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硕士论文题目(共8篇)
义史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西方史学史学科在中国的历史进程述要1 吕振羽晚年咏史诗中的民族思想与史学史理论25 欢迎订阅全国中文(历史类)核心期刊《史学史研究》2 步履蹒跚:1949——1982年中国大陆的西方史学史26 二十世纪美国的中国史学史研究研究27 扩大史学史的研究范围 让世界了解中国史学3近三十年来唐律研究成果的法制史学史考察——以28 对“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关系的探析中国内地的部分专著为考评对象29 世纪之初的中国史学史研究4 欢迎订阅全国中文(历史类)核心期刊《史学史研究》30 《史学史研究》2009年总目录 史学史论文题目和史学史硕士论文题目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一个新思考——与海外中国学研究关系之若干问题的讨论6 试析美国华裔学者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及其影响7 孚雷反对索布尔——试论法国大革命史学史上的一
段论争 8 试论明清《续文献通考》的史学史意义9 读书得间 学贵专精——彭忠德先生《秦前史学史研究》评析10 “人类第一部《中国史学史》”——读内藤湖南《中国史学史》有感11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新思考——与海外中国学研究关系的讨论12 金毓黻《中国史学史》初版时间及定名原因考 13 《史学史研究》2010年总目录14 新闻史学史视野中的邵飘萍研究15 再析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撰写中的影响因素 16 内藤湖南的《中国史学史》17 《中国史学史》研究性教学初探史学史论文题目和史学史硕士论文题目18 当代西方新史学与“史料之革命”——兼论中国新史学史料体系的重构19 欢迎订阅全国中文(历史类)核心期刊《史学史研究》 20近十年宋代史学史研究特色综述21 “广告史”研究在中国——基于史学史视角的一种反思22 从近代西方史学著作的史料运用看近代西方史学的发展——读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有感23 创制体式位本民族——论范文澜在中国马克思主
欢迎订阅全国中文(历史类)核心期刊《史学史研究》32 莉拉·斯捷潘诺夫娜·列昂诺娃教授谈20世纪俄罗斯史学史
调查问卷共发放了600份, 其中收到有效问卷568份。568名中男生261人, 占总46%, 女生307人, 占总人数的54%;独生子女175人, 占30.8%, 非独生子女393人, 占54%;研一244人, 研二188人, 研三136人, 所占比例分别为43%、33.1%、23.9%;已婚者有36人, 占6.3%;单亲家庭有28人, 占4.9%;直系亲属中有过自杀或自杀未遂事件的有23人, 占总人数的4.0%。
这些研究生, 大部分来自地级市和农村, 其中, 来自地级市的有111人, 占总人数的34.7%, 来自农村的有194人, 所占比例为34.2%。568名中多半学生为理学、工学和管理学三个专业方向, 他们所占比例分别为22.9%、33.1%和20.2%。
2 自杀意念的整体情况
以自杀意念量表的得分为零作为有无自杀意念的标准, 在校硕士生的自杀意念整体情况见表1。表1中的结果显示, 最近一周内有自杀意念的硕士生占11.8%, 最消沉最抑郁时有自杀意念的硕士生占45.1%。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是精神健康的理想标准, 自我实现的人能最终发现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独特见解, 发现只属于自己的圆满的生活方式。研究生如此普遍且高的自杀意念发生率就是因为现在的研究生具有较高期望值, 而现实环境与其有较大的差距, 所以心理上很容易产生落差, 严重时就产生厌世情绪、自杀意念。
3 自杀意念、应对方式和人格特质的相关
将自杀意念两个分量表、应对方式两个分量表和人格特质四个分量表原始分转化成0到100的分值, 并对这八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 最近一周和最消沉最抑郁时候的自杀意念同积极应对、内外向性成负性相关, 与消极应对、精神质和神经质成正相关, 其中与神经质的相关比较显著, 另外, 最消沉最抑郁时候的自杀意念同最近一周的自杀意念存在正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消极应对方式、内外向性成正相关, 而且在内外向上, 两者的相关比较明显, 与精神质和神经质成负相关, 消极应对则显示出相反的结果。
结果显示良好的应对方式可减轻因压力造成的心理反应。因为积极的应对方式在对付内外环境要求或情绪困扰时, 可以及时调节自身情感或躯体反应, 达到心理的平衡和内外部的协调, 不使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继续恶化、加剧。
有精神质和神经质个性特征的个体比较容易形成自杀意念。因为他们常常采用不成熟防御方式、消极应对或过激的应对方式, 总感觉没有人同情、支持自己。在这样的人格基础上, 即使心理健康, 也很容易经受不住巨大的压力而产生自杀意念 (高宏生2003、2005) 。
性格外向的研究生在使用自身条件解决内部和外部困难和压力的同时, 更容易寻求并接受外界的帮助。这种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有助于他们改变不良的环境, 缓解紧张的心理, 不易形成情绪的困扰和躯体的不良反应, 从而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4 自杀意念、应对方式和人格特质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相关
