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学生危机管理机制探讨论文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构建大学生危机管理机制探讨论文(精选8篇)

构建大学生危机管理机制探讨论文 篇1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校招生数量连年增长,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这同时也给各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几年来,一些大学生犯罪案件,如,马家爵事件、清华大学生刘海洋残害黑熊事件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大学生危机管理机制的反思和讨论。建立健全大学生危机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一、高校学生危机问题的分类

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可以将大学生“危机问题”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学习危机。经历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以后,可以说,进入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心中都怀有一股胜利的喜悦。正因如此,很多人都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结果,身负种种学习荣誉的同学们在考试前却不得不为了学习而疲于奔命。进而造成了高校中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状况。

其次,大学生生活危机。由于当前我国高校的财政投入有限,大学生求学的资金来源完全靠家庭提供,这样一来,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同学就很难维持一种相当水平的生活。随之而来就是,很多同学为了维持基本的学习生活,不得不进行着大量学习以外的利益性质极浓的工作,甚至有些同学还进行着一些触犯法律法规的活动。在线

第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出现是由多种情况综合影响所导致的,比如个人、家庭、同学、社会等等。如果说是按照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来说的话,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确不容忽视,然而,就心理问题的本质而言,我们却只能说它是心理问题而无须将其上升到危机的高度。然而,面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心理失衡而产生的人际问题、社会问题,使我们不得不高度注意这一问题。[1]

第四,大学生人际危机。由于当代大学生中大多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生育以后的独生子女,相对来说,他们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依赖心理、征服欲望,自然而然地,在进入大学以后的陌生的人际关系群里无所适从。他们在与宿舍舍友、同班同学以及其他相关联的人的交际沟通中显得很不成熟,疏于考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近一步发展。[2]

第五,大学生感情危机。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入学年龄大都在18周岁左右,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很多人对感情的认识也逐渐由朦胧、暧昧转向理性、成熟,大学生恋爱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但是,毕竟大学生的心理年龄还不是和他们的生理年龄完全适应,所以,面对感情,大学生们理性不足而冲动有余,久而久之,造成了一系列感情危机。

第六,大学生前景危机。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是一个竞争空前激烈的社会,毫末的疏忽就会有被淘汰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个人有再强的能力,也不能保证自己在竞争中有着不可撼动的优越性。由于大学生受过更高层次的教育,他们期望值的攀高使他们不能够理性地看待形势。

二、危机管理的含义

著名的社会学家罗森塔尔在1989年曾提出,“所谓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我国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孙本初认为,“危机是指因内、外环境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对组织生存具有立即且严重威胁性的情境或事件”。

三、高校学生危机问题的预防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的危机管理应首先从预防开始。危机预防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培养危机意识

不管是政府机构、学校领导,还是广大教职员工、学生都要树立危机意识、安全意识。危机意识需要长期不断的灌输和培养,才能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遵纪守法、自觉自为,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最大可能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2、建立健全危机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作为危机管理中预防危机的子系统,是对预警对象、范围中的预警指标这一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获取预警信息,以便评估信息、评价危机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发出危机警报,进行危机预告的重要环节。

(1)预警对象、范围

高校学生的预警对象,可分为群体对象和个体对象。

群体对象包括贫困生、复读生、优秀生、独生子女;个体对象是指具有某些人格特征、家庭教养环境和行为表现偏常的不特定的个人。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境况艰难,他们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无助感以及家人的高期望都会对其心理产生较大的压力,使他们的内心产生冲突、矛盾乃至自责。他们所特有的价值观念、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使他们产生较深的焦虑。而在学校的学习、生活适应中,这种焦虑不仅不能得到缓解,还有可能增加或强化,对其身心发展不利。

(2)预警指标体系

传统的预警方法多采用事件跟踪的方法,现代则更加重视预警指标的方法。预警指标是依据对预警对象(事件、个人)的情况建立一套有监测功能的预警指标体系,并通过预警指标,利用某种理论与经验,分析确定预警对象与危机情势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此进行危机早期预测。

(3)预警信息评估

①危机环境分析。环境分析是指对可能或已经引起危机发生的经济、文化、社会等环境因素的了解、评价和预测。通过对学生所在的外部环境的分析研究,掌握客观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动态,了解与危机事件发生有关的微观动向,从而敏锐地察觉环境的各种变化,保证当环境出现不利的因素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趋利避害。

②预警信息分析。在对信息的分析方面,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任何虚假、失真的信息都会导致因预测不准,又过分偏重而出现失稳的状态。排除虚假信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是预警信息分析的重要方面。危机表现为个体或群之间的互动行为,人的态度和行为自始至终影响着危机的发生和进程。因此,确认与危机相关的个体或群体为预警对象,分析他们的认知态度,行为方式特点,根据预警指标,评价其危机的严重程度,才能确定是否进行危机预告。

3、建立健全危机管理体制

首先,组建危机管理机构。设立常设机构,配备精干的管理人员,负责危机意识的培养和宣传、人员的培训、危机监测和预警、危机管理计划的制定、日常管理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监督以及危机公关。其次,实行专业队伍与学生相结合以应对危机。一方面提高专业人员的心理素质,做到临危不乱;另一方面通过演练把知识、技能和实践相结合,确保操作准确熟练,万无一失。第三,制定危机处理计划。按照计划做好准备工作,当情况不断变化时,要进行追踪决策,并对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3]

四、高校学生危机的应对原则

危机的应对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面对危机只有沉着应对,巧妙斡旋,才有可能最终化解危机,渡过难关并过重塑形象。处理大学生危机事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维护稳定的原则。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也是各种敌对势力争夺、攻击的重点,维护稳定的任务相当严峻,因此,维护稳定是高校危机管理的首要原则。稳定压倒一切,无论出现何种事件,都必须从维护稳定的原则出发,要千方百计地防止事态的扩大。

2、迅速快捷原则。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和影响大、扩散性强等特征,一旦发生,就不容延误,亟待解决。要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降低其影响,就必须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迅速控制局面。

3、明辨是非原则。高校突发事件类型很多,引发的因素也很复杂,既有正面的、积极的,也有负面的、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在处理过程中,要正确分析,同时必须坚持明辨是非原则。

4、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高校突发事件大多涉及到青年学生,更多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因而处理此类事件应本着教育第一位,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因此,在高校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及时消除因患。

5、人道主义原则。危机在不少情况下会带来生命或财产的损失,舆论界对造成危及人的生命安全的事故或事件尤为重视,甚至加以渲染,因此,危机处理中首先要把救护伤员放在优先地位。[4]

五、启示与思考

高校学生危机管理问题不仅需要各高校引起重视,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大学生自己也学要有相应的措施。

1、政府应加强对危机的调控 www线

作为政府,要注重加大对高校的关注力度,通过政府的努力减少大学生危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例如,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减少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造成的生活危机等问题;通过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危机等等。

2、社会应理性对待大学生危机问题

作为社会,要对高校大学生多一份宽容之心。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并不如大众通常所想象的那样有着高强的能力、完美的才华,他们也有缺点,他们也会犯错误,如果他们老是肩负着自己所不能承受的压力,他们又怎么会不产生压力,不出现各种危机呢?

