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我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9篇)

关于我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1

关于我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县委、县政府:

为了客观、准确地掌握我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找准我县肉牛产业发展中的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制约因素,研究切合实际的发展措施,促进我县肉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县委王书记的指示精神,我局于近期组织人员对全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据调查,截止目前,全县肉牛存栏5.13万头,其中能繁母牛3.11万头;2008年肉牛出栏6.18万头。为了列建全省肉牛产业大县,争取省级草食畜牧业发展项目资金扶持,我县4月15日上报肉牛存栏8.58万头,其中能繁母牛4.77万头。

二、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存在问题

1、养殖总量不足。据调查,目前全县共有养牛户2.96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40.8%,户均养牛1.7头。养牛户数少、户均养殖规模小直接导致全县养牛总量不足。

2、生产方式落后。现阶段,我县肉牛生产主要以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为主,“小、散、低”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从调查情况看,85%以上的肉牛养殖户缺乏商品意识,不依靠肉牛育肥销售方式赚钱,以饲养可繁母牛生犊实现滚动式发展,饲养管理大多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秋、夏季以农田杂草和四边草地放牧为主,春、冬季以秸秆为主,补饲麸皮、饼类,饲养方式粗放,育肥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养殖水平不高。

3、肉牛品种较差。目前,农户饲养本地牛的居多,肉质不好、养殖周期长、饲养成本高、商品性能差。而南德温、西门塔尔、利木赞、红安格斯等品种较好的肉牛全县还不到20%。

4、环境污染严重。我县肉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整体较低,养殖场户(小区)大多缺乏必要的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粪便污染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5、加工企业发展滞后。目前,我县还没有上规模的肉牛加工龙头企业,肉牛销售仅仅依靠集贸市场简单周转,加工增值链条短,产业化经营环节不全。

(二)制约因素

经调查分析,导致我县肉牛产业发展不快、整体水平不高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个方面:

1、认识不到位。一是部分乡村领导对肉牛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广阔前景尚未从根本上认识清楚,对养牛业不重视或重视不够,引导农民顺应市场,调整结构,生产适销对路产品的积极性不够高,服务作用没有发挥好,大多数乡村的肉牛养殖业仍处在自生自灭的原始发展水平上。二是极少数群众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局限于小打小闹,投入跟不上,管理不到位,防疫不落实,多年不见效,特别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太低,发展信心不足。

2、比较效益低。按目前市场行情分析,养殖一头牛年平均利润按最高标准计算为800元,日净收益2.2元;而一个劳力一天打工收入最低都可以达到40元,农民一天的养牛收入不及一个劳力一天打工收入的6%。近年来,随着劳务输出的不断增加,养牛比较收益下降,影响了农民发展养牛的积极性。

3、饲养周期长。肉牛的生物学特性造成饲养周期长,单位成本投入大。牛是单胎性哺乳动物,受孕率一般为80%左右,一头母牛每年只能产一个犊牛。与多胎的猪相比,牛繁殖数量少,生产周期长。饲养一头本地品种黄牛从受孕到出栏一般要36个月以上,杂交牛也要 18 个月时间,见效慢,农民不愿养。同时,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一直是我县肉牛养殖的主体形式,农户饲养肉牛既可在在农忙时用作劳役,又可出售犊牛增加收入。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肉牛的役用功能开始被机械化所代替,同时养牛所需的作物秸秆饲料也随着机械化的普及而被直接还田。饲养肉牛作为一种致富门路,其地位发生了由“必须”到“可选”的变化。年轻一代农民首选的致富门路是进城务工,家里只剩下了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无法承担割草、清粪等高强度劳动,劳动力资源不足,养牛处于劣势地位。

4、养殖成本高。一方面,饲料成本持续增加已成为当前我县养牛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当前,我县玉米平均价格为1.5元/公斤,麸皮平均价格为1.2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虽有所下降,但仍在较高价位运行。同时,尿素、碳酸氢氨等农用物资价格较往年分别上涨25%和73%,使小麦秸秆氨化成本较大增长;另一方面,全国性的劳动力和水、电价上涨,也推动了养殖成本的持续增长。据测算,采购一头250公斤左右的架子牛,育肥期5个月体重达到475公斤出售,消耗饲料、防疫、水电等费用至少需要1600元。

5、技术人员少。我县农户饲养肉牛的技术大多靠经验积累,缺乏系统的养殖技术指导,饲养管理粗放,存在着肉牛品种混杂、饲料配方不科学、生长周期长、出栏率低、肉质差、安全无保障等问题,农民迫切需要解决这些技术难题。但是,目前县乡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只有35人,万只畜禽只有0.15名科技人员从事技术服务工作,还普遍存在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业务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知识储备不够、服务能力弱化,自身建设滞后等问题,难以适应肉牛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6、融资渠道窄。肉牛产业属高投入、高产出行业,流动资金是其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县大部分肉牛养殖户、养殖企业由于在养殖场建设方面资金占用过大,致使流动资金十分缺乏,无力购牛饲养,相当一部分暖棚闲臵。近年来,我县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了投入力度,使肉牛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我县地方财力不足,扶持肉牛产业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财政投入还难以满足肉牛产业发展的需要,致使良种、疫病、信息、监测、流通等支撑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监管服务难以到位,限制了肉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农户自身积累少,对生产成本相对较大的养牛生产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撑,规模养牛户只能是挣一点、投一点、规模扩一点,千家万户的零星养殖短期内难以向适度规模养殖扩张;金融贷款门槛过高,放贷比例过小,信贷资金对肉牛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不明显,农民启动和发展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肉牛产业的发展速度。

7、发展空间小。一是自从国家实行了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政策后,禁止农民放牧养牛,而且配套政策跟不上,农户养牛成本加大,使原本以廉价的牧草养牛的农户只能放弃养牛而外出打工转向其它经营。二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口居住集中,耕地相对减少,饲养肉牛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从而导致养牛户减少。

三、对做大做强全县肉牛产业的建议

(一)基本思路

充分发挥我县种草养畜基础好、潜力大,群众养牛有传统,自然环境优越的优势,持续扩大户养规模,着力扩展生产总量;加快建设养殖小区,着力转变生产方式;全面落实品种改良,着力提高肉牛品质;大力推实用技术,着力提升科技含量;积极推行秸秆利用,着力推进草畜配套;切实加强龙头企业培植壮大,着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模式,坚持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循环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子,为实现畜牧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通过连续7年的重点开发和持续发展,到2015年,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25万头,年均递增12%;其中肉牛存栏量达到15万头,年均递增16.5%,能繁母牛存栏量达到9万头,年均递增16.4%;肉牛出栏量达到10万头,年均递增7.1%。肉牛产业总产值达到3.8亿元,年均递增6.2%;农民人均养牛纯达到450元,占同期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的45%以上。

(三)发展措施

1、优化产业结构。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坚持“提高品质、增加总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原则,把太平、高平、红河、荔堡、党原、汭丰等乡(镇)作为肉牛生产的重点区域来发展,多方扶持发展百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和养牛小区,积极培育5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大户,到2015年,发展规模养牛场(小区)10个,5头以上养牛大户1000户,形成从户看属小规模饲养,从区域看则是大群体的优势产业带。二是优化品质结构。以肉牛杂交改良和品种选育措施为重点,以南德温、利木辛、西门达尔等优质肉牛为主推品种,全方位开展肉牛“二元”、“三元”杂交改良,到2015年,新建肉牛冻配改良点50个,年冻配能力达到6.3万头,不断扩大优质肉牛的群体数量,逐步建成具有我县特色、适应市场需要的品种和品质结构。三是优化种源结构。采取补贴、保护等措施,发展能繁母牛,调整牛群结构,扩大能繁母牛数量,使全县能繁母牛存栏数在2015年达到9万头以上,加快推进肉牛产业生产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四是优化养殖模式。进一步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和各种类型的健康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切实转变传统落后的饲养方式,提高肉牛养殖水平。今后一个时期,在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同时,其他乡镇要通过养殖小区、合作社等形式尽可能地把分散养殖场户集中起来,统一饲养,规范管理,在提高生产水平、增加养殖效益的同时,逐步实现肉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清洁养殖,在规模养殖户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沼气工程,积极发展“畜—沼—果(菜)”循环经济模式,有效解决肉牛养殖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发展龙头企业。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带动农户、滚动发展”的思路,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加快肉牛生产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从用地、贷款、税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既积极扶持改造现有养殖大户、养殖协会、企业做大做强,又大力鼓励县内外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新建一批肉牛规模饲养、加工和营销企业,同时通过招大引强,引进一批产、加、销一体化龙头企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养殖大户、经济能人和私营老板的作用,积极兴办肉牛产销专业协会,大力推行“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出一批规模效益较好、市场覆盖面较广、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3、抓好饲草料生产。围绕肉牛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配套抓好饲草料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多渠道扶持养牛户修建青贮窖,积极引导农户适时收割农作物秸秆,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牛,提高秸秆饲料的利用率,实现秸秆过腹还田、产肉增粮的良性循环。按照“政府扶持、联户种植,分户管理”的原则,加大退耕还草和农闲田地种草建设力度,增加饲草饲料总量,使种草成为推动肉牛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积极推广安全高效的肉牛补充料等工业化饲料,保证肉牛的育肥效益及产品质量。到2015年,全县秸秆青贮氨化利用率达50%以上。

