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健康教育的认识(精选11篇)
大家好,十三年来,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学生,在认识学校教育上,是有点经验的。几乎每个演讲者都有点名头,因为我们相信成功者。但我不是成功者,我是过来人,一路上头破血流,风雨无阻,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中国有志青年了,可是到了大学后才发现,我走错了路,这不是我想要的教育。
陶行知说,教育在于育人。言下之意就是教育考试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然而,道理我都懂,可我做不到。大家都只看你的成绩单,而不看你在大街上扶老奶奶,大家都觉得文凭很重要,很少看你的能力有多强。我个人就很少去看非重点大学老师的演讲,无论是在网易公开课上,还是在慕课上,我选择的课程非985/211不选。浏览网页的时候,我经常忽略对自己无关紧要的事情。以前,什么对我有用?能帮我考试增加几分的东西,政治老师说多了解时事政治,于是我想去看环球日报,结果他发下来一堆印着国际事件的试卷,让我分析,第二天交上去。什么东西,如果跟考试有关,那是及其令人厌倦的。长此以往,我变得急功近利,眼光慢慢的狭窄。
大学生很多,工作很难找,因为大部分学生是次品。媒体上说,踩着中国制造可以从地球到火星。而看着现在的教育,写满了憔悴。我们的社会是急躁的,否则会有更多的创新,而不是山寨,生产的东西是不合格的,不然你也不会选择海淘。原因在于,文化也是急躁的。我们的教育是在制造一批批的大学生,让他们去社会上散播制造出来的文化,实际上,我们需要思考,需要培养大学生,可是现实不需要,我们需要赶快发展,需要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于是乎,才不管从大学出来的人怎么样,反正都会为了金钱,都会促进GDP增长。尽管有少数人特立独行,但那正是政府需要的人,真正促进社会发展的不是次品,只是少量的合格品。
世界上唯一正确的真理就是我们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答案是多数决的结果,那只是多数人原意相信的事实而不是所有人的想法。但是课堂里老师经常告诉我们一些标准的知识,告诉我们谁对谁错。比如说,马克思主义是唯一正确的真理,而在欧洲,至今都没有多少人承认马克思的思想。反观我们这里,他几乎是神一般的存在。而在这样的教育思维下,我们哪里来诺贝尔奖?哪里来创新?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有方法么?有的 把自由还给学生
人可以为了梦想而忙碌,不可以为了忙碌失去梦想。如果不把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放在统一的试卷上,让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社会才不会固化。
试卷,是一个不该存在的东西。它的存在限制了学生自由发展的路线,从小学到大学,学生所有手头的事情几乎都跟分数有关。学生也没有选择的余地,家长无法接受把自由还给他的孩子的结果,因为没有一个互相比较的标准。分数多好,一目了然。那就是目光的短浅,看得见分数,却看不见他的孩子性格的扭曲。原本是想当科学家,结果是一个考试工具。
实际上,不现实,没有人再敢尝试了。开放思想
人有偏见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让一群人有同样的偏见,那就是害人。虽然那不叫偏见,叫做指导思想。我们应该接受多元的文化,知道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文化,了解我们的地球的居民,而不是限于中国。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求知
不管是努力挣钱的人,还是搞学识的人,也不管是主席还是乞丐,活着都是为了求知。努力挣钱的人想知道有很多钱是什么感受,主席想知道掌握一个国家的权力是什么感受。那么,当学生的,就要知道学习知识是什么感受,而不是被制造的感受。他的头脑应该自己组装,自己选择。
既然大家都为求知,那就不要把我不想要的强加于我。蛋壳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却是一个生命。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 人作为自然生命体, 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作为有意识的单个人, 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作为社会化的人, 则是个性与社会文化规范的统一。既保留着人类本能欲望和需要的丰富性, 又能能动、和谐地适应社会价值尺度和文化规范 (伦理、道德、法规、法律等) 的要求。教育义不容辞地担当着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使命。如果一个人的个性不能保持独立、完整, 被强大的社会规范所湮没, 那么他就将会变成一个没有个性、缺乏质疑精神、丧失创造力和故步自封的庸人;如果一个人个性发展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或者完全脱离社会文化规范, 那么又将滋生出极端的个人主义, 或者无理性的反社会倾向, 将自己置于社会的对立面, 其强烈和极端行为会给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否认个性与社会规范的对立, 恣意禁锢、扼杀个性, 或一味迁就、迎合个性, 都不符合辩证法, 也不利于人格的完善, 因此我们既不能湮没个性, 又不容忽视警示和惩戒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教育作用, 在漫长的人生实践中, 不断克服人性的固有弱点, 提升精神境界, 对社会作出全方位的适应。
二、适度的警示、惩戒伴随人的成长
从古代、近代教育来看, 一个人的成长一般来说需要“育”“教”“学”“行”四个过程, 完成从他律到自律。自律是一个人成长的标志, 能够自律这个人才能走向社会, 否则就要受到或大或小的惩戒。
“育”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个过程, 主要靠父母来完成。“育”是会意字, 甲骨文字形像妇女生孩子, 上为“母”, 若头上的装饰, 下为倒着的“子”, 《说文》释“育”为“养子使作善也”, 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养。二是养活。三是让孩子在学业、职业上有所成就, 掌握一定生存技能。四是培养孩子的生活观、人生观, 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并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 使之作善, 或者说“学会做人”, 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父母天经地义地承担了这个责任, 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言传身教。从小培养孩子, 使之逐渐形成规则意识、责任意识, 他们才能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为这个社会所接纳, 才有施展抱负的空间, 才有成功的可能。让孩子认识规则、了解规则并按规则行事, 有时候看起来像是一种限制, 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重要的保护。就像高速公路一样, 只有边界清晰明确, 车才能跑得又快又好。由此而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在表扬、奖励、赏识孩子同时, 也具有不可或缺的教育警示、惩戒权, 我们不应该忽视警示、惩戒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教”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二个过程。“教”为会意字, 左上部为“爻”, 是古代经典著作的内容, 涉及天、地、人有关哲学观念;左下部是孩子的“子”, 即人;右上部像木棒, 右下部为手, 像以手持杖或执鞭, 意为让孩子读古代经典著作, 施行教育、教化, “使识旧事也”。“教”的目的小而言之启迪人性, 大而言之正如《说文解字》所言:“上所施下所效也”“以兴民德”。从“教”的手段而论, “教”的过程使之懂“孝”, 否则就要受到惩戒, 情节轻者予以警示, 情节重者处罚, 再重者刑罚, 以“救其失者也”。惩戒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惩戒。因此“教”的过程具有警示、惩戒性质, “戒尺”可能就是警示、惩戒的工具。我们可以把惩戒当成一种教育, 使之懂得温、良、恭、俭、让而修身, 齐家治国而平天下, 但不能认为教育就是惩戒, 更不能认为惩戒就是最好的教育。教育应顺从个体成长的规律, 对其进行社会化的启迪, 还人的个性化面目, 使之承担责任, 约束自己, 按规则做事。
