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生活区(精选8篇)
活动目的:
通过利用幼儿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导幼儿探索整理袜子的各种方法,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活动准备:
1、各种袜子若干。
2、收纳盒2个。活动指导:
1、出示各种袜子,以“帮娃娃整理袜子”为由引起幼儿操作兴趣。
师:昨天娃娃家的宝宝把袜子翻得乱七八糟的,妈妈生气了,该怎么办呢?小朋友们会整理袜子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整理的?
2、提出要求,鼓励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练习卷袜子。
师:今天陈老师请小朋友用自己的方法来整理袜子,整理好了放进这个袜子收纳盒里,看看谁能整理得又整齐又漂亮。
3、交待注意事项:
今天的区域活动,陈老师要提几个小要求:
(1)做面条的小朋友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来制作面条。(2)玩巧手坊的小朋友要及时地把不玩的玩具整理清楚,送回家。(3)温馨小屋的宝贝们收拾玩具时速度要再快一些。
4、幼儿区域活动,教师巡回观察。
(1)重点观察温馨小屋的小朋友整理袜子的过程,鼓励幼儿用自己方法来整理袜子。
(2)观察“做面条”的小朋友使用材料及方法的情况。(3)提醒幼儿在玩玩具时,注意轻声细语。
5、活动结束,整理材料,交流经验。(1)引导娃娃家的幼儿交流整理袜子的方法。
(展示袜子收纳盒)师:今天温馨小屋的小朋友们真棒!把袜子都整理得整整齐齐,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谁整理的?你来告诉小朋友们,你是怎么做的?(原来他先把两只袜子重叠在一起,再抓住袜子的一头开始往上卷。他是用卷袜子这个方法来整理的,这个方法不错。)这是谁整理的?你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师:这些整理袜子的方法都很棒!今天小朋友回去可以问问妈妈,还有哪些整理袜子的方法,明天我们再来试一试,好吗?
(2)展示“面条加工”的照片,鼓励幼儿多动脑,积极与材料互动。师:今天做面条的小朋友用了三种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做出了香喷喷的面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 小班儿童生活自理教学
小班儿童生活自理教学, 是指教师结合幼年学生的身心需要, 通过小班教学的形式去教育学生进行生活中的自我服务行为。学生相对年龄比较小, 在从家庭转移到幼儿园阶段中转移和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是慢慢开始通过对图片、言语或行为等多种自理因素的渲染和指导, 从而在生活中提炼与吸收适合于自己基本的生活处事知识和能力。
(二) 寓教于乐的定义
“寓教于乐”, 取自于古罗马诗人和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创作出的经典文艺学术作品《诗艺》。“寓教于乐”, 字如其意, 就是把快乐与趣味寄托在教师的教学中。在小班儿童生活自理教学设计中, 寓教于乐就是希望教师能结合小班人数较少的特点, 联合班级内部各位幼年儿童在独立处理生活活动时期的表现, 从而合理地加入良好的教育设计策略:一方面, 小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 在智力和体力指导中给予幼年儿童更多的快乐与自信;另一方面, 幼年学生因为获得了教师或家长的赞赏,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加强学习过程的配合程度, 在潜意识中增强教师设计出的教学策略的成效。
(三) 儿童教学与寓教于乐的联系
在幼儿园小班教学中, 很多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由于自己作为“小皇帝”或“小公主”等享受型的身份, 很多小朋友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把“家务劳动”与“家庭里的成年人”挂上等号。由于家长容易认为儿童的年龄比较小, 身心发展有待提升, 对于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服务意识, 家长们很多时候都会选择直接地忽略, 从而在不知不觉间造成子女出现依赖性太强和自理反应太差等不良反应。教师的教学本意就是要配合家长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合理的指导和培养, 所以, 教师可以遵循“寓教于乐”的本性, 提高学生的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家庭和学校三者共同协助, 共同合作, 共同发展。
