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新闻采访介绍信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3新闻采访介绍信

13新闻采访介绍信 篇1

■记者通联部主任 高级编辑 任君翔

第一 为什么要重视采访

● 新闻采访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工作

无论是大题目的采访,还是小题目的采访,无论是复杂问题的采访,还是简单问题的采访,无论是为写消息所进行的采访,还是为写通讯等所进行的采访,都是在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区别只在于调查研究用的时间有多有少,下的功夫有大有小。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区别。记者的采访,必须是从调查研究开始,又结束于调查研究,采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

首先是调查,占有大量材料,其次是研究,认真消化材料。光调查不研究,材料像一堆乱麻,理不出个头绪来,认识只能停止在感性阶段;只有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做一番去粗取、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作,认识才能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新闻采访与其他部门调查的区别:

党政部门的调查,注重政策性的问题;

公安部门的调查,注意追踪,并多方取证,连一个细节、一点蛛丝马迹也不放过;

作家调查,注重随时随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而且观察细致入微。新闻采访要注意学习和借鉴这几种调查。● 采访决定写作

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作用,用一句话来表述,即:采访决定写作。

著名记者邵飘萍认为,报纸有三项业务:采访、编辑、经营,而以采访最为重要,因为构成一张报纸的最重要原料是新闻,而新闻之取得乃在采访。“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轻视采访,把采访简单化,会出现什么后果呢?常见的后果是只满足于搜集几个事例,没有来得及弄清事物的全部真相,就匆忙动笔;或者在写作时难产,搜肠刮肚,写作时间大大长于采访时间。

“七分采,三分写”。第二 采访前的准备 采访前的准备有几种:

●思想准备。不论突发事件还是正常新闻的采访,都能够很快投入采访,集中精力,进入角色。

●生活准备。出差所用的简便的生活用具。有许多媒体的记者,出差的行李就放在办公室,随时准备外出。

●知识准备。长期积累和采访前了解相结合,了解有关事件的背景材料和常识性材料,了解有关人物的相关情况。

●业务准备。采访提纲的拟定,报道计划的安排,采访对象的设计,采访器具的准备等都属于业务准备。

侧重讲一讲怎样进行知识准备和业务准备。例一:三坊七巷系列开篇对阮仪三采访的准备提纲

三坊七巷是我国现场的唯一的坊巷格局的明清古建筑群,270座古民居中有159处被列为保护建筑。在近现代史上从三坊七巷走出了100多位名人。2006年,我们策划了一组福州三坊七巷系列访问。三坊七巷的保护,始终绕不开一个人——阮仪三,上海同济大学教授,人称“世遗之父”、“都市文脉的守护者”,“历史文化名城卫士”,他是保护平遥、周庄、丽江的功臣,有过“刀下救平遥”“以死保周庄”的传奇故事。几年前,阮教授在央视“实话实说”栏目中,将三坊七巷作为自己的滑铁卢之役大白于天下时,他自己也不曾料到,这一席肺腑之言,成为保护三坊七巷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这样一个重量级人物的采访,没有事前的思考是绝对不可以的。在掌握大量三坊七巷的材料后,在记者赴沪采访前,我和记者一起,给阮仪三教授写了这样一封信,提出了几个问题。尊敬的阮仪三教授:

您好!

长期以来,您一直在关注福州三坊七巷的保护工作,为留住这一处代表着福州城市人文符号的“明清古建筑博物群”奔走疾呼。目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启动在即,恳请您在百忙之中拨冗接受我们的采访。采访时间一确定,我们将飞赴上海。我们的采访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您被称为“都市文脉的守护者”、“世遗之父”、“历史文化名城卫士”,曾经“刀下救平遥”、“以死保周庄”,并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您曾经说过,在保护三坊七巷一役中,你打了败仗。您为何对三坊七巷如此关注?那么,在新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出台后,您是不是可以对自己的胜负重新做个评价?您对这一规划是否满意?

2、三坊七巷现在是一片颓败,对三坊七巷的未来,您心中理想的风貌是怎样?可否做个描述?

3、三坊七巷的保护开发千头万绪,是否可以借鉴国内其它地方的经验?比如机关单位、原住户的安臵问题,有无成功的先例可循?

4、旅游开发带来的商业气息必然破坏其传统韵味,二者之间该如何协调?

5、有人认为,现代化建设与名城保护是冲突的?您怎么看待这一论调?

6、您认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难的根源何在?

例二:对经济学家魏杰采访的准备

前几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来福州为我省大中型企业主管讲授“当前企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问题及经济政策”,能容下两百人的教室里座无虚席,许多人是站着听课。魏杰在当时刘伟、樊纲和钟荣朋被媒体称为“中国经济学四小龙”,又叫作“京城四少”。我在前往听讲座前,就有心打算写一个人物写真,因为根本不可能有充分的采访时间,只能我准备好问题,见机行事。采访前的一周时间里,我恶补有关魏杰的相关论著,啃下两三本,了解了些许他的经济学观点,才感觉心里有一了点点勇气,并且准备了几个问题,比如:在经济转型变革时间,你们这一辈经济学家的作用是什么?你对自己的学术成果怎么评价?后来,我对魏杰的采访果真是见缝插针进行的。

例三:樊云芳的两次采访——准备决定采访成败

光明日报记者樊云芳有一次贸然去采访一位生物学教授,这位教授兴致勃勃地谈起自己的著作,可是作者没有看过,教授谈到生物界的分歧和争论时,她一无所知,结果采访是无功而返。吸取这次教训,在以后的采访中她要求自己要能够与采访对象对话,共同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采访就不是单方面的“赠予”,而是一种意见的互动。有一次,歌舞团在采排“编钟乐舞”,樊云芳又去采访。由于她对编钟已经有过几次报道,就提了几个问题:第一,“编钟乐舞”中的古乐队全部是仿制曾侯乙墓中的出土乐器,仿制乐器是如何做到与原件形似声似?第二,这支古乐队在规模和表现力上有什么特点?第三,你们为“编钟乐舞”编排的音乐与舞蹈有什么历史依据?如何证明它再现了楚文化?几个问题,正是被采访者所思考和探索的,于是樊云芳被视为知音,不仅采访顺利进行,而且和采访对象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例四:对钱三强和费孝通的采访准备

