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用13篇)

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又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项方针这一指导方针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是使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要想能够长久不断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科学文化水平。党引导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在长时间内的错误是,没有将建设中心移到积极建设上来,轻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终导致全民族的思想文化水平长时间相对较低,并引发“文化大革命”那场内乱,阻碍了十年的中国经济提高。最终党深刻地意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人的思想对历史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要想解放人民,就必须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水平,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

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符合经济建设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但若只是盲目地进行经济建设,即使经济真的非常发达,一个精神文明不发达的国家相当于一个没有头脑的民族,只会引起他国的取笑罢了。同样的,能够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若不能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则对经济建设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与科学文化指导,是不可能能够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因此,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从根本上符合经济建设的要求。

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2

一、生态文明既是文明的新阶段又是文明的一个方面

文明是以历史时间轴为指向, 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与否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代表了人类社会, 或是一个国家或是一个社会民族的发展水平与面貌。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首先, 从广义上来说, 生态文明是文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作为人类历史上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是人类对以往传统工业文明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后理性反思的结果。

从狭义上来讲, 生态文明指的是整个文明体系的一个方面, 指的是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 对自然的不断改造使更有利于为人类服务造福,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明了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互关系是进步的, 包含着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 也包括为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所延伸出来的一系列科技、组织以及为此所采取的全部实际行动。

二、生态文明为未来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未来发展趋势

纵观文明演变和人类的发展, 人类的文明社会先后经历了多种文明形态, 其内在的规律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在文明发展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对自然的混沌的依赖关系、人对自然的主动适应关系、发展成为人对自然的公然对抗以及疯狂掠夺关系。在农业文明下, 人类为了自主个体的生存和延续, 不断的对自然过度开垦和肆意放牧, 甚至乱砍乱伐, 致使耕地和草场严重沙漠化, 生态环境平衡被打破。但是由于处于农业文明时代的人类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对自然的破坏程度也相对有限, 此时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还未公开化与激剧化。十六世纪以来,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 随着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 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空前激烈。一方面, 人对自然的影响大大增强, 形成了以人为核心的价值观;另一方面, 工业文明所导致的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物种减少, 资源枯竭, 人口爆炸等问题直接并且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面对环境问题的警示与教训, 人类不得不进行自我反思, 寻找一条新的生产和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必然是与自然相协调的,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 那就是生态文明的道路。

(二)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

我们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指的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特性、历史传统、现实情况和发展程度的作出的正确定位, 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当前, 我国正努力朝着工业化, 城市化, 现代化发展。然而,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 我国所进行的三化发展的自然条件先天不足, 人均资源匮乏,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摒弃西方国家曾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寻找到一条能够适应中国现阶段, 在既能够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 又能够保证政治稳定, 文化繁荣, 社会和谐, 四者齐头并进的创新性道路。这条道路同样也是生态文明的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部分,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它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是建设和谐社会有力保障, 从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三位一体’的新时代。我们处在新时代理应站在这种新的高度来处理我们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问题, 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和谐。

对于如何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我想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当今的中国早已确立“科学发展”为其国家战略, 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两个拳头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二者齐头并进实现新型的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我们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 将经济的发展与生态保护, 污染防治与资源的高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

(二) 大力发展尖端科技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不可否认, 正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才造成了现在生态严重破坏的现状, 生态危机的全球频发, 也需要应对此危机的相应科技成果及时为世人所共享。

(三) 构建完善制度保障

建设生态文明, 要转变传统的政府政绩考核制度。在考核方面除了经济因素外, 还要将绿色GDP纳入到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目标上去。此外, 在现有法律之上还要建立和完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样, 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准则。

(四) 推广先进生态文化

除了制度保障的刚性要求外, 有关生态文明文化建设的柔性要求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如今我们应积极对这些思想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转化, 以使其更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更好的融入到当代社会中去。

结语

近年来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加剧, 尽管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 并且取得了许多成绩, 但生态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的迹象, 并且有继续恶化的可能。当前我们如何实现人类文明从工业文明过度到生态文明, 是关系到人类兴衰的大问题。未来, 人类要么在生态文明中新生, 要么在工业文明中衰亡。

摘要:文明一词不仅仅只包含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还包括生态文明、道德文明、法治文明、制度文明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之一。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朱国芬, 高琳萍.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性选择.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2, 3.103-110.

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3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历程

一、 生态文明概述

1.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生、持续繁荣、全面发展为宗旨,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然规律、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和。它提倡人类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累,达到可持续发展。它的具体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文明体现了自然生态的文化要求,倡导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是人类进步的需要,是人类自身进步的体现。

二是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在生态文明中遵循的是生态系统的有限性原则,人类的生产生活都要节约自然资源,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相结合。

三是体现了自身利益与自然地共享。生态文明体现的是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能满足这一代人的需求又满足下一代人的需求,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标志。

2.生态文明的特征

生态文明代表了时代的进步,是有一定的时代特征的:

首先,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的目标是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的条件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要积极主动地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也不能说人类服从于自然,亦或者是自然服从于人类,而这是相互依存的。

其次,它是文明的新形式。我们可以将传统的农业文化看作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生态文明是绿色文明。

再次,它具有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形态的,它是体现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它融入了人类的经济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我国具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工业化废水、废气大量排放,排污系统压力过大(2)城市化建设大量侵占农业用地,任意砍伐森林,绿色植被覆盖率降低。(3)不法分子对珍贵动植物的捕杀,导致自然界生物链的失调。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观念上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不惜破坏环境来追求经济利益,将保护环境意识抛之脑后,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其次是力度的问题,有不少搞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只是在片面的追求面子工程,并没有将其深化,致使生态文明建设有名无实。再次是衔接的问题,表现在一任领导一个样,生态文明建设没有一个系统,缺乏衔接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

1.生态文明建设起步阶段

我们这里说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起步阶段是指1978年以前“大跃进”时代,那时候的环境问题还是局部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并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

2.可持续发展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后的20余年里,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提高,国内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明显,这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行,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可持续发展时期。

3.科学发展观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

中共十八大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类的福祉,必须将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建设生态文明。从科学发展观来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科学发展观的时期。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

