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 李清照 翻译(精选10篇)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忱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
①瑞脑:龙脑香。
②金兽:兽形铜香炉。
③纱厨:有纱帐的小床。
李清照《醉花阴》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永昼”指漫长的白天,“永”字便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瑞脑”,香料名,又叫龙脑香。“金兽”,铜制的兽形熏香炉。这两句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 浓” 的情境。
《醉花阴》,曾用名《漱玉词》,现两者通用。
传说漱玉词由济南李清照故居前的漱玉泉得名,是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泉水清澈见底,泉水自池底涌出,溢出池外,跌落石上,水石相激,淙淙有声,犹如漱玉。相传李清照早年曾在泉边洗漱。该泉自今仍在流淌,现在济南趵突泉公园内的李清照纪念堂门口。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后来她常作《醉花阴》即《漱玉词》词,其中醉花阴(人比黄花瘦),别具一格,语言新颖凝炼,可谓千古佳句。《醉花阴》词牌名为李清照首作《漱玉词》而来。
英文诗歌赏析:李清照《醉花阴》
To the Tune of Intoxicated Under the Shadow of Flower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Light mists and heavy clouds,
melancholy the long dreary day.
In the golden censer
the burning incense is dying away.
It is again time
for the lovely Double-Ninth Festival;
The coolness of midnight
penetrates my screen of sheer silk
and chills my pillow of jade.
After drinking wine at twilight
under the chrysanthemum hedge,
My sleeves are perfumed
by the fragrance of the plants.
Oh, I cannot say it is not endearing,
Only, when the west wind stir the curtain,
I see that I am more gracile
此词可分为四个层次, 分别叙写顺次发生的四个时段里的光景: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屋外, 空中是淡淡的雾, 天上是浓浓的云;屋内, 瑞脑在金兽炉中燃烧。瑞脑, 又称龙脑, 以示其珍贵。天然龙脑质地纯净, 熏燃时不仅香气浓郁, 而且烟气甚小, 但在此处词人将其与“薄云浓雾”并列, 仿佛屋内也如屋外一般一片愁云惨雾。这实在是因为词人自己内心深处一片愁云惨雾, 所以触处是引人发愁之景。这里写的是白天, 是阴历九月九日的白天。此时已非白昼长于夜的夏日, 所以这“永” (永, 长也) 字应同“瑞脑销金兽”一样, 不光是在写客观的事实, 而且也在传达一种主观的感受。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又到佳节重阳, 这本是家家户户登高游远、欢饮聚会的日子, 词人此时自然也有这样的心思, 但她看到屋外“薄雾浓云”的, 天气不好 (其实是明诚不在, 没有意兴, 未必是天有多阴沉) 后, 就退回屋内懒懒地躺在床上去了。词人躺在床上就想:躺在这纱帐之内, 玉枕之上, 现在还好。唉, 到了半夜之时, 那秋凉就会穿透薄衾, 寒气袭人了。此处写白天因为明诚不在, 没有意兴去登高游远、欢饮聚会, 而退回房内懒懒地躺在床上时的想象,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是虚写。这“又”字用得好, 因为重阳本是佳节, 但爱人不在, 反而让人生出厌憎之感!这“初”字用得妙, 因为半夜时分已是“凉初透”, 那后半夜会越来越冷, 怎么办?讲课时一个学生说:“好办, 再加床被子不就得了!”那倒也是, 不过, 我想词人李清照恐怕不是这么想的!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词人也许就一直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着, 也许不知不觉就昏沉沉地睡着了。忽觉已是黄昏, 白天就要过去了!既然没有去登高远游, 那就在院内东边的篱笆墙边赏赏菊花, 也算过重阳节了吧! (若您还记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及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便可知登高游远、欢饮聚会、插茱萸、赏菊等都是过重阳节的项目) , 在把酒赏菊的过程中, 词人留意到有一股暗香“盈袖”。这是什么香呢?有同学说是酒香。有道理!从前文的“瑞脑”、“金兽”、“玉枕”、“纱厨”等词人所用器具可知词人的身份、地位不一般, 那么词人“把酒”时喝的酒也应为好酒, 会是清香浓郁的。不过端着酒杯说酒香应是“明香”而不是“暗香”!有同学说是花香。有道理!因为此处“黄昏后”的“后”用得高!有了“后”字, 这“黄昏后”三字就绝不是仅指出一个时间点, 而是说了一个时间段:词人从什么时候站在这儿, 一直站到黄昏?又从黄昏站到黄昏以后什么时候?我们不知道, 但我们知道, 反正是很久很久, 而站在菊花前这么久了, 菊“香盈袖”也是很自然的。况且, 我们知道李清照在少女时就有嗅青梅的举动 (见李清照《点绛唇》) , 此时自然也会有拈菊来嗅的可能。不过, 假如有过这样的举动, 那么词人岂不自然明白是花香吗?因为花就在眼前, 自己做过什么一想即知, 也还谈不上“暗”字!又有同学说是“瑞脑”之香。有道理!顾后还能瞻前, 好!我们前文已经讲过“天然”龙脑质地纯净, 熏燃时香气浓郁, 又知词人身份、地位不比寻常, 那这瑞脑很有可能就是“天然”龙脑。词人懒懒地躺在屋内久了, 瑞脑“香盈袖”也是很自然的。讲衣袖而不讲是身上其他地方, 也可这样来理解:因为心绪无聊, 词人的手可能曾在金兽炉前晃来晃去过, 而作者此时一时间忘了此前之事也是有可能的。不过, 此说虽通, 仍可以有此辩解:李清照可能并不像笔者这样笨, 什么东西都记不住!那么你说, 这香到底是什么香呢?笔者猜想, 有可能是脂粉香, 也有可能是体香。不过猜想终归只是猜想, 猜出来的要么根本不是, 要么也不能确定!而李清照自己究竟知不知道这是什么香呢?笔者猜想她知道, 赵明诚也知道, 而别人不会知道!这也终归只是猜想!一个“暗”字能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想象, 这“暗”字用得真是好、妙、高、美了!词汇贫乏的笔者真不知道再出现写得好的地方, 还能用什么赞词来赞美了!
