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法学习:介词解析(推荐10篇)
我们知道的介词重要属性:
能表示空间、时间、方式等意义
始终带有宾语
介词短语的句子成分
外貌
这个专题主要探讨更加细致的介词差异,介词的初始概念是和空间有关的,我们先从介词空间位置这个角度来聊聊,我们可以把空间位置看做:
和地点有关的介词
1、一个点(一个地点或事件点)
We had dinner at a restaurant in Guangzhou.
我们在广州的一家餐厅里吃的饭。
I ordered some new books from the bookstore.
我从书店订购了一些新书。
It was at a party that he first encountered Hopkins.
他第一次遇见霍普金斯是在一次聚会上。(事件点)
上文是强调句,正常句子是这样的:
He first encountered Hopkins at a party.
参见:强调句解析
这类介词主要有at、from、to 等等。
2、一条线
We once walked across London at two in the morning.
我们曾在凌晨两点步行穿过伦敦。
We walked along the Thames embankment.
我们沿着泰晤士河的堤岸散步。
They walked on a little way without speaking.
他们默默无语地向前走了一段路。
这类介词主要有on、across、along、down 等等。
3、一个面
I met her by chance on the street.
我恰巧在街上遇到了她。
He took his feet off the desk
他把脚从桌上移开。
这类介词主要有on、across、off 等等。
4、一个(三维)空间范围
We all sat in the car.
我们都坐在车里。
We rode into the midst of the forest.
我们策马进入林中。
Wait outside the house for a while.
先在外面等一会儿。
这类介词主要有in、into、out of、outside、within 等等。
看一下下面几句话分别属于哪种空间意义?
1、Greenwich is down the river.
格林威治在河的下游。
2、The paper boat floated on the river.
那个纸船飘在河上。
3、We went to the river.
我们朝河走去。
4、We swam in the river.
我们在河里游泳。
1、线;2、面;3、点;4、范围
和空间有关的介词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介词图例看一看。
1 家族相似性
Ludwig Wittgenstein是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更是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他在《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中提出了典型范畴理论,而“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Ludwig Wittgenstein之后,Berlin和Rosch等人都对该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补充,更加完善和补充了典型范畴理论体系。
典型范畴理论的核心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同一范畴内典型成员的突显性。也就是说典型成员具有该范畴内大部分成员共有的特征,同时,非典型成员总是与典型成员之间有相联系之处。其次,某一范畴内的典型成员与其他范畴的典型成员具有最大的不相关性。典型成员处于范畴的核心,非典型成员处于范畴的外周。越靠外的成员,与另一范畴的相关性越高;越靠近核心的成员,与另一范畴的相关性就越低。
其中一个经典案例就是Ludwig Wittgenstein的“游戏说”。语言游戏有千万种,那么这千万种语言游戏之间有什么关系,是否有某种共同之处。针对这个问题,Ludwig Wittgenstein提出了“家族相似性”这个概念予以解答。
Ludwig Wittgenstein的“游戏说”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在“游戏”这个家族中,“游戏”所拥有的全部特征只是被其成员或多或少地选择了。但是,除了每个成员必须和其相邻成员拥有至少一个共同点之外,没有一个特征被“游戏”的所有成员共同选择,只能用“家族相似性”来描述这个范畴。所谓家族相似性是指一个家族成员的容貌都有一些相似,但彼此相似的程度不一样。
Ludwig Wittgenstein的“家族相似性”观点推翻了传统的关于属性必须是“全范畴的”观点,指出属于统一范畴的成员不可能拥有该范畴的全部属性,相反,各成员的属性是相互连接的交错、相互联系的。同一范畴内的成员由“好样本”和“差样本”组成。好样本与同一范畴中的其他成员有许多共同的属性,而差样本或边缘样本与同一范畴的其他成员只共有很少的属性。
Roech和Mervis也指出,“每一个项目与一个或多个其他项目,有至少一个,也可能是几个共有的成分,但是没有,或者很少几个成分是为全部项目所共有的。”(2009:31)
那么,“家族相似性”的原理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的同一范畴内英语多义介词的学习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基于这一问题,笔者针对天津某教育机构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项实验。
2 实验过程
就“家族相似性”对英语多义介词习得的影响,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2.1 实验假设
基于“家族相似性”的英语教学对英语多义介词的学习和记忆有帮助,且同一范畴内的好样本比差样本更便于学习者记忆。
2.2 实验对象
天津某教育机构初中二年级的学生30名。这些学生对英文有一定的掌握,但普遍偏低,同时,作为初中生,这些接受实验者有一定的学习和理解能力。
将这30名接受实验的学生分为两组,每组15人。第一组Group A为实验组,第二组Group B为对照组。
2.3 实验材料
20个多义介词填空的句子,每答对一题得1分。1Please put this book____the table.(On)
1、Please put this book____the table.(On)
2、I was born___Dec 12th,1988.(On)
3、Everyone___the plane was frightened.(On)4How much cash do you have___you?(On)
4、How much cash do you have___you?(On)
5、Shut up!I’m____the phone.(On)6There is some sugar____the cupboard
6、There is some sugar____the cupboard.(In)
7、Our train is not____yet.(In)8These changes first started in the
8、These changes first started in the 1840s.(In)
9、Strange ideas run in her mind.(In)10I think he will be a millionaire in a
10、I think he will be a millionaire in a year or two.(In)
11、I could see something glittering____the water.(Under)
12、You are not allowed in the bar if you are____age.(Under)
13、I am glad to see that you have everything____control.(Under)
14、I was____the impression that he was going on vacation that week.(Under)
15、She has been____a lot of pressure at work.(Under)
16、Our office is____the hairdresser’s.(Above)17Tonight temperatures should be____freezing.(
17、Tonight temperatures should be____freezing.(Above)