二.儿童生活自理差的尴尬原因
幼儿园阶段的学生是刚刚从“家庭”转移到“学校”。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变化很容易会使学生产生陌生感和排斥感。同时, 很多儿童在家庭里一般是有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等大人帮忙处理问题, 所以, 很多学生在单独面临问题时, 就可能会因为年龄心态、生理反应和依赖惯性从而产生的不知所措。在学校里, 同样会遇到这种情况, 依赖性让学生的自理能力偏低。
三.小班儿童生活自理教学中的寓教于乐
(一) 及时更新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儿童生活自理的活动是包括很多种内容的, 如自己穿衣服、拿着勺子去吃饭或者睡前睡后刷牙等。客观上而言, 幼儿园阶段的学生一般都很少留意生活中的细节, 而且在家中一般都有大人帮忙处理相关问题。所以, 当学生需要独立解决生活问题时, 教师更需要指导学生结合学生的身心需要、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等多种因素, 去合理地安排出恰当的教学思路。例如, 教师在设计和分析生活自理知识的讲课模式时, 不仅需要及时地收集和分类一些和生活自理有关的最新版的教材, 而且也需要及时考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言语举止、反应效果及配合程度等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尊心, 慢慢在理论与实际的指导下提高自理能力。
(二) 强化与家长的沟通合作, 合理安排动手活动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 家长是儿童的启蒙老师。教师如果想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想做好小朋友的培养和训练, 就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这一方面需要主动地跟各位家长进行定期、合理、及时的沟通, 如每个学期召开一次或几次的家长座谈会, 及时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等, 从而改变家长可能存在的“包办”误区;另一方面也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状态, 合理地安排学生回到家里的动手活动, 如自己穿衣服、刷牙洗脸和整理床铺等。在这样的前提下, 及时跟家长沟通合作, 督促家长积极地配合教师, 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意识。
(三) 增强集体合作意识, 提升课堂的快乐氛围
小班儿童教学是学生身心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教师如果想树立儿童的自信心, 让学生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客观规律, 那么, 就可以在学生学习自理能力技能过程中, 合理地渲染班级的集体氛围, 扩大学生的生活圈, 丰富学生合作活动和自理模式, 指导学生在处理问题时的愉快感, 开始培养儿童在处理生活问题时的自理意识、自理反应和自理调节。当儿童参与到班级的集体合作时, 就可以打破自我意识, 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关注身边的人, 从而一边学会多提问、多动手、多观察, 一边是提升课堂教学的愉悦气氛, 进一步反映出教师在儿童生活自理教学设计中的“寓教于乐”原则。
四.总结
生活区活动区域活动幼儿兴趣秋天来了,天气慢慢变凉了,孩子们穿上了外套、运动鞋,我发现好多幼儿不会自主穿脱衣服,更不会系扣子、拉拉链,如何让幼儿尽快学会并掌握这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班就发动家长,搜集幼儿小时候的衣服,比如有系扣子、拉拉链、按暗扣的不同动手能力练习的衣服投放到生活区,让幼儿在游戏中练习动手能力,前两周孩子们兴趣比较高涨,慢慢地孩子就没有了兴趣,午睡起来孩子们穿衣服的速度也并没有提高很快,下午的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选择生活区的没有几人,我就问:“宝贝们,谁愿意给小娃娃系扣子呢?”