“东篱”应是用了典故的。词人本来心不宁静, 却想学陶潜的潇洒, 不过我们从她的长久伫立里看到的不是淡泊, 而是百无聊赖;从她的“有暗香盈袖”一语里看到的不只是诱惑, 还有顾影自怜!
早晨起来无意游, 躺在床上皱眉头。佳节又到思佳人, 想那黑夜怎到头!无聊来把陶潜学, 自斟自酌愁更愁!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时间很晚了, 词人又回到了屋内, 却无心睡觉!“莫道不销魂”, 那“道”什么呢?我们仿佛看到词人躺在纱帐之内、玉枕之上, 摇头、甩胳膊、蹬腿, 听到她嘴里喊着“销魂啊!销魂啊!真是销魂啊!”她有多销魂呢?她的明诚从她屋外———屋内———屋外———屋内的空间上的来来回回, 从她从早到晚愁云惨雾般的心境、夜寒难耐的想象、坐卧不宁的表现、借酒消愁的行为、不一心赏菊而自赏的顾影自怜、躺在床上无心睡觉的状态应该已经能感知、领会得到了。不过, 她说, 你感知、领会不到我有多销魂!每当秋风一吹, 卷起了珠帘, 我都以为是你回来了, 思念之愁与失望之苦把我折磨得比我刚才所赏的菊花还瘦!“人比黄花瘦”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与拟人 (花瘦) 、借代、夸张的修辞。我们说人消瘦, 常用“形销骨立”一词, 感觉挺生动挺形象的, 不过拿来与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一比, 就知道什么是“一代词宗”了!“人比黄花瘦”不只是更瘦, 也比前者更富有美感。用“黄花”代指菊花, 同样也更为生动形象。而“西风”一词则可能还用了典故。据说, 晋朝吴地人张翰在洛阳做官, 在秋季西风起时, 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 便立即辞官归乡。李清照此时身在赵氏的故里青州, 而赵明诚被朝廷起用, 在异地莱州任知州。李清照是不是在请求丈夫弃官归来呢?笔者觉得有这个可能, 因为在此之前, 李家、赵家都曾在政治上遭受过比较大的打击。不过, 我们所应注意的是词人劝诱的方式的是多么的含蓄, 用来劝诱的东西———“暗香”, 是多么的富有诱惑力!
不能体会这首词美在何处的读者, 见到前文所讲的那个故事时, 往往会比较注意陆徳夫所给的高度评价, 并根据这个提示去孤立地赏析这三句话。这三句当然很美, 不过这首词绝非只此三句绝佳!