采访名人,特别要注意事前的准备。我们常常在大型会议时接到采访名人的任务,而且通常采访时间非常短,只能够问几个问题。从电视上看,经常会看到记者拿着话筒,问:你参加本次会议,有什么感想?这是一个毫无个性的问题,也很容易让人为难。著名的科学家钱三强有一次在会议期间接受采访,记者就问的是这样的问题。他一听,苦笑说:我们两人今晚不用睡觉了,这样笼统的问题叫我从哪里谈起?记者不好意思,就请他谈科技方面的。钱三强说,科技方面的问题很多,究竟从哪一点谈起呢?记者只好说:你哪一点感受深就谈哪一点。钱三强决定谈自力更生发展科技这个问题。

费孝通是著名的社会学家,有一次接受采访时,记者一开始就问他:听说您在1957年的两篇文章对高校取消社会学课程有意见,您本人因此受到政治上的打击。从这一个问题切入,费孝通谈了两个小时。

例五:名记者华莱士的采访准备

迈克〃华莱士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的著名记者。大家可能对60分钟节目很陌生,但是如果说中央电视台的45分钟的“新闻调查”是完全模仿学习“60分钟”节目的,而且电视界的人士无一不敬仰“60分钟”,你们就可以想像这一节目的份量。华莱士说:要搞好一次采访,首先要做大量的研究,这是没有其他办法可以代替的。首先要阅读有关被采访者的材料,听一些录音或看一些录像,然后才有心思坐下来准备问题。他通常先写出100个问题,然后浓缩到50个,再浓缩到30个到40个扎扎实实的问题后才去采访。等到真刀真枪的采访开始时,可能只用上其中的十一二个。

不用说准备30个到40个,我们准备3至4个问题行不行? 例七:对老典型的采访准备——广州日报记者梅志清采访张海迪前的思考

张海迪是上世纪80年代初自强不息的青年楷模,是全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大典型,是继雷锋后宣传攻势最大的一个典型。前5年,她到广州参加一项活动。广州日报记者梅志清接到采访任务后,先在网上搜索了大量张海迪的资料。她写了几个问题:远离宣传的日子过去20年了,现在的海迪是什么样的呢?她的内心世界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记者想做一次触及心灵的访谈,列了四个方面的思考:反思——对过去铺天盖地的宣传,思考——对现在的创作状态,生命——面对死亡的态度,当然还有婚姻、家庭、爱情。另一方面,这种对灵魂的追问不能不触及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现实问题,如“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人生观的发问,对整个社会普遍浮躁心态的发问,这些问题由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张海迪来回答,意义非凡。

第三 采访时的沟通与心理较量

采访心理决定采访时的沟通,沟通决定采访的成败。采访沟通是指记者在采访中与采访对象之间进行的交流,而这种交流使双方都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感应。这种沟通时的心理活动状态是双向的。

简单地说,采访中的心理研究主要有采访中的心理接近、记者的心理素质、记者的探索心理、求战心理、求实心理、超越心理等。这不单纯是心理学研究,而是从长期的新闻采访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采访心理活动规律。

例一:对福建炼化白总的采访——心理接近的一次运用 被采访者由于种种思想顾虑,不愿接受采访甚至回避,这时记者要善于分析具体情况,掌握对方的心理,巧妙运用访问的艺术,因势利导地进行思想工作,拨动对方的心弦,使双方感情相通,保证采访顺利进行。

2005年7月初,我接受了一项采访任务,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合资项目工程开工,要写一篇综合性通讯,反映30年来几代人的石化强省梦想正在成为实现。其中福炼刚刚退休的副总工白民义,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他是专门为了这个项目从大庆油田调到福建来的,参加了多场重要的谈判。但是白民义有顾虑,不愿意接受采访。在电话联系他时,我一边向他恳切地表示采访他的意图,一边揣摩他不愿接受采访的原因,听得出来,他是觉得自己已经退下来了,不便再说什么,也不便再表什么态了。听到这里,我在电话里说:“白总,你们都是50年代末上大学的,可以说,你是我们国家的第一代石化人,采访你,其实我们是想知道你们这一代石化人曾经怎么去为石化强国的梦想拼搏,想知道中国的石化产业是怎样崛起。对你们这一代人,我有一点了解,因为我父亲和你们是同辈人。”因为我的问题并不是让他直接谈炼化一体化项目,而是谈更大的话题,加上我把他视同父辈,他打消了顾虑,答应半个小时以后接受采访。

结果,我们的采访从上午9点钟开始,一直谈到中午12点多,还意犹未尽。他告诉我们关于谈判过程的许多细节,还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炼化项目工程之庞大。对白总的采访,虽然最后我们只采用了300字左右,但是他对石化产业的介绍,实际上为我们后面采访的顺利进行做好了相关知识的准备。

例二:“杨扬的农民工生存调查”文中对政和县政协领导的采访——对抗心理的运用

上个月,我们用两个整版的篇幅推出一个人物报道——杨扬的农民工生存调查,反响很大。杨扬是政和一中的语文老师,是政和县政协委员,因为政和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她以一位基层政协委员的身份,自费赴上海、浙江和我省沿海,卧底打工调查政和农民工的生存境况,回来后形成了一份很有建设性的提案。我和采访记者联系,要求他们要采访到政和县政协的领导,后来,记者打电话回来,说政和县政协领导不合作。我教了他们一招,说:你们告诉对方,和他们联系采访的过程,就是对他们采访的开始,他们的任何态度,都是可以写进报道的,请他们考虑考虑。过一会儿,记者反馈回来,说:搞掂了,他们接受了采访。

对抗心理的运用经常在揭露性报道中使用。在这样的报道中,明显理亏的一方往往不接受采访。这种时候,就看谁的心理耐受力强,对于采访者来说,没有态度其实已经是一种表态。

例三:在“情绪扩散网”中寻求突破

有时候,对采访对象本人的采访因为对方的顾虑、配合等问题难以进行,就必须从外围采访。心理学认为,人由于对某人某事的认识和态度,会引起不同的情绪,情绪会在一定范围内扩散开去。一个人情绪扩散的范围,就是这个人的“情绪扩散网”。

