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县洪涝灾害原因分析及对策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隆安县洪涝灾害原因分析及对策(推荐12篇)

隆安县洪涝灾害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1

摘要:该论文通过对广西隆安县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进行相关介绍,并通过对其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简单小结,分析发生灾害的原因,并对广西隆安县的洪涝灾害防御措施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隆安县 洪涝灾害 发生 成因分析 防御对策

一、隆安县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

隆安县位于广西西南部,南宁市西部,地处东经107°21′—108°06′,北纬22°51′—23°21′,隶属南宁市管辖,东部与南宁市西乡塘区、武鸣县相连,南部与崇左市扶绥县、江洲区交界,西部与崇左市大新县、天等县接壤,北部与百色市平果县毗邻。东西长77.5km,南北宽56.2km。县城距南宁市区80km。

(二)地形地貌

隆安县地势由东北和西南向中部右江线倾斜。主要地貌类型有台地、丘陵、低山和岩溶地貌。县境内最高点为西大明山系脉的小明山最高,海拔973米,最低点为白马河口,海拔81米,据统计,低山丘陵地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9.1%,岩溶地貌占31.2%,平原台地貌占17.7%。

(三)山系水系

隆安县西南部以峰林、峰丛石山(喀斯特地貌)为主,南部边缘山地为西大明山系脉,属低山、丘陵。主要山脉有小明山,海拔973米,为全县最高点,地要山海拔807米,平付山海拔726米,空林山海拨715米。东北部土山丘陵和石峰兼而有之,海拔多在200-700米,其间敏阳乡三宝山海拔721米,六暖山海拔742米,为东部最高点。中部右江沿岸以平原、阶地、低丘为主,并有一些石灰岩孤峰和残丘点缀其间,其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全县主要河流有右江、绿水江、罗兴江、丁当河、驮玉河、百朝河、大滕河、布泉河等8条,共有地表水11.08亿立方米,全县有地下水源12个,地下河18条,集中分布在都结、布泉、屏山、杨湾、乔建等乡镇,共有地下水3.94亿立方米。全县有中型水库3处,总库容量为5758.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为4263万立方米;有小型水库55处,总库容3183.4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392.8万立方米;小型塘库251处,总库容3806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763万立方米。

(四)气候

隆安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水同季,干湿季节明显,多雨期与高温期一致。全县年平均降雨量在1300毫米左右,受地形影响较明显,气温分布特点是由东北和西南向中部右江递增,雨量分布特点是由东南和向西北逐渐增高。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五月至九月为主要降雨期,一般可占全年降雨量的70.0%~85%左右,十二月至次年三月为少雨期,降雨量占全年的10%左右。

二、洪涝灾害的发生及对国民生产的影响

隆安县洪涝灾害发生频繁,特别是山洪灾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灾害出现。由于我县都属亚热带季风区,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全县的河流都是典型的山区河流,河床陡,洪峰形成时间短,持续时间也短,经常发生山洪暴发,几乎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从洪涝灾害统计中,每年汛期各乡镇均有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发生,给我县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2001年7月我市受当年三号台风“榴莲”的影响,从7月2日晚上开始,全县局部出现降雨,后扩大成全县大面积降雨,造成山洪暴发,全县江河水位暴涨,至使右江发生八十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隆安县水文站出现了自1937年建站以来的最高洪水位和最大流量,从7月3日4时起,隆安县水文站水位从111.40米涨起到4日23时30分达到最高洪水位123.86米,超警戒水位9.45米,洪峰流量8270立方米/秒。右江沿岸的一些地势较低的村庄被淹。“7.4”洪灾,是我县有史以来淹没面积最大,淹没损毁民房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经济损失最大的一次洪涝

灾害。全县3个镇受灾,受灾面积400多平方公里,受灾人口4万余人,紧急转移安置2万人,倒塌民房2500多间,造成无家可归1万人,全县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万元;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数万亩,因灾粮食损失数万公斤,农业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万元;交通路线中断,供电受到影响,人民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壤贫瘠,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同时也会阻碍相关产业的生产和发展。

三、我市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造成我县严重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由于我县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连大陆,南近海洋,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容易受海洋台风登陆的影响,南北气流活动频繁,容易产生强降雨天气过程,加之我县山区面积大,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大,河流都是典型的山区河流,河床陡,洪峰形成时间短,持续时间也短,从而导致了我县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在人为因素方面,一是水患意识不强。随意在河道采砂,向河道倾倒废渣、垃极,回填河道滩地建房,圈地建厂,筑坝建池,人为的乱改河道流向,填河造地侵占河道行洪断面,严重地阻碍了洪水的渲泻。二是毁林造田,严重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三是城镇、乡村盲目扩建,不论证,不规划,盲目建设,防洪标准不一致,缺乏有效的管理,河道行洪能力大大降低。四是水利工程防洪抗洪能力低。我县现有水库3座,总库容量为5758.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为4263万立方米;有小型水库55处,总库容3183.4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392.8万立方米;小型塘库251处,总库容3806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763万立方米。由于多年来在水利工程使用中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维护养护资金存在严重不足,大多数工程都已老化失修、带病运行,使防洪标准大大降低。

四、隆安县洪涝灾害的特点

1、时间短,强度大,突发性强。山区暴雨一般都是降雨强度大,而历时又短,由暴雨产生的超产渗流,使雨水来不及渗入到土层深部即可成为地面径流,导致河流径流汇集,水流湍急,河水陡涨,极易形成陡长陡落、峰高量小、历时短暂但却防不胜防,危害较大的洪涝灾害。

2、季节性、多发性、区域性。由于我县独特的地形地貌,南北部山区的年降雨均大于河谷地区,主要降雨集中在汛期五月至九月,因此,我县的洪涝灾害的发生都是出现在汛期,而每次降雨都会造成局部的洪涝灾害。

五、防御的对策及主要措施

在长期的抗洪防灾工作中,县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防灾减灾的工作,把防御洪涝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提高我县的防汛抗灾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深入开展防御洪涝灾害的宣传,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采取多种途径,广泛宣传洪涝灾害的危害性,加强全民水患意识,让全社会深刻认识到水患不除,市无宁日,民无宁日的观点,普及防御知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御能力。尤其是我们山区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更要清楚地认识到洪涝灾害特别是山洪灾害的突发性、多发性及损失的严重性,从思想上牢固树立抗洪灾、防山洪的思想。

2、建立建全防汛首长负责制体系。多年的抗洪斗争工作证明,防汛抗洪,落实责任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都严格落实了以行政首长负责为核心的防灾抗灾责任制,明确政府一把手为第一防汛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防汛责任人,并层层签订了防汛责任状。建立建全我县的防洪预案,明确各职能单位的防汛责任。

3、建立高效的洪水测报和雨量实时测报系统。同建立了雨量实时测报网络,直接调用查看全县各雨量站的实时降雨雨量,为做出正确的防汛调度提供了准确的科学依据,确保全市水库安全度汛。

4、做好避灾躲灾的工作。积极对全县的滑坡体、泥石流易发区的定点核查工作,摸清底子,每年汛前、汛中都组织人员进行实地核查,制定防御灾害预案,各项责任制落实到最基础,同时加强对易发区干部群众的培训和宣传教育,群众的防灾意思和自我防范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对防御洪涝

隆安县洪涝灾害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2

1.1 干旱

造成惠安县的干旱原因, 除了降水量少、各季降水分配不均匀外, 还有风力大、蒸发快、植被差、沙质土壤水分易渗透、溪流短少且多沙质底床、蓄水能力差等原因。从气象方面来看, 一般降水量少, 无雨天数间隔时间长, 则干旱越严重, 但是, 降水量多寡与干旱的程度并非成正比。

惠安县旱情按季节可分为春旱、夏旱、秋冬旱3种。从雨量分布看, 10月~翌年1月, 是常年的秋冬旱;2~4月春雨少年份的春旱;7~9月台风影响少年份的夏旱。但旱情严重时, 持续的时间就长, 往往出现冬春、夏秋、春旱、秋冬连旱等情况。若发生春旱, 则贻误了农时, 影响种植, 以致减产, 有的水作改旱作, 影响春收作物的后期生产。夏旱虽对夏收有利, 但对夏种和夏季作物的生长危害极大。秋冬旱将影响作物生育而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1.2 台风

台风对惠安县的影响程度, 决定于台风的强弱及其移动路径。7月中旬~9月下旬是惠安县受台风影响最盛时期, 此阶段台风发生数占全年总次数的81.1%。台风以大风和暴雨方式致灾。如2010年9月10~11日受第10号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击影响, 全县出现暴雨, 瞬间极大风速达30.7m/s, 大面积农作物受淹受灾、大棚倒毁, 农业方面受损共计2140多万元, 直接经济损失约1.6亿元。

