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精选9篇)

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 篇1

(1996年7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第五十八次会议通过,2009年4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

关于印发《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

修订的《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已经2009年4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本规定同时向社会公布。

最高人民检察院

二OO九年四月二十三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保障举报工作顺利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举报工作是检察机关直接依靠群众同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作斗争的一项业务工作,是实行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有效形式。

第三条 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开展举报宣传和受理、审查、分流、交办举报线索,以及督办、答复等工作,保障职务犯罪侦查依法顺利进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条 人民检察院依法受理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犯罪的举报。

第五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设立举报中心负责举报工作。

举报中心与控告检察部门合署办公,控告检察部门负责人兼任举报中心主任,地市级以上人民检察院配备一名专职副主任。

第六条 举报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依靠群众,方便群众;

(二)依法、及时、高效;

(三)统一管理,归口办理,分级负责;

(四)严格保密,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五)加强内部配合与制约,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鼓励群众依法举报。

第八条 任何个人或者单位依法向人民检察院举报职务犯罪行为,其合法权益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

第九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举报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上下级人民检察院之间、部门之间举报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举报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第十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加强与监察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的联系与配合,建立和完善举报材料移送制度。

第二章 举报线索的受理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设立专门的举报接待场所,向社会公布通信地址、邮政编码、举报电话号码、举报网址、接待时间和地点、举报线索的处理程序、查询举报线索处理情况及结果的方式等相关事项。

第十二条 对采用走访形式举报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指派二名以上工作人员在专门场所接待,也可以到举报人认为合适的地方接待。接待举报时应当制作笔录,载明举报人的姓名、单位、住址和举报的具体内容,经宣读或者交举报人阅读无误后,由举报人和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签名或者盖章。需要录音录像的,事先应当征得举报人同意。

对多人采用走访形式举报同一职务犯罪行为的,应当要求举报人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一般不超过五人。

接待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告知举报人要如实举报和捏造、歪曲事实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 对采用书信形式举报的,负责处理来信的工作人员应当及时拆阅。启封时,应当保持邮票、邮戳、邮编、地址和信封内材料的完整。

第十四条 对采用网上举报以及电话、传真等形式举报的,参照本规定的相关规定办理。第十五条 实名举报人提供的举报材料内容不清的,举报中心应当在接到举报材料后七日内与举报人联系,要求举报人补充有关材料。

第十六条 反映被举报人有下列情形之一,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在接受举报后立即提出处理意见报检察长审批:

(一)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二)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

(三)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

(四)其他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

第十七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可以直接受理由下级人民检察院管辖的举报线索,也可以经检察长批准,将本院管辖的举报线索交由下级人民检察院办理。

第十八条 举报线索涉及多个地区的,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检察院管辖;对管辖权有争议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实行检察长和有关侦查部门负责人接待举报制度。接待时间和地点应当向社会公布。

地市级和县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当定期接待举报。

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接待举报的时间和方式。

必要时,举报中心可以通知有关侦查部门负责人共同接待举报人。

第二十条 对以举报为名无理取闹的,应当进行批评教育。对严重妨碍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履行公务,扰乱检察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的,应当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章 举报线索的管理

第二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受理的举报线索由举报中心统一管理。本院检察长和其他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收到的举报线索,应当及时批交或者移送举报中心处理。有特殊情况暂时不宜移送的,报检察长或者部门负责人批准。

第二十二条 侦查部门在侦查中发现的需另案处理的线索,一般应当在两个月内向本院举报中心通报;对暂时不具备查办价值的举报线索,应当每月向举报中心集中通报一次;经初查不予立案的举报线索,应当在一个月内移送举报中心。

第二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实行举报线索分级管理制度。涉及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职务犯罪的要案线索,应当在受理举报线索后十日内填写《检察机关要案材料移送、备案报表》,向上级人民检察院移送或者备案。情况紧急的应当及时办理。

第二十四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检察院报送的备案材料应当及时审查,如有不同意见,应当在十日内将审查意见书面通知报送备案的下级人民检察院。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执行。

第二十五条 举报中心应当建立举报线索数据库,指定专人将举报人和被举报人的基本情况、举报线索的主要内容以及办理情况等逐项录入计算机。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之间应当利用检察专线网传输举报线索,提高举报线索的传输效率。

第二十七条 举报中心应当定期清理举报线索,对线索的查办和反馈情况进行分析,查

找存在问题,及时改进工作,完善管理制度。

第二十八条 举报中心应当每季度对举报线索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综合分析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及群众举报的特点和规律,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向上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和本院检察长报告。

第四章 举报线索的审查

第二十九条 举报中心对接收的举报线索,应当确定专人及时审查,根据举报线索的不同情况和管辖规定,自收到举报线索之日起七日内分别作出处理:

(一)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的举报线索依法受理;

(二)不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的举报线索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处理,但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三)内容不具体的匿名举报线索,或者不具备查处条件的举报线索,经检察长审批后存档备查。

第三十条 举报中心对性质不明难以归口、群众多次举报未查处的举报线索应当及时进行初核,查明举报的犯罪事实是否存在,是否属于本院管辖,是否需要立案侦查。

第三十一条 举报线索的初核应当报经检察长审批,按照《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首办责任制实施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确定责任人及时办理。

初核前,举报中心应当向有关侦查部门通报。

第三十二条 初核可以采取询问、调取证据材料等措施,一般不得接触被举报人,不得采取强制措施,不得查封、扣押、冻结财产。

第三十三条 初核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办案安全,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第三十四条 初核后应当制作初核报告,提出处理意见,报检察长决定。

第三十五条 侦查部门收到举报中心移送的举报线索,应当在一个月内向举报中心回复处理情况,三个月内回复查办结果;情况复杂,逾期不能办结的,报经检察长批准,可适当延长办理期限,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延期办理的情况应当及时向举报中心通报。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六条 侦查部门应当书面回复查办结果。回复文书应当具有说理性,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举报人反映的主要问题;(二)查办的过程;

(三)作出结论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

举报中心收到回复文书后应当及时审查,认为处理不当的,提出处理意见报检察长审批。第三十七条 举报中心对逾期未回复处理情况或者查办结果的,应当进行催办;超过规定期限一个月仍未回复的,应当向有关部门负责人通报;拒不回复或者无故拖延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报告检察长。

第三十八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可以代表本院向下级人民检察院交办举报线索。交办重要举报线索,应当报检察长审批。交办前应当向有关侦查部门通报,交办函及有关材料复印件应当转送本院有关侦查部门。

第三十九条 举报中心负责管理上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交办的举报线索。接到上级人民检察院交办的举报线索后,应当在三日内提出处理意见,报检察长审批。

第四十条 对上级人民检察院交办的举报线索,一般应当在三个月内办结。情况复杂,确需延长办理期限的,经检察长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延期办理的,由举报中心向上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报告进展情况,并说明延期理由。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一条 交办案件办结后,负责侦查的部门应当将查办情况和结果报检察长审批,并制作《交办案件查处情况报告》,连同有关材料移送本院举报中心,以本院名义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审查。

第四十二条 《交办案件查处情况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案件来源;

(二)举报人反映的主要问题;

(三)查办过程;

(四)认定的事实和证据;

(五)处理情况和法律依据;(六)实名举报的答复情况。

第四十三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收到下级人民检察院《交办案件查处情况报告》后,应当认真审查。对事实清楚、处理适当的,予以结案;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定性不准,处理不当的,提出意见,退回下级人民检察院重新办理。必要时可以派员或者发函督办。

第五章 实名举报的答复

第四十四条 使用真实姓名或者单位名称举报的,属于实名举报。实名举报除通讯地址不详的以外,应当将处理情况和办理结果及时答复举报人。

第四十五条 对采用走访形式举报的,应当场答复是否受理;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接待举报人之日起十五日内答复。

第四十六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负责实名举报答复工作。必要时可以与本院有关侦查部门共同答复。

第四十七条 答复可以采取口头、书面或者其他适当的方式进行。口头答复的,应当制作答复笔录,载明答复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及答复内容、举报人对答复的意见等。书面答复的,应当制作答复函。邮寄答复函时不得使用有人民检察院字样的信封。

第四十八条 答复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办理的过程;

(二)认定的事实和证据;

(三)处理结果和法律依据。

第四十九条 举报人不服不立案决定提出的复议请求和不服下级人民检察院复议决定提出的申诉,由侦查监督部门办理。

第六章 举报保护

第五十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维护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合法权益。

第五十一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采取下列保密措施:

