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的求职信
尊敬的贵公司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关注我的求职信。为一位满腔热情的大学生开启一扇希望之门。我是浙江万里学院新闻专业2009届的好范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一进大学,我就努力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在政治思想上,我积极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积极学习政治理论。遵纪守法,不断学习马列主义,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与思想方面的修养。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我已获得了团员入党的推优资格,也已参加了业余党校的培训,并已合格。这都更加坚定了我的政治方向,继续努力向党组织靠拢。
在学习上,我孜孜不倦,在2006年和2008年都获得了校级的两次奖学金。平时也热衷于“泡”图书馆,除了阅读自已专业相关的书籍外,也不断全面地阅读各个领域的书籍。因为我坚信未来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个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学科之间的不断渗入与融合更加强了对这一方面的要求。此外,在学习中我也很注重培养自已的自学能力,注重形成自己正确且又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断学习与拓展。
在专业上,我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熟练掌握报纸排版编辑、premiere视频编辑,对新闻摄影的理论与实务也有自己的了解与研究。此外,对于dreamw网页设计与photosho图片处理也有一定的编辑能力。在工作上,我积极利用寒暑假不断提高自己。在当地的广播电视台实习,使自己的实际动手与参与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也从而培养自己的工作责任感与事业心,懂得团体合作与个人分工两者的重要性。四年的大学生活,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过去并不代表未来,勤奋才是真实的内涵。对于实际工作我相信,我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熟悉业务,并且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尽心全力做好工作。
此致
敬礼!
xxx
通识化教育需要与实践结合。创立于1912年的威斯康辛大学 (Wisconsin University) , 其麦迪逊分校新闻专业有近百年的历史, 办学经验丰富, 其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堪称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典范。2000年以前, 威斯康辛大学的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实行各专业打通的基础教育, 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从大学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中选拔新闻专业学生, 要求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以前修满40学分, 并且已经修读过大众传播概论课程。其中, 修新闻与传播学专业30~40学分, 专业以外80~90学分。专业外的课程相当广泛, 可以涉及商业、工程、农艺、生命科学、教育等多种领域。2000年威斯康辛大学教学改革后, 仍然没有动摇通识化教育的原则, 而是用多学位制度代替了原有的新闻人才选拔体制。在我国的新闻教育中也有培养“杂家”的说法。老作家、出版界前辈叶圣陶, 在一个新闻界的座谈会上说:“我们的记者编辑就应该成为‘杂家’。报纸本身是‘杂’的, 我们也要‘杂’一点了。” (1)
通识化教育离不开通识的实践。目前, 绝大部分新闻专业学生的实践都是以新闻单位为媒介去了解各行各业的, 即便拥有很多的实习机会, 仍然缺乏实践的直接性, 做不到真正了解某一报道对象, 势必影响到新闻的公正和客观。而多学科的专业实践, 有助于新闻的多样化, 有助于打破新闻的模板趋势。近年来, 新闻专业的学生撰写报道有程式化的倾向。一方面, 这与媒体缺乏多样性有极大的关系, 程式化的报道倾向, 对在校大学生起了误导作用。另一方面, 这也与新闻教育面过于窄小有关。新闻专业学生应该广泛地接触多种学科, 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正确地把握报道对象之间的联系, 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总体中把握真实。
结合当前我国大学新闻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学校可尝试以下三种方式完善其学科教育:一是文科生大二选新闻专业。这样使学生在大一期间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了解专业, 开拓视野, 再确定专业发展方向, 能够扩宽新闻报道面。二是多学位制度。新闻报道本身存在着短平快的特点, 新闻到底有学无学在学界仍争议颇大, 因而, 新闻专业的学生辅修其他专业可以增加新闻报道的深度。三是增加并提早实习时间, 重视实践学分。一些高校往往存在着重分数, 轻实践的思想, 这种思想误导了新闻专业学生, 使其认定新闻是一门和文学、外语、历史一样的专业课, 而轻视了实践学习, 最终培养出的高分学生却经受不了实践的检验。
鼓励学生自办媒体, 自行创造实践机会。随着科技的发展, 新媒体开始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新闻的采集越来越难限制于对设备的占有上。一部小小的手机拥有拍照、摄影、录音、文本编辑、连接网络等多种功能, 3G手机更是使得手机的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提升, 处理图像、音乐、视频的能力加强, 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手机的普及和其功能的扩大为开拓新闻能力提供了更为廉价的硬件。与此同时, 数码产品全面降价, 小型DV、数码相机“飞”入寻常百姓家;网络的高速发展, 博客、视频网站、BBS的兴起和发展, 为自主的新闻采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也使学生有机会利用身边的采集设备进行采集新闻。从当前的情况看, 学校网站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良好平台。把学校网站打造成一个新闻专业实践的平台, 需要各方面的协作和努力。首先, 学校网站要扩大报道范围, 不仅要关注学术和学校会议, 还要把触角伸向教师、学生的日常生活。其次, 要培养校园新闻专业学生参与到新闻制作中来, 发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盘活僵化的校园网站。再次, 网站编辑要把好关、把好度, 充分发挥把关人作用。最后, 要增强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把蛋糕做大, 使校园网站成为一个在学校范围内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先有实践平台, 后有应用型人才。学校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 更要鼓励学生自行创造机会进行社会实践。
建立和完善高校与媒体合作的长效机制。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为了新闻单位选用, 新闻单位要获得好的人才也主要靠学校培养。培养与选用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从广义上说, 新闻单位同样也是新闻教育者, 是新闻人才的培育者。新闻单位要树立“产学一体”的观点, 把人才培养纳入自己工作的轨道, 以解决培养选用“两张皮”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可以提倡联合办学, 让一些实力雄厚的新闻单位提前介入培养环节, 包括提供必要的资金、设备, 派遣有实践经验的采编人员兼职讲学, 为学生提供常年的实习机会, 以及共同制订教育方案。在培养过程中, 新闻单位可以按需“订货”, 可以对看中的对象进行跟踪培养, 并且以某种协议方式保证优先获得优秀毕业生。日趋激烈的新闻业竞争, 最终将是人才的竞争, 支持新闻教育, 将被证明是最高效的一种投资。 (2)