3、高校应加强科学管理

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无论面对什么情况,校方都应该站在广大大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毕竟,大学生才是一个大学赖以存在的基础。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就应当具备一种高度的预防心理,做好各种危机事故发生的预案;还应当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纠正在同学们之间出现的任何偏颇思想意识;另外,在大学生危机问题的解决上,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性化的解决问题。

4、舆论媒体应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

作为大众媒体,要加强舆论引导、社会意识形态养成。由于大学生们对新事物接受的速度较快,但同时他们并不能够很好地判断获取信息的价值量,所以很容易走向极端。这就需要我们包括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在内的大众媒体做好信息传递中的筛选、纠正工作。让大学生们有一个既宽松又正确的信息接受来源。

5、重视学生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目前,在多数高校同学间都存在老乡会、QQ群联盟等虽未经学校有关管部门承认,但在同学们中就某些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的非正式组织。在危机管理中,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些组织的作用,并充分加以利用,尤其是这些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能够引导其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辅助作用。

6、发挥学生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

以学生社团为例,我们曾面向济南、泰安的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医学院等六所高校做过相关调查,在问到“你认为学生社团能够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上发挥相应作用”时,我们得到如下结果:

A.应该参与到学校民主管理中去并能够发挥积极作用:30.73%

B.可以作为一种声音参与到学校民主管理中去:46.88%

C.没有必要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25%

D.不清楚:11.46%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学生社团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与热情还是很高的,有近八成的同学于此持肯定态度。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引导,并建立健全参与机制,这必将使我们的危机管理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

7、大学生应加强自我完善

作为大学生本身,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给自己定好位。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不论什么时候都可以以现实的态度面对一切。另外,要多接触外界包括身边的同学、老师,社会上的种种事务。只有清楚地认识了外界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了自己,从而进一步认识外界、完善自我。

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我国的未来,保障大学生的发展空间,就是保障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空间,所以说,我们务必要下大力气解决好大学生危机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兰等.大学生心理危机及预警系统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解小娟.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管理[N].光明日报,2001-5-17.[3]苏宝利、吕贵.高校健全危机管理机制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02.[4]叶国文.预警和救治:从“9·11”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J].国际论坛,2002.[5]纪宝成.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3.曹

构建大学生危机管理机制探讨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现状不容乐观, 每个院校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漏洞, 由于在校学生没有步入社会, 对社会的各方面不是很了解, 很少人会有危险意识, 这种意识的缺失, 常常导致无知善良的学生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 他们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不受社会上不良危害的影响, 与其在学生受到危机的伤害之后来补救, 不如建立一系列完善的预警机制, 来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 从根本上遏制, 使学生少走弯路, 树立正确的自我保护观念。这就需要学校的大力宣传工作进行的彻底, 到位, 并在第一时间为学生排忧解难, 做到及时有效。

一高职院校危机的预防

高职院校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完善, 可以把危险扼杀在摇篮里,

(一) 学校应该加强安全建设, 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社交环境, 可以减少意外的发生几率, 例如, 进入教学楼, 寝室楼, 体育馆, 音乐厅, 图书馆, 宿舍楼等基础设施之前, 应该刷卡记录, 并出示有效证件, 经允许方可入内。

(二) 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才是重中之重, 学校应组织各种类型的讲演, 达到提升安全意识的目的, 也可以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文艺节目来再现一些危险事故的场景, 传输学生处理危机的经验, 还可以组织一些模拟活动, 提升学生面对危机的应变能力。

(三)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危机常常发生在那些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身上, 所以, 建立心理咨询站, 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去倾诉, 去交流的平台也是十分重要的, 配备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心理咨询师, 方便为学生提供沟通的良师。

二危机产生的途径

危机无处不在, 虽然“连根拔起”是不现实的, 但是通过安全机制的建立, 实施, 也会避免一些危险事情的发生, 由于我国的学校有一些制约的现状, 如发展迅速, 比重过大, 而且起步较晚等。所以高职院校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掉的。这种危险在高等院校中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具体以:口头传播, 校园广播传播, 手机短信传播, 网络传播, 微信, QQ等方式传播。由于落后的观念, 薄弱的管理意识, 相应法律的缺失, 完备的管理制度尚未建立, 拒绝危险的对外传播等客观因素, 当代高校学生还无法彻底摆脱危机。这时就需要学校来对可能出现的危险进行预测和分析, 通过观察, 调查, 总结出事故频繁出现的地方, 并对问题地点进行整治, 从危机出现的源头切断, 极大的避免对学生的伤害。

三高职院校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现状

(一) 高等院校的危机意识十分淡薄, 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 导致校园内频频发生事故, 只是少数

(二) 有危机意识, 但是管理措施仍不到位, 负责人不够尽职尽责, 安排不够合理有效

(三) 危机意识强烈, 但管理不够全方位, 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完善已经是高校不可回避的, 首要的重视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具有危险性, 幼稚性, 无知性, 紧急性, 痛苦性, 突发性, 叛逆性等特征。社会发展进步, 随之而来的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 高职院校的学生们不仅承受着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还承受着, 人生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和校园内的种种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 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 就很容易犯一些低级错误, 从而改变一生, 高职院校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应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同学进行干预, 特别是在困境中无法走出的同学给予实际的关爱, 理解, 帮助。使其心理功能恢复到一个正常的水平。

四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意义

(一) 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实践, 保护学生的合法利益及人身安全

(二) 为高等职业院校实习和实地训练中引发的危机事件提供有意义, 可实施的策略

五小结

高职院校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完善应该是全方位的完善, 面向的对象应是全体的高职院校的学生, 面向的事件应是涉及各方面的, 学习, 生活, 心理, 生理等方方面面的。现在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各方面的危机, 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理解, 一句关心, 一个能与之交流的平台, 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预警机制会使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 健康快乐的成长。这对培育21世纪的人才是很有必要的。

摘要:社会的快速发展, 引来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也十分迅猛。但是, 这种“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 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的一些严峻的问题。一件件危机事件的发生使构建和谐文明校园面临空前危机。而高职院校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完善, 就显得格外重要, 是高等院校管理人员的重中之重。复杂且多变的社会大环境给学校带来的各种危机, 都将严重制约其发展。所以本文将对高职院校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完善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探讨,完善性

参考文献

[1]甄珍, 池卫东;论高职院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实施;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第18卷第3期

[2]仲臻,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思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成功 (教育版) 2013年第四卷

中国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 篇3

【关键词】 危机管理;全球化;机制建设

20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也使政府危机管理不可避免地具有一系列新特点。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创造了持续的经济繁荣与发展,与此同时也正在经历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与新技术革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有效应对这些危机事件,是一个急迫的现实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危机的含义

