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三打白骨精读后感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生三打白骨精读后感(精选12篇)

中学生三打白骨精读后感 篇1

看完了这本书,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孙悟空。因为他的力气很大,他也有正义感,而且他的武功也很厉害,所以我喜欢他。

自从我刚开始识字,一直我读到五年级,对于古典名著《西游记》我特别爱听、爱看。我已经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录音讲、看电视、小说。

今年,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我最爱看的《西游记》,我打开就看了一遍,发现了我最喜欢看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我看得连晚饭都忘吃了。文章讲了唐僧与他的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的途中遇上了妖怪白骨精。白骨精的三次变化都被孙悟空识破,然而唐僧把孙悟空赶走了。后来,唐僧被妖怪捉回洞里被吃掉。幸亏孙悟空及时赶到。变出了许许多多的孙悟空,围住白骨精,口吐神火,把妖怪烧成了灰。

我越看越觉得很好看,我被这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吸引住了。孙悟空爱打妖怪,每次都会把唐僧就出来,我们要向孙悟空学习,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这样才能为祖国、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后,就让我学到了更多的本领。

今天我们学习了《三打白骨精》这一课,这一课主要讲了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事情。这篇课文还体现出了孙悟空的机智、冷静、英勇无敌、明辨善恶、为人正直、忠心耿耿、武艺高强。唐僧的固执、顽强、心慈手软。还有白骨精的阴险狡诈、诡计多端。

第一次白骨精化作村姑,孙悟空劈脸一棒。第二次白骨精又化作年满八旬的老妇人,孙悟空当头一棒。第三次白骨精再次化作白发老公公,孙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本文可化简为一句话,白骨精三次骗唐僧,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唐僧两次责怪孙悟空。

中学生三打白骨精读后感 篇2

一、引读原著—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对活动产生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只有对阅读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地去投入,把自己的全部活动集中地指向读书,与读书有关的神经活动才会处于最佳状态,他们在读书活动中才能够体验到欢乐和情趣。激励他们抑制疲劳,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读下去。

我在执教《三打白骨精》时,就拿课文为样本,品《西游》、 赏《西游》,以激起学生对《西游记》的向往。

首先,力求让学生从平常的用词中体会到作者吴承恩的不凡之功。以“‘一’打白骨精”为突破口,重点抓住一个“笑”字。“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变成一个村姑,穿着花衣服,提着一篮馒头, 笑着向唐僧走来。”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一“笑”,白骨精真像我们初读时感到的那样真诚亲切地微微笑吗?联系上文“为了吃唐僧肉”再一想,肯定不是。是一种纯粹谄媚的甚至勾引的笑?可当时白骨精化身为一个“村姑”,不会那么露骨,再说宅心仁厚的唐僧也会起疑心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笑?细细品味,这“笑”竟像是一杯清茶,愈品愈有味。接着,联系全文“三打”,对比阅读体会。如,唐僧的表现依其发展变化,前“二打”分别是“责怪”“怒喝”孙悟空,到最后竟然是“上前护住”“老头儿”“赶”走孙悟空,如此严厉地对待刚直、机智、勇敢的孙悟空,如此慈悲的对待诡计多端、心狠手辣的白骨精——唐僧,你何其迂也!照这样举一反三,学生还能从许多字、词、句中体会到吴承恩轻描淡写一笔却极尽人物特点的深厚功力,顿生一种“当刮目相看”的欣喜之感。

