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发效率现状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内外研发效率现状(精选6篇)

国内外研发效率现状 篇1

中国生物识别(主要是指纹识别)研发厂商经过笔者调查分析,在2005年达到30家。这30家包括了进行生物识别产品硬件研发、软件研发、算法研究、芯片研发以及指纹应用系统的提供商。不包括生物识别产品纯销售型公司。这30家指纹产品提供商,可以说基本代表了大陆指纹识别行业现有产品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它们在2005年提供了包括指纹模块应用、指纹PC周边应用、指纹系统方案应用在内的3大系列13种150款以上的指纹识别软、硬件产品或构件。这些厂商的基本信息如下表所列: 序号 公司名称 公司简介 产品 1 长春鸿达 1990年成立,中国优秀民营企业之一。隶属于长春鸿达高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拥有固定资产2.3亿。

指纹锁

指纹门禁控制器

指纹身份验证设备-用IC卡作为载体

指纹保险柜

指纹遥控器

指纹箱包

指纹模块

指纹采集仪

指纹考勤机 杭州中正 亚略特生物识别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生物识别软硬件产品及身份识别解决方案提供商。有多项国际领先的生物识别系列软硬件产品(指纹U盘、指纹鼠标、指纹硬盘等)与网络身份指纹识别解决方案。

指纹U盘

指纹移动硬盘

指纹鼠标

指纹仪

指纹终端应用软件 指纹平台软TrustLink 4 深圳派思数码 海鑫科技长期致力于刑侦信息化建设。产品覆盖了指掌纹识别和采集、信息综合管理、人像识别、多种信息综合追逃、DNA数据库及实验室、图像制作处理,以及相关科技成果民用化等多个技术领域,目前拥有18个类别30多个产品。在生物识别技术方面形成了从科研开发、设备生产,到系统集成、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的产业链条,主要服务于基于生物识别的刑事技术自动化系统和信息化系统,同时也为大规模企业身份识别和验证需求提供解决方案。至2004年,海鑫科技先后为10个省部级公安单位、200多地市级公安局和近1000家公安行业用户,建设了指(掌)纹自动识别系统、活体采集系统等刑侦技术信息化产品。

海鑫指纹身份认证识别系统

现场定位系统

指掌纹应用信息管理系统

刑侦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活体柜式掌纹采集系统

活体指/掌纹采集系统

指纹/掌纹自动识别系统长春方园 公司成立于1997年6月,注册资金540万元,目前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和一家美国公司、北京海鑫科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北京海鑫公司)三方持股。公司集聚了所内光机、电、算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国内专业生产光学指纹采集仪的厂家之一。

光学指纹采集头 各种光学采集仪 北京中科模识 是位于中关村高新技术园区的一家从事模式识别技术和产品研发的创新型企业。模识科技依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在语音技术、生物认证和数字媒体等相关领域内最先进的研究成果,进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拓展。

“模识”天目“ 虹膜认证系统(PATTEK IRIS-Certify)

模识”天目“ 指纹认证系统(PATTEK Finger-Certify)

模识”天目" 声纹认证系统(PATTEK Voice-Certify)北京数字指通 上方电子集团致力于指纹识别产品的自主研发、生产和全球范围内的销售。上方电子集团的核心技术是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国枝实验室独创的指纹识别算法,在此算法的基础上,经过中国上方电子开发人员的不断完善,更加成熟,该算法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多项国家专利。

指纹识别模块 指纹识别专用芯片 指纹识别IC卡 指纹U盘 指纹锁 SDK开发包 沈阳泛美亚 自1996年开始一直致力于对指纹生物识别技术的研发,现拥有独特的指纹识别算法。是爱普康和电子公司与沈阳泛美亚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改组更名后,于2002年05月注册成立的中美合资企业。经营范围包括:研制、生产销售指纹识别、生物信息识别系列产品及技术咨询。

指纹锁

指纹考勤 指纹门禁 指纹识别模块 深圳北大高科 成立于2003年,是专业从事生物识别技术研究和指纹产品开发及指纹技术应用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将指纹识别技术成功应用于城市人口管理、社保人员管理、银行安全通道管理等领域。