中国学者薛澜等在危机管理一书中从基本动因的角度,界定了危机的定义。危机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由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如水灾、地震、台风、干旱,后者如泄露、火灾、质量事故。第二类是由社会中对抗的统一体引发社会冲突行为而导致的社会失衡和混乱,由一定的社会问题诱发。

1.1 公共危机管理:政府危机管理,属于公共管理的一部分,政府进行危机管理是为整个社会谋求公共利益。公共危机管理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危机管理本身是权变管理。这意味着危机管理的方法、策略也要随着危机形势的变化而变化。(2)主体即政府的控制力。如果危机得不到良好的控制,一个很小的危机就可能引发一场大的恐慌。因此,政府工作者要迅速协调不同部门作出正确决策,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危机局势升级,政府控制力的强弱将影响危机管理的效果。(3)媒体。在危机来临时,国家民族利益至上,媒体如若推动危机处理向好的方面转化,与政府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也将有效地控制社会秩序、防止危机升级和避免不必要的恐慌。(4)公众。作为危机管理者,政府要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减小公众在危机面前表现的脆弱性,努力提高他们应对危机的承受力。

1.2全球化背景下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

1.2.1 战略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危机管理要求管理者从战略高度审视自己管理的对象,对可能出现的危机作出判断、预防和反应。同时,要考虑危机可能的发展方向,避免危机扩大、蔓延。

1.2.2灵活性:也即危机的权变性。

1.2.3合作性:全球化使得危机管理不再是单一政府的责任,发生在地球另一个角落的危机可能很快就会影响到每一个人。因此,各个国家、各种组织需要共同应对危机。

1.2.4信息的沟通:决策者应该建立合理的危机管理体制,吸收专家学者的意见。进行信息共享、对话,更快地找到一些应对方案。

2.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现存的主要问题

2.1 预警系统和机制不健全: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国家紧急事务管理机构,导致政府很难发现危机发生之前特定潜伏期的种种外部特点,在危机爆发后,政府也只能“临阵磨枪”,仓促上阵,成立一个或几个临时性的领导机构。

2.2 决策机制效率低: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快速。危机管理者必须果断采取措施,动用各种社会资源迅速控制局势,尽快恢复社会秩序。要做到这一点,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政府职能划分不清、权责不对等、沟通不畅。导致了政府应对危机的反应能力大打折扣。

2.3 信息沟通机制不灵敏:信息的沟通,将直接决定对整个危机控制的速度和程度。这种沟通更重要的是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民众得不到及时的信息就会产生恐慌,从而引起更大的社会动荡。

2.4 社会参与机制不完善:危机发生时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即非政府组织、营利组织、社会公众等。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作有待完善;有些营利组织不能承担起应急管理的职责;民众的危机意识普遍较低整个社会在危机中表现出来的更多是恐慌和猜疑。

2.5 法律机制不健全:危机管理作为一项政府的职能,只有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才能有效运作。而我国在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上滞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性;缺少专门的法律工作机构对危机管理进行研究、立法、规划和监督。

3. 构建和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3.1 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全球化增强了危机管理所依赖的物质基础。全球化信息的传递更加畅通、迅速。无论是危机前的预警,还是危机中的分析、决策乃至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信息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球化赋予我们崭新的危机管理理念。

3.2 具体措施

3.2.1 构建危机预警系统和机制:政府危机管理的最理想状态是将危机消灭在潜伏时期或萌芽时期。因此,应建立危机管理部门,制定危机反应机制。

3.2.2 提高决策机制的效率:适时、正确的决策,直接决定着危机管理的成败。由于危机决策所面临的形势不同于正常状态下的决策,政府需要建立特定的危机决策机制。就防范或处理特定的危机而言,谁是决策主体?(2)决策主体的决策权限有多大?(3)危机决策的程序是怎样的?(4)最终决策采用什么方式?

3.2.3 信息沟通机制:当危机发生时与民众的沟通更为重要。应建立一个公正自由民主的新闻空间,保持适度的新闻自由度,让公众了解事件真相。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性信息,这样既树立了政府负责任的形象,又对整个舆论是一个引导,掌握着主动权。

3.2.4建立有效的社会参与合作机制:危机发生时,还必须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营利组织以及社会公众的协同合作机制,这是社会全面参与的保障。我们处于全球化时代,因此还应该加强全球合作。

3.2.5健全法律机制:加强国家对紧急状态的立法。通过立法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建立和完善全国和地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贯彻法治原则,保障政府在紧急状态时期也能够贯彻依法行政原则,保障公民的权利不受非法侵犯。

参考文献

[1]俞可平.全球化的悖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强.SARS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警示[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3(3)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构建大学生危机管理机制探讨论文 篇4

一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每年的招生数量不断提升,使高职院校在整体教育行业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是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其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1]。高职院校在职业教学过程中,其定位以向社会输送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人才为发展使命,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以立德树人为发展理念。这样一来,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要注重就业为导向。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办学理念贯彻落实不到位,并没有真正实现其发展目标[2]。关于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内容:

二管理理念滞后

高职院校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自身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没有意识到教育管理机制的重要性,从而导致教育管理理念以“管理”为中心,缺乏对思想教育的重视,缺乏对学生思想进行有效引导。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不能够开拓管理视野,把握教学创新,进而导致相关方法存在较大的缺陷。我国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意识到了就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单纯地以就业教育为主,势必会忽略思想教育,使高职院校学生不能够对自身进行有效地职业定位,缺乏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和进步[3]。

三教育管理机制存在较大的缺陷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机制与办学理念存在密切的联系,由于办学理念未得到有效确立,这就影响到了管理机制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重点在于思想规范,让学生能够实现自身的管理和约束。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注重约束,对内缺乏思想引导。对学生管理过程中,注重考虑到学生行为因素,忽略了学生思想问题[4]。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其外在行为受到了较大的约束,但是其思想并不认同高校管理,从而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从而导致学生对自身认识存在较大的不足。学校教育管理,以“服从性”和“计划性”为主,导致学生个性受到较大的约束,想要激发学生创造能力,将无从谈起。这种发展模式下,人才培养缺乏能动性,导致学生只是对书本知识和现有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和掌握,不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难以实现对技术和知识的创新认识[5]。

四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不顺畅

构建大学生危机管理机制探讨论文 篇5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各种自然的和

人为的灾害,导致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数量大幅上升。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相当数量的突发公共危机造成的影响很难仅限于一时一地,“单个国家的安全与国际乃至全球安全紧密相连”,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3年的sars危机都是典型的例子。这不仅给各国政府带来了更多社会的、政治的、法律的和经济上的压力,也逐步暴露出了各国政府在独立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危机时存在的脆弱性。针对如何克服政府应急管理的脆弱性来应对日益严重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笔者拟从构建有效的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突发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的内涵

