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跳高说课稿(精选8篇)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一种新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下面是小学体育跳高说课稿,请参考!
小学体育跳高说课稿
说课内容:1.跨越式跳高,2.游戏“打鸭脚”自选.
设计思想: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教育思想指导下,依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结合教学器材、设施来设计,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愉悦学习环境。通过学习“跨越式跳高”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健身能力。做到以强身育人为宗旨,始终贯彻“授之以渔”教育理念,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教材内容在教材中所处地位和作用。《跨越式跳高》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人教版)第二册跳跃单元内容之一。“跨越式”在生活中常被运用跨越跳过一定高度物自然动作,更是许多孩子用来展示自己跳跃能力方法。跨越式跳高因简单易行,并具有发展弹跳力,提高身体灵敏性和协调性,锻炼身体作用而深受师生喜爱。“跨越式”跳高学习不仅是深入学习“俯卧式”、“背越式”跳高奠基石,也是其它跳跃运动项目学习基础。
(二)教材重点难点:跨越式跳高技术并不复杂,学生基本有些跳高技术,但都比较自然随意。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这节课我确定重点与难点为:
1.重点 起跳技术,过杆与落地技术。
理论依据:跳高过程是人体运动由动能(冲力)快速转化成势能(高度)连续过程,主要通过起跳来转化;而过杆姿势方法决定跳高水平。
2.难点 助跑、起跳、过杆及落地用力协调性、连贯性。
理论依据:因跳高技术是一个需要完整动作过程,如果跑、起跳、过杆、落地不连贯,不能协调完成,那么整个跳高技术就不能掌握,就不能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定它为难点。
二、说学情
学情分析:学生身体骨骼、肌肉、韧带、关节处在快速增长时期,这阶段学生思维敏捷,模仿能力强,体能恢复快特点,加之争强好胜,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具有初生牛牛犊不怕虎性格,正是开展体育锻炼黄金阶段。但由于个体差异大,独生子女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相对偏弱些,自我抑制能力差,练习时间无法长时间集中弱点,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既要鼓励素质好大胆创新学习,又要考虑弱势群体帮助,引导他们掌握技术同时树立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碍。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和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学生跳跃基础,结合教材作用,这节课教学目标是按水平四《标准》来确定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进一步掌握跨越式跳高运动技能、技巧,运用所学跳跃各种障碍。
2.技能目标:通过练习,熟练运用所学跳跃技术安全进行体育锻炼活动。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生活态度。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教学过程中一对不可分割整体。以教学目标为准绳,依据学龄特点,结合学生原有基础,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法优势基础上。主要运用:
教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语言、示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创新火花。2. 纠正错误法;由于学生间个体差异,完成练习情况各有不同,通过纠正获得正确动作,提高学习信心。3.游戏法,用游戏活动方法开展教学。 学法:自主尝试法,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采用“听、看、想、练、问、比”学习方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主去尝试,互相对比,讨论,观察、练习等方式获得新知。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认识事物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即泛化——分化——巩固——自动化过程,结合学生运动基础,本课教学流程为:准备部分、游戏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实施步骤:
(一)准备部分,约2分钟
常规工作后把准备好挂图,分解动作图解,完整动作图片,跳高各技术组成部分要领及一些跳高运动员比赛图片发放、挂起让全班同学观摩学习。
意图:让学生认识所学内容,明确任务、目标、方向。
(二)游戏“打鸭脚” (约7分钟)
玩法1、将全班分成若干组,用单脚支撑,在指定圆池内跳动(直径5米),一人蒙眼在圈中间,用胶皮杆在地面划圈平扫,由慢到快,灵活扫动,扫到哪里,学生必须采用单脚跳躲方法躲闪。
玩法2、将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选四人先在圈外用小沙包打池内鸭子脚,。其它同学在圈子内跑动,被打到换打。
作用:这个游戏通过躲、跳、跨、跑活动,发展学生弹跳及灵活性素质,激发学习兴趣,克服心理紧张气氛。
意图:一是热身,放松肌肉、关节、神经为更强练习做好准备。二是激活课堂气氛,减轻心理压力。同时为学习跳远打下基础。
(三)基本部分 约27分钟
1.游戏“猴子摘桃” 3分钟
①你能找出让自己摘到更高桃子办法吗?把桃(球)挂在不同高度,让猴子(学生)跳起摸球。
练习方法:通过原地、短距离助跑,单或双脚起跳摸吊着不同高度球。 ②你脚能踢到多少个桃子(球)?练习方法:通过原地、短距离助跑,用脚尖踢不同高度吊着球。
目:用游戏活动发展弹跳力,提高练习兴趣,练习不同起跳、摆腿技术。 意图:让学生通过要摘桃就得跳起来,要踢高就得把腿摆起来,将本能跳跃能力发挥出来。达到起跳、腾空、落地、身体平衡素质练习。
2.讨论:2分钟,出示讨论提纲(1)跳高由那几部分组成?(2)跑得快就跳得高吗?让同学之间讨论学习内容、通过对图片、概念、动作要领学习从理论认识跳高是什么。
意图:利用恢复些体力时间设问激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3.尝试“鲤鱼跃龙门” 约4分钟
用“鲤鱼跃龙门”故事发起尝试跳高练习。学生根据自己能力和基础,选择小组,尝试着跨越横杆,起跳高度自定,完成练习3到4次。部分弱势可用橡皮筋代替杆或过斜杆来完成任务。
老师巡回观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注意观察别人练习情况。
目:解学生基础,发现问题,①助跑与起跳不能连贯;②起跳方法不合理;③腾空不过杆;④心理紧张;⑤女生中出现双脚起跳等问题。