18、You can always hear her voice____everybody else’s.(Above)
19、Max is fair,hardworking,and____all honest.(Above)
20、She seems to think she’s____doing any housework.(Above)
2.4 实验过程
第一步:将作为实验材料的20个填写多义介词的句子打乱顺序,请两组同学分别进行测试,用时20分钟,每答对一题得1分,统计得分。
第二步:分别向两组同学讲解多义介词的用法,用时30分钟。
对于实验组Group A,通过家族相似性的方法对介词的用法进行归类,向学生解释这几个多义介词用法的家族相似性,分析各用法的属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
对于对照组Group B,按照传统方法讲解句子的意思。
第三步:再次将实验材料的20个填写多义介词的句子打乱顺序,请两组分别同学分别进行测试,用时20分钟,每答对一题得1分,统计得分。
3 实验数据分析及结论
根据统计学原理,就实验获得的结果进行以下数据分析:
3.1 实验统计方法
统计学T检验。
T检验可以用于检验样本数小于50的情况下,样本为来自二元正态分布的总体的期望是否相等。假设两组样本的总体期望相等,在自由度α的条件下,计算t值。
其中,表示各组数据的平均数。
表示各组数据的标准差
n表示各组数据的样本数
计算得出t值后,查表,将其与相对应的自由度α的条件下得出的值相比较,得出P的区间。
如果P>α,则接受原假设,即两组数据不存在显著差异。
如果P<α,则拒绝原假设,即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3.2 实验数据统计
据统计,第一次测试,两组学生得分的平均值分别为5.86分和5.71分,说明两组学生在学习之前,对于这实验材料的的掌握程度基本一致,实验的起点基本相同。分别向两组学生以不同的方法进行讲解,教授多义介词的用法后,再次测试,两组学生得分的平均值分别为14.21分和8.93分。简单地从平均值的角度来看,Group A比Group B的增加明显很多。下面,再从统计学角度进行分析。
在自由度为0.05,即α=0.05的条件下,分别对实验前和实验后的两组数据进行T检验,即差异显著性检验,检测两组数据的差异性。
实验前两组数据的平均值分别为5.8571和5.7143,标准差分别为:1.2454和1.4846。根据统计公式,计算得,t=0.2855。查表得P>0.5>0.05,接受原假设,两组数据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在实验之前,两组学生的水平差异性不明显,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之前是不存在区别的。
实验后两组数据的平均值分别为14.2143和8.9286,标准差分别为:1.4232和1.6675。根据统计公式,计算得,t=9.3379。查表得P<0.002<0.05,拒绝原假设,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在实验之后,两组学生的得分存在明显差异。同时,由于Group A的平均值高于Group B的平均值,很明显,Group A取得的成绩要比Group B好很多。
另外还发现,在同一范畴内,接受实验的学生对好样本的接受能力比对差样本的接受能力强。在对Group A实验后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准确率最好的几道测试题分别为:
There is some sugar____the cupboard.(In)
There is some sugar____the cupboard.(In)I could see something glittering____the water
Our office is____the hairdresser's.(Above)
Our office is____the hairdresser's.(Above)
而这些试题中,介词的用法均为该范畴的好样本。
3.3 实验结论
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运用“家族相似性”将多义介词的用法进行归类,并将这种方法运用与英语教学中,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多义介词用法的理解和掌握。
4 多义介词的家族相似性分析
上文从实验的角度对多义介词的家族相似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下面,笔者将具体针对某一多义介词进行实际分析。
以in为例。In的基本用法为:The situation where one object is contained within another。即某一物体包含在另一物体内部。但是,实际来看,在in的多种用法中,并不是所有的都与这一用法完全相同,大多数是与这一基本用法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以测试卷中出现的几个句子为例:
There is some sugar in the cupboard.Our train is not in yet.
These changes first started
These changes first started in the 1840s.Strange ideas run in her mind.
Strange ideas run in her mind.
很明显,(a)句子中in的用法表示的是糖在碗柜中,也就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之内,是其最基本的用法,也就是该范畴内的好样本。而到(b)句中,in表示火车到站,即一个状态,火车仍然是一个物体,而“到站”在意思上有到达“火车站”这一建筑物之内的含义,但是更多的演变为了到达终点站这一抽象意义,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物体之内。再看(c)句,in表示变化发生在1840年。首先,发生的是变化,而不是某一物体,其次,in所指的是某一时间内,而不是某一物体内,基本用法中的两个物体都被抽象化了。这里并不存在一个三维立体的物体将变化“装”进去。(d)句中,in表示奇怪的主意在她的想法里。与(c)句相似,都是两个抽象的而非具体的物体内。(c)句中的“变化”还可以是确实发生过的事件,而在(d)句中的“想法”则更为抽象,无法确定存在与否。而(e)句中的in则表示在未来的几年内。这里的用法与(c)句子存在相似之处,都是表示时间,但是又存在不同之处,(c)句表示的是某一特定年份,而(e)句表示的是,从现在开始,到今后的几年这一个时间段之内。
以上只是对in的几种用法做了简要的分析,但是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都是围绕最基本的用法“之内”来展开的。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多义介词的讲解,能够更清楚明了地展现这些用法相互之间的联系,便于记忆和理解。
5 结论
Ludwig Wittgenstein提出的家族相似性理论很好地解决了传统的“全范畴”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范畴内的典型成员,即好样本是范畴的核心,与范畴内的其他成员相互联系,相互交错。实验证明,将对某一范畴成员家族相似性的分析运用到英语多义介词的教学中去,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对多义介词的掌握。不仅仅是多义介词这一单一范围,在其他领域,运用家族相似性进行范畴化,也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的习得。
参考文献
[1]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汉斯.尤格.施密特认知语言学导论[M].彭利贞,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Ungerer F,H J 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Han Ruifang.“Family Resemblance and Preposition Acquisition in EFL”[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1(3):150-158.
[4]刘越莲.委婉语与禁忌语的家族相似性研究[J].外语教学,2010(6):10-13.
[5]史厚敏,何芸.基于典型范畴理论的连系动词家族相似性研究[J].洛阳大学学报,2007,22(1):61-64.