(一)举报线索由专人录入专用计算机,加密码严格管理,未经授权或者批准,其他工作人员不得查看。

(二)举报材料不得随意摆放,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举报线索处理场所。

(三)向检察长报送举报线索时,应当用机要袋密封,并填写机要编号,由检察长亲自拆封。

(四)严禁泄露举报内容以及举报人姓名、住址、电话等个人信息,严禁将举报材料转给被举报人或者被举报单位。

(五)调查核实情况时,严禁出示举报线索原件或者复印件;对匿名举报线索除侦查工作需要外,严禁进行笔迹鉴定。

(六)其他应当采取的保密措施。

第五十二条 举报中心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受理网上举报,严格管理举报网站服务器的用户名和密码,并适时更换。

利用检察专线网处理举报线索的计算机应当与互联网实行物理隔离。

通过网络联系、答复举报人时,应当核对密码,答复时不得涉及举报具体内容。

第五十三条 对打击报复或者指使他人打击报复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经调查核实,应当视情节轻重分别作出处理:

(一)尚未构成犯罪的,提出检察建议,移送主管机关或者部门处理;

(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 对举报人因受打击报复,造成人身伤害或者名誉损害、财产损失的,应当支持其依法提出赔偿请求。

第五十五条 举报人利用举报捏造事实、伪造证据,诬告陷害他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 对举报失实并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采用适当方式澄清事实,为被举报人消除影响。

第七章 举报奖励

第五十七条 举报线索经查证属实,被举报人构成犯罪的,应当给予举报人一定的精神及物质奖励。

第五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根据举报追回赃款的,应当在举报所涉事实追缴赃款的百分之十以内发给奖金。每案奖金数额一般不超过十万元。举报人有重大贡献的,经省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可以在十万元以上给予奖励,数额不超过二十万元。有特别重大贡献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不受上述数额的限制。

经查证属实构成犯罪但没有追回赃款的案件,可以酌情给予举报人五千元以下的奖励。对举报渎职侵权案件有功的举报人员,参照上述规定给予奖励。

第五十九条 奖励举报有功人员,应当在判决或者裁定生效后进行。奖励情况适时向社会公布。涉及举报有功人员的姓名、单位等个人信息的,应当征得本人同意。

第六十条 举报奖励工作由举报中心具体承办。

第六十一条 奖励经费在业务经费中列支。

第八章 责任追究

第六十二条 举报中心在举报线索管理工作中,发现检察人员有违法违纪行为的,应当提出建议,连同有关材料移送政治工作部门或者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第六十三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检察人员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滥用职权,擅自处理举报线索的;(二)私存、扣压或者遗失举报线索的;

(三)故意泄露举报人姓名、地址、电话或者举报内容,或者将举报材料转给被举报人、被举报单位的;

(四)徇私舞弊、玩忽职守,造成重大损失的;

(五)压制、迫害、打击报复举报人的;

(六)查处举报线索无故超出规定期限,造成举报人越级上访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七)隐瞒、谎报、缓报重大举报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四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检察院此前发布的有关举报工作的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本规定。

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 篇2

一、明确举报线索初核的性质、定位以及目的

(一) 举报线索初核的内涵

举报线索初核是是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对性质不明难以归口、群众多次举报未查处和本院检察长交办的举报线索, 为进一步查明举报的犯罪事实是否存在, 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是否属于本院管辖的初步审核活动, 是自侦案件能否立案的基础和成功突破的关键。

(二) 严格区分初核和初查

初核表现为对性质不明、难以归口处理的举报线索应当及时进行初核, 查明是否有犯罪事实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初步审核活动。而初查是检察机关自侦部门在对职务犯罪立案侦查前, 对发现或受理的控告、举报等案件线索材料进行分析、鉴别, 并对该线索进行的秘密调查活动。举报部门初核的范围只能限于规定的情形, 绝不能任意扩大初核的范围, 在初核过程中, 如果发现不属于举报部门初核的范围, 应将举报材料尽快移送相关职能部门处理。

(三) 举报线索初核的目的

人民检察院举报部门通过对举报线索及时有效地开展初核, 一方面是履行法律监督机关的职责, 查明举报犯罪事实是否存在, 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维护法律尊严, 打击犯罪;另一方面也是化解社会矛盾, 调处纠纷, 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二、举报线索初核工作存在的不足及问题

(一) 思想认识不足, 业务素质不高

有的基层院没有把初核工作作为案件检查工作的重要环节, 认为初核浪费时间, 无关紧要, 过分依赖立案手段, 没有将初核作为立案调查前的一个必经程序。有的跳过初核阶段而直接进入立案调查阶段, 有的立案前不报初核手续, 办理立案手续的同时办理初核手续。同时, 少数办案人员业务素质不强, 对法规不太熟悉, 对办案工作不够专注, 平时忙于其他事务较多, 导致初核工作走形式、走过场。

(二) 举报线索复杂, 实际操作困难

从这几年群众来信来访的总体趋势来看,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 群众维权意识大大提高, 但由于举报线索存在多而杂, 反映的实质性问题不确切, 多为匿名举报等问题, 从而影响检察机关与举报人的联系沟通和信息反馈, 不但浪费检察院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 而且也会导致案件线索初核进展缓慢、线索成案率低、价值流失, 最终影响查处工作。

(三) 办案力量紧张, 初核进展缓慢

目前, 大多数基层检察院控申部门面临办案人员紧张、任务重的困难, 而控申工作涉及多项检察业务, 主要包括:来信来访接待、控告举报案件的初核、刑事案件的申诉复查、赔偿案件的办理等等, 可以专门进行举报线索初核的高素质人员较为紧缺, 加之在物资配备方面与控申工作量不相符合, 因此控申初核工作受到了制约。

(四) 相关法律欠缺, 初核成案率低

由于《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等相关法律中没有明文规定控申部门初核的具体办案时限、办案程序等事项, 导致在办案实践中, 从初核审批、调查谈话、书证物证提取、调查笔录撰写、案件处理等方面标准不统一, 导致初核工作随意性较大。同时, 初核结果处理的规定缺乏严格规定, 初核结束后使用何种文书进行答复不明确, 举报人不服, 如何进一步行使权利不清, 举报初核功能发挥不是很到位。

(五) 管理机制欠佳, 线索价值流失

举报线索的管理涉及到从受理、初审、分流、督办等诸多环节, 要使其高效运行, 并为自侦部门提供有价值的案源, 就必须有一套严格的内部管理机制。而当前举报中心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 如内部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 审查人员对举报线索审查不细, 分流不准确造成线索流转缓慢和价值流失, 线索分流后不能及时跟踪、督办, 造成有的线索积压, 影响举报人的积极性。

三、加强举报线索初核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 强化思想认识, 提升能力和水平

在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 查办大要案仍然是检察工作的重中之重。首要对策就要强化初核工作, 办案人员要牢固树立初核是立案必经环节的理念, 严格按程序做好每个案件的初核工作, 切实杜绝和防止直接越过初核程序立案的现象, 通过初核为查办案件获取第一手证据, 做好查办案件工作的“开篇”文章。同时, 控申部门着手初核时, 要根据自身的力量, 把握分寸、注意方法, 加强信息沟通, 主动争取其他业务部门的积极配合, 以弥补自身办案的不足, 加快初核和办案的速度, 提高办案效率与质量。

(二) 明确初核范围, 增强工作针对性

控申部门不能为了完成初核数量, 甚至纯粹为了消化举报线索, 草率初核、匆忙结案。举报中心要加强和自侦等部门的配合, 初核过程中, 必要时可以请自侦部门办案人员共同参与初核。同时, 明确初核范围, 可以防止互相推诿, 及时捕捉犯罪线索, 抓住有力时机, 更好地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和打击犯罪。因此控申部门初核的范围只能限于法定范围, 绝不能任意扩大初核的范围, 取代侦查部门的初查地位, 影响初核权的统一行使。

(三) 突出初核重点, 提升司法公信力

控申举报办案人员初核时, 要坚持“轻重缓急, 兼顾全面”的办案原则, 做到“四个优先”:即优先初核举报人与被举报人矛盾激烈的信访事项;优先初核影响民生民利的信访事项;优先初核社会影响重大的信访事项;优先初核上级交办、检察长批办的信访事项。要熟悉掌握初核对象, 制定周密详实的初核方案, 应该在“准”的前提下, 严格遵守初核程序, 加快办案速度, 保证案件质量。

(四) 重视办案质量, 着力提高成案率

初核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检察机关反腐败工作的成败。控申部门受理案件后要对线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 找准初核工作的切入点, 做到快、准、细、保密, 把握时机, 突破案件。在初核案件进入取证的关键时机, 控申初核检察人员要及时与自侦部门联系, 介绍案件进展情况, 听取合理化建议, 必要时邀请侦查部门派员配合, 为立案做好准备。