采访对象自己不开口或者自己不能开口的时候,采访就是在这个“网”中进行。

例四:樊云芳怎样让采访对象放松自己

有的被采访者由于心理压力,接受采访时很紧张,只是强调自己没有什么可说的。这时候,采访者在进行外围采访后,对被采访者要巧妙运用访问的艺术。这里还要提一提樊云芳。

樊云芳有一次采访一位护士时,护士紧张得不知所措。樊云芳只好收起了采访本,说:这样吧,我不采访了。我家里有一位病人,躺了两个月了,人说三分医治,七分护理,我向你请教一下怎样护理病人?这位护士大大松了口气,双方无拘无束地谈话。樊云芳慢慢把话题引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从你自己的体会中,怎样才能把病人护理好?当病人感到绝望时,护士应怎么办?你能举例说明吗?在护理工作中你得到什么样的乐趣?”等等。实际上,这些问题都是有备而来的,围绕着采访的主题进行的。

所有的心理准备、心理活动,都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扣开对方的心灵大门。

第四 访问的技巧——该怎么提问

访问的艺术是指采访者对被采访者谈话访问的技巧。访谈的方法和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

回答式——对官员的访谈,每年两会期间的总理答中外记者提问,就是标准的回答式的访问。按录音整理成文即可。

闲聊式——看似无意,实则有心

还有诱发式、激发式、讨论式、介绍式、深入式、体验式、观察式 访问的艺术有几点要求: 一是用不同的方式同不同人对话 二是提问题要具体,不要太概括 三是提问题要简明,让对方明白怎样回答 四是记者要抓住线索把谈话引向深入 五是记者要对对方谈话有所反应 六是谈话中要讲礼节,要尊重对方 七是要谦虚,及时向对方请教,不可装懂 八是不问别人隐私 九是善于引导启发而不硬逼 十是要记录准确而详细

例一:抓住要害问题——对鲍国安的采访

鲍国安是一位著名的演员,扮演出林则徐、曹操。10年前,鲍国安〈鸦片战争〉剧组来福州时,我前往采访。回想起来,在采访中,我只是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在您之前,赵丹先生曾经在电影〈林则徐〉中扮演林则徐,人们对赵丹先生所扮演的林则徐记忆犹新,您接下这个角色时有没有思想顾虑?怎样评价你扮演的林则徐和赵丹先生扮演的林则徐?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鲍国安在创作林则徐时考虑最多的,也是我们的采访核心问题。因此,他谈了一个上午。回来后,我很快整理出来〈带着历史风尘而来——印国安谈扮演林则徐的创作体会〉这篇报道。

例二:一连串追问问细节——对郑忠华战友的采访(对蒋筑英早餐的采访)

采访中像采访鲍国安这样一个问题就解决的,实际上不多见,很多情况下,需要采访者不停地追问,一点一点地抠出来。

对郑忠华跪着抬伤员那次抢险经历的追问——山有多陡?徒手好不好攀上去?他的膝盖是不是流血了?是什么扎了进去?他用双膝跪爬了多长距离?上来以后他的身体有什么反应?站得稳吗?喝水了吗?等等

例三:不同对象的因人而问

著名的美国记者斯诺在采写《西行漫记》这本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绍延安的书时,曾经问过毛泽东:你认为在什么条件下,中国人民才能够消耗和打败日本的军队?你认为这样的战争要打多久?这样的问题,不是向一般人发问的,而是对掌握全局的领导发问的。而斯诺向群众提的问题就比较细小而具体,他向一个红小鬼发问:农民喜欢红军吗?你从哪里看出来他们喜欢红军?

因此,对领导发问,问题可以宏观一些,对群众发问,问题一定要具体。

例四:水均益采访加利中的提问

央视记者水均益1996年冬天访问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事先他来到北京街头采访了一些群众,听听他们想问加利什么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融合到自己要提的问题中,果然使采访别开生面。水均益对加利说:有个小女孩请我问您“联合国有多大?您的官有多大?”一个问题,使现场气氛活跃起来,加利用儿童式的语言回答:联合国就像一个大家庭,一共有185个成员,我是一个大管家,每天早晨起来开门,打扫卫生。

例五:一次笼统提问与具体提问的对比

一家电视台举办青少年演讲邀请赛后反响强烈,一位年轻的记者前往电视台采访编导,记者问:你编导的青少年邀请赛播出后反响强烈,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这样笼统的提问不如换成几个具体的问题:演讲邀请赛播出后有多少观众发来短信、信件或者邮件?来信互动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年纪最大的多大?最小的几岁?他们在信里怎么说?这样的节目以后还办不办?

例六:聊天采访邓小平植树

有一年植树节,邓小平同志到十三陵植树,一位记者上前采访:邓老,我是某某报记者,请您谈谈今天植树的感想。小平同志回答说:我今天是来植树的,没有什么话好讲。新华社记者李尚志知道小平同志平时讲话不多,如果单刀直入地正面提出问题,自然会一无所获。李尚志拿起一把铁锹,帮小平同志培起土来,一边培土一边聊天。他说:小平同志,您有多长时间没到十三陵来了?小平说:20多年了,那还是1958年修水库时来的呢。小平非常自然地说着,那时,这里没有这么多树,现在大不同了。李尚志接着说:一个地方没有树木,就显得荒凉,不好看。小平说:是啊。栽树意义可大了,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大好事。这件事不能放松,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件大事,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

新华社记者用聊天的方式采访到了这条独家的新闻。

第五 体验式采访

为什么很多人写博客看博客。博客其实写的是自己的体验感受,很有感染力。

体验也是记者采访的方法与技巧之一。它是由记者直接参与新闻事件或作为当事人,通过亲身领会、体察、感受而写作出新闻的一种好方法。

体验式新闻这种报道形式不是新生事物,而是早就有之。体验式新闻的名篇《我是怎样死里逃生的?》(作者:丘吉尔)——“我躲在一切车厢里,周围全是沙袋。

我身边携带的饮水不多了。

我藏在那里,气也不敢出,生怕被发现。

„„

天将破晓时,我从车上跳了下来。这一天,我藏在一人小树林里。同我做伴的是一只对我很感兴趣的老鹰。

„„

然而,到第六天,我在米德尔堡附近爬上了一列火车,从那里,有直达迪拉果阿的火车。”

