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引发的思考化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自从参与研究“以先学后教为主,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展示交流预习学习成果,进一步达成预设目标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将这一理念更好的体现在我平时的化学教学中,使新课程理念得以更完美的展现呢?这的确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时间去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的问题。我也一直在进行着尝试,尝试各种形式的“先学”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应该说尝试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因为每一次尝试都凝结着我的思考与进步,这也让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要肯去尝试,肯动脑思考、肯去总结,就是一种成功,成功是一种态度。
上第三单元课题4“爱护水资源”这节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改变了以往由教师去搜集相关资料,再由教师展示、讲解的做法。
课前,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目前我国、我市水资源状况如何?
2、我国人均水量在世界的排列情况如何?这给你什么启示?
3、水污染的来源有哪些?如何防治水污染?
4、做为一名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应该如何真正参与、做到“爱护水资源”?
问题抛出后,把学生分成四个大组,让各组选择一个问题,然后去收集相关资料,上课时拿出来与全班同学共享。
说实话,我还是有些不放心,自己仍做好了第二手准备,万一学生没有实际行动,或找不到相关资料,那我就按以前的方法自己讲。终于到了上这节内容的时间,走进教室前我的心情是复杂的、不安的。当进入教室,看到学生们兴奋的、迫不及待的表情时,我才放心,心情也变得轻松起来。简单开场后,我便组织各小组展示自己准备的资料,没想到,他们准备的资料还挺丰富,图片、文字都有(遗憾的是本校教学设备落后,学生无法准备、展示音频资料)。当一个小组汇报、展示完后,若其他小组的同学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有更深层次、更丰富的资料,便会迫不及待的举手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间自发的讨论就这样开始了。而我,只是在一旁认真的倾听,当发现有不足或有遗漏的时候,我便设置一些疑问,引导其他组的同学也参与近来,相互补充,这样,避免发生本组不准备的问题不关心、学习知识出现缺漏等情况,同时也培养他们“协作、共享”的学习习惯。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都非常高涨,直到下课铃响起,他们还意犹未尽。
这节课,学生在我为他们搭建的平台上充分的展现自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整节课的氛围是民主的、和谐的,学生在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轻松的掌握了知识。
因此,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至少应做到:
1、转变教学观念,把时间留给学生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许多老师课前查阅大量资料,课上滔滔不绝,教得十分卖力,总以为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讲到了,才能得到安慰,才放心,才“对得起学生”。但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对此,我们有的老师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感叹: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真难教!其实,问题不在学生,而在老师。主要是因为老师没有采取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法,所以学生“不领情”。新课程标准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不是以教师教了多少作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学了多少掌握了多少作为标准。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改变教学观念,精讲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自学后完全能理解的知识,掌握的知识就不要多讲;只有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才讲;对于需举例分析的知识,让学生自主完成,不能完成的教师才加以引导。把课堂上的时间节省下来,留给学生去思考、探索。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又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有过形象比喻:“作为心智脂肪储备起来的知识并无用处,只有变成了心智肌肉才有用”。如果我们教师总是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学生真的会对学习感到“味同嚼腊”,失去兴趣,试想谁愿意去嚼别人已经嚼过的甘蔗呢!过去,我们是学生的师长,而今,我们应是学生的“导航员”。
2、把空间留给学生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欲望。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民族,终究要被淘汰。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关键在课堂上由教师培养,所以教师要营造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知识教“活”,使学生学“活”,最终达到“活”学。
3、把自由留给学生,但要注意思想引导
现在学生年龄虽小,但思想敏锐,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有自己的一套,特别是受当前社会上的一些偏激思想的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英雄主义思想不少见,他们对于老师的思想教育内容和书本上的一些精神,往往不以为然。面对这些问题,如果老师不注意正面引导,并及时纠正学生思想观念中的误区,恐怕不仅影响教育效果,更会影响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在特定的场合, 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 面对同行、教研人员或专家, 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所任课程的理解, 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 然后由听者评议, 说者答辩, 相互切磋, 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单从说课的定义就知道, 这个活动的组织需要教研组的所有教师聚集在一起, 针对同一内容各人发表自己的设计理念, 最后经过讨论得到一个提升。而实际上, 由于职校的特点, 不用说讨论同一课题, 所有人就是集合在一起聊天的机会都很少。这是我们在以往的备课中存在缺失的地方, 以后应该有个大的改进。我们在说课实践中认识到, 这个定义是不全面的。根据我们的理解, 说课就是教师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具体课题, 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说得简单点, 说课其实就是说说你是怎么教的, 你为什么要这样教。
二、说课的主要内容
说课程标准 (大纲) 及教材、说课题教材的编排体例、说教学对象 (学情分析) 、说本课题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时间安排、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法、学法) 、教学环节 (媒体、环境、实施步骤) 、说评价说反思 (课后说) 。
三、说课的意义和作用
1.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通过说课, 让授课教师说说自己教学的意图, 说说自己处理教材的方法和目的, 让听课教师更加明白应该怎样去教, 为什么要这样教。从而使教研的主题更明确, 重点更突出, 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2. 说课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通过说课, 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清教学的思路。这样就可以克服教学中重点不突出, 训练不到位等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一方面, 说课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 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 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 说课要求教师用语言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及设想表达出来, 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4. 说课没有时间和场地等的限制。