收获:初步认识跳高完整技术包括助跑、起跳、腾空过杆、落地四环节组成,体会到并非跑得快就跳得高。
意图:用游戏方法复习跨越式跳高技术,用“成功”激发热情,用鼓励增强信心,变被动为主动。为下一步教学准备。
4.讲解、示范,针对主要问题,交流改进方法:约5分钟
①请两到三位跳高“高手”给同学们表演示范。老师讲解动作要领,分析动作,分析大问题。
②老师做分步动作与完整动作示范,并与学生交流、解答问题。
目:使学生在大脑里快速形成正确动作表象,解自己问题所在,能针对性练习与改进。
③技术引导:(口诀)助跑自然轻松要快,后步小;起跳先脚跟后前掌,迅蹬伸;身过杆,落摆腿,屈缓冲。
5. 分组学习约9分钟
根据学生水平基础重新分组,充分发挥体育骨干作用。
① 学困生练习
这部分学生多为女生和独生子,身体素质差些,运动能力低。
从自己弱势出发,分步掌握到整体配合至基本掌握跳高技术,同时还要注意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减轻心理紧张状况。
方法:进行分解强化训练为主,降低技术要求,用助跳器帮助起跳,从过斜杆起步,用橡皮筋做杆,用海棉垫保护,减轻心理压力。反复练习,逐渐掌握各环节技术,达到可以完成助跑起跳过杆完成跳高动作。
目:是让学生建立完整动作技术。
②一般生练习
这类学生有一定基础,自己通过认真观察和图片资料自学,在经过同学帮助和教师点拨,很快掌握新知识。
通过多次反复完整动作练习,熟练掌握跨越式跳高技术。
方法:根据自己存在“问题”通过不断次练习与改进;观摩其他同学跳高动作;与他人讨论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纠正错误、多余动作,寻找确定最适合自己跳高方法。
目:熟练中巩固提高自己跳高技术。
③优秀生练习
发挥骨干作用,帮助弱生,并向更高难度发起挑战,强调安全问题。
对部分身体素质好,运动水平高,掌握动作快,大胆鼓励他们自己根据获得信息,自己确定高度目标,并进一步探索其它跳高方法,如剪式、卧式、背式跳高,鼓励大胆创新,向更高高度发起挑战。
目:以点带面,共同发展。
老师巡回参与小组练习,全面兼顾不同水平学生,重点放在学困生和一般群体上。 意图:根据学生能力强弱,动作水平高低,按其不同级别,要求不同,练习方法不同,满足其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各取所需,自得其乐。
6.创造记录 约4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发起挑战,不断提高跳越高度,并找到自己最好和跳高成绩。 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对自己与他人点评、互评,用掌声鼓励同学。小组长记录情况。
老师参与技术薄弱组活动,进一步指导和鼓励。
目:让学生将所学展现出来,用实力证明自己,我能行。
意图:对学生学习情况全面检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7.放松练习2分钟
在一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荡漾着美丽白塔……。”《让我们荡起双浆》歌曲音乐伴奏下,让同学们根着老师用些节奏轻快,难度小动作放松机体,缓和情绪,恢复体力。
(四)学习总结 2分钟
把同学集中起来,认真听取每个小组长简单汇报,用提问方法帮助同学复习所学知识内容,明确“要想跳得高,必须弹跳好和必须要助跑速度与起跳合理结合,此外不同跳高姿势,在腾空中身体重心高度与横杆间有着不同距离,因此,选择过杆技术是跳高又一个条件。”大家知道今后努力方向。回收器材,下课
六、预计课效果: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认真参与各个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感情融洽。全班同学能基本掌握正确动作要领,完成率在85%左右。预计课练习密度为35%左右,最高心率为150--160次/分,平均心率达到120--130次/分。让学生既出汗又脸带微笑,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体育 (水平二) 行进间运球 (新授) 和辅助内容:运球接力, 接下来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说教学流程这7个部分向大家介绍。
1 设计理念
本课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和“自我调节”的教学理念,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本课的器材, 源于少年儿童常见的篮球, 将它作为教学的载体一物到底, 并根据水平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进行教材的编排。力求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练中会、会中得, 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体验到体育课的情趣所在。
2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教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师用书体育水平二》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七章小球类与游戏单元。是本单元“认识篮球”、“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原地传接球”的第三课时。主要目的是改进和提高学生的控球技术, 发展学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小球类与游戏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小学三四年级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
3 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3班, 班级大部分同学喜欢小篮球活动, 对小篮球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但是他们对小篮球活动的技战术知识了解并不是很多, 学生各方面素质良好, 但也存在着个别差异, 男生基础较好, 女生素质普遍较差。且不喜欢表现自己, 所以在练习中需要多鼓励, 评价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班风很好, 同学间团结互助, 有较强的凝聚力。
4 说教法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语言、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创新能力。
2) 讲解示范法;通过精练适度的语言讲解, 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动作概念;以优美的示范, 利于学生模仿正确技术。
3) 纠正错误法;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完成练习的情况各有不同, 通过纠正获得正确动作的, 提高学习的信心。
4) “三点式”循序渐进法:在教学过程中, 做到先准备部分“慢一点”再到新授部分“稳一点”最后拓展部分“快一点”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动作。
