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与企业文化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文精神与企业文化(共8篇)

人文精神与企业文化 篇1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如果一个企业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普遍缺乏系统的敬业精神,就会造成企业运营管理的失范,使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

一、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所在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到来,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时代内容。人文精神成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这种潜在力量的表现和开发是以组织成员为载体达成两种沟通。其一是内沟通,即企业组织内部成员间的沟通,包括上下级、平行级,是全方位的沟通。其二是外沟通。通过信息传递使外界更直接、更真实、更可靠了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无论是内沟通还是外沟通,都需要人文精神作平台。缺乏人文精神平台的企业文化建设必将使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根基,无法给企业提供长成参天大树的源动力,即重科技、轻人文,重利益、轻道德,重科学精神、轻人文精神导致缺乏社会诚信,使企业缺乏健康成长所必需的社会环境。

缺乏人文内涵使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流于形式,如热衷于搞文艺活动、喊口号、统一服装、统一标志等等,千人一面,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没有达到应有功效。而根据企业文化权威爱得加·沙因所划分的层次,位于企业文化最核心的是对人性的基本假设,其次是价值层面,再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位于最表层的才是企业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建立在人性假设基础上的企业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二、企业文化建设中人文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

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表现出对人的生命的珍惜,对人性的善待,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建立在人文平台上的企业理念。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理念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成败。企业理念的立意要高,这个高的基点就是人文精神的平台。摩托罗拉公司把“诚信为本和公正”作为自己的核心理念,要求企业的每个经理人员和员工“保持高尚的操守,对人永远尊重”。

(二)提供充满人性化的产品。让公众得到文化、知识的熏陶,这是企业的目标,也是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的公众形象。企业涉及多方复杂的社会关系,要提高美誉度、赢得良好的口碑,企业要与外界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尤其是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消费者的态度决定了企业的兴衰。

(四)坚持以人为本。在人文精神的培育中,要让以人为本落实到企业的每个角落,在企业内部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并通过组织设计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来使员工最大限度地参与企业决策。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型的企业组织文化氛围,对于迅速激发员工创造力是必不可少的。索尼公司总经理盛田昭夫认为,促使一个企业正常运转的劳

资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资方不能只将工人作为提高收益的工具来使用,而且要经营者关注工人的利益。

(五)谋求人与事共同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不仅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会需要,还有生存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因此,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政策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要设法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企业的整体目标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为员工创造发展空间,为企业谋求更大发展”,做到人与事的和谐配置,人与事的共同发展,让员工的才能在工作中得到提高,让员工的自我价值在企业大发展中得到充分实现,这对构建和谐企业具有重要意义。要建立一种能尊重人性,积极发挥员工创造性和积极性的体制和制度。体制和制度是积极还是消极,在于它是人们积极性的助推器,还是作茧自缚的消极绳索。不能让原则窒息活力,而是应该制定和执行制度的理念依据。

三、企业文化建设中人文精神培育的主要措施

企业文化建设中,人文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潜移默化,沉淀到企业的每个人的血液中才能有效。

(一)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员工队伍建设中去是人文精神培育的群众基础。员工队伍的培训不应仅着眼于企业所在的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更应着眼于培育“自信、健康、上进、宽容”的人。要将员工队伍建设建立在人文平台上,使其具备学习能力、凝聚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颗热诚的心,热爱祖国,关爱他人,追求自信、从容、稳健、生生不息、越飞越高的生命状态。这个平台的核心主线是“有质量的热诚”。对自己工作热诚的人,不论工作有多少困难,始终会用不急不躁的态度从容自信地进行,一个企业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有质量的热诚意味着有感染力,有智慧,成熟而有弹性。这种热诚是一种力量的积聚,智慧资源的积聚,是树立企业希望、理想与探索、超越精神的人文平台。

(二)重新认识管理和控制企业的根本方式,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企业是人的结合体”,“它是通过人的纽带而不一定是以资本的力量有效地控制公司”,管理成功的企业“其关键在于一套大力强调人的作用的哲学”。企业应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因为出色意味着创新,只有真诚地以干好工作为己任,才会有出色的表现。(改为:重新认识企业的本质)

人文精神与企业文化 篇2

《现代企业文化》:有人说神东煤炭集团的安全文化管理和实践创造了一个奇迹, 那么神东集团安全文化建设的特色是什么?

韩浩波:“产量过亿吨, 亿吨零死亡”的奇迹出现并不是偶然的。神东煤炭集团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神东独有的安全理念, 即基于人本理念的安全文化。神东煤炭集团的安全文化不是表面的就文化抓文化, 而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 奉行以人为本的宗旨, 在加强规模、装备、技术、工艺等硬件建设的同时, 与素质、环境、责任、制度等软件建设紧密结合, 并形成良好的互动, 打造了具有神东特色的安全文化。

神东煤炭集团安全文化的最大特色是对人文价值的高度关注。从管理发展的四个阶段来说, 人本管理区别于传统管理的模式是, 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用的基础上, 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也就是说, 在生产经营实践中, 始终把人放在核心位置,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

神东煤炭集团“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 强调把人本理念运用在安全管理中, 以人为中心, 在保障机制安全的前提下发展生产, 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广大员工已经接受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生产行为准则及安全生产行为方式与安全生产物质表现的总称。体现了“人-机-环境”的系统安全, 是神东煤矿集团安全生产的灵魂所在。在神东, “煤矿可以做到不死人”、“瓦斯超限就是事故”、“无人则安”等安全理念, 始终贯穿着安全管理实践的全过程, 融于神东人特有的价值观和使命感中。

《现代企业文化》:“人是安全生产和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因素, 那么神东煤炭集团的人本理念与安全文化建设是如何有效融合的?”