目前对于突发公共危机尚无统一且权威的概念。参照联合国的分类,突发公共危机主要包括:① 自然灾害,又可分为地质方面,如地震、火山等;水文气象方面,如洪涝等;生物学方面,如瘟疫、流行病等;②技术灾难,来自技术或工业事故,如爆炸、火灾、污染、辐射和泄漏等导致的丧生、受伤、财产受损或环境恶化;③环境恶化,人类行为导致的环境和生物圈的破坏,如森林大火、生物绝种和资源破坏等。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主要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可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4大类。无论采用哪种分类方法,突发公共危机都具备如下几个共同的特征:① 突发性,或紧急性;②仅具破坏性影响;③ 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和生态环境破坏;④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高昂;⑤可能是人为的,也可能是自然的,或两者兼而有之。根据这些特征,笔者将突发公共危机界定为:突然发生,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危害社会、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而应急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也称为“突发事件管理”或“紧急状态管理”,特指突发公共危机的阻止、准备、应对、重建和舒缓等全过程中的应对机制和制度安排。危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的现状及缺陷

现国内外学者在应急管理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大多数研究论著主要针对某一具体国家突发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应急能力的提高。虽然在应急管理中应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如何建立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至今尚未见有详细论述。

2.1 突发公共危机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已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给人类社会的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世界贸易和跨国投资快速增长,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地区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经济全球化很自然地放大了突发公共危机的影响。当危机、灾难发生时,其影响呈蔓延扩展趋势,全球化带来了沟通无国界,但也导致了灾难无国界,所谓“蝴蝶效应”在sars危机中得以充分体现。如果说sars危机验证了人类社会的脆弱,那么美国“9·11”恐怖事件则不仅仅是对美国政府的挑战,更是严重威胁到整个人类的文明和道德底线。

有数据说明,过去10年间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各类突发公共危机数量急剧上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棘手的社会、环境问题。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与突发公共危机的日益增加,其影响加剧了这两种趋势同时出现绝非巧合。人口增长、区域性贫穷、土地过度开发、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以及灾害危机多发地带的环境恶化等都可看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副产品,而由此导致的不良后果通常都由发展中国家承担了。从人口伤亡情况来看,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中96%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突发公共危机也在阻碍着全球化进程,除了危机导致的环境退化和缺乏安全感外,还可能导致利率上升、资本外逃和巨额贸易逆差,最终影响一个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的能力.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既是突发公共危机产生的诱因之一,同时又对危机的后果有放大扩散的作用。无论是人为还是自然原因导致的突发公共危机,都是对人类共同的挑战,特别是对后果严重的全球性危机,更是需要整个国际社会采取合作的态度和利益均衡的原则,分担应对危机成本和责任,分享应对危机的经验和资源,因此,加强突发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意义重大。

2.2 突发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现状

突发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灾害学、卫生学、工程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个领域知识。国际合作的实质在于协调,在突发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开展国际合作,由于参与主体的复杂性、作用对象的多样性和合作地点的变动性而显得格外困难。

最初的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主要是在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等政治领域,包括政治冲突、战争和政权更迭等。1991年l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46/182号决议,旨在提升联合国在应对复杂紧急情况和自然灾害方面的能力,加强联合国在该领域采取人道主义行动的有效

性,并为此设立了紧急救助协调员(erc)制度。为使erc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联合国又设立了常设委员会、机构问联合呼吁机制(cap)、中央紧急循环基金和人道主义事务部(dha)。1998年,人道主义事务部被改组为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ocha),其使命包括协调人道主义救援、制定政策和宣传。但是,近年出现较多的非传统突发公共危机与以往偏于政治、军事性质的危机并不完全相同。自巴尔干半岛冲突以来,人道主义救援的军事化、政治化倾向使得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很难保持公正公允,美国采取的单边主义削弱了联合国秘书长、联合国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在危机应急管理中的地位,致使国际合作多采取区域或双边合作形式。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由于近些年来重大突发公共危机频发,各国都认识到许多危机是需要人类共同面对的,逐渐开展了一些地区性的、国际性的合作活动。例如,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后,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迅速召开会议,就印度洋大地震及海啸过后受灾地区的恢复与重建问题进行协调磋商,并就诸多相关问题达成了一致,为日后进一步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加勒比海地区组织了灾害研究与防御工程,为29个成员国服务,这一工程是与世界卫生组织、全美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以及伊斯兰教会合作进行的,其具体活动包括人员培训、技术援助和调查研究等,其基金则来自于加拿大、荷兰、美国政府及联合国救灾署等。2005年在日本兵库县召开的联合国“世界减灾国际会议”,通过了《横滨宣言》,为全球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明确了基本的思路和方向,也为国际间更好地开展合作铺平了道路。

2.3 突发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的缺陷

从上述的情况来看,对于突发公共危机的应急管理国际合作仍然处于初步的、暂时的和探索性的阶段,其存在的缺陷如下:

(1)现有的危机应急管理模式主要针对单一的国家或地区,全球性的应急管理国际合作尚未形成体系。发达国家在危机应急管理方面虽已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模式,如美国模式、俄罗斯模式和日本模式,但这些模式都只适用于一国国内应对危机,难以跨越传统政治界限,协调多个参与国或组织的力量。没有一套成熟有效的管理模式做指导,危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无法形成系统合力,在应急管理中常出现“权力的两难境地”,即“知道如何去做”和“有权力去做”两者的失衡,从而影响了国际合作的成效。

(2)联合国主导地位不明确,导致缺乏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机制。大规模突发公共危机发生之后,参与各方包括所在国各级政府、参与国政府、国际组织、区域性组织和当地组织等纷纷采取行动,然而由于联合国地位的13渐衰微,各种力量的组织协调工作只能临时展开,并演变成各主权国家争夺政治权力空间的较量,反过来又牵制了应急管理国际合作的进展。各方力量博弈的结果是暂时的,下一次危机发生,由于参与主体、地域与利益关系的变化,新一轮博弈又将重新开始。

(3)目前的危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以事后援助为主,事前预防不足。应急管理并非只是紧急事件之后的救济工作,而是强调全过程的应急管理。发达国家目前均把应急管理的重心放在危机的预防准备上,但在国际合作中仍主要体现为事后国际救援,很少涉及到事前的阻止与准备工作,这也与缺乏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机制有关。

(4)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完备的信息传递机制,在帮助识别、界定公共危机,进行危机决策、协调参与合作各方应对危机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危机发生之前,如果能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对危机有所准备,就可以避免大规模人员伤亡;在危机发生之时,关于逃生、自救、危机进展,以及政府和国际组织反应的信息如能适时传达,不仅可减少人员财产损失,更有助于开展国际救援活动和做出应对危机的决策;在危机发生之后发布的舒缓和重建信息,则可帮助政府与民众沟通,树立恢复正常生活的信心。但在目前的应急管理国际合作中,一方面存在有些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不愿公开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尤其是涉及机密信息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存在有些国家政府不愿意信任和接受外来信息的情况。而在应急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协调机制导致的信息传递失误和由于通信条件落后而导致的信息传递不畅现象也屡见不鲜。建立危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的构想

