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当中的美术元素

2025-04-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戏曲当中的美术元素(精选6篇)

中国戏曲当中的美术元素 篇1

美术098彭翠荣

通过这学期中国戏曲课程讲座知道了不少关于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融汇了文学、美术、音乐等多种文化元素,以舞台的形式呈现给了观众丰富多彩的视觉和听觉映象。

自古以来,戏曲与美术都是想通的,例如:美术中的化妆与戏曲中的脸谱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美术中的化妆讲究就不可能在舞台演好一场生动的戏曲。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以生、旦、净、丑”四种基本类型作为行当分类

“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离不开颜色的变化组合。

脸谱的作用:从美术色彩上说,色彩是脸谱艺术刻画人物性格的基本元素和性格符号特征,戏曲脸谱的设色与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生活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脸谱中每个颜色都具有其特定意义,脸谱是一种极富夸张的化妆艺术,来源于生活中的夸张和装饰。就如以丑角来讲,“丑”,传统戏曲中丑角俗称小花脸是起扮演戏剧角色,脸谱中 “丑”行当人物的表现形式,是以其强烈的色彩,丰富的线条,变幻无穷的模式,改变了演员本身的面目,以极夸张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人物个性,扮演现实生活中卑微的坏人。特意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在美术中,白色是一种突出单调的色彩,它的正面涵义有纯洁、庄严、隆重等,它的反面涵义有罪恶、恐怖、哀悼等其中在戏曲中的白色代表诈这一性格符号,利用美术中方面的涵义。

从戏曲脸谱的艺术特征来讲,主要有装饰性、程式性、象征性等意义。像装饰性特征,是指戏曲演出追求外部形式的美感,其表现手法各有不同。中国戏曲中人物造型主要是“写意”,造型大胆而夸张是戏曲脸谱的特征,这种大胆的夸张是有一定规律性的。脸谱艺术有其固有的章法,它将绘画中的“点、线、色、形”有规律的组织成变形、夸张、装饰性极强的图案造型,由此产生了戏曲脸谱的各种格式与规则,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图案化、装饰化的戏曲脸谱程式要与戏曲本身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戏曲艺术严谨和谐、节奏鲜明、气韵生动的艺术品格。

中国戏曲当中的美术元素 篇2

关键词:解构主义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代表, 它的特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文化性, 是传统文化体系在舞台上的凝练。通过对戏曲舞台美术的系统学习, 从掌握基本常识到逐渐认识规律, 我对戏曲这种艺术形式有了从陌生到熟悉的认识上的改变。对戏曲舞台美术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因为对于这种位于世界三大表演体系的演出形式来说, 舞台美术设计在完成三个基本任务的同时, 还应注意到戏曲的特殊表演形式。

戏曲艺术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 他的形成与发展无不渗透着中华文化的底蕴, 与中国的书法和水墨丹青一样, 戏曲艺术在表演上的最高境界, 是一种对“意”的追求。“意”是审美客体内心世界对艺术的主观凝练。它的本质是流动的, 并不依托于某个具体的空间。这从戏曲的程式化, 虚拟化的表演特征上可以得出判断, 他的演出并不是为某个具体的情节, 也并不是追求与现实的统一, 而是追求境界和感官上的融合。戏曲这种表演体系拥有了自己特殊的舞台美术体系。

能否在戏曲原本的基础上寻找一种新的舞台样式, 以衬托和帮助戏曲的这种特有的演出形式, 并能体现舞台空间的流动性, 从而使观众从多种层面接受并完成这种特殊的审美体验, 这是我目前所寻找的戏曲舞台美术设计的方向———即可否用一种新的语言方式来重新诠释戏曲的舞台, 我选择了“解构”这种语言方式。

“解构”起源于六十年代的法国, 它的领袖是雅吉.德里达。他不满于西方几千年的哲学思想, 对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在他看来, 西方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的历史, 它的原形是将“存在”定位于“在场”。借助海德格尔的概念, 德里达将之称为在场的“形而上学”。它意味着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 一个中心语词, 一个支配性的力, 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 它认为近似与神的法力, 背离就意味着走向谬误。这也是德里达及结构主义者中心的目标。