将自杀意念、应对方式和人格特质量表原始得分转换成百分制, 形成连续变量, 检验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相关。
4. 1 与性别、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的T检验
以人口统计学二分变量, 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婚姻状况、是否单亲家庭和直系亲属中有无自杀者因子为影响因素进行T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3。
在应对方式上, 女生的消极的应对得分高于男生, 与苑世芬 (2007) 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相同。与男生相比, 女生一般更容易使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来缓解压力, 这与女大学生的性别心理和其所面临的特殊压力密切相关。
在个性特征上, 本研究显示男女生也存在差异, 男生在精神质和内外向量表上得分高于女生, 在神经质上低于女生。这可能是因为个性与应对方式存在密切相关, 男女生在个性上的区别与其应对方式的不同存在相关。
非独生子女在积极因对方式分量表上的得分高于独生子女。这说明家庭中有多个子女, 对培养子女积极应对内外部压力, 保持良好心理环境有帮助。家庭结构的改变如父母离异或一方过世, 导致教养方式的不健全, 使孩子缺少安全感, 间接性地导致子女的产生情绪问题, 再若不能正确引导和疏通, 就会产生自杀意念。
4. 2 与年级与最近一个月的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
将自杀意念、人格特质和应对方式同人口统计学的连续变量如目前的教育程度 (年级) 、最近一个月的经济状况、学习状况、和同学关系及身体健康状况进行Spearman非参数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4。
*P<0.05, * * P<0.01
人口学统计学的连续变量中最近一个月的学习、经济、身体健康状况和和同学的关系同最消沉最抑郁时的自杀意念呈显著的负相关 (p<.001) 。罗京滨 (2004) 就曾指出, 学习和人际关系上的压力是影响大学生的主要事件。其他国内外研究结果也提示躯体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是自杀的危险因素, 和本次研究结果一致。这说明身体的不良状态会导致心理健康的危机, 严重时候就很可能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而且随着年龄增长, 躯体疾病对自杀行为的影响逐渐增大。
经济窘迫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可能和硕士生的社会地位有关, 硕士生一般年龄相对比较大, 生活和学习的经济来源大多不能完全独立, 但此时对家庭、社会和自身的责任已体现, 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导致硕士生压力比较大, 严重情况下就会产生厌世情绪, 产生自杀意念。
应对方式和最近一个月的经济状况、学习经济状况、学习情况、和同学关系及身体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同自杀意念是相互对应的, 即积极的应对方式与其呈正相关 (p<.001) , 消极应对方式则呈负相关 (p<.005) , 这与前面讨论的自杀意念同应对方式的关系相一致。根据研究结果, 应对方式同被试当前的受教育程度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只是相关性比较弱。也就是说研一、研二和研三的学生在应对方式上的差异并不明显, 这可能与年级变量的时间差比较小, 而在年龄上的差距有可能比较大有关, 也可能与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在年级上的分布不均匀有关。
5 结论
根据以上的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研究生最近一周的自杀意念 (11.8%) 低于最消沉最抑郁时候的自杀意念 (45.1%) , 最消沉最抑郁时候的自杀意念水平整体比较高。
(2) 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精神质、神经质和内外向与最近一周和最消沉最抑郁时候的自杀意念都存在相关, 其中神经质与其的相关尤其显著。
(3) 自杀意念存在一定的性别、是否单亲家庭和最近一个月的经济状况、学习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和同学关系的特征。
摘要:探讨作为具有较高智力、文化和自尊心的研究生的自杀意念是心理学工作者面前比较严峻、紧迫的研究课题。研究结果发现, 高校研究生整体自杀意念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研究生自杀意念的阳性率存在性别、是否单亲家庭及最近一个月的生活质量上的差异;自杀意念同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 (p<0.01) , 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 (p<0.01) ;自杀意念同人格特质具有密切的相关, 神经质和精神质与其成显著的正相关 (p<0.01) , 与内外向成负相关。
关键词:自杀意念,应对方式,人格特质
参考文献
[1] (法) 埃米尔·迪尔凯姆.冯韵文译.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2]胡泽卿.自杀的概念与分类[J].华西医学, 1995.
