增加了器乐教学,但是从总体上看,起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大式"的,: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法更多样化了„„我们看到的歌唱教学往往是这样的:教师通过各种手段自然地引入了歌曲教学,却往往唱了两三遍,在学生根本就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又开始丰富歌曲,例如加入乐器伴奏,或者加入声部等等,而歌唱它本身的魅力却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学生连演唱歌曲都没有掌握,又怎么能开展好后面的活动呢? 二.研究思路

明确目标,转变观念,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设计相对稳定面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学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怎样才能够开展好歌唱教学,歌唱教学是不是这么无足轻重?下面就这个问题来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和观点。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调动思维、探究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热情

网络多媒体的介入活跃了音乐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音乐课的教学方式,使音乐从单纯的听觉艺术拓展为视听艺术。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自觉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学习的动机。在《过新年》一课中,教师应用多媒体播放从网络上收集的各族人民欢度佳节的热闹场面,陕北的秧歌、舞狮、舞龙,江南的灯会,北国的冰雕等片段,带给了学生无以伦比的震撼的视听感受。让他们从中真正的感受到各族人民在过幸福生活的喜庆场面。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对各民族的了解。此时播放新歌《过新年》,拉近了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同时弥补了以往传统教学中挂图式静态教学的不足,使课堂充满动感,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情不自禁地萌生喜爱音乐的兴趣及参与歌唱活动的强烈愿望。

(二)以语激情,以情动情,以情感人

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作核心,如果在音乐教学中失去了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得枯燥无味,失去艺术魅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要一往情深,教师的语言、神态要充满对音乐的浓厚情趣。同时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精心安排设置好语境,在把握好语感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肢体语言更是音乐教学中特殊的一种语言。用身体动作配合音乐表达一定的意义,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音乐的殿堂。它更适合在低年级使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表现魅力。

声势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可以发出声响的人体姿势,人体的许多部位,乃至全身的自由活动,都可以做出不同的姿势。人体的许多部位,乃至全身的自由活动,都可以做出不同的姿势。这里所谓的“姿势”,是指一种运动状态。因此,“姿势”也可以理解为身体运动的方式。姿势创造出来的声音,就是声势。最常有的声势有:拍手、拍腿、跺脚、捻指,它是世界各国,各民族舞蹈所共有的基本语汇。它对于锻炼学生的听觉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音高及力度的辨别能力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教学中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优美逼真的肢体语言,活泼的声势语言,使学生动情地投入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爱学、乐学,愿意带着美好情感来唱歌曲、欣赏歌曲,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三.音乐教学策略

1.德育与美育,培养学生审美情操。2.生动与主动

3.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一却从学生出发

4.传授

四.音乐课基本教学模式研究的初步设想 1.我们对唱游课―――听听看看读读

(1)、“听”

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听觉感知便成了学习音乐的先决条件。我们知道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听唱模式中,学生首先通过听熟歌曲的调式、调性、节奏及旋律,也就是对歌曲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歌曲的学习。其中教师的范唱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歌曲的好恶。要想启发学生正确表现歌曲的感情,教师就必须通过范唱,让学生对歌曲有个初步感受,从而进入歌曲的意境之中。

例如:在教学歌曲《小宝宝睡着了》时,要求学生把握歌曲中温柔、甜美的感情。于是,范唱时用轻声,并配上摇宝宝的律动,这时,有的同学的头就微微地晃动,眼睛注视着老师。通过这种范唱的引导,学生都掌握了轻声演唱歌曲的,并把握了此曲温柔、甜美的感情,甚至还想象宝宝在妈妈怀中睡着了的甜美画面。

(2)、“看”

让学生长时间进行模唱,学生会感到很被动,觉得很枯燥,造成鹦鹉学舌,虽然歌曲学会了,但学生根本没有参与音乐思考,阻滞了他们唱歌的兴趣。新课程的音乐教材不仅画面精美,而且在歌曲图谱的设计上更是别出心裁,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图谱上可以明确地看出音的高低、长短和歌曲的主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手中的教材。

(3)“读”

音乐是一门有声艺术。语言是歌唱的基础与核心。歌唱的基本功体现在咬字、吐字、归韵、收声等方面。要使学生的歌声纯、清、远、美,就必须在咬字、吐字上下功夫。在唱歌前,让学生读读歌词,可以有效地进行咬字吐字练习,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避免学生唱歌时咬字吐字不清楚,字音走样的毛病,以保持原来字音的准确清楚。“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歌词也一样,学生反复读,教师加以适当指导,让学生细细揣摩,体会歌词的内在韵律,深刻的内涵以及所蕴涵着的丰富情感,通过感情的体验去把握歌词语调、语气的轻重缓急,等等;在配上歌曲旋律,让优美的曲调与诗般的语言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读出韵,读出情,读出诗情画意,让他们陶醉其中,灵魂得以洗涤,情感得以升华。

2.歌唱教学中的温故知新

歌曲教学中的复习同语数等学科的复习一样重要。通过回忆—巩固—提高,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从而达到复习巩固的教学目的。其中比较是我经常用的方法。根据不同风格的歌曲,在复习中进行比较。

利用歌曲特点进行比较。选择不同风格的歌曲主题,唱过主旋律后,讨论歌曲特点,从速度、节奏、节拍、旋律等要素上再度审美。

改变歌曲速度、演唱记号进行比较。将欢快活泼的歌曲改为缓慢速度演唱,让学生体会不同效果。

3.歌唱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1)、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创作运用到歌唱教学中,可以使受教育者在创新能力方面得到训练、培养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为歌曲配伴奏的创作。为歌曲打击乐伴奏,要求学生挑选合适的乐器,按节拍、节奏及歌曲情绪特点,注意音量力度的控制,创作出固定节奏的伴奏。在学会《小青蛙》、《我有一只小羊羔》等歌曲后,要求学生根据旋律创编歌词。让学生来演唱自己创编的歌曲,他们兴致勃勃,唱得特别投入。

(2)、审美能力的培养。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或蕴涵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之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学生在表现歌曲时速度、力度、节奏及音色的对比,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艺术美的能力。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思考 篇2

一、从小抓起,打下坚实基础

1.使用音乐教具。教师应尽量带学生到音乐教室上课,做到上音乐课有多媒体、钢琴或者电子琴等。这些辅助工具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准确的音准、音高,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歌唱注意,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歌唱教学的有效性。这样的做法只会破坏音乐乐句的完整性,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播放音频和视频,发展学生对歌曲的形象思维,从动画或者mv中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2.重视识谱 教学。从一入学就开始唱名学习 。让他们知道唱名(Dol Re Mi Fa Sol La Si),要经常性地进行模唱训练。如我会为学生举例子:有一座音乐城堡,城堡里有七层楼,里面住了七个小矮人,他们分别住在1、2、3、4、5、6、7层楼,人们都是这么呼唤它的,分别是Dol,Re,Mi,Fa,Sol,La,Si,为了和这七个小矮人做好朋友,现在洪老师教大家如何记住它们的名字:Dol(豆豆是老大 ),Re(墙角开花蕊 ),Mi(三楼有猫咪 ),Fa(四楼摆沙发),Sol(进门锁上锁),La(六楼啦啦啦),B-Si(顶楼笑嘻嘻),学生都记住了吗? 笔者用儿歌形式帮助孩子记忆并学会七个唱名,为后面学习打好基础。

