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 篇1

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做节度使严武的幕客时,生活还算安定。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光,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怀念。

如今正是仲春时节,蓉城景色秀美,心旷神怡,李白若能来此同游,那该是何等美事。一代豪放的诗仙,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将栖息于何处?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提笔做诗,写了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是: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诗中对李白是这样赞许的: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

但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

一、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 “。

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

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而杜甫就简单的多。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名句。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

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唐代的经济发展导致了文化的繁荣,同时,政治比较开明,各种思想也兼容并存。这些都形成了唐诗发展的基础。加之唐代以科举取仕,诗赋是进士考试的主要内容。文人学子都以此为进身之阶,求取功名而得登入仕途,因而更加促进诗歌的创新和发展,使得唐诗创作盛况空前,异彩纷呈,而成为文学艺术的最高峰。唐代诗人辈出,有重大成就者多逾百人。学习唐诗,就不能不深切关注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他们是唐代诗坛上突出的两颗灿烂明星。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是自唐代以来一千多年文人和诗人景仰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我试图以个人浅陋的理解,对这两位大师的思想倾向和作品风格,作不成熟的探讨。

(一)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而盛唐诗则是这高峰的顶点。从公元7到762 年,即唐玄宗初年到唐代宗初年这半个世纪,历史上称为盛唐。这一时期诗的创作十分繁荣,杰出的诗人如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多人,都写出了许多传世名篇。而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不能不首推李白与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李白是浪漫主义最高成就者,而杜甫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在诗歌艺术方面是双峰对峙而又相辅相成。

先说李白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的杰出者,被尊为“诗仙”。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蔑视和抨击;他毫不掩盖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和追求,却又无法与腐朽势力及利欲之徒同流合污。

李白的长篇诗作,大都是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豪情满怀,一气呵成。如《蜀道难》、《梁甫吟》、《将进酒》、《北风行》和多首《古风》……都是“下笔如有神”的惊世巨作。李白的艺术夸张和丰富的想象,都十分精辟有力,在其诗作中比比皆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许多诗句,豪气干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许多作品真情流露,如《赠汪伦》、《赠孟浩然》等等赠别之作,感人至深。李白的很多诗作,看似随手写来,而通畅、自然、流利,如《静夜思》二十个字,信笔而写,却浑然天成。又如《哭宣城纪叟》:“纪叟黄泉下,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对一位卖酒老人的悼念之情,跃然纸上。

李白一生坎坷,怀才不遇,临老还因永王李璘牵连而成为“反革命”,流放夜郎。幸而中途得赦回来,六十二岁死在安徽当涂。他笃信道教,还真受戒做了道士。他有求仙思想,在他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不少诗句中“仙风飘拂”。但他终于没有从求仙中解脱出来,潦倒而死。

再说杜甫杜甫是以积极入世的精神,忠实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和人民命运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被后人尊为“诗圣”。

“安史之乱”长达八年。由于唐玄宗荒淫和杨国忠乱政等原因,蕃将安禄山叛乱,连陷二京,皇帝逃亡,社会遭到了重大灾难,人民流离失所,连杜甫本人也深受其害。他以严肃悲愤的心情,写下大量诗作,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杜诗“三吏、三别”极为深刻地反映了**的社会和人民的苦难。刚刚结婚的小夫妻,就遭灾祸,丈夫被迫当兵打仗,丢下新娘;连老人也免不了要被抓去服役:“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多么沉痛。剥削阶级和人民痛苦生活的对比,在他的诗作中也得到充分反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传流至今的名句。《丽人行》中,深刻地反映唐玄宗的昏庸、时政的腐败,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无耻形象。

杜甫诗作谨严、深刻,对问题的分析老到,叙事条理分明,首尾呼应,许多作品都成为不朽之作。如《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等。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困苦境地和寄人篱下的情景,也有充分的反映描述。如《羌村三首》、《秦州杂诗》、《发同谷》……他在安史之乱中到了四川,依靠友人生活,还建了“草堂”。秋风之中,屋上茅草被大风刮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避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当他陷入困境时,想到的不是一己的安危,而是“天下寒士”,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高尚的品格!杜甫潦倒一生,只做了很短时间的小官,大都在困苦、奔波、流亡、依人中度过。在四川寄居将近十年,返回到湖北、湖南等地,不久,即死于耒阳舟中,年五十九岁。

附带谈一下李、杜二人的交往。李白年长于杜甫十一岁,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44岁,杜33岁,他们在洛阳相遇相知,在一年多时间里,二人同游梁、宋、齐、鲁等地,感情深厚融洽,(“怜君如兄弟”、“携手日同行”……)到次年秋天即分手,从此再未见面。李白存诗中有四首关于杜甫的,而杜诗中怀念李白的更多,《梦李白》、《天末怀李白》、《不见》……都是真情实感之作。

(二)李杜诗对后人的影响“李杜诗篇万口传”。这两位大诗人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累世以来,所有学诗和读诗的文人学子,无不以这两位诗人的巨著中,受到影响或得到借鉴。

诗仙李白与酒的故事 篇2

自古文人墨客、迁客骚人,多半好酒,演绎千古传奇。王羲之醉酒《兰亭序》名世,张旭酒后狂草惊人;李白斗酒诗百篇……

今天,我们说的是诗仙亦酒仙的李白的故事。曾有诗曰:“李白上街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壶中原多少酒?”

李白(7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世人称之为“酒星魂”、“酒圣”、“酒仙”。

古往今来,大概再没有别的哪个文人与酒的关系之密切和嗜酒的名气之大,能和李白相提并论。

李白是一位天才诗人,又是一位卓尔不群的酒仙。和李白同时代的伟大诗人杜甫有一首吟咏酒中八仙的诗,其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酒仙的称号由此而来。

如此说来,李白又从何时开始饮酒的呢?这还是需要李白自己来为大家解答。

李白有一首诗《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诗中明确表示自己酒中仙人的名气很大,并且已有三十年的酒龄。根据李白行踪考证,此诗大约写于至德元年(756年)。

由此推算,李白的酒龄当从他二十四五岁开始。现存李白诗文一千余篇,其中以酒、酌、饮、杯、樽、觞为题入诗的有200余首,约占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但他早期的作品,即25岁以前,尚没有一首与酒有关。由此可见,酒仙李白也非生来便是嗜酒之人,也是后期慢慢培养出来的。

再说说李白来安陆后的诗酒生活

李白真正的诗酒生活是从安陆开始的。他来安陆不久,因遇故人,兴奋之下,开怀畅饮,以致第二天早晨头昏目眩,误把远处走过来的安州长史李京之当成好友魏洽,打马前趋,竟闯了李长史的道。

由于李白此时“若浮云而无依”,尚未“妻以许氏”,没有婚后那样的相门社会地位作后盾,于是写了《上安州李长史书》给李长史,以谢“闯道”之罪。文中写道:“昨遇故人,饮以狂药。一酌一笑,陶然乐酣。困河朔之清觞,饮中山之醇酎。属早日初眩,晨霾未收,乏离朱之明,昧王戎之视。青白其眼,瞢而前行。”

