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土流失现状(精选8篇)
2、坚持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基础,着力建设区域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以林草建设为重点,抓住蓄水、节水这个关键,走综合治理的路子.一是因地制宜,抓好造种植.要根据实际,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特别要引导群众发展适销对路的经济林果,让群众得到实惠.二是实施雨水集流工程.采取多种形式,蓄存降水,发展窖灌等节水农业,解决好农村饮水和基本农田的补水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三是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农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搞好产业开发.促进一批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的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变毁林开荒、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眼前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加快恢复植被进程,使生态环境尽快向良性转变.
3、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突出经济效益,走优质高效之路.大力发展集雨节水灌溉,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4、坚持把治理开发和预防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制止破坏林草植被的势头,依法保护水土和林草资源,把已建成的烂沙、治水工程管护好、经营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甘肃是西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水力侵蚀, 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地质结构受到破碎, 土壤质地严重疏松, 生态植被遭到破坏, 已成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罪魁祸首。目前, 黄河流域以水蚀为主, 伴有土沙下沉、崩塌、滑坡等重力和风力侵蚀, 使原有清澈的河流变成了浑浊不堪的“泥沙河”。
2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当前, 黄河流域中出现水土流失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 在人类的不合理规划、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情况下, 造成了土壤植被严重破坏, 经自然环境下雨水冲刷而引起的表层土壤的流失, 这2种因素无疑是加速水土流失的问题根源。
2.1 造成水土流失的地质因素
甘肃省内以高原山丘为主要地形, 黄河流域两边趋于山谷之间, 而山上大部分为松软黄土覆盖, 并以粉沙壤土为主, 如自然环境影响, 在不可抵御的条件下发生地震, 在地震的多次作用下, 容易产生土质松散, 土层破碎滑塌、湿陷并流入河中, 这是引起滑坡侵蚀河流的重要原因。
2.2 造成水土流失的地貌因素
黄土高原土石山地山高谷深, 形成了坡陡沟密的地貌类型, 时常会在水流过程中囤积雨水、雪水, 土壤表面明显出现新裂痕, 这是引起水土流失的地形因素。
2.3 影响水土流失的气候因素
在甘肃境内黄河流域, 每年的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 降雨量大、风沙也大, 常以暴雨、大雨形式降落, 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 特别是在山坡上形成泥石流一顷而下。
2.4 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为在开发建设项目过程中未能及时有效采取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必要措施, 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加速了现代土壤的侵蚀程度, 导致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在山丘、高地居住的群众为了农业生产, 靠陡坡开荒种田, 从而进一步导致形成了新的侵蚀沟;大坝、溢洪道等建筑物的开挖、填筑扰动了原地貌, 破坏了水土保持设施, 造成水土流失;料场的开采、弃渣的堆放, 尤其是随意向河流倾倒弃渣, 影响排洪。
3 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3.1 强化宣传, 提高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责任意识
防止边治理边破坏, 预防新的水土流失。必须加大对《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力度, 使人民群众能够自觉参与到水土保持组织中, 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3.2 立足实际, 全面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进程
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是恢复植被, 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有效措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不但保护了包括黄河流域在内的其它生态环境, 而且也达到了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
3.3 加强管理, 着力做好对易发地区的重点监管
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 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加大对生态植被的保护力度, 对不合理开垦、乱砍滥伐等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严厉制止。
3.4 总结提炼经验, 提高作用实效
充分利用现有技术, 逐步加强对新技术的推广及运用, 可根据气候变化、水土保持等特点设立试验示范点, 通过示范, 做到善于总结、善于提炼经验, 如:修建水平梯田, 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 促进泥沙就地沉积。实施打坝淤地工程, 拦蓄泥沙, 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 使坝上泥沙淤积成“坝地”, 土层深厚, 土质良好, 使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3.5 以小流域为单元, 形成防治体系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 形成综合的防治措施体系。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的基础, 能为林草措施及农业生产创造条件, 是防止水上流失, 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并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水土保持农业措施。在水土流失的农田中, 采用改变小地形, 是一种增加植被覆盖度和土壤抗蚀力的方法, 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水土保持林草措施。目前, 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中的防护林主要包括分水岭防护林、护坡林、侵蚀沟道防护林、护岸护滩林等, 是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与开发的根本措施。
总之, 采用以上措施, 可以极大预防和治理好水土流失。有效治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缓解和减少水土流失, 继续做好水土保持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滇平, 吴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03.