3.掌握音乐 记号。从一年级开始 , 歌曲中出现的音乐记号,教师应该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简单了解音乐符号。如顿音记号,教师可制作皇冠让学生带上,形象地告诉孩子,这个黑色的倒三角形就像一个小皇冠,戴上这顶皇冠应该跳一下,这就是皇冠的含义。顿音记号,要求唱得跳跃又有弹性,请学生在唱这个音时都戴上皇冠。又如遇到反复记号时:‖::‖,我通常都这样为学生打比喻: 一个门有两扇板, 两对门眼遥相见,小朋友们到这里,都得来回跑两遍。这样比喻之后,小朋友们很快记住音乐符号及含义,效果显著。

二、歌曲教学,融入音乐要素

歌曲教学是音乐课的主要活动之一, 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途径。唱歌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只唱会了歌曲,但是歌曲情感处理干巴巴,毫无感情。应该重视音乐情感在音乐中的体现。

1.歌曲情绪 。在中高年级教材中 ,不是简单地演唱 ,而是需要孩子理解整首歌曲的创作意图,加入感情地演唱,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如四年级下册唱歌课《刘三姐》,歌曲本身的旋律委婉动听,一字多音的唱词贯穿全曲,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本首歌曲的学习并不困难,听过几遍就能很好地演唱,但是真正让孩子用感情演唱歌曲的话,他们会不知所措,因为更多的孩子不理解本首歌曲中旋律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因此,我在教唱这首歌曲时是这么做的: 我首先向学生声情并茂地介绍刘三姐这个传奇人物, 让孩子们对刘三姐有最初感性认识,接着我用优美、婉转的歌声弹唱示范这首歌曲,然后用对比唱歌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 这首歌曲你们觉得应该用老师刚才表现的哪种情绪演唱呢? 如此学生就能比较清晰地感受到歌曲情绪应该是委婉动听的。最后引导大家一起想象自己身临大山中,对着美丽的风景一起有感情地唱起《唱山歌》。这么学生对歌曲有了更深理解,能体会到速度不应过快,应该中速演唱,很快就把一首歌曲诠释得更好。这样从情感表达和美感角度进行引导,让孩子真正用心聆听和感受音乐,只有这样表现出来的音乐旋律才会更动听。

2.音的高低 。低年级孩子刚开始可以采用先学会唱词再学唱歌谱的方法,降低难度。这样能给孩子建立音高概念,虽然新课标对低年级教学不要求唱谱教学, 但是老师可以用琴弹奏,让学生用lu或者单音节进行旋律模唱,唱好唱准每一个音,不走调,从小建立音高概念。

3.重视节奏。节奏是一首歌曲的灵魂,忽略节奏,那么歌曲教学将黯然失色,应该从一年级开始让学生了解、感知拍号,看懂什么是2/4拍、3/4拍、4/4拍和6/8拍等。根据课标,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节奏是一年级必须掌握的。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让孩子们掌握以上节奏,因他们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太久,可以用游戏、讲授、故事等方法穿插进行。例如,2/4拍教学可以教孩子们这样认识:出示节奏型:××│××│,让学生填入姓名,互相问好。│你好,欢欢│,这样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又可活跃课堂气氛,还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如3/4拍教学中,我加入读歌词节奏游戏:×××│×××│×××│×××│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以此让学生更好地掌握3/4拍节奏特点,还要鼓励孩子边唱边打拍子,注意它们的强弱规律特点,控制乐句的速度。在教师示范朗读歌词时,应该按照歌曲节奏朗读,这样既能使学生了解歌曲大意,又能让学生对歌曲节奏有一定理解。

三、歌谱教学,实践感悟体验

唱谱是学习歌曲中的重要环节,音乐教师从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第一天起,要坚持正确引导学生唱谱。我们应该如何唱谱呢? 很多学生只唱音不唱节奏、节拍,更不用说其他音乐记号,这样的唱谱是把音符与其他符号割裂开来,把旋律与其他要素割裂开来,非常不正确。

1.打拍子唱谱 。很多孩子只唱谱不打拍 ,造成节拍、节奏混乱,唱谱应跟打拍子同步,一般可用脚或手打拍子。动作应是上下动,即打下去是正拍,弹上来是反拍,每个拍子打成下、上,即分拍。这样有利于学习半拍的概念,使附点、切分、弱起等节奏变得容易。有的孩子之所以总是搞不清楚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是因为只打拍点不打反拍。

2.唱出节拍 数。很多学生唱谱只唱音 ,不唱拍数 ,就很难搞清这个音到底多长。我的做法是超过一拍的音必须唱拍数,如2拍的Re就唱Re2,三拍就唱Re23,有几拍唱几拍,这样无论时值多长都容易区分。这是为高年级唱谱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后碰到延音线节奏更容易搞清拍数,这对附点节奏也适用。例如:前附点节奏1.1就可以唱成Do 2Do,加入之前拍子的下上打法,很容易搞清附点节奏。

3.融入音乐记号。唱谱要加入乐谱中的各种记号。只是唱音符、唱节奏不够,音乐中有各种表情记号、力度记号等,唱谱应尽可能把各种记号唱进去,而不是等会唱歌曲了再考虑这些记号。告诉孩子们,跳音应唱得短些,重音应唱得强些,连音应唱得连贯。如《唱山歌》一课中,有出现v换气记号,很多学生刚开始不注意就直接忽略。其实很多时候是在音乐的乐句处换气,唱谱中加入合适的换气即意味着能很好地理解音乐的句子和段落。从低年级开始要求学生注意换气, 因为歌唱是需要换气的,就像说话一样,也是需要换气的,并做出换气进行示范。在低端上课时,我把每一句逗号比喻成小蜗牛,每个小蜗牛的出现就是一个小乐句,这样比喻以后,学生就能做到每一句地吸气换气。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思考 篇3

关键词:中学音乐课;歌唱教学;发声训练

对中学生在歌唱教学中进行发声训练是我们音乐课上传统的教学环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我们许多教学环节,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和提高。而歌唱教学水平根据笔者的了解和调查,却很少有突破和创新。甚至还有一部分中小学的音乐课几乎不再对学生进行发声训练。歌唱教学水平为什么难以提高呢?我想,一方面,发声训练是一个非常难以提高的教学环节。老师们常常是望难却步。另一方面,很多老师还没有认识到歌唱教学中发声训练的重要性。其实,歌唱毕竟是声音的艺术,不从声音的训练着手,就不可能把歌唱好。古人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唱好歌,不先把“人声”这件乐器训练好、调整好,是无法让学生唱出美妙的声音的。下面我就谈谈发声训练在初中音乐课歌唱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发声训练中要注意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发声训练在初中音乐课上的重要性。

(一)进行规范、系统的发声训练是学生唱好歌曲的基础,也才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歌唱教学的要求。