美国是媒体行业最发达的国家, 教学实习对于每个新闻学院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通常学校和本地的一些媒体有着长期合作的关系, 而学校的教师也常常是媒体的资深编辑或记者。与很多中国院校不同, 美国对新闻实践工作更加重视, 实习的时间会比较长, 一般要花一个学期时间。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和当地媒体有长期的联系, 实习的时间也不短于一个学期。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实习活动必须经学术主任批准后方可开始, 去媒体实习的学生通常可以得到半个学分, 实习结束后, 学生必须交出一个报告来说明实践所得, 同时媒体也要寄出一封信对此学生表现进行评价。
创造机会让学生与职业新闻工作者交流。新闻教育要适应当下新闻行业的发展步伐, 这就需要学生一方面要关注现在的新闻教育, 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当前的新闻事业, 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新闻教育要达到学以致用的理想境界, 与职业新闻工作者的互动必不可少, 这些互动包括邀请新闻记者到学校来与学生交流, 让学生走进媒体机构进行参观学习等。另外, 学校新闻专业的教师也应呈现出“复合型”的状态, 既要有高学历高学术水平的研究型教师, 又要有实践经验的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的新闻记者拥有大量的尚未公开的第一手资料, 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讲授, 把自己的“直接经验”, 转化为学生的“间接经验”。具体来讲, 有如下几种方法:一是聘请当地媒体资深编辑、记者, 定期为学生讲课, 让学生了解新闻产业运作流程和当地新闻热点;二是灵活安排课程, 使学生分批次到新闻媒体实习, 深入实地学习新闻, 与编辑记者更好地交流, 了解新闻行业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更好地为自己做出职业规划;三是邀请著名新闻人来校讲座, 培养学生用大视野看世界。
新闻实践教育要面向现实, 就要从课程 (包括实践课程) 上增加职业教育的因素。职业的从业人员带来鲜活的新闻事实, 有助于新闻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否则, 新闻专业学生一味从学理上深究新闻如何如何, 最多只能成长为万年寒草, 可以傲霜雪, 却不可为栋梁之才。
新闻实践教学是新闻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 直接影响到整个新闻学教育的效果和新闻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能力。新闻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取决于不同环节的链接和整个体系的系统性。只有不断加强新闻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强的实践能力, 从而适应媒体的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朱建飞、周立荣:《媒体与高校合作创新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新闻实践》, 2009 (5) 。
[2].王立人、顾建民:《国际视野中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3].黄鹂:《美国新闻教育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关键词:公民新闻;新闻专业主义;自媒体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每一种新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具体内容如何,这种媒介的形式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并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 公民新闻,指的是无媒体工作背景的普通公民借助媒体(自媒体或不断出现的新兴媒体)发布的新近发生的新闻。自媒体的飞速发展,为公民发布和报道新闻创建了坚实的发布平台,推动公民新闻蓬勃发展,并对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传播主体发生转移
在传统媒体时代,大众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大部分新闻几乎都源于官方媒体和权威新闻发布机构。这时的新闻报道,必须经由媒体的选择、采编、求证、审查才能到达大众。传统媒体掌握大量信息源,拥有新闻选择的决定权。公民始终处在新闻的接收端,无法参与新闻选择和传播的过程。
公民新闻的出现,将这一壁垒打破。社会成员不再仅仅是新闻的受者,媒体对信息特定的优先接近权也在逐渐削弱。根据身边发生的事件,人们第一时间在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消息,发表独特的思想见解,开始呈现自我表达意愿,讨论与己相关或关心的话题,展现出强烈的个人情感。因此,传播主体出现了从传统媒体到公民的转移趋势。
二、受众成为中心
据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由此可推,网民数量巨大,使得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借助自媒体从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变成自主发现信息、接近信息、直到传播信息,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一极。
公民新闻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模式,受众的自主选择权得到增强。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信息传输方式,在信息发布中非专业新闻传播者越来越多,“公民记者”成为主要的信息来源之一。
三、新闻专业主义的真实性受损
真实客观是新闻的生命。在传统的新闻生产中,记者编辑多是一些受过系统教育的新闻专业人员,作为“把关人”,对新闻的发布和传播拥有较高控制力。随着公民新闻的发展,传统媒体的“把关人”控制力下降,公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拥有了更高的自主权。因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可以来源于任意组织和个人,许多公民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发布新闻信息,不免掺杂主观情绪,失去了传统“把关人”机制的影响,大量的虚假信息出现,并不断充斥公民日常生活。
表面看来,公民的信息知情权似乎得到了极大满足,但实际上公民接收到大量虚假信息。人们往往更乐于相信那些他们所认为的事实,即日常生活中在网络上由大量掺杂虚假信息的信息环境构成的有选择提示性的“象征性事实”(又称拟态环境),又因为媒介素养的个体差异,各种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被生产和传播,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真实客观性造成了极大损害。
四、未来:公民新闻与新闻专业主义不断融合
对客观真实的追求,应是所有公民的目标。公民记者往往因为自身条件等限制无法客观真实准确地传递信息,这时就需要新闻专业主义的规范矫正,将公民新闻快速发布的特点与新闻专业主义拥有的“把关人”功能融合,传递客观真实的新闻。
例如,在2015年的天津爆炸案的报道中,各大媒体将现场事实发布让位于公民新闻,借助公民新闻时效性强的特点,及时播报事故基本情况,把握住公民新闻的报道方向,积极引导网络上出现的虚假新闻和不实消息,极力缩小新闻真实与事实之间的偏差。只有权威媒体及时将各种情况客观准确地进行报道,谣言或虚假新闻的产生土壤才会被铲除。
在公民新闻高速发展的今天,新闻专业主义依旧十分重要,公民新闻的兴起对新闻专业主义既发出了挑战,也创造了一次发展机遇。自媒体等互联网新兴传播平台的建设离不开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支撑着公民新闻的发展。在此,公民新闻和新闻专业主义绝不是对立或是互相损害的关系,两者需要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我们应将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观念不断注入到公民新闻的生产之中,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及专业素质,同时秉承新闻专业主义信条的媒体也需要借鉴公民新闻时效性强、互动性高等特点,不断学习进步,生产出更好的新闻产品,推动新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飞.新媒体革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命——公民新闻运动与专业新闻人的责任[J].新闻记者,201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您好!