4、重视疫病防控。认真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确保肉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一是健全应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落实防疫责任,强化防控措施,实现依法防控、科学防控。二是完善冷链体系。加大冷链体系建设投入,确保县有冷库,乡有冰柜,防疫员人人有冷藏包,确保防疫物资安全有效。三是强化基础免疫。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针不漏药、药不失效”的八不要求,全面提高免疫密度、免疫质量和免疫效果。四是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县、乡、村三级动物疫情测报网络,完善重大动物疫情报告制度,提高动物疫情预测预报能力。五是健立追溯体系。健全畜禽养殖备案登记制度,加强规模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管理,建立引种、饲料、兽药、防疫登记档案,完善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六是处臵动物疫情。一旦发生动物疫情,要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要求,果断予以处臵,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5、强化执法监督。切实贯彻执行《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化行业管理,严格执法监督,保障动物产品安全。一是强化动物检疫。切实抓好动物产地、运输、屠宰检疫,严禁病害动物产品进入市场。二是加强安全监管。对生产、加工、经营动物产品的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监管,严肃查处违法经营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对生产、销售、使用兽药、饲料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监管,严禁使用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有害、有毒兽药饲料,严格控制药物残留超标。三是实行市场准入。凡进入我县的动物产品、兽药、饲料均实行登记备案,建立备案追溯制度,严禁病害动物产品和伪劣兽药、饲料进入我县。

6、完善发展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工作推行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肉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把肉牛产业的工作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人;完善政府统筹安排,畜牧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按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协作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实施的工作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广机制。针对我县肉牛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良种推广、高效养殖、产品加工营销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鼓励县内外科技企业参与我县肉牛产业发展,支持其带技术、带资金到我县开展科技服务、兴办企业、开发产品、开拓市场,为广大养殖户和养殖场提供繁殖、饲料供应、饲养管理以及防疫等技术支撑;采取公开招考的形式,配齐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落实工作待遇,改善工作条件,提升服务能力。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加强畜牧部门、企业、中介组织等行业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增强科技人员对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和应用能力。采取以会代训、示范指导、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养牛户的技术培训,增强农户的科技意识和商品意识,使广大养殖户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养牛能手。对绩效突出的技术指导单位、企业、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分别给予表彰奖励。三是建立以奖代补的项目建设激励机制。建立完善项目以奖代补的环节、办法和标准,不断提高项目建设的社会化程度,使政府投入项目切实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激发和调动农户、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参与肉牛产业建设的积极性。根据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和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目前要加强基础母肉扩繁和改良选育、规模化舍饲养殖、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环节的以奖代补措施。四是创新产业运营机制。鼓励养殖小区(大户、规模场)、技术服务单位发展肉牛经济合作组织,发挥上联企业、下联农户、服务农户的作用,积极推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规程、统一经营”的生产经营机制。鼓励加工企业、科技企业以各种方式参与基地建设,开展中介服务。鼓励企业以参股或独资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和标准化养殖基地,加快推进肉牛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逐步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带动和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参与的联动推进机制。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在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下,建立契约式(通过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确定畜产品的交售数量、质量和价格,并通过预付定金、贴息贷款、赊销饲料等形式结成利益共同体)、股份合作式(龙头企业同基地农户通过资金、技术、土地、设备和劳力等入股,进行股份合作经营)等利益联结机制,使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以龙头带动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促龙头发展,各环节相互促进的一体化经营机制。

7、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加大项目支持力度。积极争取省级草食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财政、发改、扶贫、农办、农综办等部门要按照省市要求,足额落实项目资金,共同支持肉牛产业发展。从今年开始,县财政新增肉牛产业发展资金100万元,对肉牛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实施重点支持,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二是加大信贷扶持力度。重点支持肉牛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的发展。对年出栏育肥牛100头以上、年存栏能繁母牛5头以上的饲养户,符合贷款条件的,农行、农村信用联社要优先予以贷款支持。肉牛贷款周期放宽到三年。利率按农户养殖业中长期贷款利率执行,县财政补贴2厘(月息)利息,其余利息由贷款养殖户承担。还贷方式为当年结息,期末还本。贷款额度在3万元以下的,可采取联户担保方式贷款;贷款额度在3万元以上的,可采用易变现的抵押物如有价证券、商品房或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等抵押,也可由养牛专业合作社担保;对贷款数额较大的肉牛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大户,由所在地乡镇政府按程序给予担保。三是鼓励种植牧草和利用秸秆养牛。农户在承包耕地内种植牧草和青贮饲料,除享受上级补贴政策外,县财政每亩补贴10元。养殖户当年新建青贮、微贮窖100立方米以上的,除享受上级补贴政策外,县财政每立方米补贴2元。四是鼓励和扶持肉牛养殖户繁育良种肉牛。肉牛养殖户冻配改良肉牛年超过5头的,县财政补贴10元/头。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肉牛养殖户应用先进技术开展胚胎移植,并享受贷款扶持政策。五是鼓励发展规模养殖。对存栏肉牛50头以上,年出栏育肥牛150头以上,经验收合格的肉牛养殖户,县财政一次性奖励3000元。对进入肉牛小区存栏超100头,年出栏育肥牛300头以上,投资规模在40万元以上(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0万元,购牛投资30万元),达到甘肃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规范暨备案管理办法的肉牛养殖户,一次性奖励1万元。对从县外引进的存栏超500头,年出栏育肥牛1500头以上,达到甘肃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规范暨备案管理办法的专业肉牛养殖场(户),一次性奖励2万元,对引进人一次性奖励1万元。对从县外引进的存栏超1000头,年出栏育肥牛3000头以上,达到达到甘肃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规范暨备案管理办法的专业肉牛养殖场(户),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引进人一次性奖励2万元;县肉牛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代为办理相关手续,提供优质服务,所在乡镇政府负责解决用地、用水、用电等相关问题。六是放宽土地使用政策。鼓励农民利用四荒地、机动地、预留地、空闲场所和闲臵厂房建标准化牛舍发展肉牛产业。新建肉牛小区、肉牛育肥场用地,符合农用地条件的按农用地处理,享受国家相关优惠政策。七是减免收取各项收费。凡贷款发展肉牛养殖,需进行房产评估或抵押物登记的,免收房产评估费、抵押物登记费、公证费等。利用闲臵厂房发展肉牛养殖,涉及房屋使用权等项变更的,三年内缓交相关费用。兴建肉牛养殖场、专业小区的,免收城建、土地、环保、自来水入户等项费用。肉牛养殖专业场(户)用电,按照民用电价标准收费。八是强化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专业场(户)、肉牛养殖小区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免收动物防疫相关费用;需要开展布病监测的,监测费用由县财政承担。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畜牧兽医部门对村级动物防疫员每年至少免费培训2次。村级动物防疫员经业务部门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工资由县财政差额补贴。九是开辟肉牛运输“绿色通道”。对无违章的运输肉牛车辆,交通、交警和农机监理等部门不拦截、不扣车、不扣证、不罚款,为肉牛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关于我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2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

