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精选6篇)

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 篇1

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林地保护规划纲要(2010一2020 年)》(国函[2010]69号)(简称《纲要》),根据贵州省林业厅印发关于《《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和《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技术方案》的通知》(黔林资通[2010]264号)的文件要求,确保我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空间性、结构性和操作性,全面落实《纲要》和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定的目标,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的需要,划定林地边界范围,进行保护利用区划,将分类、分级管理林地落实到山头地块,统筹协调林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优化林地利用配置,为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编制目的、任务和原则

(一)编制目的

通过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现林地科技管理,优化用地结构,规范林地用途,遏止乱垦滥占林地,提高林地利 用效益,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为县域林地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编制任务

落实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和要求,将本行政区域内的林地和依法可用于林业发展的其他土地,分解到乡镇,并落实到山头地块,确定林地保护等级和质量等级;明确林地保护利用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加强对我县行政辖区内林地保护利用的宏观调控;推进县域林地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指导县域林地保护利用的协调和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林地保护利用体制机制。

(三)编制原则

1、依法依规原则。

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贯彻国务院关于“要把林地放在与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政策方针,切实维护林地所有者或经营者的根本利益。

2、统筹协调原则。

统筹区域林地利用,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林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整体优化。

3、因地制宜原则。

全面落实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 求,立足于解决本行政区域内林地保护利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遵循经济、社会和自然规律,以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等为手段,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利用措施。

4、科学决策原则。

动员公众参与,做好部门协调,确保规划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和广泛的社会认同。

5、注重落实原则。

综合运用经济、社会、法律、行政等多方面的手段,切实提高规划实施的成效。

三、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省颁布的与森林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2、《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202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2020年)》、《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国家和省、县级林业发展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

3、国家和我省颁布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

4、全国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贵州省册亨县第五次 复查、贵州省第三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贵州省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和第二次贵州省土地调查成果。

5、《贵州省林业发展规划》。

6、《贵州省十二五征占用林地定额》。

7、册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

8、其他有关的资料。

四、规划期限与范围

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以2009年为规划基准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辖区范围内所有林地和依法可用于林业发展的其他土地。国有林场和其他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可单独编制规划,其规划成果须按林地属地管辖原则,纳入所在地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五、规划深度

将林地面积和主要规划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将林地分类、分级结果落实到小班,建立县级林地保护利用成果数据库,林地保护利用措施具有可操作性。

六、组织机构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事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现代林业科学发展全局,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时间紧、任务重,为切实加强我县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决定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县直相关部门负责 人为成员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林业发展中心,负责全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的领导、组织、协调工作。

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名单:

主 任:陈朝岗(林业发展中心主任)副主任:潘 成 员:李成祥(森林资源管理站负责人)

林(林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周伯杨(农林扶局主任科员)

罗代林(县林业发展中心营林站站长)徐远杰(县林业发展中心检疫站站长)魏 昆(县林业发展中心产业站站长)

郭忠选(林业工程师)

马永江(林业助理工程师)王安喜(林业助理工程师)黄明辉(坡妹镇林业站负责人)蒋崇领(庆坪乡林业站负责人)韦定元(威旁乡林业站站长)韦乾牧(冗渡镇林业站站长)路 铃(者楼镇林业站站长)田景谋(丫他镇林业站负责人)陈万泽(巧马镇林业站负责人)陈光起(岩架镇林业站站长)

杨 光(达秧乡林业站站长)

谭兴林(双江镇林业站站长)

杨建明(百口乡林业站站长)

岑廷杰(秧坝镇林业站负责人)

罗继魁(弼佑乡林业站负责人)

周光亚(八渡镇林业站负责人)

七、工作步骤与时间安排

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前期工作准备、落实规划基数、制定规划框架、编制规划成果、规划成果报批等五个阶段。

册亨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时间安排:2010年12月—2011年12月。

(一)前期工作准备(2010年12月—2011年1月)

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规划工作计划,安排工作经费,确定部门分工,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制定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林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规划编制的具体工作,做好规划编制的各项技术准备、资料仪器准备和人员组织等工作。

(二)落实规划基数(2011年2月)

册亨县第三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为基础,以1:10000地形图、最新卫星影像数据、更新后的行政界线等,在室内进行小细班界线修正更新。利用遥感影像图进行对比 分析,并做必要的外业补充调查,对小细班属性数据进行更新。

(三)制定规划框架(2011年3月—4月)

明确未来林地保护利用的基本战略,确定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主要目标和相应的控制性指标,提出保护利用措施,按照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文本格式,形成规划框架,为规划成果编制奠定基础。

(四)编制规划成果(2011年5月—9月)

规划框架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审定后,以规划框架为约束和指导,组织林地保护利用现状调查与分析评价,开展林地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保护措施、利用方向、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多方案设计与评价,确定优化方案,编写规划文本、相关说明、规划图表、综合研究报告等成果。

(五)规划成果报批(2011年10月—12月)

规划成果经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审议、专家评审通过后,在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基础上,由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八、人员安排

(一)、外业补充调查组:县林业发展中心技术人员、全县14个乡(镇),各乡(镇)安排2名技术人员。

(二)、内业输机、统计组:14 人(由林业中心技术人员和抽调乡镇林业站人员组成)。

(三)、资料收集、专题调查、方案编制组:4人(由林业中心技术人员组成)。

九、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大力宣传。充分认识规划编制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成立机构,精心谋划,切实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标语等方式,宣传编制和实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重要意义;结合规划编制工作,深入基层、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森林和林地意识,为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县林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全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编制工作,做好规划编制所需的各项技术资料、设备的准备和人员的组织等工作,县发改、财政、国土、环保、城建、农粮、交运、水利、旅游等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提供规划编制所需的各项技术资料,解决经费和专题调研的专业人员等,保证全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行。

(三)加强培训,提高质量。组织好相关人员参加省级培训,加强技术指导,严格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等。

十、经费概算

(一)、概算定额指标

全县林地总面积310万亩,共14个乡镇。工作经费按 0.5元/亩计算,共需155万元。

(二)、经费来源

该项工作合计155万元,按林地面积折合0.5元/亩。其中争取省级补助0.1元/亩,争取州级补助0.1元/亩,县级自筹0.3元/亩。

(三)、经费预算

1、物质购置 20万元

2、技术培训5万元

3、补充调查费40万元

4、外业调查数据录入5万元

5、交通费2万

6、小班属性修改6万元

7、资源数据与林权数据接合20万元

8、地形图矢量化10万元

9、数据统计与分析5万元

10、文本材料10万元

11、成果评审费6万元

12、资料打复印(含各类彩图制作)10万元

13、劳保费 6万元

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 篇2

1 林地资源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林地资源现状

永丰县林地面积201 035.9 hm2, 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74.1%;其中有林地148 578.6 hm2, 疏林地2 4 67.9 hm2, 灌木林地36 704.3 hm2, 未成林地3 446.1 hm2, 苗圃地13.4 hm2, 无立木林地5 471.6hm2, 宜林地4 349.1 hm2, 分别占林地面积的73.9%、1.2%、18.3%、1.7%、0.01%、2.7%和2.2%。

全县森林面积184 217.6 hm2。其中, 乔木林地132 471.1 hm2, 竹林地16 107.4 hm2,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35 639 hm2, 分别占森林面积的71.9%、8.7%和19.4%。永丰县生态公益林地面积30 517.5 hm2, 商品林地面积170 518.4 hm2, 分别占林地面积的15.1%和84.9%。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林地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生产潜力有待挖掘。

