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校史馆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深圳大学校史馆

深圳大学校史馆 篇1

大连红方块创建于二〇〇〇年,是目前全国具有权威性的展览展示公司,我们红方块校史制作供应商拥有一支极具原创活力的专业团队,致力于各类校史馆、大学校史馆、高校校史馆、中学校史馆、航空航天大学校史馆等的策划、设计及执行。红方块以其高水准与高度专业性,专业从事校史馆策划制作。

红方块凭借多年的展览展示服务经验,在校史馆设计领域,以国际化的视野,超前的理念,对全国各大城市的校史馆进行分析整合,红方块设计师精心分析校史文化、校史展厅、校史博物馆独有的特色,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充分做好校史展厅展馆、校史博物馆的设计策划工作,从而为客户提供极大便利,在业界得到了空前的反响和认可。

大型校史馆设计策划项目: 校史馆、校史博物馆、校史馆荣誉室、校史陈列室、航空航天大学校史馆、高校校史馆、校园文化展厅、专科院校校史馆、大学校史馆、中学校史馆等。

深圳大学校史馆 篇2

(一) 建设校史馆必须充分依托档案馆藏资源

高校校史馆建设依托档案馆藏资源十分必要。高校校史馆, 是高等院校为记录和展示学校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成就而建设的陈列馆、展览馆或博物馆的概称。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高校为充分展现本校的办学成就和文化底蕴, 都在建设规模不等的校史馆。初建或者升级校史馆, 都要充分利用档案馆藏的资源优势, 这是因为档案馆藏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 无论是唯一性还是权威性, 无论是原始性还是系统性, 都与校史馆建设要求更吻合, 可以认为, 校史馆八成以上的资料应当来源于档案馆, 其他途径只能作为补充。

高校校史馆建设依托档案馆藏资源完全合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高校档案机构是保存和提供利用学校档案的专门机构。”档案馆为校史馆建设提供档案资料, 是法规赋予的职责, 是岗位应有的使命。能为校史馆建设提供足够多的档案资料, 证明档案资源建设富有成效, 使档案资源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由于档案馆与校史馆的渊源关系异常紧密, 多数情况下, 两馆合署办公, 或者两块牌子一班人马。因此, 从这个角度看, 高校校史馆建设与档案馆藏资源就不再是依托关系, 而是职责所在。

高校校史馆建设依托档案馆藏资源非常适用。依据职责规定, 档案馆必须开展多种载体的档案收集, 必须开展规范化的档案整理和保管保存, 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编研, 因此, 馆藏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 查找收集的便捷性, 档案实体的保真性, 都能达到校史馆建设的进度要求和质量要求。

(二) 建设校史馆可以丰富完善档案馆藏资源

校史馆建设丰富馆藏资源的必要性。由于各种原因, 高校档案管理机构在资源建设上还存在不足。一是对于应该收集归档的档案资源, 在各个时期的规定不一样, “应该”的范围在变化, 其趋势是不断扩大延伸, 越往前期归档的范围越窄。二是对于已经明确归档的档案资源, 由于体制、机制、人员、财力、馆舍等复杂原因, 没有做到应归尽归, 未能杜绝“遗漏”之处。因此, 馆藏资源还是“有限”。在建设校史馆的过程中, 学校往往采取一些更有力的措施, 征集到一些重要档案资源, 这就为充实馆藏资源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经过一定的程序, 进行档案属性和价值鉴定, 可以将那些符合条件的资源转化为馆藏资源。特别是在校史馆建设过程中, 经过专业技术人员的加工, 形成二次实物、声像资料, 进一步丰富馆藏资源的形式和载体。

校史馆建设丰富馆藏资源的可能性。档案是一个时空变化概念。在时间维度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进入“视线”的档案资源会逐步增加, 通过挖掘, 找到新的档案资源, 也包括过去“溢出视线”的档案资源。在空间维度上, 由于教职员工、毕业校友的不断增加, 产生档案的“土壤”在扩大, 通过拓展, 就可以找到新的档案资源。

(三) “二馆”资源既相互联通又各有侧重

高校档案馆藏资源范围是按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和《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确定的, 目前分为党群、行政、教学、学生、科研、产品、基建、设备、财会、出版、外事等11大类。而校史馆在模块设置上并不按照档案分类规定, 而是根据所确定的功能和赋予的特色构建展示内容, 划分展示板块。如果把“二馆”资源比做两个大圆的话, 二者关系应当是有部分互相重叠区域的两个交叉圆。也就是说, 虽然校史馆建设必须依托馆藏资源并且丰富完善馆藏资源, 但并非所有馆藏资源都适合作为校史资源进行展示, 也并非所有校史资源都能作为馆藏资源最终进入档案馆依法保存, 二者是既相互联通又各有侧重的关系。

二、高校校史馆建设中源于档案馆藏资源的具体内容

以笔者所在的南华大学为例, 正在进行的校史馆建设对所需基本档案素材按照六个板块的内容进行了框架设计。先从南华大学校史的大事记中寻找线索, 再从档案馆藏资源中查找、汇集和整理。具体板块分为:

(一) 奋斗篇

根据先纵向、后横向的框架结构: (1) 收集整理学校沿革, 中南工学院的发展历程、衡阳医学院的发展历程、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的发展历程, 南华大学合并成立、共建、申博、升一本等标志性历程的文本资料和数据资料。此项资料基本属于文书档案, 且基本能基于现有档案馆藏资源得以实现。 (2) 收集各时期的校徽、学生证、毕业证、课表、工作证、代表性讲稿、教案、讲义等“若干第一”的实物资料。此项资料大多属于实物档案, 可以通过无偿收集和有偿征集的方式获取。 (3) 收集各时期成立和变化的上级文件, 初创时期的领导讲话照片, 各时期的党政一把手照片, 各时期的建设现场典型照片, 音频视频等体现“艰苦创业精神”的见证性资料。此项资料包括照片、音像、声像等类别档案, 现有馆藏资源较欠缺。