(五) 注重建章立制, 强化机制操作性

举报中心要实行案件线索受理、管理、分流、审查相分离, 受理人员对案件线索逐案登记、编号、造册, 并提出分流建议, 经举报中心负责人审查、院领导批示后, 交由专人备案、分流。对重大、疑难、复杂的线索, 要做到多协调、多请示、多汇报。对分流线索要落实专人适时跟踪、催办、督办, 发现逾期未办结的案件线索, 及时提出纠正意见。

摘要:举报线索初核是检察机关对受理的职务犯罪控告举报线索进行初步审核的活动, 是自侦案件能否立案的前提和成功突破的关键, 因此要做好举报线索初核工作尤为重要。为进一步加强举报线索初核工作, 本文从举报线索初核工作的现状入手, 分析存在不足的原因, 并提出加强的对策与建议。

价格举报受理规定 篇3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举报价格违法行为的权利,规范价格主管部门对价格违法行为举报的受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下简称举报人)对违反价格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的行为向价格主管部门检举、揭发(以下简称价格举报),价格主管部门受理价格举报,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是价格举报工作的主管机关,具体工作由其价格监督检查机构(价格举报中心)承担。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配备必要的人员、设备,并向社会公布12358举报电话、网上举报平台、通讯地址、接待的时间和地点等相关事项。

第四条

举报人可以通过12358举报电话、信件、互联网、传真、走访等形式向价格主管部门提出价格举报。

对采用口头方式提出价格举报的,价格主管部门应当记录。

多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举报事项的,应当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超过五人。

第五条

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对价格举报实行统一编码管理,及时将价格举报录入全国统一的价格举报管理信息系统。

举报人可以凭价格举报编码及密码查询举报办理进展情况。

第六条

举报人提出价格举报,应当提供下列内容:

(一)被举报人的姓名(名称)、地址;

(二)被举报人涉嫌价格违法行为的事实。

价格举报采用书面形式并提供相关证据的,价格主管部门应当进行优先调查。

第七条

价格主管部门接收价格举报后,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符合本规定第六条第一款要求,并属于本机关管辖范围的,予以受理,但属于本规定第八条所列情形的除外。

对不属于本机关管辖的价格举报,由本机关转至有管辖权的价格主管部门处理。接受转办的价格主管部门对收到的价格举报,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

第八条

价格举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价格主管部门不予受理:

(一)不属于价格主管部门职权范围的;

(二)没有提供明确的被举报人或者被举报人具体违法事实的;

(三)对同一个价格违法行为的举报,其他机关已经受理或者未告知不予受理的;

(四)对被举报的价格违法行为已经作出处理决定,举报人再次举报,但没有提供新的违法事实及有关证据的;

(五)举报的价格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的。对不予受理的价格举报,价格主管部门应当采用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形式,下同)告知举报人,但举报人姓名(名称)、地址不清或者未提供联系方式的除外。口头告知的,应当做好相关记录。

第九条

价格主管部门对被举报的价格违法行为的管辖,按照《价格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二章和各省价格行政处罚级别管辖分工规定执行。

第十条 价格主管部门依法对被举报的价格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后,依据《价格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三十九条规定作出行政处罚、不予行政处罚、移送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等决定或者不予立案的,为举报办结。

第十一条 举报人要求告知对被举报的价格违法行为处理结果,并提供本人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的,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在举报办结后15个工作日内,按照举报人的要求将处理结果口头或者书面告知举报人,并做好相关记录。

第十二条

未实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举报人与对被举报的价格违法行为处理决定没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其对处理决定不服,提出行政复议,价格主管部门不予受理。

第十三条

举报人是因生活消费需要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其进行价格举报时,可以一并提出请求保护未超过一年的涉及自身价格权益的申诉(以下简称价格申诉)。提出价格申诉的,举报人还应当在七个工作日内,提供本人的身份证明、民事请求事项及相关证据;举报人逾期未提供的,视为未提出价格申诉。

第十四条

价格主管部门对价格申诉实行调解制度。调解应当在举报人提出价格申诉之日起60日内终结;调解不成的应当终止调解。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申诉办结:

(一)达成调解协议的;

(二)双方协商和解的;

(三)举报人撤回申诉的;

(四)被举报人拒绝调解的;

(五)双方未能达成调解协议的。

被举报人拒绝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调解协议不执行的,举报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仲裁等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第十六条

消费者是因生活消费需要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而发生价格权益争议,单独提出申诉的,依照本规定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执行。

价格主管部门在办理价格申诉中,发现经营者有涉嫌价格违法行为的,应当依照《价格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处理。

第十七条

被举报人因价格违法行为致使举报人多付价款的,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在对被举报的价格违法行为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前,责令被举报人将多收价款退还举报人,但应当扣除被举报人在价格申诉中已经退还的多收价款部分。

第十八条

咨询价格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不属于价格举报、信访事项。

通过12358举报电话咨询的,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当场解答,不能当场解答的,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答复咨询人;咨询问题复杂的,经价格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答复期限,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20个工作日。

第十九条

对国家行政机关及民用水、电、气和公立学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行业涉嫌价格违法行为的举报,按照《信访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对涉嫌价格垄断行为的举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和《反价格垄断行政执法程序规定》的规定执行。第二十一条

价格主管部门对社会影响大的价格举报典型案例,可以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

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 篇4

第一条 为加强对人民检察院司法办案工作的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司法办案行为,促进公正、高效司法,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案件流程监控,是指对人民检察院正在受理或者办理的案件(包括对控告、举报、申诉、国家赔偿申请材料的处理活动),依照法律规定和相关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等,对办理程序是否合法、规范、及时、完备,进行实时、动态的监督、提示、防控。

第三条 案件流程监控工作应当坚持加强监督管理与服务司法办案相结合、全程管理与重点监控相结合、人工管理与依托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案件管理部门负责案件流程监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具体实施。

办案部门应当协助、配合案件管理部门开展案件流程监控工作,及时核实情况、反馈意见、纠正问题、加强管理。

履行诉讼监督职责的部门和纪检监察机构应当加强与案件管理部门的协作配合,及时查处案件流程监控中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

技术信息部门应当根据案件流程监控工作需要提供技术保障。

第五条 对正在受理的案件,案件管理部门应当重点审查下列内容:

(一)是否属于本院管辖;

(二)案卷材料是否齐备、规范;

(三)移送的款项或者物品与移送清单是否相符;

(四)是否存在其他不符合受理要求的情形。

第六条 在强制措施方面,应当重点监督、审查下列内容:

(一)适用、变更、解除强制措施是否依法办理审批手续、法律文书是否齐全;

(二)是否依法及时通知被监视居住人、被拘留人、被逮捕人的家属;

(三)强制措施期满是否依法及时变更或者解除;

(四)审查起诉依法应当重新办理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的,是否依法办理;

(五)是否存在其他违反法律和有关规定的情形。

第七条 对涉案财物查封、扣押、冻结、保管、处理等工作,应当重点监督、审查下列内容:

(一)是否未立案即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

(二)是否未开具法律文书即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

(三)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财物与清单是否一致;

(四)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时,是否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密封、签名或者盖章;

(五)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后,是否及时存入合规账户、办理入库保管手续,是否及时向案件管理部门登记;

(六)是否在诉讼程序依法终结之前将涉案财物上缴国库或者作其他处理;

(七)是否在诉讼程序依法终结之后依法及时处理涉案财物;

(八)是否存在因不负责任造成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财物丢失、损毁,贪污、挪用、截留、私分、调换、违反规定使用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的情形;

(九)是否存在其他违反法律和有关规定的情形。

第八条 在文书制作、使用方面,应当重点监督、审查下列内容:

(一)文书名称、类型、文号、格式、文字、数字等是否规范;

(二)应当制作的文书是否制作;

(三)是否违反规定开具、使用、处理空白文书;

(四)是否依照规定程序审批;

(五)是否违反规定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外制作文书;

(六)对文书样式中的提示性语言是否删除、修改;

(七)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中制作的文书是否依照规定使用印章、打印、送达;

(八)是否存在其他不规范制作、使用文书的情形。

第九条 在办案期限方面,应当重点监督、审查下列内容:

(一)是否超过法定办案期限仍未办结案件;

(二)中止、延长、重新计算办案期限是否依照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三)是否依法就变更办案期限告知相关诉讼参与人;

(四)是否存在其他违反办案期限规定的`情形。

第十条 在诉讼权利保障方面,应当重点监督、审查下列内容:

(一)是否依法告知当事人相关诉讼权利义务;

(二)是否依法答复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三)是否依法听取辩护人、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意见;