“学”是人成长的第三个过程, 是学生主体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开始阶段, 即自律的初期阶段。在许多事情上因为“自然惩戒”的缘故或为达到某种目的, 自我觉悟, 自我促进, 根据个体自身需要去学习, 效法钻研, 获得知识, 以求自我完善。“悬梁刺股”“凿壁偷光”不论是从功利色彩还是从实用主义出发, 均为学习的楷模, “学”带有自我强制性、约束性和目的性。
“行”若处十字路口, 知之而后行, 不会犯方向性错误。知其为而为之,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 养成习惯, 和谐地适应社会价值尺度和文化规范 (伦理、道德、法规、法律等) 的要求, 自然不受惩戒, 欣然自在, 心平气和, 处事顺当。否则就会烦恼丛生, 处处碰壁, “行”的过程实际就是坚持不断自律的过程。
“育”“教”“学”“行”四个过程像接力赛一样实现无缝连接。也就是说, 每一阶段都应当成为下一阶段的基础, 在每一阶段的后期都应当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与下一阶段的前期相联系, 学生主体适应这种变化的过程越短越好, 每一个过程, 都可能受到一定适度的警示或惩戒, 无警示或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教育不能没有适度的警示或惩戒。人难免犯错, 犯错就要受到惩戒, 这样使人知道不该犯错, 尽量少犯错。正如夸美纽斯所言, 在学校教育中无可争议的原则之一就是“犯了过错的人应受到惩戒”, 以防止后果严重的刑罚和自然惩罚, 成为古代、近代教育的一个突出特征。
三、现代教育认为教育的最好方式是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关键词】高职教育;认识
一、正确认识教育的目的——“育人”
近年来大学逐年扩招,高职学生的整体入学成绩下降,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时不满情绪越演越烈,精神饱满的进教室,费劲的讲解专业知识,可是学生的课堂表现差强人意,等到下课时老师已经觉得自己不知该怎么去教学生了。这样的困惑不断的冲击教师的忍受能力,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明确大学的扩招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我国全民教育的必由之路。无论学生的入学情况如何,只要他们在学校接受教育,那么他们的整体素质必然在提高,所以不要苛责他们。其次,教育本身就是在提升人的各方面素质,我们在多年的教育中似乎偏离了教育的核心,总是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而遗忘了教育最本质的内容“育人”,这才有了我们广大高职学院教师的怨声载道,所以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明确教育的本质,在教学时更加注重针对人的教育而不是专业知识。
二、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有“耐心”
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的理解能力、学习习惯都较差,自身的知识体系也未必完整,可是为了提高全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全民的素质,我们也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各种不良习惯不断教育,也许我们今天刚教育过的,明天依然会出现,可是无论怎么样,我们作为教师千万不能灰心,要有十二分的耐心,只要我们对学生的态度和蔼,批评教育时注意措辞,注意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我想学生也会理解我们,也会有所改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三、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及教学内容的选择
由于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比一般本科院校差一些,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根据所讲内容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1.“以形助思”,促学生成功,提升能力,培养学习兴趣
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报告中指出,学校就是提供一种外部刺激因素,能够有效地运用环境,使对事物摸索以一种最容易和最经常的方式发生。以形助思,就是针对高职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形象(直觉)思维较好的实际情况而提出在教学中重点采用的教学方法。即贴近学生实际,采用具体的直观的教具和形象化的板书、板画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高职生的专业课学习障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另外高职学生尽管学习习惯和能力较差,但是他们思想活跃,在教学时应该发挥学生的长处,让学生有成功和自信的感受,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现在的多媒体教学日益广泛,每位教师都应该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适当的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让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动起来,让高职的学生也能学到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师在进行理论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条件,适当降低难度,寻找一些切实可行的有形教具,让学生尝到学有所获的乐趣,然后再循序渐进地系统地使学生掌握应知应会的实用技术理论。
2.“低起点”使学生获得成功,树立信心,增强学习动机
成功是教育理所当然的价值标准与动力之源,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和潜能,如何通过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应是我们组织专业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首先,上好第一节课,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应重视专业课的入门教学,在课程的绪论部分,要生动讲述该学科的产生、发展、应用及其深远影响。第一印象要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导学生探索专业课奥秘的欲望,给学生惊喜、好奇、实际之感,专业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其次,吃透教材,降低“起点”,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素质,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就应该想方设法创造学生成功的机会。专业课教师要针对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且学习的专业理论较深,学生学习困难,容易失去学习兴趣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感到“跳一跳可摘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然,降低教学难度,不代表随意降低要求,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需求和教学目标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条件下而灵活把握教材,制定贴合实际的教学目标,逐步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分层设计课堂提问和阶段性检测试题,让他们都有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潜力和进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低到高逐步提升,增强他们学习专业课的信心和兴趣。