1.3 暴雨洪涝

惠安县由于降水量年际变化不一, 各月雨量分布不均, 特别是在雨季和台风季节常常因为暴雨引起洪涝。如1968年6月8日~25日, 全县各地都出现过3~4次暴雨过程, 期间总雨量均在400~500mm以上, 造成了洪涝灾害, 全县农作物受淹1000hm2, 其中绝收70hm2, 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惠安县各地暴雨每年平均出现4~5次, 多的年份达11次, 少的年份只有1次。暴雨次数在地区上的分布, 一般由东南向西北增多, 由沿海向内陆增多。1a之中, 惠安县暴雨开始于4月, 结束于10月, 以6月出现次数最多。

1.4 大风

惠安县面临台湾海峡, 大风频繁, 尤以沿海岛屿和突出部更甚。根据资料统计, 平均每年有75.16d的大风日。产生大风主要原因有台风的影响或冷空气的南侵, 再加上台湾海峡地形的狭管效应, 大风就更为显著。

大风对农作物造成机械损伤, 折断茎秆, 撕毁叶片, 造成倒伏、脱粒等。丘陵农地的土层也常被大风刮走泥沙而变薄变瘦, 从而造成农业减产。

1.5 低温连阴雨

低温连阴雨灾害是指连续多日阴雨并伴有降温的天气现象, 春、秋季连阴雨因发生在农事活动的关键时节, 常造成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 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惠安县常出现在1~2月, 对春播育秧危害极大, 易造成烂秧。春季连阴雨影响较大, 但连阴雨灾害地域差异不大。惠安县从12月第6侯 (即12月26日起) ~翌年3月上旬各侯出现连续3d以上≤12℃的低温连阴雨天气机会多, 机率均在43%以上, 自3月中旬起就明显减少。

2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2.1 区划的目的和意义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目的在于把灾害出现后有无风险或带来风险大小进行分区, 揭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地域差异, 合理地划分出惠安县各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大小的范围, 为政府及防灾部门确定防灾重点地区、重点灾害、重点防灾时间等提供科学依据。这对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促进农业稳定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十分深远的意义。

2.2 区划的原则和指标

本区划是在对农业气象灾害致灾成因、灾情调查和灾情的地域分布等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分区中遵循主导因子原则、综合性原则和应用性原则, 并力求区划能客观反映灾害的地域分布规律, 以便于应用。

由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具有多样性, 如干旱、台风、暴雨洪涝、大风、低温连阴雨等,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牲畜农业气象风险等, 使风险的大小除与自然环境有关外, 还与人类生产活动有关。在具体划区定界时, 参照致灾成因、灾情以及自然地理因子等作适当的调整。

2.3 区划的结果

按照确定各种灾害风险区划的指标, 对惠安县干旱、台风、暴雨洪涝、大风、低温连阴雨等进行风险区划。

2.3.1 干旱风险区划

干旱的轻重和分布随着地形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全县沿海各镇较之内陆各镇易旱, 旱情往往也较重, 为高风险区;中部地区时有发生, 为中风险区;其余为低风险区。

2.3.2 台风风险区划

全县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明显, 尤其是崇武、小岞半岛等突出部, 风力一般达9~11级, 有时超过12级, 历史上极大风速达40.4 m/s (0709号台风“圣帕”影响时, 斗尾港瞬间极大风速) 。沿海各镇如崇武、小岞、斗尾等都可能成为台风登陆点, 为高风险区;中部各镇为中风险区;其余内陆各镇为低风险区。

2.3.3 暴雨洪涝风险区划

由暴雨引起的洪涝灾害致灾风险最大的是内陆各镇为高风险区, 中部各镇为中风险区, 其余沿海各镇为低风险区。

2.3.4 大风风险区划

由于地形不一, 全县各地出现的大风风险也不同, 沿海各镇出现大风的机会大于内陆, 为高风险区;中部各镇为中风险区;其余内陆各镇为低风险区。

2.3.5 低温连阴雨风险区划

由低温连阴雨引起的致灾风险最大的是内陆紫山镇、黄塘镇为高风险区;中部各镇为中风险区;其余沿海各镇为低风险区。

3 小结

惠安县依山临海地形复杂, 干旱、台风、暴雨洪涝、大风、低温连阴雨等农业气象灾害频发, 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减产, 影响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因此, 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充分重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加强对气象灾害规律的研究和监测预报, 立足于趋利避害, 增强防灾抗灾意识, 克服侥幸心理, 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 以确保惠安县长期的粮食安全, 促进惠安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持续快速发展。

摘要:本文就干旱、台风、暴雨洪涝、大风、低温连阴雨等惠安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致灾成因和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进行了论述, 并结合惠安县的自然地理环境, 做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可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生产计划、防灾减灾决策以及保险部门确定保险费率等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特征,风险区划

参考文献

矿井瓦斯灾害分析及对策 篇3

煤矿生产是地下开采,具有工作场所黑暗、狭窄且经常移动的特点,与地面作相比,它有许多不安全的自然因素,水、火、瓦斯、顶板、粉尘等灾害时刻都在威胁着我们。因此瓦斯防治更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多年开采实践经验证明,福建省煤矿生产矿井均为低瓦斯矿井,受瓦斯危害程度较小。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生产水平的下延和开采力度的加大,瓦斯超限、瓦斯中毒事故也偶有发生,威胁着矿井安全生产。提高认识,加大瓦斯防治力度,促进安全生产,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的任务。

一、矿井瓦斯灾害原因分析

根据矿井历年瓦斯等级鉴定结果分析和现场检测情况,造成瓦斯灾害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矿井通风系统紊乱:由于矿井通风系统不完善,造成内部漏风和外部漏风,受自然风压影响,使矿井通风系统不稳定,有效风量降低;通风设施不完善或维护不到位,引起风流短路;通风网络调节不及时、采区风量分配不合理等,都会使矿井通风系统不完善,有效风量率低,抑制矿井通风排尘和冲淡瓦斯等有害气体的能力。

2、局部通风管理不到位:局部通风机安装位置不正确形成循环风、串联通风作业;导风筒连接吊挂质量差、风筒末端距离迎头过长导致微风、无风作业等,都容易引起瓦斯积聚或涌出量增加。

3、报废巷道、小眼未及时封闭或设置挡风帘、挡风墙的;采空区顶板未强制放顶或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造成矿井漏风,有效风量降低;临时停工、停风地点未保持局部通风机正常运转或未按规定设置栅栏的,容易造成瓦斯积聚或发生瓦斯事故。

4、技术管理不当:掘进巷道布置不合理,造成通风距离过长;采煤方法布置不当造成丢煤或回采率降低;通风方式不合理造成隅角(采面、独头面)瓦斯积聚等,易引起瓦斯事故,威胁安全生产。

5、职工瓦斯安全意识不强,作业过程中心存侥幸心理,不遵守三大规程和有关规定,对作业中出现的瓦斯安全问题不采取措施解决,违章作业、冒险蛮干,导致事故发生。

二、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的对策

1、加强教育,提高认识。思想认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问题。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瓦斯安全宣传、教育、案例分析、专题讲座,提高职工对瓦斯危害性的认识,增强自觉搞好瓦斯防治的自觉性、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各项工作深入人心,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意识。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主任工程师“一通三防”责任制和通风技术员岗位责任制、瓦斯检查员岗位责任制,强化现场监督检查,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存在问题,及时采取有针对性措施,防止瓦斯事故发生。同时,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细化工作环节、量化工作任务、强化工作责任,严格考核,兑现奖惩,确保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3、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通风设施和巷道维修,优化生产布局,完善通风系统。

有效的通风是防止瓦斯积聚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在定期组织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全面检查的基础,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矿井通风设施,确保通风系统稳定、可靠,正常运行;加大对通风巷道的检查与维护,确保巷道失修率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保持通风线路畅通、完好;同时及时根据现场实际,做好通风能力核定,对供风能力不足或布置不合理的作业地点,坚决予以停头停面,做到生产合理,以风定产,确保各用风地点风量满足通风排尘和安全需要,符合安全生产和抗灾要求。

4、加强局部通风管理。首先要加强安全技术培训,提高全员局部通风安全意识,并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和质量标准化管理要求,杜绝微风、无风和循环风作业,确保作业安全,并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开展岗位技能比武考核活动,提高局部通风管理水平。其次依靠科技进步,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局部通风机,强制使用异径风筒、拐弯风筒,降低通风费用,提高工作面有效风量,防止因风速过低、风量偏小而造成瓦斯积存,影响安全生产。