[2]马金珠, 安新平, 魏国孝.西部大开发中甘肃省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关键词】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方略
一、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
我国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总趋势是,整体好转,局部恶化。根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国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比例是不均衡的,其中安徽、福建、浙江和江西减少幅度较大,而湖北、湖南的减少幅度较小,广东减少幅度最小,而海南省水土流失面积反而有所增加。这说明近十年来,我国水土流失的面积有所缩小,数量有所降低。此外,从水土流失强度变化状况来看,近十年来,轻度流失面积有所减少,中度流失面积总体也在减少,强度流失面积总体也有所减少。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尽管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总面积在减少,但是减少的幅度与各地治理面积极不相称,其主要原因是,人为影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面积正在不断增加。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一)水土流失的成因
1.植被
植被覆盖地表,能够改变降水的性质,防止雨滴对地表土壤的击溅侵蚀,植被的茎叶和枯枝落叶及其所形成的物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表径流的条件和性质,促进地表径流的下渗,植物根系具有直接固持土体作用,因此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植被覆盖度越高,水土流失越少。如果植被受到损坏,水土流失将大大加剧。
2.降水量
降水是造成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降水会产生地表径流,进而对地表的冲刷造成侵蚀。降水的强度和水土侵蚀模数之间呈正相关,降水强度的增大,会直接加重水土流失。我国大部分丘陵地区的降水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而且年度间差异较大,常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土壤长期处于干燥状态,一旦遇上强降雨,径流明显,就会直接造成沟蚀、面蚀。
3.地形地貌
地形控制了太阳辐射和降水的空间再分配,所以它可以说是局部生境温、湿度的良好指示,并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水土流失的过程和强度。地形地貌因素中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坡度、坡长等,地面坡度越大,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丘陵地区坡度对水土流失影响大,已经成为了影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4.人为因素
(1)人口增长过快
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从而在吃穿用上的压力也随之加大,最终导致坡耕地愈开愈多。再加上,目前普遍存在的种地不养地、广种薄收的不良耕作习惯,使得耕地越种越瘦、越硬,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
(2)林草资源破坏严重
由于大量开垦耕地,毁林毁草,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同时,过度放牧,滥挖排水沟渠,不合理的深垦,开山采石开矿等,都加剧了水土流失程度。
(3)耕作制度不合理
由于采取长期掠夺式开垦利用土地及不合理的连作,致使肥力减退,土壤结构受到严重破坏,进而造成土壤侵蚀。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降低,粮食产量也随之降低。为此,人们逐渐扩大垦殖面积,以至于形成了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加剧了自然生态的恶化速度,从而使得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4)开发建设破坏环境
近年来,开发建设工程逐渐增多,所产生的弃渣弃土也越来越多,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还有一些地方不能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保护资源的关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掠夺性地开矿挖沙,使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1.土地生产力日益降低
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危害就是冲蚀掉大量肥沃的表土,土壤中的大量养分流失,使土地生产力日益降低,导致农业减产。水土流失受影响最严重的就是坡耕地,会直接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从而严重阻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可利用土地面积不断减少
水土流失的严重后果,就是使坡地土层逐渐变薄,裸岩地急剧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不断减少。
3.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生态失调带来了许多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其中主要就是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平衡, 雨季时河流流量迅速上升,旱季时河道径流骤减,枯水期临近水源枯竭,旱灾频繁。
4.河库淤积,破坏农田水利设施
水土流失主要是以水为动力,将土体泥沙挟带下泄,造成沟岸崩塌、河道淤塞、水库填淤,结果使该区一些水库的拦洪、调蓄、灌溉能力降低和水利工程破坏、效益降低、寿命缩短。
三、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方略
(一)合理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根据当地的地区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合理利用资源,全面调整农业结构,治理水土流失。在粮食充足的背景下,加大退耕还林、还牧力度,扩大林地湿地与水体面积,建立农、林、牧、水有机结合的体系。结合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有计划地安排农林牧各个行业的生产,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单一式的种植向复合式经营转变,在坡度较大的梯田上种植生物经济带,以此保持水土。推广应用地膜种植,以利于土壤保湿。
(二)提高对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认识
水土保持工作对发展山区、丘陵区的生产和建设,整治国土、治理江河、减少干旱和风沙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水土流失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充分认识水土保持在防治洪涝灾害和流域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可预防丘陵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保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增加绿色植被,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
水土保持林是以保持水土、改善自然环境、促进经济建设为目的的一种防护林,在土地瘠薄的地区可以采用灌木相结合。而在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山区,必须严令禁止放牧,实行乔灌结合营造坡地水土保持林。在植被受损严重的地区,配合沟顶的拦水蓄水沟埂进行凹地造林。在挖塘筑坝,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在集水区内营造防护林。在造林时,要切实依据不同的立地条件,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能保持水土的整地方式。
(四)建立健全的资源管理制度
积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引导参与水保生态建设的社会各界,将工作的落脚点、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上,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经济开发区和项目建设的同时,充分考虑其对周围水土保持的影响,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操作。对生产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要严格依据水土保持法的相关规定,限制治理,通过监督执法,全面控制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导致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很多,其危害性也非常大,这就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加强重视,并切实根据丘陵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在建立完善的水土流失治理体系的同时,加强生产建设项目的防治与监督管理,积极遏制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全面改善丘陵山区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安全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吴秀廷,刘涛,姜海轩,李刚,李宏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山丘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J].内蒙古水利.2008(06).