银川市金凤区移民地区位于金凤区良田镇南部, 东临永宁县望远镇, 西靠西夏区兴泾镇, 北与原良田乡毗邻, 南靠西干渠, 总面积50.9万平方公里。移民地区属温带干旱区, 年平均降雨量202.8mm, 60%集中在7、8月份, 年蒸发量2000mm, 无霜期150~160d, 全年日照时数3000h, 年平均气温8.5℃, 3、4、5月份多风沙。沙化草场2.8万亩, 占全镇面积的37%, 土壤类型为风沙土和少量的淡灰钙土。地貌现状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 有少量流动性新月型沙丘和沙丘链。

良田镇移民地区有7个村, 44个生产队。总人口18273人, 总户数4056个, 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 耕地面积25840亩。以粮食种植 (小麦、玉米) 、设施温棚蔬菜、肉牛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 人均纯收入5093元。

1.2 肉牛产业现状

近年来, 金凤区党委政府在移民地区发展设施蔬菜建设和培育肉牛养殖为主导产业, 使移民地区肉牛养殖迅速发展。肉牛饲养量从2003年的1620头, 发展到2012年年底达到了2.5万头, 肉牛养殖户达到2317户, 饲养量9年增长15倍。建有光明村、金星村和泾龙村4个肉牛养殖园区, 整村推进肉牛养殖村4个。肉牛养殖户户均肉牛存栏5头。其中存栏10头以上的户数达到1042户。占肉牛养殖总户数的50%, 良种改良牛覆盖率达70%以上。2012年肉牛出栏1.22万头。按每头净利润800元计算, 肉牛养殖户户均年纯收入4000元, 人均纯收入916元。例如:随机走访调查光明村5队、金星村1和5队相邻的3户肉牛良种改良养殖户, 童目子家中有4口人, 存栏良种肉牛4头, 4月上旬出栏育肥牛1头, 毛收入9200元, 纯收入3000元;禹金关家中6口人, 饲养6头, 出栏2头, 毛收入16800元, 纯收入5600元;达鹏家中7口人, 饲养32头, 出栏12头, 毛收入10.38万元, 纯收入3.5万元。

1.3 技术服务体系及畜牧基础设施现状

移民地区建立了畜牧技术推广、家畜疾病防治、良种繁育为重点的基层动物服务体系。建有畜牧兽医工作站1个、兽医门诊1个, 分别在园子村、兴源村、光明村和园林村建立了肉牛人工授精改良点;专业技术人员6名, 大学本科1名, 大专文化程度4名, 中专文化程度1名, 村级防疫人员6名, 肉牛人工授精配种员4名;畜牧基础设施有中型锄草机697台, 小型粉碎机313台;建设暖棚圈舍2305座, 25万平方米;青贮池153座, 1万立方米。

2 发展思路

通过全面的实地调查与农户座谈及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金凤区移民农民的自然经济状况, 我们认为:金凤区移民地区在畜牧业发展方面, 应以养殖肉牛为主, 兼养肉羊, 发展家庭养殖和种植相结合的庭院经济。以每家饲养5~10头肉牛, 肉羊10~30只, 庭院面积1~2亩种植果树或陆地经济作物较为合适, 能够充分发挥当地人力、物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三年后, 在肉牛养殖户保持稳定状况下, 良种改良牛覆盖率达85%以上, 年饲养量达到4万头, 存栏优质繁育母牛群1万头, 育成牛和犊牛1.5万头, 出栏达1.5万头, 肉牛养殖户人均年纯收入可增加2000~3000元。坚持从实际出发,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对肉牛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 逐渐将肉牛饲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来抓, 形成区域特色的养殖基地, 将种草与养畜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同步发展, 实现移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

3 肉牛养殖所具备的条件

3.1 饲草料资源充足

金凤区移民有耕地面积2.5万亩, 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玉米, 年总产量0.97万吨, 人均占耕地1.37亩, 人均占有粮食607kg, 年可提供精饲料7210t, 其中玉米6700t, 粮食加工副产品510t, 年产农作物秸秆5万t, 田间草地2000亩, 生产牧草1.5万吨;加上银川林场和黄洋滩3万亩弃废的玉米秸秆和其他的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 而目前利用秸秆饲料养牛不足30%。如果充分利用移民地区秸秆饲料资源每年可满足4万头肉牛饲养所需饲料。

3.2 区位优势

良田镇为宁夏银川首府的近郊区, 公路四通八达, 电力充足, 通讯畅通, 信息快捷, 劳动力资源丰富, 区位优势明显。

3.3 素有养牛的习惯, 并具有一定的良种改良养殖基础

回族群众素有养牛羊的传统习俗。发展“清真”牛肉产品有先天的人文优势和资源优势;经过几年的良种改良发展, 已具有一定的良种养殖基础。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杂交优势的基础母牛群。基础母牛占存栏的60%, 以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莱等品种为主的杂交良种率为59%, 用西门塔尔改良的杂一代在同等条件下, 净重比本地土牛提高50%, 改良犊牛售价比同龄土种牛高出1500~2000元。通过把本地的黄牛进行良种改良, 提高了肉牛养殖的科技含量, 让农户通过饲养良种肉牛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3.4 适宜散户发展

移民群众庭院面积大, 大多数庭院面积在1~2亩, 发展庭院养殖, 不受土地资源的制约, 适合搞小规模大群体分散饲养, 使千家万户群众受益于肉牛产业化带来的好处。

3.5 养牛已经给移民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

我们调查了30户移民饲养肉牛的农民, 饲养头数在1~10头之间, 每户农田4~10亩, 种植果树、粮食、牧草蔬菜, 通过自家农田生产的玉米秸秆、苜蓿、精料饲喂肉牛, 全部属于家庭庭院模式养殖, 一头改良肉牛纯收入可达1000~1500元。肉牛养殖已经给移民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在农业经济较为薄弱的移民, 养殖肉牛可以说是既利用了农作物秸秆, 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力, 又获得了经济效益。另外, 奶牛养殖、家禽养殖都没有形成规模, 而且该地区的经济条件和饲料条件不适宜其它畜禽养殖, 所以在移民农户中发展肉牛养殖是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条件的。

3.6 牛肉销售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人民收入的不断增长, 我国将全面步入小康生活, 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变化, 畜产品的消费必将向更高水平迈进, 牛肉属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 符合现代质量的食品要求消费需求会大幅度提升。从消费水平来看, 世界每年牛羊肉人均消费12kg, 我国仅4.5kg;牛肉产品需求大于供给, 货源不足, 价格有继续走高的趋势, 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4 存在的问题

(1) 资金投入不足, 养殖基础设施短缺。由于移民地区群众经济条件较差, 加之区市财政投入有限, 养殖业所需基础设施不足, 铡草机、粉碎机, 暖棚圈舍, 青贮池占有量分别占养殖户的16.2%、8%、15%和6%;饲草加工调制数量不足, 饲草料资源未能得到科学合理利用;信贷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贷款数额小, 期限短, 满足不了养殖业发展需要, 严重制约肉牛产业的发展。

(2) 优质肉牛品种较少, 肉牛品质差, 缺乏科学合理的良繁体系和管理, 群众对优良品种和杂交利用认识不足, 导致品种改良进度缓慢, 制约肉牛养殖的发展, 养殖户经济效益较低。

(3) 饲喂方式落后, 粗饲料单一, 秸秆饲料放干后粉碎直接饲喂, 不经过任何营养和适口性处理, 营养价值极低, 精饲料喂量较小, 加之管理粗放, 肉牛生长速度缓慢。

(4) 移民地区农户素有饲养肉牛的习俗, 饲养业一直是以农户家庭散养为主的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模式, 一家一户“小作坊”式的养殖, 规模小, 圈舍零乱简陋, 饲养技术落后, 习惯于传统的饲喂方式, 养殖规模小且过于分散, 不利于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和畜牧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5) 肉牛养殖大户、示范户、养殖园区发展速度慢, 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推广作用不明显。

5 发展措施建议

5.1 加大投入, 大力营造发展肉牛产业的良好环境

政府应积极协调解决肉牛产业发展的各类信贷资金, 增加对肉牛产业的投入, 逐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导向, 以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 以信贷资金为支撑, 以社会闲散资金为补充的投入机制, 真正实现移民地区肉牛养殖扩量、提值、增效的目的。