5、群策群力、齐抓共管抓瓦斯防治。瓦斯防治工作涉及面广,仅靠通风安全部门是不行的,必须充分发挥各业务部门和采掘区队的作用,实行全员齐抓共管,贯穿于生产全过程,狠抓管理制度和责任制的落实。对不按照规定作业的工作面,各级管理人员有权现场停止作业,责令整改;对瓦斯治理不力的单位有权提出处罚并予以曝光,使之不敢违章,不再违章。

6、加强技术管理,采取有利措施,降低瓦斯含量,防止瓦斯事故。根据煤层赋存状况,合理布置巷道掘进;根据煤层产状和地质构造变化情况,确定合理的采煤方法,减少煤炭丢失,防止采面上隅角、独头巷道巷隅角、采空区边界等瓦斯积存,确保作业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从严做好巷道贯通的通风系统调整、“一通三防”技术论证,确保贯通安全。

三、加强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加强各级管理人员通风瓦斯安全业务的学习培训,着眼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做好采掘机运职工全员、全过程通风瓦斯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根据矿井实际,及时收集瓦斯地质资料,做好瓦斯灾害预测预报和分析,提高治理瓦斯的能力;同时依照“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引进瓦斯传感器、光纤瓦斯探头装置等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装备水平和检测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增强矿井防灾、抗灾能力。

四、结束语

隆安县洪涝灾害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4

靖安县地处江西省西北部,全县总面积1377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76个行政村,总人口14.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0.16万人,是一个典型山区县,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地质灾害严重制约了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省国土部门专业核查队确认我县受地质隐患威胁307户1321人,列入我省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实施规划。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赣府厅字[2011]92号)文件,我县启动避灾移民搬迁工作以来,在省、市扶贫和移民办的精心指导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主动避灾,把地质避灾移民搬迁工作作为民生工程来抓,全面开展宣传发动,调查核实,避灾对象确定和搬迁安臵工作,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完成工作情况

2011年省下达我县避灾移民搬迁计划161户700人。通过深入调查、核定、公示,采取集中安臵方式,已完成搬迁对象161户700人。其中罗湾乡石境村安臵4户16人;桥下村安臵157户684人。避灾补助资金人均3500元以‚一卡通‛形式已发放到户,共245万元,市、县配套基础设施资金35万元已全部到位,已有14户地质灾害搬迁户入住。桥下村集中安臵点正在抓紧铺设网管、道路硬化、安臵点绿化等工作。

二、主要做法

(一)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理事会实施、监事会监督‛的方式运作。‚政府引导‛主要是搞好四项服务:一是搞好规划,二是做好宣传发动。三是帮助协调各方面关系,四是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群众自愿‛,即由地质灾害户自愿提出申请。‚理事会实施‛,即在全乡5个地质灾害重点村,各村推举一名组织能力较强的村干部,组成理事会,全权办理避灾移民搬迁建房工作。‚监事会监督‛即各安臵点由搬迁户选出代表组成监事会,对工程造价、质量和资金管理进行全程监督。

(二)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集约用地、保护生态、杜绝灾害‛的原则规划布局。一是从选择安臵点上科学规划。2个避灾移民安臵点全部选择在集镇和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村。二是从房屋功能上高标准规划。按照坡顶式楼房、山泉式自来水、水冲式卫生厕、家家户户安装太阳能、暗沟排污、广玉兰、桂花树绿化等要求,建设移民安臵新村。三是从小区设施上高品位规划。规划了公共场所,安装了健身器材,配臵了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同时为每户居民在一楼配备一间储藏室,每个小区建一个公共食堂。

(三)整体和谐美观,‚十统一‛模式稳步实施。主体工程于 2011年12月全部完工,并在2011年12月27日全部分房到户。避灾移民安臵点全部按照‚十统一‛要求施工,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施工、统一安装铝合金窗、统一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统一安装入户防盗门、统一硬化绿化亮化小区、统一外墙漆色调、统一水电安装至入户口、统一小区办喜事的公共场所、统一办理各项建房手续。

(四)按照‚政府‘零利润’和移民建房成本核算‛标准优惠群众。所有安臵房,乡政府实行‚零利润‛运作,免收一切费用,相关税收财政先征收后全额返还。房屋主体工程和基础设施包括水电安装,一律由理事会牵头实行成本核算,从目前运作情况估算,虽然因路途遥远使建筑材料运输费用较高,但房屋均价仍在566元/m以内。

(五)本着‚能挂则挂、能靠则靠‛的原则实行政策倾斜。为了解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中的一些难题,靖安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要求相关部门对罗湾乡的这项建设从政策上能挂则挂、能靠则靠。正是由于国土、水务、移民、交通等部门的热情服务、积极扶持,才使避灾移民搬迁工程进展顺利。

(六)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思路和谐安臵。一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了以万亩绿色(有机)水稻、5000亩白茶为主,娃娃鱼养殖、反季节西瓜为辅的特色种养格局,成为搬迁后富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难题的一个途径。二是加大招商引资。与罗湾籍的广东客商达成协议,鼓励客商回乡投资创办包装企业,并将因集中安臵移民而产生的劳动力安排就业。三是引导土地流转,发展规模效益农业。充分利用因劳务输出、村民搬迁而闲臵的土地,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2三、下一步工作

一是根据省办(赣扶移字[2012]5号)文件通知精神要求,抓紧在汛期到来之前,尽快组织移民搬迁入住。

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力度。目前,罗湾乡桥下安臵点正在加快对路面硬化、亮化、绿化、排水沟和饮水工程建设,在整合资金的基础上,根据预算,桥下安臵点基础设施建设缺口资金仍在600万元以上,恳请省扶贫和移民办加大扶持力度。

三是针对今年第一批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计划,涉及到5个乡镇59个地质灾害点463人,尽快做好移民搬迁前期准备工作,确保移民在2013年2月份以前搬迁入住。

隆安县洪涝灾害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5

摘 要:我县位于赣西北山区,全县国土面积1377.49平方公里,有大小河流十多条。其中南北潦河起源于我县九岭尖,最终汇入赣江,全长120余公里,流域面积6000余公顷。本流域为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气候温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丰沛。天然鱼类资源丰富,据记载共有70余种鱼类,其中鲤科鱼类最多有55种,占总数的70%以上,现存62种。近年来由于拦河建坝,截断鱼类洄游通道,加上酷渔滥捕和化肥、农药的大量施放以及工矿企业排放的污水,造成鱼类生境恶化,部分鱼类已消失。为尽快保护、增殖本流域鱼类资源,维护渔业生态平衡,近年来对全县天然鱼类资源进行全面详细调查,同时对流域内渔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合理的保护对策,这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渔业生产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

靖安县地处江西省西北部,东界安义,南邻奉新,西毗修水,北倚武宁、永修。靖安山青水秀,物产丰富,既有丰富的山林水电资源,也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全县国土面积1377.49平方公里,辖5镇6乡74个行政村,人口14万。

我县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等特点。境内小气候较为明显,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均气温14℃~16℃,非常适宜水生生物繁衍生长。全县水域滩涂总面积6000余公顷,可养殖水面1500余公顷,已养殖面积约1200公顷。

经深入调查,查阅搜集资料,境内历史以来,有70余种鱼类,现存62种,隶属7目13科,其中鲤科鱼类种类最多,55种,占总数的70%以上。

二、存在问题

1、过度捕捞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长,刺激了沿河流域农民捕捞积极性。随着从事捕捞的人数不断增多,捕鱼的时间不断增长,捕捞工具越来越先进,长此以往将导致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种质资源严重缺失。

2、非法渔具的滥用

潦河中渔业资源呈衰竭趋势,有害渔具的非法使用难以遏制。有些渔民为了短暂的收益,不顾一切提高捕捞强度,改进捕捞方式,出现电鱼、炸鱼、毒鱼等竭泽而渔的违法作业方式,使用密眼布网,定置网等有害渔具渔法,于是出现了“越捕越少,越少越捕”的恶性循环。

3、环境污染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都在加剧,例如大量施用的化肥农药未被土壤和植物吸收的,将随水流流入潦河。矿产的大量开采和工业“三废”排放量成倍剧增,这些污染导致潦河鱼类资源的补充量大大减少。沿河的工程开发造成水底噪音污染严重,鱼虾宁静的生存环境也遭到破坏。

