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党建工作综述(共9篇)
——**区****学校党建引领教育工作综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区****学校党支部以教育抓党建,以党建促教育,找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结合点,创建“争当红烛先锋,践行立德树人”为主题的样板党支部项目,紧扣学校“美德成就幸福人生”办学理念,以创建文明校园为目标,以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德育活动为抓手,把党旗牢牢插在“杏坛”上,不断推动学校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同步提升。
强筋健骨
夯实组织根基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执政大厦的“牢固地基”,是整个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承担着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的重要责任。今年来,****学校党支部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教师头脑,不断提高党员教师政治站位,筑牢党员教师思想根基,切实提高学习质量。
通过集中培训、个人自学、观看教育片、专题研讨、学研共同体建设,不断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促进学习成果的转化,持续提高教职工素质,解决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启动党员示范岗活动,目前已经为9名党员设立党员示范岗,为学校教师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学校党支部严格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立足学校实际和党员教师队伍特点,充分发挥支部主体作用,以严谨的党内生活,有针对性开展党性教育。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坚持做到有主题、有讨论、有共识、有行动,进一步强化仪式感、增强庄重感;不断创新内容、形式和载体,注重整体设计,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通过定期集中学习、专题党课讲座、典型事迹宣讲等引领活动,结合优秀党员、师德标兵评选表彰等形式,引导党员教师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师德锤炼,提高政治素养。
同时,推动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进一步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落实基本制度、强化基本保障,持续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通过开展“我是党员我承诺”活动和“党员先锋岗示范岗”评比及党员先锋积分活动,逐步建立和推进党员“三亮三比三评”活动制度,严格按照标准做好党费缴纳、使用与管理,做好党员日常管理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预备党员转正等发展党员工作,坚持党员发展工作“十六字”方针,把一线优秀青年教师吸纳到党组织中来,规范发展程序,严肃工作纪律,注重积极分子的培养与考查,为党组织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今年已完成预备党员李亚男的考察转正工作,在青年骨干教师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名。
补钙铸魂
争做杏坛先锋
****学校党支部组织党员教师学习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推进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校园、入脑心,化动力,促成果。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职业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结合开展
“立师德、铸师魂”开学第一讲教师教育活动,****学校组织学习讨论《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师德法规和文件精神,提升党员教师守底线、畏高线、避红线的自觉意识,努力营造学校重视师德,教师关爱学生,学生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结合建党节、教师节庆祝活动,评选表彰各类先进典型,“七一”建党节活动期间评选出“优秀党员”3人,于教师节同“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一同进行表彰,营造良好的师道尊严和教书育人氛围。
以提升能力为出发点,****学校党支部采取以点带面的策略,结合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岗”评选活动,号召全体党员争做师德建设模范,争做过程管理模范,争做教学工作模范,争做教育科研模范,争做团结协作模范。上半年支部已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承担高质量的公开课(示范课)和课题研究,开展党员示范课3人次,组织申报省级课题6项。同时学校与公司四小达成城乡帮扶对子,开展交流研讨学习,让教师参与校内外教研活动,努力使青年党员都成为教育教学骨干。
精准发力
激活红色引擎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成败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兴衰。****学校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把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列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了创建文明校园长期规划、创建文明校园考评细则等一系列制度措施。
——通过推进“学风、教风、校风”建设,开展学校精神征集等活动,凝心聚力;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每年组织师德演讲、签订师德承诺书、师德培训、事迹宣讲等活动10余次,打造文明教师团队;强力推进学生养成教育,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15次;精心设计文明礼仪文化墙,20多幅巨大的文明礼仪宣传展板,让校园处处洋溢一种整洁、文明、和谐、温馨的氛围。
——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站阵地作用,坚持每周1次的红领巾广播,对学生进行文明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利用课内、课外、文字、图片、宣传画等强化师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打造学校阅览室和班级图书角,通过图书漂流、图书借阅等形式,开展书香校园活动;利用少先队活动课对队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每年开设10余次的法制、安全教育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安全教育活动;积极有效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和团队辅导工作,每年开展的团队辅导、个案辅导、讲座达10余次。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内涵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专业化分支, 亦称教育社会工作。20世纪初的美国, 多元文化、移民大规模扩张等社会问题造成了大批青少年在成长中产生迷茫, 吸毒、酗酒、性侵犯、未婚先孕、自伤、暴力、犯罪等不良现象在学校中屡见不鲜, 学校开始意识到仅靠教师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现实的。学校需要社会工作的配合, 协调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因素, 形成合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 学校社会工作从只帮扶学生弱势群体, 发展成为涉及学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全面发展等多层面、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要真正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内涵, 首先要理解“学校系统” (School Community) 的含义。对“学校”科学的定义不应局限于地理或物理层面, 而应该是所有投入于教育过程中的要素的集合系统, 包括家庭、教师、学生、甚至政府机构。基于这种观念, 学校社会工作应成为与学校教职员工同样重要的岗位, 一旦“学校系统”中出现不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情况, 就需要学校社会工作者 (school social worker) 运用专业手段协调各种资源化解问题。顾东辉 (2005) 认为, 学校社会工作是依据社会工作原则, 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术和方法, 解决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区中可能引发及影响学生发展的问题的专业服务。范明林, 张洁 (2005) 认为, 学校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应用于教育机构及其设施中, 通过与家长、学校、社区的互动, 解决学生问题, 促进学生成长, 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的良好关系, 构筑“教”“学”“成长”的和谐环境, 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陈奇娟 (2008) 认为, 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促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良好互动, 协助学校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环境, 引导学生寻求个性化和生活化教育, 建立健全人格, 习得适应现在与未来生活的能力。