由于盲目地、不尊重自然规律无节制地开发水土资源,造成如今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水土流失是人类不合理开发、滥用水土资源产生的严重后果,水土流失状况是衡量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劣程度的重要指标,水土流失直接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
1.水土流失现状
地球表面的表层土壤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当新土壤的形成速度超过侵蚀速度,并经历漫长地质年代后,就形成了土地。土壤经过漫长的积累,形成了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反过来,植物又保护土壤免受侵蚀。但人类活动将这种关联打破。
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19世纪以来,全世界土壤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沙化、贫瘠化、渍涝化以及自然生态失衡而引起的水旱灾害等,使耕地逐日退化而丧失生产能力。而其中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乃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个严重危机。水土流失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也将水土流失列为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
目前,全球70%的国家和地区受到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灾害的危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公里,其中陆地比例不足十分之三,计1.49亿平方公里,即149亿公顷,折合2235亿亩。经过上亿年的沧桑演替,直至最近的数万年内,地球表层水陆之比才基本稳定。在这149亿公顷陆地中,可耕地(包括草场、旱土和水浇地)为50亿公顷,不可耕地即荒漠化土地为36亿公顷,森林覆盖地38亿公顷,其余的25亿公顷则是冰天雪地和其它不毛之地。地球表面有利用价值的土地,主要是指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
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致使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将逐渐减少。全球50亿公顷可耕地中,已有84%的草场、59%的旱土和31%的水浇地明显贫瘠,饥饿和营养不良逐渐扩大,土地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随着森林资源的逐渐消减,水土流失现象必然加剧,毁林灭草是加剧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目前,全球水土流失面积达30%,每年流失有生产力的表土250亿吨。每年损失500万-700万公顷耕地。如果土壤以这样的毁坏速度计算,每20年丧失掉的耕地就等于今天印度的全部耕地面积(1.4亿公顷)。
中国工程院调查显示,中国是全世界水土流土最严重的国家,截止2004年,已有4200万公顷的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约占中国耕地总面积的43%;每年约有五十亿吨泥沙流入江河湖海,其中62%左右来自耕地表层。
此外,土地荒漠化、盐硷化面积也不断扩大。据调查,1999年时,中国土地荒漠化、盐碱化面积即达267万平方公里,超过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西北是中国荒漠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区,占全国沙漠、戈壁的68%以上。耕地荒漠化现象也日趋严重,目前中国耕地荒漠化面积累计已达一千万公顷,约占中国耕地面积的10%以上。我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能够耕种的土地更为珍贵。耕地面积在减少,每年人口却增加1400万人,如这两个逆向增长继续下去,我国的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
2.水土流失危害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使耕地表土变薄,质地粗化,土壤肥力下降,蓄水能力降低,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淤塞了下游河道和水库,削弱了河道的泄洪和通航能力,降低了水库调蓄洪水能力,加剧了防洪压力。
草原“三化”。水土流失使草原沙化、碱化、退化,同时造成湿地大面积萎缩,高原湖泊大量消亡,草原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
沙漠化扩大,沙尘暴加剧。严重的风蚀使土地沙漠化迅速扩大,同时为沙尘暴的持续加剧提供沙尘来源。
滑坡、泥石流频发。泥石流易形成急流险滩,穿越山区的铁路,冲毁路基桥涵,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水质恶化。水土流失常携带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的残余有害有毒物质进入江河湖库,污染水体,使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
生态恶化,贫困加剧。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恶化,水旱等自然灾害加剧,农林牧业生产量降低,人们生活贫困,贫困县几乎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3.我国水土流失特点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土地面积中沙漠、戈壁、冰川、石山和高寒沙漠等占35%。由于特殊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全国绝大多数省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全国七大流域和内陆河流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几乎涉及所有省、市和自治区。
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相互交错。根据水土流失的特点,全国粗略划分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南方石质山区、风沙区、平原区等七个大的水土流失类型区。
每年流失的土壤达50亿吨。2004年全国土壤侵蚀量为16.22亿吨,相当于从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失掉1厘米厚的表层土壤。
水土流失量主要来自坡耕地水力侵蚀和沟道重力侵蚀,并由此导致水土资源破坏,降低土地生产力。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矿开发破坏了原始地貌和植被,产生大量弃土弃渣,严重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水土保持能力,增加了水土流失的潜在威胁。
4.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已扩展到国土总面积的38.2%。黄河是典型的水土流失的铁证,黄土高原的形成、大陆沙漠化的扩大都向我们敲响警钟,发出警告。水土资源的丧失,是人类最大的损失。对水土资源无度的开发破坏,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侵害,是无法用经济价值来衡量的。水土流失给农业,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是惨重的。