4、水土流失

因水土流失严重,蓄水量逐年减少,河床抬高,深潭变成了浅滩,河滩越来越大,水位越来越浅,破坏了鱼类天然栖息、索饵、越冬、繁殖场所。

5、河道施工破坏鱼类环境

拦河筑坝,未建鱼道而阻断鱼类的洄游通道;河床无序采砂,破坏水生植物和鱼类栖息,索饵、越冬、繁殖场所。

6、渔政管理薄弱

渔业执法经费不足;渔业行政执法、取证手段及执法装备落后;渔业行政执法队伍的行政管理体制不顺,财政供给经费不足,渔政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执法水平不高。

三、保护对策

1、大力宣传、贯彻、执行渔业法律、法规

利用广播、电视、书写大幅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使《渔业法》精神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保护渔业资源和水生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严厉打击渔业生产的违法行为,依法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和良好的渔业生态环境,以保证渔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建立鱼类保护区

根据河流自然环境、水文条件、水质状况和鱼类种群的分布及栖息规律,建立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划定核心区和实验区,确立禁渔区和禁渔期。设定保护区标志牌,完善保护区基础设施。严禁渔业水域的不合理占用,维护渔业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3、保护、增殖和开发利用并举

在搞好渔业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保护的同时,有条件的地方要移植水生植物,每年定期进行人工放流,增殖天然鱼类资源,同时大力开发、利用具地方物色鱼类资源,如我县境内的天然水域中资源较为地方特色的品种――娃娃鱼,它在分类学上属两栖纲、有尾巴、隐鳃鲵科,是我国特有资源,我县经多年研究、探索,已全面掌握其生物学特性和驯化繁养技术,应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引导捕捞渔民转产转业

隆安县洪涝灾害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6

一、山洪灾害的特点

(一)突发性。山区小流域因集水面积和沟道调蓄能力小,沟道比降大、流程短、产流快,水位变幅大,洪峰流量高,灾害的形成过程往往只有几小时甚至是几十分钟,洪水陡涨陡落。由于激发山洪的暴雨具有局部性和不可预测性,导致山洪灾害的突发性。山洪爆发历时很短,成灾非常迅速,损失特别惨重。如20__年8月7日岚皋晓道乡2小时降雨150mm,汉滨区大河镇小河村1小时降雨110mm,死亡和失踪人员达60余人。同年8月31日,平利老县镇风桥村、汉滨区县河乡关沟村3小时降雨量达200mm,死亡和失踪人员达10余人。

(二)毁灭性。山洪灾害的发生与前期降雨的强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突降大暴雨诱发山洪及泥石流灾害,特别是泥石流具有很大的瞬间能量,冲刷力强、含沙量高、破坏力大,往往对房屋、农田、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设施造成毁灭性破坏。如20__年8月29日,宁陕县城12小时降雨347mm,县城附近的长安河、鱼洞河、东河相继出现超标准洪水,县城周围出现69处滑坡、泥石流,近17万方泥石流涌入县城上下3公里;20__年6月9日宁陕四亩地镇遭受特大暴雨,50余人在洪水中丧生,四亩地集镇洪水所过之处,留下的是一片废墟。

(三)季节性。山洪灾害是在暴雨的`激发作用下产生的,山洪灾害的发生与暴雨发生的时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安康山洪灾害主要集中在5―10月,尤其是在6―8月是山洪灾害的高发期。据历年灾害统计显示,在同一流域甚至同一年份内发生多次山洪灾害的情况并不罕见。季节性强、频率高的特征较为明显。

(四)易发性。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安康属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加之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现有的防御手段欠缺,预警预报设施不全,工程措施标准低,难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五)广泛性。由于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加之山地占国土总面积98%以上,山大、沟深、坡陡,全市有流域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67条,有暴雨高值高频区乡镇50多个,到处都有发生洪水、泥石流和滑坡灾害的条件,山洪灾害分布范围极其广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山洪灾害点多面广,防御难度大。山洪灾害隐患点在10县、区绝大多数乡镇均有分布,尤其是50余个暴雨高值高频区乡镇更为突出。据统计,全市山洪灾害隐患点达数千处,危及126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山洪灾害隐患大都地处偏僻,山大沟深,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群众居住分散。

(二)工程设防标准低,抗灾能力弱。江河沿岸集镇唯有安康城区部分地段可防御百年一遇洪水,其它城镇只能防御5―一遇洪水,还有1/3的集镇基本无任何设防能力,更谈不上量大面广的村庄院落的设防问题。加之,全市有34座病险水库和1万余口堰塘,一旦出现超强降雨及山洪,极易发生决口垮坝的危险。

(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从历次山洪灾害成因分析中可以看出,尽管灾害的发生实属人力不可抗拒,但是在建房、筑路、砌堤、修田、弃渣过程中挤占河道、开挖坡脚,与水争地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水土流失、阻塞河道,降低了河道的行洪能力,改变了原有地表结构,从而加剧了山洪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灾害损失。

(四)预警预报水平低。山洪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防御工作需要有较高水平的预警预报手段作为支撑。全市200个乡镇目前仅有73处雨水情自动监测点,布点少、覆盖面窄,局地性、小范围的强降雨无法准确监测预报。

三、防御对策

(一)加快规划编制,注重部门协作。山洪灾害的防御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于20__年经国务院批复并实施。因此,要深入开展山洪灾害调查,掌握灾害发生和分布规律,科学编制防治规划,在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实行山洪灾害的综合治理。水利防汛部门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涉水(河)项目的审批制度,加大水土保持、河流治理、河道清障划界等工作;国土部门要严格单位和个人建房的审批,指导人们主动避险建房、修路和采矿;建设部门要做好城镇尤其是小集镇和农村建设的规划;林业部门要加大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工作;广电、教育和宣传等部门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二)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测预报水平。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实时降雨和洪水过程,预测山洪灾害的发生,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是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效措施。目前,全市已建自动雨水情监测站70余处,人工雨量监测点40余处,总量不足120处,平均每处覆盖196平方公里。按照有关规范20―100平方公里密度布设站点的要求,布点明显偏少,远远满足不了预测预报工作需要。因此,首先应按照规范要求加快雨量监测站点建设;其次是对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及灾害多发区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沿岸的集镇、人口密集地区因地制宜的建设自动或人工水位观测站;第三是尽快开展全市116座中小型水库报汛、报警设施建设,提高预测预报水平,争取防灾和减灾工作的主动。

(三)加强工程建设,提高抗灾能力。一是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用3―5年时间完成全市34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确

保安全运行,发挥防洪效益;二是抓好集镇堤防工程建设。要把防洪工程建设纳入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修好“保命堤”,确保安全;三是抓好汉江干流的堤防工程建设;四是抓好水保生态建设。

(四)完善防洪预案,提高应急能力。山洪灾害防洪预案是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落脚点,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预案,不仅能提高应急处理能力,而且可减少或减免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目前,多数预案只能应对一般情况,经不起推敲,对超常情况下的应急措施考虑不周。因此,在预案的编制中应着重考虑以下三个问题:首先要考虑超标准洪水怎么办?局部区域同时遭受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多灾并发怎么办;其次是对预案的可行性、可靠性和实用性进行充分评估论证;第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防为主,防、抢、撤结合”的原则编制。

隆安县洪涝灾害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0-2014年5年桂林市兴安县4家医疗保健机构分娩的孕产妇, 分析指标为分娩方式及其相关因素, 找出行剖宫产的医学指征和非医学指征。

1.2 方法

利用Excel和广西妇幼信息管理软件分析比较剖宫产率、构成比及变化趋势。

2 结果

2.1 剖宫产率的变化

本调查结果显示2010-2014年, 兴安县4家接产机构共分娩活产儿25 415例, 其中剖宫产10 643例, 5年合计剖宫产率41.88%。剖宫产率由2010年的39.63%, 逐年上升为2014年的44.01%。无明确手术指征, 孕妇或家属要求剖宫产者1362例, 5年非医学指征剖宫产占剖宫产总数的12.80%, 非医学指征剖宫产构成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详见表1和表2。

2.2 剖宫产相关因素

胎儿因素呈逐年下降趋势, 产母因素在波动中呈逐年下降趋势, 头盆因素呈上升趋势, 社会因素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胎儿因素中, 巨大儿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产妇因素中, 瘢痕子宫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社会因素中, 非医学指征破宫产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详见表3和表4。

2.3 2010-2014年兴安县孕产妇死亡情况

2010-2014年5年孕产妇死亡6例, 其中剖宫产术后3例, 产科出血2例。

3 讨论

3.1 社会认知、医院利益和产科人员不足、医患关系紧张是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逐年增高的原因

