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梅花》阅读答案

2025-0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说起梅花》阅读答案(精选7篇)

《说起梅花》阅读答案 篇1

A.游说 B.说和 C.话说 D.学说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对实词的理解

说起梅花的说意思为提及、提到。

A. 游说中说的意思是用话劝别人。

B.说合中说的意思是从中介绍,说和。

C.话说中说的意思是提及、提到。

D.学说中的说意思是言论、主张。

2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 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 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 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选项为因果颠倒,作者虽然觉得这个名字极美,但又觉得梅这个名字太俗,闷声闷气,难以启齿,所以才给自己起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

B.作者只是说这个意大利人有艺术感染力,并没有说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染力,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期待 。

C.作者并不是无意识的表现。

D.文章中出处提及梅花,并且梅花也象征民族精神。

2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 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年代。

C. 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参考答案】B

【解析】题目侧重考察文学常识。

B选项林和靖是北宋时期的诗人。众芳摇落独喧艳,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从体裁上来说是七律,所以是近体诗,近体诗是在唐以后才出现的,所以不是魏晋时期所作。

23、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解析】

考察的是赏析文段作用题,所以要从手法,结构,内容三个角度综合考虑作答。题干中的谋篇即文章结构安排,立意是对于文章内容主旨的把握。手法上主要涉及的是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手法:以小见大,由我与外国人谈论梅花,上升到民族精神

象征,由梅花象征民族精神

对比、反衬,在于美国人谈到梅花时,用牡丹做对比(或反衬),牡丹又大又美,但是不具有梅花高洁的品性,梅花诗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

结构:承接上文西方人对我名字的好奇,也为下文作者因外国人误解梅花而抒发了对梅花的赞美做铺垫。作者层层递进,引出文章主旨。照应题目。

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梅花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清高孤傲,铁骨冰心等美好品质的赞美。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行文流畅,衔接自然。

24、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6分)

【解析】本题考察为概括归纳题把握答题关键,回归文本。

【参考答案】

情境:

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寒冬,欣赏梅的一树繁花。

在风雪夜后,欣赏千年干枯老梅琼枝吐艳,让人感到绝处逢生的希望。

在为情所困,辗转反侧之时,幽香袭来。

想象在不同的情境下赏梅,伴以诗酒琴笛,有一种飘飘欲仙之感。

品质与格调:

不畏风雪,坚忍不拔

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高洁孤傲淡然

超凡脱俗

25、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解析】

本题为词句理解题,需要解释词的本义,文中义及情感主旨。

【参考】答案:

书香本义指笔墨之香,在文中指梅花的绘画作品以及梅花所蕴含的疏,瘦,清,斜之美。诗心本义为诗歌的情感,在文中指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咏梅佳作,呈于书本,萦绕于心,把梅花的品格深入到血液灵魂和心里。并且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陶冶人心。

梅花树阅读答案 篇2

突然,她把脸蛋转向我,用手指着这张地图,喋喋地说:“外公,我要这张‘梅花树’。”

“梅花树?”我莫名其妙。

“恩,就是这张梅花树。”她那玉笋般的小指头,仍然指着那张南京地图。

我笑了,说:“兰兰,那是一张地图,不是梅花树。”

“不,是梅花树!”她稚气十足地认定说,“你看,粗粗的树干,红红的花,多像梅花山的梅花树!”

明明是一张南京地图,在我外孙女眼里,却成了一株梅花树。兰兰的脾气我是知道的,凡是她认定的东西,非要到手不可。

我无可奈何地从沙发上站起来,带上老花镜,向写字台旁走去。看看这张我天天用红笔标记过的南京地图,何以成了我外孙女眼中的梅花树。

“啊?”我顿时被这画面惊住:地图上那些纵横交错的马路,多么像迎霜傲雪的梅花树的躯干!那疏密相间,参差不一的街巷,不就是树上的枝杈吗?那标满全图的红圈圈,又多么酷似绽满枝头的花朵!

起初,我之所以天天习惯地在地图上把南京的新建筑随时标出,是想从这张地图上看一看六朝古都的变化和城市建设的速度。我已年过半百,当我有兴致旧地重游时还可以防迷路。可万万没想到,短短几年,竟标成了一株“梅花树”!