其次,着力向学生展示吴承恩构思精巧的一面。以“‘三’打” 为例。有了前“二打”,“‘三’打”理应是最激烈的。吴承恩怎么描写的呢? 你看,那白骨精化成的老头儿“手持拐杖” 来找“打死了”的“老伴和女儿”,大呼“救命”,多么可怜!可他直接“来找唐僧”,还利用唐僧的慈悲心肠,“冲到悟空面前”扬言拼命, 故意激怒孙悟空,挑拨师徒间的关系,又是多么可恨!你看,那见妖就打的孙悟空在其一心保护的师父“上前护住老头儿”并“沉着脸”命令其“人以慈悲为本,不准杀他”时,还是坚持维护正义, “撇开唐僧,一棒打去,把那老头儿打下深涧”,多么可敬!可最后还是被“赶回花果山去了”,多么可惜!再看,唐僧一再喝阻悟空、保护“老头儿”,慈心可鉴,多么可爱!可他是非不分、人妖颠倒,“拦住”悟空,让“白骨精趁机逃跑”,还严责正直的孙悟空,多么可气!如此波折迭起、矛盾迭出,可又相生相克、合情合理,由不得学生那种钦佩之情不油然而生!

在原已感受到的想象奇特、情节曲折、人物鲜活的基础上,再加上用词精到、构思巧妙的体悟,《西游记》对学生已然又充满了无穷的新鲜魅力,“心向往之,神向往之”。等他们真正去读文言文的《西游记》,一定会多一些发自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吧!也许又会被那瑰丽华美的文字所吸引,从而加深对古文的修养呢!

二、精读原著——教给阅读整本书的方法

如果说由课文走向原著是内容上的拓展、兴趣上的激发,那么原著鉴赏的切入点就是方法上的指导。俗话说“授人鱼只解一餐之饥,授人渔则终身有益”,说的就是教给读书方法的重要性。

窦老师在执教《三打白骨精》这一课,仅仅抓住《西游记》作为小说这种叙事文体的独特特点。以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来构建教学板块。每一板块中都渗透了相应板块在小说美学中的作用。环境板块使学生初步感知了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情节板块借反复叙事使学生理解了情节的一波三折对于小说而言的重大的结构意义。人物板块,与学生聊出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对展现人物个性的独特作用。

层层铺垫、层层剥茧、层层深入、层层回扣,最后构成整体, 我们怎能不惊叹于围绕“反复叙事”教学设计的匠心独运。我们的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怎能不体会到反复叙事,这种震撼人的东西,这种叙述的魅力是如此简单,同时又是这般丰富。

同时,正因为反复叙事手法在其他名著中屡见不鲜,所以教会学生读一本书就相当于引导他们读了千万本书。对于即将毕业的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反复叙事的概念在他们心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待到他们升入中学,读到《祝福》中祥林嫂反复对人叙说的: 我真傻,真的;读到《皇帝的新装》中从皇帝到大臣、从贵族到骑士,每个人言不由衷地对新装的一次次的赞美;读到《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对待同一事件——首饰匠赫留金被狗咬伤,因为狗的主人变化而反复变色……乃至成年之后读到那样多得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这印象就会不由自主地被唤醒,激发他们触类旁通的惊喜和深入胜境的愉悦,积淀成学生独有的阅读体验和生命体验。

三、品读原著——养成阅读整本书的习惯

整本书阅读中,学会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比阅读本身更重要。我感觉试图通过阅读一整本书解决深入阅读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也许对于一整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分两个层次, 也许最初的阅读是浅层次的,学生的阅读可能仅仅是兴趣所致,阅读的速度可能很快,甚至来不及思考。我们不妨过一段时间再次阅读这本书,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深入思考和感悟上来,把阅读的重点放在体会和领悟作者的表达和情感上来,实现深层次阅读和策略阅读的目的。我们成人何尝不是也有这样的阅读体会,不也是需要对同一本书作反复阅读,才能领悟到书中的精髓吗?

