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蚕桑产业发展工作汇报(推荐9篇)

蚕桑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篇1

一、基本情况 2008年,上级规划我镇新植蚕桑11500亩,在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全镇干部群众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组织、购进桑苗1155.87万株,截止5月10日已全部移栽结束。

二、主要做法 2008年是我镇蚕桑产业发展任务最为艰巨的一年,主要是因为之前绝大部份山地已种植了蚕桑,今年85%以上的蚕桑都要种植在水田上,而我镇农户“有粮心不慌,无米睡不安”的思想极其突出。鉴于此,我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二是高位推动,强势推进。根据《土地承包法》和《云南省农村工作守则》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不能强行要求农户种植蚕桑,但是,2008年我镇的发展任务重,同时,蚕桑产业的发展也有其特殊性,最主要是防止药害,必须连片种植。镇党委、政府经过反复调研认为,只有产业发展了,绝大多数群众增收致富了,才是最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社会也才能和谐,而不能片面地理解以人为本,片面地理解和谐。于是,我镇统一以村“两委”提出规划,通过“一事一议”的形式,确定塘图,连片推进,使想种的群众放心种,犹豫的群众跟着种,困难的群众大家在后推着种。为使工作得到落实,我镇领导班子成员都一一挂村,副主任科员以上在职干部也挂村,每个村都派出工作队员,每个队员都挂到塘图;同时,加大奖惩力度,书记、镇长责任制押金每人4000元,副职(含副主任科员)每人2000元,工作队员每人1000元,完成任务退还押金,同时等额奖励,完不成任务则不退还押金。三是加大扶持提质增效。一方面是小额信贷资金扶持,解决群众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是技术扶持,从种植规范、中耕管理到蚕房建盖等都有辅导员全程指导,如结合多年的种植经验,我镇推行了宽行窄株的种植模式,每亩种植1300—1400株,蚕房标准上,要求新建蚕房都要建地火龙等,以促蚕桑产业迅速提质增效。

三、存在困难的问题

1、群众的产业投入能力低,抵御风险的能力低,阻碍产业的迅速发展;

2、种养技术水平低,影响产业效益的提升;

3、物价、工价上涨幅度较大,种桑养蚕的比较优势不如前些年明显;

4、各级干部敢于为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负责的信念亟待树立和加强。

四、今后打算

1、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投入提升产业效益;

2、创新工作,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找到激发党员的自豪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着力点;建立充分发挥党领导下的青年、妇女、老协等组织作用的工作机制,形成聚精会神谋发展的氛围;探索新时期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行之有效的路子,为蚕桑产业规模化打下基础;

3、进一步健全细化责任制,在广大基层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强化勇于、敢于为xx经济社会发展负责的信念;

4、发展节水农业,支持工业园区建设;

5、在未来5年,将xx打造成全县依靠农业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第一镇。

[蚕桑产业发展工作汇报(共2篇)]篇一:蚕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蚕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调研组

2011年10月14日

为全面了解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找准存在困难和问题,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政策、措施,培养壮大龙头企业,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不断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经济板块”,根据县委的安排部署,2011年10月13日至14日,县委办、县委政研室、县蚕桑办和相关单位组成课题调研组,以听取汇报、交流座谈、现场走访等方式深入部分乡镇和企业开展调查研究。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2008年以来,我县紧紧抓住被列为“云南省蚕茧核心基地县”的战略机遇,严格按照“围绕市场建基地、突出规模抓重点、集中连片上水平、依托龙头带农户、创新技术求突破”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种养质量,不断巩固提升老桑园,稳步拓展新桑园,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持续推动蚕桑产业健康发展。

(一)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2011年,全县累计种植桑园面积****亩,涉及****个乡镇****个村民委员会****个村民小组****户农户;累计新建大蚕房**** —1—

座****平方米,改建大蚕房****座****平方米,新建小蚕房****3座****平方米;累计开展技术培训2*******场次****人次,发放资料121827份;率先实现生产技术“四个100%”,即100%栽植嫁接苗和地膜覆盖,100%实现黑暗袋收蚁,100%实现小蚕共育,100%使用纸板方格蔟具上蔟;预计全年可完成养蚕****张,实现产茧量****吨,实现农业产业****万元。其中分发展情况为: 2008年,全县计划新植面积****亩,产茧量151.5吨;实际完成种植面积11190亩、占计划任务的111.9%,累计养蚕2503张、实现产茧量95.46吨、占计划任务的63.01%,蚕茧综合均价达20.31元/公斤,实现农业产值1****万元。

2009年,全县计划新植面****亩,产茧量267吨;实际完成种植面积25036亩、占计划任务的100.14%,累计养蚕4504张、实现产茧量158吨、占计划任务的58.18%,蚕茧综合均价达20.82元/公斤、比上年增加0.51元/公斤、同比增长2.51%,实现农业产值****万元。

2010年,全县计划新植面积****亩,低改面积****亩,产茧量****吨;实际完成新植桑园****亩、占计划任务的125.27%,完成低产桑园改造****亩、占计划任务的105.3%,累计养蚕9127.66张,实现产茧316.8吨、占计划任务的52.8%,蚕茧综合均价达24.06元/公斤、比上年增加3.24元/公斤、同比增长15.56%,实现农业产值****万元。

2011年,全县计划新植面积****亩,低改面积****亩,产茧 —2—

****吨;实际完成新植桑园面积****亩、占计划任务的99.26%,完成低产桑园改造4038亩、占计划任务的100.95%,预计可100%完成计划产茧任务。截止目前,已完成养蚕12170.66张,收购蚕茧403.13吨,实现农业产值1390.17万元。其中,实现张产茧****公斤,张产值达****元,上茧均价****元/公斤。