1) 林分结构不合理, 林地综合效益发挥不充分。树种结构、林龄结构反映了林地的利用状况, 树种结构、林龄结构的合理分布, 能充分发挥林地的利用效能。永丰县在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两大体系结构上是比较合理的。但该县在树种结构和林龄结构上不尽合理, 主要表现为: (1) 针叶林多阔叶林少; (2) 中幼林多近成过熟林少。2) 林地经营较粗放, 林地生产潜力发挥不充分。永丰县气候条件较好, 土壤肥沃, 非常适宜林木生长。但是由于林地经营者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应用水平不高、经营管理较粗放, 林地产出较低。据统计, 全县经营较好的林地近过熟林平均蓄积量可达20余m3/667m2, 经营粗放的林地近过熟林平均蓄积量不足10 m3/667m2。

1.2.2林地使用点多面广, 违法事件时有发生。

在全国基本农田保住1.2亿hm2的红线下, 使用林地成为当前各地主要用地对象。无论是大小工程项目还是农民建房, 绝大部分都需要使用林地。由于全县林地覆盖范围较广, 涉及用地单位和个人较多, 传统的林地保护管理措施发展滞后, 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使用林地工作要求, 加之部分单位和个人存在侥幸心理, 使用林地不报。因此, 目前, 全县使用林地违法事件虽然数量不多、使用林地面积不大, 但时有发生。

1.2.3 林地管理人员少, 管理难度大。

为了更好的保护利用林地, 永丰县林地管理主要由林业工作站负责, 主要负责林地使用现场勘察, 林地使用审批和申报等工作。目前, 永丰县林业工作站人员少, 不能满足林地保护管理要求。

2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

2.1 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落实《纲要》和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定的目标, 突出空间性、结构性和操作性, 划定林地边界范围, 进行保护利用区划, 将分类、分级管理林地落实到山头地块, 统筹协调林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优化林地利用配置, 做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经营、永续利用, 实现林业生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为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 规划目标

永丰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总目标是:根据建设现代林业的性质、定位和要求, 突出森林分类经营主线, 优化林地资源配置, 提高林地使用效益, 使林地的保护利用工作既能符合林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又能为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从而顺利实现林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具体目标为:1) 林地保有量适度增加, 到2020年, 林地保有量达到205 314.2 hm2。2) 森林保有量稳步增长, 到2020年, 森林保有量达到186 753.2 hm2。加上非林地上的森林资源 (包括四旁树) , 到2020年, 森林覆盖率达到72.81%。3) 林地保护利用结构逐步优化, 到2020年, 重点公益林地面积24 622.5 hm2, 重点商品林地面积119 578.9 hm2, 重点公益林地、重点商品林地占林地比率分别达到12.0%、58.3%。公益林和商品林林种结构比为15∶85。4) 林地生产力明显提高, 到2020年, 乔木林地生产力达到90 m3/hm2。

3 林地保护规划

3.1 林地保护等级的划分及管理措施

按照全面保护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生态脆弱性、生态区位重要性和林地生产力等指标, 将全县林地进行系统评价定级, 划定为I级、II级、III级、Ⅳ级4个保护等级。永丰县I级保护林地为水浆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 永丰县城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的林地。II级保护林地主要包括除I级保护林地外的国家级公益林地, 水浆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其他自然保护区 (点) 、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范围内林地。III级保护林地包括除I、II级保护林地以外的地方公益林地, 以及国家和地方规划建设的丰产优质用材林、木本粮油林、生物质能源林培育、林木良种和林业科技示范基地。IV级保护林地包括未纳入上述I、II、III级保护范围的各类林地。

3.2 补充林地规划

永丰县现有林地面积201 035.9 hm2, 为实现永丰县2020年林地保有量205 314.2 hm2目标, 全县需补充林地总量4 278.3 hm2。补充林地来源主要为未利用地中的各类闲置土地和废弃工矿用地以及城乡、道路、园区绿化。通过封山育林及植树造林新增林业用地4 278.3 hm2, 另外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和“一大四小”工程造林, 创建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校园和工业园区绿化增加林地。

3.3 森林保护规划

为确保永丰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2.81%, 森林保有量达到186 753.2 hm2”规划目标的实现, 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森林保护: (1) 加大森林三防宣传力度, 增加防火基础设施投入, 提高森林防火监测森林火灾扑救能力, 提高林区森林保护意识; (2) 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严格控制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 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维护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3) 深化生态公益林管理, 对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生态区位重要区域重点公益林严禁采伐, 一般公益林更新采伐及因征占用林地、自然灾害 (火灾、病虫害危害严重的) 等采伐, 严格按照相关管理条例执行审批; (4) 规范商品林采伐, 严格执行采伐限额管理, 公开公正合理分配采伐指标, 积极推行按面积控制小片皆伐, 简化伐区作业设计; (5) 编制森林经营法案和规范森林流转, 积极推进森林科学经营与推进林业规模化经营; (6) 切实抓好林业灾后重建和迹地更新工作, 采取人工造林、低产低效林改造、阔叶林补植补造等方法, 通过大力栽种木荷、杉木、湿地松、马尾松等优质乡土树种, 改善林分结构, 提高森林质量; (7) 加强县城绿化, 对城区闲置土地、以及主要道路、广场、机关庭院、居住小区加强绿化, 并充分利用阳台、墙体实行立体绿化、垂直绿化, 应绿尽绿, 见缝插绿, 增加绿量, 提高绿化水平; (8) 加强乡镇政府所在地绿化, 重点搞好圩堤和街道绿化带建设, 因地制宜完善绿化休闲场所, 全面改善乡镇绿化状况和人居环境; (9) 加强农村自然村绿化, 对农民房前屋后、村庄周围科学规划, 因地制宜, 并兼顾生态经济效益, 鼓励林农积极发展小果园、小茶园、小竹园、小林园, 大力种植杨梅、板栗、红豆杉、黄竹等观赏价值、经济价值高的生态经济树种。在有条件的村庄, 构建环村生态和景观林带, 实施小型园林绿地建设, 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和公共活动场所; (10) 加强通道绿化和矿山复绿, 到2020年, 县域范围内公路省道绿化率达到90%以上, 县乡公路绿化率达80%以上;各水系绿化率达85%以上, 全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率、土地复垦率分别达到50%以上和30%以上。

3.4 林地恢复规划

林地恢复主要包括受灾林地、退化林地和临时占用林地的恢复。据统计, 2009年永丰县森林受灾面积为26 866.7 hm2, 林地退化面积达6 000 hm2, 临时征占用林地13 hm2。

受灾林地恢复措施: (1) 根据受灾林区实际情况, 科学编制灾后采伐、更新和补植补造作业设计, 严格按设计方案进行灾后清理和更新改造; (2) 对于林分受损林木 (火灾、风灾、冰灾等) 超过60%的林地 (基本失去培育价值) , 进行低产林改造或迹地更新; (3) 对林分受损林木 (火灾、风灾、冰灾等) 超过30%而低于60%的林地, 可对受损木进行清理并加以利用, 对保留木进行培育; (4) 对林分受损林木 (火灾、风灾、冰灾等) 低于30%的林地, 只需进行灾毁木清理, 无需补植, 并视林分情况进行抚育采伐, 促进林木生长, 以提高林分抵抗灾害的能力; (5) 对遭受森林病虫害的林木, 应将受灾木和病倒木及时清出山场, 安全进行销毁, 并对受灾林地及周边林木进行消毒处理和病虫害预防控制, 确认无病虫害危险后, 方可进行迹地更新和补植补造。

