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市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丰城市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情况汇报(精选8篇)

丰城市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篇1

近几年来,我市全面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积极融入南昌都市区,按照建设“开放大气、和谐秀美”现代化中等强市的总体目标,全力促进城市提质扩容,加速城市人口集聚,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截止目前,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1年的5.25平方公里扩展到39平方公里,全面拉开了“一江两岸、一江三桥、一城五区”总规8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中等城市路网框架,城区人口达36万人,城镇化率达45.1%。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成效

(一)强化政策推动,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一是加快新城区建设步伐。在新城区开发建设初期,以政府搬迁为龙头,带动老城区的部门和单位往新城区搬迁。在新城区建设过程中,为做旺新城区人气、商气、财气,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城区发展集聚新区人气的意见》《新城行政事业性收费优惠办法》等政策规定,对新城区建设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减免和优惠;对在新城区经商创业的个体工商户,优先办证,免交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三年工商行政管理费。并围绕解决市民“用水难、用电难、购物难、坐车难、上学难”五难问题,完成了新城区7.7平方公里中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广场、影剧院、医院、学校、宾馆、超市等项目相继建成,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生活,加快了新区人气和商机的聚集。截止目前,新城区建设从2001年市财政投入500万元启动资金,目前撬动城市建设投资规模超170亿元、实际完成投资超过110亿元,全面拉开了24.9平方公里的建设框架。二是实施城镇化项目带动战略。建立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全力推进“双百双十”工程建设。“双百双十”工程,即10个重大生产性(工业和农业)项目、10个重大非生产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第三产业)项目和100个重点生产性(工业和农业)项目、100个重点非生产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第三产业)项目,总计215个项目,预计投资774 亿元。其中城镇化

项目150个,总投资505亿元。截止目前,“双百双十”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9亿元,今年以来完成投资42.6 亿元。三是强化产业配套。按照“园区就是城区”的理念,将工业园区作为城市核心区来建设,2010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5.25亿元,用于园区路网、管网、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了“一园二区六基地”的园区发展新格局,即生态工业园、新型能源产业区、机械电子产业区、富硒产业基地、精品陶瓷产业基地、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生物食品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总部经济服务业基地。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经济的意见》《关于打造赣中金融中心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完成了城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先后形成了以金马步行街、洪客隆、新城区广场等为中心的城市商业圈,引进了全球500强企业沃尔玛丰城店;引进了南昌银行、广东顺德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入驻;正在全力推进药湖国家湿地公园、隍城富硒森林温泉、富硒基地农家乐和龙津湖旅游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南昌都市区的生态休闲度假产业基地。

(二)突出环境建设,全力打造低碳生态宜居城市。一是营造传承历史的人文环境。深入发掘、传承和弘扬丰城底蕴深厚的剑文化、瓷文化、水文化、桥文化、塔文化、书院文化、古村建筑文化,投资2000万元对孔子庙、龙光书院、剑池、剑匣亭四大文化遗址进行抢救性维修。投资近10亿元,先后启动了和合塔、丰水湖文化公园、玉龙河湿地公园、玉龙河景观带、心广堂文化项目、剑邑大桥公园及纪念馆等一批重点文化工程项目建设,着力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二是营造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围绕“生态丰城”目标,以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森林丰城创建活动,累计投入资金近11亿元,重点抓好森林城市、森林通道、森林园区、森林农村、森林苗木、森林产业六大工程建设,2009年、2010年均荣获全省造林绿化综合先进单位。今年又启动实施了龙光大道、富硒路、小白线、昌樟高速丰城段、总部经济大道等路段绿化改造提升工程,共投入绿化资金近2亿元,增加造林面积2万亩。三是营造设施配套的生活环境。完成了剑邑大桥、龙光大道、105国

道改造等在内的城市路网工程建设,完成了老城区道路改造和下水道清淤工程建设;建成全省(县)市规模最大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完成生活垃圾处理场一期工程并投入使用,实施了煤层气输配工程、老城区弱电网改造工程。对城市公交车、出租车进行升级换型。加快城市亮化设施建设,启动新老城区亮化改造工程,城市路灯亮灯率达到98%以上。四是营造居有其屋的人居环境。从2005年开始,加快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到目前为止,全市累计投资2亿元,建成经济适用住房872套、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建成廉租住房2040套、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解决了一批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三)注重机制创新,着力增强城镇发展动力。一是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坚持走经营城市、资本运作的路子,向银行要资金,通过市国有资产管理中心、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土地储备中心、城投公司、工业园基础设施投资公司五大融资平台,累计向农发行、工行等金融机构融资23.6亿元;坚持盘活土地,向土地要资金,去年以来共挂牌出让土地34宗,收取土地出让金9亿元,较好地解决了城市建设中的资金问题。二是创新建设用地机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和造地增粮工程,完成桥东镇964亩土地开发项目,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830亩;完成丰电一期灰场1420亩土地复垦项目,项目竣工验收后扣除省、宜春市预留指标外,将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1354亩。积极开展土地“增减挂”工作,正在组织实施上塘镇600亩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复垦后可新增耕地510亩。三是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积极推行城管综合执法,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协调解决综合执法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和难点问题。全面推行以执法重心下移为核心的划区分片管理体制,加快建设街道、社区、城管“三位一体”的城市管理网络,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四是创新集镇建设机制。鼓励各乡镇积极开展土地复垦和造地增粮工程,争取集镇建设用地指标。对乡镇出资复垦获取的建设用地指标,80%用于属地乡镇集镇建设。对乡镇出资开展的造地增粮工程获取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80%用于属地乡镇集镇建设。乡镇土地出让金100%返还乡镇用于集镇建设和管理,打造了曲江、梅林、尚庄等一批“明星集镇”。

二、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一)土地制约问题。一是恳请省、宜春市在制定各县(市)用地计划时予以倾斜照顾。近几年来,上级每年下达我市的用地计划指标平均只有300亩左右,远远满足不了项目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使得用地形势日益紧张。二是恳请省、宜春市从预留用地计划指标中,拿出部分用地计划指标用于重点城镇建设。三是恳请省、宜春市在土地调规方面予以倾斜照顾。今年,我市新落户企业涉及调规面积7000余亩,涉及到工业园、资源循环产业基地三期、富硒产业基地和新城区等重大产业和重点工程。

(二)资金制约问题。一是建议适当降低城市维护税、基础设施配套费、人防费等税费上缴比例,筹集更多资金用于各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二是建议继续减少行政审批、降低行政收费。三是污水处理厂在运营过程中,每年需向运营商支付的污水处理服务费用较大,财政负担很重。按照有关协议和征收标准,2010年,我市共征收到污水处理费174万元,而支付给运营商的污水处理服务费是669.9万元,财政补贴495.9万元;预计2011年需支付1298万元,而能够征收到的污水服务费约为350万,财政需补贴948万元,增加了财政负担。并且按协议规定我市支付污水厂污水处理服务费每年将以10%的速度递增,因此市财政需补贴的金额也将逐年增加,财政负担将越来越重。同时,我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大,管网建设投资大,但上级配套管网建设“以奖代补”和“奖励”资金标准却偏低,造成较大资金缺口。建议建立污水处理长效奖励机制,提高污水处理奖励标准;省相关部门提供融资平台,提高管网建设补贴标准。

(三)城市总体规划批复问题。从去年开始,我市启动了《丰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目前,该轮总规修编成果已上报省政府待批,恳请省政府尽快批复,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市各项建设事业。

三、下步工作思路

丰城市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篇2

一、大丰区城市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近5年来,盐城市大丰区积极策应国家、省、市新型城镇化规划,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健全和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加快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截至目前,城镇化率达58.25%。

规划体系不断完善。累计投入编制经费8000多万元,编制各类城乡规划,拓展发展空间。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实施。编制完成了城市色彩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等专项规划。各镇已完成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并获批准实施。

城市形象大幅提升。累计投资295.6亿元,实施城建重点工程300多项,顺利完成区划调整工作。南翔大道、五一大道、健康路改造等主干道路建成通车,奥体中心、全民健身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档案馆等工程竣工交付使用。西郊生态风貌区、东方湿地公园、银杏湖公园、幸福湖公园、五一河公园、团结河公园、常新公园等十大城市公园建成开放,城区绿化覆盖率36.3%,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民生福祉明显改善。一是征收拆迁扎实推进。全区完成征收拆迁8068户,拆除面积168万平方米。先后完成了育红小区西侧、原市政府地块、大四河风光带沿线改造等地段的房屋征收拆迁,实施旧城改造,提升居民居住和生活质量。二是住房保障惠及民生。着力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基本形成了以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和住房补贴等为主要内容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4386套212.42万平方米,让2万多户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实现了“住有所居”的梦想。三是民生工程加快实施。鸿基汇金购物广场改造工程、幸福菜场、城西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投入使用。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基本完成,后街小巷实现黑色化全覆盖。在盐城首家建成公共自行车系统,开通盐丰公交。

镇村建设步伐加快。全区各镇区完成集镇“六个一”(一条园林式街道、一个住宅小区、一块街头绿地、一幢标志性建筑、一条精品水景、改造一条老街道)和绿化“五个一”(新建一条林荫大道、一条园林式道路、一条河滨绿化带、一块森林公共绿化、一个街头游园)工程建设项目366项。城乡统筹深入推进,深入开展镇村环境整治,新建镇级污水管道130公里。全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村实施新村庄、新产业、党群服务中心等项目339个。全面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现基础设施全到位、队伍网络全覆盖、长效机制全建成,村庄环境整治、城市环境整治、“清洁乡村”行动通过省、市考核验收。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规划引领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规划建设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城市建设的精品工程还不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足。城东新区、高新技术区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虽然高楼林立,但商场、菜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够配套,需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

集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不够。集镇基础设施投入不多,集镇形象提升速度还需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整体档次不高,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备,人口向社区聚集难度较大,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

城镇化建设资金筹集难度大。由于近年来,受房地产大气候的影响,该区城建土地招商和集镇土地招商乏力,城建资金来源渠道不宽,大多数依靠融资平台融资。目前市场运作的机制不够完善,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融资难度较大。资金缺乏已成为影响和制约该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瓶颈之一。

保障体制需进一步健全。实现城乡居民平等就业的相关制度还没有全面建立,新进城人员就业保障政策仍不完善。城镇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组织参与不够、制度规定不够到位,城市和集镇社区参与物业管理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城镇居民缺乏“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观念,法规意识、自律意识、监督意识、文明意识还不够强,城市文明风尚还需进一步形成。

三、加强城市工作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思考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我们做好下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我们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上来,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切实把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转化为做好城市工作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大丰城市建设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彰显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创新城市管理服务,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现更大突破,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海滨城市。