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具有鲜明的特征的:首先,体现在价值观上,它强调了要以平等的态度尊重环境,努力实现社会发展与生态坏境相协调;其次,在实践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节约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型道路,提倡生产生活方式的自觉性,追求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经济增长、消费模式的全面推进;再次,目标的设定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人民的利益与环境的协调。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首先,提高思想观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氛围。思想决定高度,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生态文明是造福子孙、利国利民的系统性工程,我们应该改变原有的“重视经济请示环境、重视眼前轻视长远、重视利益轻视民生”的观念,应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放在首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通过宣传和教育,动员和激发人们保护环境的热情,从而进一步培养爱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其次,加大生态资金的投入。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生态环境的建设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虽然我国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和技术,还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达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需加大投资力度和研究深度,努力研发治理环境的新型技术,降低工业三废对环境的影响。

再次,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历史证明以消耗资源为成本,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生产模式是行不通的,是没有活路的,因此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出发点,发展集约型经济模式。

五、总结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是人类进步的体现,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上升,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我们在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大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者单位: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刘熙瑞;刘金程;系统变革与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内涵[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宋许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丛横;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4

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一)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他的内容包括:

1、普及理想教育,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2、普及道德教育,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3、在人民中进行以共产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

4、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它的腐朽思想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原则:集体主义

重点:诚实守信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1、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

3、发展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

4、发展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能不能有效地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顺利实现。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用: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保证。

先进文化的判断标准:文化是否先进,在于是否反映和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怎样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地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健康文化:危害身心健康,不利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败坏社会风气,损害精神文明建设;腐蚀人们的灵魂。

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只有

三者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文明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物质文明的发展处于基础的地位,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

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根本保证。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应该:

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

信为重点,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要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当今时代,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中,既有反映时代要求的、进步的文化,也有过时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的态度。

对别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把它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中,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影响。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把批判与继承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如何抵制不健康文化的危害: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案 篇5

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创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课前准备、堂上讨论、师生互动来完成,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思考时间,学习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作用,理论联系实践,提高思想认识,采用启发诱导方式,讲练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收到良好的效果。

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1、多媒体图片应用过多,过于分散学生的思维,有时回答不着边际。

2、分组讨论气氛过于激烈,掩盖了一些学困生的实际问题,顾此失彼。

3、关于“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过于展开,所用时间过多,影响课堂效率。

4、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者的关系的探究学习过于简单化、机械化、按部就班,缺少新意。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案设计 篇6

刘纯武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2.理解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能力目标:通过对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重要作用的辨析,提高比较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通过了解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自觉成为“四有”公民;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2重点难点

重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难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教学过程

板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新课导入

本课知识理论性比较强,课前展示本课学习目标,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3、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教学过程

(图片展示身边不文明行为)看图片和漫画议一议:在你的身边还有类似的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吗?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素质。

(一)、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精神建设的意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各项事业的关系

(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问: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结论:第一,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二,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主要途径、主要内容)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为什么?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怎么发展?课本P101 材料展示:我国教育的“喜”与“忧“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科学事业(原因、措施)

探究:P102的两个观点

1、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的?

2、在你看来,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材料展示:我国权力核心中央政治局常委,大多数在大学攻读人文和社会科学等。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措施)第三,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地位: 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2、措施: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社会风尚(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

材料展示: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

4、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青年学生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三、课堂小结

师生在回顾本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归纳建构本框的基本观点。

四、巩固练习

当堂练习若干道与讲解分析

五、作业布置

1.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应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完成课后相应内容;

六、板书设计

(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2、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3、根本任务——培育“四有”公民

4、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措施

(三)、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2、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

3、青年要积极投身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创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 篇7

一、充分认清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当代中国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 挑战前所未有, 机遇大于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 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适应新形势, 迎接新挑战, 满足新要求, 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战略高度, 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大意义, 不断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 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第一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举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改革开放30年来,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 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回顾总结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 把我们党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我们党在新时期以来高举的旗帜, 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既一以贯之, 又充满创造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路。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 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同志也明确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 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缺少一个方面, 都不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结合新的历史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我们始终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必须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联系, 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加强的社会主义, 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

二、充分认清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 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 一个民族, 物质上不能贫困, 精神上也不能贫困, 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 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文明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我们所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 也需要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 是促进社会和谐,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是满足人们求知求乐求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 在新的形势下, 我们必须更加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紧密结合起来, 把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同加强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统筹考虑, 全面推进, 协调发展, 努力使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 贡献更大力量。

三、充分认清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架研究 篇8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 邓小平理论 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公德 诚实信用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是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迫切需求;是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的关系等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

义社会的灵魂。

一、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邓小平用发展、全局和长远的观点,分析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指出

在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资本主义国家,这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全面地发挥出来。他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是互相联系的,而精神文明建设又是物质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它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途和命运。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全面系统,而且辩证统一;不仅立足国情,而且面向世界;充分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性与目标性、继承性与发展性、开放性与选择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点。

二、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邓小平根据自己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丰富阅历,认为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经验。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思想道德建设是为了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解决的是“心志”问题。“这几年生产是上去了,但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甚至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我们再不下大的决心迅速改变这种情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怎么能全面地发挥出来?”邓小平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能否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二十一世纪。”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培育“四有”新人的根本任务,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养成教育入手,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社会公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基准

现实生活中思想境界的高低差异,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要求我们立足现实,注意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注意长远性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的结合,在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从最基础的层面抓起,从根做起。这个“根”就是社会公德。社会公德在思想道德规范体系中处于最低层次,是道德对每个公民的最低或最基本的要求。社会公德不立,简直就无法再进一步进行更高层次的道德建设。只有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约束自己的人,才有可能去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并进而达到共产主义道德崇高境界。社会公德是一个全民的广泛的概念,为官者,政府要有行政道德;为民者,工作者要有职业操守;社会人要有热爱社会保护社会的公德心,要有善良民俗,要有公正合理的社会舆论,要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其外延之宽,不是十分容易完全把握住。抛开社会公德不谈,转而谈其他的精神文明,或者只强调社会公德中某一层次的东西,都是不全面的,会使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宏图发生偏斜,发生扭曲变形,造成严重的后果。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于促进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的提高,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更大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诚实信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价值取向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时指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诚实信用,简称诚信,就是诚恳老实,有信无欺。诚信是人类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做人成事及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一个信用缺失,道德沦丧的国度,必然不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也就得不到有力支持和保障。我国历来重视诚信,传统道德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中,诚信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社会道德实践中,我国形成的重承诺、守信用的道德传统,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道德体系的构成要素来看,要进一步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道德规范体系。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就要紧密结合人们的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不同领域和层面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把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细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使社会成员的一切实践活动都能得到具体的规范指导,各种社会关系都能得到具体的规范调节。从道德体系建设的基本环节来看,一是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坚持不懈、广泛深入地进行以诚信为本的道德教育,启迪诚信道德觉悟,激励诚信道德情感,强化诚信道德意识,在人们内心形成诚信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二是要积极开展诚实守信的道德实践活动。把诚实守信道德建设与各项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在开展业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增强人们的诚信觉悟。三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文化阵地和精神文化产品的作用,大力宣传报道诚实守信的各种典型,在社会上着力营造浓厚的“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评价氛围,增强人们诚实守信的道德责任感,激励人们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弘扬诚实守信的道德传统。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社会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有着许多不同的内容。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精神文明建设的构架,以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为基础,从精神文明建设,到思想道德建设,再到社会公德建设,进而到诚实信用建设,层层揭开,层层深入,深刻领会,才能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有认真从基础做起才能使构架坚固、持久,只有把握住关键所在,才能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做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维护和保持社会安全与稳定,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步伐,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二课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篇9