[6]马军.从“家族相似性”看语言范畴的模糊性[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18(2):23-34.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语法 学习心得
从字面判断,语法是一种关于语言的法则,一种词、短语或句子中各个语法成分排列组合的法则,实则,语法包罗万象,词汇化、构词法、句子结构等皆隶属于其。英国的英语教育学家有这样的观点:小孩无需学习语法,多学习具体的语言使用即可。他们的观点正确,却又不完全正确。从表达和习得的经济性来论,去学习英语的具体使用,如情景口语等,确实有趣得不少,但说话人似乎未意识到或误解了语法的内涵。语法并非只是书本上“机械”、“冗长”的笔墨,它更是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如三个词“吃”、“我”、“苹果”,即便是给五岁的小孩儿拼缀,他们也会说成“我吃苹果”,而非“苹果吃我”,为什么不会说后者,显然,是语法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了他的骨髓。语法学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自己高中英语语法学习的些许心得:
一、需了解语法的特征
学好语法,切莫心急,忙着踏入题海之前,需了解语法的以下三大特征:
1.抽象性。语法即为概念化,反映了事物共同的本质。具体的句子是无限的,但语法的规则却是有限的。即可认为,语法规则是于成千上万个具体的的句法结构中高度概括出来的。
2.社会性。语法是具备规约性的,不是少数人特意杜撰的,一旦经约定俗成就成为社会交际的最高法则。
3.严密性。语法系统的内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各个模块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联。
二、可结合类似的汉语语法现象进行对比学习
英语隶属于日耳曼语系,而汉语则隶属于汉藏语系,不同源的事物自然会有诸多差异,这些多少反映于语言层面。故我们在学习英语语法时,可以适当将其和汉语语法进行对比。(“对比”和“比较”有所区别,“对比”主要强调几方间的差异和不同,“比较”多是找几个的共性。)英语语法的复数概念标记多为后缀-s,如birds,cats,dogs等,而汉语的则缺乏屈折手段,多用词汇进行标记,如在“我”后面添加量词“们”,“狗”前添加“两只”、“一群”等。在表示时态和体态概念时,英语常用后缀-ed、助动词have和will等标记其,反观汉语,一般多用词汇标记时态概念,如“昨天”、“今天”、“明天”等,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1)昨天我买了一只手表。
2)I bought a watch yesterday.英语中存在词缀,而汉语中是否存在词缀还是众说纷纭,如“春哥”中的“哥”可视为一个准词缀,但不完全是词缀,因为不同于英语中的词缀(不能独立使用,如-s,-ed等),“哥”还是能单独使用的,这再一次折射出了两种隶属于不同语系语言的巨大差异。
总之,将英汉两种语言的各种语法现象进行对比,有利于加深学习者对语言本体的认识,使得学习者对语言的把握更加透彻。
三、可从语义的角度来考虑语法问题
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语法受制于语义,时态、体态隶属于语法范畴,自然也受制于说话人欲表达的语义。学习语法可以尝试从语义角度着手。
时态和体态一直是高中英语语法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就个人的学习体验而言,传统语法书中的时态和体态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语言知识点,对这个知识点书上有过描写和分析,但往往深奥难懂,原因可能是他们多是从语言的形式着手,如若从语义着手,说不定会收获不一样的效果。来看下面一道题。
3)This building is(be)built。这是一道高中英语语法非谓语动词部分的考题。其中,有几个独立的语义成分“这栋房子”、“be动词”、“建造”,从“时”、“体”、“语”三个语义层面考虑,“时间”无疑是现在,“体”显然是一般体,“语”需要看逻辑主语“这栋房子”,它和后面的“建造”构成了“被动”的关系,故“语”为被动,故此处,选用动词being。这样的解题,避免了对繁杂、乏味语法知识的死记硬背。学习起来,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也更加游刃有余,理解上,也会更彻底。
名词可划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划分它们的依据实则是一个基于语义的考量。看这样一句话:coal is a concentrated storehouse of energy,此处,coal为不可数名词,表示“煤炭”,这是一个抽象的物质名词。再看这样一句话,three million tons of coal were produced that year,此处,谓语动词用了复数形式,这是因为,coal虽为不可数名词,即其用来施指的是不可数的事物,然而,不可数的事物只要经过具体的量化,还是可以被视为可数事物,类似的例子有,water为不可数名词,即其施指的是不可数的事物“水”,但当其被具体量化,如被载入一个个的杯子中,便可被视为可数,体现于语言层面便是,water是不可数名词,但two cups of water 后面接的谓语动词需为复数形式。
四、小结
欲学好英语,英语语法的学习便不可忽视,试想,连语序都排不对的说话人,定会严重影响交际的有效性。因笔者能力有限,所谈观点甚是浅显,还望老师和同学们多多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龙献平.刘喜琴.大学生英语语法学习观调查及其对语法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06:28-30.
1. 时间
1)at表示在某一时间点: at 3 o’clock
2)in表示在某一时间段内的某一或某些点: in
in表示在某段时间的结束点:I’ll see you again in a week.
3) during表示某一时间段内自始至终:during the first period
4) on表示在某一day/date或其中的某一段:on Monday, on Sunday morning
5) by表示不迟于某个时间:by now
2. 地点
1)at表示在某处(而非它处):at school
2) in表示在内部或某个范围内:in the office
3) on表示在上面与某平面接触:on the table
4) outside表示在某个范围之外:outside world
5) under表示在比某个位置低的地方或在某表面之下:under a chair
6) by表示靠近或接近:by the window
3. 原因
1)because of表示因为或以…为理由:because of my father
2) for表示动作或活动的目的、目标或意图:for sale
3) out of表示起源、来源或原因:out of duty
4. 方式
1)with表示以…方式:with skill
2)in表示以某种方式: in French, in cash, in this way
5. 方法
1) by表示方法、手段: by the back road, by bus, by working hard
2) on表示运送方式:on a train, on foot
3) in表示途径或材料:in oils
高中英语语法中常用介词的区别
1、at、in、on:如: 常用词组有: at noon, at night
表示时间的 at, in, on:
at 表示片刻的时间,at 8 o’clock,at midnight, at the end of, at that time, at the beginning of, at the age of, at Christmas, at New Year 等。
in 表示一段的时间
如:in the morning, in the afternoon, in the evening, in October, in , in summer, in the past, in the future 等。
on 总是跟日子有关,on Monday, on Christmas morning, on the following, on May Day, on a warm morning 等。
2、表示时间的 since 和 from:since 表示从过去到现在的一段时间的过程,常与现在完成时连用;
from 表示从时间的某一点开始,不涉及与现在的关系。一般多与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连用。
如:I hope to do morning exercises from today./ We have not seen each other since 1995.
