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工作汇报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工作汇报(共12篇)

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工作汇报 篇1

一、抓好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的意义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现代生活理念发生的变化和文化消费、生活方式呈现出了多元化,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国人面前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尤其是绝大多数小学生对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了解甚少,对其中所蕴涵的内在文化更鲜为人知。因而,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教育,不断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就显得如此迫切。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是民族精神的瑰宝。由中宣部等联合发出的《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实施意见》中指出:“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要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之中,推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进课堂、进教材。”近日新颁布的《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要利用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可见,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是弘扬传统美德、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

二、设计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系列活动的内容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因此我校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及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其象征意义,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我校主要设计了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系列活动的内容如下:

三、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实践活动

1、寓传统节日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在小学阶段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都是涉及民族传统节日教育的,我们要深刻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进行民族历史和人文传统教育。如:通过《中秋话团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和象征意义,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体验人们对家庭团圆、社会祥和、祖国统一的向往;通过《又是九月九》和《听爷爷讲故事》的教学,让学生知道敬老日的由来,感受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逐步养成尊敬和关爱老人的好习惯;通过《清明的思念》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清明的传统习俗,教育学生引水要思源,不忘生命的根,等等。

(2)充分发挥《语文》等课程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优势,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体验我国民族历史文化的经久魅力。如:通过《老师领进门》、《三过家门而不入》、《花木兰》、《程门立雪》等课文的赏析,让学生懂得尊敬长辈、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语境中感悟。

(3)编写校本课程《弘扬民族文化继承美德传统》,使民族传统节日教育课程化、系列化。如:以“走进民俗文化”为课程目标,具体分为“节日简介、节日的由来与传说、节日习俗、节日诗选、节日主题活动”等内容,并在教材中提出分年级要求。校本课程的编写必须符合时代要求,更应立足于学校实际,体现学校“培养承接民族传统的现代中国人”的办学理念,表现出鲜明的学校特色。

2、寓传统节日教育于主题实践活动之中

课外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利用特定的传统节日,积极开发其中蕴涵的教育资源,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亲身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增长知识,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并外化为具体行动。如结合“端午节”我们开展“中国心、中国情、中国节”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走一程“端午之旅”,做一个“端午香囊”,包一串“端午香粽”,演一回“端午传说”,使学生对端午习俗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于是爱国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又如在春节开展“过中国年”活动,让学生在抄写春联的过程中体会浓浓的“中国味”和醇醇的“中国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元宵节开展“闹元宵猜灯谜”活动;在清明节开展“为亲人点一烛香,为烈士献一朵花”祭扫活动;在重阳节开展“当一日家长”爱老敬老教育活动;在中秋节开展赏月赛诗会等,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培育精神。在开展主题活动时我们要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活动目标,根据目标选择相关的活动内容,以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3、寓传统节日教育于环境创设之中

环境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节日环境,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我们以“透视民族文化,尽揽民俗风情”为主题,构筑民俗文化墙;在校园长廊中以“民族魂”为主题,展示每个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传说、风俗习惯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凸显民族文化主题,揭示了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

为让学生时时感受浓烈的民族文化氛围,我们在班级版报中结合民族传统节日的时令,进行专题布置。学生在搜集资料和设计布置中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将音乐铃声选用民族音乐,如《步步高》、《茉莉花》等。既让学生增加音乐素养,又弘扬了民族文化,为美丽的校园增添了浓浓的文化韵味。

4、寓传统节日教育于家庭活动之中

由于许多民族传统节日小学生是在家里度过的,所以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在节前学校先与家长沟通,提出活动要求,分别给孩子和家长布置任务,指导家长有目的地开展活动,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春节期间开展“做受欢迎的小客人,受称赞的小主人”的实践活动;在重阳节期间开展“我为爷爷奶奶洗一次脚”的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系列活动„„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亲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倍受教育。在活动结束后,学校应及时请家长填写反馈表,并做好总结工作。

同时学校结合探究性学习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指导学生围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知多少”,让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其中的一个节日进行探究,从而深入了解它的由来、习俗,并设计与此有关的活动,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接受教育。

四、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取得的成效

通过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教育系列活动,拓宽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空间,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开发了民族传统节日教育资源,使教育活动课程化、系列化、规范化。2、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认知水平,使学生萌发了敬老、友爱、勤劳、善良、感恩、回报等健康情感与品德,促进了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互动发展。

3.进一步促使教师、家长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为学生接受传统节日的优秀文化内涵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隆盛庄学校

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工作汇报 篇2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的文化理念也逐渐增强了, 这就要求“三节”活动的文化水准要再上新高, 体现出当地的文化层次和精神面貌以及地域风情。并且工作人员还要有活动中切实贯彻“双百方针”以及“三个代表”思想为准则, 积极吸引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来共同搞好“三节”活动。为此, 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每年都要精心筹备“三节”期间活动, 不敢有丝毫懈怠。要获得人们的真挚认可, 百姓的真正快乐也为了能使“三节”活动群众文化氛围更加浓烈, 群众文化工作者所发挥的特有的职责和作用以及体现的价值是不容乎视的, 为进一步认识我们自身的价值和责任, 更好的鼓舞我们的工作势气, 增加工作热情, 我们特别的要谈一谈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在“三节”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为了让“三节”活动内容精彩异常, 我们增到入计划搞的文体活动达十八项之多。为了给大家献上满意的“三节”大餐, 我们的工作做到细致入微的程度, 真正做到了想群众之所想, 乐群众之所乐。

大家都知道我们东北这儿过“三节”恰缝是冬天, 所以要想让活动进行的顺畅, 我们首先要为广大群众文化爱好者着想, 有些活动内容还要在适当的时机去开展。如“三节”活动的“农民歌手大赛”就需安排在农闲季节, 即农民铲完地等待收获的时节。这时群众文化工作者要深入到各乡镇去组织和预选歌手。抓住这恰当的时机进行这项活动深受广大农民歌手的喜爱, 然后再等到元旦这些农民已经收完庄稼的闲暇时间进行决赛。最后, 进入决赛的获奖歌手以最佳的状态准备在为广大市民观众在春节期间进行现场表演, 一展风采。这个比赛给了农民歌手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已的舞台, 使得他们能唱出自己的心声和梦想。让人们由此感受到新时期农民的精神风貌也是与时俱进的。