指纹门锁 指纹门禁 指纹闪存盘

指纹识别跳码汽车遥控器 科进生物识别(深圳)公司 公司是Cogent Systems全额投资的的一家高科技外商独资企业。公司以软件开发为主、硬件开发为辅。公司自2002年8月21日成立以来,依托Cogent Systems强大的技术支持,已先后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出了等。已形成公安警用活体指纹采集、识别比对系统、民用住宅区管理系统、商用指纹取款机系统、海关、边防通关管理系统、身份证管理系统等系列产品。SecurARMTM D2SP Image Processing Microprocessor芯片的外设软件

指纹特征的提取比对程序以及与其相关的IC卡读卡器、非接触卡读卡器和磁卡读卡器等硬件驱动程序 29 AuthenTec上海开发中心 Authentec是全球最大的指纹传感器提供商,是第一个在中国设立研究中心的指纹芯片厂商。

各种按压式、滑动式指纹传感芯片 30 联想(Lenovo)

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后,提供指纹笔记本电脑

指纹笔记本电脑

国内外研发效率现状 篇2

无功补偿对于电力系统有着很大的影响。无功功率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能否安全稳定地运行。无功补偿不仅可以提电力的经济实用价值,而且能够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对电压的调节促使电网系统稳定地运行,给用户的用电也带来了方便与安全。无功补偿可以通过调节局部电压来稳定整个供电系统地平稳运转,进而保证了整个系统的平稳运行。

1 国内外无功补偿研发的应用

1.1 无功补偿研发含义

现在无功补偿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大家对无功补偿的概念却很模糊。何为无功补偿呢?所谓的无功补偿是对低压电网中的无功功率进行调节,通过无功补偿可以降低电力的损失,提高电力的使用率,改善损失的经济效益,为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提供保障。无功补偿的发现促进了电力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还有效地节约了资源。资源的节约有效地避免了化石能源的燃烧,对于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节约分别做出了不同的贡献。也许,无功补偿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它的存在对于增大功率,降低电能损耗却有着突出的贡献。同时促使电力事业朝着更好地方向发展,为国内外电力设备的创新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1.2 国内外无功补偿研发实例

光伏发电很好地结合了无功补偿功能,通过光伏发电站的逆变器利用无功补偿原理,调节电力系统的电压。光伏发电系统的无功补偿需要提供无功补偿装置,有了无功补偿装置能够增加电力的储存容量,通过无功补偿装置储存的能量的释放能够保证电能稳定地供应,使用户用电平稳。光伏电站的无功补偿装置还应该结合电力系统实际的情况,对其容量进行配置,能够有针对性地调节电压。无功补偿的容量应该等于光伏低啊站稳定时输出的电力与损耗的电能的和。有了无功补偿配置,能够补偿部分线路的功率,使电力运行更加稳定,电价更加经济。不仅在电力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而且也会使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增肌人们的收入,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成为国内外无功补偿装置研发的典范。

1.3 国内外无功补偿研发现状

日前,无功补偿装置的研发及无功补偿理论的应用都差强人意,并不够广泛。只是拘泥于理论的设想的基础上,进行实研发单位仍然寥寥无几。我们在了解无功补偿的基础之上应该针对无功补偿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无功补偿对低压电网中的功率进行补偿是必要的。在很早,西门子的系统就应用了无功补偿系统,广受到使用者的欢迎。西门子系统通过无功补偿可以有效地增大低压电网的使用效率,降低供电过程中的损耗,提高电能的运用率,降低运营成本,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促使企业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员工的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更高地经济效益,增加国家税收。我们国家的无功补偿应用还存在局限性,为了提高应用的范围,在学术界应该大力推广此方法,在不断推广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其理论知识的研究,只有提供夯实的理论依据才能为学者们在无功补偿装置的研发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创新。现在信息发展飞速,知识的沟通也很畅通,只要不断改进方法,国内外对其的关注程度也会逐渐提高,这样也会使得无功补偿在国内外不断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在新的机遇面前同时也会遇到关于电力系统理论基础的考验,二者具备后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只要耐心地去研究,慢慢地会打破现状,取得进步。虽然成绩不是很显著,但是一定对于接下来的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 国内外无功补偿研发的发展