3、表示时间的 in 和 after:两者都表示“在(某个时间)之后,区别在于in表示“在(一段时间)之后” ,而 after 则表示“在(某一具体时间点之后),in 短语和将来时态连用,after 短语和过去时态或将来时态连用。
如:We’ll be back in three days.
After seven the rain began to fall.
What shall we do after graduation?
After two months he returned.
注意:after 有时也可以表示在一段时间之后(常用在过去时里)
4、表示地理位置的 in, on, to:in 表示在某范围内,on 指与什么毗邻,to 指在某环境范围之外
如:Changchun is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Mongolia is on the north of China./ Japan is tothe east of China.
5、表示“在……上”的 on 和 in:on 只表示在某物的表面上,而用 in 表示占去某物一部分,表示……上
如:There is a book on the piece of paper./ There is an interesting article in the newspaper./ He dug a hole in the wall.
6、表示“穿过……”的 through 和 across:through 表示从内部通过,与 in 有关;
across 表示“穿过……”,表示从一端至另一端在表面上的通过,与 on 有关。
如:Water flows through the pipe./ The old man walked across the street.
7、in the corner, on the corner, at the corner:in the corn 表示在落,in 指角的内面;
on the corner 表示“在角上” ,on 指的不是内面,也不是外面,而含内外兼有之意;
at the corner指“在拐角处” 指的是拐角外附近的外面。
如:The lamp stands in the corner of the room./ I met at with him at the street corner./ He sat on the corner of the table.
8、in the end, at the end of, by the end of:in the end 作“最后”“终于”解,可单独使用,后不接介词 of;
at the end of 表示“在……末梢”“到……尽头” ,既可指时间,也可以指地上或物体。不可单独使用;
by the end of 作“在……结束时”“到……末为止”解,只能指时间,不可单独使用。
如:In the end they reached a place of safety./ At the end of the road stands a beautiful garden./ They decided to have an English evening at the end of this week./ by the end of last month he had finished the novel.
9、表示“关于”的 about 和 on:两者都有“关于”的意思,不过前者为一般用词,而后者表示“关于” ,为较正式的 “论述”
如:He came to tell me about something important./ He wrote a book on science.
10、between, among:一般说来,between 表示两者之间,among用于三者或三者以上的中间。
如:You are to sit between your father and me./ He is always happy among his classmates.
注意:但有时说的虽然是三个以上的人或东西,如果强调的是两两相互间接关系,适用于between。
如:Agreements were made between the different countries.
在谈到一些事物或一组事物,而把它们视为分居两边时用 between。
如:The little valley lies between high mountains.
在谈事物 间的差别时,总是用 between。
如:They don’t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heat, coats and barley.
11、besides, except, but, except for:besides 指除了……还有
如:All went out besides me
except 指“除了,减去什么” ,不能放在句首。
如:All went out except me.
but 与 except 意思近似,表示“除了……外”经常用在 no, all, nobody, anywhere, everything 等和其他疑 问词后面。
如:I never saw him reading anything but the newspaper.;
except for 表示“如无……就, 只是”表明理由细节。
如:His diary is good except for a few spelling mistakes.
12、表示“用”的 in 和 with:表示工具的“用” 、表示“ ,用 with,而表示材料、方式、方法、度量、单位、语言、声音等的 “用” 用 in。
如:He is writing a letter with a pen./ He wrote the letter in pencil/We measured it in pounds./ Read the text in a loud voice./ Tell me the story in English.
13、charge of 和 in the charge of:in 两者都表示 “由谁负责、照顾、管理” 区别在于: charge of 后接被照管的人或物, in the charge of 后面则跟照管的人。
如:Who is in charge of the project
The project is in the charge of an engineer
14、as, like:as 作“作为”“以……地位或身份”解。
如:Let me speak to you as a father.(事实是父亲)
like 作“象……一样”解
如:Let me speak to you like a father.(事实上不是父亲)
15、in front of 和 in the front of:in front of = before,是“在……前面”的意思(不在某物内)
in the front of 则是“在……前部”的意思(在某物内)
如:There is a desk in front of the blackboard./ The boy sat in the front of the car.
16、in, into:into 表示动向,不表示目的地或位置。
如:We walked into the park.;in 通常表示位置。
We walked in the park;in 和 drop, fall, put, throw, break 等终止性动词连用时,也可以表示动向。
从属连词用来引导从句。常见的从属连词有:
(1)引导时间状语从句的after, before, when, while, as, until, till, since, as soon as等。(2)引导条件状语从句的if, unless等。
(3)引导原因状语从句的because, as, since等。
(4)引导目的状语从句的so that, in order that等。
(5)引导让步状语从句的though, although, even if等。
(6)引导结果状语从句的so that, so…that, such…that等。
(7)引导比较状语从句的than, as…as等。
(8)引导名词从句的that, if , whether等。
7.常用连词的用法辨析
(1)while, when, as
这三个连词都可引导时间状语从句,但用法有所不同。
1)当某事正在进行的时候,又发生了另一件事。While, when, as 都可用来引导表示“背景”的时间状语从句。例如:
As/When/While I was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I noticed a police car.
2)当两个长动作同时进行的时候,最常用的是while。例如:
While mother was cooking lunch, I was doing my homework.
3)当两个动作都表示发展变化的情况时,最常用的是as。例如:
As children get older, they become more and more interested in things around them.
4)当两个短动作同时发生时,或表示“一边…一边…”时,最常用as。例如:
Just as he caught the fly, he gave a loud cry.
She looked behind from time to time as she went
5)当从句的动作先于主句的动作时,通常用when。例如:
When he finished his work, he took a short rest.
6)当从句是瞬间动作,主句是延续性动作时,通常用when。例如:
When John arrived I was cooking lunch.
(2)as, because, since , for
这四个词都可表原因,但用法有区别。
1)如果原因构成句子的最主要部分,一般用because。因此,because引导的从句往往放在句末。例如:
I stayed at home because it rained.
---Why aren’t you going?
---Because I don’t want to.