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还针对特殊群众进行了特别的辅导, 如:我们去特教学校进行辅导。帮助那些有听障和智障的儿童准备在春节前举办《首届残疾人歌曲才艺大决赛》, 我们都知道辅导残疾儿童的工作是有些难度的, 但是我们必须迎难而上, 辅导人员必须首先与特殊学校老师密切配合好, 这样才能排除勾通障碍, 使这项工作开展好。从而使那些有艺术天赋和可塑的残疾儿童与社会上正常儿童一样可以展示自我, 与人勾通, 通过此次比赛活动我们也希望能增强残疾儿童的自信心和面对社会的勇气, 经及更好地增强他们与社会的联系, 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尊重残疾人和儿童。此项活动经多方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最终使这次举办的《首届残疾人歌曲才艺大赛》获得了非常成功的社会效应。通过比赛, 这些残疾人和残疾儿童们证明了他们也是最棒的。他们同样可以做得这般精彩。这个特殊比赛为春节期间的活动又增添了一道与众不同的色彩。与此同时, 少儿舞蹈大赛的组织工作好在进行, 我们考虑由于冬季天冷, 孩子的家长都会舍不得孩子进行舞蹈训练, 于是我们工作人员就耐心地与家长进行勾通, 并鼓励孩子参加比赛, 并且还把比赛场地设在了新落成的市体育馆内, 这里无论取暖还是环境设备都非常好, 这样孩子的家长就少了许多顾虑。并且放心地将孩子送来交给辅导员进行辅导, 经过大家的努力, “少儿舞蹈大赛”也获得圆满成功。

春节期间少不了我们安排的精彩的节目。从初三到初六每天上午在大众剧场露天广场都有群众喜爱的节目上演。如最具有地方特色的东北大秧歌和二人转表演, 京剧、歌舞表演。此外还有请获奖的农民歌手、社区演出队、残疾人等分别登台为市民演出。人们冒着严寒为百姓进行演出, 着实地吸引来了大批观看的热心市民, 我们工作人员虽然站在演出台旁进行服务很冷, 但是我们看到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几岁孩童等多方群众都来观看演出, 而且脸上还露出开心的笑容, 我们就都觉得暖意充满胸膛, 心里感到特别的欣慰。

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更是热闹非凡, 街道两旁火树银花, 沿街上千大红灯笼高挂, 各路秧歌此起彼伏, 空中还有五彩缤纷的烟花时而闪现。这更给正月十五的夜晚增添了许多亮丽的风景。我们特邀一些文艺爱好者, 在大众剧场露天广场进行一台综合的文艺演出, 为广大市民祝兴, 台下有灯谜爱好者兴致勃勃地猜着灯谜竟相展示着他们的智慧, 整个市区都沉浸在快乐的节日气氛中。总之通过我们尽心尽力的工作, 我们看到了异常火爆的元宵之夜, 如果说元旦前后的各种歌舞比赛是拉开“三节”活动的序幕, 那么春节期间的精彩献礼就是将“三节”活动推向了高潮, 而元宵节的盛况更是将“三节”活动取得的效果推向了顶峰。

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工作汇报 篇3

在现实中,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发、设计与组织,比较关注传统内涵,侧重于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与重现,而忽略时代发展及少年儿童的现实文化学习需求,使得主题活动“抓不住时代的脉搏”“抓不住孩子的心”,从而影响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我们认为,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开发不应是简单地复古、怀旧,而应在把握节日核心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有所摒弃,有所发展,即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融入现代元素,使之对少年儿童具有时代意义和现代价值。我们把这样的一种创新开发称之为“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的现时态开发”。

这一“现时态开发”,一要把握队员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之具有儿童价值,二要把握时代发展特点,具有时代气息,使之具有现代价值,三要把握节日文化特定教育内涵及少年儿童道德品质形成规律,使之具有道德价值。

这样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能更好地吸引队员广泛、积极参与,体现节日的现代意义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一、将“意义”儿童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庆文化,意蕴深厚。如果将如此厚重的文化意蕴,生硬照搬,则必将因其晦涩难懂而让少年儿童望而生畏、望而止步,节日文化的意义不能在少年儿童的心中生根发芽。我们必须认识到,以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为要旨的节日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本质上还是构建以儿童为本的校园文化。因此,在解读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时,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立场,以儿童视角,深入浅出,用儿童可接受的方式予以呈现。例如,中秋节,作为仅次于春节的民俗大节,有着向往美好、祈求团圆的文化意蕴。这种深厚的文化意蕴,对于儿童来讲,就是一首琅琅上口的诵月的歌谣,就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就是一份和爸爸妈妈一起在月下品着月饼的快乐。

二、将“传统”深加工

传承传统节庆文化,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传统节庆文化中的精华,唯有与时俱进,与现代人所倡导的理念相契合,才能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融合,从而得以发展、延续。对精华的萃取,就应当对“传统”进行深加工,将其内涵发展到极致,以利于“传统”深入人心。例如,端午节,其起源中有“恶月恶日驱避说”,有“躲午”的习俗,这源于一种信仰,即认为五月为“恶月”,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但其蕴含的“崇尚健康卫生”的理念,无疑也是现代生活所推崇的。因此,我们在深挖端午节的传统内涵时,紧紧围绕“崇尚健康”理念,根据南北方都有制作香囊这一习俗,开发设计“浓情香囊、健康端午”主题活动。辅导员教师引导队员通过资料搜集,了解各种各样的香囊,并学习制作。队员们制作的香囊,有香草的,有干花的,有薄荷的,有中药的,这些香囊作为“端午礼物”,在队员间、亲人间彼此馈赠,“送香囊、送健康”,切合了现代人祈求健康的生活需要。

三、将“经典”再创造

仪式是承载传统节庆文化的重要形式。在历史的传承中,有些节庆仪式,因其过于繁琐或与现代文明相悖,而被人们淡忘、舍弃。如何让一些存有美好意蕴的仪式,能继续被人们接纳,就必须进行一些“再创造”,使之变得更为简洁实用,更具现代气息。例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丰富,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其中,拜年作为春节重要的一项传统节俗活动,堪称经典。拜年习俗的历史是古远的。据《尔雅·释天》记载:“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按此记载,唐虞即尧舜时期就有了年的概念了。拜是古代的一种礼仪行为,包括打拱作揖和下跪叩头。这种庄重的礼仪可用作祭祀仪式上对神灵的礼敬,也可以用作对人的礼敬,而人对神的跪拜礼应是更早的时候就存在了。新年祭祀仪式的拜神和祷告应该是拜年的最初形式,后来才从祭祀仪式分化出相对独立的人与人之间的新年祝贺礼制。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还呆板地延续陈旧的叩拜或跪拜的仪式拜年,则很难继续推广。我们吸纳拜年仪式中“孝亲敬长”的文化内核,与新媒体相结合,进行拜年仪式的创新,开展自制短信拜年、电子邮件拜年、网络视频拜年等,这样不仅传承了经典,也丰富了形式,具有现代气息,为孩子们所喜爱。

