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史心得体会(推荐7篇)
这学期我们开设了中分外美术史课程,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了解到中西方灿烂、悠久且日益发展的美术史,有了一定的。
因为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同时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所以中西方在艺术表达上产生一定的区别。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由于中国画家们的学习,从而中国艺术又进入新的阶段。
所以学习中外美术史这门课程让我获得一些体会,但这只是其中小小的一部分,然我学的跟多、体会深刻的是一种属于自己的思维,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维和观念,就是因为中西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维和观念作指导,所以都有属于自己的作画风格和技巧,不断的发展。就是因为这样所以中西方美术一直迄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学科, 它涉及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等众多领域。在我们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中, 史论课程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 学校给予的关注度不够, 部分老师和学生认为史论课程就是了解过去, 但他们忽略了只有掌握该领域的历史发展状况, 了解设计活动和设计风格的历史演变, 才能更好的借鉴传统, 汲取设计创作的灵感, 打下扎实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实践的理论基础。
对于史论课程, 多数高校在课程性质上认定为专业基础课, 必修、考查课, 学生的考核方式可以灵活选用。还有部分院校将这些课程认定为限选课, 学生在相关的几门课程, 如中外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外建筑简史、民间美术赏析、中国设计艺术史等, 选择学习一到两门课程。
设计艺术活动偏向于直观表现, 注重主观感受, 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则感性认识敏锐、形象思维发达, 而抽象逻辑思维则相对薄弱。这表现在学习中便是更热衷于设计创意、表现技法以及工艺制作的内容, 而对于很难引起直觉兴趣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往往重视不够。 (1) 对于上述的观点,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深有体会, 多数学生只专注于工具与技巧的学习和程序化应用, 追求立竿见影效果的学习方法。文字语言抽象, 逻辑思维性强, 他们不愿意花费较多的时间读书、思考。
邵大箴先生近期在某一杂志采访时, 提出“目前的社会文化的整体风气是浮夸不实, 出现一种庸俗化的倾向, 是一种格调不高的俗文化的大普及”。 (2) 在俗文化泛滥的大环境下, 确实也需要对艺术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感觉引导和培养的过程。因为他们将是中国未来的艺术发展的引领者和创造者。
二、中外美术史课程的教学理念
史论课程涵盖的内容丰富, 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讲清讲透撤相关知识, 对授课教师也是一种挑战。如果不能选择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容易造成学生被动的听和“累死教师”的结果, 大家都会觉得很累, 学生的抵触情绪更加强烈。这需要改变传统的史论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述为主, 学生被动的听教师讲课, 理解掌握重点难点, 机械记忆相关知识点。
对于艺术设计的学生, 中外美术史的学习对于艺术专业各个研究方向的学生都是必不可少的。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脉络, 以及不同艺术流派画家及作品状况, 培养学生对不同风格作品的鉴赏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外部环境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三、初议教学改革的措施
现在的史论课堂大多是大量的幻灯片加上教师的讲述, 更多的感觉是看图说话, 教师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直接传达给学生, 学生被动的接受, 在课堂上很难达到共鸣的效果。课堂上缺少互动, 课后也很少有作业。很多学生在课后没有思考和阅读的习惯。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是相关课程改革的重点。
(一) 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参考教材的选择上, 很多院校采用中央美术学院编著的两个版本的中外美术史教材, 内容详尽、全面。但对于设计的学生来说, 一般的课程计划只有32课时, 课时有限, 无法全面剖析两本教材。如果完全是按照时间的脉络讲解两本教材将无法完成课时计划。所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与相关教学要求来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就显得很重要。“如可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单元, 每个单元着重研究一个专题, 每一个专题都作为一个课题, 可以进一步拓展深入, 体现出研究型课程的多学科理论借鉴、多方法运用的特点”。 (3) 对这一观点, 我深感必要。学生用书的选择至关重要。我校选用了皮道坚、邵宏两位教授编著的《中外美术简史》教材, 这本教材注意到将每一民族的艺术视为世界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论述。如“青铜时代”这一专题, 将苏美尔人、中国、古希腊的青铜艺术放在一起, 分析比较。使大家在了解青铜器艺术的同时, 对三个地区的这一艺术门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再比如将大概同一时间段的欧洲文艺复兴美术与中国明代的人文情怀整合在一个章节讲述。
(二) 比较教学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比较是一切理解、发现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任何事物的特点都是在相互比较中充分显示出来。当然比较教学的教学手段, 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挑战, 是否更深层次挖掘事件形成的原因, 是否更好的揭示艺术的本质, 将艺术和哲学等相关学科相联系。这将全面考察一个教师的个人能力。
(三) 探究型教学
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师的辅导下, 进行探究式学习。如适当安排课时, 让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图片, 以小组讨论、整理、归纳的形式完成课外作业。在课堂上让学生讲, 教师听, 集体总结, 让学生们充分积极地参与学科的学习, 大家共同探讨, 创造一个平等、互助的交流平台, 将艺术批评的氛围引入课堂教学。
(四) 调整修课人数
以往的史论课采用大班合班授课的教学模式。课堂氛围混乱, 这也是学生上课情绪不高的间接原因。采用艺术类设计专业自然班或两个班合班, 人数不超过六十人的教学规模进行授课, 为理想的教学环境。这一模式还需要学校的教务部门和院系办公室相关领导和教师给予协调和支持, 才能更好的执行。
(五) 多方面获取学习资源
“艺术来源于生活”,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 到生活中去具体学习。如讲解夏商周青铜艺术, 可以选择到博物馆中观看青铜实物。讲唐代的三彩艺术, 可以去洛阳观摩唐三彩的系统加工制作过程, 如两次烧制, 三彩彩釉斑驳的效果是因为第二次挂铅釉烧的原因。实地考察是单纯书本图片的升华。
利用多样的多媒体课件, 适时穿插播放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国内外优秀纪录片, 可以对教师所讲内容进行补充, 便于集中学生们上课的注意力, 又可以有效的调节授课节奏。如对五代宫廷画家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有一段大约十分钟的视频, 不仅展示了这幅长卷五个部分的绘画内容, 将完整版呈现于观众面前, 还对作品的绘制原因做了介绍, 形象、生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教学改革如何进行, 重点都在于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并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科技的进步, 特别是电脑的发展已令艺术设计手段愈益单纯, 设计的高明与否不取决于电脑操作水平等职业技能的高低, 而在于对艺术设计本身的理解。优秀的设计一定以丰富的文化承载为基础, 只有设计师具备优秀的文化素质, 才能产生优秀设计, 才能使自己区别于电脑操作员。 (4) 以尚刚教授的一段话结语, 希望有更多的艺术理论教育者, 为之商讨, 让我们的高校设计艺术专业发展更加规范、成熟。
摘要:设计艺术专业在这几年发展迅速, 各大高校都在扩展与之相关的方向, 如数码艺术、工业设计、动画设计等。在大趋势下, 设计艺术教育中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着重论述设计艺术专业史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并以中外美术史课程为例, 初步探讨史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设计艺术专业,中外美术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3]王晓光.设计艺术专业史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议.艺术与设计, 2006, (10) .
