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规范(共9篇)
一、步骤和方法
1样品采集
1.1按照国家采样规定,每件样品采集200克。
1.2采集样品需在无菌操作下,用已灭菌的镊子、匙、试管、剪子等工具进行。
1.3采集样品后要及时做微生物检验,一般不超过3小时。
2样品检验
2.1大厦一般只做常规化验,即杂菌总数、大肠菌群测定。
2.2所用培养基和试剂为:70%浓度的酒精、0.85%盐水(可自行配制,定量分装玻璃瓶和试管内,灭菌后方可使用)、快速检验纸片。
3冷荤、冷饮食品检验操作步骤
3.1将检样25G(或25ML)剪碎或捣碎放于含有225ML灭菌盐水中,经过振摇为1:10的均匀稀释度。
3.2用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试管中,振摇混合均匀为1:100的稀释度。
3.3按以上操作程序,做10倍递增的稀释液,每递增一次,即更换一次1ML灭菌吸管。
3.4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分别移入细胞总数检验纸片内。
3.5将检验纸片置于37℃温箱内培养24小时后取出。
3.6计算检验纸片内菌落数目,将菌落数目乘以稀释倍数,即得到每克样品所含杂菌总数。
3.7检验纸片与对照相同,出现紫色或紫红色菌落,但纸片颜色不变为大肠菌群阳性;纸片变蓝但无紫红色菌落为大肠菌群阴性。
3.8检验纸片出现紫红色菌落且周围有黄圈;或纸片出现红、黄、蓝三种混合色;或纸片变蓝出现紫红色菌落均为大肠菌群阳性。
4餐具检验操作步骤
4.1将检验纸片用灭菌生理盐水浸湿后,立即贴于碗、盆、杯等餐具内侧表面,30秒后取下,放入灭菌塑料袋内。
4.2将检验纸片用灭菌生理盐水浸湿后,立即抹拭筷子进口端约5CM处(筷子以5支为一件样品检验),放入灭菌塑料袋内。
4.3将检验纸片置于37℃温箱内培养15小时后取出。
4.4检验纸片保持青紫色或淡绿色为阴性;纸片出现紫红色菌落且周围有黄圈为阳性。
5检验员填写《食品检验报告单》、《物表涂抹微生物检验报告单》,并拟定检验报告。
二、质量标准
1洗刷:按清洗、消毒、洗涤、清洗、擦干的程序进行。
2分类:分别用报纸包起来待干燥消毒。
3消毒:在120℃干燥箱内消毒40分钟。
屠宰检疫合格的标准:一是无规定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二是符合农业部规定的相关屠宰检疫规程要求;三是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检测结果应符合要求。
2官方兽医在屠宰动物入场时应当监督查验的内容
首先查证验物,查验入场动物的检疫证明和佩戴的畜禽标识;其次是询问货主或承运人,了解动物运输途中有关情况;第三是临床检查,检查动物群体的精神状况、外貌、呼吸状态及排泄物状态等情况;最后是监督消毒,监督货主在卸载后对运输用具及相关物品进行消毒。
3屠宰检疫相关记录的保存时间
屠宰检疫记录应当保存12个月以上,其中牛屠宰检疫记录要保存10年以上。
4生猪屠宰检疫
4.1生猪屠宰检疫的检疫对象生猪屠宰检疫的对象为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炭疽、猪丹毒、猪肺疫、猪副伤寒、猪II型链球菌病、猪支原体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丝虫病、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等13种动物疫病。
4.2生猪屠宰后,应当对哪些组织脏器进行检疫生猪屠宰后,应当对头蹄、体表、内脏(心脏、肺脏、肝脏、脾脏、胃肠)、胴体(支气管淋巴结、肝门淋巴结等)和旋毛虫进行检疫,然后对上述检疫情况进行复检。
4.3对生猪屠宰后的旋毛虫应当如何检疫应分别取左右膈肌各30 g左右,与胴体编号一致,撕去肌膜,感官检查后再镜检作出判断。
5牛屠宰检疫
5.1牛屠宰检疫的检疫对象牛屠宰检疫的对象为口蹄疫、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炭疽、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日本血吸虫病。
5.2牛屠宰后,应当对哪些组织脏器进行检疫应当对牛的头蹄、内脏(心脏、肺脏、肝脏、胃肠、脾脏、肾脏、子宫和睾丸等)、胴体(包括淋巴结)进行检疫,然后对上述检疫情况进行复检。
6羊屠宰检疫
6.1羊屠宰检疫的检疫对象羊屠宰检疫的对象是口蹄疫、痒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炭疽、布鲁氏菌病、肝片吸虫病、棘球蚴病。
6.2羊屠宰后,应当对哪些组织脏器进行检疫羊屠宰后,应对头、蹄、内脏(心脏、肺脏、肝脏、胃肠、脾脏、肾脏等)、胴体(含淋巴结)进行检疫,然后对上述检疫情况进行复检。
7家禽屠宰检疫
7.1家禽屠宰检疫规程的适用对象家禽屠宰检疫规程适用于鸡、鸭、鹅以及鹌鹑、鸽子等禽类。
7.2家禽屠宰检疫的检疫对象家禽屠宰检疫的对象是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禽白血病、鸭瘟、禽痘、小鹅瘟、马立克氏病、鸡球虫病、禽结核病。
7.3家禽屠宰后,应当对哪些组织脏器进行检疫家禽屠宰后,应当进行屠体检查(体表、冠和髯、眼、爪、肛)和内脏器官抽检(包括皮下、肌肉、鼻腔、口腔、喉头和气管、气囊、肺脏、肾脏、腺胃和肌胃、肠道、肝脏和胆囊、脾脏、心脏、法氏囊和体腔等),最后对上述检疫情况进行复检。
7.4家禽屠宰检疫的抽检比例日屠宰量在1万只以上(含1万只)的屠宰场,按照1%的比例抽样检查,日屠宰量在1万只以下的抽检60只。抽检发现异常情况的,应适当扩大抽检比例和数量。
7.5家禽屠宰检疫中的法氏囊(腔上囊)检查检查有无出血、肿大等,剖检有无出血、干酪样坏死等。
7.6家禽屠宰检疫中的体腔检查检查内部清洁程度和完整度,有无赘生物、寄生虫等,检查体腔内壁有无凝血块、粪便和胆汁污染及其他异常等。
8生猪屠宰产品
生猪屠宰产品是指生猪屠宰后的胴体、头、蹄、尾、皮张和内脏。
8.1生猪屠宰产品中应当判定为不合格肉品的种类《生猪屠宰产品品质检验规程》(GB/T17996-1999)规定了生猪屠宰产品中应当判定为不合格肉品的有:放血不全、白肌病、白肌肉(PSE肉)、黄脂、黄脂病、黄疸、骨血素病(卟啉症)、种公母猪、晚阉猪,(患)有脓毒症、尿毒症、急性及慢性中毒、全身性肿瘤、过度瘠瘦及肌肉变质、高度水肿的病猪及其产品,特定病变的组织器官(局部化脓、创伤部分;皮肤发炎部分;严重充血与出血部分;浮肿部分;病理性肥大或萎缩部分;钙化变性部分;寄生虫损害部分;非恶性局部肿瘤部分;带异色、异味、异臭部分及其他有碍食肉卫生部分)。
8.2在生猪屠宰肉品品质检验中,发现放血不全的肉品的处理放血不全的肉品应根据病变程度分别作处理:
8.2.1全身皮肤呈弥漫性红色,淋巴结淤血,皮下脂肪和体腔内脂肪呈灰红色,以及肌肉组织色暗,较大血管中有血液滞留的,连同内脏一起作非食用或销毁处理。
8.2.2皮肤充血发红,皮下脂肪呈淡红色,肾脏颜色较暗,肌肉组织基本正常的,在高温处理后可出厂(场)。