(二) 关怀篇

(1) 收集省部级以上领导视察学校, 接见校领导, 题词、批示, 照片与视频等资料; (2) 收集社会各界给予关心、支持方面的事件、项目、实物照片与视频等资料。本篇资料大多以文书、照片、数字档案为主, 现有馆藏有一定资源, 但不够丰富。

(三) 人才篇

(1) 收集符合一定条件的优秀人才的贡献和风采资料; (2) 收集符合一定条件的优秀校友的贡献和风采资料。由组织和人事部门研究制定入选条件, 确定名单, 注意先进性、典型性、代表性和适当平衡性。本篇材料以文书档案为主, 现有馆藏资源较多。

(四) 特色篇

围绕核特色、医品牌和环保等优势特色学科: (1) 收集有关的科研机构、科研平台基地、科技项目、科研成果、著作、专利, 以及成效评价与交流等数据资料和文本资料; (2) 收集科研过程中体现科研精神的“故事”资料; (3) 收集有关模型、用具用品、现场实物照片、视频音频等见证性资料。本篇材料在现有馆藏资源中以文书档案为主, 其他形式档案较欠缺, 需要相关科技部门和负责人大力配合才有可能逐步充实。

(五) 成就篇

围绕学科专业建设成就、师资队伍发展成就、办学条件改善成就、人才培养贡献成就、社会服务贡献成就等五大方面: (1) 收集学位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各级重点学科 (临床专科) 、各类本科专业、各级各类教学基地平台、国防生培养、留学生培养、历届毕业生、师资队伍发展、校园发展、科技服务、医疗服务等数据资料和文本资料; (2) 收集有关批文、奖状奖牌、证书、代表性教材、用具用品、校园建设场景、社会服务场景、人物照片与视频音频等见证性资料。本篇材料在现有馆藏资源中以文书档案为主, 其他形式档案较少, 需要校史工作人员创造性地开辟新局面。

(六) 文化篇

围绕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及南华大学第三次党代会确立的“一基三实 (即夯实人才队伍之基, 把人才培养做实、把科学研究做实、把服务社会做实) 和一路三建 (即走内涵发展之路, 加强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与排名建设、学科水平评估建设、ESI为标志的创新能力建设) ”等学校发展思路: (1) 收集各个时期的学校改革、建设、发展思路的文本资料; (2) 收集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机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要成果、媒体影响等数据资料和文本资料; (3) 收集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成果、南华大学理念识别系统、各时期的院歌校歌、媒体影响等数据资料和文本资料; (4) 收集有关批文、奖状奖牌、证书、用具用品、场景与人物照片、视频音频等见证性资料。本篇材料虽然在档案馆藏资源中不够全面, 但在其他相关部门均存在大量尚未归入档案馆的校史资源可用。

三、高校校史馆建设中利用与丰富档案馆藏资源的主要对策

(一) 全面收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要求, 国内高校均按照统一要求建立档案管理制度, 但所收集档案各自侧重不同。有些方面的资料过于庞杂, 有些方面资料又存在缺失, 不能满足校史馆建设的需求。以南华大学的校史馆建设工作为例, 一方面, 学校对原有档案进行清理摘选和分类整理, 重点收集记录学校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档案。例如, 南华大学通过积极参与湖南省教育人物志编纂工作, 列出符合对湖南教育作出重要贡献的入志人物近六百人, 逐一收集材料, 严格按照要求撰写人物简介等, 为下一步的校史馆建设中的人才篇、特色篇、成就篇等奠定重要的文字基础。另一方面, 以学校名义广泛发动校友, 有偿征集缺失档案, 通过颁发证书、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称号等多种方式, 重点收集可以客观反映学校各个阶段发展情况的资料, 譬如书籍、报刊、教材、报表、纪念品、奖章等, 利用丰富的实物档案弥补学校档案的不足。

(二) 充分利用

高校档案所收集的资料主要集中记录高校教育教学、行政人事以及重大事件的方面, 要将这些资料变为校史档案, 则需要经过档案工作者和校史工作者的整理和开发。档案人员和校史人员需要对校史资料进行广泛研读, 选取其中的重要资料按照时间或者人物进行整理, 并以校志或者人物志的方式对重点事件和重点人物进行二次开发。将高校的历史档案电子化是大势所趋, 南华大学积极参与湖南教育数字档案中心建设, 努力共同构建湖南省教育系统“共建共享、授权访问”的档案大数据平台, 争取将以文字、照片和实物等传统的档案形式, 利用音频、视频、三维模型等技术手段予以转换和记录, 为以后的校史档案编撰提供素材。除了还原学校历史外, 学校还应根据现在的教学需求, 拟开设专门的校史课程, 选取校史档案中的英雄事迹、科研案例、奋发事迹等编撰成教学素材, 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向先辈学习, 奋发向上。