[2]邵大箴.多学习些中外美术史.多研究些实际问题.美术观察.2010. (3) .
关键词:设计艺术专业;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逐渐提升。因此,我国的许多艺术院校开始开设艺术设计专业,以满足人才的供给。但是,艺术设计专业所包含的课程较多,学生既要学习和掌握该专业的各种技能,还要学习与该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其中中外美术史就是一门必须要学习的课程,学习该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外美术历史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外文化的特点,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更好地利用中外美术文化的元素,不至于出现严重的设计失误。因此,设计专业开设中外美术史课程的重要性非常明显。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加强该课程的教育成果,是设计艺术专业在教学上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1 中外美术史教学的重要意义
设计艺术虽然是一门专业性、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但是它的学科组成除了一些技术类的课程之外,还包括许多理论性的学科,如中外美术史。学习中外美术史并不是一门放松或者无关紧要的课程,而是一门指导意义较强的学科,因为要想设计出完美的作品,除了要具备专业技术之外,还要对设计的背景、文化、内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没有掌握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美术文化,设计出的作品甚至会遭到当地群众的强烈反对。设计的内涵、文化是技术无法弥补的,因而在大力推进专业技术教学的同时,不能忽略了人文学科的教学,学习和掌握中外美术史能够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了解藝术思潮的更迭,更新学生的设计观念,让学生设计出的作品更受观众的欢迎。[1]
2 我国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现状
(1)师资力量不足。我国的艺术院校在兴办设计艺术专业的同时,忽略了对自身能力的评估,没有正确认识该专业的需求以及教师人才的培养,从而出现没有教师开设中外美术史课程的情况,或者由其他课程的教师进行客串,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中外美术史课程需要教师具备历史、美术、设计等多方面的知识,在短时间内无法对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了解,教师想突击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使得大多数的学校没有合适的中外美术史教师。
(2)学生对中外美术史课程缺乏兴趣。致使学生对中外美术史课程没有兴趣的原因有很多,一是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他们需要把大量的时间用到学习艺术技能方面。因此,花在文化课上的精力非常有限,从他们的高考成绩中也可以看出来,他们的录取分数要比普通本科高校低二三百分。因此,学生的文化基础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突然将他们拉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这样学生容易出现不适应的情况。二是中外美术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它的实践性、操作性较低,学生在该课程中无法得到操作的乐趣,学生还会认为这门课程是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完成的,这种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认识使得中外美术史的教学经常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真正愿意学习的学生寥寥无几。
(3)教学方法陈旧。时代在进步、经济水平在进步、社会发展的层次也在进步,如果教学的水平不进行改革和调整,就会出现与其他环节不合拍的问题。目前的中外美术史教学仍然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的,这种教学的方法有点像“流水账”,没有什么新颖的地方,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更加倾向于使用形象思维,他们感兴趣的方面主要是具象事物,对理论性的内容缺乏有效的理解和思考,甚至在心里会出现一种的抵触的情绪。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迎合学生的需要,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就是教育的失败,中外美术史的教学在这一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
3 如何改进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
(1)加强中外美术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教师的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水平,各个高校之所以存在录取分数的不同,就是因为教师的能力存在巨大的差异,如果教师的能力水平较低,就会影响艺术设计的整体发展水平。中外美术史更是一门需要高素质教师的学科,如果该学科缺乏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就会使该课程逐渐失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喜欢该课程的学生越来越少。因此,各个开设设计艺术专业的高校,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塑造该课程的专业人才,高校通过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让现有的优秀的教师继续深造,成为该学科的带头人,使他们学有专长,让中外美术史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去学习。
(2)注重中外美术史教学内容的审美化。中外美术史教学内容的审美化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宗旨,美术是一门创造美的学科。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合适的引入美的元素,让学生沉浸在美术的氛围中,提高教学的效率。中外美术史课程也是一门具有美感的学科,中外的美术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中美的元素数不胜数,这些美的元素紧靠单调的讲解是无法表达出来的。因此,教师要使用合理的方法,将其中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意义的元素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史的美感,进而愿意去学习这门课程。美术史课固然以学生传承美术史知识为第一要务,但从长远看,学生对史料的学习掌握只是手段和的之一,终极目的是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为日后的深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认为通过以下两个方法,能够将美术史课程的美感充分的表达出来:一方面要实现教学内容的艺术化展现。美术史教学不能单纯的进行历史教学,这与传统的历史教学不同,因为这是历史,同时也是艺术。因此,在教学环节要注重结合两者的特点,做到统筹兼顾,可以将抽象、高深、难懂的内容,使用直观化、图像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例如,选择一些经典的图片当作教学的切入点,以此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空洞乏味的理论阐述;另一方面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挖掘,揭示出美术史课程中具有美感的信息,使课程内容成为审美对象,让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能够通过讲解传达到学生的思想当中,进而增强学生的创作能力。[3]
4 总结
我国的高等院校在追求发展的同时,还要清楚的认识到发展的科学性、合理性。设计艺术专业中的中外美术史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不是仅靠几名其他专业的教师就能完成的,学校要认识到中外美术史的重要性,进而认识到教学的重要性。在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中外美术史教学实现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倍雷.比较美术学本体论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1(5):65-68.