韩浩波: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的是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 注重创造宽松舒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强调快乐工作、生活的人性化氛围;重视关注人性的张扬和能量的充分释放, 激励员工奋发向上, 实现自身价值;让发展的成果惠泽员工, 让员工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工作的意义, 增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而在行动上达成共识。

神东煤炭集团采用可靠的装备系统、先进的生产工艺, 利用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 改造矿井生产系统等措施, 杜绝安全风险, 形成了良好的生产作业环境;借助高素质员工的自律和有力的监管机制, 形成自保、互保的安全秩序;提高员工的安全隐患意识, 增强避免事故的能力, 有效发现、控制和消除不安全因素;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 影响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安全生产自觉性, 以文化的力量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济发展。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创新理念, 为员工创造安全的作业环境和工作条件, 从根本上保障安全生产。神东煤炭集团根据矿区煤层的特点, 通过科学整合资源, 合理划分井田, 创新煤矿设计理念, 实现了矿井大型化和系统最简化。集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 结合神东矿区实际, 通过认真研发, 形成了独具神东特色、国际领先的技术体系。全体技术人员依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以及信息化、自动化提高了矿井的整体技术水平, 降低了潜在隐患和事故的发生率, 实现了无人亦安的理想境界。此外, 神东集团提出了生态建设, 以“产环保煤炭, 建绿色矿区”的环保理念为指导, 不断改善原生环境, 减少开采造成的再污染, 从根本上改变了井下作业环境, 取得了“产煤不见煤”的独特的煤矿生态环境建设成就, 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树立国际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良好的企业环境为企业聚集了人才, 促进了企业发展, 让企业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实现了“环境、人才、效益”三者的良性循环, 从根本上保证了安全生产。

二是完善管理制度、监管机制, 实现安全生产有序可控。几年来, 神东煤炭集团先后推行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 并形成SDIMS一体化体系, 充分发挥了一体化的管理功能。2003年从南非引入和推广了N O S A五星安健环管理体系;2 0 0 5年整合形成了“安健环质”综合管理体系;做到“五不作业”, 即风险未评估不作业、安全性不好不作业、技能不具备不作业、工具不齐全不作业、防护用品不全不作业, 进一步推进了安全管理规范化。同时, 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向纵深发展, 呈现出“三个转变”, 即:由动态达标向持续达标转变, 由形象达标向本质达标转变, 由局部达标向全方位、全过程达标转变。通过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员工抓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实现安全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安全工作, 健全了安全宣传体系、安全教育体系、业余帮教体系、安全警示体系, 创造了浓厚的安全宣传氛围。经常开展“百日安全无事故活动”、“安康杯”竞赛活动、“向事故告别月”、等群众性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的安全宣传教育, 树立“以人为本, 安全第一”的意识。在群众中建立群众安全监督监管理委员会;在员工中建立“安全岗员”和“安全网员”;在党员中建立“党员安全岗”;在家属中建立“家属协管会”, 形成专业保安与群众监管相结合、干部与员工结合、员工与家属相结合、专业与辅助相结合的安全管理网络, 提高了防范安全事故隐患的灵敏度和控制力, 最大限度地堵塞漏洞, 消除隐患。

推进人本理念的安全文化建设, 不仅要求企业中的所有部门、所有层次的人员都投入各种安全活动和管理实践, 更重要的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激发员工的创造性, 凝聚员工的合力, 形成一个“我想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良好氛围和“不能违章、不敢违章、不想违章”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 使安全管理由外部监督控制逐步转化为员工的自我管理。

在安全管理中, 高素质的管理核心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本, 也是实现本质安全的关键所在, 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则是提高员工安全素质和安全技能的重要途径。几年来, 神东煤炭集团采取多种形式, 分层次强化员工的教育培训, 提高领导干部在安全生产决策中的决断能力、岗位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技能和防范事故能力、安全监察人员的安全管理临督能力, 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安全工作素养, 减少了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为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现代企业文化》:“安全零死亡的目标对于煤矿的安全生产是个严峻的考验, 对于煤炭行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我们如何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

韩浩波:对于一个亿吨级生产规模的煤炭企业来说, 实现安全生产零死亡, 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 也是每个员工及家庭的梦想和渴望。人作为生产力最积极的因素, 既是安全工作的受益者, 又是安全事故的受害者, 搞好安全生产工作, 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新的人本理念。

一是树立依靠人的管理理念。神东的资源储备再优良、技术装备再先进、作业环境再美好, 都不是决定神东集团持续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关键因素。拥有知识、智慧、才能和技巧的人才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人没有活力, 企业就没有活力和竞争力。只有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才能创造企业的辉煌业绩。

二是注重开发人的潜能。生命有限, 智慧无限。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释放其潜藏的能量, 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入生产和工作中, 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 积极为员工搭建发挥潜能的平台, 畅通沟通渠道, 给员工平等的教育、培训的机会, 让员工有机会表达自已的思想都是开发潜能的重要举措。