为有效遏制林地退化趋势, 逐步提高林地生产率, 实现全县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的稳步提高, 对林地退化恢复采取以下措施: (1) 加速生态修复步伐, 遵照森林演替规律, 在适合森林生长的地区, 经过封山育林, 人工促进更新等措施, 依靠自然力, 使大部分宜林荒山荒地演替成为森林植被, 使疏林地变为有林地, 切实提高森林质量; (2) 实施森林质量工程, 对生态脆弱区的退化林地, 通过培育混交、异龄复层林, 丰富生物多样性, 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鼓励发展多种经营。退化林地恢复要积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按照小规模, 短期效益, 多种经营的生产指导方针, 鼓励农户在退化林地上创办小果园, 小竹园, 小茶园, 小药园, 发展多种经营, 收获短期效益, 让山区农民在脱贫致富的同时, 加速和促进退化林地的恢复。

为加快临时占用林地恢复, 应采取有力措施加以监管、及时进行恢复。 (1) 对愈期不恢复的临时占用林地, 由县林业局及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临时占用后未能按时恢复生产的林地责令限期恢复;逾期不恢复的, 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单位代为恢复, 所需费用由临时占用单位承担, 并处罚金; (2) 依法查处临时占用林地使用期满后、不按设计恢复林业生产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时, 林业部门可按毁林案件立案查处, 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永丰县临时征占用林地管理实施办法, 明确临时占用林地恢复的管理部门和领导责任, 使临时征占用林地恢复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查, 并明确监管部门及领导的责任; (4) 临时用地单位应与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签订林地复垦整治协议, 并预缴土地复垦费和恢复林业生产条件保证金,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督促临时用地单位和个人履行林地恢复职责; (5)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在临时占用林地期满前提醒临时占用林地单位和个人立即采取措施恢复林业生产条件, 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和抵制; (6) 临时用地使用期满后, 由使用单位负责复垦, 不履行林地复垦或恢复林业生产条件义务的, 预缴的土地复垦费、恢复林业生产条件保证金不予退还, 由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安排用于林地复垦和恢复林业生产条件。

4 林地利用规划

4.1 林地利用分类

依据中国森林立地分类及立地质量评价的有关原则、标准和方法, 结合林地经营条件, 利用林地地力和地利指数, 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法, 综合评定林地生产力等级, 并结合可及度等经营指标, 将永丰县林地质量划分为I、Ⅱ、Ⅲ、Ⅳ、V等5个等级。其中, I级林地面积18 657.7 hm2, Ⅱ级林地面积164 105.2 hm2, Ⅲ级林地面积18 143.9 hm2, Ⅳ级林地面积129 hm2;规划到2020年, 全县林地面积达到205 314.2 hm2, 其中, I级林地面积19 187.6 hm2, Ⅱ级林地面积167 462.2 hm2, Ⅲ级林地面积18 535.3 hm2, Ⅳ级林地面积129.1 hm2。

4.2 林地结构优化

永丰县林地结构优化包含起源结构、树种结构和龄组结构3个方面。起源结构优化措施及目标为:根据永丰县林业建设实际, 在确保规划期内林地和森林保有量的基础上, 合理优化林分起源结构, 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 提高林地综合生产力。具体措施包括: (1) 加强天然阔叶林和公益林中天然林保护, 严禁采伐; (2) 适度保护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区域的天然商品林中针叶林, 严禁采伐; (3) 加大商品林中天然残次低产林改造, 包括低产老龄林、疏林和低产老化油茶林; (4) 加大补充林地造林力度, 增加人工林面积, 提高区域森林覆盖率。规划至2020年永丰县林地面积205 314.2 hm2, 全县天然林地面积103 834.9 hm2,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0.6%;人工林地面积98 511.6 hm2, 占47.9%;其它林地2 967.7 hm2, 占1.4%。

树种结构优化措施及目标为:根据永丰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建设的需要以及提高林地利用率水平、改善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森林质量的需要, 在规划期内, 充分利用永丰县优越的自然条件, 大力营造杉木人工林, 积极发展毛竹林, 严格保护天然阔叶林, 使全县的树种结构更加合理, 森林生态效益充分发挥, 林地资源充分利用, 林业效益更加提高。

龄组结构优化措施及目标为:根据永丰县林业发展实际, 为优化林龄结构, 实现林产品生产可持续, 主要采取3项措施: (1) 加快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建设, 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 增加木材生产能力; (2) 规范林木采伐, 逐步形成按林分林龄排序、林农自愿原则实施森林采伐, 严厉打击非法采伐森林行为; (3) 强化迹地更新措施, 确保迹地能够及时更新。规划至2020年, 全县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比例结构为30∶30∶20∶15∶5。使全县的森林树种结构更加合理, 森林生态效益充分发挥, 林地资源充分利用, 林业效益更加提高。

4.3 林业重点工程用地规划

4.3.1 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规划。

目前永丰县实施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主要有长江防护林项目、退耕还林项目、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和中幼林抚育项目。规划目标为: (1) 长江防护林项目工程造林面积4 000 hm2, 造林树种以木荷、枫香、杉木、湿地松为主, 造林前地类主要为宜林地和无立木林地; (2) 退耕还林面积2 000 hm2, 其中封山育林1 000 hm2, 坡耕地造林333 hm2、荒山造林667 hm2; (3) 建立生态公益林管理信息系统。对生态公益林实行全面封山育林, 严禁擅自改变林地用途, 确保国家和省级补偿的生态公益林面积稳定在30 517.6 hm2; (4) 在全县21个乡 (镇) 和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以野生动植物综合保护项目为主的生态系统保护工程, 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力度, 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森林病虫害及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治, 完善保护区总体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 (5) 为提高森林质量, 规划实施中幼林抚育面积60 000hm2, 要求中幼林全部实施一次抚育, 50%中幼林实施两次以上抚育。

4.3.2 重点林业产业工程项目规划。

永丰县目前实施的重点林业产业工程项目有:毛竹丰产工程项目、高产油茶培育工程项目、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等。规划目标为: (1) 发展高产油茶林, 建设面积4 333 hm2, 造林前地类主要为宜林地、无立木林地、低产油茶林和低产用材林, 造林区域在重点商品林区; (2) 选择适宜地段, 建设以速生树种湿地松、杉木、杨树、泡桐等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基地, 以及以杉木为主的大径级用材林基地, 建设总规模为6 667hm2; (3) 建设珍稀树种繁育工程, 繁育绿化苗66.7 hm2, 营造珍稀树种用材林667 hm2; (4) 依托凯迪公司发展绿色能源项目, 构筑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一套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具体目标:建设6 667 hm2能源林基地, 5万t生物质燃油气化液化加工厂, 2×12 Mw生物质电厂, 10万t有机肥加工厂, 6 667 hm2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5) 建造防火林带350 km, 面积约350 hm2; (6) 规划国家森林公园面积693.33 hm2。

5 保障规划实施的主要措施

林地保护利用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必须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以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1) 维护规划的严肃性。维护规划权威性, 严格规范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修订, 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监管。

2) 健全林地管理制度。深化改革, 创新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机制, 加强林地林权管理, 落实林地保护利用目标考核责任制, 建立林地保护利用协作管理机制, 各级林业、国土、农业等部门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 建立协作机制, 加强沟通, 密切配合, 形成林地保护利用管理工作的合力。

3) 强化调节机制。建立林地保护利用的稳定投入机制, 强化建设项目节约使用林地的价格调节机制, 完善公益林地补偿制度, 多渠道筹集公益林补偿基金, 协调水电部门给予森林保护补偿资金, 逐步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标准。建立种苗、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力度。

4) 加强基础建设。制订和完善林地保护利用规章和标准, 完善林地调查和定期监测, 强化林地保护管理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军良, 钟琳平, 刘臻.永丰县生态旅游潜力及可持续发展初探[J].中国园艺文摘, 2010 (9) :55-57.