我们不难从现有文献中抽离出一些共性的观点, 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内涵做出如下解构:第一, 其工作对象是全体学生;第二, 其工作领域扩及学校、家庭和社区, 包括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士;第三, 其工作目标是协调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成长, 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将学校社会工作引入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学校社会工作引入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首先, 当今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日新月异, 大学生处在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 极易遭遇社交、学业、经济、暴力、情感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通过现有体制下的学工小组或者心理指导中心无法彻底化解, 在为学生健康成长, 全面发展提供的保障工作方面, 还存在明显漏洞。其次, “教育”和“管理”仍是国内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主要方法, 这种单向性的工作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 不能满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需求, 严重滞后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学校社会工作以全新的、专业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明显的优势, 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其专业优势, 整合各个领域的有效资源, 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服务 (谷慧玲, 孟子焱, 2011) 。高校社会工作的理念是充分尊重个体, 工作方法由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相结合, 有利于因材施教, 其最终目的是创建“学校——家庭——社区”的和谐环境, 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相比与传统的经验性的德育的方法, 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会大大促进德育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传统的德育教育多是凭经验进行, 缺少科学的理论依据, 在操作中易陷入表层化、形式化。因此, 社会工作专业工作方法的引入必将大大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 (彭玉美, 2004) , 学校社会工作是对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必要补充和完善。
2.学校社会工作引入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可行性
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教育工作有较高契合度, 二者是互补的关系, 存在导入的可行性。黄志祥 (2011) 认为,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有着共同之处, 同时在其发展中也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他总结了三点共通之处:以学生为主要工作对象;以个体的社会化为最终目标;以生为本的价值原则。而二者的差异在于:本土化程度不同;推行方式不同;价值取向侧重点不同;工作方法不同。彭玉美 (2004) 认为, 在工作者所起的作用及工作方法的社会性等方面, 社会工作较心理咨询与德育教育有更多的相通性。刘扬、章国昌 (2011) 认为, 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管理在目标上有很大的契合性;有相同的价值理念;二者的结合助于提升素质教育的成效。
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在工作内容上各有侧重点, 是不能够互相替代的, 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借鉴社会工作的理念和专业方法以增强其实效性却是可能的。随着社会的进步, 各行业愈发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高校社会工作以其独特的工作方法和理念, 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渐渐得到政府和学校的关注。学生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主要是如何实现本土化发展, 构建“教、学、成长”的和谐环境。学校社会工作是一项普惠性的工作而不是针对特殊群体的工作, 与高校学生工作有许多共通点, 都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 以实现学生全面成长为目的;同时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又在工作方法、工作理念上互为有益补充, 二者完全具备实现整合的先决条件。
三、将学校社会工作引入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国内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若要突破目前的瓶颈就需要整合学校社会工作, 在理念上整合完善, 在实践中运用推广, 在制度上改革创新。美国学者安德逊 (Anderson, 1972) 提出, 根据作用的对象和个体不同,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可分为传统临床模式、学校变革模式、社区学校模式、社会互动模式等四种工作模式。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 这四种模式已经在美国学校中运用得相当成熟, 这对于我国高校社会工作的导入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国内学者对导入路径的研究主要分两类, 一类是外生路径, 从制度、社会环境层面对学校社会工作进行催化。另一类是内生路径, 通过高校内在变革, 逐步形成有利于学校社会工作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1.外生路径
大多数学者都提出要推进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进程。在目前国内的大学体制下, 各级政府部门仍是政策力量的主导。因此,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首先需要政府出台强有力的相关政策构建有利的外部环境。2006年7月, 人事部、民政部联合颁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 2008年开始举行每年一次的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 标志着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认证制度的建立。2010年,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被列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并作为主要任务之一。针对目前绝大多数国内高校均未配备社会工作岗位的情况, 一些学者也主张由政府牵头实现人员到位。如刘扬、章国昌 (2011) 提出, 可由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推动, 在高校现有的学生管理体制框架下开发或设置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除了政府, 学校社会工作的推进还需要借助社会力量。以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为例, 相当一部分校园社工是由校外的社工机构或非政府组织派遣, 因此, 非政府组织应当成为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和执行者。刘丽晶, 陈英 (2006) 提出, 政府应加大力度支持建立专门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可派驻专职社会工作者进学校。同时要给予社会工作者固定的编制, 并且在职称评聘与使用上给予充分考虑。