第2次遥感普查结果表明,经过近年来的综合防治,我国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程度有所减轻,但从全国来看,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总体来看,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目前,平均每年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km[2],沙漠化也呈扩展趋势。据最新的卫星遥感图片显示,在我国的北方,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一条东西长约4500km,南北宽约600km的黄色带正在扩展。从治理上看,全国367万km[2]水土流失面积中,亟待治理的有220万km[2],还有2666.67万hm[2]坡耕地要改造。长江上游、黄河中游、风沙地区、黑土地等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如果按照现在的治理速度和技术水平,要半个世纪才能初步治理一遍。更为严重的是,在土石山区、石灰岩地区、黑土地以及一些人口密集的水土流失区,如果不能尽快治理,人们就有可能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
为了防治水土流失,改善人类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巨大的补偿投资,特别是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由于治理难度太,时间长、效率低,这种补偿投资往往比水土流失本身带来的经济损失太几倍乃至几十倍。
5.水土流失的原因
影响和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面坡度陡峭(地形),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地面组成物质),高强度暴雨(降雨),地面没有植被覆盖(植被)等。
从水土流失发展的历史和当前的现状两方面,可以看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从历史上看,在远古时候(五六千年以前),人们主要在平地上种粮维持生活,山区、丘陵区都有茂密的森林或草原,到处青山绿水,基本上没有水土流失。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平地种粮不够吃,就到山区、丘陵区去,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种粮,于是就产生了水土流失。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日益瘠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粮食产量一年不如一年,加上人口增多,为维持生存又进一步毁林毁草,扩大陡坡开荒种粮,致使水土流失就进一步加剧。这种“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就是典型的例证。从当前的现状看,有些地方仍旧继续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种粮。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日趋突出,群众盲目向山地进军,大面积毁林开荒,又由于科技意识较低,广种薄收,植被遭受了空前的破坏。同时,山地开荒未成梯级地,山坡随意开垦,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随着各种基本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暴涨,木材、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多,致使森林不断减少。光山秃岭不断由丘陵区向山区、高原和平原转化扩展,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发展,人们生存的空间和环境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有些地区由于开矿采石、修路及城市开发等基本建设,大量开挖土地,破坏原生地面,并随意倾倒弃土弃渣,形成虚土陡坡,暴雨一来,就产生水土流失。
随着经济建设日趋发展,人类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经济效益的驱使使部分人淡漠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淡漠了水土保持的意识。在生产建设中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自己利益无视社会利益;只顾当前不管后人。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十分严重。环保意识差,水土保持观念淡漠,对水土保持只顾短期效益,重建设轻治理,没有全盘统筹考虑的思想。
6水土流失治理的建议
6.1推广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以往治理水土流失主要以工程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为辅,这不仅使生态环境得不到根本性的治理,而且投资大、重复性投入难以克服,经济负担沉重。采用以生物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充分利用了荒山荒地,虽然一次性投资很大,但它的潜力也很大,在无需肥水的条件下,随着年限的增长,产投比迅速增大,与此同时,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也得到合理的利用,生态环境将由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可观。
生物措施主要包括: ①提高土地生产率,建设基本农田。
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
③改善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
④矿区存好表土,大力复垦,做好生态恢复。
6.2首先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战略思路
“重建设轻治理”、“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都是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的重要原因.破坏容易,治理却难上加难.正如前面所言,治理水土流失所需要的资金之大,所耗费的时问之长,难度之大,效率之低,这一切的投入远远超过了水土流失本身所带来的损失。
水土保持的宗旨就是为保持土地具有永续的生产力,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未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在水土流失区域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水土流失才能得以控制。
6.3要完善投入机制,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力度
建立和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根本保障。把植树造林、科技扶贫、山区开发、以工代赈等资金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相结合,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使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各路资金拼盘使用,统筹计划,统一安排,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力度。
6.4植树造林
要加大加大对干热河谷地区、沙漠化地区等生态脆弱区造林投入力度,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要做好生态补偿工作,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