2)如果原因已被人们所知,或不如句子的其它部分重要,就用as或since。Since比as稍微正式一点。As和since 引导的从句一般放在句子的开头。例如:
As he wasn’t ready, we left without him.
Since I have no money, I can’t buy any food.
3)for用来补充说明一种理由,因此,for引导的从句几乎可以放在括号里。For引导的句子不放在句子的开头。例如:
I decided to stop and have lunch----for I was feeling quite hungry.www.zhongkao5.com//
(3)if, whether
if和whether都可作“是否”讲,在引导宾与从句是一般可互换。例如:
I wonder whether (if) you still study in that school.
I don’t know whether (if) he likes that film.
在下列情况下,只能用whether,不能用if:
1)引导主语从句时。例如:
Whether he will come to the party is unknown.
2)引导表语从句时。例如: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I can pass the exam.
3)在不定式前。例如:
I haven’t made up my mind whether to go there or not.
(4)so…that, such…that
1)so…that中的so是个副词,其后只能跟形容词或副词,而such…that中的such是个形容词,后接名词或名词短语。例如:
I’m so tired that I can’t walk any farther.
It was such a warm day that he went swimming.
2)如果在名词之前有many, much, little, few时,用so,不用such。例如:
He has so little education that he is unable to get a job.
I have had so many falls that I am black and blue all over.
(5)either…or…, neither…nor, not only…but also…
这三个连词词组都可连接两个并列成分。当它们连接两个并列主语时,
谓语动词要随相邻的主语变化。例如:
Either you or he is wrong.
Neither he nor his children like fish.
Not only the teacher but also the students want to buy the book.
(6)although, but
这两个连词不能用在同一个句子中。例如:我们不能说“Although he is
over sixty, but he works as hard as others.”这个句子应改为:Although he is over sixty, he works as hard as others.或He is over sixty, but he works as hard as others.
(7)because, so
这两个连词同样不能用在同一个句子中。例如:我们不能说“Because John
---------个性化教育研究院金振英
英语语言的学习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语音、词汇和语法。语音是我们开始构建英语学习框架的基础,词汇的积累则是英语语言这幢大楼的砖头,语法是其中的钢筋混凝土,负责将这些语言材料进行有机合理地组合。因此,语法是语言的骨架。在语法的条条框框中体纳入适当的单词就形成了语言。要想看懂复杂的语句,要想把话说得准,文章写的对,就得有扎实的语法功底。语法和单词都是学好语言的基础,两者是在初级时最需要打好的基本功。
很多年来,很多的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一直存在一种误区:把英语语法当成一门单独的知识来学,并且侧重于对一些特殊的、单独的语言现象强行记忆。这样的学习带来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最终导致在多年学习之后,英语语法知识仍然是支离破碎,缺乏对于语言规律的实质性、全局性和整体性的把握和理解,从而无法在实际交际中进行理解和应用。对于I don’t accept the job because of the salary等无法理解,对于复杂一点的句子束手无策,更不用说理解篇章结构和文章中作者言外之意了。
此外,由于教学方法和对语言使用的理解不同,很多人持另外一种轻视语法的观点,他们反对背语法的条条框框,认为语言的表达应该靠预感。说话,应该是一种想说就能脱口而出的行为,说话时大脑里不应该先去分析这句话的语法,然后再说出来。也就是说,我们说话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而不是需要预先思考的逻辑思维。我们说汉语时完全靠的是语感,从来就不会预先考虑它的语法结构。学英语也应该是这样,不需要知道某句话为什么要这么说,你只要知道这句话本来就是这样,并且不断地把这句话说成习惯,养成自然。听上去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我想说的是,这种观点对小孩行得通,但是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讲就不行了。因为我们已经变得复杂的大脑会影响我们对语言的单纯模仿。这已经得到了科学的证实。
英语语法的学习应该遵循以下的步骤,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首先,选用一本最基本的语法书(不应该太厚),通读一到二遍,从而掌握语法的大致架构,了解英语语法中的语类、时态、语态、句子结构等,即对语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开始进行英语学习。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缺少某一部分的语法知识,或某一部分的语法知识还不太清晰,这时需要打开语法书查找相对应部分的规则并加以掌握,结合例句来学习所遇到的实际语法现象。这样很快就能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真正能够运用的“活”语法,学好语法。此外,学习英语语法必须做大量的语法练习。其中包括笔头和口头的练习。只有做大量练习,特别是填空题和翻译题,才能真正把语法学“活”,即用语法来指导英语语言的使用。
【关键词】语言负迁移 语法学习 影响 策略
一、引言
语法学习对于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语法意识,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语法学习的过程中,对英语句型、搭配的运用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这种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被称为“语言迁移”。美国对比分析语言学家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首先提出“语言迁移”的概念,他指出:“人们倾向于把他们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形式、意义以及他们的分布迁移到外族的语言和文化中去”。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母语与目标语的相同之处对学习目标语带来的积极意义被称为“正迁移”,相反,母语与目标语的差异对目标语学习所引起的干扰被称为“负迁移”。本文英汉双语例子为依据,试从123456几个方面分析汉语负迁移对语法学习的影响及可行性解决方法,为语法教学和学习提供参考,以消弱负迁移对语法学习的影响。
二、语言负迁移和英语语法学习
众所周知,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汉语重意合,无词性、时态、单复数变化,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注重意义上的完整,属整合型语言;英语重型合,明晰主谓宾三者成分和各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注重形式上的完整,有词性、时态、单复数的变化属分析型语言。英汉语言表达在语法层次的差异容易使英语学习者产生语言负迁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词序的负迁移。汉语和英语在句子结构上主、谓、宾的顺序基本一致,但状语和定语的位置差别很大,英语中状语的位置很灵活,而汉语重状语一般置于谓语动词之前,英语中一般是先地点后时间,时间和地点的排列顺序往往由小到大,而汉语恰恰相反,汉语中修饰名词的定语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前,而英语分前置形容词和后置形容词,单个形容词基本上放在名词前,短语或从句必须放在所修饰名词之后。如果名词中心词之前有几个属于同一层次的形容词时,通常要用逗号隔开,词序一般是较长的形容词位于最后;当名词中心词之前出现几个属于不同层次的形容词做修饰语时,常常涉及词序问题,他们之间的搭配关系通常是按照前位、中位、后位限定词的顺序排列。但在这一方面,学生搭配起来是特别容易出错的。
例如:
She wears beautiful long hair.