四、将“标志”时尚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何星亮研究员在一次春节文化论坛上提出:现在的春节文化缺乏现代符号,应为春节设立典型节日标志物。其实,何止是春节,我们认为,要让我国的传统节日像西方圣诞节等节日那样受到青少年的追捧,也必须要开发设计相应的现代符号,以满足青少年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西方的圣诞节,其节日标志“圣诞老人”“圣诞树”非常夺人眼球。我们的节日也要有我们的节日标志物,也要有我们时尚的节日现代符号。在现代世界,时尚的现代符号表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发展。例如,我们开展“春节吉祥物的创意设计活动”,有些孩子采用“福娃”这一现代元素,设计了“春节福娃”,让人耳目一新。再如,端午节,我们在全校开展了弘扬“中国龙文化”的节日吉祥物的征集。在学生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再修改、再设计,最后将“节日龙娃”定为端午节节日文化活动吉祥物。在端午节的主题庆祝活动中,队员们都会在胸前、额头、手臂等显眼处贴上这个标志物,让庆祝活动呈现出浓郁的现代气息和时尚追求。

五、将“活动”游戏化

厚重的传统文化,承载于轻松、愉快的游戏中,相当于披上了一件轻灵的外衣,呈现出一种活泼、生动的姿态,从而更好地为孩子们所亲近。所以,在设计节庆文化主题活动时,我们要充分贯彻“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尊重游戏是孩子们重要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之特性,将活动“游戏化”。事实上,许多传统节日的节庆习俗带有游戏的成分,如元宵节的“赏花灯、猜灯谜”游戏,重阳节的登高插茱萸等。当然,将活动“游戏化”,需要对游戏进行适度创编,使之更具操作性,更有趣味性,更富儿童味。例如,端午节有赛龙舟游戏,因为孩子们是不可能实际参与这种水上的成人游戏的。所以我们进行了“龙舟竞渡”的儿童版开发,将“赛龙舟”游戏变成了同心协力齐步向前走的“旱龙舟”比赛,这在体味趣味横生的端午习俗的同时,也着实让孩子们过了一把在陆地上“龙舟竞渡”的干瘾。

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工作汇报 篇4

教育实践活动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人民检察院在县委、政府和上级检察机关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抓班子带队伍、抓业务上水平、抓作风树形象”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深入推进反恐严打斗争、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四项重点工作的要求和全县工作大局,认真履行检察职责,团结带领全院干警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各项检察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下面,我将本院开展创先争优暨“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情况上报如下。

关于创先争优活动

一、活动开展情况

(一)领导点评,活动有序开展

2011年1月11日上午,我院党支部在院党组的指导下成功召开“领导点评”工作会,全院在位的19名党员(1人事假)参加了会议。

会上,每位党员对照党员“五带头”标准和自身岗位职责和公开承诺,自评了2010年履行职责、兑现承诺的情况,查找了存在的差距,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打算。各科室负责人 的要求,实行统一建帐、严格销号。

为了及时对干警践诺情况进行督查,我院建立了《人民检察院践诺台帐制度》、《人民检察院践诺跟踪督查制度》、《人民检察院践诺指导制度》、《人民检察院践诺问责和定期分析通报制度》和《人民检察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公开承诺长效机制》,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不定期对班子、科室、党员干警的践诺情况进行跟踪督查,督查结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作为干警评先评优重要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我院的创先争优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部分干警在思想上对活动不够重视,参加活动不够积极主动,承诺内容没有创新;二是部分党员对承诺内容没有很好落实,只是基本完成承诺内容;三是部分党员服务群众意识不强,不愿主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实际困难。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将进一步抓好以下几点:一是继续加大学习培训力度,为活动深入开展打下良好基础。二是进一步做好“承诺、践诺”工作,对每个党员承诺的时间、进度做好跟踪和适时调整,确保有承诺全践诺;三是做好边活动边整改工作,善于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确保活动的实效性。

关于“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一、活动开展情况

(一)扎实部署,奠定活动基础

按照政法委要求,我院在接到乌党政法【2011】03号文件后,及时召开了党组会议和党组扩大会议,传达了政法委下发的《在政法系统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并及时制定了《在人民检察院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于2011年3月2日下午召开了检察院深入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党组书记在大会上作了动员讲话,向全体干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动员,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学习“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活动内容等,安排部署了我院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步骤和方法。我院还成立了以党组书记为组长,检察长为副组长,院党组成员为成员的“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由5名干警组成。收集了大量学习资料,制定了学习计划、操作表,悬挂了2条永久性横幅和2条标语,精心设计了黑板报,并在大门外设立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征求意见箱,营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为深入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

二是3月8日,人民检察院党组向政法系统各单位发出倡议,倡议全体政法干警在此次“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做到“五个始终不渝”,此倡议在全体政法干警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全体政法干警一致表示,要将检察院党组提出的“五个始终不渝”贯彻自身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

三是建立我院学习教育实践活动调研联系点,每名党组成员按照党组分工,坚持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到各联系点,认真调研、指导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并对联系点调研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解决,并责令限期整改,定期撰写调研报告,报送我院学习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政工科),确保学习教育实践工作的全面落实。

(四)利用优势,助推活动开展

一是利用我院电子阅览室平台,干警在网上查找学习资料及新出台的有关党的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并时刻关注其他地方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如何结合我院实际将活动更好的引向深入,体现自己的特色。

传统文化活动工作报告 篇5

一、学习内容

明确各年级教学内容:六年级《三字经》、《弟子规》;七年级《论语》、古代诗词歌赋及毛泽东诗词等。编写传统文化教材,制定教学进度及实施方案。

二、学习形式

1、每学期开学前两个月为集中背诵阶段,学校列出日程推进表,按时间、进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程度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每周背诵一个篇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熟练掌握诵读内容。

2、利用早读时间组织学生诵读。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一晨,早晨使学生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因此老师们每天上早读前县组织学生诵读《三字经》、《论语》。朗朗的读书声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3、语文课课前活动与传统文化结合。每节语文课前的活动同学们以讲故事、演讲、朗诵等形式将传统文化内容渗透进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三、以活动促学习

1、开展传统文化诵读活动,以活动求深化,在同年段中班与班之间进行评比。几年来已经形成规律,每到春暖花开时节学校便要开展大型诵读活动,融表演、舞蹈、绘画、书法于一体的诵读活动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演绎的淋漓尽致。

2、假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用充分的数据亲身体验社会的变迁、家乡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我校师生在假期开展的社会调查《内蒙古满洲里的民间传说》被收入中央教科所编写的《感悟中国-------学生调查报告文集》中,且是满洲里地区唯一入选作品。

3、成立文学社,定期开展文学沙龙活动,出版文学社期刊《野草》,将学生的优秀作品编辑出版,同时也想《满洲里学生报》、《一本周刊》等刊物推荐。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发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近几年我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作文竞赛多人次获奖,20xx年3月参加满市教育局和电信公司联合组织的“电信杯”作文大赛中,我校7名学生获奖,是获奖学生做多的学校。我校也荣获优秀组织奖,且是中学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

4、开展读书活动,创建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学校规定每天下午第七节课后30分钟为读书时间,班主任深入班级,其他教师在办公室,所有的人集中读书。每年寒暑假期学校都要布置读书为方便读书,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图书架,校图书室图书进班级。优雅的环境,浓郁的氛围萦绕校园。

