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古诗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滁州西涧古诗

滁州西涧古诗 篇1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品注释

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⑵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⑶独怜:唯独喜欢。

⑷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⑸生:一作“行”。

⑹深树:枝叶茂密的树。深,《才调集》作“远”。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⑺春潮:春天的潮汐。⑻野渡:郊野的渡口。⑼横:指随意飘浮。译文

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赏析

这是山水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滁州西涧古诗 篇2

中唐诗人韦应物, 长安 (今陕西西安) 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 出入宫闱, 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 玄宗奔蜀, 韦应物扈从不及, 流落秦中。乱后, 韦应物折节读书, 痛改前非, 从一个富贵无赖子弟一变而为忠厚仁爱的儒者, 诗歌创作也从此开始了。从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 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 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 感受深细, 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其田园诗对社会离乱、民生疾苦也时有反映, 态度鲜明, 情真意切。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 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 孤寂低沉。韦应物的诗各体俱长, 白居易称:“近岁韦苏州歌行, 才丽之外, 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 自成一家之体。” (《与元九书》) 他的诗以五古成就最高, 风格恬淡闲远, 语言简洁朴素, 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 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 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 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诗风恬淡高远, 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其诗作末两句常以飞转流动之势, 衬托闲淡宁静之景, 可谓诗中有画, 景中寓情。

这样的一个诗人在仕途为官和追求幽居山林、享受自然之美之间寻找到了一种最佳的心理境界———随缘自适、怡然自得。

《滁州西涧》是山水诗的名篇, 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大体诗意是: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 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 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 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 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 已没有人渡河, 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这首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 (公元781年) 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市区, 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暮春幽静景象以及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 借景述意, 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 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 而其胸襟恬淡, 情怀忧伤, 便自然流露出来。

这首诗分别从“涧边”和“涧中”着笔, 绘影绘声, 优美如画, 是历代公认的山水诗名篇。“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开头二句是写日间所见。暮春之际, 群芳已过, 诗人闲行至涧, 但见一片青草萋萋。幽草, 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 但它那青翠欲滴的身姿, 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 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里, “独怜”二字, 感情色彩至为浓郁, 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 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 写初夏之景, 与此同一立意。首句, 写静;次句, 则写动。莺啼婉啭, 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 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次句前头着一“上”字, 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 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接下来两句, 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景物虽异, 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到傍晚时分, 春潮上涨, 春雨淅沥, 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 本来就荒凉冷漠, 此刻愈发难觅人踪, 只有空舟随波浮动。二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未免有些荒凉, 但用一“自”字, 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韦应物为诗好用“自”字。“欲啭不啭意自娇”, 此写莺啼;“恬然自安流”, 此咏百川分流。这类“自”字皆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 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野渡”句当作如是解。舍此, 便与一二句相悖谬了。这两句在结构安排上也很精当。“春潮带雨晚来急”, 构成典型环境, 与下文形成因果关系;“急”与“自”两字互为照应, 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意识, 把客观景物和抒情主体有机地融为一体, 状出难写之景, 达出难言之情。全诗即景会心, 借景述意, 在幽草黄鹂、晚雨野渡的“画意”中, 融进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深刻体验。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 所托何意, 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 是讽刺“君子在下, 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 不必有所托意”。大抵注意于以声衬静、动静交错的音响美, 至于诗人的胸襟、情怀, 则较少顾及。其实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 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 诗人用“独怜”的字眼, 寓意显然, 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和闲适恬淡的心境;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 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 借景述意, 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 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 而胸襟恬淡, 情怀忧伤, 便自然地流露出来。总体来讲, 诗中作者的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还是能体悟得出的, 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是溢于言表的。因为从肃宗广德二年 (公元764年) 起到德宗贞元七年 (公元791年) , 将近三十年间, 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地方做官吏, 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 或在长安任官。尽管位居不高、官职不大, 但他应该是恬淡自足的。山水的灵动秀美、田园生活的惬意自得, 都使得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更何况在地方官任上, 韦应物有着充实的生活, 他勤于吏职, 简政爱民, 并时时反躬自责, 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而空费俸禄自愧。“身多疾病思田里, 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写给朋友的诗中一联, 一派仁者忧时爱民心肠, 感动着后世读者。沈德潜评论说:“是不负心语。”“不负心语”就是有良心的话。苏州刺史届满之后, 韦应物没有得到新的任命, 他一贫如洗, 居然无川资回京候选 (等待朝廷另派他职) , 寄居于苏州无定寺, 不久就客死他乡, 享年五十五六岁。