教育不是在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受教育是每一个人的权力,教育是在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条件、环境和氛围。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基于学生的需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灵活地选择最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通过启发、引导、锻炼、鼓舞、激励,促使学生自主发展,使学生能够通过层层阶梯,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01(3):21-22.
[2]教学新模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对教育技术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技术的产生,人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也越来越深。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物化形和观念形态两大类。有形技术主要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物质工具,无形技术既包括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的技巧,策略,方法,又包括其中所蕴含的教学思想、理论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在我看来是从对教学电影等音、视频媒体的设计、制作及应用,随着教育技术领域的变化而变化。无论那一种媒体形式,只有在教学中切实起到了其它媒体无法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使教师和学生亲身感受到其教学应用的优越性、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才能认定此种媒体形式在教学中的存在价值。先进的教学媒体只有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服务,它才具有目标和出发点,具有自由广阔的创作天地,具有活的灵魂。
适应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教育技术的研究必须重视技术应用的人文关怀,重视学生的道德、社会、文化、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改变教育技术研究思维中单纯的科学主义倾向,在教育技术的设计、开发和应用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让学生在通过技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培养起健全的人格和社会意识,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人类新世纪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现代教育的教育思想理论要以培养素质全面的创新人才为主旨,现在教育技术要要创造培养现代人的教育环境,这是人类发展的进步。因此,从教育技术上,相应的教育必须从传授知识技能为主导的传统的教育思想、理论、观念,走向信息时代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培养人文素质为主导的进步。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倾向力度会逐渐加大,任何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团体都不能忽视、轻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直到今天,某些学生和家长还是对职业教育持有不解和偏见,甚至还带着一些鄙视的眼光去看待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没出路,比不上正规的大学本科教育;职业学院里面出来的学生大多能力和素质都比不上正规大学里面的本科生 ;读职业院校出来找不到工作、读职业院校就算找得到工作也是低收入、出体力、受窝囊气的工作。”
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不乐观,就业现在和招生一样,成为构建高等院校口碑、名气、实力的砝码。其实想一想,读了四年本科,最终的目的还不是为了要就业吗?既然大家拼得就是一个就业,那么谁的就业形势好就足以说明一切问题了!学历固然是一块敲门砖,但是自身的能力更为重要!
而职业学校出来毕竟有一技之长,能比较快的找到工作,还可以在工作中继续学习,我相信职业教育将会越来越兴旺,发达国家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你所学专业队报考的岗位有什么优势?
电子商务专业(B2B)是融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法学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培养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管理、法律和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具有利用网络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方法改善企业管理方法,等,而我学的物流管理专业很多学科与电子商务的很多专业是交叉的,并且本身对这个专业比较感兴趣,兴趣是做好事情的基础,我相信我所学专业队报考这个岗位是合适的。
三、面对职业学校的学生,你怎样做好班主任工作?
班级管理是一项纷繁复杂而又妙趣横生的工作,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行、学业与前途,尤其是职业学校的班主任,面对的学生学习兴趣较低,学习基础较差些,所以班主任工作就显得很重要。
1、班主任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学习劲头不足,学习兴趣不浓,如果一味强制性地逼迫他们学习,往往效果不大,甚至会适得其反。他们的兴趣虽不在学习上,但是对于各种活动却有足够的兴趣。班主任有了广泛的兴趣,就会主动组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和学生打成一片,或示范,或指导,师生同乐。通过活动教师可以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学生与老师的感情好了,学生会很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
2、要善于发现和捕捉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抓住时机促成转化。问题学生是班级管理中的硬骨头,所以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也就显得特别珍贵,往往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并且是稍纵即逝,不及时抓住,就会失去一次好的教育良机。因此班主任要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因势利导进行教育
3、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法灵活,不拘一格。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搞好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差,教材难度却不低,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尽量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教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究策略,循序渐进。
4、培养和利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职教学生虽然学习不够积极,但是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并不差,只要保护好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就会拥有教育转化他们的一个很好的机遇。
四、面对职业学校的学生你有怎样的教学策略?
