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写我心-青春征文(精选8篇)
忘不了,儿时的我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假期作业,是何等的仓惶,何等的沮丧……马上就要开学了,老师布置的作文、日记还都是一片空白。原因很简单,脑子里根本没有做文章,写日记的概念。实实在在真不知该如何下笔,写点什么?我又能写什么……愁啊!愁——为了交差,东拼两凑,胡诌乱拽,三言两语就算一篇作文。日记更是,每篇日记的开头也就是结尾,大都是一句话一篇,基本上都是这样写的:今天我去哪了,和谁玩了。如此空洞、狼狈的作文、日记,畏缩地夹在假期作业里,一次次让我心中发毛,倍感不安,一次次被老师发现,义一次次挨老师批评。
更忘不了,八六年单位举办高中文化补习班,我参加了。学期仅仅两个月。事后,为了能拿到省内认可的高中文化证书,初二都没读完的我,单凭几天的文化补习,竞不知深浅,鼓足勇气报名参加了省内成人统考。哪知,语文考卷发下后,我就傻眼了。考卷上会做的题不足三分之一。可悲的是,为成语加注拼音并解释,总共四个成语,卜六个字,我就有两个半成语,十个字不认识,别提解释意思了。更可气的是,作文题出乎意料,与事先所准备的完全不符。怎么办?只好硬着头皮,在考卷上画起了“天书”。由于对自己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的“大作”很不满意,因此不断地勾勾画画,左涂右改文章没写写完,卷面已是一塌糊涂,不堪入目了。交卷时间到了,监考老师无情地收了卷。
说不出的羞愧,放不下的自尊……像把利剑直刺我心:,一路上我强忍泪水,回到家里,不顾丈夫满脸堆笑隔门相迎,不顾丈夫为犒劳“战场凯旋的英雄”特意准备的美味佳肴,一句话没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随后发誓:今后就是给我个大学文凭、博士学位我都不会再参加考试了。
从此,一想到那张作文考卷,我就羞愧难当,心中就不是滋味,真后悔当时没把卷子撕掉,免得判卷老师一看卷面就会气得晕过去……也免得自己一直耿耿于怀。
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对于知识与文化我却一直满心向往,我从阅读中寻找到一份安宁,写作为我尘封的心灵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凶此,我不顾自己才疏学浅,硬是在众多文人墨客前抄起了笔杆,向着自己心中隐匿的那个角落,发起挑战。一篇、两篇、甚至连篇。尽管每篇文章写起来并不那么得心应手,尽管自知文笔很差,文章写得还很肤浅。
但是,我在尝试,我在用“我手写我心”。
“我手写我心”为我孤独的心灵撑起一片天,我的.心仿佛插上翅膀,在自己营造的这片天空中,逆风飞翔
我手写我心——让我一步步体会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真谛。
我手写我心——承载了岁月的蹉跎,人间的冷暖
我手写我心——似一缕清风吹散我心中的阴霾,似一片雨露滋润着我孤独的心灵。
我手写我心——使我的心在彷徨茫然时,看到柳暗花明……
《课程标准》称第一学段的写作为“写话”, 其目的是强调低年级不必过于在乎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而《新课标》更是进一步降低了对第一学段“写话”的要求, 删除了写话目标指向性的“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增加了写话过程引导性的“留心周围事物”, 强调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 消解写作的神秘感, 让学生处于一种真正放松的状态。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我多想去看看》, 在句式、结构、构思上极富儿童情趣。教学时, 我发现孩子很喜欢这篇文章, 因此在设计写话话题时, 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 适当进行了延伸和拓展, 将“看看”扩展到“说”, 又加入了“说话对象”, 设计了此话题。
孩子的喜怒哀乐是最最真实的, 他们有着最最强烈的倾诉愿望, 但是, 向谁倾诉?倾诉对象是不拘一格的, 可以是“人”, 可以是“物”, 甚至于还可以是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所以, 我只宽泛地把倾诉对象设计为“你”, 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任他去想象、去创造。
从“看”到“说”, 是“我口说我眼”;从“说”到“写”, 是“我手写我口”。而“看到的”、“想说的”都必须是学生最真实的、最想说的、发生在身边的、翱翔于想象中的“心里话”, 最终达到“我手写我心”的终极目标。
在写话评价上, 一定要放宽尺度, 哪怕是一句很简单、很普通的完整话, 就要给予肯定, 如:“妈妈, 我多想对你说, 我爱你。”“喜羊羊, 我多想对你说, 你真厉害, 打败了灰太狼。”等等。在老师的肯定下, 学生就会觉得写话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他们就会越写越想写。如果一开始就给他们提出高的要求, 如:“我多想对大家说, 我喜欢吃苹果。”你告诉他这句话太简单了, 写具体些, 那么学生就会有畏难的心里。
教师更不要随意评价学生写话的是非对错, 要鼓励学生写“真话”, 如:“我最讨厌猫。”“我不喜欢上学。”老师不要把这样如实反映孩子心声的“真实的话”上升到道德理论高度, 非要拔高对孩子进行“爱动物、爱学习”的“假教育”。这样, 反而会逼学生走向一条说“假话、套话、空话”的死胡同。
要激发学生的想象, 任其天马行空, 任意遨游, 不要对学生说“不可能”, 想象承载着智慧, 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写”。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多想告诉大森林, 一只大手套中住着小老鼠、大河马和蓝精灵。他们在一起生活得很快乐!”得到老师的肯定, 学生才会觉得写话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他们才会越写越想写。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积累词汇的主要途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好词佳句”这个概念还比较模糊, 他们分不清什么样的词是好词, 什么样的句子是佳句。因此我们就要很好的利用课堂这一主要渠道指导学生积累词汇。