张××小朋友说:“老师,没意思,整天给小娃娃扣扣子,不想玩了”。看到这种现象,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老师只是一味通过这一活动的操作练习,达到一种教育目标是不能发挥应有的教育效应。
一、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幼儿的生活
小班幼儿刚入园,对班级环境、老师、小朋友都不是特别熟悉,离开熟悉的家庭和亲近的家人,一开始很难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就会产生焦虑、逃避的情绪。为了消除孩子们的陌生感,我们积极为幼儿营造了他们所熟悉的家庭式氛围的娃娃家区域。在娃娃家里我们布置有小厨房、小客厅、沙发、小床、梳妆台等和家庭相对应的活动区域,小床上有粉色的被褥、有孩子们带来的绒布玩具(每周指定几人),每到活动开始,娃娃家里就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孩子几个人,妈妈叫醒熟睡的小妹妹,给她穿衣、洗臉、刷牙,娃娃给小妹妹喂牛奶,爷爷、奶奶忙着做饭,爸爸负责端早餐,然后大家一起吃早点,爸爸、妈妈送娃娃、妹妹上幼儿园,爷爷、奶奶再去买菜等等一系列家庭早晨的情景被孩子们模仿得惟妙惟肖,通过游戏使他们感觉在幼儿园也能看到自己家里熟悉的物品,像在家里生活一样,通过这样的游戏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活动中来,消除了他们的陌生感与紧张感。
二、内容的选择应游戏化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采用游戏形式最能激发幼儿自我服务的兴趣。我们设计了各种游戏形式的生活区活动,如“小鬼当家”——可以喂宝宝或小动物吃饭、帮娃娃穿衣服、洗脸、换裙子、帮娃娃扎小辫、夹漂亮发卡等;“我给妈妈化妆”——帮妈妈画眉毛、涂口红、画睫毛;“我是小厨师”——搓面条、团小汤圆、做饼干;“学做爸爸、妈妈”——让幼儿学习在生活中观察成人的装扮、举止、学做爸爸妈妈,体验做“大人”的自豪;晾袜子——将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袜子用夹子夹在衣架上,再将一双双的袜子卷起来放入格子中。幼儿在这些游戏中有积极愉快的情感,提高了主动参与练习的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增强了自我服务的意识。同时多以鼓励的方式,在班里开展比比谁的小手最能干等活动,进行表扬和鼓励,增强小班幼儿的自信心。
三、多提供立体的操作材料
立体的操作材料给孩子一种神秘感,让幼儿在动脑动手中获得快乐,为此,我们缝制了许多布制的立体玩具,如西瓜、橘子、南瓜等用相应颜色的布缝出六瓣,每瓣里面的西瓜籽、南瓜籽分别用黑、白粘胶做,每瓣再用粘胶把每瓣连接起来围成一个完整的西瓜、南瓜等,孩子们打开一个完整的西瓜,看到黑色的籽,黑色的籽也可以取下来,再如小鱼的鱼鳞、孔雀的羽毛、章鱼的眼睛,我们在相应的位置缝上扣子,让幼儿将鱼鳞、羽毛、眼睛扣到相应的位置,还有香蕉、黄瓜、丝瓜,我们用拉链,拉链拉开就像在剥香蕉,还有拉开绿色的豆荚拉链,映入孩子眼帘的是黄色的豆子,圆圆的豆子还可以拿下来,假装吃一下,红红的草莓上黑黑的籽用暗扣将水滴形的布连接起来等,这些立体的操作材料,幼儿很感兴趣,每次都不舍得和别的小朋友换组玩。
四、家园配合,将生活能力的培养延伸到家中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要尊重家长作为幼儿照料者及影响者的主体地位,保证幼儿在家中与在幼儿园中的自理行为和生活习惯保持一致。
首先,我们从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入手,让家长了解生活教育的重要性,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园配合,发展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在家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督促幼儿练习和强化习得的技能,放开手让幼儿自己动手做,自己穿衣、学习洗手绢,减少包办代替。同时我们和家长及时沟通,及时了解情况,给予孩子即时的鼓励和肯定,使幼儿通过反复的操作,巩固经验,从而提高自我服务的能力。
其次,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生活区活动的开展。如在发展幼儿穿脱衣裤的能力中,我们请家长们提供娃孩子小时候的衣裤袜、玩具娃娃的裙子等;在缝制玩具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了各种颜色的布、扣子、毛线等,丰富了活动的材料,不仅提高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发展了手指小肌肉的活动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育实践,我们感到:要关注小班幼儿的兴趣点,随时添置生活区的活动材料,有助于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许佩玉.主题背景下小班生活区的环境创设和材料提供.