3.1.1 兴安县调查人群中初产孕妇的比例较高, 剖宫产的麻醉能很好地缓解初产孕妇对生产的恐惧和担心, 当地产妇多数会认为剖宫产是非常安全有效的[2], 因此产妇愿意接受剖宫产。

%

3.1.2 一胎政策间接推动了高剖宫产率, 由于不用顾忌首胎剖宫产对生二胎带来的风险[2], 另外未经阴道分娩可以保持其紧缩, 对保证夫妻生活质量有好处, 也是大部分产妇愿意选择剖宫产的原因。

3.1.3 由于剖宫产费用是顺产的2倍左右, 有的医院受到利益驱动, 此外在发达国家, 平均每万人拥有23位助产士, 而在我国每万人仅拥有4名助产士。兴安县的助产人员严重不足, 医生愿意进行剖宫产可以不用耗时观察产程。兴安县经济较为发达, 且医疗保险能够覆盖相当一部分费用, 许多孕妇对剖宫产费用较高并不在意。因此完善医院管理, 提高产科质量, 增加助产人员配备, 保障孕妇自然分娩。

3.1.4 由于医疗体制和恶劣的医患关系, 剖宫产有时是医生无奈的选择。兴安县不必要的剖宫产数量逐年增高, 因为分娩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充满不确定性, 而产妇和医院均不愿意承担风险, 加之医患关系紧张, 出现纠纷后又缺乏合理的处理途径, 一旦鉴定结果是医生的责任, 赔偿也常常会落在医生头上。这也是医生不敢坚持自己的判断, 只要家属强烈要求、孕妇稍有异动就立刻进行剖宫产的原因。

3.2 剖宫产的风险和危害被忽视, 剖宫产率增高

3.2.1 对胎儿有潜在风险

这主要是因为剖宫产婴儿没有经历自然分娩时的阴道挤压, 胎儿没有经产道时的皮肤感觉、压迫痛觉、运动感觉、温度感觉, 不会对他的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刺激, 容易出现触觉感及前庭平衡感的失调 (即“感觉统合失调”) , 日后可能造成动作不协调。同时, 胎儿没有通过产道的挤压, 肺里的羊水没有一个排出的过程。对有些肺发育不太成熟的婴儿来说, 这能增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风险。

3.2.2 于产妇的潜在风险

剖宫产比自然生产的出血量大, 剖宫手术过程中母婴受感染的几率也要比自然分娩要高, 医学教授郎景和2011年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称, 据国内资料, 剖宫产产妇的死亡率是阴道分娩的2倍以上, 除内外科合并症外, 与手术直接相关的死亡占30%左右, 边远地区更高。另外, 在不断开放二胎的政策条件下, 剖宫产对于孕妇生育二胎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风险[2]。剖宫产后的子宫协调性会远不如前, 宫缩也会相对乏力, 如果再次妊娠有可能发生子宫破裂、产后出血、前置胎盘等问题。兴安县6例孕产妇死亡, 也证明了这一结论。加强医患沟通就, 健康宣教,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兴安县剖宫产率的关键。

3.3 孕期保健指导及产科分娩新技术的合理运用重视不够

3.3.1 文献[3]报道, 我国73%的孕妇孕期体重的增加超过了WHO的标准, 导致巨大儿的发生率高。兴安县巨大儿发生率呈增高趋势, 建议孕期保健一旦发现孕妇超重, 应及时对孕妇进行膳食指导。对于出现肥胖症状的孕妇,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孕妇的各项化验指标, 为其搭配经过严格卡路里计算的标准膳食食谱。此外, 孕妇学校应对孕妇膳食保健问题, 请妇产科专家、营养师等举办定期孕妇膳食讲座, 指导孕妇健康饮食。使孕妇孕期有良好的产前准备, 能为自然分娩打下好的基础。因此提供更好的“孕妇学校”, 提高孕妇保健意识, 减少孕妇超重和巨大儿出生, 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措施之一。

3.3.2 新方法和新技术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值得探索思路, 镇痛床、无痛分娩仪、利用中医穴位针灸注射、按摩、通过笑气吸入等方法均已被证实分娩止痛效果肯定。当然在硬膜外麻醉状态下的分娩, 可能是最舒服的, “Doula导乐”陪产, 可以明显降低孕妇疼痛及难产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 是一种安全有效, 又可以避免药物对母婴产生不良影响的产时镇痛方法, 使孕妇能有多种选择[4], 从而降低剖宫产率。

摘要:目的:分析2010-2014年兴安县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趋势, 找出兴安县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提出降低剖宫产率的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2010-2014年5年兴安县4家医疗保健机构10 643例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 对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4年兴安县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 非医学指征剖宫产是增高的主要原因, 占剖宫产的12.80%。结论:在行政监管考核同时, 应加强医院管理, 提倡医德, 提高产科质量, 严格把握剖宫产手术指征, 增加产科人员配备, 有效的孕期保健和健康教育, 孕妇改变认识, 降低剖宫产率。

关键词:剖宫产,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廖筱宁.桂林市3年59860例剖宫产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1, 6 (15) :273-275.

[2]杨振菊.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10 (10) :714.

[3]李微微.近5年剖宫产8686例指征变化分析[J].福建医学杂志, 2010, 32 (6) :47-48.

隆安县洪涝灾害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8

关键词:洪涝灾害;形成的人为因素;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X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94-1

1 人为因素导致重洪涝灾害的一般表现

1.1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从而引发水土大量流失

据测算,森林有很好的蓄水作用,茂密的林冠,可以截流降水,一般截流量为20%,每公顷枯枝落叶层也能吸收大约240吨淡水,同时森林的土壤渗透率高,蓄水性好。据估计,1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一个蓄水量为100万立方米的水库。森林、植被又可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减少异常气候的发生。随着人口增加,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受眼前利益驱使,对森林乱砍滥伐,对森林植被造成极大的破坏。例如:我国长江流域长期以来森林破坏严重,森林面积大幅度下降,上游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近40%,下降到现在的10%左右。

1.2河道大量被侵占,从而造成流水不畅

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泥沙流入河道,使河床抬高,流水不畅。另一方面,近20年来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大量耕地被侵占,能够吸纳水分的土地面积不断缩小,人类为一时之利而盲目侵占河道盖房建厂,长江河道上各种阻水建筑屡禁不止,一旦暴雨成灾,河水猛涨,因阻水建筑影响,洪水下泄不畅,就很容易形成破堤、管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1.3城市排洪系统不完善,从而导致内涝现象时有发生

据统计,我国在2008~2010年间,351个城市中有62%发生过内涝,而发生内涝的情况虽然不一,但是从中我们能看出均是排水设施出现了问题。

分析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我国城市内涝的现象比较普遍。从发生的区域来看,以前主要发生在一些沿海地势比较低的地区,内陆城市也经常发生。过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小,可选择的区域比较大,一般都选择地势比较高的地区建设,而城市用地十分紧张,可选择的余地少。另一方面,一部分城市的某些特定地点的发生率较高(例如立交桥)。随着现代城市的建设排水内涝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例如很多地方的立交桥下,降雨后会积水。过街的地下通道、铁路桥、公路桥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同时,城市自身具有的“放大”气象灾害作用也是重要原因。研究显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由于人类活动密集,城市下垫面(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和地貌的改变,会使城市局地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使城市气象灾害打上人类活动的印迹。城市热岛、干岛、湿岛和雨岛效应的存在,都与此有密切的关联。

2 减少人为因素造成洪涝灾害的初步对策

人行有人道,水流有水道,违反自然规律,就可能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因此,植被的保护,各项工程的建设溪流、江河、湖泊的整治等等,必须统筹兼顾,合理规划,综合治理,以维护好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2.1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灾抗灾意识

应面向社会,面向广大干部群众,联系洪涝灾害实际,全面贯彻落实《水法》、《防洪法》和《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方针。通过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自觉防灾,勇于抗灾的良好风气。

2.2强化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和治理水土流失

应坚决采取措施,保护好江河流域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区,抓紧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努力提高人工林质量,提高森林覆被率。对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要实行以中小河流域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实行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并举。在封山育林、植树种草的同时修建山腰蓄水池、沉沙地、辟洪沟,拦蓄径流对地表的冲刷,进而提高地面水的渗透率。

2.3强化城市建设管理,提高内涝防治水平

平江县农业气象灾害分析与对策 篇9

赖顶梅1,喻莎1,谭征2,张冰清1,刘向阳

1(1.平江县气象局 4145002.湘阴县气象局)