中国古代建筑的这些特征, 又与戏曲的文化特征具有一种很好的衔接。不同的建筑形式有自己不同的情绪和内涵, 这些特点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被吸收和利用于舞台美术的设计过程中, 既可以有效和清晰的体现舞台美术的三个基本功能, 还可以以一种新的空间形式分割演出空间从空间的角度来审视斗拱的变化在汉代的建筑中, 当硕大的与柱子组合在一起时, 其具有一种特殊的维度感。宋代的斗拱则营造了三维感, 而明清多而小的斗拱与柱子组合在二起之后则具有装饰性从而产生了二维感。利用这一特点, 在现代的传统戏曲舞台设计中, 变化梁柱和斗拱的数量与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 提取出其建筑结构特点, 按照不同的故事情节和主体情绪进行重新组合, 可以产生不同维度感的空间。而这种空间既有符合传统戏曲演出需要的时代感和文化感, 又符合现代观众对戏曲舞台样式求新的审美要求, 从而使“意”这种戏曲艺术中最高境界的追求得以张扬。

利用提取元素的手法, 利用建筑上解构的手法, 利用平面构成中的打散重构的手法, 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研究, 并运用到戏曲舞台的设计中。既可以利用他本身的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完成舞台美术的三个功能, 又可以在舞台上营构出具有中性特质的、多维的、具有中国文化感的流动空间, 以对应中国戏曲原有的、具有多维空间特质的表演样式。如果能给我一个舞台实践的机会, 我希望自己能展现给观众一个全新的舞台样式。用一种现代设计意识演绎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舞台美术帮助观众理解戏曲表演中的“意”, 并完成这一审美体验, 应该是现代的舞台美术设计师毕生追求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田建强.民间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应用[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7, (02) .

[2]张晓宁, 胡新巧.戏曲舞台美术设计的独特性[J].大舞台, 2006, (06) .

[3]王砜.浅析中国传统戏曲舞台美术与写实布景的矛盾[J].时代文学 (双月版) , 2006, (04) .

[4]曾文.舞台美术在戏曲中的作用[J].剧影月报, 2006, (02) .

中国戏曲当中的美术元素 篇3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音乐元素;戏曲音乐元素

钢琴由国外传入,可以用来演绎音乐,从而实现人们对音乐的体验。随着时代的发展,钢琴音乐也融合了多种的艺术形式,从而出现了很多类型的钢琴音乐作品。尤其是在钢琴音乐作品中融入民族戏曲特色、民族音乐元素等,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使中国文化登上世界的舞台。另外,在国际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钢琴音乐也得到了新的发展,通过对国外先进的钢琴音乐经验和理论的借鉴,我国创造出的钢琴音乐作品将会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1 民族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体现

1.1 钢琴曲中的民族旋律元素

在对音乐作品进行展示时,作品的旋律至关重要,也是进行音乐创造的重要因素。艺术家在进行音乐创造时,确定旋律是至关重要的,比如风格、内容等。在钢琴曲的创作中,将民族旋律元素融入其中,要重点关注民歌的旋律,可以进行直接的移植,同时也可以在改编的基础上融入。在民族旋律元素的引入中,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利用原生态民歌旋律进行创作。比如,在黄虎威的钢琴组曲《巴蜀之画》中,它是一部抒情的组曲,其主要旋律是四川民歌,作者通过对原生态民歌旋律进行整合,形成独特的钢琴创作,带给人一种奇妙的亲切感,并可以真实反映出民俗特色。二是通过对民族器乐曲进行移植或者改编。将民族器乐曲融入钢琴作品中,被广大的观众所喜爱。就《百鸟朝凤》来说,其主要是根据唢呐曲改编,充分表现出一派繁荣、四方欢腾的景象。通过将一些民族器乐曲的移植或者改编,可以发扬中华文化的伟大力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精神,使我国优秀的、传统的艺术名扬世界。

