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经营管理模式情况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独特经营管理模式情况(共7篇)

独特经营管理模式情况 篇1

在德国会展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以 其特有的调节调控管理方式,推动了德国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德 国各级政府将展览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给予高度重视,对展馆 及其配套设施和交通建设均予以大力支持。但政府的职责主要体 现在对行业的宏观调控方面,只是展览业的管理者和协作者,并 不直接参与展览举办。德国展览场馆主要由政府投资或资助建

设,实力雄厚的展览公司多由政府控股,实行企业化管理。其经营模式是展馆既是展览中心的管理者,也是许多大型博览会的举办

者和实施者。如德国展览公司既是汉诺威展览中心的拥有者,又 是)*+,-和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等大型展览会的举办者。德国展览 会场名符其实地成为展览业发展高起点的支持与服务平台,提供 最优质的展览服务。

’(德国行业协会的强势作用

德国展览业协会是德国展览业的权威组织,也是代

表德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唯一的行业组织。它是由参展商、购 买者和博览会组织者三方面力量组合而成的联合体。德国展览业 协会不是展会的组织或执行机构,而是一个服务和协调机构。其 主要任务是负责与议会、政府各部门和其他行业组织进行沟通; 协调所有在德国举办的展览及德国在国外组织的展览活动;确保 德国博览会市场的透明化;研究、评估和维护迅速膨胀的数据库;

出版和发布展览指南,提供与展览有关的咨询服务和培训等 4.规范化。德 国会展公司在制定办展方案和招展过程中都与相关的行业协会 密切合作,共同打造行业会展品牌。在./0.的统一调控下,共同 探究相关展览的市场定位,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办展、多头办展分 散混乱的局面。

1(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德国各级政府对出国参展都极为重视,德国联邦经济部及各 州经济部或经济促进机构为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在德展览业 协会每年推出的“官方出国参展计划”框架下分别推出了一系列 促进措施,鼓励企业出国参展。目前,德国大中型展览公司都将在 海外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展会项目作为公司重要的业务。’%%“ 年,德国展会主办者在世界各地举办#2’ 个展会项目,’%%1 年这个 数字是#’”,短短两年就有3%4的增长。享受德国官方出国展览 扶持政策的参展形式主要有集体参展、专业研讨会、行业特别展、信息台、信息中心等。其中,集体参展是官方出国参展最常见的形 式,其特点是规模相对较大,展位相对集中,且每个展位统一标 识,突出德国技术和质量的国际领先地位,达到广泛吸引客户、提 高参展效果的目的,尽可能突出“德国制造”的效果。除了联邦政 府的出国参展促进措施外,德国各州政府也大力扶持本州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参加国外展览。3(根据市场及行业变化,打造品牌

品牌展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较大的影响力和较强的权威 性,反映该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对该行业具有较强的指 导和影响力。德国十分重视展览的品牌培育,并实时跟踪所属行 业的最新动态,精心策划展会主题,给予每界展会以准确的行业 定位,给业内以及观众以深刻的印象。目前,德国已经形成一大 批知名度非常高的博览会品牌,如汉诺威计算机博览会(%&’())、法兰克福书展、科隆五金展、柏林国际旅游博览会、慕 尼黑国际建筑机械博览会、纽伦堡国际玩具博览会等。德国展览 会一般在展会立项前都进行了认真的前期市场调查与财务可行 性分析,且专注开发自具特色又有细分市场需求的项目,确定长 远的项目战略目标。每个展览会的举办计划都是组织者与参展 商、参观者各个联合会、协会密切协商后制定出来的,并根据市 场及行业变化对展会定位及题材做出适时的调整,使展会始终 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二、借鉴德国会展业发展经验,完善我国外展运行机制 目前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与国际展览强国会展业的发展相比

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会展业自上世纪*“ 年代中期开始,得 到迅猛发展,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提高了城市知名度,推动 了内外贸发展。但是,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如组织管理模式落后,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展馆建设缺乏统筹规划,重复办展,恶性竞 争,专业化、国际化程度水平不高等等。本文在分析德国展会管 理体制和展览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我国会展业存在 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 建立统一权威性的展览管理机构,鼓励企业出国参展 我国目前展览活动大多由政府或半官方机构主导。各部门

多头管理,缺乏统一、权威的管理机构,多元化特征明显,会展市 场化程度低。在这方面,我国应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建立统一 权威性的展览管理机构,制定会展市场的准入机制和主办主体 的资质条件,规范会展业的发展;加强政府在市场监督、产业规 划、整合行业优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整体宣传等方面发挥宏 观调控和行业指导作用。此外政府应积极鼓励本国企业出国参 展,对企业出国参展可以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可参照德国的官 方出国参展计划模式,根据行业发展和展览业具体情况,制定中 央和地方扶持的年度出国参展计划及实施措施,对中央和地方 政府资助的展项,仍应保持统一管理。这种模式和扶持政策的制 度化有利于合理有效地使用政府扶持资金,体现政府的行业和 地区政策,宣传中国及中国产品,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成立全国展览行业协会,加强协调与服务

一个行业发展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行业协会能否在

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我国专业权威的行业协会空白,亟需建 立行业自律机制和相关服务组织。我们应该参照德国展博委员 会(,-.,)的模式,尽快成立全国展览行业协会,展览协会应有 经济部门、组展单位、展览公司和企业代表等多方参加,具有广 泛的代表性并赋予一定的权威,行使行业协调、会员服务、行业 规范和资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等职能。制定我国展览业发展战 略与规划,切实履行行业管理职责,规范和加强行业的管理,协 调全国各地展览计划的制定,尽可能地避免出现会展内容重复 的现象,精心培育行业展览品牌。/+ 实施国际化战略,塑造品牌展会

品牌是市场竞争取胜的核心,品牌化的发展道路是中国会

展业快速发展的唯一途径。目前,我国的展览项目数量不少,但 在规模、国际化程度、品牌知名度等方面还不具备与国际大型展 会的抗衡能力。究其根源是缺乏品牌意识,没有明确的市场定 位。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品牌展会的发展步伐,我们应从场馆的 设计、主题的立项、展会的规划、展览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来实 施会展业品牌化发展,提升品牌质量。一方面,我们应鼓励国外 资金、技术、管理人员进入我国展览市场,可以将大型海外品牌 展会的概念移植中国内地,对于国内展会中已经形成一定影响 的如:北京国际汽车展、全国医疗器械展与全国制药机械展、广 州的“广交会”等,积极引进国际资源,促使其进一步国际化、专 业化、品牌化,向顶级的品牌展会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中 国具有优势产业的展会适时移植到国外举办。如作为国内品牌 展会及经过-0(认证的深圳高交会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第七届 深圳高交会维也纳分会。这场分会由高交会组委会办公室主办,高交会交易中心承办,奥地利研究促进署001 合作举办。在分会 期间,中奥两国高科技行业企业代表、项目持有者、投资机构等 将进行项目推介、对接洽谈、招商融资等具体交流,为拟“走出 去”的中国企业提供开拓欧洲市场的平台和基地。2+ 加快对展览人才的培养,打造会展教育平台