5) 评价法:通过评价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游戏法:通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掌握技术动作, 激发学习的兴趣。
5 说学法
通过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练习法等学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要求学生带“问题”练习,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6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本课学习,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篮球学习, 展现出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2) 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 使80%的男生、70%的女生能初步掌握行进间运球时手触球的部位和手臂运球的正确动作。
3) 情感目标:通过游戏, 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体验体育的快乐, 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本课的重难点
1) 重点:运球时触球点及手臂的正确用力方式。
2) 难点:运球时能抬头观察周围情况。
7 说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课前将40个篮球摆成直径大约3米5个圆圈, 每圆圈8球;音响设备;球操音乐, 放松操音乐;篮球框五只。
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三个内容:
一是课堂常规;
二是抢球游戏,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绕摆好篮球的场地慢跑热身, 当教师吹响哨声时, 所有人速度将双手压于一个篮球上。以达到迅速集中注意力和分发篮球的效果;
三是热身球操。要求学生精神饱满, 步调一致, 反应迅速。基本部分也分为三个内容:
一是复习原地运球。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和有效的复习, 我为这是环节设计了: (1) 小组内互相观察练习; (2) 抬头看教师手势练习; (3) 模仿教师运球动作练习等3种方式。
最后叫3位不同水平的学生展示, 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评和分析。目的是让学生对比自己, 引起注意, 改正错误。
第二部分是学习行进间运球。
学生刚接触行进间运球, 学生在持球练习时大多学生心理都是比较兴奋和冲动的, 都有拿上球就快速运球的想法和行动, 但是欲速则不达, 学生往往是运球运得满场追球、捡球。因此课堂上新授阶段要求学生在原地运球的基础, 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行进间运球。这个阶段强调的是一定要慢慢运球, 最好是一步一步, 脚踏实地地运好球, 要控制住学生的运球速度, 以达到打好基本功的目的。
1) 向学生介绍行进间运球这项运动技术结构、在篮球运动中的处地位和重要,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教师进行完整示范, 让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整体动作表象和了解各个技术环节过程。并按照循序渐进原则:从简单到复杂方法来逐步掌握动作技术, 安排如下练习:
3) 集体尝试练习, 要求学生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行进间运球,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行进间运球, 找出原地和行进间运球的区别。
4) 小组讨论练习, 让学生进步一了解行进间运球和原地运球触球点和落球点的区别, 教师提示放慢运动球速度。
5) 集体绕篮球场边线运球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技术。老师巡视指导, 全面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
6) 人球不同线运球练习, 通过人在线上走, 球在体侧运的练习, 加强对运球时球落地点的掌握。
学生对行进间运球技术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 通过“看时间”和“找朋友”的两个游戏让他们熟练运动技术, 让他们能进行抬头运球和运球时高低姿势的转变。通过游戏练习让他们的在行进间是把球运稳, 在上阶段的基础上把根基打得更扎实, 为下一阶段的快速运球做好准备。
7) 游戏:“同学同学几点钟?”让学生绕篮球场运球, 教师站场地中央, 提问:同学同学几点钟?并举高双手, 让学生观察手指个数。几个手指就是几点钟。
当12点钟时, 所有学生从高姿行进间运球, 变为低姿原地运球。目的是让学生克服运球时, 不能观察周围的缺点, 要求学生尽量在运球时抬头。同时进行高低姿势的转变。
8) 找朋友游戏:将男女生分成2大组, 分别在半个篮球场地内自由运球, 遇到同学时, 通过握手、击掌、交换球等方式交朋友。在限定时间内交到一个朋友加一分。掉球一次减一分。
采用游戏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提高练习的效果, 进一步巩固动作技术。通过“看时间”和“找朋友”的游戏, 有效地突破了本课教学难点:球时能抬头观察周围情况。而流程3、4步小组讨论练习和集体绕篮球场边线运球练习则很好得实现了本课教学重点:运球时触球点及手臂的正确用力方式。
第三部分是运球接力比赛。
第一轮采用叫号出发的形式进行比赛, 让学生进行第一轮尝试, 教师观察各组学生, 适当调整各组实力。
第二轮采用接力比赛形式, 1号运球出发绕过标志物后运球与下一位同学击掌, 2号方可出发。
运球接力比赛这一阶段, 通过一些竞赛来加强练习效果,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一步巩固提高技术技能的目的。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的练习, 学生基本都可以掌握好行进间运球技术。
结束部分:
采用配乐模拟划船的方式, 让学生对手臂进行放松。一边放松一边总结, 达到缓慢收心, 总结评议的效果。
《可爱的家》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教材关于画图板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矩形”“椭圆”“圆角矩形”工具,并能灵活运用工具绘制“可爱的家”。学生通过前几节课关于画图软件的认识、操作,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并能运用一些常用工具绘制一些简单的图画。本节课教材首先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利用计算机画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画图模块时,学生感知实践信息技术和美术的有机融合,达到运用工具绘制自己“可爱的家”的目标,逐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交流与实践操作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认识、了解、掌握“矩形”“椭圆”“圆角矩形”三个工具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美、创造美的劳动,使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逐渐提高信息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矩形”“椭圆”“圆角矩形”三个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辅助工具栏中的设置,绘制出不同的样式。