一年级下册《识字1》有八个描写春天的优美成语, 而且本单元的各种体裁的课文都与春天的美景有关, 里面有大量描写春天的优美词句, 教学时我们在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 将之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 指导学生通过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和语文实践活动获得敏锐的语感和规范化的语言运用能力。如:“春天到了, 万物复苏, 一切都睡醒了, 我觉得身上特别有劲!”在这个句子中, “万物复苏”这个词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恰当运用, 应该肯定。
既然低年级的写话要求只有三条, 那就紧紧围绕这三条进行, 简简单单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如评价一位学生写的这几句话:“春回大地, 校园真美啊!我想对小鸟说, 你们飞得很快乐吧, 我也想飞翔。”
一看, 学生写的是想象中的事物。它达成了第一条目标, 要肯定。
二看, 学生运用了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校园”和“小鸟”;运用了阅读中学到的词语“春回大地”、“飞翔”。它达成了第二条目标, 值得称赞。
三看, 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了“, ”、“。”“!”, 它达成了第三条目标, 极力赞赏。像这样的写话作业, 教师要给予高度评价。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生成作文教学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作文教学中,生成教学的理念其实更加重要,传统的作文教学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得很死,而“文无定法”的积极一面很多老师有很大顾虑,这在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强调创新与发现的现在值得反思。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时刻面临着这样的困扰: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就是生成教学,什么样的不是呢?由于与其他的教学形式不同,生成教学没有固定的实施模式,这也是生成教学自产生以来倍受人们关注和评论的原因。
在生成性思维受到关注以前,我们的教学长期受本质主义思维的影响。本质主义注重对事物初始条件和状况的探寻,对固定本质和共性的追问,而对人生活于其中的周围世界、对人的当下存在状况以及对人的生命特性漠不关心。受本质主义思维的影响, 教学注重本质、实体世界,轻视教学的生活和人的世界;追求教学的预定性与同一性,忽视其多变性和差异性。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教学过程被看作是受教学规律(或者本质或规则)控制的过程,原本丰富的教学过程变成了线性的教学流程,它封杀了教学中教师的机动空间,剥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进而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和健全人格的生成,使教学过程失去了本应有的人文关怀。
在生成论的视野中,“一切都是生成的,都处于永恒的变化过程之中,不再存在一个预定的本质”。在教学论研究领域,生成性思维是当代教学论研究的思维走向。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观照下的教学,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心理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其本质是在互动状态下的探究与升华的过程。其基本理念表现为对表现性目标、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事件、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和附加价值的关注。它更多地关注过程的生成与价值,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我国最早明确提出生成性教学思想的是叶澜教授,她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中说:“教师只要在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到会有哪些不确定因素,可能出现哪些不同的发展方向,应力求设计的灵活,由单支流程设计变为分支流程设计。如果实际教学需要,我们甚至可以改变原来的任何思路,随机应变。她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是有生成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会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是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并于1997年提出了生成性教学思想:要“以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首次提出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
笔者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认为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基础知识教学,听说教学和阅读教学共同构成了现代语文教学体系。而在作文教学中坚持生成性教学理念,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坚持“以学为主”这个作文教学改革理念的核心,也就是“以人为本”,其教学目标应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以学为主”作文教学目标包括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人文情感的张扬三方面内容。我们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整合教学目标,确立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维目标,让学生既学作文,又学做人,既培养能力,又习得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以学为主”作文教学提倡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倡导“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教学目标的确立应该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写作的内驱力,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最终达到“我会写”。