1. 注重专业教育,明确的学习目标。
明白专业特点,清楚自己将要学习的课程与未来可能从事的专业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学生时时刻刻,明白自己正在学习的知识、技能,在将来能够起的作用,教师就要不厌其烦的,抓住每一个可利用的时机,反复强化专业意识,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清晰的专业思想和学习目标。
2. 有的放矢,帮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在课程教学开始前,教师应该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出学生在学习自己所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预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上可能出现的层次差距,有针对性的教学。
3. 补充、增加教学内容的兴趣点。
教师在授课时,应考虑安排一些既符合学生特点,又和课程相关的、学生容易感兴趣的感性知识作为引入,增加教学内容的兴趣点
4. 引入互助、竞争机制。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组织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用任务来驱动,通过竞赛来评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搭建起学生互助和竞争的机制。
5. 善于评价学生。
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教师应着手改变现有的,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方式,要多鼓励学生,使学生能够在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考核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小时候,我总认为父母不够理解我,我也不理解他们为什么限制我这个,还要限制那个,所以我经常想如果我自己有了个小孩,我一定要做个好妈妈。我一定要给她她想要的,尊重他想要的,给她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所以,当知道家庭教育选修课的时候,我就立即报了。还记得老师上的第一节课,老师讲到,母亲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树立爸爸高大得形象,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尽管父母一个扮白脸,一个扮黑脸,但是绝不要损坏彼此在孩子间的形象。比如,爸爸在认真严肃的教育孩子的时候,妈妈说:“别听你爸的,你爸说的不对!”妈妈这样做就损坏了爸爸在孩子心里的形象。他可能会认为妈妈才是真疼他,爸爸则不是,这样他就会疏远爸爸,其实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还有老师讲到她妹妹用垃圾桶吓唬孩子的事,我也记得很清楚。妹妹不听话的时候,妈妈经常用长胡子的爷爷吓唬她,直到现在,她7岁了,但是一看见长胡子的爷爷就吓得哭。吓唬孩子的确不是好的教育孩子的手段。
关键词:教育问题,真问题
一、什么是教育问题
教育中的“问题”的含义应该是事之有关系性、有重要性,引起注意、引起探究的疑难。我们在对教育问题进行明确的时候,需要做的不是盲目的以主观判断或者主体的兴趣爱好为依据,必须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逻辑性、历史性、关系性进行深度,宏观的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不去做无用功,蒙头做一些前人已经做出的成功,最大限度的做到资源的合理化应用以及研究者精力的充沛。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界定,我们认识到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对教育现象简单的质问,还需要立足于价值,意义方面,真正的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使得我们所处的境地有所改善,进步。同时,教育研究者在教育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问题的提出与探索解答都离不开教育研究者。
二、教育真问题的判定
我们要想发现好的教育问题,必须要知道,所谓的教育真问题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即什么是教育真问题?但是对现在大多数教育研究者包括我们这些教育研究生来讲,所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教育真问题,而是教育假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就是教育“真”,“假”问题的判定不清。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个判定规则是什么?
首先,研究的问题符合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对教育理论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对目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实践困境有很大的启发或者技术支持,但对于研究的主体研究者来说兴趣了了。这类问题对研究者来说动力不大,单纯的进行研究都有困难,更被说会有创造性的提升。由于这些问题是教育理论的推进和教育实践的支持,也许是一种“真”问题,但这种“真”只是对教育理论而言、对教育实践而言,而并非对研究者本人而言。对研究者本人而言,它恰恰成了一种“假”问题。
其次,研究者本人具有浓厚的研究欲望与研究热情、但并非是教育理论的发展或者教育实践的改善所迫切需要去解释与解决的问题。这很明显不符合教育问题的定义,是个教育“假”问题。
然后,不仅不是教育理论推进或教育实践支撑所迫切需要去解释与解决的、也不是研究者本人志向去解决的问题。无论是于“公”于“私”,都是一些“假”问题,是彻头彻尾的假问题。
最后,既是教育理论推进或教育实践的改善、又是研究者本人具有研究欲望与研究热情的问题。此时,研究者个人的探究意趣已同外部社会(理论的与实践的)研究需求相互吻合,这是真正的教育问题。
通过对教育真问题的判定规则讨论,我们能够做到确定所提出的教育问题是不是一个真问题,这对我们的意义是巨大的。
总结
由于教育主体人的复杂性,决定了在教育学发展历程中,我们会面对成千上万个复杂的教育问题。这些教育问题真的需要我们一一解答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需要的教育问题是真的问题,教育真问题应该是具体的,符合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继续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推进教育理论的深化和创造性建构,同时也能对教育实践起助推作用,符合实际,实事求是。再者,对于教育问题来说,研究人员可以说是整个研究的主体,主体的价值取向,内在动机无疑对教育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作为一名研究者,我们不仅要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还要有看待问题的批判精神,尤其在我们在阅读一些权威人士所写论文,书籍时,不要只有顺向思维,对他们所提倡的或者所论证的一味认同,我们要有敢于向权威挑衅的精神,不做“温顺”的接受者,要做“叛逆”的学术者,这里强调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J].教育研究,2002,(11).