李白在安陆期间,还有几首著名诗酒代表作。如开元二十四年写的《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本诗反映作者才华横溢而又放荡不羁,因怀才不遇,乃诗酒自适。又有《赠内》诗,是诗人和妻子许夫人的戏谑之作。“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在李白流传于世的大量诗篇中,“赠内诗”所占的分量并不多,只有十余首。但即便是这为数不多的十余首诗,还是可以从中看到李白对妻子的一片深情。此诗以调侃之笔,活用东汉太常卿周泽一年“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之典,自嘲醉酒之甚,戏谑安慰许氏夫人,幽默风趣,同时暗遣愁情。

李白漫游江夏、襄阳等地的饮酒诗

李白在安陆十年,实际上是以安陆为中心漫游的十年,他曾东游维扬,西入秦海,南抵朱陵,北越白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居长安期间,太子宾客贺知章闻其名,相会于紫极宫,称他为“谪仙人”,解金龟换酒,与之订为莫逆之交,成为中国文坛的.一段佳话。

在长安期间,李白同崔宗之等人被称为“酒中八仙”,杜甫有《饮中八仙歌》。李白在游历江夏、襄阳等地之后,结识了韩朝宗、孟浩然等著名人物,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山公醉酒时,酩酊高阳下。头上白接,倒著还骑马。”诗中将酒醉后的形态写得惟妙惟肖,如果李白不是常饮常醉,绝对写不出这种流传千古的醉酒诗。

只要翻翻李白的诗集,就不难发现他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有酒。正如郭沫若说的:“李白真可以说是生于酒而死于酒。”关于他的死,还有种种不同的传说,大概都与饮酒有关。其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情调的是说他醉后到采石矾的江中捉月亮时失足落水而死。虽然有些悲切,但是与酒仙一生放荡不羁的无拘自由生活映射倒也贴切。

“诗圣”杜甫的诗词 篇3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杜甫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是被敌人俘获,被困长安城之时。基于这样的创作背景,所以诗中满是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春望》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于事等。关键是化情思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虽山河依旧,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为全诗营造了气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是这首诗最为人熟悉的句子,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春望”时,目之所及,后四句则转入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对亲人的思念。自安史叛乱以来,战事不断,“烽火连三月”即是对战争的描绘,透露了一种厌恶之情。此时,诗人的妻子儿女正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诗人心急如焚,故有“家书抵万金”的感慨。末两句写的正是诗人苦等家人消息的表现,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流浪的诗圣——杜甫诗歌印象 篇4

(一)如果把唐诗比作一支交响乐队,那些充满才华的诗人们每个人都奏出了属于自己的乐章,陈子昂的悲慨,王昌龄的雄浑,王维的秀丽,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刘禹锡的清俊,柳宗元的简淡,韩愈的险怪,李贺的冷艳,白居易的轻俗,李商隐的雅艳......而无疑,李白是这场交响乐演奏中飞扬最高、飘扬最远的一支。杜甫呢?所幸有了杜甫,他为这支队伍压住了阵脚。每读杜甫,总能让我渐渐冰冷的心又渐渐感觉到丝丝温情,那温情不但是由己及人的关注热爱,那温情更丝丝撩拨着人的心灵,让人渴望崇高渴望博大渴望热情,并因这种渴望而温暖了自己。

一个人活着有很多种选择,高尚或卑劣,清雅或粗俗,博大或狭隘,深刻或肤浅,骄傲或萎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选择之后心灵的感受也只有自己能够体验。是不是,我们每选择一分高尚,我们就能多一分内心的纯粹和幸福?每选择一分高尚,我们就能多一分内心的平静和安然?所以,杜甫是幸福的,他是那样高尚。

这个常常自称“老儒”的老头,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儒家标举的理想人格——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种伟大的人格,因有了杜甫的诠释而洗去了“腐朽”的铅华,光彩照人,令人神往。杜甫也在诗歌之外显得愈加巍峨高大,辉耀照天。当代学者傅道彬、陈永宏在《歌者的悲欢》一书中言杜甫为后人建立了一座纪念碑,说:“在这座非人工建立的纪念碑面前,任何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都会在它的面前低下自己仰慕感念的头颅;任何一个有民族自尊和责任感的炎黄子孙,都会自心底深处升腾起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为我们悠久的民族文化能哺育出如此伟大高洁的人格而由衷的自豪。” 艰辛的杜甫终生流浪,流浪的路上,他把人世间所有的苦难都一点一点地拣起,扛在了肩上,装进了心里。而他自己呢?“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即便他已经贫得不能再贫了,即便他已经苦得不能再苦了,贫苦一生,却也从来没有推脱更不躲避。就是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在“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尽管“身已要人扶”,他却说“拔剑拨年衰”;尽管“处处是穷途”,他还是“不拟哭穷途”;尽管“万国尽穷途”,他依然“艰危气益增”。他用诗歌作为记录,记述了他“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的一生。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二)小时候读杜甫,总觉得这个老头有点太老了,满脑子的苦难伤感忧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哭啼,“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悲叹,“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的凄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孤独......远没有李白“开怀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来得豪迈潇洒过瘾。年长一点再读杜甫,才知道杜甫同样有过凌云壮志万丈豪情,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开元盛世,他同样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游历日子;即便在二十五岁落进士第后,依然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神驰太虚目骋八极的激昂情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里透露着自己的雄心壮志;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更多的是对自己诗歌的自信。这些诗句,就其豪迈爽快,丝毫不减任何一个豪放诗人。然而二十年后,他在《南征》一诗中却感叹:“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什么改变了杜甫?世论杜甫诗,“沉郁”一词用得最多,“沉郁顿挫”这是杜甫对自己诗歌风格的概括。清人吴瞻泰在他的《杜诗提要》中讲到:“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什么叫沉郁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解释:“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今人王明居解释得更加形象,他说:“杜甫沉郁,其体重,其气浊,故沉沉下坠,潜入心海,感慨激荡,回旋纡折。” 是什么让杜甫诗中少了飘逸激荡之气,而多了沉郁顿挫之意?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