2.1 国内外无功补偿研发技术问题

对于无功补偿的研发不仅在理论上没有强有力的依据,而且在技术上也存在很多的困难。部分无功补偿系统存在滞后性,要想对其进行改善必须了解其原理与结构。同时,由于机器体积的问题和零部件的配合会引起一系列的噪声,因此噪声问题也成为了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之一。同时电路的设置于配合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电路的设计不合理会造成电力系统的瘫痪,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不便,引起电力拥堵现象。要想对新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研究必须先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如果知识储备不够充足,这对于攻克技术上的难关也是有很长一段弯路要走。知识体系完整后对于技术的革新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在技术上,首先没有强有力的理论知识作为依据,其次对于一些较为常用的系统参数了解不够透彻,最后对于应用新的科学技术的不够熟练导致了对于无功补偿研发的脚步迟缓。国内外对于技术问题的攻克也在进行不同的尝试,有的建立了一些网络,利用这些网络的集成将电网集成起来,通过无功功率补偿的作用能够降低成本,但是一旦出现网络的某一个部分出现损坏后将会造成整个电力系统的瘫痪,因此对于国内外无功补偿的装置的研发亟待推进。改善现有的状况后才能对下一步进行计划并实施。才能进一步克服现阶段无功补偿的理论与技术难题。

2.2 国内外无功补偿研发的发展方向

针对国内外无功补偿研发的问题,交流电网的无功补偿问题将成为研究的重点对象。主要原因是现在应用最广的是交流电,直流电只是应用在部分简易装置中。交流电不仅能为用户提供稳定的电压,而且能够通过频率的变化减少电能损耗,增加电力的畅通。同时,配电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低压情况,如果能有效地改善这种状况将会大大地提高经济效益。配电网中所用的设备大部分很敏感,常常称之为感性设备,有了感性设备后会遇到电压滞后的问题,使容量降低。而通过无功率补偿的应用,会在原有的低压情况下提高现有的电压,通过低压补偿提高电压,通过输出设备将电压输出供给用户,可以增加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无功补偿容量配置问题上,可以实现中光伏电站并网工程并采用一次升压的方法简化工作流程,节约时间,降低成本。

2.3 国内外无功补偿研发的展望

未来国内外无功补偿研发在电力系统的发展必定会多元化。在多元化发展的无功补偿应该以改善电力系统能否稳定供电为主,节约资金为辅对无功补偿进行不断优化。现在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光伏发电系统,我们在改善不稳定性的同时要注意对电力系统与现代科技电子设备的结合。电子信息技术是当前发展最为迅速的科技之一,与其有效地结合能够很好地简化工作程序,把无功补偿带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要想推动无功补偿不断地发展,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遇到新的问题及时提出来,提出问题也是思考的过程。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进一步贡献。现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大体相似,至于能不能领先国际水平这就要靠我们青年一代来努力改善现状了。同时也要注重无功补偿与数学模型的有效结合,这样会增强实用性,扩大无功补偿的应用范围。为更好地改进无功补偿对电力系统的优化作用而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更好对国内外无功补偿研发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无功补偿装置在低压电网中的应用,能够实现电网系统的优化,降低电能在输送过程中的损耗,提高电能的转换率与利用率。根据无功补偿原理采用不同的先进技术对低压电网的装置进行升压减噪地改善,增加无功补偿的利用率。

