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原文解析(通用7篇)
雨霖铃
作者: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沈 通:沉)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⑨经年:一年又一年。
⑩风情:男女恋情。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词最初名称叫“曲子词”, 是为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辞。词大致产生在唐朝, 先盛行于民间, 晚唐五代致力于词的创作的文人逐渐增多, 一些著名的词人, 如温庭筠、韦庄、李煜等, 都具有自己独到的风格。后来, 越来越多的文人开始介入词的文学创作。北宋前期的词坛承续晚唐五代词风, 以欧阳修、晏殊为代表, 词中多半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其流连光景, 伤感时序的愁情。词发展到了宋代, 新的大一统时代已非前代衰世可比, 词人们渴求着一种既“大”且“新”的艺术格局和审美气度, 从而催生了慢词的勃兴。
二、柳词在词史上的影响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 成为慢词的大家, 开启了宋词新天地。前代的词, 基本都是令词, 而柳永所写, 则多是慢词长调, 善于化时曲为新声。柳永创作了大量篇幅较长、句子错综不齐的慢词, 使词的体式趋向完备。篇幅的拉长导致词风得以“放大”, 具体铺叙形容, 开合起伏, 组织景语。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 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从都市生活摄取题材, 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 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 表现他生活在市民中间的感受, 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受到广大百姓喜爱, 获得“凡有井水饮处, 即能歌柳词”的声誉。
柳词最令人注目的特色, 乃在于“经俗”为美。他把词从贵族文人“沙龙”引向市井“坊曲”。晚唐五代词, 从其创作动机、创作环境到作者身份等方面均属于贵族“文艺沙龙”产物。而柳永是一位失意下层文人, 唱者和听者多半是一些歌妓和市民, 其词更属于那种“流行歌曲”式的“俗曲”。所以, 柳词无论从其思想色彩、审美意向, 还是艺术风貌来看, 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最大特色便是“世俗化”:一是感情更“世俗”, 二是语言更“俚俗”。情志基本是一种男恋女爱情感和理想愿望, 塑造少见的世俗社会人情味。这对当时社会传统的文学观念及审美观念是大胆的挑战, 直接影响着“婉约”派的创作。
“婉约”派出现较早, 以唐朝温庭筠为鼻祖的五代“花间派”词为开端。宋初欧阳修、晏氏父子奠定了该派的基础, 对后世“婉约”名家词人有启迪作用。但此时, 词仍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主要特征:题材较窄, 一般不出伤离送别、儿女恋情之类;多用含蓄委婉、蕴藉比兴表现手法, 曲折表达细腻思想感情;格律形式也较严密, 重视结构组合, 表意求曲, 声律和谐, 语言流利, 绮丽挥绰, 文思绝佳。
三、柳词代表作《雨霖铃》
柳永生活的年代———北宋前期, 正是创作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时期, 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中晚年中进士, 官居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屯田”。一生仕途坎坷, 于是淡泊功名, 以“白衣卿相”自居, 耽溺于“偎红倚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创作的《雨霖铃》词调来源唐教坊国家乐府机构中教坊大曲名。《明皇杂录》云:“幸蜀。初入斜谷, 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 採其声为《雨霖铃》以寄恨。……今双调《雨霖铃慢》, 颇极哀怨, 真本曲遗声。”柳永盖取唐时旧曲翻制, 即本古乐以翻新调, 恢张词体, 革新歌辞抒写内容。词人离汴京前往浙江与情人话别时所作。当时的作者内心因羁旅生涯所诱发出来的伤感随着作者的游踪越来越浓。仕途上的失意, 不得不离开京师而远行, 这种抑郁忧愤的心情与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 词人便更加感到生活前途的黯淡无光。全词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 精心刻画了情侣分别时留恋的情态及复杂微妙的心理, 进而设想别后的孤独与思恋, 深刻地表达了有情人之间难舍难分的情意。
1.从词谱上讲
宋朝填词并无专门韵书 (或已失传) , 是根据唐及后来的词论家推测的。《雨霖铃》又《雨霖铃慢》, 双调仄体。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 平仄也相同。正体103 字, 上阕10 句5 仄韵, 下阕9 句5 仄, 除第一字“切”为去声韵, 其余押韵尾字用入声韵。慢, 词乐格调之一。慢曲子的简称, 及慢曲, 慢词说法。古书上写作曼, 亦延长引申歌声延长, 就唱得迟缓了, 因此, 由“曼”字孳乳出“慢”字。指调长拍缓, 节奏徐纡舒慢的乐曲, 通常慢词字多调长, 多属于长调, 急慢是按其音乐节奏区分;词调长短是按字数多寡划分。
词调用慢字, 往往可以省去, 在宋代可有可无。张炎《词源》云:“慢曲不过百余字, 中间抑扬高下, 丁抗掣拽, 有大顿、小顿、大柱、小柱、打、掯……”此中有许多唱歌术语, 因为有种种延长引申唱法。
2.从声律上说
唐宪宗时《元和韵谱》指出:入声直而促, 出音直接而收音短促, 当有塞音尾p、t、k收尾, 至宋代北方方言合并为喉塞音。入声, 极短的多半是中低降调、促阴阳。其词中的韵角字:切 (为去声韵) 、歇、噎、阔、别、节、月、说 (为入声韵) , 韵母ieianuoüe在现代汉语中为后响复元音, 发音哽咽而短促。柳永在《雨霖铃》中用入声可见其意。韵角字“发”、“设”也为入声韵, 大概在当时与前面几个韵角字同是一个韵部, 发展到今天发生了变体吧。
3.从词韵上推
双调《雨霖铃》用柔和韵, 介于洪声与细声韵之间。其调悲咽、凄楚、感人至深。双叠以上词中, 后叠首句“别”和前叠尾句“阔”押韵, 这谓续韵。此词调“用仄韵而必须入声者”, 平仄韵不得通融, 可晓柳永极通韵律, 既表情达意, 又音韵谐合。