(二)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欣盛恒茧丝有限公司是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东桑西移”、“浙商入滇”等发展战略背景下,到我县投资开发建设蚕桑基地和丝绸加工业的首家股份制企业,是一家集蚕种繁育、蚕桑生产、蚕茧收烘、茧丝绸加工销售一体化、全县唯一具有鲜茧收购资格的公司。该公司位于****,于2008年7月22日正式注册成立,其前身为2007年11月26日成立的云南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驻****办事处,公司注册资本金达200万元,在册股东2人,其中,自然人股东****,现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法人股东为****有限公司。公司下设办公室、质检部、采购部、销售部、财务部和生产技术部,拥有蚕桑基地5.05万亩,职工70人,建成中心茧站1座,占地面积9330.36㎡,建筑面积7500㎡,建成投产自动烘茧设备1套。

该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探索企农“风险共担、利益均占”的利益联结机制,尤其是在鲜茧收购过程中,严格执行“随行就市、优质优价、劣质低价、不打白条”的收购政策,认真与农户签订《蚕茧生产收购合同》,明确蚕茧收购最低保护价为每公斤鲜 —3—

上茧23元,有效保障蚕农的实际利益。2010年,鲜上茧实际收购价为26.20元/公斤;2011年,春茧实际收购价为36元/公斤。

(三)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按照“重点建设蚕桑核心乡镇、走蚕桑生产专业化道路”的发展原则,2011年,全县共打造****个蚕桑生产核心乡镇,建设****等蚕桑生产重点村28个,成立****酒药蚕桑专业合作社等蚕桑专业合作社6个,建立蚕桑生产记账户28户。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我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由高渐低,形成山坝南北纵列、高山坝谷相间的地貌状态,山区面积97.05%,境内年平均气温14.9℃,极端最高气温40.4℃,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滞后,大部分桑园都建在坡陡谷深的山地中,生产、灌溉等基础条件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高优桑园基地建设难度较大。

二是产业矛盾突出。一方面,由于各乡镇产业较多,产业生产时间、生产要素大体趋同,导致产业之间互相争地、争劳力情况现象十分突出。产业规划布局未能较好落实,桑园新植时间与小春种植时间冲突,多数桑园只能向“两荒三边”、山边水尾地块发展,连片种植规划难,种桑不养蚕的农户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由于蚕桑产业一次性投入成本较大,群众普遍难以承受。以2011年为例,农户每新植1亩桑园,当年投入成本大约需700元,而每亩养蚕可产生效益1000元,扣除成本后直接收入仅300元,虽 —4—

然以后的投入成本逐步减少、效益逐年上升,但由于当年的对比效益不明显,群众积极性普遍不高。

三是桑园面积不实。老桑园统计面积与养蚕面积差距较大,养蚕户与种植户不配套,部分地块有效桑株严重不足,所有乡镇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挖桑弃管现象。实际调研中发现,全县统计面积43710.8亩,现存有效面积26800.4亩,仅占61.3%;养蚕面积为22268.7亩,占50.9%;低产桑园10103.4亩,占23.1%;不养蚕及毁桑面积面积16910.4亩,占38.7%。

四是桑园管理不到位。部分蚕农对桑园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重视桑树修剪、肥培和病虫害防治,只求产出、不重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各乡镇都不同程度发生褐斑病,还有部分乡镇发生红蜘蛛病,导致桑园桑树长势差、产叶量低、质量差,影响养蚕量的增长。根据专家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施肥不当,偏施氮肥,少施磷钾肥,以及修剪不及时、枝条过密等管理措施不到位。

五是科技措施不力。部分蚕农的科技意识、质量意识淡薄,技术落实不到位,养蚕批次较密、消毒意识差、重治不重防、消毒不彻底等现象较为普遍,导致蚕的抗病能力较弱、蚕病发生严重,蚕茧产量低、质量差,经济效益不高。公司所聘请的技术人员没有经过专[蚕桑产业发展工作汇报(共2篇)]业化培训,大多是半路出家,培训学习的机会少,技术更新缓慢,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很难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六是基础建设滞后。由于大蚕房建设一次性投资较大,导致农户投入严重不足,标准化程度较低,普遍缺乏地火龙、对流窗 —5—

下页 余下全文篇二:关于蚕桑茧丝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中共宜宾市委宜宾市人民政府

关于蚕桑茧丝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多年来,在各级党政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行业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宜宾蚕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区域优势、质量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显现,发展势头良好。现将有关情况:

一、我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蚕桑产业一直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重要特色产业,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每年以市政府名义分别召开生产、收购会议,分管市长、各区县分管区县长、农业、农办、经贸、科技、工商、物价、质监、企业负责人及市级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会议,布置生产目标任务,明确蚕茧收购政策。尤其是近年来市上出台了各项政策措施:蚕业发展被列入全市“十二五”发展现代农业的“145”工程建设规划,2011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宜宾市10万亩蚕桑循环经济产业带工作方案》,每年配套安排蚕桑发展专项资金,正式启动了高效蚕桑示范基地建设。同时,从2009年以来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每年均出台了蚕业生产考核目标的文件,对各区县政府、市级相关管理部门、茧丝绸龙头企业实行单项目标管理考核。各区县政府尤其是产业重点县如高县、珙县、兴文县等把蚕桑生产发展列入了全县农业工作的重要议程,强化领导,落实措施,根据实际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生产发展和培

育壮大产业。这些政策有力地推进了我市蚕桑产业的良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产稳定发展。2011年,全市发放蚕种35万张,产茧24.76万担,发种产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仍位居全省

投入力度,在产业带公路、水利、人行便道、沼气池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新的进展,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带建设,10万亩高效循环蚕桑产业带初步形成,极大的提高了我市蚕桑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水平。