5、开展手抄报、演讲赛等活动。结合一些重大节日及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手抄报、演讲赛、读书征文、作文大赛等活动。

四、以科研促教研

1、我校语文组承担了国家级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课教学》的子课题和自治区级科研课题《语文教学中的高效阅读研究法》以及呼伦贝尔市科研课题《中语整改》的子课题《作文教学》的研究。我校还是《传统文化与语文课教学》课题的实验基地,这为学校开展传统文化课提供了科研依据。

2、在语文教师中开展观摩课和传帮带活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推动语文教学的整体发展。

3、借鉴洋思经验和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经验学校开发出自己的教学模式“三层四步导学”,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xx年中考中,我校鄂秋彤同学以615分的成绩取得全市第一名,胡博文同学以118分的成绩夺得全市语文最高分。

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工作汇报 篇6

根据市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在对照检查阶段,wo个人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5个内容和罗干同志提出的“7个意识”,及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自wo查摆,力求查摆出存在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做1名合格的人民警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工作汇报。现将自wo查摆剖析情况汇报如下:

1、政治理论学习思想重视不够,主动性不强,存在时紧时松现象,缺乏刻苦学习精神,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不善于开动脑筋,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不准、应对不力的问题,想问题办事情有站的不够高,看的不够远,仅局限于局部,缺乏大局观念和整体观念。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树立的不牢固。主要表现在对待群众还存在冷、横、硬、推的态度。不能正确的树立群众观点,对群众提出的问题不能给予及时的解决,存在办事拖拉现象,有时态度不够热情,不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而是采取简单的命令主义,拉大了和群众的距离。

3、工作中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不够,工作缺乏细致......

法院系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省委政法委和省高级人民法院统一部署,按照市委政法委的具体要求,经中院党组研究决定,从今年6月至10月底,在全市两级法院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广大法院干警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思想作风整顿活动,认真整改背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现实问题,做到执法理念进一步端正,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对法院队伍和法院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工作报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工作汇报》。

二、目的意义

1、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标志着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中央政法委部署在全国政法机关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适应新时期政法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需要,是确保政法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客观需要,是解决执法工作现实问题,建设高素质政法队伍的客观需要。

2、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目的: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一次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法院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把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贯彻始终;把联系实际,改进作风,推动各项工作贯彻始终;把思想教育与专项整改、制度建设贯彻始终。通过学习教育达到司法理念进一步端正,司法能力进一步增强,司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对法院队伍和法院工作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为达到预期效果,要重点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学习文件、提高认识。二是清查思想、正本清源。三是重点培训、深入研讨。四是考试抽查、确保效果。

三、方法步骤: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从6月初开始,到10月底结束,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动员学习(时间2周6月5日至6月16日)

清朝皇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文化解读 篇7

关键词:清朝,皇族游戏,传统体育,民族文化

1 清朝满族传统体育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而演变和发展。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可以纳入“体育”这个范畴并涉及人类肢体锻炼和某些独特脑力锻炼的各种活动早已存在。由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特色,这些活动与生产、军事、教养、文化、民俗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满族是位于我国北方的一支古老而强悍的民族,早在明末清初之际便已步入繁盛阶段。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清王朝,从此开始了对中国近三百年的统治历史。可以说“清朝体育是中国古代体育最后的高峰”。满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满族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式,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由于它是满族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特定的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满族传统体育文化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与民族文化特征。

2 清朝皇族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

2.1 为政治与军事服务的竞技体育项目

我国古代统治者的第一需要既不是艺术,又不是体育,而是政治和军事。由于至清为止用于军事需要的武备依然停留在弓箭火药的原始水平上,因此人的身体能力与条件的作用在军事上仍然举足轻重。

2.1.1 骑射狩猎

骑射既是满族人民长期生活和生产的主要手段,又是清代宫廷中主要的军事训练活动,其政治色彩相当浓厚。骑射在清代宫廷中的地位和清统治者眼中的作用,如道光皇帝所语:“八旗根本,骑射为先”。纵观满族的崛起历史,从努尔哈赤骑射定天下,到福临入主中原,“所至克捷,皆恃骑射”。清王朝入主中原开国创业,历朝皇帝都重视骑马射箭的技能。八旗征新兵时,也要考试马术和射箭,骑射均佳者可重用并带兵打仗。八旗宗室子弟必须自幼学习骑射,即使皇帝也不例外。康熙五十八年,皇帝总结自己一生射猎战果,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不无夸耀地回忆:“朕自幼至老,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只,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狲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射获诸兽,不胜计矣。朕曾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若庸常人毕世不能及此一日之数也。”可以看出清朝皇家的运动非常普及,甚至可以说是常规性的。

清统治者为了保持满族渔猎尚武的习俗,使“祖制”、“家法”世代相传,把一年一度的“木兰秋狝”活动制度化,从此成为清代大盛的活动。木兰狩猎不是娱乐,而是盛大的皇家体育盛会。在北巡中,通过行围时的召见、射猎、比武、宴会、赏赐以及观看马戏、摔跤等活动,结交蒙古及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团结各族首领和上层人士中央政府周围,从而达到乾隆皇帝说的“夫行围出猎,既以操练技艺,练习劳苦,尤足以奋发人之志气”,以及“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君臣于秋季共同狩猎,这便是史称的“木兰秋狝”。

2.1.2 布库

布库,满语为摔跤,也有角抵之称。清王朝从建立之初就十分重视摔跤,这是因为清王朝为保持他们剽悍粗犷、英勇善战的特点,达到“亲弓矢、习武备”,不忘祖宗夺取天下之目的。清帝在“木兰秋狝”筵宴举行的“四事”之中,摔跤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塞宴四事图》上描述的相扑有两种:一是“布库”,相扑者光头且着白色短上衣和深色靴子,只要被摔倒在地就算输,获胜者将赏给酒喝;另一种称“厄鲁特”,相扑者赤膊光脚进行比赛,既使把对方摔倒也不能叫赢,必须按住对方的头,使其双肩着地方算得胜。在清代,掉跤还有官跤与私跤之分。清宫“善扑营”的职业摔跤手称官跤,民间的摔跤叫私跤。清代的摔跤从宋代军民间必须的游戏活动发展为专业性较强、技巧性较高的娱乐游戏活动,是我国摔跤历史上的一次突出的飞跃。

若清朝皇家骑射围猎的运动是由业余选手参加的话,那么皇家摔跤手则都是专业的“运动员”。摔跤是提高身体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军事建设中有过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善扑营”,是由总统大臣管理的机构,这里培养专业“运动员”摔跤、射箭和骗马三种技能,以履行其“职业义务”。善扑营的勇士们平时负责给皇帝表演,有武举比赛的时候,还要派出几十个人调整比赛用的弓箭等用具;皇帝出巡,他们则承担了安保任务,和护军一起保证皇帝的安全;边远少数民族朝见皇帝时,经常随身带有摔跤队,善扑营的摔跤手还要专门与他们比赛。