4.从词牌上究
初配音乐歌唱, 须按律制调, 依调填词, 后来词牌和词的内容不再有联系, 各词牌只作词的结构定式。词牌来源, 主要有三种情况:①乐曲的名称。②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③词的题目。词牌之外, 还有一个词题, 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
而《雨霖铃》则为乐曲名, 无词题。词人不想再旁释, 直接让听者进入意境, 领略词的内涵, 可见词人用意之所在。
5.从词内容章法赏析
《雨霖铃》是一首写别离之情的词。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一开头, 词人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渲染气氛。“寒蝉”透示了秋意, “凄切”之声令人感到凄凉、冷落。“对”字引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词人起笔用融情入景, 以景衬情的手法, 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 写出所见所闻所感, 而且营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阵阵骤雨, 刚刚收住了雨脚, 好朋友啊, 就要走了!这时节, 怎样将动人的愁思抒发出来呢?情中有景, 字字含情。开头造境, 选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 然后因景生情, 依景叙事, 带出词的主体部分。起首三句为后两句设下伏笔, 以环境渲染别离时的凄苦心情。
都门账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
从吃不香, 饮不畅, 可品味出词人的别离苦味, 从“乘船留恋”到“艄公催发”这一对矛盾中, 可以窥见情深。就在这不想别而不能不“离”的最后时刻, 真是情意深长而觉时间太短。“账饮”用词的组连法则变化, “留恋处”结合上下文, 表明“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 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 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 又提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使“无绪”铺写一定深度。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彼此眷恋之情, 无可奈何之心写得非常深刻, 所谓“语不求奇, 而意致绵密”。既然欲饮无绪, 欲留不能, 这时作者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咙噎住而说不出口, 只有泪眼相对, 执手告别罢了, 满腹哀伤情, 尽在不言中。柔情蜜意的流露, 情感集中的表现, 把人物痛别时的动作、神态勾画得极为生动、逼真。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一个“念”字是怜爱也, 在这为一字领, 下面所写想象景物是虚设。“去去”行程之远, “沉沉”深厚邈, “阔”无边意。这里“景语即情语”, 不光是自然景色之暗淡, 更深一层隐藏着无边无际的离恨。这两句歇拍, 由近及远, 即实入虚。结句望空凝思, 情意绵绵。“念”有着无限追思的意味。一方面紧扣上文的“无绪”, 衔接自然, 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贯注到下阕描述, 在手法上以情带景, 在结构上有结有领。这两句以愁心想愁景, 愁景又渲染了愁心。“念去去”三字都要是仄声, 加重悬想别后的凄楚之心, 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
上阕: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 一对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 抓住“别”字, 由出行到“帐饮”, 到“催发”, 到“执手”, 到“遥念”, 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最后两句既是对上阕所写情景的收来, 也是下阕写别后离人的心情张本, 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句承上启下。“伤离别”点明这首词主题, 写得含蕴丰富, 凝重有力。“自古”是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这样写不仅扩大了这种感情的意义, 同时也衬托出自已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 更赋予以新的含义, “更那堪”三个字更加强了全词的语感。“多情”一句为点, “清秋节”一句为染。“染”融情入景, 以景写情, 隐约委婉。“点”直抒情感, 直白点出, 是归结, 是提升, 是更强烈地表达。点染结合, 相辅相成, 相映成辉。道出人生哲理, 遥应上阕首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
这句是柳永的名句。据记载, 须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之, 可领略其词风。情景交融, 自然天成, 被人们许为古今俊语。“杨柳岸”古人早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据《诗经·采薇》中写到“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也是离别。“柳”与“留”谐音。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 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 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和暗写别时情, 显得含蓄而有余味。作者为什么要写“晓风残月”呢?“残”字突出凄清冷落之感。清秋的晓风是凉的, 柳永正是通过凉风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月挂树梢本是一种自然景象, 着一“残”字, 就透露出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写风之凉, 月之残, 都为了倾诉出离情别绪。