《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以学为主”作文教学避免了传统作文教学忽视个体差异的一刀切的做法,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兴趣等个性差异,针对学生特点灵活地制订教学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以学为主”作文教学强调写作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教学过程要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评价标准的差异性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倡导学生加强自主体验和积累,学生写作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无话可说,勉强去写,往往也是随意编造,敷衍成篇。因此,我们注意指导学生加强自主体验和积累,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①自主阅读,以读促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通过读书可以了解前人积累起来的重要知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可以领略前人磨练成熟的思想作风和符合规律的思维方法,能够学习到前人来自生活的经过加工的语言精华和纯熟的富有成效的表达技巧。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是弥补学生直接经验不足、丰富学生素材储备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越广泛越好。我们还注意加强阅读指导,如怎样选择读物、怎样读懂文章内容、怎样培养好的读书习惯、怎样提高读书速度等。进行读书指导,不仅要讲道理,而且要教一些具体方法。如要求他们认真看准字词句段,做到边读边想,细心体会字句的意思,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等;可以引导他们先通篇粗读,后重点细读。不理解的要反复读、反复想;可以辅导他们先了解文章大意,后体会文章中心等。并教育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积累写作素材。②开放课堂,走进生活。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叶圣陶先生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鲁迅先生说:“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因此,我们应带领学生到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感受、体验,如组织春游,开展社会调查,参观博物馆,组织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栏目,让他们领略美妙的自然,感受火热的生活,触摸时代的脉搏,获得鲜活的素材和写作的灵感。
鼓励学生在写作中的创造性思维。“以学为主”作文教学改革重视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强调写作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教学中,我们开放作文的内容主题,保证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不说空话、套话,特别是不强加给学生高于生活的有“深刻立意”的价值倾向,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既可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也可批判生活中的假恶丑,既可写真实的生活,也可写合理的想像。当然如果把各种鲜活的思想和内容套在千人一面的形式里,必然带来思想的僵化、天性的压抑、个性的湮没。“以学为主”作文教学强调开放习作形式,让学生们自由选择记叙、议论、抒情或综合等表达方法和诗歌、剧本、广告词等体裁,让他们自由展示个性。如我们进行了“活动作文”教学,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或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各项活动,获得一定的生活体验,使作文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倾吐情感的过程。如“信息技术作文”,即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交互、集成和资源共享等功能,开展作文教学。其一,运用多媒体创设优美的习作氛围,努力营造唤起学生作文意识的良好氛围;其二,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其三,可以虚拟现实的环境,多媒体可以精确、生动而安全地虚拟一些事物、现象、情景,让学生获得真切体验。此外,我们还指导学生进行模仿性练笔、想像式练笔、改写缩写式练笔、感受式练笔等形式的训练,使他们养成善于动笔的好习惯,学生基本上做到了精彩的文章读了写,优秀的影视观后写,生动的叙述听了写,感人的事件见了写。
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 周代红
我们作文教学总是离不开解决三个问题:学生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在这三个问题当中,为什么写,很多教师很有看法,学生有时不一定很清楚,只要老师没迷失方向就好说。对于学生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写什么。知道了写什么才可以去进一步研究怎么写,怎么教学生写作文,几乎所有的作文教改都在思考这一问题,而就这一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也是非常多,我们也经常讨论,但对于学生尤其是那些连写什么都不知道的学生来说就是无本之木了。
今天我想谈谈作文“写什么”的问题。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倡导“我手写我心”。倡导学生睁开他们明亮的眼睛,敞开他们聪慧的耳朵,去观察,去发现,去聆听,把自己的见闻感想、经历体会以及联想和想象写出来,使学生习作展示的是他们内心的发现,是他们心灵的苏醒,是他们心灵的敞开。