四、教法、学法
教学前需要准备好多媒体网络教室,有网络教室软件,学生机具有Office Word 2003软件,学习机上有准备好的本课素材。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中的基本工具,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自己动手,灵活运用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产生疑问,四人小组合作探究,采用试一试、画一画、练一练、想一想的学习方法,学生以练为主,通过动脑、动手来获得新知。
五、教学过程
根据我校启导课堂小组探究教学模式,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此课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境激趣
展示一组主要用“矩形”“椭圆”“圆角矩形”工具绘制的图画,让学生感受到利用绘图中的工具就能绘制出丰富多彩的作品。当学生惊叹时,教师要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同学们,这些漂亮的图画如果让我们自己绘制,你觉得主要是用到画图软件的哪些工具呢?通过欣赏、提问,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出了明确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并带着问题去思考。
(二)启学生疑
在创设了情境,明确了学习任务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在实践中摸索来获取新知。
1.自学教材:教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了解教材是实现我们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2.四人小组讨论:学生自学教材后,在对过程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拟定出小组的思路、方法和步骤,并在计算机上试探性地绘制《可爱的家》。学生把教材、同学、老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从而让学生逐渐明白获得新知的途径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小贴士:如果想画出一个正方形或者圆角正方形,只要在拖动鼠标时按住上档键就可以了!
(三)导探释疑
教师通过巡视观察各小组的操作,及时发现各小组的操作情况,教师演示绘制“可爱的家”的一般步骤。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要解决各小组在操作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难点,介绍各小组一些创新的方法,各小组通过观摩教师的演示过程后,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操作动机,这时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立即让各小组结合老师演示的思路和方法绘制“可爱的家”。
小贴士:
在辅助工具栏中选择不同的样式,画出来的椭圆也不一样。
(四)反馈拓展
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及时巡视,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学生一起分享、评价作品。鼓励各小组借鉴别人的方法,可以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绘制自己想象中的家,这个作品可以是教材提供的,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综合运用所学工具绘制“可爱的家”,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得意之作传到班级群里分享,下一次课的时候教师再组织大家一起欣赏作品。
试一试
1.使用矩形和椭圆工具,接着创作你们的作品。如图所示:
2.使用今天学习的工具,还能画些什么?看看下面这位小朋友的画,你受到启发了吗?快快动手试一试吧!
我的记录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改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突破口,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帮助,通过引导、体验、挑战、探究、互相评价互相帮助等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本课强调学生在学练技术原理和锻炼实践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背越式跳高是我校田径教学模块中的必修内容。背越式跳高主要由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技术组成。本次课是本单元8次课中的第4次课,主要学习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它也是掌握背越式跳高技术的重点部分。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3次课的学习,高一女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背弓和弧线助跑的粗略技术,但由于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的原因,还存在背弓不足,助跑步点不准,起跳不充分,甚至个别女生还存在恐惧心理等情况。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自信的优良品质,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
2.通过主要教材和分层练习,使每个学生在自身程度上分别能跳过相应水平的横竿高度
3.通过主要教材和游戏部分的练习,发展学生跳跃能力,增强上下肢协调配合的能力及灵敏性。
五.教学重难点: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
六.教学流程:
1.准备部分:
通过曲线跑,圆圈跑等使学生身体慢慢进入练习状态。随后分成四组进行助跑摸高、原地倒肩挺髋练习、原地起跳倒肩挺髋等专项准备活动为基本部分作好铺垫。共10分钟。
2.基本部分:
A.教师完整示范助跑结合起跳过杆技术,提问学生教师顺利过杆有哪些因素?