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武功,宫廷里到处都是大内高手,民间武术也得到蓬勃发展,各种比赛层出不穷,也出现了不少武林奇人和武术著作,所以说清朝是武术发展“集大成”的时期。

2.1.3 冰嬉

冰嬉即滑冰,是清朝皇族冬季的一项冰上运动,被视为大清“国俗”之一。清王室祖先世居长白山,北国冰封的东北地区决定了他们与冰雪的不解之缘。冰嬉不仅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军事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太祖努尔哈赤常带领八旗官兵在冰雪中进行各种运动,锻炼官兵们的体魄,增强抗寒能力,还提高官兵们冰上作战的技能。所以一旦作战,他们总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其大将费古烈曾靠滑冰“日夜行七百里”战胜敌军。清王室入主中原以后,冰嬉被提升到国家活动的战略地位,赋予其特殊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使命,保持了以滑冰作为训练部队的内容并将其规定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活动,即“冰嬉大典”。“冰嬉大典”每年在太液池(现在的中南海、北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滑冰检阅。作为清军克敌制胜的法宝,他们入关后便将冰嬉活动作为“国制”永存,并写入《大清会典》之中,清历朝世代遵循。

随着清朝统治进入稳定时期,同时山海关以内的天气并不太寒冷,作战也用不着滑冰,原来属于军事演习性质的冰嬉活动逐渐演变为专供皇宫贵族娱乐的游戏活动。清代中后期,“由于政府的日趋腐败,大量白银外流,综合国力日见空虚,国家内外交困”,冰嬉活动也渐渐衰落。

2.2 满足其修身与保健需要的养生活动———弈棋

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黑白世界的围棋是我国传统棋艺之一,古代称之为“弈”。清朝是我国古代围棋出现的第三个发展高峰,这与清帝王喜好围棋有直接的关系。帝后王妃们也都是围棋的爱好者,他们常以此来娱乐身心,陶冶性情。由于它“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有着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机动灵活的战略意识和全局观点,丰富人们文化生活、陶冶性情、健康身心等有益作用而千年长盛不衰”。满族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与提倡也使围棋活动在清代得到了高度发展,名手辈出,棋苑空前繁盛。

康熙帝利用围棋作为幌子,暗中培养少壮跤手,最终惩治鳌拜成为千古佳话,充分体现了少年康熙智勇双全、足智多谋的一面。在故宫至今仍保留着当年清宫围棋的遗物,如养心殿后殿内的炕桌上陈设着一副精致的棋具;建福宫花园内的汉白玉石桌上,当年刻制的棋盘仍清晰可见;牙雕《月曼清游图》记录了帝王后妃们嬉戏棋弈的场面,并有乾隆诗句为证:“胭脂匀缀小桃枝,别苑春和二月时。镜户团圆清书永,楸枰斜倚共敲棋。”只是这种场景在清朝晚期已看不到了,“随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国乱空前,朝廷礼制尽摧,文化衰落,围棋活动亦一蹶不振”。

2.3 满足其消遣与嬉戏需要的娱乐互动———珍珠球

珍珠球是满族传统游戏运动,诞生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的白山黑水间,源自满族祖先采东珠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形象地反映出居住在黑水之畔满族先人的劳动场景。

居住在松花江和牡丹江及嫩江一带的古代满族采珠人,把采珠的工具,即抄网当作游戏器材,模仿采珍珠的生产劳动过程发明了采珍珠游戏。最初这种游戏在河中玩,后转移到岸上。在陆地上以游戏的方式模仿在水中捞取珍珠的情形,就创造了珍珠球运动。古代满族采珠人把猪膀胱吹满气当球,以传、投等动作投入抄网内为胜。参赛双方各六人,其中各有一名队员站在场子一端手持网捕捞“珍珠”,各有两名队员手持蚌型木拍,站在对方捕珠者前面拦截珍珠。剩下三名队员下“水”与对方队员争抢“珍珠”,抢到“珍珠”后,要设法射过对方蚌型拍的拦截,把“珍珠”扔到本方捕珠者网中。珍珠球比赛动作优美,极富观赏性。

3 清朝皇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文化特征

“民族体育与所有其它民族文化形式一样,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演化、积淀而成的文化事项。”它依民族本土而生,依民族本土而长,有着很深的民族根基。中国文化自身所蕴含的价值观和思想,使得清朝皇族传统体育活动带有鲜明的东方文化特征,它既带有竞技运动的对抗性,又带有娱乐游戏的色彩。满族的自然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决定了满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宗教和民间习俗的形式,从而产生出富有本土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3.1 满族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地域性特征

由于满族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带来的自然条件的不同,在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之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满族传统的游戏活动。在一定地理环境下满族人民所形成的固定的生产方式世代相传,表现出明显的传统性。作为民族传统运动的组成部分,其生产方式一样被沿袭,其形式和内容也相对固定。所谓“北人骑射,南人善舟”,盛大的嬉冰“运动会”就反映了地理环境对满族人民生产方式以及运动活动的影响。

3.2 满族体育运动体现了清朝社会形态的遗迹

没有哪个民族不是从原始社会发展而来的。生产力低下的、居住在山区、丛林的氏族部落是靠渔猎、采集等生产活动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繁衍,于是掌握生产技能的活动就产生了。同时,少数民族在早期发展中为了民族生存和民族利益,异族时有争端发生,产生于劳动中的运动技能往往也能用于战斗,满族亦是如此。作为一种直接动力,军事战斗的需要进一步促进了赛马、射箭、摔跤等具有军事功能的传统体育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3.3 清朝皇族体育活动是外交斡旋的政治手段

在清朝的宫廷运动中比赛本身并不是目的,除了皇家子弟们靠体育强健体魄外,更多的则承担了封建王朝统治者们长治久安的理想,同时也是外交斡旋的手段。这种政治体育,在精神层面上的教化和示范作用往往大于竞技和健身的意义,更谈不上全民健身的理想了。因此,清朝皇族活动尽管很有气势,也很昌盛,但“背后的动因却未必是对运动的热爱”。

3.4 清朝皇族体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体育的发展水平与国家的强盛兴衰密切相关,清朝宫廷体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纵观清朝体育史,清朝十二帝,康熙以前的各帝是打创江山,因此都很注重竞技体育;雍正和乾隆是稳固江山,其体育活动和全国的各行各业一样开始慢慢转向全面发展;乾隆以后各帝王是坐享江山,其体育活动主类开始过渡到追求安逸享受的修身养性类体育,如弈棋。

3.5 清朝皇族传统体育运动表现了满族独特的风情

民族风俗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与各民族的生活有着多方面的联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而且都非常珍视,并把它视为神圣的财富。民族风俗是一种不可侵犯的文化,除环境和文明之外,不屈服于其他任何压力,它与少数民族传统运动融合,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具有顽强的传承力,是历史的佐证。被视为女性的贞节、宗教的虔诚和富贵的身份象征的珍珠,在摘采劳作过程中,演变成今天少数民族运动会最受欢迎的项目。作为普遍存在而又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民风民俗就像一面镜子,生动而具体地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社会岁月。