[3]Kessler RC, Borges G, Walters EE.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lifeti me suicide attemptsin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99;56:617-625.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43-02
一、引言
当前汉语国际推广大背景下,由教师、教材、教法所构成的“三教”问题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其中又尤以教师问题为最。为解决合格的汉语师资短缺的问题,国家加大了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力度,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下文简称“汉教硕士”),培养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们培养出来的汉教硕士是否合格,其教学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汉教硕士的教学能力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这些问题都有待探讨。此处结合实践谈谈我们的看法,以期求教于方家。
二、汉教硕士教学能力培养的重点是什么
在教育学领域,教学能力是一个宏观概念,对其构成,各家有各种论述。在这些论述中,申继亮、王凯荣(2000)的观点最能给汉教硕士的培养带来启发。他们认为,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所涉及的教学能力可以归结为三种: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我们认为,培养汉教硕士的教学能力,就是要培养他们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汉教硕士要成为合格的汉语教师,需要认识并掌握教学所需的知识、原则和方法,即知道“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还需要将所掌握的知识、原则和方法转变为实践,即学会“怎么教”。让汉教硕士知道“是什么”属于教学认知能力培养的范畴,让他们学会“怎么教”属于教学操作能力培养的范畴。相比之下,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但它更有待于汉教硕士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自我发展。汉教硕士在读期间的教学能力培养,重点是其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两大方面。
三、汉教硕士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的具体体现
我们认为,汉教硕士的教学认知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各方面。第一,分析理解教学大纲的能力。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包括词汇大纲、汉字大纲、语法大纲、功能大綱、情景大纲、通用课程大纲等。汉教硕士有必要阅读这些大纲,领会大纲规定的语言知识点及学习者所应具备的听、说、读、写等技能的分级要求。第二,了解分析教学环境的能力。当前,汉语教学面临着从之前的吸引外国人到中国来学汉语转变为走出国门去推广汉语这种工作重心的转变。这一转变意味着汉语教学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汉教硕士要能区别对待在国内教汉语和在国外教汉语之间的不同。第三,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目前,汉语教材的种类比较多,不同的教材反映了编写者不同的编写意图,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思路。任课教师需要很好地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更需要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这种加工教材的能力的高低将决定其授课质量的高低。第四,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的是设计者对教材、学生、教学法等方面的综合认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要在细致分析教学内容、学习者起点、学习者自然特征等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教学步骤、教学行为、教学媒体等。教学操作能力是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实施的能力。汉语教师的课堂操作主要是以言行事,教学操作能力可以藉由教师的课堂语言表现得以窥见。参考杨惠元(2007)的论述,我们将教师的课堂语言分为解释性语言、示范性语言、指令性语言、反馈性语言等四类。解释性语言要求精准到位,示范性语言要求正确规范,指令性语言要求通俗易懂,反馈性语言则要求及时中肯。对上述各类语言的共同要求是简洁明了。唯有简洁明了,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课堂上的主角——学生来练习说话。培养汉教硕士的教学操作能力,其课堂语言表现是最值得抓住的点,据此可以引导他们认识、提升教学操作能力。
四、如何培养汉教硕士的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
我们认为,利用“课堂教学设计——说课——微格教学”三步走的模式,可以将汉教硕士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的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很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都在其中。汉教硕士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重点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两大问题。“教什么”要从语言学的角度细致挖掘所要教授的语言点的用法。“怎么教”则应设计出具体的操作办法。下面以“认识”一词的教学为例,结合两位汉教硕士的设想谈谈我们的看法。学生甲的想法是:第一步,用英语解释“认识”;第二步,利用投影呈现两个例句,先由老师领读,然后叫个别学生朗读。学生乙的设计是:第一步,师生问答(老师问:来这儿学汉语以前,你们见过面吗?你知道他的名字吗?学生答:我们没见面,我不知道他的名字。老师对全班说:来这儿以前,他们两个人不认识。老师再问:现在你们两个人认识吗?学生答:现在我们认识);第二步,呈现三个例句(我认识迈克|你们都认识我|我认识到我的中文不太好)。学生甲的教法可概括为“解释——举例——朗读”模式,他没在设计中给出例句,看不出他要教“认识”的什么用法。学生乙设计了师生问答,并给出了例句,从例句大致可看出他想到的“教什么”的问题。但是,学生乙并没有提及如何处理这三个例句,我们不清楚他将“怎么教”。以上两份设想,或者看不出“教什么”,或者看不出“怎么教”,都不能让人满意。我们认为,“认识”一词“教什么”,需要先列出它的常见用法,然后确定哪些用法最适宜教给某水平阶段的学生。请看:①我认识玛丽/这个字。②这个人/字我认识。③你俩认识吗?④你认(识)不认识麦克?