应该说陆徳夫是有不错的鉴赏力的:一、赵明诚与李清照在作词上的功力固然不在一个水平上, 不过他好胜心如此之强, 又确实下了一番功夫, 又敢拿出去请人品评, 想必也不会太次。德夫能在这五十一篇中发现这首词也有一定难度。二、能在这首词中发现这三句话更是不易!笔者否定的是此词“只三句绝佳”这句话———如果这句话是指其他词句平平的话!而他突出、强调这三句有一定的合理性:他看到了这三句或者说这一层次事实上与前三个层次除了存在时间上的承续关系之外, 还存在另外一种关系———总分关系。词人喊“销魂”的举动、见西风卷帘的情景以及“人比黄花瘦”的感叹是在最后一个时段里发生的, 所以依照时间顺序我们可以如前文所述划分为四个时段, 各个时段里发生的内容之间是承接关系。不过, 前三个层次主要是寓情于景, 而最后一个层次则直接喊出销魂, 接着形象而夸张地道出销魂的程度。若依此角度来划分层次, 则四个层次的关系则是分、分、分与总的关系了!徳夫特别突出这三句, 以笔者的理解, 就应该是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首词的。不过即便如此, 要真正能理解这三句好在何处, 还得如前文笔者赏析这三句话时那样, 要联系前文词人在空间上从屋外到屋内的来来回回、各个时间段里的各种表现。有前文如此丰富的叙描做铺垫, 最后三句的感叹与夸张才能显得这样出彩!最后三句的赏析必须联系前文, 虽然单独来看这三句还能看出“莫道不销魂”比直喊“销魂啊!销魂啊!”含蓄, 看出“帘卷西风”使用了倒装句式, 运用了多种修辞, 从而很是新奇别致等等。
《醉花阴》与《声声慢》描写的时令都是秋季,共同选择的意象有:酒、风、黄花(菊花)。意象相同,意境却不同,情感也有异。先看《醉花阴》中所写:“佳节又重阳”“东篱把酒”“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佳节又重阳”。当时李清照在山东青州老家,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又到重阳佳节,一“又”字暗寓分别之久,相思之浓。接着又以婉转的笔调写道“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相思难寐,“凉”字不仅写出环境,更写出心情。
“东篱把酒”。过去每逢重阳,和她一起赏花品酒的应当还有自己的丈夫赵明诚。然而今年,两地分居,作者百无聊赖,只好黄昏独自赏花品酒,借酒排遣内心的寂寞。有精致的佳酿,有淡雅高洁的菊花和作者,然而却少了一个知情知性的赏花人。终于,作者写出了心声“莫道不销魂”,这是点明了“伤别”的主题,然而作者还是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写——“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西风,秋风也,其气清,其意凉。西风卷起门帘,让作者看到黄花衰败,又反观自身憔悴,两相比较,“人比黄花瘦”。就此作结,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这一句可做修辞中的“强喻”来解,一则写出了自己跟菊花一样的芳华、清品、高雅与憔悴,一则写出了自己比菊花更甚,正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至此,开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情才表达出来。整首词意象鲜明,意境和婉清丽,表达感情含蓄婉转,自是婉约正宗。在李清照早期作品中,很多意象的选择都是这样,如“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等,意境浅淡清新。
良好的文学修养和相对封闭的闺阁生活,使其作品呈现出不同一般人的“词别是一格”的特点。傅东华认为:“她不向词的广处开拓,却向词的高处求精;她不必从词的传统范围以外去寻新原料,却只把词的范围以内的原料醇化起来,使成更精致的产物。”可谓一语中的。
再看《声声慢》中所写:“乍暖还寒时候”“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乍暖还寒时候”。过去,到了重阳节,作者想起自己的丈夫,整日忧愁。现在,不仅是重阳节,但凡到了“乍暖还寒”时候,作者都“最难将息”,生活的变故,作者怀想的不仅是丈夫,更多的是生活的遭遇与不幸。“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霜露既降,都带给作者身体与心灵双重的折磨。
“三杯两盏淡酒”。过去,作者每逢重阳节,都精心调制菊花酒,以备夫妻对饮;即使丈夫不在,自己也可以借酒浇愁。现在,作者根本没有心情去置酒,随便饮上三杯两盏吧,酒味清淡,不能给人长久的麻醉。借用她《临江仙》中的句子“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如今是“赏花无意思,饮酒没心情”。
“晚来风急”。若说《醉花阴》中,秋风气清意凉,那么此时的秋风,其势急,其声厉,其气悲,其意惨。作者难以将息,酒不解愁,年老多病,身心两衰,这凛冽的秋风,让作者如何抵挡?伤心,偏又看见了相识的大雁,更加难耐凄凉。作者早期作品《一剪梅》中有言:“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虽则充满离愁,但是还有甜蜜的希望与幸福的期待。然而现在,丈夫过世多年,哪里有什么希望;更加令人可悲的是:大雁从北方来,从家乡来,从故国来。家国两亡,伤心,伤心。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过去,黄花羸瘦,然而“有暗香盈袖”,给作者以慰藉。我们知道,诗词有比喻性意象,黄花换而言之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现在,作者看到满枝的黄花,却无心去采摘一枝,因为已无人可赠。只睁眼看着经过风吹雨打,黄花落得满地飘零,然后变得枯萎、消逝,带给作者无尽的感慨。花已落,人已亡,花落人亡自心知!另外,这里的风雨,已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更是政治和社会的风雨了。
最后,作者守着寒窗,伴着梧桐细雨,发出凄怆的哀音:“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沈祖芬说:如果说早年的愁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那么这里所写的则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家国之愁。这首词的意象灰暗,意境凄清悲凉,感情低沉哀婉。在写法上,也有认为“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不能列入婉约体”,足见李清照晚年词风之变化。
李清照晚年的作品中,也多以此等意象入词,如“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归鸿声断残云碧”(《菩萨蛮》)、“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同上)等,但是塑造的意境转向低沉。
由这两首词的比较也可看到,国家的沦丧、家庭的破灭、生活的动荡使李清照晚期的作品境界更阔大,内容更丰富,情感更深沉,风格也由早期的清丽明快转到晚年的凄凉低沉。我们要探讨时代给作家带来的影响时,李清照能给我们以无尽的思考和启迪。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
①此词调首见于北宋一毛一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劝君对客杯须覆”等句。因据其意,取作调名。双调,五十二字,仄韵。
②永昼:悠长的白天。
③瑞脑:即龙脑,香料名。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④玉枕:瓷枕的美称。纱厨:纱帐,一称碧纱帐。
⑤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后即以东篱指代赏菊之处。
⑥暗香:幽香。这里指菊花的香气。
⑦帘卷西风:“西风卷帘”的倒文。⑧黄花:指菊花。
【品评】