《三打白骨精》读后感 篇3

前几天,我读了《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里面的情形一波三折,让我印象深刻。

《三打白骨精》主要讲了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过程中遇到了白骨精,白骨精依次变成了女孩、老太太和老公公,但都被孙悟空识破了,打死了白骨精,留下了一堆白骨,唐僧才信了孙悟空,可是猪八戒嫉贤妒能,对唐僧说孙悟空是使了法术,骗他呢。唐僧果然信了猪八戒,将孙悟空无情地赶走了,沙僧也没保留出挽留之意。

我认为孙悟空被赶走的原因是:白骨精的手段厉害,唐僧误会了孙悟空,沙僧的沉默不语和猪八戒的懒惰与嫉贤妒能。孙悟空面对这种种困难,他都没有退缩,只是全心全意地保护唐僧,服侍唐僧,这可见孙悟空是一个坚定的、执着的人。孙悟空是在为着一个目标奋斗,就算是唐僧会误会他,对他念紧箍咒,孙悟空也还是在保护唐僧。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孙悟空为帮助唐僧西天取经,付出了汗水,付出了血肉的疼痛,最终修成了正果,成了佛。我们也应该像孙悟空一样,为一个目标,不管任何困难,都不惧怕,坚强地面对困难,只要有了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作文

三打白骨精读后感 篇4

话说那白骨精可真的是足智多谋,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明知唐僧心软,却还变成那老翁,老,以及他们的女儿。被大圣火眼金睛识破,一棒打走,但在唐僧那个凡人眼里,孙悟空伤的是一条条人命。都说凡事事不过三,大圣连杀三人,以唐僧那慈悲为怀的性格,看不过去,将大圣逐出师门,以至于最后被白骨精抓走,没了大圣的保护,唐僧慌了,才知道大圣是为他好,悔不当初。事后八戒去找大圣,大圣也是不计前嫌,救了唐僧。

我十分的倾佩大圣,能够有那样的胸襟,并且有武力可以撑起整个团队。

另外我也十分佩服白骨精,是个有脑子的妖精,没有驽莽行事,自己的头脑和野心成正比,并且武力值也是不错的虽然比不上大圣,不过也是值得倾佩学习的。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凡事要动脑子,眼见不一定为实,万一就是障眼法呢,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直观感觉,要学会思考,不冲动,要理性。要学孙悟空的智慧,也要学唐僧悲天悯人,可要猜亮眼睛看清事实,还要学白骨精的足智多谋,但不能干坏事,要用在帮人上面。

三打白骨精读后感 篇5

十月一日,妈妈又给我买了一本新书名著《西游记》,我捧着新书,爱不释手,迫不及待地它看完了。让我受益匪浅,懂得了许多道理。其中《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真是让我百看不厌。它主要讲了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的途中遇上了妖怪白骨精。白骨精三次变化都被孙悟空识破,然而,唐僧却把打妖的孙悟空赶走了。后来,唐僧被妖怪捉到洞里险些被吃掉,幸亏孙悟空及时赶到,用计策使唐僧觉悟,还变出了许许多多的孙悟空,团团围住白骨精,口吐神火,把妖魔烧成了一堆灰。我越看越想看,不知不觉地被那个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所吸引住了,他不仅能够上天入地,七十二般变化,还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分辨人妖。当他遇到白骨精时,毫不犹豫地降妖捉怪,斩邪除魔,这种善于分辨真假善恶,勇往直前的品质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社会里,到处充满阳光雨露,但也有一些事令我们感到不安与无奈,那就是在我们的周围,时不时会出现一些坏人坏事:路上遇到了和你搭讪的陌生人;一人独自在家,陌生人按响了门铃;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发现有陌生人悄悄尾随,四下无人,这可怎么办。我们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但我们有一个聪明的小脑袋!像孙悟空那样,不被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所迷惑,擦亮眼睛,明辨是非,才能撕破一切伪装的画皮,这样危险才会离我们远远的!才能保护好自己。当我看到唐僧因为“分不清善恶,对妖怪讲慈悲,错把孙悟空打死的白骨精当成人,并将孙悟空赶出师门,结果被妖怪捉到洞里”时,既愤恨唐僧真糊涂!又为他的生命安全捏了把汗。当读到“幸亏孙悟空对师傅忠心耿耿,及时赶到,才救出了唐僧,保住了他的性命。”时,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回了原处,好险呀!唐僧险些为自己“不分黑白,不识人妖”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此时此刻,我又不禁想起了那场电影中的一个令我难以忘怀的场景:当一位可爱的白衣天使为受伤的日寇包扎时,丧失天良的日寇竟悄悄地用刀刺进了她的心窝。她慢慢地倒在血泊中,而他却笑了,笑得那样狰狞,那样可怕!如果那位白衣天使不像唐僧那样,能分清善恶,对日寇不讲仁慈,或在包扎时能多留个心眼,那么,她就不会死在日寇手中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学唐僧,善恶不分,更不能对坏人讲慈悲。