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自荐材料。我是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xx届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一名毕业生。在此我倾注满腔热情的向贵单位发来求职信,申请一个适合我的岗位。以求奉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也为贵单位创造最大的价值!
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的锻炼,我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成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扎实;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流畅;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突出;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良好;注重团结和创新的优秀大学生!
诚实守信,拼搏创新,吃苦耐劳是我的优点;知人善任,以诚待人,任人唯贤是您的美德。相信我们的合作会创造出辉煌的明天!
美丽的校园留下我奋斗的汗水和成功的骄傲;繁华的社会寄予我成功的希望和辉煌的梦想。真诚的希望贵公司能给我一分信任,给我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我会以十分的热情,百分的斗志,千分的业绩来回报贵公司!
盼贵公司佳音!
最后,祝贵公司事业蒸蒸日上,屡创佳绩;祝您和您的同仁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和睦幸福!
此致!
敬礼!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XXX大学届新闻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带着毕业,带着迷茫又充满挑战的心态,让我有幸向您做一个自我推荐。我不想夸大自己,也不想模仿别人,只想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
我生长于农民家庭,这使我有着农民朴实热情、踏实认真、吃苦耐劳、善良本真的特点。从小家里条件不优越,造就了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自立自强的性格。
在大学四年中,学习上,我勤奋认真,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二等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计算机二级,学习了高级办公自动化。课外,我每周定期去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借阅一些文史哲方面的书籍和阅读一些新闻方面的期刊杂志、报纸;积极参加班刊的编辑工作,去广告公司和电视台实习。在广告公司实习时任小组组长,每天分配任务、总结工作,带领组员共同努力完成领导分配的任务。除此之外,我还在英语辅导学校代课,做《空中英语教室》杂志在学校的发行员,给培训学校招生,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带家教等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不仅给自己赚取了部分生活费,为家里减轻了负担,更重要的是获得了锻炼,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处事应变能力,懂得了工作中需要耐心、恒心,更需要责任心。
10月至1月,我在《今日咸阳》报社采访部实习。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从新闻线索的获取、采访前的准备、采访、采访后的写稿、成稿后的不断修改,还有每天早上的早会中,领导对前一天报纸中稿件的简评、对当天报道思路的点拨,无一不让我受益匪浅。每天跟记者们采访完后,我都要求自己写稿子,写完后严格修改几次,再去向别人请教。第二天报纸出来后,把记者的稿子和自己的做一比较,从中找出自己的`差距,总结出自己的稿件在标题、结构、语言和思路上的不足之处。在城市热线接线时,我把每天的线索使用处理情况用一个表格系统明朗的整理出来,获得了领导的肯定。
虽然,我只是一个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但是,经验是积累出来的。只要有机会,凭着我能吃苦、肯动脑筋、勤奋踏实、善于学习、喜欢挑战,我一定能够胜任这份工作。希望您给我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也请您相信自己的选择——选我,没错!
求职者:xxx
您好!
首先对贵公司近年来取得的骄人成绩表示衷心的祝贺,对辛苦的招聘老师表示最诚挚的问候。
学生冯铭,是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将于2011年6月毕业。
08年,由于我在新闻采访以及编辑方面的成绩突出,被校敬敷院网络管理中心聘请。学生欣然接受学校聘书,从事为期一年的新闻采访编辑工作。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所学会的远远比从书本上来的多,我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神圣,我在内心深处无数次告诫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这其中的辛酸挫折以及胜利后的甜蜜,早已经成为一道无法抹去的记忆,这是我最宝贵的财富。09年暑假,我只身一人前往铜陵电视台实习,在《铜都警方》栏目组工作。跟随者几个前辈早出晚归,在城市、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采访,发掘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报道。我从心眼里珍惜这份实习机会,忘记了夏季的炎热,忘记了满脸的汗水。在这些简单的,不值一提的工作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艰辛成就伟业,奋斗铸造辉煌。我看到了团队的力量,明白了自己要有所为有所作为。
大学期间,在努力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广泛涉猎经济学、商业案例分析、广告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在广告文案策划、新型产品推广、品牌价值打造、企业精神文化培养等方面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生活告诉我,只有无休止的奋斗才能实现我的价值和梦想,才能实现我的理想王国。
我以自己能够成为贵公司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虽然我绝非千里马,但是我极其渴望得到伯乐的欣赏和认同。希望***能够建立起同老师之间沟通的桥梁。
此致
一、不畏艰险、执着斗争、匡扶正义——新闻专业主义赋予的专业品质
匡扶正义是新闻工作者的专业诉求,也是其职业精神的升华,然而正义的实现离不开他们在艰险环境下的执着斗争。
国民党特务在重庆制造殴打旧政协民主党派代表的“校场口事件”时,浦熙修是这一事件的目击者。为了见证事实,面对暴徒的围攻,浦熙修丝毫没有离开新闻现场的想法。几个小时的暴徒围攻,浦熙修的头发被扯去了很多,头部、臂部、腿部、背部多处留下了被殴打的痕迹……经过了这场劫难,她的精神更加振奋。她说,我们出去是为了报道,出不去将来也要报道。别看我的眼睛被打肿了,倒是更加明亮了,他们越是害怕,我们越要报道。这就是一个遭受国民党迫害的女记者的回答,也是她要继续坚持战斗的铮铮誓言。!"