①是典型的SVO句式,“认识”后接宾语,宾语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②中,“认识”的受事(即“这个人”或“这个字”)出现在句首,句子是一个主谓谓语句。③中,“认识”不带宾语,表复数意义的“你俩”充当“认识”的主语。④则含有“认(识)不认识”这一说法,涉及正反问。在设计例子、操练“认识”的用法时,以上考量基于语言视角,教师需要注重。确认了“教什么”之后,接下来需思考“怎样教”的问题,要设计具体的操练方法。设计操练的一条核心原则应是尽量调动学生的思维,想办法让学生开口说话。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问答,或者教师引介情景,学生根据引介说话。还是以“认识”为例,教师可板书一汉字,然后提问学生“这个字你认识吗?”,学生回答“这个字我认识”或“这个字我不认识”,此时他们便已在开口使用“认识”一词了。说课是促进汉教硕士改进其课堂教学设计的好办法。将说课引入汉教硕士教学能力的培养中,有三个好处:一是将个人的教学设计置于集体的监督之下,会促使设计者思考实践和理论之间的联系。二是能帮助说课者发现问题以便调整或改进。三是集体参与,共同思考,共同进步。说课时,汉教硕士要在众人面前重点说清楚“教什么”和“怎么教”。对于“怎么教”,听者可紧扣“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精讲多练”的原则来评议说者的设计。
说课之后,汉教硕士修改和完善其教学设计,接下来进行微格教学。微格教学的时间以10分钟左右为宜。微格教学要有录像,以供指导教师一对一地帮助汉教硕士分析其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还可供集体观摩讨论,或作为教学案例保存下来。组织微格教学时,指导教师要重点把握好两点:第一,每次微格教学要设定明确的训练目标,比如训练讲解、提问、反馈等教学行为,或者训练语音、词语、语法点等语言要素怎么教;第二,微格教学者的课堂语言应成为关注重点,指导教师可以要求讲课者将其教学过程转写成文本并仔细研读,引导他们发现授课时在语言表现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思考如何改进。
参考文献:
[1]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3]杨惠元.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黄露阳,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二语习得。
学位论文参考题目 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功能研究——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 2.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策略探究 3.陈述性地理知识的教学模式选择与教学策略 4.程序性地理知识的教学模式选择与教学策略 5.新课改下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研究 6.新课程高中(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
7.高中(初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研究 8.高中(初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实施能力研究 9.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10.人教版高中旅游地理活动教学设计研究
11.有意义学习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 12.高中自然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13.高中人文地理教学“问题研究”活动教学策略研究 14.高中人文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15.中学地理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研究 16.高中区域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17.高中区域地理教科书中案例教学研究——以人教版必修3为例 18.中学地理问题情境创设研究
19.高中地理四个版本教材资源整合研究 20.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价值研究 21.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22.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23.基于Google Earth的中学生地理空间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24.基于地理空间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
25.中学生地理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研究 26.初中生地理学习动机策略研究 27.高中生地理学习动机策略研究
28.农村初中生地理学习动机策略研究
29.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研究——以人教版选修6环境保护为例 30.高中地理教学中海洋意识教育的研究——以人教版选修2海洋地理为例 31.高中地理教学中灾害防治教育的研究——以人教版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为例
32.初中地理主体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3.新手地理教师PCK知识发展机制研究 34.中学地理新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35.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
36.中学地理教学师生互动行为研究 37.中学地理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研究 38.中学地理课堂提问行为研究
39.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地理课程的比较研究 40.中美高中自然地理教材作业系统功能比较研究
2、英文合同汉译中规范性的实现策略
3、以目标语读者为导向的广告翻译策略研究
4、盐城旅游文本中特色词汇的翻译问题
5、从接受美学视角探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翻译
6、法律文献中专业术语英译的探讨
7、扬州旅游文本里文化因素的翻译
8、网络辅助下英语缩略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9、有道词典在翻译中的应用
10、英语散文120篇汉译项目报告
11、徐州景点导游词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12、徐州特产食品说明书汉英翻译研究
13、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探究报刊时政新闻的汉译
14、英语长句的英译汉翻译策略实证研究---以<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教学>为例
15、《物华名胜》中复合式翻译方法的运用
16、《苏斯儿童绘本汉译过程中儿童语言的处理》
17、目的论指导下企业介绍的英译研究
18、新闻发布会口译项目报告
19、目的论视角下看中国高校宣传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20、《杨澜访谈录》同声传译项目报告
21、VOA经济报道口译过程中顺句驱动法运用的实践报告
22、预测在英语财经新闻口译活动中运用的实践报告
23、中国饮食文化词的口译技巧—《舌尖上的中国》口译实践报告
24、影响英汉交替传译中笔记有效信息筛选障碍的项目报告——以VOA时事新闻口译实践为例
25、视译停顿形成因素及解决方法报告
26、外事口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把握
27、学生译员汉英交传训练中停顿现象研究
28、商务合同英汉互译技巧
29、英文品牌汉译
30、知识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31、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英汉互译的消极影响
32、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及其翻译
33、<<红楼梦>>金陵判词两种译文的比较及评析
34、从红楼梦诗词翻译看翻译中的文化补偿
35、关于李后主“虞美人”的3种英译本的鉴赏
36、跨文化交际与商标翻译
37、中式菜肴的命名与翻译
38、浅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39、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2、多功能体育馆音质控制计算机仿真实例对比研究