这首重九怀人词是李清照寄给她丈夫赵明诚的。元伊世珍《琅环(左应为女旁)记》卷中引《外传》:“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正)是易安作也。”这则轶闻说明此词歇拍三句极为脍炙人口,李清照论词鄙薄柳永“词语尘下”,这三句采取自我反观的笔法,用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一妇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其意实同于柳永词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表达时屏绝浮花浪蕊,而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确乎无“词语尘下”之嫌。全词以含蓄蕴藉见长,“莫道不消魂”三句固然最为工妙,但其余各句亦堪玩味:“薄雾浓云愁永昼”,“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时下已是昼短夜长的深秋季节,可知“永昼”当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作者借此点出了她独守空闺时的度日如年之感。“瑞脑消金兽”,枯坐铜香炉旁,看那炉中的香料一点点地消融,岂不见出作者的寂寞无聊?“半夜凉初透”,分明暗示了她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有暗香盈袖”,则既烘染了雅淡如菊的情怀,也隐含了“声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古诗·庭中有奇树》)的夫妇睽离之感。凡此,都有玩赏不尽的底蕴。
【诗词赏析一】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一团一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一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一团一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怎叫她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一情一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又会有什么感触!“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吧,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一情一色彩。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诗词赏析二】
李清照的重阳《醉花阴》词相传有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见《元伊世珍?琅嬛记》)。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它说明这首词最好的是最后三句。
现在先看看它的全首。词的开头,描写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出来的香烟。可是香雾迷朦反而使人发愁,觉得白天的时间是那样长。这里已经点出她虽然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佳节又重阳”三句,点出时间是凉爽的秋夜。“纱厨”是室内的精致装置,在镂空的木隔断上糊以碧纱或彩绘。下片开头两句写重阳对酒赏菊。“东篱”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人比黄花瘦”的“黄花”,指菊花。《礼记》月令:“鞠(菊)有黄花”。“有暗香盈袖”也是指菊花。从开头到此,都是写好环境、好光景:有金兽焚香,有“玉枕纱厨”,并且对酒赏花,这正是他们青年夫妻在重阳佳节共度的好环境。然而现在夫妻离别,因而这佳节美景反而勾一引起人的离愁别恨。全首词只是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突出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写,目的是加强刻画她的离愁。
在末了三句里,“人比黄花瘦”一句是警句。“瘦”字并且是词眼。词眼犹人之眼目,它是全词精神集中表现的地方。
教材选了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和《如梦令》,均属于李清照的前期作品,即便是写惜花、写离愁,仍格调清新,笔法自然,毫无矫饰。充分体现了李清照作为一代“婉约词宗”的大家风范。
《醉花阴》讲述的是作者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长期外出做官之时,独自把酒赏菊过重阳的事。词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画面把自己对丈夫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因为是词,所以本文的语句显得含蓄,单从词的字面上看,学生不易读懂,因此本文的教学光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重点放在赏读诗句上,通过赏读分析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梦令》写惜花之情,此词篇幅短小,但意趣横生,主要以对话形式加以表现,很有生活情趣。全词犹如一场独幕剧,环境氛围、人物的对白、动作、神态、心里活灵活现,跃然纸上。限于课堂时间限制,在教材处理时不能兼顾,只能一主一次——重点赏析《醉花阴》,而将《如梦令》作为当堂检测,点到为止。
二、教学目标设定:
因为该两首诗编入选修课本,而且之前学过李清照的几首词,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在于基础知识和常识,而在于通过比较、分析、阅读,对李清照对李清照其人、其创作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鉴于此,我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赏读《醉花阴》,体会词中婉约蕴藉的情感,充分感受主人公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气。
2、涵咏体味李清照词自然巧妙的艺术手法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3、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三、教学方法:强调诵读、引导赏析、比较阅读
四、课前准备:
1、搜集李清照的相关图片和照片,制作PPT。
2、准备好《醉花阴》MP3音频材料。
瑞脑:一种薰香名。又称龙脑,即冰片。消:一本作“销”,《花草粹编》等作“喷”。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橱:《彤管遗篇》等作“窗”。
凉:《全芳备祖》等作“秋”。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
销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销:一作“消”。
西风:秋风。
醉 花 阴
李 清 照
【三维目标 】
1.从创作和生活两个密切相关的方面了解李清照;
2.理解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词中的意象。
【学习重点 】
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学习难点 】
领悟词中的意象 【学习方法】
颂读、体会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新课