B.学生分组进行模仿练习,助跑5步以上过橡皮筋练习。每人练习5次。小组互相探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不断进行总结。
C.集体讨论顺利过杆技术的要领:弧线助跑以及身体重心的控制;恰当的起跳位置;倒数第二步摆动腿落地时积极的“滚动”和起跳腿的迈步放脚动作的顺利衔接;起跳时肌肉的离心-向心收缩的转换过程;
D.根据对正确技术动作的理解分组进行练习,每人练习5次。
E.分组分层练习:
在集体练习时结合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客观地分析自身的弱点和优点进行分组。
A组主要以不能正确做出背弓动作的同学为主,主要练习原地倒肩挺髋动作和跳起、上步倒肩挺髋练习,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B组主要以起跳不充分、起跳时屈髋等现象采用助跑摸高和助跑跳上海绵垫的练习手段
C组主要以助跑节奏、步点和其他相结合技术的小细节问题为主,以反复进行助跑结合起跳技术跳过横竿为主要练习手段。
D组的同学已经基本掌握该项技术,要求用更长的助跑弧线和更合理的助跑节奏更高的高度来进行练习,不断挑战自我。
每位同学在该层次练习后进行自我检阅,要求分别能跳过 90cm、1米、1。1米和1。2米的高度。教师要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该阶段的练习时间为20分钟
3.游戏
本次课选择的游戏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运用单脚跳、助跑摸高等不断巩固学生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通过游戏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增加学生对练习的兴趣,懂得技术原理在生活中的意义。
该阶段练习时间为10分钟。学生可练习一次,随后进行比赛。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4.结束部分
运用简单的放松操和心理、语言暗示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的评价,评定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课堂表现。下课。
七.场地器材:
海绵包6个,跳高架4付,橡皮筋4根,红丝带4根。
八.效果预测
一:课程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背跃式跳高的四步助跑起跳过竿》。二:教学指导思想
本次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为教育方式。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对于一个高中的学生来说,要关注其运动的快乐感,培养他们的运动技能水平,养成终生体育的习惯。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一项的运动技能之外,还要讲出所学的运动对身体的作用,让“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实到实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组织能力,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三、教材分析
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是《背跃式跳高的四步助跑起跳过竿》,这项运动主要分为四方面的技术要领——助跑、起跳、过竿、落垫。目的主要在于锻炼学生各方面的协调能力,发展腿部力量,速度素质和身体的协调性。要掌握这些动作并不是很难,但是要熟练掌握完整的动作技术,就比较困难。因为要同学们克服自身的那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是:背越式跳高的助跑和过竿动作技术;难点是:背越式跳高助跑和起跳动作的衔接。
四、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全班40人,全部是男生。学生们各方面的素质都一般,但也有个别的差异,有点比较外向,比较活泼,有的比较内向,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照顾到大部分同学,要求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通过学习之后,学生基本能够掌握这项运动技能。
五、环境分析
本次课主要应用的场地器材有:田径场、跳高海绵垫、高架、跳跳高横杆(橡皮绳)、标志物。田径场的人员比较少,比较安静,学生在阴凉的天气下学习这项运动,效果会比较明显的。
六、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说出背越式跳高的四步助跑起跳过竿的动作技术要领。
体能目标:学生完成四步助跑起跳练习3组,每组30米,完成四步助跑摸高10次。
技能目标: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背越式跳高四步助跑起跳的动作技术要领。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愉快地进行背越式跳高的四步助跑起跳过竿,把它当成一个游戏玩。
七、重点难点
重点:背越式跳高的助跑和过竿动作技术。难点: 背越式跳高助跑和起跳动作的衔接。
八、教学流程
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1)准备部分:
准备部分又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基本的准备部分,一个是专项的准备部分。其中基本的准备部分就是基本的上课集合、宣布课堂任务和热身操:头部运动,肩部运动,扩胸运动,腰部运动,膝关节运动,弓箭步压腿,侧压腿,手腕脚踝关节运动。每个运动4x8个拍。学生成四列横队,每横队10人。专项的准备活动:A、行进间四步助跑起跳,B、四步助跑起跳摸高,C、海绵垫上背弓。这专项的准备活动要求每个动作完成5次。其中A、行进间四步助跑起跳和B、四步助跑起跳摸高这项的队形是按照学生的四路纵队轮流去。C、海绵垫上背弓这项练习就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练习,一人辅助托住另一人的腰部,给其一个辅助力量。(2)基本部分:
练习一:量步点练习,5min,同学们成一个弧形,一个一个轮流练,每人两次。练习的时候,要求同学们要用正常的脚步来量,切忌拉大脚步,那样会使自己的步点不准确。
练习二:四步助跑上垫练习,5min,同学们成一个弧形,一个一个轮流练习,每人练习5次。练习的时候要注意踏准步点,不要故意拉大或者缩短,起跳的时候要向上跳起。
练习三:原地起跳背越翻滚上垫练习,5min,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个同学托住另一个同学的腰部,在另一个同学跳起的时候给予他一定的辅助力,让其在空中足以完成背弓动作,两人轮流练习,每人完成5次。这个练习是为了后面的动作技术做铺垫,为后面的过竿能有一个背弓做准备。
练习四:背向橡皮绳,原地起跳背越过绳,5min,同学们成一个弧形,一个一个轮流练习,老师给同学们示范一次,同学们在练习的时候要注意向上跳起,还要一个竿上的背弓,要求每人完成5次练习。