造就高素质的专业会展人才是目前的一项紧迫任务。目前

中国缺少具有会展经营管理知识、具备营销技能的专业人员。为 了尽快解决国内会展人才短缺的问题,高等院校应开设会展管 理专业,列入国民教育系列,培养会展业专门人才;同时吸引国 外高水准的会展公司来国内对我国会展从业人员进行专门培 训,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办展技能;邀请国内外专家介 绍会展组织、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的形式,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经 营管理技能。此外,还应该学习德国先进的经验,有意识地将展 会打造为行业教育平台。鼓励该行业的研究教育机构、科研院所 参展,展示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带来最新的行业教育理念,并 鼓励与该展会行业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参观,带来自己的设计作 品、科技发明与商业计划。

。德国的会展业渗

透着深厚的文化气息,规模大、质量高 1.个性化。城市会展品牌的构建要体现出城市 独特的个性,只有这样会展品牌的吸引力才是持久的 和无可比拟的

德国西门子媒体学院院长、被誉为德国“会展行业第一 人”的贝恩斯(2002)几年前就说过“, 会展在德国能成为一个 庞大的经济产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大批高素质的会 展专业人才参与其中

3.德国会展中心规模大、知名度高会展业规模持续上升#

德国举办的国际博览会, 外国参展商比例平均超过50 % , 香港会展一般是以消费品商展为主!展商以港商 为主体!加上台商# 中国大陆企业组成大众化的展商 群!同时还保留91:;51:的海外展商&展品以档次较 高的消费品为主&买家以全球买家为主要对象”这种合 理的会展定位!为香港会展明确了发展方向!也成为香 港专业展览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3.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会展 品牌的构建及其长远发展一定要以国际化为最终发展 目标的 一些展览会在对公众开放之前专门向采购商、生产厂家、行业工程人员、新闻记者等专业观众开放,从而使参展商和专业观众能够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香港展览公司能很好利用网络和刊物进行宣 传$

!#”办展主题和参展主体定位明确# 精品化。城市会展品牌的构建还应朝着精品

独特经营管理模式情况 篇2

一、新兴经济区域的独特性

以开发区、保税区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区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特殊经济增长点,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特征和运营模式, 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过程的发展趋势决定了与之配套的各类功能项目的性质,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也因此而与普通项目有所差别。

1. 新兴经济区域的特殊地位与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各类新兴经济区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亮点。以保税区为例, 2007年全国15家保税区共实现增加值1800.85亿元, 比上年增长21.0%;完成销售收入12500亿, 比上年增长23.1%, 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新兴经济区域代表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形象, 属于窗口行业, 是当地政府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 新兴经济区域各类设施均应该能够反映区域的高端水平, 这也为新兴经济区域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设计、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2. 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建设的趋势

早期的开发区仅仅具有简单的生产加工功能, 属于单一的工业发展模式。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缺乏家居功能配套与城市依托的新兴经济区域表现出诸多劣势, 如地理位置远离核心城区的先天因素使得开发区交通运输成本、员工成本等无法解决, 配套项目之间的衔接滞后也制约了各个企业的开速发展, 在竞争逐渐加剧的国际竞争背景下, 以开发区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区域呼唤城市化, 城市化发展进程成为新兴经济区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而在此过程中,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建设成为大势所趋。

二、商业配套设施的独特性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是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进程中的必要环节和主要内容,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是与新兴经济区域建设初期单一的工业模式相对应的, 是其城市化进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此类项目管理的难度和特殊性。

1. 先期投入大、盈利能力滞后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投资模式与房地产业行业具有相似之处, 即:先期投入大, 回收周期长, 但同时又有自身的特殊性。此类项目不仅仅先期投入大, 投资回收周期长, 而且盈利能力较差。家居功能配套项目需要大量前期投入的基本特征要求政府作为项目投资主体在项目建设期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在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进程中, 政府的资金压力很大, 在此情况下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建设进程、质量标准等势必会受到影响。同时,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受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建设进程和速度的影响很大, 其盈利能力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 一般具有很长的时间, 逐渐吸引相关人口在区域内定居, 然后逐渐形成商圈产生客源, 相应的家居功能配套项目才能逐渐产生收益, 而此时距离收回投资或者盈利还有很大的距离。

2.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功能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建设和经营管理是适应区域城市化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 属于先期投入建设的保障性基础设施, 此类项目不仅仅追求简单的经济效益, 更主要的还要承担区域发展与形象等社会效益。因此, 在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建设进程中投入建设的家居功能配套项目单纯依靠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是很难实现的, 必须通过政府投入和政策性支持才能够实现。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这种特殊属性使之区别于单纯盈利性项目的各种特征, 同时肩负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职能的家居功能配套项目需要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

三、商业配套设施的影响要素分析

新兴经济区域家居功能配套项目过渡阶段长期非盈利的特殊性决定了此类项目经营与管理模式的特殊性, 而影响项目的各种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也是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和关注的问题。

1. 家居配套项目的经营性与非经营性问题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性质应该属于商业设施, 而不是一般的公共品, 因此此类项目的发展趋势是向盈利性方向发展的。因此,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管理模式应该以盈利性项目和追求经济效益方向发展和努力, 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肩负社会效益的同时促进项目利润的增长。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盈利性发展趋势和目标决定了项目经营管理主体的工作方向, 尽管此类项目在建设初期可能会长期处于无利或微利的境况, 但企业管理模式和策略应该有别于同样处于微利或无利状态的准公共品的管理。但是,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虽然具有经营性特征和发展趋势, 但作为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进程中的配套功能项目, 长期的非经营性是不争的事实。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不同新兴经济区域的城市化建设进程和速度也有很大差异。

2. 政府投入与资源配置问题

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重功能的家居功能配套项目具有较长的投资回收期, 项目的特征决定了项目管理的特殊性, 长期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的现实决定了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投资主体将以政府为主。在项目发展过程中, 政府的相应投入具有不同的方式和内容。

(1) 建设前期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必须前期投入的特性和项目长期的非盈利性决定了此类项目必须采用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建设和开发模式。由于家居功能项目的盈利能力有限, 为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支持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建设的进程, 新兴经济区域的政府 (管委会) 一般承担此类项目建设的投资任务, 待项目建成后再委托其他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因此, 政府对新兴经济区域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前期投入和支持是以资金支持方式为主的, 政府必须以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家居功能配套项目进行前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相关项目的配套。

(2) 过渡阶段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建成之后将长期处于无利或微利的状态, 此时政府对其委托的经营主体的支持和投入将包括经济性支持和政策性支持两类。经济性支持将主要用来支持经营主体继续完善项目建设初期在项目设置、项目配套设施等各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以提高项目服务于区域发展的社会效益目标。同时, 政府还应在项目的过渡阶段给予相应的政策性支持, 以支持项目经营主体进行项目管理与经营, 使之在获得基本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此类项目社会效益的实现, 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服务。

(3) 正常经营阶段

随着新兴经济区域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将逐渐摆脱亏损或微利的境况, 逐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同时, 随着项目盈利性的不断增强, 政府对其的投入与支持也应该适当进行调整。此时, 政府对其的经济性支持将随其盈利性指标的不断提高而相应减少, 政策性优惠和支持将成为项目正常运营阶段的主要支持方式。在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保障的同时, 政府将近一步完善自身对项目的监督监管职能, 以保证项目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项目所应承担的社会效益。