3 对于国内外无功补偿研发情况下当代大学生的责任

当无功补偿面临发展的窘状时,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要挖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会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利用当前所学的技术对现有的无功补偿系统提出改善,可能我们的知识面不够广,但是只要我们肯努力肯付出劳动,一定会在现有的有所提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提出疑问,只有将学与问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创新思维,有新的想法要付诸实践,慢慢地一定会有所提高。据资料显示,在国外无功补偿系统的发展领先于我国,其主要原因不仅在于创新方法的提出还在于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产品的改善。在我国,机械装置还不够轻便,比较笨拙,而且零件的配合也逊色于国际水平。作为当代青年要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善于思考,哪怕提出的问题不够深奥,哪怕是不正确的,只要关于提出这就是进步。通过这样不断地质疑一定会在无功补偿研发领域有所新的突破。哪怕仅仅是一小步,很与可能会变成技术革新的一大步。还可以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对无功补偿系统的分析计算,提出新的假设,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改善。利用电子集成的知识对无功补偿系统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能够简化操作,及时地对无功补偿装置进项随时随地地检测,更加周密地对装置进行优化。当代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核心力量,只有从青年一代抓起祖国未来的发展才能够有曙光。不仅对于当代大学生而且对于无功补偿的研发也任重而道远。

4 结语

煤矿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效率探究 篇3

关键词:煤矿企业;科技投入;效率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逐渐演变为企业生产技术的先进程度、创新能力及其运用,因而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资力度成为企业素质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70%以上,但使用率比较低,煤炭生产排污过多,生产成本较高,加上我国煤炭资源储存条件复杂,煤炭清洁生产档次低给环境带来的负担,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不满。

1 我国煤炭企业技术研发的现状

首先国家为了扶持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于2008年颁发了《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对照2007年颁发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及2008年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在满足条件的企业和法人单位实施技术创新减免税。从政策和产业导向上,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

其次,在煤矿生产建设方面,三维地震仪、3D可视技术、电磁波勘探技术、煤矿一次综掘成巷技术、锚网支护技术、高效成套综采设备的研发及煤矿配套辅助先进设备的研发,都为煤炭产业技术升级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最后,我国还在低损害绿色开采与生态复垦、煤矿信息化建设、安全高效开采、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煤岩动力灾害预测及防治、煤炭加工提质、节能减排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

2 煤矿企业科技投入效率

效率是产出与投入的比,当二者之间的比值达到最大时,效率为最高。对于煤矿企业而言,企业对科技活动的投入力度,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拉动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保障。

3 煤矿企业科技投入效率评价方法选择

煤矿企业科技投入效率评价涉及人力、财力使用的合理性、管理的有效性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选择评级方法上,应进行慎重选择,以获得可靠、科学的评价结果。就目前而言,用于科技投入效率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单因素指数法、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以及数据包络分析法。

4 构建煤矿企业科技投入效率评价体系

煤矿企业科技投入效率评价应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进行,从而准确发现煤矿企业科技投入效率的规律。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根据以下原则进行指标确定:数据可获得性、全面性以及可操作性。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制定如下的评价体系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科技投入效率评价体系指标

[投入指标\&人力投入\&生产管理人员数量(A-1)\&科学家、工程师占科技活动总数的比重(A-2)\&资金投入\&投入科研经费(A-3)\&产出指标\&知识产出\&科研项目数(B-1)\&经济产出\&净利润(B-2)\&煤炭产量(B-3)\&]

5 煤矿企业科技投入效率评价

以山西省西山煤电集团部分部分煤矿企业为例进行研究,其具体投入产出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山西省西山煤电集团煤矿企业科技投入

产出指标数据(2013年)

[企业编号\&A-1/人\&A-2/%\&A-3千万元\&B-1/项\&B-2/千万元\&B-3/万吨\&①

⑤\&618

705

640

795

720\&10.3

12.1

14.2

12.9

15.0\&0.33

0.28

0.35

0.19

0.42\&13

10

12

15

13\&7.0

12.5

12.3

14.0

5.0\&395

320

340

400

330\&]

对比表2中数据,可得以下几点规律:

第一,煤炭产出量的多少不能直接反应技术投入效率高低。

如①和②数据中,②的煤炭总量仅为320万吨,相对于①的395

万吨而言,产量较低,但其净利润却高达12.5千万元,远远高于

①。

第二,整体来说,当科技活动总人数中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占据比重较大时,企业的净利润较高。由②、③、⑤数据可证明。