特别是对于迈进中学大门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能够把“记事写人”的作文写好,能够像莫怀戚写《散步》那样把一件事写好,能够像魏巍写《我的老师》那样把人写好,这就是我批阅了七年级学生作文后得出的基本看法,这也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应该达到的主要目标之一。那么怎样去实现这目标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观察是积累素材的重要方式,也是作文的必要前提,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常常指导他们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现人或事物独特的美或丑。例如,写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好像在思考着什么,以表现其聪明可爱;写柳叶眉下的一双丹凤眼,表现人物的秀丽灵气;写瞪得圆圆的灯笼似的大眼睛来表现人物的愤怒难抑等。通过观察指导,提高学生的描摹能力,我还引导他们深入生活,认真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对纷繁芜杂的生活现象、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写出具体生动的观察日记来积累素材,以丰富自己的题材库,例如让学生充当防骗“小侦探”,让大家留意生活中骗人者玩弄的种种伎俩,通过仔细观察,反复揣摩,拆穿他们的假面具,并组织学生在班上即兴表演或讨论,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此可谓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如果能坚持写观察日记那真是太好了,专家常说,脑科学认为写日记是非常有效的促进正迁移和增强保持的策略。学习金字塔也证明了:通过转述所学知识能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90%,是所有学习方式中最好的一种,没有比这更好的。学生每天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即使做不到“每天”写,每星期能写三五篇抑或能坚持写周记也不错,这是积累真实的生活素材,这也是在习作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习作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到作文是一种心声,同样能给人带来自尊。学生的作文不能只看成是一项作业,其实他也代表一种有价值有分量的思想。就如科学家在思考着他认为重要的事情,三岁的小孩同样也在考虑着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当学生把他认为最重要的情感和思想写出来交给老师的时候,如果只把它当作一种无生命的练习或作业,如此一来,作文的神圣感和幸福感也就从学生的心灵深处一点一点的分离,剥落。
我们老师让学生放手写我心,并给予成功激励,拓宽获取成功体验的途径,保护、发掘学生的语言,有时也要纵容学生的个性语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写作,让学生用自己的手写出自己的见闻,写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天或每周末听新闻、收看“焦点访谈”、“今日说法”“安全生活”等节目,并准备一个本子,随时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有价值的东西记下来,不断从生活中引进鲜活之水,以弥补“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视野狭窄的不足。总之,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也是绚丽多姿的,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做生活的有心人,勤观察、勤思考、勤动口、勤动手,久而久之,生活的积累丰富了,写作也就“发于心而形诸于外”,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我们都知道,观察最重要的手段是眼睛和耳朵,但我又突然想到,海伦•凯勒成名的事实,所以,我觉得写作,重要的是内心的发现。倾听内心,发现题材,是最重要的写作能力。“留心观察”这四个字,重要的不是“观察”,而是“留心”。因此,学生的发现是与众不同的,唯有这样才会写出独一无二的文章。
二、指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写自己亲身经历、切身体会。我们的学生从有记忆开始,恐怕多数学生的生活空间主要是家庭和学校,我们老师要提示和指导学生注意体验生活,能叙写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自己的切身体会。老师要经常设计一些适合学生选取自己真切生活实际的素材就可写成的作文题目,使学生有很多话可说。我们老师还要布置和设计一些生活行为活动,以丰富学生生活经历,以充实学生作文素材。
比如,这周末回家帮妈妈做家务,下周末不要家长接送,自己回家自己来校等等,再设计作文题目写作,使学生能真正做到“现身说法”,我手写我心。
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竟赛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开阔眼界,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写作素材。如果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那么,他们将想有路头,写有源头。如演讲比赛、书画竞赛、小制作小发明比赛、智力竞赛等,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失败到成功,由灰心失望到欣喜若狂,感触细腻,作文也自然就血肉丰满,颇具感染力了。还有,利用各种节日活动,如“妇女节”为妈妈和女老师制作贺卡、献花或送小礼物等,让他们品味母亲的激动、老师的欣慰和自己的兴奋、幸福等情感碰撞的流程。让爱充满学生的生活空间,使之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当他们情绪高涨,欲罢不能之时,再引导他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写下来。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写,我口述我心,我手写我口,情真意切,异彩纷呈„„这样学生从没话说挤牙膏发展到滔滔不绝一挥而就,真正成了作文的主人!