歌唱教学是初中音乐课的基本内容之一。《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歌唱教学的要求是:“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唱好歌曲,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从这一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出,要学生达到此要求而不进行有规律的、较为规范的发声练习,是不可能实现的。一般来说没有接受过规范、系统的发声训练的学生唱歌时会出现的现象有,音色不统一,音域难以拓展;不能应用均匀、连贯的气息进行歌唱等。初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如果不对学生进行系统而规范的发声练习,学生们发出的音色、力度会更加不统一。这一阶段的学生唱歌时有的会大声的喊唱,有的喜欢压着嗓子轻声哼唱。到了稍高的音区少数学生会运用假声唱上去,但是缺乏一定的力度与共鸣。而有的就用低八度演唱。再加上没有气息的支持,学生们经常乱换气,发出来的声音苍白、干涩。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因为学生没有基本的发声方法,不会运用混声的技巧造成的。

进行规范系统的发声练习首先就是要努力解决学生歌唱时容易出现的这些毛病。哈伯特·卡萨瑞认为,一种好的歌唱教学方法,就是在整个声区之内,能够把声音发展得音色良好且均匀一致。维护好声音机能的健康正常。纽约歌唱教师协会在文件上指出 声音训练在于发展声音的音质、声区、力度、灵活性、柔韧性,使它们互相协调,并对歌唱的诸要素具有控制能力(包括气息、发声、读字、解释等)。威尔科克列举了声乐教学上的一些目标正确的姿势、深的呼吸、舌与颚的柔韧、母音的纯正、表情的生动。从这些大师们的话中可以看出:声音训练的基本要求就是良好的气息、音质,统一的声区、音色以及有一定的力度和灵活性,进行规范、系统的发声训练是学生唱好歌曲的基础。当然,我们不是培养歌唱家,但是让学生在歌唱时有一定的气息支持和共鸣较统一的音区、音色和力度;较宽的音域等对中学生来说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也是不难达到的。当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发声方法后,在母音和吐字上再下点功夫歌唱水平自然就会提高了。从而,也才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对歌唱教学的要求。

(二)进行规范、系统的发声训练是我们实现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

新《音乐课程标准》的最大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它至始至终地贯穿于音乐教育教学中。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歌唱就是学生亲自参与创作同时又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比欣赏音乐来说更为直接和丰富。学唱歌曲的过程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优美的歌声对学生体验作品表达的情感及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试想,如果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发声知识和技能,长音能够平稳圆润,高音能够高而不虚。那么,学生们一定能在自己美妙、纯净的歌声中更好地感受音乐的美,从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感情。例如,我们教学生演唱莫扎特的《渴望春天》,如果学生的气息能应用得比较连贯以及声音的控制柔美而圆润。那么,学生就能从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大自然美丽的风光,会从内心深处激起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的情怀。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因此,我认为,进行规范、系统的发声训练是学生唱好歌曲的基础,是我们实现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

二、音乐课上发声训练中的基本方法:

当我们认识到发声训练的重要性后,就涉及到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的问题了。每位教师的方法肯定不尽相同,但笔者在向一些专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认为有两点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可在我们发声训练中进行强调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此阐述一下以供音乐教师们商榷。

(一)在发声训练中多运用肢体语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肢体语言的运用源于瑞士“达尔克洛斯体态律动学”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它的优点在于肢体语言具有视角作用和心理暗示作用,它可直接刺激感观。学生可根据教师的语言和动作,提示、模仿和捕捉、感悟要领,并立即实践,这样学生许多困惑的问题将迎刃而解。比如,学生在练习气息时总感觉腰、腹这一块使不上力,可让他们在音较高处或弯腰或下蹲,体会腰、腹这一块自然的着力的感觉。训练“白声”,可让学生边唱边用两手绕耳划一圈向前扔,表示让声音进入“通道”。此法使声音穿透力较强、圆润、丰满。再如,有的同学的嘴总是打不开,可让他们到较高音时做出把手伸进嘴里拔鱼刺的动作,这样嘴会张大许多,下巴也自然放松。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练声时双手握拳在胸前不停地转圈,这既可使学生不断用上气息又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这些都不是固定的模式,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设计相应的动作去解决遇到的难题。总之,利用肢体语言进行训练这一方法只要教师长期坚持和不断的创新,学生不仅容易体会,而且可以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

(二)通过正确的说话声进行发声训练是练声成功的捷径。

在《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里特别强调以说话声音作为声乐完备教育的基本元素。该书作者认为“说话和歌唱两种形式的声音是同样的物质元素,它们是紧密相连的,忽略其中之一就意味着废去了另一个正确发声和美点。说话声的正确构成,是正确歌唱唯一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著名歌唱家威廉,莎士比亚说“好的说话就已经获得了一半好的歌唱”。这些歌唱家都非常强调正确的说话对发声训练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训练中学生在气息的支持下比较洪亮的而又自然的说话比单纯对他们进行发声训练要容易得多。因此,我们可以增加朗诵诗歌或歌词的环节,时间稍长以后再引导学生往胸口叹着气说话或朗诵,接近于一种讲唱式的朗诵。再把这种朗诵时的气息和共鸣引用到唱歌中去。这样,学生容易找到气息与声音的结合、真声与假声的结合,逐渐地就能应用混声演唱,音区也可以得到统一。歌唱水平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在进行发声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每次5到十分钟即可,避免疲劳损伤学生声带。同时,还要持之以恒,当练声变成习惯,学生会自然的接受,并且也只有长期的积累,学生歌唱水平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思考 篇4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我认为培养学生唱歌的自信心也就是在音乐课中培养学生自信的最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我们做到:

一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

首先,教师得转化角色,放下教师的“架子”。有了教师与学生的界定,学生自然轻松许多,也能够积极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敢于回答。其次,赞成学生“不标准”答案,给学生宽松的思维空间。如一首歌曲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速度、力度才能更好的表现歌曲,由于没有一个完全的标准,学生害怕说不准,于是索性不回答。我便跟他们说:“这个问题如果让老师来回答,也未必会有一个肯定的答案,那么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就不回答了呢?其实没有关系,只要说出你的感受就可以了,我们共同来研究一下。”正是由于这样的氛围,学生觉得彼此之间是那样的亲近,于是大多敢说了。再次,可以在学完歌曲后,让一名同学当主持人,一起开一个小小的演唱会,让学生们自己游戏,真正成为课上的主人。在这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外界的压力小了,学生的自信心自然就会增强,自然敢于在大家面前歌唱了。

二、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一定的唱歌和识谱知识,让学生能够独立地、有表情地唱歌 以前我们的音乐教育,可以说是以”识谱“为核心,过于注重传授音乐的基本知识,而使 学生觉得音乐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音乐课。可是如果没了音乐知识的传授,那么学生就不能独立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学生的基础知识跟不上,就会给唱歌教学带来困难。这样就给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教师简单、准确地指导学生了解乐谱中的音符、表情记号、力度记号及速度等表现记号,使学生能够很好的表现歌曲的意境。那么对于唱歌,中学教学时指导学生注意前后各部分的对比,有意识地让学生来选择唱法,安排力度,逐步学会有层次地表现歌曲的情绪。

三把握乐理、识谱知识及技能的要求和难度、坡度,多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音乐基础教育的目标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音乐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那么首先就需要降低对学生乐理、识谱知识、演唱技能的要求,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唱得坏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一回事。培养他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拥有他们自己丰富的音乐体验,其实是通过音乐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人格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所达成的效果,要远远的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思考 篇5

活动目标

1、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学习两声部轮唱。

2、借助图谱、指挥,保持两声部的和谐。

3、培养专注的学习态度。

4、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5、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活动准备

