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评课材料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同课异构评课材料(精选4篇)

同课异构评课材料 篇1

五年级级组

总的来说六位老师的课都有各有所长,教的比较成功具有一定的示范性。

一、角的认识。

三位老师都非常注重从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通过寻找来认识角,使学生意识到角的普遍性,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并将抽象的角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化难为易,易教易学。

1、董老师和张老师在让学生观察图画或周围物体的同时,教师提出“这些物体上都藏着角,请同学们找一找,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很自然地把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的具体的角,过渡到抽象的数学上的角,为学生形成角的表象打下扎实的基础。情境的设臵很真实、神奇,运用了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多层练评、内化新知。三位老师都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比如让学生找角。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找到其中的一个角,学着老师的样子摸一摸,顶点在哪里?有什么感觉? 学生说:尖尖的,会刺人。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角的顶点,然后又相机点提出:角的边在哪里?摸摸有什么感觉?学生说:平平的、滑滑的、直直的。这样既清清楚楚地使学生 感知到了角的特点,突出了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董老师的课导入新课自然,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气氛活跃,肢体语言应用的恰到好处。美中不足的是用纸条和图钉做活动的角,由于纸条太软所以给操作带来不便,致使部分学生对角大小的比较不是很准确。

4、张老师的课能善于创设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发现探究新知,留给学生动手操作及思考的时间较多,用活动的角演示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观察感知,直观形象,化难为易,为下节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用顺口溜总结角的特点,易于记忆,不足之处是提问题欠具体,激励性语言较少。

5、潘老师的课教学设计独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切切自然。对角的画法边示范边讲解,有利于学生模仿和接受。能采用多种方法突破难点,魔棒变角以及使角变大变小,操作容易,演示直观,突破了难点。巩固练习,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设计很好。不足的是小组讨论结果没有及时汇报。撕下来的角贴的太稠密,看不清。

二、乘法的初步认识。

三位老师都以情景图入手引导学生列出连加算式,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切身感受相同加数这种特殊的加法算式来引出乘法,既符合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也加深了学生对乘法的理解。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新的算式——乘法算式。由一般的加法算式中提炼特殊的加法算式,即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再把这样的加法算式过渡到到乘法算式,步骤清晰,层次分明,并在课堂上的运用了各种方法,让学生从不同方面感受了乘法的意义以及与加法的区别。

杨老师的课自始至终都留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给学生创设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教具学具利用好,课堂组织能力强。把难点融化在小游戏之中,使其容易化,能教学生很形象的识记“×”。不足的一点是在写连加算式时师生共同说一个3加上两个3再加上3…不严密;另外建议在学习新课时可以利用复习时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写乘法算式,既省时又方便。

贾老师的课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条理清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处理教材,始终能抓住教学重点进行教学,突出重点。巩固练习题型设计由易到难,层次性强。需要探讨的是“4×5”也可以写成“5×4”时,表示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课件制作有点问题,“5个3相乘”,做成了“5和3相相乘”,难点突破不够。

马老师的课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较好,如让学生摆出自己喜欢的同样图案,并写出加法算式再改写成乘法算式,既巩固了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教态大方,语言亲切,循循善诱。不足之处是难点突破不够。评价方式单一。建议课堂上留给学生探究机会及练习的时间多一点。

“同课异构”听评课反思 篇2

本学期学校开展“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即“同备一节课,同讲一节课,同听一节课,同说一节课,同评一节课”的五同活动。我怀着积极认真的态度参加了这次活动,感觉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收获和反思总结如下:

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执教的老师各显其能,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展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尽显不同的精彩。

通过活动,我认识到“同课教研”对于教学的积极的促进意义:第一,教材中的素材是相同的,但可以尝试不同的呈现方式;第二,教材的知识点是确定的,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组合顺序;第三,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是剪开来观察好,还是整体感知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有感

上个星期听了两节校级研讨课,其中一节是李老师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印象深刻,其中有一个问题总是在我头脑中萦绕,不知对否,不吐不快。

本节课总体来说上得还是非常成功的,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采用“问题引导”式,让学生在问题的导引下,自觉地去探究新知;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整节课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大组汇报等方式,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尤其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探索出三种方法,并在自我辨析中,得出其中两种都可以;从课堂结构来说,时间分配也比较合理,一直到公式探索结束是25分钟,然后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是结构紧凑;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能够投入教学中,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并能够在探索中总结知识,运用知识。