(四)是否依法向诉讼参与人送达法律文书;

(五)是否依法、及时告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重大程序性决定;

(六)是否依照规定保障律师行使知情权、会见权、阅卷权、申请收集调取证据权等执业权利;

(七)是否依法保证当事人获得法律援助;

(八)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是否依法落实特殊程序规定;

(九)是否依照规定办理其他诉讼权利保障事项。

第十一条 对拟向外移送、退回的案件,应当重点监督、审查下列内容:

(一)案卷材料是否齐备、规范;

(二)是否存在审查逮捕案件、审查起诉案件符合受理条件却作出退回侦查机关处理决定的情形;

(三)是否存在审查起诉案件受理后未实际办理却作出退回补充侦查决定的情形;

(四)是否存在审查起诉中违反法律规定程序退回侦查机关处理的情形;

(五)是否存在其他不符合移送、退回要求的情形。

第十二条 对已经移送人民法院、侦查机关或者退回侦查机关补充侦查的案件,应当重点监督、审查下列内容:

(一)已经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决定的案件,三日以内是否收到侦查机关的执行回执;

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 篇5

高检发研字[2006]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工作规定》已经2006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届检

察委员会第五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结合工作实际遵照执行。

最高人民检察院

二○○六年五月十日

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工作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司法解释工作,提高司法解释工作的水平和效率,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及有关规定,结合司法解释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对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

第三条 司法解释应当以法律为依据,不得违背和超越法律规定。

第四条 司法解释工作应当密切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及时解决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维护司法公正。

第五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并发布的司法解释具有法律效力。人民检察院在起诉书、抗诉书等法律文书中,可以引用司法解释的规定。

第六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司法解释的主要来源是:

(一)省级人民检察院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制定司法解释的请示、报告或者建议;

(二)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同志关于制定司法解释的批示;

(三)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和其他有关业务部门提出制定司法解释的建议;

(四)有关机关、单位提出制定或者商请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制定司法解释的建议;

(五)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制定司法解释的议案、提案。

第七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是制定司法解释工作的承办部门,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业务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专门人民检察院配合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承办制定司法解释的工作。

第八条 省级人民检察院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司法解释的请示、报告或者建议,应当由本院法律政策研究部门归口办理。在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司法解释的请示、报告或者建议中,应当载明报请解释的问题、本院检察委员会意见,并附送有关案例和材料。

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认为需要制定司法解释的,应当层报省级人民检察院,由省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是否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请示,报告或者建议。

第九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于每年初制定本司法解释工作计划,必要时可以对计划进行补充或者调整。

省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根据检察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情况,于每年末按照本规定第八条第一款的要求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报送需要制定司法解释的项目。

第十条 司法解释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确立司法解释项目;

(二)调查研究并提出司法解释意见稿;

(三)论证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提出司法解释草案;

(四)提交分管检察长审查,报请检察长决定提交检察委员会审议:

(五)检察委员会审议;

(六)核稿;

(七)签署发布。

第十一条 对于需要制定司法解释的请示,报告,批示、建议或者议案、提案,应当立项,对于不需要制定司法解释或者不属于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不予立项。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研究提出是否立项的意见,报请分管检察长或者检察长决定。

第十二条 对于立项的司法解释项目,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应当在立项后一个月内研究提出司法解释意见稿。对于重大、疑难,复杂的司法解释项目或者情况特殊的,研究提出司法解释意见稿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对于省级人民检察院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的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请示,应当在立项后十五日内研究提出司法解释意见稿。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可以委托有关省级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部门或者商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业务部门研究提出司法解释建议稿。

第十三条 司法解释意见稿应当征求地方人民检察院、专门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业务部门意见,必要时可以征求其他有关部门及专家意见,征求意见应当附函说明情

况和要求,并注明答复期限。

对于重大、疑难、复杂的问题,应当召开由有关部门和专家参加的论证会进行论证,必要时可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第十四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应当在征求意见后对司法解释意见稿进行研究修改,提出司法解释草案和说明,司法解释草案和说明由分管检察长审查后报请检察长决定提交检察委员会审议。对于重大、疑难、复杂的司法解释,在提请检察委员会审议前,可以征求有关检察委员会委员的意见。

第十五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司法解释应当经检察委员会审议通过。

第十六条 经检察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司法解释,应当根据检察委员会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核稿后,由分管检察长审核并报检察长签发。

第十七条 司法解释文件采用“解释”、“规定”、“规期”,“意见”、“批复”等形,统一编排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文号。

第十八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的形式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和全国性的媒体上公开发布。

第十九条 司法解释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公告的日期为生效时间,但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条 司法解释因相关法律的制定、修改、废止而与法律规定相矛盾的,自动失效。

制定新的司法解释,原司法解释不再适用或者部分不再适用的,应当废止。

第二十一条 对于同时涉及检察工作和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最高人民检察院应当商请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制定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检察院与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制定的司法解释需要修改,补充或者废止的,应当

与最高人民法院协商。

第二十二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有原则性分歧的,应当协商解决。通过协商不能解决的,依法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或者决定。

第二十三条 司法解释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二十四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执行司法解释和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情况实行监督。

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 篇6

使用管理规定

(2012年3月1日)

为规范我院办案工作区的使用管理,保障办案工作依

法、文明、规范、安全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人民检察院办案工作区设置和使用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结合办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办案工作区是侦查等部门在办理案件过程中,用于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询问证人、被害人或者其他涉案人员,接待有关知情人员,获取视听资料等的专门工作区域。

第二条 办案工作区由法警负责日常管理,检察技术人员负责对办案工作区相关设备定期检修和维护,办公室负责提供保障。使用办案工作区期间,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询问证人、被害人或者其他涉案人员,接待有关知情人员等由办案人员负责;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一般由检察技术人员负责;看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维护办案工作区秩序和办案工作区的安全警戒由法警负责。

第三条 办案部门需要使用办案工作区的,应当填写登记表,报经分管检察长或者部门负责人批准后,通知法警安排,同时通知检察技术人员调试录音录像设备。

第四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其他涉案人员进入办案工作区后,法警应当关闭办案工作区的对外通道,并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可能危害人身安全的物品,应当予以暂时扣押。

第五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入讯问室,证人、被害人或者其他涉案人员进入询问室后,办案人员应当及时了解其身体状况、观察其心理变化,并如实记录。对患有疾病、情绪不稳定的,要做好应急准备,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第六条 办案人员在讯问中,需要看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应当通知法警。警力不足的,办案部门应当安排专门人员看管。看管人员应当恪尽职守,不得离岗、脱岗,严防被看管人脱逃、自杀、自残、行凶、串供、毁灭证据等。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询问证人、被害人或者其他涉案人员时,安全防范工作由办案人员负责。法警应当在执勤室待命。

第七条 办案人员传唤、拘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严格遵守办案时限。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时限,不得以连续传唤、拘传的方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得在办案工作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监视居住。对犯罪嫌疑人决定拘留、逮捕后,必须及时移送看守所羁押,严禁将办案工作区作为羁押、留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其他涉案人员的场所。法警应当对办案人员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询问证人、被害人或者其他涉案人员实施监督,对办案人员

违法违规行为应当及时提醒或者制止,必要时可以向分管检察长报告。办案人员对法警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制止。纪检部门应当对办案工作区进行监督检查。对于违法违规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依法依纪追究相关领导和其他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八条 办案部门使用办案工作区,法警应当认真记录值班事项,交接班时应当详细介绍处理事项及注意的问题。

丹阳市云阳人民医院禁烟工作规定 篇7

禁烟工作规定

为巩固无烟医疗卫生单位成果,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江苏省爱国卫生条例》和丹阳市卫生局丹卫字【2014】29号文件“关于印发《卫生系统禁烟工作规定》的通知”等规定,结合本院实际,特制订云阳人民医院禁烟工作规定如下:

控烟考评制度

1、控烟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控烟工作考核,科室控烟小组负责本科室的控烟工作考核,实行院科二级考核。

2、院部与科室签定创建“无烟科室”协议。

3、院控烟巡查小组每日对医院各部门进行控烟情况检查,发现吸烟者及时劝阻,院控烟小组每周对医院各部门进行控烟情况督导,并记录和向院控烟领导小组反馈检查情况。

4、控烟领导小组对检查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和奖惩意见,报院办落实奖惩。

5、医院开展创建“无烟科室”活动,并设立最佳控烟奖,每年评选一次,奖励标准同其他单项奖。

6、检查中发现有违反控烟制度情况的,每发现一次,在每月考核中扣罚50元,以此类推。在半年中扣罚超过一次的,取消评选最佳控烟奖的资格。

控烟奖惩制度

为了创造良好得无烟环境,培养员工健康的行为与习惯,保障广大员工身心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1、认真学习和贯彻关于禁烟的规定,本院属于儿童医院,室内外全面禁烟,不设立室外吸烟区,医院内外所有场所,包括候诊区、治疗区、病房、检查室、手术室、实验室、示教室、医护办公室、值班室、会议室、行政后勤各部办,以及有天花板的大厅、走廊、楼梯、院子等公众场所全面禁烟,并设有醒目的禁烟标志。