[2] 李凌虹,刘春媛,张福昌.谈中国艺术设计史和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比较教学法[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11(2):77-78,80.
中外美术史论文
浅谈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
姓名:XX
班级:XX 学号:XX 指导教师:XX 浅谈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
作者:XX
摘要
一个时期的艺术会渗透到这个时期的方方面面,例如园林的营造艺术,凡属风景式园林或多或少地都具有“画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绘画的原则。中国画与中国园林有着不解之缘,中国古典园林史表明,山水画与山水园林关系非常紧密,历代的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蔚然成风,不少园林作品直接按某个画家的笔意,某种流派的画风来造园,以画论代园论指导园林设计的手法屡见不鲜,长时间的发展而形成了“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传统。现在将从两者的关系,从立意,构图,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共同点来阐述山水画渗透于中国古典园林中。分析美术与园林,两者之间的联系。
正文
一.中国山水画的演变历程
山水画的出现历史悠远,山水画始于魏晋南北朝,真正发展于隋唐。隋朝时期,从创作的题材来看,出现最早的是人物画,最初描绘山川风光是作为人物画补景出现的,现在能看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到了秦汉时期,着重描绘劳动生活的场面,统治阶级士大夫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到魏晋时期,山水画逐渐有了意境,不再是具象的东西,也开始出现适中的真意深情。山水画的发展,首先表现在隋代和唐初的大兴土木工程即宫殿、台阁的大量建筑上。在设计建筑的时候,便要绘制大量的山水背景,出现了李思训、吴道子、王维等
人。唐末、五代、宋初产生了“百代标程”、“照耀千古”的大山水画家,如孙卫、荆浩、李成、范宽、董源等等,都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大画家。这段时间的大山水画家多位是隐士,他们的山水画成就特别高。隐遁山林的画家,自然以山水为主,所以北方的人物画、花鸟画不是特别好,而山水画出名。他们都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地区山密浑厚、势壮雄强的特色,称北方画派。其实五代宋初时期的南方山水画成就也不低,南唐的大山水画家董源、卫贤、赵干等成绩很高。由于南唐的群臣都是文学和艺术上的能手,所以南唐绘画,诸如花鸟、人物、山水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南方画派与北方画派形成鲜明的对比。北宋中后期绘画已经普及到一般文人,以苏轼、黄庭坚、米蒂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则竭力推动文人画的发展,他们倡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主张“不求形似,但求达意”的意境美。北宋的文人几乎都知晓画,甚至亲自浑染,将自己的审美观带入到绘画中去。李唐、马远、夏垚、刘松年,他们并称为“南宋四大家”,马远在构图上大胆取舍,以山一角、水一涯的局部特写,突出大量空白的深远景观,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浓郁的诗意,人称“马一脚”;夏垚构图常取半边,中空旷大,近景突兀,远景清淡,自具一格,人称“夏半边”二人都是遗貌取神,这种边角构图,为传统的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到了元代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元代的绘画用以寄托性情,这是元代文人闲逸、苦闷、悲凉的精神状态所致。士人放弃对国家的责任心,而隐逸形成一种社会普遍性的现象,他们百般无聊,于是引发出一种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之感,这时期的山水画以赵孟頫为代表,中后期出现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等,并称为“元四家”,他们成就最高的是画山村山水的小景,甚至画高山峻岭也小景化。明朝初期,阴柔的元代画风逐渐被放弃,抒发胸臆的宋画重新兴起,随着商品经济逐渐繁荣,绘画也逐渐商品化,画家靠买画为生。同时这一时期画派纷起,自成体系,也促进了画科的全面的发展。到了明末后期,山水画的主流又回到追求的是淡、柔、静、寂风格。清代的绘画,继承了元、明画风的趋势,山水画家更多关注笔墨情趣,造成了多样形式面貌,派系愈加林立,参差不齐。这时候,中国绘画史上曾出现过的各种山水画技法在清代都有自己的继承者。总的来说,清代的山水画是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山水画发展的一个全面总结,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又一个高潮。明清两代这个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两个王朝,政治、经济、文化有诸多共同点和延续性,山水画领域也出现了不少与园林艺术相近的艺术现象和特征,如皇家的宫廷画院的兴盛,文人画的主导地位继续发展,复古与创新交锋,世俗化绘画的兴起,雅俗文化的合流等。清朝初期发展后期逐渐没落。
二、中国园林的发展
最早的中国园林大概起源于殷周时期,其演变历程可分为以下5个时期:生成期(殷、周、秦、汉)、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全盛期(隋、唐)、成熟期(两宋至清初)、成熟后期(清末)【1】。园林起源于商周时期,我国造园开始于奴隶社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很大,这时期的园林建造与绘画都反映了人民追求隐逸、无为的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山水画的画科正式确立,私家园林也勃兴于这个年代;魏晋南北朝时以儒道结合的玄学进一步发展,所以在艺术上提出了“吉不尽意”、“悟对神通”的依托哲学的理论主张,使山水诗、画、园林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追求形外之意的境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出对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适的深远情思。这时期山水画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追求装饰趣味为主。唐朝的王维,这位倍受后人推崇的文人画家的鼻祖,他辞官隐居到蓝田县辋川,相地造园,同内山风溪流、堂前小桥亭台,据传都是依照他所绘的画图布局筑建,如诗如画。