这是一首具有标志意义的诗歌,它既代表着杜甫沉郁诗风的成熟,也代表着杜甫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哭的诗歌内容的开始,它就像宣言书,从此,杜甫开始了他表达人民思想、情感、要求、愿望的诗歌创作。国家不幸诗家幸,宋人方回说:“唐中叶衰,却只成就得老杜一部诗也。”在这国家不幸的时候,有人放歌山水,有人隐姓埋名,有人自顾自命,更有人趁火打劫浑水摸鱼,杜甫却用他那羸弱瘦削的肩膀扛起了人民的苦难国家的不幸,虽然他那肩膀太瘦弱了。他没有力量,却用尽了自己全部的勇气。有人说杜甫的诗中泪水太多,而我想,如果杜甫的泪水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不幸而流,那他也不过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而已,可他不是,或者说他多愁善感,却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他把自己的忧愁和人民的痛苦、国家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从自己的苦难中想到了百姓的苦难、国家的安危。这个时候,杜甫的忧愁就不再是单纯的小夜曲,而是层次丰富、情感深厚的交响乐。“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种推己及人的高贵情操在杜甫诗中俯拾皆是。两年后杜甫写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长安回家,杜甫一路看到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回到家听到的是妻子的哭声,原来他们的儿子就在杜甫将要走进家们的时候饿死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两句最最普通的对比,成了中国诗歌文化史上最有震撼力量的诗章。这诗句并不华丽,且有孟子“庖有肥肉,厮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文本,但是就是这句诗却足以震撼了整部唐诗,整个唐朝,整整一个民族。对君国社稷的忧心忡忡,对黎民百姓的深刻关怀,让这十个汉字光耀千秋,也让我们看到了杜甫那一颗善良博大焦虑的心。“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就是杜甫一生的性格,因为他有着“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的灵魂。有人说杜甫的“忠”是“愚忠”,甚至拿出“三吏”、“三别”中杜甫勉励士兵“努力事戎行”作为证据。须知,让杜甫在千年前就搞阶级斗争是一种过分的要求啊。杜甫忠君,因为那时候,君就是国。杜甫忠,却并不愚,从《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我皇开边意未已”到《秦州杂诗》中“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从《忆昔二首》中“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位忙”到《遣遇》中“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杜甫对官宦甚至皇上的批判是贯穿了他的一生的。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百姓的忧乐。决定杜甫思想的,决不仅是“奉儒守官”的儒家教育,还有长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十年困守的屈辱和辛酸;还有“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和百姓共尝艰辛的生活;更有“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的和人民亲密无间的生活经历。这些,才是杜甫思想决定性的因素。

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总是与祖国生死相依,与人民休戚与共的。当代诗人臧克家说:“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无论何时何地,只有具有了社稷胸怀、百姓情结,这个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顺遂时,不沉醉于安富尊荣;贫贱时,不沉沦于一己辛酸,他才担当得起“伟大”二字。杜甫,就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杜甫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对国家的关注终生没有放弃,他对人民的热情终生没有冷漠。如果说他很多诗歌中表现了推己及人的伟大,那么他那些舍己为人的诗歌则表现了他的纯粹,更能震撼人,激励人。在杜甫已经艰辛到“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的时候,他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一种升华,这种升华足以让每一个渴望高尚的人为之歌泣肃然起敬,在这种至高至洁的人格面前,每一个人都会为自己尚存的一点私心杂念而羞愧。

而人,毕竟是复杂的人、现实的人、社会的人,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达到至高至洁的境界。我只是想,读杜甫的诗,能够唤醒我们心中那一点点的善念,并为我们这点善念做点什么,这也够了。

白居易受杜甫影响颇大,直接沿用杜甫诗意的作品很多,比如“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世人对白居易这类诗歌评价不高,认为矫情。我却想,如果杜甫在黑暗中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我们为什么不能向着那灯光进发呢?或者说,为什么允许我们学习杜甫,却不许白居易学习呢?毕竟,在白居易心中,杜甫也是一个圣人呀。历史中,白居易可是首推杜甫之人:“杜甫贯穿古今,尽工尽美,殆过于李。”

(三)是什么让这个老人如此善良?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中国哲学更重视“人”,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西方哲学更重视“物”,以物为本,以物为出发点。我对哲学是隔山观火,这点感受正确与否要请方家指教,但是作为中国最宏伟的哲学——儒学,的确言物甚少,从人开始,到人结束,所以我愿意把儒学叫做情感儒学。孔子云:“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乎,乐乎,钟鼓云乎哉!”“礼”“乐”不在于“玉帛”“钟鼓”这些物质形式,那么在于什么呢?在于仁心、敬畏和真诚,在于感情的真挚。这一点对杜甫非常重要,他多次自称“老儒”、“儒冠”、“儒生”,可见杜甫是儒家。而事实上,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是儒家,不过只是从他们文本的创作成就,最终能够对儒家有大的弘扬的很少罢了。杜甫把儒学的精神深入到了骨髓、融化进了血液。儒家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再加上他那颗敏感博大的心灵,让他成为了人类良心的象征。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就是杜甫的本色。他在夔州西建一个草堂,草堂旁住有一位老人,因为饥饿老人常到草堂前面枣树下打枣。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了远来的一个亲戚吴郎,可能是为了保护好这草堂,吴郎在四周筑起了篱笆,邻居老人也就不能打枣了。杜甫知道了这情况,写了这首《又呈吴郎》。我想起宋朝范仲淹的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不是范仲淹为杜甫竖立的一块纪念碑呢?试问天下能有几个人,在自己颠簸流离的时候,深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还忧心忡忡着苍生的疾苦。杜甫给我们立了这样一个榜样:真正用中华文化精神培育起来的人就是这样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大济苍生又竭尽全力。

大哉,杜甫,大儒大爱。我们尽可以学他的诗艺诗学,他的人格精神不更值得我们学习吗?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客至》

从“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一句可以看出,拜访杜甫的人并不多,而一旦客至,端起酒杯,杜甫却还是想到了隔壁的老翁,“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让隔壁的老翁也来喝上两杯吧。

儒学从人开始到人结束,本来是最应该有人情味的哲学,可是千百年来,儒学却让一些人弄得乱七八糟,死板如枯木坚硬如枯石。这就是杜甫为儒学做出的巨大贡献,他用他那颗善良的心,温暖了这门科学。

晚年,在他逃避战乱漂泊湖湘,深感“乱世少恩惠”的时候,他还能“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并没有因为个人的苦难而减少对他人的同情。在他流浪之时,“岁拾橡栗随狙公,日暮天寒山谷里”,还在悲哀着别人的悲哀,寒冷着别人的寒冷,“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霜浓木石滑,风急手足寒”。但愿,那悲哀之人听到杜甫的歌咏能感到些许安慰,那寒冷之人听到杜甫的关心能感到些许温暖。

杜甫的善良来源于他的文化教养,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虽然“人性恶”还是“人性善”的问题还没有定论,也许永远不会有定论,但是应该说,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善念。只是有时候,我们的善念没有抵御过外界的诱惑,没有抵御过私念的泛滥。杜甫却用他一生的勇气,用他那颗敏感多情的心灵,体验着别人的喜怒哀乐。“三吏”“三别”这六首绝唱,哪一首不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体验着痛苦,又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诉说着无奈?没有一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灵,这样的诗歌是写不出来的。又因了杜甫的深刻和博大,这种思想感情被他的诗歌固定了下来,让我们这些幸运的后来者,在吟咏诗歌的时候,还能激起自己善良的愿望。

(四)杜甫还有很多写到“老妻”“稚儿”的诗歌,“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苦难中充满乐趣,调侃中充满温情。要知道,杜甫不是“丈夫正色动引经”的那种迂腐角色啊,他是那么热爱生活。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能热爱这个世界吗?一个不热爱亲人的人,能给别人热爱吗?