4 结语

具有东方古典气质的中国古代体育运动,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上,有的项目虽然在风行一时以后消失了,但许多充满生命力的传统运动活动形式却更像深深扎根在大地上的古树,尽管岁月给它刻上了一圈又一圈的年轮,仍历尽沧桑而不衰,至今郁郁葱葱。

清朝皇族体育游戏活动从其来源来说在于民间,因此,皇族体育不是孤立的,不仅与古代习俗有传承联系,而且与北京尤其是满族的民俗有种种联系。但是,皇族运动的“主人”主要是宫廷统治者,因而他们的提倡必然对民间产生深刻影响。作为皇族游戏活动本身,是许多的消极而落后的一面,在研究和借鉴中,要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研究和整理一方之志,一国之史,借前人之经验,达到“古为今用”,进而为现实服务当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邸永君.中国少数民族分情游丛书—满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朱正义.漫话满族风情[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3]胡艳霞,高扬,樊红岩.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3).

[4]朴刚,栾桂芝.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M].长春:长春电影制片厂银河音像出版社,2003.

[5]栾桂芝,陈立华.辽宁满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工作汇报 篇8

为此,结合我国多个传统节日,我园开展了各种直观而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了解中华大地的民族风情和民俗习惯,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对中华民族正确的认知意识,使幼儿能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下面结合我园开展的相关主题活动,谈谈传统节日文化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教学环境,让幼儿初步认识传统节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应创设有利于幼儿向环境学习与环境互动的条件,使幼儿在与环境的自然接触中认识各种食物,获得各种感受,理解各种现象。”每年的传统节日是培养幼儿民族情感的良好契机,当每个传统节日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先创设与节日相关的教学环境,例如:在元宵节前夕,我们老师利用旧纸盒、旧瓶子等废旧物品,设计制作了许多元宵花灯,有平面的,有立体的,色泽鲜艳,款式各异,十分漂亮。各式花灯悬挂于活动室内外,辅以若干简易灯谜穿插其中,幼儿通过直观的视觉环境对“元宵节”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科学合理的运用环境创设手段,是成功开展节日教学的重要环节。直观的环境布置能够帮助幼儿迅速感知节日信息,并初步形成“节日名称——节日主题——节日元素”的联想记忆链条,有助于下一步幼儿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二、运用教学手段,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

我国每年有诸多个传统节日,不同的传统节日都有着不同的节日意义及传统习俗。让学龄前儿童认识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内涵,并在课堂活动的进行中培养幼儿的基本能力和爱国情感,是我们开展传统节日教学活动的目的所在。

例如,在元宵花灯这天,我们安排了一整天的教学活动:白天,我们领着幼儿在“欢天喜地闹元宵”大型壁画面前,向幼儿介绍元宵节的由来和庆祝形式,引导幼儿玩“猜灯谜”游戏,并组织幼儿搓汤圆,让幼儿在下午茶点时吃到自己动手搓出来的汤圆;晚上是元宵活动的高潮时刻,我们组织全园幼儿到户外小区逛花灯,让幼儿亲身参与到各种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中来。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倡家园同步,让幼儿更全面认识传统节日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长河的源头。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中写道:“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形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责任。家庭教育是振兴民族的希望,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纲要》也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当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早期教育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时,将引导孩子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家园合作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同时,应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与家长一起努力,提高对幼儿的教育效果。

有一位学者曾经说过:“越是传统的就越是跨世纪的”。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注意挖掘身边中华传统文化题材,并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传达给幼儿,就能净化幼儿的心灵、陶冶幼儿性情、提高幼儿素质。

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工作汇报 篇9

一、高度重视,及时安排部署

5月以来,县委安排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深化“三进三解三促”暨创建服务型党支部活动。我局十分重视。相继利用晚上时间,及时召开了局党支部会议、局党小组会议、局机关党支部会议和局系统干部职工大会,层层传达县委下发的文件精神。广泛宣传动员,认真研究,议定措施,精心安排,成立了领导机构,建立了“三进三解三促”民情台账和帮扶台账,实行“一事一号、落实销号”制度。

二、扎实开展各项主题活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一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调研工作有序展开。首先,组织局系统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不断学习中省市县领导关于群众立场、群众观念、改进作风的重要论述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讲话精神。其次,广泛开展专题调研和全面调研活动,制定了调研方案。全面调研课题已确定(6个),每人一个,明确了包抓领导、责任股室和责任人。局统计干部职工调研已达3天以上,各项课题调研正处在“五查五看”摸底阶段。二是坚持每周深入联系点(困难群众)开展“三问三解”活动,我局驻村工作组分别深入常林村、乾上村、金家社区及宏达水泥制品进行党的方针政策和统计法规宣讲活动2次;带领相关股室业务人员深入企业、社区等帮扶对象调查研究,走访群众每人在10户以上;从大病、上学、住房、生活、生产等方面,帮助困难群众解决问题20件(次),资助资金1万余元;化解矛盾纠纷2件;局领导干部职工记民情日记3篇以上,撰写心得体会1篇,与帮扶困难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2天以上。征求民意建议12余条。使干部得到了锻炼,群众得到了实惠,进一步密切了党群众关系。三是积极开展创建服务型党支部建设活动,加强党支部建设。首先,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认真落实各项统计政策,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党支部会、一次局务会和一次机关学习例会,学习传达有关文件精神及县级领导的重要讲话,对于重大事项及重点目标任务进行专题会议讨论研究,机关作风得到进一步改进,服务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其次,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完善了局机关党支部委员会组织机构,健全了“三会一课”制度,激励局机关党员干部在“三进三解三促”活动中创先进争优秀、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近期,召开局党支部会议2次,局机关党支部在充分考察摸底的基础上推荐上报优秀党员1名。增强了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提升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一、针对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统计工作职责,以“三进三解三促”为平台,从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孤儿救助、大病救助、重点优抚对象抚恤、社区建设等方面扎实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归类梳理,议定措施,进一步采取服务措施。

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工作汇报 篇10

一、成立“223工程”活动领导组。我校成立以校长成海军同志任组长,有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活动领导组,负责规划、监督、促进学校“223工程”的顺利、有效开展。具体成员如下:

组长:成海军 副组长:王小满 常周元

组员:王凌义、酒国良、刘 群、张爱萍(学校领导)

张学东、谭启社、马于兵、原爱平、崔王红、王伟社、延小软、张海平、李志芳。(教师代表)

张红军、田刘峰、马志虎、茹国庆(家长代表)