这则报道发表在1899年12月30日的英国的《晨邮报》,作者是该报记者温斯顿·丘吉尔(二战时的英国首相)。当时在南非,新殖民者英国正在同老殖民者荷裔布尔人开展殖民地之战,年仅25岁的丘吉尔以《晨邮报》特派记者和英国皇家轻骑兵中尉的双重身份来到南非,参加并报道布尔战争。10月14日,他在外出侦察时受伤被俘。后来,丘吉尔乘哨兵不备,越墙逃走,几经艰难险阻,靠着五块巧克力度过了五天,终于逃出虎口,重获自由。他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这则报道,使自己成了闻名全国的大英雄,也促使英国政府派兵增援,赢得了布尔战争。《我是怎样死里逃生的?》被认为是现代新闻史上首开体验式报道先河之作。丘吉尔既是战争的记录者,又是战争的参加者,他所写的,正是他所亲身经历的。

这种方法不仅能采写出真实、生动、形象的新闻报道,更能把对事件的感受做细腻的描述,使新闻更具有吸引力。

体验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亲身体验参加事件的全过程 二是亲身体验参加事件的一部分 三是记者作为目击者参与事件 四是记者作为当事人参与事件

体验的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能为体验而体验,有些事件出于法律、道德等原因,不能作为当事人参与。(有媒体为了炒作,把茶水当作尿液送检,有的冒充病号装病,这实际?)二是体验过程中不应只顺应事件的发生、发展而失去记者的独立思考与选择。

做好体验式报道,有几点规律性要求:

第一要选好体验点。要考虑报道的需要,要与记者平时的分工采访行业结合起来,要考虑有利于记者锻炼。体验有三不去:一是高精尖技术的部门不宜去,去了插不上手,碍手碍脚;二是保密部门不要去,个中道理不言自明;三是犯罪禁区不去,犯罪是不能体验的。

第二要甘当小学生,老老实实向采访对象学习生产技术,学他们的好思想好风格。

第三不要为了体验而体验,要把体验和采访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体验中采访,在采访中进一步体验。如果发现新的重要线索和新的问题,还可以拓宽采访面,不满足于写一篇体验式报道就算完成任务。

第四体验时间的长短要视需要而定。

第五体验式报道要有体验的特点,以区别于一般报道。这类报道,记者的参与意识较浓,笔尖要带感情,写出自己的感受。而这正是记者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形式不拘一格,通讯、日记、札记等体裁,均可用,贵在创新。不要忘记带照相机。由于体验式采访的特点,体验式新闻可以选择以下题材:

一国计民生,国计落脚于民生,最值关注的是身边的芸芸众生,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二大主题与小角度相结合的原则,从身边的问题切入,以小见大,才具有亲和力;三是热点与冷点的结合,政府的难点、百姓的疑点、社会的热点。比如,现在亲历打工、亲历找工。

第六 视觉采访——对现场人与事的观察

现场观察是记者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的直接采访。

现场采访分为两种:

一是记者同事件发生、发展同步式的采访或报道;

二是记者在事件发生后到现场去作追踪式的采访。

现场采访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是可采访到真实的场面、精彩的语言或音响、画面;

二是可采访到有特点的、有动感的稍纵即逝的珍贵镜头;

三是可以防止道听途说造成的新闻失实;

四是记者能感受现场气氛,以便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现场采访是获得第一手材料的主要途径,是记者采访的主要方式。

例一:龙王台风中的虚假新闻——决堤与漫堤之区别

例二:细节捕捉来自观察——鲁迅灵柩迁葬仪式中的一段 请看这一段细节:一阵风来,把覆盖在灵柩上的民族魂大旗卷起一角,许广平取下戴在胸前的一朵米色水钻扣花,把旗子牢牢扣住。当灵柩带着这朵扣花徐徐落入墓穴的时候,许广平的泪珠滚出了眼眶。这几个细节看似不起眼,却反映了事件本质,把许广平对鲁迅的深厚感情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浮想联翩。

例三:眼睛是可以写作的——金凤采写《大陈在控诉》

对于一些天灾人祸的现场,用白描的方式写出来,往往能够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著名记者金凤曾经写过一篇通讯《大陈在控诉》。那时1955年,我军即将解放大陈岛的时候,美军出动军舰帮助国民党劫持了1万多名大陈岛居民到台湾。这是有名的“大陈惨案”。被劫后的大陈岛,居民的衣柜被打开,一些破旧的衣服撒满一地,田里的锄头沾满泥土,孩子咬了一口的米团还穿在筷子上,一只山羊被绳子拴在树上,这是岛上唯一的生物。一两万人生活的大陈岛,生活好象是突然凝止了。

记得,前几年,莆田一家工厂的三层楼房突然之间倒塌,几十位年轻女工从此消失了。福建电视台做了追踪报道,其中有一串镜头我记忆非常深刻:镜头在废墟上慢慢地摇着,一会儿定格在一帧照片上,照片上是一位年轻的姑娘,笑得很灿烂;一会儿镜头定格在一个发夹上,发夹很漂亮;一会儿镜头又定格在一个绒布玩具上,那其实是一份未泯的童心。这些镜头带给我们的是美好的事物,镜头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它们年轻而热爱生活的主人再也不能享受美好了。这样的镜头留给人们太多的思考与想象了。

观察什么?主要观察访问对象和访问对象置身的环境。● 观察访问对象,包括访问对象的年龄、相貌、身材、穿着打扮、表情、举止、心态等。观察人物时还要注意观察人物的无声语言。无声语言即人体语言,包括手势、表情、姿势等。

有的人物通讯,只写了人物的经历、事迹、思想,但没有勾勒人物的形象,这样的通讯,不能让人物形象活起来。● 观察访问对象置身的环境

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产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或者说是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观察环境也要抓特点,写环境要服从主题需要,不能游离于主题之外。

据说,人接收外部信息,87%靠视觉获得。

第七 采访时要掌握的三个原则

●平等原则——谦恭不流于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不管你面对什么地位的人,都要做到不卑不亢。

● 因人而异——采访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不但是因人而异,还要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切忌用一个模式去套。所以,我们要研究正常的采访对象,更要研究非正常的采访对象。

● 掌握主动权——这视采访准备情况而定。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是一对矛盾,访问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访问时要有很强的主动意识,自始自终掌握采访的主动权。

主动权,是指把握采访意图,主动提问,因势利导,步步深入;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能沉着冷静应对;能够恰当地掌握时间。对采访对象的研究不是单向的,不只是记者在研究采访对象,采访对象也在观察记者。采访对象的态度、表情、答话等,都是对记者发出信息的一种反馈。