苏轼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巾有画:观摩诘之画,画巾有诗。”宋朝时期的山水画和园林同时达到成熟阶段。“文人园林”是当时文人和画家共同参与造园活动的典范,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诗、书、画、园林的相互交融创造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高峰;山水画中追求的“得意忘形"的创作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园林受其影响更注重“意境”的塑造。伴随着山水画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也促进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不断完善和成熟。而这些王公、贵族、以及官僚们大都是绘画的积极参与者,他们大都具有极高的文人艺术素养与非凡的鉴赏力,由他们参与的造园运动,进一步糅合、统一了园林创作与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审美主旨。由于全社会对文人哲学理想以及审美思想的推崇,此时的造园家很自觉地与文人、以及文人画家的理念相结合,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更高的写意山水园阶段。
三、建园旨趣与山水作画的一致性
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可以看出,我们民族骨髓里一直保持着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自然中的一切,花、草、鸟兽、山川、湖泊、都影响并制约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成为我们生命中必然组成的部分,从敬畏到亲和,人们开始认识自然美,重视和表现自然美,并借助一定表现手段,以沟通艺术家与自然山川情感的共鸣,山水画因势而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里的处境与他们的美学理想相去甚远,对他们来说,寄情山水、在山水与自生之间寻找内在的精神联系是获得生命愉悦与慰藉的途径。于是,描绘丹青和营造园林就成为他们的情感归宿。如此来说,不管是造园还是山水绘画,都是借山水来抒发内心的情感,都取得了一种与山水之间的沟通和与大自然的对话。造园是用实物,花、草、树、石,而山水绘画则是通过笔墨在纸卷上挥洒。
入唐以来人们对大自然山水风景的构图规律和自然美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把握,山水画在经历了漫长的停滞期之后,也于中唐的突变后进入了迅速的发展期,诗与画之间出现自觉的相互渗透,同时,山水画也影响着园林,诗人和画家开始有意识的把诗画融入园林中,并在私家园林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也相应的达到了全盛时期【2】,王维的山水诗、山水画及山水园林——辋川别业图就是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
四、以王维山水画来分析山水画与园林的关系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太原祁人。王维的诗和画都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而禅宗与魏晋玄学、老庄相通,表现出清淡朴素、纯正单一的审美意趣。这种审美情趣极大的影响了王维的诗画及园林的创作。王维的山水画,笔墨宛丽,气韵高清,以青、柔为主要特色,线条柔和、温润,多平远构图,意境平和、宁静,画作多为雪景、寒山、村墟、栈道之类;《唐朝名画录》称王维“其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唐书·王维传》中也记载“如山水平远,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能及也”。
辋川别业,又称“终南别业”。位于今陕西省蓝田县城南,最初它曾是唐初诗人宋之问的蓝田别墅,后由王维购得而筑辋川别业。别业一词,现代一般解释为郊区别墅,与城市园林相对,又指本宅之外另建的游憩观赏的场所。在唐代“别业”一词出现频率极高,几乎可作为私家园林的代称,如辋川别业图。王维的辋川别业共有园林景点20处,依游览路线有:孟域坳、华子岗、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朱萸泔、宫槐陌、临湖亭、南姹、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圪、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辋川别业地处终南山,又有辋川水流过,故有山、岭、岗、坞、湖、溪、泉、濑、滩等等,其自然景观非常丰富。这一方面与园主人的隐逸思想相关,另一方面则迎合了园林欣赏的趣味,记载在《园冶·相地扩1中谈“山林地”.》中便有:“园地惟山林地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有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闲闲即景,寂寂探春”。加上临湖筑亭(临湖亭)、背岭建屋(文杏馆)、竹林藏舍(竹里馆)、沿堤植柳(柳浪)、傍道树槐(宫槐陌)等等造园手段的营造”,产生更加富于变化和诗画情结的自然景观,提升了园林的艺术美。山水画、山水诗和山水园林对王维而言,是他生活和志趣的一部分。故无论景物题名,还是人物感受来说,辋川别业和王维的山水画一样体现出耐人寻味的诗画境界,诗画情趣与园林美的融糅,强烈的表达出王维的审美理想,并由此影响了时代的审美标准【3】。王维的画在唐代影响并不及张躁、吴道子等人,但是由于其画作中的意境表达在宋、明两代都备受推崇,苏轼称之:观摩诘之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代董其昌则以王维为“南宗画”之首,且诗画意境逐渐也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评价的标准。1.空间布局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这里的“意”应该是透视法、观察法,即对空间布局的认识。如同后代的“目中有山,始可做树;意中有水,方许作山”等观点,都是王维“意在笔先”思想的延续。辋川别业划分为20个景点,每个景点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又相互贯通,联为整体。王维的山水画作品中如同“千里江山图”这样气势磅礴的作品并不多见,从《辋川集》的记载中也可知道,其山水画多作山林小景,展现出质朴、宁静的风格。辋川别业中空间与景物的布置则讲求主次分明和相互对比的效果,并且构成大小变化、疏密相间等有节奏的变化。在布局与景观元素的对比与均衡上,充分的体现出其:“山头不得一样,树头不得一般。山籍树而为衣,树籍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山之精神”的画理。山水、植物等自然构造物是辋川别业中主要的造景元素,体现出禅宗“物我合一”的思想观,也是中国自然美学思想的呈现。在构园的比例和尺度上,则提出:“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王维好画雪景、栈道、捕鱼、山居,沉静的田园意趣,远离尘世的风景,画面清新脱俗。“富贵山林,两得其趣”,既是王维的向往,也是历代士大夫的渴望。山水画是中隐理想的抒发,而园林则是中隐理想的实现,也是主体安身立命之所。所以现在去看一些私家园林,如苏州园林中的留园,拙政园等都会感觉景中有景,一直走不完看不尽的感觉,每一个景又围合出来一个空间,奇妙的空间组合另人赞不绝口。2.构图