认识到了说课的诸多好处后, 我开始思考了如何在我的化学课上发挥说课的优势。我决定要吃透说课中的要点, 把它渗透到我的教学中来。原先面对新的一节课的内容时, 我会边看书边找重要内容写在教案上。再单独看书, 找出重点内容勾画出来。那样的备课准备工作非常简单, 我也省事。可是到了课堂上, 讲起课来, 看一眼书讲一会, 完全没有清晰的思路可以顺延。对学生提问也发现有时学生完全不知所措。应该是逻辑性不强, 提问与下面的讲解关联不密切所以起不到很好的提问效果。课堂上有时提出一个问题, 叫小组讨论, 由于没有提前计划好该提什么问题?应该注意哪些地方?谁来回答等等。所以问题布置下去有的人自己思考, 有的人压根不看题, 还有的人到处乱跑, 整个教室看起来就像自由市场毫无秩序。这样的课堂是毫无效率的散沙, 我要改进备课, 首先从说课开始彻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后来我就以化学基础中的一节内容开始准备说课资料, 通过这次说课内容的准备, 我发现了自己对于这节课的教学已经有一条很明确的思路, 如何导课,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 对于某个知识点应该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等等都胸有成竹。忽然发现好像化学从来就没有像现在这样也有一条非常简单的方法, 让人教起来逻辑性很强。但也要注意, 说课毕竟是种实践性较强的方法, 不能把它当成一种理论过分研究, 那样没有意义的。要说好课, 平时就必须做到“脑中有理论, 眼中有学生, 胸中有教材, 手中有特色”。这也是化学教师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所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摘要:通过举办一次说课讲座, 我开始反思以往的教学模式能否继续达到教学实效。本文从说课对教师教学备课及讲课的影响, 提出这种教学改革方式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学会带来焕然一新的新思路。
课下经过了解得知,自从教室里安装了多媒体,教师就经常使用多媒体完成实验教学,因为这样操作既能保证成功又节省时间,虽然有些实验适宜学生亲手操作,但由于教师担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生意外,受到伤害,不敢让学生操作。日常教学中不愿采取“探究式”等新型教学方式是因为教师担心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唯恐在限定的教学时间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影响成绩。我觉得,教师的这些想法和做法,不是个别现象,应该属于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乡镇中学。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应考虑以下几点。
一、理解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2009年河北省进入新课改,从高一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新课程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本理念包括:走出单一的知识传授目标取向,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回复学生在知识构建中的主体性。很明显,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舍弃“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舍弃“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传统学习方式,教师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尝试“探究式”、“讨论式”等新型教学方法,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常思考、勤探究、多动手,既注重学习过程也注重学习结果,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教师们应该大胆地舍弃陈旧观念,仔细研究新课程理念,深刻剖析理念内涵,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不要“穿新鞋,走老路”。
二、突出化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化学课堂教学涉及实验教学,很多化学知识必须结合实验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以,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效果高低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处理实验。无可非议,学校装备多媒体教室是为了让教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能给学生提供鲜活的画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反映出教师制作课件和使用多媒体的能力。但对于化学学科来说,很多实验如果教师设计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交流发表的探究环节的全部或部分[2],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会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而且经过教师亲手操作或学生亲手操作的实验更能让学生感受实验的真实性,同时体验取得成功的情感,激发寻找失败的好奇心,且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学生更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永记不忘。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每一个实验的特点、步骤以及预测、体验、分析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参与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性实验可能需要花费时间,偶尔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可能失败,但并不说明我们白白浪费了时间,代表着教学失败,没有收获,恰恰相反,有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是看不到的各种能力的发展,意想不到的更大成绩的获取。强调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不是否认多媒体课件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有些危险性比较大、不易演示操作的实验、不具备实际操作条件的实验、难度较大的实验等还是需要用多媒体课件完成。在放映课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也会提出很多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不是依靠多媒体达到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条条框框的目的。
三、营造新课改氛围,达成推进课程改革进行的共识
应试教育理念已经使师生们习惯了“灌输-接受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再加上注重知识掌握的考试理念,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认为,教学改革顺利进行仅依靠教师理解新课程理念还不够,还应该加大教育行政领导、学校领导的监管力度,营造实施新课改的氛围,达成推进新课程改革进行的共识。领导重视、营造新课改氛围、达成新课改共识是新课改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只有领导重视新课改才能创造新课改环境,促使教师们达成新课改共识,推进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在学校,新课改氛围主要体现在领导督促教师们按照新课程要求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形成每一位教师都有要求进行新课改的意愿,每一节课堂都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知识的新局面。教育行政领导、学校领导、教研员应高度重视教师们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工作,多组织公开课、示范课、交流会,做到常指导、勤监督。启用新课程前,领导们组织的聘请新课程专家、学者对教师们进行的培训工作应遍及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而不是忽略了乡镇学校教师,仅仅要求省骨干教师或市优秀教师参加,应该让每一位教师感受新课程改革的力度,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强化每一位教师对教学改革的需求。另外,考试制度的改革也是领导层面的事情,也应随着新课程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因为考试目的、内容等都影响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所以,为了把新课程改革进行全面、彻底,应该达成教育各层面的新课改共识,营造教育各层面的新课改氛围。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努力搞好学科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与低是由教师的业务水平、思想素养决定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既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还要有较强的思想素养,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高雅的气质影响人。教师以保护学生的心态不安排学生亲手操作实验,不但会扼杀学生动手锻炼的机会,毁灭学生可能对化学实验萌发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且会使学生产生误以为实验很危险、很可怕的阴影,还会使学生产生惧怕化学、不敢学化学的思想负担。教师怕学生实验发生意外伤害,怕承担责任,可能是因为教师对化学实验了解不够。适宜学生操作的比较简单的化学实验,由于学生失误导致的身体受伤害,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教师懂得如何处理实验中发生的意外且处理及时,不会造成很大伤害。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要求教师耐心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消除学生顾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为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新一代社会接班人,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化学知识,仔细研究化学实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搞好化学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息烽县流长中学教师:陈建华