教学目标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难点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重点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测验:

1、判定文化是否先进的标准是什么?

2、发展先进文化的含义

二、新授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3、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体现了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4、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和科学;二是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卫生等事业。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因此,我们不但要积极参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物质文明建设,还要积极参加以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在改革日益深入、开放不断扩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背景下,更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巩固练习:

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10

9.2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课标引领】

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途径

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引领我国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

重、难点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新风

【自主探航】

※填一填※

一、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能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否则,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公民,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二、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2、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______,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_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_____________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________________,实施______________,提高教育_________________,培养______________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大力发展科技事业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充分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力加强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设;普及___________,弘扬____________;坚持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并重,充分发挥__________________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氛围。

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___________文化事业、发展___________、鼓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要坚持把发展_________________作为保障人民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要大力发展____________,繁荣____________,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_____________。

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完善________________体系,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风尚。

2、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投身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实践

为建设______________、培育_____________作贡献,做新时期_______________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追踪训练】

1.某村有一“风水宝地”,村民担心耕种会引来灾祸。村干部不信邪,带头承包了“风

水宝地”,不仅没有遭灾,反而获得了可观的收入。针对上述情况,当地政府应该()

A.认真贯彻宗教信仰自山政策B.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完善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D.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2.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

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大力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述举措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表现为①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需要 ②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④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在向大众化

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关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②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加大教育投入 ③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④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深化教育改革

()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4.2005年7月6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坚持以马克思为指导推动哲学社会科学

繁荣发展。之所以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是因为哲学社会科学是()

A.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B.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C.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D.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

5.中国有些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外国文化产业资源,如日本版《三国演义》、美国版《花

木兰》等。这启示我们

A.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B.应该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

C.用法律手段遏制外国的文化掠夺D.应该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

6.不用塑料袋不是一件大事,但展现的却是现代文明的新理念。治理污染没有局外人,保护环境没有旁观者。这告诉我们()

A.要开辟新时期职业道德建设的新途径B.要创造多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

C.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创建精神文明D.要积极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综合探究

7.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重要任务。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如何建设和谐文化?

9.2答案

1.B2.D3.A4.B5.B6.D7、(1)建设和谐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创新。

(2)建设和谐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承接和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涵,充分发掘其理念蕴藏的当代价值。

(3)建设和谐文化,还要注意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建设和谐文化,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4)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铸就中华文化的辉煌。

9.2答案

1.B2.D3.A4.B5.B6.D7、(1)建设和谐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创新。

(2)建设和谐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承接和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涵,充分发掘其理念蕴藏的当代价值。

(3)建设和谐文化,还要注意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建设和谐文化,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11

关键词:社区文化;创新;发展方向

社区文化是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活动的一种方向。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向往和生活寄托。社区文化具有广泛性,大众性,普及性等特点。社区成员在闲余时间里主要活动范围和根基在社区的各种文化娱乐场所。在这里陶冶人们的社会道德情操,享受生活追求理想,实践自身的价值。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

社区文化是指一定社区成员共同参与下开展的各项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区精神,行为准则,公众制度文化环境等等。因此社区文化建设可以初步定为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1.环境文化:是指我们居住的社区整体,容貌,居室外活动的空间草地绿化,卫生文化娱乐场所和文化设施质量等方面。通过社区文化环境可以体现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精神面貌和外在的形象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社区的关怀程度硬件投资和场所的完善这些都是环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行为文化:是指居民在社区文化娱乐活动过程中的文化。是社区组织成员参加社区的一切活动和生活学习娱乐中来体现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的程度,在文化活动中参与的人员之间和组织者之间的相互沟通加强感情以人为本的和谐气象,通过这些活动实际上反映出社区的风尚,精神面貌使社区成员在寓教于乐之中感受了心情愉快,身心健康充实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如通化市民強社区在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开办了美术展览,并请专业人员现场指导,在健身方面请专业教练进行辅导,并在社区办起了文化图书阅览室,组建了中老年舞蹈队,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3.制度文化:是指规章制度不管是哪个部门和地域,上到国家下到社区,都必不可少的有一个完整的的制度。社区的制度文化是在社区生活的娱乐交流学习等活动中形成的,与社区精神、社区理想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等,它能够保障社区文化持久性,使社区文化能在制度的约束下健康的向前发展,向社区成员宣传教育,提高组织纪律性,自觉的遵守文化活动的规矩。只有人们在一切文化娱乐活动中,潜移默化之中,体现社区的价值、社区的道德、生活准则等,社区的精神风貌、社区的严谨的风格。

4.精神文化:是指社区文明文化的自由象征,是社区成员道德、修养、情操的总体反映。精神文化在一定的社区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总会强调特定的文化理念,从而规范和影响社区群众的行为模式,并排斥其所否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一方面不断促进社区群众与现实之间以及社区群众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影响。另一方面也在不断的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理想和目标、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信仰和归属感。在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同时,走进社区这样的环境氛围当中,怎样溶入社区文化活动当中,来实现每个人的精神目标和自己理想,达到的精神境界。这和社区的精神文化的形成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文化娱乐活动中的表现是至关重要的。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创新

社区文化多年来不断的随着经济和物质的丰富,向着多元化来发展,而不是拘泥于任何一个环境与方式,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空间。社区文化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了房屋少、室内面积不够,各级主管部门投放了健身器材和图书、电脑等。如通化市民强社区,进入社区办公楼眼前一亮,崭新的大楼,桔红色的墙面,给人们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走进室内,图书室摆放着各种类别的书刊、报刊,健身房内各种健身器械,来到这里人们的心情特别的愉快。