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海滨城市的目标,加快中心城市区建设,通过规划引领,集中组团发展,集中力量向东发展,策应大丰港沿海开发,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与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大丰新形象,提升大丰城市景观格调。按照现代商业都市标准,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商业、文化、休闲、旅游等设施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分区,不断提升高端商务、现代商贸、信息服务、创意创新等都市服务功能,强化中心城市区域性科技文化、经济金融中心地位。统筹城市中心城区改造,加快各类市政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提高供水、排水、电力、供热、燃气、通信等保障能力。

提升国际化、绿色化水平。围绕国际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强化老城区的商业中心职能,引导公共设施向“幸福路”城市发展轴线集聚,促进空间集约发展;积极建设城东新区的新商务、行政、文化中心,引导产业向疏港大道发展轴线集聚。推进港区职住平衡,建设宜居海港新城,打造成大丰港区重要的生活后勤基地、公共服务核心。积极发展“海绵城市”,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在城市规划上注重彰显“麋鹿故乡、湿地之都、黄海港城、上海飞地”四张名片,城市主要街路、地标建筑、园林小品、景观雕塑等突出麋鹿文化、湿地文化、知青文化、古盐文化,建设水绿风韵现代海滨城市。追求现代风格,实施杰出建筑和公共艺术精品计划,对城市整体风格、重点区域景观和主要街路沿线建筑造型、色彩、高度、广告设置等进行严格控制,打造地标性建筑精品和城市亮点。加强建筑立面、形态、色彩等方面创作,深化城市细节设计,注重“现代·典雅”的城市色彩,精细管理“城市家具”,推动都市旅游、会展经济发展,全力接轨上海、服务上海,增强城市吸引力。

提升城市规划标准。树立全域规划理念,注重引进国内外顶尖设计机构参与规划编制,突出水绿秀美、宜居宜业宜游、生态阳光的城市个性。高标准制定分区性规划、专项规划、控详规划,按照国际化的要求规划建设城市。坚持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密切衔接,地下规划与地上规划统筹推进。加快城乡规划管理体制、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一体化,全面提升城市顶层设计水平。严格落实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设施配套、建筑风格、楼体色彩、天际线、建筑体量、停车泊位等方面规划与设计。严禁随意变更规划,把握好项目的立项、论证、设计、审查、审批五个重点环节,确保所有项目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其它相关规划。严肃执法监督,明确各监管部门责任分工,依法处理未批先建、擅自更改建设密度、占用公共绿地、改变建筑造型色彩、提高容积率等违规违建行为,维护规划权威。

完善城市功能。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在城市建设具体行动中,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满足群众需求。健全完善城市各片区商贸商务、行政办公、康居服务、文教体卫、交通设施等功能。倡导城市修补,对城区主次干道、人行道修补、出新;对城市道路标识标线出新。加快地下管线普查工作,为城市地下管廊建设提供依据。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计划实施老城区大华路(东宁路至康平路)和东风小区片区,工农西路及双拥路片区“海绵城市”试点项目。新城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在项目规划评审时提出,提前设计。分期分批在城东新区菜场、港区日月湖大道、高新区碧桂园二期、集聚区西郊公园和荣润房地产项目等处片区实施“海绵城市”项目。部分项目审查确定后将按程序进行相关控源截污及“海绵城市”的专题设计、招标工作。

推进产城融合。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将城市发展与产业、创业有机结合,加速人气集聚。住建、发改、经信、国土、交通等专业部门应加强衔接,从全区宏观调控产业布局,合理利用各区园优势,推动特色发展。通过规划引领、产业互补、交通一体化,加快产城融合步伐。二是引导产业发展。开发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主城区重点发展三产服务业;城东新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金融业;高新技术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软件产业;港区、港城重点发展临港产业。针对开发区、高新区、港区大量产业工人集聚产生的“吃、住、行、教、卫、娱”等需求,配套城市功能,深度做好产城融合文章。三是加快房地产去库存。按照“控制增量、消化存量”的总体思路,在认真研究中央和省、市、区关于供给侧改革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大丰实际,出台促进房地产行业转型升级、加快房地产去库存的实施办法,加快房地产业转型升级,去库存、稳增长、促销售。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加大新政宣传力度,严格控制房地产库存量较大、去化周期较长地区的土地供应。旧城改造、棚改推行货币化安置,针对非住宅库存量大的问题,出台扶持政策支持去库存。四是加快园区和集镇融合发展。通过规划调控、产业带动、市场引导、行政推动,积极稳妥推进园区和集镇融合发展。合理推动园镇一体化、功能片区化发展,选取合适的集镇作为片区中心镇,推进区镇合一,将片区中心镇作为园区未来发展空间,与园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推动产镇融合发展。推进主城区周边镇新丰镇融入主城区一体化发展。创新开发区、园区管理体制,促进开发区、园区和行政区融合发展,推动西团镇与经济开发区、三龙镇与港区融合发展,探索建立区、园、镇合一管理体制,推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强化城市管理。一是整治经营秩序。按照“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和“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小街巷规范”的要求,重点加强主要道路、后街小巷、校园周边等占道经营集中区域和高发时段的整治、巡查和管理。组织开展集中整治活动,依法取缔流动占道经营摊点,查纠出店经营行为,清理移动广告牌。开展露天烧烤集中整治行动,净化城市空气。二是整治交通秩序。一方面对违规占道、逆向停车的行为,严肃查处到位。另一方面规范停车秩序。科学设置城市停车位,加快立体式停车场建设,增设单位庭院开放式停车位,下大力气解决停车乱、停车难等问题。合理规划路内停车区域及泊位标线,规范停车秩序。三是强化建筑工地管理,控制扬尘,推进绿色施工。在市区范围内的建筑工地围挡高度必须达2米以上,主要通道和施工场地必须“硬化处理”,施工现场必须设置门卫值班室、洗车台、标准沉淀池和高压冲洗设施。风力在5级以上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根据实际对工地采取洒水等防尘措施,停止房屋拆除工程等产生扬尘污染的施工作业。在靠近居民小区、学校等人口密集的施工工地,施工单位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降低施工噪音,做到不扰民。运输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砂、石等散体物料时,采用具有密闭车厢的运输车辆。四是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老的违法建设必须逐步拆除,新的违法建设必须坚决遏制。建立违法建设群众举报奖励制度。在主流媒体公布举报方式和举报电话,调动群众举报违法建设的积极性。同时,执法部门加大查处和拆违力度,达到抓早、抓小、抓苗头的要求。五是完善长效管理制度。加强部门联动机制,加大巡查考核力度,继续推行河道长、路道长制度,完善老旧小区长效管理机制,开展城市道路综合巡查,实现城市管理全覆盖、无缝隙、常态化。

打造特色小城镇。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城乡规划理念,合理确定城镇村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推动增量扩张性规划向存量调整性规划转变。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增强规划对城市、城镇、农村新型社区的空间发展和布局的引导,落实城乡统筹相关规划,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着力发展新丰、刘庄、南阳3个重点中心镇,差异化推动三龙、西团、白驹、草堰、小海、万盈、草庙、大桥8个一般镇特色化发展。

推进美丽乡村、康居乡村建设。按照“全面整治提升、打造宜居乡村、实施长效管理”,扎实推进城乡统筹试点镇村建设,加大美丽乡村、康居乡村创建力度,实现省级生态镇全覆盖,努力争创国家级生态镇,让乡村留得住“乡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以恒北村统筹城乡发展模式为示范,实现居家养老、便民服务、医疗保障全覆盖,一产三产融合发展,旅游、电商等新型产业快速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和村庄居民点建设工程,分类引导“重点村”“特色村”“一般村”村庄建设,有序引导农民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就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为抓手,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完善城镇规划体系的基础上,把规划延伸到农村。对各镇、村的规模、发展布局、功能定位、资源配置进行深入研究,使各镇、村的功能定位准确,互为补充,规模适当,避免重复建设,使全区的城镇在规模、功能、资源配置协调统一,形成全区城镇体系一体化。加快城乡一体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乡村道路建设,形成干支相连、区域成网、城乡通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村供水、垃圾及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创新机制体制,将城乡居民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逐步把城乡分设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制度合一、服务衔接、功能配套”的保障体系。加快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切实解决农民进城后的户籍落户、医疗养老、子女入学等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丰城市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篇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传统城镇化;经典城市化;新型城市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5-0010-006

为抓住城镇化加速的巨大机遇,解决和克服传统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促进中国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带动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中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即是尊重规律与回归常态的城镇化新战略与新政策,更是返璞归真与螺旋式上升的城市化新思想与新理论。新型城镇化是迈入城镇化的新常态,更是回归城市化的正常态。

一、城市是城与市的结合,城市化是人类

发展的标志与动力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人类发展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阶段划分。从聚居方式来划分,包括可预见的未来,人类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游牧渔猎文明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类生存方式主要是分散而流动聚居。因为依靠大自然的自然生长的物质,这些自然生长的可供人们食用的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是有限的,也随气候和节气的变化而变化。这决定人口聚集规模是有限度的,人口不可长期聚居在一地。

第二个阶段是农业乡村文明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类生存方式主要是分散而固定的聚居。随着人类发展,人们能够开始利用和改造自然。由于土地空间、农产品可再生以及产量限制等特点,决定人口过度聚居的经济无法支撑,人口可以也需要定居在一地。

第三个阶段是工业城市文明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类生存方式主要是集中而固定的聚居。这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导致工业和非农产业发展。当地化效应与城市化效应使得产业在空间上集中和集聚,人口在空间上集中和固定的聚居。

第四个阶段可能是网络智能文明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类生存方式可能是分散而流动的聚居。在流动和分散聚居状态下,一方面,最大地分享多样化、动态化的收益和福利。另一方面,分散也不影响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不过这一结果还有待观察,相信人类生存方式会有一个回归的过程。

在中国的语言文字里,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第一个是城,包括城和镇,大的叫城,小的叫镇, “城”最早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城所体现的主要是各种建筑物,包括各类住房和基础设施等。“市”则是指市场,包括交易的主体:人,交易的客体:物品和劳务,以及交易活动与交易场所。仅从文字理解就清楚:有城没有市,它不能成为城市,只能称为城,即只是承担着具体的功能,比如:军事防御、政治统治、宗教祭祀等,城的最重要特征是不可移动性。有市没有城,它不能成为城市,即承担着市的功能,单纯的市没有大量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比如古代的集市、庙会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各地出现的专业化市场,在那里没有基本的基础设施,仅需要基本的交易场地和交易空间。市的最重要特征是聚集和交易,但位置不是固定的。城市即“城”与“市”的结合,与单独的城与市具有本质不同:城市不仅包括了“城”与“市”的两个功能,而且还将“城”与“市”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结合在一起,即固定的聚集与交易。