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

2、学习新闻的写作。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新闻的基本特点

文体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3)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4)新闻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5)新闻的六要素:“五个W”+“1个H”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

二、学法指导 【拟标题方法】

1.简明扼要:突出新闻中最新鲜最有特点最有价值的事实。2.爱憎分明:标题中要有明确的是非立场,鲜明的爱憎情感。

3.巧用修辞:标题中可运用比喻、对偶、引用、仿拟等修辞,使标题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导语写作方法】

1.交代新闻的来源和根据,给人真实感。2.交代新闻的重要点,给人鲜明的印象。3.交代新闻的新鲜点,给人耳目一新。4.文字表达巧妙精练,给人形象感。

三、文题展示

你所在的班级、学校,或者你居住的社区、村镇、县市,最近发生了什么特别的或者有意思的事情?尽可能多方调查、采访,采集相关信息,写一则消息。不少于300字。

【点拨思路】审题:注意题目限定了文体——消息,也限定了选材的范围——你所在的班级、学校,或者你居住的社区、村镇、县市,要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选材。

选材:可以选择班上或学校近期开展的各类活动,如体育活动、科学探究活动、文艺会演活动等;社区、村镇等开展的各种特别的或有意思的活动等。

写法:按照消息的基本结构布局谋篇,结构要完整,中心事件要突出,语言要简洁,必要时可以交代一下背景。

【写法指导】

1.标题:标题是消息的眼睛。要让别人关注你的报道,标题就一定要醒目,特别是主标题,要让人看后一目了然。消息标题的要素必须包括何人(何物)做何事,语言必须简洁准确。

2.导语:导语是指一则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导语的写作要求,一是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吸引读者。导语的形式主要有叙述式、描写式、提问式、结论式。

3.主体:主体是消息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展开和补充。现在,一般的消息都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即将最重要的、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最前面,让人们能看一眼就知道它主要讲的是什么。

因此,我们在写作消息的时候,要具体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勤于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消息。

四、学生写作实践,集体评议。

【附:板书设计】

学习写作消息

确定一个新颖、醒目的标题

合理安排结构

语言要准确、简明

教学反思

电视新闻采访稿 篇3

这是一篇《丁聪不老》作者:胡德桂 专业的人物采访稿

10月小阳春的和煦阳光,洒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颇有“春暖”的感觉。当我们在枫林宾馆拜访著名漫画家丁聪时,更有“如沐春风”的体会。一见面丁老急忙让座,他的夫人沈大姐为我们沏上从杭州带来的龙井茶。话题自然是从丁老的健康谈起。

丁老1916年在上海出生,今年已是81岁的老翁,却依然拥有一头真实的黑发,面色红润。我问丁老:“您的养生之道是什么?以致80不老?”丁老乐呵呵地笑着说:“这个,真是有劳了我这位‘饲养员’!”说着用手指指夫人沈大姐。一句话说得大家哄堂大笑。

在家里,沈大姐是名副其实的“家长”,里里外外忙个不停。特别是画展期间,丁老因身体不适住院,沈大姐家里——画展——病房轮着转,硬是办到画展圆满结束。

我们像一家人似地聊着。我又问及丁老有何爱好,丁老朗声笑道:“既不养猫,也不喂鸟。”沈大姐插话说:“我也只种点草,容易伺候的。可他还要加上一个‘毒’字哩!”丁老接话介绍:沈同志栽的是仙人掌类植物,浑身有刺。他幽默地补充说:“凡属有刺的,当然都是‘毒草’嘛。”房间里的人似乎都心领神会,相视大笑。

从50年前我年轻时起,就知道丁聪已是著名漫画家。抗日战争时期,他的讽刺漫画影响深远。1945年,讽刺国民党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的《五子登科》,以及不许老百姓说话的《“良民”塑像》,都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他曾长时间从事多种画报的编辑和舞台美术设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画报》社副总编辑。1957年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中断了他的创作,直到20多年后的1979年,才又重新创作讽刺漫画。其时,“小丁”早已是花甲老人,然而,他竟真正来了个“青春焕发”,不断有新作问世。1980年后,出版了《〈阿Q正传〉插画》、《丁聪漫画系列》、《古趣图》、《今趣图》等等,新近又推出了《绘图双百喻》。这本书系陈四益先生写文,丁聪作画,原是《读书》杂志每期都登的图文,为该书作《序》的有王蒙、严文井、王朝闻、方成4位。此书虽系以古文形式写成,却句句道着今事,难怪读者如潮。

当我拿出《中国当代漫画家辞典》请丁老签名时,丁老笑着说:“你别看这《辞典》上有我的名字,这只是挂个名哩。也别看我总是第一,因为我这个‘丁’字笔划最少嘛!”他一边说着,一边在书上题字。写完我一看,他还真写上了“挂名顾问丁聪”呢。大家都说丁老太谦虚了。p接着,我们又谈到怎样才幽默、如何才能引人发笑。丁老笑嘻嘻地说:“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作报告讲反腐败,人们觉得正常,不可笑;如果一个贪污受贿的人在台上大讲其反腐败,便产生了令人发笑的效果。但是,仅仅令人发笑是浅薄的,真正的幽默,是让人笑过之后要思考,想过之后要叹息,甚至要哭。幽默与讽刺,必须在笑声中藏着善意的机锋,去刺破恶,而且化解恶,这样才算是成功的。”

谈及丁老的笔名“小丁”,丁老的介绍是:小丁,简单好记、易写,国民党时期,不是成天抓壮丁吗?小丁,表示不是“壮丁”,是一个小男丁,亦即小人物之意。谈笑间,尽管丁老如一个小字辈一般欢快、活跃,我们还是尊称“丁老”,因为,怎么说也是面对一位80高龄的长者。

丁老绝无龙钟老态,更没有垂暮之年的情绪。他的创作是那么丰厚,当然是与他的生活积累和形象积累及至技巧磨炼有关,那种炉火纯青的境界,并不是谁都能达到的。

采访新闻稿 篇4

进入大门,我们走过一片(我也不知道经过什么)才来到厂房。“哇,什么这么香?好大的厂房啊!”小记者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走进厂房,一股强烈的冷风吹来。先参观了摆放了许多精密仪器的检验间,再往里走,只见无数的管道纵横交错,这里就是生产车间。(是这样吧)

