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锅炉现场处置方案(精选6篇)
1、抢险人员组成:本班当班人员,或临时抽调附近岗位当班人员。
2、蒸汽锅炉发生事故,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前提下,为防止事故扩大,可以在现场指挥人员的指挥下,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如下工作:
2.1在供电没受影响的情况下,加快放渣速度,快速把渣火出,同时边用湿炉渣、砂土等灭炉火,并打开所有炉门降温。
2.2若供电受影响,炉渣不能放尽,则用湿炉渣、砂土等灭炉火,并打开所有炉门降温。
2.3关闭该炉在分汽包上的阀门。
2.4关闭给水泵上阀门,并停掉给水泵电源,防止给水遇炉火产生蒸汽造成炉墙进一步受损。
3、分汽包出现破裂事故,蒸汽锅炉按紧急停炉处理。
4、对炉火、油火灾用砂土、湿炉渣或灭火器灭火;对电气火灾用CO2灭火器灭火;普通火灾用消防水龙带灭火。
5、因事故影响到供电时,禁止盲目送电,应与供电部门联系配合,电工查找原因,处理完好后恢复送电。
1 脱离低压电源
(1) 如果触电地点附近有电源开关或电源插座, 可立即拉开开关或拔出插头, 断开电源。但应注意到拉线开关或墙壁开关等只控制一根线的开关, 有可能因安装问题只能切断中性线而不能断开相线。
(2) 如果触电地点附近没有电源开关或电源插座 (头) , 可用有绝缘柄的电工钳或用干燥木柄的斧头切断电线, 断开电源。
(3) 当电线搭落在触电者身上或压在身下时, 可用干燥的衣服、手套、绳索、皮带、木板、木棒等绝缘物作为工具, 拉开触电者或挑开电线, 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4) 如果触电者的衣服是干燥的, 又没有紧缠在身上, 可以用一只手抓住他的衣服, 拉离电源。但因触电者的身体是带电的, 其鞋的绝缘也可能遭到破坏, 救护人不得接触触电者的皮肤, 也不能抓他的鞋。
(5) 若触电发生在低压带电的架空线路上或配电台架、进户线上, 可立即切断电源的, 应迅速断开电源, 救护者迅速登杆或登至可靠地方, 并做好自身防触电、防坠落安全措施, 用带有绝缘胶柄的钢丝钳、绝缘物体或干燥不导电物体等工具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2 脱离电源过程中注意事项
(1) 救护人不可直接用手、其他金属及潮湿的物体作为救护工具, 而应使用适当的绝缘工具。救护人最好用一只手操作, 以防自己触电。
(2) 防止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可能的摔伤, 特别是当触电者在高处的情况下, 应考虑防止坠落的措施。即使触电者在平地, 也要注意触电者倒下的方向, 注意防摔。救护者也应注意救护中自身的防坠落、防摔伤措施。
(3) 救护者在救护过程中特别是在杆上或高处抢救伤者时, 要注意自身和被救者与附近带电体之间的安全距离, 防止再次触及带电设备。电气设备、线路即使电源已断开, 对未做安全措施挂上接地线的设备也应视作有电设备。救护人员登高时应随身携带必要的绝缘工具和牢固的绳索等。
(4) 如事故发生在夜间, 应设置临时照明灯, 以便于抢救, 避免意外事故, 但不能因此延误切除电源和进行急救的时间。
3 伤情判定
对电击者应在10 s内用看、听、试的方法, 判定其呼吸、心跳情况。
(1) 看。看伤员的胸部、腹部有无起伏动作。
(2) 听。用耳贴近伤员的口鼻处, 听有无呼吸的声音。
(3) 试。试测口鼻有无呼气的气流, 再用两手指轻试一侧 (左或右) 喉结旁2~3 cm凹陷处的颈动脉, 有无搏动。
若看、听、试结果, 既无呼吸又无动脉搏动, 可判定呼吸心跳停止。
4 急救措施
(1) 电击者如神志清醒, 只是心慌, 四肢发麻, 全身无力, 但没失去知觉, 则应使其就地平躺, 严密观察, 暂时不要让其站立或走动。
(2) 电击者神志不清、失去知觉, 但呼吸和心跳尚正常, 应使其舒适平卧, 保持空气流通, 同时立即请医生或送医院诊治。随时观察, 若发现电击者出现呼吸困难或心跳失常, 则应迅速用心肺复苏法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压。