新闻专业主义者不仅是自己权利的捍卫者,而且是人民权利的捍卫者,浦熙修的行为对此作了生动的诠释。
在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南京“下关惨案”中,浦熙修再次遭暴徒毒打,但她在白色恐怖面前毫不退缩,一直留在南京尽一个记者的职责。
1948年夏天《新民报》被国民党政府勒令永久停刊。徐铸成在香港创办《文汇报》,浦熙修开始作为南京特约记者为之撰稿,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浦熙修不顾个人安危,以一篇篇消息和通讯揭露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1948年11月16日夜,她为香港《文汇报》写完通讯《南京政府的最后挣扎》,还没来得及付邮竟锒铛入狱。这篇通讯的最后一句是:“咬紧牙关,忍受这黎明前的黑暗。”#$
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仅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这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特征,也是具有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新闻工作者的共性,浦熙修当然是其中的典型人物。浦熙修共坐了70天的牢,她被关押在一间不足六平方米的女牢房里,健康受到严重的摧残,但始终坚持与黑暗抗争的信念,直到蒋介石宣布引退,经过多方营救,才被获释。
杨刚在担任《大众知识》编辑时正逢西安事变爆发,《大众知识》编辑部公开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中华民族当前的共同目标是抗敌救亡。报纸主张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思想力都集中在这一点上,建立联合战线,共同抗敌救亡。
这个时机发表这样的声明,反映出编者的灼见和胆略,但也给刊物带来了危机。在《大众知识》社内提出和坚持那些“不合时宜”的主张的人中,杨刚是其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的一个。杨刚在《大众知识》编辑部内的职责是文艺编辑。杨刚主张作家要在生活现实里开辟自己的境界,鼓励文学青年用笔去战斗,揭露和改造社会与人生。
杨刚认为,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仅仅写些以迂回曲折的方式阐述自己政治观点的文章是不够的,她要面对现实,倾听抗日救亡的旋律。就在这时,日本侵略者唆使伪蒙军在绥远制造紧张局势,战争一触即发。杨刚看到绥远成了民族注目的中心,立即前往调查。她沿平绥路,途径平地泉、绥远、包头、五原,然后返回北平。不久,她发表了两篇旅行见闻录,报道了绥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风,希望“来一场创造的战争”。1936年11月,绥远抗战终于打响了。不久,绥远暂时归于平静,刚刚激发起来的人心又趋于松懈,以为国境大事有望解决、苟安局面可以继续下去。于是,杨刚大声疾呼:绥远战争,并不是中国内部的“剿匪”军事行动,目标只是那几个失意的、愚昧不肖的蒙匪,实则整个事变是民族解放的前哨。她认为,要“积极推动绥远战争,使之扩大为恢复失地主权的民族解放斗争”。杨刚的此番议论,说出了民族的心声。绥远战事一起,全国民众在极端贫困的压迫下,踊跃捐款、劳军、从事战地救护。
二、牢记责任,运用智慧,传递真实——新闻专业主义赋予的专业素养
敏锐地发现事实、客观地书写事实、及时地传递事实是记者的天职。但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新闻是无法自由的,“四大名旦”牢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运用智慧千方百计传递真实的新闻。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飞往重庆的最后一趟航班机票紧张,许多急于回重庆的民主人士都未能登机,可是孔祥熙(时任行政院副院长)的二小姐却在这趟航班上带来了大批箱笼和七八条洋狗。当时浦熙修在机场,目睹了这一幕,她在《采访十年》一文中回忆说,当太平洋战事起来,香港紧急疏散,那时就非常留心着机场必然要载来些要人,清早去等在机场,果然看见孙夫人、孔夫人都来了,想不到忽然又从飞机上下来了几条洋狗。这当然是一条重大消息,但在当时严厉的报刊审查制度之下,要让这类消息刊发出来却是个大问题。浦熙修采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一条一条地写,先写孙、孔夫人来渝的消息,又写王云五先生接眷未成的消息,接着写重庆忽然又多了几条吃牛奶的洋狗的消息,分别送审,通过后合并成篇发表。刊登在1941年12月11日的《新民报》日刊上的这篇报道的标题是《伫候天外飞机来——喝牛奶的洋狗又增多了七八头》。报道刊出,舆论哗然。!"浦熙修以实际行动为新闻记者如何体现专业主义精神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报业是一种自治的体系,它必须对政府、对政党、对政客采取一种独立和批判的态度,否则便不可能保持它在公众中树立的“保护者”形象、便不可能拥有公众的信任。作为消息的发布者和事实、观点的反映者,新闻事业是以它的公信度立足的。作为副刊编辑的杨刚,运用自己的智慧,刊发照片和外国记者的文章,让它们替自己“道明真相”,恪守客观真实的职业道德。
1938年9月1日,杨刚应萧乾的邀请正式进入《大公报》工作,接编《文艺》和《学生界》副刊。胡政之对这位被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称为“赤色分子”的杨刚总是不放心,于是找她谈话,大讲《大公报》“不《文艺》和《学生界》党不私”的超然传统,告诫杨刚“不许过激”。杨刚接编《文艺》和《学生界》后,就决心让它们“披上战袍”。耳旁有胡政之“不许过激”的告诫,新编辑上任总要发表一通“施政演说”。杨刚苦苦思索,于萧乾发表告别辞后的第四天发表了自己的就职宣言。杨刚首先阐明的是,《文艺》是个战士,从七七事变的那天起,就披上了战袍,《文艺》深知国家的需要,它永远不会忘记它是民族生活的一个关节,帅字旗下的“一名小兵”。在这里,杨刚既肯定了《文艺》抗战以来的方向和功绩,又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办刊主张,还叫胡政之抓不到错处。#$
皖南事变之后,香港《大公报》要闻版发表了中央社播发的官方诬蔑新四军的新闻稿。杨刚编辑副刊,不能直接回击这些反共喧嚣。过了一段时间,“三·八”节来临,杨刚特地编发了史沫特莱的文章《中国妇女的命运》,文章指出:国统区有一股强大的反对妇女发展的势力,而在敌后游击区,妇女却在发挥极大的作用。杨刚还为这篇文章配发了鄂北游击队队长、鄂中游击支队野战医院女院长等人珍贵的照片。杨刚利用副刊编辑的有利条件,为民众传递了真实的信息,打破了国民党官方的反共宣传,在海内外扩大了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影响。
传递真实的声音,在动用智慧的同时,还需要一份勇气。“四大名旦”中彭子刚的大胆、果敢在女记者中是足堪称道的。1937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史良被单独关押在苏州司前街女监,另外六人被关押在苏州看守所。这些地方专门关押政治犯,老百姓避之唯恐不及,彭子刚却径直去敲这扇黑色大门——她受《妇女生活》杂志的指派去采访“七君子”中唯一的女性史良。在采访中,彭子刚目睹了这位著名女律师的风采。她坚信,“七君子”从事的抗日救亡活动,顺应民心、代表民意。国民党政府罗织的“罪行”,说到底无非只是“谬说”。她迅速将采访到的内容整理成文,刊载于《妇女生活》杂志,这在当时可是用生命危险换来的价值极高的独家新闻,自然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关注。%&