[2]胡瑶瑶, 刘兆刚.帽儿山林场林地资源资产评估[J].森林工程, 2010, 26 (1) :20-24.

[3]杨文辉, 王祥生, 李冬.永丰县林业生态建设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 2009 (2) :54-56.

[4]张泱.维护生态环境的林地管理措施[J].森林工程, 2004, 20 (3) :1-2.

[5]邓贤兰, 叶海英, 罗小瑞.江西永丰县药用植物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6 (2) :8-10.

[6]李长春, 段洁琼.沅陵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探讨[J].湖南林业科技, 2012, 39 (5) :132-134.

黑龙江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探究 篇3

【关键词】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监测;调查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林地问题事关生态、事关民生、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到2020年森林面积和蓄积比2005年分别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目标”庄严承诺的实现。作为我省第一个中长期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在协调林地保护与利用,应对气候变化,巩固黑龙江省东北、华北地区生态屏障的战略性地位,维护国土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木材及林产品供给,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图斑落界工作,将夯实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实现我省森林资源监管手段的重大变革,促进森林资源监测、规划等工作的有效开展。

1.建立全省林地“一张图”

黑龙江省市县国有林场在10年一个经理期内,基本实现一个轮回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国有森林资源的经营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全省集体林仅在2008年依靠地方的技术力量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查,建立了全省集体林资源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本次规划通过采用2.5米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图为底图,统一坐标系统,统一坐标精校正,实现省域内行政界线全覆盖、小班界线无缝拼接,统一了林地图面绘制标准,消除了行业部门之间林地重叠,地块遗漏现象,建立了全省林地“一张图”,实现了“以数管地”向“以图管地”的转变,为全省森林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

2.形成全省资源“一笔数”

我省市县森林资源调查主要是由一类清查、二类调查形成的全省资源数据,以及各县(市、区)统计上报的资源数据,这样就形成了全省截然不同的三套森林资源数据。一类清查数据过于宏观,无法落实到具体小班(地块)或经营单位,无法反映经营单位的资源现状;二类调查数据是由小班数据汇总而来,空间上可以落实到山头地块,但因各单位调查数据时段不一致,全省数据时效性差;经营单位统计上报数据是由调查数据经修档而来,因修档标准难于统一,数据更新质量难于控制,数据更新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其可靠性、准确性均难以保证。通过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林地“一张图”建设后,统一了技术标准,解决了空间位置重叠和时效不一致问题,形成了全省标准统一、时效性强、精准度高,涵盖全省所有行业部门的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弥补了其它各类调查监测的不足,实现了全省森林资源“一笔数”。

3.整合全省监测“一个体系”

森林资源监测是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评价森林资源经营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现代林业、促进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投入的加大,林业在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领域的地位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林业的多功能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森林资源监测也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目前我省的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工作主要有一类清查、二类调查、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监测、沙化土地监测、湿地监测等监测体系,各个监测体系之间内容重复、界线重叠,标准不统一,成果数据不一致,造成监测工作重复、效率不高。面对新形势,森林资源监测工作必须积极开拓发展思路,创新监测方法,改进技术手段,增强服务能力,在全省林地“一张图”,明确全省林地经营界线和范围的前提下,探索各体系之间的差距,不断优化和完善技术方法,逐步建立全省标准统一、适应高效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实现森林资源、生态功能结合,点线面兼顾的满足全社会多功能需要的综合监测体系。

4.构建全省管理“一个平台”

2005年我省开始启动林业信息化建设,编制了建设方案,采集了全省资源数据,初步搭建了资源管理平台。但由于基础卫星影像图分辨率低、二类调查小班界线与卫片影像吻合性差、调查成果数据时效性不一致等原因,形成林业信息化建设在低水平上徘徊,建设进度缓慢的现象。本次借助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之机,我们在小班空间信息采集、属性信息采集等方面不但要满足林地保护规划编制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通过图斑数据的标准化采集,建立全省森林资源小班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全面推进全省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跨越式提升森林资源监管水平。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明确了林地的界线,落实了经营目标,夯实了资源管理基础,强化了林地资源的管理。实现了森林资源由数字管理向地块管理,由宏观粗放管理向微观精细化管理的转变,促进资源管理手段上的变革,提升了森林资源管理水平。

4.1明确了监测范围

我省市县林区林业用地面积约为763.4万公顷,占市县土地总面积的63.6%。黑龙江省林业出大兴安岭集团、龙江森工以外,还包括农垦、煤炭、交通、铁路、司法、大庆石油等行业部门经营的林地,各行业林地相互交错、地块零散、林地变化大、人为活动频繁,给林业生产、经营和监测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通过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将林地落实到山头地块,进一步明确了林地的界线和范围。通过林地落界“一张图”建设,把现有林地依法落图归档,没有办理林权证的要依据林地利用规划所确定的范围颁发林权证,把现有林地界线依法固定下来,进一步明确林业的经营范围和发展空间,将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工作设定在林地范围内进行,对非林地或有立木的其它土地不再纳入监测范围,使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范围和对象更加明确和具体。

4.2提升了监测水平

本次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采用2.5m高分辨率的卫片,坐标系统统一,小班区划更加精细化,各类境界线无缝拼接。在目前森林资源调查全面推行“3S”技术,实现调查卡片无纸化情况下,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PDA数据采集技术,基于林业信息化建设,本着实用、简捷、高效、安全的的原则,构建适合黑龙江市县林区森林资源特点的二类调查技术手段和方法,逐步实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在PDA上采集,数据网络传输、远程更新的技术模式,为全省林业基层经营单位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全面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在资源监测方面,在全省林地“一张图”建设的情况下,为分析我省一类清查、二类调查体系存在差异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一类清查、二类调查、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监测以及其它监测体系的有效合并提供了可能,为省级、县级监测提供小班级的资源动态变化,为森林资源经营和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4.3提高了管理效率

本次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建立了林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和小班属性数据库,我们将借助林业信息化建设这个平台,通过建立树高、胸径、疏密度、株数、蓄积量等林分生长与收获预估模型,对自然变化的小班因子时时更新小班数据;对于森林采伐、更新造林、新成林资源采取人工更新的方式,更新小班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建立森林资源实时、动态的更新管理系统,随时提供最新的各级林业经营单位森林资源数据,更好地为林业区划、规划、资源管理和领导决策服务。

4.4拓展了監测领域

以全省林地“一张图”为框架,在全省一类清查、二类调查、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监测、沙化监测、湿地监测等工作基础上,积极拓展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针对森林资源的热点问题开展相关监测活动。2011年在我省森林固碳功能和碳储量调查完成后,我们将利用构建的森林碳汇模型,借助林业信息化建设平台,在全国率先开展碳汇监测工作,反映我省森林的碳汇分布状况,形成全省森林碳汇分布图,使全省森林资源的经营和管理逐步延伸到碳汇领域。