8.3在生猪屠宰肉品品质检验中,发现白肌病的肉品的处理白肌肉是指受到应激反应的猪屠宰后色泽呈苍白、灰白或粉红色,质地松软,有肉汁渗出的肉。主要特征为半腱肌、半膜肌和背最长肌显著变白,质地变软,且有汁液渗出。白肌病的肉品应根据病变程度分别作处理:
8.3.1后肢肌肉和背最长肌见有白色条纹和条块,或见大块肌肉苍白,质地湿润呈鱼肉样,或肌肉较干硬,晦暗无光,在苍白色的切面上散布有大量灰白色小点,心肌也见有类似病变的,其胴体、头、蹄、尾和内脏全部作非食用或销毁处理。
8.3.2局部肌肉有病变,经切检深层肌肉正常的,割去病变部分后,经高温处理可出厂(场)。
8.4在生猪屠宰肉品品质检验中,发现黄脂、黄脂病和黄疸的肉品的处理黄脂、黄脂病和黄疸的肉品应根据病变程度分别作处理:
8.4.1仅皮下和体腔内脂肪微黄或呈蛋清色,皮肤、黏膜、筋腱无黄色,无其他不良气味,内脏正常的肉品,可以不受限制出厂(场)。如伴有其他不良气味,应作非食用处理。
8.4.2皮下和体腔内脂肪明显发黄乃至呈淡黄棕色,稍浑浊,质地变硬,放置一昼夜后黄色不消退,但无不良气味的,脂肪组织作非食用或销毁处理,肌肉和内脏无异常变化的,可不受限制出厂(场)。
8.4.3皮下和体腔内脂肪、筋腱呈黄色,放置一昼夜后,黄色消失或显著消退,仅留痕迹的,可不受限制出厂(场);黄色不消失的,应作为复制原料肉利用。
8.4.4黄疸色严重,放置一昼夜后,黄色不消失,并伴有肌肉变性和苦味的,胴体和内脏应全部作非食用或销毁处理。
8.5家畜屠宰时必须摘除“三腺”“三腺”是指甲状腺、肾上腺和病变淋巴结。甲状腺和肾上腺都含有激素,误食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病变淋巴结中可能含有大量细菌,不宜食用,家畜屠宰工艺和肉品品质检验均要求摘除“三腺”。
8.6生猪屠宰品质检验结果登记需记录的内容每天检验工作完毕,要将当天的屠宰头数、产地、货主、宰前检验和宰后检验的病猪及不合格产品的处理情况进行登记备查。
9牛羊屠宰产品
牛羊屠宰产品主要包括牛羊屠宰后的胴体、内脏、头、蹄、尾以及血、骨、毛、皮。
9.1牛羊屠宰产品中应当判定为不合格肉品的种类牛羊屠宰产品中应当判定为不合格肉品的种类有:创伤性心包炎、神经纤维瘤、牛的脂肪坏死、骨血素病(卟啉沉着症)、白血病、种公牛和种公羊,患有脓毒症、尿毒症、急性及慢性中毒、恶性肿瘤、全身性肿瘤、过度瘠瘦及肌肉变质、高度水肿的病畜及其产品,以及特定病变的组织和器官(局部化脓;创伤部分;皮肤发炎部分;严重充血与出血部分;浮肿部分;病理性肥大或萎缩部分;变质钙化部分;寄生虫损害部分;非恶性肿瘤部分;带异色、异味及异臭部分;其他有碍食肉卫生部分)。
9.2在牛羊屠宰肉品品质检验中,发现有创伤性心包炎的肉品的处理根据病变程度分别作处理:一是心包膜增厚,心包囊极度扩张,其中沉积有多量淡黄色纤维蛋白或脓性渗出物、有恶臭(胸腹腔中均有验证),且膈肌、肝、脾上有脓疡的,应全部作非食用或销毁处理;二是心包极度增厚,被绒毛样纤维蛋白所覆盖,与周围膈肌、肝发生粘连的,在割除病变组织后,经高温处理可出厂(场);三是心包增厚,被绒毛样纤维蛋白所覆盖,与膈肌和网胃愈着的,将病变部分割除后,可不受限制出厂(场)。
9.3在牛屠宰肉品品质检验中,发现有神经纤维瘤的肉品的处理牛的神经纤维瘤首先见于心脏,当发现心脏四周神经粗大如白线,向心尖处聚集或呈索状延伸时,应切检腋下神经丛,并根据切检情况,分别作处理:一是见腋下神经粗大、水肿呈黄色时,将有病变的神经组织切除干净,肉可作为复制加工原料;二是腋下神经丛粗大如板,呈灰白色,切检时有韧性,并生有囊泡,在无色囊液中浮有杏黄色的核,这种病变见于两腋下,粗大的神经分别向两端延伸,腰荐神经和坐骨神经均有相似病变,这类肉应全部作非食用或销毁处理。
9.4在牛屠宰肉品品质检验中,发现脂肪坏死的肉品的处理在肾脏和胰脏周围、大网膜和肠管等处,见有手指大到拳头大的,呈不透明灰白色和黄褐色的脂肪坏死凝块,其中含有钙化灶和结晶体等,先将脂肪坏死凝块修割干净,肉可不受限制出厂。
9.5在牛羊屠宰肉品品质检验中,要对病畜及其产品全部作非食用或销毁处理的几种情况检验过程中发现有脓毒症,尿毒症,急性及慢性中毒,恶性肿瘤、全身性肿瘤,过度瘠瘦及肌肉变质、高度水肿的情况时,要对病畜及其产品全部作非食用或销毁处理。
9.6在牛羊屠宰肉品品质检验中,应将病变的局部或全部作非食用或销毁处理的几种情况检验过程中发现有局部化脓,创伤部分,皮肤发炎部分,严重充血与出血部分,浮肿部分,病理性肥大或萎缩部分,变质钙化部分,寄生虫损害部分,非恶性肿瘤部分,带异色、异味及异臭部分和其他有碍食肉卫生部分的情况时,应将病变的局部或全部作非食用或销毁处理。
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
将于2008年6月1日起实施的新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时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此次新版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是由卫生部与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在1996年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新标准还明确,以下情况可使用食品添加剂:保持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贮藏。
卫生部还将根据食品添加剂风险评估的原则以及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要,对《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进行名单增补和使用要求调整,保障公众食品安全。
《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
5月1日起实施
2008年5月1日,由卫生部组织制定的《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开始施行。食品营养标签是食品标签的重要内容,它显示了食品的营养特性和相关营养学信息,是消费者了解食品营养组分和特征的主要途径。为指导和规范食品营养标签的标示,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食品,促进膳食营养平衡,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和身体健康。
打包盒上也需贴QS标识
从今年1月1日起,塑料袋、快餐盒、一次性口杯等用具,如果没有通过质量安全认证,并印上“QS”标识,将不准用于装食品。
【相关链接】
“QS”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食品准入制质量安全标志。它既是产品进入市场销售的“入场券”,也是市民辨别食品质量安全与否的重要凭证。
首批列入须贴“QS”标志的食品接触材料中,涉及包装、容器、工具等39个品种。其中包括饮用水桶、零售食品包装袋、方便面袋、膨化食品袋、一次性餐饮具、塑料奶瓶、儿童餐具和学生餐具等产品。