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都可视为“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一种源自于自然的“理想图景”的创造。其中山水画是二维的,而园林为三维的,故山水画中的理想风景式在某种程度上往往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图。山水画的构图与园林空问的布局虽说是两回事,但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为游人在游览中所见到的仍是一个个的画面。因此,传统山水画中的许多构图手法仍可为造园所利用。经营位置是谢赫所提出的绘画六法之一,经营位置按原意是指在绘画前,对画面进行必要的构图揣摩,这是一幅画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影响内容的安排和画面整体的美感。这个思考过程同样适用于园林艺术的创作过程。3.理水与叠石
王维笃信佛法,佛家常常以净水来比喻佛法,王维的诗经常描写独自一人,面对寒林净溪,临水晏坐,与水合一的境界;《旧唐书·王维传》指出辋川别业“有路处则林木,岸绝处则古渡,水断处则烟树,临流石岸,欹奇而水痕”等等,《园冶》中:“依水而上,构亭台错落池面”、“架桥通隔水”便与此相合。王维的山水画对园林中水体以及水体与建筑关系的处理都给予清楚的指导。
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是重要的景观要素之一,宋代有宋徽宗与艮岳,明代有爱石成痴的米芾,山石与水体构成了中国自然风景园中的二元论的主题,占有重要的地。5.立意
王维推崇亲近山水,结庐丘壑,过朴素简逸、修禅冥思的自由生活。山水画、山水诗、园林是满足其畅神、寄情、遂志追求的重要途径。正如宗炳所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即说明借神游山水画(园林)满足主体的精神需求。山水画、山水诗给人愉悦的精神满足,而园林给出了自然一个真实的所在。王维笃信禅宗,而禅宗信奉“我心就是一切”的世界观,即为“以物观物”的境界深刻的影响了王维的创作。故在王维的山水画与辋川别业中,充分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山水草木泉石,不仅仅是独立自在与人无关的,被欣赏的无生命的东西,而是融合在人的思想感情之中,人的生活组成部分自然山水融入了主体的精神,主体则借山水寄托自己的情思,以达到怡情悦志。王维的辋川别业反映出唐代自然山水园林中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怀,由六朝中的发现自然美走向了更高的阶段——发掘诗情画意。在古典园林艺术中,“诗情画意”也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4】。园林设计中的立意是指“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即计成所谓的“相地”。只有经过立意规划,才能相形度势,扬长避短,顺理成章。此外,传统山水画家讲究“立意为象”,这是个复杂的过程。郑板桥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此即所谓外师造化而中得心源。园林设计也同样如此,但凡一处成功的园林,必有其明确的立意,其他所有元素都在此立意之下进行组织,这种组织的过程是“因任自然,随机应变”的过程,所以得到的结果是浑然统一而又不着痕迹的。这与中国山水画论中的“形散神聚”、“外松内紧”的道理是相通的。
五、结语
山水画、山水园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产物,就山水画和园林而言,两者体现出人们对内在和外在世界的分析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画论代替园论,指导园林的设计和营造具有坚实的基础。故刘庭风指出:没有山水画也就没有以山水画为构架的中国园林,意境创造和气韵、骨法用笔和绘图、随类赋彩和宛自天开都是相对应的【5】。
我们现在在大学里学习了中外美术史,虽然只是说的美术方面的内容,但是从其中山水画这一小部分就可以映射出艺术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可以反映在我们身旁的方方面面之中,所以,生活中不缺乏美,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参考文献 【1】 引自《中国山水画史》 作者:陈传席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第5页
【2】 引自《中国古典园林史》作者:周维权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设1999.第164~167页、【3】引自《天然图画——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作者:王世仁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334页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视觉传达本科1302班 20133116843 吴佳忆 引文:
公元十四世纪,处于萌芽状态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意大利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和人民大众在一起,展开了政治,文化上的反封建的斗争,欧洲历史上就出现了称之为文艺复兴的文化运动。
著作《欧洲文艺复兴史》具体包括了:伊大利之文艺复兴、法国之文艺复兴、北欧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之结束等方面的内容。该书解释了“为何文艺复兴也被称为一场拯救欧洲危机的政治运动——为何文艺复兴的政治学是围绕着公民参政、建立符合民意的自由公民共和国的主线展开——为何在欧洲进入君是主制时代后马基雅维里等人反而会提出更高标准的公民共和国概念”等一系列历史问题。从但丁、彼特拉克的道德政治学到萨鲁塔蒂、布鲁尼的市民人文主义,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到伊拉斯谟的基督教君主的教育,从托马斯,莫尔的人民乌托邦到德国农民的人民共和国,都有力显示了人民和民意乃是推动近代民主珠政治发展的真正动力。
著作《艺术哲学》是法国18世纪中叶,著名的史学家及文艺批评家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授美术史时的课程教材。丹纳也在《艺术哲学》中的第二编《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和古希腊的雕塑为例,以艺术发展史实为依据,强调了种族、环境、尼德兰绘画时代等三个因素对精神文化的制约作用,并认为在三个因素中,种族是“内部动力”,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动力”。