四、商业配套设施的管理模式研究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特征和管理目标为其管理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同时初期阶段较少的业务量也给项目经营主体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初级阶段的管理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 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

新兴经济区域的城市化发展绝不是低水平的硬件设施建设过程, 而是定位在高端的一种从单一工业模式向城市功能化转变的发展模式。因此, 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建设也必须与之相匹配, 在项目过渡阶段盈利水平较低, 业务量相对较小的情况下, 正是项目经营主体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的契机。当项目转入正常经营之后, 项目经营主体就会获得较高的盈利水平, 并且能够与项目快速发展的趋势相匹配, 获得长期稳定的利润来源。

2. 管理方式

新兴经济区域家居功能配套项目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而项目过渡阶段相对较低的管理强度正好为项目经营主体创造了探索管理方式的良好机会, 项目的特殊性要求企业采取特殊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 而项目初级阶段的管理模式探索为此后正常的项目管理提供了总结经验的机会和时间, 为项目经营主体在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项目全生命周期获得管理的高效率提供了空间, 也为企业在项目正常经营阶段的盈利水平提供了保障。

3. 企业形象

在家居功能配套项目运营的初级阶段, 企业除了可以积累管理经验、提升管理水平之外, 还可以通过自身所承担的社会效益职责获得良好的社会认知, 并借此树立企业品牌形象, 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与此同时, 在项目初级阶段长期无利的情况下承担项目的经营管理本身也是为政府部分分担了社会责任, 势必会得到新兴经济区域政府部分的认可, 为企业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企业获得长期的经济利益提供了保障。

总之, 新兴经济区域家居功能配套项目的特殊性决定了项目管理模式的特殊性, 项目各影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使项目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项目经营主体应该在充分了解项目特性及其影响要素特征的条件下, 努力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的收益, 同时为企业今后获得长期利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陆建新:现代委托代理理论的考察与启示.当代经济研究, 1995 (2)

[2]杨永平:我国开发区发展的历史拐点及未来走向.经济问题, 2006 (2)

[3]雷霞:关于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类型及其改革的思考.齐鲁学刊, 2007 (6)

瓢虫的独特饮食模式 篇3

瓢虫被用来生物控制蚜虫和马铃薯甲虫等害虫。更多地了解这些重要益虫的捕食行为,将有助于研究人员找到如何最有效地使用瓢虫这种生物防治手段。

在实验室饲养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与被喂食猎物与植物组织混合的饲料相比,瓢虫在被喂食单一猎物后会需要消耗2~3倍更多的植物组织来补充喂食。这表明,植物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营养素,这是单一捕食害虫所不能弥补的。昆虫学家朗格说,非昆虫类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与单一捕食昆虫的瓢虫相比,喂食混合饲料的瓢虫往往是更健康的。

在后续的研究中,朗格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从食物中摄取糖分,会使雌虫更易生存,并生产更多的卵。糖和花粉等食物,是瓢虫日常食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瓢虫在田地中的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糖资源的分布。

锡格雷夫斯表示,所有被测试的瓢虫都会食用大豆田中的蔗糖,即使这种蔗糖并非作为糖分的补充,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糖喷撒的地块会吸引更多的瓢虫。研究表明,在农田进行糖喂食对增加瓢虫种群数量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是一个可行的方式来帮助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益虫数量。

独特经营管理模式情况 篇4

北洞源村探索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

2007年,平安乡北洞源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勇于创新,努力把北洞源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通过从社区管理体制、干部队伍、党员管理、硬件建设和社区服务等方面,采取“五优化”措施,对农村实行社区化管理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

一、基本情况

平安乡北洞源村位于恭城瑶族自治县东面,距县城12公里,全村辖北洞源、马塘、观音塘、石排岭四个自然屯,有27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人口2182人。设党总支一个,党小组3个,现有党员52名。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村大力发展以柑橙种植为主的水果产业,农民的收入得到大幅提高,水果种植面积达3520亩,水果产量7450吨,人均有果3.4吨,2006年人均纯收入4820元。全村共建有沼气525座,沼气入户率达到95%。近年来,该村在发展水果的同时,鼓励有经济头脑的村民创市场,做水果销售,目前已形成一个上百人的销售队伍,年销售水果7万多吨。因此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彩电、冰箱、空调、小轿车等高档家电和交通工具进入了普通百姓家庭,全村共购置了60多辆面包车和小轿车,是远近闻名的“小车村”。

2006年,北洞源新村作为桂林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之一,新村于同年4月破土动工,历经一年的建设,完成了27栋瑶家别墅楼、一栋综合楼建设和旧村穿衣戴帽工程和拦河坝、龙星桥、石拱桥、滨江公园、小广场、停车场、公厕、人饮工程等一大批公益设施建 设,于2007年5月1日隆重开村,北洞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我县又一个集旅游、餐饮、住宿、休闲、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北洞源新村的建成,标志着我县的“富裕生态家园”建设由自然村向中心村、行政村的转变;由单是新房建设发展到新房建设和旧村改造同时进行;是全县第一个实行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的农村;赋予了新农村建设新的内涵,成为全区第一个“保险先进村”;第一个引进先进能源环保技术--地源热泵空调热水器的村。

二、主要做法

然而,随着新农村的建成,新农村多元化的社会管理服务对象,突破了原有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范围,众多的辖区社会组织,超越了原有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能力,复杂的社会管理局面,使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功能难以适应,并由此引发了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如在在农村能否以城市社区建设模式,建立一种覆盖农村全体群众民的管理服务体制,推动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新社区转变,成了目前迫切需要破解的社会管理难题。为此,在实行社区化新模式前期,我们经过近一个多月时间的调研排摸,并到市各社区考察,通过借鉴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的成功经验,精心制定《平安乡北洞源村社区化管理工作方案》,并着手在北洞源村全面实行,从改革现有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入手,采取优化社区硬件建设、优化社区管理体制、优化社区干部队伍素质、优化社区党员管理机制、优化社区功能“五优化”措施,在北洞源村开始全面探索社区化管理新模式。

(一)优化社区硬件建设,发挥阵地作用。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契机,不断加大社区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一是优化社 区办公场所。为方便居民办事,便于社区管理,社区实行综合式办公;二是优化社区便民服务设施。根据自身实际,积极争取上级单位的支持,建立了社区文体活动室、图书室,定期开放为居民服务。三是优化社区公共设施。为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多方协商,引进了社区超市,规范社区农贸市场,从而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同时争取县直单位的支持,绿化、美化社区,改善社区人居环境。