城市至少有四大要素:人、地、城、市的有机结合体,任何一个要素,如果不与其他要素及整体结合,不能成为城市的构成部分。人是城市的主人和中心,没有人的城市是空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交易,包括以交易为主要内容的人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市即人的交流、交往或交易活动,是城市的主要内容。城即建筑物与基础设施,是人与市的支撑条件,是人在一个固定位置进行生活、工作与交往的物质条件。如果将城市比喻成一个有生命力的人,那么,人是心脏,市是血肉,城是骨架,地是皮肤,钱是血液,这些构成城市的身体,是最基本部分,还有更多的:城市科技和城市文化是其智商,城市风景是其容颜等。

二、经典城市化是利用金融、通过市场、

四化协同的自发城市化

城市化是由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引发的,分散的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集中,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按照经典城市的基本要素、完整内涵和主要特征理解,建设经典而理想的城市,城市化至少需要四大内容,即要有四化并协同推进。

第一,化人即聚集城市人口。人是城市的主人和中心。城市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人、为了人而存在,即便是保护自然生态,也有为了人而为之。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城市是根据人的需求,由人而建,人为了更好的生活到城市里来。因此,化人是城市化的中心任务,推进城市化首先要为非城市人口进城创造条件,让每一个个体能够通过自主决策,自由实现向城市聚集。

第二,化市即培育市场功能。市是城市主人的活动内容。人到城市要过上美好的生活,必须进行学习、工作、交流、交往和交易。因此,需要培育城市的市场功能即化市,这是广义的市场建设,既包括私人产业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也包括公共服务提供,这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必须重点加以推进。

第三,化城即进行城市建设。城是支撑城市活动的建筑物、基础设施及环境。人们聚集在城市里,生产、生活、交易、交流和交往,需要在一定的场所和设施进行,也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需要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为此,需要化城即进行城镇建设。

第四,化地即进行土地开发。土地是城市人、市、城的承载者。任何人、市和城都必须附着在土地上,当然这些城市里的建筑物、基础设施、人及其交易活动,对土地的要求与农业生产及居住对土地的要求完全不同。要满足城、市、人的要求,自然状态的生地要开发、改造成人工状态下的熟地即是化地。“七通一平”的一级开发,其达到具备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实现原生状态下生地变成熟地,然后再根据土地承载的具体功能进行二级开发,成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等。

第五,化钱其实是资金筹集。钱是人、市、地、城联接的纽带,也是实现以上四化的手段和途径。一方面,无论是化人、化地、化城或者化市,都需要钱,都需要资金融通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通过资金融通,可以将资源要素,跨越时空距离,联系和组织起来,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实现人口、资源、要素、产业、市场等的城市聚集。

第六,同化即多化协同推进。在城市化的四项内容中,化市是基础,化人是中心目标,化城是保障,化地是前提,而化钱是实现前四化的手段和途经。城市化需要:通过和利用化钱,围绕化人与化市,开展化城与化地。 城市化的四项内容和一项手段,需要协同推进。既不可以只化城和地,不化人和市,也不可只化市和人。按照城市化发展的规律,城市化进程,不同条件和情况下,城市化内在四化的时序关系会有所不同,城市化不可能绝对同步:先化城和地,后化人和市,或者先化人和市,后化城与地,都属正常。但是后化是有时间限制,不能无限滞后,更不能只化一方,忽略其余。

第七,自化即利用市场自发推进。城市化是市场主体分享外部经济偏好在空间聚集上的显示,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聚集与转移,是市场主体空间自由选择的过程。城市化的主要内容是化市即实现市场主体的交易、交流与交往,化城是为化市提供物质等基础设施条件。市场无论是从最初形成还是未来发展,都是市场主体即居民自发选择的结果,也只有通过市场主体的自发选择,城市才能实现优化的资源配置和高效的经济社会产出。但由于存在市场失灵,仅仅通过市场选择难以实现最优均衡。政府为市场主体的选择创造条件或加以适度性干预的作用,可以提升资源配置优化程度和产出效率。

三、传统城镇化是对经典城市化的叛逆和背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史诗,也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城市水、电、路、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住宅、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增加。

但是过去的城镇化,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目标,以外向型工业化为中心动力,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土地为主要内容,以规模扩张为发展方式,以物质资本大量投入为驱动要素,这样的城镇化已不可持续。正如它在文字上将“市”改掉一样,它在实际中要么只强调了城,要么城与市分离。无法实现克服城市病和带动农村发展的目标,偏离了城市化的合理轨迹,给中国城市与乡村带来严重的问题。

第一,只化地:土地过度城市化。城镇建成区面积是描述土地城市化的重要指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1990年至2011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3.39倍;而同期城镇总人口仅增加了2.29倍(将常住非户籍人口都统计在内的基础上得出的数据),土地城市化严重过度。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

第二,不化人:人口不完全城市化。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市化率的比较,可以反映人口城市化的状况。1978年城镇人口(常住和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为17.92%,到2012年按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52.7%,但是享受均等公共服务的城市户籍人口仅仅达到36.2% ,2012年仅接近为1978年的2倍。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增幅为193.36%;户籍人口城市化率的增幅为96.93%,2012年不到1978年的2倍。人口不仅存在半城市化,与超过4倍的土地城市化相比,人口城市化严重滞后。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34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隐患。这不仅导致严重的社会不公平,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也不利于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只化城:出现大量“空城”。空城是一些地方的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受不正确的政绩观、土地财政及开发利润的驱使,仅仅注重建设城市表面的基础设施,一味进行大规模的住房开发。从外表来看,马路宽敞,高楼林立,很具现代化气息,但是没有供人们工作、生活、交往、交易和交流的私人产业和公共服务。由于只注重硬件投入,而不重视软件建设,只注重表面上的漂亮,不重视内在的结合,新城缺乏吸引力,不仅人口进不来,产业也进不来,多数地方只能依靠负债进行投入。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2013年对12个省、区的156个地级市和161个县级市进行调查,发现90%以上的地级市在规划建设新城新区,此外,12个省会城市共规划建设55个新城新区,有一个省会城市要新建13个城区。2014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超过70座高铁新城成为空城。2015年,作者在东北某城市调研也发现:在其人口处在下降状态的情况下,该市同时在原城市的东西南北各开发了一个新城,导致建成的新城成了空城,没建好的新城出现停工和“烂尾”。

第四,不化市:出现大量“鬼城”。“鬼城”主要是纯粹的开发区,缺乏基本的居住功能,包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相关的建筑物及公共服务,人口只能在那里工作,但无法在那里生活、交往、交流和交易。所以白天很多人在工厂车间工作,人气很高,但下班后离开开发区,晚上没有人气,寥寥星火像是“鬼城”。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不管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都有多个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区,多数存在“鬼城”现象及问题。2014年,某市场化研究机构根据住建部的占用地标准——每平方公里建成区容纳1万人口。设定城区人口每平方公里低于5000人,且短期内难以超过5000人的,作为问题“城”的临界值,发现目前许多城市处在临界值以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空城、“鬼城”等问题。如果再考虑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应该有更多的城市存在着区域性的空城和“鬼城”的问题。

第五,政府化:政府主导城市化。政府代替市场供给主体的企业和需求主体的家庭进行资源配置,政府控制土地和资金供给需求与价格,控制着劳动力的流动与价格及其公共服务。一方面,政府垄断土地进行直接经营,通过卖地和造城获取土地收益;另一方面,不愿为进城、为城市作出税收贡献的居民提供需要的公共服务。因而导致了人口半城市化、土地过度城市化以及大量的空城、“鬼城”。

第六,不同化:出现大量的“病城”。首先,整体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速度赶不上城市人口增加的速度,即化城与化市赶不上化人,带来“城市病”。其次,城市内部存在的职、住空间上的过度分离,也将导致“城市病”。一些城市在某些区域只注重居住功能,建成规模巨大的居住区,忽略产业交易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 “睡城”,在另一些区域只注重产业功能,没有居住区的规划和建设。职、住分离导致城市人口在不同区域潮汐性流动,导致“城市病”。最后,不同行政级别城市之间公共服务差异分布,导致人口向大城市过度聚集,带来“大城市病”。“城市病”在中国所表现出的特征有: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贫困失业、住房紧张、健康危害、城市灾害、安全威胁等。中国不同规模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在这些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四、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为纠正传统城镇化对经典城市化的偏离及其带来的问题,中央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四化同步,统筹城乡;优化布局,集约高效;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这一新型城镇化模式和道路是对经典城市化的返璞归真和螺旋升级。这一模式和道路,首先重回经典城市化的四化内容,其次增添了经典城市化没有的与时俱进的新内容。

新型城镇化既包含了古典城市化的经典内容和一般内涵,又与时俱进,包含了古典城市化所没有的内容,是返璞归真与螺旋升级的城市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的理想城市。

第一,把化人放在核心位置,推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化。人口从乡村到城镇的迁移与人口从农民到市民职业身份转换同步推进,让迁移到城市的居民能够在城市里“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劳有所得”、“娱有所乐”、“病有所医”,同时享受到城镇现代化的公共基础设施、环境和服务,拥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空间环境、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第二,对化地提出了新的标准,推进集约紧凑的城市化。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镇与乡村聚集区的布局,提升城市和乡村集聚区的人口密度;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布置较高密度的产业和人口,促进城市产业布局的集群化和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充分利用地上地下城市空间;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

第三,把化市作为主要内容,推进产城融合的城市化。产业是广义的市场,化市即发展私人部门的产业和公共部门的服务,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城市建设是这一内容的组成部分,也应围绕这一内容,解决传统城镇化不重视化市或者化市与化城脱节的问题,新型城镇化将化市与化城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促进产业、城市、人之间持续向上的发展。城市有产业支撑,避免了“空城”,产业有城市依托,避免了“鬼城”。为此,提升制造业比较优势,尤其是提升国际竞争力,不仅为产业工人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够增加第二产业的收入水平;大力发展就业吸纳能力高的生产性、消费性、分配性和社会性服务业,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能够满足城镇化的需求,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第四,让自化发挥决定作用,推进政府善治的城市化。针对政府主导的传统城镇化带来的诸多问题,新型城镇化将: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创造适宜的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包括完善市场机制。一方面,便利市场主体的流动,使其空间偏好得以显示;另一方面,兼顾国土空间利用的“效率与公平”。因此,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一是顺应和利用城镇化发展规律,对城镇化进行前瞻性科学规划;二是建设辖区范围内的一体化的公共基础设施;三是为不同区位的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四是为不同区位的企业和居民提供公平、公正、均等、统一的规范化的制度环境,使城市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第五,把化城放在支撑的位置,推进个性特色的城市化。鉴于传统城镇化过度强调建城,导致大量的“空城”、“鬼城”、“睡城”以及千城一面的“同城”等问题,新型城镇化不强调“化城”,即城市建设中物质的和硬件的内容,而强调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建设记住家乡情愁、传承文化脉络、反映地域风貌、渗透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第六,把绿化放在突出的位置,推进绿色低碳的城市化。鉴于传统城镇化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新型城镇化在经典城市化的基础上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第七,把优化纳入考虑的范围,推进倾斜平坦的城市化。针对传统城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大城市倾斜导致城市病、城市体系规模失衡等问题,新型城镇化强调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在城市规模和城市间发展关系方面,走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和联合发展的城市集群化和网络化发展道路。一方面,根据区位、交通、资源、环境、要素、市场条件,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在不同的区位建设不同规模的城镇;另一方面,通过基础设施网络联合起来形成群、圈或带,让空间上接近的若干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紧密联系起来,以便互相补充、相互配合,使处在城市群或城市带的每个城镇都能享受到城市群的外部经济协调发展成果。

