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和地理(精选14篇)
为了能让班上更多的学生在中考中取得胜利,现在就要认真抓好学生在六月份要进行的生物和地理中考,根据班上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要求,现制定备考方案如下。
一、生物和地理双科合格目标:合格人数均为35人以上,尽量争取能有37个以上的学生合格,争取有更多的学生能有85分以上的优秀成绩,不能有低分。
二、措施:
1、积极动员,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本周三班会课,在班上积极传达生物和地理中考备考会议精神,给学生施加学习压力的同时,积极鼓励他们要克服困难,要认真对待这次考试,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物和地理的备考中来,即使现在的考试只有四十分,也不能放弃,相信他们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合格。
2、加强与生物和地理任课老师的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把学生历次考试的成绩发给任课老师,让老师做到心中有数,并经常巡堂发现存在的问题,积极与任课老师沟通,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积极教育好学生,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进他们的进步。
3、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教育好学生。在每月考完后,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发现学生退步了或者进步了,都要积极与家长沟通,提出批评或者表扬,同时,强调这次考试的重要性,让家长积极地配合,共同督促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能取得更好的进步。
4、积极鼓励学生,争取有更大的突破。经常在班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只要学生有进步,就积极地表扬,而对于退步的学生,则进行个别教育,寻找原因,帮助其进步,对于成绩优异和进步了的学生,给予奖励和表扬,争取有更大的突破。
5、创建优良的班风和学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严格管理班级,认真抓好班风和学风建设,要保证课堂纪律,让任课老师能愉快地教学,保证好的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 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 高中各学科课程逐渐走向分科和专门化, 各学科特别是文理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有效的整合, 这使学生的知识具有片面性, 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也不利于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重视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提倡不同学科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整合学科知识、实际生活以及学生个人经验”。跨学科教学又被称作“学科交叉教学”“学科渗透教学”, 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某一学科为中心, 打破学科界限, 融合各学科知识,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编制综合知识和能力网络。它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一种新思路, 是对教育目的的一种全新思考。它通过整合多学科知识开展多元智能教学活动, 将各学科有机组织起来, 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网络。
二、跨学科教学的意义
(一) 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 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常规教学中, 教学活动都是分门分科进行的, 教师“孤立”地教, 学生“孤立”地学, 这容易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孤立、死板, 不懂得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通过跨学科教学, 教师可以所教学科某一模块知识为出发点, 建立其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 并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对知识形成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认知, 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 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且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辩证思维方式的养成, 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二) 有利于拓宽教师知识面,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传统教学体系下, 教师往往只专注于本学科知识的教学和研究, 对学科外知识较少涉猎, 这导致教师知识面狭窄, 也使其实际教学能力受到制约, 特别是面对某些学科交叉处综合性较强的知识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这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瓶颈”, 使教师在学生心中的专业形象下降, 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实施教师的跨学科教学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技能, 且能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拓展教师的教学视野, 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跨学科教学的途径
(一) 了解学生学习需求, 做好教学规划, 整合多学科知识, 开发跨学科课程资源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 了解学生的智能结构和学习规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 教师要想开展跨学科教学也要根据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跨学科教学规划, 将适合学生的多种智能学习资料进行合理归类。教师可根据需要随时组合利用教学资源, 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 以发展学生智能,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生物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不仅与科学学习领域有较多的交叉知识, 也与人文学习领域学科有较多联系, 这为生物学科的跨学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在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学习需求, 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寻求跨学科课程开发的方式和途径, 将其整合成本学科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并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这无论是对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还是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二) 跨学科听课和备课, 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交流, 建设跨学科教研队伍
跨学科教学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了拓展和加深, 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凭教师个体很难完成多学科的有效整合。因而, 教师应该与不同学科的教师和专家共同协作, 建立跨学科教研和教学队伍, 协作设计教学课题, 组织教学活动, 跨学科听课和备课, 采取多种方式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交流。通过跨学科的教研活动, 各学科教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将各自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展现出来, 以供学习和交流。
(三) 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强化和渗透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教学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 并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教学目标和验证教学成果, 这是跨学科教学的落脚点。在生物日常教学中, 我们可以从与生物交叉渗透的学科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灵感。例如, 我们可以用物理震动周期概念解释细胞周期概念, 寻求生物概念的类比;我们可以用地理有关气候、地形和陆地自然带分布的原理来解释生物种群的结构与演替, 寻求生物现象的解释;我们可以用地理和物理中的压强平衡和气压梯度的原理来解释渗透吸水原理, 寻求生物难点的突破;我们还可以通过地理中环境保护的知识来分析生态破坏, 寻求生物价值观的传导……总之, 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可以变传统单一的教学为多样化的教学,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 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
跨学科教学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的一种多元化教育教学方式, 因而, 其教学评价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 以全面反映评价对象。我们要坚持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通过多个维度、多种方式, 动员多个主体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智能发展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以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总之, 在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中, 教师要把握好尺度, 使教学能适合学生智能特点, 并利于学生智能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诸伊诺.课程改革趋势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5) .