二、开展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经校委会研究,决定在全校教职工中广泛开展“加强教育教学工作‘223工程’”的活动。并让所有教职工明确此次活动的目的是落实“七个促进”:促进领导进课堂的实效性;促进教师认真备课、讲课的自觉性;促进教师相互学习、提高的主动性;促进校级领导了解教育教学的深入性;促进教师课堂有效教学,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校领导作风的根本转变;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最终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落实“两进”:“学校领导进课堂”和“千名家长进课堂”。

为让“两进”工作落到实处,我们以“教学开放月”为契机,制定了“阳城三中拉网式听课实施方案(星级教师评选)”,按年级和学科进行分组,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全程参与,进行听课和评课,并对教师课堂教学随机进行点评。

1、学校领导进课堂

在校长成海军同志的带领下,按照分工,校委成员和中层领导除全程参与“拉网式”听评课外,还进行了随机深入班级推门听课,查班级是否按课程表上课,看班级教学过程管理,对教师进行备课、作业的随机检查,深入学生,访教学实际情况,倾听师生对学校、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教研组参加教研教改活动,促进教研工作的开展。学校领导进课堂有听课记录,有教研记录,有值班记录,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蓬勃开展。

2、千名家长进课堂

学校定于每年4月和9月为学校“教学开放月”,今年利用“拉网式听课”这一活动,我们再次向家长发出了邀请,向社会开放了课堂。家长们踊跃参加。家长通过亲身参与了解了教师、学生的教学情况,体会到了学校管理工作的艰辛,营造了社会、学校、家长和谐育人的良好氛围。在“教学开放月”活动中,我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让家长来评价教师、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家长们诚诚恳恳,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其实,我校多年来都把“教学开放月”作为我校行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与教师评领导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形成管理合力,为学校的不断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四、落实“两赛”:“教师全员赛讲”和“兼职教研员评课团体赛”。

以学校“星级教师”评选活动和县局“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为契机,落实“两赛”:“教师全员赛讲”和“兼职教研员评课团体赛”。

1、教师全员赛讲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学校从2010年3月开始,结合拉网式听课,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学校“星级教师”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评选。学校科学安排,通过教研组、学科组、年级组、分层次、分阶段的人人讲课,个个评课,全面掌握教师教学能力状况,建立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档案,健全教师发展性多元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益。目前,“星级教师”评选评选工作仍在进行中。同时,我校组织教师参加县局组织的“教师远教团体赛”,获初中组第一名。

2、兼职教研员评课团体赛

以县局“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为契机,我校组织兼职教研员王凌义、马于兵、原国军、张海平、陈建兵五位同志认真学习了有关新课程评价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在学校进行了评课方面的演练,为参加此次团体赛做了认真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参赛过程中他们认真听课,认真评课。虚心听取兄弟学校教研员的发言。在县局组织的“兼职教研员评课团体赛”活动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五、落实“三促进”:促进教师观念更新、促进领导作风转变、促进学校管理规范。

1、开展“我的教育(学)观大家谈”,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我校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活动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教职工全员参与,校长谈办学理念,教师谈教学经验,教辅管理人员谈育人体会,教职工要围绕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教职工人人以书面形式认真总结梳理了自己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过程中的得失,侧重于某个方面、某个环节,或故事、或反思、或总结、或经验等。校领导着重从管理、教师着重从教育教学、教辅后勤岗位的着重从服务育人等方面展开谈。“我的教育(学)观大家谈”活动促进教师观念更新、促进领导作风转变、促进学校管理规范。

2、强化校长兼、听课制度的落实,促进领导作风的转变。

校长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头雁和排头兵,我校坚持校领导兼课、听课制,坚持参加教研,随时掌握教情,及时了解学情,提高驾驭全校工作的能力。结合我校实际,参照《阳城县中小学领导教学业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我校保证每位领导坚持代好一门课,包好一个学科,蹲好一个班级,真正掌握指挥教学的主动权。

3、通过达标创建、上等升级活动,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

我校按照《阳城县中小学管理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通过学校自评、自我申报、县局评估验收等方式和程序,争创特色鲜明、管理规范、质量一流的中学规范化管理示范校,并形成达标评估、上等升级、递进推动的创建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我校规范化管理水平。

六、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我校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水平。

“223”工程是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举措,我校将建立长效机制,并坚持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宣传工作。每位师生要充分认识、理解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自觉性,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各项工作中来。

2、做好组织工作。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各项活动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周密安排,精心策划,扎实开展好每项活动,使领导升华水平,教师提高能力,学生获得益处,质量上新台阶。

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工作汇报 篇11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传统节日

【中图分类号】G60.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二部分社会领域内容和要求中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怀”。为了不让活动游离于幼儿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深入扎实做好此项工作,使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幼儿园,让幼小的心灵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中,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和活动形式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以此达到幼儿全面发展。

一、在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以培育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根据各年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节选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经典名句作为课程内容,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经典诵读汇编》。围绕幼儿熟悉且喜欢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开展主题教学活动,以《我的祖国》为主题,开展“娃娃游中国”、“中国京剧”、“中国服饰的演变过程”、“有趣的汉字”、“各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国的四大发明”等活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眼界。另外,全园性大主题和各班级小主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全园大主题的引领下,遵循层次性的原则,依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在相同主题中分别设置不同的分目标,如:国庆节的总目标是让幼儿知道祖国妈妈的生日,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在分目标上,小班幼儿更多从自身出发,激发爱身边的人、爱自己的幼儿园的情感;中班注重从体会家乡的变化入手,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大班则通过了解中华大家庭有56个民族构成,体会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将大、小活动主题有机整合、互动推进,使各主题的目标得到落实,内容得到丰富、延伸和拓展。

选择灵活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让幼儿之间互相诵读、个别幼儿上台展示、每周一国旗下诵读、亲子诵读等,努力把这枯燥生涩的“弟子规”有机地渗透到各个领域的教学中去,让“弟子规”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真正回归生活。

二、在区域活动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通过创设区域活动情境、营造活动氛围、让孩子与材料互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表演区投放经典故事中相关的角色头饰、手偶、服装,师幼共同表演经典故事,通过表演经典故事内容,理解故事里隐藏的道理。在图书区里,投放适合幼儿阅读的中国神话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图书,还可以欣赏、学习民间童谣,如:“孙悟空打妖怪”、“一二三四五”、绕口令和古诗。语言区投放古诗“静夜思”、“春晓”“锄禾”等,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根据古诗内容绘图并制作小书,不仅感受古代诗歌的美妙意境,而且感受经典语言的艺术性;通过制作汉字演变图,了解汉字发展历史。科学区投放民族娃娃及相关图片,了解各民族风土人情,饮食文化,结合家人属相了解十二生肖的故事,感受我国文化的多样性。艺术区注重幼儿的创造与表现,各年龄段根据以下内容,结合孩子年龄特点,有选择、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如剪纸、印染、折纸、陶艺、水墨画、木偶表演、制作皮影等。这些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因其趣味性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理而颇受孩子们喜爱,传统民俗节日中的艺术作品对幼儿手工制作具有重要启发和借鉴作用。音乐角学唱河南民歌、戏曲、民族乐器演奏,感受独特的方言特色,浓厚的乡土气息,同时培养对民歌艺术的审美情趣,促进幼儿情感、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激发幼儿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环境的创设,通过墙饰从不同角度展现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不断发挥环境对幼儿情感和认知上的熏陶,如精美的扇子、青花瓷、中国结、京剧脸谱、剪纸、水墨画、刺绣等作品展示,让幼儿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环境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且促进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三、在民间游戏活动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民间游戏具有愉悦性、游戏性,深受幼儿的喜爱。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喜欢的各类游戏活动相结合,可以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获得中华传统文化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在建构区开展主题建构游戏,运用大型积木和各种辅助材料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物,感受中国建筑的美,激发长大当建筑师的愿望;在户外活动时开展民间体育游戏,如:玩“丢手绢”、“踩高跷”、“炒黄豆”、“跳房子”、“竹竿舞”等,享受集体游戏的乐趣;体育课和课间操学习武术操,强身健体,感受中国武术精神。