练习五:四步助跑起跳过竿,5min,同学们成一个弧形,一个一个轮流练习,老师给同学们示范一次,同学们在练习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前面的练习,把前面的各项练习连接在一起。注意动作之间的连贯性和每个动作的准确性。(3)、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3min,集合,学生成开始时的四列横队进行抖腿练习和人一组的按摩放松练习,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的脚部肌肉能够得到充分的放松,有利于消除在练习当中产生的乳酸。
九、组织措施
学生在集合的时候成四列横队,闪开做准备活动,再集合分组做专门性准备活动,之后去跳高垫围住垫学与练。
主要的口令有:集合,向右看齐,向前看,稍息,报数,成体操队形闪开,第一第三排往后退一步成两列横队走。
十、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要同学克服竿上背弓和向上跳起这两个技术。竿上背弓的动作,要解决这个技术,我主要运用了互相帮助的教学方法,学生两人一组,一个人帮助,一个人背弓,这样给予一点的辅助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感受竿上的背弓动作。还有一个就是向上跳起动作,这个动作,我主要感受教学法,让同学们去莫悬挂在空中的球,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向上跳起。
十一、预期效果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
二、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或观察比较):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
(评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探索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个教学环节:
(评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实践应用
(评价: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反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评价: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中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关于()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
》是初中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对
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理知识的优越性,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地理的思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
是重点,()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㈠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2:图表分析法;3:读图讨论法;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即:()
㈡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1、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
⑴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 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入: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对于本题: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
3、讲解例题。„„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题中: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
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教学程序:
(一):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 作业等五个部分。
(二):教学简要过程:1:复习提问:(理由是:);2:导入讲授新课: ;3:课堂练习:4:新课巩固:5:作业布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一.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 是课堂教学的起点, 有效阅读的前提。
1.“小”与“大”———本课在单元中的作用和地位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凡人小事”, 写的都是“小”人物、“小”事件。尤其是本文, 让我们看到的是苦难者对苦难者的同情, 弱者对弱者的关怀, 还以一颗知识分子“愧怍”的心呼唤善良人性的回归, 反映的是人间“大”爱。“小”中见“大”, 足见本课在单元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
2.“苦”与“善”———主人公老王的故事与人物形象
主人公老王的“苦”首先表现在“三独”“三破”。三独:独干, 无依无靠, 失群落伍;独眼, 眼拙不清, 身残客少;独居, 荒僻塌败, 孤独栖身。三破:破旧三轮, 维持生计;残破身体, 痛苦生活;破落小屋, 苦度光阴。此外, 老王还时时遭受着精神上的折磨, 因为眼瞎, 有人嘲笑他年轻时不老实, 才害了什么恶病, 进而在心灵上打击他、摧残他。
老王是如此不幸, 却有着一颗金子般善良之心。送冰, 送人, 送香油鸡蛋, 这“三送”折射出老王善良的人性之光。尤其是送香油鸡蛋, 那是老王在生命垂危之际送出的最后礼物, 展现出老王的极端善良。
3.“幸”与“愧”———杨绛的写作缘由与意图
杨绛先生的“幸”是相对于老王来说的, 因为她毕竟有女儿、有丈夫, 还有一个完整的家。她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 在“文革”中倍遭磨难, 在某种程度上比老王还不幸。在困境中, 她也在关心着老王。那她为什么还会“愧怍”呢?作者认为, 她所给予老王的只是同情, 只是似乎用钱可以对等交换的回赠来回报老王。她愧怍于感情付出的不对等, 愧怍于知识分子狭隘的“高贵”, 愧怍于迟到的“懂得”。作者回忆起当年的事情, 不但“愧怍”, 而且写出来让大家看到。这不仅让我们看到杨绛先生人格的高尚, 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病态荒谬社会的反思, 对人性善良的肯定与呼唤。
4.“平”与“奇”———本文的写作技巧与语言特色
杨绛先生是一个平和的人, 文如其人, 《老王》这篇文章语言平淡之中流淌真情、平淡之中处处见精心。文章叙述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件事, 同样写“送”, 语言由略到详, 人物境界由低到高, 作者情感由淡到浓, 这种“渐进反复式”叙事, 既避免了重复累赘, 也使文章层次清晰, 更使语言表达上达到了“温水泡茶”愈来愈浓的效应。
二.学情分析
1.“热”与“冷”
在生活中, 学生热衷于关注有着耀眼光环的明星, 而往往忽视处在社会底层的边缘小人物, 甚至是冷漠, 这一“热”一“冷”, 发人深思。