3、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游戏化学习软件的设计研究
4、基于图像的计算机物体识别研究
5、中职计算机生态课堂高效教学策略的实践性研究
6、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胶囊缺陷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7、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与方法研究
8、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表面缺陷检测及应用
9、擦窗机伸缩臂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研究
10、基于乳腺癌计算机辅助诊断的病理图像分析
11、面向创新创业的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2、中职学校计算机类课程作业提交与评价系统研究
13、基于物联网的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与开发
14、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皮革测配色研究
15、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杂草种子鉴别
16、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花卉分级系统研究
17、计算机辅助景观表现研究
18、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水面智能监控研究
19、计算机辅助飞机铆钉连接优化设计
20、非相似平台管理计算机的余度管理技术研究
21、基于图像形状特征量的计算机辅助肝硬化检测研究
22、乳腺肿瘤超声剪切波弹性图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
23、面向老龄用户的计算机界面交互模式研究
24、培养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措施研究
25、基于动态部分可重构FPGA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平台设计
26、三值光学计算机解码器中并行感光阵列的设计
27、基于中国虹计算机的文件管理系统设计与研究
28、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29、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油菜生长过程自动识别研究
30、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火焰三维重建算法的研究
31、企业内网计算机终端软件补丁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32、治安监控中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异常行为检测技术研究
33、集成无线体域网穿戴式计算机设计
34、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疲劳驾驶检测技术研究
35、基于MRI的肝脏病变计算机辅助诊断
36、基于模糊认知图的计算机在线证据智能分析技术研究
37、基于录像分析的高职计算机微课设计的案例研究
38、动态可重构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39、计算机视觉中可变特征目标检测的研究与应用
40、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单体猪喘气行为视频特征表达方法研究
41、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指针式电表校验的关键技术研究
42、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车牌识别系统的算法研究
43、乐山计算机学校学生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44、基于计算机视觉微测量技术研究
45、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枸杞分级方法研究
46、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外膜厚度测量方法的研究
47、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车道偏离预警算法研究
48、节能监管计算机联网多参数计量控制系统
49、点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计算机辅助编制系统研发
50、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51、肠癌计算机辅助识别算法的研究
52、计算机联锁安全关键软件可靠性设计
53、计算机视觉在织物疵点自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54、数字水印技术在计算机辅助评卷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55、某信息技术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6、计算机集群节点的状态测量与节能优化的研究
57、免疫系统的计算机模型研究
58、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研究与应用
59、基于脑电的计算机辅助自动睡眠评分系统
60、计算机辅助水墨画分类系统设计与实现
61、浙江中医药大学计算机房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62、基于Web的高校计算机机房作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3、江西省电力公司计算机设备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64、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的研究
65、计算机视觉式刀具测量仪的研究
66、计算机基础课的过程性测评系统设计
67、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鱼类三维行为监测研究及应用
68、基于小波变换和分形维数的计算机生成图像鉴别算法
69、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石油桶桶口识别技术
一、核心概念与研究对象
在美国,国际关系学科范畴下的硕士项目有很多种类,包括全球事务硕士(Master of Arts Pro gram in Global Affairs,M.A)、公共政策硕士(Master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Policy,M.I.P.P),外交服务科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 in Foreign Service,M.S.F.S)国际事务硕士(Master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M.I.A),公共事务硕士(Master in Public Affairs,M.P.A),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Management,M.P.M)等。美国的国际关系专业的内涵范畴比较宽泛,细分为不同的硕士项目,几乎涵盖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各个领域。为了便于表述和分析,本文将美国高校国际关系专业范畴内的硕士项目类型归为一类,统称为国际关系专业。
在美国,国际组织Quacquarelli Symonds的“QS年度世界大学排名”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都对开设国际关系专业的高校每年进行排名。除此之外,国际关系学界公认比较权威的排名是由知名杂志《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在每年的下半年综合排出的全球“国际关系学”排名。本文综合三种排名情况,选取了包含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 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在内的10所美国高校,对其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进行调查分析。(参见表1)
注:由于各种排名口径与标准不尽相同,表1的排序是按照其国际关系专业所在学院成立时间的先后。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各高校官方网站资料整理。
二、美国10所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课程分析