新 屯 乡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 篇4

2009-12-28新屯乡

新屯乡

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

二00七年五月二十日

第1章基本情况

1.1自然环境条件

1.1.1地理位置

新屯乡位于枣强县南部,地处东经115度34分-115度58分,北纬37度37分度39分之间,东与加会乡接壤,西与张秀屯乡为邻,北与恩察镇交界,南与大营镇毗邻.地势与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多在29-23m之间。

1.1.2气候条件

新屯乡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具有冬季寒泠少雪,春季干旱大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的特点.据气象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在12.9℃,极端最高气温42.7℃,极端最低气温-22.6℃。全年无霜期为185天。全年日照时间数约2513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505.5mm左右,且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年降水总量的70%以上主要集中在6-8月份,年蒸发量达1780mm。其气候条件适宜多种林木生长发育。

1.1.3水文条件

乡域内有索泸河、清凉江、西支流、中干渠、卫千渠等季节性河流流经,由于多年干旱,季节性河流多处于常年干涸状态。属水资源匮乏地区。

1.1.4土壤条件

全乡共有潮土、褐土两个土类。土壤分布主要以潮土为主,土壤质地以壤质为主,土壤中性偏碱,PH值在7.0-8.0之间。

1.1.5主要自然灾害

由于气候条件所定,在一年中,干旱沥涝雹灾会交替出现,土地沙化使部分村庄农业产量低而不稳和生态环境恶化。在各种自然灾中,以干旱为主,但随着水利灌溉条件的改善,近年来未出现成灾现象。沥涝灾害近10年来基本没有发生,只有偶尔雹灾发生,但受灾面积不大。除此之外,土地沙化造成的风沙危害有时较为严重,尤其是近几年来,春秋两季扬沙和沙尘天气常会出现。

1.2动植物资源状况

1.2.1动物资源

境内野生鸟类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麻雀、斑鸠、家燕、喜鹊、猫头鹰、啄木鸟等;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青蛙、蛇、野兔、刺猬、猪獾、黄鼬、蜥蜴等。

1.2.2植物资源

我乡现有植被多为人工栽培种类。乔木树种主要有杨、柳、榆、椿、槐、泡桐、苹果、梨、桃、杏、枣等乡土树种;灌木主要有紫穗槐、杞柳、柽柳等;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棉花、辣椒等;野生菜类主要有区区菜、马齿苋、灰菜、茅草、狗尾草、苍耳、蒲公英、碱蓬、蒺藜等。

1.3土地利用现状

新屯乡总土地面积99531亩,其中农业用地面积72088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2.4%;林业用地面积13363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3.4%;其他用地(包括村庄、道路、工矿用地等)面积1408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4.2%。

1.4林业资源现状

据河北省林业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全乡现有林业用动13363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0165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6.07%;疏林地面积81.5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61%;未成林造林面积2555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9.12%;苗圃地面积159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19%;无林地面积400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

在有林地面积中,按林种分:防护林面积609.9亩,占有林地面积的6%;用材林面积3129.8亩,占有林地面积的30.79%;经济林面积7035.2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7.27%;中龄林5751.35亩,占有林地面积的56.58%;近熟林1602亩,占有林地面积地15.76%;成熟林548.91亩,占有林在面积的5.4%。

1.4.2林地权属构成据河北省林业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在全乡林业用地面积,全部为个人经营。

1.4.3林木蓄积构成据河北省林业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全乡活立木总蓄积15229.09m3,其中有林地蓄积5051.6m3,占总蓄积的33.21%;疏林地蓄积147.1m3,占总蓄积的0.97%;四旁树蓄积9897.7m3,占总蓄积的64.99%;散生木蓄积126.5m3,占总蓄积的0.83%。人均活立木蓄积0.04m3。

1.5林业地位作用

林业是唯一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于一体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首先,林地、林木在净化空气、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农田、防灾减灾等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不可估价。其次,林业经济是我乡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我乡2005年统计数字显示,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5%,随着林业资源的不断扩增,其经济效益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愈益成为拉动全乡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再次,发展林业对于改善我乡人居环境质量,缔造绿色温馨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枣强意义亦十分重大。同时,林业的发展,也直接带动了木材加工、家具、仓储、流通、运输等产业的发展,延长壮大了产业链条经济。

总之,林业的多功能、多效益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大力发展林业,稳妥保护林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形势所趋,也是新屯乡的长远要务。

第2章 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依据

2.1指导思想

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林业政策为依据,充分分析我乡林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正确处理宏观生态需求、产业体系建设和有限土地供给的矛盾,以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林业经济为目标,通过划定林地规模、平衡林地布局、规范林地用途,进一步保护和巩固现有林地资源及成果,加快无林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不断提高林业的三大效益,逐步提升林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枣强作出积极贡献。

2.2编制原则

2.2.1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发展林业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目的,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在实现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力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2.2坚持建设林业生态系统与保护现有林业资源并重的原则。在不断扩增林业资源的同时,加强对现有资源的经营与管理,坚决杜绝滥垦、滥采以及火灾、病虫灾害等现象发生,使全县林业资源在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得到全面保护。

2.2.3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模发展的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突出区域特色,力求做到科学发展、合理规划、有据保护、有效利用。

2.2.4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根据全乡宜林地的立地类型,不断探索、优化和丰富造林绿化模式,最大限度的增加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2.2.5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省政府的《意见》要求和我乡的林业资源现状,长期保护生态防护林,充分利用和发展经济林及商品用材林。按照生态林业建设要求,到2020年,力求使我乡的林种结构趋于合理。

2.2.6坚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村庄和城镇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统筹分析整体形势,按照省政府对平原区需达到的森林覆盖率指标要求,在留足留够林业发展用地的前提下,力求与各类用地规划相互协调。

2.2.7坚持有利于增量、增收、增效的原则,即坚持有利于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和提高造林绿化质量,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加和提高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

2.3编制依据

《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包括:《土地法》、《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退耕还林保护条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全国生态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河北省实施森林法办法》、《中共河北省委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枣强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枣强县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第3章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3.1林地保护利用规模

按照省编制要求,结合我乡实际,为实现省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必须达到12%以上”的目标,我乡现有林木总资源1029.6公顷,把其中836.5hm2林业用地全部列入保护利用范围,并规划增加宜林地94.3hm2,森林覆盖率指标达到12.54%,最终,征得国土、水务、农牧、交通等部门的同意,经县政府审批,全乡林地保护利用规模划定为930.8hm2,占全乡总土地面积的11.34%。覆盖乡57个行政村。

3.2林地保护利用结构

3.2.1按照生态效益优先、保护利用并重、林种结构合理、产品供需平衡的原则要求,规划保护现有林面积13363亩,占林地保护总面积的89.87%,其中有林地面积10165亩,占保护总面积的68.37%;疏林地面积81.5亩,占保护总面积的0.55%;苗圃地面积159亩,占保护总面积的1.07%。无林地面积400亩,占保护总面积的2.7%。

在有林地保护面积中,按林种分:防护林面积609.9亩,占保护总面积的4.1%;用材林面积3129.8亩,占保护总面积的21.05%;经济林面积7035.2亩,占保护总面积的43.22%。

3.2.2规划保护宜林地面积94.27hm2,占林地保护总面积的10.13%。

3.2.3规划保护林地按权属组成分集体所有94.27hm2,占10.13%;个人所有836.52hm2,占89.87%。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后,个人所有比率应占到95%以上,集体所有比率应占到5%以下。

第4章 林地保护利用措施

4.1防护林保护利用

作为重要的生态公益林,凡是列入保护范围的防护林,包括农田防护林、河渠护提林、沿路林带及环村林带等,要采取有力措施严加保护,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效益。一是严格执行征占林