三、深入采写,不屈不挠,全力以赴——新闻专业主义赋予的专业精神
“四大名旦”将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化为追求新闻采写的原动力,她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忘我投入,将专业精神发挥到极致状态。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那样:记者应该尽一己之力追求全人类或大多数人的自由和幸福。这是记者的职业所能达到的绝顶。
1942年,杨刚和澳大利亚的记者贝却敌一同前往浙江和江西作战地采访。当时日本侵略者发动了浙赣战役,从钱塘江南岸发起进攻。杨刚和贝却敌经湖南入江西,在前往吉安的途中,遇到了大批逃难的民众。难民们看到了杨刚一行冒险东去,惊讶不已,纷纷劝说,杨刚和贝却敌仍执着前往。杨刚一路前行,见到尸横遍野,无人掩埋,常常一整天不见人烟。她为这人间罕见的地狱般惨状所震惊,奋笔疾书,详细描述了一路的见闻。7月9日下午1时,他们进入吉安市。杨刚刚放下行装就上街采访,当获悉我军克复崇仁、宜黄、南城的消息时,便和贝却敌前往这些地区采访,后取道南城进入闽北、福州、闽南,绕道粤北抵达桂林。历经两个多月,杨刚一路上采写通讯十余篇,在重庆和桂林两地的《大公报》刊出。
“四大名旦”中的戈扬曾是新四军女战士,她背着一个简单的背包,打着裹腿,踏着一双草鞋跟着部队行军、战斗。她随军采写了大量歌颂新四军的战地通讯。1943年,戈扬在敌后做新闻工作,以将近一年的时间走遍了大江南北新四军五个师所在地的广阔地区。一次,在部队转移途中,戈扬从骡子上摔下负了重伤。’(她让别人借来门板,趴在门板上完成了被广为传诵的新闻名篇《苏南人民心目中的新四军》。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勤奋、顽强的工作作风,有吃苦耐劳、不计个人得失和甘于寂寞精神,这就是新闻专业主义所赋予的职业精神。戈扬身负重伤仍坚持新闻写作,是其专业素养及职业精神的可贵体现。
新闻工作是一项十分艰苦且具有冒险性的工作。作为新闻工作者,除了要冒被打击报复等风险外,其付出的劳动代价要比别人多、流的汗要比别人多,如若没有爱岗敬业精神,将会半途而废。新闻工作者只有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满腔热忱、一往情深、一片痴迷,才能打起十二分精神、拿出十二分干劲,积极地、自觉地、一心一意地忘我工作。
中国新闻界“四大名旦”坚持用事实说话,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为人民传递真实的声音、向世界公布事实真相,她们坚持真理、匡扶正义,执着地履行了记者的崇高责任,不愧为人民记者的楷模。
注释
1《福建日报》新闻研究室编:《中国女记者》,第80页,1983年版
2孙稚如:《忆女中豪杰》,《纵横》11期,第29页
3朱正:《从新闻记者到旧闻记者》,《书屋》2001年第6期
4吴廷俊:《杨刚与大公报》,《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5《福建日报》新闻研究室编:《中国女记者》,第89、90页,1983年版
总体来看,我国关于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中涉及“研究性教学”的比较少,大多是集中在“案例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改革”这两大研究领域,这与开展研究性教学程序较为复杂,没有现成的有效范式可供借鉴,如果实践效果不好往往得不偿失有关。当然,也有一些涉及新闻学课程改革的论文提及研究性教学,但只是作为论文中提出建议的一部分,没有对研究性教学的具体开展进行详细论述。可见,探讨研究性教学在新闻学相关课程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弥补学术研究上的缺憾,还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培养他们适应新闻行业岗位实际的技能,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内涵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提出“问题教学法”,倡导“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这为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为目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新的成果,通过对研究内容的深刻认识,产生新的观点,完善个人认知体系。“研究”的核心在于创新性思维。
新闻策划是新闻学的专业课程,重在阐述新闻报道策划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新闻策划在现实新闻行业中的具体实施,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本门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其天然的优势,也更利于教师以此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将研究性教学循序渐进地拓展到其他课程。
二当前新闻策划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教学缺乏实践环节
与新闻写作、新闻评论学等课程不同,本门课程的实践必须有专业平台的支撑。有些教师对于“实践”的理解,就是让学生对某个活动进行新闻策划并形成策划文书,但这样的策划方案必须经过媒介实体来检验,然而这是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得到执行的,也就无法验证它的可行性或执行效度,仅凭教师的主观认定来判断新闻策划方案的优劣,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因为很多高校教师没有新闻行业的从业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和对新闻实务的直观感觉,只能从理论上来判定,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对新闻策划的深入理解。
(二)缺少与其他课程的结合
很多教师把新闻策划上成一门偏重理论的课程,只注重新闻策划单方面知识的讲解,与之前教授过的课程断裂开来。新闻策划与新闻采访写作、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即一次新闻策划依赖众多的新闻写作才能实现,而很多新闻策划行为的深层次动因都可以从传播学理论上追根溯源。通过现有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学会“怎样进行新闻策划”,但对“为什么要这样进行新闻策划”缺乏理论层面上的理解,同时对“在新闻写作中怎样表现策划的意图”这样的细节缺乏感知。
三新闻策划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实践
(一)结合传播学理论讲授新闻策划的重点知识