设想之辞, 景是凄清静寂的, 人是孤零飘泊的。从呼应上阕来看, “酒醒”遥接“帐饮”, 尽管“帐饮无绪”, 然而借酒消愁, 依然酒醉, 于是借“酒醒”而设问, 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 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 尽管景色已甚暗淡, 然而词人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 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 推相与好朋友分手后, 在今夜酒醒的时候, 扁舟空空, 情景凄清, 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 一弯残月, 孤零零地挂在梢头。妙在寓情于景, 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 然而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 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 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 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的行人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 送别也在这时刻, 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 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景物入词, 酿造意境, 增添了抒情色彩, 渲染了浓烈的气氛, 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 拨动读者的心弦。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想想今一别, 何时见?即使有“良辰好景”, 但天各一方, 哪有兴致欣赏, 不也如同虚设?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无需景情语, 直接道白更痛快。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越是“良辰好景”就越使人伤神, 即使有“千种风情”也“无人诉说”。作者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便纵有”三字领, 千言万语难表此情。长吟击节, 回肠荡气, 词人的相思之挚、相忆之苦瞬间便跃然纸上。
下阕充分表达了词人别后的凄苦之情和无法割舍的爱恋之意。
6.从全词神韵来看: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 铺叙展衍, 以离情为贯穿全篇主线。先写离别之前, 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 重在描写情态;后写别后想象, 重在刻画心理。各层前呼后应, 层层深入, 尽情描绘, 情景交融, 感人至深。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 把秋色、秋思和别境、别情结合起来描写, 使眼中景, 心中情, 意中人三者之间构成完美的艺术形象, 主客观高度统一, 物与我和谐一致, 词中通用白描手法, 语言真实自然, 情意细密缠绵。章法不拘一格, 声情并茂, 起伏跌宕, 特别是末句更留有无穷的意味, 耐人寻绎。情、景、意写得文思高绝。内藏无限画意和水墨色彩, 浓淡的情思交错, 忽强、忽弱的词采, 和变化多端的音乐意韵。以深情的词句作结, 余意深远, 很有特色, “词意俱不尽, 余意更深邃”。这首词不事雕琢, 旖旎近情, 以白描见长, 铺叙景物寒蝉、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 倾吐心情。词人大量吸收口语入词, 如兰舟、催发、执手、无语等。通过缓急轻重的语气表达人物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 对后来说唱文学和曲辞创作有深远影响。铺叙展衍, 以离情为主线贯穿全篇。全词之气犹如奔马收疆, 有住而不住之势。曲处能直, 密处能疏, 状难状之景情。前片自第四句起写情至为缜密, 换头却用提空之笔从远写来, 显得疏朗清远。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作家说境界有时是“死”的, 而神韵一直是“活”的。我们是否从中可悟柳词永恒魅力所在呢?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2] .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3] .龙榆生主编《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
[4] .王力主编《汉语音韵学》《诗词格律概要》中华书局出版社。
词最初名称叫“曲子词”,是为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辞。词大致产生在唐朝,先盛行于民间,晚唐五代致力于词的创作的文人逐渐增多,一些著名的词人,如温庭筠、韦庄、李煜等,都具有自己独到的风格。后来,越来越多的文人开始介入词的文学创作。北宋前期的词坛承续晚唐五代词风,以欧阳修、晏殊为代表,词中多半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其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词发展到了宋代,新的大一统时代已非前代衰世可比,词人们渴求着一种既“大”且“新”的艺术格局和审美气度,从而催生了慢词的勃兴。
二、柳词在词史上的影响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成为慢词的大家,开启了宋词新天地。前代的词,基本都是令词,而柳永所写,则多是慢词长调,善于化时曲为新声。柳永创作了大量篇幅较长、句子错综不齐的慢词,使词的体式趋向完备。篇幅的拉长导致词风得以“放大”,具体铺叙形容,开合起伏,组织景语。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从都市生活摄取题材,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表现他生活在市民中间的感受,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喜爱,获得“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声誉。