三是尊重每一位员工。每一个人, 无论他的身份高低, 从事的工种不同, 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都有做人的尊严, 而且常常把尊严看作是比生命更重要的精神象征。当他的工作被充分肯定和尊重时, 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神东煤炭集团投入资金为员工定做有反光标志的细帆布工作服, 配置防砸靴、防尘防冲击面具和护目镜、防噪音耳塞等等, 保障了安全生产, 更重要是让员工感受到了关爱和尊重, 增进了员工对企业的感情。

四是共创企业的繁荣。在一个企业里, 如果每个员工都有一种“这是我们的公司”的意识, 如果企业经营者把员工看作是同舟共济的“伙伴”, 那么, 这个企业必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 是一个共同创造繁荣和幸福的企业。而把个人生命价值与企业价值融为一体, 首先取决于企业领导者本身的品格、才能和形象。勤奋、正直、真诚待人、受人尊敬的领导者, 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能使员工心甘情愿地努力工作;其次还需要加强沟通, 让员工了解公司的目标和发生的种种问题, 使员工和管理者一样, 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此外, 还须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让员工分享到企业的经营成果, 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 在共同创造的繁荣中获得幸福。

体育运动文化与人文精神 篇3

关键词:体育;运动文化;人文精神

一、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精神

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精神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讨论这个问题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体育运动并将研究出来的科学性和理论性成果运用到体育运动中去,这也将极大地有利于体育运动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努力探索体育的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一定要分清楚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认清体育将来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必须将体育科学和体育人文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本文就体育科学与人文精神以及体育运动与人文精神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研究揭示体育人文精神。

二、人类体育运动的本质要求

我们知道,人类竞技体育运动的根本宗旨是为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目前,我们已经创造了许多世界纪录。但是,这些纪录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人类进行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究竟又是什么呢?

其实,体育运动作为人类每一天生活以及将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分子,各种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促进人类的健康、和平、理解和文明,使人类生活得更好、更舒服、更快乐,这才是现代人类体育运动追求的目的。

由此可见,体育运动科学将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任务。它不仅仅是在兴奋剂或者自然科学领域里研究竞技运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掌握人类体育运动发展最本质的要求——“运动的原始要求”,即人类的生活、人类的身体健康和人类参与体育运动的根本目的。

三、人类运动与体育科学

在科学界,我们都知道我们要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才能够正确地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因此,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我们努力去学会控制事物,利用一切可以控制和利用的物质和资源来将我们的家园建设地更好。

“使自己认识和了解周围的世界,充分地利用它们……”这就要求我们站在科学的角度,区别现代和传统的观念,重新审视人类的身体活动。

四、体育人文精神

世界上,人的生命是重要的,许多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长寿,能够有意义,所以人类在不断地改造着自己的生活。

其实,有意义的生命应该正视社会,改造社会。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每天都在发现问题,而他们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这或许会让人类的生活十分的疲惫。所以,许多安排好的科学研究和事情必须要根据这个社会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这些问题最终将被人类所克服。

体育人文精神应该是正视社会,改造社会。所以,有意义的生命不仅仅是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只是有意义生命中的一种运动的文化,使人的生命能够得到有效的延长,使人能够更加健康。

五、校园体育文化

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展和提高大学校园的体育文化呢?这是体育运动文化科学中一个十分困难的任务。所有原来的研究方法和途径都要发生改变。甚至是运动训练、运动健身和运动医学方面。例如,我们必须要以全新的视角改变原来科学意义上的人体活动的定义。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其他一些形式去“读懂”人体,而不再仅仅是从字面上或想象中去认识。人体和活动是组成这个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体育人文也要依赖于利用人类的智慧来进行科学的揭示。我们要认真研究与学习原始人类体育活动的目的。人类运动的文化将是未来15~20年中运动科学的一个研究重点。

但是,在政治方面,我们很难将体育运动的本质完完全全地贯彻下去。我们很难将传统文化中的体育运动形式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义,如:击剑、芭蕾、音乐、舞蹈等等。因为前面所提到的运动文化和人体智慧都将很难被认为是体育文化。生命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因素,是人类身体最基本的文化。

一个推动体育文化的实验证明,一切俱乐部或者体育学校都在不断地推动着体育文化的发展,如互相交流、健康教程、休闲、舞蹈等等。从另一方面来说,如足球、排球、体操、田径等等项目都不在这个定义范围之内。

因此,大学校园体育是重新认识体育文化的最好的地方,虽然现在它的形式还是比较陈旧和落后的。大学校园体育应该进行科学的讨论、研究与实践,这样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才有可能形成新的形式。其实,在德国,校园体育文化早已被人们重视并进行研究,主要是由德国大学体育联合会(ADH)进行研究,从哲学、公共关系学和高等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并获得了很大的成果。

六、结论与展望

当我们分析和认识体育和体育文化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与体育人文精神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它真实地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人类有意义生命的意识之中。我们一定要正视在人类生活和人类智慧中产生的人文精神是组成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并加以研究和探索。所以,体育人文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认清人类身体活动的原始动力;其次,重新认识人类生命智慧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再次,总结人类在求得生存和有意义的生命运动的形式与经验;最后,通过高等教育和社会进步继续研究和发展人类在求得长寿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熊志冲.心灵的慰藉与人格意识的欢乐:中西古代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体育与科学,1989(5).

[2]谢凌宇.略谈中西方传统体育的个性特征.体育与科学,1990(5).