杜甫是那样热爱李白,尽管李白对此回应颇少,他还是在一首又一首地写着李白的赞歌,能够查到的,也有十七首之多。而李白呢?两首给杜甫的诗还都没有说到杜甫的诗歌,还有一首署名李白的《戏赠杜甫》更是充满了谐谑的味道,以至被人怀疑了真正作者是谁。“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夸奖李白的诗歌;“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感叹李白的才思;“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为李白鸣不平;“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抒发对李白的思念;“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是对李白的定论吧?在这些诗中,既有对李白诗歌积极的推崇,又有对他诗歌地位崇高的评价,也有对李白郁郁不得志的深厚同情,还有对他真挚的友谊,表现了“诗圣”谦虚的情怀和诚挚的心灵。事实上,李白也从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他甚至对那些毫无名声的后辈的评价都让人羡慕之至,可唯独对杜甫的诗歌,只字不提。所以我宁可相信,今天我们都在津津乐道天宝元年李杜的那次著名的相见,津津乐道中国诗歌天空最亮的两颗星的交汇,是我们美丽的心愿和一个动人的传说。甚至一个非常喜欢李白的朋友也不忍说了一句话:“他一如既往地关注着李白,一边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做人,一边感受并深爱着这位狂傲的天才,并不求什么回报。能够这样做的人,不能算作迂腐的人。我们一般人的交往,是达不到那种境界的。”

是啊,我们一般人是达不到这个境界的,不管是他的诗艺,还是他的人格。杜甫不但对当时已诗名高扬的如李白、王维、孟浩然一直恭维有加,对待年轻人也一直极尽赞赏,比如元结,杜甫不但非常热情地夸赞他的诗歌,而且不遗余力地宣扬他的人格,说他“道州犹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而元结呢?他在编唐诗选《箧中行》时,却对杜甫的诗视而不见。杜甫是孤独的,孤独于那颗忧民伤怀的心,孤独于一时不为人知诗情性情,以至到了晚年,杜甫吟出了“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但是这孤独并没有削减他的热情,最终他不但感动了唐诗宋词,还感动了我们这整个民族一千多年。热爱别人的人,当然会得到别人的热爱。在《羌村三首》中杜甫写到:“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这种邻交,能不能温暖杜甫的心呢?杜甫逃难山中,朋友孙宰的那盆水、那盘飧肯定温暖了杜甫:“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众雏烂漫睡,唤起霑盘飧。”还有四川节度史严武、丞相张镐,我多想当面向他们献上我的感谢,感谢他们对杜甫一次又一次的照顾帮助,才让我们今天的诗歌长空多了一颗辉照千秋万代的恒星。

当年“诗家天子”王昌龄在谪迁途中被谯郡太守阎邱晓杀害,后来河南节度史张镐以阎邱晓贻误军机之罪将他乱杖打死,阎邱晓跪地求饶:“家有老母,饶我一命。”张镐掷地有声:“王昌龄也有母亲,谁去抚养?”后来又有李白,李白戴罪流放夜郎,张镐身为宰相却为他寄去了寒衣。然后又有杜甫,杜甫任“左拾遗”才一个月,就上疏营救罢相房琯,唐肃宗大怒,几欲杀之,又是张镐,多面周旋,终于救了杜甫,继贬华州。后来不久,张镐也被贬绌罢相,这和他多次营救朝廷不喜欢的人有没有关系呢?

感谢张镐,他让杜甫多活了十年。而他曾任河南节度使,让我这个一千多年后的河南人,感到了由衷的骄傲。

(五)杜甫是河南人,祖籍洛阳,生于巩县。

巩县现在叫巩义市,是全国第一批“经济百强县”之一,巩县撤县建市后,在老县城西近十公里处又建了新城,不知道杜甫在天有灵,对他后世的同乡是否欣然。巩县人现在还习惯把老县城叫巩县,而把新城叫巩义市。杜甫就出生在巩县东二里笔架山下。陪我同去的朋友就是巩县人,吃过午饭,我们两个迈步向杜甫出生的地方走去。杜甫出生的窑洞越来越近了,而我,却越来越不敢迈动我的脚步。

每到一地,我喜欢一些人文古迹,多少年算来,多多少少也去了几十处,却没有一次,如这次心怀忐忑,情虽深,意却怯。

杜甫啊,是你的博大精深宏廊沉雄地负海涵包罗万汇让我感慨激荡回旋纡折。我是真的,真的,真的怕我的浅薄玷染了你的厚重。站在你出生的窑洞前,我轻浮的身躯和思想会飘起来吗?

笔架山下的这个地方有一个带有江南色彩的名字叫南瑶湾。杜甫出生的窑洞就在我的面前,却被一把铁锁紧锁着。我小心翼翼靠近铁门,想看到里面的一点圣物。我想,里面应该有一张黑色的方桌吧?方桌上应该有一盏油灯,小时的杜甫伏在灯下,嘴里“呀呀”的是《诗经》还是《离骚》?

朋友的一句话惊醒了我的臆想,他说:“杜甫五岁就离开了这里。”我醒了过来,是啊,这里出生了杜甫,可他五岁离开的时候,能对这里有记忆吗? 我说:“也许杜甫对这里没有记忆,但他终其一生都想回到这里。‘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首《江汉》是杜甫恋阙和思家的统一写照。一方面想着回家,一方面装着国家。” 朋友接道:“《随园诗话》说杜甫,人们只知道他每饭不忘君,却不知道他对于朋友、妻儿、兄弟、邻里都一往情深。” 我接言:“所以梁启超说他不但是‘诗圣’,还是‘情圣’啊!”

朋友的父亲是从巩县走出来的一个大书法家,所以朋友在巩县也识人颇多,他说:“联系个人,让打开这个窑洞看看。” 我阻止了他,说:“杜甫都不记得里面的东西了,我们也算了吧!走到哪里,只要能记着故乡、故园、故土、故国,也就够了。” 杜甫故居旁边有一个亭子,一个清瘦的老人在那里卖一些关于杜甫的书籍,我凑上前和老人搭话,老人告诉我,他在这里住了六十多年了,我说:“你好福气呢,和杜甫是邻居。” 老人说:“杜甫喝酒的时候叫的那个老头就是我。” 我大惊,听这话,老人不是粗人呢,细问之下才知道,老人退休前是中学语文老师,老人说:“家里出了个诗圣,我打算退休了就在这里给他看门。现在不行了,这一片要拆迁,说是要改造成旅游区,嫌杜甫故居现在太寒酸了,要气派一点。”

诗仙李白在山东 篇5

李白(公元701~762年),有“诗仙”之誉。据不完全统计,在李白传世的980余首诗文中,作于齐鲁或在他地所作但涉及齐鲁自然人文的诗文近180首(篇),约占其诗文总数的18%,这些诗文极大地丰富了齐鲁文化宝库。

开元廿四年(公元736年),36岁的李白携妻女经中都(今汶上)至东鲁。次年,其子伯禽在东鲁出生;再次年,许氏夫人卒。天宝四年(公元742年),李白又在东鲁与一“鲁地妇人合”,后生子颇黎;直到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已年近60岁的李白才将儿女迁往楚地,这时,李白已在东鲁寄家长达23年之久。东鲁何处