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宋代有位女词人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李清照)。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一道新奇的光芒。她的词婉丽清畅、精美绝伦,是词中之精品,很值得一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早期的词作《醉花阴》。(板书课题)
《醉花阴》属于“闺怨”题材,因此,读这首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二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在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之夫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赵明诚很晚才出仕,游宦在外,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1127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
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大概于1155年在临安去世。
三 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南渡前:内容:闺情(离愁)词风:清丽明快。
南渡: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凉、低沉
前期代表作:《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
后期代表作:《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
四、整体把握
1、释题
醉花阴,词牌名。双调五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
2、朗读体味
同学们结合注解,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注意停顿。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3、小结
《醉花阴》是一首小令。李清照的词有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情与景的交互相融。而且,她非常善于摘取个人生活当中极富情味的画面来写作,很有生活气息,情真意切。这首词也同样如此。请大家先仔细地阅读全词,思考一下,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谁能用四字短语把它概括出来?
上片
重阳思亲
(板书“重阳思亲”)
下片
饮酒赏菊
(板书“饮酒赏菊”)
五、课文分析
1、“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屋里。“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异地的亲人。
3、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六、作业背诵全词完成课后第二题
七、板书设计
醉花阴
李清照
重阳思亲
永昼
半夜 饮酒赏菊
黄昏
导入
宋词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宋词的配乐演唱。
①歌词写的怎么样?(美)
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共度这一次寻美之旅。5min
环节一:美之探源
①谁给我们创造了这种美呢,让我们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婉约派女词人。她的词在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我用四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少有才名 伉俪情深 后期:中经丧乱 晚景凄凉 教师简要解释四个词语:
少有才名: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伉俪情深:李清照十八岁嫁了礼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中经丧乱:1127年,金人南侵,李清照随丈夫南奔避难。逃难中,赵、李辛苦收集的书画,家业大半被焚。1129年,赵明诚病亡,李清照得病,又有“玉壶颁金”之谤,(一个叫张飞卿的学士拿着一把玉壶给赵明诚看,走的时候又把玉壶带走。于是外界有风言风语说赵明诚用玉壶沟通金国。李清照很担心,就想把收藏的金石献给皇帝。后来却辗转到了一个姓李的将军手里).打击磨难纷至沓来。
晚景凄凉:宋人又有李改嫁张汝舟的说法,婚后不久即“讼而离之”。李清照在《投内翰綦公崇礼书》中说:“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
意思是:我与这个人(指张汝舟)实在难以相处,我怎么会在自己的晚年,以清清白白之身,嫁给这么一个肮脏低劣的市侩呢?!张汝舟纯粹是一个市侩小人和骗子,一心想获取她的古籍和收藏的金石书画。张汝舟感觉捞不到好处,丑恶嘴脸彻底暴露出来。因此他恼羞成怒,借题发 挥。平时故意与李清照过不去,经常找茬辱骂李清照。每天动手动脚,打骂凌辱。事情发展到这种恶劣地步,李清照彻底看破了张汝舟的丑恶嘴脸和罪恶用心。因此李清照决不会屈服忍让,坐以待毙。她要严阵以待,掌握张汝舟的把柄,适时给予反击!后来李清照终于发现张汝舟曾经跑官买官,利用行贿和欺骗手段获取官职。李清照掌握这一情况之后,对张汝舟毫不客气,马上向官府检举揭发了他的丑恶罪行。
当时根据宋代刑法规定:妻子揭发丈夫的罪过,也要负连带责任。就是说,就算是妻子告发丈夫的罪行是事实,证据确凿,妻子也要跟着服刑两年。那么,李清照要揭发张汝舟的罪行,自己不是也要被判两年徒刑吗?对于这一点,李清照心里是很清楚的。但是她决心已定,丝毫不怕,绝不悔改。心甘情愿入狱坐牢,也不愿跟张汝舟苟且凑合。哪怕自己被判处多年徒刑,也决不能让张汝舟这样的市侩小人和骗子逍遥法外!因此,李清照检举揭发了张汝舟的罪行之后,自己也跟着进了监狱。然而,李清照入狱不久,她的故旧亲友不会坐视不管,朝廷里的有势力的官员也伸出了援助之手。这样,张汝舟将受到朝廷严厉的惩罚。而李清照在监狱只关了9天,就被官府衙门释放出来。
李清照再婚与离异,前后只有100天时间。(被骗改嫁,家暴,入狱)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10min ②代表作品 反映到作品中,她的词也分为前后期,前期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
后期多写伤时感怀,怀旧悼亡,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武陵春》(风住沉香花已尽)、《念奴娇》(萧条庭院)等。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③这首词是在什么样情况下写的,让我们了解写作背景。PPT3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④关于词牌PPT4 醉花阴,词牌名。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5min
环节二:美之理解
薄雾淡淡,阴云浓浓,这漫长的白昼啊,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似的,真令人发愁啊。为了消磨这难熬的时光,只好在兽型的香炉当中点起了香料。恰好又碰上了佳节重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让“我”更加想念在外的丈夫。秋夜就寝,玉制的枕头,轻纱作的帐幔,凉气透骨,真叫人彻夜难眠啊!