摘要通过对平江县 1 9 7 1= 2 0 0 7年农业气象灾害情况进行分类汇总。着重分析了对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影响较大的春季低温连阴雨、秋季连阴雨、高温干旱、暴雨浩涝、低温冻害等5种农业气象灾害的特征和规律。为平江县建立农业气象灾害减灾防灾业务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平江县;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对策

气象灾害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近年来,气候异常造成的气象灾害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分析 1 9 7 1 ~2 0 10年间平江县农业气象灾害的特征及变化趋势,对于最大程度的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促进平江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农业气象灾害的致灾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特点,建立农业气象灾害减灾防灾业务体系,对于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研究区概况

平江县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湖南省东北部,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13度11分至114度9分,北纬28度25分33秒至29度6分之间。东与江西修水县、铜鼓县接壤;南与浏阳市、长沙县毗邻;西与汨罗市交界;北与岳阳县和湖北省通城相连。东北面以山为界,西南面以水为界。境内气候属大陆季风气候区,东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气候带。平均气温16.8摄氏度,常年积温6185.3摄氏度,一月平均气温4.9摄氏度,七月平均气温28.6摄氏度,平均年降水量1450.8mm。平江县辖27个乡、镇(三市、长寿、汉昌、嘉义、龙门、安定、伍市、向家、瓮江、虹桥、南江、浯口、梅仙、岑川、钟洞)、12乡(三阳、大坪、三墩、大洲、木金、冬塔、咏生、余坪、板江、思村、南桥、黄金洞)、778个村, 人口100万。总面积4125平方千米。资料来源9 7 1 — 2 0 1 0年农业气象灾害资料取自县观测站的观测资料。平江县农业气象灾害总体特征

由表 1可知,平江县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是暴雨洪涝、低温冻害和大风,暴雨洪涝 2 0世纪9 0年代发生最为频繁,值得注意的是 2 0 0 19 0年代,2001年以来这2种气象灾害发生较少。冰雹发生次数较少,但近年来发生较频繁。

表1平江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次数

暴雨洪涝 冰雹 春季低温连阴雨 大风 低温冻害 干旱 秋季连阴雨

1暴雨洪涝和干旱从 1 9 7 1 ~ 2 0 0 0年呈增长趋,可见这两种气象灾害是未来防御的重点。低温冻害 1 9 8 1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相吻合。大风和冰雹作为极端恶劣天气事件发生规律性较弱。4 主要气象灾害分析

低温连阴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它发生的季节、持续时间长短、强度等有密切关系,主要类型是春季低温连阴雨和秋季连阴雨。春季低温连阴雨又分为连阴雨型和低温型两类指标别为: 连阴雨型指标为连续阴雨> 5 d,总雨量 >2 0 mm;低温型:日平均气温连续 2 d<1 0 ℃。1 9 7 1~2 0 10年,平江县共发生危害较大的春季低温连阴雨 13次,发生在1971-1 9 9 0年间加多。主要发生在 3~ 4月份,主要影响早稻秧播种、秧苗生长、油菜结实量少、茶树萌叶推迟等严重影响早稻播种育秧,是造成早稻烂秧的主要原因。秋季连阴雨常出现在 l O月和 l 1月,连阴雨天气会造成秋收进程受阻,延缓秋收进度,影响秋种的适时展开,同时有利于病虫害的繁殖生存,造成秋收作物产量质量下降。9 7 1 ~ 2 0 1 0年,平江县共发生过 2 4次旱情,除常见的伏旱和秋旱外,在春冬两季也曾出现过干旱。对于平江县来说,产生旱灾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梅雨期过短,甚至空梅,伏旱期内易产生旱灾,此时早稻处于乳熟到成熟期、一季稻抽穗扬花至灌浆前期,晚稻处于移栽返青阶段,秋收作物正处于旺盛生长阶段,夏大豆普遍开花,并陆续进入 结荚阶段,夏玉米处于孕穗阶段,均是发育关键期,也是对气象条件的敏感阶段。灾害性天气会导致水稻空壳率增加,影响大豆和玉米的开花、结荚率。另外持续高温,农田蒸散强烈,土壤墒情不断下降,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二是进入秋季后,如遇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日照较长,易形成秋旱。旱情严重时会造成相当部分的晚稻无法正常抽穗,部分晚稻出现干枯、绝收现象;甘蔗后期生长也受 到抑制,甘蔗叶片发黄干枯,甚至蔗茎出现萎缩、空心、死亡。同时,严重干旱对冬小麦、油菜的播种出苗和蔬菜生长以及柑桔等果树的果实发育等也有不利影响。平江县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对策与建议

5.1 改造农业生态环境,提高防灾、避灾、抗灾能力 运用各 种措施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结构、兴修水力、开源节流、植树造林等农业生态综合治理,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能有效地防御或减轻各种气象灾害。

5.2 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气象灾害预测与防御能力研究农业气象灾害的基本规律及监测技术,建立完善的现代化监 测系统,加强天气预报尤其是灾害性 天气预报 的研究,提高 预报的准确性,时效性。加强气象科学与其它学科的横向研 究,吸取其它学科的新技术、新成就,为气象灾害的监测提供最新手段。建立具有防灾、避灾、救灾能力的现代化综合防 御体系,从而不断提高决策服务水平,为决策者及生产者提 供科学依据,可有效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5.3 及时做好灾后的各种补救措施当气象灾害发生后,应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到抗灾救灾 中去,积极采取各种有效 的补救措施,尽可能把灾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6.结论1 9 8 1—1 9 9 0年,平江县共发生危害较大的春季低温连阴雨 6次,全部发生在 3— 4月份,严重影响了早稻播种育秧。1 9 7 1~ 2 0 10年,共发生 2 8次干旱,60次暴雨洪涝,严重影响了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共发生低温冻害13次,对越冬作物如小麦、油菜、蔬菜、茶树等产生较 大危害。平江县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为暴雨洪涝、低温冻害和大风。其主要防治措施为改造农业生态环境,提高防灾、避灾、抗灾能力。

参考文献

[ 1 ]唐蓉. 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灾害研究进展[ J ] . 安徽农业科学,2 0 0 7,3 5(2 9): 9 3 5 4-9 3 6 2 .

[ 2 ]何燕,高永广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 J ] . 广西农k 科学,1 9 9 8,2 4(5): 2 5 4— 2 5 7 .

作者简介

赖顶梅 :女1965年10月 1985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 学士学位平江县气象局高级工程师414500电话***

隆安县洪涝灾害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10

江油市白林村地裂缝成因浅析及灾害防治对策

文章在对地裂缝的调查和勘查的基础上,对地裂缝的.成因进行了剖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防治和避让对策,主要有:严格遵守避让为主的原则,严禁在地裂缝破坏带及附近影响区域大量采集地下水;避免在避让区建各种建筑工程;尽早拆除横跨地裂缝建筑物的局部等.

作 者:黄文勇 孔文健 作者单位:建材成都地质工程勘察院,四川,成都,610051刊 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英文刊名:CHINA HIGH TECHNOLOGY ENTERPRISES年,卷(期):“”(20)分类号:P642关键词:地裂缝 地质环境 成灾机理 灾害防治

隆安县洪涝灾害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11

暴雨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常在积雨云中形成。中国气象局规定,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年对全国351座城市的调研表明,2008-2010年的3年间,全国有62%的城市发生过暴雨内涝,发生3次以上暴雨内涝的城市有137座。城市暴雨内涝灾害直接影响了城市运行、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已经到了不能不正视,不能不做长远打算,采取减轻对策的时候了。

一、城市暴雨内涝灾害产生原因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快速城镇化,城市暴雨内涝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对社会生活和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我国城市连遭暴雨袭击,且有越来越频繁和严重的趋势。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其产生原因可归结如下。

一是气候变化引发的水循环变化。全球变暖正在改变水的循环,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由于城市人口密度增加,产生人为排热,加上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又导致水循环的进一步改变,从而引起城市微气候的改变。城区大量空气污染促使凝结核的增加,致使降雨量增加。城市热岛效应使预城区(pre-urban area)降雨量减少,城区降雨量大大增加。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城区暴雨更为频繁、强烈,而且不确定性增加,更难以预测和预报。沿海城市地势平坦,如暴雨时恰逢外河道发生高水(潮)位时,会影响到城市排水能力,内河水无法外排。同时,为保护防汛墙等设施安全,防止河水漫溢,防汛泵站停泵,从而造成暴雨积水。特别是遭遇风、暴、潮“三碰头”时,情势更加严峻。