(3) 如果电击者失去知觉, 心跳呼吸停止, 则应判定电击者是假死症状。电击者若无致命外伤, 未得到专业医务人员证实, 不能判定电击者死亡, 应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5 心肺复苏法
电击伤员呼吸和心跳均停止时, 应立即按心肺复苏支持生命的三项基本措施, 正确地进行就地抢救, 并对路人呼救。
(1) 清理口腔异物、通畅气道。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是通畅气道, 如已见到口内有异物或呕吐物, 则应先将其清理掉。
(2) 口对口 (鼻) 人工呼吸。每次吹气用时5 s, 吹入2 s, 吹气量约800 ml, 放松3 s。对受电击的小孩, 只能小口吹气。
(3) 胸外按压。胸外按压要以均匀速度进行, 100次/min左右, 垂直将正常成人胸骨压陷3.8~5.0 cm (儿童和瘦弱者酌减) 。
(4) 急救方式。先吹气2次, 然后进行胸外按压, 其节奏为:单人抢救时, 吹气2次按压15次, 反复进行;双人抢救时, 吹气1次按压5次, 反复进行。
在抢救过程中, 要每隔5个循环再判定一次, 每次判定时间不得超过5~7 s。在医务人员未接替抢救前, 现场抢救人员不得放弃现场抢救。
6 注意事项
(1) 现场急救贵在坚持。
(2) 心肺复苏应在现场就地进行。
(3) 现场电击急救, 对采用肾上腺素等药物应持慎重态度, 如果没有必要的诊断设备和足够的把握, 不得乱用。
一、工作场所 保项目所属施工区域。
二、中暑特征
1、中暑类型: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
2、中暑症状 1)先兆中暑
其症状为:在高温环境劳动一段时间后,出现大量流汗、口渴、身体感到无力、注意力不能集中,动作不能协调等症状。
2)轻度中暑
其症状为:除有先兆中暑症状外,出现头晕乏力、面色潮红、胸闷气短、皮肤灼热而干燥,还有可能出现呼吸循环系统衰竭的早期症状,如面色苍白、恶心、血压下降、脉搏细弱而快、体温上升至38.5度以上。此时如不及时救护,就会发生热晕厥或热虚脱。
3)重度中暑
一般是因为未及时适当处理出现的轻度中暑,导致病情继续严重和恶化,随着出现昏迷、痉挛或手脚抽搐。此时中暑病人皮肤往往干燥无汗,体温升至40度以上,若不及时抢救,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3、发生条件:高温及工作场所通风条件差、烈日直射头部、工作强度过大、连续工作时间长、睡眠不足或过度疲劳。
4、中暑危险性:中暑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诊病,若不给予迅速有效的治疗,可能引起抽搐、永久性脑损害或肾脏衰竭,甚至死亡。
三、应急程序
1、现场人员第一时间向现场负责人或项目安全管理人员报告。
2、现场负责人或项目安全管理人员接报告后及时赶到现场。
3、根据现场情况,按照应急处置措施组织现场人员进行救治。
4、按照就近的原则,及时送医院进行救治。
四、应急处置措施
1、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处理:
1)迅速将中暑者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利于呼吸和散热;
2)用湿毛巾敷头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处,若病人能饮水时,可让病人大量饮水,水内加少量食盐;
3)用十滴水、解暑片(1-4片)、霍香正气丸或涂清凉油急救,也可用刮痧疗法;
4)体温高者可用冷敷或冷水、冰水擦身以助散热; 5)暂停现场作业,其他从业人员进行避暑休息。
2、重度中暑处理:
1)除按上述条款施救外,还应对病人进行严密观察; 2)及时送医治疗。
五、注意事项
1、中暑后须大量补充水分,并适当补充盐分。正确的补充方法应是少量多次饮用,每次饮水量不超过300毫升为宜。
2、中暑者忌吃油腻荤腥食物,尽量多吃一些清淡爽口的食物。
3、中暑者应少吃、最好不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一、班组应急组织、职责和权力
1、班组应急小组
组、长:左拥军
副组长:王、礼、林须晓、程训前、李志国
2、职责:
全面负责本班组现场应急工作,应急措施宣贯和培训。承担自救、互救和避灾职责,承担第一时间报告预警信息和事故灾害信息的职责,执行本班组现场预警处置和灾害事故的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3、权力:
班组长有权检查现场安全生产环境和职工安全作业情况,制止和处理职工违章作业,抵制违章指挥,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且自身无力解决时有权拒绝开工、停止作业。班组长由应急处置的指挥权,遇到险情时有在第一时间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并组织班组人员安全有序撤离。
职工有紧急避险逃生权。班组成员应当牢固掌握防灾、避灾路线,增强自救互救和现场处置能力。遇到险情时,第一时间汇报调度室和区队干部,自觉主动沿避灾路线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
二、班组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1、现场应急处置的原则
1.1发现事故预兆和出现事故后,第一时间汇报,同时撤离人员的原则。
1.2汇报时要沉着冷静,内容要准确完整、详细客观,地点、类型、影响区域、作业人员数目、伤亡人员情况等。
1.3正确佩戴自救装备,选择正确的避灾路线,坚持快速、有序的原则。
1.4坚持充分利用“三条线”的原则。
1.5坚持先自救后互救的原则,坚持抢救伤员优先的原则。
2、应急处置步骤
2.1根据灾害预兆,判明灾害性质。
2.2所有人员立即停止工作、切断电源。
2.3及时向调度室、区队汇报。
2.4在组长的带领下按照避灾路线进行撤离。
2.5上井后清点好人员。
第七部分、健全区队工会和班组工会小组
(一)、队组工会组织机构
工、会、组、长:吕明明、工、会、成、员:羊少华、王故本、王、兵
群众安全监督员:高岩鹏、申、亮、刘、学
(二)、员工权益维护制度
第一条、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职工在安全生产中的权利,充分发挥广大职工在安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条、区队在施工地点要安排跟班领导,不安排跟班领导的,工人有权拒绝下井作业。
第三条、区队跟班领导要与工人同下井、同上井,跟班人员早上井,工人有权早上井。
第四条、必须在现场隐患全部排查并且整改完成后,方可安排工人施工,否则职工有权拒绝作业。
第五条、管理人员在现场指挥生产时,必须严格执行作业规程规定,杜绝违章指挥,否则工人有权不执行。
第六条、所有职工下井作业前必须学习施工安全措施,没有措施或者措施制定不完善,职工有权拒绝作业。
第七条、区队必须按照矿有关规定要求,认真组织开好班前会,不得随意压缩班前会时间,否则职工有权拒绝下井。
第八条、现场各类监测监控系统不完善、安装不到位、运行不正常,不得安排工人下井作业。
第九条、矿配发的劳动保护、防护用品必须及时发放给职工作用,不得给职工使用不合格的的劳动防护用品。
第十条、各施工地的避灾路线必须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并在现场明确标识。
1事故特征 1.1危险性分析
分为隧道施工坍塌、土石方塌方、高边坡坍塌及构筑物塌方,前者一般发生在施工作业中,后者一般发生在使用过程中,在工程施工建设那过程中是较常见的伤害类型。
1.2危害程度
因塌落物自重大,作用范围大,往往伤害人员多,后果严重,容易造成重大或特大人身伤亡事故。
1.3事故征兆
当在开挖、排土等作业过程中,超过自身极限强度的破坏成因,如边坡出现裂缝,排土场明显下沉等异常现象。
2应急组织和职责 2.1应急组织
现场应急小组设组长1 人,由当班负责人担任组长,组员若干名。
2.2.1、组长负责了解和掌握事故现场情况,及时向上级汇报,在上级应急指挥机构到达前负责指挥和组织开展现场应急抢救。
2.2.2、成员职责
(1)负责组织人员开展现场抢救
(2)负责维护现场秩序,保护事发现场。
(3)向部门领导或项目部应急办报告事故情况。
(4)参加应急培训及应急演练。
3应急处置
3.1、事故应急处置程序