这天黄昏之后,愁闷无比的“我”拿起几杯淡酒,来到东篱的菊圃里。在这里,菊花的香味四处流动,甚至盈满了“我”的衣袖。景色如 此美好,可往日恩爱的丈夫此时却身在外地,所以别说这景致不让人相思愁绝,黯然神伤啊。清风吹过黄昏,卷起了门帘,让人不觉感到一阵微凉。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黄色菊花,相思销魂的自己,不是比菊花更消瘦了吗?
补充注释:销金兽 销魂 永昼 ...③用四字短语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 上片 重阳思亲(板书“重阳思亲”)下片 饮酒赏菊(板书“饮酒赏菊”)④词眼是什么?愁 ⑤怎样表现愁的?
时令:“佳节又重阳”以清秋游乐的佳节反衬她倍觉神伤的孤独。时间:借“永昼”“半夜”“黄昏”时自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夜以继日的思念。
意象:“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来烘托心情
动作:孤眠、自斟来渲染心情
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⑦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词,也把握了词中抒发的感情,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词。PPT6
环节三:美之品味 ①一个小故事: PPT7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琅嬛记》)
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单从这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词作妙笔生花的魅力,不是一般词人所能望其项背的。
②提出思考,小组讨论:“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历来为人称道,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说说这句的佳妙之处。
赏析“人比黄花瘦”的“瘦”字。
A“黄花瘦”:菊花外形淡雅清秀,象征隐逸、清高。
B“人瘦”:描写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的形象,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
C“人比黄花”: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③比一比:你觉得“似”和“比”哪一个更好?
明确:“人比黄花瘦”,人不至于比花还瘦弱吧?因此“比”强调的不仅仅是外形,更多的是精神。西风中的菊花尚且能斗风傲霜,但帘内的词人却因为思念和孤独而萎靡不振,反衬人尚不如花。思念把人都折磨得比黄花还瘦,可见词人心里有多苦,思念有多深。
小结:
词人自比黄花,写出了自己的芳华和清品,也写出了别后的憔悴和 期待,巧妙地用黄花进行比喻,把抽象的“愁”用“瘦”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④易安以“瘦”写人之愁情影响了一群文人,如:PPT8
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 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 ——宋程垓《摊破江城子》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王实甫《西厢记》 ⑤ 这首《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作品的代表,李清照用晶莹如玉的语言诉说了她生命历程中甜蜜的忧伤,内容:闺怨离愁 风格:清丽柔媚
环节四:美之延伸
1、《醉花阴》反映的是早年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作者一个人留在家中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在封建社会,女子如此扬才露己,公然坦露对夫婿的爱情,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她的深挚其内、雅畅其外的爱情词,在从前容易遭到卫道者文人的攻讦。
王灼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忌也”(《碧鸡漫志》卷二)。对于这样的“闺怨”题材,应当怎样评价呢? 明确:作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能够坦率地表达出自己对于丈夫深深的思恋之情,描写了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这在当时乃是一种很大胆的行为。所以,有人批评说:李清照作词是“无顾忌”地“肆意落笔”。其实,感情的充沛、真挚,敢于正面地展露自己的行为和内心世界,正是她创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她的词最值得珍视的地方。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画,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离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我只在清晨时刻绽放……
--------------------------------------------------------------------------------
回应人: 网络白痴 发表日期: -07-16 09:52:58
注释:
醉花阴:此词调首见于北宋毛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劝君对客杯须覆”等句。因据其意,取作调名。双调,五十二字,仄韵。
永昼:悠长的白天。
瑞脑:即龙脑香,香料名。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玉枕:瓷枕的美称。纱厨:纱帐,一称碧纱帐。