对于李白曾寄家东鲁这一点,学术界是无太大争议的,因为对此李白在许多诗作中都有表述,如《寄东鲁二稚子》《送杨燕之东鲁》《赠武十七谔并序》。至于李白在东鲁的具体寄家地,过去人们一直都认为是“寓家任城(今济宁)”。如清人朱骏声的《唐李白小传》一书中载,李白“已而去,之齐鲁,寓任城。”清人王琦在《李太白年谱》亦曰:“太白,之齐鲁,寓家任城。”以后的李白年谱与论著中涉及此问题的亦均袭此说。

但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更多的人认为李白在东鲁的居家地点是兖州。西北大学安旗先生在《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一书中对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的注释中即指出:“沙丘,在兖州城东门外,即李白寓家之地。”这种说法的根据还是李白自己的诗文。李白在《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一诗中,曾明确指出自己的寄家地在鲁中沙丘城:“高堂倚门望伯鱼,鲁中正是趋庭处。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归空断肠。君行既识伯禽子,应驾小车骑白羊。”1993年泗河枯水季节,人们在兖州城东南一里许之泗河内出土一石碑,碑文中有“大齐河清三年(564)岁次实沉于沙丘东城之内”等文字,更是进一步证明了兖州在北齐时就有沙丘城之称,从而揭开了沙丘的具体地点之谜,为李白寓家兖州找到了最有力的证据。1994年8月,中国李白研究会在兖州召开“李白在山东”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一致认定兖州是李白在东鲁寓居之地。

那么,李白为什么要迁家东鲁、而且一寄就是这么长时间呢?这是因为,当时李白有许多族亲在山东:其中六叔李在任城当县令,兄长在中都(今汶上)当县令,族弟李凝在单父(今单县)为主簿,从祖李之芳在济南任太守,近世族祖李辅在鲁郡(兖州)任都督,几个族弟(如李幼成、李令问等)当时也都在山东做事。李白到东鲁是投奔亲友,这一点看来不用怀疑。齐鲁游踪

李白将家人安置在兖州后的16年(公元736-751年)间,他或为访友,或为揽胜,几乎走遍了山东的名山大川、古祠胜迹,足迹所至相当于我省现在的四十余县。李白在齐鲁大地的游踪,从他的诗文中就可理出个大概。

在开元二十四年,诗人在来东鲁的途中,第一次行经汶上,并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君”一作“翁”)一诗,“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此外,李白还作了《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一诗:“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双鳃呀呷鳍鬣张,拨剌银盘欲飞去。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为君下箸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 此外,李白过兰陵(今枣庄),留下一首“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不过,这首诗的广为流传,还要归功于前些年被兰陵酒厂用在兰陵酒的广告中。天宝元年(742年)四月,李白“从故御道上泰山”,作《游泰山六首》,为泰山增添了一道奇逸迷人的景外之景。

在济南游历期间,李白曾作《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描绘了济南历城一带的湖光山色:“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其一);“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湖面正有月,独送李膺还”(其二);“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其三)。据专家考证,在金代以前,鹊山脚下一直到大明湖北、华山脚下为一片汪洋,名叫“鹊山湖”(又名“莲子湖”)。从李白的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鹊山湖水域辽阔,水面面积极大。李白的这三首诗是描写鹊山湖现存的最早的诗篇。结交杜甫

天宝三年的初春,李白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的美名放逐出宫,途经洛阳时,巧遇唐代另一位大诗人杜甫,二人一见如故。是年秋天,二人再次相遇于梁宋,而后在商丘一带又遇到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高适。彼时三人皆处怀才不遇之境,甚有同病相怜之感,于是,三人一起漫游梁宋,他们同登单父(今菏泽单县,当时属于宋州)古琴台怀古、走马孟渚泽射猎,把酒论文。杜甫后来在《昔游》、《遣怀》等诗中分别述及了这次交游:“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第二年秋天,李白、杜甫同游曲阜、邹县,李白在曲阜作《大庭库》:“朝登大庭库,云物何苍然。莫辨陈郑火,空霾邹鲁烟。我来寻梓慎,观化入寥天。古木朔气多,松风如五弦。帝图终冥没,叹息满山川。”二人还一同到鲁城北访范居士,留下一首《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诗中写道:“雁度秋色远,日静无云时。客心不自得,浩漫将何之。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茫然起逸兴,但恐行来迟。城壕失往路,马首迷荒陂。不惜翠云裘,遂为苍耳欺。入门且一笑,把臂君为谁。酒客爱秋蔬,山盘荐霜梨。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饥。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还倾四五酌,自咏猛虎词。近作十日欢,远为千载期。风流自簸荡,谑浪偏相宜。酣来上马去,却笑高阳池。”杜甫赋诗《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两人从范氏庄返归鲁郡后,还曾在饭颗山头有过一次偶遇,为此李白曾作《戏赠杜甫》相戏谑:“饭颗山头逢杜甫,头

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杜甫亦以《赠李白》作答:“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是年深秋,杜甫要西入长安,李白在鲁郡东尧祠亭上为杜甫设宴饯行,二人最终在石门分手。为此李白曾有诗《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二首。前诗曰:“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飚吹。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后诗云:“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从此以后,二人再未能重逢,但二人在此期间结下的深厚友情却使二人难以忘怀。在分别八年之后,李白曾作过一首《沙丘城下寄杜甫》,表达了对杜甫的深切思念之情:“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留诗百首

李白在居家东鲁、漫游齐鲁期间,迎来赠往,会亲别友,作了大量的诗文。如《鲁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张子还嵩阳》、《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鲁郡尧祠送吴五之琅琊》、《鲁中送二弟赴举之西京》、《送族弟凝至晏单父三十里》、《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送族弟凝之涂求昏崔氏》、《对雪奉饯任城六叔秩满归京》、《送薛九被谗去鲁》、《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东鲁见狄博通》、《别中都明府兄》、《送梁四归东平》、《赠瑕丘王少府》、《赠任城卢主簿潜》、《金乡送韦八之西京》、《赠范金乡二首》、《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送方士赵叟之东平》、《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雪谗诗赠友人》、《鲁郡叶和尚赞》、《金乡薛少府厅画鹤赞》、《观博平王志安少 府山水粉图》、《早秋赠裴十七仲堪》、《赠别王山人归布山》、《送杨山人归嵩山》、《送范山人归太山》、《留别西河刘少府》等诗,皆是诗人在居家东鲁、漫游齐鲁期间赠友送别之作。此外,像《鲁东门观刈薄》、《咏邻女东窗海石榴》、《别鲁颂》、《别东鲁诸公》(即《梦游天姥吟留别》)、《寄远》(其十)、《任城县厅壁记》、《嘲鲁儒》、《恨赋》、《梁甫吟》、《古意》、《初月》、《琴赞》、《东海有勇妇》、《将进酒》、《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忆旧游寄谯邵元参军》、《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古风》(其二十)等诗也是作于山东。

据不完全统计,在李白传世的980余首诗文中,作于齐鲁或在他地所作但涉及齐鲁自然人文的诗文近180首(篇),约占其诗文总数的18%,这些诗文极大地丰富了齐鲁文化宝库。雁过留声