事故现场人员应立即报告本项目的安全部门负责人、项目部负责人及现场应急处置小组,项目部负责人及现场应急处置小组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发展态势在半小时内向指挥部应急办、安监部门等报告,并同时启动本项目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当事故超出本单位应急处置能力时,由指挥部启动相应等级的应急预案或应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及上级单位请求支援。
3.2、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3.2.1、当施工现场的现场管理人员、施工作业人员等发现边坡、排土场有裂缝或发出异常声响时,应立即报告项目部负责人,并远离危险区域,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如不能处理,需将人员设备撤离至安全地带,并设置警戒线及警戒标志。
3.2.2、当塌方事故发生后,造成人员被埋、被压的情况下,应保护好现场,在确认不会再次发生同类事故的前提下,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抢救受伤人员。
3.2.3、当少部分土方坍塌时,现场抢救组专业人员要用铁锹进行撮土挖掘,并注意不要伤及被埋人员;当较大土方坍塌,造成较大安全事故时,由现场最高级别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有关部门协调作战,保证抢险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要采用吊车、挖掘机进行抢救,现场要有指挥并监护,防止机械伤及被埋或被压人员。
3.2.4、当发现有人受伤时,拨打120向当地急救中心取得联系,详细说明事故地点、严重程度、联系电话,并派人到路口接应。
3.3、事故报告基本内容
3.3.1事故发生单位名称、地址、性质; 3.3.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
3.3.3事故已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涉险的人数)。
4、注意事项
4.1、在进行现场救护前,应对现场进行评估,如若有再次发生坍塌危险时,应先进行支护或采取其他加固措施,以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4.2、详细全面了解塌方事故发生的经过,了解现场中原有人数、现仍未抢救出来的人数。
4.3、应急救援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个人安全防护用品,听从指挥,不冒险蛮干。
4.4、备齐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如车辆、吊车、担架、氧气袋、止血带、通讯设备等。
4.5、当核实所有人员获救后,应保护好事故现场,等待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处理。
1.1 管道沿线某处漏油后的输量变化
设某输油管道沿线有四座同类型泵站, 输送方式为从泵到泵运行, 设设在第三第四站间有某漏油点, 其漏油量为q。漏油前全线的输量为Q, 若漏油后第三站的输量变为LQ, 则第四站的输量变为LQ-q。分别列出漏油前后全线的能量供求平衡方程。
漏油前:
将上式整理得:
漏油后
将上式整理得:
第一种情况:
将 (2) 式中LQ-q换成LQ
∴ (1) 式中
第二种情况:
将 (2) 式中LQ换成LQ-q
综上, 必然有
即管道沿线某处漏油后, 漏油点前面各站的输量大于漏油发生前的管道输量, 漏油点后面各站的输量小于漏油发生前的管道输量。
1.2 管道沿线某处漏油后的泵站进、出站压力的变化
分别列出漏油发生前后首站至第三站进站处的能量供求平衡方程。
漏油前:
漏油后:
(式4) - (式3) 得:
由于LQ>Q, 所以, HLs3
漏油发生前后第三站的出站压力分别为:
(式6) - (式5) 得:
由于QL>Q, HLs3
同理可以推得, 漏油发生后, 漏油点后各站的进、出站压力的变化规律与漏油点前各站相同。