2、医院室内外的任何场所均为无烟区,所有员工严禁吸烟,控烟巡查员和医院职工发现病人或病人家属吸烟,都有义务劝阻,医院所有场所不放置烟具,不相互敬烟。

3、任何员工不得在医院内的公共活动场所吸烟。医院内禁止乱丢烟蒂。抽查中如发现员工违反上述规定对本人处以伍佰元罚款,并纳入到科主任考核内容中,禁止吸烟场所发现烟头的,对烟头所在区域的科室负责人或该区域禁烟责任人处以五十元罚款。禁烟所得款项统一上缴卫生局工会,用于慈善捐赠或扶贫捐赠。

4、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禁烟工作成效,因监督管理不力,一年内禁烟工作没有取得明显成效的,对医院分管领导、科室负责人、联络员给予一千元罚款。

5、充分利用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健教处方、横幅、控烟手册、控烟展板、控烟知识讲座、医院内网等各种宣传工具宣传吸烟的危害。

6、开展“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鼓励和帮助吸烟者放弃香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人遵守禁烟制度,争创无烟工作环境。

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 篇8

一、标准文本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1998年7月8日)„„„„„„„„„„„„„„(1)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 规定

(2004年11月4日)„„„„„„„„„„„„„(22)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2004年11月15日)„„„„„„„„„„„„„(29)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人民法院执行设定抵押的房屋的规定

(2005年12月14日)„„„„„„„„„„„„„(36)

二、背景材料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就《关于人民法院民事 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答记者问(2004年11月15日)„„„„„„„„„„„„„(38)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就《关于人民法院民事 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答记者问

(2004年11月26日)„„„„„„„„„„„„„(49)

三、权威导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导读„„„„„„„„„„„„„„(6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

财产的规定》导读„„„„„„„„„„„„„„„„(7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设定抵押的房屋的

规定》导读„„„„„„„„„„„„„„„„„„„(91)

四、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节录)(1991年4月9日)„„„„„„„„„„„„„„(97)’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中央银行财产司法强制措施 豁免法

(2005年10月25日)„„„„„„„„„„„„„(127)最高人民法院

印发《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1 992年7月1 4日)„„„„„„„„„„„„„(128)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 问题的意见(节录)„„„„„„„„„„„„(129)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人民法院相互办理委托事项的规定(1 993年9月25日)„„„„„„„„„„„„„(155)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印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高级人民法院统一 管理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

(2000年1月14日)„„„„„„„„„„„„„(160)附:关于高级人民法院统一管理执行工作若干问题 的规定„„„„„„„„„„„„„„„„„„(160)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加强和改进委托执行工作的若干规定

(2000年3月8日)„„„„„„„„„„„„„„(1 63)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委托执行工作有关问题 的通知

(2000年5月12日)„„„„„„„„„„„„„(166)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

(2000年9月22日)„„„„„„„„„„„„„(168)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冻结单位银行存款六个月期限如何计算起止 时间的复函

(1995年1月16日)„„„„„„„„„„„„„(174)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下级法院能否对上级法院生效裁判作出中止 执行裁定的复函

(1995年3月8日)„„„„„„„„„„„„„„(175)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人民法院可以对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的存款 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的批复

(1995年8月10日)„„„„„„„„„„„„„(176)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对执行程序中的裁定的抗诉不予受理的批复

(1995年8月10日)„„„„„„„„„„„„„(177)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人民法院依法有权查询、冻结和扣划邮政储蓄

存款问题的批复

(1996年2月29日)„„„„„„„„„„„„„(178)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当事人因对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裁定不服而 申请再审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批复

(1996年6月26日)„„„„„„„„„„„„„(179)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复议仲裁决定书可否 作为执行依据问题的批复(1996年7月21日)„„„„„„„„„„„„„(180)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税务机关是否有义务协助人民法院直接划拨 退税款问题的批复

(1996年7月21日)„„„„„„„„„„„„„(181)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检察机关对先予执行的民事裁定提出抗诉人民 法院应当如何审理问题的批复

(1996年8月8日)„„„„„„„„„„„„„„(182)

东江 2014/2/14 0:55:28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

关于对冻结、扣划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在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的执法活动加强监督的通知

(1 996年8月13日)„„„„„„„„„„„„„(183)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法院冻结财产的户名与账号不符银行能否自行 解冻的请示的答复

(1 997年1月20日)„„„„„„„„„„„„„(185)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民事诉讼委托代理人在执行程序中的代理权限 问题的批复

(1997年1月23日)„„„„„„„„„„„„„(186)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不得以裁决书送达超过期限而裁定撤销仲裁 裁决的通知

(1997年4月6日)„„„„„„„„„„„„„„(187)最高人民法院

印发《关于人民法院扣押铁路运输货物若干问题 的规定》的通知 .

(1997年4月22日)„„„„„„„„„„„„„(188)

附:关于人民法院扣押铁路运输货物若干问题的规定„(188)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人民法院裁定撤销仲裁裁决或驳回当事人 申请后当事人能否上诉问题的批复

(1997年4月23日)„„„„„„„„„„„„„(190)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办公室

关于能否委托军事法院执行的复函

(1997年5月9日)„„„„„„„„„„„„„„(191)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产业工会、基层工会是否具备社团法人资格和 工会经费集中户可否冻结划拨问题的批复

(1997年5月16日)„„„„„„„„„„„„„(192)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对粮棉油政策性收购资金是否可以采取财产 保全措施问题的复函

(1997年8月14日)„„„„„„„„„„„„„(194)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冻结、划拨证券或期货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 机构、证券经营或期货经纪机构清算账户资金等 问题的通知

(1997年12月2日)„„„„„„„„„„„„„(195)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对被执行人存在银行的凭证式国库券可否采取 执行措施问题的批复

(1998年2月lO日)„„„„„„„„„„„„„(197)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如何理解《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 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1条第2款的批复

(1998年4月17日)„„„„„„„„„„„„„(198)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对案外人的财产能否进行保全问题的批复

(1998年5月19日)„„„„„„„„„„„„„(1 99)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 规定

(1998年5月22日)„„„„„„„„„„„„„(200)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认真贯彻执行《关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 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规定》的通知

(1 998年6月1 7日)„„„„„„„„„„„„„(203)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贯彻最高人民法院法发[1997]27号通知应 注意的几个问题的紧急通知

(1 998年7月22日)„„„„„„„„„„„„„(209)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人民法院发现本院作出的诉前保全裁定和在 执行程序中作出的裁定确有错误以及人民检察院 对人民法院作出的诉前保全裁定提出抗诉人民 法院应当如何处理的批复

(1998年7月30日)„„„„„„„„„„„„„(211)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收费及审查期限问题 的规定

(1998年11月14日)„„„„„„„„„„„„„(212)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诉前财产保全几个问题的批复

(1998年11月27日)„„„„„„„„„„„„„(214)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不得对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办公楼、运钞车、营业场所等进行查封的通知

(1999年3月4日)„„„„„„„„„„„„„„(215)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当事人持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调解书或者 有关机构出具或确认的调解协议书向人民法院 申请认可人民法院应否受理的批复

(1999年4月27日)„„„„„„„„„„„„„(217)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严禁冻结或划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 保障资金的通知

(1999年11月24日)„„„„„„„„„„„„„(218)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执行《封闭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外经贸 企业封闭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应注意的几个 问题的通知

(2000年1月10日)„„„„„„„„„„„„„(219j 最高人民法院

对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如何协助执行法院财产 保全裁定的函》的答复意见

(2000年1月28日)„„„„„„„„„„„„„(22l?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在审理和执行民事、经济纠纷案件时不得 查封、冻结和扣划社会保险基金的通知

(2000年2月18日)„„„„„„„„„„„„„(223)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如何处理人民检察院提出的暂缓执行建议问题 的批复

(2000年7月lO日)„„„„„„„„„„„„„(224)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

关于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执行 有关问题的联合通知

(2000年9月1日)„„„„„„„„„„„„„„(225)最高人民法院 中国人民银行

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金融机构协助执行 的通知

(2000年9月4日)„„„„„„„„„„„„„„(227)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对粮棉油政策性收购资金形成的粮棉油不宜 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和执行措施的通知