二、我市蚕桑产业发展的规划目标

按照“把蚕桑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带动全市蚕桑茧丝绸产业发展,努力打造蚕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围绕“桑蚕种主产业良性发展、桑蚕茧附产物利用开发和桑园种养殖立体开发”三大循环开发内容;着力于夯实川南茧丝绸原料基地的基础,抓好生丝出口基地建设,全面推进茧丝绸产品综合利用,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茧丝绸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创建知名品牌,拓展市场空间。到十二五末,全市实现年产茧40万担,蚕桑丝绸行业综合产值达35亿元以上;蚕农售茧收入4.5亿元,丝类产品产量1500吨,丝织品产量200万米,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打造20万亩高效循环蚕桑示范基地,其中重点配套完善高县、珙县“10万亩高效循环蚕桑产业带”建设,夯实蚕桑蚕茧生产基础,全面提升蚕茧质量;丝绸工业质、量并举,推进品牌建设;扩展国内外市场,实现外贸内销齐头并进;努力把我市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桑蚕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示范基地,川南最大的茧丝绸加工、贸易与现代茧丝绸文化交流中心,蚕桑产业整体势力确保川南

全省

拓上做文章,努力实现我市蚕桑产业高效循环可持续发展。

四是抓好龙头壮大。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市场调整,实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与联合,进一步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打造产业“排头兵”。打造企业品牌,拓展国内外市场,促进企业效益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

五是抓好行业管理。坚持行业管理和生产管理紧密结合,依法依规强化蚕种供应和鲜茧收购管理,优化服务。要加强对取得蚕种供应、蚕茧收购资格的持证单位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依法从业意识,切实维护好蚕农和企业的合法利益,特别是蚕农的利益。

六是抓好政策扶持。市、县两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蚕桑产业工作的领导,加大管理、考核奖惩和政策支持力度,认真做好产业发展项目包装和争取,用好、用够各级各部门对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力量重点推进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市、区县财政用于扶持产业发展和龙头企业的资金,要继续按照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确保资金渠道、性质、用途不变,突出“两个带动”,有效整合使用,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企业、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

四、重点建设项目

(一)标准化蚕桑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按照宜宾市蚕桑生产技术规范地方标准,重点落实“栽桑一步成园化,小蚕共育化,大蚕室外省力化,上簇纸板方格簇自动化,消毒防

蚕桑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篇2

会议由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祁广军主持。南宁、柳州、百色、贵港、河池、来宾6 个市蚕业站分别作交流发言。谢东副厅长总结“十二五”全区蚕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分析“十二五”蚕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以及当前推进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提出“十三五”蚕业发展目标和任务:力争2020 年全区养蚕专用桑园总面积达到21.33 万hm2以上, 果叶两用型及饲料兼用型桑园1.33 万hm2, 石漠化治理、矿区复垦、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治理修复等生态桑面积2.67 万hm2, 其它用途桑树也有较大规模发展;力争蚕茧产量38 万t, 蚕茧销售收入150 亿元。谢东副厅长指出, 2016 年为“十三五”开局之年, 须开好头、起好步, 力争全区桑园总面积达到21 万hm2以上, 蚕茧产量36 万t以上。要重点抓好几项工作:一要抓好科技扶贫工作, 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二要抓好技术培训和示范基地建设, 辐射带动全区发展;三要抓好良种繁育, 保障种子种苗有效供给;四要抓好蚕桑多用途开发, 全力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培训班上,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祁广军站长、潘志新副站长,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教授分别作《产业扶贫工作》、《蚕桑生产形势分析》、《国家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主要成果与桑的饲料化研究与利用》专题报告。鲁成教授介绍了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着重讲述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新思路。

栋川镇蚕桑人大调研汇报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栋川镇栽桑养蚕历史悠久,2011年全镇共有桑园面积 7994.4亩,养蚕5921张,产茧 215.483吨,产值732.8644万元。近年来,栋川镇党委、镇政府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提质增效,科学发展”的方针,积极抢抓国家“东桑西移”的机遇,以招商引资为平台,依托蚕桑龙头企业,以实现蚕桑产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巩固提升老桑园,稳步发展新桑园,提高蚕桑综合效益。我镇充分发挥自然气候优势,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按照科学栽桑养蚕措施,连年组织发展蚕桑生产,蚕桑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目前,蚕桑产业已成为栋川镇的农民增收主要来源之一,已经形成了长寿村委会为核心,辐射带动龙岗、竹园、地角、蜻蛉、仁和、蛉丰村委会的蚕桑产业经济带。蚕桑产业的不断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产规模情况

全镇现有桑园面积7994.4亩,其中投产桑园面积5849.7亩。桑园主要分布在长寿、地角、龙岗、竹园、仁和、蛉丰、蜻蛉7个村委会。2011年全镇养蚕涉及10个村委会,64 个村民组,有桑园户870户,养蚕户783户,小蚕共育104户。2011年全镇养蚕5921张,产茧215.483 吨,均价34.01元,实现产值732.8644万元。

(二)2012年新栽桑落实情况

2012年县委、政府下达我镇新栽桑面积450亩,养蚕6800 张,产茧230吨,实现产值700万元。经过镇、村、组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现已落实新栽桑390亩,其中:龙岗村200亩,竹园村70亩,蛉丰120亩,其余正在落实,目前正在紧张有序开展新栽桑准备工作。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发展合力。镇村两级要高度重视,把加快蚕桑产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抓好组织实施,坚定不移地把蚕桑产业作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推进。为使蚕桑生产目标任务落到实处,镇党委、政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认真总结和吸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切实加强领导,推进栋川镇蚕桑产业发展,有效促进蚕桑种养模式的转变,推动蚕桑产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组建工作组实行挂村联系责任制,把蚕桑生产目标任务早安排、早落实,做到职责明确,工作到位,措施有力,真正把蚕桑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好。