人文精神与企业文化 篇4

一、积极倡导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融会了中国大地上的多民族文化,同时也包容了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成分而形成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主体文化。近现代以来,随着各民族日益深入和广泛的交往,不同文化的价值日益被人们认识,多种文化模式并存,导致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碰撞已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任何人都不同程度地浸润于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无时不在对现代人发挥着作用,传统文化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因此,我们应积极倡导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㈠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令世人惊叹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习惯及文化积淀,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他包括以下三种基本精神:

1.人文精神。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人文精神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美德: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节约等。这些美德是我们宝贵的 精神财富。

2.“自然”精神。中国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 方面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即所谓“天人”关系。“自然”精神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天文历算、农学和中医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不仅在于人类社会要从自然界取得生活资料,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们从自然界吸取美感,以自然界的某些现象作为原型,进行艺术加工,给生活带来美的享受和高雅的情趣。这些我们从古代器物,特别是书法、绘画、文学作品、饮食文化以及园林建筑等方面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3.“会通”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文化,她善于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又能加以消化吸收,用以丰富自己,这就叫做“会通”精神。

(二)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虽然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但长期的封建统治思想遗留下来的种种恶习,还有古代图书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使得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存在,所以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1.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诚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由多种成分和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有机体,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在更多的情况下,又难解难分,不能截然分开,历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还有我们祖先一直保持的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正直、勇敢等优良的传统,均为世界瞩目。对于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一面尤其值得我们珍视。而对于一切不利于我们发展的事物都应该被屏弃。全盘肯定或否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法是先人总结出的正确对待事物的方法,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时也应该采取这种正确的态度。

2.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

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在继承和弘扬自身传统中发展,在借鉴和吸纳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丰富,在反思和推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中更新的。为此,在大胆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一番梳理扬弃的工作,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将有助于打造堪以支撑中国和平崛起的宏大文化思想体系,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经久不衰,源远流长。只有不断创新,培育出新型的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三)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

近百多年是革命和改革的时代,所革所改的对象主要就是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早就变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悠久,价值就在于有传统,只讲改革创新而不讲继承保守,把传统丢掉了,历史再长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可自豪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凝聚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历史使命感,它感召华夏儿女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勇担重任,建功立业。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当成一种历史责任,将使我们大学生更有责任感,更加积极向上。

2.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爱好和平,追求和谐,有着巨大的包容性,以中庸之道为哲学基础,体现了人与人在社会关系上的和谐与协调。传统文化不仅注重社会的和谐,更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这些思想有助于实现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并能够推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㈠关于人文精神阐述

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他包括对人格、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等。有人将这种对人的、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关注,称为对人的“终极关怀”。

㈡ 高职大学生应如何培养人文精神

1.阅读经典

文化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巨大的感染力和丰富的创造力。中华文化经典凝聚着中华民族高超的智慧和伟大的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思想。中华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中华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阅读文化经典,正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方式。

2.内化人文知识

通过学校教育我们获得了丰富的人文知识,但是有了人文知识并不代表我们就有人文精神。人文知识的呈现可以在口头上、试卷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却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实践中、行动上。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人自身,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因此,培养人文精神我们 首先要内化人文知识。

㈢培养人文精神的意义:有利于高职大学生塑造良好的形象

大家熟知的某学生在公园用硫酸泼熊,也有大学生用微波炉烤杀乳狗,这些极端的事例似乎不应该发生在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身上,然而我们的大学生中就有一些人这么做了。

可想而知他们的人文素养到底多么的糟糕,所以才会作出极度损害自身形象的事。我们高职大学生要做有知识有修养有文化有素质的现代四有新人,就必须配样自身的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

浸润课堂文化培养人文精神的论文 篇5

钱学森认为: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数学是关于方法的科学,在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最后的知识技能获得,更应该将眼光放在长远的人文精神培养上,这才是完整的数学。对于数学的主阵地——数学课堂,一向是知识技能的主场。如今教学目光的提升,对学生终身负责的信念,在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显得紧迫而更有深远的重大意义。从数学文化教育的角度来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是培养学生的学数学(思想、精神、方法、文化、知识等)能力,用数学(实践操作、主动、合作、体验探索、创新、思维、处理问题等)态度方式,爱数学(感受数学美、价值等)的情感。

一、知识延伸,重历史知识熏陶

在课堂教学的三位目标里,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离不开数学历史知识的熏陶,在知识概念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数学史的用处在于历史公正地衡量每一个人,使得后人可能得到同样的称赞,促进了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更体现了一种哲学,将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因此,数学的基础知识概念教学中,作为知识的有效延伸,数学文化历史知识的渗透非常重要,在教学环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数学历史的了解中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产生有初步的感知,数学历史的探讨中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的发展过程进行体验。学生对数学学科有了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关注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叹数学发展的伟大成就,对数学文化的底蕴有更深层次的感悟。在教学“年、月、日”时间概念之后,对于现行历法的来历,通过相关的天文地理知识和数学历史知识的简单讲解,让学生知道“大时间单位”的来历,弄清楚时间知识的来龙去脉。还可以将其他的历法,如我国的阴历历法、24节气向学生做一介绍,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生活密切相关,是具体可见的,而不是一味抽象,深不可测,激发学生去探索世界上其他历法来历。用数学历史知识向同学们展示历法的演变过程,使他们感悟到:我们今天虽然有了公历这个历法,但之前却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最初是日出、日落,再有四季变化,接着是月亮的阴晴圆缺到现在的地球自转、公转。这个历法发展过程聚集了先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以历史激起学生热爱生活,喜欢数学的情感!五千年的中国古老文明,灿烂的数学文化孕育在生产力发展中,祖冲之、刘徽、华罗庚、苏步青等伟大的数学家和传世之作《九章算术》应运而生。在教学环节中,这些珍贵的教学资源的拓展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并自主学习祖先的精神、方法,并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关注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自主向生活学习,用数学的方法、知识、技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数学历史知识的熏陶,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发展观,更重要的是使数学人文教育水到渠成。