[2]付阳玲.如何做好跨学科教学[J].考试周刊, 2013 (27) .
1991年9月和1994年3月,先后有两批科学家进入“生物圈2号”。按照计划,科学家们应该在“生物圈2号”中完全依靠吃自己生产的粮食、呼吸植物释放的氧气、饮用生态系统自然净化的水而生存。1994年9月,他们被迫提前撤出了这个人造的“伊甸园”。“生物圈2号”实验以失败告终。
“生物圈2号”的失败,为人类上了非常深刻的一课,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决不是简单的人工模仿再造就能完成的。因此,保护环境、保证生物的多样性和物种平衡对地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更是人类刻不容缓的任务。
“生物圈2号”实验的失败与我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包括:生物、土壤、大气、水等;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有:生物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地质循环等。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才把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融合成自然综合体,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此次“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告诉我们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同时,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并非简单地堆砌,而是组成一个全新的整体,整体间形成并产生新的功能。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内在联系性,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在其运动的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该属性是整体性最基本的内容;二是空间组合性,自然地理环境内部,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按纬向地带性规律和非纬向地带性规律,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从而呈现其特定的空间结构,该属性是内在联系性在空间上的反映;三是动态演变性,自然地理环境外部的能量和物质输入具有可变性和阶段性,同时,所有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都有自身演化发展的特点,从而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永远处在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中,该属性是内在联系性在时间上的反映。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其独特地理位置、地形特征使得气候、生物、水文、土壤等共同发展变化,构成了西北独特的环境特征。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不等于均一性,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同时,在组成整体的各部分之间,还呈现出区域內部的差异,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全球来看,不同尺度的自然地理区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区际的相似性是相对的,而区际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例如非洲为全球第二大陆,位于亚欧大陆西南面,基本是以赤道为中轴的简单的大陆轮廓;地形以高原为主,自然景观以热带、亚热带为主,荒漠景观面积广大;自然景观呈带状分布,并大致对称于赤道;以热带为主的各自然要素类型众多,动植物特有种类丰富。而欧洲地处中高纬度大陆西岸的较小空间,具有温带海洋性和地中海为典型景观及以森林景观为主的较明显的纬向性结构特点。非洲与欧洲相比,差异明显。
三、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既受其它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其发展变化也反过来影响其它地理环境要素的演变过程,从而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如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同时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物的出现,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水、氮和其它的无机物,将其合成为有机物,同时放出氧气,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体中。植物是动物和微生物的食物来源。微生物在分解植物或动物残体时,有机物变成无机物回到周围环境中。这个过程产生了水、大气、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迁移。
地球环境是在经历了几十亿年的风风雨雨后形成的,绝非简单的人工模仿再造可以完成,自然界不同于人工控制系统,大而全的设计导致了顾此失彼。生物圈二号内的土壤均来自一个地方,不像地球那样不同地带有不同的土壤类型。模拟的各类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大小比例不合理。地球上生态系统内的各要素关系很复杂,目前人类还未全面了解地球生物间的协调性。“生物圈2号”实验启示我们应该尊重并敬畏大自然,要由传统的征服自然转变到人与自然协同进化。
20年后的“生物圈2号”
如今距离“生物圈2号”计划启动之日已经过去了20年,虽然这项计划没能成功,但却依然发挥着余热。生物圈2号2011年7月起由亚利桑那大学接管,还是由投资人继续资助。在这里,学生和教授们进行各项研究,包括干旱、气候变化、太阳能和水资源等问题,虽然20年过去了,生物圈二号的最初目的没有实现,科学家没能通过它来了解人类能否在人工生态环境中生存下去,但是很多人依然相信,当初作出这样的尝试是值得的。
1.人体细胞的基本结构一般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细胞核
2.、我国的季风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其表现是
A.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其它地区大
B.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不大
C.冬季,我国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
D.夏季,我国是世界上最热的地方
3.动物在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行为。蜘蛛结网、蜜蜂筑巢、鸟类孵卵都是
A.学习行为B.先天性行为C.繁殖行为D.取食行为
4.能正确表示生物与其气体交换部位连线的是
①蚯蚓——体壁②蝗虫——气门③鱼——鳃④家鸽——肺和气囊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①③