6.5树立水土保护意识,改进利用方式,促进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生活贫困的居民多居住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而对水土资源粗放、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以可持续利用资源为指导,改变落后的利用方式,提高生产者的素质,增强环保意识,科学合理规划使用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着力于解决居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是水土保持的特色和重要原则。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优化配置,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形成综合防护体系,统筹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治理水土流失与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充分挖掘治理区的资源潜力,合理开发荒山、荒坡、荒沟、荒沙等劣质土地外,还有效利用梯田地埂,窖、塘、库、坝周边以及渠道两旁土壤,积极培育资源。将地埂作为农业生产资源,积极培育地埂作物。通过综合治理,增加了基本农田,配套了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和生产道路,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民温饱问题的解决,能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粗放式、广种薄收农业生产方式,扭转“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局面,实现高效集约化经营。
2.1 酒店员工流失的外部原因
2.1.1 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酒店业是服务性行业,长期以来,服务性行业被国人认为是地位低微、“伺候人”的行业,并且不稳定,缺乏长期性,所以服务人员不受到应有的尊重甚至是歧视。再加上我国酒店业刚刚兴起,国人的观念以及员工的素质培训都没有跟上酒店的发展速度,所以这是酒店员工流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2.1.2 东北地区明显的季节性的影响 酒店业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季节性,再加上东北地区四季较大,有明显的淡旺季,导致一些酒店采取裁员,减薪等措施,使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无法保证。这也是沈阳市酒店员工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酒店员工流失的内部原因
2.2.1 与酒店员工的年龄结构有关 酒店业的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普遍比较低,是一个年轻人密集的行业。年轻的员工思想相对不成熟,对自身定位不是很明确,当现实工作与理想中的职位相差太远时就容易有心理波动,想要离开。另外,年轻人少有家庭责任感,并且自身适应性强,对企业依附性差,有更多机会和发展空间,以致酒店业的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
2.2.2 员工对薪酬的不满 美国学者阿姆克尼克特和阿利在对员工辞职率的分析中发现,决定员工自愿离开企业的所有影响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相对工资水平。对于酒店业员工来说,这种相对工资水平是过低的,特别是一些基层员工,他们做的是最辛苦的工作,可拿到的薪酬却几乎是最低的。而对于国内外酒店业比较,外资酒店的薪酬要比国内酒店的高,所以酒店员工的倾向于去外资酒店工作,而导致国内酒店人员外流。
2.2.3 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员工没有归宿感 酒店的企业文化是一个酒店特有的传统和风尚,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促使员工共同遵循一样的价值观、信念、经营哲学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协同力。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形成互相认同的企业文化。
【论文关键词】:水资源 引水影响 河口地区 对策
【论文摘要】:黄河水是河口地区的重要资源,也是胜利油田开发建设的“生命线”,同时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由于所处地域关系,又是水资源相对比较紧张的河流,它的水资源利用率是全国大河最高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黄河连续数年出现断流,给地处黄河最下游的河口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黄河水资源实行了全河统一调度,虽然有效地解决了断流问题,但河口地区的引水仍然难以保障,对此要充分予以关注。
一、黄河水资源概况
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地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黄河是西北、华北地区重要水源,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其中花园口断面559亿立方米,兰州断面323亿立方米。兰州以上和龙门到三门峡区间所产径流量占全河的75%。
黄河流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雨量相对稀少,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78毫米,由于气候影响,年降水量在时间分配上变化很大,六至十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5%―80%,七、八月份为降水的全盛期。黄河径流量60%集中在汛期七、八、九三个月。为减缓黄河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每年还需要200―240亿立方米水量输沙入海,这样,黄河可利用的水量只有340―380亿立方米。
黄河水资源有三大特点:
(一)、水少沙多:黄河作为世界第一高含沙河流,每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公斤每立方米,最大年输沙量39.1亿吨,最高含沙量920公斤每立方米,七―九三个月集中了80%的沙量。
(二)、时空分布不均匀:黄河即径流地区分布不均,径流年内年季变化大。黄河径流量多集中在每年七―十月份,占全年的60%以上。冬、春季降水和河川径流量相对较小,三―六月份仅占10%―20%,上中游宁蒙平原消耗量大,中下游加水量很少,所以流入下游的水量难以满足冬、春引水的需要。
(三)、水沙异源:黄河水沙来源地区不同,黄河水量主要来自上游,兰州以上控制面积占花园口以上的30%,水量占58%,沙量仅占9%,是黄河的主要清水来源区。黄河的沙量90%以上来自中游,需要上游的清水输送入海。所以上游水资源的利用需要兼顾中下游供水及输沙的需要。
二、河口地区水资源及引水现状
河口地区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南岸,黄河入海口北侧。东、北两侧临海,西与沾化县为邻,南与利津县接壤,总面积2365.13平方公里,是胜利油田主要产油区。区域地表水多为天然降水,由于地处渤海之滨,自然条件较差,水资源贫乏、单一,由于区域土地盐碱化,地表径流水质差,无法利用,黄河成为本地区能够饮用的唯一客水水源,七―九月份为丰水期,十月―次年三月为蓄水期,四―六月份为枯水期。
境内地下水在成陆过程中,一面受黄河泥沙淤积,一面受海水侵渍,土壤多为含减度高的重盐土,无淡水资源。
河口地区对黄河水的开发利用,最早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1976年黄河人工改道清水沟,在西河口护滩建设了西河口取水口,从黄河提原水经水库(黄河故道作地下水库)沉沙后,将水送至用户。八十年代以来先后新建了曹店闸、神仙沟闸、王庄闸、罗家屋子闸、宫家闸、胜利闸、麻湾闸等引黄涵闸,相继兴建了西河口护滩、崔家护滩、丁字路口三处取水口,利用泵船从黄河提水,经沉沙池沉沙,原水过引黄闸将水送至各个水库。设计泵船年提水能力80立方米每秒,目前年提水量近1亿立方米。在黄河来水量逐年减少,黄河主河槽随调水调沙逐步加深,黄河水资源异常紧张的情况下,保证该地区生产特别是油田生产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生活用水,三十多年来累计引取黄河水约150亿立方米,为东营市和油田生产的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河口地区近年的来水情况