1.2 钢琴曲中民族和声元素

在音乐作品中,和声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影响了音乐作品自身,其关系到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和凝聚力的程度。在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中,需要有一个好的和声。在钢琴作品中,融入具有民族特色的和声元素,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我国流传着国外的和声方法,然后慢慢开始尝试民族和声。经过多方面的探索之后,出现了二度、四度、五度等不同结构的和声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音乐形式和方法也丰富起来。但是受到传统和声方法的局限,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的发展仍旧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但是,其中也有很多音乐家开始进行突破,寻求新的创作视角和思路,创造出了一些优秀的富有民族特色得到钢琴音乐作品,比如陈培勋的《双飞蝴蝶》等。后来,和声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到了70年代,我国很多钢琴家创造了很多作品,我国钢琴创作的道路也逐渐拓宽。与此同时,很多音乐人接受了国外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并充分融入本民族的特色,从而创造出了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比如,林华的《高古》,赵晓生的《太极》等。

2 戏曲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体现

2.1 以戏曲结构体式为创作要素

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中,戏曲结构形式对其具有深刻的影响,其中主要借用的结构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代表作品如黎英海的《夕阳箫鼓》等,在这类作品中,基础是某一个曲调,同时 ,在其中充分利用扩充或者紧缩的手法,从而通过改变速度、节拍的形式,形成不同的板腔体。就《夕阳箫鼓》来说,其扩充或者紧缩了主题句,使得形成了不同节奏的变化,但是并未使原来的布局和主题旋律发生根本的改变。在内容上,仍然可以分为十大部分,但是其赋予的新的形式,更加具有表现力。

2.2 以戏曲音调作为创作元素

就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说,戏曲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且审美价值高。在戏曲艺术,很多类目都是根据戏曲音乐来进行区分,从而也是对剧种进行区分的重要方式。在中国钢琴音乐中,将曲牌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使其大放光彩,由此,很多的钢琴作品诞生。

在昆曲的表现形式中,充分融合了我国南方和北方的特性,在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昆曲的音调比较特殊,其既具有南曲的温婉和柔和的气质,又具有北曲的宏伟和壮丽,将这两种风格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创性的风格。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要将南曲和北曲完全改变,它们之间要相互融合,共同推动戏剧的发展。比如,在丁德善先生的作品钢琴曲《序曲三首》中,其中第三首《降G大调序曲》表现的主题,即将昆曲《玉簪记·琴挑》中生旦轮唱的唱腔融入其中。

另外,我国的国粹即京剧,其两个基本的腔调是“西皮”和“二黄”,也在中国钢琴音乐中融入了这两种形式。从腔调来看,西皮和二黄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西皮具有较大的旋律起伏、曲调高亢嘹亮,而二黄的旋律比较凝重,在色彩上显得比较暗淡。一个可以使人充满热情,具有昂扬的斗志,流畅婉转;另一个则会给人一种悲伤、沉痛的感觉。在钢琴曲《断章小品十六首》中,其中第十一首的主题是“午后胡琴”,在这一首中,融合的二黄音调的样式。而在张潮教授的《变奏曲》中,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融为一体,传达了京剧的魅力,并表现了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怀念。

3 民族音乐元素和戏曲元素的综合体现出的艺术价值

在钢琴作品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和戏曲元素,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第一,可以丰富中国钢琴的音乐语境。在很多钢琴作品中,音乐家不仅仅是对民族音乐元素和戏曲元素的照搬照抄,还融入了自己的音乐理念,充分体现出时代的特色。第二,有利于推动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在国外,很多钢琴作品都有自己的民族基础,因此,中国要借助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形势,融合民族音乐元素和戏曲元素,从而推动钢琴创作的发展。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钢琴音乐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它也融合了多种的艺术形式,从而出现了很多类型的钢琴音乐作品。尤其是在钢琴音乐作品中融入民族戏曲特色、民族音乐元素等,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有利于丰富中国钢琴的音乐语境,推动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可以促进优秀钢琴作品的创作。

参考文献:

[1]周君.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民族音乐元素和戏曲音乐元素[J].音乐时空,2016(01):94+105.

[2]朱国昌.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民族音乐元素[J].艺术探索,2011(04):103-106+146.