*She wears long beautiful hair.
They have requested a small modern agricultural laboratory.
*They have requested a modern small agricultural laboratory.
Who lives in that big, new classical-style house?
*Who lives in that new,big classical-style house?
本文所有标注*号的为学生错误搭配案例,均能够看到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2.被动负迁移。认知语言学认为,英汉被动句原型都产生于事件的状态观,表达的是一个自足的(即没有外因出现的)理想化状态性事件。反映在句法上,两种语言有相同的受事+状态结构,其中后者是对前者的说明。
英语中被动句的使用非常广泛,这和西方人强调理性思维的表达方式是分不开的,反观汉语表达上多以人或其他有生命的实体为主体现了中国人偏重感性认识的特点。按照汉语的习惯,如果句子中不需要指出动作发出者,一般不用被动结构;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许多学生在语法学习过程中,就会犯以下这些常见错误。此外,汉语属表意型语言,当不需要或无法说出动作发出者时,汉语通常采用无主句或者是省略主语的方式,用主动语态表达;而同样的情况,英语通常采用被动语态的方式进行表达。
3.连词的误用和漏用。前面讲过,英语语言重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并列连词连接语义同等重要的分句,从属连词则构成主句和分句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不能同时使用,否则会导致语义和结构矛盾;而汉语语法中的连词,是表示因果、转折、并列等逻辑关系的词,关联词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成对搭配使用。但学生往往会受到汉语负迁移的影响,写出错误的句子。此外,英语语法学习的过程中还会受到汉语在动词,时态、体态等等方面的负迁移影响。大大增加了英语学习的难度。
三、语言迁移对语法教学的启示意义
在充分认识到语言迁移对语法教学的重要性之后,教师在语法教学的过程中,不光要教授语法知识,还要下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迁移意识,可以采取错误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对比分析法、口头翻译法等增强语法意识,有效的削弱负迁移,扩大正迁移。
参考文献:
[1]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9-20.
[2]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266.
对于学生来说,英语最难学的就是语法知识。英语语法条目繁多,难记.而且枯燥无味。学生说,记了那么多的语法条目,很容易混淆,两且不会用。这怎么办?
这好办。学语法,找规律,做个有心人;变复杂为简单,巧记固定搭配。下面就部分语法知识进行归纳:
一、非谓语动词
“非谓语动词”可分为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它在句子中的作用很多:除了不作谓语外,它可以充当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与复合宾语(主语补语或宾语补语)。有些及物动词后面接不带to的不定式作复合宾语。这些动词归纳如下:一感(feel).二听(hear,listen to),三让(have,1et,make),四看(see,watch,notice,observe)。再加上help somebody(to)do something和look at somebody do something。还有“二让”属特殊:get somebody to do
而有些及物动词后面接动名词(the-ing form)作宾语。这些动词归纳为一句话:Papa C makes friends。这是由如下动词的开头字母组成:permit,advise, practise, avoid, consider, mind, allow, keep, enjoy, suggest, finish,risk,虑延期逃跑,喜欢保持想象,需要反对忍受”。其相对应的动词依次是:permit/allow, finish, practise;advise/suggest,二、复合句
1、学生最容易混淆的是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的区别。
例如:A、The news that our team has won the match is true.(同位语从句)
B、The news that he told us surprised everybody here.(定语从句)
关键的区别在于连接或关系代词that:有意义的是定语,无意义的是同位。因为引导定语从句的that在从句中作主语或 宾语,而引导同位语从句的that只起到连接词的作用。
2、接着容易混淆的是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that与 which:that之前是不定(代词)、序数(词)、(形容词)最高级:which之前是介词短语与逗号(非限制性)。
例如:A、All that we have to do is to practise every day.
B、The first lesson that I learned will never be forgotten.
C、I have lost my pen,which I like very much.D、The house in front of which there is a garden is my home.
三、It的用法
1、It除了代替人和物以外,还可以作形式主语。而真正的主语(不定式、动名词或从句)则放于谓语或表语之后。例如:It is nor easy to finish the work in two days.然而有少数表语之后接动名词作真正的主语。这些表语是:无助(no help)、无用(no use)、没好处(no good);工作(hard work)、费时(a waste of time)、且危险(a danger)。
例如:A、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B、It is a waste of time waiting for him.
2、It还可以作形式宾语。通常下列动词后面可接it作形式宾语:2f2tcjm(find,feel ,think , take, consider,judge,例如:A、He made it clear that he was not interested in this subject.