上海市质监部门专家提醒:消费者购买食品或装食品的塑料包装、容器、工具时,要认明包装上的“QS”标志;食品加工企业如果使用没有“QS”认证的包装袋,将被处以5~20万元的罚款。
时令安全
每年4~5月是蚕豆大量上市的季节,蚕豆性味甘平,有健脾利湿的功效,特别适合脾虚腹泻者食用。但蚕豆不可生吃,也不可多吃,以防腹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少数人食蚕豆后,会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也就是俗称的“蚕豆黄病”,应尽快送医院救治。
安全问答
如何安全卫生地食用鸡蛋?
* 在4℃或更低的温度下储存。
* 使用时应保持蛋的冷却状态,根据需要取出适当数量的鸡蛋。
* 熟鸡蛋应及时在10℃以下冷藏储存。
* 鸡蛋应加热至蛋黄和蛋白全部凝固不流动时为止。
* 炒蛋:在120℃的加热体表面上放置1分钟。
* 煮蛋:在沸腾的水中煮5分钟。
* 煮嫩蛋:在沸腾的水中煮1分钟。
* 单面煎蛋:在120℃的加热体上放置7分钟,盖上盖放置4分钟。
* 双面煎嫩蛋:在120℃的加热体上一面煎3分钟,另一面煎2分钟。
* 储存时不应清洗鸡蛋,烹调前可略洗一下。
* 自制蛋类食品如蛋糕、色拉、冰淇淋和蛋类饮品时,应用经过消毒的鸡蛋。
* 在加工蛋和蛋类食品前后都要用热的肥皂水或洗手液洗手。
产品检验规范
编制王 冬 卫
审核朱 卫 强
批准
受控状态发 放 号持 有 者
2009—01—01 发布2009—01—01 实施 杭州格雷特机电有限公司限公司 发布
产 品 检 验 规 范
第一部分:总则
Q/GLT.QJ 300.1-2009
1.主题内容与使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原辅材料、外购外协件、生产过程中产品和产成品的检验和试验。本规程适用于公司原辅材料进货检验、外购外协件、生产过程检验和成品出厂检验。2.职责
2.1技术部负责编制原辅材料、生产过程产品和产成品检验规程。
2.2品质部负责原辅材料进货检验、外购外协件、生产过程产品检验和成品的出厂检验。3.检验程序
3.1原辅材料、外购外协件采购产品、生产过程产品、成品出厂检验应按本规程的要求,经品质部检验/验证合格后方可入库或使用。3.2原辅材料、外购外协件进厂,由品质部首先检查供方提供的合格证或检验报告或质量保证单,如无以上合格证明之一时,品质部不予进货检验,特殊情况要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合格证明检查符合要求后,可按后述程序进行检验或验证。
3.3生产过程中半成品、成品的检验或试验,应按后述程序进行检验或验证。3.4抽样组批
3.4.1供检查用的样本应从检查批中随机抽样,样本在产品结构、工艺水平、性能要求等方面对抽查产品具有代表性。
3.4.2原辅材料、外购外协件进货检验或验证:由同一品种规格、同一供方生产的同批原材料、外购外协件组成。
3.4.3生产过程中产品检验的检查批由同一机台生产的同一产品组成一个批量。3.4.4成品出厂检验的检查批由同一机台生产的同一产品组成;非同一机台生产的产品组成的检查批,应加倍抽样检验。3.5抽样规则
原辅材料、外购外协件、生产过程中产品、成品检验的抽样规则,按后述程序的规定进行。3.6判定原则
产品经检验测试后,如有一个项目不合格时,应剔除不合格品,再从同批产品中抽取双倍数量的试样,就不合格项目进行检验,如第二次检验仍不合格时:原辅材料、外购外协件产品,则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生产过程中产品和成品,则应100%检验,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4.记录
4.1质量记录应真实反映产品质量情况,质量记录填写应及时、真实、内容完整、字迹清晰,不得随意涂改。
4.2质量记录一般不允许更改。如因笔误或计算错误要修改原数据,应采用单杠划去原数据,在其上方写上更改后的数据,加盖或签上更改人的印章或姓名、日期。
4.3质量记录的表式、内容和保存期,应按《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规定执行。
原辅材料、外购外协件进货检验规范
原辅材料、外购外协件进货检验规范
生产过程检验规范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9分)
1.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___6~8_____的条件下进行。
2.ELISA的洗涤目的是洗去反应液中没有与固相_ 抗原______或__抗体_____结合的物质以及反应过程中___非特异性_____吸附于固相载体的干扰物质。3.ELISA法检测已样本HBsAg中,已知CUT-OFF=N+0.1,N=0.06,样本OD=1.44,则S/CO=__9_,定性结果为___阳性______。
4.MK2半自动酶标仪使用波长分别为_450__nm和_630__nm的双波长进行样本OD值检测。
5.目前本科室检测抗核抗体采用的方法是__免疫印迹法____。
二、是非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6分)
1.用EDTA抗凝的血浆检测PCT导致测量值升高。(╳)2.ELISA法检测TP-Ab结果阳性,该病人就一定感染梅毒。(╳)3.ELISA捕获法检测IgM型抗HBc抗体,如果标本离心不充分,存在纤维蛋白,可能导致假阳性。(√)4.注射乙肝疫苗是属于自动人工免疫。(√)5.佐剂的生物学作用包括改变抗原的特异性。(╳)6.接触性皮炎属于Ⅳ型超敏反应。(√)
7.同一样品分别用金标法与ELISA两种方法检测,定性结果一定是一致的。(╳)8.核仁型抗核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率最高。(╳)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孕妇,为Rh(-), A.抗Rh抗体 B.Rh抗原 C.免疫抑制剂 D.免疫增强剂 2.下列疾病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的阳性率最高的是(B)。
A.多发性骨髓瘤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自身溶血性贫血 D.甲状腺肿大 3.HIV感染最常用的筛选方法是(D)。
A.免疫印迹
B.RT-PCR
C.PCR
D.ELISA 4.速率散射比浊分析中,其检测过程应保持(C)。
A.抗原过量
C.抗体过量
B.抗原抗体量相等 D.抗原抗体量按一定比例
5.目前用于筛查患者血清中的ANA,最佳方法是(C)。
A.ELISA B.免疫印迹法 C.间接免疫荧光法 D.对流免疫电泳法 6.发光物吖啶酯标记的化学发光反应体系应在何种环境中进行(C)。
A.中性 B.酸性
C.碱性
D.任意环境下