(三) 双向转换

开展校史研究, 离不开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只有具备丰富的档案资源, 校史研究才能成为有本之木, 有水之源。一个学校的档案馆藏越丰富, 校史文化研究越具潜力。因此, 丰富、优化档案馆藏, 是做好校史研究工作的基础。二者资源可以实现双向转换。另外, 也要创造性地开辟灵活运用及转换二馆资源的新途径。例如南华大学拟开辟“特藏室”对特藏档案予以特殊保存。特藏档案指那些具有特殊价值而显得特别珍贵需要采取独特保护措施的档案, 这类档案或内容珍贵, 或载体特殊, 或兼具档案与文物的特征。在校史馆建设过程中征集上来的珍贵档案可以放入档案特藏室进行专门保管。当校史馆有重大展览活动时, 可以直接从档案馆特藏室履行正当程序借用, 既可以合法合规地保护重要馆藏资源, 又可以积极配合校史建设的各项工作, 实现重要珍贵档案的双向转换。

摘要:高校建设校史馆对丰富档案馆藏资源、推进档案部门自身建设与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 高校档案资源在高校校史馆建设中又具有直接来源、挖掘提升的重要作用, 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在完善档案管理的同时更好地促进高校校史馆建设, 共同发挥存史鉴真、资政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校史馆建设,档案资源,南华大学校史馆建设

参考文献

[1]田净.档案管理在高校校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山西档案, 2016 (1) .

[2]马晓蓉.档案在高校校史工作中的作用分析[J].兰台世界, 2015 (3) .

[3]陈均, 曲娜.关于高校校史研究若干问题地探讨[J].兰台世界, 2012 (10) .

[4]范明.高校档案馆建设校史馆的现实意义与设计创意——以海南大学校史馆建设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4) .

[5]胡鹏飞.对高校校史馆建设的思考[J].兰台世界, 2009 (22) .

[6]傅荣校.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下档案工作的意见的理论思考[J].档案学研究, 2015 (1) .

深圳大学校史馆 篇3

【关键词】校史馆;新校区;校园文化

基金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5C005)

随着我国招生制度的改革,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地兴起了大学城、新校区(异地)的建设。另建新校区,俨然已成为我一种趋势,但是这就出现了新老校区沟通不变,资源难以共享,文化传承断裂以及新校区校史等文化景观的传承等问题。

一、新校区校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是支撑一所大学发展的基础,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各所大学开始注重校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他们或者在档案馆进行实物展示或者建设校史馆。

1.对新校区建设定位的指导作用。新校区与母校存在地域距离甚至是异地办学时,受制于办学地点以及体现驻地经济特色的条件,往往产生混杂的校园文化,有的与母校偏差极大。以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为例,哈尔滨理工大学以工为主,以机、电为特色,突出服务现代装备制造业的特色,荣成校区则更多体现了与地方共建的特色,兼顾海洋经济发展特点。

2.作为系统移植到新校区,是对母校文化的传承。新校区建设风格更为现代,怎样体现母校特色,继承和发扬母校传统是一项系统任务,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通过“复制”的方式,将母校的文化贯彻至新校区的各个部分。校史文化正是这个过程的特色标签,也是母校赋予新校区的灵魂。

3.增强新校区个体身份的认同。校史馆所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教育作用,新校区校史文化的传承有利增强学校个体的身份认同感,凝练培育学校精神,尤其是异地办学的新校区,通過校史文化教育,可以为广大师生构筑精神家园提供恒久的时空支撑。

二、新校区校史馆所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困局

大学的功能不仅仅包括培育人才,同时也包括精神文化和价值观传承,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献调查的情况看,新校区的校史馆所建设存在许多问题。

1.新校区缺少校史馆等实体建筑。校园文化依据于校园的实体建筑,历史厚重的建筑给人的震撼与教育意义是其他教育难以企及的,新校区脱离建筑实体,强说历史,有时难以有说发力。

2.校史文化断层现象突出。母校可以通过校史馆开放讲解,知名校友回访等增强校园个体的身份自豪感和荣誉感,新校区缺乏这方面的资源,更缺乏校史开发的源泉。校友文化是校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老校区毕业的校友对新校区缺乏认同感,同时新校区成长的学生,对老校区缺乏了解,难以形成校史文化的传承。

3.校史教育宣传的尴尬地位。新校区在宣传过程中必然既要体现母校传统,又要突出新校特色,有时会模糊了宣传的重点,反而弱化校史文化的教育作用。学生到校后发现与理想中印象有缺失会产生心理落差,容易对个体身份认同产生怀疑,不利于培育校史文化。

三、加强校史研究,培育新校区校史文化的措施

利用校史文化弘扬和传承学校传统精神,必须回到学校历史,在历史中发现并培育学校精神。忽视对学校历史的追溯、整理与审视,就不可能营造深入师生心灵的大学文化氛围。我们可以通过建设校史馆所等方式创建能为师生员工所接受的传播平台。

1.建筑实体继承与复刻。新校区建设总体规划要与老校区风格呼应,避免大的风格差,尤其是异地办学。新校区可以通过将母校标志性建筑复刻到新校区并作为校史馆,唤起老校友的群体记忆。

2.将校史馆所的建设与管理纳入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校史馆所的建设离不开学校的政策支持,政策制定者要以本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为主线,指导校园文化以及校史馆的建设。同时,要通过校内各个部门、校友资源等多渠道提供提供真实的历史资料、声像资料以及实物等。各学校在发展规划中更应精心设计和开展形式更加新颖、内容更加丰富、吸引力更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内化为校史馆的建设。

3.多方位加强校史宣传。校史宣传包含在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录取通知书的制作,新媒体宣传,经常性的开放校史馆,组织校史知识比赛、发展校友文化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校史文化宣传。校史文化的宣传要入心,寻求认同,不流于形式。

4.建设校史文化体系。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确保校史档案研究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档案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智慧,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中心任务,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努力创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具有实际影响的多角度的校史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海蛟,金忠山.高校校史馆的文化功能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9)

[2]胡鹏飞.对高校校史馆建设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9(22)