二、动手体验,重操作价值感悟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去体验新知识的发生过程,并树立“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教学理念,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数学的价值,逐步形成科学的数学发展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建立自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质疑的能力。在小学苏教版数学课本中,数学思想的渗透放在日益重要的地位:转化思想、集合思想、统计思想、概率思想、极限思想等都蕴涵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然而,对教材的深层次挖掘和理解,则需要我们数学老师的高度重视和再创造。对于这些丰富的数学思想必须通过动手操作,然后才能感悟数学过程价值。例如:可能性教学中的抛硬币实验,可是书上的要求只有20次实验,这对于实验的精确性来说,实验的次数太少了,误差产生的几率大。在让学生操作后,对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而对于1/2可能性的结论,其产生的过程则是:先提出猜想、然后实验操作、然后论证得出结论,这个全程是严谨而科学的。数学家们通过了上千次上万次实验操作,才能接近这个结论,并且操作的次数越多,操作结果将会越接近这个结果。于是,让学生分享操作体验,大胆提出质疑、讨论改善操作方法,教师适时结合书上的例题,把此相关背景资料介绍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自己设计操作方法,并动手体验,小组合作。这样看看是不是操作次数越多,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越接近,最后可能性是相等的这一结果。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统计、极限、概率的思想,更体验到合作的价值。同时,对数学动手操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数学人文精神价值。

三、学以致用,重情感的内在升华

学生热爱数学,源于数学的趣味、价值、美感,这种深厚的内在情感需要通过数学文化的魅力去激发、沉淀、升华。教学内容过程中结合生活中的美,让学生捕捉到生活中数学运用的美,让美激起他们对数学文化美的感叹,使热爱数学的内在情感得到升华。例如:轴对称图形这一教学内容教学时,第一环节:问谁的风筝能飞起来,让学生感知必须是对称的风筝能飞起来,用数学的价值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第二环节,用长方形纸去认识轴对称图形,通过操作感知不同的操作可以得到不同的对称图形,并对非对称图形提出质疑和深刻的讨论,深刻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通过分享,让学生感受图形中的多元文化。第三,欣赏巩固环节,让学生欣赏对称图形:自然界动植物中的对称美、生活建筑的对称美、艺术设计的对称美,让学生对数学美叹为观止。第四,设计应用环节,学以致用,让学生自主设计美丽的图案,学生便主动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创造,最后将不同的设计进行展示,在相互欣赏中,设计理念和个性设计的撞击使学生收获更多的体验,产生成功的快乐感,不断改进图形设计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掌握。在学以致用中,学会了分享、学会了自我提升,实现了自我的价值,提升了对数学的情感,提高了审美能力,发展了创造能力。

企业文化与创新精神 篇6

企业文化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产品的竞争力。正像其它生命体有其自身的基因一样,企业作为一个生命体也有自身的基因,这个基因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其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能够激发员工的士气,充分发掘企业的潜能。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后,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这就相当于在企业核心装上了一台大功率的发动机,可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为此,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的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为企业创新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充足的营养。

创新——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企业文化只有把创新的基因置入到员工当中去,才是真正能够让企业长盛不衰的企业文化。像松下电器、IBM、英特尔、柯达等百年企业之所以生存之今,原因就在于其创新精神长盛不衰,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企业文化像基因一样置入到企业的细胞当中去。

正确引导员工创新是新时期下企业化文建设的一个新课题。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应该让每个员工感受到市场压力,由市场来评判员工的劳动是否有效。现在企业最大的困惑是企业的领导感到市场的压力非常大,而有些员工并没有感受到压力或感到压力不大。如果把市场压力穿透到每个员工身上去,员工一定会想办法来解决这个压力,这就需要创新,而这个创新正是企业文化最需要的。如果每个人都来动脑子、都来创新,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笔非常大的财富。企业要从组织结构上使每个人与市场都联系起来,每次创新都要清楚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如果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那么你的创新就是有价值的,这个创新就不是空洞的,是非常具体的。让员工动脑子想一想,今天的创新是什么?是不是用户的需求?而不是被动的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其实每位员工都想体现或实现自身价值,我们做的是在为市场提供价值的同时让员工实现自身价值。比如在海尔,原来的开发人员现在叫型号经理,就是原来是上级要求你开发这种产品,定下来之后设计生产,有没有销量与你无关,而现在是你自己来寻找市场,可以提出你的方案,确定后生产,生产了并不表明你完成了任务,而是根据市场的销量来确定利润,根据利润来提成。也就是说你不但与一个新产品挂在一起,而且也与市场挂在一起。从本质来讲,用户需要的绝不仅仅是产品本身,他们需要的是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解决方案可以提供他非常满意的效用,他会给你带来客源,你就获得了市场、获得了利润。相反,有的产品,叫好不叫座,就没有市场,也就没有利润、没有收入,其劳动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只得去研究别的市场,或者再找一个别的适合的工作。