5.2 加大肉牛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发展移民地区肉牛业, 就要因地制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大改造标准化设施圈养牛舍, 建设青贮池, 引进优质基础母牛, 提高饲料利用率, 争取项目资金扶持, 解决铡草机、粉碎机严重短缺的问题。

5.3 加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移民农民虽然有多年的养殖经验, 但缺乏科学合理的良繁体系规划和管理, 群众对优良品种和杂交利用认识不足, 导致品种改良进度缓慢。实践证明, 利用利木赞、德国黄牛改良秦川牛提高产肉性能15%以上, 利用奶牛冷冻精液对黄牛进行改良, 不但能提高黄牛的产肉性能, 而且可以增加产奶量, 所以, 在大量饲养黄牛的情况下, 加强品种改良体系建设, 对于提高肉牛品质和经济效益是非常有必要的。建议加大黄牛改良力度, 增加对冷配点的资金扶持, 大力推广良种冷配技术, 对适龄母牛实行100%冷配改良, 逐步淘汰村级土公牛, 取消无证冷配人员资格。实行各村户基础母牛选育和建档立卡制度, 建立稳定的优良基础母牛群。

5.4 强化科学饲养及育肥技术推广

广泛开展畜牧科技培训, 全面提高产业区内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 造就一批科学养殖的带头人和典型示范户;同时大力推广饲草的加工调制技术、牛舍建筑及改造技术、饲料配合技术、改良杂交技术、繁殖技术、组织推广综合育肥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等配套技术, 充分发挥良种遗传优势, 加快肉牛育肥速度, 提高胴体质量和牛肉的肥度嫩度。抓一批分类分级饲养的典型, 实行肉牛按品种、年龄和体况分圈、分槽饲养, 逐步推开。

5.5 提高玉米秸秆的加工处理技术应用

广泛宣传青贮秸秆饲料的好处, 推广先进实用的青贮、黄贮秸秆饲料制作技术, 改变现有落后的秸秆饲料饲喂方式, 玉米秸秆饲料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

5.6 搞好动物疫病防治, 做好环境卫生综合治理

现有移民的家庭养殖大部分在环境卫生方面不符合要求, 一家一户的消毒工作较差, 因此, 在形成大面积养殖的情况下, 肉牛的防疫、疫病治疗方面要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加强移民村级冷链体系建设, 改善基础设备, 稳定机构人员, 切实健全基层队伍的建设, 健全畜牧兽医工作制度, 为移民肉牛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5.7 建议

关于我县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汇报 篇3

[关键词]企业用工;现状;对策

一、我县企业用工现状

根据我县企业落户情况及经济发展趋势,预计近两年每年将新增用工近3万人。据调查,目前我县各类企业约缺工2.2万人。从理论上讲,我县目前可供转移劳动力可以满足县内企业用工需要,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我县劳动力短缺现象将会在一定时间内持续。

二、造成我县企业招工难原因分析

1.客观因素——人员“招不进”

(1)大量劳动力在外地务工。因为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过去多年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不少在外务工农民又以“亲带亲,邻带邻”的形式,带走了不少劳动力;近年来灵璧籍高校毕业生又大多不愿意回乡,大部分留在外地就业。

(2)本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意识存在误区。一些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认为只有到外地去才叫工作,在家门口就业不如在外地工作光彩,所以宁愿选择外出闯荡。还有部分劳动力地主意识较强,认为外地企业来灵投资是来赚灵璧钱的,在心理上有一种抵触感,工作中稍有不如意就与老板对抗,动辄就选择辞职。

(3)年轻人缺少吃苦耐劳精神。“80后、90后”的年轻人在家庭中多是独生子女,即使本人不工作也有生活来源,没有生活压力,因此对待就业机会不够重视,只要稍有不满立即跳槽走人;而且一些年轻人自身素质较低,不能接受用人单位的日常管理,完全的自我主义,没有责任感;同时在家门口务工,跳槽成本相对较低,而一旦外出,他们往往会考虑从辞职到重新就业期间的机会成本,轻易不敢选择跳槽。

(4)我县人力资源市场存在问题。培训机构随意往外地送人,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甚至出现个别非法机构和个人倒卖劳动力现象,严重扰乱了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2.企业因素——人员“留不住”

(1)有些企业后勤保障工作跟不上,缺少必要的食宿条件。个别企业甚至没有一间自己的职工宿舍,更没有专门的生活区。

(2)工资待遇明显偏低。调查发现我县54.7%的职工月工资在2000元以下,而外出务工人员中有58.9%的人月薪超过3000元。在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主要途径的情况下,显然外地企业的高薪对劳动力有更大的诱惑力。

(3)企业用工随意性很大。部分企业生产季节性强,往往在生产旺季时千方百计地去招工,而在淡季时又想方设法去让工人离开,好像工人应当听从企业的招呼,让他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造成员工没有归属感,人员流失严重。

(4)缺少人性化管理。对新招用员工未有全面的岗前培训,缺乏爱岗敬业、厂规厂纪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只注重处罚、指责,不能进行人性化的教育、引导和关爱,影响了人员的稳定。通过调查发现,用工比较稳定的企业,除了其市场比较稳定外,还与其有着良好的食宿条件,能够关爱员工有很大的关系。

三、破解企业招工难的对策

1.从政府和社会层面上解决人员“招得进”的问题

(1)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充分发挥我县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职能,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招工、求职登记,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适时组织乡镇(开发区)开展服务企业用工、促进群众就业专项活动,动员未能升学毕业生等群体到县内企业就业。

(2)引导中介组织服务县内企业用工。对非法中介机构进行清理,实行《职业介绍许可证》制度,规范整顿持证劳务中介机构,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批准擅自开展职业中介活动。引导和鼓励县内职业中介机构优先保障县内企业用工需求,扶持一批合法中介机构,为县内企业定向输送劳动力。

(3)规范职业教育秩序。加强对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机构的管理,对现有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机构进行重新审核评估。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一律取缔。严禁各类职业培训教育机构从事劳务中介活动,对违反规定的,依法处罚。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开展适应企业需要的针对性培训,为县内企业培养输送劳动力;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到企业实习与预备就业制度,积极推荐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引导培训机构开办定向培训班,学员直接输送县内企业。

(4)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把握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集中返乡节点,通过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座谈会等方式,大力宣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就业环境良好等有利条件,挖掘报道返乡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典型事例,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关注外出务工增加生活成本、引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引导就地就业。

2.从企业层面上解决人员“留得住”的问题

(1)企业负责人的用工观念要改变。现在的卖方劳务市场已经形成,劳动者在选择就业岗位时肯定要选择工作条件好、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舒心的企业。 我们的企业也应当在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上下功夫。

(2)要逐步改善工作环境。企业要按照行业标准来建设、布局厂房,规范企业的生产流程,要根据实际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同时要严格遵守劳动卫生法律法规,改革生产工艺过程,减少生产中的粉尘、噪音等污染,保持车间的温度和湿度,让员工在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中劳动,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留得住工人。

(3)改善员工的基本食宿条件。有条件的企业要建设自己的职工宿舍,开办职工食堂,宿舍里要安装空调,食堂的饭菜要经常更新,保证员工可以吃得好、睡得安,以便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在此基础上要逐步完善娱乐设施,满足职工文化、体育、娱乐需要,不断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4)遵守工时制度,减少加班时间。企业要根据劳动者身体承受能力来确定工作时间,尽量缩短劳动时间,同时要保证工人定期有固定的休息日,去处理一些自己的私事。超过国家法定工作时间以外的工作时间应该算作加班,企业要按规定支付加班费用。

(5)不断提高工人工资福利待遇。企业在确定工资标准时既要根据自身效益,也要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相匹配,同时也要还要充分考虑员工生活成本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等现实因素,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将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逐步提高到和苏浙同行业相当的水平,起码不能差别太大。同时企业要及时为员工办理录用备案手续,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并不得随意裁减人员。对女职工和未年成人要实行特殊保护,还要根据行业不同按时发放劳保用品。

参考文献:

[1]杨晓东.非公企业劳动用工短缺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3(8).

[2]寇凤超.解决我国劳动用工短缺问题的对策探析[J]. 北方经济:综合版,2012(22).

[3]邵爱国,韦洪涛.促进企业基层员工稳定就业的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2(11) .