社区文化应该创造出一种气氛,首先要改变以前的落后基础设施。没有活动场所,没有设备器材,没有上级领导的重视,就谈不上社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过去我们所提倡的社区文化建设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没有从社区创新的角度上去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社区文化建设与创新的实质就是怎样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溶入到社区文化当中去,使人们在寄予社区各种文化形式的娱乐当中,来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对于人民群众共同缔造和构建和谐社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能满足现有的社区文化单调、乏味。每项环节结合不够,不能协调的发展,社区主管人员文化水平修养不高。使人们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精神萎靡,目标不明确,这样下去,就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社区的信赖。分析以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必须加强文化制度、文化设施思想和方向的改变。深入以人为本的方针,提高和教育社区群众文化水平、道德修养,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善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针,为实现社区文化工作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达到协调发展,统筹发展的目标,充分发挥社区文化和社区成员文化潜能的作用、激励作用和阵地作用,使社区文化不断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进而使社区文化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而努力。

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篇12

关键词:政治文明,政治体制,建设,改革,目标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谈到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时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与此同时, 江泽民同志还进一步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江泽民同志的这些论断和论述, 既揭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也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行动方向。

一、政治文明:当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

所谓文明,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就是指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 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有益成果与进步状态。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民主, 是政治民主的有益成果与进步状态的反映和体现。翻开人类社会的文明史,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人类文明的进化发展, 总是表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种文明形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

我们认为, 将政治文明这个概念正式提到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加以阐述和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命题, 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 同时也可以说, 在执政党的文献中正式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思想, 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重大发展, 是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二、政治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是我们党为在新世纪中叶领导各族人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所规划的一幅宏伟蓝图, 是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所要实现的一个总的宏伟的发展目标, 它包括了经济、政治、精神、生态等四个方面的子目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作为任何一个文明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地位, 三者之间既相辅相成、彼此互动, 各自又在其不同的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首先, 政治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导。任何一种社会的文明结构都必然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构成和协调发展。相应地,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也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的进程, 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和整体推进的进程。只有这三种文明相互协调, 良性互动, 共同发展, 才能全面推动社会的进步。

其次, 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和良好的政治环境。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 无论是进行经济建设, 还是进行文化建设, 都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因为政治环境会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巨大的制约和影响。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和良好的法律保障, 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环境, 就显得极为重要和必不可少。

再次,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赖于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在任何一个社会中, 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都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互动的过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这是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讲的, 但历史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发展往往是不同步的。如果我们不适时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进行政治文明的建设, 那么, 经济体制改革就不可能取得成功。由此可见,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有赖于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

三、改革政治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向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关于通过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系统论述, 主要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指导思想、本质要求、战略目标、基本内容、关键环节等方面的内容。

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指导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谈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之后, 紧接着就开宗明义地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指导思想问题。他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 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下进行。这是因为, 我们所建设的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因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领导核心,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而另一方面, 共产党执政的本质要求和全部目的, 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其本质要求就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上是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 是以人民民主为核心的法治文明。江泽民同志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如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怎样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两个方面,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广泛涉及到了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与加强法制建设推进司法改革的许多内容。

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目标。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目标, 或者说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任务, 就是要着重通过加强制度建设,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也即是说, 通过加强制度建设, 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法制化。

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 就在于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核心,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既非常全面而又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改革政治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内容, 共包括九个方面, 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 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这九个方面的内容涉及政治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 既是对邓小平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反映了时代发展变化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更高要求, 也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我们在新世纪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指明了行动方向和具体思路, 必将极大地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去为之勇于实践, 努力奋斗, 从而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前进步伐。

5、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环节。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还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环节, 就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践证明,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党是领导也是关键。江泽民同志指出,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 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具有全局性作用。在另一方面,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党既要充分发挥其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 同时也要努力发挥先进示范作用, 即既要坚持党的领导, 又要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宪法原则。因此, 就必须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改革和完善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 坚持依法执政, 依法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最重要的一条, 就是要求我们的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 面对现阶段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 必须增强法制观念, 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严格依法办事;同时要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 不断提高党的组织和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

在这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过去经常讲的和被现行宪法所确认了的“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原则, 坚持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 提出了党要坚持“依法执政”的思想, 并且要求全党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 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 “必须增强法制观念, 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 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 这就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指明了行动的方向, 深化和创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 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 进而也就从实践上科学地解决了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如何领导、怎样执政”这样一个长期令人困惑的重大课题。

由此可见,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政治文明的概念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论述, 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 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进行理论创新的又一具体成果表现, 是对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前景的精心规划和科学部署, 其内容博大精深, 意义重大深远, 为我们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基本路向, 需要我们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 努力实践。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出版社, 2002年11月。

[2]金冲及等:《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 人民出版社, 2002年。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人民出版社, 1982年11月。

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13

上海音乐学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情况汇报

首先诚挚地欢迎市精神文明建设评估检查组莅临我院指导。上海音乐学院连续三次被评为上海市教委系统“文明单位”。近年来,我院以争创市级文明单位为目标,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突破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在我代表上海音乐学院向检查组汇报我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情况。

学院概况

上海音乐学院是由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和萧友梅博士于1927年11月创办的,是中国历史上成立最早的高等音乐学府,由蔡元培先生担任第一任院长。建国后属于文化部管理,是文化部三所重点音乐学院之一。2000年4月,学院由文化部主管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由地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现被上海市确定为重点建设的特色院校之一(见《上海市教育十五规划》)。

作为中国最早的高等专业音乐学府,在七十七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步确立了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体制与基本办学模式,孕育培养了中国几代一流作曲家、音乐学家、歌唱家、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成为中国所有专业音乐院校骨干师资和众多活跃于国内外乐坛成名艺术家的摇篮,创作了大批享誉世界的优秀作品,为中国的近现代音乐事业发展、文化艺术的进步和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学院有以萧友梅、黄自为创始人的一批杰出的学术大师。涌现了一批如:冼星海、黄自、贺绿汀、丁善德、吕骥、桑桐、罗忠鎔、陈铭志、黄贻钧、李德伦、汤沐海、余隆、陈传熙、陈燮阳、张国勇、吴乐懿、李名强、刘诗昆、殷承宗、何占豪、陈钢、胡登跳、陆在易、金复载、何训田、张千