5.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A.H1N1病毒B.痢疾杆菌C.草履虫D.酵母菌
6、影响自贡市城市兴起的主要因素是
A.农业B.气候C.矿产资源D.河流
7.下列对植物的营养器官的描述错误的是
A.根、茎、叶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营养器官
B.植物主要通过根尖的成熟区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
C.芽的类型有多种,将来能发育成茎和叶的是枝芽
D.构成叶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有较大差异,这是细胞不断分裂的结果
8.、下列地理概念由大到小排列且具有包含关系的是
A.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B.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C.第二级阶梯、内蒙古高原、小兴安岭D.第三级阶梯、东北平原、三江平原
9、形成右图地形(三角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作用B、波浪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D、波浪沉积作用
10.、四川盆地主要的经济作物是
A.水稻和冬小麦B.油菜和柑橘C.花生和荔枝D.甜菜和亚麻
11.、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是
A.东亚B.西亚C.南亚D.北亚
12.、中东地区的石油主要输往的地区是
A.南美、非洲、欧洲、中国
C.非洲、大洋洲、东欧、中国
13.、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的特点是B.西欧、美国、日本、中国D.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
A.呈环状B.东西对称C.南北对称D.呈半环状
14.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下面步骤正确的是
A.用餐巾纸擦拭载玻片
B.将洋葱块放置显微镜下观察
C.将盖玻片一边先接触水滴,再缓缓盖上
D.染色时掀开盖玻片,滴入染液
15.银杏和杏的共同特征是
A.都是绿色开花植物B.都有花、果实、种子
三)地理
1.体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和精神,参考我市所选用的初中学段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科书。
2.考查内容比例:“地球与地图”约占20%,“世界地理”约占25%,“中国地理”约占35%,“天津地理”约占20%。其中,“世界地理”中“认识国家”的许多课标要求与“中国地理”课标要求相近,在学业考查中,相关材料不再选用某国家地理的素材,都以中国区域地理素材替代,教师在指导复习时,可以适当降低七年级下册“国家地理”的复习要求。
(四)生物
1.遵循《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和精神,参考我市所选用的初中学段课程标准实验生物学教科书。
1.明确考试指导思想,把握考试方向。
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考试说明》,进一步领会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方式、考试范围、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特别是考试内容、题型、权重以及难度和比例。配合任课教师检测复习效果。通过学习,明确考试的方向,复习中能把握重点,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落实到位,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物学总复习的教学质量。
2.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树立自信心,端正学习态度。
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想动员,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自信,保证学生以良好的心态进入总复习。
3.制定复习计划,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复习前一定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进度,并让学生了解教师的复习计划,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大计划结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知识薄弱点制定小计划,教师可以辅导学生制定小计划,或让学生在班级交流各自小计划,互相评价各自小计划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小计划。通过小计划的配合实施,弥补了大计划的笼统性和片面性,加强了复习效果。通过和学生一起制定大、小计划,让学生人人心中有数,使整个教学过程井然有序。
二、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通力配合
1.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管理职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家长的一对一管理。
由于多年不参加中考,这两科已经在家长那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班主任要及时跟家长联系,说明重要性,争取最大的配合。
2.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作为任课教师,复习课除了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外,还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特别是一些对知识进行整理和记忆的方法。通过应用归纳、对比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类,通过绘制概念图等方式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些学习方法的应用,避免了机械的死记硬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此外一些顺口溜和联想的方法也可帮助学生记住一些事实性知识。三、认真研究考点,合理整合复习内容,提高复习效率
按模块复习,在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形成合理知识体系和较为稳定的记忆以及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较强的优势,虽然在唤起学生对旧知识回忆时不如按章节复习的,但可以通过教师问题启发,学生翻书回忆等方式进行弥补