柳词最令人注目的特色,乃在于“经俗”为美。他把词从贵族文人“沙龙”引向市井“坊曲”。晚唐五代词,从其创作动机、创作环境到作者身份等方面均属于贵族“文艺沙龙”产物。而柳永是一位失意下层文人,唱者和听者多半是一些歌妓和市民,其词更属于那种“流行歌曲”式的“俗曲”。所以,柳词无论从其思想色彩、审美意向,还是艺术风貌来看,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最大特色便是“世俗化”:一是感情更“世俗”,二是语言更“俚俗”。情志基本是一种男恋女爱情感和理想愿望,塑造少见的世俗社会人情味。这对当时社会传统的文学观念及审美观念是大胆的挑战,直接影响着“婉约”派的创作。
“婉约”派出现较早,以唐朝温庭筠为鼻祖的五代“花间派”词为开端。宋初欧阳修、晏氏父子奠定了该派的基础,对后世“婉约”名家词人有启迪作用。但此时,词仍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主要特征:题材较窄,一般不出伤离送别、儿女恋情之类;多用含蓄委婉、蕴藉比兴表现手法,曲折表达细腻思想感情;格律形式也较严密,重视结构组合,表意求曲,声律和谐,语言流利,绮丽挥绰,文思绝佳。
三、柳词代表作《雨霖铃》
柳永生活的年代——北宋前期,正是创作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时期,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中晚年中进士,官居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一生仕途坎坷,于是淡泊功名,以“白衣卿相”自居,耽溺于“偎红倚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创作的《雨霖铃》词调来源唐教坊国家乐府机构中教坊大曲名。《明皇杂录》云:“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採其声为《雨霖铃》以寄恨。……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柳永盖取唐时旧曲翻制,即本古乐以翻新调,恢张词体,革新歌辞抒写内容。词人离汴京前往浙江与情人话别时所作。当时的作者内心因羁旅生涯所诱发出来的伤感随着作者的游踪越来越浓。仕途上的失意,不得不离开京师而远行,这种抑郁忧愤的心情与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词人便更加感到生活前途的黯淡无光。全词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精心刻画了情侣分别时留恋的情态及复杂微妙的心理,进而设想别后的孤独与思恋,深刻地表达了有情人之间难舍难分的情意。
1.从词谱上讲
宋朝填词并无专门韵书(或已失传),是根据唐及后来的词论家推测的。《雨霖铃》又《雨霖铃慢》,双调仄体。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相同。正体103字,上阕10句5仄韵,下阕9句5仄,除第一字“切”为去声韵,其余押韵尾字用入声韵。慢,词乐格调之一。慢曲子的简称,及慢曲,慢词说法。古书上写作曼,亦延长引申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因此,由“曼”字孳乳出“慢”字。指调长拍缓,节奏徐纡舒慢的乐曲,通常慢词字多调长,多属于长调,急慢是按其音乐节奏区分;词调长短是按字数多寡划分。
词调用慢字,往往可以省去,在宋代可有可无。张炎《词源》云:“慢曲不过百余字,中间抑扬高下,丁抗掣拽,有大顿、小顿、大柱、小柱、打、掯……”此中有许多唱歌术语,因为有种种延长引申唱法。
2.从声律上说
唐宪宗时《元和韵谱》指出:入声直而促,出音直接而收音短促,当有塞音尾p、t、k收尾,至宋代北方方言合并为喉塞音。入声,极短的多半是中低降调、促阴阳。其词中的韵角字:切(为去声韵)、歇、噎、阔、别、节、月、说(为入声韵),韵母ie\ian\uo\üe在现代汉语中为后响复元音,发音哽咽而短促。柳永在《雨霖铃》中用入声可见其意。韵角字“发”、“设”也为入声韵,大概在当时与前面几个韵角字同是一个韵部,发展到今天发生了变体吧。
3.从词韵上推
双调《雨霖铃》用柔和韵,介于洪声与细声韵之间。其调悲咽、凄楚、感人至深。双叠以上词中,后叠首句“别”和前叠尾句“阔”押韵,这谓续韵。此词调“用仄韵而必须入声者”,平仄韵不得通融,可晓柳永极通韵律,既表情达意,又音韵谐合。
4.从词牌上究
初配音乐歌唱,须按律制调,依调填词,后来词牌和词的内容不再有联系,各词牌只作词的结构定式。词牌来源,主要有三种情况:①乐曲的名称。②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③词的题目。词牌之外,还有一个词题,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
而《雨霖铃》则为乐曲名,无词题。词人不想再旁释,直接让听者进入意境,领略词的内涵,可见词人用意之所在。
5.从词内容章法赏析
《雨霖铃》是一首写别离之情的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开头,词人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渲染气氛。“寒蝉”透示了秋意,“凄切”之声令人感到凄凉、冷落。“对”字引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词人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营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怎样将动人的愁思抒发出来呢?情中有景,字字含情。开头造境,选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起首三句为后两句设下伏笔,以环境渲染别离时的凄苦心情。