第三,科技投入效率高低不同,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拉动作用。①-⑤可证明。

6 社会环境方面

努力创设有助于科技投入可研发的社会环境,营造重视科技,尊重过科技人才的学术氛围;建立有效的技术转移市场机制,加快科学技术应用的步伐。

7 企业方面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是企业技术升级及提高企业现代化水平的唯一渠道。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的技术投入减免税政策,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充分认识技术投入的积极性。加强与行业及科研单位的合作,积极培养提高本企业的科研水平,形成良好的科研体制。

8总结

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而当前的生产状况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煤炭企业成本高、能耗大,加重了环境负担,如何提高煤炭资源的质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是煤矿企业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因此,煤矿企业大力加快科学技术研究及应用速度,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率,是解决企业发展面临困境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牛苗苗.中国煤炭产业的生态效率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

[2]赵鑫.煤炭企业科技投入效率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2.

国内外载人潜水器的研发与应用 篇4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 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得到迅猛发展, 自由自航式潜水器取代了前期载人潜水器, 成为第二代潜水器。我们现在所说的载人潜水器, 一般均指第二代载人潜水器。自由自航对潜水器来讲十分重要, 它不需要其他水面舰艇或其他潜水器的帮助便能够在水下自由地运动, 既可以自由地下潜, 也可以自由地上浮, 还能够左右水平运动。第一艘自由自航式潜水器叫“潜碟” (Diving Saucer) , 后改叫SP-350, 是在1959年下水的, 可以下潜到305米, 重量不到4吨。它的诞生揭开第二代载人潜水器的快速发展的序幕。

从那时起到现在, 人类利用深海载人潜水器探索海洋已经走过了五十年的历程, 技术发展经历了多次飞跃, 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相继研制成功当前世界仅有的五艘6000米级深海载人潜水器。这些装备到达的范围遍及海洋的大陆坡、海山顶、火山口、洋脊以及6000米的洋底, 科学家亲临现场, 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海洋生物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重要发现。

第二代载人潜水器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阿尔文” (Alvin) 潜水器, 它建于1964年, 当时的最大下潜深度为1829米, 排水量12吨。1968年在一次布放时沉没, 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1969年被捞起, 1974年重建, 此后其最大下潜深度逐渐增加到了4500米。自建造起“阿尔文”已进行过5000多次的下潜。1968年美国还建造了26吨的6000米的“海涯” (Sea Cliff) 载人潜水器, 1974年作了改装, 归海军使用, 现已退役。

美国成立了一个由海洋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组成的专家小组, 提出了国家海洋资源勘查和海洋科学研究战略。认为人在潜水器内的作用是无人潜水器无法替代的, 载人潜水器是一种最有效的深海取样和测绘平台。为了保持美国在深海研究领域中的领先地位, 在21世纪必须建立一支包括载人潜水器在内的潜水器“联队”。据此, 2000年6月, 伍兹赫尔 (Woods Hole) 海洋研究所经过反复论证, 提出了建造一艘新型的6500米载人潜水器──“新阿尔文” (New Alvin) 的建议, 与“阿尔文”和“海涯”相比, “新阿尔文”具有更大的载人球壳内部容积, 更舒适的内部环境, 更大的观察窗视野, 同时具有更高的机动性, 更大的上浮和下潜速度, 使用更先进的导航设备和图象采集显示系统。目前载人球壳的加工已经完成, 预计在2012年服役, 第一阶段首先达到4500米下潜深度, 以后再进行技术完善, 逐步达到6500米的下潜深度。

法国于1985年研制成工作水深6000米的“鹦鹉螺” (Nautile) 载人潜水器。重量为18.5吨, 可载3人, 水下作业时间5小时, 装有两只分别为6自由度和5自由度的机械手以及用作工具箱、样品存放的采样篮, 并配有海水取样器、沉积物取样器、岩石取芯器、温度测量仪以及液压锤和其他切割工具, 可以进行多种海底样品的采集和其他复杂的作业任务, 还能随时获得潜水器本身的精确位置。它具有重量轻、上浮/下潜速度快、能侧向移动、观察视野好、可携带一个小型ROV等特点。已进行过多金属结核区域、海沟、深海海底生态等调查和沉船、有害废料搜索等任务, 至今已下潜过1000余次。