读了《三打白骨精》后,我想,如果我能像孙悟空那样神通广大的话,我要用我的法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如果我也能像孙悟空那样有双火眼金睛的话,我要用它来帮助警―察叔叔抓坏人。总之,我要让世界远离邪―恶,远离危险,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中学生三打白骨精读后感 篇6

正是这样一部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并取得高票房收益的电影,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美学立意等方面,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与反思。作为一部以传统文学名著为创作根基的国产电影,影片展现出的每一个亮点或问题都可能对以后中国电影的走向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从自由情感美学[1]。

根据马立新教授的观点,美的本质在于自由情感。基于对自由情感的分析把握所建构的自由情感美学强调自由情感在人类生活中具有的独立价值,不能以善或真所替代,但这种独立价值对审美主体来说并不一定具有建设性。依据自由情感的激发机制和心理效应,我们将其分为感官型自由情感、沉浸型自由情感和陶冶型自由情感。感官型自由情感就是审美客体主要以外在形式刺激审美主体生理感官而产生的浅表性的精神愉悦,适量接触有助于主体缓解精神压力,但对心灵的滋养价值较小;沉浸型自由情感是审美客体以特殊的内在形式刺激主体的生理和心理官能而产生的具有致瘾性质的较强精神愉悦,对主体的身心健康具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作用;陶冶型自由情感是审美客体以特定的内容价值刺激主体的心灵官能所产生的自由情感,这种自由情感对主体心灵和情感具有陶冶和净化作用。基于此,我们把感官型自由情感称之为快餐美,把沉浸型自由情感称之为高碳美,把陶冶型自由情感称之为低碳美[2]。

1 情节设置的美学追求

“三打白骨精”这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名称,其实是经过大众文化再演绎的结果。原著中的回目是《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而且原著也没有直接使用“白骨精”这个名字,而是将其描述为“一堆粉骷髅”,用孙悟空的话讲,“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脊梁上还刻着一行字:“白骨夫人”。原著中这“白骨夫人”幻化了三次,刚好凑成一家人,而孙悟空也将其打死了三次,于是“三打白骨精”也就成了对这个故事最经典的通俗总结。而到了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导演及创作团队用了这个冗长又保险的名字,但剧本情节已经做了大刀阔斧的改编。电影中淡化了唐僧收服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过程,几场戏就一笔带过,这样有利于情节的快速推进和影片轻重缓急的节奏把握,但在情节设置的美学追求上,不免过于粗糙和荒诞。举例来说,唐僧在收服孙悟空之后,师徒二人继续前行来到了一片荒凉之地。导演还没有对这突然的转场做一个简短有效的交代,一群衣着花哨、嘴里高喊着“淫贼淫贼”的女子就踉踉跄跄出现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野中,紧接着是猪八戒幻化而成的“美男子”出现在镜头内。这样的情节设置不免让观众感到匪夷所思,人物的来龙去脉没有厘清,情节自然显得虚假而生硬。

情节虚假并非是此部电影的独有病症,而是当下我国影视剧创作中普遍存在的病态特征。情节虚假,即影视剧的情节设计或者不符合可能律原则,或者不符合因果律原则,也就是不符合生活逻辑,完全凭借艺术家想象杜撰而成[3]。由此看来,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情节设置上的美学追求过于粗浅和幼稚。