2.内生路径
国内学者从理念渗透、工作模式变革、工作机制的完善等方进行了探讨。姜峰等人 (2010) 提出:导入社会工作的理念, 可以使学生工作者更加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可以优化教育策略, 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发掘其自身潜能, 增强其自我帮助、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等能力;有助于使教育管理工作者提高服务意识, 提高学生自省能力, 发挥其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工作者的身份从“管理者”变成“教育、管理、服务与支持”四位一体的工作角色, 更容易贴近学生, 了解学生, 从而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学校社会工作想要发挥作用, 必须主动地争取在学校行政体制中的作为空间, 视自己为学生工作的创新组成部分或者有益助手, 为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尽力赢得原有学校体系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王思斌, 阮曾媛琪, 2009) 。姚进忠, 邓玮 (2012) 也提出, 当前的有效方式就是结合自己所在高校的具体情况, 在原有的学生工作体系中寻找某一方面, 如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工作、新生适应教育、志愿者建设与培训等项目的介入, 稳步地开展工作, 展示社会工作专业的魅力和服务效果,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工作机制。
通过内生与外生路径解决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教育工作的整合问题, 是国内教育环境下更为合理、科学的选择。外生路径的建立直接决定了内生路径的导入效果, 国内必须尽快构建完善的社会工作体系, 要做实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资格认证、人员配备、工作督导等各个环节。
摘要:将学校社会工作整合到高校学生工作中, 是一项化解学生问题、服务学生成长的创新型学生工作模式。然而, 国内相关研究、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内容比较分散, 研究成果尚未形成体系, 本文试图整合现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 理顺研究脉络, 为下一步更深入地开展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学校健康教育;现状;对策;体育课程
学校健康教育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健康教育活动,使儿童青少年掌握常见病防治和卫生保健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健康水平的目的。学校健康教育担负着增强学生健康的重任,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的现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在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教师们的共同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特别是中小学健康教育正在成为促进全民基础健康教育、提高全民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科技与教育的飞速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与教育信息接踵而至,原有学校健康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将面临着更进一步的优化与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学校教育真正培养出有知识和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在迎接未来的挑战面前具有积极应对能力。
二、不同國家学校健康教育实施现状的对比
健康教育已成为许多国家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健康教育标准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指导框架,在各国都得到了高度重视。比如美国将学校健康教育列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制订了相应的国家健康教育标准,明确规定了从幼儿园至中学学校健康教育的操作指标。英国教育改革条例将学校健康教育定为桥梁课系列之一,把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融入其他基础学科以及更加广泛的学校生活之中。
近年来,我国学校健康教育正在快速发展;但与美国相比,学校健康教育仍属相对较新的领域。虽然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基本法规已较为完善、对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也有了明确要求,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应加快完善学校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设,以便形成有效的健康促进模式;健康教育的目标要体现现代健康理念,让学生能够知道如何终身健康地生活;学校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落实于学校教育活动当中,应多途径、多渠道、多方式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指导,积极探索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健康促进模式。
三、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对策
学校健康教育是整个健康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健康教育不同的是它所面临的对象主要是在校的学生。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教育工作者的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如果把学校比喻为人才的加工厂,那么,学校的健康教育则是这个加工厂的基础工序。潘丽英的《学校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一文指出:学校应该着手完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对课程体系的研究和课程内容的布置安排;教师作为健康教育知识的主要讲授者,应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业务素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相关机构都应该重视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鼓励学校医护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健康教育理论和知识、教案编写、课件制作等,成为健康教育队伍引领者。
四、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的基本保障。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代表,他们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以及学习和生活状况等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不仅依赖于社会为他们提供的健康环境和保障制度,更依赖于他们所受到的健康教育状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重要表现之一是文明程度,体质的增强、良好的卫生习惯、文明行为方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健康习惯的培养是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中小学生可塑性强,是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一旦形成就可终身受益。
总之,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出发,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健康教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一门新生的学科。青少年学生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必须掌握有关健康的知识,逐步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健康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健康教育可以引导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完善自我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健康、更幸福、更和谐的新时代的新人。
参考文献:
[1]王云.中国学校健康教育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第20期