B、I think it no use arguing with him.3、It用于强调句式。要强调句子的某一部分(主语、宾语、状语),可以把it当作先行词。这种句子的结构是:例如:A、It is Professor Lin who teaches us English—(强调主语)
B、It was in Shanghai that l saw the film.—(强调状语)
C、It was in 1990 that I worked in the factory.(同上)
但要注意与定语从句的区别。
例如:D、It was 1990 when I worked in the factory.(定语从句)
我们去掉强调结构It is(was)„that,句子意义很完整。它就是强调句。反之,就是定语从句。如例句C。而例句D就不能。
四、倒装结构
学生容易混淆的是全部倒装与部分倒装。如何区分之,编个顺口溜:副(adv.)介(prep.)提前全倒装,其它句式部分倒;否定提前倒助动,让步状语倒表语;复合句式倒主句,不倒装的属特殊。下面举例说明:
A、Here comes the bus.(副词提前,全倒装)
B、Here he comes.(代词作主语,不倒装)
C、In front of the house lies a garden.(介词短语提前,全倒装)
D、Never shall I do this again.(否定词提前,部分倒装)
E、Young as he is ,he knows a lot.(让步状语从句,表语倒装)
F、Only when he told me did I realize what trouble he was in.(only 修饰状语,主句倒装)
G、Only he can save the patient.(only修饰主语.不倒装)
H、Not only will help be given to people, but also medical treatment will be provided.(否定词提前,部分倒装)I、Not only he but also we like sports.(连接两个主语,不倒装)
五、虚拟语气
虚拟语气也是一个难点。所谓虚拟语气是表示说话人的愿望、假设、猜测或建议,而不表示客观存在的事实。它通过句子的谓语动词的特殊形式来表示。现归纳如下:纯假设,用虚拟,动词时态退一级:条件句,分主从,主句谓语前加would(should, could,might);表愿望,用虚拟,wish后面接宾语(从句):现在过去与将来,动词时态退一级:提建议,用虚拟,宾语(从句)动词用(should)do:俩建议,三要求,再加坚持与命令(suggest, advise, demand, 下面举例说明:
A、If you came tomorrow, we would have the meeting.(条件句虚拟)
B、Without air, there would be no living things.(同上)
C、We wish we had arrived there two hours earlier.(表示愿望虚拟)
D、He demanded that we(should)start right away.(表示建议虚拟)
E、It is(high)time that we left(should leave)now.(特殊从句虚拟)
F、I would rather you gave me the book.(同上)
G、It is necessary that we should clean the room everyday,(主语从句虚拟)
H、He speaks English so fluently as if he were English.(特殊从句虚拟)
1.固定句型: <1>have sb doing sth;让某人老是做某事; <2>have……done;请别人做某事;
Eg:孙悟空 The monkey;
Eg:The monkey has him running forward and back. 译文:孙悟空让小鬼来回不停地跑。
Eg:You should have your hair cut. 译文:你应该去理发发了。
四.考点综合
第三部分 分词.(包含动词-ing现在分词和动词-ed过去分词) 判断非谓语动词的三种方式:不定式(to do)、动词-ing形式、动词-ed形式。 解决方法:牢记方法、熟化步骤、糊涂行事!!!
观点:只关心考试的问题!!!
<1>做定语或状语成分时;(即相当于做副词或形容词)
解题方法:先语态后时态进行判断。
解题思路:第一 to 动词原型:该动作主动发生且将来发生;
第二 动词-ing:该动作主动发生且正在发生;
第三 动词-ed:该动作被动发生且已经发生。
问题:如何区分、如何选择呢?
过程:首先判断语态、再判断时态问题。
另一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第一步语态的判断上,可能直接得出答案。
<2>做名词成分但除宾补外;
注:名词性成分指名词在句中可充当的成分.例如名词可做主语、宾语等.
解题方法:先时态后语态进行判断。
解题思路:第一 动词不定式:表示动作在将来发生,且主动;
第二 动词-ing:表示动作在正在发生,且主动;
第三 动词-ed:表示动作在过去发生,且被动。
<3>做宾补成分;
1. 感观动词+名词+非谓语动词做宾补;
(1) 解题方法和做定语状语完全一致先语态后时态进行判断;
(2) 唯一的区别是后面接省to不定式。
2. 使役动词(have)sb/sth;
(1) have sb do sth 表示使某人做某事;
(2) have sb doing sth 表示使某人/某事一直处在某状态里;
(3) have sb done sth 表示找别人做某事/替的含义. 注意:存在的唯一区别就是感观动词+名词+非谓语动词做宾补这种形式.
Eg:I saw XH drop into a lake. 我看见徐昊老师掉湖里了。 原因:由于前面出现感观动词,所以句中不定式要省to。
知识回顾:重点为考点综合。(分三类) <1>做副词或形容词(即定语或状语);先语态后时态; <2>做名词成分除宾补外;先时态后语态; <3>做宾补成分.第一 感观动词+名词+非谓语动词做宾补; (1)整体上方法同<1>;
(2)唯一一个区别是后面接省to不定式.
一、调查概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老师在语法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中国英语语法教学普遍存在问题,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当前中国学生的语法水平有待提高,一些英语专业的学生出现了语法知识缺乏的现象,英语学习整体水平出现下跌。
其次,教师在教授英语语法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从过度重视语法教学到忽视语法教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极端化思想。
最后,教师教授语法知识缺乏技巧,语法教学能力较为薄弱。基于种种语法学习现状,笔者决定对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探索高师英语免费师范生语法学习现状。
二、调查对象、方法及步骤
本次课题的调查对象是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专业2012级、2013级以及2014級的全部学生,其中2012级130人,2013级101人,2014级140人,共371名同学。这些同学来自不同的省、市及自治区的城市或农村地区,高中就读于重点或普通中学,因此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数据也可信任。
本调查主要采取了测试卷、问卷及访谈的方法,获取了第一手研究资料,全面了解免费师范生的语法学习情况及相应可行性措施。问卷和访谈主要围绕语法学习兴趣、学习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教材等问题进行。
语法测试卷按年级进行,对所有学生进行了随堂测试。笔者前期与学院专业老师取得联系,得到专业老师的大力支持,语法测试卷由专业老师利用上课时间以小测的形式发放,考试时间为60分钟。调查问卷由调查小组发放至各年级免费师范班并回收。以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测试卷基本涵盖语法项目表中的各个语法点,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改错题及翻译题,主要是要了解学生的语法基础。调查问卷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英语免费师范生的语法学习情况以及语法学习中面临的挑战和要求。同时,对部分语法老师进行了访谈,了解大学生学习语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他们教授语法的方法。通过对以上这些研究数据的分析,得出本课题的研究结论。
三、调查结果分析
按照先前计划,对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专业的2012级、2013级、2014级学生进行了语法测试,测试题型为单选、填空、改错以及翻译,测试内容基本上包括大学基础阶段所学语法知识。综合考查了被动语态、情态动词、非谓语动词、虚拟语气、倒装、同位语从句、定语从句、独立主格、祈使句、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现在完成进行时、连词、代词等语法知识。
1.语法自测题结果的分析。
时态平均分总分值得分率
一般现在时3.010213.586.01%
一般过去时3.16225.557.49%
现在完成时3.950233579.00%
过去完成时2.293667457.34%
现在完成进行时0.676733167.67%
一般将来时1.770867288.54%
表1
时态2014级得分率2013级得分率2012级得分率
一般
现在时2.853181.52%3.116389.04%3.061287.46%
一般
过去时3.081256.02%3.283059.69%3.122456.77%
现在
完成时3.929878.60%4.125082.50%3.795975.92%
过去
完成时1.807045.18%2.625065.63%2.449061.23%
现在完成
进行时0.618461.84%0.677167.71%0.734773.47%