创新是适应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面对今天这个信息化、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如果每个人与市场不结合在一起,不去创新,这个企业就没法生存。在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你所知道的信息,别人也都能知道,所有的信息都是对称的,只有速度致胜才能占领市场。谁能最快满足用户需求谁就赢得了市场。所以把创新的基因渗入到每个员工当中去,不能停留在口头的表面文章上,而是通过市场的途径来实践。每人每时每刻都与市场结合在一起,离开市场就没有生存的余地。国外的企业文化概念,前提是企业中每个人是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可能在中国许多人很难接受,其实就是把自身利益与市场利益结合在一起。

人文精神与企业文化 篇7

新建的理工科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 尚未建立起自己的校园文化体系, 更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 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由于学校刚起步, 重心大多还放在理工科专业的学科建设上, 思考不充分, 推进不到位。因此, 新建理工科院校如何从理念上、体系架构上、行动上从一开始就加强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建设, 充分实现素质教育, 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新建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及人文精神培养体系特点

长期以来, 大学教育存在一些误区, 重视专才教育, 理工科院校重技能轻理论、重理工轻文史、重分数轻能力。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教育过于轻视, 造成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养甚至社会科学常识。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人才的需求应该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 要求不仅具有科学精神、深厚的专业技能, 还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以及人文精神。理工科院校由于学科专业特点造成校园文化主要都是理性的文化, 如此一来带来的是校园文化生活单调、沉闷, 没有彰显活力和激情, 缺少应有的人文精神。

新建理工科院校由于属于新建, 没有厚重的学校历史, 之前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并且在筹建过程中, 大多筹建高校围绕建设一所满足教育部普通本科高校设置条件的要求, 重点从校园硬件、师资队伍、领导班子、学科专业等方面加强建设, 对学校的软文化重视不够或者工作重心尚未放到软文化建设上来, 最多只有校训、校歌、校徽及简单的校园环境人文布置。同时, 因为学校属于新建, 百事待兴, 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引进、硬件设施的添置、科研项目的申报、干部队伍的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等等千头万绪, 内涵建设难免顾及不够。因此, 新建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培养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 新建院校如同一张白纸, 可以任意绘画, 如果加以重视, 方向正确, 最终将会诞生一副美丽的图画, 并幻化为它独有的校园文化, 从而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 使新建院校更加和谐而快速的发展。

二、新时期大力加强新建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及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的四项基本职能之一是文化传承, 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培养出一大批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还富有人文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净化社会风气、塑造社会的人文精神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培根曾经说过:历史能使人聪慧, 诗歌能使人灵秀, 数学能使人精细, 自然科学能使人深沉, 伦理学能使人庄重, 逻辑学和修辞学能使人善辩。当今社会,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 互联网已经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代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的骄子, 智能手机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方便的同时, 也让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那份情感有所缺失。大学校园里到处都是低头族, 特别是理工科院校, 重理轻文, 男生多女生少, 理工男们更是成天与手机为伍, 人文精神严重缺失。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是理工科院校特别是新建理工科院校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可见,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理工科院校学生由于专业特点, 大多数存在人文精神培养和素质教育缺失。有时候表现在伦理、审美、心理、社交能力等方面。另外, 由于缺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人际沟通的技巧、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等人文素质的匮乏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择业和就业。而且由于理工型教育所形成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也使他们很难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 缺少科学的审美和心理认知造成的脆弱的抗挫折能力和应变能力也使他们很难很好地融入社会, 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新建理工科院校由于新建, 更谈不上在大学文化和人文精神方面的积累, 因此, 大力加强新建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因为高等教育也包括理工科院校的教育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专业知识, 也不只是使他们有个找工作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通过高等教育提升人的素质, 教会他们如何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教会他们应该怎样做人, 应该以什么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的人生观、价值观, 用于担负起自己应该担负的社会使命, 有责任、精技术、懂感恩、善相处, 能以健康的身心和丰厚的专业知识, 实现自己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历史责任。

三、新建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培养的几点建议

新建理工科院校加强校园文化与人文精神培养建设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高尚的文化鼓舞人, 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与文科专业学生不同, 理工科学生没有足够深厚的人文底蕴, 我们要将针对其特点分别对待, 采取针对性地方式方法, 结合其专业特点加以引导, 否则难以达到希望达到的教育目的。因此, 针对理工科院校的特点, 我们在开展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合理引导, 正确地构建教育体系, 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吸取外国进步的文化成果, 努力形成校园浓厚的学术环境和德康的文化环境, 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1. 以创新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为根本。

理念指导行动, 新建理工科院校从一开始就应该从理念上进行创新, 不能走传统理工科院校循规蹈矩、重理轻文的老路。要深刻认识到所培养的学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他所应具有知识、能力和品德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能综合运用分析和解决所面对的各种复杂问题。知识和能力方面经过大学的教育和培养, 初步具备了一名大学本科生应该具有的素质。但在思想道德方面, 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 还要具有一些特殊的职业道德, 如强烈的事业心、团结协作的精神、良好的个人修养、高度的责任心、坚持不懈的恒心等。因此, 新建理工科院校要对有关学科进行整合融合, 不断突出综合素质教育的功能, 通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安排一定的学分给人文课程, 加大了解社会、参与公益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权重, 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组织在阵地、堡垒作用, 使学生加深对经济、社会、政治和专业技术的理解, 培养专业技术过硬、知识和能力并重、有着强烈使命感、正义感、丰富情感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人才。