三、指导学生费心感悟生活,写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世界。
我们常常要求学生作文写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情,可是经常有学生说没有真的人事怎么办?这时候,联想的“真实”和想象的情景也未尝不可。联想是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我们阅读《散步》的时候,学生说,一读这篇文章,他就想起了他们家那次散步的情景,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与课文所写有同有异,他说他想到怎么去写那次散步的事了。这是阅读引起的联想。我们讨论《我的老师》的写作启示时,一学生说,读着这篇文章,她想着要学学魏巍的写法,去写写邻居的阿姨,因为她感觉到阿姨也想蔡老师一样爱她,她也像作者一样依恋阿姨„„还有学生说,怎么我小学时没有像蔡老师一样的老师教我呢?我多么希望拥有这样的老师啊!
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都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果能指导学生花费心思去感悟生活,那将会获得更丰富的写作素材,比如,学习童话寓言神话故事的写法,把自己要表达的某种思想寄托在想象的故事情景和人物形象中,这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是难事,一名学生家长说,他女儿看到小弟弟把弄玩具,会滔滔不绝的编出长长的故事:假如玩具获得神力„„一家人听得眉开眼笑。学生的想象来源于什么?应该主要是阅读积累和对生活的感悟吧。试想,安徒生怎么写成了《皇帝的新装》?吴承恩怎么写成了《西游记》?学生都知道那是想象的世界啊!
写什么内容,确实很能吸引阅读者尤其是阅卷者的眼球,如果话语干巴无味甚至文不从字不顺,怎么办?所以,写什么语言也很重要。
我们老师常常会用“摘录积累”的方法来教导学生学习写作语言,积累写作素材,然而,有人说反对以积累语言为目的的阅读,更反对以“摘抄”为目的的阅读。虽然说猎取优秀篇章语言以丰富学生习作语言、为学生写作打好基础的方法常被我们运用,但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我反对将学生看作没有语言个性、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表达能力的理论假设。很多的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摘录到最后,学生对摘录深恶痛绝,继而对阅读也害怕起来。著名作家赵丽宏写过一篇小文章叫《用自己的话作文》,说的是小时候,赵丽宏喜欢看课外书,老师表扬:“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像赵丽宏那样,多读课外读物。”私下里,老师还要求赵丽宏摘抄好词好句,积累好的语言。很多同学也学着赵丽宏摘抄。赵丽宏先生说,起初一段时间,似乎有点用处,写作文,把好词好句用进去,不久就发觉,这不就是抄袭吗,不就没了自己的话了吗?可老师要检查“摘录本”,怎么办?灵机一动的她把自己的话写到“摘抄本”上,交给老师检查。赵丽宏先生是有名的个性语言老师,她那么早就发现了“摘录”的没意思,自作主张把自己的话写到摘录本上充作任务,这正体现了习作者展示自己个性语言的心声。我也不赞成以读书的名义,用作家的语言来同化学生的语言。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语言才是最好的,最流畅的,最贴己的,最有自己的温度的。
阅读的目的,是发展学生自己的语言,而不是改变学生的语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本性,小时候就已经定下了;同样的,一个人语言的本性,或许进入小学之前,就已经定好了。
理想的状态,是老师看到自己学生的作文表达,呈现出鲜明的语言个性———每个人只要放开心思,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故事,他的语言就会呈现出个性。一个人十岁的时候有十岁的个性,二十岁的时候有二十岁的个性,四十岁的时候有四十岁的个性。个性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作为老师,你发现他的语言个性和某位作家相似、相近,你就推荐他去读那位作家的书。正如于永正老师经常念叨的,中学的他写了篇作文,老师评语:此文有老舍风格,建议投《中国青年报》。于老师说,课后,他就把找得到的老舍的书啃了个遍。
观察体验生活,也能学到鲜活的语言。生活里,到处是语言。你去山上,一木牌写着“一棵大树能做成无数根火柴,一根火柴能毁灭无数棵大树”,多妙的话!去上厕所,墙上贴着“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多有创意的话!电视、电脑、广播、网络、广告、包装袋、说明书、宣传纸,到处是语言,活泼泼的语言,充满生活味的语言。我们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并模仿这些语言,更要鼓励学生创造自己的个性语言。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应该提倡并指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费心感悟生活,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自己亲身经历、切身体会,写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世界,并且努力写出学生自己的个性语言。
那么如何教会学生思考生活呢?首先,通过阅读使学生思考生活。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阅读使学生从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中感受美,从千姿百态的景物描写中想象美,从巧妙完整的结构安排中体味美,从而拔动沉睡的心弦,产生多方位多层面的情感体验,进而自觉产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获取写作灵感材料。
同时在阅读中还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生活。俗话说“不动悟性不读书”,就是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到“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要体其情、明其理、悟其人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后从书本中学会书写自己的生活。通过阅读,在加深学生对生活思考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写作规律,学会写作方法。