距离中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们的教学也进入最后的阶段,现在开始的第一轮复习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对于这段时间的复习我有很多感慨,也有很多收获,对此有以下几点反思和体会:
一、重计划性,忌盲目性
初中化学知识比较凌乱、分散因而要充分认识到复习不是简单的“热剩饭”,而是再“升华”、再“提高”,这就需要在复习时,不能是对知识的简单罗列,因此我在复习知识点时以考纲作为基础,并配合资料进行集中训练使得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基本知识框架图,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并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因材施教,忌好高骛远
我所任教的三个班级中实际情况都不一样,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对每一个班级的要求都有所不同使好学生“吃饱”的同时又要“吃好”;中等学生进一步“吃饱”;差生吃的了。此外,在狠抓教学的同时,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状态反常的学生一经发现,我主动与班主任沟通,以便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其加以引导,使其尽快调整好状态,去迎接新的挑战。总之,教育和教学都需要切合实际的因材施教,忌偏离实际的好高骛远。
三、及时反馈、强化指导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我及时地通过简单、双基性的练习和课下提问及时反馈,抓住学生的漏点、易错点、易混点强化指导,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选题是关键,要少而精,有梯度性、层次性,适应于不同此的学生,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取,各有所进。
一、做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建设者
(一)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1.把“生活世界”作为化学课程内容的范围。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化学”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例如,学生提出为何擦亮了的铝饭盒蒸几次饭后又会变暗?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深刻理解了金属发生的缓慢氧化。
2.通过学生反思性、创造性实践建构人生意义。因为课程所提供的内容是与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而获得,而需要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有关教育内容的东西或文本,而是把课程动态地理解为学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例如,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燃烧现象的探究,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浓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深刻了,懂得了如何让可燃物充分燃烧,如何安全用火和灭火,大大提升了学习化学知识的品位。
3.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实施课堂教学。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我们不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活动方式。例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走访,了解了当地近三十年来水资源的变化情况,获得当地水资源从“很好—被工业化生产所污染—正在被综合治理”的第一手资料,反思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自觉地做水资源的保护者和宣传员。“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理念,是一名化学,教师进行课堂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的根本落脚点。
(二)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积极推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式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了原有的按教材内容灌输的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化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学生进行了一周的课外自主探究活动,比较了铁制品在不同介质中锈蚀速度的快慢,然后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得出了影响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因素,寻找防止和减缓铁制品锈蚀的方法和措施。学生学习知识更加灵活,理解知识更加深刻。
(三)尝试运用新的评价—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多元化”。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个人思考,尝试运用学生成长档案袋、小论文、答辩、各式各样的小制作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并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评价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持续的行为,确保了评价的自身不断完善。例如,组织学生举办化学晚会,每个学生表演一个趣味小实验,学生当评委,使学生有成就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教师教学行为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教学观念: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个性教育意识。
在教学上我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并非让每个学生、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如备课不用一种模式,课可用不同的方法,考试不用一把尺子,评价不用一种标准。树立了有差异而无差生的素质教育基本观点。对待学生的差异,不是完美主义地只用一种尺度去衡量学生,更不是要求学生处处学老师那样,没有失误。而是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二)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为中心向能力发展为中心转变—树立课程目标意识。
教学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彻底改变了以往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树立了课程目标意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关系: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树立了主体意识。
1.学生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训练,并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实质性教学活动。
2.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探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自求解答,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认知活动:重视结果教学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树立了训练意识。
张睿
本节课的困惑与反思:
困惑一: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实验都要使用到天平称量,托盘天平的操作不怎么复杂但学生用起来却很慢,占时间较长,影响定律原因的内涵挖掘、影响知识巩固应用的深入。但在反复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熟练了托盘天平的使用。若使用电子天平,节省宝贵的时间,很快能得出定律,进而分析原因和安排巩固练习,还能进行改进实验装置等创新能力培养。可实施课堂教学时我只能选择托盘天平,而别的选择很难实现。
困惑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设计有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碳酸钠与稀盐酸、镁条燃烧六个实验。只有蜡烛燃烧最熟悉,其他实验第一次操作,也只能知道它是化学反应,对现象,反应本质不熟悉,会影响知识的形成。再有实验的数量多,占用时间长,影响知识能力培养的进一步挖掘。课堂教学时我只选择了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四个实验,不知是否恰当。
反思一: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的指导作用。本节课设计实验有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镁条燃烧。探究活动多,学生参与多,活动形式开放。在组织这么多活动的同时,要组织学生总结出守恒定律,要分析原因,要巩固应用守恒定律,还要组织进行装置的创新改进。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而更重要的是引导者。教师给学生的不应是平坦的道路,而应是正在修建的桥桩或是杠杆的支点,让学生自己搭建桥梁,操起杠杆实现应有跨越。