[3]张剑虹.大学校史馆建设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互动关系研究——兼论我校校史馆的建设[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02)

参观校史馆有感-北京理工大学 篇4

——北京理工大学

姓名 孙秋瑶

学号20083121

2011年5月27日下午4时,2008级13120801班的我们,参加了位于2号楼的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校史馆,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很宝贵的经历,在讲解员十分详细的讲解于我们的细细观摩之后,对于学校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而且,也更加深爱我的学校。

北京理工大学自1940年建校以来,经历了70余年的风风雨雨,几经搬迁,数次更名,多次迁址,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都坚持办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而且学校自身也在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也终于在1995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高校之一,2000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行列。

这次参观校史馆,让我知道了很多很多以前不曾意识到的事情,在以前的基础上,更加以我的学校为自豪,为她骄傲。校址从延安到张家口,再到柏岭,再几经迁徙,几经周折,终于到了北京。校名也由自然科学院改为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再更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晋察冀工业交通学院,之后与好几所大学合并,共建,成为了北京工业学院,最后,终于在1988年四月,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直到今日。办学状况也越来越好,从1940年初,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的坚苦办学,到后来渐渐好转,还得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的大力支持,加之全校师生的的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学校最终到了今天这个辉煌的位置,背负着光荣使命,在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以后,也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为了国防建设需要,学校全面开始建设常规兵专业,1958年,在党和国家的要求,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亲自指导下,我校建立了中国第一批火箭导弹专业,之后被列为全国首批16所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我校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为国家培养红色国防工程师”,广大师生怀着远大的理想,在激情岁月中,时刻准备着为建设祖国国防而奋斗。在这个信念的支持下,全校师生发扬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精神,获得了一大批出色的研究成果。研制了中国第一枚反坦克导弹,参与研制了中国第一代轻型坦克。三无冲锋枪,歩冲通用枪等等。学校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高质量优秀的毕业生,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现在,学校以德以明理,学以精工为校训,以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为学风,建立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再2015年,建成国内一流的理工科大学;2020年,建成以理工为主的亚洲一流大学;2040年,建成特色鲜明,理工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还提出了“六加一”发展战略:学科优化战略,强师兴校战略,教育创新战略,科研提升战略,开放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战

略,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学校现有4个作家重点一级学科,5个国家级二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9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61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学校已有的荣誉和资源,都是学校继续繁荣发展的有力后盾,学校一定会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继续激情进取,创新辉煌。

我的学校,北京理工大学,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一路走过,经历了种种磨难,种种坎坷,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庞大规模,拥有了今天的荣誉。峥嵘岁月,艰苦时光,学校都以平稳的步伐走过,越来越庞大,成为国家的骄傲,民族的自豪。

深圳大学校史馆 篇5

摘要:以生态和人文理念为出发点,通过从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项目背景及选址作分析、对华中科技大学绿地景观进行解读、提出了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生态绿地景观营造方法,力求营造出一个山水诗般、生态节能、环境优美的生态人文绿地系统。

关键词:生态绿化,节能环保,创新科技,场地特征

Abstract: Tak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y and humanities as a starting point,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oject background and location of the historical exhibition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the essay develops the methods of design of its ecological landscape, puts forward to create a humane and ecological

green landscape system as a poetry、ecology and energy saving、beautiful surroundings.Keywords: ecological landscape,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site features

1.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项目背景及选址

2012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将迎来60周年华诞。以此为契机,华中科技大学决定建设校史馆,以全面、真实记录学校的光辉历程,生动展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精神面貌。同时向社会征集校史馆设计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在总体规划上整体上采用苏联式的对称规整式布局,整个校区被划分为多个工整的矩形网格,教学区、活动区、交通区、生活区次序井然,交通畅通,校园绿化达到规模化。校史馆选址位于原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厂(南区),地处华中科技大学校园中轴线上,西邻图书馆、青年园,北靠机械厂北区,东部为东二楼、东三楼,南面为树林园区。由5栋独立结构的厂房式工业建筑围合组成。用地面积合计为18920平方米。其中老厂房面积为8120平方米,原绿地面积为10800平方米。

2.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生态绿地景观设计解读

2.1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项目建设需求和要考虑的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功能上要求校史展览馆涵校史展览室,美术馆,文化馆等。同时保留原厂区主要树木,可以根据功能需要增设必要的建筑。建筑风格要求新颖大气,又能与学校现有建筑风格保持和谐一致。

其规划用地的现状为原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厂南区,其建筑面积占据总面积的二分之一左右。规划范围内绿化面积不足,建筑形体较为混乱,植物种植以水杉为主,以及少量香樟,银杏等。品种比较单调。植被吸水保湿功能差,排水系统设置也不大合理,大雨天就积水,且造成夏天蚊虫较多。由于地块原先为工业用地,垃圾较多,污染严重。校史馆整体环境脏乱,校园文化气息淡薄。

校史馆是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校史馆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应从环境、文化上与校史馆的意义相呼应,通过对校史馆的设计来向校园展示:如何为师生创造更多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怎样更好的鲜明的来体现校园文化的特色。

2.2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绿地景观法则

绿地景观应与校史馆建筑设计相结合,通过对绿地的构成和功能的研究,结合高校人文特色,为校史馆绿地的规划、设计以及建设提供相关依据。

1)与校史馆建筑设计相结合

绿地景观设计围绕校史展览馆、美术馆、文化馆来展开,与道路,硬质广场相结合来满足校史馆相关展示的要求,使师生能在其中体验到良好的生态绿化景观。

2)体现高校人文特征

展示校园文化精神,将校园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整合,营造人性化的校园文化氛围,体现校园的特有的文化特征。