我有幸在主题学习中细致了解了青莲居士傲人、浪漫的侠客风采。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的诗,总是透着凛冽的侠客之气。那种冲天豪饮、淡泊名利的生活,怎不令人心驰神往?时而浪漫,时而夸张,虽仕途不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却永远激励着后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豪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豁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切友谊……无不体现李白侠义、通达的大丈夫气概。李白的诗气势宏伟,境界开阔,令人回味无穷。
一、探寻农村学生作文困难的原因
1. 生活单调,素材积累不足
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翕张。”这句诗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许多阅历丰富的作家创作时都要去体验生活。如果没有旧中国的种种生活经历,鲁迅是写不出《狂人日记》《祝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的。可是,当今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给学生带来的既有视野的开拓,也有生活的单调。田野的美丽、身边人们的淳朴,这些孩子哪还有心思感受,陪伴他们的是Mp3中动听的音乐,是手机短信的五花八门,是电脑游戏里刺激的闯关,这样的生活,叫他们去哪里找写作的素材,又怎么会获得写作的激情呢?因此,写起作文来,不是流水账就是照搬,千人一面。
2. 缺乏情感体验,生活素材有限
现在使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选篇都是精品,教材的单元合成也科学合理。然而遗憾的是,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章离我们农村的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学生很难或者说基本无法体会其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更不必说揣摩写作艺术了。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买橘子”能把朱自清感动得潸然泪下,却不能感动当今时代的中学生,在他们看来,父母为孩子买东西那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自然,买橘子的感动之泪也就成了不必要的感情做作了,字里行间的那份父子深情更无法领会了。他们作文时也就根本不会去学朱自清对于这种平凡生活的细腻描绘。再如,对鲁迅《孔乙己》笔下,孔乙己沉醉于读书人身份的那份可悲可憎之态能够体会到的又有多少?即使用了多媒体,他们也只是耻笑孔乙己的荒唐落寞,而无法体验封建科举对读书人的巨大毒害。深层次艺术手法,浮躁的学生更无从探究。即便是学习富有时代气息的美文《都市精灵》,学生也只是读读而已,不会真正为都市的精灵去呐喊,身边这些常见之物,太少有引起他们情感触动的地方。因此,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课文的态度是:你好是你的,和我没关系。俗话说,学习贵在“举一反三”,可从实际看,语文课本的“例子”作用是得不到体现的,这又是使人深深感到遗憾和无奈的。
3. 农村教师水平和精力的限制
语文老师们都知道,作文评改在作文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环节把握不好,很难想象作文教学会有较好的效果。然而,如今教师大都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一个语文教师,正常教两个班的语文,工作量本身就不小,教师若做到每篇文章都精批细改,时间无疑拉得很长,学生在这段拉锯时间里也许早忘了当初写作时的复杂情感。这样下去,他们对作文哪能不怕呢?即使有的老师只教一个班的语文,但因为农村学校师资不足,难免会兼任其他科目的老师,这样,教师的精力远远不能满足教学之需,也就必然带来写作与批阅的矛盾了。
种种矛盾与问题已然存在,那么作为教师,必须迎难而上,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二、解决农村学生作文难的几个途径
1. 让兴趣先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凡是能够引起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主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几度衡量下,还是觉得应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开始,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
(1)引导阅读,唤醒兴趣意识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的优美文章和片段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应鼓励学生经常朗读、背诵。好书多的是,可鼓励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文体入手,做到读记同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2)体验生活,感知身边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教会学生体验生活的方法。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对于瞬间的情感触动,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2. 观察、积累紧随其后
(1)观察诗意的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的重要意义在于:在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过程中,使认识不断深化,这样作文才有内容可写;观察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并使知识得到巩固和运用。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所说的:“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教师如果善于帮助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来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新的观察,他就能使学生的‘旧’知识变得愈加牢固。”尤为重要的是,观察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发展智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要求。观察和思考总是相伴而行,在观察过程中,学生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促进思维的深化。
(2)积累丰富的素材
首先,应当明确指导学生积累些什么。积累的主要内容,一是直接观察的纪实和感受;二是间接观察的心得和体会。