反思二:教学设计要强化追求“预设和达成”的统一。在百分之百成功的铁与硫酸铜溶液分组实验中,学生体验深刻。在平坦顺利地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未能展示学生的许多设想和猜测,会失去许多探究机会。所以,备课时要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做出些针对学生认知思维方式预想,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和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将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课堂的教学才有活力和生机。
反思三:要适当强化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在学生自学习方面,不是教师领着学生说边说边做,而是教师用预想的设计实施教学。此过程还应有实验不同的分组,以便对现象不同,装置不同,结论不同增加分析,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总,提炼,得出结论,可能会更恰当些。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在探究实践中的合作,使学生在多种体验中形成共性的认识,来体验自然科学的实际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严谨和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的实际过程;认识实验是化学获取正确结论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对化学实验的各个环节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节课我们是按照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以及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思维过程,层层递进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完善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
本着“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将化学应用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我们用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看似物质消失了为切入点,引出物质的质量哪儿去了,即本节课的研究内容。通过课后练习体现了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理念。如:“邮寄广告:水可以变成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启发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方式;新课标
新课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应能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 投入到新课程改革。而做好教学反思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环节。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合理结合起来, 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给予思索与修正或支持与强化, 给予肯定或否定, 从而提高教学效能。教师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手段单一, 会使学生对学习乏味, 也制约着学生的思维, 因此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才能提高探究兴趣及学习效率。教师要用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刺激, 来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 要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体, 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目标, 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 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 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 改变了以往的模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爱好, 选择适合的课程。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首先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需求, 为他们提供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更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 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对正确的给予支持和指导, 对错误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错”, 从而改“错”, 让学生在“错”中探究并走向“对”的过程, 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根深蒂固。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又让学生在反复磨炼中自己寻求答案, 养成了学习化学的良好习惯。
二、优化教学策略, 注重学生反馈
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程, 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模块。要注意把握内容的整体性, 创设能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 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与学习中发现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和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如“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较为抽象, 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引导学生,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讨论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并采用模甘肃通渭●庞定亮
型、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教学效率。
三、重视探究学习活动, 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动态的教学信息、情感交流的过程, 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让学生自己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探究, 通过观察、调查、阅读、讨论、实验等方式, 凭借已有的旧知识进行大胆探究。学生通过自我探究, 不断地在探究中获取新知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师应经常提供引导的设想,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猜想, 组织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态度和创造能力。例如, 讲解原子结构时, 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小球表示原子核及核外电子, 通过直观的模型让学生掌握其结构;讲解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时, 可以用动画形象地展示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讲解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有关问题时, 尽量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故事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更要在教学中善于向学生提供在形式和解答上均具有多样性的习题, 诱导学生多途径、多方向思考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发散思维的能力。
四、突出化学学科特征, 注重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所以, 化学教学中应多开一些有趣的小实验, 引导学生多做一些家庭小实验, 尽量让化学实验教学多样化、多元化, 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又发展学生喜欢、赞赏化学的个性。比如, 有机化学模块, 有机化学种类多, 涉及副反应也多, 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针对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 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尤其有机实验在教室中不能直接进行, 教师可以选择录像教学, 既保证学生的安全, 又保护环境, 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介绍, 使学生容易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 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这样, 既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又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总之,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总结和回顾,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要走出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 不断地探索, 找到种种用好新教材的独特思路。我们相信新教材的实施会为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水平, 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極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N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癣归纳、补充的能力。