第八,把同化作为重要原则,推进统筹协同的城市化。针对传统城镇化在推进过程中内部及外部各种关系的失衡和偏颇,新型城镇化不仅在处理化人、化地、化城、化市方面作出合理的政策调整,使其有可能回到合理同步的轨道,而且协调了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合理关系。尝试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五、结论与启示

如果说中国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取得全国胜利,实现了工作重心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第一次转移的话,在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之后,中国正从贫困、落后、封闭的乡村社会迈向富裕、繁荣、开放的现代城市社会,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将发生真正的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也可以说是第二次转移。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从主要解决“三农问题”到主要应对“城市问题”。从农村转向城市,“城市包围农村,最后融合农村”,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从现在起,必须真正尊重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规律,真正与过去告别,树立科学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思想与理念。基于以上关于经典城市化理论分析与中国城市化的实践,我们认为以下三点尤其重要:

第一,城市化的理念。城市化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五化同化,化人为本”。“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是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通过市场主体的自由选择,实现“化人、化市、化城、化地”的城市化。化人为本即实现人的城市化是核心,其他三化都应围绕这个核心有序推进。各类城市应该统筹兼顾,新城必须有产业,开发区也需要有一定的居住区。当然,这个协同和兼顾不是绝对的,在有些城市可能先化地、化城,后化人和化市,有些地方可以相反,有些地方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所偏重。

第二,可持续的理念。城市化不仅包括“四化”,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是一个像人一样的生命有机体。一个生命力旺盛的人,不仅有强健的身体,聪明的智商,优秀的情商,还有高尚的灵魂。城市和城市化发展也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城市,不仅现在而且未来持续保持着可持续的竞争力。因此,推进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除了营造宜居和宜商环境外,还应创造和谐的社会、多元的文化、优良的生态、创新科技及其开放互联的环境和条件。

第三,人本化的理念。推进城市化需要依靠人,最终目标也是为了人的幸福快乐、素质提升和自由绽放。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始终将人放在核心的位置和本体的地位,也只有这样城市化才能成功。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都要考虑人。在规划中,城市多大规模、什么功能、什么层次,要想到给谁建、谁来住、能来住、从哪来等。在建设中,要考虑到什么人、多少便利性、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等等。只有围绕人、依靠人、满足人,推进城市化工作才能成功。

参考文献:

[1]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J].城市问题,2008,(12):2-12.

[2]洪银兴,陈雯.城市化模式的新发展:以江苏为例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0,(12).

[3]洪银兴.城市功能意义的城市化及其产业支持[J].经济学家,2003,(2).

[4]倪鹏飞,颜银根,张安全. 城市化滞后之谜:基于国际贸易的解释 [J].中国社会科学,2014,(7).

[5]倪鹏飞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 [J].江海学刊,2013,(1).

[6]倪鹏飞,董杨 .市场决定模式的新型城镇化:一个分析框架[J].改革,2014,(6).

[7]倪鹏飞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政策框架[M].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2014.

[8]倪鹏飞,卜鹏飞.城市引领中国崛起——中国城市竞争力十年(2002—2011)研究新发现[J].理论导刊,2012,(12):48-53.

[9]倪鹏飞.新型城镇化需“返璞归真” [J].中国经济报告,2016,(2).

[10]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

[11]赵新平,周一星 .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02,(2):132-138.

丰城市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篇4

XX区委副书记 XXX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首先,向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希望两县区今后能够在更多的领域开展更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XX是1993年原南充地区区划调整时新组建的县级行政区,是南充市级机关所在地,是南充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全区辖25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幅员面积555.5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其中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1万,流动人口15万。XX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公元前204年即置县,时名安汉;公元1227年,南宋理宗下昀设府,赐名“XX”;1992年,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晋大史学家陈寿著《三国志》开创了XX三国文化之源,二十世纪初叶,民主革命家张澜先生曾在此开展爱国民主活动,共和国第一任公安部长罗瑞卿就生长在这里。明天上午,同志们可以到处走一走,看一看,希望XX之行能够给朋友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一、城市管理基本情况

由于XX城区是市中心,经营城市范畴中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等都统一由市上负责,这方面的情况一会儿请市上相关部门的领导同志为大家介绍。城市管理这一块由XX区负责。XX区城市管理工作,目前实行的是城管办、文明办、爱卫办三办合署办公,城管办是区政府议事协调常设机构,牵头协调总体工作。城管办下辖城管综合执法大队。

城管办的主要职责是:做好城市管理规划,代政府起草城市管理的办法、条例、规章、制度;组织重大城管活动;开展城市管理检查评比;授权城市占道审批;授权对城管执法大队加强领导;协调市、区有关部门共同搞好城市管理。负责XX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单位的评比工作;负责爱国卫生和卫生单位的评比工作。

在城市管理方面,我们确定的主线是“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树立窗口形象,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和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制定的工作思路是“一类街道美化、二类街道规范、三类街道有序”。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领导重视,加大工作力度

区委、区政府将城市管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对21个城管责任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纳入全年目标考核,占目标考核分值的10%。实行了县级领导、区级机关部门联系城管工作一条街制度,区委办、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及区纪委、区武装部作为牵头单位,分别联系一个城区或乡镇城管工作,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是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到一线视察城管工作,狠抓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解决、落实。

(二)广泛宣传,强化舆论导向

我们从抓宣传入手,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提高市民的城管意识。一是召开动员会,层层抓落实。各街道办事处、近郊乡镇、城管责任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召开了驻辖区单位、社区、学校动员大会。二是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在《南充晚报》整版刊载了《XX区一、二、三类街道的划分及管理标准》等城市管理的政策、规定。在电视台点播“都市城管人”故事片8集,报道城市管理系列新闻20余条,在四川日报、南充日报等省、市报刊登载城管新闻46条,编写简报72期。三是设立宣传站(点)集中宣传。开展宣传活动10余次,设立宣传站(点)210余个,出动宣传车42辆次,录制宣传磁带90余盘,发放宣传资料15万余份,接受政策咨询6万余人次。四是各社区居委会和驻辖区单位共同设置固定健康教育宣传专栏104处,定期开展城管创卫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仅社区就办健康教育宣传专栏135版。五是在全国第十四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期间,发动辖区单位、中小学校开展了大规模的爱国卫生知识、城市管理法规、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活动,在20余所中小学开展了“拒吸第一支烟”的万人签名活动。六是以“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为契机,开展“学习道德《纲要》,争做文明市民”万人签名仪式。通过宣传,充分调动了驻区机关、学校、驻军、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干部群众的创卫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

(三)加强日常管理,强化集中治理

1、加强日常管理,确保长治久效。一是抓重点时间管理。在元旦、春节、五

一、国庆、“两会”以及省市领导视察XX工作等重要节日、重大活动来临之际,加大管理力度,实行城管队员一律不放假,全天候守护,保证了市容秩序良好。二是加大了城区重点地段的管理力度。在城区人民中路、模范街14条主要街道,实施了定人员、定时间、定地段、定职责、定奖惩、定目标的六定工作职责。将一、二、三类街道管理标准进行了细化,制订了量化考核评分标准,并落实到城区中队,责任到人。三是实施全时段不间断的管理。以东南城管中队为依托成立了夜巡中队,加强了夜间机动巡查力度。四是提前介入管理。即管理从早上7:30开始到晚上10:00结束,使违规者无机可乘,大大减少了违规事件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日常管理效果。五是强化管理。对城区主要街道的乱停乱放,乱吐乱扔、乱悬乱挂、乱倾乱倒,特别是对粉馆、餐厅门口的白色垃圾等长期困扰我们工作的违规行为进行了严管重罚。

2、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和长期以来困扰城管工作的“老大难”问题为突破口,强化集中整治。

──以“3·1”火灾为鉴,强化整治乱搭乱建。“3·1”特大火灾事故发生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庚即策划了城管第一大战役,组织工商、建设、环保、卫生等相关部门,联合出动执法人员243人,车辆28台,分批次集中整治了西门市场、一市场及周边街巷的安全隐患,排查65条街巷安全隐患1235起。

──以治理城市“牛皮癣”为突破口,强化整治市容市貌。去年5月21日至31日,我们发动了向“牛皮癣”开战的城管工作第二大战役。开展了为期10天的专项治理“牛皮癣”活动,共投入人力12万余人次,财力25万余元,对四个街道办事处、两个乡镇的150条大街小巷、5.3万余个门面、3887幢楼房的“牛皮癣”进行清洗,清洗面积达426万平方米。得到了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许,受到了市上四次通报表扬,此项工作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的一大亮点。

──以“8·15”潆溪城市管理专题会议为契机,强化治理脏乱差。为贯彻市委、市政府“8·15”潆溪城市管理专题会议精神,落实市委督查室14号督办事项,我区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治理背街小巷脏、乱、差的第三次城管战役。投入人力2万余人次,财力25万余元,出动车辆2140余台次,有针对性地整治了农贸市场内的脏、乱、差和冒口经营;自行车、摩托车乱停乱放;违章占道经营作业;摩的、黑三轮、板架车;改燃工作和噪声污染;城市养犬工作;擦皮鞋、奶制品、卤制品、烧烤摊点;一类大街的丧葬用品、自行车、摩托车修理店和废旧收购店等八个方面的问题,纠正各类违规事件2万余起,城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噪声污染有了明显改善,分别受到市委目标督查室和市城管办四次专题表扬。