可以是摘记。摘记只限于书面材料,而且要忠于原文。一个人不可能事事直接亲身经历,因此间接的书面材料应当是积累资料的一个十分丰富的源泉。
可以是写观察日记。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调动写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观察、思考和良好的写作习惯;有利于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有机结合。
“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叶圣陶先生所言,说出了作文教学中说与写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农村的作文教学中,要给说以重要地位,在说中指导作文,使说真正成为写的基础,让学生在说中学习作文。农村的天地是广阔的,有着学生说不完道不尽的内容:四季的景色、田间的庄稼、饲养的家禽、参与的农活、自然中的鸟兽虫鱼、来往的亲戚朋友、相处的老师和同学都是鲜活的作文素材,都可以用来做说话练习。形式上,可以因地因时因人而灵活多变,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说话训练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把说的训练融合到对作文的修改、评议、鉴赏的实践中去,长期坚持下去,语言表达能力定会提高不少,笔下的平常生活便会鲜活生动起来。
可是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对于学生作文的批改还是苦不堪言,大量的流水账作文,大量平俗不堪的作文,大量的假大空的作文充斥试卷。其实,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缺乏精细意识,叙述平淡枯燥,描写蜻蜓点水,抒情苍白无味,议论直白空洞。正因如此,文章浅俗无表现力,缺乏深度和力度,不能深入心灵,拨动阅卷老师的共鸣心弦。那怎样让学生的作文写得精彩?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写作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道理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兴趣是写作的内驱力,要善于发现写作的“动情点”,并直接转化为写作动机,成为激发学生写作的推动力。一旦有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就会由被动写作变为主动写作。做为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必先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从书中吸取知识、营养,从书中与名人交流、从书中游历山川河流、从书中感悟人生……总之在书中我们可以积累知识,为我们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就是必须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体味生活,。不断从生活中体会值得写的东西出来。最后就是要不断的历练自己,在学习、在生活中锻练自己,丰富自己的经历。这样,学生就不会有无话可写的情况了。
写作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在写作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开展辩论。通过辩论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还能促使他们去积极查阅资料,灵活组织语言,培养阅读兴趣,为写作奠定基础。 2、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教材中的有些篇目,如《窦娥冤》、《雷雨》、《荆轲刺秦王》等,情节曲折,人物众多,个性鲜明,特别是人物对话较多。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将课文改为剧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学生既做演员,又做观众;既做表演者,又做评论家。这样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阅读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3、开设文学欣赏课。没有一位文学家的成功不是得益于大量课外阅读。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文学欣赏水平,光靠语文课本是绝对不够的,因为世界的多姿多彩,文学的百家争鸣,一本课本是不可能包容的。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吸取更多的营养,增加知识积累。
二、培养写作习惯
杜甫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文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多练,只有多练作文水平才能提高,只说不练,就会像赵括一样,成为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无用的将军,一上场准会吃败仗。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练笔,练笔的形式要多样化,不能太单一,平时就要兼顾多种文体;还要注意学生的平时感悟,有什么想法,感想,思想火花及时写出来。教师指导学生多读书,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许多优秀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都是作者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再现生活的艺术结晶,其中包含着作家的思想观点、艺术情操等,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杰作。阅读这样的书,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我经常指导学生阅读屈原、司马迁、鲁迅、朱自清、巴尔扎克等人的文章,指导学生学会摘抄、做札记,学会整理和归纳,并应用到写作中去,长期训练,效果很好。学生拥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将受益终身,不仅于写作有益,而且对于做好其他任何事情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良好的写作习惯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以下习惯: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的习惯;随时记录、搜集材料的习惯;广泛阅读、读写结合的习惯;善于思考、勤于练笔的习惯;规范书写、卷面整洁的习惯;编写提纲、先打草稿(或腹稿)的习惯;快速拟题、一气呵成的习惯;杜绝套构、勇于创新的习惯;自我诵读、反复修改的习惯等等。