与我国类似,美国高校国际关系专业的硕士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通常情况下,进校的第1学年是基础课程学习时间,从第2学年开始,学生根据所申请的硕士项目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学习。
(一)基础课程
本文选取的美国10所高校,其国际关系专业硕士基础课程数量大都在8~11门之间,主要由四类课程组成:第一类是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政策分析等课程,约占45%;第二类是经济学/金融学类课程,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贸易等,约占41%;第三类是方法论课程,如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与统计技能等,约占11%;第四类是外语课程,约占3%。但这四大类课程在每所高校的基础课程中所占的具体比例不同,有的学校侧重于政治机制和政策研究,有的学校侧重于经济学分析,有的学校侧重于方法论课程。例如,芝加哥大学和马里兰大学的硕士项目名称都是公共政策/管理,但两所高校的基础课程却不完全相同。芝加哥大学的基础课程主要有: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公共政策、微观/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公共政策、决策与组织行为学、政治体制形成与政策制定过程、政策研究中的统计学方法;[3]马里兰大学的基础课程主要有:政治机构和领导比较研究、公共管理的领导力、政策分析的伦理视角、微观/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政策影响的量化研究、社会政策的定量分析。[4]可以看出,芝加哥大学更注重将公共政策与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组织行为学等相联系起来进行课程设置,而马里兰大学则是从政策的机构、领导、伦理等几个独立的维度去设计课程,但两者都重视方法论课程和经济学类课程。
(二)专业课程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课程之外,美国10所高校国际关系专业下面又细分出具体的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有自己的专业课程,结合各自的专业议题。虽然每个研究方向下面可选择的课程较多,但都围绕着明确的专业目标,以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国际事务专业的硕士课程设置为例(见表2),专业课程都是结合一个全球性议题或区域性主题来完成。例如选择“发展项目管理”这一研究方向的学生,主要课程就是发展项目管理、发展管理流程及工具等,课程比较实用,该专业的毕业生可以直接到国际组织去应聘发展援助类的岗位。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乔治·华盛顿大学官方网站的课程计划翻译整理。
(三)实践课程
美国10所高校的国际关系专业课程还包括了一些实践课程,比如工作坊、研究课题、实地考察、咨询服务等。学生必须选择这些实践课程,完成相应的学分,学校会充分挖掘和利用一切资源给予学生最大的支持,并鼓励学生实践项目与各自的研究方向紧密结合。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例,学校鼓励研究生到国际组织开展研修项目,进行短期实习。2014年的数据显示,该学校学生的实践研修机构大多集中在国际组织,遍布全球。[5(]见表3)
(四)特征分析
尽管从专业课程来看,各个学校的课程门类众多、形式多样,但通过对这10所学校国际关系专业硕士课程计划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共同特征:
1. 紧密围绕全球性议题,契合国际组织关注方向
资料来源:The Paul H.Nitz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SAIS Employment Outcomes Class of 2013,2012,2011,2010,2009[EB/OL].[2013-06-01].http://www.sais-jhu.edu/atoz/career-services#section-5257
尽管美国高校专业课程看上去五花八门,但都是紧密围绕全球性热点或重点议题,根据各自学校的优势资源和发展定位,在具有清晰逻辑的课程构架下展开。以乔治·华盛顿大学为例,硕士课程将横向区域研究与纵向专题研究相结合,组成“矩阵”结构,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亚洲研究、拉美研究和中东研究等区域性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领域,同时还需要选择一个全球性议题,包括:冲突及冲突解决、全球性别政策、全球卫生、国际事务及发展、国际经济事务、国际法及机构、国际安全研究、核政策等。[6]
而哥伦比亚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有一个类似金字塔式的框架体系,专业课程中又分为基础专业课程、主要专业课程和优势专业课程。处在金字塔第一层的基础专业课程包括经济学、统计学、国际关系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考核的要求与主修经济学、统计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水平一致。第二层是主要专业课程,包括经济与政治发展、能源与环境、人权与人道主义政策、国际金融与经济政策等。第三层是优势专业课程,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包括高级政策与经济分析,国际谈判、国际公关与媒体等。[7]
2. 注重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积极与国际组织开展合作
10所高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都十分重视“真实问题、真实解决”,鼓励学生到国际组织、跨国机构去实地学习,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哈佛大学的国际政策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了赴特定国家的“深度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出国去见该国家或地区的政策领导者;[1]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顶石”工作坊,学生需要在导师指导下组建小型学生咨询团队,像真正的咨询公司一样运作,为外来客户实务性的、政策导向性的各类项目提供服务,每个学生团队至少要完成一份可行性报告和口头陈述。这些外来客户包括国际政府间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也有部分政府部门和跨国企业;[9]普林斯顿大学的1年级硕士生都需要参加一个名为“政策综合分析演练”(the Integrated Policy Exercise,IPE)的课程项目,需要学生分析各类真实发生的政策事件,提出解决方法或建议。例如,2014年的课程主题包括,联邦政府如何为高等教育提供补贴、社会安全改革、猪流感疫苗接种、国内汽车业的联邦救助等;[10]耶鲁大学2013年的秋季“顶石”工作坊,参与的学生共为5个客户方提供了真实的项目研究报告,客户包括美慈国际组织、美国国务院—首席经济学家办公室、美国国土安全部、国家情报局及美国财政部。此外,耶鲁大学会邀请国际组织人员讲解“通往全球事务之路”,教学生学会分析当今的国际问题,从能源安全到传染病,无不涉猎。课程分四个不同主题的模块进行,由不同的专家授课。例如,2014年的四个主题分别是:领导力;艾滋病疫情;气候变化;中东简介。学生可以在上课过程中与国际组织工作人员寻找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11]
3. 注重搭建人脉网络,有效利用国际组织资源
10所高校中,几乎每个高校国际关系专业都有自己特色的活动课程,而这些特色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搭建国际人脉网络”的色彩。例如,哥伦比亚大学的“与联合国大使共进工作午餐”活动,给学生提供机会与联合国大使共进午餐,去了解联合国外交部门在具体事件中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可以让联合国大使有机会听到学生们在这些话题中的见解;同时,哥伦比亚大学与联合国合作的“走进联合国”活动,学生可以有机会到一些矛盾尖锐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展实地研究,如海地、肯尼亚、约旦和乌干达等,甚至通过该项目,学生还能够出席和观察安理会的重要会议和缔约国代表大会。[9]普林斯顿大学的“午后四点半”,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大国际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知名人士,就公共政策和国际事务方面的议题做演讲。[13]乔治城大学的“纽约人脉网建设之旅”,是鼓励学生到联合国所在地纽约去接触国际组织官员,建立联系。[14]马里兰大学的“午餐计时器(Lunch-Timers)”活动,为学生与来自不同领域的国际组织官员以午餐形式进行一对一的交流。[15]塔夫茨大学的“联合国内幕”活动,是让国际组织专业方向的学生去走进联合国,参与联合国项目,真正了解联合国的运作。[16]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高校国际关系专业在设置课程、培养人才时,并不是仅仅为了符合国际组织的人才招聘要求,而是为了培养出可以在任何跨国组织和国内机构任职的国际化人才,然而纵观这些高校的课程框架、课程内容及实践课程,都带有强烈的“国际组织”特征。事实上,美国这10所高校都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实际形势对课程进行调整。在美国高校国际关系专业建立之后的短短几年内,这些学校已经认识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认识到国际关系专业应该由“专”转向“综合”,适应国际局势的发展,并注意到了专业的发展和课程设置应该紧密结合就业环境,开始重视给学生提供技能型课程,面向就业市场,培养实用型人才。例如,塔夫茨大学在基础课程里面增加了公共讲演技巧、公文写作技巧等提升表达能力的课程模块;乔治·华盛顿大学强调为学生加强分析方法的训练;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注重设立多语种语言课程,如阿拉伯语、汉语和日语等。