我不得不向外孙女“折服”:“对,兰兰,是张梅花树!外公送给你。”兰兰笑了,高举着这张南京地图,不,这张“梅花树”连蹦带跳地走了!

1.明明是一张南京地图,为什么在兰兰眼里却成了“梅花树”?

答:

答案解析:

因为兰兰可爱的童心,让她能够从不同于大人的角度去观看。反映了兰兰花一样的心灵。

2.下列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式?

那疏密相间,参差不一的街巷,不就是树上的枝杈吗?

A.夸张

B.拟人

C.比喻

正确答案:C

3.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你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真的像“梅花树”哩!

A.因为……所以……

B.只要……就……

C.不但……而且……

D.虽然……但是……

正确答案:B

4.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外孙女说得对,()我只好向她“折服”。

A.虽然……但是……

B.因为……所以……

C.只要……就……

D.不但……而且……

正确答案:B

5.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兰兰认为,这张图上(

)有粗粗的树干,( )有红红的花,很像梅花山的梅花树。

A.因为……所以……

B.只要……就……

C.不但……而且……

D.虽然……但是……

梅花魂阅读答案与练习 篇3

梅花魂阅读题及答案【一】:梅花魂阅读题及答案

梅花魂阅读一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

___________,不管___________,从来都是________,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把空缺的部分补充完整。

2、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写梅花的特点品格的句子。

3、“秉性”的本意是什么?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外祖父说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上面这段话中,我们知道外祖父送墨梅图给作者的目的是: 。

6、作者以 为题目,表现了海外游子 。

7、片段中谈到具有梅花品格的人十分可贵,请写出2个以上这样的人。

8、“露从今夜白, ”那些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请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用三则成语来形容他们的思乡之情。

梅花魂的阅读二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联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

大抵:__________________ 骨气:_________________

折节:________________

2、仿照例句,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例: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合精神,愈秀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原因。

1

梅花魂阅读题及答案【二】:梅花魂的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一>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 联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

大抵:__________________

骨气:_________________

折节:________________

2、仿照例句,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例: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

花开得愈合精神,愈秀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抄写一些有关梅花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抵:大多、大都;骨气:坚强不屈的气节;折节:屈服。

2.略

3、梅花那种“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是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原因。

<二>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___________,不管___________,从来都是________,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把空缺的部分补充完整。

2、“秉性”的本意是什么?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外祖父说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比如说精忠报国的岳飞。你知道还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历经多少磨难 受到怎样的欺凌 顶天立地2. “秉性”是本性的意思。这里梅花的秉性就是指梅花的精神,梅花魂。3. 因为在外祖父心中,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梅花具有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品格4. 文天祥 (1236—1283) 周恩来 苏武

梅花魂阅读题及答案【三】:梅花魂的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梅花魂的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联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

大抵:__________________ 骨气:_________________ _折节:________________ _

2、仿照例句,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例: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合精神,愈秀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抄写一些有关梅花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抵:大多、大都;骨气:坚强不屈的气节;折节:屈服。2.略3、梅花那种“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是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原因。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

___________,不管___________,从来都是________,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把空缺的部分补充完整。

2、“秉性”的本意是什么?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外祖父说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比如说精忠报国的岳飞。你知道还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历经多少磨难 受到怎样的欺凌 顶天立地

2. “秉性”是本性的意思。这里梅花的秉性就是指梅花的精神,梅花魂。

3. 因为在外祖父心中,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梅花具有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品格

苏轼《梅花》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4

梅花

苏轼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注】这首诗写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途中。

1:请展开想象,简要描述这首诗前两句中的画面。

2:诗中的梅花处在怎样的环境中?它有着怎样的品格?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

3:这首诗借梅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春天幽静的山谷里溪水潺潺,冬天未谢的梅花在花草岩石间闪烁点点繁华。