只有一个多月时间,要想通过短暂的时间复习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除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过程,还要针对《考试说明》中的考点,对复习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取舍,突出主干知识,避免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鉴于生物质燃料与地域面积和农林作物分布息息相关的特性, 以及“大数据”背景下, 互联网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笔者认为可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很好地解决生物质电厂的选址和燃料预测问题。
1 导航电子地图技术的发展为基于位置服务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卫星、定位、导航和电子地图等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可以实现在线实时跟踪定位功能。2013年8月23日, “高德导航”手机应用软件由原价50元人民币改为免费下载使用, 此举可以清楚地证明两个问题:①基于电子地图的导航技术系统的应用已经成熟而且普及;②基于电子地图的导航应用系统将变得便宜和方便。技术的发展为各产业基于位置服务功能的实现提供了简单并且廉价的平台。
2 生物质电厂能否满负荷运转的核心问题是燃料, 燃料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布局, 布局问题的关键是位置关系
综合目前生物质电厂反映出来的问题, 集中在燃料的价格、质量和收储运方面。而主要问题还是布局过密, 导致电厂之间争抢燃料, 农户或燃料经纪人借机抬高价格。电厂出于竞争的考虑, 不但要接受高的燃料价格, 还要容忍掺杂使假的燃料进厂。
2010年, 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管理的通知》 (发改能源[2010]1803号) , 明确规定“生物质发电厂应布置在粮食主产区秸秆丰富的地区, 且每个县或100公里半径范围内不得重复布置生物质发电厂”和“生物质电站建设规模以可保证供应的资源量为基础确定, 一般安装2台机组, 装机容量应与资源量匹配, 考虑到生物质燃料的运输半径, 一般不超过3万千瓦”。笔者以为, 从纯能源的角度看, 通知的核心有三个:
①生物质燃料的能源密度较低, 不能大规模远距离运输;
②生物质燃料的产量和质量与地域面积和农林种植直接相关;
③生物质发电项目规模不宜过大, 布局不宜过密。
虽然解决好生物质电厂的位置关系问题 (布局问题) , 并不能保证解决生物质发电项目的所有问题, 但可以解决生物质电厂的根本问题, 即燃料问题。
3 生物质发电行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相关问题的解决
从解决上述问题的角度来规划生物质发电行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十分简单的, 基本工作如下:
①生物质发电项目数据库建设 (包括投运、在建和核准) ;
②基于经纬度的标定;
③辅助图形功能 (定点、化纤、画圆、任意封闭图形、测距功能和封闭图形面积计算等) 。
为实现生物质燃料质量和产量的预测功能, 还必须配备:
①卫星图片叠加和分析功能;
②燃料产量专家库系统。
该系统要解决的问题具有行业性和方向性, 对数据的要求是全而不是精, 是实用层面的工程计算而不是纯科学的精准计算, 对实时性没有苛刻的要求, 因此该系统的建设并没有不可预见的问题。
(1) 应用实例一 (位置标定)
系统可通过直接输入经纬度或直接通过电子地图的方式进行标定, 图1是直接根据电厂 (山东丰源通达电力) 提供的经纬度信息对该项目进行的标定。
(2) 应用实例二 (分布)
如图2所示, 系统可通过缩放功能查看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全国或关注区域的分布情况。
(3) 应用实例三 (辅助选址)
图3山东省内三个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分布情况如下, 借助系统提供的测距功能, 可测得三个项目之间的直线距离分别是68公里、76公里和47公里, 借助系统提供的画圆功能可以直观地看到以梁山前能生物质发电项目为圆心以30公里为半径画圆时, 这三个项目的区域的重合度。
如果附近要上新项目, 可以很容易通过系统提供的项目分布情况和图形功能完成精准的辅助选址。
(4) 应用实例四 (警示)
通过图3分析可知, 目前许多既有的生物质发电项目投资人, 担心因为地方政府吸引投资的主观意愿和项目信息披露不充分, 导致新项目选址不合理的问题, 完全可以通过该系统及第三方平台并借助市场的手段向投资人提出风险警示。
(5) 应用实例五 (燃料产量预测)
如图4, 通过卫星影像, 可以清楚地看到生物质电厂周围的农林作物的分布区域情况, 也可以通过卫星影像判断长势, 借助系统提供的区域选定及面积计算功能, 可以精确地计算出什么类型的农林作物的面积, 知道农林作物的类型、面积及长势情况, 由此预测燃料产量并不困难 (当然这需要借助专家系统的帮助) 。该应用对于未来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精细化运营具有实际意义。
因此, 借助整合了电子地图、导航定位、卫星影像和辅助图形功能的生物质发电行业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辅助生物质发电项目的选址及燃料的预测, 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生物质燃料的问题, 同时还可以辅助电厂的运营管理。
4 生物质电厂燃料热值检测及定价行业标准可以帮助电厂把好最后一道关
在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具体运营中, 燃料入厂环节过程中普遍存在漏洞, 这是生物质发电项目燃料问题解决的“最后一公里”。燃料问题同布局问题、位置问题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笔者以为存在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生物质发电厂燃料入厂检测和定价没有标准, 导致燃料入厂环节掺杂使假无法遏制。通过简单的称重和观看来把关燃料质量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借口生物质燃料取样困难和入厂检测量大而不去改进燃料入厂检测定价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有一些运营较好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在借鉴火电厂燃料入厂检测的基础上, 也较好地实现了热值检测定价和基于热值进行定价的原则, 到达了很好的效果:
①让掺杂使假失去了意义, 可能还会影响燃料经营者的收益;
②燃料质量的提高 (水分减少、沙土减少) , 既可以在拿到高的燃料价格的同时, 也可以减少燃料经营者掺杂使假的成本, 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因水分和杂质对锅炉燃烧效率的影响和锅炉运行的负面危害, 这对电厂意义重大。
事实证明, 生物质电厂粗放的燃料入厂检测机制的危害巨大, 不仅买了价高质劣的燃料, 而且在生产运行环节降低效率 (这个代价可能比前者更大) , 更严重的是影响了整个行业的风气。
因此, 建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发电分会在既有工作基础上联合行业力量, 凝聚行业智慧, 尽快启动“生物质发电燃料热值检测及定价导则”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5 结语
生物质能源有第四大能源之称, 电力是能源发展的中心, 生物质发电也应该成为生物质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生物质发电产业是大有可为的, 但前提是生物质发电产业要具有竞争力。