(二)加大低产桑园改造力度,发挥桑园效益最大化。在巩固我镇现有桑园的基础上,坚持新栽和改造并重,充分发挥中低产桑园效益。每年选择群众栽桑养蚕积极性高、科技意识强的重点村组、重点大户,加大政策、资金、技术的协调扶持力度,对

中低产桑园进行有效改造,把典型示范作为推动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辐射和带动栋川镇蚕桑产业规模发展。

(三)强化为农服务意识,加强蚕桑生产技术指导。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向蚕农宣传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班,把技术送到蚕农手中。在养蚕的关键季节,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村组、深入农户,指导蚕农落实好各项关键管理措施。

(四)积极发挥蚕农合作组织作用,提高蚕桑生产组织化程度。要积极扶持发挥蚕农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大力开展生产的专业化服务和技术指导。鼓励蚕农专业组织进入种养、收购环节,使之成为连接加工企业与蚕农的有效途径和组织运行形式,提高蚕桑生产组织化程度。建立“蚕桑专业合作社”等新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积极为蚕农提供技术、信息、销售服务,增强抵御市场和自然风险能力,保护蚕农利益,延伸产业链,增加蚕农收入,提高蚕农积极性。

(五)积极争取资金项目,增强蚕桑产业发展后劲。认真对中低产桑园进行项目规划,争取各级进一步加大对蚕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在水源条件好的地块争取坝塘、沟渠、管网、蚕室配套,在水源条件差的地块,积极争取窖池配套,通过政府扶持一点,蚕农自筹一点,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改善桑园设施条件和饲养条件,为广大蚕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六)规范蚕茧市场,维护收购秩序。切实加大蚕茧市场监督和巡查管理力度,促进鲜茧收购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和有序化运

行,加大打击力度,依法查处蚕茧的违法经营行为。各村要积极组织广大蚕农与公司签订蚕茧交售合同,进一步规范蚕农的定单生产行为,维护好辖区内的鲜茧收购经营秩序。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少数村组干部对发展蚕桑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不平衡,新栽桑种植难度大。

(二)蚕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发展基础薄弱,影响了蚕桑产业的规模发展。

(三)蚕茧价格不稳定,波动较大,没有完善的价格风险防范机制,导致群众栽桑养蚕积极性不高。

(四)鲜茧收购市场管理不到位,依法打击查处蚕茧的违法经营行为力度不够。

(五)少数桑农对所栽的桑园管理粗放,重栽轻管,并间套种一些对桑树生长不利的作物,桑树成活率低下,导致整体效益差。

(六)蚕桑专业合作社功能发挥不明显,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蚕桑产业发展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合理的长效奖惩激励机制,激发镇、村、组干部群众栽桑养蚕积极性,确保蚕桑产业健康发展。

(二)加大对中低产桑园改造扶持力度,坚持新栽和改造并重,在提升中低产桑园效益的基础上,重点规模发展高产平田桑园,提高亩均经济效益,带动蚕桑生产全面发展。

(三)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重点打造示范村,扶持重

点户,把平田桑园规划布局在基础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组实施,凸显经济效益。

(四)建立蚕茧收购价格风险防范机制,确定鲜茧最低保护价,保护蚕农利益,解决蚕农后顾之忧。结合蚕农养蚕量和蚕茧交售量进行适当价格补贴,有效防止蚕茧流失。

栋川镇人民政府

蚕桑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探讨 篇4

蚕桑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探讨

作者:孙晓洋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5期

蚕桑生产曾经是我镇的一项传统副业,从桑园面积到蚕茧产量、总产值、亩产量、亩产值曾一度领先全区,曾经在地方农业经济中占领过主要地位,但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由于种种原因,我镇桑园面积、产量、产值均急剧下降,蚕桑这个曾经占领农业龙头经济地位的产业几乎陷入绝境。到了二十世纪末,桑园面积濒临灭绝,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精神,我们应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我镇的实情,在蚕桑重点村培植重点组、重点户,创建蚕业合作社,以茧站加蚕农的模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探索和推进蚕桑产业化经营,拟创建的模式为:

一、宣传发动

组建蚕业合作社是我镇蚕桑生产中的新生事物,为让广大干群在思想上认识蚕业合作社,镇组织分管领导、业务负责人,重点村支书、主任及养蚕重点户赴省内养蚕先进县市参观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之后利用媒体和座谈会进行宣传发动,使广大干群统一认识到创建蚕业合作社是产业化经营道路,是今后蚕桑摆脱困境,进入恢复、稳定发展的良性循环,再创辉煌的发展方向。

二、建立机制

蚕业合作社本着人社自愿,合同交售,二次分配,利益共享,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原则,制定蚕业合作章程,细化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责权,确保蚕业合作社的运行有章可行。按照章程建立合作社组织,设立社员大会、社员代表大会、合作社管理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代表由社员推荐或选举产生,任期一年,可选连任,每年召开两次社员大会,管委会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一般由7~9人组成,镇分管领导、农技站长、茧站负责人、重点村村委会主任、养蚕大户,做好以上基础工作后,蚕业合作社就可以召开成立大会了。

三、新建合作社的工作

建立蚕业合作社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产业化为导向的一种经济形式,其发展方向是确立以蚕桑为主导产业基础,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它是千变万化的市场,是千家万户的桥梁纽带。蚕业合作社是蚕桑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和手段,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形式达到提高蚕茧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蚕农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防止茧丝绸市场不稳定影响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