利津水文站是黄河入海把口站,其实测资料代表了黄河河口地区的水资源状况。表一是近年来的年径流量:
表一:利津站1998-2007年径流量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2003年黄河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秋季来水,从而入海水量比较显著外,其余各年水量都比较小。这也代表了黄河的真实情况。自从黄河水利委员会自1999年授权对黄河进行全河统一调度以来,利津断面就没有断流过。但每年通过利津断面的流量却是十分有限,而且时空分布差距也比较大。如表二所示:
表二:利津站1998-2007年月平均流量表(立方米/秒)
从表二可以看出,1998年和1999年汛期水量比较大,但当时是处于挖河固堤的需要,没有代表性。同样2002年的7月是由于调水调沙的需要,水量大,也不具有代表性。2003年发生了秋汛,水量较往年偏大,属特殊年份。其余年份如2000年和2001年一、二、三月及十一、十二月的来水量占全年水量的51%和45.5%,三、四、五、十这四个月的水量占全年水量的17.2%和27.7%,这与历史上黄河汛期来水的特点完全相K。特别是2002年11月至2003年7月,黄河来水量持续偏少,降至50年来的最低点,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干流用水全线紧缺,出现了1999年黄委会全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水情最严峻的一年,实施了《2003年旱情紧急情况下的黄河水量调度预案》,也成为我国大江大河第一个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2003年至2007年秋汛后,每年的十二月份至次年一、二、三月是凌汛期,河里冰凌严重,很难引水。这样就形成每年大部分时间黄河小流量不断流的`运行态势,从而造成一种很奇怪的现象:能引水时无水可引,不能引水时,水却白白流失。
四、利津以下黄河现状对河口地区引水的影响
利津水文站距黄河河门104公里,利津断面主河门河道两岸有引黄闸9座,扬水传船泵68台,总引水能力405立方米每秒。近年来黄河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以后,虽然解决了黄河不断流,但黄河断流的标志只是利津站的测验断面上是否有水,而不是黄河入海口有没有水。在水量紧张的时候,利津水文站的预警流量(最小控制流量)是30立方米每秒,而利津以下的王庄闸、胜利闸、一号坝、十八户闸等一旦开闸引水,下游河口地区根本无水可引,所以非汛期河口地区引水没有保障。
在全年大多数时间里(非汛期),河道内即使有水,但河槽内水位较低,取水泵船偏离主河槽,泵船淤积搁浅难以取水,只好在河槽中挖引水沟,清淤落船,大大增加了引水的成本。同时由于黄河水位低,引水扬程大,单方水电消耗大,引水不经济。
五、对策及建议
(一)调整引水方案,丰蓄枯补,冬蓄春用,多蓄备用。目前黄河中游小浪底水库调蓄能力尚不能满足黄河下游引水的需要,不经过特别措施调水仍难以保证河口地区冬、春季引水。因此作为地处黄河最下游的河口地区,必须从长期抗旱准备的打算考虑,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完善蓄水工程,增加蓄水能力,对黄河水资源实行“丰蓄枯用,冬蓄春用”,在丰水期水质好,水位高含沙量适宜的情况下实现引优质水,高效引水的目的。
(二)完善水利工程配套设施,保证引输水工作畅通。河口地区是水资源异常缺乏的地区,尖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制约着本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建议水利部门尽快实施河口区东部水源工程,完善引、输、蓄水配套系统工程,抓紧和黄河部门加强联系和协作,随时掌握黄河水情,把握好引水时间,适时引水,达到既保证引水又经济运行的目的。
(三)计划引水和节约用水。节约用水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一项长期工作,也是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科学化节水工作是调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一条重要途径。搞好节水工作就等于开辟了第二水源,因此应建立和完善各级节水网络,用经济手段推行计划用水,对引水量大的农业用水,要调整其产业结构,发展耐旱高效农业作物,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推动农业节水工作的全面开展。对油田工业用水,进一步深化水利布局和管网布局,做到统筹供水,降低漏失,减少流失,做到经济高效供水,达到节水的目的。
1 西藏地区水土流失现状
青藏高原西南部, 地势总体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四周高、中间低的特征。由于其较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西藏地区土层较薄, 植被生长条件较差, 覆盖率低, 加之其他自然或者人为因素导致西藏地区形成了风力侵蚀、水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相互作用, 复杂多样的水土流失特点[1]。
日喀则市位于西藏西南部, 全区最高点为世界第一高峰, 珠穆朗玛峰, 海拔8 848.43 m, 与最低点海拔落差7 000多m[2]。山地高度差距较大, 坡度也相对较大, 这样的地形使得该市的山地生态环境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 在降雨的作用下, 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了该地区的水土流失。另外, 日喀则市高寒多风的气候导致该市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土壤质量较差, 植被生长困难, 土壤沙化现象严重。此外, 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经济活动导致该市植被进一步被破坏, 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2 西藏地区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2.1 牧区轮牧政策和退耕还草
日喀则市由于居住地的人们进行的一系列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等, 如放牧、开垦耕地, 破坏了当地的植被, 使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水土流失严重。因此, 政府及当地人民应充分认识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及严重性, 提高对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视程度, 在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上应以预防保护为主, 实行轮牧政策, 最大化保护已有的草地和植被;在保护的基础上, 实行相应的退耕还草政策, 既减少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 同时也加强对当地植被的还原, 改善生态环境, 缓解水土流失现象。
2.2 优化本地牧草种子
在退耕还草以及在一些植被破坏较为严重的区域, 通过种植牧草缓解水土流失时, 由于日喀则市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考虑到外来物种在当地的成活率和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应尽量利用当地已有的草种进行种植, 因为当地的草种较为适宜本地的地形地势及气候等条件, 同时也不会引起生态入侵现象。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原有植被破坏较为严重, 土壤条件极差, 将改善水土流失的希望寄予原有草种上是不现实的行为。因此, 应在原有草种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良和驯化, 选择更为适用于当地环境的草种, 提高其生存能力和稳固土壤的能力, 从而缓解水土流失。
2.3 山地丘陵地区建设小型水利工程