(2000年11月16日)„„„„„„„„„„„„„(230)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人民法院对注册商标权进行财产保全的解释

(2001年1月2日)„„„„„„„„„„„„„„(231)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执行旅行社质量保证金问题的通知

(2001年1月8日)„„„„„„„„„„„„„„(232)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 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规定

(2001年4月11日)„„„„„„„„„„„„„(233)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冻结、拍卖上市公司国有股和社会法人股若干 问题的规定

(2001年9月21日)„„„„„„„„„„„„„(235)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诉前停止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和保全证据 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2002年1月9日)„„„„„„„„„„„„„„(239)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纪律处分办法(试行)(2002年9月25日)„„„„„„„„„„„„„(243)最高人民法院

印发《关于正确适用暂缓执行措施若干问题的规定》 的通知

(2002年9月28日)„„„„„„„„„„„„„(247)

附:关于正确适用暂缓执行措施若干问题的规定„„„(247)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严禁随意止付信用证项下款项的通知

(2003年7月16日)„„„„„„„„„„„„„(250)最高人民法院 国土资源部建设部

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 部门协助执行若干问题的通知

(2004年2月10日)„„„„„„„„„„„„„(252)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采取民事强制措施不得逐级变更由行为人的 上级机构承担责任的通知

(2004年7月9日)„„„„„„„„„„„„„„(258)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冻结、扣划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有关问题的通知(2004年11月9日)„„„„„„„„„„„„„(260)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错误造成案外人损失应否 承担赔偿责任问题的解释

(2005年8月15日)„„„„„„„„„„„„„(263)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强制执行中不应将企业党组织的党费作为企业 财产予以冻结或划拨的通知

(2005年11月22日)„„„„„„„„„„„„„(264)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关于协助人民法院执行冻结或强制转让股权问题 的答复

(1999年5月27日)„„„„„„„„„„„„„(265)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关于协助人民法院执行冻结股权有关问题的答复

(2002年6月17日)„„„„„„„„„„„„„(267)财政部

关于上市公司国有股被人民法院冻结拍卖有关问题 的通知

(2001年11月2日)„„„„„„„„„„„„„(268)中国人民银行

关于发布《金融机构协助查询、冻结、扣划工作 管理规定》的通知

(2002年1月l 5日)„„„„„„„„„„„„„(271)

附:金融机构协助查询、冻结、扣划工作管理规定„„(271)

东江 2014/2/14 0:56:52 试论股权保全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作者: 申全民 发布时间: 2008-10-20 13:45: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年来,在司法实践中,对股权的保全和执行案件呈上升趋势且复杂化,严格把握和正确适用法律处理好对股权的保全和执行是法律赋予司法机关一项重要职权。反之,如处置不当,则会引起诸多新的问题。现行法律、规定对股权的保全和执行规定了一般性原则,但在司法实践的具体操作中发现存在若干问题,很有必要研究探讨并加以完善。

一、股权的概念

股权又称股东权,是指股东基于出资或认购股份的行为而在依法设定的公司中取得股东地位,因而在公司中享有的以财产受益权为核心并可依法参与公司事务的权利。按照股东行使权利的目的不同,可以将股东权利分为自益权和共益权,这也是公司法理论对股东权最基本的分类。自益权是指股东以从公司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权利或者股东以自己的利益为目的而行使的权利。自益权包括:股利分配请求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新股认购优先权、股份买取请求权、股份转换请求权、股份转让权、股票交付请求权、股东名义更换请求权和无记名股份向记名股份的转换请求权等。共益权是指,股东以参与公司的经营为目的的权利或者股东为自己利益的同时兼为公司利益而行使的权利,共益权包括;表决权、代表诉讼提起权、股东大会召集请求权和召集权、提案权、质询权、股东大会决议撤销诉权、股东大会决议无效确认诉权、会计文件查阅权、会计帐簿查阅权、董事会违法行为制止请求权、公司解散请求和公司重整请求权等等。前者主要是资产受益权,后者主要是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

二、股权的保全及执行的法律依据

虽然一直以来法学界对于股权能否作为保全和强制执行标的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论,但自1992年以后最高院发布了一系列的司法解释,确认了股权的可执行性,尤其是2006年1月1日实施的新公司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股权的可执行性。目前我国关于股权的保全及执行的相关规定为:

1、最高人民法院1992年9月7日公布并执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被执行人以其全部资产作股本与外方成立合资企业的应当如何执行问题的复函》。

2、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7月18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下称《执行规定》)第51条至第56 条的规定。

3、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9月3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冻结、拍卖上市公司国有股和社会法人股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冻结、拍卖规定》)。

4、最高人民法院2005年1月1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下称《拍卖、变卖规定》)。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下称新《公司法》)第73条、74条的规定。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有了上述一系列的关于股权的保全和执行的规定,但都比较原则,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亟需加以完善。1.股权保全裁定书及协助执行书的送达对象问题及建议。

《执行规定》第53条第二款规定“冻结投资权益或股权的,应当通知有关企业不得办理被冻结投资权益或股权的转移手续,不得向被执行人支付股息或红利。被冻结的投资权益或股权,被执行人不得自行转让。”《冻结、拍卖规定》第五条规定“人民法院裁定冻结或者解除冻结股权,除应当将法律文书送达负有协助执行义务的单位以外,还应当在作出冻结或者解除冻结裁定后7日内,将法律文书送达股权持有人或者所有权人并书面通知上市公司。”我们可以看出,股权保全的基本程序为,作出保全股权的裁定书,向被执行人送达;作出协助执行通知书,向股权所指向公司送达,要求其不得办理股权转让手续,并不得向被执行人支付股息红利。

在实践中易产生争议的是,应否向工商管理部门送达裁定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对同一股权如果甲法院仅向公司送达了裁定书,没有到工商管理部门送达法律文书,而乙法院向工商部门送达了裁定书和协助通知书,乙法院的保全措施能否对抗甲法院?关于这个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办公室(2001)执协字第16号《关于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股权执行案的复函》给出了答案,该复函指出:“我们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53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冻结被执行人在有限责任公司、其他法人企业投资权益或股权的,只要依法向相关有限责任公司、其他法人企业送达了冻结被执行人投资权益或股权的法律文书,即为合法有效。因此,本案中上海二中院、四川眉山中院实施的冻结重汽公司股权的措施是合法有效的。天津一中院、北京二中院关于既向联合公司送达冻结股权的法律文书,又到工商管理机关进行登记才发生法律效力的主张,并无法律规定,故不能否定上海二中院、四川眉山中院冻结股权的效力。”由此可见,最高法院2001年时的结论为:冻结有限责任公司股权以向股权所在公司送达相关法律文书为准,办理公司登记的工商机关不是法定条件。而在此之后,2006年1月1日施行的《公司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新公司法确立了不经工商登记机关登记的股东或者股权变更不能对抗第三人的制度。

笔者认为,在新《公司法》施行后,股权转让需要办理工商变更登记,人民法院冻结股权应当向工商机关送达协助执行通知书。此举可防止股权遭恶意转移登记;也可产生公示作用,告知潜在的股权交易者,股权已经被保全,股权交易存在风险,有利于保护潜在的股权交易第三人。2 .股权冻结公示制度的建议。

我国目前关于股权冻结的公示制度尚未建立。笔者认为作为被执行标的的股权是一种隐形权利,它不像财产、实物一样是有形的,财产所有人可实际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股权在实际运作中,股权的价值是一个变化的,股权的价值随着公司的生产经营及资产情况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其次股东通过运用权利来实现对企业财产的控制,股东容易通过操纵公司来妨害股权的保全和执行,采取诸如盈利不分红,转移公司财产,为公司财产设定抵押,突击偿还特定人债务等手段来降低被执行股权价值,打击潜在购买人意愿,以逃避执行。在实践中若因被执行人自身债务引起的纠纷的执行,申请执行人很难适用合同法关于撤销权的规定来撤销公司的恶意行为,也难以利用新公司法中禁止股东滥用公司法人地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规定保护,造成股权保全和执行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最终难以执行成功。

因此,笔者认为不仅应建立股权冻结公示制度,而且还应根据股权的上述特点赋予该公示制度相应的防止股东控制公司妨害股价保全和执行的作用,起到对公司及股东的震慑和对潜在交易第三人的提示风险的作用。在股权冻结经公示后,即不存在第三人善意取得的问题,故一旦发现有此行为,由债权人向法院起诉申请撤销,同时亦有利于防止出现公司股东恶意出售股权的行为发生。这样的股权冻结公示制度建立后,较好的平衡了各方的权利,对股权有较好的保全作用。3.股权冻结范围的问题及建议