3.1 明确统一的指挥协调机构

国际危机应急管理系统中主要的参与者包括各国政府、联合国机构、国际红十字会,以及国际的或区域性的非政府组织(ngo)等,后三者构成了一个“人道主义社会”。他们各自的利益和组织目标是有差异的,但其协调和合作是危机应急管理是否成功有效的关键所在,组织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实现危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的前提。首先,抓住联合国改革的机遇,重新唤回对联合国体系的尊重,充分利用联合国机构既有的与各国政府、其他国际组织及非政府组织间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发挥联合国ocha在全球性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其次,明确应急管理参与方的角色和地位,以联合国为核心,以危机发生国政府为应急援助的申请方和应急管理的主体力量,以非政府组织为应急资源的筹集者和应急管理具体参与实施者;再次,危机发生时可在ocha领导下临时设立应急管理司令部,由参与者派代表参加,负责协商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一旦危机处理结束则可自行解散。

3.2 建立全过程动态应急管理的工作程序

应急管理过程通常包括阻止、准备、应对、重建和舒缓。阻止是指发现潜在的威胁时,制止紧急事件的发生;准备是指提高政府和个人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应对是指危机发生时紧急处理;舒缓是指危机发生之后减少紧急事件造成的损失;重建是恢复基础设施建设、民众信心和社会稳定。应该对危机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制订相应的工作程序。其中,公共危机管理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危机预防和预警机制。在海啸发生最为频繁的太平洋地区,已经建立了海啸预警系统,共有26个国家参加。在这一预警系统保护下,尽管太平洋地区是海啸多发区域,但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却没有给人类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而印度洋地区缺失海啸预警机制是2004年发生海啸大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突发公共危机的种类繁多,各种危机的预警技术、方法都有所不同,因而危机预警种类的多元化决定了危机预警内容的多元化。但并非所有类型的危机预警都有必要牵涉到国际合作,目前需要进行国际合作且具有技术可行性的预警类型主要包括海洋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和经济危机等。可根据具体情况依据地缘关系建立起区域性预警机制,同时利用各国各地区已建立的预警机制加强彼此间的联络沟通,等待资金充足、时机成熟,由联合国危机应急管理机构发起成立国际性预警机制。建立危机预警国际合作机制,不仅需要大量资金,同时也需要有相关的技术和专业人才,发展中国家在这些方面受到明显限制,因此在长时期内发达国家有必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逾越危机合作的瓶颈。

3.3 建立应急保障机制

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国际合作应该是一个功能多样化的体系,其主要功能包括信息共享、技术交流、资源援助和人员支持4个方面。为确保危机发生后这些功能可以充分发挥,应建立相应的应急保障机制,实现“平战结合”。

(1)在信息保障上,建立ocha与各国、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间的应急通信网络系统,确保突发公共危机相关信息沟通顺畅;建立危机信息管理平台,负责所有公共危机相关信息的管理,收集、汇总所有曾经引发公共危机因素的相关数据,观察可能造成公共危机的相关要素,对已经处理过的危机事件进行反馈信息采集,并监测一切易引发危机事故的不安定因素等 ;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公开和反馈机制。

(2)在技术保障上,应积极将网络、卫星监测、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等一系列技术及其国际前沿的管理方法引入公共危机管理领域。从国际主流的高新科技应用来看,主要包括如下3项工程:①评估,包括灾害管理、地理评估、环境评估、经济分析和统计等内容,形成灾情分析和危机评估报告;②遥感应用,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远距离监控技术,负责接收和分析卫星传送的信息;③网络通信,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和电子等设备,维护危机管理部门的网络和对外的通信。由ocha定期开展技术专家培训班,加强各国之间技术人员的交流,重在逐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应急管理的能力。

(3)在资源保障上,建立紧急物资的储备、发放和分配工作制度,努力整合不同渠道的物资来源,以保障危机发生后援助到位;完善联合国目前实行的机构间联合呼吁机制(cap),充分利用这一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重视非政府组织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对不同组织间的资源供应协调管理,避免重复浪费。

(4)在人员保障上,将应急管理专业人员分为救援小组、医疗小组和专家小组,各司其职。救援小组负责搜寻、施救和转移死伤者等任务;医疗小组负责诊断或辅助诊断伤者、预防疫情发生和蔓延;专家小组负责提供关于危机的各种专业知识,对预警、应对和重建等方面进行指导。与此同时,对常见灾害事故和重点人群要组织宣传、培训和演练,提高危机意识,以减轻危机造成的人员伤亡损失。

3.4 完善危机管理国际规则体系

构建大学生危机管理机制探讨论文 篇6

监狱的监管安全稳定是监狱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实现刑罚目的的前提条件。因此,建立监管安全预警体制刻不容缓。随着监狱“三化”建设进程的稳步推进,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成为监狱的“中心”工作,而这一“中心”工作的基础和依托就是安全稳定的监管改造环境。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监管场所的长治久安呢?我们认为突出监管安全防范是最为关键和有效的手段。为有效的运用这一手段实现监管安全稳定,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监管安全预警机制,以实现对各类监管安全隐患、突发性事件的提前预知、科学决策和果断处置,从而达到监管场所长治久安的目标。当然要实现监狱的长治久安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我们认为构建监狱监管安全预警机制是未雨绸缪之举,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此就这一问题与同仁共商榷。

一、构建监管安全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一)构建监狱安全预警机制,是应对当前狱内复杂形势的需要。

当前随着全国“严打”整治斗争的持续深入开展,涉黑、涉毒罪犯大量投入监狱服刑,暴力型罪犯和流窜作案的罪犯大批量的增加,犯罪手段更为凶残、伎俩更为高明、反改造经验更为丰富、对抗心理更为突出。加之当前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服刑罪犯的思想特征、心理状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狱内精神病患者,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罪犯日益增多,狱内罪犯构成日异复杂,安全隐忧更为突出,罪犯预谋在狱内实施行凶、伤害等案件的行为呈上升趋势,监管安全形势严峻、压力很大,亟待建立监管安全预警机制。

(二)构建监管安全预警机制,是确保罪犯人身安全、保障罪犯合法权益、贯彻人道主义原则的需要。

狱内重、特大案件的发生,在监内服刑的罪犯往往成为最直接的侵害对象。如凶杀、伤害等案件直接损害了罪犯的生命安全,而一所监狱如果安全事故频发,必将造成正常的监管改造秩序遭受严重的破坏,使狱内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不能正常进行,也就相应的使罪犯受教育权等一系列相应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同时,在当前对监狱安全的防范中,全国大多监狱实行了罪犯互监组等形式的连环包夹防控制度,其中一人重新犯罪另几人都要受到相应处罚,从公平执法角度来说,事实上也是对罪犯合法权益的侵害,造成罪犯与狱方的矛盾加深,甚至激发冲突。因此从确保罪犯人身安全、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的角度来看,构建监狱安全预警机制势在必行。