总之,实施化学创新教学的目的是:在使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进行思考、探究和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
通过听课、评课,我认为:
1、习题要“少而精”
“少而精”的习题是习题教学成功的关键。化学习题类型繁多,学生手中的习题资料也品种不一,如果面面顾及,势必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为此,教师必须精选知识覆盖面广、典型的习题组织练习与剖析,从中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以达触类旁通之功效。2.要启发讨论
练习评析积极启发讨论,这是习题教学成功的保证。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练习返馈的信息,积极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3.传授方法与培养能力并重
培养能力、传授方法是习题教学的目的。习题教学不能只着眼于解几道习题,而要着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为此,教师应多方设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通过习题的讲、练、评、议,启迪思路,传授方法,培养能力。
全区化学教师优质课大赛听课反思
5月22日——23日全区化学教师优质课大赛在银川十五中举行,我有幸听了参赛教师的课。参加此次大赛的教师都是从全区各市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作为全区化学教学上的佼佼者,他们堪称教学高手。总体来看,整堂课结构的严谨,层次的清晰,教学环节的环环紧扣,师生的平等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充分体现,所以本次听课收获颇深,受益非浅。
一、重视实验探究,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
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新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大赛中讲课教师大都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引者。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过程,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与合作,鼓励学生创新。这样在观念上的平等、开放、民主,在过程中的自主、体验、个性,在形式上的生动、多样、有趣,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课堂教学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为创新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化学天地中自由翱翔,真正改变了学生在学习时的被动局面,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学民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师生人际关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师生关系融洽,教师教的热情高涨,学生好学乐学,课堂气氛活跃,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次参赛老师的课都能体现出这一点,教师加强了与学生的交流,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不是一味地强调教的权威,而是完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每堂课都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信任老师。所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能够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学生的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本次优质课大赛中,大部分参赛教师就较好地体现和反映了这一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需要”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需要,能够摒弃师道尊严的思想,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营造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居高临下,唯我独尊,一言堂等家长式作风,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样就真正让学生感觉到了学习的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本次听课学习,我看到了别人的优点,也看到了自身的缺点,别人是自己最好的镜子,我感到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自身的素质也急需提高。课堂教学犹如演戏,编、导、演每个环节都要充分地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让教师愉快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的目的!
三.。。
12月18日,“平和县中学校长公开示范课”第二站活动在我校举行。本人在九年级(2)班开了一节题为《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公开课。戴副县长、教育局陈局长、教育督导室叶主任,中教股曾股长等和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室教研员、片区中学相关学科教研组长一行20多人同堂听课观摩。本人虽从教20来年,但是却从未上过初中的课程,勉为其难,总算基本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把整堂课算是完整地结束了。
由于是有关化学计算的课题,很难上得花俏,这堂课我主要通过讲解例题与当堂练习讲评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台),尽量使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对这一化学知识点有所得。本堂课部分教学情景如下:
1、导入新课。直接点明课程目的:化学方程式表达的是纯净物之间的关系,而生产实践中的原料以及产品不一定就是纯净物质,计算时应该如何解决上述矛盾?
2、教学过程。复习写出混合物与纯净物之间的计算公式,而后例题、习题讲练结合,及时设问,穿插展示学生的当堂练习并给以适当的点评。然后讨论提高,总结出理科类计算题的一种学习方法:学会如何给同一题目改题“变脸”,不就题做题,而是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会知识点之间的迁移。
3、尾声。在展台上展示温馨的一行 “回家别忘了温习功课”布置作业。
课后,听课的同行们评课,一致认为本堂课上的成功。主要有:课堂语言丰富,课堂气氛活跃融洽,能不时给学生以鼓励和微笑,给学生以学习的信心;很合理的使用了多媒体展台,计算、习题讲解这种课型,展台的使用能直观地展出学生解题过程,易于对比点评,并能大大增加课堂容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习题“变脸”给的是“渔”;习题旁生动的“大头贴“和“回家别忘了温习功课”融情感教育于点滴中等
感谢领导和同行们的指导和鼓励,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自己还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如:解题的规范性,本来想通过两道简单的例题
在进入本课堂的内容之前,老师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爆炸,溶洞)来提出问题。哪个反应快慢?来引出今天要讲的化学反应速率。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引出反应速率后再以提问的方式把学生带回课本,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内容来回答有关反应速率的定义、表达式和单位。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然后再通过简单的计算题来教学生利用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进行运算。印象较深的是,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利用学生的错误回答深入到对化学反应速率定义的理解。再次强调化学反应速率是对于浓度的变化量。然后正确的和学生讲解三段式的解法。让学生求其他的反应速率,通过学生自己在求解的过程中发现计量系数之比和浓度变化量之比的关系。