1、幼儿已会演唱歌曲。

2、两声部轮唱图谱。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

1、幼儿看图谱或指挥演唱。

2、幼儿边唱边表演。

(二)学习二声部轮唱

1、欣赏范唱,初步感受二声部轮唱的形式。

2、出示第二声部图卡,引导幼儿摆放在图谱相应位置。

3、师生、生生合作用二声部形式演唱。

﹙三﹚全体幼儿用轮唱的方式合唱表演。

教学反思

活动在幼儿学会歌曲的基础上旨在让幼儿学习用二声部轮唱的形式进行合唱表演。活动的重点环节我请了配班老师来帮忙用二声部轮唱的方式给幼儿范唱,让幼儿去发现唱法的不同,并了解这样的演唱方式叫轮唱,在活动中用简单的语句渗透概念,然后再学唱二声部轮唱。在这里,我用到了图卡,请幼儿将粉红色的二声部图卡放在与一声部相对应的地方,不仅是加强了师幼互动,而且也能真正让幼儿自己去理解感知二声部该从哪开始唱。

在正式练唱时,教师是由简到难层层加大难度的,先是让幼儿演唱第一声部,教师演唱第二声部,再进行交换来让幼儿练唱第二声部,而在练唱时教师的指挥也起着不小的作用,为下面幼儿分声部演唱打下基础。之后教师提升难度,先让 幼儿看图谱、看指挥进行轮唱,再是不看图谱看指挥来演唱,经过几遍不同形式的练习,幼儿已经掌握了二声部轮唱的技能,也就达成了活动的目标预设及解决了重点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感受到了教师进行的充分的准备活动,不同颜色的图卡是为了区分声部而特意摆放的,让我真正了解到细心准备的重要性。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活动中周老师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在请一名幼儿做指挥时就很尊重幼儿,让他自己选择要用指挥棒还是单用手指挥,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帮助幼儿完成指挥。在最后一环节模拟合唱表演时,我提问还能和谁合作来演唱时,根据幼儿的回答,我请幼儿与客人老师来合作演唱,由小朋友唱第一声部,客人老师唱第二声部,不仅好玩,而且利用了身边的资源,更是对孩子的很好的应答。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思考 篇6

第一讲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歌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经。普通高中歌唱教学应在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学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要注意培养、发展学生演唱歌曲的兴趣与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使他们能够运用歌唱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引导学生用健康的审美意识规范自的歌唱实践,并在其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得到情感的陶冶与升华。”我们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歌唱教学在高中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一、歌唱教学在高中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

(1)歌唱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歌唱是进行普及音乐教育的切实可行、又有实效的途径。伟大的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通过歌唱最容易接近音乐,也最容易表达思想感情。”有了歌唱最容易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就能够得以发展。人人都有一幅嗓子,人人都能用歌唱表达感情。器乐毕竟是少数人接近的,只有人声——人们生而有之的、最优美的乐器,才使音乐属于每个人。歌唱给予人的艺术感受是最直接、最深入人心的。歌唱本身有着非常丰富的学习内容,通过这种最自然的音乐学习形式,可以使学生获得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

(2)歌唱教学是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欣赏或演唱优秀的声乐作品便是接受一次美的洗礼。教学生演唱文化内涵丰富、艺术价值较高的艺术歌曲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使学生能逐步变得知美、爱美而情趣高雅;教学生演唱通俗易懂、轻松活泼、贴近生活、健康向上的通俗歌曲时,可以教会学生自由地宣泄情感、大胆地与人沟通、交往并分享快乐;教学生演唱数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民歌时,将会带领学生进入民间音乐文化的大殿和民族精神的乐园,使学生悠然升起对自己民族的热爱与自豪感以及对其他民族的尊重与理解,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人。总之,歌唱教学能从不同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歌唱教学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最好手段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歌唱教学提到的“兴趣爱好”、“自信心”、“创造潜能”、“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等,都已超过了歌唱学习的本身,而这一切又都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能力”,即促成一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快的“情商”。歌唱是走进音乐艺术的最便捷之道。音乐做品有着丰富的内涵,对调整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夯实知识基础,有着重大的作用。同时,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可以将音乐内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塑造人的灵魂、健全良好的人格及智力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歌唱模块的课程设计思路(1)歌唱模块的设置

“歌唱”模块:学生通过对音乐表演活动的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享受音乐表现的乐趣,陶冶情操,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2)歌唱模块的学分

依照《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方案》规定,学生每完成18学时的学习任务,通过考试或考查评价,可获得1学分。每个高中学生必需在音乐课中获得的必修学分为3学分。“歌唱”模块为1学分。

对于具有较强音乐能力并愿意在音乐方面继续发展的学生,在获得必修学分后,鼓励选修其他模块,或继续深化歌唱模块的学习,每修满18学时,通过考试或考查评价,可获得1学分。

(3)学生选课及不同模块的实施

为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并强调了以下四点:第一,在学生选课前,应将音乐课程的不同模块的内容、性质和开课计划及时向学生祥加介绍;第二,在学生选课时,音乐教师应和班主任共同对学生选课给予具体指导,以免学生选课时带有盲目性;第三,学校有能力开出的模块,均应面向全体学生;第四,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并通过教师的指导,选择符合个人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的学习内容。

课程标准根据本国国情,实事求是地指出:“从目前是自己教学设备等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地区和学校都具备同时开设六个模块的条件。”因此,“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模块分步实施。”课程标准为此提出了课程实施的总原则:

“优先开设”的原则,优先开设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模块——“音乐鉴赏”,以保证学生获得参与现代社会生活应具备的音乐文化修养。

“逐步开设”的原则,在以上基础上,大力开发课程资源,逐步开设其他模块,积极为普通高中生学习音乐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三、歌唱模块的内容标准与活动建议(1)内容标准

欣赏优秀的声乐作品,感受人声的丰富表现力与美感,积极参与合唱、重唱、独唱等实践活动。

学习并逐步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声音、圆润的音色以及清晰的咬字吐字,进行富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地歌唱。在合唱中,注意倾听各声部的声音,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并对指挥的动作做出敏锐的反应。

重视合唱曲目的积累,本模块一般应排练合唱曲3-5首。

在重唱中,能够独立承担一个声部的演唱任务,并能做到与其他声部默契、和谐。在独唱中,能够较深入地理解作品的题材及风格,并能依据自己的声音特点,自信地、有表现地歌唱。

能够较熟练地运用乐谱学唱歌曲。

利用民间音乐资源,组织学生进行采风活动,采集并学唱优秀的民间歌曲。(2)活动建议

欣赏优秀的声乐作品,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与愿望。歌唱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应尽可能地融于歌唱实践活动中。

歌唱曲目的选择要注意难度适中,应与学生的歌唱水平相适应,注意循序渐进。排练合唱曲时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受与体验。分声部排练要为合排、精排打基础,合排时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举办各种类型的演唱会、音乐会,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音乐表演才能的机会。在民间音乐丰富的地区,可安排较多的学时组织学生进行采风和学唱民歌。

四、歌唱模块的实施建议(1)教学建议

教师应坚持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充分聆听及参与艺术表演实践,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深入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教师要精心创设艺术化的教学氛围,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学生共同探索音乐美的内涵;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并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歌声、语言、动作,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教师对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提供进一步发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和引导他们在集体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城乡、学校之间都存在着差别。各学校及教师应结合本地区、本民族、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实施教学。(2)评价建议