例一:运用速度知识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在讲地球自转时,许多学生难以理解教材中的结论:“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则因各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我首先让学生知道“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角速度”即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其大小和半径的大小无关,因此,在地球自转时,无论纬度高低,一个恒星日都是360度,即大约15度/小时,极点为零。“线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弧长,其大小和半径成正比,半径从赤道到两极递减,所以,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在地球表面,线速度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变大。
在讲地球公转时,学生也很难理解课本结论:近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最大,在远日点最小。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绕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的所有行星,其椭圆轨道半长轴的立方与周期的平方之比是一个常量,即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这可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慢。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很小,但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运动快,所用时间短;在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所用时间长,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例二:运用大气压知识解释“海拔高,气压低”的原因
在学习“热力环流”时,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在同一地点大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降低?”很多地理资料解释为“越往上空气越少(量少)且越来越稀薄(密度小),所以大气压越来越小”,其实这种解释是不全面的,仅仅是其成因的一小部分。这个知识难点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就会很清楚。我让学生回忆物理“大气压”的概念:大气因受重力而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因为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海拔越低,大气的重力越大。我们可以任取一截面,假设该截面随着海拔高度上升,不难看出大气重力对截面的压力不断减小,压强也随之减小。因此,压强和海拔高度的关系与上空大气是否稀薄没有关系,因为即使上面空气密度不变乃至于变大,越往上大气压也会越小。这样学生就好理解了。至于另一个新问题“大气压是否可以利用液体压强公式P=ρgh(P表示压强,ρ表示密度,g是常数,h表示高度)来计算吗”也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轻松解释:因为大气的密度是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减小的,而该公式里的密度应该是不变的,因此该公式在大气压的计算里是不适用的。
例三:运用合力知识辨析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在学习“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时,学生对摩擦力“起阻碍作用,可以减小风速”没有争议,但是对摩擦力是否影响风向存在很大争议。如果引进物理知识中学生已经接触到的合力概念,这个问题就无需争辩了。解释如下。
摩擦力是近地面的风在形成中所受的一个力。摩擦力作为阻力,主要影响风速,但同时也影响风向。因为,风向是由风所受合力的方向决定的,摩擦力也是合力之一。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摩擦力、地转偏向力的合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时,风向基本稳定,斜穿等压线,摩擦力愈大,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的角度也愈大。而如果没有摩擦力,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最终风向将平行于等压线。这种风向的不同,说明摩擦力对风向是有影响的,而且摩擦力越大影响越大。
当然,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还有很多难点可以用其他物理知识来科学地解释,如太阳能量来源和寿命、有关洋流中密度的形成、季风气候的成因等等。■
又是一年年终,生物地理组在学校教务处,教研室的领导下,组内教师团结协作,克服个人困难,在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下,顺利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回顾过去一学期生物地理教研组的工作,有得有失,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常规及学科教学情况分析:本学期,根据学校对教研组工作的安排和要求,加强对组内教师的教学常规检查。每个老师都能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作业全批全改。组内坚持每月教案检查,在学校组织的教案检查中,组内8位教师的教案全部合格,教学常规执行情况良好。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练习,每周一练,利用晚自习时间,前两节课练习,第三节课评讲,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讲解自己做答题情况分析,查找自身问题,最后将试卷收上来由老师做试卷分析;
2、选取典型文字及图表材料,进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从材料里面提取信息的能力;
3、每周保证一节课的以审题、破题为内容的练习及讲解时间。
二、教研组教研活动情况回顾:
在教研活动方面,本组更加强调一种平等互助、人人参与的教研氛围,加强组内老师之间的交流,并在交流与合作中发展彼此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1、要求人人都上公开课,提倡组内老师相互听课;
2、备课组老师间周集体备课一次,并就相关教学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原因,统一对策;
3、每一次年级统一考试之后,备课组老师集体进行试卷分析,针对学生存在问题,及时调整