2 人物塑造的美学追求

在原著中,“三打白骨精”的故事矛盾主要发生在唐僧和孙悟空中间,白骨精只是充当反派的次要角色,激化取经四人组师徒的矛盾而已。而在这部电影中,白骨精的角色空前丰富起来,原有的两个人物对立关系演变成了唐僧、孙悟空、白骨精的三角矛盾。影片最后白骨精变化的形象和场景也相较原著做了极大的细节丰富。由此看见,导演在白骨精这一形象的塑造上是花费了一番功夫的。在这里,我们暂且只对巩俐饰演的白骨精这一角色进行剖析。

电影中的白骨精几乎带有了当代女权主义的反抗色彩,由于白骨精形象的立体,她跟孙悟空的互动也多了起来,甚至有了“推心置腹”的交谈。展现在情节中即当白骨精指着集市上被人耍弄、虐待的猴子时,分明是想证明孙悟空跟自己一样都是被人类社会蹂躏、欺辱的可怜之妖。白骨精意图吃唐僧肉的目的也没有强调“长生不老”,而是为了“永世为妖”。这又进一步印证了白骨精对人世间的拒斥:与其说是怕遭“轮回之苦”,倒不如说是饱尝世间冷暖彻底厌弃了这个冷酷的人类社会。

鉴于此,创作者对于白骨精这一艺术形象的包装与创新是十分值得肯定的。然而,纵观全片我们发现,编剧只注重了白骨精这一形象现阶段呈现出的“果”的塑造,而对于“因”的阐释和由“因”到“果”的过程描绘有些想当然的理想化。导演郑保瑞在接受采访时也证实了这一点:在讲述白骨精不愿轮回为人的前世故事时,确实也拍了一段凄惨黑暗的人间故事,但在剪辑的时候最终剪掉了。由此可见,本片在人物塑造的美学追求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行为动机并不能充分立得住。所以,从创作者的角度而言,电影中的白骨精是一个层次仍可以更加鲜明的人物形象。

另一方面,从表演者的角度讲,白骨精的饰演者巩俐,无疑用自己精湛的演技撑起了这个人物形象,成为这部槽点颇多的电影屈指可数的亮点。白骨精作为一个虚构的艺术形象,要求演员深刻理解这一角色,用自己的思想与动作,将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形象转化为立体的、可以触摸的视听形象,巩俐在举手投足间就把白骨精女王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过犹不及,影片的服装设计为了最大程度表现白骨精女王的一面,其服装造型过于形式化、夸张化。

基于以上阐述可以知道,该片在人物塑造的美学追求上是有失偏颇的。对于人物塑造,无论从创作者的角度还是从表演者的角度,我们都应该追求低碳美学的人物塑造与表达,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对现实人生发挥出理论应有的建设性和指导意义。

3 主题表达的美学追求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不同时代人们生产与生活水平所对应的想象与审美,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就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而言,导演似乎也想让他在经典名著的基础上成为一部经典的电影,然而,本片似乎并没有表达出原著的深邃与精髓。

影片中冯绍峰所扮演的唐僧颇似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当孙悟空质问唐僧“她是妖怪,为什么不能打她?”的时候,唐僧则用无辜的语气回答道:“你们也是啊!”在这样一段对话当中,导演想努力表达出佛家众生平等的理念,但仍然掩盖不了导演本身对内地经典体验的缺失感和对故事挖掘的空洞感,从而导致其“蜻蜓点水”地触及佛教文化,却流失了名著的厚重感[4]。影片最后,唐僧不惜与白骨精合二为一,拿出了佛陀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精神,牺牲自己而度化了怨念深重的白骨精。随之而来的孙悟空最后一打,用“弑师”的极端方式完成了终极的拜师仪式[5],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近乎癫狂的改编。影片结束之后,我们不禁要问唐僧为什么非要用牺牲自己的方式度化白骨精,难道没有别的方法吗?这种极端的价值观在现代人看来却有点“不合时宜”。导演在前面的情节中也并没作过多铺垫性讲述,只是一味“落实”孙悟空、唐僧和白骨精的现代性格与形象,不免让人怀疑郑导并没有真正了解佛教文化,所有的佛教台词皆是故事的符号,是向人们展示这是关于《西游记》的电影商品标签。这样的高碳艺术是一类损害艺术主体精神健康的艺术文本[6]。