2:梅花生长在幽谷之中,荒芜的草棘之间,并且遭到了狂风暴雪的猛烈摧残,处境十分恶劣。它品格坚贞,顽强生长,虽受打击,坚强不屈。

3:这首诗借梅花表达了诗人遭受迫害后的痛苦以及坚贞不屈的情感。

参考赏析

宋元丰二年,苏轼写讽诗入狱。执政者欲置之于死地,后因其亲友竭力营救,才幸免于死。元丰三年正月,苏轼被贬到偏远的黄州小镇去当团练副使。当他顶着风雪艰难地攀登过麻城的大安山(又叫春风岭)的百丈街时,一座古寺出现在眼前。只见山谷里寺宇差参错落,宝塔巍然耸立,松竹小径迂回伸展,漫山的松柏,在风打雪压下更见其下屈的风骨,山坡上簇簇傲寒绽放的红梅,引发了他的诗情,于是写下了《梅花二首》: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何人把酒尉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第一句以动衬静写梅花生长的环境,诗句侧重表现野梅远离人世的喧嚣,冰心玉骨不杂尘的绰约风姿。第二句写野梅蓬勃的生命力与傲然不群的品格。“灼”是燃烧的意思,“烁”是光亮的样子。朵朵梅花像是缀在枝头的团团星火,开放得何等热烈,何等夺目,何等娇艳;而冬末春初的“草”自然是黄白而枯败的。“棘”也自然是绿叶尽脱。以衰草瘦棘的背景相衬,梅花则更显得容丽品高,卓然不凡。她是那样的迷人,却又难以触摸,可远观,而不可近亵。这超群脱俗的“灼烁梅花”显现了幽谷的灵魂,构成了空山的绝唱。

“一夜东风吹石裂”“一夜”足见时间之长,而袭击竟在“夜”里进行,使你难以提防、抵档,足见用心之险恶。“吹石裂”足见打击之猛烈。不难想象,“一夜”梅与风的博斗是怎样的惨烈:狂风将梅花恶狠狠地压在地上,梅却将铁般的腰肢不屈地伸挺起来。再压下去,再挺起来......但终因双方争斗力量悬殊,悲剧的结果是必然的——“半随飞雪度关山”。摧落的梅花漫空飞舞,梅花似雪,雪似梅花。那瓣瓣梅花是不屈的魂灵,在空中控诉、呐喊。这里的“半”字很值得玩味,深隐的潜台词好像是说:“一夜”的刀光剑影,狂风也未必全胜,梅花也未必全败,你看,不是还有朵朵梅花“灼烁”在枝头吗?一旦日出,她又会让幽谷更加靓丽起来。 句句景语皆情语。

这首诗,苏轼是在写梅花,也是在写他自己的`不幸遭遇,苏轼才高八斗,鹤立鸡群。然而,草木俊秀搜索,风必摧之。虽然悲剧的出现在所难免,但小人肮脏的嫉妒与邪恶的陷害,也并没使诗人屈服,他的傲骨没有被折断,他冷漠地承受着风霜刀剑,迎接春天的来临。

第二首诗紧承第一首而来,就像是词的下阕。第一首侧重梅花具体形象刻画与不幸遭遇的描绘。第二首则物我合一,更鲜明地坦露出诗人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读这两名诗,不禁使人想起了陆游的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其境相似,怨也相似。两诗几乎可以互释。所不同的是,苏诗对景物没作具体的工笔描绘,而是以反诘句直接喷发出郁郁于胸的愁的愁怨与不平。诗人仿佛凝神于梅花前,默默问:“梅花呀梅花,你这样娇艳可人,你这样零落成泥,又哪得知音呢?你只得无奈地将娇容与泪水静静地留在这深深的幽谷里呀!”“开自无聊落更愁”一句寄托了诗人对梅花境遇的深深同情。其实,梅花不幸而有幸,因为她终究遇到了久伫花前的诗人,而诗人满腹报国之才又有谁能尝识呢?当诗人从“琼楼玉宇”重跌在地时,又有谁同情?诗句流露出诗人心中深深的孤寂与痛楚。