中国舞编创中戏曲元素的运用探析 篇4

1 戏曲元素的内涵

1.1 戏曲元素中包含着丰富的表演元素

中国戏曲在表演风格上通常会以较为夸张的表演形式而进行, 夸张的唱腔、夸张的脸谱是给欣赏过戏曲的人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 中国戏曲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 为了突出人物性格, 会赋予人物特殊的形象风格, 人物脸谱化就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特点之一。 人们在观赏戏曲表演时, 能够鲜明地了解到戏曲所想要表达的爱憎情感, 戏曲表演本来就是表达鲜明的思想情感, 而观看戏曲表演的人们通常对于戏曲表演的曲目形式都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 人们所想要真正欣赏的并不单纯是紧张的故事情境, 更多地是由戏曲表演演员自身的演出所带给观众的紧张感[2]。 因而, 戏曲表演突出人物形象, 并不会使人感到厌烦, 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更能够增添故事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戏曲表演中很多人物的各种生活状态、人物性格都是通过戏曲表演演员的多种多样具有特定形式的身段表演来进行表现的, 诸如, 人物的生气、愤怒、高兴、哀伤都是通过人物的特点形式的表演来突出的, 同时, 不同人物所代表的身份不同, 进行相同表演时所使用的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 戏曲表演的众多元素中采用的是“ 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 对于想要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在转化为戏曲表演时, 通常都是对生活形式中这种行为方式的意义给予表现突出, 而对于更多的动作形式本身却是并不十分追求相似的。因而, 在中国的戏曲中, 戏曲表演演员能够对着一方小小的天地, 就能够尽情展现出所想要表达的众多东西, 无论是不存在的江河、还是满园春色, 透过戏曲表演多种元素的相互结合, 我们都能够看到生动的表演[3]。

1.2 戏曲元素中重点突出人物形象

人物是各种多姿多彩的故事进行发展的线索, 是任何舞台表演的灵魂, 没有了人物的重要参与, 任何表演形式都会失去它的魅力, 戏曲表演更是如此。戏曲元素中最为出色也是最能够打动人的是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众所周知, 在我国的戏曲中, 戏曲角色主要是分为生、旦、净、末、丑, 这几种主要的人物类型几乎涵盖了我国戏曲中所有的人物形象, 他们通过不同的服装、唱词、旁白、动作、表演方式来突出展现这个角色本身所想要表达的情感[4]。人物形象的千差外别, 都是通过戏曲元素的不同表现方式来进行传递的, 观众在欣赏戏曲表演的时候, 通过戏曲表演演员个人的特征, 就能够清楚地判断出这个演员所代表的人物形象是善是恶、是喜是怒。戏曲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多种元素, 能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现形式相互融合为一体, 营造了丰富多姿的舞台形象, 能够为观众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5]。

2 中国舞编创过程中对于戏曲元素的运用

2.1 融入戏曲元素中的表演元素和人物形象元素

中国的戏曲中蕴涵着丰富的元素, 其中, 表演元素和人物形象元素是主要的方面, 对于中国戏曲表演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中国舞在进行编创的过程中, 将戏曲元素中主要的表演元素和人物形象元素予以融合应用, 能够将舞蹈和戏曲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进行有效贯通, 使中国舞能够以一种具有新鲜生命力的形式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 增强中国舞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戏曲往往通过一些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 进行塑造舞台上众多的人物形象, 构思奇特而具有表现力, 同时还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有效反映。将戏曲元素中的表演元素融入到中国舞的编创中, 能够使得中国舞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 增强画面感, 给观众带来一定的视觉冲突, 能够增强欣赏者的心理印象。将戏曲中突出的表演元素应用到中国舞的编创中, 可以将舞蹈的众多动作, 进行分解, 然后再进行连贯性地编排, 使其成为具有丰富艺术内涵的形式[6]。