7.甲型肝炎病程中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是(B)。
A.潜伏期 B.黄疸前期 C.黄疸期 D.恢复期 8.下列HBV血清学标志物提示血液传染性高的模式是(A)。
A.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B.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C.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D.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9.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正确的是(B)。
A.乙醇溶剂中的荧光杂质因不影响测定可不需处理 B.当荧光物质浓度高时会发生自熄灭现象 C.温度升高时,荧光效率增高
D.要使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应使荧光物质的浓度足够高 10.抗可溶性抗原的抗血清要长期保存,最理想的方法是(D)。
A.4℃ B.低温 C.加叠氮钠 D.真空干燥
11.所谓的HBsAg阴性的HBV感染是由于(D)。
A.C基因发生变异 B.Pre-S1基因发生变异 C.Pre-S2基因发生变异
D.S基因发生变异
12.HBV的核心部分为(C)。
A.HBsAg
B.HBeAg
C.HBcAg
D.抗HBs 13.血清中单一免疫球蛋白增高主要见于(D)。
A.慢性肝炎
B.类风湿关节炎 D.多发性骨髓瘤 C.系统性红斑狼疮
14.用于PCR检测HCV-RNA的血清或血浆最好置于(D)。
A.4℃ B.-20℃
C.-70℃
D.-80℃
15.可作为HDV感染诊断金标准的标志物为(B)。
A.血清HDAg B.肝组织HDAg C.血清HDVRNA D.肝组织HDVRNA 16.不采用ELISA间接法检测IgM型抗HBc抗体,是因为(C)。
A.ELISA间接法灵敏度低 B.不能纯化HBcAg C.血清中IgG抗体干扰IgM的测定 D.血清中IgM型抗HBc抗体浓度过高 17.ELISA 捕获法又称为(A)。
A.反向间接法 B.反向竞争法 C.竞争抑制试验 D.双抗体夹心法 18.ELISA双抗体夹心法一步法检测中,若怀疑存在钩状效应,应采取何措施(D)。
A.加入更多的酶标抗体
C.缩短孵育时间
B.增加洗涤次数 D.将标本稀释后再重新检测
19.肥达反应是一种(A)。
A.直接凝集试验
B.间接凝集试验 D.沉淀反应 C.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20.在ELISA定性检测实验中,室内质控图应记录(A)。
A.质控物的S/CO比值
C.质控物的OD值
B.P/N比值
D.阴、阳性对照的OD值
四.问答题(共35分)
1.简述化学发光法定量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基本原理。(15分)
答:化学发光法定量测HBsAg利用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在化学发光微孔板上包被抗-HBs单克隆抗体,在微孔板各孔中分别加入定标品,血清样品后,再加入酶标记抗-HBs多克隆抗体,则定标品,血清样品中所含的HBsAg将会与之形成抗体-抗原-抗体-酶结合物,洗去未结合在固相上的反应物,加入化学发光底物,测定发光强度与HBsAg含量成正比。2.ELISA操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20 分)
答:ELISA操作注意事项如下:
(1)加样:在ELISA中除了包被外,一般需进行4~5次加样。在定性测定中有时不强调加样量的准确性,例如规定为加样1滴。此时应该使用相同口径的滴管,保持准确的加样姿势,使每滴液体的体积基本相同。在定量测定中则加样量应力求准确。标本和结合物的稀释液应按规定配制。加样时应将液体加在孔底,避免加在孔壁上部,并注意不可出现气泡。
(2)孵育:在ELISA中一般有两次抗原抗体反应,即加标本和加结合物后,此时反应的温度和时间应按规定的要求,保温容器最好是水浴箱,可使温度迅速平衡。各ELISA板不应叠在一起。为避免蒸发,板上应加盖,或将平板放在底部垫有湿纱布的湿盒中。湿盒应该是金属的,传热容易。如用保温箱,空湿盒应预先放在其中,以平衡温度,这一步骤在室温较低时更为重要。加入底物后,反应时间和温度通常不做严格要求。
(3)洗涤:洗涤在ELISA过程中虽不是反应步骤,但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洗涤的目的是洗去反应中没有与固相抗原或抗体结合的物质以及在反应过程中非特异性吸附于固相载体的干扰物质。
(4)显色及终止反应:显色是酶促反应,应按规定的温度和时间损伤,用酸终止。
为加强航空配餐企业卫生管理,提高航空食品卫生质量,防止航空运输中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和传播,保障航空旅客和机组人员身体健康,保证飞行安全,特制定本规范。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对从事航空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的建筑设计与设施、卫生管理、生产原料、加工工艺、包装贮藏、运输和机上供餐服务及个人卫生的卫生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航空食品卫生企业及机上配餐和供餐,所有提供航空食品原辅材料、半成品和成品、食(饮)具及食品包装材料的企业亦应参照使用。2引用标准
GB2759-81 冷饮食品卫生标准 GB574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7100-86 糕点卫生标准 GB8957-88 糕点厂卫生规范 GB12659-90 饮料厂卫生规范
GB14934-94 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 GBJ4-73工业“三废”排放标准 3术语
3.1 航空食品flight food
系指提供给航空运输这一特定环境的食用品或饮用品。3.2 空中餐inflight food
用于飞行航班上旅客和机组人员食用或饮用的食品。3.3 回程配餐retyrn catering 系指在航班始发站为回程航班提供的空中餐。3.4 易腐败食品potentially hazardous foods 系指那些含水分、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较高,微生物沾染后易于在其中生长繁殖并破坏其固有性状的食品,如:肉、禽、水产品及蛋乳类制品。3.5 航空食品配餐人员flight caterer 系指从事航空食品采购、生产、加工、运输、贮藏及机上供餐服务的人员。4工厂设计与设施的卫生要求 4.1选址