韦应物在精神上实现了脱离官场, 幽居山林, 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 他感到心安理得, 因而他这样评价自己:“自当安蹇劣, 谁谓薄世荣。”“蹇劣, 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荣”, 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这里用了《魏志·王粲传》的典故。《王粲传》中说到徐干, 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 不耽世荣”。韦应物所说的与徐干有所不同, 他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 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 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对这两句, 我们不能单纯理解为是诗人的解嘲, 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 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 想求得解脱, 因而一度辞官幽居。一旦有机遇, 他还是要进入仕途的。所以诗人只说自己愚拙, 不说自己清高, 把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 又表示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

改写滁州西涧 篇3

岸上的两棵柳树上,有几只黄莺在婉转地歌唱,作者却置之不理。因为作者认为幽草代表着安贫守节的人,而黄莺则是那种身居高位的人。

到了夜里,贵如油的春雨哗哗啦啦地下了起来,春雨过后潮水涨得更急了。

野外无人看管的渡口,现在空无一人。船夫都不知上哪里避雨了,只剩下几叶小舟静静地漂横在水面上。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韦应物,整体把握诗句含义;理解主旨,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2、体会作者描绘的西涧晚潮时雨中美景及恬淡的意境。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滁州,现今安徽滁县。西涧,西边的山间溪流。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傍晚的自然景色。

二、整体感知:

1、作者:韦应物(约737-792)早年当过唐玄宗的侍卫,建中二年(781)为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江州刺史.贞元初(785左右)为苏州刺史,后世称为“韦苏州”。他的诗卓然名家,“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之体”,世以“王孟韦柳”并称,都继承陶渊明而各有特色。他的词不多,仅《三台》和《调笑》共四首。“胡马”一阕,极写边塞的荒凉,全无一字写人,却深切地体现了征人远戍的孤独和烦忧,选唐五代词没有不选这一首的。

2、背景资料:作者在安徽滁州,春游西涧赏景时,突遇晚雨,以情写景,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山水诗。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首句写静景,第二句静中有声,烘托了环境的清幽。写春天繁荣的景物中,诗人独爱甘于寂寞的涧边幽草,面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鹂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两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地表露了诗人恬淡的胸怀。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前一句静中有声,后一句虽动却静,是脍炙人口的即景好句。其中一“急”一“横”,动与静相映照,清丽如画。从这两句诗中,似乎可以看出作者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致里,蕴含了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四、合作探究:

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他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了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

五、教师小结:

《滁州西涧》:诗人以“独怜”二这字映带全篇,用涧边幽草、树上黄鹂、暮雨春潮、野渡横舟等色彩相宜的自然景色,组成一幅清幽疏旷的西涧图,给人一种艺术上的满足。

《滁州西涧》: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以情写景,借景抒情,表露出作者当时的心境: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寻找一点自由和安静。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滁州西涧

近观:幽深之地小草丛生,岸上树林黄鹂自鸣;(已有雨意)平望:春潮晚来雨注水急,野外渡口人无舟横。(雨至舟横)

滁州西涧400字作文 篇5

来滁州作刺史已经有段时日了,辗转偷得浮生半日闲,在这个闲适的午后,不自觉地又走到滁州西郊的那条小溪,听人说起它曾有个名字叫作“上马河”,但人们还是习惯了叫它“西涧”。

我小心翼翼沿溪而行,怕触碰那些我所钟爱的小草,它们像是涉世未深的孩子,天真无邪;又像是与世无争的隐者,远离尘世的喧嚣和都市的灯红酒绿,纵世俗万般诱人有姹紫嫣红、桃李争妍,也不为心动。来时初春、去已秋老,它们悠然自乐、怡然自得,仿若时光就此停步,任其独自的绿着。 远处山峦背后传来几声清脆,想必一定是站在树梢的黄鹂,喳喳叫着春天。同样是不谙世事,同样是无忧无虑,所以那清亮的小曲儿,瞬间把眼前的世界渲染得嫩绿清透、一尘不染。

伴着暮色的降临,正是山色空蒙,匆匆而至的春雨,滋润了所有画中之景,眼前仿若一幅古风浓郁的泼墨山水画。很快,溪水涨满了小河,气势徐缓,却也顺流而下,也许外面的世界的却很精彩。 溪水流过一处早已荒废的渡口,一叶孤舟静横其中,任凭雨水沁入,溪水拍打,就是静静地、静静地,风拍横斜就横斜躺着,雨打船正就正直泊着。没有人知道它从何处来,更没有人知道它要到何处去。就像没人知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样。 踩过一方水洼才意识到雨水打湿全身,先前竟浑然不觉。归来的路中,一直在想:也许我本就该是那一株涧边幽草,亦或是那一叶孤舟吧?倘真如此,便可徜徉在山水间,怡然自乐,而不记归途了。