一、刘湲、许忠、孔祥东、闵惠芬、才旦卓玛、张建

一、高曼华、詹曼华、胡晓平、黄英等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表演艺术家。有一批如:傅聪、周小燕(市教育功臣)、俞丽拿(全国名师)、廖昌永等世界级的音乐表演类学科带头人。艺术创作硕果累累:如《旗正飘飘》、《新四军军歌》、《游击队歌》、《黄河大合唱》、《长征交响曲》、《牧童短笛》、《梁祝》、《长征组歌》、《红旗颂》、《阿姐鼓》、《阿佤山的回忆》、《荒漠暮色》等作品在海内外产生了巨

上 海 音 乐 学 院 争 创 市 级 文 明 单 位 评 比 检 查 材 料

大的影响。在全球范围评选出的《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中,由上海音乐学院培养的作曲家创作的作品约占了50%左右

学院现有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艺术、录音艺术、公共事业管理5个本科专业,设有11个系1个部,即:作曲指挥系、音乐学系、钢琴系、声乐系、管弦系、民族器乐系、音乐教育系、艺术管理系、音响工程系、音乐剧系、现代器乐系和公共基础部。系科之下分支为20个子学科专业方向,其中既包括具有雄厚根基的传统专业,其中作曲、弦乐、美声、钢琴等专业具有传统优势;也有位于国内前列的新建学科与交叉学科,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我院首建的民族声乐,近三年来新办的艺术管理、现代乐器、音乐电子信息、音乐音响导演等。学院拥有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各层次高级专业音乐人才的完整教学体系和于今年刚启动的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院已有700多人次在国际、国内重要音乐比赛中获奖。仅1992年以来,就有130人次在国际音乐赛事中获得各类奖项,其中40人次获金奖。此外还有409人次在国内各项比赛中赢得荣誉,其中41人次荣获第一。2003年11月至2004年11月一年间有64人次在著名的国际国内音乐赛事中获奖,其中17人次获金奖和一等奖。

文明创建工作

一、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建设 带领全院教职员工为

“办一流音乐教育,创国际先进水平”而奋斗

江泽民同志在我院七十周年校庆时的题词:“办一流音乐教育,创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了我院发展目标的明确定位。2004年3月我院顺利完成了党委主要负责人的交替工作,在前任张止静同志领导的班子工作基础上,今年4月根据市委组织部的工作要求,在全院处以上干部中深入开展了“让人民高兴,让党放心”活动。围绕“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展开了好班子、好干部标准大讨论。在活动中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始终简直高标准、高要求,率先垂范,以“增强活力、投入精力、形成合力、提高能力、廉洁自律”的要求,通过个别访谈,举办座谈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查找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在政治思想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拟定了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在树立班子形象和学院的奋斗目标上达成共识,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

上 海 音 乐 学 院 争 创 市 级 文 明 单 位 评 比 检 查 材 料

长负责制,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提高领导班子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领导能力,廉洁自律,求真务实,团结一心,带领全院师生员工,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抓住大好的发展机遇,一步一个脚印把上音真正办成世界一流的音乐学院。”

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弘扬传统、严谨治校、严格教学、精于实践、追求卓越为办学宗旨;以弘扬美育思想,培养提高中华民族音乐修养的学术型音乐艺术人才为目标;以培养音乐艺术精英与普及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并重的教学改革为方向;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为提升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目前学院正以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汾阳路校区规划建设、进一步深化人事体制改革等工作为契机,不断推进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

院党政领导班子在决策过程中,坚持民主集中制;认真执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工作制度;建立了院党政领导班子重大事项议事规则和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民主决策制度,制定了“上海音乐学院关于实施校务公开的若干意见”。通过民主党派人士座谈会、工会干部恳谈会、教代会、职代会以及在刚改版的校园网中设立的校长信箱和书记信箱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在制定学校《2004---2008五年发展规划》和《第二轮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时,先后召开了6~9个座谈会。

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院党政领导班子严格执行干部选任《条例》,形成良好的培养、教育、管理、监督、考核机制。目前我院六位党政班子领导中,有三位副院长是通过参加市委组织的公开选拔后被任用的。2001年8月以来,院党委积极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机制开始形成。每一位干部的提拔任用,必定通过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并采取纪委一票否决制的严格措施,意见不统一决不强行通过。党委重视对干部的继续培养、教育、管理、监督及跟踪考察,通过平均每三周一次的中心组学习、每学期一次的业余党校、干部培训班以及分批选送干部参加市委党校、科教党校各类政治思想理论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干部的理论修养、廉政法规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工作能力。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全院各级干部普遍增强了岗位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上 海 音 乐 学 院 争 创 市 级 文 明 单 位 评 比 检 查 材 料

加强党支部建设,推进“凝聚力”工程。我院现有640名教职工,其中党员193人,占30.2%。教师党员67人,4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有32人,占学校青年教师总数的24.1%。学生党员77人,占全院学生总数的7.1%。现建有8个党支部和10个直属支部。通过定期举办业余党校、党章学习小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小组,系统学习党建基本知识,每年约有150人参加党校学习,其中将近90%的学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而且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在学生中每年有10%的学生参加业余党校学习,现有18.9%的同学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坚持每月一次的党支部书记工作例会制度,深入探讨党建工作基层支部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和学校发展工作,切实发挥党支部在学院工作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堡垒的作用,积极开展凝聚党员、凝聚青年、凝聚群众等系列凝聚力工程,切实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

我院现有全国政协委员3名,市人大代表1名,市政协委员6名,区政协委员2名。坚持双月恳谈会,就学院的发展、上音怎样为上海文化发展作出贡献、怎样把上音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音乐学院等课题充分的和民主党派人士沟通交流,积极发挥了党外人士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经常提出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院党委书记董金平同志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今年在院党委会议上三次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了院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工作分工和责任。通过中心组学习,加大廉政学习力度,传达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中纪委三次全会公报和有关文件精神,做到教育在前,防范在前。制定了《上海音乐学院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若干规定(修订稿)》、《上海音乐学院“回扣费”、“劳务费”处理的暂行办法》、《上海音乐学院招生工作人员执行回避的规定》等各项廉洁规定,从源头上预防了违纪案件的发生。