在齐鲁大地上,那些早已闻名遐迩的自然名胜因为李白而愈发有名,而诗仙李白足迹所至也皆成景观。青莲阁位于兖州城东泗河西岸金口坝(旧尧祠遗址、今铁路医院院内),是为纪念诗仙李白在兖州寓家二十余载而修建的。阁为砖木结构,三间二层楼阁式,硬山顶,前面设廊,内设木质楼梯地板。初建年代已不可考,明代嘉靖年间知县李知茂重修,后倾圮。清道光年 间邑令冯云宛鸟重建,阁内奉祀除李白外,还配祀有李白的儿子伯禽、女儿平阳。此事清光绪十二年(1886)版《滋阳县志·古迹》有载:“阁在黑风口龙王庙内,其地即李白诗所云‘鲁东门’者。道光间邑令冯云宛鸟重建,以祀谪仙。”

青莲阁于1985年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岁月茬苒,风雨侵蚀,青莲阁渐呈颓败趋势,阁顶部分塌落,椽檐朽损。1996年,兖州市文化部门对其进行了重新修缮,并立碑纪念,使这座纪念诗人的古建筑恢复了历史原貌。

太白楼原名“太白酒楼”,其前身是唐代开元年间的贺兰氏酒楼。据史料记载,李白来东鲁后在“酒楼,日与同志荒宴”,贺兰氏酒楼也因李白的经常光顾而名声大振,生意兴隆。在诗人去世99年后的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吴人沈光过济宁,慕名登贺兰氏酒楼,并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作《李翰林酒楼记》,其文末云:“至于齐、鲁结构凌云者有限,独斯楼也,广不逾数席,瓦缺椽益,虽樵儿牧竖,过亦指之曰:李白常醉于此矣。”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太白楼是人民政府于1952年拨专款在旧城墙上重建的。重建后的太白楼建筑在高约4.5米的台基上,连同台基,通高20余米,共占地4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气势雄伟,巍峨壮观。

诗仙自唐开元二十四年移家东鲁始至乾元二年迁家楚地止,他在山东寓家长达23年,他自己也先后在齐鲁大地漫游十六载之久。在此期间,他的儿子伯禽在此出生,女儿平阳在此长大,夫人许氏在此去世,后妻在此续娶,留传千古的诸多辉煌诗作在此创作,与诗圣杜甫的友谊在此建立„„可以这么说,李白的一生与山东紧密相连,东鲁堪称他的第二故乡。而李白对东鲁也有着很深的感情,并在很多诗文中表达了他对东鲁的这种深厚故地之感。天宝八年,诗人在漫游金陵时,曾写过一首题为《寄东鲁二稚子》的诗:“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坠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依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姐亦并肩。双行桃树下,扶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也正是由于李白与山东的这种亲密感情,《旧唐书·李白传》、《南部新书》、《谚周诗话》等历史典籍中才误将其称为山东人了。

《诗仙-李白》的教案 篇6

备课笔记课题诗仙——李白授课人申松林教学对象七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李白的生平和相关的历史背景,掌握李白的诗与其经历的关系教学重点在李白人生的第二、第三阶段,发生了很多大事,这些大事件与李白的文学作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申松林的教案——《诗仙——李白》。教学准备李白所在时期的相关历史和事件教 学 过程教学步骤具体内容时间安排课前导入同学们,你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很多的诗词,大家回想一下都有哪些人的诗词啊?;很好,大家都说了很多,比如李白,杜甫,王昌龄等等,很多诗人,教案《申松林的教案——《诗仙——李白《。大家对这些诗人都了解么?谁能说一下你了解的诗人?;很好,这几个同学说的都不错,但还不完整,今天我们来深入的学习一位诗人,他就是‘诗仙-李白’。7分钟一、了解李白 1.“首先,我想请一位同学给我说一下你所了解的关于李白的知识。”“这位同学说的很好,还有谁可以补充的?”“很好,大家说的都不错,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我给大家总结的李白”

2.“看完我给大家总结的李白,我再给大家介绍四个关于李白的知识卡片‘关于李白的出生第’、‘大李杜’、‘李白的`剑术’、‘对他的评价’”7分钟二、李白的一生1.看完了这些知识卡片,相信大家都对李白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李白的一生’吧!李白的一生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隐居江油’、‘坎坷一生’、‘抑郁而终’。

3.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阶段‘隐居江油’5分钟

4.下面我们将重点地看一下李白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坎坷一生’,我将他人生的这个阶段分成了‘十年漫游’、‘三年翰林’、‘李杜相遇’等六个阶段。20分钟

跟着诗仙李白游安徽 篇7

秋浦河,因“溪流澄碧长秋”而得美名。

秋浦河,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而得诗名。

皖南山水醉诗人。其间留下赞美诗篇最多的是李白,而李白赞美最多的地方,无疑是秋浦河。他先后五次畅游秋浦河,留下十多首脍炙人口的《秋浦歌》。

悠悠秋浦河,源于祁门,流经石台,由贵池注入长江,形成百里画廊。而我们走的仅仅是石台境内的一小段。

青山如黛,河柳依依。葱郁的老树滨河而立,或俯临于水,或亭亭玉立。山溪小河时有汇入。由于前几天的大雨,河水涨了不少。

坐在竹筏上,静静地看着暮色里河边村庄升起的炊烟,和氤氲青山上的一轮半月。一线小桥平架两岸,碧水到此哗哗歌唱,岸上人家,白墙黑瓦隐隐流香。我看岸边,老树,树根盘抓虬长,生命张扬;树冠如伞覆盖,清绿罩梦。

其实,李白在秋浦河时心情并不好,在这组《秋浦歌》里多有反映。“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连看诗意的芦花飞絮都强打精神,可见他情绪十分低落。“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猿声也能催白发?怕真正的原因是思念故乡了吧。

秋浦河的记忆属于月亮,它的月亮是史上最清瘦的月亮。较之瘦西湖的月亮绝不逊色。“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摇荡女萝枝,半挂青天月。”水中的月在微波里碎成一面晕黄的毛玻璃。爱怜的掬水在手里,月便映在手心。明月在手,水漏月缺,这也许就是月的阴晴圆缺。

人生也真是如此吧,时光飞逝,不经意间已入衰年,只能空叹事业未成功名未就了。要不然李白窥见斑白的双鬓怎么会惊天动地的长叹呢。

其实李白不能说是功名未就。他拥有家产,虽然不能说是富甲但也绝比杜甫好上百倍,他也做过翰林学士,名扬于天下。虽然他随时可以放浪形骸超然物外,但不能忘乎所以。他的忧愁应该不是个人的功名利禄,这些他已拥有。他该是为天下为苍生而忧,也许这才是他白发三千丈的真正原因。

诗仙李白生平及其著作赏析 篇8

李白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早已不只是一个诗人那么简单。他变成一则如风的传奇,吹拂着我们,使我们舍不得睁开现实的眼睛。

念他的名字,四壁间便彷佛溢满酒香。

念他的名字,胸怀里便彷佛擂动着豪气的鼓。念他的名字,尊贵的帝王御手调羹。

念他的名字,掌权的高傲奴才也为他脱靴。

低声,念他的名字,他们看见水月轻晃,连死亡也也因为他变得浪漫,柔美。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就请暂且放下一些琐事,让我们同天上谪仙人——李白,共醉一场绝美不似人间的酒宴。