2.“人”与“我”
现今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往往只知道一味接受“爱”, 而不懂得感恩, 更别说去回报“爱”了。可通过本课帮助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学会关注弱者、关心他人。
3.“学”与“导”
《老王》这篇文章看起来浅显易懂, 但要真正深入文本, 把握文章主题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还有些难度。因此, 教师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 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主题。
三.教学设计
(一) 目标设置———“多”与“精”
本文的文本价值非常丰富, 值得探究的地方很多。湖北省教研室蒋红森先生指出, “文本价值有选择才有效益”。因此本课目标设置要处理好“多”与“精”的关系。
根据文本解读和学情分析第3点, 确立本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分析老王“苦”与“善”的人物形象, 探究作者的“幸”与“愧”, 学习本文“渐进反复式”叙事方法, 品味“平中见奇”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方法选择与教学流程中渗透。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根据文本和学情分析1、2点, 确立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体会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与关爱, 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关心弱者,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记叙文, 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来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最佳教学途径。确定教学重点为:分析老王“苦”与“善”的人物形象, 探究作者的“幸”与“愧”, 进而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
学生由于接触杨绛的作品较少, 难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难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把理解主旨句中的“愧怍”一词的深刻含义、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 方法选择———“教”与“学”
新课标强调以学定教, 因而学法决定教法。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思维特点组织教学, 才能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学法:读与品
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主进入文本, “读”出感受、“品”出真情。
教法:启与析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教学《老王》, 必须遵循语文阅读课的最基本的原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 感受人性的光辉。
(三) 过程设计———“畅”与“实”
“一堂好课就是一篇好文章”。本节课我通过设计“主问题”生发“问题串”, 努力实现教学流程的“畅”与教学环节的“实”的完美结合。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用一组图片语导入新课。 (图片配乐导入)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字词:骷髅 () 伛 () 滞笨 () 翳 () 愧怍 () 绷 ()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后, 我进行字词的预习检查, 初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3.整体感知———设计“主问题”
从预习中, 你能读出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为这位三轮车夫撰文的?
【设计意图】用这样一个问题来切入本课的教学,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理解作者对老王的感情。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前提下, 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主旨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初步知道“幸运的人”指作者, “不幸的人”指老王。
4.深入探究———生发“问题串”
探究一:老王的“苦”与“善”
问题一、请学生浏览课文, 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 并说说这样概括的理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 一是培养学生提取、概括材料的能力, 二是让学生在概括中明白老王生活在社会底层、挣扎在生死边缘, 却那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杨绛一家, 衬托出老王的可贵。
问题二、杨绛主要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哪几件事?表现了老王的什么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更加深入的引导学生理解老王的善良和走进作者的心灵。同时, 可以让学生细读中领略“渐进反复式”叙事方法的特点。
问题三、在这些事件中, 作者为什么重点写病中送物?
【设计意图】重点引导学生去研读8—16自然段。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后, 画出文中描写老王的精妙语言, 然后从动作、神态、语言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围绕中心选材的特点。
探究二:探究杨绛的“善”, 了解杨绛的“苦”
问题一、请学生跳读课文, 找出能体现杨绛“善”的文字。
问题二、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 理解“苦”。 (老师出示杨绛“文革”中受批斗的图片)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里, 善良不只是老王, 还有作者。因此, 解读作者的情感也是对这篇文章主题的探究。学生通过文本研读, 可以感知杨绛一家对老王不仅有物质上的帮助, 还有精神上的安慰。然后, 让学生交流预习时查到的有关作者的情况, 通过出示杨绛“文革”中受批斗的图片引导学生明白作者的不幸在某种程度上比老王的不幸更加深重。他们是弱者对弱者的善良, 是苦难者对苦难者的善良。
探究三:杨绛的“幸”与“愧”
问题一、杨绛与老王对比, 她所认为自己的“幸”体现在哪里?