2 输油管道的泄漏处理
2.1 地下管道的渗漏判断
在巡检过程中, 通常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情况来分析判断地下管道的渗漏。
(1) 发油时, 流量表读数亦相应增加。泵出口压力表读数突然下降或比正常读数小, 进口真空表读数亦相应增加。
(2) 一次作业后, 收油量和发油量存在较大差额。
(3) 不输油时, 管道内有类似流水般的响声。
(4) 埋地管道的附近地面或水面有油迹或油花, 周围植物出现发黄枯死的现象。
2.2 防漏措施
管道一旦发生泄漏就会造成损失, 为了防止管道渗漏, 通常有以下几条防漏措施。
(1) 管道的法兰、焊缝、补偿器填料等处加强检查和维护, 适时更换垫片和填料。
(2) 地下管道敷设时切实做好防腐措施, 并定期检查防腐层是否完好。
(3) 为保证工作安全可靠, 使用中每隔1~2年应对管道进行一次强度和严密性复检。
3 某站内管线泄漏事故现场处置方案案例分析
3.1 事故类型
站内原油管线泄漏事故
3.2 原因分析
(1) 管线腐蚀穿孔;
(2) 管线超压运行;
(3) 倒错流程憋压;
(4) 死油管段受热膨胀;
(5) 不平稳操作造成水击;
(6) 自然灾害。
3.3 危害程度
大量原油泄漏造成火灾、爆炸事故。
3.4 应急处置
(1) 根据管线泄漏点的部位, 就近关闭其管段的进出口阀门, 控制住破裂点冒油, 关闭阀门影响正常运行时, 先停输, 再处理;
(2) 报站领导和调控中心, 通知维修抢修中心组织现场抢险;
(3) 挖好导流坑或进行围堰防止原油扩散;
(4) 为防止事故扩大, 停止泄漏点周围一切作业, 切断现场电源, 防止电火花引燃泄漏原油, 在事故现场周围设立安全警戒, 并禁止与应急救援无关车辆和人员的进入。
(5) 清除现场泄漏的原油;
(6) 清理作业面, 对管线漏点进行补焊;
(7) 补焊完毕, 冲压试验, 恢复生产;
(8) 查找原因, 总结。
3.5 注意事项
(1) 现场抢险人员必须严格劳保着装, 听从指挥;
(2) 进入有毒或缺氧空间必须佩戴正压呼吸机或防毒面具;
(3) 进入原油泄漏场所必须测量可燃气体浓度, 合格后方可进入;泄漏场所严格使用防爆工器具, 救援车辆须佩戴防火帽;
(4) 在抢险过程中, 指挥人员应时刻注意事故救援情况, 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调整救援方案;
(5) 当发现有人晕倒、窒息等现象时, 必须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后进行救助, 不能盲目施救;
(6) 当火灾扑灭后, 必须指派人员在现场继续监视。防止发生复燃事故。
4 结束语
当输油管线原油发生泄漏后, 还可以采取一些应急抢修措施, 如木塞堵漏、堵漏栓和环箍堵漏等, 这些措施对减少管道泄漏造成的损失很重要。当然, 在日常的工作生产中, 防患大于未然, 要加强巡线工作, 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一旦发生危险一定要听从指挥, 不要冒然行动。
摘要:管道沿线泄漏发生在管线腐蚀穿孔, 管线超压运行, 自然灾害及人为破坏等情况下, 不仅造成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而且大量原油泄漏造成火灾、爆炸事故。本文主要分析漏油后全线各站的输量及参数的变化及漏油后事故现场的处置方案。
关键词:泄漏,腐蚀穿孔,污染,处置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光然.油气储运技术 (下册)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5.7
[2]蔡春知.油气储运工艺, 石油工艺出版社, 1994
【蒸汽锅炉现场处置方案】推荐阅读:
燃煤蒸汽锅炉改造为燃气锅炉01-19
蒸汽锅炉管理制度05-29
燃气蒸汽锅炉节能措施09-11
蒸汽锅炉安全操作程序01-04
蒸汽锅炉事故应急预案01-06
蒸汽锅炉安全运行规程02-01
锅炉房火灾处置应急预案09-30
蒸汽管道安装施工方案10-20
锅炉安全检修方案12-29
锅炉整体水压试验方案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