[2]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
[3]吴康宁.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00,(9).
[4]陶志琼,袁圣军.关于“教育问题”的研究-教育研究对象辨析[J].宁波大学学报,1999,(4).
努力实现更加公平的教育,是深入开展“四群”教育活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着力点
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要加快实现“有学上”、“有书读”,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首先要健全教育发展机制。要充分挖掘资源,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教育,推动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促进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其次要改善办学条件。要优化学校布局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聚集优势。以临沧市为例,当前要围绕“三百三核”中心工作,以“代建制”强势推进新校园建设步伐,重点做好临沧大学园区、市民中初中部、市特殊教育学校、临翔区南屏小学的搬迁建设等教育重点工程,要克服一切困难,确保这些工程今年9月实现搬迁办学。年内完成52万平方米危房改造任务,基本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要加强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加快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建设一大批标准化学校,让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一样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达到标准化要求,普通高中要努力向省一级完中迈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要逐步达到国家改革示范校的办学标准,临沧师专要尽快实现“专升本”目标。要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实施校校通、班班通工程,使所有普通高中、初中、完全小学建成卫星接收或宽带接入的多媒体教室,所有农村中小学教学班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进一步提高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管理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现代化。
三是要统筹教育协调发展。要认真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努力扩大学前教育规模,提升学前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要认真落实依法控辍、德育控辍、爱心控辍、教改控辍、管理控辍、环境控辍、发展控辍等综合措施,让所有的初中毕业生都能进入高中阶段学校学习,努力扩大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衔接好初中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解决好临沧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发展。临沧师专作为全市目前唯一的高等教育学校,为临沧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加快学校发展,我们实施了“专升本”基础工程,使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下步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专业建设、增强科研能力、培养高端人才,提升服务桥头堡建设水平上来。要加强职教中心建设,把市职教中心建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要突出加快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镇康县(边境县)教育发展步伐,重视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的发展,逐步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县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距。要认真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助好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农转城子女的教育问题,使每一个孩子都平等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是深入开展“四群”教育活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立足点
提高质量就是不仅要“有学上”、“有书读”,重要的是要“上好学”、“读好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我们一直高度重视,采取了许多措施,努力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果。素质教育得以全面实施,初中学业水平检测居全省前列,普通高考连续3年居全省第4位,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6%以上,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严格执行临沧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八倡导、八严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晋升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完善师德教育长效机制,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要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好“名师入临工程”,健全完善用人机制和教师补充机制,把真正需要的人才引进来;要以教师“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等培训活动为主要载体,全面加强在职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重视教师校本培训,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和專业化水平,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健全培养选拔机制,着力培养“名师”、“名校长”和“专家型校长”,充分发挥骨干示范带头作用。要关心教师尤其是要关心边疆、高寒山区教师的工作生活,各种优惠政策重点向教师倾斜,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使广大教师乐于教学,安心教育。
要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和加强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要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革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立足实际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办出特色、办出风格。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促进每一名学生成长成才。要加大教育“走出去”和“引进来”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教育交流合作,提升临沧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缩短临沧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使每一个家庭都充分享受到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使临沧的孩子与全省、全国孩子共同成长。
近年来,随着两期课改的深入,人们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评价”这一教育手段、这一作为衡量教师教育效果的工具,得到了愈来愈多幼教人士的重视。而作为其中一个模式的发展性教育评价则以其先进的理论背景,独特的激励功能,对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作用,获得了人们的.“亲睐”。在静安幼教以教研组为形式进行的主题活动研讨中更让我看到了发展性教育评价在其中的作用和地位。
从各级各类的教育评价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育评价对教师的激励作用正在加强,人们在对教育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更为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评价来帮助教师解决问题,解除疑惑,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从而促进幼儿的成长。然而我认为在运用评价这一教育手段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影响了评价作用的正常发挥。例如: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对评价对象的评价有时会因为“抓住”一个偶然的因素,而肆意评价,从而导致评价的客观性受到影响,又如在评价中教师所产生的“晕轮现象”,使教师们对平时业务能力强的教师的评价常常更多地从其行为中寻找有意义的因素进行评价,而对能力弱的教师,则会更多地从无意义的因素去寻找其行为的目的,使评价的结果有失公正。