“文艺复兴”是古希腊之后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在这一变革中,出现了不少伟大的人物,最有代表性的“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拉斐尔的艺术以优雅、秀逸、和谐、高度的完美为标志,达·芬奇的艺术深沉、含蓄、富有理智、充满智慧,而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博大、雄伟、富有激情、充满力量,三人作画,画风迥异,各具造诣。他们的出现,集中体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高度成就及其重要特征。的确,作画也是一门艺术,画里透射出的有作者的个性、作者的风格、也蕴含着作者寄予的情感、透露的社会现实。因此看画,品画也是从另一个层面去了解作者,了解作者作画时的心境,了解他所在的社会环境以及他在画里寄予的情感。
文艺复兴三杰:
(1)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博学者,被誉为“全能天才”,:除了是画家,他还是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制图师,植物学家和作家。他涉猎的领域之广、取得的成就之大,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美术只不过是他渴求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并没有占据他的全部时间和精力,但他在这一领域内却获得了惊人成就。把自然科学知识引人美术,是15世纪意大利人的重大贡献,达·芬奇继承了这种传统并大大完善了它。
《蒙娜丽莎》描绘了一位端庄秀美的西方妇女肖像,她面庞秀丽,形象逼真,似乎是真人的存在。坦然自信的神态流露出不可捉摸的带有神秘的微笑,呈现出一种高贵而不可侵犯的尊严,看的人仿佛也随之自尊、自重起来,这是对人的一种赞颂。这幅作品被公认为旷世杰作也绝非偶然。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每天有成千上万的观众驻足,欣赏那神秘并带有永恒的微笑。达·芬奇历时数年绘制的这幅半身像,他把这位商人妻子处理成两手自然交搭,身躯和头部不同程度侧转的方式,既克服了单调又显得从容。蒙娜·丽莎富于实体感的血肉之躯及神秘的微笑,与宛如中国山水一般的淡远背景结合在一起,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余地,使后人可以进行不同的阐释。这种像现实生活一样复杂丰富、让人一言难尽的感觉,恰是最伟大的文艺作品特有的品质,为后人确立了一种半身肖像画模式。
此前是中世纪宗教统治的时代,是对人类压抑的时代,其作品都是以神为题材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反传统,画的是活生生的人,以真人为表现内容,此可以领悟到其思想意义的内涵,这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打碎教会精神枷锁的革命。
《最后的晚餐》是他接受米兰圣马利亚·德烈·格拉契修道院的订件时作的。这是一个传统的圣经题材。两个世纪来,许多著名画家在这一题材上尝试过,但都存在某种不足,首先是人物缺乏心理冲突,故事的戏剧性展开不生动。而达·芬奇这幅画,已扬弃了过去所有这一题材的表现缺点,从人物的活动、性格、情感和心理反应等特征上深化了故事的寓意性,通过耶稣与犹大的冲突反映出人类的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对立。实际上它所展现的,正是当时意大利社会上凡是正直的人们,都能看到的光明与黑暗的斗争的缩影。坐在正中央的耶稣推开双手,把头垂向一边,作无可奈何的淡漠表情,这就加强了两边四组人物的变化节奏感,使场面显得更富有戏剧效果。而这十二个人,由于各自的年龄、性格和身份不同,他们的惊讶与疑虑表情也得到各自贴切的表现。人物之间互相呼应,彼此联系,他们的感情不是孤立的,这是大画家达·芬奇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心理描写因素。古代所谓“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至达·芬奇的这幅画上才获得了空前有效的体现,其艺术成就也即在此。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艺术家,达·芬奇的民主主义立场在意大利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是坚定的。事实上也证明,他的这幅《最后的晚餐》一直在鼓舞着世界人民为反对邪恶的势力而斗争。
而达·芬奇这位历史上最善于思索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中的每一根线条,每一块颜色,都是经过长久的思考之后才将其放到画面上。达芬奇的画充满了科学的精神和这里思考,画面构图完整、形象端庄,细微的光线变化和忠于自然的艺术特点,要求绘画要表达光、空间、地质和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得《蒙娜丽莎》中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更是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耗费四年时光的《最后的晚餐》,画面上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经过长久而仔细研究的。画面中对于多个人物的位置关系处理成为“多样统一”这一艺术美学原则无与伦比的范例;《岩间圣母》这幅作品,人物位置处在一个标准的等腰三角形之中,使画面拥有严谨、稳定的构图,自然风光的描绘栩栩如生,光线的运用更是达到了达芬奇绘画作品的巅峰。
(2)文艺复兴时期第二位大艺术家米开朗基罗,不仅是伟大的雕塑家、画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建筑家、军事工程师和诗人。他的绘画作品《创世纪》、《最后的审判》以及雕塑作品《大卫》、《垂死的奴隶》、《哀悼基督》等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雕像《大卫》是美术史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不朽杰作,也是最鲜明展示盛期文艺复兴意大利美术特点的作品。在用一块久被弃置的名贵石材雕刻大卫形象时,他真正实现了把生命从石头中释放出来的理想,以精湛的技巧、强烈的信心,雕凿出这尊完美的英雄巨像。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之所以叱咤风云于16世纪,是因为他在这个以人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把人与战士两个概念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了。他所有的伟大雕塑,其最重要的品质也在于此,即一尊雕像,也是一个建功立业的英雄丰碑。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中倾注了满腔悲剧性的激情,倾诉了原始的宗教感情,以及对真理的公正和生活的渴望。如《最后的审判》,是他对人生的总结,也是对历史的裁判,以《圣经》的名义痛斥虚伪之徒;在天顶壁画《创世纪》中,他尽情地歌颂心中的英雄,表现着对祖国命运的忧心,对人的信心,作品的成就是他个人艺术的胜利,也是人文主义在教会最高的圣殿里征服神性的胜利。