2. 以培育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为核心。

每一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 一名清华的学生和一名北大的学生在一起, 我们是能看出他们身上的区别的, 这正是因为两所名校各自的文化在他们身上打下的烙印。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通过一定时间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独有的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良好校风学风、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和文化活动等。优良的校园文化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新建的理工科院校要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优良校园文化的培育, 不断提高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品位, 通过自有的文化育人。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类文化类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造, 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学生从思想上对美好的事物、高尚的品德、积极的人生态度进行追求;要加强校园的环境建设, 着力在校园整体布局、绿化美化、环境卫生整洁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场所及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工夫, 包括体育馆、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的建设, 以此让学生在具有文化气息的校园里生活、学习, 陶冶高尚的情操;要加强校园文化平台建设, 占领新媒体育人的阵地,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时候都活跃在新媒体上, 在微博、微信、QQ、网站等网络阵地上弘扬主旋律, 积极引导。

3. 以丰富的第二课堂为载体。

新建理工科院校要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 活跃学生思想,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兼具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要结合理工科专业优势, 发动广大学生主动设计, 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自主选择, 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个性, 充分让每一名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施展其才华。众所周知, 人的精神最终通过生产实践来体现, 生产实践活动是精神产生的源泉。要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深入到社会中、深入到生活里, 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各类博物馆和人文景观,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周末到到农村、到街道, 到工厂开展实践活动, 从实践中去认识社会、体验生活, 寻找人生感悟, 从而激发刻苦学习的决心。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 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使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不断强化奉献精神, 从而激发其内在的精神需求, 提升综合素养, 做一名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大学生。

4. 以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为抓手。

我们在重视环境、课程体系、文化活动的同时, 不能忽略了教育学生的主体———教师。教师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者,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教师尤其是理工科专业教师如果在专业教学中紧密结合丰富、生动、具体的教学内容, 对学生进行自然而然的人文精神教育,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某些效果甚至好于人文类课程。因此, 新建理工科院校从一开始就要强化教师队伍的人文精神培养, 我们应该把文科类的教师培养以及发挥其作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要不断提高理工科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 并确保使之走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前面。要将教师的人文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培养、素质提升的重要内容, 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 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 尊重他们, 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对学生将是莫大的鼓舞, 他们会因此而感到心情愉快, 从而会对他所喜爱学科的学习和各种活动全身心地投入, 使他们自己的兴趣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 新建理工科院校若从建校之初就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师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将会使这些未来的工程师们具有高尚的情操、开阔的视野、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丰富的情感、甘于奉献的情怀、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壮志, 从而使我们的理工科大学生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群。浅议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科技咨询导报, 2007年, 21期。

[2]许宛春。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 11月。

[3]李思雨, 彭语良。论校园文化对理工科院校人文精神的培养[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 1月。

[4]王贵锋, 徐忠杰。浅议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 2011年, 8月。

人文精神与企业文化 篇8

我们从身边的教育环境入手,突出了我校被人们誉为“小小联合国”、“世界小窗口”这一特色,积极创设奥运环境。学校设有国旗广场,重大活动时各国国旗林立,还设计了一组奥运宣传旗(国旗、五环、会徽、校徽、口号);开辟了中华国粹走廊、世界文化遗产走廊、宣传旗走廊、奥运专栏、倒计时牌、吉祥物、年级班组宣传阵地;每周一次广播,每月一次电视台播报,整个校园的文化建设突出了奥运教育主题。

一、“芳草园·奥运情”系列之一:宣传与文化

为使学生成为文明小公民、文明小观众,我校在中外学生中深入开展了“三礼(礼仪、礼节、礼貌)教育”,并将国际礼仪作为一门必修课融进“三礼教育”之中。我们挖掘家长资源,聘请国际部学生的家长,通过校园电视台为同学们讲解了日本、韩国、美国等几十个国家的礼仪和风俗。我校还开展了“文明礼仪小使者”、“小小奥运宣传员”、 “文明礼仪示范班”等评选活动,组织了全校中外师生共同参与的“奥运知识竞赛”;学校还利用红领巾电视台向全体中外师生宣传赛场礼仪,并以“大手拉小手”的形式带动家长共同争做文明观众;各年级还以班队会形式向学生广泛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如“我们都是小福娃”、“我的奥运梦”、“畅想奥运”,等等。

我校有着来自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少年儿童,为使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各国的风俗文化,学校增设了《奥林匹克教育》专刊,建立少先队“奥林匹克专栏”广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读本》的学习,组织了“2008年的我”主题征文活动,并以多种形式来宣传奥林匹克知识、各国文化,使学生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优良传统,学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交往,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国际交流得以实现。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全校范围深入开展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尤其是通过参观、学习、实地考察等方式,让中外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北京这座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全校范围开展了“我与北京”演讲交流会,如“北京的来历”、 “北京的名胜”、“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诱人的北京美食”,等等,同学们深深地为这些主题活动所吸引。同学们立志要为2008年奥运会当好小小志愿者,把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介绍给更多的游客,真正成为传播友谊的小使者。