1、激发幼儿对种萝卜活动的兴趣,从中体验生活游戏的乐趣。
2、培养幼儿小肌肉动作的发展、手口一致地数数与按序摆放的能力。
3、在插插、说说中让幼儿了解小兔子的生活习性。继而激发孩子对小动物的探索欲望及喜爱之情。
材料设计:
1、选取一个大小适中的废纸盒(鞋盒大小),用彩色纸包装饰好盒子,在盒子朝上的一面划上若干切口作为种萝卜的地方,再在侧面贴上一个小兔的图片。
2、制作一些形象的萝卜图片塑封好(青菜等也可以),放在小箩筐中。
玩法提示:
1、幼儿选择这个游戏时,要拿好纸盒与萝卜图片。
2、然后从小箩筐中拿出萝卜插到纸盒上划好的切口中。
3、幼儿种好一个萝卜说一句话“小白兔种了一个萝卜”,然后再拿第二个,按顺序、有条理的玩此游戏。
指导要点:
1、萝卜要插牢,不能东倒西歪的。
背景: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只有有序的系统的知识对孩子来说是有价值的,因此我们一直重视这类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对那些默会性知识的教学,如经常被我们看轻的生活课程。通过对新《纲要》精神的不断学习,大家深深地领会到从个体发展及对社会贡献的角度看,习得默会性的知识比获得系统性知识更有意义。那么,怎样开展生活活动对孩子来说更有价值,如何开展生活活动孩子才会学的更自主,在我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折衣服》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
案例描述及分析: 最近我们班正在开展“我的小手真能干”这一主题,于是我想根据主题目标而设置一个活动:学折衣服。可活动才一开始,当我手捧着一大堆衣服,一件一件地把它们分给每个孩子时,孩子们突然大吵大闹起来。一个孩子大声地叫道:“老师,那是我的衣服,还给我!”另外几个孩子也大声嚷嚷:“老师,金科的一件是我的,不是他的。”“老师,我的衣服上有奥特曼的呀,我要奥特曼衣服。”“我不要这件!我要我自己的衣服!”有几个孩子则一声不响地离开位置到别人手中去抢自己的衣服,于是“抢夺衣服”大战开始上演。原来这些衣服是孩子们脱下的外衣,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班孩子来说,根本无法容忍老师擅自把它们分发给其他小朋友。对此,我先是好言劝说,再是表扬激励,可还是乱哄哄的,没办法,只得“知错就改”,把一件件衣服物归原主。分完后我一看手表,就分发衣服差不多用了整整一刻钟。
活动还是照常进行,我抱出一个布娃娃,用着急的口吻说:“谁来帮我折衣服呀?”只见大多小朋友跃跃欲试想过来帮忙,可我阻止了,边念儿歌边进行示范:“这只袖子盖上来,那只袖子盖上来,中间折一折,这样折你们会了吗?”可没料这时孩子们就是不肯好好配合老师,回音者寥寥无几,他们拿着自己的衣服,有的摸摸衣服上的小动物,有的则把衣服团成一团,垫在自己的屁股底下,似乎对失而复得的衣服更加的珍惜,很少有孩子在关注老师的示范。我只好再次进行示范:“把衣服放平,一只袖子„„,”而此刻的孩子显得不耐烦了,有走动的,有讲话的,在一个孩子向老师提出上厕所请求后,大部分孩子一哄而上,都捧着自己的衣服离开了自己的座位,留下目瞪口呆的我。
放学后,我和配班老师坐了下来,静静反思这个活动。面对我的失败,配班老师向我提了两个问题:
一、这类活动放在什么时候开展比较合适?以何种形式开展比较妥当?