日喀则市山地海拔相对较高, 坡度陡峭, 加上高寒多风的气候, 使得山地丘陵土壤沙化较为严重, 一旦有降雨就容易产生泥石流和滑坡等自然灾害, 在对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形成威胁的同时, 也加剧了水土流失现象的严重程度。在此基础上, 针对水土流失区岩石破碎、土质疏松、坡积物多等特点, 应以沟道治理为主, 配套修建载水沟、灌排 (洪) 沟渠、蓄水池等小型水利工程, 构成从坡顶到坡脚的坡面水系工程系统[3]。这样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 从而缓解水土流失。
总之, 日喀则市作为西藏的一部分, 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水土流失现象的严重性不容忽视, 应及时采取措施以缓解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
摘要:西藏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给当地居民和河流中下游居民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 研究其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 以日喀则市为例, 探究西藏地区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日喀则市
参考文献
[1]赵会林, 鲁新蕊, 樊祥船.西藏地区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2 (3) :120-122.
[2]周红艺, 李辉霞, 陈学华.西藏日喀则市水土流失危险度评价[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1) :73-77.
关键词:黄河水资源现状规划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6-120-02
从高空俯瞰,黄河像一个巨大的“几”字,盘旋在中国的大地上,它是我国第二长的河流,被誉为我国的“母亲河”。黄河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了九个省或自治区,它们分别是: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最后注入渤海。据统计,黄河全程达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为五百七十四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为七十九米。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又因水土流失,支流则带入大量的河沙,致使黄河成为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地处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并作为我国北部地区最主要的供水水源,年平均径流量仅为五百七十四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百分之二。而黄河流域约共有1.4亿的人口及2.4亿亩农耕地,都靠黄河水源供给,另外许多重要能源基地也依靠黄河水源的供应才能发展下去。由此可见,黄河流域水资源对我国生活与发展的重要性,它处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关键地位。但是,从1972年起,黄河就常出现断流现象,而且呈现出越来越频繁的趋势。再加上水土流失、水源污染加剧,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发展形势日益严峻,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黄河开始呈现出巨大的承载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分析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现状、找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摸索出一个合理科学的治理方案是当务之急,对实行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黄河流域水资源现状
对于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总体情况,我们可以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进行评价。它们分别是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水质情况,以及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情况。通过综合这几个方面的考量,我们可以大致地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现状作出一个定位。
1.1总量状况分析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总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黄河流域的地下水流量与地表的河川径流量之和,并扣掉其中的重复计算量。首先来看地下水流量。所谓的地下水流量,指的是在特定的流域内的地下含水总量。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主要集中分布在汾渭河谷盆地、宁蒙平原引黄灌区以及伊洛河等地区。地表河川径流量则是指在河流、冰川、湖泊等水体中那些由降水构成的水量,而这些水量是时时更新的,并显出动态的趋势。从空间上看,黄河地表的河川径流量主要是来自郑州的花园口及以上的中上游地区,形成如此不均匀的空间分布特点,是由于黄河的地理条件造成的。另外,从时间上的分布来看,由于黄河流域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主要集中于七到十月的汛期,因此,黄河的地表河川径流量大半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七至十月。根据近年的调查显示,由于降水量减少与分布不均匀,黄河流域的地表河川径流量已日趋减少,现今其年均径流量仅为五百七十四亿立方米。可见,黄河水资源总量少,并且呈日益减少的趋势。同时,这也将严重影响到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供求情况。
1.2水质状况分析
水资源的质量状况也是评价水资源现状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根据近年有关调查显示,黄河流域水资源中劣III类水资源比例约高达百分之六十,劣V类水资源量也约有百分之三十左右。可见,黄河全流域的水质劣差之程度。另外,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水质还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即干流的水质优于支流的水质;汛期的水质也优于枯水期的水质。检测出黄河中的污染物主要为高锰酸盐、挥发酚、氨氮等,也有极少数河段检测出镉、汞与铅等化学污染物。相对而言,黄河干流的污染比支流的污染严重,其中当以潼关河段的污染情况最为严重,潼关河段全年的河流水质劣于V类水质标准,而其它河段多为Ⅳ类水质标准。根据国家环保局的调查公告,黄河水资源污染程度列于全国第二,可见其水资源水质状况之劣,此形势的说明也给予我们敲响了水污染防治的警钟。
1.3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迄今为止,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相当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黄河流域的地表径流量的开采已有三百零七亿立方千米,就地下水的储量开发也达到了九十七亿立方千米,利用率相对较高。其次,已建立各类水库达三千一百四十七座,总库容为五百七十四亿立方米。此外,引水工程与提水工程也分别高达4500与29000个,建立引黄济青、引黄入淀、引黄济晋与引黄济烟等跨流域调水工程。除了以上所涉及到的水利工程外,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解决了黄河流域五十多个城镇的居民生活用水问题,为农业灌溉引水与城市工业的发展用水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给我们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效益。正是因为如此,现在更有越来越多的开采项目投入到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中去,导致其利用程度已大大高于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使黄河流域水资源处于一个过渡开发的状态。