授课进度和练习的数量与难度。有专家曾经说过,一线教师搞教研,研究什么?最切实可行的就是研究自己在现实的教学过程和专业发展中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并将自己思考的结果用于课堂的改进和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善,最终解决自身问题,促进专业发展,并在客观上达到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因此,针对地理组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现实情况,本组确定的教研方向为:教师有效的教学经验能力的自我培养(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途径);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专业素养过硬、专业知识储备丰富的老师却很难在课堂上得到学生的认同并取得与其专业能力相匹配的教学成绩。这一现象的客观和普遍存在应该说是对教师资源的一种极大的隐性浪费,那么,教师如何在自己不断的教学反思以及与组内其他老师有针对性的相互交流中发现自身问题,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在教师自身内在的知识储备与现实可变的学生主体之间搭建最少障碍的沟通桥梁?教师如何将要讲解的知识进行难度分解,并力求寻找课本知识与现实的生活体验之间的联系,以期与班级学生现实的思维水平和知识储备相对接,以此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教师如何将本学科固有的知识体系通过适当的方式反复地强化和再现,使之内化为学生自身在学科学习中的一种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以期提高教学效率,建立高效地理课堂,最终达到提升本组教学成绩的目的?这些就是我们正在思考并希望通过本组全体教师的努力在教学过程中逐渐解决的问题。
三、教研组建设的设想:
1、营造平等和谐的教研组工作氛围,加强组内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着眼与组内教学成绩的提升;
2、加强组内公开课交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由备课组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定授课课题,指定教师讲课并在课后讨论,以达到通过公开课解决现实问题的目的;
3、进一步推进本组既定的教研方向,成立课题组。
四、本期教研组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由于时间关系,有一些教研活动未能按时开展和完成,只能留待下学期努力。
生地教研组
1.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和作用。例如:牛黄解毒片可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疾病的治疗。新速效感冒片可用于伤风引起的鼻塞、咽喉痛、头痛发烧等疾病的治疗。
2. 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分析药品标签包含的信息。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与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
4.120急救
5.人工呼吸
6.胸外心脏挤压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
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各不相同的,地图信息有的蕴藏在地理试题的题干文字中,有的蕴藏在各种地理图形的表述语言中,有的蕴藏在各种地理统计图表的文字和数字中,还有的蕴藏在地理试题的问题设计、各种地理图形的主图和附图、各种地理图形的组合和整合的分析中。因此在解题时要注意试题的方方面面。根据地理信息载体的不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就必然存在差异。获取地理信息的途径主要有:
1.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3.从地理图形的表述语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4.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5.从地图和表格的组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6.从试题的答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二、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策略
1.注重平时学习过程,具备扎实全面的地理知识。平时学习时要参照考纲,结合教材和作业,对考纲要求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以及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作深刻、全面的理解。欲达到这一目标,要熟看教材、笔记,看做过的作业和做必要的基础训练。
2.训练对地理信息的敏感性。一方面是平时作业训练时要有举一反三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明白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在分析任何地理问题时都要放在一定的地理背景上去思考。另外做同一问题下的不同小题时要注意前后的关联性。
3.养成良好的审题、审图习惯。审题时重点词、关键词要做着重号,以便提醒自己注意,抽象的图表尽量转化为直观示意图,以帮助自己思考。审图一定要按老师的要求做,养成良好的习惯,对每类图的判读技巧要熟练。
4.细节决定成败,该重审的要重审。如果你知识较扎实,但仍找不到某个题的突破口,那么你可能在审题中忽略了某些细节,需要重审;如果碰到“熟题”,此时也是你最易轻视而走神、最易犯低级错误的时候,也应当重审。
三、如何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及其应用
1.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高考常考查的知识系统有:地理基本数据、地理基本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自然地理)、地理观念(人文地理)、地理区域特征(区域地理)、自主学习中获得的地理信息(与所学知识有关联性的知识)。
自然地理部分需要掌握的基本的地理规律:地球运动规律(自转、公转)、大气运动规律(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等)、地壳运动规律(能量来源、运动形式、结果等)、水体运动规律(水循环、洋流等)、地理环境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等)。
区域地理部分重点掌握的区位理论一优越区位的选择:农业区位理论(如何使土地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工业区位理论(如何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城市区位理论(如何体现城市合理的功能分区和地域结构)、交通区位理论(如何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
2.调动和运用基本技能
高考解题所需的基本技能有:选择和运用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答地理问题、语言的组织能力(对问答题尤为重要)、绘图能力(如绘制剖面图)、计算能力(如太阳高度的计算、时间的计算等)、实验能力等。