──积极稳妥解决市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整治吉庆巷再就业一条街及成衣街以街代市现象。对再就业摊区“占道”导致的街道拥挤、交通不畅、脏乱差突出等严重影响市容市貌问题进行了综合治理,取缔成衣街以街代市的现象,全部归入市场的集中管理。二是规范夜啤酒管理。先后取缔乱摆夜啤酒摊点54个,暂扣非法经营工具600余件。三是专项整治旧手机市场。城管、公安、工商、综合执法大队联合行动对旧手机市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整治,先后收缴旧手机134台,拘传25人,规划了二手手机市场,彻底纠正了游商走贩占道经营旧手机的行为。四是加大力度整治夜间临时洗车场。集中力量对夜间洗车场开展了突击整治,先后取缔41家不规范的洗车场,控制了污染源,确保了城区整洁、卫生。五是净化校园环境。区城管办与公安、交警、文化、环保、工商、建设联合出击,对XX区第六中学校和延安路小学等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拆除59个占道棚亭,彻底纠正学校周边及金鱼岭正街占道经营、支棚搭架、乱摆摊点等违规违章现象,维持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确保了学生的人身安全。为此,延安路小学给北城执法中队写了感谢信,赠送了锦旗一面。

(四)抓“细胞”工程建设,建立完善各项制度

──落实“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制。四个街道办事处和近郊乡镇狠抓“门前三包”的落实,市区大街小巷的临街单位、店铺,重新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33600余份,比去年增长1万余份,签订面达100%。

──进一步制定完善了各项城市管理规定。制定了《一、二、三类街道的划分及管理标准》、《加强擦皮鞋业统一管理的通知》、《加强自行车、摩托车、货三轮定点停放的通知》、《牛奶定点、定时营业管理的通知》、《卤制品定点规范管理的通知》等规定。

──完善环卫工作制度。一是环卫处在西城推行环卫体制改革试点,实行对外公开竞标、择优聘用、优胜劣汰,探索环卫工作新路子。二是环卫处和各街道办事处(含两镇)按照区城管办《关于背街小巷清扫保洁时间安排的通知》,统一了时间,并新增加保洁人员188名,加大了一、二、三类街道和无名小巷、居民院落的清扫保洁。三是各街道办事处和新建、舞凤两镇制订了清扫保洁方案、奖惩措施,实行定人、定位、定街道、定标准,实行两扫三保洁,确保城区街道、居民院落、城郊结合部干净整洁。四是落实了城郊结合部清扫保洁责任制,并投入财力5万余元,规划新建垃圾池12座。

──规范管理建筑工地。施工场地出口做到“一硬、二有”,即出口路面硬化,有冲洗轮胎水管、有污水沉淀池,全部实行打围作业,围墙规范美观。弃土运输和倾倒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地点及方式进行。

去年的城市管理工作在全市五县三区一市中,由2001年的排名第六升为今年的第三名,获得市城管委工作一等奖。

二、小城镇建设基本情况

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区域经济的载体,是推进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区共25个乡镇,7个建制镇,有6个被列为省级试点镇,1个被列为市级试点镇。几年来,我区小城镇的建设主要遵循:着眼长远,服从大局,突出重点,抓出特色,理顺体制,明确职责,科学管理,依法办事的原则,并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入手抓好这项工作:

(一)注重长远建设,严格执行规划

我区现在的小城镇规划是从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结合本地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及要求而制定的,做到了起点高、设计新、功能全、配套齐。2000年区建设局再次请四川省规划院、成都市规划设施院对潆溪、李家、芦溪、金台、双桥、共兴、搬罾等试点镇的总体规划作了重新修编,调整了功能规划,制定了风貌规划,做到了布局合理,各具特色,这些规划坚持了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原则,经过了审批,具有法律效力。小城镇建设坚持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加强了执法力度,严格按规划办事,坚决制止乱开口子、乱改规划、不顾大局的擅自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将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XX区小城镇建设的决定》的相关办法追究领导和经办人的责任。

(二)严格办事程序,规范建设行为

规范建设行为,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是小城镇建设落实规划的前提,是有序化建设的基础,是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和基本要求。我区小城镇的建设管理,努力向建立有型化建设市场方向转移,不断完善招投标管理制度,使工程建设逐步走上公开、公平、公正的轨道。对各类建设项目管理,工程不分大小,投入不分多少,不管是单位的或是个人的,任何部门和项目法人都不得擅自简化基本建设程序,所有建设项目都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审批权限履行报批手续并接受工程建设质量监督。进一步加大了行政执法力度,杜绝“三边工程”,进一步加强了安全生产检查和工程质量监督,防止“豆腐渣”工程和各类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资金管理,扩大投资效益

建设小城镇需要大量资金,通过改变投资体制,拓宽筹资渠道,用好用活政策,有效地积累小城镇建设资金,增大发展后劲。加强建设资金管理,杜绝收支上的“跑、冒、滴、漏”。按照区政府《乡镇、街道“零户统管”实施办法》的要求,各乡镇的小城镇建设配套费,实行一条线的管理办法,由乡镇经济发展中心负责建管工作的同志收取,统一存入区财政的小城镇建设专户,此经费部分用于建管人员的工资、福利外,其主要部分针对全区小城镇建设统筹进行安排,由乡镇提出建设项目,经区建设局审定后,拨付给乡镇,做到专款专用。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形成良性发展态势,逐步扩大小城镇建设发展规模,提升其档次。

(四)严格行政执法,加强依法治理

首先规范执法主体,明确执法责任。区建设局和区城管办是建设行政执法主体,在执法过程中,要求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公正执法,未经授权的严禁乱执法。第二,规范执法程序,加大执法力度。建立起了执法责任公示制度,进一步补充完善各项工作管理办法、办事程序,向社会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严格按程序办事,坚决纠正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第三,加强执法监督,完善制约机制。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深化部门执法责任制,积极推进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坚持谁主管、谁执法、谁负责的原则,对有审批权、办证权、收费权的部门及办事人员,严格行政办事程序,加强业务监督指导,防止出现问题或失误。

(五)理顺体制,强化领导

一是理顺管理秩序。各乡镇建设管理工作由各经济发展中心负责,具体工作由中心原负责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的同志组织实施,进行操作,以便切实履行好规划建设管理的职责,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小城镇建设中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各乡镇成立环卫所进行解决,工作由经济发展中心负责,其经费问题由乡镇人大行文收取,并提出标准经区物价局批准后操作实施。区建设局作为小城镇建设业务主管部门,工作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与乡镇的协调配合,理顺关系,搞好主动服务,及时有效地解决小城镇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推动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二是严格目标管理。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要纳入各乡镇的重要工作目标,由区目标办组织,区建设局协助。按照小城镇建设管理规定的内容、职能、职责和标准,以及市建设局2002年村镇建设工作目标,以铁的恒心,铁的规章,铁的手段,铁的纪律,进行指标对项考核。同时,根据XX区小城镇建设的《决定》,坚持扶优扶强原则,引进激励机制,实行效地奖惩,对工作抓得好的乡镇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差的给予通报批评。

丰城市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篇5

今年以来,县城建局扎实巩固机关效能年和创业服务年活动成果,紧密围绕 “XX—XX相向发展”和 “强工兴城”战略部署,完善各项制度,规范机关工作人员工作行为,全面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进一步提升环境优化的公信度、机关效能的诚信度、为民办事的可信度,为打造运转协调、办事高效、行为规范的机关管理与服务环境作了有效尝试。现将城建和规划、房管部门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工作自评如下:

一、强化城乡规划编制,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科学保障

为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全面落实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事先城乡规划体系全覆盖,全面完成我县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修编及按规定程序报批工作,我局已召开围绕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升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动员布置会,与县效能办一起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并制定了围绕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升办事效能工作机制和办法,且及时反馈了省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各项意见、材料。

二、强化城乡规划制度建设,提升城镇建设规划管理和服务水平

1、建立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规划部门已全面建立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所有重要项目、重点地段建设、重大规划事项都经城乡规划委员会讨论决定。

2、全面实施城乡规划备案制度。根据《城乡规划法》及《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规划部门编制的相关规划均已报送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目前还在进一步完善有关城乡规划备案工作细则,做好规划条件变更等备案工作。

3、严格建设项目“一书三证”规划许可制度。我局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核发“两证一书”,严格依据《江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及相关控制性详细规划出具规划条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未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对不符合规划条件的建设项目不予以规划许可。未取得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发改部门不予审批和核准。建设项目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国土部门申请用地。2010年,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配套编制了城区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绿地景观系统、给水与排水工程等17个专项规划,完成了县城29.27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规,实现了详规覆盖率达100%。

4、强化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效能。严格按照市统一规定的规划审批程序公布有关办事指南、审批流程。切实提高审批效率,选址意见书受理时限由法定20个工作日缩减至9个工作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由20个工作日缩减至10个工作日。目前,规划局严格按照上述审批时限办理各种审批事项。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保证了工作运行通畅高效。进一步完善了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失职问责等近40项制度,在制订制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制度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广泛采纳每一位干部职工的合理化建议,在班子会议讨论通过,付诸实施。

三、强化城乡规划监督管理,提高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1、强化城乡规划公开公示制度。规划部门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文件的精神,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规划批前批后公示制度、正负零验线以及规划竣工验收等批后管理制度。建设项目一经批准就及时将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及设计总平面图在公示栏、网上公示平台予以批前、批后公示。且正在建城市规划展示馆。

2、进一步加强规划批后监管。在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到正负零时,及时对建设项目进行正负零验线,对正负零验线不合格的建设项目移交执法局处理;同时,在日常规划管理工作中加大建设项目的规划巡查,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违规建设行为。对建设项目规划竣工验收过程中存在的违章行为一律移交执法局进行处理。

3、进一步加大规划执法力度。继续开展房地产开发中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治理,加大对城乡规划违规违法项目的查处力度,制定了违反城乡规划责任追究办法,有力地推进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四、强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度指导和督查考核

(一)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

1、示范镇根据当地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结合区位特点、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文化内涵,科学修编镇总体规划,编制控制线详细规划和镇域村庄建设规划,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镇域村庄建设规划的覆盖面达到100%,规划力求做到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注重与全县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专业规划相衔接。

2、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降低农民进城门槛。打破城乡户籍二元结构,加快人口向城镇转移,在示范镇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

3、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一是支持完善示范镇镇域道路网络、客运站、给排水管网、园林绿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防洪治涝等基础设施,建设符合标准的敬老院、广播电视、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统一建设便民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站。二是重点支持示范镇建设或完善一所幼儿园、一所中心小学、一所初级中学、一所卫生院。

(二)认真开展了城镇化督查考核,制定了考核方案。一是对城市建设项目,由县长每周召开一次调度会;二是对照新型城镇化考核方案工作部署,认真开展了相关工作,并结合其他县区考核情况,开展了赶先进,找差距、见实效工作。