再引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通过日常生活中要想牛奶不变质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从而得出是改变了温度的因素。通过课堂的气氛可以看得出来,这样的教学是较成功的。老师在将要讲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都可以利用生活的知识来引导学生,让学生一步一步的跟上老师的步伐。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对学生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理论与实践两个基本能力的提升。为了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将实验教学引入到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知识探究、理论创新的意义重大。笔者集合实际教学体会,提出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化学实验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新课标下,学生已经从传统应试教育被动吸收知识转变为素质教育下主体探索知识。课堂教学上,学生的主体性更强,教师由课程主导者变成引导者。所以应用实验教学进行化学课程讲解时,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演示中,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具体设计上,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实验的方式,使学生进行合作实验与共同探究,通过合理的引导,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将枯燥的理论学习转变为趣味性高的实验探究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在讲解“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探究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的过程的变化,让学生对课程有初步了解,实验过程中学生记录化学反应现象,教师再讲解课程的实际内容,向学生讲解实验原理。
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传统的化学课堂中,实验往往是由教师演示,上课前按照课程的要求演示实验,再进行相应内容的讲解,实际上这种教学形式起到的作用并不高,学生的探究思想与设计能力得不到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低下,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培养。所以,在新课标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将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我进行实验,并且不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课本的操作进行实验,但是在学生创新实验设计过程需要获得教师的批准,确保实验操作安全并且能够获得相应的实验结果。比如,在学习“氧气的制备”内容时,可由学生自行选择实验器材与反应材料,给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机会。
三、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
传统的化学实验课堂,学生进行的实验往往为验证性的实验,即根据课本内容或者教师在上课前演示的实验过程进行结果验证活动,这种实验教学结果往往比较固定,只是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操作进行实验即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根本不用解释实验结果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实验等问题,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利。因此,为了使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帮助,教师应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由教师设置问题或者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进行结果探究,增加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探究能力。比如,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产生氧气”的实验中,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探究“提高高锰酸钾的分解率除了加热还有什么办法”、“怎么才能将分解的氧气完全收集起来”等,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
四、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挖掘学生创新潜力
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合理的引导消除学生对化学实验的陌生恐惧心理,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在具体实施上,教师需要在实验课堂中营造出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愿意进行化学实验,并且设置相应的探究问题,挖掘学生思维与创新潜力。比如在进行对硝酸钾与氯化钠结晶的分辨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猜想:为什么硝酸钾晶体在降温后会析出,而氯化钠却维持溶液状态?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初步得出判断:溶液中硝酸钾的饱和度与氯化钠高;硝酸钾受温度影响程度比氯化钠高等。在此类猜想的驱动下,学生积极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在轻松愉快与浓郁的探究氛围中使学生创新潜力得以发挥,进而达到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率的根本目的。
五、结语
总之,新课标背景下,化学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在自我探究与创新思维想象中不断获得个人能力的提升,真正达到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强,石夏燕,马学兵.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课程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228-232.
[2]秦晓杰.新课标下如何做好高中化学教学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274.
[3]何素娟.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究[J].科技信息,2011(31),407.
一、教学反思的时代背景
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 我国教育界逐渐认识到“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行则疑, 疑则思, 才能思则进。教学反思是教师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基本手段, 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法律经济学家、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更是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教师在实践中掌握了这种手段, 无疑会获得自己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工具。
中学化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化学教育改革成功与否同样在于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的提高。中学化学教师要适应新一轮教育改革的要求, 不断自我更新, 自我发展, 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升华, 只有这样, 才能提升中学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使中学化学教育改革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
二、化学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化学教师撰写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不断探索和解决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适应教师“学会教”和学生“学会学”的需要, 从而提升教学实践的理解层次, 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它是教师发自内心、深思熟虑的行为, 教师只有养成反思的习惯, 把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学活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因此, 教师做好教学反思必须要做到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 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成为不断完善教学反思和在教学反思指导下完善教学的过程。
1. 寻求优化设计, 进行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 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每一节课前,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设计, 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思路, 预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构想可能有的教学效果等。为了使教学预设更科学、更有针对性, 必须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反思:如教学经验与课程标准、教材 (新、旧教材, 不同版本教材) 之间的统一, 分析学生的学情, 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等等。
【案例1】开学第一节课, 受到马宏佳教授的启发, 笔者总会设置一些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1】同桌两个同学为一组 (纸张大小确定) , 探究升降机降落的时间跟哪些因素有关。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 你有什么心得和体会?