关于我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4

一、我县教育基本情况

**县现有中小学校35所,其中,初级中学12所,小学13所,幼儿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高级中学2所(二中、余山高中),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朝中),职业技术学校1所;全县在校学生32,438人,其中小学在校生15,474人,初中在校13,214人,普通高中在校生3,410人,职业高中在校340人,全县小学生毕业率达100%,初中毕业生率98.2%,高中毛入学率64%;全县中小学教职员工总数2,624人,其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1.3%,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达80.1%。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教育事业得到了健康较速的发展,取得很大的工作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了现代化学校建设进程。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努力,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装备已经驻入大多数学校,2008年,县政府又投入250万元,解决了18所学校的新老“三室”等装备。制定了**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加快了中小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标准化、现代化、均衡化的进程。加大助学力度,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信免费提供教科书,切实落实和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按时足额到位。通过定期举办各项活动,加强了学生素质培养,全面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义务教育阶段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素质,高中教育更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了大量优质人才。同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也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局面。

二是促进了城乡教育发展。加大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力度。在教育资源的整合上,合理调整了学校布局,有力地解决了县域内学校点多面广、资源分散、办学效益差的问题,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整体办学水平有所提升。加大了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形成了多方扶持和改造薄弱学校的好局面。逐步缩小了城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有力地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是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三年时间开展了对新聘校长的培训,共有106名校长和业务校长参加了校长职业化、学校德育管理、新课程理论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了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大力实施课题带动战略,广泛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课题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活动把教育科研与教师经常性的教学行为结合起来,促进了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是加强了平安校园建设。教育局成立了安全办、各学校设立了安全保卫处,教育系统自上而下分别单设了安全副局长、安全副校长领导指数,专人负责学校安全工作,为各校新配备了专职校医21名,建立健全信息平台,实行安全工作日零报告制度,坚持月例会制度,定期听取基层单位工作汇报,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县教育局汇同安全、消防、卫生、公安、交警、交通等部门多次对全县

中小学进行防火、交通、餐饮等方面的检查。为提高师生的安全知识,举办了全县中小学首届安全知识竞赛,各校还通过出板报、墙报、校园广播、广场宣传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在教育战线广大干部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全县教育工作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是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较为普遍。镇内有初中4所,95个班级。在校生5985人,平均每班63人其中农村进城学生2633人,占44%。小学5所,114个班级,平均每班63人。在校生7176人,其中农村进城学生3526人,占49%。

二是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备仪器和标准化建设还有差距。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学校办学条件有了大幅度改善。但是,根据调查情况看,目前,全县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教学设备仪器还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和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仪器和小学科学实验设备缺口较大,初中技术实验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室尚未建设,中小学图书数量不足,音、体、美器材不配套;二是学校占地、辅助教室及生活用房不足,城镇学校尤为突出。如新建小学由于校园面积紧张,学生课间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学校没有地方建设学生食堂,好多学生中午到校外小餐桌就餐,既不便于对学生的管理,也存在着安全隐患。

三是职业教育相对滞后。我县职业技术学校组建已经五年了,在县委、县政府和教育局及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呵护下,在政策、资金、设备、教师等多方面给与了很大的支持,职业教育有所发展,学校建设、办学规模、教育改革和职业培训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培养了一批技能型人才,在我县已有一定社会地位。但是发展仍然相对较慢,面临着资金缺少、生源不足、专业老化、毕业生就业难等困难。

三、几点建议

一要全力解决城镇中小学班额过大问题。要扩大县城中小学办学规模。根据国家规定,原则上每二万人需要一所初中,每一万人需要一所小学。根据县城现有生源情况和将来发展趋势,现在应统筹考虑和规划城镇学校布局。可以设想,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人口将呈现逐年递趋势,城镇中小学的办学压力将越来越大。为了缓解并最终解决这一矛盾,应对县城内中小学校布局做进一步规划。建议一:红星小学、第三中学已被居民小区包围,现有学额已超过了学校承受能力,待小区居民全部入住后,学生入学问题将形成新的社会矛盾。可否将第三中学异地重建(也可新建一所小学校),原址建一所小学。新建学校地址有两处,一处为位于**镇德胜村的原德胜小学旧址(初步测量占地面积不足);另一处为县委党校对过的拟建中医院地址,从布局的合理性看,此处为最佳。(如在此地建学校,可拉动北环的房地产开发。)建议二:要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尽可能利用和挖掘闲置资源,适当增加师资配备,扩大班级数量。加大对农村中

小学师资力量的投入,开齐开全学科,吸引当地学生就近上学。从而逐步解决县城中小学大班额问题。

二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在进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时,要统筹兼顾,均衡发展。要积极向上和社会争取资金,进一步加强对基础设施薄弱学校的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针对新建小学目前缺少食堂问题,有关部门要引起重视,加大协调力度,帮助学校解决建设食堂所需用地,促使该校食堂早日建成。

关于我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5

为了了解我县特殊教育发展情况,县政协主席会议协商决定,对我县特殊教育发展情况开展一次调研,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意见,促进我县特殊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XX年8月上旬,县政协副主席**率领教卫文体委员会部分委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行12人,先后多次到县教育局、城关镇和县特殊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在县特教学校召开了有城关镇、县教育局、县特殊学校等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研讨我县特殊教育的发展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县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97年3月,是一所实行十二年一贯制教育的寄宿制学校,为我县残疾儿童开设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高中教育及语言康复训练。现学校设有聋哑、弱智两个教学部,有14个年级,在校学生数近100人,教职工在编16人,聘请5人,老师大专学历占100%、本科学历占55%,小学高级教师占40%。现有图书5000册,配置了电脑室、学生活动室、律动室、体育室及语言康复训练室,每班配备了多媒体。我县特殊教育办学规范、管理科学,赢得了省、市、县领导的赞誉,为一市三县起到了带头 作用。学生的手工制作、绘画、十字绣、服装设计与加工,填补了我县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空白。特殊教育走医教结合、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有了初步发展,科学有效地管理使部分残疾儿童少年通过教育、康复、培训能像正常人一样步入社会,去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主要作法:

⒈贯彻教育方针。严格按照特殊教育颁发的课程计划开设课程,开足、开齐、开好各类课程,无随意增减课时的现象,教师能按岗施职,爱心育残,完成各科教学任务及护理康复训练任务。

⒉规范办学行为。学校拟定了规范办学行为方案,并依据寄宿制学校管理,从残疾儿童特点出发,确保不给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动手能力和特长训练,保证体育锻炼活动时间,从不滥发资料,歧视残疾儿童,全体老师用爱去温暖每一个残疾儿童的心灵。

⒊坚持以人为本。深度开发学生的潜能,逐渐形成了“教育教学、康复训练、职业培训”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⒋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到位,学校实行一月一量化,一学期三检查。依据县规范化管理方案,认真组织实施“二查一批”。

⒌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校本教研,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为主题,以关注特殊教育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师生发展 为宗旨,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学校教研氛围浓厚,有力推动了特殊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积极组织参与区域教研活动,多次承担XX地区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三、取得的成绩

学校积极探索特殊教育发展新路,通过开展“医教结合、综合康复”提高特殊教育的针对性,为残疾孩子提供适应个体需要的教育,着力培养一专多能。建校以来,先后被评为省、市、县先进集体,从XX年至今学生先后参加省、市、县文娱、美术、手工制作比赛,获一、二、三等奖次数近百次,老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一、二、三等奖次数达五十多次,为我县的特殊教育做出了应有贡献。

四、特教学校新校区建设工作情况:

1、校安工程:

**县特殊教育学校食堂、宿舍属校安工程,总投资130万元,于XX年12月10日由安徽东升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标承建,该工程于XX年2月18日签订合同,计划XX年8月18日竣工。合同签订后,由于学校前期拆迁工作未完成,致使工程到XX年9月10日破土开工,在施工过程中又遇到拆迁问题,使工程到现在才基本完工。

2、中央专项资金项目:

**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楼、综合楼是中央专项资金项 目,总投资300万元,该项目于XX年10月25日由固镇县第二建筑安装工程公司通过公开招标中标承建,该工程于XX年11月5日签订施工合同,预计于XX年11月15日开工建设,XX年7月竣工,总施工时间为240天。合同签订后,同样因拆迁原因合工程受阻,直到XX年5月正式开工,XX年12月主体建设完成,主体完工后县二建公司就差额问题向学校提出异议,并提出停工报告。目前,教学楼外墙漆已完毕,现进行内部装修阶段。