◆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从吃不香,饮不畅,可品味出词人的别离苦味,从“乘船留恋”到“艄公催发”这一对矛盾中,可以窥见情深。就在这不想别而不能不“离”的最后时刻,真是情意深长而觉时间太短。“账饮”用词的组连法则变化,“留恋处”结合上下文,表明“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提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一定深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彼此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心写得非常深刻,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作者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咙噎住而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柔情蜜意的流露,情感集中的表现,把人物痛别时的动作、神态勾画得极为生动、逼真。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一个“念”字是怜爱也,在这为一字领,下面所写想象景物是虚设。“去去”行程之远,“沉沉”深厚邈,“阔”无边意。这里“景语即情语”,不光是自然景色之暗淡,更深一层隐藏着无边无际的离恨。这两句歇拍,由近及远,即实入虚。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念”有着无限追思的意味。一方面紧扣上文的“无绪”,衔接自然,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贯注到下阕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这两句以愁心想愁景,愁景又渲染了愁心。“念去去”三字都要是仄声,加重悬想别后的凄楚之心,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
上阕: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一对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抓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最后两句既是对上阕所写情景的收来,也是下阕写别后离人的心情张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句承上启下。“伤离别”点明这首词主题,写得含蕴丰富,凝重有力。“自古”是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这样写不仅扩大了这种感情的意义,同时也衬托出自已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含义,“更那堪”三个字更加强了全词的语感。“多情”一句为点,“清秋节”一句为染。“染”融情入景,以景写情,隐约委婉。“点”直抒情感,直白点出,是归结,是提升,是更强烈地表达。点染结合,相辅相成,相映成辉。道出人生哲理,遥应上阕首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句是柳永的名句。据记载,须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之,可领略其词风。情景交融,自然天成,被人们许为古今俊语。“杨柳岸”古人早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据《诗经·采薇》中写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也是离别。“柳”与“留”谐音。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作者为什么要写“晓风残月”呢?“残”字突出凄清冷落之感。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柳永正是通过凉风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月挂树梢本是一种自然景象,着一“残”字,就透露出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写风之凉,月之残,都为了倾诉出离情别绪。设想之辞,景是凄清静寂的,人是孤零飘泊的。从呼应上阕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消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尽管景色已甚暗淡,然而词人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相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然而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的行人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时刻,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拨动读者的心弦。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想想今一别,何时见?即使有“良辰好景”,但天各一方,哪有兴致欣赏,不也如同虚设?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无需景情语,直接道白更痛快。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越是“良辰好景”就越使人伤神,即使有“千种风情”也“无人诉说”。作者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便纵有”三字领,千言万语难表此情。长吟击节,回肠荡气,词人的相思之挚、相忆之苦瞬间便跃然纸上。
下阕充分表达了词人别后的凄苦之情和无法割舍的爱恋之意。
6.从全词神韵来看: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铺叙展衍,以离情为贯穿全篇主线。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后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各层前呼后应,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把秋色、秋思和别境、别情结合起来描写,使眼中景,心中情,意中人三者之间构成完美的艺术形象,主客观高度统一,物与我和谐一致,词中通用白描手法,语言真实自然,情意细密缠绵。章法不拘一格,声情并茂,起伏跌宕,特别是末句更留有无穷的意味,耐人寻绎。情、景、意写得文思高绝。内藏无限画意和水墨色彩,浓淡的情思交错,忽强、忽弱的词采,和变化多端的音乐意韵。以深情的词句作结,余意深远,很有特色,“词意俱不尽,余意更深邃”。这首词不事雕琢,旖旎近情,以白描见长,铺叙景物寒蝉、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倾吐心情。