[2]杨枭.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7期
[3]渠淑坤.进一步优化学校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4]马亚婷.国内外学校健康教育标准及实施现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第10期
——日照凤凰小学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工作综述
二零一七年四月
导机构,每学年召开1次专题工作会议。德育处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责任部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实施、检查督导、评估评价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健全心理辅导伦理规范、档案 管理、值班值勤、学生转介、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工作制度。
2013年,学校投入2万元资金,对心理咨询室进行了精心设计装修,配备了环境幽雅的个体心理咨询辅导区,并购买了大量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为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2016年,学校又投入资金,装饰了宣泄室,购置了沙盘等设备
(二)全员参与,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保持心理健康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心理健康教育课体现规范化,有序化,系统化,活动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渠道之一,是我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规范课堂进程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首先,调动所有可用的资源,充分给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机会。考虑到班主任对学生比较了解,平时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比较多,因此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主要由班主任来担任。学校专门订购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安排老师间周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同一年级组内实行集
讲座等方式向全校同学进行普及。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们开展了专题的心理讲座。例如: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青春期教育、新生入学教育等。适时的心理咨询为学生解决了考试心理胆怯,时间紧迫,思想压抑,食欲不振,厌倦学习,情绪低落和如何调节不良情绪,怎样追求远大目标,人的基本情绪、心情,心境等一些实际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并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失衡、心理挫折和心理障碍,及时给予心理支援和心理疏导。服务形式除了传统的面谈,还开通了“心灵信箱”,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聊天、电话聊天、“校训通”、“班级博客”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4.重视个案分析,教师与学生结对
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决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个案分析与研究,做到因材施教。为此,学校教师与个别学生结对子,针对每个班中的个别学生进行追踪观察,不定期交流谈心。并建立了一份咨询记录本和师生的心理档案。把学生中出现的心理状况及解决办法及时记录整理,分析了解各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把准教育脉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现在三(2)班王某,在二年级时具有极强的暴力倾向,打同学,殴老师,课任老师无法应对。鉴于此,学校一方面安排人员了解其家庭情况,改变其父母的暴力教育方式,另一方面安排心理老师为该生乔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学生已经完全改掉了暴力倾向。
5.多元评价,培养学生自信
(三)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主阵地作用
与实施
很多班级中都有不同困难的学生,比如多动症、智障、孤独症等学生,为了使他们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咨询室辅导老师做出了大量努力,经常约他们到咨询室玩游戏,采取了很多有效心理干预措施,把特殊的爱给了特殊的学生。
(四)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关心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具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才能创设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良好环境,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学校既请高水平的心理专家到学校为教师进行心理讲座,又为老师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使得我校心理教师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
1.校本培训
学校以校本培训为主要形式,对全体教师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并结合评优课、优秀班队会评比、优秀班集体评比、评教评学等活动,检查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努力为教师成长搭建相互交流、展示成功的平台。学校班子成员及时了解教师所盼、所需、所难,把解决教师的心理困惑与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除了政治上的关心爱护外,对教师学习中的困难,工作上的失误,生活中的苦恼,人际关系上的摩擦加以理解和关心,为教师工作创造良好、和谐、宽松的环境。上周,学校邀请市心理学会秘书长丁庆新为全体
君体”创作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家雪君先生,为500多名学生和家长精辟诠释了书法、国学经典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写字,堂堂正正做人。10月,学校邀请资深教育专家王丽、宋良方为家长们做了精彩的报告,指导家长如何正确的处理与孩子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2017年4月,邀请中国博瑞智家庭教育高级讲师、青少年人生激励导师、学习方法实战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吕高辉开展了大型公益讲座,教给家长教育子女的八大工具。
三、工作展望
回顾过去几年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心理教育班会课、心理咨询、学生自信心培养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学生的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进步明显。
针对社会转型期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坚持“发展性教育为主 补救性教育为辅”、“心育是教育之母 心品是人品之基”和“育人先育心 教育从心开始”的教育理念,坚持培养学生“积极心理、阳光心灵”的育人理念,切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被确定为“国家和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市”的重大机遇,认真落实省市委关于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有关要求,不断深化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形势研判,探索实施“融入式党建”创新工程,着力推进“党建工作区域化、社区治理网格化、服务群众精准化”,初步构建起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格局,为夯实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深化认识、理顺机制。组织专题调研。把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作为党建重点课题,抽调精干人员组成调研组进行专题调研,重点围绕基层体制、基层队伍、基层治理、基层服务、基层保障等要素,梳理存在问题,征集意见建议。先后召开市直部门、街道、社区、党员群众代表x个层次的座谈会,座谈xxx余人次、征求意见建议xx条。健全领导机制。成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定期研究城市基层党建的重要工作和推进措施。去年x月xx日,召开全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现场推进会议,市委书记现场调度各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进展情况,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提升。定期分析研究。建立了由组织、民政、国土、住建等部门组成的城市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有关情况,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制定分工推进措施。