五、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学校工程已基本完工,由于涉及到两户拆迁问题没有解决致使学校围墙无法施工,校园内的树木无法砍伐。学校内道路、管网无法正常施工。

2、学校所征土地没有补偿到位,无法办理土地使用证,直接影响校安工程的竣工验收。

3、学校内部设施建设及外部附属工程建设欠缺资金约50万元,急需解决。

六、对策及建议

1、针对两户拆迁户,通过这两户的主管部门作工作。以城关镇为主体,县教育局配合,根据拆迁方案,通过法律手段对其施压,尽快做好这两户的拆迁工作。

2、对特教学校新区建设所缺资金问题,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尽快研究办法,完善该校必要设施建设,让新校早日 投入使用。

3、县特殊学校与县职教中心联合办学,努力实施特教职业教育,走校企结合的路子,既为残疾学生毕业之后就业提供方便,为能为学校创收,把我县特教学校办得更好、办出特色。

4、新校区建成之后,要在规范管理上下功夫,完善各项制度并严格执行,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5、大力宣传特教学校的教研成果,使更多的人重视、支持、关注、关心我县的特教事业。呼吁县有关部门积极为特教学校毕业学生牵线搭桥,寻找就业门路,使他们自食其力,减轻社会负担,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关于我县农村饮水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6

为推进我县农村安全饮水工作,2012年2月14日星期二,乐都县水利局副局长张永卿组织青海省乐都水利水电机械化工程总公司总经理及项目经理对该公司实施的乐都县人畜饮水工程及农村饮水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组由乐都水利水电机械化工程总公司成立。通过听取镇、村相关人员介绍,实地察看工程运行状况,走访群众等方式来掌握我县农村安全饮水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我公司承建的蒲台8村人饮工程、芦花马场人饮(一期)工程、达拉14村人饮工程、碾伯镇晁家赵家人饮工程。工程于2012年2月14日对存在的问题及工程运行状况进行了排查。

一、蒲台乡8村人饮始建于2007年11月于2008年9月份完工。已正常运行3年之多,经排查8个村13户人家因冬季管理不当,入户供水管件冻裂导致无法正常供水,主管道在大麦沟村(3+200)处有少量渗水,不影响8村人饮的供水需求,待解冻后查明原因并处理。引水口水源保护设施人为全部破坏。

二、芦花、马场人饮工程(一期)于2009年6月开工建设,2010年6月全部完工。工程运行正常,水源保护设施全部遭到破坏,2000方蓄水池通气孔上的通气帽也遭到破坏,目前由于二期工程没有续建,部分村社有供水困难的现象存在。

三、达拉乡14村人饮工程于2010年12月开工建设,2011年9月全面完工。项目建成至今运行正常,部分用户由于冬季未采取防冻措施,致使14个村约有20余户人家吃不上水,在自家储存的水窖中取水饮用,另有一处因山体滑坡造成支管道断开,有9户人家吃不上水,待解冻后解决。由于管理不当,引水口水源保护设施人为的全部破坏。

四、碾伯镇晁家、赵家人饮2011年10月开工建设,2011年12月完工,工程运行正常。有十几户人家因冬季管理不善未能正常供水。

关于我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7

1 黄牛改良工作现状

积石山县17个乡镇, 据调查, 牛存栏量达到2.8352万头, 其中:基础母牛1.558万头 (黄牛1.173万头, 牦牛0.315万头, 奶牛0.1130万头) , 出栏0.9万头;建成冻精配种站16个;从事奶肉牛人工授精配种人员38人, 其中大学以上5人, 大专29人;每个冻配站平均年授配母牛562头, 最多1622头。养牛现状及牛群结构统计表、冻精、液氮供应情况统计表、肉牛产业化生产情况统计表、冻配站点建设情况统计如下:

经过三十多年的黄牛改良工作, 当地黄牛肉用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据测算用荷斯坦 (HS) 、西门塔尔 (XM) 、利木辛 (LM) 、南德温 (GGLG) 冻精杂交改良当地黄牛, 初生重达到35 kg、40 kg、37 kg、38 kg, 而当地黄牛初生重只有19 kg, 12月龄体重荷斯坦杂种185 kg、西门塔尔杂种212 kg、利木辛杂种208 kg、南德温杂种210 kg, 当地黄牛只有126 kg左右, 杂种牛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当地黄牛。

2 主要做法和经验

2.1 加强组织领导, 分级负责, 落实责任

近年来, 积石山县草畜产业摆在了产业富民的首要位置来抓, 立足玉米制种提供大量秸秆等饲草资源优势, 积石山县畜牧部门高度重视黄牛改良工作, 把其作为畜牧科技推广工作的核心内容来抓, 为切实抓好积石山县黄牛改良工作, 专门成立领导小组, 并制定《黄牛改良实施方案》, 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考核、激励和监督机制, 做到了责任明确, 措施有力。县畜牧局负责本县的冻配点的设置、许可证的颁发, 县畜牧站负责本县的冻精引进、液氮供应和冻配人员的技术培训、管理等具体工作, 各冻配点制定《黄牛改良工作制定》。

单位:头

统计单位:头 (只)

单位:个、万头

2.2 统筹规划, 优化布局

人工授精技术应用于黄牛改良, 经历了“引进、突破、推广、普及”等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畜牧科技推广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 相应的经历了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常规技术、实用技术到现在的综合应用发展阶段。

2.3 大力宣传黄牛改良的效益和有关知识, 充分调动农民的品种改良积极性

技术人员对农民耐心宣传, 因势利导, 让广大农民认识到改良牛生长快、个体大、产肉、产奶量多、质量好、价值高、效益好等优点, 使农民看到改良后的牛的价值, 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措施, 以此激发广大农民的改良热情。

2.4 注重技术培训, 提高技术服务质量

为扩大冻配技术服务覆盖度, 每年派冻配人员及农民参加黄牛冻配技术培训班, 另外, 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黄牛改良的重要性,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和配合。将冻配员的联系方式在本区域内公布, 做到随叫随到。冻配员深入到养殖场 (户) 进行黄牛改良, 为农民免费提供技术服务, 做到技术操作到位, 摸底调查到位。

2.5 依法监督、规范管理

黄牛冻配改良工作是一项覆盖面大、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效益明显的畜禽良种工程之一, 需依法加强监督管理。为保证黄牛改良工作有序开展, 畜牧部门从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审批、办理、牛改点布局、品种改良计划的制定入手, 采取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的原则, 制定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条件的牛种改良规划, 据此依法监督, 规范化管理。一是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做到规范操作。采取定期培训和到配种站指导检查相结合的办法, 对冻配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围绕产业开发, 积极引进新品种, 开展三元杂交试验示范工作, 有效促进养牛业的发展, 定期深入各配种站进行督查、评比、表彰奖励、加强交流、规范改良行为。

3 黄牛改良工作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冻配技术有待提高

冻配员技术不够过硬, 复配率较高, 从而影响黄牛改良工作开展。

3.2 基础母牛饲养管理工作依然滞后

由于受生产条件的限制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饲养管理任属粗放, 以冬春季节母牛补饲为主, 基础母牛饲养管理工作滞后, 使冻配工作受到影响。

3.3 牛改经费短缺, 投入不足, 设备陈旧

近年来, 国家对黄牛改良没有专项投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虽然黄牛改良所需的优良冻精、液氮国家补贴, 但配种器械和交通、通讯等费用不断涨价, 牛改成本不断增加。

3.4 改良队伍不稳定, 队伍出现了断层

由于黄牛改良工作苦、脏、累, 且正常的卫生保健津贴及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 黄牛改良工作收费困难较大, 一些老同志因年老体弱, 已不适应继续从事黄牛改良工作, 而缺乏年轻的畜牧兽医队伍, 从而造成部分乡镇畜牧兽医站牛改范围缩小, 技术人员青黄不接, 呈现后继无人的状况。

此外, 杂种公牛配种没有彻底根除, 本交滥配现象严重, 对冻配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4 建议和对策