2.2 中国舞编创过程中注意考虑到舞台效果中的戏曲元素

将戏曲表演元素中的丰富故事进行重新整合, 使其适应中国舞的表演形式, 这样中国舞在进行舞台表演时, 就能够形成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故事, 从优秀的故事情境中出发, 在舞蹈的编创中融入进一些情感、情节的冲突, 增强舞蹈的冲击性, 从而能够更好提高舞蹈演员的表现力。 将戏曲表演中人物形象的丰富元素与中国舞的编创进行结合, 能够在中国舞的实际演出中, 增强舞蹈演员的个人舞台表现力, 逐步提升舞蹈演员的能力, 增强他们对于舞蹈艺术的感知力, 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艺术表演。 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舞蹈, 必定是融入进了舞蹈演员自身的思想情感的, 舞蹈演员在进行表演时, 能够真正体会到他所代表形象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时, 才能够在表演过程中进行有效地展现。 中国戏曲元素中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相当到位, 将这种人物形象的丰富元素融入到中国舞的编创中, 会具有良好的舞台效果。 在进行中国舞的编创过程中, 将舞蹈所展现的完整故事情节进行分割, 将故事中所代表的每个人物形象都分配到相应的舞蹈演员身上, 促进他们自身进行仔细揣摩, 同时还要能够进行舞蹈演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工作, 保证他们能够在多次的练习表演过程中, 增进对于彼此人物形象的了解[7]。

3 总结

我国戏曲在发展过程中融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众多元素, 因而, 戏曲中也有着丰富的中国元素, 在进行中国舞的编创过程中, 积极运用戏曲元素, 能够更好为中国舞增添魅力。 舞蹈和戏曲是两种风格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但是, 两者在舞台表演方面、艺术表现力方面却有些相互类似的东西, 因而, 在中国舞的编创中运用戏曲元素, 有其自身的土壤条件。 戏曲元素中包含着丰富的表演元素和人物形象元素, 将其应用到中国舞的编创中, 能够为中国舞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还能够增强中国舞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丽宏.戏曲元素在中国舞编创中的运用[J].戏曲艺术, 2012, 32 (2) :78-83.

[2]杨?.以京剧行当为载体探析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艺术延伸和价值[J].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13 (4) :213-215.

[3]张丽民.戏曲艺术对中国舞蹈创作的影响[J].艺术教育, 2013 (1) :94-95.

[4]王艺潼.论中国古典舞表演对戏曲舞蹈的扬弃[J].赤子 (上中旬) , 2015 (17) :44.

[5]樊明.探究中国戏曲艺术对中国舞蹈的影响[J].大众文艺, 2013 (19) :176-177.

[6]陈炎.由“乐”到“戏”:中国综合艺术的发展轨迹[J].河北学刊, 2015, 35 (4) :76-83.

中国戏曲当中的美术元素 篇5

关键词:古典舞,戏曲武功,古典舞基训

一、前言

中国的戏曲艺术源于宋朝, 也就在那时开始, 中国人民开始将舞蹈与戏曲艺术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戏曲舞蹈。20世纪50年代, 中国古典舞产生, 可以说中国古典舞是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综合, 它融合了众多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例如戏曲、武功等, 发展到现代, 中国古典舞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成为中国极具代表性的舞蹈类型之一。中国古典舞与戏曲武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彼此之间联系紧密, 中国古典舞在吸收戏曲武功精华要素的同时, 也极具个性, 与戏曲武功恰当融合又有所区分, 是中国当代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笔者针对两者之间的联系展开了深入的分析, 希望能够使读者对于中国古典舞有更深的认识。

二、中国古典舞基训内容与训练价值

我国的古典舞基础训练是学习古典舞必不可少的课程, 也是练习古典舞的基础, 古典舞基训已形成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系统。

(一) 中国古典舞基训内容

1.地面训练

地面训练主要针对的是刚开始学习古典舞的人员, 由于中国古典舞要求舞者能够具有掌控自己身体的能力, 因此对于还不具有掌控身体能力的初学者来说, 首先就要接受地面的训练, 训练的部位主要集中于韧带与肌肉两个部分。这一训练科目是最基础的, 地面训练能够让舞蹈人员在短时间内投入到舞蹈之中, 还能够有效地拉伸身体各部分的韧带与肌肉。