《春到梅花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5

春风轻轻地吹着,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老师带我们去春游。

我们带上干粮和水果,乘上汽车向风景区驶去。一路歌声一路笑。目的地到了,我们像一群蝴蝶飞进了花草丛中。

我们登上了小山冈,向四面望去,啊,麦地变得那么小,小河像一条银色的带子绕过了田野。

我们对着蓝天高声地歌唱:“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快乐的歌声飘荡在天地间。

1.连一连,给下列词语选择出正确的读音。

温暖------

正确答案:温暖------wēn nuǎn

照耀 ------

正确答案:照耀 ------zhào yào

歌声------

正确答案:歌声------gē shēng

银色 ------

正确答案:银色 ------yín sè

2.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

A.三

B.四

C.五

正确答案:B

3.说说句子的意思。

一路歌声一路笑。( )

A.指大家在路上一边唱着歌,一边笑着。

B.一路上唱著名为“一路笑”的歌曲。

C.一路上笑着叫着“歌声”。

《说起梅花》阅读答案 篇6

号令难安四镇强,甘同马革自沉湘。

生无君相兴南国,死有衣冠葬北邙。

碧血自封心更赤,梅花人拜土俱香。

九原若遇左忠毅相向留都哭战场。

【注】①史阁部:史可法,抗击清军,壮烈殉难,葬于梅花岭。②四镇:有四将驻守,拥兵自强,不听史可法调遣。③君相:当时皇帝和他身边的佞臣。④左忠毅:左光斗,史可法老师,因弹劾阉党遇害,谥忠毅。

(1)请简要赏析“梅花人拜土俱香”这一诗句。(4分)

(2)诗人为表现史阁部的气概,写“四镇”、“君相”和“左忠毅”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这句诗中的“梅花”一语双关,既切合梅花岭这个地方,紧扣诗题,又借梅花象征史阁部的忠贞气骨。运用夸张手法,人们到梅花岭瞻拜史阁部,连那里的泥土也散发着忠魂的芳香。

(2)反面以“四镇”、“君相”来衬托,正面借“左忠毅”作烘托,有力地突出史阁部矢志抗清、捐躯报国的忠烈气概。

附加注释

1、梅花岭:扬州府甘泉县广储门外的一个丘岗。明代万历年,扬州太守吴秀疏浚河道,积土成丘,丘上植梅,故名。

2、史阁部:即史可法。南明弘光朝时为兵部尚书。“阁部”是对六部首脑的尊称。

3、四镇:指南明政权将江北分为淮海、徐泗、凤寿、滁和四镇。

4、马革:即马革裹尸,比喻战死沙场。

5、沉湘:指屈原投汨罗江而死的事。

6、君相(xiàng):指南明王朝的福王朱由崧和大臣马士英、阮大铖等,苟安昏聩,沉溺声色,以致南明倾覆。

7、衣冠:指史可法的衣帽。

8、北邙(máng):在河南洛阳市东北,汉代为王侯公卿死后的墓地,后来泛指坟地。

9、碧血:指忠臣志士为正义目标所流的血。典出《庄子·外物》篇:“故伍员(即伍子胥)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10、自封:自己凝结。

11、梅花:指梅花岭。

12、九原:墓地。晋国卿大夫墓地在九原(今山西省新绛县北),故后世称墓地为九原。

13、左忠毅:即左光斗。

14、留都:即南京。明初建都南京,明成祖迁都北京,故称南京为留都。

参考译文

尽管你甘愿像马援和屈原一样捐躯为国,奈何四镇拥兵自重不听号令。

活着没有遇到贤德的君王与辅臣复兴大明,死后也只有一个衣冠冢葬在这光秃秃的梅花岭上。

你杀身成仁像苌弘死后鲜血化作碧玉一样,连这梅花岭的土也因为人们的膜拜仿佛染上了馨香。

九原之下如果碰上了你的老师左忠毅公,怕是要面向着南京哀叹留都做了战场吧。

赏析:

《说起梅花》阅读答案 篇7

10月22日,我参加了通海县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观摩,聆听了通海县纳古中心小学吕香琼老师执教的《桂花雨》一课,引起了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深深的思考:课文的理解要靠读,字词的掌握要靠读,语感的领会要靠读,主题的把握要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