三、培养学生的取材聚事能力。
学生写作文缺乏材料,是心中无“物”所致。实际上,学生仅在校门——家门之间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材料就使他们取之不竭。为什么他们还不知写什么好呢?这就是认识生活的水平和能力不高的问题。大家知道,文章思想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什么样的文章。一般来说,一则蕴藏着美好的积极意义的写作材料,只有思想上具有相应水平的人才能被接受并引起共鸣,对于思想上达不到这种水平的人,就无所谓有用无用了。因此,所谓的缺乏材料,就是缺乏对材料的认识,司马迁之所以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与他丰富的知识、广博的见闻有密切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与他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分析生活,取材聚事的能力有关。因此,抓好学生的取材聚事能力,是提高写作水平不容忽视的一环,不研究学生写作中材料的积累,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仅在写作技巧上下功夫,是很难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的。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取材聚事能力,我认为应该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观察是学生写作的源泉,也是认识事物的途径。提高观察能力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有利于提高思想素质。观察的方法很多,数不胜数,我经常指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观察。因为事物的本质并不是表面所显示的那样,只有往深处挖一挖,才能揭示其真正的含义,比如一张优秀的奖状,有人只看到光荣,有人只看到成绩,有的看到成绩背后的艰辛和为祖国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观察得深,才能写出真正有深意的作品来;浮光掠影,也就只能泛泛空谈而已。我还指导学生抓特点,有层次地观察。如茅盾在《白杨礼赞》中写白杨树的外部特征,就是按照“干枝叶皮”的顺序来写的。要想在写作中做到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观察中就要抓住特点,分清层次。我结合《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等文章的写作特点,组织了一次作文训练,发现了学生的观察基本上做到了抓住特点,层次清楚。
四、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的写作,是一个由外部感知到内部语言加工,再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过程,包括积累、构思、表达、修改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里,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写作能力才能完成一次作文的过程。这些能力有选材能力、思考能力、言语能力和修改能力。其中,思考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它包括有思维感知能力、联想想像能力、审题立意能力和布局谋篇能力等。了解写作能力的构成,对于科学地制定写作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联想和想象是思维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使原始材料升华所必备的条件,它们可以使文章在主题表达上更有新意和内涵,使文章在无形中增加许多亮色。例如1986 年的高考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就要以由树木、森林、气候三者的辩证关系,由此进一步联想到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有内容,也有深度。
古代学者胡居仁曾经说过:“学者功夫,宁下而勿高,宁沉而勿浮”。作文教学也是如此。不注意“下”而求“高”,高就成了空中楼阁,不求“沉”而注“浮”,浮就成了浮华不实。所以,我要求学生从基本功做起,切勿华而不实。同时,我做到了如下几条:
1、多写。语文教学要求每学期作文六至八篇,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来看,这显然是不够的。为此我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周记、随笔,发现在这些“小字辈”中往往有真情实感的流露,文笔优美、简练。我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加以点拨指导。学生感到自己的劳动得到了肯定,惧怕作文的心理逐渐减轻。
2、快发,重点评讲。平常作文,从写好到老师批改须两个星期,等学生拿到作文后,当时写作的构思立意也已淡化,往往一看成绩就完了。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我看还是快发好。作文收齐后,争取用最快的时间看一遍(只给分数,不给评语),找出三、四篇有特色的比较好的文章,对字、词、句、篇、标点、语法等各方面精批细改,以便讲评,或把原稿印出来,作为“镜子”发给大家对照。这种“镜子”的作用是:能激发学生的攀比心、竞争心。总之,快发的目的是把握及时反馈的信息,有利于作文讲评。讲评是作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讲评前,先把作为“镜子”的文章发给大家,让学生及时照“镜子”进行修改,同时指出“镜子”文章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取长补短,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后,老师归纳总结,指出今后努力方向。一次作文经过对照——评价——介绍,学生会对文章的立意、谋篇等有更深刻的体会。由此可见,盲目多改,不如重点少改几篇,重在讲评好,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
真诚地希望所有的学生都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细节,用细节铺陈流淌情感,让文章从枯燥走向生动,从模糊走向真实,从平淡走向深刻。
【我手写我心-青春征文】推荐阅读:
《我手写我心》快乐作文教案09-07
我手书我心07-14
手写鸡年春联07-03
思想汇报(手写)09-23
孝顺在我心06-06
情动我心07-10
作文:祖国,永存我心06-25
绿色在我心作文09-11
梦想在我心中演讲稿05-29
安全在我心中演讲稿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