前苏联和芬兰于1987年联合研制了两艘6000米载人潜水器“和平1” (Mir1) 和“和平2” (Mir2) 。重量均为19吨。它们是仅有的两艘用马氏体Ni钢制造载人球壳的潜水器。它们水下瞬时航速高达5节;潜水器垂直潜浮速度可从每分钟几厘米到每分钟35~40米;备有高分辨率的摄像系统;配有两只多自由度机械手及一套取样装置;配备了12套测量深海环境参数和海底地形地貌的科学设备。30年来, 它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极海底进行了上千次的科学技术考察, 包括对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深海生物及浮游生物调查和取样;大洋中脊水温场测量;失事核潜艇“共青团员”号核辐射检测, 以及泰坦尼克 (Titanic) 号沉船的水下摄影等。在2007年8月2日由“和平1”与“和平2”载人潜水器联合完成的“北极-2007”海洋科学考察, 使这两艘载人潜水器再次引起世人瞩目, 并由此正式引发了国际社会在北极的利益之争。

日本在1981年建成的潜深为2000米的载人潜水器样机基础上, 于1989年建成了潜深为6500米的“深海 (Shinkai) 6500”载人潜水器。重量26吨, 水下作业时间8小时, 装有三维水声成像等先进的观察装置。可旋转的采样篮使得操作人员可以在两个观察窗的任何一个进行取样作业, 这是其他载人潜水器所无法做到的。它进行过锰结核、热液矿床、钴结壳等资源调查;进行过水深达6500米的海洋斜坡和海底断层调查;从地球物理角度对日本岛礁沿线的地壳运动以及地震、海啸等进行过调查;还在4000余米深海处发现了古鲸遗骨及其寄生的贻贝类、虾类等典型生物群。自投入使用以来已下潜了1000余次。

日本有关专家认为, 随着深海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 仅靠目前几个载人潜水器, 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研究工作的需要。当人下潜至深海环境时, 能动性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可完全利用“人的感知”, 开阔思维、革新知识与提出新的科学假设。日本深海技术协会的一个“特设委员会”结合日本未来深海科研需要, 提出了五个不同作业深度的载人潜水器发展计划:11000米全海深级别;6500米级别、4000米级别、2000米级别、500米级别。其中, 11000米全海深级别是一个纯粹的载人深潜器;6500米级和4000米级除本身可以带机械手进行海底作业外, 也可作为水下载人空间站操控小型无人潜水器进行作业;2000米级和500米级则完全应是水下载人空间站, 主要靠操控无人潜水器进行作业。可以看出, 日本的发展思路是建立全海深的载人潜水器系列, 不同深度用不同的潜水器, 并兼顾载人潜水器和无人潜水器的协同作业。

国际上载人潜水器的几次典型应用

载人潜水器的用途非常广泛, 它们曾经因为参与过一些重大事件而闻名于世:

1 1960年1月23日, 由美国人D·华尔顿和深潜器发明者的儿子丁·毕卡第乘坐第一代载人潜水器“曲斯特” (Trieste) , 在世界最深渊——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下潜, 下潜深度达10916米 (海沟最深点为11034米) , 夺得了下潜深度的冠军, 这一深度也被称作为太平洋挑战者深度。

2 1966年美国在西班牙的Palamers海域失落了一颗氢弹, 由“阿尔文”号 (Alvin) 潜水器与CURV无人遥控潜水器配合, 把它从856米的深处打捞出水。

3三艘“南鱼座”号 (Pisces) 潜水器依靠潜水器上的举力为800千克的机械手, 花费了一年时间把沉没于750米水深海底的120条鱼雷打捞出水。

4 1968年10月潜水器“阿尔文”从母船“鲁鲁”号 (Lulu) 上起吊时, 不慎沉没, 1969年8月由“阿鲁明纳” (Aluminant) 载人潜水器和打捞船“密执安”号相互配合, 将“阿尔文”从1538米水深处打捞起来。

5潜水器“深探” (Deep Quest) 于1970年曾把坠落在太平洋1037米水深的一架海军飞机打捞出水。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主要技术特点

在世界上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中具有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 这意味着该潜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使用;

具有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定位能力, 这为该潜水器完成高精度作业任务提供了可靠保障;