(三)强化全县示范镇建设的调度指导和督查考核工作

1、强化一个保障,即强化组织保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借乡镇换届之际,配齐配强示范镇党政班子,选调懂业务的年轻干部到镇党委、政府任主要领导。二是健全帮扶机制。继续落实县、乡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机制,县里督导组每周一次,帮扶单位据不完全统计共督导、技术帮扶40余次。

2、狠抓两个重点。即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在确定了总规的同时,编制了示范镇近期三年详细项目计划和启动了示范镇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3、破解三大难题,即破解人才、土地、资金难题。一是引导人才聚集。优先支持创建小企业创业基地,为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下岗职工、本地农民等提供创业平台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尚未建立乡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所的,利用省就业自己扶持建设,采取政府购买就业岗位的方式,为每个示范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所落实3个以上公益性岗位,所需资金从省、市、县就业资金中安排。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每个示范镇安排转移就业技能培训500人,在省、市就业资金中按500元/人的标准给予补助。二是规范土地管理,示范镇的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收、统一储备、统一开发、统一供应、统一监管”制度。从2010年开始,连续三年在省、市下达我县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切块安排一定数量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每个集镇县本级每年安排建设用地指标不少于15亩,专项用于支持示范镇建设。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缓解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不足的矛盾,增减挂钩的周转指标和扣除农民安置用地以外,剩余指标的50%留给示范镇使用。三是加大资金扶持。从2010年开始连续三年县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示范镇的建设和发展。乡镇财政也必须安排一定的资金用户示范镇的建设和发展。2010年至2012年,示范镇当年新增地方财政收入100%返还,用于示范镇建设。在示范镇收取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土地出让金净收益提取相关基金后的收益用于示范镇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至2012年环保部门在示范镇收取的排污费,除上缴国家和省、市部分外,余额全部用于镇内环境治理。在争取中央预算内补助投资和省基建投资以及其他专项补助资金等项目、资金上要想示范镇倾斜,优先支持示范镇基础设施建设,示范镇规划的编制和管理费用县蔡振予以适当补助。

五、注重民生 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惠及百姓,改善民生,是我局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重点工作。

今年,我县计划新建廉租住房1000套,建筑面积约50000平方米;新建公共租赁住房100套,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156户,18600平方米。

(一)廉租住房工程建设有条不紊。1000套廉租住房分三地四个标段组织施工,其中惠民廉租住房小区264套主体已完工,正在内外粉刷;桂田利民廉租住房小区(三期)132套已于6月底开工,现基础施工完成,正在主体一层施工;杨桥益民廉租住房604套已于6月底开工,部分基础完成,正在主体一层施工,部分基础正在管桩基础施工。

(二)公共租赁住房小区100套公共租赁住房已于6月底开工,现在基础施工完成,正在主体一层建设;156户棚改任务的拆迁任务已完成约80%,安置房建设已完成21%,年底完成安置房建设50%以上。

(三)2010年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顺利进行。目前,位于德安县桂田大道的2010年廉租住房2、3楼已全部竣工,并

##

(四)严格把关,确保廉租住房工程建设质量。在设计阶段,保证充分利用房屋空间,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和住房的使用率;在施工过程中,我局加强操作流程,安全生产管理,严格遵守基建程序,强化各环节的监管,确保廉租住房“廉租”而不“廉居”。

(五)公平公正,确保廉租住房阳光分配。我局严格实行“三审三公示”的制度,建立县、镇(乡)、社区三级网络,按照“动态监管,条块结合”原则,建立享受廉租住房保障政策家庭档案,实施“定期回访”制度,严格准入和退出机制,使管理更加阳光、透明;严格实行公开摇号的配租方式,使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丰城市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篇6

积极稳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更是实践“三个代表”、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举措。建好农村小城镇为提升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扩大农业的土地经营规模,启动城乡市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节约农村用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富裕程度,刺激内需都有明显作用。因此,研究、探索我市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制约因素、潜在动力和政策措施显得尤为必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市城市管理局抽调精干人员成立了小城镇建设和管理课题调研小组,于11月2日至10日对我市的32个乡(镇、街办)的集镇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采取座谈、查阅资料和现场观摩等方式,重点对各乡(镇、街办)的环卫工作制度和落实以及集镇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镇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有32个建制乡(镇、街办),建镇规模方面,32个乡(镇、街办)建成区面积平均为平方公里,到2020年规划面积平均为平方公里,平均居住人口 万人,非城关镇规模最大的是上塘镇,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居住人口 万人,最小的是,建成区面积为平方公里,居住人口 万人。各乡(镇、街办)道路通车率100%,集镇公路硬化率达到100%,年镇区道路维护建设平均投入 万元。非城关镇已接通自来水的乡镇有,集镇自来水普及率 %,受益人口 万人;有的乡镇正准备筹建,如:其余乡镇均为自建机井和小摇井。非城关镇各乡镇镇区均已修建下水道,统一排放污水,排放方式均为无处理就地排放。各乡镇除城区镇(街办)和上塘镇建有管道煤气,其余乡(镇、街办)镇区居民大部分使用液化石油气,使用率达70%以上。

二、小城镇管理工作情况

城镇管理是提升城镇形象的有效举措,是城镇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城镇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镇形象的直接表现。近两年,各乡(镇、街办)在城镇管理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一些层面上取得了突破,一些工作出现了亮点。一是日常管理质量有新的提高。各乡(镇、街办)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兴建和扩建集贸市场,从“堵”向“疏”转变,有效解决了占道经营易反复的难题,有效解决了市容与繁荣的矛盾,为广大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经营场所。二是部分乡镇强化了广告牌匾的制作、安装、文字规范使用审批管理。三是部分乡镇建立了城管执法队伍,对市容管理、乱停乱放、占道经营和违章建筑等现象进行了专项治理,城镇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四是部分乡镇加大环卫设备投入,自购垃圾清运车和洒水车,提高了城市环卫机械化水平。五是各乡(镇、街办)环卫工作都由居委会负责管理,在集镇区都建立推行了“保洁全天侯、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的环卫管理责任制,落实“每天一小扫,集市一大扫”的环卫工作制度,有效缓解了小城镇脏、乱、差的现象。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城镇管理体制不顺畅,城镇管理中职责不清、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依然存在,导致出现管理死角。第二,城镇管理意识不强,管理力量薄弱,这一点在环境卫生管理表现上尤为突出。第三,城镇管理一些基础性工作比较薄弱,市政设施家底不清,维护保养工作滞后。第四,环卫设施数量、质量还欠缺,环卫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第五,城镇管理服务队伍结构不完善,专业队伍人员不足,特别是城镇道路清扫保洁队伍人员短缺,我盟每个清扫保洁人员所负担的面积平均 多平方米,有的地区达到1万多平方米,与国家所规定的每个保洁员3800平米的标准相差很大,严重影响了道路清洁的质量。第六,部分乡镇成立的城管执法队伍不具备执法资质,执法工作开展不畅,执法力度不大。第七,市政设施日常维护出现缺位现象,导致服务功能不能有效发挥

(二)今后的工作重点及措施

1、在把握细节上取得突破。城镇精细化管理的方方面面与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城镇居民能够感受和体验到的,就是其中的细节。细节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城镇市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城镇管理每一项工作都应该认真对待,精细操作。城镇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从老百姓关心的路边、楼边、身边等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入手,把贴近百姓生活、整治群众身边环境的“小项目”作为便民利民工程,如居民区街巷硬化等方面。城镇管理要在“兼顾”中求“和谐”要由单纯的管理型向综合服务管理型转变,有效缓解城镇中的矛盾,使“管”与“被管”逐渐成为和谐城镇的共同体。

2、在人性化执法上取得突破。在城镇管理中以精细化管理求效率,也必须以人性化执法保满意,在严格执法管理与群众满意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才能走出一条和谐城管的路子。目前,我市大部分乡(镇、街办)的城镇管理工作都由居委会负责,少部分乡(镇、街办)成立城关执法队伍。构建执法责任体系,细化岗位职责,明确责任目标,将执法岗位分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两大类,并进一步细化,将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奖惩措施落实到人。要注重制度配套,制定检查措施,实施量化考核奖惩制度。要转变执法理念,换位思考,树立优良的工作作风,推进执法手段的人性化,变管理式执法为服务式执法,做到被动执法向全能服务转变,市容与民生统筹兼顾,在工作中不仅做到有理、有力、还要做到有情有节。

3、在城镇环境卫生质量提升上取得突破。按照“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的原则,下功夫集中治理脏、乱、差,把城镇环境“做美、做靓、做优”,加强环卫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环卫机械化程度。管理工作重点是规范建筑工地围档,规范街道垃圾收运处理,规范街巷摊点摆设,规范街道车辆停放,规范户外广告牌匾,规范小区物业管理,规范建筑外立面装饰。加快城镇小街小巷治理改造,从街巷硬化、净化,垃圾收集、压缩和转运、污水收集池等方面入手。加快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通过管理与建设并重,高标准地改善镇容镇貌,高质量地提升环境卫生水平,把“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秩序化”水平提高一个档次,提升城镇形象、品位,彰显城镇发展的活力。

4、创新完善工作机制上取得突破。(1)是完善城市管理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体系,建立起干管分离、责任明确、考核严格、监督到位、工效挂钩、责权利统一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2)是实现对城市的长效精细管理。要坚持日常巡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3)是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推行“综合”巡管模式,让巡管负责人责、权、利共担,联责联利、同奖同罚;要建立和完善乡(镇、街道)城镇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协调解决城镇管理日常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三、小城镇垃圾处理的基本情况

1、小城镇的垃圾数量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明显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集聚到新建的中心村和小城镇,这使昔日分散在广大乡村的垃圾、污水等也随人口集聚而日益集中化。据调研组不完全统计和县城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市小城镇集镇日产垃圾量根据集镇大小和人口数量(不含工业垃圾)由2吨到30吨不等,平均达到6吨,其中上塘镇镇区居民10万多人,日产垃圾可达40吨。全市各乡(镇、街道)全年垃圾总量可达 余吨,近两年增幅在5%以上,并维持逐渐增长的趋势。

2、小城镇的垃圾种类

据调查发现:现在的农村生活生产垃圾已不是简单的草秸、草木灰等,“白色垃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土地和居住环境的污染程度也越来越高。通过典型调查,基本弄清楚了我市小城镇的垃圾构成情况:一是生活废弃物组成的有机物成分(如厨余、果皮、粪便、秸秆等)为主,约占85%以上;二是以玻璃、塑料、金属等工业可回收物质的比例相对不大,占12%左右;三是医疗垃圾占总量的3%,并且随着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垃圾组成越来越接