(三)构建监狱监管安全预警机制,是确保监狱人民警察生命安全和正常工作的需要。

监狱作为国家强力机关,依法对罪犯实施监禁,进行惩罚与改造,因而造就了监狱和监狱民警与作为行刑对象的罪犯之间的必然矛盾和对立,且这种矛盾的对立贯穿于整个改造的始终,也可以说这种矛盾和对立只有随着监狱的消亡而消亡。这些矛盾一旦激化,就会引发各类监管安全事故,而监狱的民警必然成为罪犯的首要侵害对象。多年来,有许多的监狱民警因罪犯的侵害而牺牲或致残,也有不少的民警因狱内案件的发生而遭受政治、经济的重大损失,而构建规范科学运行的监管安全预警机制,则可以更好的保护监狱民警的人身安全和工作发展与进步。

(四)构建监管安全预警机制,是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实现刑罚执行目的的需要。

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明确指出监狱行刑的目的在于改造罪犯使其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司法部也明确提出监狱工作的开展要以“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为中心,而改造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对罪犯的系统教育转化,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改造工作的发展变化,监狱自我封闭式的教育逐步向社会化的大教育格局转变。教育的形式、手段更为丰富充实,教育成效也日益显著。要实现教育改造的目标,其基础就是要有一个长期安全稳定的监管改造环境,因此构建监管安全预警机制,确保监管场所的长期稳定是必行之举。

(五)构建监狱监管安全预警机制,是实现监管场所长治久安的需要。

建国50多年来,我国一贯重视监管场所的安全稳定,建立了“内管、外警、群众联防”的三道防线,形成了预先防范、广泛教育、重点打击的安全保障体系。虽然监狱的监管设施建设整体有很大发展,但仍存在投入不足,个别监狱甚至不具备基本的警戒防范设施。但总体上较好的维护了监狱的安全稳定,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监狱“三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监狱在押犯构成日趋复杂、监管形势更为严峻的情况下,影响监管安全的主要指标逐年下降,目前以达到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但在肯定监狱安全工作的同时,必须清醒的看到,当前所呈现出的相对持续稳定的状态,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良性稳定,而建立在以短期内的“严防死守”,有的监狱甚至将监管改造罪犯的目标简化到仅仅维护时段性的监管安全稳定上,割裂了监狱的“首位”与“中心”的关系。监管安全防范工作、治标的成份重,而基础性、治本性的成份相对较少,监狱的安全稳定工作没有形成一个确保持久稳定的长效运行机制,因而监狱的安全稳定仍是当前监狱工作中最为突出的问题,重、特大案件仍时有波动和起伏。因此,要形成持久稳定的监管安全长效运行机制,就必须首先实现对狱情动态、监管信息情报、狱内发案的规律、成因等等全面撑控,提前设防、科学处置,可见要实现监管场所的安全稳定,构建监狱监管安全预警机制是首重之举。

二、影响构建监管安全预警机制的不利因素。

(一)是对监管安全预警机制的认识不足,对监狱的监管安全缺乏长远考虑,满足于短期内的安全。监狱的安全稳定不仅是从上级领导还是到基层民警都有充足的认识,能明确的了解到监管安全是监狱工作首位,但就目前的监管工作格局来说,大家都只看到眼前利益,在监管安全上表现为就事论事,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仅着眼于短时期内的“严防死守”,重在治标,轻怠治本,未真正地立足于标本兼治。

(二)是监狱警力紧张,编制紧缺,难以建立监管安全的专门预警组织机构,在监管安全的防范和预警工作上,监狱主要是依托狱内侦查部门来承担此项工作,即便如此很多监狱目前仍未成立专门的狱内侦查工作机构,况且狱侦部门往往只担负对狱内案件的侦破工作,并不能全面的了解、掌握和处理狱内的综合信息动态,对监管安全工作进行全面、科学、有效的预警。

(三)是监狱经费保障乏力,难以对预警工作进行资金投入。必要的物防设施、技防设施不能保障到位,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人力进行预警工作,加之警力又严重不足,靠拼警力而进行简单的、低层次的被动式防御,只能实现短期目标而不能达到和形成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

(四)是监狱的布局不合理,警戒层次划分不清,不利于预警机制的构建,我国的监狱大多处于边远偏僻地区,交通不便、通讯不畅,远未达到信息通畅,资源共享、相互联动的程度,加之各监狱除进行了简单的以犯罪类型进行分押外,没有完全按高、中、低层次划分监狱的警戒程度,从而导致了各个监狱都要面对纷乱复杂的狱情,往往造成预警工作粗糙不准确,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不能真正实现对监管安全的全面有效预警。

(五)是专业人员匮乏,真正从事安全防范性工作的警力较少,尤其是从事农业生产的监狱就更为突出,大多数的一线民警也就是按“紧跟死盯”的要求对罪犯进行“牧羊式”的管理,仅满足于当天带出,当天安全带回的低层防范标准,从事安全预测、狱情分析、心理咨询、危机干预、释惑排异的专业人员更是稀缺,因而难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安全预警队伍。

三、构建监狱监管安全预警机制的设想。

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其一切活动都要围绕行刑而开展,监狱是通过对罪犯实施监禁、惩罚与教育改造来实现行刑目的。因此,罪犯自投入监狱一开始,就必然存在着与监狱依法行刑的矛盾、对抗和冲突,并且这种矛盾冲突将一直贯穿罪犯改造的全过程。这些矛盾、冲突一经激化,就会引发各类监管安全事故,影响监管场所的安全稳定,特别是罪犯的脱逃、强逃、凶杀、暴狱等重大恶性案件的发生,会直接影响监狱行刑工作的正常开展,导致国家刑罚执行的成效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监管安全预警机制。

(一)健全监管安全预警机构。监狱各级机关要建立健全预警组织机构,在局一级机关应当设立专门的安全预警指挥中心,负责对各监狱安全预警工作的指挥和指导,对重大性和普遍性的敌情问题的处理做出决策,发布指导性意见,并对下级工作进行检查、督导。监狱一级的机关也成立相应的专门机构,至少要有2至3名以上的专业人员,组成监狱的安全预警机构负责本监狱的安全预警工作,各监区由专业管教人员兼职组成安全预警机构,从而形成一个组织严密,指挥便利的安全预警组织体系。

(二)完善预警工作制度。不断增强安全防范力量,实现全局性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安全防范网络化。从而以准确的情报监测和预警,帮助决策者对各种影响安全的不确定因素进行识别筛选和决断,不以一些突发性因素或现象的出现而影响到整个监狱系统的安全防范战略原则的方向。

(三)建立预警系统。在构建监管安全预警机制的过程中,应主要从建立两个子系统着手,一个是“防范”预警系统,即结合监狱监管安全的现状,通过提前通报、检查、督查、狱情动向综合分析等手段和方式,增强各个预警机构及监狱各职能部门的情报搜集监测能力,拓展信息通道,准确迅速地掌握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动向,实现各职能部门信息情报的搜集上传、综合分析提出意见、落实整改、反馈效果的系统化信息情报全面掌控和高效处理。从而确定出符合监狱监管安全总体要求的防范标准和预警等级,有效地控制住不安全的苗头和隐患。另一个是“治理”预警系统,主要是突出对狱内罪犯重点的违法违纪行为,民警中的严重违章违规行为,时段性的重点安全隐患等情况的打击处置预警能力,要结合监狱日常的狱政管理,教育改造、生产劳动,安全排查等工作开展,以突出的安全隐患,事故苗头等不安全因素,为预警、控制的重点,进而形成正常管理与预警治理,打击惩处与治理整顿双管齐下,收到打击和震慑的双重效益的良性运行机制。