2004年对9项工程进行审计,节省经费454万元。

信访工作能做到封封有交代,事事有回音。2003年信访办结率为100%。今年收到信访14件,已办结13件,办结率为90%以上。

二、积极探索专业艺术学院开展政治思想、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开展丰富的校

上 海 音 乐 学 院 争 创 市 级 文 明 单 位 评 比 检 查 材 料

园文化活动 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

院党委切实落实中心组政治思想理论学习制度,制定了三周一次的中心组学习计划和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学习内容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生动,每次学习都能做到有计划、有考勤、有记录,并且形式多样,注重效果,坚持干部考核“述学”制度。院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宣讲,并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在宣传工作方面也有很大的突破。今年8月我院正式成立了信息中心,运用信息化科学、先进的管理方式,优化文明创建的长效管理。建立信息员队伍和校园记者队伍,对学校的各类信息进行收集、汇总、整理和分流,加速信息的交流和互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2004年11月27日学校正式出版了校报——《上海音乐学院报》。此报是继1960年之后停刊的《上音》校报的复刊第一期,为全院的行政管理、教学科研、艺术实践、国际交流、师生员工学习生活搭建宣传、交流的平台。对校园网主页及一极栏目进行改版更新,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本学期由文明办牵头在干部职工中推行佩带胸卡制,将每个人的姓名、部门、职务及政治面貌公开,并在中层干部中开展“亮出你的工作格言”活动,利用电化手段,在校园里营造积极、向上、奋发的工作环境。

在专业特色院校中加强以“两课”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体育等综合素质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但又有相当难度的课题。近几年来,从院领导到教师多次进行专题调研和讨论,针对音乐学院普遍存在的重专业、技术,轻文化、素质的“一俊遮百丑”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两课”教学的“三贴近”:“贴近时代、贴近艺术、贴近学生”。先后编写了《艺术中的哲学》、《艺术中的哲理》、《艺术与哲学》等多部辅助读物,促进教学。并通过展开“精彩一课”乃至“精彩一门课”的教学,提高“两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和说服力。通过第二课堂的的延伸,促进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

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专门成立了学生工作委员会,负责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的督促与管理,通过举行各种健康活泼的课余活动,诗歌朗诵会、大学生辩论赛、大学生书法赛、大学生校园歌曲大奖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扬先进文化”的系列讲座等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德艺双馨的优秀品质。各课外兴趣小组相继成立,如“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5

上 海 音 乐 学 院 争 创 市 级 文 明 单 位 评 比 检 查 材 料

“墨华书苑”书法社、戏剧社、动漫社、法学社以及艺术管理实践小组。由各系团组织编辑出版《同学》、《尚艺》和《音乐之声》等内部刊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各系还结合各自专业的特点举行系列讲座,如钢琴系的“白与黑”、作曲指挥系的“半月谈”、音乐学系的“学术论坛”、研究生会的“硕博论坛”等,增强了学术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品味。

今年在20届教师节到来之际,根据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我院聘请了六位全国劳动模范任学院第一批兼职德育导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在今年业余党校第15期培训班上,六位劳模用自身的经历与学员畅谈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德育工作中突出以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为“魂”,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根”,积极探索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学院今年还引进了一名专职的学生心理健康教师,成立心理咨询室,每周为学生开设2个学时的《心理诊断与自我调适》选修课程和并举办有针对性的心理学专题讲座。

通过几年的努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上升,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在建党80周年之际,在“非典”的日子里,在教师节20周年到来之际,上音学子充分发挥专业所长组织创作的《黄浦江故事》、《巨人颂》;学生自发创作的“建党80周年新作品音乐会”;学生们用自己对生命热爱,谱写了一台以《生命的透视》为主题的上音师生抗击“非典”新作品音乐会,在教师节之际,同学自发组织了一场《师爱》的创作音乐会,用自己创作的歌曲、乐曲向敬爱的教师表达最真诚的祝福。志愿者队伍逐渐扩大,学生踊跃参加各项公益活动,上海籍学生王洁毕业后主动赴滇当志愿者。2003年取消献血指标后,上音献血人数比往年翻了四倍。参加院内外的各类非专业征文比赛中屡屡获奖„„。

三、长期坚持贯彻实施精品教育战略 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形成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上海音乐学院一贯以弘扬传统、严谨治校、严格教学、精于实践、追求卓越为办学主旨。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的音乐人才,我院一直保持着不同于普通大学和一般艺术院校的教学方式:如钢琴、作曲、民族乐器等专业课程采用师生1对1形式进行个

上 海 音 乐 学 院 争 创 市 级 文 明 单 位 评 比 检 查 材 料

别授课,以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素质、条件,因材施教,形成学院专业教学基本形式;声乐、管弦乐器演奏专业授课,除专业主课老师之外,还必须配备钢琴伴奏教师作为艺术辅导,形成了师生2对1教学形式;指挥专业,则需双钢琴替代管弦乐队,从而形成师生3对1的教学形式。学院通过严格控制招生规模而一直保持的生师比为5.66:1,使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得到根本保证。

77年来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初创了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体系和小、中、大学一贯制的音乐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体制。对国内其后相继建立的各音乐院校建设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采用的范式。

近三年我院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拓展音乐新兴学科领域专业。新增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下设艺术管理、音乐电子信息技术管理二个专业方向,新设音乐剧、现代器乐专业方向。其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全国音乐艺术院校中率先从“一本”生源中招生。学院不断完善新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加强电子音乐实验室、小型录音棚等硬件建设。艺术管理系还与负担大学管理学院、澳门文化局、上交等单位合作,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而音乐剧系已成为美国国家音乐剧联盟海外成员。

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 评建结合 重在建设。我院从2002年开始,建立了院长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的体制,并每学年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以人文素质教育和专门艺术教育相结合;以个别授课,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全面修订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并定期召开教学行政例会。在学生和教师中开展评教和评学活动,成立专家考评组,实行“专家听课制”,逐步完善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教学工作的考核及质量评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课程建设,我院成立了“课程建设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工作条例”及“课程设置和管理办法”,两年来我院的“中国民歌概论”“复调音乐”“声乐演唱艺术”“音乐作品分析”四门课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院级精品课程有27门。

四、弘扬先进文化 坚持德艺双馨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我院现有专任教师203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有65人,具有高级职务的有87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55人,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11人。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德艺双馨优秀教师。在制定《教师师德规范》的基础上,加大宣传教

上 海 音 乐 学 院 争 创 市 级 文 明 单 位 评 比 检 查 材 料

育力度,使师德规范深入人心,开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德艺双馨,乐于奉献为内容的师德教育,取得很好的效果。并通过树立良好的师德典范,激励人、鼓舞人。我院现有荣获国家级、部级和市级各种光荣称号和嘉奖的教师共有25名,其中被授予“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的教师1名,“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1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8名,“上海市教育功臣”1名,获得上海市第五届“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1名,上海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名,上海市优秀留学回国人才1名,上海市优秀教师1名,荣获上海市“育才奖”4名,“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人。