四、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蚕桑生产水平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蚕农是否掌握管桑养蚕科学技术是提高蚕桑生产效益的关键,蚕业合作社要定期给社员进行技术培训,传授规范化的管桑养蚕技术,并发放技术资料,还要定期走村串户,深入桑园、蚕室,做好面对面技术指导,有效地使蚕农管桑养蚕水平有所提高。

五、加大力度,推广实用新技术

蚕桑生产是传统骨干副业,粗放落后的生产经营制约发展,蚕桑生产要上台阶,就要实施农业三大攻尖工程。首先要选择优良桑蚕品种,要选择产量高、品质好的桑树品种,选用优质、好养、抗递性强、产量高的蚕种。其次要以省力化养蚕为重点,依靠科技提高竞争力,要全面推广大棚养蚕技术,努力减少劳动成本,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

六、利用产调机遇,培植养蚕大户

蚕桑的产业化离不开蚕桑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所以我镇要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积极宣传蚕桑生产的新机遇,引导农民发展蚕桑。镇政府要出台鼓励政策,凡栽植一定规模桑园的蚕农免费提供桑苗,养蚕达规模的农户免费提供蚕种,并以规模户为示范户,以示范户带动全镇的蚕桑生产。

七、严格考核机制,实行二次分配

对入社农户要按照合作社的章程规定,从桑园管理到小蚕共育,桑树摘芯和蔬菜、大蚕期管理及簇中管理几个方面进行考核,以考核的结果作为二次分配的依据,对合作社管理工作人员也要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是服务和管理工作,考核结果与报酬挂钩。合作社二次分配资金来源于干茧销售利润,鲜茧交售结束后,合作社农户核对售茧卡和发票,根据社员交训蚕茧的质量和平时考核结果分档确定分配标准,分配金额张榜公布,召开现场大会,当场兑现到社员手中,从而提高蚕农管好桑、养好蚕的积极性。

八、创建蚕业合作社产生的效果

立足调整促进蚕桑生产稳定发展 篇5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部分基层干部观念上的偏差,给蚕桑带来了新的冲击.淳安蚕桑要长远、稳定发展,就必须立足调整.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淳安蚕桑的结构调整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作 者:邵国庆 方旭东  作者单位:浙江省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 刊 名:蚕桑通报 英文刊名:BULLETIN OF SERICULTURE 年,卷(期): 32(4) 分类号:F307 关键词: 

蚕桑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篇6

1 我国蚕桑养殖业现阶段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我国蚕桑养殖业现阶段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有很多, 人力资源的衰竭和环境的严重污染都是挑战和问题。是由于关于我国蚕桑养殖业现阶段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三个方面包括我国的蚕桑养殖的桑园的种植面积在不断的减少, 严重的制约了蚕桑养殖的发展、我国目前的蚕桑养殖业的发展还没有足够的稳定来推进蚕桑养殖的发展以及新的蚕桑养殖工艺在传统的蚕桑养殖业中很难进行全面的有效的推进和发展。下面进行详细地阐述和分析。

1.1 我国的蚕桑养殖的桑园的种植面积在不断的减少, 严重地制约了蚕桑养殖的发展

我国近些年的发展重点是城镇化改造, 在这个改造过程中, 针对全局的考量, 征收土地的政策有效实施。在征收土地的过程中, 会给予农民一定数量的补偿。我国的大多数蚕桑养殖户都将自己的桑园换成了楼房或者是经济成果。伴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逐步兴起, 这一个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的桑园的种植面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正在不断地萎缩。桑蚕养殖的主要环节就是桑树的养殖, 没有了桑树, 桑蚕养殖也就无从谈起。对于蚕桑养殖户来讲, 没有桑树的蚕桑养殖面临着非常严峻地挑战。

1.2 我国目前的蚕桑养殖业的发展还没有足够的稳定来推进蚕桑养殖的发展

我国目前的蚕桑养殖存在着很大的波动, 但是这些波动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体现就是价格的不断波动。我国在2008 年后, 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的影响, 丝绸的市场价格一路走低, 这种现象给蚕桑养殖户了一个致命的打击, 严重影响了蚕桑养殖户的积极性。在现阶段的市场交易中, 干茧的买卖价格有了很大程度的下滑, 同时鲜茧的买卖价格也在不断的走低, 今年的价格是历年来的最低水平。虽然我国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地进行了相关的政策调整和市场导向, 但是价格的上升还是没有达到蚕桑种植户的期待价格。同时我国的蚕桑养殖的销售渠道相对单一和传统, 一旦出现蚕桑丰收的年景, 就会出现蚕桑种滞销, 导致养植户效益受损的状况。单一的销售渠道很容易让蚕桑养殖户出现被动。这样就提高了蚕桑养殖户的风险。现阶段我国的蚕茧的价格还没有很好的议价体制, 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优质蚕茧没有卖出合理的价格, 形成了一种蚕桑养殖户重量不重质的局面, 导致了我国的蚕茧质量逐年下降, 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蚕桑养殖的发展。

1.3 新的蚕桑养殖工艺在传统的蚕桑养殖业中很难进行全面的有效地推进和发展

我国目前的蚕桑养殖还是延续了我国的传统蚕桑养殖工艺和技术, 阻碍了蚕桑养殖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蚕桑养殖技术已经到了引进先进的技术并且进行发展和创新的阶段。但是我国的蚕桑养殖从业者大多是农村的妇女, 文化程度不高, 没能很好地接受先进技术和养殖方法的培训。并且在很多时候抵触先进的蚕桑养殖技术和工艺。大多数的蚕桑养殖户不愿意冒险实采用新的技术, 而是采取原有的种植技术来保障最低收益。同时蚕桑养殖的最新工艺和技术还需要经过更多地实践来验证其可操作性, 这样才能赢得蚕桑养殖户的认可, 这一过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强调的是, 我国的大棚养殖技术的发展, 导致了蚕桑养殖户放弃蚕桑养殖, 追求收益更好地大棚种植, 这样就更加不利于我国蚕桑养殖的发展和未来的前景。