优化管理、健全网格。健全组织架构。规范现有城市社区组织架构,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制,吸纳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工作,统筹社区共建联建力量。目前我市x个街道、xx个社区已全部成立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推行网格管理。推进社区规模调整,按照服务半径合理调整划分城市社区。以居民楼栋分布、行业分布、兴趣特长等为基础,设立党支部和党小组,推动党组织向小区、楼院、党员中心户覆盖,形成纵向延伸、横向拓展的社区网格,实现“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上,事在网中”。目前共设立网格xxx个,建立网格化党支部xxx个。实行区域兜底。在x个街道、x个园区设立综合党委,依托产业功能区,统筹抓好区域内“两新”组织党建及产业发展,形成区域兜底机制,进一步扩大了“两新”组织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有效提升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水平。
细化服务、精准发力。探索清单服务。结合社区书记大走访、社区干部坐班等活动,构建服务供需对接平台,探索“错时上下班、为民服务代办、党员认领服务、‘六事共议’、居民说事”等服务模式,为群众开展“菜单式”服务,由群众“点单”,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接单”,通过党组织、党员、群众民主协商的办法,共同解决群众难题。开展共驻共建。落实市直部门联系社区、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社区志愿者服务等制度,调动驻区单位、住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合力解决社区难题。去年以来各社区共开展联建活动xxx次,解决居民难题xxx余项,开展志愿者活动xxx余次。打造信息平台。充分发挥智慧党建云平台作用,大力推进“智慧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手机APP平台、“网上办公”系统等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媒体平台,畅通民意诉求渠道,让居民实时表达诉求、在线办理业务。培树服务品牌。实施驻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品牌创建工程,努力建设“一社一品”、特色鲜明的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餐饮、养老、家政等服务,先后涌现出“文莉爱心团队”、“阳光驿站”、“数字鸿景”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服务品牌。
本学期我所负责的是2010级物流管理(国际货运代理方向)、工程造价、连锁经营管理三个专业五个班级,总共是316个学生,目前这三个专业的就业率都达到百分之百,其中物流管理(国际货运代理方向)签约率为47.06%,工程造价签约率为93.67%、连锁经营管理签约率为49.32%,我对本学年的就业工作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措施到位,为我校就业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学校领导深刻认识到高校就业工作开展地好坏,不仅关系学生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关系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因此,学校始终把就业工作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
学校以 科学发展观统 领学校全局,树立“以人为本”办学理念,逐步建立学科专业结构、发展规划、招生规模等方面与毕业生就业挂钩的工作机制,提高了全校教师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
二、创新工作理念,以服务、教育、管理、研究为主要职能
我校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工作理念,将就业中心的职能由单纯的管理职能扩展为以教育为主,“服务、教育、管理、研究”职能并重互补的管理模式。
1、服务职能是指对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面的服务。
2、教育职能是指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一方面转变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理念,提高队伍的工作水平;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提高职业竞争力;
3、管理职能是指档案管理、生源信息、数据统计管理的规范化,常规工作的制度化;
4、研究职能是指加强理论性学习和科学研究,推动就业工作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科研型转化。
三、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有效服务
1、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拓宽服务的工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不断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化的主渠道建设,搭建特色信息服务平台:以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和心理个性特征测量为主要内容的网上职业测评服务,使学生科学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职前教育网络学堂,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求职指导,解决学生的困惑;网络招聘平台功能,方便企业和学生的直接沟通;“网上学生人才库”,可供用人单位随时访问以选择所需要的毕业生。
2、开展技能培训,为困难学生开辟就业“绿色通道”。就业中心加强对困难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教育,帮助困难学生进行计算机、外语等技能培训,组织困难学生参观企业,到实践基地实习,并在就业推荐中对困难学生采取倾斜政策,实现了对困难学生从经济帮困到技能帮困,再到职业能力的提高,为困难学生开辟了就业“绿色通道”。
四、打造职业发展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构建社会实践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聘请用人单位的HR为校外职业规划师,指导学生就业,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和社会需求,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实习,丰富职前实践经验。
本文是关于中国学校健康教育的跨年度文献综述, 在这篇综述中, 从2002年至2006年在国内各类期刊上发表的6453篇论文中, 只选取出13篇有关学校健康教育研究和应用论文给予综述, 以便发现问题, 为各方面的研究者提供辅助性的指导和帮助。
1 关于学校健康教育的现状研究
1.1 中国学生中健康问题令人担忧。
原卫生部副部长彭玉指出:高血压是一种广泛流行的疾病, 我国的发病人数已超过1亿, 并且还在以每年300多万的速度递增。如2000年高考体检, 合肥市6987名考生中, 各项指标合格的只有11.28%;某边远地区学生营养不良、贫血、龋齿、沙眼、视力低下等仍是影响学生健康的主要原因[1];上海某区1/3的小学生存在性格问题, 易处于不愉快和压抑的心理状态。
1.2 中师课程与小学健康教育需求不衔接。
对岳阳市某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减负后的12项健康问卷调查显示, 他们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100%来自于老师。学生对感染蛔虫、肝炎的途径和危害知晓率为100%;对蛔虫病的危害知晓率为83%;对蛲虫的感染途径、危害知晓率为0。学生每天看电视大于1.5h者为18.4%, 除体育课外锻炼身体者为98.5%, 每天做课间操、眼保健操者为100%, 做眼晶状体操者为0。上述现象说明, 健康教育课并未在各地完全纳入教学计划, 即使有健康教育课, 也存在着中师健康教育与小学健康教育师资、教学内容需求的脱节[2]。
1.3 高等师范体育健康教育与中学健康教育师资供需不衔接。
高等师范体育健康教育与中学健康教育师资供需不衔接对某中学的问卷调查显示, 初、高中开生理卫生、生物课, 并无系统的健康教育课。他们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16%来自于教师, 25%来自于其他途径, 14%来自于父母和其他;渴求获取健康知识的学生占100%。中学生学习负担很重, 近视发生率很高, 但每天看电视大于1.5h者仍占16%, 做眼保健操和晶状体操仅为54%和30%, 做课间操的仅为39%[3]。