看完厂房,我们终于来到奶牛居住地。众多奶牛在栅栏里闲逛。一股刺鼻的臭味让很多小记者捂住了鼻子。那里的奶牛可多了,它们穿着黑白相间的花“衣服”,头上长着一对又尖又锋利的牛角,又细又长的尾巴不停地摆来摆去,肚子上还长着一个大大的乳房,上面还长着四个奶头。据那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奶牛叫中国“黑白花牛”,1992年更名为“中国荷斯坦牛”,是中国奶牛的主要品种,分布全国各地。中国荷斯坦牛是从国外引进的荷兰牛在中国不断驯化和培育,奶牛只有在哺乳期才会有奶。小记者们认真的听着工作人员的讲解,一边认真的做笔记。

这些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们很少有机会见到真正的牧场和奶牛,此次的活动让小记者着实大开眼界。“我是第一次见奶牛,个头真大!”“我以前在奶奶家见过老黄牛但是没见过奶牛”“地上有牛粪!好臭啊!”到了牧场,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小记者在山东亚奥特乳业有限公司观光,从万头奶牛示范牧场了解到奶牛的品种种类及奶牛的饲养过程、从乳品加工厂了解鲜奶的消毒及奶粉的加工,从观看奶牛的挤奶过程了解到牛奶加工的重要环节,让小记者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不少知识。最后,所有小记者和家长们都收到了亚奥特赠送的“新鲜出炉”的牛奶。

新闻采访策划方案 篇5

一:策划主题:反应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呼吁关注弱势人群的生活境况

二:策划事件:

三:策划目的:通过一系列的调查、采访,让受众更加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进一步引起关注

四:调查对象:荆州市老龄办主任,养老院老人,医院住院老人,退休老人,拾 荒老人,学生以及家有老人的人群 五:调查时间:10月25日——

六:调查地点:荆州市老龄办,养老院,医院,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七:采访实施:走访,调查 八:调查内容:

1:荆州市的老年人所占比率?

2:荆州市政府针对老龄化现象采取的政策(爱老月)?以及爱老月期间给予老人的特殊服务有哪些?(乘车卡 年节问候 低保 退休金)3:荆州市政府每年在补助老人生活方面投入资金多少及变化趋势如何? 4:上述各类老人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及其生活环境如何? 5:老年人普遍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及其对将来生活的期望

7:学生等其他人群在生活中对老人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是否让座,主动聊天,作为志愿者到医院看望,记得自己爷爷奶奶的生日„„)九:策划构思

1:在策划前,应先充分了解目前荆州市的老龄化情况以及政府部门对此的相关政策

2:通过此次采访相关政府和有代表性的老年人,希望能够得出各具特色的信息,希望能够有更深层次的认知目前我市的老龄化问题。3:在采访的基础上,希望能够得出较之于其他媒体与众不同且具有新意的特色观点,这样才能够得到较为有影响力的观点。4:为了能够得到上述效果,就需要将“策划案、采访活动”有机而灵活创新的结合起来,记者及编辑,应该适时调整方案,已应对随时会出现的问题。

新闻采访 作业 篇6

——唐佳孙亚斌

一 采访计划

采访话题:《大学生打暑假工的真相》

采访对象:大学生(师院历史系一女生邹某,中州大学化工学院王某,河南商专聂某)

采访时间:2011年9月20日

采访地点:大学(北大学城)附近,大学宿舍,路边。采访方式:路上攀谈,面对面坐谈,电话访谈。

采访目的:采集大学生暑假工的经历,揭露大学生打暑假工的真实内幕。捋清“大学生—暑假工校园代理(学生)—中介公司—劳务派遣公司(人力资源公司)—厂家”的层层关系。使其他人免受其害。采访准备:询问周围学生有多少人打过暑假工,都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什么形式加入到打工的队伍中,大致去了哪些地方。干了些什么活?有无明显的蒙骗经历。

访前分析:

询问的大部分人中有近一半打过暑假工,并且多为农村来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县城市区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校园代理来登记,集体去的,也有个别是三五成群集体去的。行程费用自理。通常都是去沿海工业发达的城市,如:上海,昆山,苏州,浙江,广东深圳,东莞,佛山等地。但是一般都进了规模不大的小厂。电子厂,手机厂,食品厂,各种电器厂。如东莞船井电机厂,昆山富士康,步步高手机厂等。去厂里一般都是做的临时工,普工,简单的机械操作,反复一个动作,流水线作业。但是也有的在去的路上被中途抛弃,中介中途失踪。中介费也是少不了的,甚至收取不合理费用。

二 采访过程

1采访对象:河南商专计算机专业 聂某

采访内容:

唐:你好,请问你们当初是怎么想着要去打暑假工的?

聂:我们当时想着暑假没事干,打工可以挣钱,减轻家庭负担,还可以锻炼自己。所以就听同学介绍的,跟中州大学一个叫姚家的一个同学去。据说他们去年去过。可是后来才知道他也没去过。唐:那你们是去的什么地方?怎么去的?坐火车吗?

聂:是坐火车去的,说起来就生气,我们当时说的是去深圳,从郑州到深圳,他们集体给买的,107块。全是站票。还是绿皮车,连个电扇也没有。车窗也打不开,后来听说那辆车开完那次就报废了。大热的天,我们整整站了31个小时。一点也不夸张。那辆车上走道里都是人。

唐:看来你们是够倒霉的了,那你们去时交没交中介费?

聂:没交,只是说去了一月超过2000元交100的中介费,不超过不交。

唐:那你们后来去深圳进了什么厂?

聂:我们到深圳根本没进厂,我们后来有转去了东莞。

唐:为什么又去了东莞呢?

聂:我们到了深圳才知道姚家是那里一家劳务派遣公司的代理,公司是现找厂家接受我们的,不是安排好的。还说什么这里的厂家不要人了,尤其是河南人。要么就是几件工资,或者一天12小时的,每小时7块。我们不愿意,于是我们决定集体去东莞自己找。唐:那你们去东莞是否顺利找到了厂家呢?

聂:没有,我们去东莞的当晚是11点多了,我们在东莞东站坐着,等着姚家联系厂家。那时真有种流浪街头的感觉,被骗了的感觉。很想回家。

唐:那就是说你们被姚家骗了?