三、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尽管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成立了外交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其他高校也相继开设了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相关专业,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陆续有50多所院校开设国际关系相关专业,上海外国语大学还成立了专门的“国际公务员”班,致力于面向国际组织培养和输送国际化人才。然而,综观进入国际组织工作的我国公民,仍然大多集中在语言类职位,无论是数量还是职位层次都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不相匹配。高校国际关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美国高校的做法对我国有一定的启示。
(一)“国际组织人才”可作为国际关系相关专业学科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有学者已经明确指出,“2009年开始,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惨淡,甚至与不少冷门学科的就业率齐平”。[17]我国高校国际关系学科,存在重“理论研究”而轻“人才培养”,重“决策咨询”而轻“学生就业”的态势。
单就研究关注点来看,截至2015年12月,我国国内对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等研究的33,264篇文献中,对与人才培养相关的研究文献不足5篇,而且这5篇均集中在对于学科人才即教师队伍的培养上,只字未提对国际关系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纵览西方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尤其是美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除了对理论和学科本身的研究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对该专业的教学、课程内容以及学生培养的研究。即使是研究教学和课程时,也紧密地结合学生接受情况和将来的就业情况来展开。可以说,美国高校的国际关系专业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对人才的培养也比较重视。
学生就业的萎缩将会直接影响学科发展,考虑到国际组织对人才的学历需求大多在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建议我国高校国际关系专业应加大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和研究力度,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从课程设置改革、实践项目设计等主要方面采取措施,提升该专业的学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培养人才”与“决策咨询”齐头并进,增强我国高校国际关系相关专业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开辟专业发展新局面。
(二)“国际组织议题”可作为国际关系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参考
对我国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外交学院、中国社科院、吉林大学等国际关系专业学科排名靠前的10所高校的课程进行资料分析后发现,课程设置相对缺乏以全球性议题为主要参考,部分课程过于笼统,对问题的聚焦度不足,有“大而空”之嫌,不利于学生深入掌握。以我国某知名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硕士阶段课程为例,基础课程4门,分别是:当代中国外交研究、现代外交学专题研究、现当代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专业课程方面,没有再进一步细分研究方向,专业课有7门,分别是:世界体系与发展问题研究、外交决策研究、国际组织与国际政治、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国际冲突管理、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研究、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学生可根据兴趣在其中任选4~5门。在该专业硕士1年级就读的某同学在访谈中表示,第1年的课程就开始感到很枯燥无聊,不能与实际相联系,听得云里雾里,失去了兴趣,通常的情况是老师在台上高谈阔论,同学们在台下悄悄苦读外语,准备考高级翻译证书或其他有利于就业的证书。
美国国际关系相关专业的硕士课程,由于都是根据全球范围内比较热点的议题进行细分,学生可以根据兴趣与未来就业方向选择,比如选择发展中国家金融议题的,选择国际教育议题的,选择发展援助议题的,而每一个议题基本都有相对应的若干个国际组织,可以作为学生的研究样本和案例来源库,以及将来实习、就业的明确目标。
此外,“发展研究”(Development Study)课程已经成为美国国际关系专业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因为关注发展中国家问题、关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有效发展援助问题、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大量国际组织的基本特性和设立宗旨。同时,“促进发展”,包括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减贫扶困、教育改革、改善卫生、灾后重建、环境保护等,也是大量国际组织的国际公务员和专业人员的日常工作的基本内容。学习“发展研究”课程、参加具有“发展”意义的实习、见习,有助于参与国际组织事务的人才做好参与发展事业的心理准备,迅速投入各种“发展”性质的工作,掌握促进发展方法,担当促进发展的使命。美国在这类课程的建设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甚至还专门开设了“发展研究”专业(据了解,英国、日本的一些大学也已经开设了同类课程和专业)。在这一方面,我国高校的课程研究还刚刚起步,建立我们自己的“发展研究”课程,是推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重要一步。
(三)“国际组织就业”可作为国际关系专业实践课程的创新思路
美国高校国际关系专业的实践课程涉及到的问题,都是当前国际上最关注的实际问题,而要深入理解国际上最关注的问题,去国际组织实习是一条有效快捷的途径;美国高校国际关系专业对学生课程掌握程度的考核,都是对当前国际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案为主要手段,而尝试解决国际问题,更加可以去了解相关的国际组织都付出了哪些努力、做出了哪些行动。而且,为了使得更多的国际组织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美国高校积极调动一切资源和人脉,比如学生实习薪水的一半或者全部由学校方负担,这一举措极大调动了国际组织雇主雇用硕士生实习的积极性。总之,美国高校充分利用国际组织的各种资源,加强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对真实问题的了解,加强对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的培养,使得实践课程成为日常课程的最好补充,既可以极大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学习效果,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应付考试。最后,除了实践课程之外,美国高校会想方设法利用国际组织资源,为学生建立国际关系人脉网,成效显著。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培养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专业学位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专业学位所培养的人才相比较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更偏重于应用和实践。因而,需要培养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不仅需要转变我国原有的旧的教育观念,还需要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養体系,并结合我国实际的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找出适合我国高校切实可行的对于国际型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道路。