(二)优化社区管理体制。首先是打破原有村民概念,构建一个新型的农村社区组织体系。在继续保留村经济合作社、村民委员会等组织的同时,着重构建覆盖辖区全体居民的管理和服务组织机构“一会一体五小组”,即成立北洞源社区村民理事会,下设党群共富信用联合体,生产发展服务小组、社会保障服务小组、文明卫生计生监管小组、矛盾纠纷调解小组和公益事业服务小组。社区理事会由8人组成,每个服务小组由2人组成员。社区村民理事会在村党总支部领导和村民委员会运作下,具体实施社区化管理服务的各项工作。五个服务小组具体负责相关的工作,并联系一个片区,实现对包片区“一口清”,即能熟练掌握自己所分片的居民基本情况,包括弱势群体、外来人口、可依靠对象等,承担起了社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本着“精干高效、运转协调、增加职位、义务尽责”的原则,按二正六副配备,其中支部书记1名,社区村民理事会长1名,副会长2名,理事会成员3名。所配备的8名农村社区干部,8人每年3万多元的薪酬和工作经费全部由县、乡财政负担。

(三)优化社区干部队伍素质,提高创建工作水平。一是抓选配。对现有村两委干部,将有事业心、责任感强,熟悉社区工作,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干部调整充实到了理事会中,二是抓培训。针对 社区干部文化水平较低、知识面过窄等情况,我们克服种种困难,采取以会代训、集中培训、辅导讲座、外出考察、专家授课等形式,积极组织社区干部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以及各种开展工作必需知识的培训,并组织参加县委组织部举办的各类培训学习。近几个月来,共举办培训班5期,培训400多人次。

(四)优化社区党员管理机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为契机,通过培训,深化党员设岗定责,发挥党员在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区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健全了社区党组织议事规则,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党员设岗定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等制度;制定了社区自治章程和社区居民公约,完善了《社区居委会任期工作目标》、《社区居委会干部岗位责任制》、《社区居委会工作守则》等有关规章制度及财务管理制度。

(五)优化社区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紧紧围绕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服务抓建设,抓好建设聚民心,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按照“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的要求,大办社区服务业。先后成立了社会保障室和社区服务群众工作室,开辟了文体休闲、医疗保健等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服务网络。一是搞好弱势群体的服务工作。成立党员义工服务队,在社区开展卫生保健、机械维修服务上门活动,同时,以老党员和有志青年为主,组建了社区自愿者服务队,及时救助社区贫困户、低保户和困难群众。二是宣传服务工作。以提高居民素质、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团结、养成文明风尚为目的,利用各种载体积极 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开展旅游培训、计生文艺晚会、协助各高校开展各种为民服务活动等,提高了创建活动的知晓率和群众的参与率,使创建活动家喻户晓。定期开展政策理论、科普知识宣传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社区居民、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形成共驻、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实现了政策、文化、体育、科技、法律、卫生“六进社区”,整合了创建资源,激发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三、取得的成效

(一)社区建设进一步规范。一是活动阵地建设得到加强。通过上级拨一点、乡出一点和村民筹一点的方式,投入资金80余万元,建成一栋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综合服务楼,随后又投入资金3万多元左右,配齐社区综合办公室,使社区达到每个干部一套办公桌椅、一个会议室50套桌椅、一个活动室、二台电脑、一张妇检床,警务室设备配套,办公室各种职责和规章制度以及标识牌上墙公示,基本能满足工作需要。二是社区干部的战斗力得到增强。配备了8名社区干部,同时市委组织部和乡党委各选派了1名政治纪律强,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熟练的优秀干部下到社区挂任党总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助理,增强社区干部力量。

(二)共创共建资源得到整合。通过建立共创共建的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一是建立了协调机制。积极动员和组织驻社区的商店、企业、中介组织等单位广泛参与社区建设;二是群团组织作用发挥明显。充分发挥社区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组建篮球队、志愿者队等文体队伍,丰富活跃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如积极争取龙 星集团的支持,出资30多万元建设一座风雨桥,协调县自来水公司搞好自来水工程建设,协调公安部门建立社区警务室,搞好社会稳定,使居民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受到了广大居民的好评。

(三)阵地作用发挥明显。一是发挥了宣传阵地作用。利用社区党校对居民骨干和居民代表进行培训教育,抓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培训,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和科技知识、旅游知识、遵纪守法、柑桔黄龙病综合防治、成立专业合作社等知识教育,邻里纠纷减少、治安刑事案件得到有效控制,自实行社区管理以来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二是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有效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宣传栏,加强科学、健康、文明的文化宣传工作,积极开展移风移俗、文明家庭、文明居民、平安文明小区、志愿者义务服务队、信用村和保险村等“创建”活动,居民的“创建”意识、社区意识和公德意识得到提高,积极参与“创建”活动。是全区的“巾帼示范村”;今年7月配合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抓好了创建全区保险先进村工作,全村参保率达到了80%,参保金额达到了20多万元,在全区获得中国人寿保险先进村,目前正在创建全国保险先进村。同时还作为全市创建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现正在申报。

(四)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一是在社区的硬件配套设施建设方面。配齐了社区办公场所和健身娱乐设施;建成1座便民候车停,有了公交车进出;居民生活需求的社区餐饮(农家乐餐馆)、购物(超市、农贸市场)、医疗等服务功能逐步健全,社区公共设施得到改善。二是在创建活动载体方面。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发挥。以党团员为主要力量,组建社区自愿者服务队,广大社区党员、团员、居民群众积极参加志愿者队伍,广泛参与青少年教育、民事调解、爱心服务、卫生服务等社区管理、服务、监督多个群众性的服务活动。结合创建工作的开展,社区村民理事会在辖区范围内招收了1名保洁员负责社区绿化、保洁,采取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方式,“你出资、我清扫、共收益”,有效破解了垃圾围村这个长期困扰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难题。三是在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今年该社区得知本村石排岭自然村的黄声艳患有白血病以后,积极发动本村的村民进行捐助,当天就得到捐款8000多元,对黄声艳家及其本人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经过努力,平安乡北洞源新农村在实行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创建工作后,通过社区管理体制、干部队伍、党员管理、硬件建设和服务群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构建起一个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的农村新社区还有一定的距离。要搞好社区建设,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及时有效解决,才能促进社区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一是社区工作负担重,社区干部待遇低。实行社区后,社区管辖范围扩大,工作量明显加重,职责成倍增长,部分社区工作人员认为自已的付出与报酬极不相称,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工作积极性。二是社区工作人员上岗时间不长,思想不稳定,思想素质、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三是为民服务的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独特经营管理模式情况 篇5

(2013年4月)在超市经营中,生鲜是公认的、最难经营的品类。一方面,生鲜商品是消费者必须反复购买的生活必需品,集客力非常强,属于超市中的“磁石”商品;另一方面,由于生鲜品对鲜度的要求非常高,但如果措施不当会造成高损耗,使生鲜品的毛利率降低、甚至亏损。据统计,国内超市生鲜经营的平均毛利率仅为7%左右。

面对这块好吃却难啃的骨头,一些企业采用联营、租赁方式规避经营难题和风险,但联营方式也有与生俱来的缺陷。因此,生鲜品经营如何做到既新鲜、又赚钱,成了许多超市多年未解的难题。

起家于福州的永辉超市,在生鲜品的经营上则非常大胆。从2001年创立伊始,他们不仅没有回避生鲜品的经营,反而将其作为市场切入点和最重要的卖点,并采用完全自营的经营方式。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不仅实现了生鲜品的“鲜”与“利”的双赢,还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生鲜商品经营心得和管理模式,被业界誉为“永辉模式”。

永辉生鲜:“鲜”从何来?