二、如果用儿歌来帮助孩子了解折叠衣服方法,怎样的儿歌才能吸引小班孩子?我想了想说:“是呀,这次活动我只是按照教材上提供的活动设计开展的,没有好好的经过自己大脑处理。如果我把这个活动放在幼儿午睡前不是更好吗?这样根本无需再分发衣服,无需牵强地抱出娃娃创设毫无价值的教育情景,更无需如此一个个排排坐地组织上课了。”这时配班老师又说:“这本来就是一个生活活动,完全可结合孩子生活,在相应的环节中开展,午睡前的场景不就是孩子学折衣服的最佳教育情景么,而且在组织形式上可以更自然一些更随意一些。对于小班孩子,儿歌要生动形象有趣,这样才会被吸引,可怎么改呢?”于是她把自己已酝酿好的儿歌告诉了我:“左边抱一抱,右边抱一抱,再来弯弯腰。”我茅塞顿开说:“那我明天再去试试。”
第二天,我依然组织了这个活动,正如我们所料,由于抓住了合适的教育时机,活动显得自然流畅,更没有时间上的浪费,而那首儿歌孩子也很喜欢,他们一边念着儿歌一边折着衣服,兴致很高,很快就学会了折衣服。反思:
通过这个案例,我获得了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要正确看待生活课程。生活课程,其实是生活与教育的有机整合。因此,一方面要求我们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渗透教育的因素,从而使教育对生活进行改造,如本案例中通过提供各类支架促使孩子生活中整理能力的发展;从另一方面,也要求这类教育体现生活的特点,如随机地自然地在相应的生活环节中开展。
小班是三周岁的幼儿,这些小朋友在家里一般都是2:2:1(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幼儿)的小王子或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身伸手,大小便拉在床上大人们不皱眉头的比比皆是。洗手洗脸也都是大人包着干。因此,对于孩子来说,上幼儿园了,吃饭、午睡、大小便、穿衣、喝水是很担心的事情。对于家长来说,上幼儿园了,我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做,能不能吃饱饭、穿好衣服、有没有及时喝水、解决好大小便是很不放心的事情。我想:如果我们能教会孩子们生活自理,既可以让孩子在幼儿园轻松愉快地度过,又可以请家长们放心、满意。
二、案例描述:
例一:
杨逸钒是我们班一位乖巧伶俐的小女孩。刚来园时,平时不哭不闹还挺能玩的她,午餐时间到了,哇哇哇哭个不停。我们忙着给小朋友喂饭,心想,她活动时挺能干的,应该自己能吃饭,就忽略了她。过了一会儿,寿老师过去给她喂饭,这才止住了哭声。一连两天都这样。我们跟她奶奶聊了这个情况,奶奶告诉我们在家时她自己从来没吃过饭,一直是奶奶喂的,也因此很不放心,很担心她有没有哭、有没有吃饱饭。了解情况后,我向逸钒家长提出了家园配合教逸钒自己吃饭,在园表现好的时候,奖给小红花来鼓励她。一个星期以后,逸钒不再害怕吃饭了,不但每天都自己吃饭,还抢着帮老师分饭呢。奶奶也舒展开了眉头。
例二:
赵哲是我们班一位调皮、性格古怪而动手能力非常差的小男孩儿。刚来园时,一天哭到晚,怎么劝怎么哄都不管用。我就从生活上给他更多的关心照顾,拉近和他的距离。两个星期后我发现他自己不会解小便,更不会解大便,穿脱衣服更不用说了。有一次已经起床了,我忙着叠被子,他小便急,没有喊,也没自己上厕所,站在床前哗哗哗尿得裤子上、鞋子里、地板上都是。这种情况不止一两次。他第一次在幼儿园解大便时,我发现他胆子特别小,请他两脚分开站在蹲坑上蹲下,他就是分不开来,结果大便解在了我的手上。当时也没责备他,只是鼓励他两脚分开来,要勇敢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进行了家访,得知孩子在家里时,大小便一直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大人们经常提醒及时帮助解决的,因此,对于他来说没有了条件反射,更不用说自个儿解决了。我们对家长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要求,请求他们能配合我们的工作。在幼儿园时耐心的教他,并安排他和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在一起,慢慢地,赵哲也能自己解决大小便了,现在正在培养穿脱衣服这一能力。
三、案例反思:
怎样才能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呢?