生平梗概: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是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写李白的几句诗,它像一幅素描,把李白狂放不羁、不阿权贵的性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李白,字太白,出生在碎叶(唐朝时设北庭都护府管辖,今吉尔吉斯坦境内),生于唐武后年间,卒于肃宗年间,年62岁。大约5岁那年,李白随父迁居到四川的江油县,年少的李白博览群书,很快学会了写诗作文。那时,苏颋为益州长史,对李白的才华相当讶异,他说:“是子天才奇特,稍益以学,可比相如”。20岁时前往峨眉山隐居,修道,谈佛,作诗,舞剑。大约25岁,李白开始漫游蜀中的名胜古迹,唐玄宗开元13年春,李白离开四川,沿长江而下,漫游各地,他说自己年轻游扬州时,“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又曾在今湖北安陆住过相当长的时间,在此期间,他既和友人在中原到处游览饮宴,更“学剑来山东”,寓家任城(今山东济宁),与裴政等会徂徕山,酣饮纵酒,号竹溪六逸。可见其生活的一斑。

李白的这段漫游时期,正当开元盛世,他的许多诗都已充份显示他的艺术才华。天宝初年,他应召入京,贺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唐玄宗对他很重视,让他供奉翰林院,起草诏诰。后来李白被高力士所谗,玄宗赐金让其还家,浮游四方,与杜甫成为莫逆之交。

天宝14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加入永王李璘的队伍,想协助他平乱,而肃宗忌之,杀李璘,李白因“从逆”被捕,理当杀头,由于得到朝中大将郭子仪的营救,才免除死罪,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遇赦而还,开始了一生中最后一次漫游。这次漫游历时三年多,地点主要在今安徽省南部。相传他醉欲捞水中之月,因溺死。但事实上应是肃宗宝应元年,因病在当涂谢世,年62岁。

李白一生活动主要在唐朝中期的玄宗、肃宗时代。从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就开始走向衰落,封建中央集权日益削弱,藩镇割据势力相对强大,战乱不断。李白一生正处在这个由进入全盛到急剧衰落的历史时期。他是这个时期许多重大事件的目击者和见证人,也是这个时代的卓越歌手。

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轶事:

1、姓名由来

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就很机灵。七八岁上,他父亲为了给儿子起个好名,便和他一起对诗,试一试孩子的才华。李父起头吟道:“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他先来”。李母对了一句:“火烧杏林红霞落”。话音刚落,机灵的儿子便指着院中盛开的李花,朗声接道:“李花怒放一树白”。李父听了拍手叫绝,连夸儿子有诗才。他觉得儿子这句诗的头一个字正是自家的姓,而且李花洁白如雪,很有情味,于是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2、铁杵成针

李白5岁那年,突厥人入侵碎叶,举家东迁,来到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定居。他从小聪颖过人,不少书他看一二遍就印在脑海里。但他贪玩,读着读着就不肯用功了。据说有一天,他看到一个老奶奶把一根胳膊般粗的铁杵在磨石上用劲地磨,说是要把它磨成针。李白大吃一惊:“这么粗的铁棍,何年何月才能磨成针呢?”老

奶奶满怀信心地说:“只要不停地磨下去,总有一天能磨成针。”这件事使李白悟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读书学习不也是这样吗?”从此,他刻苦读书,学问大有长进。除向书本学习外,李白还重视向社会学习。他一生出三峡,入湖北,游洞庭,登庐山,下扬州,走中原,访东鲁,进山西„„走遍了祖国的大多数省份,寻访名胜古迹,开拓了自己的知识领域,为他的诗篇提供了书写不完的素材。

3、皇帝“御床赐宴”

李白初到长安时,是十分荣耀的。据说,他面见皇帝那天,玄宗降辇步行迎接他的到来。一见面,玄宗就说:“你没有官职,而我竟能知道你的名字,可见你一定是个道德修养极高的人。”在交谈中,玄宗见李白对答如流,写的诗篇绚丽多彩,人又长得仪表非凡,甚为高兴。他让李白坐在七宝御床上,设宴款待他, 这叫做“御床赐宴。”由于有一碗汤太烫了,玄宗还亲自拿起汤匙,为他调凉点,这叫做“御手调羹。”

4、高力士脱靴

李白不仅看不惯宫中的生活,而且也看不起那些只顾谋求个人私利的权贵,甚至连皇帝及其身边受宠的“红人”都不放在眼里。时间一长,有些人便制造谣言,在皇上面前大讲李白的坏话。其中说李白坏话最多的两个人,是高力士和杨贵妃。

高力士是唐玄宗最宠信的太监,皇太子管他叫“阿哥”,王公大臣管他叫“阿爹”。朝中的许多大官都是靠拍他的马屁才爬上来的。然而,李白却十分鄙视他。

这日凑巧唐玄宗、杨贵妃由高力士、杨国忠等陪同在兴庆宫沉香亭赏花作乐,好不兴浓。贵妃因嫌所听皆为老词旧曲,无甚新意,旋求皇帝发旨宣李白觐见吟诗助兴。君臣之礼相见,皇帝赐座,觥筹交错间,已酒过三巡,皇帝乃说:太白,今日牡丹花开,贵妃邀你助兴,不要败了贵妃兴致,不然唯你是问。

原来,皇帝早知这李白好这一口,有意以酒助兴让李白乘酒挥毫。李白正色,明了这才是今天真正的“主菜”,乃正襟危坐,此一来方才赏花沾满湿泥的靴子一览无遗,皇帝道:太白,何穿这样一双脏靴子?

李白答说:臣自知有失君臣之礼,进宫路上买有一双新靴子专门进宫时穿,没想他催马太急,朝君心切,来得及换上。

说完,朝李龟年弩了弩嘴。皇帝哈哈作笑道说:此般说来,还当真怪不得你。遂命高力士取一双新靴子给李白,哪知这李白乘着酒兴径直就把腿伸到高力士面前,让他帮着脱靴。高力士心里那个恼火自不必说,想自己堂堂内侍省主管,人家想巴结着奉承着都来不及,你李白算个什么鸟什子,敢在太岁头上动起土来。可是皇帝雅兴在旁边二话没说等着呢,于是强忍怒火,弯腰替李白把靴子换了下来。

李白于是走到书案前拿起笔来,在砚台里蘸了蘸,皱眉嫌墨汁过淡,对站在一旁的见杨国忠道:“把墨给研一研。” 这杨国忠可是贵妃的堂兄,依仗贵妃权倾天下,大臣们都得让他三分,李白让他研墨,岂不是一种奇耻大辱?终究碍于皇帝面子,无奈之下只好拿起墨块研磨起来。