2 我国蚕桑养殖业中有效拓展蚕桑产业链的措施

关于我国蚕桑养殖业中有效拓展蚕桑产业链的措施的阐述和分析, 文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传统的蚕桑养殖业要不断地引进先进的蚕桑养殖技术, 用最科学和有效的方式进行蚕桑养殖。第二个方面是在蚕桑养殖的发展过程中, 要将之与相关的香菇种植产业结合, 并发展壮大, 努力拓展蚕桑养殖的产业链。第三个方面是我国的蚕桑养殖业要将桑芽的资源与市场形势相结合, 将现有的小规模生产转变成为大市场的生产。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2.1 传统的蚕桑养殖业要不断地引进先进的蚕桑养殖技术, 用最科学和有效的方式进行蚕桑养殖

我国的蚕桑养殖户要想追求更好地发展, 必然要接受并且发展最新的蚕桑养殖技术。我国的政府一方面要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 鼓励蚕桑养殖户进行新技术的蚕桑养殖, 只有蚕桑养殖户在新技术的带动下, 有了更好的收益, 才会主动地进行推广和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的政府要让更多的相关专家到蚕桑养殖户中间去帮助蚕桑养殖户解决办法, 传授经验和技术。

2.2 在蚕桑养殖的发展过程中, 要将之与相关的香菇种植产业结合, 并发展壮大, 努力拓展蚕桑养殖的产业链

桑枝是生产香菇的一种重要的基质, 在进行蚕桑养殖的同时, 还可以拓展产业链, 进行香菇生产。将修剪下来的多余桑枝进行粉碎, 再进行简单地调配, 这样便可以种植香菇了。香菇营养价值高, 口味香醇, 价格高, 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对于蚕桑养殖户来说, 利用废料种植香菇, 可以让他们在固定收入之外, 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

2.3 我国的蚕桑养殖业要将桑芽的资源进行市场化的运作, 将现有的小规模生产转变成为大市场的生产

现如今桑芽的利用率几近为零, 市场前景巨大。现阶段, 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越来越高, 绿色健康的蔬菜深受人们的欢迎。桑芽的营养丰富, 富含氨基酸、有机酸、酚类、维生素、胡萝卜素、黄酮化合物等多种人体必需的物质以及钙、铁、锌、锰等人体必需的元素, 尤其对于“三高”人群, 具有很好的养生作用, 因而受到了广泛地欢迎。目前已有部分蚕桑养殖产业将桑芽生产纳入其产业链, 生产出的桑茶远销海内外。由于其独有的功效,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价格也不断走高, 真正的将小生产转化成了大市场。

参考文献

[1]费洪标, 潘新平, 吴志勇, 等.做优做强产业链提升传统蚕桑产业—桐乡市石门镇东池村蚕桑产业发展的启示[J].中国蚕业, 2013 (1) :78-80.

[2]韦素萍.浅议广西蚕桑产业链存在的突出问题[J].广西蚕业, 2012 (3) :64-67.

[3]张小英, 朱丽君, 蔡和平.延伸蚕桑产业链提高蚕桑经济效益[J].蚕桑通报, 2011, 42 (2) :58-60.

[4]余长香.拓展蚕桑产业链提高蚕桑养殖效益[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22) .

蚕桑办工作总结与工作计划 篇7

蚕桑产业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蚕桑办的指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关心、支持帮助下,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深入学习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一切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民主法制进万家”活动;深入开展学习《六个“为什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这个主题,办公室广大干部职工通过学习实践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统一了思想认识,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对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桑农增收、产业增效,推广蚕桑新品种、新技术为工作重点,促进我县蚕桑产业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对康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篇8

1 康县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

康县蚕桑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 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整县核桃, 南茶北桑”战略和“把好的做大, 把大的做强, 整体推动, 重点突破”的产业开发思路, 一直坚持一手抓基地建设, 一手抓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之路, 全县27个乡镇中已有12个乡镇发展蚕桑, 桑园面积累计2 133.33 hm2, 256个村1.2万户蚕农从事栽桑养蚕。受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影响, 全县蚕桑基础设施和桑园遭受严重损失, 2008年6月1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视察陇南灾情, 鼓励大家多养蚕, 积极搞好生产自救, 极大地鼓舞了蚕桑队伍和广大蚕农, 在大灾之年和恢复重建的近3年中仍取得了养蚕1万张, 产茧290 t, 农民茧款收入达500多万元, 全县新发展重点村20个, 能人大户100户, 累计修建“3+1”大棚103座, 新建标准共育室3处的好成绩。

全县分为中部、北部、南部、发展栽桑养蚕的占2/3, 北部和中部, 县有蚕桑技术服务中心, 乡有6个基层蚕桑站, 重点村还配有村级技术员, 16个养蚕重点乡镇配有蚕桑专干 (不包括站人员) , 全县共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4名跟随服务, 其中副高1名, 中级10名, 初级38名, 在新一届中心领导的带领下, 逐步完善了县、乡、村3级服务网点, 真正服务了农民, 方便了蚕农, 为当地的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近年来, 在省、市、县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以及多方的学习探索, 成功地引进了山东省“3+1”塑料大棚养蚕的开发模式, 在小蚕共育上全面推广了先进科学的袋收蚁技术, 凡是大棚养蚕的农户全部采用方格簇自动上簇法, 1~3张的推广省力化蚕台, 打破了许多传统经营方式, 在栽桑养蚕效益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新建标准化催青室1座, 共育小蚕发放点20处, 烘茧灶6付, 全自动烘茧机3套, 茧库约2 000 m2, 消毒池150座, 建成年产方格簇10万片、大蚕网5万张的蚕药具加工厂1座, 龙头企业、2 400绪自动缫丝厂1座, 年加工干茧逾100 t, 生产白厂丝50 t, 产值超过300万元。蚕药具销售点在各站全部配齐, 基本上健全了与蚕桑产业开发相配套的基础设施, 使全县产业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省力化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2 蚕桑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受地域和文化条件的影响