具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能力, 可以高速传输图象和语音, 探测海底的小目标;

配备多种高性能作业工具, 确保载人潜水器在特殊的海洋环境或海底地质条件下完成保真取样和潜钻取芯等复杂任务。

载人潜水器的应用领域

深海载人潜水器是运载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种电子装置、特种设备快速、精确地到达各种深海复杂环境, 进行高效勘探、科学考察和近海底作业的装备, 是和平开发和利用深海资源的重要技术手段。“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可以执行的主要使命包括:

1运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深海, 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热液喷口等复杂海底进行机动、悬停、正确就位和定点坐坡, 有效执行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球化学、海洋地球环境和海洋生物等科学考察;

国内外研发效率现状 篇5

一、Mold EX-Press主要特色

2012年6月,米思米自主研发的Mold EX-Press(模具设计辅助软件)塑模版和冲压版正式面向客户发布,涵盖了冲压模具、汽车模具及注塑模具用标准件。到目前为止,Mold EX-Press包含了冲压模具用零件(含汽车模)33大类,14 000余型号,28万种产品;塑料模具用零件30大类,8 000余型号,15万种产品。分类原则遵循了MISUMI纸质目录的分类方法,不但方便用户顺利过渡,也是MISUMI成立50年,在中国10年的一贯模式。Mold EX-Press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以不同的电子交互形式出现在设计师眼前的大屏幕上,这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无论是冲压模具零件库还是冲压模具零件库,通过Mold EX-Press的“快速选型、快速出图、快速订购”三个步骤,都可解决困扰模具设计的三大问题:查找零件难、造型难和统计型号难。其中,Mold EX-Press丰富多样的产品检索方法,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快速准确选定零件;零件库的CAD数据可迅速导入CAD软件中,生成所需零件图;部品表与公司内部系统可方便地实现链接,避免手工抄写错误以提高准确性。应用企业也可以建立自用零件数据库,不仅便于将分散的零件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也可以自定义部品表格式,以满足ISO体系等标准要求。

作为标准件数据库,Mold EX-Press不仅拥有了代替传统纸质目录的CAD数据及图文资料,开发者更是以辅助模具设计、改善设计流程为目标,通过整合以往设计到采购之间往复过程,从源头上大幅度避免了设计师错订、漏订零件的可能性,从而有效地缩短设计总体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据统计,使用Mold EX-Press软件可以帮助工程师提高15%以上的设计效率,节省50%以上的标准件选订时间,达成99.9%以上的购买准确性。

Mold EX-Press能够与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CAD系统进行整合使用,包括:AutoCAD2004~2009、Pro/ENGEINEER 2.0~CREO2.0、NX4.0~8.0。值得注意的是,通过Mold EX-Press导出的零件模型都是兼容系统的原生格式数据,保留了完整的造型特征,给用户最大的自由度。

Mold EX-Press只需要通过官网免费申请即可获得:在Mold EX-Press网站上填写资料后,一周内即可收到包含DVD安装光盘、操作指南和快速入门视频等多种资料在内的完整安装包。

二、Mold EX-Press操作指南

Mold EX-Press应用相对简单,一般通过三个步骤就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零件模型。1.快速选型:多样搜索配合三维模型预览,快速选定所需零件(图1)

选型过程中,首先,用户需要选择查找产品类别,然后确定产品型号,最后确定型号参数。

在此过程中,用户可通过按图检索、模具装配图检索、部品型号检索、关键字检索、页码检索、树状图检索、收藏夹、历史记录和高级检索等方式进行检索,所有部品都能按设计尺寸实时进行3D预览确认。没有连接网络,没有CAD软件也能迅速进行确认。最终,用户可以使用收藏夹功能和备注功能、轻松实现公司内部模具设计标准化。

2.快速出图:三步操作,不仅生成三维数据,还能生成加工用图(图2)