运用地理学科的专项技能包括: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图表的判读和转换等。
自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举例:①社会热点方面的知识。如德班气候大会、俄罗斯冬运会、朝鲜、伊朗核问题(结合时区和日界线、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知识)、日全食、月全食、钱塘江大潮、航天基地建设(结合宇宙知识、我国四大航天基地的地理区位、自然环境等内容)、经济区(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中部崛起、东北重工业基地等)及新特区建设、重大建设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跨海大桥等)、十二五规划等。②自主学习中通过归纳、总结得到的知识与技能。③等值线图的判读。④图上距离的判断方法。
[典题例析]
[例1]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处(虚线内)的常见地形类型是( )
A.山地 B.盆地
C.高原 D.丘陵
(2)有关图示区域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混合农业
B.大牧场放牧业盛行
C.乳肉畜牧業规模较大
D.生产方式比较落后,迁移农业盛行
[解析]解答本组题时需要先进行区域定位。然后结合等值线图的判读及区域环境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答题。第(1)题,根据经纬线及等高线、水系特征可以判断甲为刚果盆地。第(2)题,图示区域热带迁移农业比较盛行,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参考答案](1)B(2)D
[例2]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包含山西、河北、安徽、山东省部分地区的综合性经济区。2011年正式被写进《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
材料一 我国部分地区图(图2)
材料二 中部六省经济结构比较表(表1)
(1)中原经济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更是国家粮食安全重点区域,试分析其粮食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
(2)试分析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优势。
(3)分析材料二,说明中部地区在三次产业结构和生产效率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4)中部崛起首先要实现中部城市经济群的崛起。中部地区在“十一五”期间加快了中原城市群等城镇化建设,分析材料就工业化率、城市化率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解析]本题图表内容丰富,信息含量巨大,答题时需甄别和有效利用。
[参考答案]
(1)主要位于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位于季风气候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水热充足);河流流经。灌溉便利。
(2)①地处中部经济地带(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与西北内陆、南方与北方的交汇处),为我国东、西、南、北交流的结合部,位置优越;②区内有丰富的煤、石油、铝土等矿产资源;③区内农业和工业(能源、机械、纺织等)发达,产业基础雄厚;④有我国重要的京广、陇海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⑤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⑥国家政策支持。
(3)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第一产业生产效率太低。
一、日照图的解题技巧和规律
(一) 极点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同一条经线上的两地, 正午太阳高度差等于两地的纬度差。
见图1, 因为太阳光线是直线, 极点的地平面与赤道是平行的, 所以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ANC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BOD相等, 因而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NDB经线被阳光直射, D为直射点, 正午太阳高度是90°, 这一天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 D点和N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差为66°34′, 则N点 (90°N) 和D点 (23°26′N) 的纬度差也是66°34′。
例1:读等太阳高度线分布图2, 若图中N点为北极点, 其正午太阳高度为15°, 北京时间为10∶00, 则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 __________;C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 _______。
解析:题中北极点N正午太阳高度为15°, 根据极点正午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可知,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15°N, 根据北京时间为10∶00可知, 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150°E, 根据同一条经线上正午太阳高度差等于纬度差可知C点与N点的纬度差为15°, 所以地理坐标就应是30°W、75°N。
(二) 在日照图上, 如果晨昏圈与某一纬线相切, 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该切点的纬度在数值上互余, 且太阳直射点与该切点在同一半球。
如图3中的E点地理纬度若为700N, 则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为200N。
(三) 北半球某地的昼弧长度等于南半球同纬度数的夜弧长度。
如图3中的昼弧长AB与夜弧长CD相等。
例2: (2003全国卷) 读图4, 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时, 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象, 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整 (北京时间) 。据此判断1~2题。
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 P地的地方时为 () 。
A.22时B.14时C.20时D.16时
2. 拍摄照片的当天, 漠河的夜长约为 () 。
A.16小时B.14小时C.10小时D.12小时
解析:题中的P点在75°W, 其与北京所在东八区中央经线经度差为165°, 地方时为:9+11=20时, 故第1题选C。P点日落是当地时间20∶00, 则P点的昼长16小时, 由于P点的纬度与漠河大体相当, 根据北半球某地的昼弧长度等于南半球同纬度数的夜弧长度可知, 漠河的夜长约为16小时, 故第2题选A。
二、等值线图中的技巧和规律