康县前些年被国家列为贫困县之一, 山大沟深, 住户分散, 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 虽然蚕桑产业已有了空前发展, 但仍面临较多困难:一是多数农村人口文化低, 蚕农认识不够, 只顾眼前利益, 根本没有长远打算, 更谈不上有市场风险意识, 价高栽桑养蚕, 价低砍桑弃养。二是发展不平衡, 容易满足现状, 接受新技术慢, 受传统习惯影响较深。部分新区和落后偏远地区农户仍然采用广种薄收的种粮习惯, 在养蚕上搞粗放型分散经营, 尤其对桑园和蚕药具方面投入小, 养蚕时嫌多, 嫌麻烦, 卖茧时, 嫌茧少, 钱少, 不见花, 不挣钱。

2.2 蚕桑产业主导地位不明确

受茧丝绸行情下滑的影响, 发展好的强村, 大户越干越有势头, 而占相当部分的小户则采取副业, 小打小闹, 甚至给大户“泼凉水, 拉后腿”, 故意刁难技术员, 有看样学样的习惯, 一哄而上, 近年来有走回头路的趋势。

2.3 蚕桑面积萎缩严重

受“5·12”地震重建影响, 多数村和民房无法居住, 亟需整村搬迁。此外, 还有灾后重建的启动和新农村建设, 使重点乡镇的川、坝、桑园整块建房、修路, 桑园面积出现严重萎缩, 据统计, 2011、2012年是考验蚕桑产业的关键年, 桑园面积减少2/3, 养蚕也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2.4 劳动力素质低

近年来, 年轻人员外出劳务, 留在家里的多为老人和儿童, 造成共育点人员缺少, 工价上涨, 给各共育网点带来了很多困难, 严重制约着小蚕质量。

2.5 企业追求效益, 加剧企业与农户的矛盾

企业只顾追求效益, 为降低原料成本, 在收茧中出现压级压价, 扣除次茧水分等, 致使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矛盾升级, 阻碍了蚕桑产业的发展。

2.6 蚕桑队伍人员技术差别大

由于工作不平衡, 分工不细致, 导致出现奖罚不分明现象, 内部管理机制落后。个别职工的自身素质较低, 道德修养上不求上进, 有混日子现象。

3 蚕桑产业发展对策

(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抢抓“东桑西移”的有利机遇, 以市场为导向, 科技为依托, 产业化建设为载体, 优化产业布局, 突出基地建设规模, 强化技术服务, 促养蚕, 提效益, 结合康县提出的特色战略为指针, 紧紧围绕龙头企业增效, 农业增产, 农民增收的步伐, 以“3+1”模式和科技推广为突破口, 强化内部责任管理, 提高科技队伍的自身素质[1,2]。

(2) 按照省、市、县“抓基地把龙头做大做强, 抓科技大品牌做深做精”的思路, 努力实现蚕桑产业的四大转变, 即由“副业”向“主业”转变, 由分散向集中转变, 零星向密植建园转变, 由千家万户向强村大户转变。让蚕桑产业在康县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的一项主导产业, 号召全县大力开发, 用5~10年时间, 集中人力、财力、物力, 在中北部新建立高标准桑园2 000 hm2, 发展能人大户1 000户, 建立大棚2 000座, 突破养蚕2万张, 产值达3 000多万元, 使蚕桑产业真正成为康县的一项为民增收、财政增税、企业增效、既能富民又能富县的主导支柱产业。

(3) 首先让全县职工内部做好4个到位:一是每个职工的技术服务到位;二是各种目标管理的责任到位;三是乡、村、户服务配合的衔接到位;四是争取上级对奋斗一线的职工奖罚落实到位。其次主抓6个动:一是发动。每个职工认真抓好每年每季的宣传发动, 利用广电、光盘、发资料、办板报等多种手段, 大搞宣传发动;二是推动。积极配合各级行政力量的推动, 经常向各级行政部门汇报, 争取行政部门支持和推动蚕桑事业;三是调动。即政策调动, 以学习和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全区, 因地制宜, 结合实践, 制订出扶持惠农和奖罚政策来调动广大蚕农的积极性;四是牵动。即科学牵动, 按高起点、高标准、高规范的要求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 以质量求生存, 效益促发展的目标牵动发展;五是带动。用典型带动, 通过每年的扶持和鼓励, 从而筛选一批有条件的大户协助办点示范, 来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户来实现规模效益, 达到以点带面, 整片开发, 向强村大户逐步过渡;六是驱动。即利益驱动, 在蚕桑产业的后续发展上多开发渠道, 实行粮桑套种、桑菜间做, 用桑枝开发食用菌等的附加值。经过长期努力, 初具规模, 从而走规模化、省力化、科学化的致富道路[3,4]。

参考文献

[1]余海军, 刘国琴, 汪黑铁.新时期歙县蚕桑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5) :392-393.

[2]叶发忠, 孙凤柱.金寨县茧丝绸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7) :376-377.

[3]黄德辉, 孙家羿, 王磊, 等.安徽蚕桑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14) :6117-6118.