2 关于学校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2.1 明确任务, 提高认识。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将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概括为:提高学术技能和增长知识, 即充分利用一系列的教学技术, 包括积极求知学习, 同伴间的交互学习和以调查为基础的学习;健康与营养教育;生活技能教育等。同时, 精神保健教育、安全教育也被列为重要内容。以此为指导,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对策如下:明确任务, 提高认识。学校健康教育的总任务是, 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和道德良好等方面都健全”的人[4]。
2.2 掌握方法, 循循善诱。
学校的健康教育方法有多种, 最基本的方法是兴趣导入、知识启发、学科渗透和习惯养成。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不仅是安排健康教育课程的出发点, 也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同时要运用社会和自然知识给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启发、引导,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 努力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养成其良好的健康习惯[5]。
2.3 环境育人, 步步为营。
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极强, 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衣着穿戴, 学校的一草一木以及校园环境氛围等, 无不时刻影响着他们身心的成长。学校要想尽办法, 步步为营, 营造出一个真、善、美的新天地, 让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老师能够发挥其最佳水平[6]。
2.4 探索健康教育经验, 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既然健康教育是学校的首要工作, 那么深入开展健康教育研究, 积累总结健康教育的经验, 应是校长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把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品牌, 吸引家长送子女来就读。同时, 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健康教育评价体系, 用“健康第一”这把尺子衡量学校教育工作, 进而形成全民健康教育观[7]。
3 关于学校健康教育的对比研究
3.1 学校健康教育引起了学校体育界的重视。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贯彻落实, 学校健康教育已引起了学校体育界的重视。通过对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的本质区别与联系进行分析比较, 探讨我国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 为深入推广素质教育, 培养高质量人材, 提供参考和借鉴。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不同: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是以完善人体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方向, 掌握必要的运动知识、技能, 以更好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培养优良品格。而学校健康教育则着眼于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意识, 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 提高学生的保健知识水平, 自觉地改造及保护环境, 能动地与危害身心健康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作斗争, 从而预防和减少常见和多发病, 尽可能避免意外伤亡事故, 增强体质, 促进身心正常发育, 为一生的健康打下基础[8]。
3.2 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同。
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同:学校体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体育课及课外体育等途径向学生传授一定的运动知识、技术及技能, 并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意志品质教育;而学校健康教育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卫生保健知识、良好的卫生习惯、卫生态度和卫生行为。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广泛, 既有课堂教育内容, 也有课外教育内容[9]。
3.3 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密切联系。
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因为二者都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又是两个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教育过程。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中必须讲究卫生、掌握基本的生理卫生和健康理论与方法, 否则, 不但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还会发生伤害, 有损健康。增进健康不仅意味着去做各种身体练习, 还需要了解自己的心脏和肌肉如何工作, 懂得怎样去爱护自己的肌肉、肌腱、关节, 并善于运用一些科学方法获得理想的健康状况且使其保持长久, 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因此,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是与学校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校体育不仅是从运动锻炼的角度增强学生体质、防治疾病、促进健康, 而且还可以通过身体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培养人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提高社会适应性, 从而在根本意义上达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10]。
结语
学校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社会条件, 以学校为基础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增进学生及学校全体人员健康为目的的系统教育活动。一般来说, 学校是儿童青少年接受教育、发展技能的场所。然而, 教育和健康密不可分, 相互支持。可以说, 教育是健康的先决条件, 而健康是个体实现能力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世界上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 通常享受的生活质量也越高;而一个人拥有的健康无疑也保障了实现教育目标的可能。因此, 学校不仅应具有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职能, 还应肩负促进学生健康的功能, 在学校完成教育目标的同时, 还应成为学生获得健康的场所。通过学校健康教育促使学生自觉养成健康的意识和行为, 真正把健康作为自身发展和生活的一部分, 从更深远的意义上看, 这将有益于每个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 极大地促进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11]。
由于我国多年的传统观念以及现有教育模式的影响, 人们普遍忽视对健康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社会和家庭都还未能真正树立起“健康第一”的观念, 尚未形成一种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地发展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建议应在满足学生以及学校所有成员健康、教育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 着手建立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鼓励社会各界的参与, 鼓励学校与媒体、娱乐、社会服务、法律支持、交通、食品和商业等领域的联系, 增加对学校健康教育的投入[12]。无法否认, 学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已经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教育、卫生部门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 并将此作为一项基本的职责和使命, 通过学校真正培养出有知识和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 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在迎接未来的健康挑战面前具有积极的应对能力[13]。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数学学习能力 综述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51-01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如何去教学生,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教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对中职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职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国内研究现状