一般
将来时1.684284.21%1.791789.59%1.836791.84%
表2
虚拟语气得分总分值得分率
20147.3462 13.0000 56.51%
20139.2273 13.0000 70.98%
20128.4286 13.0000 64.84%
表3
2012级、2013级以及2014级的语法自测题的平均分分别为77.54分,78.22分和69.3分,均未达到优秀水平。其中,我们重点选取时态和虚拟语气作为进行分析。由上表1、2可知,虽然某些时态如一般现在时和一般将来时的习得情况较为乐观,但大部分时态的得分率在80%,一般过去时和过去完成时的得分率尤为偏低。由表3可知,虚拟语气的得分情况也不容乐观,三个年级的得分率均在80%以下,大一年级甚至低至56.52%。由此可见,英语免费师范生的语法习得整体情况不佳,基本语法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
2.问卷结果分析。在中学语法学习板块,9.59%的人对语法学习非常感兴趣;44.75%的人认为语法学习非常重要;9.13%的人认为自己在中学时语法学习情况很好;67.12%的人认为语法学习对于高考有很大的帮助;10.05%的人认为中学语法学习有趣;68.49%的人认为中学英语老师对语法教学非常重视; 79.91%的人认为中学老师在讲授语法知识时喜欢先阐述语法规则,然后加以举例。
从这些数据中不难发现虽然被调查者认识到语法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大多数同学对语法学习并不感兴趣,认为中学语法学习无趣。虽然英语教师对于语法教学十分重视,但是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在大学语法学习板块,3.11%的同学对语法学习非常感兴趣;29.19%的同学认为大学英语语法学习很重要;78.88%的同学认为英语师范专业必须开“语法课”;70.5%的同学认为大学语法课对将来的工作很有帮助; 10.87%的同学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语法教学与语境结合的很好;7.76%的同学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法教学与语篇的结合效果很好;44.41%的同学认为大学语法课对现在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2.17%的同学认为这学期自己的语法知识水平有较大的提高;2.8%的同学认为这学期语法学习能力有较大提高。
由上述数据可知,尽管大多数英语免费师范生认识到了语法学习在专业学习以及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但是受访者对英语语法学习的兴趣并不高,认为英语学习中老师的语法教学与语篇、语境的结合不够理想,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大学语法课对他们的学习帮助不大,语法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也没有得到较大提高,说明当下的大学语法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调查结果总结
1.树立正确的语法观。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语法观,不应总纠结于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上,不应拘泥于阐述语法规则,然后举例说明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具体措施如下:首先,教师应引导學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语法学习应确保学生真正理解相应的语法点,而不是死记硬背各种规律技巧。例如,在平常的学习中,很多学生会在记忆分词和动名词的用法时,机械的认为分词可以作定语、状语、补语、表语;动名词可作定语、主语、宾语、表语。这种方法虽然记忆的很清楚,但容易混淆。其实分词就相当于形容词。形容词能充当的成分分词基本都能充当;动名词可被看作名词,名词能充当的成分动名词基本都能充当。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有助于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相关知识。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归纳,总结对比语法规则。例如,名词的格,当表示无生命的名词,一般要与 of 一起构成所有格,但也有加 s 构成所有格的。在归纳的基础上,可得出口诀“时间距离和重量,货币单位及太阳,习语城镇国家名,船只地球和月亮。”最后,要注意语法在交际中的使用。很多时候语法表达在口语上和书面中是不一样的,这点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例如,我们日常见面时打招呼都会用“Hello!”“How are you?”陌生人首次见面会说“How do you do?”但如果采取很正式的方式问一句“How are you recently?”则会显得僵硬且呆板。
2.改革语法教学手段。
(1)因材施教,与时俱进。由于高师免费师范生都来自不同的省份,教学内容不同、基础和水平也不同。因此,老师在讲授语法课前可进行模拟测试,掌握学生的语法水平,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学内容太难易打击学生,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而太简单又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学内容应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时,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作为语言组织规律的语法也在发展。教师的教学应与时俱进,适应现代英语语法的教学要求,吸收先进的英语语法教育理念。鉴于英语免费师范生这一专业的特殊性,教师在教授语法的过程中也要把先进的英语语法教育理念传授给师范生,让这些未来的人民教师接触到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利于改进中小学英语教学。
(2)在语境中进行语法教学。教师在教授语法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语境和上下文进行语法教学。语境即言语环境,语法教学不能脱离语境,必须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用,准确把握语言项目的运用形态,只有在语境中学习、练习并运用语法才能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例如,wait和await都有等待的意思,很多同学难以区分这两个词,但是通过具体的语境,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细微的差别。“How long have you been waiting for me?”“She was at the door awaiting him.”从这两个句子中,我们不难发现wait为不及物动词,常与for连用;await为及物动词,后接受词。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法教学。诚然,语法本身存在的枯燥与乏味使得语法教学对多数人而言很无趣。在调查问卷中也显示出了极少的同学对语法学习非常感兴趣。要改变学生的这种认知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与进步,语法教学可以在多媒体的大环境下变得有趣。将语法教学内容和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刺激学生感官,那么原本枯燥单调的课程内容将变得精彩有趣。学生的兴趣将得到激发和增强。
英语语法是英语免费师范生专业学习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学习的状况将影响英语学习的整体情况,又考虑到师范专业的特殊性,免费师范生的学习情况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今后中小学的英语教学,所以尤为重要。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语法观,因材施教、与时俱进,灵活使用教材,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语法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探索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笔者希望所有的英语教师都能重视语法教学,真正发挥语法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贺学贵.高师英语专业语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个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王欣.21世纪的英语专业语法教学回顾与展望[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6):141-144.
【英语语法学习:介词解析】推荐阅读:
英语语法学习的方法07-15
英语语法学习:一般过去时的用法12-14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语法解析及练习题07-05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03-23
英语语法讲座英语语法详解03-16
语文语法学习练习题11-29
新编英语语法教案06-18
英语语法倒装结构06-18
英语语法综合训练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