在教师任职、晋升等工作中,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和“教育教学能力、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学院通过制定“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成员及青年骨干教师的遴选办法”,产生了首批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成员和青年骨干教师。建立每两年一期的新任教师岗位培训制度,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带教制”,鼓励他们出国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我院在两年间以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选拔推荐申报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4人,并明确了导师,制订了培养计划,项目进展顺利,配套经费到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办一流音乐学院需要一流师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学院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将国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引进到学院的教学和管理岗位上来。今年8月我院在以往《上音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十五”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2004——2008年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及指导思想,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应对策与实施措施,为实现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院在人才引进的工作中,不拘一格,广揽贤才,近年来外籍教师和留学归国专业人才的比例已达现有教师总数的15﹪,到2008年我院的目标是外籍教师和留学归国专业人才的比例要达到20%。

截至2004年7月,我院专任教师203人,其中由学院先后从国内外引进并“选留”聘用各类优秀人才78人,聘请21位外籍教师。如学院副院长徐孟东,作曲指挥系主任何训田,研究生处处长贾达群,音乐学系主任韩钟恩,音乐工程系主任吴粤北、钢琴系主任陈宏宽等,他们为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与教学管理注入新的活力,这支中青年组成的强劲师资力量与学院自身培养的杨燕迪、钱亦平、廖昌永、孙铭红、何弦等成为

上 海 音 乐 学 院 争 创 市 级 文 明 单 位 评 比 检 查 材 料

学院各学科带头人。建立每年300万元的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用于提高和改善引进人才的生活待遇及工作条件。并以事业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积极为优秀人才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作曲学科带头人徐孟东,博士生导师,2001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任命为我院副院长;音乐电子信息技术管理专业方向的领军人物,全国计算机音乐专业的领军人物之一,现任我院音乐工程系主任——吴粤北《全相位计算机音乐实验室实验项目 科研资金1400万元》;音乐学科领军人物,现任音乐学系主任——韩钟恩;铜管专业外教陈嘉敏《短短几年显著提高了我院铜管专业演奏水平》;钢琴专业外教李民铎《他培养的学生连续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小提琴专业外教戈德霍夫等。

现年87岁高龄的周小燕教授,在声乐教学园地辛勤耕耘,培养了一批蜚声国内外歌坛的优秀歌唱家,2003年荣获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已故声乐教育家王品素教授,长期兢兢业业,为22个民族培养众多著名歌手,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首演者俞丽拿教授,刻苦钻研,教学敬业,其多名学生近几年在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等重大赛事中屡获大奖,2003年被教育部授予“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谭抒真、马革顺、吴乐懿、谢绍曾、汪启璋、桑桐等教授以卓著的教学成就和师德表率,分别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青年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教授,于今年获得国家人事部与中国文联联合颁发的“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01~2004年间,学院获国家和上海市各种荣誉称号的教师,达45人次。这些教师用自己的师表、艺术和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仅近几年来,许多国际知名的音乐大师(如小提琴家斯特恩、帕尔曼、里昂·费莱舍,指挥家小泽征尔,大提琴家罗斯特洛波维奇等),以及多位在世界乐坛享有盛誉的华人音乐家(如钢琴家傅聪,大提琴家马友友,作曲家谭盾、瞿小松、陈其钢,圆号演奏家韩小明,歌唱家张建

一、田浩江,大提琴家秦立巍等),都先后受聘为上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

五、加大科研投入,有力地促进学院的教学与教学管理

上海音乐学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一贯重视科研,将其视为学校提高教学水平、促

上 海 音 乐 学 院 争 创 市 级 文 明 单 位 评 比 检 查 材 料

进学科建与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工作。

我院音乐研究室是全国成立最早的音乐研究机构,成立于1950年,为中外文化交流,音乐史料搜集,抢救民间音乐遗产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改革开放后,学院将音乐研究室扩展为全国音乐院校中的第一家音乐研究所,还创办了国内核心期刊中最早的音乐类学报《音乐艺术》。由于原有的封闭式人事管理体制极大地限制了科研工作的开展,因此新世纪以来,音乐研究所又率先在全国音乐院校中首次实行了改革,不再设“铁交椅”,不再吃“大锅饭”,取消固定编制,实行科研人员的流动编制和公开招标的课题聘用制,以课题推动学术研究,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科研人员队伍。我院音研所改革的情况在《解放日报》、《文汇报》上发表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现音研所不但履行学院面向海内外的科研课题管理职能,而且组织协调全院涉及音乐艺术各个学科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下设现代音乐学会、中日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当代音乐研究与发展中心、上海音乐学院校史研究中心、音乐剧研究中心,以及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等。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是目前国内艺术院校建刊最早、面对国内外发行量最大的音乐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ISSN1000-4270)之一,2001年获得全国社科优秀期刊奖,并发行至美国国会图书馆和欧洲地区国家。学院师生近三年来发表于本院学报及全国各类专业学术期刊的论文达200余篇。

2002年,学院又成立了全国音乐院校中的第一家独立的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社现已编辑出版的教材、专著达百余种,在诸如和声、复调、曲式、配器、音乐史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小提琴演奏等许多重要的学科领域中,我院著名教授的教材被公认具有权威性,赢得了各种高规格的教材大奖,在全国各大音乐院校的教学中被普遍采用。2004年由我院出版的《人文江南关键词》、《江南文化的诗兴阐释》和《江南的两张面孔》分别获得“中国最美的书”称号和“整体设计十佳最美图书奖”。

2001年成立了我国艺术院校中唯一的一所乐器博物馆——东方乐器博物馆,馆内不仅有中国古代、现代和少数民族乐器,还有外国民族乐器,展、藏古今中外乐器达450余件。今年东方乐器博物馆又从印度尼西亚购买了一套甘美兰乐器,成为我国引进的第一套甘美兰,这套金碧辉煌的乐器具有很高的音乐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它的引进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上 海 音 乐 学 院 争 创 市 级 文 明 单 位 评 比 检 查 材 料

我院还先后设立了3个集教学、科研、表演为一体的艺术中心,即周小燕国际歌剧中心、国际弦乐艺术中心、国际钢琴艺术中心。为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开展和对外交流提供了有利平台,促进了学术交流,推动了我院的科研和教学的发展。