首先,小班教材里本身就有许多指导幼儿生活自理方面的内容,我们应该根据新纲要的精神,认真地设计每一课,教好每一课,并且配合课堂内容在区域角里配置充分的操作材料,如:瓢羹、筷子、可供喂食的材料、各种类型的衣服裤子等,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幼儿玩弄、操作,这样既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自理能力。
然后是做好家园联系工作。生活自理对幼儿回家来说,是可以偷懒的时间。有的孩子在幼儿园时饭自己吃,表现得非常好,可一到家便要爷爷奶奶喂。寒、暑假结束后,幼儿刚来园时那些坏习惯又回来了,就是这些原因吧。因此,我们应该用多种方法多方面跟家长联系,并提出要求。同时,幼儿园可以开展一些生活自理方面的活动性比赛。如:穿衣服比赛、叠被子比赛等。
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可以将养成教育融合于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中, 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中有很多进行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时机, 如早上入园洗手、进餐、如厕、盥洗、午睡、离园等环节, 处处充满了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培养的机会与条件, 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教幼儿自我服务的技能, 并不断地引发幼儿自主进行巩固练习, 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 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并使这种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 促使幼儿逐步形成自觉行为。
1. 利用游戏, 养成习惯。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他们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 在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 幼儿能按照一定的要求, 约束自己不良的行为, 限制自己。不应该扰乱幼儿的生活习惯, 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一个集体里, 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 不能随心所欲。如:站队时不能拥挤, 不能大声喧哗, 玩玩具时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 而且玩完之后把玩具摆放整齐, 不能撕书, 不破坏幼儿园的东西。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形成的生活习惯。但有的幼儿不是很好地按要求做, 这就需要我们用心教诲。游戏是对幼儿进行生活习惯教育的良好手段。如:我班小杰小朋友做事总是我行我素, 喜欢怎样就怎样, 玩具不会收, 我们就开展了“送玩具回家”的游戏, 在活动中, 他学会把玩具分类, 并放在指定的位置。在以后的活动中, 我们都时时提醒孩子以“送玩具回家”的形式, 提醒孩子把玩具收好。还有一次, 我组织幼儿玩“配对”的游戏。请幼儿在一套图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图片, 再拿着这张图片到毛巾架和茶杯架前, 找出与小图片完全一样的标记。此时, 我就告诉幼儿:“好孩子, 你找到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 这张漂亮的小图片就送给你作为奖励。”小朋友们很快就认识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可见, 有趣的游戏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很有作用的。
2. 通过玩水、玩肥皂泡泡培养洗手能力。
宝宝们虽然喜欢洗手, 可不懂如何把手洗干净, 常把衣服弄湿, 于是我告诉宝宝洗手前先把袖子拉上一点点, 水龙头开得小一点, 先搓手心, 再搓手背, 我还自编了洗手歌:“小小手儿伸出来, 水宝宝和我做朋友, 先搓手心一二三, 再搓手背一二三, 我的小手洗干净。”通过形象的洗手游戏, 幼儿掌握了基本的洗手方法, 不会用肥皂。我设计了一个新的游戏, 水和肥皂就成了他们的新玩具, 我让他们看到手上脏乎乎的, 就来来回回地擦肥皂, 肥皂和水用手搓产生了许多泡泡, 他们可兴奋了。在玩中他们发现肥皂泡越搓越多, 泡泡渐渐由白变黑, 被水冲走了, 在玩肥皂泡泡的游戏中渐渐学会使用肥皂。
3. 为了帮助幼儿学会自己吃饭, 在生活区组织“给小动物喂食”的游戏。