再者,本片为了追求场景的逼真性,不惜重金做了很多特技。如在影片的最后,成千上万的白色骷髅排山倒海似的奔来,与孙悟空师兄弟三人做了一番殊死搏斗,场面可谓壮观之极。然而,细观之下不难发现这些白色骷髅有喧宾夺主之感,在最后殊死一搏的紧要关头,白骨精本尊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地表现,反而让一群不知名的骷髅抢了自己的风头。这些设计精良的视觉奇观固然能够强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强烈的“感官型自由情感”,让观众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但笔者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此壮观的视觉奇观不能仅仅作为吸引观众眼球的一个独立看点,而是应当被更加完善地编排为展现真实人性的大环境,突出主题的美学表达。这才是一种典型的低碳设计。

4 结语

总之,影片在创新的道路上无论怎样的取舍都应当是值得鼓励的,但在美学追求上还应该秉持自由情感美学和低碳美学的理念,让情节、人物、主题都更符合、更有益于当下人们的观影心态。

参考文献

[1]马立新.论高碳艺术与低碳艺术[J].艺术百家,2014(6).

[2]马立新.低碳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3]马立新.论当下影视剧创作中的三大流行病象[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5).

[4]魏梾.让一个信恶的导演讲信善的故事,能出来什么效果[J].中国艺术报,2016(2).

[5]图宾根木匠.重要的妖精打三遍[N].新京报,2016-01-26.

三打白骨精读后感600字 篇7

唐僧总是心肠慈善,以慈悲为怀,但唐僧分不出是非善恶,悟空就不一样了,他有火眼金睛,是人是妖一眼便可看出,所以唐僧总是冤枉了悟空,还念紧箍咒惩罚悟空,有时候我看着都气愤,明明就是妖怪唐僧认不出来就算了,悟空认出来了唐僧还不相信,甚至要赶悟空走,我想我如果是孙悟空就走,管它取不取经,可是孙悟空并没有离开师父,对师父忠心耿耿,一路护送师父到西天取经。每一次唐僧被妖怪捉走,都是孙悟空勇敢的去救师父。尽管唐僧一次又一次要赶悟空走,悟空都舍不得离开,尽管孙悟空有一回走了,可当得知师父有难时还是义不容辞的立马赶去救师父。孙悟空机智勇敢,但是它也有缺点,骄傲,可是他的品格是好的。孙悟空是个好徒弟,唐僧会糊涂但是他是幸运的,能收一个孙悟空这样的好徒弟。我也要学习孙悟空的那种精神。

《西游记》是一本非常给人正义感的名着,每一次阅读都给我启迪。

《三打白骨精》读后感杨德来 篇8

《三打白骨精》读后感(杨德来)

《三打白骨精》选自于《西游记》中的小故事,是所有小孩非常喜爱的故事。《三打白骨精》中说了:“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走了一天的路唐僧感到非常饥饿,就叫孙悟空去找吃的,孙悟空看到南山有山桃于是就向南山飞去。   孙悟空刚走,唐僧被白骨精发现了,人人都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白骨精正要上前可发现有猪八戒和沙和尚保护,便变成一个美貌村姑向前请唐僧用斋饭,这时孙悟空正回来一看就看出村姑是妖怪就一棒打了去,唐僧怪悟空无故杀人,悟空打开罐子,里面跳出几只青蛙,唐僧才放心。白骨精不甘心放唐僧走又变成了老妇女和老公公但都被孙悟空看破了。 白骨精诡计多谋,悟空坚定不移,唐僧心太软了!