(四)建立预警信息机制。重点是理顺预警情报信息的搜集、分析、传达、决策渠道,由最基层的监区级安全预警机构负责,从监管安全第一线搜集各类涉及监管安全的信息情报资料,上报到监狱级的预警机构,由监狱对情报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判断,并做出科学决策,上传至局级指挥中心,下达至监区预警处置机构,最后由局安全预警指挥中心对汇总的情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各监狱存在普遍性问题以“警情通报”等形式向各监狱提出指导意见,对个性问题下达决策意见。

(五)划分预警防范层次。按高、中、低三级警戒程度来对监管安全设防,从而提高预警工作的针对性,明确防范重点,也有利于警力的合理布置,资源的有效使用,提高安全防范的可靠性。

(六)规范技能预警设施。虽然人是预警工作的核心,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必须实现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有机结合才能获得最佳的防范成效,尤其是预警工作做为一项预测防范性的工作更需要大量的现代技术投入,如:红外报警、计算辅助管理、情报信息网络化建设,全日制监控,安全检测设备等等,从而不断提高安全预警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七)加大预警处置力度。要建立专门的预警处置专业队伍,监狱局应当成立专门的预警处置队伍,汇集专业人材。如专业的追逃防暴人员、专业的心理矫治人员、专业侦查人员、解难处突人员,从而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置,将已发事故的损害控制在最低层次。

构建企业商业秘密危机管理机制 篇7

一、商业秘密泄露危机成因

1. 企业内部泄密

(1) 人才流动。人才流动是企业内部泄露商业的最广泛途径。人才是商业秘密的“活化体”, 在离开原企业时, 虽然仍负有对原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义务, 但正如美国贝克法官指出:“当一个雇员终止了与其雇主的雇佣关系后, 他有权带走‘受雇佣期间有用技巧、经验和知识’”。

(2) 企业对商业秘密保护不力。首先, 企业对商业秘密保护的系统性不够, 仅将商业秘密局限于技术信息类, 忽视了对经营信息类商业秘密保护;其次, 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严密性不足, 没有分层次、点面结合保护, 致使商业秘密流失。

2. 企业外部泄密

(1) 以合法的手段获取商业秘密。在实践中, 企业相对人可以从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 申报的科学技术成果, 有关技术人对生产工艺的翔实介绍等方式中收集该企业的信息, 通过分析、归纳、综合、提取得出相应的结论, 获取商业秘密。另外, 商业秘密不具有其他知识产权研究开发的专有性。对企业相对人的独立研究开发, 通过公开途径获取企业的技术信息和管理信息, 法律并不禁止。

(2) 以非法的手段获取商业秘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做了归纳, 有四种情形: (1) 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2) 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 (3) 违反约定, 或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 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掌握的商业秘密; (4) 第三人明知或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 仍从侵权人处获取、使用或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

二、构建商业秘密危机管理机制

1. 泄密危机预防

(1) 建立商业秘密管理监控机构。企业应视商业秘密管理任务的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监控机构, 努力做到管理“三归口”:一是职能管理归口, 避免“政出多门”。即由统一的管理监控机构对技术成果进行分类、确定商业秘密的密级、保护范围、保密期限;二是技术输出归口, 避免“各自为政”。如某企业在技术输出上有多个出口, 既有各二级单位的科协、技协, 又有相关的职能、科研部门, 存在各自为政现象;三是商业秘密侵权监控归口。对他人的侵权行为进行监控, 有效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2)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应以有效控制商业秘密接触范围, 消除泄密隐患为主要目的制定。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包括:商业秘密载体保密管理制度;保密要害部门、涉密人员管理制度;对外宣传保密规定等。

(3) 积极推行契约管理。目前较为通用的契约管理是签定竞业限制合同。由于竞业限制是对员工自由择业权的限制, 因此企业必须对此限制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竞业限制只是对涉密人员择业的一种限制, 不能简单等同于保密义务。竞业限制期满只意味着受限制人员不再受择业方向限制, 并不意味着免除保密义务。

2. 泄密危机处理

泄密危机处理是商业秘密危机管理机制的主要环节, 主要有以下几步:第一步:听取商业秘密泄露危机事件报告及评估当危机发生时, 企业负责人须召集企业高层听取危机事件的报告。企业高层听取汇报后, 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对商业秘密泄密危机事件的发展趋势、对企业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以及企业能够和可以采取的措施等重大事情做出初步的评估和决策。

第二步:组建商业秘密泄露危机处理小组。当企业最高负责人对危机事件作出了初步评估和决策后, 应立即成立危机处理小组。该小组有权调动公司的所有资源, 有权独立代表公司做出任何妥协、承诺和声明。一般情况下, 危机处理小组应由企业相应的商业秘密保护管理监控机构的最高负责人或企业最高负责人担任小组负责人。小组其他成员应包括:公司法律顾问、公关顾问、业务负责人、行政负责人、人力资源负责人和小组秘书等。

第三步:启动商业秘密保护应急预案, 认真做好证据收集工作。由危机处理小组对可能泄露的商业秘密, 如产品报价、客户名单、合同协议、业务报告等进行及时整理和归纳, 并运用法律、行政等手段来保护企业的利益, 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第四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我国法律对商业秘密维权途径作了规定, 主要有:协商解决、申请仲裁、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当商业秘密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 权利人可根据侵权性质及程度, 选择最简单、最利于实现自己维权主张的司法救济途径, 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及刑事责任。

3. 泄密危机事后管理

(1) 增强企业全员的商业秘密保护意识, 使员工明确商业秘密的范围, 明确在工作中使用商业秘密的行为规范等。

(2) 改善组织管理。商业秘密泄密危机处理后, 整个危机管理活动并没有结束。企业必须重新审视整个危机过程, 并可借此契机重新调整组织结构, 采取必要的技术防范措施。

(3) 离职员工管理。员工离职后, 企业应跟踪管理, 尤其是企业的核心员工。分析表明, 雇佣离职员工所花费的成本往往是招聘新人所需费用的一半。实施离职员工管理重在理解和沟通, 企业要认真了解员工离工原因, 通过建立离职员工关系网络保持双方的联系和交流, 适时提供相关职位和鼓励优秀离职员工回归。

总之, 建立商业秘密危机管理机制是企业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 避免商业秘密外泄及维护合法权益的有效策略。

摘要:商业秘密作为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 是企业谋求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商业秘密泄露危机的成因分析, 提出了企业构建商业秘密危机保护管理机制, 从而提高商业秘密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秘密,危机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刚: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2]施丽:论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J].前言, 2007.7