在他的艺术里,人文主义得到了全面鲜明的表达,因为米开朗琪罗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即人的主动性与积极作用以及人建功立业的能力,所以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几乎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另外,我们不能忘记米开朗基罗除了是伟大的画家和雕塑家之外,他还是一位抒情的诗人。在长久的痛苦生涯之后,他将个人的烦闷、时代的黑暗用他的作品宣泄出来。米开朗基罗以他的想象力和毅力,创造了美术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3)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拉斐尔是一位头脑聪明、性格温和、最善于吸取别人长处的一位杰出大师。他创造出文艺复兴典雅、优美、具有高度技巧的艺术典型,这是现实美和理想美的统一被后世称为古典艺术的楷模。他把写实的佛罗伦萨和抒情的安步里亚两大画派的风格糅合在一起,而且宗教画中带有明显的异教精神,以古代的精神来调和基督教的精神。拉斐尔创作了一系列的圣母像,其中最出色的如《圣母的婚礼》、《圣母加冕》、《西斯廷圣母》等。
拉斐尔的画面上始终洋溢着明净的色彩,柔和的光线和宁静幽雅的节奏感,色彩上继承了佩鲁吉诺金黄梦幻般的喜悦,和谐秀美,构图静雅平衡,继承古典传统,具有古典意义,在他的艺术里可以看到从希腊盛期到新古典主义所追求的完整、和谐、庄重、优美、清晰的脉络。他的《西斯廷圣母》是他诸多圣母像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杰出的作品。它原本是一幅祭坛画,是教皇二世送给西斯廷教堂一所女子修道院的礼物。画家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对美丽和神圣进行讴歌,以高超的技巧对爱慕和敬仰赞美,使画面显示出高雅、柔媚、和谐、明快的格调,尤其是神圣的魅力让人无法抗拒。使观众在欣赏中获得一种清新、纯洁、高尚的享受和精神升华。《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最具人道主义魅力的作品,圣母的形象端庄优雅,充分表现了女性的美,她强压着将儿子送往人间受苦的悲痛,有着尘世间每一个母亲的慈爱和尊严,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这样的世俗风情在他的多幅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椅中圣母》,就充满了市民的世俗精神,所以拉斐尔笔下的圣母之所以美,是因为她们就是人间最美的母亲。《雅典学院》是拉斐尔讴歌人文主义精神最明确的作品。在宽阔的罗马式大厅中,聚集了50多位不同流派的学者,正中央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正在激烈地辩论,点出了人道可以与神权辩论的意图,象征着人文主义终将取得胜利。
拉斐尔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和谐、协调、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作品确实可被称为“人文主义及文艺复兴世界的顶峰”。拉斐尔以优雅的、诗一般的绘画语言体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他对美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所确立的美的样式,成为后来学院派古典主义的标准。
人们都说拉斐尔是一位描绘女性美的大师。与同时期的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相比,他缺少达芬奇的智慧和米开朗基罗的激情,拉斐尔只是在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中,以优雅、和谐、完美、明媚的高度统一,让观众感受到画面人物的亲切和朴素。
文艺复兴三杰总结:
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三人,他们各具特色,在绘画史上留下了瑰丽的一笔,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探索,去研究,去汲取。在更深层次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们的画风,他们的作品,而是他们的内心精神世界,我们有更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去探寻自己的精神世界,去寻找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意大利艺术家并不只对自然的观察和模仿,他们还通过对古代艺术的研究和学习,力图创造出更加理想化的形象。通过早期文艺复兴艺术家的大量尝试和探索,再经盛期文艺复兴艺术大师的总结,终于创造出了一种典型的、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这种形象有和谐的姿态,匀称的比例,优美的面容,成为西方古典艺术的楷模。在艺术内容方面也有了新的变化。艺术家们起初在宗教的合法外衣下给作品注入世俗的因素,以后逐步扩大到描绘希腊罗马神话和普通人的生活,开始在作品中歌颂人性,赞美自然,表现人文主义思想。
论文总结:
一、适用专业与科目
1、适用专业:美术系:美术学
2、适用科目:612中外美术史
二、内容简介与价值
(1)考前必知:学校简介、学院概况、专业介绍、师资力量、就业情况、历年报录统计、学费与奖学金、住宿情况、其他常见问题。
(2)考试分析:考题难度分析、考试题型解析、考点章节分布、最新试题分析、考试展望等;复习之初即可对专业课有深度把握和宏观了解。
(3)复习提示:揭示各章节复习要点、总结各章节常见考查题型、提示各章节复习重难点与方法。
(4)知识框架图:构建章节主要考点框架、梳理全章主体内容与结构,可达到高屋建瓴和提纲挈领的作用。
(5)核心考点解析:去繁取精、高度浓缩初试参考书目各章节核心考点要点并进行详细展开解析、以星级多寡标注知识点重次要程度便于高效复习。强化冲刺阶段可直接脱离教材而仅使用核心考点解析进行理解和背记,复习效率和效果将比直接复习教材高达5-10倍。该内容相当于笔记,但比笔记更权威、更系统、更全面、重难点也更分明。
(6)习题精选与答案详解:演练适当数量典型习题,能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考点内容,是核心考点解析的必要补充。历年很多真题皆出自这些习题或是习题的变形。
(7)历年真题与答案解析:反复研究近年真题,能洞悉考试出题难度和题型;了解常考章节与重次要章节,能有效指明复习方向,并且往年真题也常常反复再考。该内容包含2003-2013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每一个题目不但包括详细答案解析,而且对考查重点进行了分析说明。
(8)备考方略:详细阐述考研各科目高分复习策略、推荐最有价值备考教辅和辅导班、汇总考生常用必备考研网站。文章来源:思睿厦大考研网
三、思睿考研寄语
1、成功,除了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良好心态,还需要坚持和毅力。