二是城市发展和建设引发的地面自然滞、蓄雨水能力降低。(1)很多低洼地段和小型水体,如水塘、水池和水沟被填没,上面盖起了房子。(2)原有的大量透水地面,如绿地、田园等,变成用混凝土、砌体或沥青铺设的、硬质的、不透水地面或路面。如北京市不透水地面面积占总地面面积的比重,从1959年的61%,增加到2000年的77%和2005年的86%。(3)很多城市住宅小区,在整个用地范围里,地下全部用来停车,基地保水难以保障。(4)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绿地面积则在减少。如北京市2005年建成区面积为1210平方公里,比1973年增加6.58倍;而1983年到1985年,北京城区的绿地面积则减少了16.4%。这样,雨水自然流动模式就会大大改变,从而造成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即通过蒸发作用,从土地,水体表面以及植物叶片蒸腾释放到大气中的水分)降低,径流系数和洪峰流量提高,排水系统内雨水流经时间缩短,从而导致渗透率低和洪水风险高。例如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暴雨时,径流系数为0.51,城区降雨量一半以上(约2亿立方米)形成地表径流。

三是排水管渠等防涝设施的排水能力不足。表现在:(1)较多老城区的设计降雨重现期标准偏低,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的设计重现期虽然提高到1-5年,根据重现期校核排除地面积水的能力用的重现期提高到3-10年,甚至50年或以上,但同发达国家城市的标准相比,仍然偏低(如美国纽约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10-15年,东京是5-10年,巴黎为5年),当遭遇超标准暴雨时,仍然会造成积水。(2)日常维护差,暴雨发生时,排水管渠等常有堵塞或排水不畅等情况。(3)排水系统改造,使原有系统的服务区域范围发生变更,泵站与管道系统排水能力不匹配。

四是人为因素。如,长期超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地势低洼地段,容易造成暴雨积水;建设管理不善造成建筑垃圾或居民生活垃圾堵塞或淤积管道,导致排水不畅,局部地面积水;泵站故障停泵,导致积水;景观大道改造覆盖或破坏窨井盖,不但影响泄水,而且使大量建筑垃圾落入下水道,造成下水道淤塞。

五是公众认知缺乏,灾害信息不能及时送达市民。如,北京市2004年7月10日暴雨,气象部门提前做出预报,通过气象预警塔、声讯电话等向公众发布信息,但大多数市民并没有获知相关信息。这样,往往由于处置不当,市民误入低洼积水深的地段,造成人员伤亡。

二、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减轻策略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是气候变化和暴雨降落、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排水管渠等防涝设施和人的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暴雨降落,我们很难控制,只能摸清规律,做出预测预报,同时注意减少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排水管渠等防涝设施是防止灾害的重要条件,但要改变目前许多城市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调蓄雨洪能力不足的情况,需要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只能做出规划,逐步实施。人的活动、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相对比较容易控制。目前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和群众防涝知识不足,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但如着力去抓,应可奏效。我们不能控制暴雨,但可以为“雨”找出路。出路无非四条:排走,渗透,滞、蓄和利用。

根据多年各地的洪涝灾害和减灾实践,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减轻策略可以归结如下。

一是按照国务院和住建部的要求,认真编制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国务院办公厅于2013年3月25日发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通知要求:2013年汛期前,各地区要认真排查隐患点,采取临时应急措施,有效解决当前影响较大的严重积水内涝问题,避免因暴雨内涝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2014年底前,要在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为落实此通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6月18日下发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要求参照《大纲》抓紧编制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5年,2014年6月30日前报送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如果认真编好这个规划,并落实实施,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必将大大减轻。

二是按照《大纲》要求,通过三个标准,采取综合措施,达到规划目标。《大纲》提出了三个标准:(1)雨水径流控制标准。要求根据低影响开发理念,结合城市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社会经济发展等情况,合理确定城市雨水径流量控制、源头削减标准以及城市初期雨水污染治理标准;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应最大程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系统和水环境的影响,新建地区综合径流系数应按不对水生态造成严重影响原则确定,一般不宜超过0.5;旧城改造后的综合径流系数不得超过改造以前,不得增加既有排水防涝设施的额外负担;新建地区的地面,应有40%以上为透水性地面。(2)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规划设计标准。要求城市管渠和泵站的设计标准、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应根据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要求确定。其中,径流系数应该按照不考虑雨水控制设施情况下的规范规定取值,以保障系统运行安全。(3)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要求通过采取综合措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36个大中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地级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30年一遇的暴雨;其它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20年一遇的暴雨;对经济条件较好且暴雨内涝易发的城市可视具体情况采取更高的城市排水防涝标准。这三个标准比原来的标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大纲》明确规划的目标是:(1)发生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地面不应有明显积水;(2)发生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城市不能出现内涝灾害(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从积水深度、范围和积水时间三个方面,明确内涝的定义)。(3)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得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这些目标如不采取得力措施难以实现,因为,发生超过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的降雨时,难以保证“不能出现内涝灾害”;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难以做到“不得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采取综合措施,笔者认为,应包括蓄、滞、渗、用、排等多种方案及其组合。如: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改造;河湖水系整治和排水出路拓展;利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种植屋面、人工湿地和下沉式广场、运动场、停车场等场地等蓄、滞雨水;新建地区的地面应有40%以上为透水性地面;建设地下调、蓄设施,如地下水库、地下河、高层建筑物的地下蓄水空间等;收集雨水,经过简单处理后,用于浇灌绿地、洗车和清洁道路;雨污分流;排水分区;雨水资源化利用;建立城市排水防涝数字信息化管控平台,等。

三是制定暴雨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全民防涝减灾意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有信息、有组织、有训练的防灾社区。包括:大力宣传防御暴雨灾害知识;制订全市整体暴雨灾害应急预案,协调实施,避免各个部门各自行事;及时将暴雨信息,如降雨预报、道路积水、交通拥堵等情况,通达公众,使其避开受灾地段;在可能积水或已经积水的低洼地段,设置醒目标志,配置排涝设备,加强巡护,避免驾车人员误入;平时检查暴雨时电线杆是否会倒塌,电线是否会落地,以避免人遭雷击;检查暴雨时老旧房屋是否会倒塌伤人,并做处置,等。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经说过:“考量一个城市,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显然,我们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暴雨内涝造成的灾害难以完全避免,但是,只要上下齐心协力,在我们进入先进国家的行列时,龙应台先生所描述的前一个景象,一定会在我国受到暴雨威胁的城市呈现。

参考文献

[1]Congying Li, Ecohydrology and good urban design for urban storm water-logging in Beijing, China, Ecohydrology and Hydrobiology, Vol.12, No.4, p.287-300, 2012.

隆安县洪涝灾害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12

摘要:现今,民用航空业正在蓬勃发展,尽管飞行事故发生率很低,但是,一旦发生飞行事故,将造成人身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灾害预警系统得到航空业的普遍认可,亟待解决。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由于飞机技术原因引起的事故越来越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航空事故所占比例不断加重,已成为航空灾害发生的主要致灾因素。在对致灾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预警管理理论对航空交通灾害的诱因进行监测和识别诊断并对可控制因素加以预先控制,从而降低不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预防灾害发生,减少损失,促进航空业积极健康发展。

关键词:航空交通灾害 致灾因素 预警管理 预警指标体系 前言:本文旨在分析航空灾害产生的原因,认为绝大部分是操作或管理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灾害进行预警管理的指标体系建设。灾害预警涉及灾害学,管理科学,安全科学和统计科学等,不同学者的不同看法,形成了危机管理理论和预警管理理论。本文主要采用理论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等,通过对航空交通灾害的分析,运用预警管理对航空交通灾害的可控制诱因进行监测、识别、诊断和预先控制,防止和矫正航空事故和事件诱发因素的萌生和发展,预防和减少航空交通灾害造成的有形或无形危害,从而使民航运营系统处于有序的安全状态。

正文:民用航空是高科技、高风险的资本密集型服务性行业,在当代社会中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然而,航空灾害所造成的人身财产安全和无形的危害,在人们心中投下沉重的阴影。航空交通灾害是指一切危及民航正常航空运营活动、运营秩序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航空交通事故或事件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尽管现代航空的飞机失事率不断下降,但是由于航空灾害的难以预测性、突然性和极小的生还可能性,给人们的精神打击和带来的恐惧心理远远超过任何其他交通事故。中国民航亟待改善安全管理,进一步降低事故率,提高防灾减灾水平,促进民航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大型运输机逐渐增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先进科技的进步使由技术引起的民航事故逐渐减少,而人为因素导致的航空事故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因而,从这一时期开始被列为“重视人为因素的时期”。