滁州西涧改写作文 篇6

一座座青青的小山环绕着滁州城。春光明媚的一天,我不自觉地又走到滁州西郊的那条小溪,欲至幽谷中踏青游玩。山涧的河水悠悠的向山下流淌着,流水潺潺,不时的与河中凸起的岩石相撞,叮咚作响。

涧边的小草四散而生,色态不一;但大都茎叶肥硕,芳草萋萋,逼人双眼,惹人注目,一直延伸到河的尽头。偶尔的在岩石缝里也能发现几茎瘦细尖长的草儿,稀稀疏疏的在岩石的庇护下,随风招摇,翩翩起舞。远处山峦背后传来几声清脆,想必一定是站在树梢的黄鹂,喳喳叫着春天。同样是不谙世事,同样是无忧无虑,所以那清亮的小曲儿,瞬间把眼前的世界渲染得嫩绿清透、一尘不染。伴着暮色的降临,突然,暴风大作,风云突变,我猛地发现,东方乌蒙蒙的一片,不一会儿,四周乌云翻滚。似乎一场大雨即将来临。我收住脚步,悠哉游哉的向山下走去,没走几步,骤雨倾盆,衣服被打得湿淋淋的。

涧水猛涨,水流湍急,如春潮泛起,浪花四溅。溪水流过一处早已荒废的渡口,一叶孤舟静横其中,任凭雨水沁入,溪水拍打,就是静静地、静静地,风拍横斜就横斜躺着,雨打船正就正直泊着。没有人知道它从何处来,更没有人知道它要到何处去。小船在湍急的河流之中随波逐流,自由自在,任意东西。看到此情此景,我的胸襟顿时开阔,心情也豁然开朗,会心而笑。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篇7

1、品味语言,了解古诗点染的写法。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的方法。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古诗,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4、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齐读诗题。

指名释题:滁州,就是今天安徽省的滁县,是一座山城。(涧是指山间流水形成的深沟。)在城西有一条山间流水形成的深沟,有人称上马河,也就是今天的城西水库。

二、初读古诗。

1、出示整首诗。

播放《滁州西涧》朗读。

师:听完诵读,一股忧伤、无奈之情涌上心头。这首诗写的景色如此之美,作者为何时还如此忧伤、无奈呢?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去看看吧!

2、学生自由读。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

3、指名读。评价。

4、齐读。

三、走进古诗,品味意境。

诗人笔下到底写出了哪些美景呢?请同学们拿出笔,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反馈。(草、涧、黄鹂、树、春潮、雨、渡口、舟)师:很明显,这是一首什么诗?(山水诗)。咦,我发现这首诗每一行都与“涧”有关。比如,第一行写的是涧边的景色。指名说说其它三行分别写的是涧的什么地方?

(二写涧上,三写涧中的潮水,四写涧的渡口。)今天我们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中,每一行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行诗。出示:独怜幽草涧边生。讲的是?(草)那么这草是什么样的草呢?(板: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你们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草?谁来描述一下?草在涧边,水源充足,长势怎样?(茵绿、厚密、未经践踏)鼻端闻到了什么?(芳香、清新)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评读。真是一个幽静的好处所啊!作者眼前一片绿,连涧水都成绿的啦!看,理解了诗中的关键词,就好比找到了窗户,诗的意思自然就出来啦。齐读。

2、谁来说说,刚才老师是怎么带着你们找到文眼,并理解第一行诗的意思的?

(先找到写的是什么景物,再找出描述这个景物的字,想象画面。)

3、那么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方法先自己来找找其余三行诗中的文眼吧。(板:鹂鸣、潮急、舟横)

4、思考:用刚才学习的分析文眼的方法,分析找出的文眼。小组讨论:想想从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比一比谁说得最生动、具体。

5、全班反馈。

A、鸟鸣。

(一只黄鹂鸟在涧水上面的深树林里鸣叫。它的歌声婉转动听,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急,一会儿缓。)

大家还知道哪些诗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播放鸟叫声)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多么有诱惑力呀,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行诗中去寻找答案了,齐读:独怜幽草涧边生。作者喜爱什么?那对黄鹂到底是什么态度?(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对高高在上的黄鹂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打个问号?)