工厂应设置在机场或其附近,水源充足,交通方便,无有害气体、烟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危害食品安全的污染源的地区。4.2 厂区和道路
4.2.1 厂区应适当绿化,宜种植常绿灌乔木。主要道路应坚硬平坦,无积水,有良好的排水系统。4.2.2 厂区应与生产区及其他非食品生产区隔开,厂区内生产区应与行政区相对间隔一定距离。4.3 配餐间设计与操作流程
4.3.1 必须设有与生产量相适应的各类航空食品加工车间。根据航空食品生产与流通的特点,按照由货物接收→贮存→原料粗加工→餐食制做→综合装配→过渡冷藏→运送装机→机上供餐服务的生产工艺流程合理布局,避免食品操作流程设计程序的反向流动。
4.3.2 必须分开设置供独立使用的食品原辅材料入口、垃圾出口、餐食装机出口、机上餐食及食具卸机入口和人员出入口。
4.3.3 建筑材料须坚固耐用,生产设施的设计和设备安装结构应合理,不易聚集灰尘和隐藏有害生物,便于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及清洗消毒。
4.3.4 建筑面积应与生产量相适应,并须设有与生产人数相适应的卫生辅助设施。4.4 加工车间结构及设备
4.4.1 地面:应平坦防滑、易清洗、耐磨损、不积水、不渗漏、有适宜的排水坡度(1:120)及排水沟,明排水沟底面应平滑、呈倒拱形,上有壁栏且孔眼直径小于1cm。
4.4.2 墙壁:应色浅而光滑,无突出物,不吸水,易于清洗,整个墙面应用瓷砖或相应材料覆盖,墙与墙、地面及天花板结合处应为弧形。
4.4.3 天花板:应采用不易霉变的材料,易清洗,表面涂层光滑牢固,不易脱落。
04.4.4 门窗:应采用不变形材料,装配严密,门应能自动关闭,内窗台应向下倾斜45或采用无窗台结构。
4.4.5 通风、温控设施:各加工车间应安装通风和温度控制设备,保持车间内空气对流和所要求的温度(以18~20℃为宜),各种排风排烟设备应合理安装,易于清洗和保养。
4.4.6 照明设备:应有充足的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照度充足、均匀,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食品上方的灯具应有防护罩。
4.4.7 食品加工设备和食具:与食品接触的一切设备、器具,必须采用无毒、无害、不吸水、耐腐蚀、易清洗消毒的材料制作,工作台表面应光滑,无切凹痕,无裂隙、避免使用木质器具。4.4.8 应配备足够的速冷设备和速冷车间。速冷车间温度应控制在室温22℃以下;每天工作前室内应时行紫外线消毒,经常保持清洁。4.4.9 冷藏设施:应根据食品种类、数量配备足够的低温冷库(-32~-18℃)和冷藏库(0~5℃),冷库内货架至少应离地面20~30cm,离墙5cm以上;温度计显示应准确,清晰,便于监测。4.4.10 防虫鼠害设施:应在车间适当位置安装灭蝇灯或其他同类设施,所有门、窗及其他与外界的开口通道均应安装纱门、纱窗、纱帘等防虫鼠害设施。4.5 清洗、消毒设施 4.5.1 各加工车间应备有充足的洗涤池(槽)或设置与加工区相对隔离的洗、消区,并配备冷、热水及洗、消设施,对常用的食品设备和器具随时进行清洗和消毒。
4.5.2 应设置专门的洗、消车间,按食具回收→分检→洗、消→贮藏→再使用的程序对飞机上卸下的非一次性食(饮)具进行清洗和消毒。4.5.3 洗、消后的设备和食(饮)具应存放在专门的贮藏室,至少应离地面20~30cm整齐摆放。室内应保持洁净卫生,无污染,并应定期消毒。4.6 卫生设施
4.6.1 供水系统:应有足够的生产用水,水质必须符合GB5749的规定。
4.6.2 废水、废气处理系统:应设有良好的废水、废气处理设施。废水、废气的排放必须符合GBJ4的规定。
4.6.3 洗手设备:应在车间进出口处、更衣室、厕所或其他适宜位置配备与生产人数相适应的脚踏式、肘触式等非手动式冷、热水洗手池,并配有肥皂(液)指甲刷、消毒液、一次性干手纸巾、废线篓或干手器等洗、消用品。
4.6.4 更衣室、淋浴室:应设有与生产人数相适应并与生产车间相连接的员工更衣室,内设淋浴室、洗手池和个人更衣柜。
4.6.5 厕所:工厂必须设有与生产人数相适应的厕所。一般每20人设一个坑位,员工超过100人。则每25人设一个坑位。厕所应设备完善。通风良好,位置适宜,门、窗不得直接开向生产车间,在醒目处设置“便后洗手”标牌。
4.6.6 废弃物贮放设施:必须在远离配餐间的适宜位置设置废弃物贮放设施,其结构应密闭,废弃物不得外露及外溢;加工车间内废弃物应当放在有盖(脚踏)并衬以一次性塑料袋的容器内,及时倒空、清洗和消毒,盛放废弃物的容器应有特殊标记。5原辅材料采购、运输、贮藏的卫生 5.1采购
5.1.1采购的原辅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的食品卫生标准或规定,必须采用国家允许使用的、定点厂生产的食用级食品添加剂。
5.1.2采购原辅材料时,必须向供应商索取该批原辅材料的卫生质量检验合格证或检验报告。5.1.3 应依照国家和本企业的有关食品卫生标准、食品企业卫生规范对供应原辅材料的厂家进行卫生学考察和认证,合格者颁发卫生质量许可证书,作为航空食品原辅材料定点供应厂家,并指定卫生技术部门定期进行监督检查,使供应商与航空配餐公司共同承担保障航空食品卫生质量的责任。
5.1.4 应配备熟悉业务,经过食品卫生学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依据国家和本企业有关卫生标准与规范的要求,对所有购进的原辅材料进行严格的卫生学检查,不合格者拒绝接收。5.1.5 对货物检查验收项目如下:
a.认真核对货单,包括:产品名称、数量、批号、生产日期、出厂日期、保持期(有效期),产地及厂家;
b.检查该批产品的卫生检验合格证及检验报告;
c.检查货物的卫生状况:外观、色泽、气味;对冷冻食品要注意检查是否有解冻现象。5.2运输
5.2.1运输原辅材料应专车专用,有防尘、防雨、防虫设施,定期清洗、消毒,保持清洁、干燥。
5.2.2运输原辅材料时,生原料必须与成品及半成品分开;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装混运。5.2.3运输冷冻和冷藏食品必须有保温、冷藏设施,长距离运输时,其温度上升不得超过3℃,5.3贮藏
5.3.1原辅材料经过5.1.5 检查后,合格者应标明入库日期和保质期后方可入库。对易腐败食品应首选迅速入库进行冷藏或冷冻。
5.3.2 干货仓库须保证良好的通风和照明,应有防潮、防霉、防虫、防鼠设施及温、湿度控制和监测设施。定期清洁、消毒,保持洁净和干燥。
5.3.3 原辅材料,贮存不得随地堆放,应在至少离地面20~30cm、离墙5cm以上的货架或垫板上,分类摆放,装食品的餐盒或纸箱不得直接放在地上。
5.3.4 食品原辅材料不得与非食品同库存放,用于洗、消、杀的化学类药品(如:杀虫剂、消毒剂、清洁剂、酒精等)必须远离食品单独存放,并标注特殊标志,由专人管理。
5.3.5 原辅材料贮存量不宜过多,严格遵循“先进先出”的库存周转原则,指定专人负责,随时检查,保证在保持期(有效期)内使用。5.3.6 易腐败食品必须冷藏或低温冷藏(冷冻)。冷藏温度为0~5℃;低温冷藏温度为-32~-18℃。