3)体现校史馆绿地的生态性以及保留本土植物群落

校史馆规划时生态优先考虑,将生态理念与校史馆景观相结合,形成生态群落完整,视觉效果良好的校使馆馆区。

在植物品种选择上始终把握乡土性,以当地植物为主,适当引种部分良好的新优品种。从植物的生态特性来创造植被景观,体现华中科技大学良好的植物群落特色。

2.3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生态绿地设计策略

1)人文理念与生态理论。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绿地规划以“人文与自然和谐”为理念。从人文的角度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将生态技术应用在校史馆景观设计之中,尽量保护校史馆区的生态环境,构建校园生态绿化体系。

2)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生态人文绿地规划策略

(1)传统,乡土化和现代相结合。用当代设计语言隐喻传统的中国山水文化,并通过乡土树种的合理搭配来体现华中科技大学的本土特色。(2)新材料和新技术相结合。校史馆的景观设计将创新的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作为校史馆景观创造的重点之一。(3)生态和环保相结合。生态和环保是目前的热点,校史馆的景观设计通过依靠科技,设计的创新来保护和创造绿地景观、节约利用能源等。

3.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生态人文绿地景观营造

3.1 表达文化主题

华中科技大学绿地景观营造中体现“山水人文华科大”的概念。绿地植被以及美术馆屋顶绿化结合互相交融,以此比拟为华中科技大学喻家山。同时建筑周围围绕的水体暗喻华中科技大学喻家湖。来隐喻华中科技大学“山水诗般”的校园环境。园林般的诗意与环境,植被“绿”与水景“蓝”相映。铺地隔水,动静相比,为造景提供了优越条件。

3.2 把握场地特征

华中科技大学地处武汉腹地,武汉地区夏季炎热,被称为“四大火炉”之一,同时河流湖泊众多,华中科技大学即处于喻家湖之滨。所以应充分发挥水资源的优势,营造大面积水体来降低夏季高温。同时充分利用乔木树冠能为师生遮阳挡雨的特点,校史馆馆区道路两侧以及部分区域可以考虑种植。为了满足特定时间段众多师生的集散,也可以栽植比较耐践踏的草坪,用来解决大量的人流与场地有限的容量的冲突。

3.3 构成生态绿地景观

校史馆园区绿地系统结构为“立体绿化,硬质广场和水体景观”(见图1)。其中:立体绿化包括地面绿化、墙体绿化和屋顶绿化,美术馆屋顶绿化空间为思考空间。屋顶绿化空间是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升华的开敞空间,是可鸟瞰校史馆全景和无拘无束表达自己情感的场所。是构成校使馆生态景观的核心部分;小型硬质广场为交流空间。处于校史展览馆,美术馆,文化馆围合中心,呈现出视野开阔、宁端庄的气氛。同学们在这里聊天、散步和休息,并以此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水体景观为喷泉和池水,既把自然引入馆区,又作为不同区块的分隔和过渡,同时也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校方案平面图

(图片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设计项目组)3.4 营造植物生态环境

保留原华中科技大学地带性自然群落的种类。同时适度引进生态的外来品种,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格局,形成以乔木为重点、灌木及草地为主体的自然绿地群落,展示华中科技大学植被特征。

1)乔木层的栽植设计

根据人流活动特点及原校史馆环境地形,从西往东,乔木配置的整体风格由自然向人工有规律的过渡。往西靠近湿地区域,品种丰富,主要品种有:水杉,银杏,香樟等。呈群落状自然混种形式;从不同规格,不同树形,变化有道的乔木循序渐进过渡到灌木及美术馆屋顶草坪。

2)灌木及地被的栽植设计

(1)灌木配置。在美术馆屋顶乔木与草坪过渡处,种植华灌木,树林边缘处略密,树林中渐渐稀疏,使之无明显界限。主要品种有:迷迭香,金丝桃,六月香等。(2)缀花草坪 在校史展览馆前草坪,林间树木稀疏地带的视线开阔处混种花籽。主要品种有:火炬花,紫娇花,金光菊等。(3)为应对校史馆特定时间段的极端人流,在师生密集活动的部分地带种植耐践踏草坪,在路边活动草坪,以及美术馆屋顶绿地单种满铺草坪。品种为天富道果林草。

3.5体现生态以及节能技术

为了表达科技校史馆、生态校史馆理念,校史馆景观设计中运用了一些新的生态节能技术,用以体现对生态环境的重视。1)生态透水路面和节能屋顶

针对原校史馆馆区雨天积水较多的问题,校史馆馆区路面利用透水砖作为铺设透水路面的材质。透水性地砖具有多孔结构,具备良好的透水功能,由于地砖接逢也能透水,所以透水效果较好。透水性地砖透水能力,能使雨水渗入到泥土,增加土壤水份,提升土壤的相对湿度,保证校园地面植被的水分供给以及改善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校史展览馆屋顶采用光伏板,光伏板为绿色建筑材料,富于时代气息并可长期提供部分电力,有利于建筑整体节能。2)生态水处理技术

针对原武汉地区夏季炎热问题,校史馆馆区设置大块水体景观。水体景观不仅给每一位校史馆参观者带来清凉,更带来了美好愉悦的感受。

屋顶雨水为水池水源的来源之一,雨水经屋顶绿化系统生态净化处理后,流入馆区水池,以满足校史馆馆区水系循环、日常浇灌的需要。由于池水来源于雨水和自来水的混合。因此,水体会持续受到校园环境的污染,如天空中的灰尘、树上的落叶及馆区的垃圾等。污染物会使水体产生绿藻、细菌和无机悬浮物等,严重影响到视觉形象并可能成为蚊虫繁殖的区域。所以,池水的净水系统要包括相应的过滤器清除尘土、滤网过滤树叶等及加氯装置进行消毒。3)屋顶绿化