《桂花雨》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她的这篇文章非常优美,使人读后真的像浸润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

虽然文章四溢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不读就无法理解其中丰富的意蕴,不读就未能感受文中那浓浓的情感。因此,吕老师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以读促情的做法,是非常成功的。

一、抓文本用心读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

提高“读”的质量很重要。读得再多,没有质量的保证,也难以真正提高课堂效益。

在吕老师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接触范文,仔细揣摩,反复体味,内心融入。

1.第一要求学生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用“心”去读;

2.第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做到每读一段都要有目的,不白读;

3.第三选好读的重点,一篇课文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须选择有助于进行词句训练的、有助于挖掘文章主题的、有利于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内容作为重点来读。

吕老师注重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默读、自由读、引读、范读、配乐读、师生、生生互读等方式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二、在理解中美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

在课堂上,要想让学生吸收和积累生动的语言,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重点句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味来。

1.老师让学生细读课文一、二段,从中找出描写桂花香的重点语句:桂花开的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教师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体会桂花香气迷人的特点:“香飘十里”、“浸”等。在对“浸”字的理解上,先让学生说出“浸”有“浸泡”、“沉浸”的意思,接着教师用语言引导学生想象桂花的香气:“不论走到哪里,都会闻到它的香味,房前、屋后;白天干活,晚上睡觉,香气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学生再次读文,从文句中品味出:桂花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桂花如此之香,怪不得母亲常常说(引读):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2.课文三节第一句:“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个“缠”字写出了作者盼望摇桂花时的迫切心情,同时把儿童对大人的纠缠耍赖的特点表现出来。学生读文后,师问:你体会到了什么?琦君是怎样“缠”妈妈的?“老是缠着”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期待的心情、希望的心情、迫切心情……”。然后,老师让学生试着练习读,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接着指名学生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的比较到位。教师接着让学生想象自己迫切要求妈妈同意自己做某件事时的心情,然后再练读,再指名读,这时把作者当时的心情已经淋漓尽致地读出来了。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效地落实了中年级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这一训练要求。

三、在感悟中读美

1.课文的第三小节,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可以体现出作者摇花时快乐心情的词句: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象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日盼夜盘,终于盼来了摇桂花,应当是怎样的心情呢?教师让学生带这乐的心情读文,学生乐的心情体现的不充分,从“使劲”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乐。让学生读,再读。

②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象

下雨!好香的雨呀!”

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去尽情享受摇桂花的快乐。(师配乐朗读),学生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师:落下的桂花像什么?

生:像……像……像……。教师用柔美的语调描绘美丽的雨景,在再现的情景中唤起学生充满诗意的想象,引起心灵和感情的共鸣。

师: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老师再让学生读句子,然后结合文字的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都有淋雨的经历,让学生想象雨飘落在头发、脖颈的情景。

师:现在是有着浓郁香气的桂花也在飘落,落在发梢,落在脖颈,这“雨”是怎样的“雨”?

生:好香的雨、金色的雨、快乐的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带着这种感情,教师又让学生深入读文,喊出快乐,喊出桂花的香。

教师这样处理就较好的挖掘了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在课本里翱翔,文本语言就活了起来。

纷纷扬扬飘落的桂花雨,具有诗情画意。接着

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喊呢?

生:高兴、快乐、大声、兴奋……

教师再让学生回到文本,自读自悟享受桂花的芬芳,感受作者摇桂花的欢乐和兴奋,觉得很是开心,和作者同摇同乐,就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这个火把已经被老师点燃,最后连老师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2、理解: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时,老师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感人心者,莫善于情”(白居易语)学生再去读母亲的话,自然会带着深深地情感。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还体现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这一教学理念,尤其可贵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读书的时候,适时点拨,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

如今,我们的课堂越来越重视朗读,但课堂上反反复复机械式的朗读,往往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从而产生厌倦情绪。如何牢牢地抓住“读”这个根本,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吕老师的这节课,使我受益非浅。“读”在语文教学中功能强大,它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入境悟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新的时代依然奏效。

上一篇:诗歌朗诵祖国啊,我的祖国下一篇:我和我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