4.1 加强组织领导, 深入贯彻《种畜禽管理条例》

黄牛改良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其环节多, 技术性强, 且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 需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应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种畜禽管理条例》, 严格杜绝不合格的冻精流入市场, 采取有力措施, 对不合格的杂种公牛要强制去势, 对未发证的配种点依法核发《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有效制止乱交、乱配, 全面推广细管冻精授配技术, 将黄牛冻配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化。

4.2 加强宣传力度, 强化技术培训

通过科技宣传, 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黄牛冻配的优越性,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黄牛改良工作顺利开展。同时, 针对引进品种较多的现状, 加强对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 鼓励开展科技攻关, 请教省内专家, 制定出适应本区域特点的育种方案, 明确改良方向, 培育新品种, 完善良种牛繁育体系, 加快肉牛产业的发展。

4.3 创新机制, 为黄牛改良提供服务

由于科技进步, 胚胎移植等新技术逐步走向成熟, 进入商业化推广应用阶段, 黄牛改良工作已处于“普及”的阶段, 该发展阶段以综合应用为主。必须创新机制, 转变观念, 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项目申报等措施, 争取综合配套和牛肉产品加工类项目, 加大黄牛改良工作力度, 发展外向型畜牧业, 提高牛犊及其产品附加值, 调动养牛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乡 (镇) 冻配站的陈旧设备进行更新, 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设施, 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为从事黄牛改良人员提供服务。通过依法规范管理, 实行个体黄牛配种员, 按市场规律降低成本, 参与牛改工作, 解决后继无人之忧, 推动黄牛改良工作步入新台阶。

4.4 抓好技术人员的培训和配备, 提高配种质量

关于我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8

一、两省生猪市场供应形势

两省生猪供应供大于求,特别是江西省,每年调出省外的生猪在1000万头以上,猪肉价格从7月达到高峰后,逐月下降,但仍在高位运行。

(一)生猪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

两省认真开展“菜篮子”工程建设,坚持实行“菜篮子”工作市长负责制,将“菜篮子”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的重要项目,建立和健全副食品生产供应协调工作机制。由于“菜篮子”工作常抓不懈,加之近期国家出台扶持生猪生产政策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生猪生产发展良好, 供应稳定。福建省从2003年开始,实现了从生猪调入省向调出省的转变,每年生产生猪2200万头,由过去每年生猪净调入300万头为每年净调出生猪200万头以上。江西省2006年生猪出栏2350万头,其中1050万头调出省外,今年1—9月,生猪出栏1890万头,同比增长0.98%;生猪存栏1440万头,同比增长2.6%。

(二)猪肉价格稳中有降

据两省有关部门监测统计,自7月下旬以来,两省猪肉价格逐月回落,但价格仍在高位运行。福建省9月12日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6.98元/斤,统肉平均批发价格为8.75元/斤,瘦肉平均零售价格为11.7元/斤,比7月份最高峰时分别下降了12.6%、11.5%、8.2%。江西省9月18日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7.19 元/斤,统肉平均批发价格为11.07 元/斤,瘦肉平均零售价格为13.68元/斤,比8月最高峰时分别下降了6%、3.1%、3.9% 。

对生猪生产及猪肉市场后期走势,预测生猪仍会呈现大型养殖户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而中小型生猪养殖户还会保持谨慎的态度;生猪生产市场总体供应仍会保持增加,市场销售量也会随着节日的到来不断增加,但猪肉价格总体平稳。

二、两省认真落实政策有关规定,确保市场供应

(一)落实扶持生猪生产政策

1、认真落实能繁母猪补贴。江西省今年全省登记核查的能繁母猪数116.7万头,补贴资金已全部发放到养殖者手中,共发放能繁母猪补贴资金5835万元。福建省能繁母猪数量49.94万头,已发放补贴款2497万元。

2、积极推进能繁母猪保险。福建省于8月15日启动能繁母猪保险,截至9月13日已有8个乡镇2万多头母猪参保。江西省从9月8日开始,部分企业和农户签订保险协议,争取10月底前完成能繁母猪投保工作。

3、开展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江西省有7个县列为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补贴能繁母猪30万头,并制定了管理办法,完成了母猪登记造册工作,确定了24家供精单位和入选了781头种公猪。福建省认真落实生猪良种项目补贴,研究制定了新罗等6个县(市、区)项目实施方案,并已上报财政部、农业部,目前项目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4、落实安排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和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小区)资金。福建省通过综合评定,筛选出生猪原种场1个、扩繁场4个、资源场2个。江西省今年实施了生猪产业推进计划,重点建设20个生猪养殖基地。根据国家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申报要求,全省共安排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94个。

5、认真落实生猪疫病防控措施。福建省对列入国家一类动物疫病和高致病性蓝耳病实行免费强制免疫;逐步建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立了省、市、县动物标识管理网络,推行牲畜新型二维码耳标,已发放新型二维码耳标411万枚。江西省强制免疫所需疫苗经费,除中央财政补助外,省财政已落实口蹄疫、猪蓝耳病疫苗经费3623万元。

(三)保障市场供应

1、积极组织节日副食品供应。两省都属生猪调出省,本地猪肉市场供应充足,呈现量增价稳局面。福建省福州市计划投放粮油及主要副食品总额约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10%左右。江西省各地都制定两节生活必需品供应预案,落实了节日生猪供应基地,确保猪肉供应不脱销、不断档。

2、充实猪肉地方储备。福建省级建立常年生猪活体储备5.54万头,超过国家规定4.8万头的任务要求。江西省将恢复省、市两级猪肉储备制度。

3、积极组织副食品调运。一是畅通鲜活农产品促销通道。福建省举办了“200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手拉手—安全农产品进万家行动”,通过供需见面、自由洽谈、签订供货协议等形式,促进鲜活农产品的流通销售。江西省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经销大户、屠宰加工企业与产区和种养户签订产销合作意向书或购销合同,建立稳定的供货渠道。

4、增加风险资金。从今年开始,福建省政府将省级副食品风险金从每年3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重点用于加强对省级副食品生产基地、屠宰厂(场)建设,以及应对灾期、节日等副食品市场异常波动应急项目补助。

(三)落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补助政策

1、对低保对象增加生活补贴。福建省对全省20多万城市低保对象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15元的标准。江西省各级财政新增安排了1.1亿元,提高城乡低保对象人均补差水平,全省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水平提高到81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水平提高到30元。

2、保障大中专院校学生生活。一是对困难学生发放临时补贴。福建、江西省对全省高校、中职学生每人每月补助10元。二是福建省级财政安排500万元,落实学校食堂“零租赁”补贴政策。

(四)切实减轻生猪经营者负担

江西省全面清理涉及生猪产业的收费,取消了“定点屠宰许可证工本费”、“定点屠宰场(点)工商市场管理费、价格管理费、技术监督管理费、商业定点屠宰办公室管理费”。经营性服务收费严格按照“自愿委托、有偿服务”的原则执行,严禁对养猪户、经营户强行服务、强制收费。

(五)加强市场监管

开展副食品价格专项检查,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行为。福建省从8月上旬起开展食品价格及相关收费专项检查,截至目前已出动2000多人次,重点对肉、蛋、离等主要食品价格及对生猪、牛、羊等屠宰销售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收费进行检查。江西省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协会,召开“省市稳定市场价格座谈会”,各有关企业还共同发布了“价格自律倡议书”,社会反响很大,对稳定市场供应和价格产生了积极影响。江西省对一米粉经营者带头发起,并散发涨价传单的不正当价格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饲料等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生猪生产成本增加

据福州市和盛食品有限公司反映,今年7月生猪平均生产成本每斤5.23元,8月5.4元,9月5.53元,其中饲料(主要是玉米、豆粕)成本由7月3.67元升到8月的3.71元,9月3.85元。江西省樟树县一些养猪户反映,豆粕从6月的1.19元/斤涨到9月的1.71元,3个月增长43.7%。

(二)能繁母猪保险进度慢,农民仍在观望

按照现行政策,对每一头母猪保费是60元,其中农民交12元,每头死亡母猪赔偿1000元。据了解,能繁母猪的病死率大约在2—2.5%之间,按这个比例计算,100头母猪需交纳保费1200元,按最高2.5%病死率计算,农民得到赔偿是2500元,价差不是很大,加之保险公司赔付手续繁琐,一些大、中型养猪户对能繁母猪保险积极性不高,而对商品猪能实施保险政策有非常高的积极性。