等值线图在地理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也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独特性。有关等值线图解读规律, 主要是以下三条:
(一) 等值线向低值方向凸, 则该区域的值较高;等值线向高值方向凸, 则该区域的值较低。
此条规律适用于所有等值线, 如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曲线等等。在解决有关等值线的问题中, 能方便、快捷地判断出值的大小分布, 对快速解题非常有用。如图5, 以等温线图为例, AB两点在一条纬线上, A处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凸, 气温低 (18℃) , B处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凸, 气温高 (19℃) 。
例3: (2002全国卷) 读图6, 回答1~2题:
1. 图6中, 影响等值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
A.降水B.暖流C.寒流D.径流
2. 在等值线的年内变动中, Q点 (2.8等值线上的最东点) 距大陆最近的时段是 () 。
A.2月B.5月C.7月D.10月
解析:读图可知, 等值线向外海凸出就是向高值方向凸, 说明该海域的盐度低, 是受长江淡水稀释形成, 第1题应选D。Q点离大陆越近, 稀释作用越弱, 应是长江径流量最小的季节, 选A。
(二) 等值线越密, 值差越大, 等值线越稀, 值差越小。此规律的应用是很广的,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 高度差越大, 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 高度差越小, 坡度越缓。
2. 等温线分布图中等温线越密, 温差越大, 等温线越稀, 温差越小。
3. 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中等压线越密, 气压差越大, 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 气压差越小, 风力越小。
(三) 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判断, 利用“高的更高, 低的更低”原则。
如果闭合等值线的值与两侧等值线中的低值相等, 则闭合区域内的值低于其等值线的值;如果闭合等值线的值与两侧等值线中的高值相等, 则闭合区域内的值高于其等值线的值。
表现: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
危害:给农业、林业、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害
(二)森林、草原火灾
原因:人们生活用火、生产用火或雷电、煤自燃所引起的森林林木或草原牧草失去控制的大范围燃烧现象。
危害:烧毁大量林木、牧草;造成不同程度的人畜伤亡;对特定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正确应灾方法:
1.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 :
防洪准备:①听汛期天气预报;②准备救生包(药品、食品等)、预备木制家具;③训练爬高能力、快跑能力;④暴雨季节不去山区郊游或探险;⑤学习救生演习的知识;⑥学会游泳、划船。
洪水应急:①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②借助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③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洪水中的救助 方法:抛救生圈、救生衣等,或划船、游泳去救人。
抢救溺水人员最主要的方法:科学地控水和进行人工呼吸。
2.应对地震灾害:
平时要注意防震知识学习和防震技能训练;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在短时间内做出避险抉择;适当进行自救并保持体力等待求援。
震后互救应遵循的原则 :①先救近,后救远;②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员和青壮年、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壮大救助队伍;③先救“生”,后救“人”;④ 听仔细(注意倾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⑤要仔细确定被困人的位置,不要盲目乱挖、乱刨,以防止意外伤亡。
3.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风灾: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大雾: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
沙尘暴:遇到沙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4.注意:
山区、半山区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
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拓展:
治理对策
生态灾害是制约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危及国家安全、企业生存和人们身心健康的瓶颈。所以保护生态环境及生态减灾就是保护及发展生产力。
八年级地理生物会考将于2011-6-26上午在三塔中心校进行,为了做好这一重要工作,确保师生安全,特制订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组长:李成副组长:冯浩
组员:姜晓琳孙文杰李景宽马刚
二、具体安排:
1、在25日的下午5:00,由领导小组负责召开带队教师和全体参加考试的学生的会议。
2、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1)、6月26日早上6:00要开始吃早餐,6:30在班集合。
(2)、学生一律坐车前往,并确保车状况良好。
(3)任何学生不得迟到,考试结束后,不得在三塔滞留,一律跟随带队教师返回学校。
(4)、不准吃生冷食物,每人自带伙食费用,并注意保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
(5)若上厕所或办事,一定向带队教师请假,并由其他至少两人陪同。
(6)如在考试中出现意外,要请求监考教师通知我校带队教师,带队教师及时处理并向校长汇报。
三、带队情况:参加考试的学生分两队分别由两位带队老师带队: 一队由姜晓琳、李景宽带队,负责该队考生的安全;
二队由孙文杰、马刚带队,负责该队考生的安全。
四、学生请记住教师手机号码,有事及时联系: 李成:***;***冯浩:***;***
姜晓琳:***
李景宽:***;
八里姜中学
【生物和地理】推荐阅读:
初二地理生物会考动员家长会发言稿10-21
地理教案:大洲和大洋09-13
生物专业和职业07-20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和技巧总结05-31
七年级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学案06-11
初中地理教学计划和时间安排07-04
中学八年级地理《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10-28
八年级上册生物动物运动和行为提纲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