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后即以东篱指代赏菊之处。
暗香:幽香。这里指菊花的香气。
帘卷西风:“西风卷帘”的倒文。
黄花:指菊花。
评解:
这是一首著名的重阳词,是李清照寄给她丈夫赵明诚的。元伊世珍《琅环(左应为女旁)记》卷中引《外传》:“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正)是易安作也。”这则轶闻说明此词歇拍三句极为脍炙人口,李清照论词鄙薄柳永“词语尘下”,这三句采取自我反观的笔法,用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其意实同于柳永词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表达时屏绝浮花浪蕊,而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确乎无“词语尘下”之嫌。
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
上片咏节令,“半夜凉初透”句,尖新在一“透”字。“薄雾浓云愁永昼”,“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时下已是昼短夜长的深秋季节,可知“永昼”当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作者借此点出了她独守空闺时的度日如年之感。“瑞脑消金兽”,枯坐铜香炉旁,看那炉中的香料一点点地消融,岂不见出作者的寂寞无聊?“半夜凉初透”,分明暗示了她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学情与教材分析】
1、本次教学为安徽省教坛新星评比考核,学生都是此前教者不了解的,这给教学增加了难度。但可以将学生定位在稍高的水准层次上,因为淮南一中是安徽省示范中学。教者对学生素质可以有较高的预期。
2、备课后允许授课教师接触学生,师生可以先期沟通,布置预习,这为拉近老师与学生距离提供了方便,学生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先行阅读教材。
3、李清照一生的生活经历与情感遭遇前后期变化巨大,诗词创作风格变化也很明显。课文选词两首是前后期的代表作,感情色彩悬殊。本课着重分析鉴赏《醉花阴》,重在品味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丽与缠绵。
4、教学以诵读为重,通过诵读,把握《醉花阴》的内涵与语言韵味。因为内容是明白浅显的,要求当堂成诵。
5、注意时代的“隔阂”,年龄的“隔阂”,这两个隔阂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巧妙的环节予以打通。“闺怨”在宋代即如李清照在词中所表述,而现在呢?北宋时代的少妇她们的爱情生活、思想情感也如词所示,现在呢?这是理解和鉴赏《醉花阴》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6、难点之二是高一学生多是一些单纯的少男少女,如何向他们描述这样的“闺中恋情”,鉴赏“相思”呢?而爱情虽说都是美好的,学生又如何看待这样的爱情呢?这必有一个良性的引导和启迪。【教学目标】
1、着重引导学生朗诵,从而把握李清照《醉花阴》词的诗意情感。达到背诵的目标。
2、鉴赏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丽与缠绵,品味其婉约风格的柔美。
3、探索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出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感情价值观,颐养性情。【教学重点】
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
2、探讨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作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3、如何在“简单”中体悟出“复杂”来,把握“人性”之美,“诗情”之妙。【教学重点】
1、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艺术手法。【教法建议】
1、朗读;
2、讨论;
3、比较拓展;
4、多媒体技术支持。【教时安排】1课时。【预习要求】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训练美读,争取课前背诵《醉花阴》;
2、搜集李清照的其它作品作比较阅读;
3、领悟《醉花阴》的内容,思考“愁”什么?对比古今处理如此情感的不同方式。
4、建议走读生回家将《醉花阴》词读给自己的母亲听听,并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梅花三弄》,渲染凄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用《梅花三弄》凄美,哀怨的旋律首先为课堂创设出一种易安词的氛围。毕竟这首词连同这份感情都距离学生太远太远,与其“犹抱琵琶半遮面”,刻意回避夫妻间的相思之苦,还不如一开始就让情普照心田,让爱充满课堂,让学生敢于说爱,否则怎么可能被爱打动呢?)
导引:“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醉花阴》,看她将向我们讲述世间怎样的情感故事。
二、检查预习,设置提问引入对课文的思考。(问题先不展开,搁臵,先要求朗诵,再讨论。)
给出课题:一个人的《醉花阴》(PPT1)。强调“一个人”,谁?李清照,请学生说出相关文史知识、创作背景。
(实际上“一个人”是本课最紧要处:一个独守空房的女人,一个人的相思,一个人的闲愁,一个人的爱情。这是我对《醉花阴》最真切的感悟,是我设计本教案的“轴心”。)
三、组织诵读
可以男女学生比较诵读,齐读,老师示范朗读。给出“李清照《醉花阴》诗意图”(PPT2)。给出音频资料。
四、切入提问
1、《醉花阴》里的李清照是怎样一个李清照?
讨论: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紧紧扣住一个“愁”字分析。(PPT3)
◆愁永昼 ◆半夜凉初透 ◆把酒黄昏后 ◆人比黄花瘦
◆——真个是说不得的“愁”啊!