在快速出图的操作中,用户首先需要上一步确定的型号参数,然后选择该零件三维模型的视图,最后,将模型导入到模架中,完成零件模型的绘制。

在此过程中,用户无需进行界面切换,就可直接从CAD菜单中选择所需功能。同时,用户可直接配置零件,省去数据的导入导出过程,快速完成设计。使用NX或Pro/ENGINEER的工程设计人员,可直接装配CAD模型,装配后轻松进行尺寸的再定义和模具与型号实时更新。使用其他三维CAD软件时,可以使用IGES或STEP的通用格式数据。不仅如此,Mold EX-Press还具有输出二维DWG格式的三视图功能,从而迅速生成设计图纸,大幅缩短设计时间。

3.快速订购:所选零件自动生成部品表,零错误零风险(图3)

快速订购操作中,首先系统会自动生成零件表,导出为部品表,然后,系统会进一步生成询价单,由用户进行网上订购。

中国区域研发投入效率研究 篇6

20世纪80年代,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起和发展极大的丰富了经济增长理论, 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关于技术外生的假设, 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新理论的提出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研究经济增长的视角。例如吴延兵 (2006) 运用中国制造业产业数据对R&D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发现R&D对生产率有显著正影响;师萍, 许治等 (2007)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R&D投入对国家经济增长贡献偏低的结论;范黎波, 宋志红 (2008) 利用中国1987-2005年的R&D投入和GDP数据, 得出R&D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均衡关系的结论。以上研究证明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但没有考虑区域的差异, 因此本文从这一角度展开研究。

1 指标和数据的选取

1.1 主要指标

本文选取各地区研发强度GERD作为度量研发的指标, 研发投入是指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也就是R&D/GDP;地区劳动生产率y作为地区经济增长的度量指标。

1.2 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的各地区研发支出数据来源于1998-2012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地区生产率是根据各地区统计年鉴中的GDP和就业人员计算得出。为了消除数据之间数量级差异, 地区生产率取用对数。

2 计量分析与结果说明

本文依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的课题报告《中国 (大陆)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将大陆区域划分为东北 (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北部沿海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 、东部沿海 (包括上海、江苏、浙江) 、黄河中游 (山西、河南、内蒙古) 、长江中游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西南 (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 和大西北地区 (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 八个区域。

根据Mario Coccia (2009) 建立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回归, 消除研发投入的内生性:

GDPR表示地区人均GDP, 同样为了消除数量级差异, 取对数;EMPR表示地区就业率。由于中国的研发投入普遍较低, 研发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只存在线性关系, 因此构造二者的线性模型。运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的结果如下:

根据结果可以看出: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大西北地区模型的拟合度不高, 检验结果不显著, 但是除了这两个地区, 其他地区的模型拟合度都很高, 都通过了0.00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 其中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自变量系数较高, 北部沿海地区自变量系数比较低, 说明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 北部沿海地区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小;造成这种差距可能的原因是北部沿海地区中包含北京, 而北京1998年到2012年研发投入的平均值达到了5.45, 远远高于Mario Coccia (2009) 计算的使生产率增长最大的研发强度的值 (2.3%-2.6%) , 所以导致了研发投入的效率反而不高;黄河中游地区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可能与黄河中游地区研发资源投入不平衡有关, 陕西的研发投入强度由于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比北部沿海地区、西南地区的某些省份都要高;大西北地区可能由于经济比较落后, 教育经费、科技经费投入太少,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注释:***表示能够在0.00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 β0、β1是第二阶段估计的常数项系数和自变量系数, 括号中是系数的标准误差.

3 结论和建议

根据以上实证分析结果,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在研发资源的配置上需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结合地区实际进行合理的配置, 使研发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增长, 同时又不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

(2) 对于大西北地区, 首当其冲的是要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 提高经济实力, 才有可能提高研发投入的效率, 让研发投入最大限度的促进经济增长;

(3) 区域研发投入的强度差异还很大, 在未来一段时间, 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缩小区域间的差异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吴延兵.R&D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6, 11:60-71.

[2]师萍, 许治, 张炳南.我国R&D投人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7, 6:125-130.

[3]范黎波, 宋志红, 宋志华.R&D投人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基于中国1987-2005年数据[J].财贸经济, 2008, 2:25-29.

上一篇:小班音乐教案:两只羊下一篇:英语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