B潮急。

(傍晚时分,下起了急骤的雨,涨起的潮水拍击着岸边)(1)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

出示资料: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播放课件声音。)再指名说意思。带着理解读。起风了,潮水更猛。再读,评读。齐读。

(2)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了傍晚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最想干嘛?(急于归航)是,这一个急,既写出了雨的急,也写出了作者那急切的心情。还因什么急?(为民生急。河水暴涨,淹没农田,庄稼得不到好收成)齐读。

于是,他慌忙去找小船。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

(渡口没人,船家已经回去了,只有一只小船在雨中横着。)为什么会横着,不是靠在岸边呢?(水的力度很大,把船冲成横的了)由此印证了第三行诗中的一个“急”字。

四、体会诗境。

1、此情此景,如果你是诗人韦应物,看到小船在水中任凭风浪和雨水的拍打,你会想些什么?仅仅是这样吗?看了诗人的资料,你的感受就会不一样了。

出示诗人资料:

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途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中唐时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苦,他有志改革而无能为力,有意退隐而又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

(想到自己就是那条小船,只能任凭风吹雨打,在风雨中漂泊,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顺其自然,急于归隐,)

2、回到开始的一个问题:作者唯独怜爱幽草,对黄鹂的鸣叫是一种不在意的态度?为什么不在意呢?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爱草的清新,无污染,符合自己想归隐的心境,对于黄鹂的诱惑不为所动,洁身自好,不与腐败同流合污。)

3、师: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这一幅看似没有主人公的山水画,却寄托了诗人无比深厚的情思。作者借这涧中的景色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托物言志)来,我们好好地诵读一番,做做诗人远隔时空的知音吧!(全班配乐诵读。)

五、回到整体,感受语言美。

1、师:理解了诗意,感受了诗情,谁来说说这首诗在写法与用语方面的妙处?

(以声衬静,动静结合,用字精练,字字关情,托物言志)

2、这首《滁州西涧》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鹂鸣还是春潮晚雨、野渡舟横,虽然字字作为景语,实是字字为情语;虽字字不离眼前之景,而又字字紧扣诗人之心境。确实值得我们反复诵读玩味。请全班起立,我们一起诵读此诗。(配乐诵读。)

五、拓展。

1、我们还学过类似托物言志的诗吗?指名学生背。

《石灰吟》、《墨梅》。

2、师出示准备的诗,作为作业布置下去。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六、有感情背诵《滁州西涧》。

板书设计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幽草 生

鹂 鸣

潮 急

舟 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的鉴赏 篇8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其中,“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诗中名句。后来,北宋的宰相寇准将这后面一句化成一联:“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在关于唐诗的众多学本中,自然要属横塘退市的《唐诗三百首》最为著名。其中,这首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也被选中,而在关于宋诗的选本中,最著名的,要属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可是,寇准的这首《春日登楼怀归》却没有入选,原来,钱钟书先生,有他自己所谓的著名的“六不选”原则,其中一项原则就说,把前人的词句改头换面,而绝无增进的“新壶装旧酒”也不选。所以,钱钟书先生不选寇宰相这首《春日登楼怀归》,也是婉转地揭破了寇准是个“偷儿”。

韦应物这两句诗,历来推崇者甚多,然而像寇准似得爱到不惜“做贼”的却也少见。原诗作与唐德宗建忠二年,时间为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对于滁州,大家都不陌生,此前,北宋散文家欧阳修《醉翁亭记》那句“环滁皆山也”就提到过,所谓滁州西涧,就是说在滁州西郊。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诗鬼李贺也说:“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地真的无情吗?恐怕也不见得,李商隐曾说:“天意怜幽草”,连幽草都要可怜,可见老天的多情。诗人韦应物也是如此,在本诗《滁州西涧》中,他不仅要怜惜幽草,还要怜惜黄鹂。诗人在怜字之前,注重“独”字,可见别人是把黄鹂和幽草当做寻常之物,只有诗人自己觉得特别。其实,在韦应物欣赏滁州风景的同时,他自己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滁州西涧古诗 篇9

趁旅途的征衫未换,正好去朝见天子,而今朝廷正思贤访贤。料想在深夜的承明庐,正留下来教你检视翰林院草拟的文件,还派遣筹划边防军备。首都故友倘若问到我,只说我依然是愁肠满腹借酒浇愁愁难遣。遥望秋天的云霄里一只落雁消逝不见,我沉醉中听到有谁奏响了空弦!

★ 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 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原文及赏析

★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 木兰花慢,木兰花慢李琳,木兰花慢的意思,木兰花慢赏析

★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 《绿头鸭·玉人家》贺铸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 木兰花慢 题毫州武津关,木兰花慢 题毫州武津关张弘范 ,木兰花慢 题毫州

上一篇:人货电梯使用方案下一篇:迎接夏天的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