[3]田治: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策略分析[J].商业文化, 2008.1

构建大学生危机管理机制探讨论文 篇8

贫困生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贫困,许多人还出现心理危机。据宁夏大学对在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73.27%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64.51%的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52.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可见,贫困生不仅需要经济的支持,更需要心灵的慰藉。贫困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加上农村地区占到90%以上,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学费成为来自贫困地区学生的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由此出现了部分贫困生的心理危机问题。主要表现为:

1.严重的孤僻性格和自闭心理。在大学校园里,有一些心理自闭和性格孤独的学生,这类学生往往多见于一些贫困的大学生。他们将自己隔离于同学和学校之外,人际关系淡漠,甚至产生恐怖心理;缺乏获得安慰、支持的环境和宣泄转移的条件。因此,在遭到挫折和打击时,缺少别人的安抚和帮助,不良情绪得不到宣泄和释放,导致心情郁闷,严重的甚至会引起自杀。尤其是一些贫困生因家境困难,进入大学后,他们强烈感受到了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常会因贫困、经济拮据感到自卑,又羞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即使得到别人理解和帮助,但也容易背上心理包袱,总是觉得亏欠同学的情,往往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同时,他们对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又非常在乎,极其敏感,慢慢地就自觉地将自己封闭起来,远离人群,形成自闭心理和孤僻性格。

2.心理极度的偏激。一些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心理和行为常常很偏激。因为经济贫困常使他们比一般的同学早熟,他们见惯了社会上对待穷人的白眼和各种世态炎凉,由此产生心理的不平衡,使他们觉得世事不公平,容易养成愤世嫉俗、或玩世不恭的人生观。最终导致他们看问题容易走极端,心理偏激,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容易采取过激的行为。

3.严重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贫困大学生中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危机。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导致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并且认为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因而终日忧虑不安乃至自暴自弃,产生退缩性思想和行为。贫困大学生如果过多地体验自己自卑的消极情绪,沉湎于强烈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心理很容易失去平衡。

4.人际关系不良。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主要是指贫困大学生在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适、自闭、逃避,以及难以调和与他人关系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不良的原因很多,但由于经济困难和由此产生的自我认知的偏差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些学生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自卑、痛苦,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常常自惭形秽,郁郁寡欢。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不与同学交流,回避与教师的沟通,不参加集体活动,顾影自怜从而造成人际关系不良。

5.严重的心理抑郁。相当一部分的贫困大学生有抑郁心理。抑郁是指人长期受到消极因素刺激后,心理无法承受而出现的不良情绪反应。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各方面条件不如其他同学而言,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心理常常感觉到郁闷,长此以往,形成心理抑郁。表现为对日常活动兴趣显著减退,感到生活无意义,对前途悲观失望,遇事往坏处想,精神不振,自我评价下降,不愿主动与别人交往,严重会产生想自杀的念头。我国有学者报告,在自杀未遂的大学生中,有35%~79%可被诊断为抑郁性心理问题,可见心理抑郁已经成为一个危害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

1.构建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机制。一是开展心理普查活动,筛选心理危机的贫困大学生。高校应该通过SCL-90(临床心理状况自测量表)和EPQ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建立心理档案,筛选出贫困生心理高危人群,并予以重点关注。确定重点人群、定期分析、重点跟踪、重点帮助,预防贫困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和某些突发事件。建立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有利于我们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及时了解和跟踪,较准确地掌握他们心理上的变化。但要注意严格保密,及时存档,一旦发现其心理有异常变化,就必须及时地加以疏导防治。如果发现有严重的心理危机或精神病倾向者,应及时同精神病专科医院联系,请精神病专家协同诊断,以免误诊漏诊事故的发生,以防自杀或杀人事件的出现。二是积极开展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针对贫困大学生中存在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高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首先,开设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室,对贫困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干预。其次,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一方面,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节技巧,塑造健全的个性和人格,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另外一个方面,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出现心理问题,要及时找到心理医生咨询,以便及时能得到心理咨询员的帮助,缓解焦虑不安的心情,避免心理问题加重。第三,开展各种有益于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心理危机扶助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协会和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举办“‘困难人生我做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心理健康服务月"、“心理健康沙龙”等活动,开设“心理热线”帮助贫困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的调试能力,并利用学校内的一切可以使用的宣传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贫困大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2.构建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报机制。心理危机干预的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预防。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的爆发绝对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们的心理危机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它的发生也是有预兆可循的;高校通过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报制度可以有效地预防其心理危机的发生。首先,建立通报制度。通过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档案,对那些心理问题特别严重的大学生进行监控,并把这些情况及时通报给学校的有关部门,特别是大学生所在的系(部)领导和辅导员(或班主任)。而作为直接管理学生的系(部)领导、辅导员(班主任)要随时关注这些贫困大学生的日常表现,如发现有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以便能够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干预。让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的发生降低到最低程度。其次,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高校要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工作,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要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要建立咨询教师值班制、异常情况及时报告的制度,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

3.构建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联动机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要做好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必须依靠院系力量和学生社团,使每个教育者和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贫困大学生活动之中,共同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该建立起学校、系、年级、班级等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校医院心理门诊和学校心理协会等各种结构和组织,开展心理危机的辅导和咨询活动。发动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学校医院的医生、各系负责学生管理的副书记、辅导员和班主任都参与到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扶助工作之中,并将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机地融入到日常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过程之中。同时建立和完善学生突发心理危机干预联动机制, 把班级骨干、班主任、心理咨询员、校院系有关部门与领导、学生家长以及社会诊疗机构等力量整合起来 ,规范处理流程和干预措施 ,及时引导贫困生跨过心灵上的“坎” ,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4.构建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网络支持机制 。随着高校校园网建设的不断成熟,校园网正在成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一个新平台。高校的心理辅导中心要建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来干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首先,利用网络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网络信息具有容量大的特点,通过网络可以让贫困生获取大量的心理健康知识。其次,构建学校网络心理预警系统。学校可以利用网络的私秘性特点,在校园网上开辟心理测试、网络调查、校园一卡通等及时了解贫困生的生活状况、监控他们的心理动态,给予贫困生及时的经济和心理援助。第三,开设网络心理咨询室。基于网络的心理咨询避免了面谈式咨询中学生的紧张感,更容易发掘出学生潜在的问题。另外,还便于整理咨询记录以及留存咨询过程。网络在线咨询,还可以给一部分不敢或不愿当面咨询的贫困生一个倾诉的机会,宣泄他们的不良情绪,在心理咨询教师的帮助下,释放压力,解除其心理危机。

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社会忧心的不可轻视的问题,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家庭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的问题。随着大学贫困生数量的增加,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增多,高校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已刻不容缓。

加强理想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目标,是增进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根本途径。只有从心理上培养起贫困大学生防御心理危机的机制,完善个性,提高适应社会压力的素质,通过与社会的交流和交往中汲取营养,才会形成对外界不利刺激的抵御能力,从而消除心理上的各种问题,这是预防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最根本的措施。

上一篇:农业化论文下一篇:对中国周边环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