这件事可把高力士气坏了。因此,他伺机要对李白进行报复。有一天,他见杨贵妃正在兴冲冲地吟唱李白写的《清平调词》,她唱到“可怜飞燕倚新装”这句时,高力士乘机在一旁煽动说:“这李白真是胆大包天,他竟敢在词中将你比作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那赵飞燕虽然才貌出众,但后来由于作风放荡,被皇帝废黜了。李白的这种比喻,显然是别有用心的!”这样一来,杨贵妃也恨起李白了。从此以后,他们串通起来,经常在玄宗面前说李白如何如何不好。玄宗也慢慢对李白冷淡了。在这种情况下,李白深知,长安已不是他所能待的地方了。他上书皇帝,请求离去。玄宗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说了一些不痛不痒的话,送了他一些钱,就把他打发了。李白也不在乎,高歌大笑着走出了长安。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创造性地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抒发个人的种种感受,歌颂中国的壮美河山等等。正如一位诗歌史专家所说:在中国诗歌史上,还没有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像李白那样广阔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在艺术上,他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从而把浪漫主义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李白的诗歌成就对唐代及以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是中国人民最熟悉最热爱的诗人,也是世界人民喜爱的诗人。他的诗歌已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广泛流传。

李白与酒

读李白的诗句,有个很深刻的印象:李白爱酒。

李白的一生是矛盾的。儒家的用世济时与道家的神游求仙,纵横家的汲汲于功名与侠士的不矜其功,高远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这一对对矛盾左右着诗人的命运,真是“行路难,行路难!”

李白的一生又是浪漫的。他张扬自我,豪放不羁,洒脱乐观,如一位飘逸不群的仙子出于浊世而不染。无论有几多矛盾几度挫折,他仍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豁达,等待着“大鹏飞兮振八裔”。享受长安城的锦绣繁华要以摧眉折腰为代价,这不是诗人想要的快乐老家,人生在世不如意,索性归去,乘一叶扁舟。

矛盾与浪漫,使李白爱酒成为必然。在矛盾中坚持浪漫,以浪漫去对抗矛盾,这种激烈的碰撞是惊心动魄的,诗人可以在酒的世界里忘记伤痛,得到片刻放松。于是我们看到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自得;看到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洒脱;更有“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狂放。然而“但愿长醉不愿醒”只是一种愿望,“与尔同销万古愁”也只是“举杯消愁愁复愁”。他知道醉酒之乐是短暂的,于事无补的,可是如果不醉,就连这短暂的快乐也没有了。诗人就这样在理想与现实,酒醉与清醒之间徘徊,也留下了许许多多饮酒的诗句。

因为李白浪漫,所以他的饮酒诗句中总洋溢着劝饮行乐,开朗乐观的情调。可铁的现实总无法成就浪漫的理想,不痛苦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饮酒时。诗人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可以让人看到他压抑在内心的苦闷挣扎。即使是轻松自娱的“对影成三人”也蕴含了一份孤独与无奈。诗人浪漫而坚强,饮酒时总会含笑而歌,但真感情在不经意间的流露使他本欲掩饰的痛苦欲盖弥彰了。在我看来,他作饮酒诗,在诗中他仰天大笑,他越纵情欢歌,这些都是诗人埋葬痛苦的坟墓。他的饮酒诗句有那么多,在诗中他有那么快乐,是真的吗?我只看到数不清的,墓碑上写着“痛苦”的土馒头。,他“功成身退”的理想如天上月亮,遥不可及;在醉酒的世界里,理想化为水中月,他为此付出了生命。诗人借酒埋葬痛苦,最后干脆把自己埋掉了,是痛苦太多了?还是他太爱酒了?我们没法知道,但这却是个圆满的结局。如果像这样一位浪漫的天才晚年竟要受穷困孤独,饥寒病痛的折磨,茅屋为秋风所破,潦倒而终,或如屈大夫含恨投江,让现实抹杀最后一缕浪漫,那真是太残忍了。

心驰神往,恨不能穿越历史的云烟与诗人推杯换盏。今朝明月曾照古人,那就让我也举杯邀明月吧,怀着对诗人深深的崇敬„„

代表著作:

1、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措写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反映出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蜀道难: 《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旧题。齐梁以来,诗人多以此题描写蜀道的艰险。李白此诗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远远超出了以往的同类作品。它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路线,抓住沿途各处的景色特点来展示蜀道之难和山势的高危;用泼墨山水式的笔力,酣畅淋漓地描绘出山川的壮丽;以丰富的想象,将神话,传说与现实融为一体。诗人还设想,万一有人据除险守关,便会为非作歹,从中寄寓了他对时局的关切。全诗句式长短错落,音节铿锵有力,气势磅礴,豪迈奔放,堪为李白浪漫主义诗篇的代表作。

3、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是唐代大曲名。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有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前赏牡丹花,命李白写新乐章,诗的内容是歌咏名花与美人。第一首赞颂贵妃美如仙女。全诗构思精巧,写得清丽自然,咏花咏人,难分难辨,表现出诗人极高的描绘能力。

4、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的《行路难》共有三首,均写于天宝三载,李白离开长安以后,天宝元年,李白满怀豪情来到长安。唐玄宗叫他供奉翰林,诗人得到的不过是御用文人的待遇,宏大的理想和热切的期望都化为泡影。诗人又受谗言离间,被迫离开长安。

5、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北。风景幽美秀丽,山上旧有敬亭,是南齐诗人谢朓的吟咏处。此诗写得平淡如水,若秋云行空,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态度。

6、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 轻舟己过万重山

公元759年,李白长流夜郎,行至 四川奉节县白帝城,遇赦得释,回到江陵。本诗就是途中所作。诗中抒写了他遇赦后欣喜的心情。月下独酌其一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古】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韵译】:

李白为什么被称为诗仙 篇9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另说郭沫若考证李白出生于吉尔吉斯斯坦碎叶河上的碎叶城,属唐安西都护府(今楚河州托克马克市),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李白的诗作在全唐诗中收录于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传世。

李白的诗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内容表现出蔑视庸俗,反抗和不媚权贵的叛逆精神,歌颂游侠和仙道,被誉为“诗仙”。

“诗仙”的雅号最早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起的名。据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前小序记载,李白初次来到京都长安,拜见诗坛名宿贺知章,将其诗作《蜀道难》奉上。贺知章读罢,惊讶不已,称李白为“谪仙人”,意为天上下凡来的神仙,并邀请李白来酒店畅饮,解下所佩带的金龟作为沽酒之资。从此,长安城的人都把李白称为“诗仙”。

杜甫把李白的“诗仙”雅号进一步发扬光大。杜甫在诗《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写道:“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贺知章雅号“四明狂客”,诗的前两句说的就是这个事。杜诗以纪实见称,足见“谪仙”之说当有其事,后世遂以“诗仙”称呼李白。

李白不仅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民间知名度最高的古代诗人。他的诗妇孺皆知,老少咸宜。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语言清新明畅,情感强烈执著!千百年来,正是这些言浅意深的杰作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培育着我们对祖国、亲人、朋友,对自然山川的深情厚意。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绝对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他的一篇篇旷世之作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虽跨越千年,却光彩依旧。李白又是一个矛盾体,他经历过盛唐的太平盛世,也饱受过“安史之乱”的战争苦痛,他的文学成就与他的仕途经历构成了他人生中的两个冷热极端,命运总是让他在成功与失败间游走。

上一篇:县质监局服务承诺书下一篇:唯美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