学生通过自主确定升降机各组成部件的长度和宽度, 得出五花八门的答案。通过活动, 学生明白了在科学研究中控制变量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而小组合作非常重要。
【学生活动2】分别向盛有等量清水和食盐水的烧杯中放入等体积的冰块, 猜想冰块在哪个里面融化更快, 猜想后, 用事实说话。
通过这个实验, 笔者想告诉学生, 如果他们能够经常注意观察在自己周围所发生的化学现象, 思考和设法进行模拟或实验, 大自然将成为无所不包的大课堂。
2. 打造高效课堂, 进行课中反思。
在当前形势下, 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是教育发展从数量满足期向质量提升期的新课题。要完成这一课题, 必须依据教育规律, 掌控课堂教学这一引擎, 并通过高效课堂的研究来不断激活这一教育发展的着力点, 使其发挥重要作用。
【案例2】氯水成分的探究。
【情景再现】氯水成分的探究教学是一个难点, 在氯水的成分探究教学中, 笔者让学生随堂制取氯气并通入水中制得氯水后, 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
问题1:氯水呈什么颜色?它与什么物质的颜色相同 (相似)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氯水中含有什么分子? (学生通过对比氯气和氯水的颜色和状态很容易得出氯水中含有“Cl 2和H 2O”的结论。)
问题2:氯水由哪些元素组成?在物质的分类中应该属于哪一类呢? (学生很快就得出了结论:氯水是由氯、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属于混合物。)
问题3:大家尽可能的猜测氯水中可能存在的成分, 并思考用什么实验方法来检验这些物质? (学生参与很积极, 并写出了很多的物质。笔者边走边观察, 并及时修正了学生的一些错误的化学式。)
……当学生往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 发现溶液先变红但很快又褪色了, 觉得很困惑, 于是我趁机引出下一个问题。
问题4:往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 溶液为何变红?为什么又褪色了?难道是试剂变质了?我在实验室中换新试剂也试过, 现象也一样, 大家说说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溶液变红能证明有盐酸存在, 褪色说明有漂白性物质存在)
问题5:“有道理。但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呢?是氯气、水、盐酸?还是别的物质呢?”我追问道。 (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很快否定了氯气、水和盐酸。说明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
【反思视点】当完成这节课氯水成分的探究教学后, 我感觉到很满意, 设计的五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一直围绕着学科的主干知识在开展, 学生不仅顺利的完成了探究活动, 还从中培养了探究的能力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探究活动过程中感受到化学的美, 这些都体现了提问的有效性。
这些教学亮点充满了教学的智慧, 饱含着许多教学理念, 体现着教师教学的功底。如果能及时记录下来细细分析, 是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对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是很有意义的。经常反思课堂亮点, 把亮点积累, 在今后的教学中把亮点更好地加以运用, 以更优化的教学模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3. 强化教学效果, 进行课后反思。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 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如果教师在每堂课后都能仔细查找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 对课堂教学失败的原因认真地剖析, 多积累“病例”, 同时对症下药寻找“疗法”, 就会收到“吃一堑, 长一智”的效果。
【案例3】《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
【情景再现】教师从复习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引入到化学平衡的移动, 通过演示实验与图象分析、讨论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并得出结论。然后运用结论分析相关问题以巩固各知识点。
分析:从课后学生对练习所反馈出现的信息来看, 以下几点是本课没有达成的目标:学生对学习该知识的兴趣不高、索然无味;课堂中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对图像分析没有到位;所学知识没真正理解。
【反思视点】化学平衡属理论知识, 相对比较枯燥, 而且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 这种传统的课堂模式可能不合乎这块内容, 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活动 (包括思维、观察) 的时间可能太少。
【方案改进】通过“草→羊→狼”这个有趣的生态平衡引入 (将生态平衡简单化处理) , 在学生的哈哈大笑中总结因为狩猎狼的数量迅速减少, 而后羊的数量将如何变化, 羊的数量——t图象?分析图象中哪部分为该平衡的移动?并用六个字概括平衡移动的核心——改变, 减弱, 改变。然后把生态平衡的移动推广到化学平衡的移动也就水到渠成了, 而且把我们一直觉得难以处理的勒夏特列原理也通过形象生动的生态平衡迎刃而解了。
对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先让学生先预测, 而后进行探究, 并作对照分析:
v正将如何变化?v逆将如何变化?面对这样的改变, 平衡将如何应对?如何知道平衡真的移动了?实验探究后得出结论并绘制以上全过程的v-t图。再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帮助分析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进而推广到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时平衡移动的情况。从整改后的情况来看, 上述四点大有改观。
我以为教师通过对课堂失误的反思, 能很好地提升课堂效率。只有认真反思认识到不足, 同时不断整改, 并与同行切磋, 一定能不断引领教师走向成熟。课堂的形式不拘泥于某种模式, 要据学生实际和学习内容, 灵活地开展多种多样的最佳教学模式。
1.来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通过对人教版和鲁科版教材反复研读,在尽量吸取两版教材特色的基础上,将这部分内容适当进行整合,把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提前,而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后置。这样处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有助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建构。
此外,在深广度上掌握的比较适度,比如得出影响因素的个数比教材中要多,而各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加快还是减慢)、如何用有效碰撞理论进行解释、以及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等,都是选修教材的内容,在此没有,也不宜深入展开。
2.注重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联系