用硬纸板剪成各种可爱的动物头部形象 (如小猫、小狗等) 贴在鞋盒上, 并把嘴巴部位挖空, 便于幼儿喂食。同时准备黄豆、绿豆、蚕豆等大大小小的“食物”及长柄勺等喂食工具供幼儿练习。每到区域活动时间, 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玩, 连平时不爱吃饭的小婷也抢着玩。有一天, 小婷又在喂小猫吃饭, 只听她口中念念有词:“小宝宝, 来!‘妈妈’喂你吃饭饭。”边说边舀起一勺绿豆小心翼翼地送到“猫宝宝”的嘴里, 看着“猫宝宝”顺利地吃下, 心满意足地又喂上第二口, 还不住地夸奖:“恩, 宝宝真乖, 要多吃饭饭, 宝宝才会长大!”瞧, 多尽职的“妈妈”。我一直冷眼旁观, 没有打断她当“妈妈”的热情。在讲评活动情况时, 我表扬了她, 并让其他孩子向她学习。然后, 提出对她的要求, 希望她也像“猫宝宝”一样乖, 多吃饭饭, 长得高高大大。她听了高兴地点点头, 小朋友们都露出了羡慕的表情。接连几天, 小婷吃饭都很认真, 吃完了还不忘给我看看, 虽然吃得很慢, 但那是她自己吃的, 我及时地表扬了她的进步。以后每当小婷吃饭问题出现反复时, 我就提醒她要向“猫宝宝”学习, 做个乖孩子。在我的鼓励下, 小婷坚持了下来。现在已能较快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为提高兴趣, 动物的“嘴巴”可以挖成不同形状, 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提供的“食物” (如“饼干”) 也可以有相应的形状上的变化。
4. 为了让幼儿学会自己穿鞋子, 设计“穿鞋比赛”的游戏。
一个暖和的下午, 午睡起床, 我说:“小朋友, 今天我们来穿鞋比赛吧。”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喜欢有成人参与游戏, 尤其喜欢和老师做游戏。在游戏中不再是老师与幼儿的关系, 而是平等的同伴关系。这样的关系有利于他放松心情, 自由自在地练习穿鞋子。赢了很有成就感, 还会叫你跟他比, 他会为此感到自豪;输了他会不服气, 总想赢一次, 而要求再来。不管是输还是赢, 他都不断地重复一个动作:穿鞋子, 同时也让这种能力得以巩固。这样的游戏对于老师和幼儿来说获得了双赢, 既让幼儿学会了自理, 又增进了老师与幼儿之间的感情。
5. 创设情境, 以“情境表演”的游戏方式, 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照片标记
为了帮助幼儿找到自己的物品,教师往往会在物品上或摆放处贴上幼儿的姓名、学号或编号,也有的教师会贴上不同的小动物贴纸以示区分。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多幼儿分辨不出自己的物品。这是因为成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幼儿可以认识和区别这些标识。然而对大多数三岁幼儿来说,很多数字他们还不认识,也不能清晰地辨識代表自己的小动物,更不要说找名字了。分析幼儿的认知特点后,我们改变了以往的做法,以幼儿的照片代替数字和动物贴纸,这样,幼儿很容易就找到自己的物品了,他们还能通过看照片尽快熟悉班里的同伴。
写真流程图
学习洗手、漱口、刷牙等是小班生活教育的内容。许多教师是通过亲身示范、讲故事、念儿歌等形式教幼儿掌握洗手等方法的,我们发现有一种做法效果更好。我们用相机把幼儿洗手、漱口、刷牙时的情景拍下来,每个幼儿都有镜头,分别代表其中一个步骤,然后我们按流程把照片排好,贴在盥洗池的墙面上。这样,幼儿就可以边看照片上的提示步骤边模仿学习了。这种方式生动形象,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由于照片上的人物都是幼儿熟悉的同伴,甚至还有自己,所以他们很自豪,也非常乐于模仿学习。
每人一对小脚印
在让小班幼儿学习排队时,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在地上粘贴一对小脚印,让排头的幼儿站在脚印上,其他幼儿依次排在他后面。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幼儿总是抢着踩小脚印,后面的幼儿也排得歪歪扭扭,常常需要教师帮助他们一一排好。如何做到既满足幼儿的需要,又解放教师呢?其实,我们只要稍作改进,在排队的地方为每个幼儿准备一对前后间距合适的小脚印就可以了。这样,教师在组织排队时只要说:“每个人都去找一对小脚印做朋友吧!”幼儿就会自己去找小脚印站好,队伍很快就能排好。
两格卷筒纸
小班幼儿刚入园我们就提醒女孩子小便后要学习用卷筒纸轻轻擦拭。但是使用多少卷筒纸比较合适呢?对此,小班幼儿很难把握,常常用掉很多纸。我们发现一般情况下使用两格卷筒纸就可以了。那么怎样让幼儿明白两格到底是多长呢?我们画了一个女孩子的人像贴在墙上,然后在人像旁画上和实际长度相同的两格卷筒纸。幼儿只要一比较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两格有多长了。这样的环境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幼儿积累自理生活的经验。
【小班生活区】推荐阅读:
小班半日生活安排计划12-08
快乐幼儿园小班生活教案07-18
生活自理活动小班——学穿鞋子10-09
小班幼儿生活习惯家长问卷调研报告11-27
小班幼儿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分析总结12-01
小班音乐:春天05-31
常规活动小班06-10
小班歌曲:苹果06-20
小班化教学06-23
小班逛公园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