二、“芳草园·奥运情”系列之二:竞技与友谊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德育和体育工作,学校专门制定了校园健身计划,保证师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我们还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成立了足球队、篮球队、棒球队、网球队、乒乓球队、武术队、轮滑队、花样滑冰队、独轮车队、空竹队、腰鼓队,全校师生学做旗语操、武术操、罐操等。此外,为了加强中外学生间的交流,形成友好、和谐的“芳草小世界”,学校每学期都组织中国部和国际部的学生开展中外班的足球友谊赛、篮球对抗赛、棒球友谊赛、队列广播操比赛等多种体育交流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的技能技巧得到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增进了中外学生彼此之间的深厚友谊,真正体现我运动,我快乐。

去年的4月30日,我校在朝阳体育中心举办了万人参加的“芳草小小奥运会暨第二届体育文化节”。极富创意、造型独特的方阵入场式,400名外国学生的太极拳团体操“中国功夫”,400名二部学生轻歌漫舞、充满诗情画意的“芳草碧连天”,400名远洋分校学生的大型鼓乐表演和融合“友好、和谐、健康”理念为一体的“旗语舞”,这四个大型团体操给每一位在场的领导和7000名中外学生家长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尤其是在比赛中,新增设的棒球、旱地冰球,由家长、教师共同参与的亲子项目等,令人耳目一新。在运动会中,所有参赛选手和观众在团结友好的基础上,敢于战胜对手,勇于拼搏、不断进取,几千名家长在看台上为我们呐喊助威,“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渗透其中。本届运动会隆重、热烈、盛大的场面,使芳草地的学生、教师、家长感到了无比的自豪和骄傲。那一天,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奥组委、市区教委的领导也参加了大会,把大会气氛推向了高潮。

三、“芳草园·奥运情”系列之三:奥运小义工

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东道主,届时北京将迎来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游客,他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语言上的困难,而良好的国际沟通和理解能力是展示中国魅力的先决条件。针对这一状况,我们根据学校所特有的国际部资源优势来培养多语种的小翻译,如西班牙语、韩语、日语、法语、阿拉伯语、印尼语等。首先从了解各个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信仰、宗教礼仪等方面入手,使中外学生能更为顺利地进行相互交流;其次使外国学生了解北京奥运会各方面的知识,如让他们知道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2008奥运吉祥物的含义、中国印的设计、北京各大比赛场馆所在的地理位置等,当他们能正确掌握这些知识的时候,再分别用自己的母语给不同国家的客人翻译、介绍,真正起到奥运志愿者的作用。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与努力,“奥运小义工——培养多语种小翻译”活动已有了一定的效果,小义工们都能用不同的语言来介绍北京有关2008北京奥运会的相关知识和首都北京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提高了交往的能力。2008年奥运会正一天天向我们走来,这支小小奥运志愿者队伍,用他们良好的礼仪风范、热情周到的服务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充分展示出北京奥运会小主人的风采。

四、“芳草园·奥运情”系列之四:拓展与延伸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将奥运教育与德育目标有效结合并真正“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地融入课堂,也是我们芳草地小学每一名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不仅仅是用于运动场上,各学科教师还都能深入挖掘教材,充分利用不同国籍、种族的学生资源,将文明人、文化人的标准和要求贯穿其中。例如,美术学科进行《我要当冠军》、《赛场上》等主题绘画创作,将文明观众的具体要求用漫画形式展现出来;音乐学科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歌曲《拉起手》、《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带领学生欣赏《亚洲雄风》、《五星红旗》等鼓舞人斗志,激发人向上的歌曲;社会学科教师让学生认识到奥运会对各个国家的影响;体育学科不仅指导各项运动技能,强健学生体魄,而且还传播奥林匹克精神,让学生在课上讲解自己国家有关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相关信息。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各学科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其内容和形式都离不开学科能力的培养、学科知识的积累,同样要求与奥运教育紧密相连。语文学科进行了“小记者征文”活动,数学学科开展了“中国奥运冠军调查与统计”活动,英语学科组织了“奥运英语天天说”的学习活动,并每天展示出来。这样的结合不牵强附会,不哗众取宠,真正实现了学科、德育与奥运教育的结合。

五、“芳草园·奥运情”系列之五:交流与影响

在北京市开展的奥运“同心结”活动中,我校的结对国家是南非。我们结合学校开展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优势,邀请部分非洲首脑及夫人来校参加由非洲近百名不同国家的儿童和我校学生举行的“中非友谊小小论坛”。在活动中,“走进神秘的非洲”、“同心结”宣言、非洲小朋友学包饺子、制作中国结、共绘和平鸽等环节,使“小小论坛”高潮迭起,并从另一方面扩大了中非论坛的国际影响,促进了“同心结”交流活动的开展。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自主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引领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走进使馆等途径收集南非的国旗国歌、历史文化、人文地理、民族文化、著名建筑、世界名人等方面的资料,从不同角度“走进南非”。我们还在学校设立“同心结”结对国家情况介绍的展板、在体育文化节表演他们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节目,在各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结对国家的风土人情、体育、美术、音乐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别国的文化,感受世界文化的多元,感受不同文化对于奥运理念的理解,进一步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他们的国际意识。

上一篇:国有资产管理练习题下一篇:二〇一〇年组织人事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