问题二、杨绛为什么会“愧怍”?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 让学生理解杨绛的幸运是相对于老王而言的。通过老师的点拨, 引导学生认识杨绛对待生活的从容、对待苦难的豁达。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愧怍”这个词的含义, 进而理解主题, 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5.拓展迁移
老王是一篇文章, 我们学校的校工老徐也是一篇文章。他身体不便, 家庭困难, 长期默默地为我们服务。我们也应该关注他、关爱他。 (老师出示校工老徐的图片。)
下一课时, 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人物描写的技巧和平中见奇的语言, 引导学生在生活关注老徐、关心老徐, 并以“校工老徐”为题写一篇文章。
四.教后反思
1.“得”与“失”
这节课, 我追求简洁高效课堂, 环环相扣, 通过设计“主问题”, 生发“问题串”, 思路如层层剥笋, “牵一发而动全身”, 达到理想的效果。不足表现在课堂不同环节时间的控制上。
2.“改”与“思”
本节课,我选取人教版第二册《左右》一课,在这一教材内容基础上,针对大部分智障学生缺少方位概念、不能正确辨别左右及无法分清镜面条件下的左右这一共性特点,进行改进,我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数学相结合,设计了校本教材《认识左右》。
二、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为15岁左右,智商在50至70之间,大多缺少方位概念,无法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方位,他们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能力较差,却又活泼好动,不能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力。因此,我将教学内容转化成律动活动,既满足了他们的天性,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分辨,掌握了关于镜面对称条件下的左右。
三、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經验,引导他们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运用体验法施教,不仅使学生心情愉快,而且还能从体验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和技能,使这个过程成为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我通过学生对左右的掌握情况设立了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准确分辨左右;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
2.过程与方法:注重体验过程,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生活能力,完成有效的知识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镜面对称条件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镜面对称条件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由三部分组成,完成初评;突破难点;强化巩固。
第一部分:律动导入,完成初评
此环节以律动音乐《幸福拍手歌》导入,请大家跟我一起做关于左右的动作,在这一过程中,我要观察学生对左右的感知情况,测评出完全掌握的有多少,偶尔需协调的有多少,不能掌握的有多少,并在以下教学中给予指导支持。
第二部分:实际应用,突破难点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分辨,以便更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个环节:实物演示,认识左右
活动1.说出名字
按照初次测评的结果分组坐,并进一步强化,低能力组的学生,说出自己的左边、右边同学的名字。高能力的学生帮助补充完成。
活动2.观察积木
我拿出多种颜色的积木摆放好,让学生观察从左往右数第二块积木是什么颜色,顺势说出,为什么我看到的和你们看到的不一样呢?此时请一名学生到前面站到我的位置观察并说出结果。从而引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左右的位置是发生相反变化的,这时交代这种现象,在数学中我们叫镜面对称现象。
活动3.分析照片
我出示一张多人合影的照片,让学生找出在我的左边是谁?那么在实际拍照时我的左边又是谁呢?进一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
第二个环节:运用所学,理解镜面
因为我发现生活中出现最多的是在学习团体操及律动舞蹈时,做镜面运动,学生分辨不清。虽然我们的左右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当我们改变方向的时候,左右两边的位置是发生变化的。我们应该根据方向的变化认清左右两边。因此,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活动。
活动1.同桌互做
为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我设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拍手歌引入教学中,在合作的过程中,亲自体验虽然彼此伸出的同一侧的手,但却是相互交叉才能配合完成。为下一步学习镜面动作打下基础。
活动2.观看录像
第一步采用直观观看的方法,让学生看相同方向下的动作,请高、低能力组的学生各一名,跟随录像做动作。然后全班同做。第二步,再次观看录像,说说不同方向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此时引导说出与录像中的人是相反动作的,并让全班同学试着跟做,我进一步指导纠正镜面条件下的对称动作。
活动3.镜面动作
我采用分组式教学,高能力组的学生动作难度加深,做镜面条件下的动作,强化辨别左右。低能力组的学生由辅助教师带领继续学习镜面条件下辨别左右。
第三部分:强化巩固
练习题1:
“请学生说说教室的窗户在你的哪边?那么你想想窗户在老师的哪边?”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练习题2:
通过课件,找出正确的位置来帮助学生理解镜面对称下的左右。
最后,在我的引领示范下做镜面动作,与学生共同跳一段律动舞蹈,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同时检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及掌握情况。
七、作业布置
我依据学生的能力设计分层式作业,强化巩固完成。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当然可能在实际的教学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并未完全理解掌握等现象。那我会在施教过程中适时调整,借用更适宜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大型团体操,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位置。
【小学跳高说课稿】推荐阅读:
跳高比赛06-30
硬币跳高作文07-07
跳高作文600字12-14
跳高跳远加油稿简短10-28
跳高比赛寓言故事12-09
《跨越式跳高》教学反思05-27
校运会跳高跳远加油稿05-27
写运动会跳高的作文06-14
校运会跳高的加油稿06-15
致跳高运动员加油稿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