2001年以来,学院承担国家和地方重点科研项目28项,其中文化部全国艺术规划项目4项,教育部项目3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4项、霍英东基金项目3项,上海市曙光基金项目3项,上海市教委哲学社科研究项目11项。2004年,国家财政部批准立项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多相位数字音乐实验室,并下拨专款1460万元用于该项工程建设。自2002年起,学院音乐研究所面向海内外征集课题,现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有100多项。学院的音乐学(含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两个专业方向)学科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弦乐、美声、钢琴3个学科为院重点学科。

六、上海音乐学院在上海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1、音乐学院是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名片”

世界国际大都市纽约、巴黎、伦敦、莫斯科、东京等都有一流的音乐院校作为一个城市的重要“名片”,并形成以音乐院校为主导的与之相适应的城市高品位主流文化生活。上海音乐学院既可充分发挥音乐特有的“世界语言”优势,成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一张漂亮“名片”,成为上海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体现上海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学院始终与世界一流音乐学府和音乐家保持密切联系,近年来,学院举办了 “国际歌剧大师班”、“小泽征尔大师班”、“傅聪钢琴大师班”、“帕尔曼在上海”、“国际单簧管音乐节”等系列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与各国政府间签订文化交流协议,应邀多次派出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各项国际重大赛事中担任评委等,共达150余人次。频繁参与各项外事、文化活动,如在APEC会议、申博活动、各类重大论坛、国际艺术节、“中法文化年”等。2002年开始每年为各国领事馆驻沪领馆官员举办新年招待音乐会,获得了极好的效果,用音乐架起了一座友谊之桥。

为提高上海城市文明精神内涵、创建上海高尚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缔造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进行战略性的研究与谋划。我院拟将成立“上海音乐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现已被文化部和上海市教委立项的相关研究课题有《论先进文化的发展脉络和趋势》、《城市音乐文化论:上海音乐城市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上海音乐城市化研究》

上 海 音 乐 学 院 争 创 市 级 文 明 单 位 评 比 检 查 材 料

2、弘扬 “美育”思想,发挥上音丰富的艺术资源,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服务

学院现有六个艺术表演团体:上海青年交响乐团、上音新室内乐团、合唱团、打击乐团、弦乐四重奏组、上海青年民族乐团,常年活跃在上海、中国和国际的音乐舞台上。其中新室内乐团、打击乐团、弦乐四重奏组、民族乐团已在世界上产生一定的影响,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在历届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学院都不断的推出新人新作,今年我院调集精兵强将,排出强大阵容,向观众呈献了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11场音乐会,几乎占了“上海之春”全部国内演出场次的一半。作曲专业师生的10余部作品在该届音乐节“中国优秀当代音乐作品展演”推出,引起极大关注,获得国内外乐坛和社会各界好评。

还拥有一个历史悠久的高水平音乐研究所,一个收藏丰富的专业性音乐图书馆,一个在全国首屈一指的东方乐器博物馆,一个别具特色的音乐出版社,一个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的专业期刊——《音乐艺术》;

以及上海音响效果达到了中频混响1.8秒的国际先进水准的专业音乐厅——贺绿汀音乐厅。这些资源都成为上海市的音乐精品文化服务项目。

贺绿汀音乐厅不仅成为学院艺术实践基地更是上海市民身边的艺术殿堂。自2003年11月落成首演以来已举办228场音乐会,近10万人次的观众走进贺绿汀音乐厅,其中包括市委、市府、人大、政协等政府部门的各级领导,成为上海市使用率最高的专业音乐演出场所,文汇报曾登文《上海有座平民音乐厅》。目前已开始和市委宣传部宣教中心共同举办东方讲坛——经典艺术系列讲座活动,为全市局处级干部和市民搭建了一个进一步深入了解经典艺术的平台,也打出了学校在系列音乐会之后的又一品牌。

博物馆不仅是我院教学、科研基地,也是对外服务、文化交流及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开馆至今已接待来宾1万3千多人次。学院还与兰心剧院联手打造周末民族艺术普及基地,在上图举办民族声乐教学讲座,与徐汇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共同主办徐家汇公园星期音乐会,从2004年4月至今,已举办31场演出,徐家汇公园已成为国家级特色主体公园,成为了上海市精神文明活动中的一个亮点。这些活动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受广大市民百姓的欢迎。

上 海 音 乐 学 院 争 创 市 级 文 明 单 位 评 比 检 查 材 料

学院学生成立了多种志愿者服务队,到上海市工读学校举办讲座、音乐会和音乐学习辅导,积极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巡演活动,每年暑期,组织精干的演出小分队到全国各地的城市、偏远的城镇、山区进行“三下乡”的普及演出活动,每年的义教进社区活动也是常办常新。

3、上音具有雄厚实力,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服务

学院将建立“上音创作研究室”,集中桑桐、陈铭志、陈钢、何训田、张千

一、徐坚强等一批国内一流创作人才,为2010上海世博会创作1-2部大型音乐作品。以现代电子媒体和计算机音乐创意直接参与上海世博会的文化交流。我院音乐工程系陈强斌副教授已经获得2003上海教育基金会“曙光”课题《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2010上海世博会现场电子交响音乐会》,用中国传统的江南丝竹和昆曲音乐与最先进的电子音乐技术手段相结合,凸现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品位,为世博会增光添彩。

问题与对策

经费投入水平是学院办学的重要保障,但由于国家对我院经费投入比例较小,使得学院的预算内经费投入与生均经费支出水平远远低于国内同类院校,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多个新专业的开设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矛盾日益突出,教学基础设施和教育经费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由于学院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并受到所处历史风貌保护区对于基建方面的限制,加之学院校园面积狭小、教学行政用房紧缺的客观现实,校园整体布局和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学院校园内无学生宿舍,不得不远距离借住其他高校,给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在市委、市府领导的直接关心下,今年6月18日在《市府专题会议纪要》中原则同意关于上海音乐学院校园建设规划方案,建造体现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的艺术教育标志性工程。

在上海新一轮发展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日益显现出对于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即将举办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学院管理体制的转变,为学院新一轮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学院将继续坚持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定位,上 海 音 乐 学 院 争 创 市 级 文 明 单 位 评 比 检 查 材 料

坚持办一流音乐教育,创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积极争取国家和上海市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改善办学环境,提升办学综合实力,以优秀的人才培养、音乐创作和演出,为营造上海良好的文化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海,将因为拥有一个世界一流的音乐学院而放射出更加瑰丽的光环。

上海音乐学院一定会成为上海市和上海人民的骄傲,为上海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音乐学院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上一篇:台灯作文600字下一篇:我向往的初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