通常,一般超市的生鲜商品大约有永辉生鲜,“鲜”从何来?1000多个品类,而永辉的生鲜品类达到4000~6000个,已经成为公司主营业务最大的组成部分。永辉的每家门店中生鲜面积都达到40~50%,销售占比长期维持在50%以上,直到2011年起才开始有意识地降到50%以下。2011年,永辉来自生鲜的收入为78.6亿元;毛利率达到13.18%(见表1)。

永辉这种以生鲜为业务龙头的经营方式,其核心就在于,以零售终端作为流通供应链的主导者,通过对供应链采购管理、物流管理和销售管理三大核心环节的建设、整合与优化,实现生鲜产品流通全过程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从而获得低价格、低损耗、高毛利的“两低一高”竞争优势。

1采购管理:源头采“鲜”

对于零售企业来说,商品是所有经营活动的起点和基础。因此,如何采购到既符合顾客需求、又满足企业经营目标的商品,是供应链管理的第一个关键环节。

在永辉看来,源头“鲜”则卖场“鲜”,要想在卖场呈现最新鲜的商品,必须首先把控生鲜品供应链的入口。因此,他们通过整合农副产品的上游产地资源,采用源头采购的做法,把住“新鲜”第一关,同时,再以“量”为后期经营争取最好的获利空间。

传统上,生鲜品、农副产品的流通过程很长。从农户产出开始,经过产地、销地等多个批发环节,到达农贸市场或超市等零售终端,最后到达消费者。整个过程不仅环节多、加价高,且损耗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发起了“农超对接”项目,鼓励零售企业直接到田间地头采购。

但是,“农超对接”也带来了管理的复杂度的挑战。因为生鲜商品的供应商以农户为主,高度分散、不易管理,而且农产品的种类多、个体差异大、标准化程度低,运输和保存的要求高、难度大。管理成本的高企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采购成本的节约,所以从零售终端来看,很多企业“农超对接”后零售价格并未有明显的下降。而永辉经过多年的积累,凭借对于商品本身、商品产地和集散地,以及采购流程的专业性,加之采购数量大和付款账期短的有利条件,取得供应链采购环节的低成本优势。

永辉有一支700~800人的采购团队,整日奔波于田间地头。他们具有非常高的专业素质,对于各种生鲜产品的属性和全国主要生鲜产品集散地都具有非常深入的了解。某种商品在某地每年能出产多少、何时出产,价格大概是多少,气候对于产量会有怎样的影响都很清楚。有些农产品不同地域的产出时间有差异,这给永辉这样谙熟产品信息的企业提供了机会,可以根据预估的需求提前几个月做好订货工作;甚至会与有些产地合作,将整个果园、整片菜地的产品全部包下来,作为自己的供应基地。而且,永辉农产品的采购量动辄几万斤到几十万斤,在价格上自然可以拿到更多的优惠。

永辉的采购分为全国统采、区域直采、供应商采购三种模式。大批量、易保存的基础商品,如香蕉、大米等,采用全国统采;有当地特色、不易长时间保存的商品,如叶菜类,下放为区域直采,有的地方还聘请了采购代办,负责对零散农户的产品进行收购和集散;供应商采购是将部分小农户集中为合作社,扩大与专业合作社、大供应商合作范围,培育比较稳定的供应商,这里面还包括批发商、第三方采购。

当永辉超市进入一个新市场时,往往没有基地,一开始主要是通过批发市场来调节的。一般的批发市场中都有一块场地是政府作为惠农政策专门提供给农户的,只收很少的进场费,永辉也会在这里采购,同时考察农户的商品质量。如果能够达到永辉的采购标准,采购员就会到他的田间地头来看一下,条件合适就会签订战略协议收购他的产品;如果发现它周边的菜也能达到标准,就会让他作为农户经纪人,组织村里的人一起给永辉供货。经过两到三年的时间,这种形式的经纪人再做大了,就成为企业式经营,成为永辉的供应商。这就是“超市+农户”模式。进一步,如果发现它的周边的菜也能达到标准,就会让他作为农户经纪人,组织村里的人一起给永辉供货。这个村子一开始可能什么都卖,后来只卖一个品种,比如土豆,这叫“一村一品”。这就是永辉的“超市+农户”、“超市+农业合作社”、“超市+农业企业”的梯级“农超对接”模式。通过这种方式,永辉把零散农户组织起来,逐渐整合供应链上游(见表2)。

永辉采购管理的另一个特点是“以销定采”,这在超市生鲜经营中很少见,其他大多数企业都是“以采定销”。每天,各个门店的生鲜订单以大区为单位汇总到生鲜管理部,由管理部对订单进行整合、调整和优化,再分解到各个采购团队手中。永辉超市还给采购团队配备了iPad等移动设备,采购需求或者采购的发货通知都通过系统在采购人员和管理部之间实时传递,大大提高了反应速度和效率。“以销定采”使供应链的采购环节和销售环节之间形成很好的衔接,有利于采购的准确性和商品的销售速度,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效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永辉生鲜采购的账期可以说是业界最短。早期永辉的采购很多是现金付款,因为与农户打交道就是需要现款现货,有时一天的采购金额能达到几百万元。现在每个单品的采购量都很大,与供应商已经形成了信任关系,很多时候可以做到当晚发货,第二天

付款,减少了现金支付的风险性。但是,也有为了提前订货而需要预付款的时候。这样短的账期换来了价格进一步压缩的空间。

现金采购给永辉带来了价格优势的同时,也给永辉带来了很大的现金管理风险。为此,永辉的采购团队采取“采付分开”的管理方式,一部分为专业买手,另一部分负责支付,减少了腐败的可能性。采购人员基本都是管理层比较信任的人:有的是与管理级人员有亲缘关系,有的是有股份抵押,也有的是忠诚度非常高、经过管理层担保的老员工。一个采购人员首先要在门店工作两年以上,才有资格进入采购队伍。

2物流管理:中间保“鲜”

采购了新鲜的商品,还要有能力将它们高效、及时地送到门店,并且做到成本可控。及时是为了保“鲜”;控制成本是为了保“利”,因此,物流环节的成本与效率对打造生鲜品的竞争力极为关键。为此,永辉在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采用源头直采,减少中间的流通环节,缩短供应链的长度。

第二,通过统筹、集约方式,控制物流配送成本。在这方面,永辉具有很强的优势。生鲜品的损耗从田间地头到门店的运输过程中就开始发生,而永辉的生鲜采购所到之处都会有自己的配送车队,或者提前和当地的第三方运输服务车队做好协议。一旦交易达成,会通知各个农户将商品集中送到集散地,就地简单处理(拣择、剥皮、削根、清洗、打捆、装袋、装箱、降温处理等),有时甚至在田间地头就要求当地种养殖户将商品初步捡择、清洗或修剪和整理,每斤可能只需多付给种养殖户一两分钱,就能保证商品在装车前就是最好状态。还有些商品会对现菜在发货地库房进行除水处理,降低风水损。这样将不易售卖部分就地处理,使运走的都是适合售卖的商品,节省了运输成本,同时也节省了配送中心处理损耗所需要的库房、人力等资源和成本。通过这些措施,永辉以很小的成本,既有效地控制了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又保证了商品的鲜度。永辉生鲜从田间地头到门店的损耗率远远低于平均水平,例如蔬菜的损耗率一般在10~15%,而永辉可以保持在5%左右。