四、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通过组织年级庆祝活动、班级庆祝活动、亲子庆祝活动等,让幼儿在传统节日气氛的烘托中,亲身感受各类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美,体验参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乐趣。以“节日”作为教育活动的切入点了解中国人过节的习俗,感受过节的气氛并分享过节的快乐,体验与同伴一起过节的喜悦,春节来到时发校信通利用家长资源开展一些列活动,欣赏年画、春联、剪纸、皮影戏、木偶戏、糖人、面人;元宵节品尝元宵,赏花灯、观看舞狮子、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还有了解反映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各民族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壮族的火把节、藏族的望果节、白族的三月三、回族的开斋节;以及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节日,如山东潍坊的风筝节、哈尔滨的冰雕节;利用家庭资源能更好地拓展民族传统教育的视野,“端午节”让幼儿与和父母一起包粽子,感受节日文化气息,增进相互的亲子感情;“冬至”让家长一起参与包饺子;“美食节”让家长来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长,让孩子参观“食博会”,品尝漯河美食,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雷锋日”、“三八妇女节”等主题节日,可以鼓励幼儿将精心制作的爱心卡送给父母,讲一句感恩的话;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或故事书带到幼儿园跟小朋友一起分享等,以此唤起幼儿的情感体验。组织幼儿走进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清明节和家长一起去烈士陵园扫墓,重阳节去福利院慰问孤残儿童,通过积累真实鲜活的生活经验,了解民族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这些传统节日里蕴涵着我国人民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和善、爱国等优良品德,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工作汇报 篇12

戏曲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艺术形态, 也是最普遍、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 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戏曲的传承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它传达着社会水准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另一方面, 因为社会的快速发展, 造成了宝贵的传统戏曲文化的流失。如何应对时代的变化, 使戏曲文化在新的时代获得更新更好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二、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形势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逐步摆脱了贫困的现状, 日常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 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精神生活。群众文化这一主题显得尤为醒目, 我国正集中精力, 动员一切有力因素, 发扬和收集、积累群众文化。群众文化是我国的特色文化体系, 对人们的智力启发、教育文化传播、艺术气息的培养、塑造良好的新风貌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发展群众文化是一项长远的计划, 群众文化活动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 搭建了许多活动平台。

三、将戏曲与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相结合

(一) 强引导, 鼓励群众参与

没有群众积极主动的参与, 组织再完备的群众文化活动都只是徒劳, 没有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就只能是无源之水。群众文化的主体是由群众发起的, 如果缺乏了这一主体, 那么群众文化就不是群众文化了。

目前的群众文化建设中, 普遍存在群众参与性不强, 只有少数人热衷于文化事业的传承、发展、继承, 多数人只是抱着围观的心态或漠然的态度。政府应调动一切有力因素, 积极引导群众自发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 鼓励新建群众性戏曲角、剧院等基础设施, 加大对民营剧团、群众戏曲社团的政策支持力度。将地方戏曲等群众特色文化不断发扬和继承, 将群众文化的发展作为一项与经济发展同步的事业, 形成良好的民风民气。

绍兴嵊州市、新昌县作为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的发源地, 民营越剧团办得有声有色。据嵊州市有关部门统计, 嵊州市现有民营剧团120多个, 演职人员4500多人, 年创收在亿元以上。嵊州市把发展民营剧团列入了“越乡文化名市”总体规划, 设立了越剧事业发展基金, 投资数亿元新建越剧艺校, 以加快越剧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 还开展民营剧团“星级创评”活动, 定期培训演职人员和演出经纪人, 实现民营剧团演职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与公办文艺院团同等待遇。

这些群众力量自发组织的民营剧团在接受政府长期、连续的政策性引导后, 拥有了极大的生命力, 他们的精彩演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在这个过程中, 扩大了戏曲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戏曲受众的接受范围, 让戏曲文化在社区、农村等更广泛的天地得到了更深入的流传。

(二) 加大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资金投入

资金问题是制约群众文化发展的另一大瓶颈。文化活动设施的建设及活动资金来源、资金投入不足也限制了戏曲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些领导对戏曲文化存在不正确的认识, 一味地追求时尚新颖的都市文化, 认为戏曲文化的传播没有明确的价值, 过分偏重于现代化建设, 忽略了戏曲文化的发展。戏曲文化发展存在严重不足, 打消了群众文化发展的信心以及人们的热情;领导不愿意在群众文化设施的建设及群众文化活动资金来源方面增加投入, 导致群众文化设施的建设及群众文化活动资金来源不足。

政府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职能, 把群众文化发展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不断提高用于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 各级财政要以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 逐年加大对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群众范围, 重点扶持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精选优秀的戏曲作品, 使群众接受戏曲文化的熏陶。建立群众戏曲优秀作品奖励制度, 对荣获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评奖的优秀戏曲文艺作品给予奖励, 要加大对群众性戏曲 (剧) 院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投入。

为了实现基本公共文化供给的多样性, 保障群众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欣赏需求, 可以将部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相结合, 即“市场提供, 政府购买”、“政府花钱老百姓看戏”, 举行“流动大舞台活动”、“文艺下乡汇演”, 从而实现为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推广戏曲文化的目的。

结论

本文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提出发, 探讨了新农村这一社会大背景下的群众文化的发展不足和新的发展方向, 尝试将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相结合, 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摘要: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文化璀璨, 戏曲作为我国灿烂悠久的文化历史, 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传承元素, 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戏曲的传播途径有限, 将戏曲与当下红红火火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相结合是发扬戏曲文化的新举措。

关键词:戏曲,群众文化活动,结合

参考文献

[1]钟菊芹.新时期群众戏曲文化的发展探究[J].黄河之声, 2012 (07) .

[2]陈悦.戏曲与群众文化[J].大众文艺, 2012 (03) .

上一篇: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下一篇:洪水安全教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