2.把杆训练

把杆训练是西方芭蕾舞基础训练之中必不可少的训练科目, 中国古典舞在结合自身舞蹈特性的基础上, 吸收了这一训练方式。它是针对初学人员平衡能力差与中心不稳的情况而开展的训练项目, 把杆训练需要扶杆的辅助, 在扶杆的辅助之下进行训练, 跟地面训练一样, 把杆训练都能够对身体的韧带与肌肉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同时这一训练方式也是吸收借鉴了戏曲艺术与戏曲武功的训练形式, 众所周知, 中国的戏曲与戏曲武功往往需要借助工具进行表演, 在训练的过程中也是如此, 中国古典舞基训考虑到这一要素, 也在训练之中加入了辅助性工具, 增强锻炼效果。

3.把下训练

跟把杆训练不同, 把下训练是在没有任何辅助工具的情况之下进行的训练, 由舞蹈人员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到对自己重心的控制, 从而随心所欲地调整自己的重心。在跳古典舞的过程中, 往往是没有任何工具可以提供给舞蹈人员的, 为此往往会要求舞蹈人员的协调性与稳定性较好, 能够游刃自如地掌控自己的重心, 把下训练能够有效地训练舞蹈人员更好地掌控自己的重心。

4.身韵训练

这一训练项目是中国古典舞四大部分之中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内容。中国古典舞讲究神韵意境, 为此身韵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科目。着眼于细微的舞蹈元素, 舞者的所有动作都需要与身体的气息相配合, 从开始的深呼吸训练, 到后来结合音乐与呼吸的缓缓舞动, 培养舞者的身韵。

(二) 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的价值体现

基训是任何舞蹈学员都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 对于学习中国古典舞的学员来说, 基训也是必不可少的训练科目之一。中国古典舞的基训不仅仅与西方艺术代表芭蕾不同, 也与我国戏曲艺术与武功有着很大的差别, 中国古典舞有它自身的独特之处, 它融入了几千年了我国众多传统艺术的精髓, 因此对于古典舞表演人员的基础训练的要求更高。

中国古典舞基训的目标是让初学者掌握古典舞表演的基本技能, 让舞蹈学员的身体具有韵律, 能够很好的将舞蹈动作与人的身韵融合在一起, 让舞蹈学员的身体极具表现力, 这就是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的价值所在。

三、中国古典舞与戏曲武功之间的关系

坊间传闻, 中国古典舞源于戏曲, 虽然此说法过于绝对, 但并非无一点道理。之所以称之为古典舞, 是因为古典舞延续了传统舞蹈之中的很多元素, 传统戏曲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中国古典舞是在提取了戏曲武功艺术的舞蹈精华之后, 与西方传入的芭蕾舞相结合, 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扬弃, 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精华, 成为了当代中国极具观赏性的舞蹈类别之一, 不仅仅具有中国传统戏曲武功强烈的节奏与韵律, 还具有西方芭蕾的贵族气质。

相对于戏曲武功来说, 虽然中国古典舞并非起源于戏曲武功, 也并非是对它简单的复制。但不可忽略的是, 中国古典舞确实受到了戏曲武功的启发, 其中也借鉴了很多戏曲武功元素, 尤其是在基础训练的时候, 更是将戏曲武功的很多训练元素都运用了起来。此外, 戏曲武功好对中国古典舞进行了延伸, 使得中国古典舞的表现范围更广。戏曲武功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地位, 为此将其融入中国古典舞之中, 使得舞蹈更具中国特色, 中国味道更佳浓烈。

四、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戏曲武功元素

将戏曲武功元素融入至中国古典舞之中, 能够充实延伸古典舞的表演空间。从下面几点可以看出:首先是戏曲武功更注重叙事, 而古典舞关注的是情感的抒发。其次是创新古典舞的表演方式。再次, 将戏曲武功要素融入其中, 使得古典舞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最后, 戏曲武功在表演的过程中所使用的道具及其训练的方式, 启发了古典舞的基础训练、教学与表演。