(三)疫苗质量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目前,生猪常见病发生率呈增长态势,尤其近期出现的蓝耳病菌,对生猪危害非常大。一些养猪户反映其免费疫苗质量有问题,生猪得了蓝耳病,打完针后无作用,甚至给生猪打预防针还有副作用。

(四)生猪污水排放给环境带来污染

国家出台鼓励生猪生产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多数养猪企业都提出扩大生产,但随着养猪规模增大,生猪污水排放量也随之增加。生猪生产企业环保意识不强,普遍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各地对生猪污水排放不一,据一些养猪企业介绍,有的进行简单处理后排放到江河,有的就地掩埋,有的直接进行排放,严重影响江河湖泊和地下水的生态环境。

(五)生猪生产信息体系不健全

有的地方反映,畜牧业信息体系还不够健全,缺乏市场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在行情看好或行情低迷时不能做出客观预警,不能准确及时发布信息引导发展生产,难以指导养殖户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生产和规避风险。

四、进一步发展生猪生产,稳定猪肉价格的建议

(一)尽快建立猪肉风险储备制度

国家应建立养猪业行业稳定发展基金,按风险和收益相适应原则,根据整个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环节给予补偿。当猪粮比价下跌到一定比例时,政府部门委托商业企业进行储备,调节市场供求,当猪肉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可按照政府指令及时向市场出售,企业由于执行制度储备任务所产生的亏损,由政府给予补偿。

(二)加强养猪业行业预警体系建设

深入研究分析生猪供求关系和周期性波动规律,确定生猪生产的总体增长速度和猪群比例结构,在生猪生产区和产销区建立市场信息监测点,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生猪市场监控体系。加强对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监测,形成国内国际生猪及产品市场风险分析,及时发布市场预警分析报告,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要求走势,正确引导养殖户生产经营决策,规避市场风险。

(三)进一步完善养猪保险政策

为调动养猪户生产积极性,鼓励养猪户积极参加保险,国家应降低能繁母猪保费标准,增加保险公司赔付金额。建议研究开展对仔猪、种猪保险的补贴,提高养猪户抗风险能力,消除养猪户的顾虑。

(四)加大养殖企业环保治理力度

有关部门对生猪生产污水排放要高度重视,提出治理生猪生产污水排放给环境带来污染的对策,研究规模养殖行业环保标准。对规模化养殖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督促企业进行污水处理排放;对养殖户要进行环保教育,减少生猪生产污水对环境的污染。

(五)积极扶持生猪生产规模化发展

在一些中西部省市,生猪散养现象还比较普遍,其个体养猪成本高、疫病防治无保证、风险、管理难度大,制约着生猪生产发展。国家应支持规模化养殖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扩大财政补贴的规模和范围,合理引导小规模养殖户发展到规范化养殖。鼓励养猪户加入牧业合作社形成的经营模式,及时解决银行贷款担保问题,达到统一引进良种、技术培训、购进原料,防疫防病。

(六)继续清理生猪生产、销售中的各种乱收费

我们在调查中,一些猪肉经营者向我们反映,收取的市场管理费水平偏高,摊位租金过高等问题,直接影响经营者成本。有关部门对生猪生产、流通和猪肉销售中涉及的税费进行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经营者负担。

关于我县干旱缺水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9

我县多年平均可用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0亿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200吨,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2,世界平均值的1/10,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属于资源型中度缺水区,旱情时有发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各种极端天气的不断出现,水资源越来越少,抗旱形势十分严峻,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此项工作,始终把其作为一项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大德政工程来抓。为了全面了解我县的旱情,以便于做好做实抗旱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就我县旱情我们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十年九旱是我县的基本县情,自2010年10月下旬以来,全县没有效降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各地出现严重旱情,尤其是城乡人畜饮水方面出现严重危机。通过初步调查统计,目前已有100个村3.3万人和0.35万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其中严重缺水的有45个村1.1万人,近期县城供水由于水源不足也一度出现供水危机,西部较高地势小区四楼以上无水可用。农作物方面,旱情也十分严重,果树受灾面积达15万亩,旱地缺墒44.58万亩,全县25个乡镇均不同程度受灾。旱情仍在不断发展。应对旱情,这些年,我县兴建大批水利工程。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方面,2005年起我县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到2010年底,1

我县已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六批,完成总投资2880万元,累计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6.81万人,涉及25个乡镇111个行政村,兴建各类农村饮水工程112处,自2007年7月至2009年5月,又投资1950万元,进行了县城供水工程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方面,全县共建设小型农灌工程1965处,包括管灌、扬水站、小水渠等工程,但由于管理不善,水源枯竭等原因,有效灌溉面积确不足10万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投入不足,重视不够。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比,近些年水利投入强度明显不够。一是由于政府财政困难,工程配套资金难以落实,本级投入也是少之又少。二是群众本身,由于农业利益较低,打工收入与务农收入差距太大,使农民不愿意对小农水进行投资,自筹资金没有出处,且现在取消了“两工”,群众投工投劳,多数工程不能实现,就是关系自身利益的饮水工程,也不愿投资投劳。三是没有长期抗旱的思想意识,旱情来时才想抗旱,旱情过后就把其抛在脑后。

(二)水利设施薄弱,建设滞后。我县总耕地面积为48.13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不足10万亩,仅占总耕地面积的20%左右。另外,我县是果品大县,多数果园没有灌溉配套设施,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现状,抑制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粮果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而且目前我县农村还有19.67万人还没有实现饮水安全,县城自来水供给也出现了很大缺口,这都需要大批的水利工程建设。

(三)管理不到位,工程效益不能正常发挥。水利工程建成后,没有落实管理主体,权、责、利不清,工程缺乏维护维修管理,运行没多久,就瘫痪了。当旱情发生时,工程已不能用了。

(四)水源短缺,亟待解决。现有的部分水利工程已建成了,并进行了配套,但由于水源枯竭,工程确成了摆设,不能发挥其原有效益。

(五)科学抗旱水平低。一是抗旱设备科技含量低,农业上多数还采用大水漫灌形式抗旱;二是旱情监测预报还没有形成较完备的管理系统;三是抗旱方法还比较单一,绝大多数靠灌溉,在保水方面做得太少。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抗旱工作的领导,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抓落实,认真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层层抓好落实,全力完成抗旱任务。

(二)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水利基础设施。一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机遇,职能部门积极做好水利建设项目的规划、可研、初设等项目前期工作,并与上级部门做好对接,政府要更加注重项目前期工作的投入,以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争取国家资金的投入。二是在争取国家资金投入的同时,政

府应从预算内增加抗旱水利建设专项投入,设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补助基金,建立和完善以“以奖代补”为主的政府激励机制,对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乡(镇)、村、组和农户予以奖励和补助,发挥好政府扶持资金的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积极引导和发动群众,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汲取群众和社会资本投入。

(三)多种措施结合,解决水源问题。一是进行跨流域调水,对水资源进行再分配,把河谷地区的水资源调往缺水地区;二是多建蓄水工程,利用好库塘,留住天上水;三是改善生态环境,加大退耕还林工作力度,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水源涵养量。

(四)强化工程管理,发挥工程效益。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思想,注重水利工程的管理,适时做好工程维修和养护工作,政府可对贫困村适当补助维修养护资金,尽可能发挥水利工程的最大效益,服务群众生产生活。同时,要加大有关水利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教育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水利基本建设与管理,珍惜和爱护好各类水利工程,切实做到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与管理协调发展,让水利工程和有限的水资源真正兴利于民。

(五)深化体制改革,转换运营机制。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要支持水务部门,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条件,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明确水利工程的所有权,开放建设权,搞活经

营权,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使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运营走上责权明确、管理规范、良性运营、滚动发展的轨道。改革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发挥群众自建、自管、自营、自用的优势作用。大力推行水利工程有偿供水,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水利基础设施的有效养护及其效益的充分发挥。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的多种经济成分、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六)加强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抗旱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水源保护,工程的规划、架设,工程的运行维护,服务及监管等方方面面,涉及水务、发改、财政、农业、林业、供电、气象、新闻等多个部门,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充分利用好国家的资金政策和自身优势,全力搞好抗旱管理、服务和监管,形成抗旱合力。

上一篇:作文开头与结尾写作技巧下一篇:振奋人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