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如: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及合作能力;音乐的感受体验能力、表现能力、评价能力、探究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等。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如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合作精神、探究性学习能力等,是定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评价;对学生在演唱方面的艺术表现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曲目的难易程度和数量等进行评价,属定量评价。

(3)教科书编写建议

教科书要依据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写,确保教科书设计的总体思路与《音乐课程标准》相吻合。

教科书中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要有机地渗透在各个模块之中,注意每—模块内容设置的合理与均衡。

“歌唱”模块,可以单独或合并编写教科书。(4)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各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教师是实施音乐课程的关键因素,学校应聘任专职音乐教师任课。由于音乐教师的专业特长不同,提倡校际间的师资交流及跨校兼课。为了弥补专职音乐教师的不足,可以聘请校内具有音乐艺术专长的其他学科教师兼课。如条件允许,也可聘请符合教师任职资格的音乐工作者到校兼课。

学校的礼堂、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室内体育馆等也应视为音乐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可以利用这些设施,举办歌咏比赛、文艺汇演、师生音乐会或音乐讲座等。

学校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开发与利用校外各种音乐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本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使学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可采取走出去或请进来的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如:组织学生听音乐会、采访民间艺人,或请专业音乐家到校表演、举办音乐讲座等。

第二讲 歌唱课程的教学目标

关于歌唱模块的教学,《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是这样界定的:“歌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亦即说,在歌唱模块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要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为目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制定教学课案,在教学过程中把三维目标加以整合,并实施教学。

1.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首先,在欣赏过程中,感受、体验人声丰富的表现力和美感。

歌唱模块的欣赏内容多为优秀的声乐作品。在欣赏过程中,要注意模块的特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人声丰富的表现力和美感,引导学生用健康的审美意识规范自己的歌唱实践,并在其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得到情感的陶冶与升华。例如,人音版第二单元“赞美祖国”里的《祖国颂》,A段“太阳跳出了东海„„”采用4/4拍子,旋律缓慢而开阔,展示了壮美山河的意境;再现的A段变为6/8拍,意境更为壮丽,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前者重在描绘意境,后者则强调抒发民族自豪感。其节奏由前者的平稳起伏变成了后者的富于动感。结合欣赏过程,让学生歌唱这两段旋律,让学生亲身体验人声的丰富表现力与美感:缓慢、平稳、开阔——描绘意境;激动、富于动感——抒发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用歌唱的形式表达意境、抒发感情;通过实践,掌握一定的歌唱技能,运用歌唱的形式描绘意境、表达个人感情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同时在实践中享受到美的愉悦,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升华。

其次,在歌唱实践中,进行富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地歌唱。

歌唱活动包含歌唱技能的学习、训练和作品的歌唱实践活动。对于歌唱模块的教学来说,过程和方法对学生学习歌唱技巧非常重要。学唱乐谱,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上,可让视谱能力好的同学带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既提高学生视谱能力,又融洽了同学间的感情。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圆润的音色、清晰的咬字吐字、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地歌唱等歌唱基本技能的学习,都要结合歌唱实践活动来展开。教师要亲自示范,让学生判断、模仿和学习正确的歌唱技巧:从歌唱的口形到呼吸、发声、到咬字吐字,乃至利用各种音乐要素的变化来表达诸多情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学生的原有经验,指导学生进行歌唱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要尽可能安排大约五分钟的声音训练。训练的曲目要尽可能选择各单元中实践部分的曲目或由该曲目派生出来的旋律。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根据作品的需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准确地、有感染力地表达作品的意境、情绪和主题,即,引导学生有艺术表现力地歌唱。二声部的歌曲,可采取由能力强的同学来教和老师帮忙的办法学习。在学唱《故乡的亲人》一曲时,练声曲即为歌曲本身。歌唱该作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感知和分析歌曲的主题(怀念故乡,怀念故乡的亲人)和情绪(怀念地,伤感地);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情境。如“我的故乡在斯瓦尼河畔,多么遥远”这句歌词,“遥远”一词的情绪是伤感地、惆怅地,要用缓慢的速度,较弱的力度和暗淡的音色来歌唱。

2.以合唱教学为主,重视学习的过程及方法

以合唱教学为主,培养自觉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集体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歌唱课天然地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情感交流的特征,它有益于人际间的情感沟通及合作交流,而合唱在这方面尤为突出。音乐教育通常体现为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潜效应,其教学目标往往蕴涵在教学过程中,即,过程亦即目的。由于普通高中音乐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学生不管是否具有天赋与特长,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形成热爱音乐的情感意向,具备基本的音乐技能和审美能力。因此,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的音乐素养、歌唱的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在教学实践中,以合唱教学为主,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课程标准》里,“过程与方法”被细化为四个具体目标,即体验、比较、探究和合作。以人音版第二单元“赞美祖国”中的歌曲《同一首歌》为例:首先,让学生聆听歌曲《同一首歌》,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歌唱;其次,进行《同一首歌》的演唱学习,在进行合唱的过程中,注意倾听各声部的声音,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让学生自身去经历、去感悟,进而比较、探究及合作,使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

3.在欣赏及歌唱实践中融入知识与技能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思考 篇7

一、应用多媒体为小学生创造歌唱的情境

在音乐教学中, 音乐教师会发现学生具有层次性, 有些学生对歌唱有浓厚的兴趣, 只要教师开展歌唱教学, 这些学生都会非常开心, 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有些学生则没有歌唱的兴趣, 他们以被动的态度参加学习, 教师要求他们参加演唱活动他们才参加。如果学生的歌唱兴趣不够浓厚, 教师就难以高效地开展歌唱教学。多媒体具有声光效果的特点, 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

比如以教师引导学生演唱《鲁冰花》这一首歌为例, 有一名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 播放多媒体视频, 女歌手曾淑勤站在舞台上开始唱歌, 音乐开始播放。刚开始有些学生还未进入学习情境, 不愿意主动的演唱, 当曾歌手曾淑勤开始唱出凄切、悲伤的音调时, 学生们开始进入情境。学生开始主动问什么是鲁冰花?为什么鲁冰花那么急切的呼唤妈妈。这时教师开始向学生介绍这段歌曲的背景, 说鲁冰花就是路边的花朵, 即它是被人遗弃, 没有人培养的花朵, 于是学生开始理解为什么“鲁冰花”们那么想念妈妈。当学生的心境与歌手共鸣, 理解了歌中包含的感情时, 学生便会愿意自主的歌唱。

歌唱艺术是一种包含着情感的艺术, 如果学生没有与歌曲共鸣, 就不会愿意主动地歌唱。小学音乐教师可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建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感受歌曲的感情, 愿意自主地歌唱。

二、应用多媒体让小学生理解歌唱的元素

音乐的元素是指音乐节奏、旋律、伴奏等, 它是音乐构成的基本单位, 小学音乐教师要通过音乐歌唱教学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元素知识。先用歌唱的节奏教学来说明音乐元素的教学。