上文简明扼要的介绍了中国古典舞基训的四大内容, 其中提到身韵是中国古典舞基训之中最典型的代表, 而中国古典舞基训对戏曲武功的吸收与借鉴, 也体现在身韵训练上。

中国古典舞身韵中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舞蹈学员审美基调的培养, 中国戏曲艺术与武功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 早已形成了自身的训练体系, 中国古典舞基训自然的也会吸收借鉴他们的训练方式。戏曲艺术最大的特性是“动静结合”, 时而静中带动, 时而动中带静, 中国武功则注重阳刚与力度, 中国古典舞之中很多动作造型, 例如双托掌、山膀、提襟等, 都是受到了戏曲武功的启发而创作出来的动作, 可以说, 戏曲武功奠定了舞蹈学员的审美基调。

舞蹈属于视觉的艺术, 观众通过眼睛来感受整个舞剧的视觉魅力, 而舞者则需要通过眼睛来表达人物的情感, 因此神韵也是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神韵”是中国古典舞最为注重的元素之一, 神韵的创造与传递的媒介是舞者的眼睛, 舞者的神韵能够将舞蹈演绎得十分动情, 同时将舞者的人物特性刻画得淋漓尽致。中国戏曲, 表演者往往通过直接而又热烈的方式, 例如夸张的面部表情, 将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 眼神是最重要的部位, 为此可以说, 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 对于神韵的关注也是源于对戏曲武功的吸收与借鉴。

“手”是中国戏曲与武功表演人员的表演载体。尤其是中国戏曲, 对于每一个角色的手势都有着特定的动作要求, 手势是戏曲艺术体现角色情感的重要工具, 对其姿势及力度都有一定的要求, 而武功则是通过手的力度爆发来体现力量。在古典舞身韵训练之中, 自然少不了“手势”的训练, 与传统戏曲艺术一样, 中国古典舞对于舞者的手势也有着特定的要求, 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传统手势, 例如中国古典舞之中, 兰花指是女舞者的基本手型, 舞者力度的散发能够体现舞者的精神风貌, 观众由此感受到舞者的思想情感。

由于中国古典舞的表演往往需要舞者腰部力量的支持, 无论是技巧的运用、身体韧性等都是借助腰部来展现, 例如串翻身、踏步翻身等等动作都对腰部都极大的需求, 为此腰关节训练是古典舞基础训练中身韵训练最重要的一个内容, 腰部即为躯干。而在中国传统的戏曲武功之中, “以腰为轴”也是戏曲表演与武术表演之中所遵循的准则, 戏曲艺术表演之中, 腰部是发力的部位, 位于身体中间部位, 也承担着承上启下这一重要的角色定位。由此可知, 中国古典舞对腰部力量的训练要求, 也体现了戏曲武功要素。

五、结语

从中国古典舞基训与戏曲武功的内容以及要素分析得知, 中国古典舞基训从戏曲武功中借鉴了很多元素诸如身段、技法、技巧、剑、水袖等, 中国的戏曲艺术与武功深深影响了中国古典舞的形成与发展, 而中国古典舞也反过来促进了中国戏曲艺术与武功的进一步发展, 两者是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的。中国古典舞基训内容也吸收借鉴了传统的戏曲武功元素, 尤其是身韵训练之中, 更是将戏曲武功要素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无论是戏曲艺术、武功还是中国古典舞, 都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 使其得以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行.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体系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2]张晗.戏曲与舞蹈[D].陕西师范大学, 2013.

[3]龚倩.论中国“古典舞”表演对戏曲舞蹈的扬弃[D].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

[4]韩瑾.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6.

[5]陈楠.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及其对戏曲的借鉴吸收[J].音乐时空, 2012.11.

[6]邱晓晨.当代中国古典舞发展轨迹之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8.

[7]潘小星.古典舞蹈基训体系的构建与发展[J].青年文学家, 2009.09.

[8]赵云.中国古典舞身韵同基训的内在联系[J].剧影月报, 2007.01.