地审批审核制度,落实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有效规范和控制林地变更行为;二是加强采伐作业审批管理,禁止皆伐,控制间伐,同时,依法严惩乱砍滥伐行为,确保资源稳定;三是切实加强林木防火,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应急措施,杜绝火灾毁林现象发生;四是搞好林木病虫害综合防治,建立健全病虫害测报和防治体系,有效控制危险性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4.2商品林保护利用

凡是列入保护范围的商品林,包括用材林和果树经济林,应按照“放活、放宽”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经营环境,最大限度的提高商品林的产出效益。一是进一步明晰林地产权和使用权,通过落实商品林的经营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形成多主体参与、多元化投入、多形式开发的商品林发展格局;二是合理控制采伐。要在保证森林覆盖率指标的前提下,适度放宽采伐政策,保证经营者的及时收益,同时确保采伐后的更新种植;三是进一步调整优化树种、品种结构,加大生产科技含量,提高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四是积极探索发展以种植、养殖为主的林下经济,提高林地的综合产出效益,实现长短期效益的互补共赢。

4.3宜林地保护利用

为确保到2020年全乡森林覆盖率达到12.5%以上,凡是列入本保护范围内的宜林地,一是必须明晰产权,通过拍卖、承包等形式,切实将宜林地使用权落实到个人,从而盘活土地资源,为社会各界参与造林绿化提供土地资源平台;二是对于列入保护范围的宜林荒地、沙地次耕地、农田林网预留地、城镇乡村周围闲散地等,必须结合本行政区域植树造林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逐年进行造林,确保到2020年,完成全部绿化任务;三是严格保护管理。未经乡政府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将宜林地变更为其他用地属性。

第5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1组织保障措施

为保证《枣强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正确实施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省政府《意见》要求,乡政府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各片长、土地所、派出所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处理规划与改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具体负责规划和改革工作的实施。各乡(镇)村也已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和办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规划和改革工作。各级组织机构的建立,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5.2法律保障措施

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运用好法律武器,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退耕还林保护条例》、《河北省实施森林法办法》等林业法律法规,增强全民依法保护利用林地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大执法打击力度,对于一切乱砍滥伐、毁林开垦等破坏林业资源的行为和个人,要依法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

5.3政策保障措施

各村在认真执行上级有关政策规定的同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制定和出台优惠政策,真正授惠于民。一是稳定经营权,适当延长经营期限,保障经营者收益;二是适当减免各种税费及审批手续;三是建立健全商品林融资抵押制度,解决经营者资金困难、后劲不足的实际问题;四是搞好定向投资。凡列入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范围内的林地,优先列入重点林业工程建设项目,享受国家及各级政府对重点林业工程建设投资。

5.4制度保障措施

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 篇5

##地处苏北平原,黄海之滨,与日本隔海相望,南距盐城50公里,北距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不足100公里,全县总面积1880平方公里,海岸线44.6公里,人口107万。

随着沿海地区的逐步开放,##的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迅猛推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滨海的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也日益凸现,所以,必须寻求一套科学、系统、实际的发展战略和措施来指导其在经济社会、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展苏东沿海经济,改善投资环境,使滨海成为苏东沿海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热点,就必须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谋求有力的资源环境支撑,全面参与“海上江苏”一体化进程,才能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加强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集约利用有限资源,推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新休系,不断增强滨海县的综合竞争力。

一、滨海生态环境的现状

1生态环境

(1)沿海滩涂

县境海岸线南至扁担港,北至中山河口,经二罾、振东、淤尖、临淮、樊集5个乡和新滩盐场。全长44.6公里,达标堤长70公里。有滩涂28.12万亩,其中潮上带21.02万亩,潮间带19.07万亩,未围1.95万亩。县境海岸由于海区内强劲的潮流和波浪的共同作用,逐步形成了侵蚀性海岸,滩面刷深严重,年均刷深15cm,蚀退15m左右,最大纵深3.2km,最小纵深为0,滩地高程一般在1~1.8m,土质为粉沙泥质,潮间带浅滩平均1.58km,坡度2~2.6%。

(2)生物资源

滨海生物资源比较丰富,水产资源主要有各种鱼类、虾、蚌、蟹等71种,林木主要有水杉、意杨、刺槐、银杏、柳树、桃李、梨、杞柳等100余种,草本植物有200余种,中药材100余种,农作物主要有稻、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200余种,另有党参、太子参、白术、何首乌、半夏等100余种中药材植物。野生动物资源120多种。动物资源丰富,人工养殖畜禽有黄牛、马、长毛兔、鸭、鹅等多种,有鱼类等水产品71种,有鸟类120多种,其中属国家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20多种,还有野鸭、野兔、獾等各种野生兽类和两栖类动物。

(3)旅游资源

滨海县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滩涂资源,因此,滨海县根据资源禀赋特点开发了滨海海堤风光游览区,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的二号位、三号位位于滨海段滩涂地区。此外,滨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人文旅游资源,其特有的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和抗战遗址成为滨海特有的人文气息,是生态文化旅游的热点。

2、经济建设现状

(1)地区经济总量

滨海县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9.3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3年增长了16.8%,占盐城总量的7.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94亿元,增长6.9%,占盐城第一产业总量的10.02%;第二产业增加值28.86亿元,增长22.1%,占盐城第二产业总量的2.26%;第三产业增加值20.56亿元,增长17.2%,占盐城第三产业总量的7.3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386元,比2003年增长了17.2%。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种的构成比例由2003年的30.1:39.4变化为28.7:41.6:29.7。财政收入占盐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1995年有4.5%上升到2004年的5.7%。经济总量在稳步提高,经济总体水平尚处于盐城各市县后端。

(2)开发区建设

滨海县开发区主要包括工业项目集中区、化工项目集中区、滨海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项目集中区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分为启动区、中区(滨海上海科技工业园)、东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南区(滨海台湾工业园)、西区和北区六个分区。工业类型主要包括棉纺、机械、制药、食品等,涉及传统产业项目和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地新工业项目。目前工业项目集中区已有63个项目进入,30多个企业投产运行。

化工项目集中区南区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项目涉及科技含量较高、污染较轻的精细化工、医药化工中间体项目,以及一些基础化工和成品化工项目。其设计规划,污水处理厂、环保热电厂及污水管网工程设计均委托知名院所负责。

二、滨海生态环境的规划目标

(1)2010年目标

建设项目布局更加合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县城环境质量符合生态县建设要求,农村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有所改善,环境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

①根据功能区划和子区域生态承截力评价,确定资源保护方案和开发利用计划,提倡可持续的资源开发思想和节约型、循环型的利用模式。

②根据滨海环境现状确定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制订各类污染源定期监测制度及治理措施,落实三个各生产项目环保管理制度,加强城乡生活环境优美化建设进程,治理农业生产中产生的面源污染问题,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在工农业应用的范围和进程。

(2)2015年目标

①在先期资源开发计划与方案制订及初步实施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各行业资源利用比例与利用形式,以及行业内部各项目、项目之间、各类行业之间对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和具体技术路线。实施资源再生工程和物质还原工程,提高资源可再生资源的储备,适度开发利用不可再生资源。

②环境保护注重攻克难点,进行末端治理的扫尾工作,全面推进各行业污染过程治理模式;有效落实工程上马的环评制度和污染企业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农村方面重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乡村优美化;建立智能化的过境污染监测系统及污染载体的治理;环保部门的工作与社会生产生活形成管理严格规范、管理内容详细具体、监督健全的环保执法与民众守法的健全体制。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县。