节奏是歌曲中的重要元素, 部分学生不理解音乐的节奏, 他们在唱歌时或快、或慢, 令歌曲曲不成曲, 调不成调。如何让学生发现自己歌唱的节奏存在问题, 自主地学习节奏知识是小学音乐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以音乐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唱《鲁冰花》这一首歌为例, 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音乐节奏的问题。目前的多媒体技术具有歌词同步的功能, 即多媒体库中录有正确的音乐节奏及曲调, 学生在唱歌时, 如果节奏把握的准确, 多媒体的字幕就会显现正确的字幕, 如果学生漏拍或抢拍, 多媒体便会用字幕的方式提示学生演唱错误。有些学生发现, 他们唱歌的时候错误的地方比较统一。即开头歌唱的时候容易抢拍, 歌词和歌词转换时容易出错, 有些曲调转变的时候容易出错。那么怎么样才能够不错呢?曾有一名音乐教师提出过一种教学方法。即学生在音乐开始时, 就要跟着音乐的节拍开始打拍子, 然后跟着拍子唱歌, 这样演唱正确的机率会增加。有些学生在唱《鲁冰花》的时候发现他们在演唱“我知道半夜的星星会唱歌……”这一句时, 应用四四的节奏打拍子就会发现演唱错误,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错误呢?后来教师引导学生查看这首歌的曲谱, 学生才发现《鲁冰花》的前半段为, 后半段转1-#F, 前1= 后3。即前半段为四四节拍的音乐, 音乐节奏较快, 这是一段应用快速、激烈的音乐表示心情的方法。而后半段, 歌声节奏变慢, 歌曲变得舒缓, 歌曲的感情变得深沉、动人。最后, 歌曲速度再次加快, 应用层进的方式再次表达激烈的感情。这就是这名音乐教师对多媒体在开展音乐节奏教学上的应用。

部分小学生由于不懂音乐元素的应用原理, 歌唱时会出现抢拍、漏拍的现象, 这是对音乐节奏理解的错误;有些学生唱歌会跑调, 这是对音乐旋律理解的错误。学生在唱歌时没有正确的处理音乐元素, 会影响歌唱的表达效果, 小学音乐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技术, 帮助学生找到音乐元素的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音乐元素知识。

三、应用多媒体让小学生学习歌唱的演绎

歌唱的演绎, 是指在曲调相同、节奏相同的前提下, 应用不同的音乐处理方法, 展现出不同的演唱效果。当学生理解了歌唱中音乐元素的应用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演绎知识。比如有些学生会思考, 为什么同一首歌, 有些歌手唱得非常有感情, 而令一些歌手却唱得毫不动人呢?有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让学生聆听女歌手甄妮演唱的《鲁冰花》与曾淑勤演唱的《鲁冰花》两个版本的区别。学生在聆听以后, 发现甄妮一直用欢快的语调处理这首歌曲, 学生在聆听这首歌曲的时候, 几乎听不出这是一首极富悲剧性的歌曲。曾淑勤则用凄励、哀伤的方式唱这首歌曲。尤其加强“天上的星星不说话, 地上的娃娃想妈妈“”天上的眼睛眨呀眨, 妈妈的心呀鲁冰花。”她唱出了鲁冰花想念妈妈的心情及在天上成为星星的妈妈不能呵护自己孩子的哀伤心情。

如果小学生懂得如何应用重音、语速来处理歌唱中的情感, 就能够应用个性化的演绎提高歌曲的感染力, 这是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引导小学生掌握的技巧。

歌唱教学, 是一种应用歌唱的方式展现自己所思所想的方法, 比如人们在欢乐的时候喜欢载歌载舞、人们在辛苦劳动的时候会唱着劳动号子、人们应用歌唱的方式赞美亲情与爱情……, 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本次研究说明了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小学音乐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优化音乐歌唱教学的效率。

摘要: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本次研究说明了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小学英语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优化音乐歌唱教学的效率。小学音乐教师要应用多媒体为小学生创造歌唱的情境, 应用多媒体让小学生理解歌唱的元素, 应用多媒体让小学生学习歌唱的演绎。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音乐,歌唱教学

参考文献

[1]张鹏翼.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研究[J].北方音乐.2015 (22)

[2]王晓娟.关于小学音乐教学中“留白”的理性思考[J].吉林教育.2016 (01)

[3]贾辉.小学音乐教学中游戏的运用[J].通俗歌曲.2015 (11)

[4]唐宏莉.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J].北方音乐.2015 (20)

[5]赵磊.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初探[J].科普童话.2015 (46)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思考 篇8

关键词:歌唱教学;小学音乐教育;审美教育

一、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价值所在

首先,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进而为其审美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一切音乐艺术其本质都是听觉的艺术,而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其对于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享受、欣赏过程中反复磨练而逐渐生成的。因此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视唱练耳课程、音乐技能的训练、音乐欣赏以及其他类型音乐活动的开展,实现对于学生听觉感知能力的开发与培养,能够使其在认知美、欣赏美、生成美的过程中学会以“美”的角度欣赏和学习音乐,并在歌曲视唱学习中把握音高、音强、速度与节奏当中所寄予的情感。

其次,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音乐本身是一门想象的艺术,歌曲的诞生是由创造者个人灵感激发的作用下产生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极易随着个人情绪的波动对于歌曲当中的情境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进而使其对于音乐情感的表达和演绎更加生动,更加具有立体感。也正由于这种联想与想象的存在,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在无形之中得以开发,赋予了歌曲更加生动的演绎、更加精彩的诠释。

再次,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有益于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认识美、发现美的过程意味着神经系统被优美的旋律所刺激。随着音乐中情绪的起伏波动,自己的身心也将变得更加愉悦、精神更加振奋,所有的烦恼也会烟消云散。

二、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现路径

1.激发学习兴趣

当前小学音乐教育中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运用较多的包括情感体验法、提问发、故事引入法、图文欣赏等。其中,情感体验法主要是教师在进行歌唱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音乐播放的方式引入授课,让学生欣赏音乐、感知音乐,并与教师进行简短的交流,就歌曲中思想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问法指的是教师根据歌词的内容设置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某一段歌词当中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为什么会使用这样的修辞方法,这样的用法会给歌曲带来什么样的感觉等。故事法主要针对民歌以及一些少数民族歌曲,引入当今具有流行风格的爱国歌曲激发学生对于此种情怀歌曲的学习兴趣。比如笔者在教学生演唱《嘎达梅林》时,会占用一定的课堂时间告诉学生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以及歌曲当中所蕴含的英雄事迹和意义。利用图文欣赏来展开歌曲教学时,笔者会利用多媒体或者其他教学辅助设备,采取图片或图文相结合的方式,表达歌曲的情感基调以及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时身临其境。上述教学方法无疑将充分激发学生对于歌曲学习的兴趣,也会促使学生在视觉与听相结合的审美氛围中,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2.巩固新歌

在巩固学习的过程中使用如下的方法,可以实现学生对所学歌曲的巩固。如笔者在进行示范演唱的过程中,经常刻意回避一些音符,通过让学生对比原唱找出区别所在,实现对学生听力的训练;再如将歌曲演唱与乐理知识相结合,同一首歌曲,利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来进行演唱,实现巩固歌曲记忆的同时对乐理知识的同步掌握与复习;进行分组联系,让小组合作完成演唱,并由教师将不同小组的表演统一录制,再由全班同学集体点评欣赏,利用比赛竞争的刺激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于歌曲的记忆;由教师编排简单的舞步,让学生边唱边跳,实现身体律动和歌曲演唱的统一,或者利用各种打击类乐器,配合歌曲进行伴奏,加强学生对于旋律的记忆。此种方法的合理运用,将有助于学生对于所学歌曲的掌握,而唯有从记忆上加深对歌曲的认知与理解,才能帮助学生学会从本质上感受歌曲意境的美感,从而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