评价对我们教育工作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而其积极意义发挥的多少最根本还是要看我们的具体操作,从这个意义来说,我认为最根本的任务还是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一、我区教育收费的现状
(一)学前教育阶段
我区现有幼儿园35家,其中公办幼儿园有3家;国有民办8家;社会力量办学(个体、厂办、部门)24家。民办幼儿园占总数的91.4%。由此可见,学前教育正趋向社会化、市场化。目前幼儿教育收费实行按等级收费,取消赞助费。收费项目为保育费、困难班费、代管费三项。保育费公办幼儿园甲级250元/人.月,乙级150元/人.月,丙级120元/人.月,丁级90元/人.月。民办幼儿园可比照同等级公办幼儿园标准上下浮动50%。困难班费早送、晚接5元/人.月。代管费80元/人.学期。
(二)义务教育阶段
我区现有小学29所,初中8所。义务教育收费项目为杂费、借读费、代管费、住宿费等四项。杂费:小学80元/生.学期,初中110元/生.学期,实施多媒体教学或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中、小学校可加收20元/生.学期;借读费:小学300元/生.学期,初中600元/生.学期;代管费:小学150元/生.学期,初中260元/生.学期;住宿费:小学100元/生.学期,初中20元/生.学期。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不缴纳学费。对户口不在本地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或因其他原因并经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借读的学生,收取借读费后不再收杂费。代管费使用的范围为课本费、音像教材费、作业本费、讲义费、班会费五项,学期结束时学校应向学生家长公布代管费清单,多退少不补。住宿费只向住宿的学生收取,主要用于弥补学生宿舍日常运行费用,不得作为学生宿舍基本建设投资。
(三)民办中小学教育阶段
我区现有民办中小学6所,高中1所。目前民办学校教育收费项目为学杂费、住宿费、代管费三项。学杂费根据生均培养成本确定标准,民办初中学杂费4300元/生.学期,小学学杂费3800-3900元/生.学期;明珠实验学校学杂费小学600-2100元/生.学期,初中1000-4000元/生.学期。高中学杂费4800元/生.学期。代管费按规定项目列支,期末出具清单。
二、教育收费存在问题
经过几年对教育收费进行专项治理,我区在执行教育收费政策方面总体上做的比较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不规范收费仍屡禁不止。2005年区物价局、教育局组织61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教育收费自查自纠工作,据统计,自查上报不规范收费金额达11.02万元。主要表现为:
1、巧立名目收费。按规定中、小学收费项目一律由省、市物价、财政、教育部门确定,各校只有按规定执行的义务,而无自立项目收费的权利,然而有的学校巧立名目乱收费用。如军服折旧费、车牌工本费、空调费、学籍保留费等。
2、扩大范围列支。按规定代管费列支范围为五项目,多退少不补,而有的学校扩大代管费使用范围,期末补收代管费等。
3、强制服务收费。部分学校违反规定为学生订购教育辅助材料、课外资料、报刊杂志、代购物品等存在牟利及变相牟利的现象。
4、违反规定收费。根据市物价、财政、教育部门有关文件规定,各项收费必须按学期收费,不得跨学期收取,而有的学校仍存在跨学期收取借读费行为等。
5、假捐资真收费。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提倡和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同时也明确规定捐资助学不得与学生入学及学籍挂钩。但在实际执行中不少学校违背这一规定,群众反映较大。有的学校为应付物价部门的检查,就让学生家长在事先印好的捐资书上签名、盖章,似乎是学生自愿捐款,而实际都是学校强行收费。
三、教育乱收费的原因
形成教育乱收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大至有以下几点:
1、思想认识不足。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职人员对国家物价政策和教育收费管理的有关规定不了解,对乱收费问题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认为从学生头上收点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为学校办点事业,又不是私人装腰包;有的学校盲目攀比,认为人家能收,我也能收,不明是非。
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各校都在努力扩大办学规模,加强硬件建设,但政府在财力上尚不能完全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然而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不同财力造成民各校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教育投入、办学条件、教育师资、教育质量、教师待遇、学生来源,这几者之间的差异又形成严密的循环链条,导致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当学区之间出现教育质量不一时,有的学生就会通过择校方式转学,学校趁机向择校生收取捐助费,热门的学校待价而沽,要价甚高。
3、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旧城改造引起居住变化,出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和外来人员子女就读等问题,没能及时适度调整,使教育资源配置出现不平衡、不合理。有的学校认为国家鼓励社会和个人捐资助教,但没有明确的政策界定,就出现捐资助教款与入学挂钩的情况。
4、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由于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优质教育资源的紧缺,而家长都想望子成龙,使乱收费有机可乘。有的学校为迎合家长们的心理,则利用教育收费政策和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使择校费日趋公开化且逐年提高,有的已超过普通家庭的年收入。因此就存在着家长们一边强烈声讨教育收费,另一边千方百计托关系去交费这种现 象,致使收入的不同享受不同的教育资源。
四、加强教育收费管理的对策
1、提高认识,依法收费。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清费、治乱、减负的有关文件精神,广泛宣传《价格法》充分认识教育收费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学校依法收费的自觉性,保障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学校良好声誉,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调整布局,合理配置。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发展,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子女来杭就读增多,应及时调整教育布局,合理划分学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行重点学校和普通学[1][2] 校教师轮岗制度和重点学校收费按比例上缴,支持普通学校建设的制度,以减少乱收费问题的发生。另外切实加大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缩小校际间办学水平的差距,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建设有城区特色的优质教育资源,以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3、加大经费投入,合理制定教育收费。基础教育是关系到国民素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计,政府责无旁贷。及时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制定教育收费要考虑城乡居民的实际承受能力而实行成本分摊与补偿,对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教育目的需进行适当区分。对九年制义务教育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全力办好义务教育,实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的政策;对社会力量办学的收费要根据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有 关规定,按教育成本确定收费标准,进入市场参预竞争,实行收费备案制度。
4、加大宣传力度,制止教育乱收费。家长们普遍对乱收费行为敢怒不敢言。物价部门在工作中加强教育收费宣传,使家长们真正认识到哪些费该交,哪些不该交,以便于群众监督,制止各种教育乱收费。
摘 要:本文首先对实践、实践教育、实践教学等与实践育人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了探讨与界定,并且分析了当前对于实践教育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如将实践教育窄化为实践教学,把理论教学排除在外;将实践教育窄化为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活动,将通识教育排除在外;将实践教育窄化为理工学科的实践教学活动,将人文社会学科排除在外。最后,对“重实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实践教育;育人;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的一条根本原则。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1]。当今世界,加强实践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充分认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对实践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实践育人工作,首先要求我们对于实践教育的内涵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