三打白骨精观后感 篇9

春节到了,新电影特别多,我看到到处都在播放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的电影介绍,就特别感兴趣。初一,妈妈带我特意去看了这场电影。

以往的西游记电影都是动画片,可这次的是真人版。故事的内容和书本上的情节差不多: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白骨精多次设了圈套想抓住唐僧,可是都被孙悟空识破了。唐僧却误会孙悟空滥杀无辜,将他赶走了。白骨精乘虚而入,抓走了唐僧。孙悟空知道后,还是赶来救师傅,彻底打败了白骨精。

影片中的唐僧是一个真诚可爱,对人宽容的人;孙悟空是一个机智勇敢,聪明,爱憎分明的小猴子;猪八戒是个憨厚可爱,脾气温顺的人;沙和尚是个脚踏实地,懂事听话的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值得大家互相学习。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读后感 篇10

里面讲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还有沙和尚他们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一段。()那一天,师徒四人行至白骨岭,唐僧饥饿,叫悟空去寻些吃的,悟空刚走。唐僧就被白骨精发现了,白骨精不胜欢喜,自言自语道:“都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今天机会来了!”于是她就变成一个美貌的村姑,来到唐僧面前,说是请唐僧用斋的,正在这时,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棒就打,妖精扔下假尸首,化作一缕青烟逃走了,唐僧责怪悟空不该无故伤人性命。后来白骨精又变成一个老妇人。悟空又识破了妖精的变化,举起棒来就打,白骨精又使出法术,丢下假尸首逃走了。唐僧一看悟空接连伤人,非常气愤,于是念起紧箍咒来,悟空头痛难忍,苦苦哀求,唐僧才饶了悟空。白骨精很是不甘心又变成了一个白发老头,说是来找他的妻子和女儿的,可是这次又被悟空的火眼金睛认了出来,孙悟空举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这时妖精化作骷髅,脊梁上写着“白骨夫人”。读完以后,我既佩服悟空的火眼金睛,遇到事情认真察,分析。又气唐僧真是糊涂,老赖不分,遇到问题不思考不观察,只是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读后感 篇11

人们都知道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在《西游记》中,我最喜欢三打白骨精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唐僧三人来到一座山上,后来一个叫白骨精的妖怪知道了,就变成了一个年轻的姑娘,下山给唐僧三人去送饭,结果被悟空的火眼金睛一眼识破,把这个姑娘打死了,白骨精侥幸逃跑了。后来白骨精又变成一个老奶奶,结果又被识破了,把这个老奶奶打死了,结果又被悟空的火眼金睛识破了,把这个老奶奶打死了,白骨精又侥幸的逃跑了。不一会,白骨精又变成了一个老爷爷,假装寻找什么,唐僧问那个假扮的老爷爷:“你在找什么?”那个白骨精扮的老爷爷说:“我的孩子和我的老伴,都下山了,请问你看到她们了吗?”唐僧还没说话时,悟空大声说:“妖怪。”连忙拿起金箍棒,并且一棒把老爷爷大死了,白骨精再次侥幸的逃跑了,唐僧看到了把悟空赶走了。

读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不要被事情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仔细认真的思考,再下结论,不要不思考,盲目下结论,使自己判断错误,而误解别人的好意。

中学生三打白骨精读后感 篇12

这篇故事是说唐僧四人在西天的路上遇到了白骨精。白骨精先变成美女来诱惑唐僧,但被孙悟空识破打跑了,后又变成一位老婆婆来找女儿,但又被悟空打跑,第三次又变成一位老爷爷来骗唐僧,但最后还是被孙悟空打死,成为一堆白骨现了原形。

观看了这篇后,我想在社会中有很多像“白骨精”一样的千变万化的妖怪,她们时不时地出来诈骗我们,而社会中有很多像“唐僧”一样生性纯良的人老是被骗上当。记得有一次看新闻,一位老人接到诈骗电话到银行提钱,银行的工作人员对他多次劝导,都赶出门外了,老人还埋怨工作人员阻碍他发财。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森林城市》下一篇:在安全重如泰山再认识动员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