词人大量吸收口语入词,如兰舟、催发、执手、无语等。通过缓急轻重的语气表达人物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对后来说唱文学和曲辞创作有深远影响。铺叙展衍,以离情为主线贯穿全篇。全词之气犹如奔马收疆,有住而不住之势。曲处能直,密处能疏,状难状之景情。前片自第四句起写情至为缜密,换头却用提空之笔从远写来,显得疏朗清远。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作家说境界有时是“死”的,而神韵一直是“活”的。我们是否从中可悟柳词永恒魅力所在呢?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2.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3.龙榆生主编《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
4.王力主编《汉语音韵学》《诗词格律概要》中华书局出版社。
5.倪维锦主编《语文教学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及注释
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 参考赏析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 赏析一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赏析二
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诗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 赏析三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柳永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赏析四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 作者介绍 柳永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幻灯1:“音乐”)
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 柳永。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幻灯3:【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好,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直接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幻灯4:“文本、录音”)(播放曹灿范读)
2、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并提醒同学在书上标画出来)(幻灯5:【整体感知】 “多情自古伤离别”)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3、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心境是怎样的呢? 伤心,凄凉。
4、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其中最苦是“爱别离”。“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大家还知道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除了同学们说的,还有这些经典句,齐读。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5、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我们投入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品品柳永独特的离别情。
(齐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6、大家品出柳永与众不同的情感来了吗?想好了,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柳永的“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真是双重的痛苦啊!
三、重点探究
1、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板书)
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渲染了送别时凄凉氛围,词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凄清,他听着凄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的柳树和河边的小舟,离情自然更浓,作者将离别的伤感寓于景中,寓情于景。
3、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路途中的苍茫,结合起来,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更能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
4、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
(1)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2)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
(3)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否试着代他说两句?展开想象写一写,和大家分享。(幻灯6:【重点探究】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三个问题)
(就上述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和大家交流。)(请大家不要笑,如果你笑着说,说明你没有换位思考,未将自己当做柳永,自然也体会不到他说此话时的伤心。一个和自己心爱的人即将分别,山高水远,不知何时再聚,此种情景,怎会有笑声?)