近城市垃圾成分,无机含量,易堆腐垃圾和可回收废品含量将会持续增长。

3、小城镇的垃圾管理机构

目前全市各乡镇还没有专职的垃圾管理机构,大部分为居委会负责管理,大部分乡镇雇请5-7名保洁员。少数乡镇如蕉坑、石江等配备人员较少,有2人。总体看来,各乡镇的清扫面积较大,清扫人员少,任务偏重。国家行业指导标准为人均日清扫面积4000平方米左右,而各乡镇的人均清扫面积远高于此标准。保洁员工资待遇低,大部分维持在400-600元/月,个别乡镇的保洁元工资只有250元/月,极大打击了保洁员的工作积极性,目前大部分乡镇每天只能做到一至两次小扫,集市时一次大扫,其他时间内不保洁,垃圾清理不及时更不彻底。

4、小城镇的垃圾管理机构经费情况

由于我市对小城镇的垃圾管理政策还不够完善,全市小城镇的垃圾管理机构经费还没有列上市乡镇财政切块,目前主要来源为一是收取临街门店每月卫生费,各乡镇收费标准从48元/年到150月/年不等,个别乡镇还没有收取店铺卫生费,如:石江;收取驻集镇单位每月卫生费,各乡镇收费标准从300元/年到1200元/年不等;居民卫生费基本上难以收取。二是乡镇从财政和各渠道中挤出一部份,也是经费来源的主要部份,大部分乡镇每年补贴5-8万元、个别乡镇如秀市镇因为保洁路面面积大和一些环卫机械的购置,今年镇财政补贴达到23万元。石江乡因只雇请保洁员2名,也必须挤出近1万元方能满足垃圾管理机构经费量,垃圾管理机构经费严重短缺。

5、当前小城镇的垃圾处理方式

全市非城关镇乡镇无一设置了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压缩站。日常垃圾还仅处于收集填埋阶段,主要依靠不规范的垃圾池和果壳箱。垃圾收集设施过于简单,且收集点设置不合理,数量较少。小城镇垃圾清扫和收集范围为大街道和集贸市场,镇郊和次干道垃圾基本不作任何处理,垃圾死角较多。乡镇垃圾运输主要雇佣板车,中四轮车,个别乡镇自购了垃圾运输专用车和洒水车,如白土镇、袁渡和上塘等。运输工具相对简单,效率低下,垃圾难以做到日产日清。总体来看,全市各乡镇对垃圾的处理非常简单,虽然个别乡镇正预筹建垃圾焚烧站,如白土镇和洛市镇等,但目前处理方式均为简易填埋,虽然每个乡镇都选定了垃圾填埋点,但填埋点的场址不科学,有的填埋点离周边村庄较近,有的地势过高,有的靠近公路。调研中发现,大部分乡镇的垃圾填埋点已到使用年限,在重新选择填埋点的问题上,由于当地百姓的强烈发对,大部分乡镇均遇到较大的压力,在偏远山区,如石江乡,由于地广人稀,山凹地形较多,容易选择垃圾填埋点,且可以连续使用多年;在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带,如拖船镇和小港镇等,垃圾填埋点难以选择,且使用年限有限垃圾处理不当,直接影响了小城镇的市容环境,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还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倾倒在池塘、河塘等地的垃圾对群众的饮水安全造成威胁。倾倒在房前屋后的垃圾,容易传播疾病。还有一些不可分解的垃圾如电池等有辐射作用的垃圾对群众身体健康影响较大。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全市各乡镇的管理机构,小城镇环卫清扫保洁机制的建立还不完善外,具体存在以下深层次问题:

1、观念陈旧,缺乏环保意识。农村垃圾成分复杂,数量庞大,是一个很大的污染源同时也是潜在的资源库。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处理,那它将是一个很大的污染源,严重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和农村生态环境。如果能进行垃圾的处理和循环利用,节约资源,那它将是潜在的资源库。

2、政策制度滞后,缺乏有效监管。据查,目前江西省尚未形成系统的农村小城镇垃圾处理利用政策制度,现有的综合利用政策只有积极鼓励利用的手段,没有建立强制性措施,缺乏监督管理机制,执法人员执行难度大,导致政策落实难。此外,针对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的农村垃圾处理缺乏相应的管理办法,更谈不上系统的监测、监管、预测、预警体系。

3、投入不足,技术设施落后。目前我市小城镇管理人员的经费来源虽然能收取到少量的临街门店和集镇单位每月卫生费,但各级财政不保障;投资渠道也相对单一,投资强度和农村经济发展脱节。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或资源化利用技术较少。农村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数量、质量都难与满足小城镇的发展要求。

4、体制不健全、机制不长效。所有乡镇没有成立专职管理机制,没有建立专职环卫队伍,大部分依靠居委会管理。环卫力量薄弱。环卫人员太少,没有建立起一整套规范的管理措施,环卫管理没有实现长效化和制度化;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滞后,环境卫生成了被忽视的角落。

(二)、对于加强小城镇垃圾处理的建议

1、大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小垃圾、大文章。处理小城镇垃圾决不是一件小事情,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努力营造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形式上要通过专题会议,并采用广播、墙报、电视、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整治氛围。要从乡镇街道开始,教育居民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遵守卫生管理、门前三包、自觉做好房前屋后的环境清洁和绿化美化建设,形成“人人爱卫生、爱家园”的良好氛围,从而逐渐引向到广大农村农民中。同时鼓励农民对垃圾中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回收,积极使用农家肥。大力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在宣传中及时推广一批好的典型,对工作不力的要进行曝光批评。

2、制定收费方法和政策,多方进行扶持。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在小城镇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规定出台前,可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按照集镇和农村垃圾收集运输等实际开支情况,酌情征收卫生费,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

1、建制镇建成区可参照县城区生活垃圾有偿服务费征收标准执行。

2、村庄每人每月征收1-2元,企事业单位按人数每人每月征收1-2元,商店按每店每月征收10-30元,建筑垃圾按每平方米征收1元垃圾有偿服务费标准执行。各级财政要对小城镇垃圾的处理给予贴补,特别是经济比较困难的乡镇要给予重点扶持。

3、垃圾清扫及清运。(1)清扫:房前屋后由住户负责;村道、沟渠和绿化带的卫生与白色污染由保洁员负责;各住户的生活垃圾由保洁员每天定时收集,要求保洁员对垃圾适当分类,对泥土和树枝、树叶就地处理;(2)清运:以乡镇为单位: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建立清运队伍,给各乡镇配备1-2部清运车,当天垃圾当天清运、防止“滴、洒、漏”现象。

3、强化考评督查,确保整治实效。小城镇垃圾整治必须实行目标责任制,要层层建立年度目标责任制和督促、协调工作机制,强化领导责任制的落实,整治成效的考评要纳入年终统一考核内容,作为评先、评优和奖励的依据。要求各乡镇每月定时或不定时自查,建立月报季度。市城管局建立抽查及定时检查办法,并建立动态管理制度。考评好的给予表扬和一定资金奖励,并予以表彰。对垃圾整治不力的村镇将予通报批评并不得参加“文明村镇”、“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镇”的评选,并对主要责任者进行效能警告。

4、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建立和健全管理机制,逐步加大环卫设施的投入。成立专职管理队伍,要根据小城镇规模组建一支专业环卫队伍,扩大清扫面,延长清扫保洁时间,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购买装运垃圾的专用运输车辆,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建立定期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的机制,定期对垃圾死角进行清理。建议管理队伍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由市编委顶事业编制。在调研中发现,垃圾处理工作目前是各乡镇政府非常头疼的大事,由于垃圾填埋点大都临近使用年限,另选垃圾填埋点是迫在眉睫。为防止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简易填埋,污染环境。应在各乡镇建垃圾压缩站,根据地域远近、人口密度、垃圾日产数量多少等因素,选择每3-4个乡(镇、街办)集中规划建设一个无害化垃圾填埋场。值得注意的是处理场的建设要统筹考虑,避免到处开花,减少污染面,垃圾处理场的选择要在有关部门

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城市规划 篇7

在社会经济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城市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城市规划是政府对区域经济、城市经济予以合理调节的主要工具, 也是政府对城市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和重要依据。本文就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城市规划进行探讨。

2 城市规划的作用

2.1 整合作用

城市规划以城市的公共利益和整体利益为准则来有效调节土地使用中存在的矛盾, 其实质是努力平衡冲突各方利益, 要利用城市规划的整合作用来判断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分配是否合适, 以便能够让冲突各方得以共同接受。

2.2 控制作用

城市规划会有效地约束那些对城市公共利益和整体利益进行妨碍的行为。控制作用既是城市规划得以形成的最初动因, 又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主要特征。利用城市规划来如何控制, 这实质上是对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解。

2.3 保障作用

利用城市规划能够有效地再分配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 要优先考虑低收入者住房、公共物品等土地使用情况, 有效地保障社会分配的公平。因此, 城市规划既要让政府的公共政策较好地体现出来, 又要将政策的公平性予以体现和兼顾, 体现出一定的保障作用。

2.4 引导作用

城市规划能够有利于激励形成城市空间秩序的行为, 有利于对城市物质环境予以改善, 便于对城市建设的方向予以更明确地引导。

3 适应城镇化发展新形势的城市规划的建议

3.1 顺应时代的要求, 开展低碳城市规划的探索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 要提出本规划区域内的一系列控制标准, 如城镇建设排放总量控制标准、碳汇清除量控制标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标准等。在总体规划城市未来发展的阶段, 需要整体研究城市的交通体系、土地利用、组成形态, 对城市整体的固碳措施、形态构成、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交通体系模式、土地利用模式进行综合地考虑。在对城市进行详细规划时, 需要基于城市未来发展总体规划来有针对性的研究城市中功能相对集中的地区, 并提出相应的“低碳减排”的措施。

3.2 引入城市总规划师制度

从目前来看, 在法国、德国、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政府都普遍采用城市总规划师制度, 以便确保城市规划的连续性和正确性, 也能够让决策的科学性得到大幅度的增强。城市总规划师的职责主要包括四点:第一, 对城市规划委员会或者城市规划审议会的议程予以具体安排, 并且给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管领导做好参谋作用, 协助领导对各项议题予以审议, 提示还会代表城市规划委员会或者城市规划审议会来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第二, 对社会各界予以协调和沟通联络, 要对社会各界关于城市规划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予以倾听, 并且对重大分歧予以解释和协调;第三, 负责城市发展政策制定和规划修编的计划工作、协调工作;第四, “现场”监督城市规划的具体实施, 并且对各方面的意见予以及时汇总, 另外, 还要定期修改或者检讨城市规划蓝图。

3.3 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

产业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 对于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极为有利, 例如格尔木市就基于自身实际情况来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 具体措施如下:

3.3.1 工业布局

以格尔木工业园区为统领, 建设盐湖化工产业区、金属采选冶炼产业区、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区、光伏发电产业区等区以及跨省协作的藏青工业园、新青工业园和柴达木浙江工业园格尔木区, 形成“一园多区、集群发展”格局。