在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占据了绝大部分课时,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要精简理论的讲授,把重点提炼出来,留更多的课时用于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而在理论的讲授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将之前已经教授过的传播学理论与新闻策划的知识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能让学生从理论的层面加深对新闻策划的认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了解,为稍后将要开展的案例分析和策划实践奠定基础。
在实践中,笔者将“新闻策划的原则”“新闻策划的选题确定”“新闻策划的评价”“新闻策划的方案制订”作为讲解的重点;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对会议报道策划、典型报道策划、突发事件报道策划进行详细分析;开设两个专题研究,即“新闻策划与媒介经营”和“新闻策划与炒作”;在讲授过程中融入的传播学理论包括议程的设置、沉默的螺旋、培养分析、社会责任论、拟态环境、刻板印象等;同时介绍比较值得深思的观点,如“娱乐至死”、“危机传播”,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至于如何将传播学理论与新闻策划案例结合起来,则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选择案例的不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范式。
(二)运用理论进行案例分析
在这个环节,学生正式进入新闻策划研究性学习的自主阶段,研究任务则是对报纸或网络上的某一新闻策划专题进行评述。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学生自由组合,每组成员6~8名,设一名小组长,小组内经过协商合理分工。学生选取的案例不限时效性,近年内比较成功的新闻策划都可以作为分析对象,教师引导学生从事件背景、栏目规划、文本内容、版面编排、整体效果、媒介经营等方面对该策划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新闻学或传播学的理论对其分析。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出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还能想出怎样的措施来完善这个策划。在这个环节,学生要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以研究的形式来开展学习,教师可以鼓励他们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对该策划进行完善。这样,学生就能初步尝试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而教师只是一名指导者、引路人。
这个环节的任务必须提前布置,教师理论讲解结束后,马上进入案例分析的课程模块。每次课安排一组学生讲述对某新闻策划的分析,每位成员都必须上台发言,发言的内容在小组内分工确定,一般由小组长进行综述。该小组的评述结束后,由其他组的组员进行评价和补充,最后是教师评价。教师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对于理论分析不到位的地方要及时指出,以便学生在稍后的实践环节中完善。
(三)提供新闻策划实践的平台endprint
很多高校对“新闻策划”课程的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往往以学生写一份策划方案为考核方式,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缺少新闻策划的平台。对此,要动用多方资源,确保学生新闻策划的实践得到落实。笔者与校报编辑部联系,遇到校园大事件时,请校报编辑为新闻专业的学生预留一个版面,用于他们实施新闻策划。学生策划的新闻专题可以包括新生军训、校园运动会、社团活动、节日庆典,甚至是带有商业性质的“校园好声音”活动等,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或熟悉的活动,能够激发他们开展新闻策划的热情。完成的方式依然是小组合作,成员与案例分析环节相同,小组间相互沟通协调,选择不同的主题进行策划,每次策划的实现形式就是在校报刊登一个专版,从栏目的设置和版面的安排,再到新闻稿件的采写,均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学生不仅能完成新闻策划的实践,还能复习新闻写作的知识。
学生对于此次校园新闻专题的策划,必须经过调查和可行性分析,这是开展研究的必经环节,调查报告成果同样是作为实践考核的一部分。在实施新闻策划前,学生要对在校的老师、同学进行问卷调查,以利于在策划时根据受众的爱好和需求调整报道策略和版面设置。新闻专题刊登后,还要在校园范围内收集反馈信息,总结此次新闻策划的得与失。在这个阶段,学生充分经历了一次小型的调查研究,认识到只有经过实证调研以及行为分析,即有了理论研究的基础,新闻策划才能有明确的指向,实施效果才会更好。
(四)创建课程微博,利于日常指导
因为新闻策划实践的很多活动必须在课外进行,为确保学生遇到疑问时能及时得到解惑,在上课之初就创建一个课程微博,由教师进行日常管理。学生在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新闻策划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疑问,都可以求助,教师要每天固定时间查看微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另外,教师要勤于更新课程微博,内容可以是转发媒体微博或名人微博对于最近热门时事的见解,也可以是自己对某报纸或网站专题策划的看法,表达自己的体会,与学生分享对事件的认知,或对于相关新闻策划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灵感,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
研究性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因此传统闭卷考试的终结性评价必须改革,转为形成性的评价方式,平时表现、案例分析报告、作品质量、调查研究的报告组成考核的四个内容,权重分别为20%、20%、40%、20%,作品即实践环节的校报专版。考核的主体也由传统单一的教师评价,改为小组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主要根据各评价指标的创新性和整体效果进行评价。采用这样的评价方式,才能合理反映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峻颖,吴亚春,孙建.高校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14).
[2]张爱凤.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研究性教学的经验与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2).