中国民航总局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90年代机组直接责任事故占事故总数的52.2%,人为因素占事故总数的89%,可见人是航空安全最积极、最活跃、最主动的影响因素,机组成员对飞行安全起决定性作用,处在核心地位。另据在民航系统人员中以及机场内发放的问卷调查表明,人们认为近年来造成我国民航事故的原因中,居首位的是飞机机组因素,其中排在首位的机组因素是机组操纵不当,与实际情况相近,可见对于人为失误的致灾因素有较深刻认识。

机组人员致灾因素分析

一、机组个体行为因素

1、社会心理品质与行为失误:社会心理品质直接影响机组行为表现,与飞行安全密切相关。在飞行环境中,机组人员具有良好的社会心理品质,注重飞行安全,遵守飞行规则,则不易出现行为失误;

2、感知过程与行为失误:感知错误主要是心理准备不足、情绪过度紧张或麻痹、飞行员反应迟钝或注意力分散等,往往导致判断错误,从而直接导致操纵错误;

3、情绪和行为失误:情绪低落或稳定飞行状态下驾驶员产生麻痹情绪,容易导致判断和操纵行为失误;

4、生理状况与行为失误:飞行员的生理状况也是致灾因素之一,受到疲劳、健康状况、饮酒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二、机组群体行为因素

1、从众行为的影响:个体在群体中会表现出从众性,在一个遵纪守法的机组中,个别倾向冒险的人也会注重飞行安全;

2、群体规范作用的影响:群体规范作用的强弱取决于群体意识的强弱,安全意识较强的机组有助于提高效率,规范行为;

3、人际关系的影响:人际关系失调直接影响机长的领导指挥和机组人员的配合与整体效率;

4、群体沟通的影响:机组的群体沟通渠道不畅,沟通不及时或效果差,是导致航空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机组群体行为失误的成因错综复杂,从管理不当方面来说主要包括:职责不清,管理低效;配合不良,人际失调;检查不力,放错不当;培训不足,知识匮乏;信息失真,沟通不畅。

维修人员致灾因素分析

一、内在因素:人员素质缺陷、操作违反规定、心理负荷过重、生理压力过大;

二、外在因素:工作条件的影响、工作指示的影响、任务和设备特点的影响、机务管理的影响。

空管人员致灾因素分析:人员素质缺陷、管理操作违规、身心状况不佳、班组配合不当、工作负荷影响、通话信息失真、自动化适应不良。

机场工作人员致灾因素分析

一、安检人员工作失误:岗位适应不良、工作规范性欠佳、工作时间过长;

二、地面指挥人员工作失误;

三、机场配载人员工作失误;

四、机场监护人员工作失误。

在事故原因的问卷调查中,排在次位的是天气因素,即属于环境致灾因素。环境致灾因素是指影响航空安全运行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等。其中对飞机安全飞行影响最大的是恶劣天气条件的影响,包括风切变、雷雨、大雾、云、吹雪、结冰、地形波以及气温和气压的影响,不良的人工环境如机场环境因素也会导致航空灾害的发生。

飞机及其相关设备是航空运输生产的工具,与机组成员共同构成航空安全生产的主体。尽管由于技术的完善性和装备的可靠性大大提高,决定航空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逐步转到了人的因素,它仍是航空安全生产的前提,是保证安全的物质基础,因此飞机因素也是不能忽视的作用因素。

民航是一个复杂的人—机—环境大系统,虽然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即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事故是“人—机—环境”系统不完善、不协调、存在缺陷或遭受破坏的体现,是这些问题发展的必然结果。

航空交通灾害具有四方面的基本特征:

1、生成的突发性;

2、成因的综合性;

3、后果的双重性;

4、一定的可防性。在我国民航机场的问卷调查抽样调查表明,高达95%的人认为很有必要或有必要采取预警管理方法。在民用航空领域,美国和欧洲航空业率先加强了机载环境的预警系统研究,开发了交通警戒和防撞系统、近地警告系统和风切变预警系统等。今年来,我国也已在预警管理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面,就航空交通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作简略介绍。

航空交通灾害预警管理系统的评价指标是识别、诊断、预控等活动的前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循敏感性、独立性、可测性和规范性原则,尽可能全面收集信息,筛选出一系列现实可测的指标,从而构建航空交通灾害预警指标体系。

航空交通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由航空公司预警指标体系、机场预警指标体系及空管预警指标体系构成,以航空公司为例,探讨航空交通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

航空公司灾害预警指标体系

一、机组因素预警指标

机组因素是导致航空灾害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测评方法有:

1、操作违规率:该指标衡量机组对航空法规、证件法规、证件纪律、飞行限制以及公司运行手册数据和飞行标准的执行情况,是重要预警指标。操作违规率=(违规操作时间次数/飞行航班次数)×100%;

2、机长个性心理状况:该指标衡量机长在从事航空营运活动时,在个性特质和进行心理活动方面的实际能力情况,是重要预警指标。可以通过麦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结合民航相关心理测试标准进行;

3、操纵失误次数:重要预警指标,可以从飞行品质监测数据分析得出;

4、特情处置失当次数:敏感预警指标,可从飞行品质监测数据得出;

5、机长组织管理能力:重要预警指标,运用打分法得到;

6、当月飞行超限时数:辅助预警指标,衡量飞行人员违规超限驾驶情况,能反映疲劳程度。当月飞行超限时数=当月飞行时数—100;

7、技术考核不合格率:衡量机组人员的知识技术水平,可通过业务培训、考试等记录得到。技术考核不合格率=(考核不合格人数/执行飞行任务的人数)×100%;

8、机组配合默契程度:敏感预警指标,运用打分法得到;

9、机组原因三级事件发生率:重要预警指标,通过飞行品质监测数据计算分析得出,衡量人员技术水平指标,并反映飞行、航空安全员的严重差错。机组原因三级事件发生率=(机组原因三级事件发生次数/不安全事件总数)×100%。

二、机务因素预警指标

1、机务维修失误率:重要预警指标,衡量适航制度、工作单制度、保留项目规定的执行情况。机务维修失误率=(机务维修失误次数/维修作业总次数)×100%;

2、飞机及维护质量未达标率:重要预警指标,衡量飞机质量、维修质量、放行质量及维修设备质量。飞机及维护质量未达标率=(检查未达标次数/飞机及维护质量检查次数)×100%;

3、空中停车次数:空中停车是严重威胁飞行安全的重大故障,此项指标是重要预警指标,能反映飞机发动机的性能、运行状况及机务维护工作的质量;

4、技术标准失察率:重要预警指标,衡量机务维修人员的责任心和警惕性。技术标准失察率=[1—(技术标准违规查处事件次数/违规操作次数)] ×100%;

5、技术事件总数:重要预警指标,反映机务原因导致不安全事件的总体状况;

6、机务原因三级事件发生率:重要预警指标,衡量机务维修人员技术与管理水平,根据飞行品质监测数据调查分析得出。机务原因三级事件发生率=(机务原因三级事件次数/不安全事件总数)×100%;

7、机组报告故障率:敏感预警指标,能及时反映飞机故障和机务维修工作质量。机组报告故障率=(机组报告故障次数/报告期航班总数)×100%;

8、非计划件拆换率:重要预警指标,反映机械故障诊断工作和可靠性维修管理的成效。非计划件拆换率=[因故障拆换件数/(每架飞机安装件数×机队数)] ×100%。

三、环境因素预警指标

1、飞行期间天气恶劣程度;

2、飞行期间天气突变次数;

3、空管设备失灵次数;

4、机场安检失误次数;

5、机场设备故障率;

6、机场危险指数;

7、航路危险指数;

8、气象误报率;

9、机场鸟害程度;

10、非法行为发生次数;

11、机场管理失误次数;

12、空管指挥失误次数。

从航空交通灾害预警指标体系可见,除了可以量化的指标之外,还有难以用数量准确表达的指标,在我国飞行安全管理现状下,更应进一步完善预警系统,以对航空安全状态进行监测、诊断和预控,防止产生危机。

结论:随着我国民用航空事业迅速发展,航空公司的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我国的民航安全管理与国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运用灾害预警系统,可以做到提前防范,提早控制,减灾少灾,因此,要积极参考航空交通灾害预警指标,针对薄弱环节和项目进行问题排除和状况改善,促进我国的航空业进一步发展,让飞机这一高效先进的运输方式可以更安全可靠的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上一篇:加拿大硕士留学:多伦多大学申请条件下一篇:浙江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细则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