但是在这节课中,教师有一个教学设计,我一直在思考,是新颖独特?还是有待商榷?教学前,教师事先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了一个长方体纸盒,标上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面,同时还用3种不同的颜色标出相对的面,并标出长、宽、高。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以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说出:要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要求什么?(长方体的表面积),接着又引导学生“想一想怎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然后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要求学生用剪刀把长方体沿六个面分别剪开成六个长方形,先摆一摆,再在小组说一说,最后指名学生上黑板摆一摆,说一说。教师先后请了三位学生上黑板摆,第一个同学把六个长方形一字排开,然后分别求出六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第二个同学把相对的两个面(如上下)放在一起,得到(长×宽×2+长×高×2+宽×高×2);第三个同学把一组的三个面放在一起(即上+前+左),得到(长×宽+长×高+宽×高)×2;在此基础上,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并在比较中发现后两种比较好。

在学生上黑板的时候,学生摆的和说的基本都还是正确的,但是,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个正确的答案究竟是学生在这个动手操作中感知出来的,还是本来学生就有了整体认知,有了计算公式的答案,从而去迎合老师的设计呢?更或者是学生即使把六个面都剪开了,但是在思考表面积时头脑中仍然是围起来的想呢?如果是后两者,那么这个设计有没有必要?又或者这个设计是否无形中反而干扰了学生?把简单的问题反而复杂化了?

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和疑问?其一,说老实话,当把长方体全部剪开,变成散开的六个长方

形后,即使是标了“上下、前后、左右面和长、宽、高”,就连我们老师也一下子难以看出各个面在原来长方体中的计算方法,就我而言还是把它在头脑中围起来再去想该怎么算。普通的学生是不是也会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呢?其二,当我们把长方体剪成长方形后,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确实是简单,但是,在这里要用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去想各个长方形的面积,这个难度是否增加了?是否更为复杂了呢?其三,我觉得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应该还有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要让学生在以前所学习的二维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整体来感知三维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建立整体观念和空间观念我觉得很重要。从教材的设计意图来看,本节课要解决两个知识目标:一是对于表面积含义的理解,虽然这一点难度不大,但是也是一个重点,是学生由二维平面图形发展到三维立体图形的一个重要跨越,是学生首次接触“表面积”的概念,因此教材中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从“要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让学生认识到就是要求“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即使学生已经知道了那叫做“表面积”,也还是要循序渐进地理解,最后要准确地总结出“表面积”含义。(很显然,教者只是在课始检查预习文稿时,提问学生“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后面就直接到研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上了。我认为从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最后总结概括还是很有必要的。)

同课异构业务学习材料化学 篇3

主讲人:鲁业华

时间:2013.3.21

地点:化学实验室

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归纳和综合应用的能力。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化学复习课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重情境创设,在联系实际的应用中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的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体会、学习化学,是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设计问题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在学生进行深刻体验后,不失时机地展开师生间的对话,通过互动、交流、碰撞,以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形成一些新的认识。通过设计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使其成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成为知识的拓荒者、情感的体验者,有效地提高复习效率。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认知结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去思考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二、重视练习质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复习时必须作一些练习题,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我们教师手中可用于复习的习题来源都非常丰富,然而学生在复习中可用于练习的时间和精力却非常有限,因此选好练习题很重要。

三、重视反馈,及时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果

由于课时减少,有的老师舍不得拿出时间进行反馈检测,以便能给学生多讲几份题。其实配合复习内容及时进行反馈检测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使学生及时检测自己对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并且还要在检测后及时讲评,引导学生及时反思,及时总结,及时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化学复习课上的习题讲评特别要重视有的放矢,要针对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寻找薄弱环节,寻求解决方案。在讲评具体习题时,首先要“就事论事”,针对习题特点、题型特征,指导学生读题、审题、析题,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解题的思维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不是单纯地讲授正确结果;其次要“借题发挥”将问题进行拓展和升华,对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解答问题的规律。

同课异构 篇4

为了给全校教师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教师们业务水平的提高,提高有效课堂的实效性。3月,xxx中学开展了各学科组“同课异构、生成教学”四个一推进有效课堂研讨活动。

1、上一次研讨课。

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英语五个学科组,各推荐3位教师,教研组提前确定同一教学内容,3名教师先各自设计教案,各自想课磨课,最后教研组组织上研讨课。

2、开一次评课会。

各教研组在研讨课后立即组织组内教师进行集体评议,评出几堂课各自的闪光点,不足处,提出自已的见解。

3、交一份实录稿。

听课教师把听课笔记整理一份课堂实录交教导处。

4、写一篇教学反思。

负责上课的教师通过这次活动将自已的所思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固定下来交教导处。

上一篇:小朋友跳舞下一篇: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