您们好!我叫好范文。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面试官,给了我,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来实现我的理想。我是一个性格开朗,爱好广泛的女孩。从小我就有一个愿望,长大后一定要做新闻的女孩,因此我选择了新闻学专业,大学的四年,给我奠定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务实的工作作风还有良好的为人处世能力。
我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成绩优秀,掌握了基本的新闻理论基础知识。在大学里,我们主修了新闻概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摄影摄像等一系列相关课程。我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书籍,观赏了很多有价值的电视专题。
这些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了基础。打小我就对文学有着特殊的感情,进入本专业也与之有一定关联。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积累,现在已经可以熟练地运用文字,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自小便有文章陆续发表。同时,我也学会了基本新闻摄影及新闻剪辑技术。
姓 名:章_ 性别:女
婚姻状况:未婚 民族:汉
户 籍:广东 年龄:26
现所在地:广州 身高:167cm
联系电话:135_____
电子邮箱:
求职意向
希望岗位:新闻工作者
工作年限:职称:无职称
期望薪资:面议
求职类型:全职
到岗时间:随时
工作经历
.12-.06_电视台,新闻主持人(实习)。工作内容:
1、负责整个栏目的前期策划、文案到最后的直播的工作;
2、采访、专访与发布会主持;
3、跟进后期剪辑,确保节目质量。
2012.07-2012.08__大学广播台,校园新闻主播。工作内容:
1、负责校园新闻节目的编辑和播报工作;
2、搜集新闻素材,在校园里进行采访。
校园活动
2012.11-2013.12 __学院迎新晚会 稿词编辑
参与编写修改主持人台本,编写晚会开场白、节目串词和结束语
.09-2012.11 __大学魅力新主播大赛八强
每两周日到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与老人聊天,为老人进行文艺表演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_大学
最高学历:本科
毕业日期:-07
专 业:播音与主持艺术
奖学金:获得校级二等奖学金1次,排名:前15%
专业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一级乙等)、主持人上岗资格证
大学英语四级(530),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精通
粤语水平:精通
国语水平:精通
自我评价
1、多次在公司、校广播台以及学校活动中担任主持经历,熟悉主持工作流程和内容;
2、性格开朗,平易近人,拥有出色的外语技能和表达沟通能力,热爱主持工作;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新闻传媒趋向信息化、多元化、网络化、融合化,对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复合型的特征,从而对新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全球化视角来反思过去,变革大学新闻与传播教育的传统培育模式,以通识教育为“体”,以新闻与传播专业教育为“用”,“体”“用”融合,培育复合型的新闻传媒人才。
一、新闻传媒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每年春季或年底,各路新闻媒体到大学招募新闻采编人员,大量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生在笔试和面试中淘汰,败给法律、经济、人文社科专业毕业的学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认为,中国新闻教育正渐渐背离新闻学的核心价值,新闻或传播学院远远没有使学生准备好理解世界的能力。“由于多数新闻或传播学院学生没有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安排,他们在学识上没有准备好来报道复杂的现实世界。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他们不知道到哪里知情和权威的信源,也很难知道声称与核实、推论与证据、偏见与公平、伪科学与科学、非知情人和知情人的区别。”①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在哪里?他们的基本技能从哪里来?他们的后劲在哪里?新闻传媒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她的源头活水在哪里?她立足于新闻传媒专业教育的技艺和形式中,更植根于肥沃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土壤里,而要让新闻传媒专业学生获取“源头活水”,在大学新闻与传播院系进行通识教育则是必由之路。正如武汉大学知名学者郭齐勇教授所言:“大学就是大学,不是专门的职业技术学校。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较广博的文化修养(博而且雅),一定的知识基础与方法学训练,走上社会,后劲与潜力较大,可适应面较宽。”②大学教育的目的,应该不是教导单一的技能,而是提供广博的通识基础;学生从大学所获得的,不是零碎知识的供给,不是职业技术的贩售;而是心灵的刺激与拓展、见识的广博与洞明。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亦称“文雅教育”“博雅教育”,由人文教育发展而来。通识的“通”是指“融会贯通”,即通过对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开放融通的思维,能够从开阔的、跨学科的视野去思考问题,从而达到不同文化和学科间的沟通。③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倡学习西学,中西兼融。他把“中学”(中国固有之传统学术、文化)作为“体”,即作为基础和根本;把“西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艺)作为“用”,即作为实务、实用之学。其实,通识教育和新闻传媒专业教育的关系亦如同“体”和“用”的关系,即通识教育是新闻传媒专业的基础和源头活水,是为“体”,新闻传媒专业则为“用”,即职业实用、工具技艺之学,是为新闻传媒专业学生安身立命之基。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新闻传媒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变革传统的新闻传媒教育理念,培育以通识教育为“体”、以新闻与传播专业教育为“用”、“体”“用”融合、复合型的新闻传媒人才。
二、怎样培养“体”“用”兼融的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
在目前的新闻传媒教育中,培养“历史的记录者”“社会的守望者”“文明的推动者”已成为三个不同层次的教育理念。为此,新闻传媒教育正由单学科教育向多学科教育转变,从侧重技能训练向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转变。在加强知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文理渗透、强化应用的教改思路指导下,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成为新时期传媒教育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新时期的新闻传媒教育指导思想是培养“体”“用”兼融的复合型人才。那么,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呢?