一、与实践教育相关的几个概念
我们强调实践育人,首先有必要界定清楚什么是“实践”。从广义上说,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所有活动。按照这种定义,实践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实践。从狭义上说,实践是指人类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活动,与认识相对应,认识属于“想”的范畴,而实践则属于“做”的范畴。还有一种更狭义的理解,即将实践看成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或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这种意义上的实践活动等同于物质生产[2]。
那么“实践育人”所指的应该是哪一个范畴中的实践?显然不应该采用第一种广义的定义,因为照此定义,间接的理论知识习得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活动,理应归入实践的范畴。而我们强调实践育人,就是要纠正教育中过于依赖传授书本知识却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如果将实践泛化为所有的教学活动,无疑会使我们的“实践育人”失去目标和重点。
是否应当采用更为狭义的第三种定义呢?我们习惯将“实践”与“动手”联系在一起,“实践动手能力”常常用来指代实践能力。照此定义,高校教师研制出巨型计算机属于实践活动,高校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设计出一款机器人属于实践活动,那么教师出版学术专著,学生编写程序代码算不算实践活动呢?当然算,但他们所从事的既不能称之为物质活动,也不能算作是动手活动(主要还是动脑活动)。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人类的劳动有“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之分。因此“实践育人”所指的实践,既包括物质活动也包括精神活动,而且在高等院校里,精神活动应当是更为普遍的一种实践活动。
所以,“实践育人”所指的实践,应当属于上面第二种定义的范畴,是指“改造”世界的活动。“改造”与“认识”相对应,“世界”既指客观世界又指主观世界,而“活动”则既包括物质活动又包括精神活动。张楚廷教授在此意义下,对实践做出了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我们把实践理解为人在一定意识作用下的一定行为。实践是一个相对概念,一定实践是相对于作用在其上的一定意识而言的。”[3]
“实践”之外,还有两个概念需要界定清楚:“实践教育”与“实践教学”。因为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工作中,这两个概念都经常被混用,并由此带来了一些认识上的偏差。
实践教学也称为实践性教学,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把实践性教学定义为:“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旨在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能力。”由此可见,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一类教学活动,理论教学包括了课堂讲授、课堂练习、习题课等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则包括了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
而实践教育的内涵和范畴则要比实践教学丰富得多,但是对于实践教育,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也没有明确的定义。顾秉林教授对实践教育给出的定义是:“实践教育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为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必要的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4]《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所以从内涵范畴上看,实践教育涵盖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实践教育的一种形式。
但以上定义只是界定清楚了实践教育活动的范畴,却没有从教育理念的层面阐释实践教育的内涵。实践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途径或教育活动,它更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体现的具有一定方向性、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实践育人思想。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实践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为根本目标的,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仅用以指导实践教学,也用以指导理论教学。因此,实践教育是教育思想与教育活动相统一的一个教育体系。
二、对实践教育的几种片面认识
当前,实践教育已经引起了我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但对于实践教育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对实践教育活动的一些狭隘化理解,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一是将实践教育窄化为实践教学,把理论教学排除在外。
前面已经提到,实践教学是一类教学活动,实践教育则是教育思想与教育活动相统一的一个教育体系,将实践教育狭隘地理解为实践教学,就将实践教育降低到了实践教学活动的层面,而忽视了它在人才培养理念层面的意义。这种认识的直接后果,就是将理论教学排除在实践教育体系之外,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割裂开来,以为理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实践教育就是培养能力,忽视了二者在价值取向上的共同之处。
理论教学亦即知识教学,是指以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或科学探究中积累的经验成果作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理论教学不应仅仅停留于传授作为间接经验的书本知识,而应指向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因为知识只有通过运用或者在运用过程中才能得以充分理解。面向实践的理论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不是各自为政、平行推进的关系,而是双向互动、彼此融合的关系。所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应当贯彻实践教育的理念,以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将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学生的知与行统一起来。
二是将实践教育窄化为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活动,将通识教育排除在外。
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逐渐开始采取“通识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这样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且近年来通识教育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不断被加强。但在设计实践教育活动时,却经常忽略了通识教育,而只关注专业教育。这种将实践教育局限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狭隘理解,势必造成对学生一般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忽视。
通识教育直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从综合和整体层面上获得知识,强调基本思维方法和能力的训练。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指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它的目的是发展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获得特定的或是有用的知识。”[5]不仅如此,通识教育更为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心智、人格、个性以及社会责任感,因而通识教育尤其应当重视实践育人。只有通过实践,通识教育才能使知识内化为个人的思维、方法、原则和精神,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多元文化适应能力等基础性的可迁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对世界和人生获得自身的感悟与认识,养成良好的品格个性和道德情操。因此,实践教育应当成为贯通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一根主线,通识教育绝对不应该被排除在实践教育之外。
三是将实践教育窄化为理工学科的实践教学活动,将人文社会学科排除在外。