从《执行规定》第51-55条的规定看,目前,法律、司法解释所规定的冻结股权的范围只包含了股权自益权中的分红权和股份转让权,对股权所包含的其他各项权能未作涉及。执行实践中的问题是,在人民法院依《执行规定》第51-55条的规定冻结被执行人所持股权的分红权、股份转让权后,公司、公司其他股东、被执行人通过行使共益权中的相关权能逃避执行。

因此,笔者建议,应对股权的冻结范围做出新的明确规定,将对股权的自益权和共益权中的各项权能的限制包含其中,被执行人所持股权各项权能的行使必须经人民法院或债权人审查,利害关系人对审查意见不服的可赋予其向上一级法院的复议的权利,为保障公司及其股东的利益,审查及复议的期限应当尽可能设置得短一些。

东江 2014/2/14 0:57:52 4.股权执行中的几类问题及建议

①工商登记与公司股东名册记载不一致的问题。

实践中,有时会出现公司工商档案中的股东登记与股东名册的登记不一致的情况,如股份转让后未及时办理工商变更登记等,或者虽然工商登记与股东名册登记一致但股权的真正所有人为第三人的情况,如股东为规避法律进行隐名投资。在这两种情况下,如何确定公司股东资格是股权强制执行程序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此无明确的规定,司法实践中各法院的做法也不同,有的法院以工商登记为准,认为隐名投资或股权转让协议仅在公司范围内有效,不能对抗第三人,有的法院以股东名册登记为准,认为股东名册是确认股东资格的依据,工商登记变更只是基于行政管理考虑,不影响股东资格的消灭与取得;还有的法院以实际出资或认购股权的事实为准,认为只有实际出资者才享有股东权,无论股东名册还是工商部门的变更登记都是公司的责任。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原因如下,首先,公司的工商登记对社会具有公示公信效力,善意第三人有权信赖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文件,即使该登记有瑕疵,第三人仍可认为是真实的,并要求所登记的股东承担责任,这是商法公示主义与外观主义的体现。其次,公司股东名册是公司的内部文件,只对内产生约束力,且股东名册作为公司的内部资料也很容易被伪造;再次,当事人之间的隐名投资协议或股权转让协议等虽然自签订之日起就发生法律效力,但根据合同相对性的原则,这些协议也只能约束签约的双方当事人,而不能对抗第三人。因此为了维护交易安全和社会稳定,充分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在股权强制执行中,对公司的股东资格进行确认时应以工商登记为依据。

②分期出资的股权执行问题

新《公司法》在公司资本制度上作出了较原公司法宽松的规定,即不要求在设立时一次全部缴清。新《公司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三万元。法律、行政法规对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有较高规定的,从其规定。”新《公司法》同时授予了公司章程对股东的出资额、出资方式和出资时间自行约定的权利。这势必导致大量的尚在出资期限内分期缴纳出资的股权。这类股权的出现,给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带来新的适用难题。解决此类股权的执行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公司章程如何看待的问题,强制执行和公司章程谁应该给对方让道的问题。笔者认为,公司章程的效力可以分为对内效力和对外效力两部分:对内具有确定股东及其权利义务、对抗股东间其他约定的效力;对外公司章程具有公示的效力,依照公示公信原则,公司章程是相对人据以判断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姓名或名称,以及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时间、出资方式等公司法规定的必要登记事项的依据。因此,公司章程对股东出资的约定因登记而具有公信力,并产生对外效力,强制执行应尊重章程的规定。在执行时,应该按其实缴资本占全部股东的实缴资本的比例确定持股比例,依此持股比例来评估股权价值,待执行完毕后,由股权承受人按照章程的规定承担分期出资的责任。

四、立法建议

莆田市人民政府会议组织工作规定 篇9

为进一步规范市人民政府会议的组织工作,提高行政效能,保证会议质量,根据《莆田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制定本规定。

一、会议的组织分工

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及市人民政府决定召开的全市性会议(含全市性电视电话会议)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组织;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市性会议(含全市性电视电话会议),由申请召开会议的市直部门或单位负责组织。

二、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

(一)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由市长、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和市人民政府组成部门的局长(主任)组成,由市长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 1.传达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工作部署以及市委的决议、决定和重要指示;

2.讨论决定市人民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3.部署市人民政府的重要工作;

4.讨论其他需要由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决定的重大事项。

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一般每半年召开一次,如遇重要情况可临时召开。根据需要,可安排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县区长、管委会主任和其他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列席会议;可以邀请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办公室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

(二)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的议题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根据市人民政府成员的提议,提出书面报告,经秘书长审核,报市长确定。

(三)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提请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讨论的议题,应提交会议送审文稿及有关说明,在会前30日送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四)送审文稿等会议文件须由分管副秘书长审核,送分管副市长原则同意并签注意见;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提请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审议。

(五)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议程、列席人员的方案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提出,与会议文件一并提请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确定后,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书面通知出席和列席会议的人员或单位;需在全体会议审议的会议文件,一般应在会前送市人民政府全体成员审阅。

(六)市人民政府成员因故不能与会的,须以书面形式通过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向会议主持人请假,准假后应指定其他负责人与会。列席人员应为单位负责人。

(七)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需要就有关事项作出决定的,应通过充分酝酿,广泛听取建议,集中正确意见,由会议主持人作出决定或会议总结。

(八)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会议记录,并根据会议主持人作出的决定或会议总结草拟会议纪要,经秘书长核稿,送市长签发。

(九)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讨论通过的事项和文件,需要报请市委审定或备案的,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依据会议纪要草拟公文并附会议有关文件,经秘书长签发后送市委办公室。特别重要的,由秘书长核稿,经市长签发后报送市委。

(十)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讨论通过的需要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的议案,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或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草拟议案文稿,经秘书长或分管副秘书长核稿,由分管副市长审核,送市长签发,以市长名义报送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十一)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讨论通过的市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草拟公文,经秘书长或分管副秘书长核稿,报分管副市长审核,由市长以《莆田市人民政府令》形式签署公布,并依法报送省人民政府和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三、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

(一)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由市长、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组成,由市长或市长委托常务副市长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 1.讨论决定市人民政府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要文件、重要会议精神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市委、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的措施和意见;

2.讨论决定市人民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事项;

3.讨论规范性文件草案,审议市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

4.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研究对策措施;

5.讨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投资建设有关事项;

6.讨论决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请示市人民政府的重要事项;

7.讨论需要提交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研究和其它需要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决定的重要事项。

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二次,如有需要可临时召开。安排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和市政府组成部门列席会议。根据需要,可安排有关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及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二)需要提请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应由主办部门做好充分准备。有关内容经认真协调仍有较大分歧的,可由分管副市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再作协调并提出意见。原则上存在较大分歧意见的议题不提交常务会议审议。提交会议讨论的文件须按照工作分工,由秘书长、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审核,送分管副市长审核并签注同意提交常务会议讨论的意见。

(三)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的议题,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汇集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成员的书面提议,并附议题有关文字材料,经秘书长提出安排意见,报市长决定。

(四)对已确定安排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的议题,有关部门应提交送审文稿、起草说明或工作汇报及意见等会议文件,一般在会前3日送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五)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议程、列席人员的方案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提出,经秘书长核定,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书面或电话通知出席和列席会议的人员或单位。

(六)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组成人员因故不能与会的,须在会前向会议主持人请假。会议列席人员应是各单位主要负责人,除主要汇报单位外不带助手。会议列席人员除经批准到省外出差或参加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主要领导相关活动外,一般不得缺席常务会议。会议列席人员因故不能与会确需请假的,应提前以书面形式报会议主持人批准,获准后还应授权本单位其他负责人与会;凡会议内容有明确通知的,须带明确意见到会。

(七)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组成人员应认真听取有关方面情况、意见和建议,在会议上发表意见。经过充分讨论,由会议主持人作出有关决定或会议总结。受市长委托主持的会议,会议主持人会后向市长报告会议情况。

(八)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记录;并根据会议主持人作出的有关决定或会议总结草拟会议纪要,经秘书长核稿,由市长签发。受市长委托召开的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其会议纪要由秘书长核稿后,经会议主持人审核,送市长签发。

(九)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事项和文件,需要报请市委审定或备案的,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依据会议纪要草拟公文并附会议有关文件,经秘书长签发后送市委办公室。特别重要的,由秘书长核稿,经市长签发后报送市委。