5.3.7 冷藏或冷冻库内应定期清洁、消毒、保持整洁、卫生。进出冷库应迅速关门,冷库温度应有专人检查,每日有温度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检修。
5.3.8 生、熟食品应分库存放。条件不具备时可分别存放于同一冷库内的两侧,并明确标记。5.3.9 水果、蔬菜、肉禽、蛋、水产品等易腐败食品原料,应分开单独进行冷藏或冷冻;有浓烈气味的食品应密封包装或单独存放。6加工过程中的卫生 6.1原料处理
6.1.1原料必须经过严格筛选,不合格者不得投入生产。
6.1.2各种易腐败食品原料的粗加工(清洗、切割等)应分室进行。如不马上使用,应迅速冷藏,从冷藏库取出的易腐败食品原料,必须控制在1h内处理完毕。
6.1.3不需热加工而直接入口的果蔬类,必须用卫生部门批准的洗消剂进行浸泡消毒,然后用流水彻底冲洗干净。6.2生产用水
生产用水必须符合GB5749的规定,食用冰块必须符合GB2759的规定。6.3解冻
6.3.1从冷库中拿出的冷冻食品原料,在烹调之前必须完全解冻,解冻后应在当日用完,解冻后的易腐败食品原料即使没有用完,也不得再放回冷冻库,应统一得理或毁掉。6.3.2必须采用正确的解冻方式,方法是: a.在温度为10℃的冰箱或冷库内解冻;
b.冷自来水解冻,食品原塑料包装解冻时不要除掉; c.用微波沪、烤箱解冻。
6.3.3用于解冻的自来水应按污水妥善处理,防止四处溢淌而污染环境、设备或其他食品。6.4烹调加工
6.4.1烹调食品时必须达到安全烹调温度71~82℃,制成品的中心温度应达到71℃以上。6.4.2烹调加工的生肉、生禽等,个体重量最大不得超过3kg,以确保食品中心充分加热。6.4.3糕点加工制作,必须按照GB8957和GB7100的规定执行。6.5冷却、冷藏
6.5.1已烹调的,食品必须尽快冷却后加以冷藏(中间过渡冷藏),冷藏2h后方可加盖或覆以一次性无毒塑料薄膜。
6.5.2应根据所烹调食品的不同状态(如固态、半固态、液态),制定安全的冷却工艺流程,严1)格控制冷却速率,以保证烹调后食品在规定时间内迅速通过适宜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危险温度带(18~50℃)。
注:1)冷却速率:烹调后食品在2h内由75℃下降到20℃,然后进行冷藏,2h内食品中心温度应下降到0~5℃。6.6配制、包装
6.6.1配制和包装应在室温22℃以下的专用加工间进行,每天工作前室内必须用紫外线消毒,工作台、设备、器具等与食品接触的所有物品均应用洗消剂消毒。
6.6.2每次从冷藏库取出的易腐败食品数量,不得超过1h内配制或包装所用量,应做到:定量提取,快速装配,及时冷藏。6.6.3装配餐盒时,不得将小包装的成品食品、纸巾餐具、带皮水果等与无包装的食品放在一起,除非各种食品均单独封装或覆以消毒的保鲜膜。6.6.4所有用于食品包装的薄膜、纸箱(盒)、包装纸、锡箔盒、塑料制品等材料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有关规定。
6.7过渡冷藏(装配后的空中餐的冷藏)6.7.1装配好的空中餐,均应迅速放入3~5℃的过渡冷库中进行过渡冷藏,过渡冷库应定期清洁、消毒、保持洁净、卫生。
6.7.2用于摆放空中餐的餐食箱(车),应预先放入冷库预冷,摆放餐食后应当开着箱(车)门放入过渡冷库,以保证餐食充分冷藏。
6.7.3进行过渡冷藏的空中餐,冷藏时间(从餐食放入冷库至出冷库装机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24h(不包括低温冷冻食品),进、出冷库的空中餐应有专人负责管理,注明进、出时间、冷藏措施(有无干冰)等有关内容。6.8防止交叉污染
6.8.1工艺卫生控制:各工序必须连续生产,协调配合,生产环节中的食品原料、半成品和成品应随时冷藏、不得在室温下久留。
6.8.2生、熟食品必须分室准备和操作,所用设备、器具应分开使用并明确标记。否则,从设备、器具到空间均必须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
6.8.3配餐人员应坚守岗位,不经允许不得随意进入其他食品加工车间,尤其是生原料加工人员不得进入熟食加工、装配车间及相应冷库;如确因工作需要进入时,必须采取更换工作服、洗手、消毒等防污染措施。
6.8.4尽量减少用手直接接触食品。直接入口的,食品应使用经消毒的工具或戴一次性无菌手套进行操作,必须用手接触时,应预先彻底洗手消毒。7空中餐运送、装机及机上管理 7.1空中餐运送和装机
7.1.1运送空中餐应专车专用,车辆应定期消毒,保持卫生。
7.1.2装运平台不得用于装卸其他物品,应平坦防滑,易于清洗消毒,结构上与过渡冷库高度一致,保证餐食箱(车)平稳装车。
7.1.3自过渡冷库中取出的空中餐,须注明生产日期、出库时间、餐食温度、冷藏措施(有无干冰)及其他有关信息。否则,不得装车运送。
7.1.4空中餐装车和装机时应注意轻装轻卸,端正摆放,不得抛扔。
7.1.5空中餐自过渡冷库中取出到装上飞机所用的时间应控制在60min之内,炎热季节应限制在30min之内。
7.2空中餐机上卫生管理
7.2.1飞机厨房应配备经卫生部门批准使用的无毒、不燃、对飞机材料无损害的洗、消剂,用于厨房工作台、水池、烤箱、冰柜等设备清洁消毒和空中乘务员送餐服务前洗手、消毒。
7.2.2飞机厨房应配备食品温度计,用于机上餐食的温度监测,空中乘务员应负责定时测量并记录餐食温度,特别是回程餐和航班延误时已装机的空中餐,必须严格监测餐食温度变化。7.2.3餐食装机后,空中乘务员必须首先检查餐食箱(车)或餐盒上的时间标记:生产日期及离开冷库时间,如发现过期或无时间标记,应及时与送餐人员联系进行更换处理。7.2.4机上餐食应整齐摆放在飞机厨房或食品舱内,餐盒应的垫物上端正摆放。
7.2.5内放干冰保持冷藏的餐食箱(车)在供餐之前不得随便打开,以充分保持冷藏,温度机上有冷藏设施者,应迅速启动,保证冷却食品在10℃以下保存。7.2.6冷却的热食供应前必须充分加热达到85℃,乘务员应根据食品的种类来调节加热的温度和时间。
7.3航班延误时更换餐食的卫生要求
7.3.1已经装机的餐食(温度在10℃以下),若飞机上没有冷藏设施,可在机上保存4h若飞机上有冷藏设施,可在机上保存12h,但这期间温度不处超过10℃,如果航班延误超过上述时间限制,应重新更换。
7.3.2如果餐食出现异味、变质、变色等,可以不受上述时间限制,随时更换。7.4机上废弃物处理
机上食品废弃物应用袋子盛装,不得与食品接触,抵达机场后作为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非一次性的食(饮)具回收后应用餐食箱(车)盛装,运回配餐部门处理。7.5机上饮用水
机上饮用水必须符合GB5749的要求,供水设备应定期清洗、消毒。8个人卫生及卫生培训 8.1健康检查
8.1.1航空食品配餐人员在从业前,必须接受指定医疗单位的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从事航空配餐工作。