一、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国际商务的概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人才的培养要求远远高于我国高校以往所培养的外贸人才,而一个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则应该具备以下能力:(1)国际上的人际交往能力;(2)创新和自我开拓能力;(3)具备一定的国际事务能力;(4)对于信息的获取有较高的能力;(5)具有多种专业知识或技术。作为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在拥有以上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判断力和执行力,同时还应具有开阔的视野。
我国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本身就是培养应用性人才,而“应用”的具体表现则是创业,但我国对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仅仅只停留于文字的表述上,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往往体现不足。归其原因是由于我国对于传统教育和教学模式的沿袭。我国高校在对于人才的培养上往往更重视学术上的环节,大多缺乏理论实践,因而我国缺乏创业型人才。国际商务专业在我国发展较晚,我国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本身就很少,加之我国的教育环境,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则少之又少了。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这就使得我国经济开始与世界接轨,因而对于国际化的人才的需求就越来越大。
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性的缺乏
国际商务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有清晰的定位,如果没有清晰的定位,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则缺乏竞争力。这就大大影响了我国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及课程设置上存在问题
国际商务专业是一门跨学科专业,其涉及的学科很广泛,但是我国目前对于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在教学和课程设计上存在不能在课程上实现科学的统一,这就导致学生要么专业知识水平不够,抑或对于理论的实践缺乏。
(三)缺乏理论实践的环节
国际商务专业属于一门偏向实践的专业,但实际操作上,因为我国对此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大多重视理论上的培养,忽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这就使得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型人才大多缺乏理论实践。
三、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加强创业知识方面的教育
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兼顾对于创业知识的教育。具体实践中可以设置创业相关的课程,如公关学、管理学等学科,使学生具备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从而使学校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
(二)增加对于创业能力的训练
创业方面的教育仅仅纸上谈兵也是不可行的,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创业能力实际操作和实践上的训练。这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首先,鼓励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参与到相关课题的研究;其次,加强和相关企业的合作,鼓励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专业的学生去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和锻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既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
(三)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面对我国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现状,学校应该积极实行和企业间的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联系,实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给学生一个能够实际操作和实践的平台。使得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能够具备实践经验,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国在对于国际商务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吸收借鉴国外的现今教学经验,还要结合自身的国情和社会发展条件,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只有找到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切实可行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才能促进我国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培养出世界水准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施锦芳.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12,(04):81-83.
[2]常永胜,罗海鸥.基于创业导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与路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2,(06):100-104.
[3]侯铁建,刘丽,刘增科.地方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前瞻性分析——以徐州师范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工作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06):708-711.
[4]郭桂杭.国际通用型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以广外大国际商务专业为例[J].当代经济,2008,(08):148-150.
[5]查贵勇.国际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上海海关学院为例[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05):118-126.
【国际关系硕士论文题目】推荐阅读:
国际关系毕业论文题目10-22
国际关系学院2014届毕业论文题目07-22
国际关系安全论文12-01
国际关系概论期末论文01-12
公共关系广告论文题目06-18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题目06-16
国际企业管理论文题目11-19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12-13
国际关系专业英语词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