1、制定多层次、有级差的培养目标
全球化首先向中国新闻传媒教育提出的挑战,就是培养目标的挑战——迫切需要新闻教育加紧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懂新闻传媒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融合人文社会科学、管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知识,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造精神。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闻传媒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够合理,层次欠清晰。我们认为,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实力和特色,在培养目标上不必求“一律”,更没必要一哄而上,盲目拔高。但是,对于处于“第一世界”(新闻学科基础良好的研究型大学)的新闻传媒学院,如人大、复旦、北大、清华等,宜以《2005北京共识》为参照系,强调通识教育,偏重培养“体”“用”兼融的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如培养专家学者型、经营管理型和媒介融合型、传媒策划型人才。比如,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确立了以社会科学知识为基础,以新闻专业为核心,国际性、实践性、基础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比较合理。对于处于“第二世界”的综合性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如上海大学、兰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宜结合本校特色,以通识教育为基座,培养复合型、职业技能性人才;至于其他新成立的“第三世界”非综合性大学新闻传媒院系,宜培养专业型(如体育记者、军事记者等)、技术型、实践应用型的人才。对于有博士点、硕士点的新闻传播学院,在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和方案中应有级差,至少有高端、中端和实用的区别。
2、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新闻传媒教育事业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新闻教育事业需要的教师队伍,“既需要精通新闻传播专业的知识,也需要拥有跨学科背景知识;既需要了解专业的理论体系,也需要掌握实务工作的方法;既需要了解人类的经典文明知识,也需要洞察前沿学科的发展;既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国情与传统,也需要清晰地了解世界的前沿动态与趋向。”④具体而言,从以下三方面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或有效果。一是引进和培养通识教育课教师;二是高度重视、充分发挥高级专家学者在教学科研中的主体作用,特别是以名师的学术力量带动、提升现有年轻教师的科研水平;三是吸纳新鲜血液,从国内外引进科研水平高的高层次教师人才;四是从国内外引进有科研潜力、有跨学科背景的优秀硕士、博士、博士后或其他青年教师人才。五是学院派教师与社会业界师资的互动。目前,国内一些新闻或传播学院积极谋求理论和实践的对接,打破人事管理对师资的限制,引进业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教师潜质的人作专职或兼职教师。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5年拥有全职教师40人,来自媒介的兼职教师16人,兼职教师占31.03%。越来越多的新闻传媒院系教师与媒体轮换,使理论密切联系实践,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优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设置
目前,新闻传媒专业课程以新闻传媒理论、新闻传媒实务和新闻传播史( 含外国新闻史)三分法的为基本内容,形成了以基础课、专业课和政治理论课为骨干的课程体系。但这种课程设置模式过于强调新闻传媒专业自身,基本属于在新闻言新闻的课程架构。学生对新闻学科的知识得以系统化,但忽视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不利于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体”“用”兼融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我们需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通识与专业并重的课程比例结构;二是设置通识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三是课程设置的内部构成——以“经典原著课程”为主导;四是新闻传媒专业课程的优化。
4、“经典原著(选读)”课程教学的传统与变化
中国的通识教育课程需要改变,改变概论(原理)+通史(专史)的泛通识模式,使之变成以研读、讨论古今中外的原著经典(尤其是元典)为主导的“核心课程”模式。在通识课的设置上,概论、原理、通论、导论、通史是有必要的,但如果这些的通识课程居主导地位,不直接让学生读中西方文明史上和各自学科领域里的原创性经典,那就难以培养出具有原创力的人才。“概论+通史”的泛通识模式,是以不相信师生们能读懂、能分析与理解经典原著为“议程设置”(传播学领域里的经典名词)的。事实上,概论、通论、原理、通史等只是一些专家学者嚼过的馒头,是转述的二手材料,以此来填鸭式地喂养学生,会使学生养成学习的被动、怠惰,特别是思想的懒惰。长此以往,学生就丧失了思想的原创力,容易人云亦云。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应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及著作作为大学的共同核心课程,深入挖掘其精粹和核心价值,并以深度阅读和讨论、探究作为主要教学方式。例如中华元典“四书”“五经”,“前四史”、四大名著等。新闻传播学的经典著作,像马列经典著作《资本论》(选读)、施拉姆的《报刊的四种理论》,(美)拉里·A·萨默瓦等的《跨文化传播》,方汉奇先生的《中国新闻通史》,等等。在新闻传媒通识课设置中,选读、导读这些经典原著是很有必要的,如果要让新闻传媒院系学生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原创力,最好到中西方文明经典和新闻传播学经典原著中去寻找。
5、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变革必然引起优化教学方式的连锁反应。目前,我国诸多大学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由于受大学扩招、专业设置蜂拥而上(比如新闻传媒专业就很典型)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人满为患,几十人、一两百人上大课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给教学方式、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带来了诸多问题,需要变革。比如,在课时安排上,安排一些几周的短期课程或假期课程;在课堂规模上,采取大班化小、小班讨论课、互动教学的模式,以小而精的方式来替代目前单一的大而长、蜂拥而上的选课和授课方式,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6、构筑互动化的教学实践平台
新闻与传播院系在校学生既要系统地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奠定较为扎实的新闻和传播理论基础,又要动手动脚,培养采访、写作、编辑及其他实际操作能力。惟此,才能学以致用。然而,当前新闻教育的偏差和缺失在于,我国新闻与传播学教育理论“腿长”、实践“腿短”的问题比较突出。学生在课堂上学了满肚子理论知识,却因为缺乏实践的环节,不能把理论与实践很好地融会贯通,因此,构筑互动化的教学实践平台便显得颇为重要。为此,需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共建教学平台,学院与业界互动;二是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突出技能训练;三是创办校园媒体,打造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①李希光,新闻教育改革的希望在哪里[J],新闻与写作,2008(5):32.
②郭齐勇,浅谈大学人文教育、国学教育的课程设置[J]读书,2006(4):19
③何秀煌,从通识教育的观点看——文明教育和人性教育的反思[M],香港:海啸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8:74
④高钢,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四大基础元素的构建[J],国际新闻界,2007(7):31.
【新闻专业的求职信】推荐阅读:
新闻专业求职英文自我介绍09-17
2024新闻专业实习总结06-22
专业教育新闻稿07-05
新闻专业技术工作报告05-28
新闻专业毕业论文题目07-10
如何申请美国新闻传媒专业10-31
新闻专业毕业生英文简历05-29
新闻专业大学生实习日记06-11
新闻编辑专业自荐信格式07-03
新闻学专业学生阅读书目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