8.1.2配餐公司应当建立员工健康档案,每年组织航空配餐人员进行体检。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必须及时进行粪便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可继续工作。a. 境外出差、旅游、探亲及休假归来; b. 胃肠道疾病康复之后。8.2健康要求
8.2.1凡患有下列疾病之一者不得从事航空配餐工作:
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源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
8.2.2工作期间凡发现或报告患有消化道传染病者,必须立即脱离食品操作岗位,经医务部门作出明确诊断痊愈后方可继续工作,食品配餐人员有义务报告所患任何消化道疾病。8.3卫生教育及培训
8.3.1工厂应对从业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本规范及其他有关卫生规定。
8.3.2航空食品配餐人员从业前必须经过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取得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工作。8.3.3配餐公司应根据各类航空配餐人员业务特点,结合航空运输特殊性,依据航空食品卫生培训教材,每年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化卫生培训。8.4个人卫生
8.4.1航空食品配餐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勤剪指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8.4.2必须具备两套以上工作服(帽、鞋),每天更换。进入加工车间必须穿戴统一的工作服,不得将与生产无关的个人用品,饰物带入加工车间,不得穿戴工作服进入非生产区。
8.4.3航空食品配餐人员工作时不得佩戴任何饰物(如:戒指、手镯、手链、手表及耳环),不涂指甲油,头发应用帽子、发网等遮盖,不得外露。8.4.4航空食品配餐人员的手必须保持良好的卫生状态。8.4.4.1 手上伤口应及时处理,有化脓伤口时不得接触食品,非化脓伤口应用防水物包裹。8.4.4.2 航空食品配餐人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彻底洗手: a. 开始工作之前; b. 上厕所之后;
c. 处理操作任何生食品(尤其肉、禽、水产品)之后; d. 处理被污染的原材料、废料、垃圾之后; e. 清洗设备、器具,接触不洁用具之后; f. 用手抠耳、擤鼻,用手捂嘴咳嗽之后; g. 接触其他有污染可能的器具或物品之后; h. 从事其他与生产无关活动之后;
i. 工作之中应勤洗手,至少每2~3h应洗手一次。
8.4.4.3 用洗、消剂清洗和消毒后,手的微生物学检查应达到大肠菌群检出率为阴性。8.4.5严禁一切人员在加工车间内吃食物、吸烟、随地涕吐及乱扔废弃物。8.4.6非生产人员经允许进入加工车间时,必须遵守上述有关规定。8.5其他有关人员个人卫生
空中乘务员和空中配餐人员参照执行8.4的有关规定。9卫生管理 9.1维修、保养
9.1.1工厂应对供、排水系统定期检修,保持正常工作状态。9.1.2应定期进行制冷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9.2清洗和消毒
9.2.1应使用经国家卫生部门批准或指定的清洁剂和消毒剂,洗涤机械必须经过有关部门鉴定,符合卫生标准者方可投入使用。
9.2.2应采用机械自动化洗、消,无条件者可采用人工洗、消。自动化洗、消应达到规定的洗消剂深度和温度,人工清洗应制定严格的洗、消程序和要求。
9.2.3洗、消后的设备、食具应清洁明亮,无食物残渣、油指和沉积物,微生物学检查应符合GB14934的规定。
9.2.4加工过程中与食品接触的设备、食具应随时洗、消。每天工作结束后应彻底洗、消所有工作台、设备、食具及墙壁、地面和排水沟,操作直接入口食品的加工车间,工作前应用紫外线空间消毒,所有与食品接触的设备、食具应用消毒剂消毒。9.2.5禁止干扫地面
9.2.6定期清洁各种原辅材料库及冷藏、冷冻库,经常保持整洁卫生。9.3更衣室、淋浴室、厕所的清洁
更衣室、淋浴室、厕所应经常冲洗和消毒,保持良好的卫生状态。9.4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必须及时清理出厂,并对贮放设施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做到“日产日清日消”。9.5除虫灭害
定期对厂区周围和生产车间进行除虫灭害,所用杀虫药剂必须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由专人管理,严格操作,防止污染食品和食具。10卫生质量控制 10.1空中餐卫生要求 10.1.1配餐公司在制定空中餐餐谱时,应由其卫生控制部门参加审查,在炎热季节,如果没有安全可靠的冷藏设施,应避免使用易腐败食品(如:贝类等水产品)配制冷食。
10.1.2回程餐卫生要求:只有在保证机上冷却食品于10℃以下保存,冷却的热食迅速加热,并在12h之内食用的条件下,方可配回程餐。
10.1.3机组餐卫生要求:必须实行“正、副驾驶员分餐制”。正、副驾驶员的餐食应当在原料来源、品种、加工工艺上完全不同,否则,必须错开就餐时间,至少间隔60min以上。机组餐不仅应保证安全卫生,还应结合飞行特点和营养需要量合理调节膳食,进行营养配餐。10.2卫生质量监督管理
10.2.1民航总局卫生主管部门应根据本规范,制定统一的卫生管理条例,指定卫生技术部门对配餐企业和机上供餐服务实施卫生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
10.2.2工厂应设立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卫生质量控制部门,配备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经专业培训、考核合格的检验人员。
10.2.3质控部门应设置检(化)验室,并具备检验、化验工作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必须按照国家或本企业规定的检验方法(标准)进行理化、微生物等方面的检验。
10.2.4对指定的航空食品原辅材料供应厂家实施卫生学监测,对其产品进行随机抽样检验,不合格者,不得使用,必要时解除供货合同或取消认证。
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实践证明, 只有食品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卫生操作规范, 才能生产出安全放心的食品。《规范》是食品生产的最基本条件和卫生要求, 其将《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对食品生产过程管理的要求具体化, 为实施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提供了技术依据。