三、结论

音乐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善于表达和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因此如何通过歌曲感知音乐的情感元素,体验歌曲意境中的美感,是当前音乐教育的重点和核心。音乐本身所独具的魅力,再配合小学生本身天真烂漫、生动灵性的心理特征,将在教育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而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音乐歌曲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融入和提升,就要采取有效方法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并在不断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及时巩固以往的知识,让自身的审美能力始终保持先进性和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张君,李颖.浅谈音乐审美教育[J].大众文艺,2012(8).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思考 篇9

一个人的气质是内部修养,外在的行为谈吐~ 待人接物~用培养气质来使自己变美的女子,比如用服装和打扮。在字典当中,对气质的解释是这样的:气质是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也指一个人的风格特点。这主要是指不同的人在生活中以气质给人留下的不同印象。特定到歌唱气质,应该是一个歌唱者在歌唱中表现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特点。比如:当前活跃在舞台上的歌唱家,一提起某人的名字,其歌唱形象、声音特点和演唱风格便立刻在我们大脑中浮现。这就是歌唱者有个性的歌唱气质在观众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歌唱气质的形成是一个歌唱者成熟的表现。而歌唱气质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或唱几首歌就能练就的,它是歌唱者在长期的艺术追求、艺术审美和艺术实践中经过摸索、千锤百炼而逐步形成的个人演唱特点。

在音乐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歌唱气质

1.通过对歌唱语言的把握形成独特的歌唱气质

声乐中的语言是音乐化的歌唱语言。它通过音乐的造型手段使语言音乐化,使之富于音乐旋律节奏感与歌唱性。首先,歌词作为人类书面语言的一种,具有极高的文学性:以语言塑造形象,叙述一段故事或表现某种情感。其次,从形式上看:歌唱语言具有极高的凝练美和准确性。受人声嗓音本身和听众听觉承受能力的制约,在一定的时间容量内,歌词不能像诗歌一样根据内容或抒情的需要着意铺陈。而且,声乐曲式的时间容量也是有所限制的。因此,歌唱语言不得不凝练它的语言表现:以极少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用最准确的词句完美地表达思想情感。再者,从语言格式上看,歌唱语言具有极强的节奏和韵律性。歌唱语言是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上由创作者精心设计和创作的具有特定思想内容、语言规律和音乐风格的语言,富含音乐的因素,又富有歌唱性。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了解歌唱语言的音乐特点,要求学生提高文学修养,准确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来描述人物的形象。比如,描述我们当代生活的歌词内容和情感一般容易理解,而中外古典歌曲、传统的中国古典戏曲和中外歌剧,不仅离我们的时代较远,更有文化审美上的差异。如果不理解词意,不掌握戏剧情节的来龙去脉,就只能按照字音与旋律的变化漫无目的地唱,使听众不知所云。另外,在分析歌词时,不能只停留在歌词的表面意思上,而应结合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深入挖掘其潜在意义,并进行分析、感受和表现,以便更完美地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因此,要求学生广泛涉猎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把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文学修养糅入到对歌词的理解中,确定歌曲的演唱基调,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这也是形成歌唱气质必不可少的因素。

2.通过对音乐的演绎形成独特的歌唱气质

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靠语言来达到交流的目的。人类的语言不仅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更是用以表达丰富情感的载体,即人类的日常语言具有一定的生活语调。生活语调主要通过概念及其逻辑关系来表达人的思想,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生活语调的抑扬顿挫是歌唱语调的基本来源。由歌唱语调形成的歌唱旋律具有造型性、抒情性、叙事性和戏剧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是为准确地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而服务的。歌唱气质的形成,要求投入大量的心思去挖掘音乐中的美,要让学生多朗诵歌词,体会歌词的抑扬顿挫和平仄关系中蕴含的声调美。声调美是声乐旋律的造型基础。声调美再加上音乐的音高、节奏、调式、和声等手法创造出鲜活的音乐形象,达到声乐旋律的造型目的。而同样的声乐旋律,具有不同歌唱气质的歌唱家演唱效果截然不同。比如《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歌。这是一首情真意切、清新隽永、充满诗情画意的精美之作。既描写了大自然的雪景,又把雪比作具有洁白纯净的心灵、滋润万物成长的春的使者,给雪花赋予了活的生命。歌唱家殷秀梅和彭丽媛都曾经演唱过这首歌,然而留给我们的印象和审美享受是截然不同的:彭丽媛声音明亮,演唱情真意切,听者像被春雨滋润,给人奋发向上的感觉;而殷秀梅声音宽厚,演唱极富深度,唱出了雪花让大地回春,用自己的生命滋润整个大地的献身精神,既有雪花的温柔又有雪花的皓气,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这就是不同的歌唱气质产生不同的演唱效果,给听众截然不同的艺术享受。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歌唱音乐的基础上,合理演绎声乐旋律,形成自己独特的歌唱气质。

3.通过提高对歌唱职业的认识和艺术审美水平形成独特的歌唱气质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思考 篇10

本课是本学期第一节课,所以我利用课前的一段时间来提要求,接下来是欣赏铜管乐曲《歌唱祖国》,在引入主题方面,我设计了请几位同学与老师一起配乐(《歌唱祖国》的背景音乐)朗诵《歌唱祖国》的诗词,诗歌坚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定有力,从而启发情绪,在3班的效果很好,甚至在听完朗诵的是歌后,同学们不由的鼓起掌来,但是在5班的朗诵效果不佳,同学们没有进入到设想中高亢激昂的爱国情绪中,没有有效的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对这一环节的设计也作了一些思考。

首先,音乐课环节的设计,特别的导入的情景环节是很重要的,我校的班级多,人数又多,那么存在着很多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包括班班之间和班内同学间,所以在课与课之间也应该做好不同程度的准备与调整,依照不同班级的特点,作出相应变化及要求。这节《歌唱祖国》我思考了周老师给我的建议,在4班进行教学的时候,作了适当的调整。如下:

班级分析:在5年级的班级里,4班整体素质比较高,大部分学生的音乐素养也比较好,《歌唱祖国》这首歌曲,同学们可能并不熟悉,但是他们只要一听到第一主题部分旋律与歌词,就基本都能够哼唱起来。我就借助这一点。

一、导入部分

1、教师以发问的形式引入主题,你们知道多少歌颂祖国歌唱我们国家的歌曲?能唱一唱么? 同学们的反应非常的积极,我与孩子们回忆了很多的歌唱祖国的歌曲。

2、那么这首歌曲你有印象么?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一半以上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跟老师唱了起来)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唱完第一段,学生们的情绪高涨,对这首歌曲充满了学习兴趣)老师再问:这首叫什么名字?你还知道关于它的其它知识么?