(3)2020年目标

到2020年,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全面控制。我县境内水、气、声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功能区要求。农村环境质量彻底改善,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战略和思路

(1)生物多种性保护

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的射阳、大丰、滨海、响水、东台五县(市)的沿海地区,面积45.3万公顷,1984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同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主要保护对象为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和以丹顶鹤为代表的多种珍禽。区内河流众多,沼泽湿地发育,生物资源丰富,鸟类有315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9种,二级保护的33种。每年在此越冬的丹顶鹤有800只左右,为全世界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也是国际濒危物种黑嘴鸥的重要繁殖地。区内还分布着众多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河鹿,数量之多为全国之最。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二号位、三号位座落于滨海海岸线范围内,保护区是挽救一些濒危物种的最关键地区,如丹顶鹤、黑嘴鸥、獐、震旦雅雀等。每年来区越冬丹顶鹤达到千余只,占世界野生种群40%以上;有一千多黑嘴鸥在保护区繁殖;千余只獐生活在保护区滩涂,此外还是连接不同生物界区鸟类的重要环节,是东北亚与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水禽重要的越冬地。每年春秋有近300万只岸鸟迁飞经过盐城,有20多万只水禽在保护区越冬。我县澡海已上报总局划定了国家跨离保护实验区的范围,总面积为129.17平方公里(不含经济开发区北区预留地及港区开发利用地域)。

(2)湿地保护

湿地是“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形成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滨海主要湿地类型包括河流湿地、滨海湿地、沼泽湿地)海滨、湖滨、河流沿岸的芦苇沼泽区)和人工湿地(稻田、大中型水库、渠道、塘堰、精养鱼池等)。其特点是面积大、分布广,密度高,有独特性。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同时沿海滩涂湿地又被引入“中国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名录中湿地、水域生态系统A-1类地点”。沿海滩涂已被引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重要湿地名录。此外,沿海滩涂是亚洲最大的沿海淤泥质滩涂。其中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生物多样性,许多湿地成为丹顶鹤等多种珍禽的越冬地。

2003年县受保护地区面积为199平方公里,占陆地、湿地面积的比例为11.2%;比2001年增长了86.7%。

(3)森林植被保护与建设

2004年,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121.24万平方米,单位附属绿地面积61.58万平方米,建成区居住绿地面积306.82万平方米,生产绿地5.2万平方米,建成区防护绿地139万平方米,道路绿地面积29.68万平方米,总计663.52万平方米。农田林网绿化率全县达到99.1%,全县道路绿化率达98.4%,国、省道达100%,县道达98.6%,乡道达98.2%;全县水系平均绿化率达98.4%,其中河道98.5%,渠道达98.7%。

滨海县实施了“林业双千万株工程”、“千万株意杨工程”、“林业115工程”、林业45工程以及绿色滨海“五大林带”建设,基本形成了经海堤和大中型河堤绿化为骨架,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为重点,点、线、片、网有机结合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同时建成规模连片的杨树、杞柳等林业生产基地;实施了废黄河故道沿线生态经济林建设工程、坎振线两侧最远1000米范围内建设生态示范林带;同时实施无公害果品基地建设;在八巨镇建立无公害果品基地,栽植450亩赤穗梨和日系丰水梨;在振东乡实施了3000亩银杏园工程;在滨淮镇和樊集乡实施林农复合经营工程,总面积近20000亩;在振东乡实施沿海生态防护林带建设工程,实际造林面积1025亩;在海岸带进行滩涂林网建设工程,营造海堤防护林0.17万亩。总计林业用地21360公顷,林种比例中公益林、商品林分别为34.3%、65.7%。

2005年计划实施河道防护林带建设,通榆河防护林补植树木不少于1000亩,淮河入海水道防护林带建设不少于2300亩;成片造林计划完成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20万亩。

四、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

(1)主要目标

——通过国家级生态县验收

——农业人均纯收入8000元

——森林覆盖率≧20%

——水、气、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率≧40%

——城镇人均公用绿地面积12平方米

——城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符合国家和当地政策

(2)主要任务

①全面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突出重点,分步实施。2005年底完成生态县规划的编制,2006年上半年完成生态县规划的评审。

②加强对特殊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工作。在省厅的统一指导下,全力搞好特殊生态功能区的调整,加强淮河入海水道及通榆河水源的保护工作;在国家自然保护区调整确定后,保护好滩涂湿地资源;大力实施海堤防护工程,防止海岸蚀退;制定重要生态功能区划管理措施,严森在特殊生态功能功区及自然保护实验区范围内新上有污染的项目,限制无污染的项目。

③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06年建成市、省级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1个,到2010年使全县的农村环境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④积极开展创建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工作。到2010年建成绿色社区10个,创建绿色学校15所。

⑤大力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及生态村建设工作。“十一五”期间力争全县60%的建制镇和建制镇中60%的村达到市级以上创建标准。

⑥加强有机食品及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十一五”期间应充分发挥我县绿色食品的品牌优势,在原有有机食品基地面积5000亩的基础上力争将我县的有机食品基地建设面积扩大到20000亩。

⑦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2006年上半年着手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大力实施循环经济为先导,做好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标志产品认证工作。

⑧将县城绿化与美化有机结合,优化宁静安逸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在主干道及街巷和水系逐步形成环城绿化带、绿色走廊、大型绿地和城区林带相配套,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绿化体系。积极开展园林式城乡创建活动。

五、几项近远期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1、东部海洋生态经济功能区的建设

海洋经济生态功能区依托海洋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沿海地区形成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生态经济区域。以海洋和沿海陆地、湿地为依托,发展水产养殖、海洋捕捞、盐业、外向型产业、港口物流服务业等,同时注重海洋生态环境和海陆边缘交错区的保护。

⑴海洋经济的发展走资源型经济产业道路,主要是海水养殖、海洋捕捞、盐业生产以及配套的农渔产品加工。

⑵建立港口保护税区,海洋高新产业区,发展航道、港口物流业、仓储业、加工制造业等,壮大第三产业,提高经济增长水平。

⑶利用沿海特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景观,发展沿海滩涂旅游观光。

⑷经济的发展同时注重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再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2、沿海滩涂生态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滨海东部沿海地区,包括滨海港镇、滨淮镇和振东乡,该区特有的资源禀赋为渔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进行淡水、滩涂、海洋养殖项目。同时以海滩、海堤的自然风光和现有的海堤建设基础上开发沿海观光旅游业。注重沿海滩涂开发的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与整治,加强沿海防护林建设以及滩涂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

3、生态旅游是顺应旅游者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从最初的观光型逐步发展成为以短期假日、黄金周等为时段的休闲参与型旅游活动,具有较强的市场发展潜力,是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滨海以其特有的沿海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底蕴构筑滨海生态旅游内容,重点开展沿海滩涂的自然保护区观光旅游、渔业参与游,农业科技参观、农业田园参与游,历史文化参观,户外参与类生态游类型,建成对外有较大影响的保护区观光项目,对内吸引周边市县周未假日旅游人群的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生态旅游业。