2存在问题与主要原因
综合以上所涉略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到黄河流域水资源存在着不少问题,并呈现持续恶化的态势。而这些问题及其原因突出表现为:
2.1供需矛盾尖锐化及其原因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问题已不是一朝之事,黄河流域水资源虽作为我国北部地区供水水源,却只以占全国径流量百分之二的水资源,承担着全国百分之十二的人口与百分之十五的耕地及其它相关的供水压力。再加上近年来各方面的原因,使得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承载压力逐渐加重,以致供需矛盾尖锐化。而这些原因主要包括:首先,是人口的递增与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在黄河流域的人口数量与日俱增,据统计,如今其人口数量已高达约一亿。如果任其情况发展,将来的人口增长速度将更令人惊讶。在这样的形势下,人均水资源量将相应地递减,难以满足生活所需。加之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供水量的需求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其次,是现代居民用水浪费与工农业浪费所致。除了城镇居民日常生活存在用水的浪费现象外,农业灌溉技术落伍与设备的老化也会导致农业用水的浪费,再有发展高耗水量工业也使得工业供水效益低,出现浪费水资源的现象。第三,则是水资源总量的减少。而水资源总量的减少又与一定原因相关的。比如,断流的频发。据统计,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间歇性的断流后,黄河流域的断流现象愈演愈烈,无论是干流或是支流,又或是断流的次数与河道的长度都与日俱增。第四,降水量减少与分布不均匀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黄河流域大多都处于干旱与半干早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低,加上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其降水量尚不及全国年平均降水量的百
分之二十七。又因为降水的时间与空间分布都不均匀,对地下水的自我调节产生不利的影响。最后,过度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长期以来对黄河流域的开发已处于过度开发的状态,以致破坏了黄河自我调控系统难以恢复。综上所述,导致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尖锐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供需矛盾的存在使黄河流域水资源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
2.2水质每况愈下及其原因
自8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质量已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黄河流域的居住人口的增加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对水质的影吃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活用水量增加的同时也扩大了生活废水的排放:二是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增加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化学污染物,三是农业耕种农药与化学肥料的使用。再加上治理的力度不够,导致水质得不到恢复、日益下降。另外一方面,则是近年来降水量的减少致使得水体自我分解污染物、自我净化的能力下降,更是使得水质得不到改善,导致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持续恶化。
3整治与规划
只有充分了解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总体情况,深入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后,才可能更好地针对这些问题作出一个全面的规划,从而展开治理与保护工作。
3.1建立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
法律是实行治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制定出相关的水资源管理条例,并依法进行统一管理。目前,我国已颁布了多项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应当以这法律法规为导向、手段进行黄河水资源的管理工作,以实现管理的正规化。依据法律可以更好地促进水资源统一管理工作,而统一管理则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水资源的供需问题。
3.2开源节流,建立节约用水型社会
可以看到,黄河以非常有限的水资源承担着如此重大的供水任务,我们必须致力于从生活用水、农业用水与工业用水等各个方面尽量减少用水量,发展节水型工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并降低用水浪费现象。而以上所提到的,又必须以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为基本前提。只有当广大民众都培养了节约用水的意识,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利用率。
3.3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就必须做到合理开发、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必要时可进行人工调蓄。而对入河排污的管理也应当列入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的重点项目之内。应当建立和完善水污染治理体系,减少生活废水与工农业废水的排放,以加快水污染治理,加强污水处理的同时也要防止进一做到防治并重。还可以将市场引入治理工作,激励企业与社会都参与到水污染治理的工作中来,使防治工作企业化、社会化,从而扩大防治工作的力量。此外,加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跨流域调水等水利工程,减轻黄河的供水压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综上所述,我国需要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再针对其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作出全方位的规划,以确保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蔺生容,张遂业,黄河,上游,水沙[M],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
[2]左其亭,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黄河水资源供需分析及对策,1999
[4]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研究课题组,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1999,(2)
【黄河水土流失现状】推荐阅读:
水土流失国内外研究06-03
水土保持监测制度09-16
水土保持宣传材料11-02
河道水土保持策略研究09-18
水土保持方案收费标准06-03
水土保持工作总结案07-06
城市水土保持调研报告10-12
水土保持先进典型交流10-14
黄河游记作文09-11
黄河颂节奏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