永辉对于运输配送过程的成本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控制。永辉先后投资建设了物流配送中心和具有恒温、冷藏功能的冷链配送系统,与一些企业的生鲜从田间地头直接配送到门店不同的是,对于销售量较大的商品,他们先配送到物流配送中心,再从中心配送到门店。由于永辉生鲜品类多,商品可以拼车配送,商品运输车队的配载提前就通过系统做好计算,每个运输车是运到配送中心分货还是直送到门店都已经确定,而且采购也在系统中替门店做好验收单,因此有些车辆直接将商品运送到一个或几个店铺,门店直接收货即可上架销售,通过集约效应降低了物流成本。一般超市企业的生鲜是每天门店配送两次,但永辉在多地已经实现了生鲜每天三次配送到门店,保证了商品的全天候经营,加大了商品的销量和周转率。

此外,为了方便采购和运输,永辉在扩张上采取的都是密集布点、蜂窝式发展的策略。在老家福建站稳脚跟后,永辉从2004年底开始进入重庆,到2010年开店就已经超过50家,一举成为市场份额第一。此后在苏皖、北京地区也加快了开店速度。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永辉在全国共有开业门店239家,在全国设立了福建、重庆、北京、苏皖、河南、东北六个大区,以区域总部所在地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这样,在商品采购和物流上都可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

尽管永辉的物流管理已经超越了大部分同行,但永辉超市董事长张轩松仍然说,物流体系是企业发展的最大短板。为了能够跟上企业的快速成长,永辉继续花大力气进行物流体系的建设,在福建、重庆、北京、安徽和沈阳都建设(在建)物流配送中心,计划在六个大区都设立物流基地和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也为下一步的门店扩张做准备。

3门店运营与销售:“鲜”卖先得

在零售供应链中,上游环节的低成本往往可以促进销售环节商品的周转速度。但是生鲜运营中,门店的高损耗往往抵消了上游环节的低成本优势,推高了超市的零售价格;而高价格又导致商品周转速度降低,进一步加大了损耗。

而永辉对于损耗的认识则有所不同。永辉各级管理者都强调,对损耗的评判基点在于价值,而不在数量。商品如果能卖出去就不用考虑损耗率,如果卖不出去,就成了100%的损耗。卖的越快、损耗越小。所以,永辉是通过高周转控制损耗率,设法在商品最有价值的时候把它卖掉。

为了提高生鲜品的周转率,永辉在门店运营与销售管理中,也采取独特的方法。

(1)非常重视卖场陈列,保证生鲜品以最好的“卖相”示人。生鲜品大多属易腐烂、易破损商品,卖场需要随时维护、及时清理,才能呈现最佳的陈列,吸引顾客购买。为此,永辉门店中配备了比其他企业多得多的生鲜员工。虽然人力成本投入更高,但却能做到随时理货,使无论水产、果蔬还是半成品,大多数都摆放得整整齐齐、品相极好,而且可以视需要随时补货到货架上,极易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永辉要求员工拿取果菜时必须戴手套,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商品要分批分次铺货,不能将整筐的果菜直接倒在货架上,影响果菜的鲜度和品相。叶菜有了黄叶、老叶绝不吝惜,马上全部剥去,直到商品看上去光鲜亮丽如同新货。如果因为怕损耗而不去及时处理黄叶老叶,价格上不去、卖相不好,售卖时间就会变长,从而进一步加大损耗,还不如干脆把商品处理的非常光鲜。而且由于永辉的进货价格很低,虽然有损耗,但是在成本加摊后还是低于市面上的同类商品成本,仍然具有竞争空间。

再比如,在鲜肉组,同一时间段内货柜里只放几块肉,既能保证卖相,又可以不断补货,商品总处于最新鲜的状态。有了这些管理措施,在永辉超市的生鲜卖场里,商品新鲜、陈列丰满,再加上员工的适当叫卖和促销品陈列,顾客的购买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

(2)灵活的管理机制。生鲜品经营讲究一个“快”字,为此,永辉超市在门店运营和销售管理中,采取了非常灵活的管理手段。例如,鲜虾活着时按活鲜销售;活跃度不太高时立刻转为冰鲜出售;冰鲜卖相稍差时送到出清区(即打折区)销售或者转为熟食原料。这样,保证了货品在每一阶段都是卖相最好的,也提高了周转速度。

在生鲜的运营方面,门店的定价自主权也是控制损耗的关键。永辉门店的生鲜经理拥有随时变价的权利,他们可以根据市场和竞争对手的价格情况调整售价,也可以根据生鲜品的鲜度和存货情况进行变价促销。而总部和大区则通过对销售额和利润率的考核,以及上级部门的巡店和现场管理来管控门店运营。

所有这些管理措施的目的,就是加速商品周转。只要商品能在价值最高点出售,后续的损耗就几乎可以不计。因此,永辉对于门店的考核中虽然没有损耗率这一项,但永辉生鲜的门店平均损耗率在3~4%,约为行业一般水平的一半左右。这也使得永辉能够保持低于一般超市的终端零售价格,甚至可以与农贸市场价格竞争。

永辉生鲜:“鲜”的V2.0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永辉从零售终端向上游反向梳理整个产业链,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供应链管理体系,并且在不断改造和完善它。如前所述,永辉正在加大力度进行物流体系的建设,同时进行品牌升级。永辉已经数次在年报中强调,要配合国家政策导向,升级或建立农产品检验检测系统,逐步从“新鲜的永辉”转向“放心的永辉”。这意味着,永辉生鲜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永辉超市总裁李建波在与本刊的访谈中表示,食品安全将是未来一个很大的机会点,具有提升毛利率的潜力,因为消费者将会愿意为可靠的食品付出更高的溢价。这就意味着,永辉在进一步完善供应链系统、提高效率的同时,还需要更加加强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管控,特别是加强与上游供应商的合作与控制力度。

目前,永辉已经与一些科研机构或学校联合,对基地农户进行生产培训,对生产过程中使用哪些化肥农药、杀虫灭害用品提出建议。对于蔬菜等货品,在采摘前采购员会到田间地头了解农药使用情况,符合条件的才会采收。对于生肉货品,在屠宰场检验通过后,永辉会在验收环节再严格查验,索证索票后才能验收。在配送中心收货和门店环节,对叶菜类货品会取样进行快捷农药残留检测;在部分超市的卖场里也会配置快捷检验设备,保证上市商品满足基本的安全需求。对于每个商品的来源,都会有采购记录。永辉还将与政府联合,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对生鲜商品的安全追溯,给消费者一个“放心的永辉”。此外,为了向更高毛利率的模式转型,永辉在加强现有供应链优势的同时,也需要更加完善顾客服务管理等其他环节,打造更高的竞争门槛。如果说,永辉超市是靠“鲜”起家、凭“鲜”竞争并不夸张。他们凭借对生鲜品经营的独特理解和务实灵活的管理方式,不仅做到了“鲜”,还获得了“利”,为国内同行提供了生鲜品经营的可贵范例。