聂:也不是,因为他本来是想中介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但是后来我们不愿意,他也跟我们去了东莞。

唐:那他是不是会有分红?

聂:好像招一个人100吧!

唐:你们有几个人?

聂:30人

唐:那你们后来进了什么厂?

聂:我们进了东莞船井电机厂,是个做液晶电视的厂家。是个日资企业,但是我们又被另一个劳务中介接手了。当时姚家找了一个老师,姓崔,说是是河南工程学院的老师。是个实习驻厂的老师,说了人情,我们冒充河南工程学院的学生进去的。

唐:那你们不是欺骗厂家?

聂:没关系的,崔老师其实也是外面一个叫蓝翔的中介公司的职员。蓝翔的人跟厂家签有合同。招一个人200呢!她,他们不管是哪个学校的。

唐:那你们就算找到活干了,可以挣钱了!

聂:不是,我们7月5日进的厂,培训了两天。但是坐了两个星期的餐厅。什么也没干,可是工资照发。

唐:为什么?

聂:不知道,可能是他们用人数来骗日本人的钱。好像有几条生产线准备开。让我们等着。

唐:那你们开始工作时都做什么,一天干多久?

聂:普工是流水线作业。我们技术员天天就指导下就行。但是总是防着日本人,他们不会让你闲着。会让主管来训你。

唐:他们那里条件怎么样?有没有热水?

聂:这个倒是有。每层都有。就是南方天气太热,都冲凉水澡。宿舍也就俩电扇,出的热风。

唐:你们时也够可怜啊!

聂:是啊!不是人过的日子。

唐:你们平时的生活费怎么办?包吃吗?

聂:包住,但是生活费每月补助180元。肯定不够。

唐:那你们后来走时拿了多少钱?

聂:我没干到最后,因为们去时人家让说是长期,说开学时给办离厂手续。但是厂家培训时说走正常手续的话,过了一个月试用期辞工就

要三个月才能走。我去时写了大专学历,人家让我当技术员。我怕到时走不了,就提前跟蓝翔的人说我在试用期内辞职。还给人叫了200块钱。

唐:为什么要交200?你月工资超过2000了?

聂:没有,只是不交不让走。说是要去让日本人批示才能走。手续费。当时给我难为坏了,走吧!没工资,不走吧!又怕过了试用期走不了。耽误开学。于是给人交了。

唐:没挣钱献给人交了?

聂:嗯!没办法,他们就是这么坑人!

新闻采访心得 篇7

当然,我们也有想到问题会很艰难。毕竟摆地摊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可是,当蛋爷说到一句话时我稍微放心了,人家都敢出来摆地摊了还怕什么丢脸。事实证明,也的确是这样,还有担心因为招揽生意而懒得理我们的现象,虽说也有发生,但并没有一开始就受到打击。所以,我很感谢那一对年轻的情侣。

虽说过程也算得上比较顺利,可是我们采访到得实质内容却很少,或许也是小组成员总是无法聚在一块的原因,所以这个采访作业也是匆忙中做出来的,原本一个挺美妙的采访过程成了一个应付作业式的行为。该有的采访提纲也不见了,我想,一个没有多少实质内容的采访稿,应该就像我们一样,源于一场准备并不上心并不充足的采访准备吧。有了此先例,我想以后的采访应该有一定的经验了。

至少我所了解的:

一:采访提纲问题必须有独特性,不要千篇一律,你随便想想能够想到的别人也能想到。

二:采访时无论怎样的环境怎样的工作我们都必须尊重对方。

三:采访准备一定要做好。

四:采访稿的成功在乎你的侧重面与常人不同,善于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及侧面影射的社会实质。

恩,最后想说说,其实采访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还有大学生放下面子出来摆地摊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学习。

新闻采访心得(2):

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培训会,本身就感觉非常荣幸了,能聆听各位编辑老师的指点,更是倍感难得的机会了,而且能在这个会议上发言,就更是欣喜而激动了。作为一名业余通讯员,在这里介绍经验是谈不上的,但是能谈谈我个人在新闻采访和写作中的一点心得与各位老师、同仁交流,也是让我殊感荣耀的一件事情。

我本人是一名中学教师,业余爱好新闻摄影,很多时候是随心所欲的拍摄,没有什么目的,后来在一个朋友的建议和指点下,有意识的拍摄新闻图片。

首先,我觉得作为新闻摄影的通讯员必须是一个有心人。

记得我刚开始拍摄新闻照片时候,用心的确不多,这可能与一个摄影者的技术无关,主要是我们业余通讯员的心理问题,因为我们不知道正在拍摄的内容是不是能发,有时候等到新闻照片发了,你才看出当时拍摄的时候要是再用心一些,可能会拍得更好。例如我拍摄的新闻组照《镇安板栗好红火》,当时慌里慌张的拍摄下来,投给报社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里,没有想到就成功了。后来发表在商洛日报的一版,看着这些发表的照片,反思了很久,想想要是觉得一定能发,我会咋样拍摄,肯定比原来的效果要好。

还有我拍摄的《桂花扮靓你的家》,当时只是觉得自己对这个买桂花和卖桂花的各种人感兴趣,走上去就拍摄,结果出来后,看见背景很乱,人物表情和动作很不协调。反思后是我的拍摄角度有问题。

有了上两次失败的经验,我在后来的拍摄中,如感觉不是很特别的新闻事件,就不急着拍摄,先和拍摄对象交流,表达清楚自己的意图,再留心周边环境,选择拍摄时机,用心拍摄出自己满意的照片为止。我在采访和拍摄街边卖布鞋、鞋垫的妇女时,我先不说采访,上去先交谈,结果一说人家还是我的老乡,感情就亲近的多了,后来采访和拍摄就顺利地多了,而且采访的深度也得了到保证。我个人认为一副好的摄影作品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画面要有冲击力,力争用图片告诉读者一个故事,第二画面要简洁,把干扰主题的东西全部裁掉,第三图片要有动感,抓住事件发展的高潮瞬间,人物表情真实生动。

其次,我觉得业余通讯员在采访时不要一味赶热闹。

我说的不要一味赶热闹采访而不是不发稿,大多时候还是要研究你所要投稿的报刊宣传方向,及时提供适合该报的对口稿件。但是,不热闹的事件也应该作为业余通讯员采访的对象,一时报纸发不了,就当作对自己的一次练笔。