针对原校史馆馆区绿化不足的问题,采用屋顶绿化扩大绿化面积。屋顶绿化可以美化环境,回归大自然;节能环保,使得建筑物室内冬暖夏凉;营造健康、自然的生活环境。屋顶绿化能降低整个校史馆馆区的气温。我们将美术馆屋顶做成师生可以上去的的带斜坡的绿地,将欣赏、休闲与屋顶绿化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师生观赏、休憩、逗留的场地(见图2)。

华中科技大学校方案鸟瞰图

(图片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设计项目组)4.结语

校史馆参观心得 篇6

共青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委员会

学生支部 纪 检 部 刘 祥 海

参观心得

--人文学院10公管刘祥海

今天我们在校团委学生支部书记的组织下,进行了对校史馆的参观,虽然我在学校已经一年半了,可是却一直没有机会来参观校史馆,通过今天的活动,我走进了心里向往已久的校史馆。这里充满了过去前辈们的拼搏,汗水,努力,和成绩!

我们的学校已经建校53年,这是怎样的经历?53个春秋,53个冬夏,我们的学校陪伴着历史走过了53个不平凡的年头。通过一个个的展物,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凝重,在解说员的解说下我们对于学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1958年十万官兵复员转业,在他们爱国情操的引导下,他们毅然决然的留在了“北大荒”这个荒凉的地方,用自己的青春为祖国开拓新的篇章,用双手开拓出了祖国今天的“北大仓”这里面是怎样的一种坚持?一种顽强?一种拼搏?我想这是我永远可能都体会不到的前辈们的汗水。这里面就有我们八一的一份努力,官兵复员,可是大家都不懂技术,只能白白看着,确实使不上力。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下王震将军马上组织建立了八一农大,为垦区培养人才,为垦区建设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就这样我们的学校诞生了!

我们的学校在各位校长的领导下,发展的十分迅速,从王震,王景坤,姜瑞元,刘西科到我们的女校长徐梅,再到包军,他们各位的英明领导让我的学校变得更加强大。

学校从平地创业,白手起家,到今天的人才强校,桃李芬芳,已经成为一所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大学。自建校起,办学区位条件差就一直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将学校迁入有发展的潜力的大中城市是必然的,八一人毅然举起二次创业的大旗,全力将学校推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平台。2003年1月5日开始动工建设新校,10月20日同学们就进入新学校开始上课,只用了这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学校迁入大庆市就顺利完成。学校乘势而上,跨越发展,将学校发展的更加辉煌!

高校校史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探讨 篇7

一、校史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部第27号令《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指出高校档案机构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 有条件的还可以申请创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校建立以档案为基础的校史馆正是开展宣传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校史馆不只是简单地宣传学校、展示学校的历史和发展成就, 更重要的是它以其独特的历史性、直观性和原始性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1. 开展德育教育,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 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长期以来, 高校德育教育是依靠思想品德课, 依靠党、团组织和学生工作部门来进行的, 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高校校史馆以原始、客观、真实的大量手稿、资料、图片等素材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厚重的学术积淀、鲜明的办学特色、杰出的校友和辉煌的成就等各个方面内容, 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更具有直观性和现实性, 比一般的说教更能收到效果。例如许多优秀人物典型的先进事迹、悲壮的动人故事等史料无疑会对学生理想、道德、人格等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可以为学校德育工作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 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2. 开展校园文化教育,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校园文化是在一个学校范围内, 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 是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氛围, 它包含了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许多历史比较悠久的高校, 都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而校史馆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总结了学校办学经验和成果, 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独特的精神内涵。利用校史馆的平台, 让大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感受校史馆蕴藏的文化底蕴、校园文化脉络, 体会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品味, 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让大学生知晓学校创业的来之不易, 感受师生为事业而拼搏的忘我精神, 培养他们追求真理、自强不息、面向未来、超越自我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以提高人文素质。

3. 开展专业和科技创新教育, 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和科技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校校史馆通过展出各专业发展历程、研究内容、专业特点及优势、就业前景, 学校获得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 增强大学生对专业及科技发展的了解, 激发学习热情, 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明确努力方向。还可以通过与团委联合展出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创业团队事迹和科技支乡社会实践活动等材料, 激发大学生的科研创新热情, 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

二、校史馆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1. 加强学习, 提高校史馆人员素质。

校史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必须通过校史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来体现, 那么校史馆的工作人员就要具备相应的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社会活动能力等。因此, 应加强校史馆工作人员的培训学习, 使校史馆工作人员不仅具备档案学、校史知识, 还要具备与档案、校史工作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人文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等;不仅要有灵活的融汇贯通的能力, 还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应变能力;不仅要做好实物、图片、资料的平时收集、整理、利用等工作, 还要利用馆藏档案丰富的内容进行校史编研。只有如此, 校史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才能得以保证。

2. 扩大收集渠道, 丰富校史馆的藏品。

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2008年档案工作者年会上提出, 档案部门要以人为本, 建立“两个体系”, 即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 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高校校史馆的资源体系与利用体系只有着眼和立足于广大师生来建立, 在有效服务广大教师的同时, 服务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校史馆工作才有成绩, 才见成效, 才会具有活力。