3.3.2 旅游业布局

“一心”, 格尔木特色旅游接待与城市休闲中心;“一园”, 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一环”, 环城郊野休闲旅游带;“两轴”,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轴、南丝绸之路探险轴;“五区”, 察尔汗盐湖工业旅游区、昆仑文化旅游区、玉珠峰户外登山旅游区、可可西里科考旅游区、长江源头生态探险旅游区。

3.3.3 现代物流布局

建设一个综合型园区和四个专业型物流中心, 即格尔木城南综合物流园区, 昆仑工业物流中心、格尔木航空物流中心、察尔汗工业物流中心、乌图美仁工业物流中心。

3.3.4 现代商贸布局

中心城区建设综合性、现代化、多元发展的城市现代商贸集聚区, 集聚区内形成“两核多点”结构布局:“两核”即以八一中路、昆仑中路为中心的老城商业核心区和由特色商贸、新型商业、商务金融三大板块共同构成的新区商贸核心区;“多点”包括特色市场区、昆仑园景区配套休闲商区、鱼水河休闲娱乐区、格尔木火车站商区和机场服务区。

3.4 完善城市规划制定中的公众参与

众所周知, 城市规划往往会具有公益性、社会性、政治性的特征, 直接关系到广大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 很有必要完善城市规划制定中的公众参与, 这也是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而公众参与也就意味着城市规划的修改和制定都应该要经过公众讨论, 都要全程公开, 结合国外的成熟经验来看, 城市规划制定中的公众参与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内容:第一, 在完成了城市未来发展规划的初稿之后, 应该要通过新闻媒体、举办说明会等多种方式来向广大城市居民说明解释;第二, 为了能够对公众意见予以充分征询, 务必要设定一定时间的公示时间;第三, 在对公众意见予以充分吸收、讨论的基础上修改城市未来发展规划的初稿, 并且形成正式的征求意见稿;第四, 再次征询公众意见;第五, 经人大批准、经规划审议会审议通过后则可以公布实施;第六, 城市居民可以对城市规划的实施情况予以实时监督, 并可随时质询城市规划管理部门。

4 结论

总之, 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措施和根本保障, 关系到国计民生, 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吴次芳.中国土地利用规划面临的基本矛质及制度改革探讨[C].长沙:美国林肯土地研究院, 中国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研讨会.2010-10.

[2]罗巧灵, 胡忆东, 邱永东.国际低破城市规划的理论、实践和研究展望[J].规划师, 2011, 22 (5) :5-10.

丰城市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篇8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让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意义自不待言。

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率在30%到70%之间是城市快速发展阶段。与国际发达国家80%左右的高城镇化率相比,中国城镇化空间依然很大。而且,由于目前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0%,包括2.7亿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缓慢,如何提升城镇化的质量,任务非常艰巨。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预测,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这意味着更多农村人口会进入城市。但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市发展模式,必然带来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产业升级缓慢、各种“城市病”暴发等诸多风险,影响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经济增长的持续发动机

如何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城镇化进程怎样从追求速度转向追求质量?

2016年 2月25日在北京举办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座谈会”上,这些问题成为会议焦点。这次座谈会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新华社瞭望周刊社、瞭望智库主办,《瞭望东方周刊》和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承办。来自中央党校、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大学、香港城市规划院、瞭望周刊社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部分城市管理者,围绕户籍制度、土地政策、农民工市民化、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等焦点话题热烈研讨,提出了很多建设性建议。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中国城镇化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存量上来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0%,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方面还有很大空间。从增量上来看,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增长了1.3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了 2000多万。新增城镇人口进入城市后,带来消费结构改变和2万多个不同规模城市(镇)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改善等都将拉动经济增长。

香港城市规划院副院长孙纪平对比内地和香港的城镇化发展认为,当前内地城镇化发展经历着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和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疏散的双重驱动,还有较大动力。

“智慧城市和绿色生态城市等新型城市建设蕴含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表示。

李铁也指出,城镇化发展面临着深层次利益结构调整,这既包括城市居民方面的固化利益,也包括城市管理者方面的固化利益,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目标则无法实现。

需要户籍制度改革,也要培养产业居民

“目前城市发展已经形成固化的利益格局。”李铁说,要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矫正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端正城镇化指导思想。矫正与端正,都将触动深刻的利益调整。“如果我们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去理解城市的话,城市只能向一個错误的方向继续发展。当我们个人的利益成为改革阻力的时候,我们的城市不会很美好。”

与会专家们承认,最具含金量的利益,是户籍及依附在户籍上的福利。

专家们表示,农民工市民化政策不应只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主线。在他们看来,当前农民工转户意愿并不高。河南省禹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河以禹州为例认为,由于农民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政策优惠较多,更多农民工只愿意在城里居住,转户意愿并不高。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郧文聚提到,2015年浙江大学新生中约有两千名来自农村的学生,当中只有5人转户。

对于下一步市民化问题,孙纪平认为,目前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关注,是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民工身份转变上,这点很重要,但是还不够,需要从城市思维角度进一步重视城市的产业居民,要从城市产业体系完善的角度对农民工市民化进行宏观政策设计。“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农民工不仅仅需要初级职业技能培训,更需要完整的职业技能体系,使其可以看到自己未来的完整而长期的职业生涯目标,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从人口红利向人口质量红利转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陶然长期研究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问题。他认为,户籍改革一定要符合人口流动规律,现在放开的多是人口流出地,“相当一部分房地产供应过剩的城镇,希望农民工过来买房,但这不是他就业的地方,买了房实际上还是用不上,”相反,人口流入地尽管吸引很多人来就业,农民工要解决户籍问题,路径是积分制,但积分谈何容易。陶然直言,“沿海地区和就业比较好的城市,制定的入户积分政策是相当严苛的。”

“土地红利”仍有潜力

新型城镇化,土地政策是保障。与会专家认为,土地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难点问题,但也蕴含着巨大的机会。

郧文聚指出,多年来土地红利为城镇化作出了贡献,现在来看,土地红利对新型城镇化发展仍有巨大潜力可挖,仍将发挥巨大作用。比如,当前城镇低效用地问题很严重,但是广东的“三旧”改造有很多经验,上海也明确提出了城市建设用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这些事实证明,城镇低效用地改造有空间。

郧文聚表示,农民进城了,土地经营权、承包权不一定完全退出来,宅基地使用权不一定退出来,“需要很好地解决。”

郧文聚认为,“土地红利”对城镇化贡献巨大,未来如何继续释放“土地红利”,还需要继续探索。

与会专家谈到“要处理好改革与法律的关系”。他们认为,目前许多政策虽已出台,但相关法律仍未准备好。 比如,郧文聚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土地政策上我们还没有准备好,这些文件都是许可,还没有上升为国家的土地法,或者叫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有了土地法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时,才是依法行政,我们处在许可和法律要求中间地段,在这个中间地段我们要把这些底线把握好,才能够用好土地红利。”

nlc202309091217

陶然表示,土地制度改革,还有一个城市内部土地利用不集约的问题,主要是在工业用地上。“城市所谓的摊大饼,基本上都是工业区在摊大饼,我们的商业住宅是非常密集的。”

陶然说,工业用地粗放是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中的最大问题,我国工业用地约占城市新增用地的40%,大多数国家工业用地占比约在10%~15%。 “这种模式在过去一段时间带来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但它是一个扭曲的模式”。

对于当前的“人地挂钩”政策,郧文聚认为,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太强,“人地挂钩”政策是“结果账”而不是“依据账”,中国现有各项政策还不能很好地保证“人地挂钩”的实现。

一个省要有若干个区域中心

与会专家认为,最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两个关于城市发展和城镇化的重要文件,说明城市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历史地位在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面临非常大的机遇,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郧文聚指出,新型城镇化应该是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发展相结合,可以说当前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期,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春天到来了。

如何培育发展一批中小城市、加快城镇群建设,是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社科部主任、一级教授王怀超最关注的问题。

“凡是发展比较快的地区,都有区域中心。”王怀超说,广东、江苏、浙江、山东都有两个中心,除了省会,还有经济中心,相得益彰,发展很快。而西部省份,多数都是省会一城独大。

“我觉得,中国要走一条一个省若干个区域中心这条路。” 王怀超举例,湖北省6000多万人口,武汉市就占了五分之一,实际上已经饱和了。但湖北发展起来两个副中心,一个襄阳一个宜昌,都有400万、500万人口,如果襄阳、宜昌发展成武汉的规模,三个中心占全省人口就超过50%。“再加上其他城镇,就超过70%了,所以,还是要加快发展区域性的中心城市。”

王怀超认为,要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域、县域都要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镇),这是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为了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央已经提出了放权改革,放权要在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给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权,并且使这种自主权实现常态化和制度化。

区域性中心城市,关键要有产业支撑。“关注农民工户籍问题很重要,但是还不够,从城市角度,要逐步建设城市产业基地。”孙纪平提出城市“产业居民”概念,认为城市是由产业来驱动的,城市管理方式要更加注重“产业人口”這个内涵。

新的模式和动力何在

在乔润令看来,关于城镇化发展新的着力点、新的战略重点和新的发展方向,在顶层设计和理念上已经基本形成,中央政策密集出台,但是在地方反而缺乏推进的方向和动力。主要原因在于,“旧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新的模式和动力何在?”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认为,地方在落实城镇化政策中存在诸多不到位的地方,比如以方案来落实方案并未使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研讨会上,河南禹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河介绍了禹州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验。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城市,禹州承担着给中西部地区提供可复制模式的重任。禹州打破户籍壁垒,着眼于打破权益和福利壁垒,取得不错的成效。结合房地产去库存,市政府制定优惠政策,把进城农民的住房问题解决了,同时搭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具体实施平台解决就业问题,提供就业保障,实现产业留人。

目前,禹州转移人口融入到城区各行各业中,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到整个社会。“群众满意度有了更大的提高,干部的工作作风在新型城镇化推进工作过程中也得到了转变。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提升了我们的主导产业,促进了经济发展。”

对于引导地方发展方面,李铁认为要把政策通过通俗语言变成大家更关心的事情,这需要发挥媒体的作用。

新华社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王磊表示,“在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历史进程中,主流媒体作为社会信息中枢,不仅要当改革的观察者、时代的建设者、历史的记录者,也更应该成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积极建设者、正确的倡导者。”

王磊指出,在涉及利益关系和复杂调整过程中间,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要履行好引导正确舆论和促进共识的责任,履行好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履行好倡导和传承城市文明的责任,履行好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履行好人文关怀的责任。

上一篇:科技局2010年终工作总结与2011年工作计划下一篇:理性选择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