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经验或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中获取化学知识。课题一开始,展示出“巴氏牛奶”包装袋上标注的各相关温度下牛奶保质的期限,引入化学反应快慢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事例取材于生活,起到了很好的课堂启发效果。在认识到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后,引导学生去体会,除了伴随着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的快慢程度)研究化学反应。然后选取了三个典型实验(制取气体的实验,便于观察反应进行的快慢),让学生经过预测并设计和进行探究实验,找到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最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初步分析和解释一些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合理设置探究实验的开放度
开放环节主要设置在预测和通过探究实验寻找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人教版教材中研究了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在设计时适当做了扩充,通过精心挑选的几个实验,学生还顺利找到了浓度、固体表面积、物质本身性质等因素。由于预先考虑到学生可能对于多反应、多因素的实验设计上存在比较大的困难,因此,限定每小组只针对一个反应展开研究,然后通过组间的交流与讨论最终获得多反应、多因素的综合结论。从实施后的效果来看,合理控制开放度是有必要的,避免了学生出现手忙脚乱的场景。
4.取得了较好的实效性
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承载了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渗透“方法”。例如,进一步熟悉了开展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明确探究目的、根据已有经验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猜测、设计实验方案、开展探究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由此得出结论。在学生对实验的分析以及组间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让学生体会到一些科学方法在探究实验中的重要性。例如,实验方案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即针对一个化学反应,讨论不同因素的影响(每个小组内部完成),或者研究某一个因素对不同化学反应的影响(通过组间交流得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证据意识:不能仅从一个反应得到结论);还有一些具体的实验方法,如:定性观察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方法和控制变量的方法。
5.存在的问题
教学业绩明显。教学中,认真备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每次上课前都要把教案再看一看。教案,同时保留电子版的。每次上完课后,还能及时将上课心得和新发现记录下来,及时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
化学的题目是比较多变的,要学生做的,我们都能经过筛选,经过自己做了以后才给学生讲题。本作业安排的较灵活,有:作业本、《基础训练》、化学总结本、3年5年高考、实验报告册等。这些作业我都能全批全改,但学生们的作业负担并不重,因为采用了分散加集中在课堂处理的灵活方式。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指导,也是勤恳工作的表现之一。我在班里经常找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课下多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之间留一会儿,让他们问问题,有时也请他们到办公室里来进行个别指导和解惑。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多听研究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研究,老师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今年高考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积极参加青年教师评比活动,认真听课,向同事请教问题。
我们不难发现, 以上几处同样是固体受热的分解反应, 同样是反应中有水产生, 不一样的是在表示反应方程式时NaHCO3和Al (OH) 3分解产生的H2O无气体符号“↑”, 而NH4HCO3和Fe (OH) 3分解产生的H2O有气体符号“↑”。从物质类别来说NaHCO3和NH4HCO3都是碳酸的酸式盐, 受热都容易分解, Al (OH) 3和Fe (OH) 3都是难溶性氢氧化物, 受热也容易分解。但为什么在书写反应方程式时却有截然不同的表示方法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 我觉得首先应该明确反应方程式中气体符号“↑”的含义;其次是这些固体物质受热分解所需的温度;还有就是我们中学阶段在完成这个热分解实验通常的操作方法。
关于反应方程式中气体符号“↑”的含义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是这样描述的:如果反应物为固体或液体 (没有气体) 参加的反应, 其生成物中的气体 (我的理解是反应条件下生成物为气态) 就标注“↑”。反应物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其生成物中的气体就不标注“↑”。从这一点来说上述几个热分解反应在写方程式时生成的H2O都该标注“↑”, 但教材在这些反应方程式的表述上前后是不一致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经和组内老师讨论过, 在网上也和一些同仁探讨过, 达成了一点共识, 可能是由于受热分解时所需的温度不一样。为此笔者又查阅资料和上网搜索获得这些物质的受热分解时所需的温度 (主要来源于化合物词典) , 见表1:
从上表中给出的几种物质受热分解时所需的温度来看, NaHCO3以65℃为分解温度, NH4HCO3以30℃为分解温度, 它们的分解温度都低于H2O的沸点100℃, 那么NaHCO3和NH4HCO3分解时H2O为液态。如果按照这个原则的话, 这两个反应分解产生的H2O都不该标注“↑”, 这样说肯定太牵强了。Al (OH) 3以140℃-150℃为分解温度, Fe (OH) 3虽然没有更具体的数据, 但肯定比Al (OH) 3高, 所以笔者觉得教材上只是把Fe (OH) 3分解产生的H2O标注了“↑”;而Al (OH) 3分解产生的H2O没有标注“↑”, 正是基于Fe (OH) 3的分解温度高于Al (OH) 3的分解温度。但是Al (OH) 3的分解温度140℃-150℃已经超过了H2O的沸点, 所以笔者认为Al (OH) 3分解产生的H2O也应标注“↑”。
还有, 我们中学阶段在完成这些热分解实验时通常的操作方法是:将固体药品装在试管中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一般认为酒精灯的火焰温度在400℃—500℃左右, 试管内固体物质所受温度应该在200℃—300℃左右, 也已经远远超过了H2O的沸点。而且我们在解题时用燃烧通式法求有机物的分子式都是以100℃以下H2O判断为液态, 100℃以上H2O判断为气态来计算的。化学用语作为化学学科中专门使用的符号, 是化学语言和化学学习的工具, 在高考试题中其分值占有较大的比例, 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对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进行规范。
【化学课引发的思考化学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新课标下的综合实践课引发的理性思考07-22
化学课前教学反思09-19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范文05-25
一起“串货”案引发的思考11-28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09-13
化学磨课反思10-21
疫情引发的思考和感悟优秀学生作文01-08
高三化学教学的反思06-01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