(一)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研究
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能正确把握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陆丽亚对中职学生数学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研究,阐述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理论和影响因素,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提高学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办法。孙以泽认为研究数学能力需要从主题认知特点、数学学科特点、主体数学思维活动特点三个层面来分析与理解。数学能力结构是由所有数学能力因素所构成的动态的、多维度的、多层次的立体网络结构。
(二)实际教学经验下的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研究
高新珊提出教师应当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因材施教,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来提高职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卢伟星探讨了中职学生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各种方式方法,作者发现研究性学习对中职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符晓曼等人分析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根据调查结果相应地制定教学实践活动,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实验班的各项指标较对照班有显著地提升。马俊和倪龙对中职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展开了调查及分析研究。腾彤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访谈,从多个角度分析原因和特点,提出了与专业结合的数学教学对策。吴玉敏调查了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建议教学改革应重视初中与职业中学的数学衔接、培育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施分层教学和评价多元化。
(三)数学学习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为客观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江勇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与教学过程性评价体系融合在一起,提出了五模块方法。这个方法包括学生课堂表现评价、成长记录评价、平时作业评价、数学日记评价和考核性评价。在该体系中,数学教师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需要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发展变化,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达到提高中职数学教育质量的目的。
(四)数学学习动机和兴趣的研究
数学教育是中职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对中职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有非常大的影响。然而中职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低,缺乏学习动力,自信心不足等严重影响了数学的教学效果和效率。于蕾通过调查研究了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并提出适用于不同学习动机内容的激发策略,分析出学习动机分布的特征与差异性,指出中职教师可以通过某种激发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秦道炬调查研究了中职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和行为参与、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问题,依据中职数学教育的标准和要求,探讨了激发中职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
二、中职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国外研究现状
Skaalvik等人以823名挪威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内因、个人努力、毅力和寻求帮助四个方面分析了教师的帮助作用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学生数学成绩和学习动机的影响,结果发现学生的成绩和学习动机的确受到教师的支持和自我效能感的积极影响。
本文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现状、评价及对策进行了概述,阐述了国内外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研究动态。近年来中职学校学生的数学学习受到广泛的重视,呈现出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是局域性的和经验性的,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笔者认为中职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一般性的评价方法及符合学习规律、学习理论的能力提升策略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陆丽亚.提高中职数学学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D].苏州大学,2008.
[2]孙以泽. 数学能力的成分及其结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 19:97-99.
[3]高新珊.关于如何培养职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探讨[J]. 考试周刊, 2014, 2:122-123.
[4]卢伟星. 中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04, 14:17-19.
——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工作综述
《 中国教育报 》 2012 年 7 月 6 日 1、8 版
2011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34万人,同比增长19%;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19万人,同比增长38%。
从1978年到2011年底,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82万人,有72%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
这组数据凝聚着祖国的呼唤和海外赤子的回归情结。
海外学子回国发展是时代呼唤。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提高对留学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这些表明,留学工作任重道远。
我国留学人数居世界首位留学群体呈五大特征
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合作和人文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务院有关领导高度重视留学工作,指出要妥善解决留学人员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培养人才和留学生的发展,为服务国家大局,发挥更大的作用。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秀琴说:“广大留学人员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特需资源,留学工作对加快我国实现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张秀琴概括了目前我国留学人员的5个主要特征:
一是规模庞大,人数排世界首位。截至2011年底,中国在外留学人员总数达142万。近3年年均出国留学人数增长达23%。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
二是类别多样,情况更加复杂。留学人员最大群体已从传统的公派出国人员发展成为自费留学人员。近年来,低龄留学人员等特殊留学人员逐年增加。三是遍布100多个国家,但分布相对集中。目前,大部分在外留学人员集中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在以上5个国家的留学人员约占在外留学人员总数的74%。
四是安全问题凸显,意外事件时有发生。由于国外留学环境日趋复杂,国内留学中介机构业务不规范等问题的出现,我在外留学人员安全和权益维护问题越来越凸显。
五是留学人员作用巨大,留学回国人数持续增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有约82万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近年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据统计,大多数入选“千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具有留学背景;在2011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留学回国人员占90%;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绝大多数是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十二字方针指明方向出国留学工作取得一定成就
6月29日,国家大剧院小提琴手蒲小晶来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留服中心”)新的服务大厅,不到半个小时就办完了落户手续。她很开心,没想到会这么顺利。
留服中心搬迁新址后,在大厅里就可以办完各种手续,不用像以前那样几处奔波。留服中心主任白章德说:“2012年是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展历史上重要的一年,迁移到新的办公楼办公,服务环境和对外形象大大改善。我们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留学人员和服务基层的主动性。”
“加快留学工作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是出国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教育部国际司副巡视员于继海说。目前,出国留学工作已基本形成了以出国留学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为核心的政策框架,这是30多年来出国留学工作积累下的一大财富。2011年3月,教育部、外交部联合制定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在外留学人员工作的意见》(简称“出国留学二十条”)。国际司出国留学处处长徐培祥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指导在外留学人员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对加强在外留学人员的服务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远隔重洋,各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以日常服务和管理为纽带,通过各种形式增强留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情怀和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和支持他们自发参与国际人文交流和公共外交活动。
留学群体复杂多样,且自费留学人员占绝大多数。于继海说,出国留学工作基本形成了以公派留学为主导,自费留学为主体的工作格局。这是出国留学工作的重新定位。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明确自费留学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对自费留学人员要一视同仁。2003年,教育部设立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至今已奖励2900余人。
出国留学工作基本形成了以示范项目和引才活动为抓手的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工作平台,这是出国留学工作的主要落脚点。徐培祥说,“千人计划”、“春晖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项目已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一些大型展会对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起到积极作用,业界有“南有„留交会‟(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北有„海创周‟(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的说法。另外,“„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也已得到广大留学人员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积极应对四大挑战努力推行“四个一”工程
随着国际人才竞争愈发激烈,留学环境更加复杂与多变,留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出国留学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概括起来,出国留学工作面临着四大挑战。
出国留学事业的科学发展,依赖于科学的决策依据,这需要对留学新形势、新问题进行脚踏实地的政策性、前瞻性研究。这是第一大挑战。
“留学工作是人才工作,也是民生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徐培祥说。目前,自费留学人员与留学管理机构处于“游离状态”,一旦出现问题,彼此“难找到”,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有足够的人力来解决。但国内留学工作相关机构和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仍然维持1998年的人员编制,人手严重短缺,而2011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超过了1978年至1998年20年间出国留学人数的总和。这是第二大挑
战。
自费留学巨大的市场利益驱动使一些不法分子和机构从事一些非法中介活动,例如制造假材料、乱收费等,使留学人员蒙受了巨大损失。这是第三大挑战。
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下,各部门各地方均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但多头管理、各行其是;境外招聘团组繁多、恶性竞争。这是第四大挑战。
教育部有关领导指出,如何从国内和国外机构两个方面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做好留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是一个重大课题。
于继海说:“针对目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考虑通过„创新一系列工作机制、完善一套政策体系、建设一个信息平台,实现一个工作目标‟,促进留学工作上新台阶。”
创新一系列工作机制是指创新留学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机制。针对当前留学人员安全问题凸显的情况,建立留学人员行前培训与研究机制。留服中心出国事务处副处长丁莉说,自2009年开始,已对约2万名公派留学生开展了行前培训,涉及留学政策、安全、目的地国教育体制特点、心理健康等方面,甚至包括菜谱。在总结公派留学人员行前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将推出“出国留学培训进校园”活动,并将试点建立“教育部出国留学研究和培训中心”。
除此之外,海外学生学者团体联席会议机制、留学工作巡回调研和工作交流会议机制等也在筹划之中。
完善一套政策体系是指完善出国留学工作政策支撑体系,围绕“出国留学二十条”,构建涵盖从出国、在外到学成回国全过程,从公派到自费全范围的一套出国留学工作政策支撑体系。
建设一个信息平台是指建设留学人员服务与管理信息大平台。很多留学生提出,他们在不同部门间重复提交个人信息,类似的留学网络也让人眼花缭乱。于继海说:“我们的目标是紧密结合教育部„金教工程‟的实施,整合国内外已有信息系统和网络信息资源,努力建设好„出国留学人员管理与服务系统‟,提升留学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实现一个工作目标是指实现吸引留学人才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的目标。在“千人计划”、“春晖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留交会”、“海创周”、“春晖杯”等平台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引进优秀留学人才岗位需求信息库”的作用,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留学人才。
【学校党建工作综述】推荐阅读:
学校财务工作的综述01-05
学校党建工作简介11-04
学校党建自查报告09-16
学校党建活动方案10-20
学校党建主题责任11-06
学校学院党建工作总结06-02
学校党建工作开题报告06-19
学校党建工作个人总结09-09
学校党建工作领导小组09-17
最新学校党建工作总结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