蚕桑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篇9

一、太和镇概况

太和镇地处铜梁、潼南、合川三县交界处,是合川西北部的丝绸特色镇、蚕桑大镇,2001年被重庆市列为小城镇建设示范镇,2003年被重庆市列为“百镇工程”镇,距合川主城区35公里。太和自古商贾云集、商贸活跃,近代商贸尤以蚕桑丝绸见长,是周边17个乡镇的物质集散地和交易场所。

太和镇幅圆面积为156.71平方公里,辖36个村,共261个合作社,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8.7万人,全镇劳动力33885人。涪江水域穿镇而过,全镇地貌为浅丘地和河滩台阶地,属遂宁母质土壤,土地肥沃。本镇耕地面积62033亩,其中土面积35392亩,25度以上的坡耕地为7545亩,水域面积15294亩。至2002年,本镇完成第一期征地175000M2的丝绸工业园区,发展桑树953万株,共8720.5亩,现有投产桑约4000亩,且桑树品种多,良桑程度较高,全年四季可养蚕1万张,可产茧23吨。

二、太和镇蚕桑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随着我国加入WTO,美国、欧洲、印度、日本、韩国及东南来等丝绸消费逐年取消丝绸关税壁垒及纺织品配额;西部开发,退耕还林,东桑西移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设启动,也为本镇蚕丝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国内发展机遇。

太和镇是重庆最适宜蚕桑生产的地区,有丝绸生产传统习惯,是承担“百万担优质茧”工程镇。镇内有两家丝绸产业的龙头企业和重庆乡镇企业示范园区—太和丝绸工业园和聚龙蚕业发展公司。至2006年,已建成基地村14个,基地社108个,基地规模达7000亩,桑树953万株,养蚕1万张,产优质鲜茧23吨,茧款收入420.7万元。其中新建桑园1300亩已初具规模,培育10亩以上业主20户。

良好的科研机构支撑。西南农大已多次来本镇讲授桑树栽培及养蚕技术,并基本形成地、人物三落实,有科研物质基础,2001年试行“一步成园”和纸板方格簇上簇,已取得阶段性突破,蚕农特别是现代业主接受面广、影响深远,有科技推广基础。

健全的服务体系。本镇已建立蚕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蚕桑技术学校,每村有专职蚕桑技术员,可保证栽桑养蚕新技术的推广。

优质茧销售有市场。本镇缫丝能力达3万绪,需大量优质茧原料。聚龙公司与蚕农订有茧收购合同,制定了最低保护价收购价格,走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实施了“价外补贴”和“二次返利”政策,蚕农思想稳定,市场销售无忧。

三、太和镇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规模较小。目前,全镇形成规模养蚕,初见效益的村只有石垭村、二桥村、盐溪村、菱角村、楼房村等五个村。一季饲养3张蚕种以上的农户占全镇蚕农的10%,缺乏规模效益。二是业主推进进程迟缓。现虽有业主20多户,但年均养蚕20张以上的只有4户。三是桑树嫁接还不够普及。全镇从2001年开始发展桑树953万株,其中已嫁接的不足70%。四是市场秩序较乱。目前,由于蚕茧市场管理缺位,相关政策落实难以到位、市场准入把关不严以及对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打击乏力,一证多点、无证收购现象较为普遍,使得蚕茧收购难以体现优质优价和劣质劣价。五是经济效益较差。我镇30%的桑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发展的多边桑、低产桑,桑叶产量、质量不高,亩桑产茧量低,经济效益难以提高,新桑园由于投入资金少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嫁接改良率低,难以发挥作用。与此同时,还存在着发展滞后,技术落后,推广乏力等问题。

四、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及建议

1、政府转变职能。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本着“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大力整治、改善、发展软硬环境,以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为优质茧基地建设提供广阔的空间。

2、建立桑蚕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桑蚕的发展,办好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桑蚕产业化。抓好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提升桑蚕科技含量,带动桑蚕产业化,带动桑农致富。围绕桑蚕办工业,办好工业促桑蚕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工厂”的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走产业化道路,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企业与蚕农结成鱼水关系,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农工贸一体化,规范市场秩序,进行有序的市场竞争。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将优质茧基地建设落到实处,加强镇情和蚕桑发展的宣传必不可少,将基地建设方案及目的、意义宣传到田间院坝,使致富前景家喻户晓,激发农户的建园热情。只有广大农户自觉接受和参与优质茧基地,基地建设才有落实的土壤。

4、推进业主示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农业产业化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培育蚕桑业主,就是培育优质茧基地的个体规模。规模出管理,规模出效益,方可充分体现产业化的竞争和效益优势。

5、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为基地建设铺路搭桥。根据渝委发[2003]6号文件精神,充分享受用活“百镇工程”的土地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土地置换,整治和流转的新途径。

6、实施科技兴蚕战略,提高基地建设科技含量。充分发挥“太和蚕桑技术学校”的科技力量,普及和推广规模养蚕实用技术,做到人人会栽桑、会嫁接、会修枝整形、会病虫害防治。大力推广蚕室蚕具集体消毒,小蚕共育、棚架蚕台育和纸板方格簇具等先进技术。

7、加大技改力度,实现贸工农一体化。大力发展“聚龙蚕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镇内缫丝企业,加强技改力度,加强优质茧基地与公司企业对接,形成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条,走好“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促进蚕桑丝绸产业的和谐发展。

8、强化技术队伍、服务网络的建设。搞好生产技术配套服务,实施科技兴蚕,提高单产,提高质量,提高效益,关键要有一支过硬的科技队伍和结实的服务方式。当前加强蚕桑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重点是抓好镇(乡)、村、社三级网络的健全和完善,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改善服务质量,配套相应的政策措施,解决好报酬,确保蚕桑生产技术服务不断档、不脱节。

上一篇: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下一篇:核舟记专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