《规范》坚持“预防为主、科学监管”的原则, 科学分析食品生产中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 规定了食品生产过程中原料采购、加工、包装、贮存和运输等环节的场所、设施、人员的基本要求和管理准则, 从食品生产企业的选址和厂区环境、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产品召回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而严格的要求。
自制饮料应公示食品添加剂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安全监管司副司长陈谞介绍,《规范》增加了一系列新制度、新要求。根据《规范》,餐饮服务单位须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晨检制度、备案公示制度、餐厨废弃物处置制度和食品安全应急防范制度,加强对有关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主动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例如,应明确规定餐饮服务提供者自制的火锅底料、饮料、调味料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称,应向监管部门备案并在店堂醒目位置或菜单上予以公示。
应建立餐厨废弃物处置台账
在餐厨废弃物管理方面,《规范》要求,“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建立餐厨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将餐厨废弃物分类放置,做到日产日清”,“餐厨废弃物应经由相关部门许可或备案的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置单位或个人处理。餐饮服务提供者应与处置单位或个人签订合同,并索取其经营资质证明文件复印件”,“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建立餐厨废弃物处置台账,详细记录餐厨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去向、用途等情况,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
超百人聚餐所用食品应留样
为保证我公司采购的钢材质量符合技术要求和相关标准,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要求对供方提供的钢材及质量证明的执行进行必要的质量控制。2.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我公司采购的以及集团公司提供的各类钢材。这里的钢材指通过塑性变形(冷热轧、冷拉拔)获得的,具有一定外形的型钢、钢板、钢管、钢丝等的钢铁材料产品。3.相关文件与标准
GB/T4336-1984 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的光电发射光谱分析方法 4.验收条件与地点 4.1 交货状态
订货合同或技术协议中有规定的,按照规定的状态验收。没有规定的,按照相关标准规定的通用交货状态验收。
4.2 供方按批次出具钢材质量证明书(或合格证)。质量证明书中的各项检验结果应符合标准,质量证明书应至少包含下列内容:
a.制造厂(供方)名、生产批号(或炉号)及合同号。
b.材料牌号和级别。
c.材料品种、型号、规格及交货状态。d.交货数量及重量。
e.全部检验项目的检验报告。
f.对于图纸或订货技术要求中有特殊要求的,质量证明书中还必须包含特殊项目的检验报告。
g.质量证明书必须有供方质检部门的检验专用印章、检验员签章,并加盖“合格”章交付。
质量证明书应签名齐全、填写规范完整,需要提供中英文对照的证明书的,必须按照我公司的标准执行。4.3 验收项目
a.核对质量证明书的符合性。b.钢材的涂色标记。c.钢材的外观和尺寸。d.钢材的重量。
e.如非必要,可以不检验化学成份。
f.供方提供的钢材应有合格标识,标识的形式由供方自主选定,但标识的位置应在非加工面上。
4.4 验收一般在我公司进行,也可在供方公司进行,或双方同意的第三方进行。5.验收规则 5.1 表面质量
5.1.1钢材表面不允许有裂纹、折叠、结疤、夹杂;端头不允许有分层和缩孔痕迹。
5.1.2钢材表面允许有深度不超过尺寸公差一半的个别划痕、压痕和凹坑。
5.2 几何尺寸
5.2.1 钢材的实际外形尺寸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
5.2.2钢材的几何尺寸可以免检,但在随后的加工中发现尺寸的不符合性,不能免除供方的责任。5.3 钢材的涂色标记与材料牌号标记
5.3.2 管材和线材可以不做涂色标记,但应采用其他方式(如挂标签)标识清楚。
5.3.3 不能用色标区分材料牌号的同类钢材,应在材料的两端用油漆写明材料牌号,或采用挂标签的方法标识,不允许有错写或漏写的现象。
5.4 钢材的重量
5.4.1 重量一般采用称重的方法检查实际重量,允许偏差为0~+6‰。5.4.2 不能称重时也可采用理论计算确定重量。5.5 化学成分
5.5.1 化学成分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或订货合同(或技术协议)。
5.5.2 如非必要,可以不检验化学成份。
5.5.3 如果需要检验化学成分,采用光谱分析,参照GB/T4336-1984《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的光电发射光谱分析方法》执行。6.处理与标识
6.1 检验员根据验收规范对钢材做出合格或不合格的判断。6.2 合格的钢材,检验员在入库单上写明合格件数并签章,以入库单作为标识。
6.3 不合格的钢材,检验员用黑色油漆标识“×”作为标记。
XX有限公司
批准: 原材料进厂检验规程汇编
JCGC--00
编制:
审核:
【食品检验规范】推荐阅读:
新食品安全法食品检验10-31
食品检验技能大赛试题06-22
食品与药品检验所06-02
检验报告规范管理09-24
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工作总结10-08
对食品检验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论文10-10
食品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研究论文11-07
首件检验流程规范07-08
建筑工程材料检验规范05-30
论建材检验的规范管理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