独特经营管理模式情况 篇6

一、深刻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 北京市国有和民营企业, 在改革中快速发展, 各显优势, 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有和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各自领域的劳动关系也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 北京市党政机关以及国有和民营企业, 不断深化对企业劳动关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加大建设力度, 实现了企业劳动关系在动态中的总体稳定和谐。

早在2005年, 北京市委就把建设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 又把企业劳动关系建设作为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重大工程来抓。在此过程中, 全市各级党政组织以及国有企业、民营企业, 坚持“人文北京”建设的大方向, 大力推动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为全市企业劳动关系的总体和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 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了“人文北京”的独特魅力。

调研发现, 北京市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有着深刻理解。他们认为, 企业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基本社会关系, 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 就难以有和谐的企业。而以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价值标准去对待员工, 去理解和处理企业劳动关系, 是劳动关系建设的根本问题;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这一问题进行科学回答, 就是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任务。他们认为, 现实的劳动关系建设面临很多新的挑战, 只有通过企业文化建设, 才可能为应对挑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当前, 企业员工主体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长;企业发展面临多方挑战;企业家素质亟待提升, 一些观念亟待矫正。对于这些挑战, 必须通过企业文化建设, 在企业树立人文理念, 建立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价值理念体系, 为企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此基础上, 在企业建立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 真心关注员工的物质需求, 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关系和谐;在企业和员工发展上形成合理期待和心理契约, 达到心灵和谐, 才能真正体现“人文北京”的本质要求。

对企业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 为大力度建设企业文化、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思想基础。

二、将“人文北京”理念贯穿于和谐企业创建之中, 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 是科学发展观在北京市的具体实践。其中, “人文北京”建设直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 居于核心地位。它表明首都实现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 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它贯穿于首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全过程, 体现在首都工作的方方面面。

在劳动关系建设中, 北京市各级党委政府, 以及国有和民营企业, 把“人文北京”的理念作为基本的价值导向, 将其贯穿于全市建设企业文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全过程、各层面和各领域。北京市出台的《关于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按照“人文北京”的理念, 把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摆在突出的位置, 指出各级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引导企业转变经营观念, 改善用工环境, 把依靠职工、尊重职工、关爱职工, 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作为生产经营和用工管理的重要内容。《意见》特别强调, 要加强对职工的人文关怀, 营造宽松友爱、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 不断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引导职工快乐工作、健康生活。同时, 《意见》以这些理念为指导, 全面规定了尊重职工权益、促进职工发展的制度体系。

北京市企业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 将“人文北京”建设的要求切实贯彻于建设企业文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具体实践之中, 形成了既具特色又符合和谐劳动关系要求的文化体系, 有力地推动了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 出现了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北京金隅集团公司、北京集美家居市场集团公司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将“人文北京”理念贯穿于和谐企业创建之中, 为和谐劳动关系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既彰显了北京市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特色, 也证明了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是建设企业文化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发展的重要环节。

三、发挥党政部门的主导作用, 建设企业文化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发展

在建设企业文化推动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 北京市党政部门积极发挥定方向、抓考核、聚合力、重激励等主导作用, 为企业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发展, 建立了强有力的外部推动机制, 对企业形成了强大的牵引力、推动力和约束力。

引领企业文化建设方向。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价值引导, 是北京市党政部门发挥主导作用的根本途径之一。在引导措施上, 除了以“人文北京”理念贯彻“以人为本”总要求外, 还将其运用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具体环节和领域, 通过制定政策、下发文件, 提出明确的价值标准和政策导向。如, 在管理上, 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各类用人单位要严格遵守劳动法律法规, 强化科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尊重职工主体地位方面, 市委市政府反复强调, 要以人为本, 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企业文化氛围, 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

建立企业文化考核标准。从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要求出发, 北京市党政部门狠抓制度建设, 着力考察企业“以人为本”理念向制度转化的情况和程度,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企业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否达标的依据。这些标准涉及企业劳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劳动合同签订率是否达到100%, 是否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 是否严格执行国家工时制度, 是否按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 是否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 是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并有相应的形式, 是否签订集体合同并报劳动保障部门备案, 三年内是否发生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是否因违规而引发举报、投诉案件和败诉的劳动争议案件, 等等。这些标准的制定, 体现了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中企业文化从理念向制度转化和固化的要求, 是建设企业文化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发展的关键环节。

凝聚企业文化建设合力。北京市各部门以工作项目为纽带, 统分结合、高效协调、有机协作、优势互补, 形成建设企业文化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发展的合力。在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建设上, 北京市把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与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结合起来, 统一组织、统筹安排, 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和企业组织共促, 工会力推, 各方配合, 企业和职工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在畅通职工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上, 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主渠道作用, 建立健全职工队伍和劳动关系状况调查研究制度、信息沟通反馈制度和定期分析研判制度, 准确掌握、及时反映职工思想动态和劳动关系矛盾, 采取对策, 及时协同解决。

激发企业文化建设活力。自2006年以来,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市总工会、北京企业联合会、北京市企业家协会, 联合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和工业园区活动, 有效地调动了企业大力建设企业文化、推动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积极性, 激发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活力。此项活动, 按照和谐企业建设的要求, 制定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和工业园区评价标准, 对企业加以价值和制度引导;通过达标、创优评估评选, 对企业实施激励。5年来, 此项活动为建设企业文化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四、发挥企业和员工的主体作用, 将企业文化建设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发展落到实处

建设企业文化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发展, 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企业, 发挥全体职工的主体作用。北京市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结合实际,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积极创新理念和制度体系, 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发展。

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 建立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发展的工作制度。按照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 北京市国有和民营企业结合实际, 出台相关文件、建立相关制度, 形成建设企业文化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多数国有企业都制定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和建设纲领。如北京金隅集团公司制订了《关于开展凝聚力系统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 北京移动通信公司制订了《北京移动企业文化纲领》等, 使本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落实“人文北京”理念, 建立符合劳动关系和谐要求的价值观。没有与劳动关系和谐要求相符合的价值观, 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就会缺乏正确的价值标准和可靠的情感支持, 就容易偏离正确的方向。北京市企业把建立价值观作为落实“人文北京”理念、建设企业文化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北京市多数国有企业都形成了自己的理念系统。比如, 同仁堂集团继承改造“仁爱”价值观和“辨证论治”思维方式, 提出“以人为本, 人业共兴”的核心价值, 并将其具体化为“四个善待”, 即“善待社会, 善待职工, 善待投资者, 善待经营伙伴”, 形成了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理念群。

突出制度建设, 切实将人本理念转化为保障员工权益、促进员工发展的制度措施。价值理念只有转化为制度措施, 才能成为推动实践的客观力量, 和谐劳动关系发展才有可靠的制度保障。北京市企业积极把人本理念转化为制度措施, 努力建设具有自身企业特点的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稳定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 使劳动者基本权利的实现与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在制度的轨道上运行。此外, 他们还采取有关措施, 关注员工全面发展, 使员工工作更体面、生活更有尊严。