6、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大家丰富的想象填充了柳永留下的艺术空白。那么,与恋人离别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请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词的下片。
7、好,读得很有感情。思念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痛,而柳永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哪句最能代表柳永的心声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说出来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幻灯7:【重点探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想象,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烘托出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经你一分析,当之无愧啊!“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清凉,“残月”凄迷,作者的心自是悲苦的。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尘万丈,我非你不爱。恋人离开,百无聊赖,连“良辰美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正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以问句作结,引人思考,余味无穷。
8、能用所学知识相印证,并有自己的感悟。很好!我们无论选哪一句,都能体味到柳永那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的离别情和相思苦。带着柳永的离情别绪,我们再一次来齐读这首词吧。
四、综合领悟
师: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假设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幻灯8:【综合领悟】 “问题:拟题目”)
秋别。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秋天的关于离别的故事。伤别。因为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就是“伤离别”。“相思”是不是更好呢?我觉得柳永和恋人是彼此思念,这样更能说明两人情深意长。
五、总结
《雨霖铃》是安排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二单元诗歌单元。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词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通过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二、说学情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情景交融的题是经常见到的,但是这一课又涉及到了虚实结合,学生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⑴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⑵赏析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诗词鉴赏知识水平及心理特点,我将教学重点确立为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教学难点确立为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拓展法等。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和讨论和做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别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吟咏,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唐代郑古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抒写离别之情的诗词吗?”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后,我将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而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走进词人”黯然销魂“离情(这一下就进入我们下面的环节”美读全词,整体感知“)。
(二)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的柳永,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三)读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
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听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指生朗读
3、看动画,听朗诵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刚才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4、再次朗读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生配乐朗读,教师纠错。
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
此环节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四)通过学生朗读加上自己对诗文提前的预习,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老师不引导而是分组讨论。
1、给本词合理划分层次。(学生应该可以从分别前,分别是,分别后来写,老师可以再引导说具体通过什么来把这前中后描写出来的,很快就能找到分别前的环境,分别时的情态和分别后的推想)
2、词人围绕”伤离别“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内涵,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氛围或意境?
这两个问题相对简单,只要仔细阅读便可回答。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大量举例古代诗句来讲解意象的内涵,分析意境。如:在讲”寒蝉“这一意象时,我将举例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侵“和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寒蝉鸣我侧“来分析”寒蝉“所代表的”凄凉“这一内涵。
这个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让学生自由鉴赏句子,并归纳出先找意象,再分析意象的组合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最后分析所表达的情感;即:”意象+意境+情感“的句子鉴赏模式,以利于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和鉴赏技巧。
4、课件展示明代的《雨霖铃》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说说描绘了哪些景物?词人设想的虚景有那些?这个问题从词的上片推及词的下片,让学生在虚景中进一步感受词人离愁别苦的极致。然后总结虚实结合手法的答题方法。因为学生对虚实结合的手法比较陌生,所以与此同时拓展一道高考题是很有必要的。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难度不大。
【试题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虚实结合的做题方法:先找出来诗文中实写的内容再找出虚写的内容,然后回答虚实结合的作用及效果就行了。
这三个问题一脉相承,勾连上下片,让学生在对词作整体的把握的基础上,在这三个问题的统率下,又对词进行了具体而精微鉴赏。
小结:柳词的魅力除其溢满真情之外,还在于它的语言魅力,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填词的词人,后人对柳词的用语有很高的评价,请同学们下去以后,细细品味《雨霖铃》词文,尝试着自己分析。从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意象赏析