在科学教育占有绝对优势地位的我国高校里,一提到实践教育或实践教学,许多人想到的就是理工科教学中的实验、实习或毕业设计,很少有人联想到人文社科教学中的实践教育。除了政治理论课程由于承担着德育的重要功能,因而较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外,大多数的人文社科课程都比较忽视实践教学。对实践教育持有的这样一种狭隘的学科观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是非常不利的。
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而且是一种价值体系和一种伦理体系。它的作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社科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人文课程的教学更应当重视学生的实际体验。高等学校的人文社会学科不仅要为全体学生提供通识教育,还要培养本学科领域内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这两项任务都要求人文社会学科也应当建立起符合学科特点的实践教育体系。
三、实践教育的时代内涵
重视实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思想源头,但不同的历史时期重实践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却是不断变化的。从先秦开始,对“知”与“行”关系的探讨就成为我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传统命题。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便是倡导“学以致用”。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即认为求知的过程源于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直接和感性认识,但求知不能止于此,还要进一步把这些感性的经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并且在实践中再进行验证,由此才能获得对知识以及世界的真正而透彻的理解。《中庸》将学习过程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是强调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博览群书,还要躬行实践,不能将知识与实践分离开来。不过,我国古代所探讨的“知行观”以及传统教育中对知与行关系的理解,主要侧重于哲学层面的思辨,最后变成了“形而上”的儒生清谈,并没有落实到“形而下”的教育实践中。加上科举取士的流弊,最后反倒形成了“手脑分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传统。
近代废除科举之后,我国仿照西方设立了新式学堂,在救国存亡的时代背景下,实用主义主导了此时刚刚起步的新式教育,实践教学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受到重视。受杜威“做中学”思想的影响,20世纪初我国还兴起了重实践的教育思潮,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代表,此时的重实践强调的是教育要面向社会,与生活和职业训练相结合,将知识的习得与运用合而为一。
新中国成立后,在总结革命战争时期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1958年毛泽东提出了“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张,并从此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这个时期的“教劳结合”主要体现的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通过学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学工、学农、学军,实行半工半读,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等形式来促进实践教育。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最为重视实践教育的时期,但对于实践教育的内涵和形式的理解,却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比如将实践仅仅理解为生产劳动,又把生产劳动简化为主要是搞体力劳动和思想改造。
改革开放以来,实践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实践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将“教劳结合”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发展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得实践教育的范畴不仅包括生产劳动,还涵盖了整个社会实践。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大学生的就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前所倡导的实践教育,核心思想是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就是通过实践教育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做事,就是通过实践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
由于实践是知识内化为能力和素质的根本途径,实践教育思想与近年来我国倡导的素质教育思想一脉相承。高素质的形成,根本在于实践。杨叔子指出:“没有某种实践,就不会有相应的品德与能力,即不会有相应的素质。”[6]由于实践也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实践教育思想也与近年来兴起的创新教育互为支撑。进入21世纪,创新人才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而创新性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必由环节,创新性实践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正如清华大学顾秉林教授所言,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更加重视实践教育的创新性和创新教育的实践性,把人才培养的实践性要求和创新性要求融合起来[7]。实践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的这种内在一致性,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纲要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不仅如此,在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争相提高办学水平、形成办学特色的今天,实践教育还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内涵。由于实践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被确立起来,必将带来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因此实践教育成为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由于实践教育架起了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有利于学校积极回应社会需要与时代要求,因此实践教育成为学校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的切入点。由于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主要靠实践,实践教育还成为学校形成办学特色的着力点。由此可见,实践教育在今天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育人内涵,被赋予了办学治校的战略意义。所以,实践教育不是一个新概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有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新内涵。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石中英.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张楚廷. 关于实践观的种种问题[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科学版),2009(1).
[4] 顾秉林. 加强实践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
[5] 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 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 杨叔子,张福润. 创新之根在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2).
[7] 顾秉林等. 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
[本研究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军校合训学员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RA110422)的阶段性成果]
【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推荐阅读:
对教育哲学的认识10-27
我对开放教育的认识06-17
我对小学教育的认识09-26
党课教育对党的认识09-28
对健康教育的理解07-18
对于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认识感想10-11
你对终身教育的理论观点有什么认识和体会09-18
对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论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