五、将民营企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推动国有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

从总体上看, 北京市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条件和环境相对优越, 文化沉淀相对深厚, 比较重视发挥企业文化建设在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工作优势明显, 水平较高, 成效明显。而北京市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则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为了促进全市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 特别是促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近年来, 北京市把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以文明企业创建活动推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早在1997年, 北京市工商联就借鉴国有和集体企业开展创建文明活动的经验, 下发了《关于在会员企业中开展创建文明单位的意见》和《北京市工商联系统文明单位标准 (试行) 》, 开始了民营企业的文明创建活动, 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 做到内强管理、外树形象、健康发展。2000年, 经修改并正式下发《北京市工商联系统文明单位条件》, 其中在第一条增加了“企业法人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2004年, 进一步修改下发了《北京市工商联文明单位条件》, 其中第五条将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更加具体化了。到2010年, 北京市工商联系统文明单位已发展到462家, 其中80家进入标兵行列, 21家被授予“首都文明单位”和“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以企业报刊评奖推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随着民营企业主个人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企业规模的扩大, 有一批民营企业创办了内报内刊, 成为宣传企业文化理念、凝聚职工共识的载体。工商联因势利导, 于2004年对内报内刊开始评优表彰, 截至2010年底, 有146家报刊获得表彰奖励。此项评刊活动, 被全国工商联评为优秀工作案例, 它与这些获奖报刊一起, 发挥着推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作用。

山西大学早期独特的办学模式 篇7

一、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的分设

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爱国的知识分子抛弃了封建统治者的传统偏见,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脚步。1898年,清光绪皇帝颁布“大学堂章程”,创办了京师大学堂。1901年初,岑春煊到任山西巡抚后,时逢清政府实行“新政”,兴办学堂为其教育改革之重要内容。当年9月,清政府下令,“除京师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于是,岑春煊遵旨将原省城的令德堂和晋阳书院撤销,于1902年创办了山西大学堂,四月初一(5月8日)正式开学。

但几乎同时,英国传教士、上海广学会总办李提摩太酝酿来山西设立中西大学堂。俟其来到太原时,见山西已办起山西大学堂,就建议岑春煊将已设大学堂与他拟办的中西大学堂合并办理,一部专教中学,由华人负责,称中学专斋;一部专教西学,由他主持,称西学专斋。经过反复商讨和交涉,五月初二(6月7日),签订了《关于中西大学堂并入山西大学堂改为西学专斋的合同》(23条),五月初五日(6月10日),得到清政府批准。五月二十一日(6月26日),西斋举行了开学典礼。至此,山西大学堂原设部分改为中学专斋,与并入的西学专斋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座新型大学。

二、山西大学堂的教学和管理

山西大学堂从她建立之时起,就受到中外两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山西大学堂的建立是在西方列强逼迫下,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创立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当时高等教育的主导思想。另一方面,山西大学堂的办学理念又是从西方引进的,它必然渗透着西方的文明与思想。所以,在山西大学堂中学专斋与西学专斋开办之初,就渗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

建校之初,中斋和西斋的招生数都很少,各200名学生。待遇也相同,为每人每月白银4两。但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制度上一开始却有很大差别,处处体现出中学与西学的不同。中斋在办学体制上仍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教育色彩,教学内容、方法沿袭传统书院式进行,课程分为经、史、政、艺四种,教学方法循规蹈矩,不分课时、不分门类。学生上课时唱名进入教室,教师坐在教室中央的暖阁里授课;而西斋教习多为外籍教师,有17名之多,这在当时整个中国高校也是不多见的。他们的教学内容、方法基本上与英国高校相同,分课时、分课程教学。所授课程主要有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工学、格致、法律、世界史、英文、美术、地理与博物等科目。由于所授课程全是新的,因而学生对各门学科均需从头学起。而且上课既无中文教本,也不发讲义,主要靠外籍教习讲授,中国教习翻译。学生则是在课堂上听讲笔记,课后互相对照补充。为了突现中西方的区别,当时中斋上课以击鼓为号,西斋则以电铃为号。西方人带来的电话、发电机等也一时成为省府的时尚。

1904年,新任学台(提学使)宝熙对山西大学堂进行了改革,特别是根据新学制的规定,对中斋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了大的调整,把高等科改为文、理两类,增设了英文、日文、法文、俄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博物、历史、地理、国文、图画、音乐和体操等许多新课程,旧课程除保留经学外,其它科目一律取销,并聘请新教习分别担任新的课程教学,使中西两斋的课程基本趋于一致,由此奠定了山西大学中西合璧、文理融合和她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基础。

三、山西大学堂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

1907年,山西大学堂进入兴盛时期。1911年2月,西斋正式移交中方办理。1912年初,根据教育部改革法令,山西大学堂改名为山西大学校,取销中、西两斋,设立预科和本科。至此,结束了“西学专斋”这一象征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办学模式。但是,山西大学堂的办学模式对山西乃至中国的教育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西学专斋归并原设山西大学堂内,为日后山西大学理科、工科、医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解决西斋教学急需的教材不足的问题和适应全国兴办学堂的要求,李提摩太从西斋的经费中每年拨出一万两白银,于1902年在上海江西路惠福利口120号设立了山西大学堂译书院。到1908年停办的几年间,曾翻译和出版了25种有关高等教育、中等和师范学校的教学用书和名著,在引进和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学术思想方面功不可没;最早的一批留学生包括担任过山西大学校长的高时臻、王录勋等人,为山西省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瑞典国格致博士、时任山西大学西斋化学教员的新常富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不无自豪地说,“山西大学被认为是亚洲最好的大学之一”。这一时期,山西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堪称全国一流。

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经过“五四”运动科学和民主精神的洗礼,从而具有了爱国民主传统的大学并不多,但山西大学就算一个。这突出地表现在:山西大学有爱国和革命的光荣传统。山西大学学生在1905年发起的争矿运动,就是中国学生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先声。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数以百计的山西大学学生赴汤蹈火、前仆后继,走上了为祖国的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道路。如在党的“七大”委员中,就有李雪峰、戎子和、嘉康杰等7名山大的毕业生;还培养了一批追求科学、重视学术的著名人士,诸如人文科学家邓初民、梁园东,中国石油之父孙健初,中国四大名医施今墨,中国农作物育种科学的奠基人王绶等。山西大学不仅有既重视外来文化、又重视保存中国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光荣传统,而且在建校之初,就有十多名外教的阵容,这在全国是罕见的。她在上海创办的译书院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译书院之一(另一个是京师大学堂的),为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满足中国开放进步的要求做出了很大贡献。

总之,山西大学堂的建立是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结果。她不仅开创了山西高等教育的新纪元,而且以其较早地引进和传播了西方先进文化,点燃了中国近代科学文明之火。可以说,山西大学早期独特的办学模式对于中国近代学制改革和新学体系的建设产生的巨大影响,奠定了她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上一篇:婚礼主持各个环节下一篇:一个陌生人作文450字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