例如我采访的发表在《商洛日报》周末版的《熨斗滩上骄傲的孟家山》是半年前就采写好的,当时却没有发表的机会。记得为了这个壹千来字的稿子,我到当事人家去了很多次,由于我是业余通讯员,采访对象很不配合,几次都以很忙推了。我坚持几次和他谈我的想法,他才答应接受采访,提供了相关的资料,把这个稿子写成了却放了半年,等到商洛报宣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时候,我及时将这个稿子投出去,三天后就发了,我再回去的时候,就有很多人问起这个事情,由于这个事件是关于革命英烈的,我感觉稿子发表后对身边的人的教育意义很大,感觉蛮骄傲的。

第三,我觉得业余通讯员的采访要从身边熟悉的人事出发,不要为了发稿勉强写自己不熟悉和没有把握的人事,这样避免做无用功,可以提高上稿率。

例如,我在商洛日报报道我们镇安二中《蒲公英行动》的连续稿件就是这样的例子,我从学校学习民间工艺启动入手,连续报道了《民间工艺进校园》、《最后的蜡花手艺》、《镇安二中的学生版画》、《镇安香包好精彩》以及总结性稿件《镇安二中民间手工作品陕北参展获好评》等一系列我所熟悉事件。

第四,我觉得采访自己身边的人要比采访不熟悉的人更要讲方式。

其实我们业余通讯员能够采访的更多的就是自己身边的人。如果一本正经的采访身边的人,可能你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我在处理这个的时候是让被采访人没有感觉的情况下和他聊天,把自己想要知道的东西藏在聊天的话题之中。

例如我采访我们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的稿件《愉快、阳光的生活和学习》,就是我看他到我办公室聊天时乘机也上去把话题超我想要的方面引。等他发现我的意图时却是我把稿子都写好了拿给他看得时候了。这样采写的稿件是必须给当事人看的,请求他提出意见再最终定稿。

第五、要善于多角度的发现新闻主题。

我谈一个我失败的经历,记得去年世界爱牙日的那天,我先看见永乐医院口腔科的人在宣传发放世界爱牙日的资料,我就想去拍摄几个镜头,可惜只有几个工作人员,没有一个群众去咨询,我就觉得没有意思,路过了三次都没有拍摄成,就放弃了。这是我受自己思考习惯的影响,以往拍摄这种主题都是群众很热闹的参与的,现在是这样一个场面当然没有什么新闻可言。事后我又认真地想想我错过了一个好新闻很可惜的,其实我可以以爱牙宣传何以受冷落为主题拍摄采访这个新闻的,结果我当时就没有想到这个主题,说明我的新闻敏感性不高,视觉单一,这在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

第六、作为一名业余通讯员,要善于把握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

同一新闻事件往往表现的形式由各个侧面,每一侧面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也有可能不同,我们就要有一定的新闻整合能力。例如我拍摄《镇安板栗好红火》时,三副摄影照片一幅发生在县河,一幅发生在西关,还有一幅发生在县医院门口。虽然地点不同,但他们的主题是相同的,我们要靠自己的思考把这些发生在不同地点的同一新闻事件真实的记录下来,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新闻整合能力。

第七、要善于拓宽自己的新闻信息渠道。

我利用我们教师开会的机会和其他学校老师交流,交朋友,把自己的爱好和想法讲给他们听,时间长了,他们就会给我提供很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例如我报道西口中学的《西口中学的回族女童班》、《名师回报母校----助力山区新课改》、《西口回族班学生用上多媒体》和《西口柿子又获丰收》等稿件都是当地老师通过网络发给我的,有时候他们提供给我一个素材,我在通过网络或者电话和他交流怎样拍摄照片和处理文字,时间长了,给我提供新闻线索的老师也写起了新闻,和我成了无所不谈的好朋友。

新闻的采访 篇8

列举需要:记者拿到分派或自拟题目後,决定需要何种材料,范围大小如何

釐订疆界:把报导的主题勾化清楚,以免日後动辄虽小范围或扩大计画.点清或木:初步拟列消息的对象和项目,其中包括人,机构或组织及印刷物.查看一般资料:查询有关的背景资料.阅览背景资料之後:

题大致拟列,以准备就绪,祇待出发.重新釐订疆界:许多消息到手後,报导的轮廓可作再一次的釐订.研判到手的衣料:可以决定是否需要再外出或收集其他资料.时应注意的事项:

注意的公正性,记者只是为了采撷事实,不可牵涉事中.记者为中间人的角色,报导不应牵涉自身的利益,应公平翔实.记者应满足阅听人的需要,阅听人想要知道的消息.记录笔记时,务必要把人名,地点,时间,统计数字,引述的话,插曲等先记下,在整理稿件时可作依据.时仪容要端庄,谈吐要大方.问问题要运用技巧,并抓住重点.如果对方不愿意深答问题,可以多绕一点路,先谈谈其他的问题再深入核心.若是对方真的不肯回答,不可强求,要保持风度.後,记者要细察其可靠性,才可以作出正确的报导.随身携带小型轻便的录音机,可以与笔记互相参照,有帮助的功能,也可确保报导的正确性.时问话的方式:

开门式的问题:当记者和被对象进行谈话之初,可以先有一个话引,可以谈时事,天气或是受访一方当时引人注目的特色.如此可以建立记者和被者相当程度的好感和信任,以便作往下谈的基础.过滤性的问题:在开场白的问题之後,记者可以过滤性的问题,这种问题可以确定受访者对事件的了解程度或可靠与否.六何因素的问题:六何因素为:who,what,where,when,why和how.前四者指出人,事,时间,事件轮廓,後两者则解释m-原因和为什麼,可以替後来较为曲折的问题打下基础.数字性的问题: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数字能给人比较具体而客观的印象,所以记者为了取信大众,会调查各种的数字.但是这些数字来源要经过小心的查证,以求信实.追查性的问题:这种问题主要在追究一个观念,一件争议或澄清谣言及误传.釐清观念的问题:为引申性的问题,记者用发生的事件座机础,请来源说明该是件的历史定位或明日展望.创意性问题:创意性问题是纪者除去以上几种例行问题,勾划事件的面貌之後,独有创意的问题.这种问题能表现访问的特色与记者创意.的技巧:

上一篇:营销校外实习总结下一篇: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