(十)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需要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的议案,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或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草拟议案文稿,经分管副秘书长核稿,由分管副市长审核,送市长签发,以市长名义报送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十一)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市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经秘书长或分管副秘书长核稿,由分管副市长审核,送市长以《莆田市人民政府令》形式签署公布,并按规定报省人民政府和市人大常委会备案。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也应按照规定程序报送备案。

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的其他文件,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草拟公文,按工作分工,经秘书长、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核稿,送市长或分管副市长签发;报送省政府的文件,经分管副市长审核后,送市长签发。

四、市长办公会议

(一)市长办公会议由市长或市长委托常务副市长召开,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参加。根据需要,可安排有关部门或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市长办公会议一般每周召开一次,如遇特殊情况可临时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

1.研究确定市人民政府日常工作中事关全局、需要统筹安排的重要工作以及市长、副市长分管范围内涉及较多部门、工作交叉的问题;

2.讨论决定向上级机关的重要请示、报告事项;

3.市长、副市长通报工作情况;

4.传达和研究贯彻国务院有关部门召开的全国性会议和省政府有关部门召开的全省性工作会议精神;

5.研究市人民政府召开的全市性重要会议的准备事项;

6.研究提交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委常委会讨论的事项;

7.研究决定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 8.其他如涉及追加财政预算、重大项目立项等须经市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

(二)需要提请市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主办部门应做好准备工作。有关内容经认真协调仍有较大分歧的,可由分管副市长或秘书长、副秘书长再作协调并提出意见。提交会议讨论的文件须按照工作分工,由秘书长、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审核,送分管副市长审阅并签注同意提交市长办公会议的意见。

(三)市长办公会议的议题,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汇集市长办公会议成员的书面提议,并附议题有关材料,经秘书长提出安排意见,报市长决定。

(四)对己确定安排市长办公会议讨论的议题,有关部门或单位应提交送审文稿、起草说明或工作汇报及意见等会议文件,一般在会前3日送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五)市长办公会议议程和列席人员的方案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提出,经秘书长核定,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书面或电话通知出席和列席会议的人员或单位。

(六)市长办公会议出席和列席人员因故不能与会的,必须提前以书面形式向会议主持人请假,获准后还应授权本单位其他负责人与会;凡会议内容有明确通知的,须带明确意见到会。有关单位特别是主要汇报单位,应由主要负责人或按会议通知要求派员列席会议,除主要汇报单位外不带助手。

(七)市长办公会议出席人员应认真听取有关方面情况、意见和建议,积极发表意见。经过充分讨论,由会议主持人作出有关决定或会议总结。受市长委托召开的会议,会议主持人会后向市长报告会议情况。

(八)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市长办公会议记录,并根据会议主持人作出的有关决定或会议总结草拟会议纪要,经秘书长核稿,由市长签发。受市长委托召开的会议,其会议纪要由秘书长核稿后,经会议主持人审核,送市长签发。

(九)市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的事项和文件,需要报请市委审定或备案的,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依据会议纪要草拟公文并附会议有关文件,经秘书长签发后送市委办公室。特别重要的,经秘书长核稿,由市长签发后报送市委。

(十)市长办公会议决定的事项或通过的文件,需要市人民政府发文的,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草拟公文,按照工作分工,经秘书长、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审核,送市长或分管副市长签发。报送省政府的文件,经分管副市长审核后,送市长签发。

五、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

(一)市长、副市长按工作分工或受市长委托召开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协调处理市人民政府工作中的专项问题。需要时,可委托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秘书长、副秘书长或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协调处理专项问题。会议主要任务是:

1.研究处理属于市长、副市长分管职责范围、需要统筹协调的业务事项;

2.研究处理属于市人民政府既定工作安排、需要组织实施的业务事项;

3.研究处理全市性重要活动的协调实施事项;

4.研究处理具体问题的协调实施事项; 5.研究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意见;

6.研究处理上级领导或市委、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对涉及面较广的具体问题所作批示的贯彻落实意见;

7.研究处理市人民政府日常工作中的其他具体业务事项。

(二)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议题、出席人员等会议方案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有关科室提出,按工作分工由秘书长、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审核,由会议主持人确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科室,以书面或电话通知出席会议的人员或单位。

需要通知下级政府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的,应报分管副市长审批;需要通知下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的,应报市长审批。

(三)与议题有关的单位应派有关负责人或按会议通知要求派员出席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有关人员因故不能与会的,会前应向会议主持人请假,并授权本单位其他负责人出席,凡会议内容有明确通知的,须带明确意见到会。

(四)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要贯彻市政府工作总体思路和整体部署,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经过充分讨论,由会议主持人在职责范围内提出协调或处理问题的方案或意见。

(五)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科室负责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记录;并根据会议主持人提出的方案或意见草拟会议纪要,送主持会议的市长或副市长签发;专题会议讨论的事项需提交市人民政府进一步研究的,不发专题会议纪要;受市长、副市长委托召开的会议,形成的协调意见应以书面形式报告委托人,由委托人决定是否发会议纪要。

(六)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议定事项需要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发文的,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科室草拟公文,按工作分工经秘书长、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核稿,送市长或分管副市长签发。凡内容涉及几位副市长分管工作范围的,签发前须经有关副市长审核会签。报送省政府的文件,经分管副市长审核后,送市长签发。

六、市人民政府决定召开或要求下级政府负责人出席的全市性会议(含全市性电视电话会议,下同)

(一)市人民政府决定召开的全市性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市委的重要文件或会议精神;部署市政府全局性工作或市政府某一方面的重要工作。

会议方案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提出,由秘书长审核,经市长同意,提交市长办公会议决定。

市人民政府决定召开的全市性会议,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文通知出席会议的单位和人员,文中应明确:“市人民政府决定,召开XXX会议”。

(二)由市直部门或单位提出,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市性会议,主要任务是:部署涉及各部门的综合性工作或需要市政府各部门、下级政府共同完成的重要专业性工作。

会议方案由市直部门或单位提出,由秘书长或分管副秘书长审核,经分管副市长同意,提交市长办公会议决定。

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市性会议,由提出申请的市直部门或单位发文通知出席会议的单位和人员,文中应明确:“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召开XXX会议”;有关部门、单位或下级政府应按会议通知的要求派员出席会议。

(三)市人民政府决定召开的或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市性电视电话会议,属于紧接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或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召开的全国或全省性电视电话会议之后,就同一议题结合本市实际加以贯彻部署的,由市长或分管副市长审批。但应控制会议时间,一般不扩大参加会议层次和人员。

(四)除市人民政府决定或己经市长办公会议批准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召开的会议外,凡确需下级政府副职出席会议的,应经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审核,报分管副市长审批;凡需下级政府正职出席会议的,应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呈分管副市长审核,报市长审批。

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请下级政府领导出席的全市性会议,由提出申请的市直部门或单位发文通知出席会议的单位和人员。文中应注明:“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召开XXX会议”。有关部门、单位或下级政府应按会议通知的要求派员出席会议。

七、其他事项

(一)对提交市人民政府会议讨论的事项,各有关部门应事先做好调查研究和协调工作。凡涉及计划、投资、财政、税收、物价、机构、编制等问题,以及政府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草案的,各主办部门在会前要与有关部门充分协商,加强沟通,吸收合理的意见,主动加以整合。经过协商,意见仍不一致时,主办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都应在会议上如实反映不同意见并提出建议。

(二)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在会后需正式形成文件的,必要时报经秘书长同意后可由办公室指定专人录音。其录音资料由办公室文电科专人妥善保管,不得复制,保存1个月后由文电科主要负责人监督销毁。会议的记录要点经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电科负责人审阅后与会议资料一并存档。

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的记录要点经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科室负责人审阅后与会议资料一并存档。

(三)参加会议的人员应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会议讨论的内容,凡未作出决定的,不传达、不扩散;已作出决定的,在对外公布前或不需公布的情况下,均应按工作需要的原则控制传达范围。会议讨论的过程,不传达、不扩散。需要在会后收回的保密文件、资料和其他内部讨论稿,由会议的承办科室负责编号发出,及时收回。

(四)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通过的文件,需要公布、下发或上报的,应在文件标题下注明:“XXXX年X月X日莆田市人民政府第X次全体会议通过”。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的文件,需要公布、下发或上报的,应在文件标题下注明:“XXXX年X月X日莆田市人民政府第X次常务会议通过”。

(五)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和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的议定事项中要求有关部门或单位办理的,市长和各分管副市长以及秘书长和各分管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要按照工作分工,认真贯彻执行和督促检查。市人民政府督查室、各有关科室应协助市人民政府领导、办公室领导主动跟踪督查,将督查情况及时向领导报告,对存在的问题要提出对策建议。

上一篇:沪教版一年级上采蘑菇下一篇:C课堂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