2、不忘最初梦想,不弃任何努力,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美术鉴赏让我们懂得如何欣赏美
一个学期的美术欣赏课结束了,我受益良多。这一学期的课程,对我来说是“美的历程”,从以前的不懂美,对美的浅薄的外在认识,到现在的欣赏美,逐渐明白更重要的是看到美的本质。
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我们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好好的去学习中外美术鉴赏这门课。有位大家说过:“艺术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学习美术欣赏,要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欣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美术欣赏有益于大学生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尤其是古中国的美术,旧石器时代的粗石器,已能磨光、雕琢、钻孔,符合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法则,初具节奏和线条的韵律美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可以找到中国美术的早期形式,这种形式一直延续直公元前6世纪。早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有玉雕的龙形及其他佩饰作品出土,从半坡遗址中可以发现,仰韶时期已经有陶艺存在。早期的陶瓷制品没有画上去的图案,但是有滚花。有很多画有以对称形式展开的鱼或者人的面部的图案。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从几何纹饰进展到动植物纹样,其中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样最为丰富生动。除彩陶之外,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人像、动物陶塑也同时出现。商、周和春秋时期以富有想象力和装饰性的青铜器作为这一时期美术成就的标志。中国目前已经发现最早的绘画为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龙凤仕女图》以及战国时期的《御龙图》。汉时画迹今已几乎无存,最完整的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描绘了墓主人的地上和地下生活。山东肥城孝堂祠、嘉祥武梁祠石刻尚存,可窥见汉时古拙有力的绘画风格特征。战国、秦汉,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和霍去病墓石刻为代表,雕塑艺术成就卓著。绘画品类繁多,帛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异彩纷呈。
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指出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盛,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从具体的作品来分析,东西方绘画线的表现特点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二十世纪初法国的马蒂斯的作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给人一种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国,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国传统美术有厂新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这一点更加突出。对中外美术作品的优良传统,都应认真研究继承,在学好我国传统绘画课的基础上,还需了解西方美术。“西为中用用”,使我们民族的绘画艺术具有当代性和世界性。我最喜欢的是古希腊时期的艺术。德国近代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一提到希腊就会涌起一种家园之感。这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以人为主体的古希腊艺术,热情坦率地表露人类丰富的感情,人类纯朴的天性和对美的渴求,因而能强烈地打动人心,引起人的共鸣。马克思认为,希腊艺术在某些方面还是一种高不可及的范本,并且“显示出永久的魅力”,这是对希腊艺术的最高评价。古希腊人把人作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形象典范,他们以健美的人体表示出对神明真诚的奉献,就是与神同乐,为了神而装点城邦,为了神而创作诗歌、戏剧、雕塑。他们的神,都有着现实中人的感情、事迹。爱与美神阿芙罗蒂德,被他们想象成从海浪托出水面的贝壳中诞生的,但她的模样,却是人间的美丽女性。《米洛岛的阿芙罗蒂德》被誉为是美的化身。人们称它为“维纳斯”。她双臂断失,许多艺术家曾煞费苦心为她复原双臂,但都无济于事。这座雕像却以其“残缺美”形成特殊的魅力,成了女性美丽、青春的永恒象征。她的面部具有希腊美女的典型特征:笔直的鼻梁、椭圆的面孔、丰满的下巴和波状的发髻。在她优美、典雅的身姿和表情里,表现着纯洁和坦荡;那安详、亲切的美,令人深深地感受着人类高贵的尊严。同时古希腊还有著名的巴特农神庙。巴特农神庙是当时希腊最大的庙宇,也是卫城最华丽的建筑物,它用白色大理石砌成,采用古希腊建筑的典型形式——围柱式。希腊人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不仅发现、孕育和创造了美,而且也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腊人把强健的身体看成是一切善与美的本原,而把希腊神话视为艺术的精神本源,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所以希腊艺术主要成就表现在神与人合一的雕刻和神庙建筑。希腊美术的主要特点是无所不包的和谐与规律性,还有庄严与静穆。它主要标志是人体美,希腊人为人类贡献了高不可及的艺术典范之作。
美术欣赏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在美术欣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这里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提高学生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中外美术史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中外工艺美术史答案09-29
中外美术史复习_考研10-24
中外美术史话答案06-02
中外美术鉴赏期末论文06-22
中外音乐鉴赏体会06-10
中外战争史心得体会11-01
温家宝答中外记者问心得体会10-09
中外传记教案05-26
电大中外民俗06-10
中外学生守则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