3、揭示课题——歌唱祖国。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生歌唱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5

20世纪末,中央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口号。新课改的目的是在21世纪完成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而小学音乐教学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就有了新的发展目标,歌唱教学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信地演唱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使学生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同时还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存在问题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将近15年,在此期间教师积极探索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与学生审美和情感体验的的关系,运用大量新方法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情感体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由于不少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过度重视学生审美和情感体验的培养,忽视教学本位的音乐歌唱技能培训,于是在小学生课堂音乐歌唱教学中也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反思解决。

首先,新课改对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虽然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大量手段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却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在小学生发声方法以及唱歌姿势等问题的纠正上,更很少看到老师对学生“声音”的表现提出要求,更看不到老师结合具体歌曲表现帮助学生学习歌唱技能。这样的教学,虽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体验,但是却忽略了学生歌唱习惯的养成和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和表达。由此,很多小学生唱歌时从姿势到气息,从音准到节奏、从声音到表情都是散漫的,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失去表现的欲望,最终成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牺牲品。

其次,忽视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新课改要求小学音乐教育应该音乐审美为核心目标,因此,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强调审美体验,很少涉及音乐知识,舍弃了最基本的识谱、节奏感受等内容,忽视音乐基础知识的工具作用。学生仅仅是为了学习歌唱而歌唱,很少做到举一反三。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不能很好地区别音的强弱与高低,这很不利于歌唱的学习。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歌唱教学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1.以學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需要、经验和能力的多样化,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教学目标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任课教师就必须以小学生为主体,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联系实际,深入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灵活设计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体验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度。此外,《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不要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首要目标,要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小学生音乐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运用反思性教学方法,围绕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音乐感知能力等,通过直观介绍和具体乐曲的欣赏分析,引导学生感受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情绪,提高自身的审美体验能力。

2.掌握科学方法,养成良好歌唱习惯

在目前小学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都忽略了小学生歌唱技能以及歌唱习惯的培养,致使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信心与兴趣,成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牺牲品。因此必须培养小学生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和技能,并养成良好歌唱习惯。

首先,发声是歌唱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法,才能正确地唱好每一个音。找到适合小学生发声的方法是确保学生可以健康、快乐地学习歌唱的必备条件。小学生目前的嗓音正处在发育期,声带脆弱,过高、过强的发声练习很容易使他们的声带受到损伤。因此在小学生歌唱教学中应使用轻声唱法,避免大声歌唱。教师可以选择易发声的母音开始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示范、讲解,让孩子们理解并学会“轻声高位”的方法,发挥以字带情、以字带声的作用,做到发音准确清晰,使学生轻松、快乐地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

其次,帮助学生养好正确的歌唱姿势。小学阶段正是孩子各种习惯开始养成的重要阶段,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大家都知道正确的歌唱姿势可以使歌唱时的声音更加稳定、灵活,也能够更好地发挥歌唱技巧。而错误的演唱姿势则会使演唱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想使小学生歌唱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就要从学生良好地歌唱姿势开始,使其养成“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最佳歌唱状态。

3.培养学生的读谱能力,提高歌唱教学效果

由于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才能使歌唱学习达到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效果,提高教学有效性。因此,小学歌唱教学中应该加入一些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例如读谱教学的加入。不过由于小学生在当前阶段理解力较差、缺乏耐性,读谱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事情。因此任课教师必须在读谱教学中积极寻找和小学生身心发展适应的方法。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先学歌曲后识谱的教学安排。这样学生在对歌曲旋律有了一定把握后,试唱曲谱,如此可以有效地地识记音符,提高识谱能力。通过反复训练和积累,学生在对读谱有了一定基础之后也会有效提高歌曲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全日制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日)品川三郎著,吕水深,缪裴言译.儿童歌唱发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0

[3]吕海啸.新课改下要如何加强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与培养[J].教育纵横

[4]冯净.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基本技能训练[J].中国校外教育.2012(3)

[4]金婵娟.音乐新课标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J].科教文汇.2009(6)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思考 篇12

一、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与学生情感体验的关系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需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小学生而言, 他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较差, 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 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很是欠缺, 如果教师给学生讲解乐理知识, 讲解歌唱的艺术, 学生根本听不懂。只有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方面入手, 体验唱歌艺术, 使学生领悟到作品的美, 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心理共鸣, 学生才能感受到音乐的价值。

另外, 我们知道, 一首歌曲之所以能够打动听众, 歌唱者除了需要具备动听的嗓音和娴熟的歌唱技巧之外, 更需要具有饱满的感情, 需要把握好作品的情感, 并把这种情感通过自己的歌唱表现出来。只有情感把握好, 歌唱得生动形象, 这种歌唱艺术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二、新课改下如何在进行音乐情感教学

(一) 加强感悟理解教学,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新课改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提出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歌唱教学中, 理解歌曲是很重要的, 只有学生理解歌曲, 领悟歌曲的思想感情, 学生才能更好地表现歌曲。在教学中, 教师要多方努力, 使学生领悟歌曲的内涵。教师要明白学生对于所学歌曲理解得越全面深刻, 学生的歌才会唱得越动听。歌曲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能够从歌曲的曲调入手, 引导学生领会歌曲的情感,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研究讨论对歌曲的理解, 通过交流的方式, 谈自己对歌曲的认识, 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艺术规律, 能够较完整、恰当地表达作品情感。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通过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歌曲的体裁、题材、歌词的文学创作手法、曲调的音乐风格等内容, 使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 加深学生对歌曲的思想内容的认识。在学生有强烈歌唱欲望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跟着旋律动情歌唱, 使学生能够和音乐产生共鸣, 突出学生的主观体验, 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 加强实践教学, 使学生在快乐中充分体验歌曲的意境美

新课改特别提出加强实践教学。在歌唱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唱, 使学生在实践中, 在参与中体验歌唱的快乐, 同时深入体会歌曲的意境美。歌曲的展现过程是个人情感的表露过程, 歌曲的创造过程也是创造者在一定的意境下进行的情感创造。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始终把情感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鼓励学生在理解歌曲情感的基础上, 进行大胆演唱, 只有学生在尽情的歌唱中才能体验到歌曲的意境美。比如, 在教学《爱在人间》之后, 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演唱, 把自己内心深处对世人对社会的爱展现出了, 只有学生自己亲自参与到唱歌实践过程中去, 才能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才能在实践中更深层地与作者进行感情交流, 进而, 学生才能获得独到的认识和体验, 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歌曲的意境美。即使是在歌词的朗读教学中, 教师也应该使学生在情感理解的基础上, 尽情的表现自己。在歌词朗读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歌词的内容做了解, 鼓励学生用抑扬顿挫、有音律有节奏进行朗读, 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验歌唱的音乐性。这样, 通过实践教学, 使学生参与到其中, 学生才能把握音乐效果, 享受到音乐的美妙。

(三) 向生活学习, 体验生活中的音乐

新课改特别提倡生活化教学, 在歌唱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向生活学习, 鼓励学生不断在生活中体验唱歌艺术, 启迪学生的思想, 发展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听身边的音乐, 使学生在聆听中品味其中的感情。

总之, 新课改特别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小学歌唱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水平, 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 使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 不断发展自己的情感, 加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 在情感体验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进而养成对生活对人生的积极乐观态度, 使学生不断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加强学生对未来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季芳.让孩子们的情感与音乐一起飞翔[J].考试周刊, 2010 (43) .

[2]吴艳.浅谈小学音乐教育的情感教学[J].新课程 (小学) , 2010 (10) .

上一篇:南京师范大学2018入学下一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