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①寒蝉:蝉在地下生活5年,在地上生活只有秋天里的短短的十几天,十几天后就要死去。更何况这是一只“寒”“蝉”,是一只秋后的蝉,它活不了多久了,一场秋雨过后,蝉就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可以说这是生命最后的绝响,因此蝉在古典诗词里就成了忧愁悲苦的代名词。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这里再加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特别的悲苦。因此,“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情感基调。
②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面对着长亭古道,曾有多少有情人在此洒泪惜别,曾有多少佳侣从此各奔他乡。作者面对此亭,睹物伤心,触景生情,怎能不感慨万端。
③骤雨:一阵秋雨一层凉,秋雨过后,更见悲凉。长亭送别,更何况眼下是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在这样一种令人凄神寒骨的环境中,又怎能不让人黯然销魂。
在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的情调,烘托出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水也。水是古典诗词中象征愁苦的常见意象。
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黄昏云雾沉沉的特点,与人心情的沉重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选取了千里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楚天这三个有代表性的`意象把离愁写得缠缠绵绵,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因此,这些景物描写就有力地烘托出词人的愁绪和前途的黯淡无光,同时也暗示出情侣的分别将是久远而漫长。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杨柳”的意象。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最优美动人、情意绵绵的一个意象。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柳”者,“留”也,有不舍之义,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②“晓风”的意象。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是凄凉的感觉。另外,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离别。
③“残月”的意象。“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别离之意。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这一“残”字,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④“酒“的意象。“酒”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饮酒是消忧解愁的最好办法,酩酊大醉之后,把一切苦恼抛之于脑后,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经不在酒了。可是酒醒之后呢?“酒醒”即“愁醒”,曾经被麻醉的“愁”一经复苏,更是无以排解。与情人分别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愁也复醒了,因而“更愁”了。
柳永这首词借一系列的意象表情达意,融情入景,情深意挚,凄楚动人,不愧为婉约派的代表之作。
《雨霖铃》的艺术成就
上片起首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别时之景,未写离别之情,却先以自描的手法,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的凄艳、愁惨的秋景图画:凄鸣的秋蝉、暮色中骤雨后的长亭。并巧妙地点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深秋,傍晚,都门外的长亭,这是何等浓重的伤感的氛围与地点,“寒蝉凄切”,既写出了秋气之摇落,时序之惊心,又使欣赏者马上联想起“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寞而无声”(宋玉《九辩》),“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咏蝉》)这类“悲秋”之句。好的语言往往如此:一方面,它以自己的写景作为促媒,以外界物侯之变化撩拨起读者的层层感情涟漪;另一方面,它又向读者“释放”出经过漫长历史过程长期“积淀”在词语中的“能量”,以此来感召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艺术联想。
“寒蝉凄切”四字,使那凄楚哽咽的声声蝉嘶,形成整首别曲、整幅离图的悲哀的“基调”和黯淡的“底色”。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庾信《哀江南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长亭”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已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本词中,词语本身的象征意义(送行)和它的“历史积淀”又在双倍地发生着作用,不能不使读者产生难以压抑的离愁别绪。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三句,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写出了情人的留恋与舟子催发的矛盾,离别伤痛之情陡增。“兰舟催发”,以直笔写出了时间之紧迫,柔情缠绵的恋人此时也不得不相互分手、道别,因而更促使彼此间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道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直写情人离别之际的动人场景,感情至此达到高潮。这是令人黯然销魂、伤心欲绝的时刻。读到此处,不禁让人想起“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诗句。而此处描写,则更为沉痛,更为感人。全词词境也就此凝固、定格。“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眼前景物突然一转,由实到虚,写出了去路茫茫、道路修远、一程远似一程的未知旅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叹从来离别之可哀:“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下“更那堪”句,更推进一层,言已之当秋而悲离,离情更甚于常时。衬托手法的采用使它更凸现、更为动人。“今宵酒醒何处”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境况,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试想昨日还在“都门帐饮”、“执手相看”,可今朝醒来,只见“晓风残月”唯有一钩残月斜挂在天边,如今独在旅舟之上见柳,怎不惹满怀离思?“此去经年”四句,更是推想自己离别之后经年的孤寂寥落,悲苦之情己溢言表。想当初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之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全词感情也因此喷薄而出,余情无穷,无味不尽。
上下两片相比,各有特点。上片以写景为主,情生于景,情融于景,并为下片感情的直抒作铺垫。下片以抒情为主,以虚设之景抒别离之情,化景为情,而悠悠离情则作为主线上下贯穿。读罢全词,人们无不为这对情人一掬同情之泪,更不禁为柳永精彩的描写而拍案叫绝。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同时又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宣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极力描摹了一对恋人之间难分难舍的离情,让人读来畅快淋漓,婉约细腻,耐人寻味。
【柳永雨霖铃原文解析】推荐阅读:
续写柳永雨霖铃01-06
柳永 颁奖词07-08
柳永词漫谈01-08
柳永《蝶恋花》翻译06-04
读柳永读后感06-18
柳永词两首 教案10-01
宋词·柳永《采莲令》赏析11-16
《蝶恋花》赏析柳永01-07
4《柳永词两首》教案(打印)10-17
柳永蝶恋花全文及翻译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