要使校史馆能吸引人, 发挥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需要广泛搜集、征集史料和实物, 设法征集老一辈知识分子为教育事业而呕心沥血、努力拼搏的文献资料、影像资料及实物资料;收集保存历任校级领导、知名校友或校内著名专家学者的活动照片、书稿信札、科研成果、事迹材料等资料;收集反映校内各种文化建设的资料;收集在教学、科研、管理、学术等活动中形成的对学校和社会有珍藏价值的奖旗、奖状、奖杯及荣誉证书等。借助于这些生动的史料及实物, 能让大学生得到更直观的了解和鞭策。我校在筹建校史馆时, 不远千里, 上门上户到当初建校的山西太谷, 从许多老同志那里得到了许多珍贵的材料, 如征集到1956年太谷地质学校的校门、首届运动会、建校初期利用“孔祥熙的宅院”和租用民房作校舍等一系列照片, 不仅填补了我校档案馆藏中的不少空白, 而且大大丰富了校史馆的内容, 这些史料的展出极其有益于大学生锻志砺品、陶冶情操, 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3. 精心选材, 举办专题展览。

校史馆场地毕竟有限, 对展出材料要精心选择和设计, 每一所学校的历史都是一部爱国的历史, 奋斗的历史, 它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展现学校各个阶段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对现在的学生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和爱国爱校的教育课。为此, 校史馆要在揭示出学校变迁和发展、总结学校优秀的办学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把能体现素质教育和发挥自己优势的档案资源整理收集起来, 进行深入挖掘开发、谋局布篇, 并精心制作, 利用展品的排列, 使一个个展品后面的故事鲜活起来, 让大学生就如身临其境, 充分体会学校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校园文化的精髓, 这样素质教育才会有成效。如举办教学、科研成果展览、名人档案展览、教授业绩展览、校友业绩展览、荣誉展览等, 展示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 展现名师名导的风采, 展出学校不同时期获得的各种荣誉实物, 这些专题展览反映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以立体形式传达了科学的精神和思想, 让学生们在与历史记录直接接触中感染前辈们的奋斗精神, 感受科学知识, 起到用历史说话、用事实感人的作用, 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和提高为学校发展作贡献的使命感。此外, 校史馆人员还应主动出击, 及时收集学工处、团委、宣传部等部门开展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人文、体育、艺术等校园文化活动产生的特色材料如图片、照片、文字等材料, 并进行专题展览, 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4. 利用现代化手段, 建立网上校史馆。

校史是随着高校的发展而逐渐积累起来的, 悠久的校史, 需要展示的内容很多, 校史馆场地毕竟有限。为此, 高校可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网上校史馆, 网上校史馆主体部分与校史馆展版基本要一致, 但可以围绕素质教育机动灵活地增加或调整展览内容, 开辟新的展览栏目, 可把校史展览无法充分表达的内容作定向延伸, 如高校可在网上校史馆将学校教学成就、科技成就、学科建设成就和校史上有重要贡献、重要影响的人物或事件作专门的展览。还可把在原来展览版面上无法充分表达的内容做比较完整的表达和补充。比如, 许多高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 在学校的历史上是有过不同的提法和内容的, 其演变需要加以说明, 其内涵也需要加以阐释, 在实际的展览中这是难以做到的, 而在网上校史馆中则可以做到。还有我国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和扩招后, 许多高校都是多校区办学, 学生规模剧增, 通过网上校史馆建设可以很好地解决多校区大学生参观校史馆带来的交通、时间和管理上的种种困难和问题, 让大学生们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自由参观网上校史馆, 接受爱校荣校教育, 使网上校史馆也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

5. 成立校史讲解志愿服务队, 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

目前, 大部分高校的校史馆与档案馆是两馆合一, 校史馆一般由档案人员兼管。高校校史馆不仅要承担接待宾客来访、参观任务, 而且还要承担接待新生校史校情教育的任务, 许多高校每年新生有几千人甚至近万人参观校史馆, 这必然给校史馆的接待工作带来较大的压力。为此, 可专门成立校史讲解志愿服务队, 挑选工作责任心强、普通话标准, 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的学生进行培训。通过馆内老师专题培训、新老讲解员交流等方式努力提高学生讲解员的接待、讲解水平。一方面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和接待能力;另一方面又缓解了校史馆的压力。

摘要:文章从德育、校园文化、专业教育及科技创新教育方面阐述了校史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并从多方面探讨了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校史馆,大学生,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朱明宝.论校史馆与校史馆建设[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11) .

[2]翟红.校史馆建设之我见[J].北京档案, 2008 (8) .

[3]林坚.谈高校校史馆的建立[J].浙江档案, 2008 (8) .

成均馆大学:儒学圣地 篇8

是朝鲜王朝时期(1392~1910年)设立的第一个国立高等教育机构成均馆,

1398年建成至今已有600多年华丽丽的历史。

据说,朝鲜太祖以儒学要谛为基本建立成均馆,

目的就是为了促进高丽王室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理解与研究。

直到现在,成均馆大学的校训仍是:仁、义、礼、智四个字。

几百年发展,现在成均馆大学已是全世界知名的综合性大学,

有文理特色分明的两座美丽校园:

人文与社会科学校园以及自然科学校园,由闻名世界的三星集团支持,

有非常棒的手机设计专业,但不管怎样发展,

儒学仍然是它最具特色,也是最具实力的专业之一。

儒教活化石

成均馆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一间传统儒教高等学府,被学界称为“传统儒教文化的活化石”,其传统的祭拜、教研等活动依然在正常运行。