中国戏曲当中的美术元素 篇6

课件呈现

剪刻华夏风骨, 雕琢民族精魂。我们利用课件可以表现剪纸的历史沿革、分类等基础知识。以课件活泼多变的交互形式, 使学生掌握剪纸方法, 如构图 (自由式、均衡式、对称式) 、篆刻手法 (阴刻、阳刻) 、装饰手法 (月牙、锯齿、橄榄、鳞片) 。

风韵袅娜传海内, 裙袂纷扬舞天宇。在视频切换中, 我们可以遥望唐代敦煌莫高窟中圆润富丽的飞天散花, 惊艳于春节晚会上唯美浪漫的舞蹈《飞天》, 为我国“嫦娥一号”飞天探月的壮举所自豪。思维的线索从歌舞升平的佛国乐土, 辗转到梦想成真的信息时代——这就是美术课《飞天》。沿着时间的纵轴, 饱览各种形式的“飞天”, 学生得到视觉上的震撼, 并创作心目中的“飞天”。

五光十色美华服, 四面八方异风情。计算机为我们推开中国服饰世界的窗棂:汉服的洒脱、唐装的雍容、旗袍的婀娜、少数民族服饰的五彩斑斓、琳琅满目……学生从中捕捉不同民族的符号, 大胆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

读图方知颜色情, 比画顿悟构图法。通过对比色彩、构图差异鲜明的作品, 学生对美术学习有了更为直观的视觉体验。如在色彩学习中, 将冷与暖、对比色与邻近色进行对比;在构图学习中, 将大与小、疏与密进行区别;在《象形文字的联想》一课中, 制作从画变成字的动画效果, 启发学生将象形文字构思扩展为与字有联系的图画。

一曲吟罢解玄机, 多色拼就画脸谱。借助歌曲《说唱脸谱》中色彩象征性格的唱段——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各种颜色所象征的人物性格。在脸谱绘制环节, 可出示绘制脸谱的动画, 使学生的感受更加直观。

烟雨酿造天青色, 歌曲蕴藏诗画韵。一曲如梦如幻、音画搭配的歌曲M V《青花瓷》:论意境, 宛然一轴烟雨朦胧的水墨山水, 水云萌动醒新绿;论词句, 是一幅笔端蕴秀的素心笺, 走笔曲折心芳菲;论曲调, 仿佛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 空灵透亮沁心脾。三者叠加一处, 《青花瓷》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 洗尽铅华, 古朴典雅。歌声伴着水墨画、青花瓷等中国美术形式及典型意象, 使学生沉醉于中国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中, 体验着美的熏陶感染。

激情昂扬奥运景, 壮志澎湃中国心。《中国风奥运创意卡》是一个典型的课例。通过回顾北京申奥成功、标志诞生、吉祥物设计等几个历史性的画面, 融合中国元素向学生揭示奥运标识, 并播放以中国文化为主线的短片《民族风》。接下来, 沐浴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歌曲《We are ready》营造的热烈氛围中, 师生共同设计奥运创意卡, 使学生的运动激情与爱国情感得到升华。

电脑绘画

水墨淋漓描摹神韵, 意境朦胧抒发胸臆。我们利用金山画王、P h o t o s h o p等软件描绘古韵画片、水墨画。中国文人对绘画作品的最高评价是逸品, 即强调个性与自我感情的抒发。电脑绘画虽无法替代手工绘画的笔墨神韵, 却可以体现画作逸品的特色, 还具备视觉时代图像效果好、可修改、可复制等优点。

水火云气意象单, 多倍重叠造声势。中国艺术作品中纹样有程式化、图案化、重复性的特点, 使用电脑复制并粘贴能够减少烦琐的重复劳动。如《形的重复》一课就可以借助P h o t o s h o p或其他绘图软件来表现。

网络探索

互联网是一座能够提供各种作品展示的最大空间, 既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艺术信息, 也可长时间深入细致的研究。

中国元素星云布, 网络撷取细梳理。生活中隐藏许多中国元素与民族符号, 大到建筑, 小到手工艺品。凭借广博宏大的互联网,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梳理过滤, 提高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提升研究本民族文化的兴趣与热情。

文臣武将保家院, 网络查寻解疑窦。教师在课堂上围绕提出的几个问题, 引导学生使用搜索引擎, 在相关网站搜索答疑, 提炼有效信息。如《门神的创作》一课, 首先设疑“门神的来历是怎样的”、“门神有什么造型特点”, 再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到网站上寻找答案。

上一篇:关于疫情防控工作检查情况阶段总结汇报下一篇:爱国爱家乡的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