生态旅游项目开发

根据滨海现有生态立地条件的地域结合结构、类型结构和开发方向,建设以保护区、展览馆、户外参与为主要项目类型的自然保护和人文生态旅游项目。

①沿海滩涂生态百鸟珍禽园

依托沿海滩涂资源和现有的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二号位、三号位建设现状,在沿海滩涂地区发展以丹顶鹤为主的百鸟珍禽园,以保护珍禽越冬、繁殖、育幼为主,同时开发生态旅游,建设鸟类珍禽观赏地、注重生态旅游活动中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使人民在滩涂、海滨领略大自然野趣的同时,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建设珍禽生活区、科研区、游憩集中区三个生态片区,珍禽生活区通过为各种珍禽的越冬和栖息繁衍创建适宜条件,建设不同鸟区,利用游客步行廊道连接各区,形成鸟类乐园;科研区依托科研院校的技术实力,建立现代化的鸟类繁育、驯养研究中心,为游客提供科技型的参观项目,游憩集中区主要是服务于整个生态百鸟珍禽园的服务中心。

②海滨风光渔业游

利用沿海的区位优势,发展海洋生态旅游。发展海滩赶海拾贝、捡蟹等参与型活动,体验海洋大自然的情趣;以渔业为基础,以出海为主要形式,发动当地渔民开展船夫一船只租赁业,发展“做一日渔民”的海洋捕捞生态游,为游客提供出海打鱼的机会,体验海洋带来的特殊性趣味。

到2010年,沿海地带初步完成环境综合整治和土地复垦、治理;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备并投入运营;盐业、农林牧渔养殖业、海洋捕捞业等传统海洋经济产业已建成规模,并稳步发展;引入新兴产业,发展以食品加工、零部件加工、机械制造、港口物流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项目。

到2020年,建成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沿海港口物流集散中转中心,申请保税区建设,使海洋建设逐步转变成为高新科技支撑,资金密、劳动密集型的沿海经济增长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同时进行,建成机制健全、规范严明、措施得当的海洋生态平衡保护系统,实现海洋经济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六、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和效益分析

1、投入机制和成本机制。建立以境内外国家、企业、社会团体、个人为主体的投资方,积极争取国家拨款,货款和国际投资,结合地方自筹,建立各种专项补助基金,投资生态建设。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利益。设立“谁投资、谁受益;谁受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付费”的市场化投资机制。实行竞争投资,效益和风险共担,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实行投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利税政策优惠化,项目基础设施环境完备化、投资项目管理和监督规范化等,为投资营造良好的外部基础设施环境和政策软环境。

2、生态环境建设效益的展望

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 篇6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准确研判“十四五”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地缘新特征新变化新趋势,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对于推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根据国家、省、市的部署,结合**县实际,制定本研究(编制)方案。

一、编制背景和总原则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已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十四五”时期要主动适应新形势融入新格局抢抓新机遇,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县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军民融合、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一带一路”、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这些政策必将为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如何在“十四五”时期利用这些政策机遇,科学定好位,下好“先手棋”,对我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对我县脱贫摘帽后由贫转强,非常关键,非常重要,意义重大而深远。

同时,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规划,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为我县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提供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高质量、高标准编制好我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工作也尤为重要。

编制“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是今明两年的大事,今年3月19日和4月26日,国家发改委和省发改委相继组织召开全国和全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6月11日市发改委下达了《关于做好“十四五“规划前期工作的通知(岳发改综[2019]196号)》,以及根据《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启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湘发改农〔2018〕639号)和关于召开全省乡村振兴战略编制会的通知等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国家、省、市发改委的一系列政策精神,是我们编制好本次规划的总原则和基本思路,我们有必要对国家、省、市的指导思想、安排部署、工作要求进一步学习、研究、贯彻。

二、主要任务及责任分工

1、十三五”规划执行评估。对**县“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我县“十四五”规划奠定基础。

2、开展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加强发展环境分析,深化对县情和各领域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的认识,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性、深层次、战略性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科学研判,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途径,形成规划研究报告。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由县发展和改革局和第三方机构统筹安排,各级各部门结合工作职责,开展本部门的前期工作研究。

3、编制规划纲要。结合前期思路研究成果,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和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草案),明确规划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战略任务、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项目布局,以及实现措施等,为编制好我县“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报县人民政府和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4、编制部门专项和乡镇规划。围绕“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规划总体目标任务,组织编制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24个乡镇等专项发展规划,使之成为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指导该领域、该行业发展,决定重大项目建设和安排政府投资的基本依据。专项规划和乡镇规划领域有关部门和乡镇具体负责编制。

5、重大项目库建设。重大工程和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支撑。由县发改部门牵头,各部门和乡镇配合,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和项目。需要国家、省、市审批、平衡和协调的重大项目,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及论证工作,做好与国家、省、市的衔接,力争将更多的项

目纳入国家、省、市规划。

三、进度安排

1、县“十四五”规划纲要

根据我县“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目标、任务,“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动员准备阶段、基本思路形成阶段、《纲要》框架形成阶段、《规划》形成阶段、《规划》审议阶段。

(1)动员准备阶段(2019年10月)

召开全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和乡村振兴规划编制会议,进行工作动员,部署规划编制工作任务。

(2)基本思路形成阶段(2019年11—2020年3月)

11月召开全县“十四五”规划编制部门座谈会;

12月-2020年2月,全面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调研,系统开展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020年3月,在吸收“十四五”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十四五”基本思路,并上报县委、县政府审定。

(3)《纲要》框架形成阶段(2020年4--6月)

4-5月,组织起草《纲要》框架初稿,征求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意见。

6月,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形成《纲要》框架。

(4)《规划》形成阶段(2020年7--10月)

7月,衔接专项规划、上级规划和周边县市规划,对全县重点项目库进行整理,形成《规划》初稿。

8月,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部门、乡镇和社会各界意见。

9月,形成《纲要》送审稿,组织专家评审。

(5)《规划》审议阶段(2020年11月--12月)

11月,《规划》送县委、县政府审议。

12月,《规划》提交县人大会审议批准。

2、各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和乡镇规划编制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1)思路形成阶段(2019年11月-2020年2月)

11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牵头部门会同参与单位提出工作方案;

12月,开展前期调研;

2020年2月底前,形成各重点专项规划基本思路,并报送县发改局;

(2)规划编制阶段(2020年3-6月)

2020年4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和乡镇规划完成初稿,并报送县发改局;

2020年5月底前,县发改局就重点专项规划和乡镇规划初稿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研究,并提出完善意见;

(3)规划审定阶段(2020年7-10月)

各专项规划、乡镇规划与县“十四五”规划纲要衔接后,会同县发改局联合上报县人民政府审定。

3、乡村振兴规划(2019年10月—2020年2月)

10月底前,开展前期调研,与“十四五”编制合并召开动员大会。

11月,形成规划基本思路,并报县委、县政府审定。

12月底前,完成初稿,并征求各乡镇各部门意见。

2020年元月,组织专家评审,形成送审稿。

2020年2月,形成正稿报**县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审定。

四、工作保障

1、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1)成立**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各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2)**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肖湘晖任组长,陈淼、徐教凡、谢淼泉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3)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基本思路、重大项目、主要指标的审定,人员抽调、经费安排等,组织指导、协调部门、乡镇规划编制。县直相关部门、各乡镇相应成立班子,负责本行业、本地区”十四五“和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

2、成立规划编制办公室。领导小组均下设办公室,由发改局长任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十四五”和“乡村振兴“规划调研、上下对接、规划编制、项目收集、意见征求送审等,办公室需从部门和乡镇抽调专职工作人员7人,人员由办公室提出,报组织人事部门抽调,抽调时间为1年。

3、聘请科研单位专家技术指导。为准确把握政策,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时效性,聘请湖大或社科院等科研单位及专家参与规划编制。

上一篇:学校领导班子考核标准及办法下一篇:你的面孔高中优秀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