成均馆的整体布局是,文庙在前,学堂在后。祭拜孔圣的大成殿和传授课业的明伦堂是成均馆的两大建筑主体,这两大建筑把成均馆分成了文庙和学堂两个片区。

这里每年春秋两次举行祭拜孔子的“释奠大祭”,学堂照旧活动着学生们的身影。而这一切都是数百年自然传承,并非为旅游而编排的“作秀”节目。

9月28日孔子诞辰日,是成均馆最盛大的祭奠孔子和其他儒家圣贤的释奠大典。 释奠沿袭了中国周代雅乐的规范,严格遵照古礼实行。

成均馆大学教授林鹤璇埋头数年,整理出17种古代祭孔舞谱,并以此为依据创编了祭孔舞蹈——文庙佾舞,使祭孔仪式更增添了文化魅力。成均馆大学舞蹈系学生们会在典礼上进行“八佾舞”表演。

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市厅已经于2008年要求多年来一直在成均馆古迹里读书和住宿的学生们,搬去新建的成均馆大学。事实上,如今成均馆已经成为祭孔仪式的权威机构。成均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作为祭孔活动的指导。

融合儒学与艺术

成均馆大学可以说是被儒学浸润的大学,著名的儒学系是人文社会学院首屈一指的专业。据在成均馆大学东洋学科儒学专业就读的学生介绍,这个专业旨在培养熟悉东亚哲学、艺术的学者,为了方便就业也学习历史和政治。

二年级开始开设专业课。有《论语》讲读、《孟子》讲读、《书经》讲读、礼学特讲、中国儒学史、中国美学史、韩国儒学史、儒家仪礼演习、儒家伦理学等。三年级后学习孔子哲学、退溪哲学、《春秋》讲义、儒家哲学练习、孟荀哲学、栗谷哲学、道家哲学史、诸子选读、儒佛道交涉史;四年级有《易经》讲义、朱子哲学、《礼记》讲义、儒墨比较哲学、阳明哲学等。

学生们专业基本功都很扎实,多数人都可以把四书五经背下来,而且还会讲流利的中文,虽然发音带着韩范儿。

儒学学科是1398年成均馆成立开始一脉相承下来的。由朝鲜王朝时在成均馆教书的先生,一代代传下来,他们的学生在成均馆大学成立后成为了儒学第一代教授,而现在的学子,基本上也会是儒学系的下一代教授。当然,也有人去别的岗位选择工作,比如国史编撰委员会、报社、博物馆、公务员、企业等。

成均馆大学的儒学浸润不仅在儒学系,一年级公共必修课目中开设了《儒学》课程,所有学生必选,如果没有通过这门课就不能毕业。

校方认为,开设儒学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东方人的人生观和他们的思维方式。除了“儒学”,成均馆大学还开设与儒学相关的“儒学与现代社会”“东洋古典”、“汉文世界”等全校公共选修课程。这类科目的开设是极少大学会有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均馆在继承儒学学风的同时融合了儒学与艺术。舞蹈系教授、舞蹈家林鹤璇女士编导的舞剧《孔子》用韩国祭祀孔子时所跳的民间舞蹈——佾舞来表现孔子的生命历程、修身养性、传授弟子等人生故事。2010年9月,成均馆大学Dance We舞蹈团的同学们带着他们的大型舞蹈剧《孔子》到北京大学进行交流演出,舞者把传统佾舞与现代舞相互融合,表现孔子的一生,传统的佾舞大红色舞服,极具视觉震撼。

另外,悄悄地告诉你,学校孔子日放假!

参观校史馆有感 篇9

上个周末,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班参观了校史馆。进入馆后,我们在进门的标志性位置进行了合照,以纪念此次活动。在讲解员的讲解下,我们了解了印刻着“大连理工大学”字样的白色书本雕塑和校徽标志的内涵。接着,解说员耐心的给我们讲解墙上照片的由来。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大工这所高等学府的诞生的全程记录。一个个的展物,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凝重,在解说员的解说下我们对于学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被大工人吃苦耐劳,勤奋进取的精神所震撼!他们自己用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的建起了我们的主楼。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们都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大工的热爱。

接着,我们看到了屈伯川老校长的遗物,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位衣着朴素,平易近人的老校长。当看到他的遗书时,我被他的奉献精神深深地震撼了,顿时鼻子有种酸酸的感觉。老校长为我们学校奉献了大半生,去世后又把遗体捐赠,连骨灰也撒在大工的校园里。

连理工大学自1949年4月建校(时为大连工学院)以来,以著名教育家屈伯川老先生为代表的创业先驱高瞻远瞩,广纳贤才,艰苦创业,建校10年多就跻身全国重点大学行列。自1988年正式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后,我校师生兢兢业业,历届学子成才后回报母校,为大连理工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观校史馆有感 篇10

上周一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学校的校史馆,在这小小的房间里,记录玉桥的发展历程,更展现了玉桥的风采。

我们刚走进门,就看见一面墙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奖杯,既有体育竞赛的,也有知识竞赛的。得到这些奖杯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更依靠团结的力量。我们虽然不是获得者,却也为身为玉桥的一员而骄傲。我们更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也能在这里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另一面墙上贴着学校活动的照片。专注研究问题的师生,大扫除时忙碌的身影,为烈士扫墓时的庄严,植树时的.热情……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使我们茁壮成长,一切都那么和谐又美好。

再往前走,就贴着优秀教师获得的奖项。“春华杯”,“秋实杯”,多有诗意的名字,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走了,老师们却在这神圣的岗位上,见证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小小的屋子满载着玉桥中学的荣誉,引领我们扬帆起航;闪亮的奖状证明着玉桥中学的实力,激励我们奋发向上。历史的脚步已经渐行渐远,新的未来还在等待我们开创。带着憧憬,带着希望,我们在路上,愿玉桥再创辉煌!

上一篇:县卫生局党建工作检查汇报提纲下一篇:感悟诗词背景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