“愁”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好一个“凉”字,是心凉吧。
导引:这个女子的生活不好过吗?我们看诗歌中的物什,看篱笆院落,看菊花,看酒,都是悠闲的幸福啊。诗人内心“欠缺”什么?我们应该猜测一个女子的心事。
2、李清照是如何表达她的闺中之愁的?(PPT4)
讨论。把握表达手段:细节,意象运用,情境,高超的表达技巧(不说而说的含蓄之美;真个事俗而词雅)。进而品词句,品意境。
注意季节,时间。(重阳)
学生用散文诗一般的语言描述这种“佳节”“独处”的“少妇”的“闲愁”。启迪学生语言运用。
▼季节:佳节又重阳
▼时间:永昼、半夜、黄昏后 ▼细节:愁永昼、销金兽、把酒 ▼意象:人比黄花瘦 ▼情境:一个人的秋夜 ▼ ——难以排解的“闺愁”(孤独、寂寞、渴望爱情)导引:这是“一个人”的独守,是一个失眠女子的倾诉。而诗人为什么“失眠”?
(好一个“销”字,好一个“瘦”,这样失去的就是爱情的斤两和形状。重阳节是团聚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
酒是浇愁的,但一个人的寂寞,可能“举杯消愁愁更愁。” 菊花为谁而开?一个人与秋冷之花的重叠。意韵无比丰富。)
导引:这里的“瘦”真个是一个人形体的消瘦吗?不,这个时候的李清照应该是一个丰腴的少妇,有精致的富态之美,像盛开的菊花一样鲜艳。(指点学生讨论,对比,分析)这里的“瘦”是心理之瘦,情感之瘦。
(——爱情在心中燃烧,就是瘦的感觉。)
3、诗歌的情感价值探讨
导引:李清照有怎样的“愁”?李清照为什么“愁”?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要如此“说出”?
讨论。
(1)李清照的“愁”没有说明白,是什么?(PPT5)追问。
◆一个人的孤独。◆思念!
◆思念她的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哦,愁的原来是爱情!
导引:能说李清照想她的男人吗?那就俗啊。如何才雅?这需要文学的手法,需要修辞。我们看千古才女李清照的《醉花阴》如此含蓄的表达。而当时社会封建礼教盛行,这样敏感的话题也是直露不得的。
(2)李清照为什么要“愁”,不“愁”不行吗?(PPT6)追问。
★不行!
★这是要命的“爱情”!★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行!)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①“闺怨诗”是中国诗歌的重要传统,(学生举例……)而李清照作为女性能够直接坦白这样隐秘的内心情感,有什么样的胆识啊!要知道这是封建社会啊!而不是今天的现代语境,不是今天的改革开放的时代。
而文学史上很多著名的闺怨诗的作者都是男诗人。这个话题,封建语境下的妇女是不敢坦白的。
我们必须明确,爱情是“人性”之至美!李清照在此有了直陈“人性”的直率之美!当得起“勇敢”二字。
②李清照为什么“愁”?这要涉及人性中的“爱情”。这是本课文本中没有直接说出的,是“含蓄”和委婉。这是鉴赏的一个大难点。我们面前这些少男少女学生如何认识这个问题?讨论之,引导之。
(开放问题,不必给定一个唯一的答案。但必要有正确的情感价值观。)(3)对比法教学
①李清照真是这样想的吗?我们可以让一个现代少妇随时光隧道去北宋年代,与李清照作一番对话。(PPT7)
比如舒婷(我们当代最优秀的女诗人吧)。可以朗诵《致橡树》(初中学过?)。(音频资料)②也可以让李清照来到今天的都市生活„„ A、给李清照一部手机,让她打可视电话。
B、上网QQ聊天视频。坐飞机或者动车组旅游。
C、务必使学生对“闺怨诗”的中国传统有一个认识,对爱情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追问:是李清照那样的相思有滋味,还是我们今天的相思有滋味?
李清照的《醉花阴》多么含蓄、典雅,古人由于相对闭塞的时空,相思有更多的滋味。我们可以欣赏闲愁之态,闺怨之情,人性深处,诗意细密。而我们今天由于快捷的交通和现代化的联络,没什么想头了。或许正如我们吃的快餐食品,它不是“大菜”,三下五除二,就满足了,结束了。
当然这本无高下,只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而已。
4、背诵
在明确上述问题之后,学生应该有一个明朗的态度了,可以安排检查背诵,看学生是否能够背出,是否能够以声传情达意。
(如果时间富裕,可以再播放视频朗诵。)
5、处理“研讨与练习”
(对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三做一个当堂落实。对《醉花阴》的艺术表达作一个深入的讨论。适当讨论李清照如何表达她的“怨”,集中分析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方,人比黄花瘦。”具体落实到“诗歌的意象”分析上。但点到为止。因为仅仅这一首词就不必多说了。
抽象的“愁”通过意象的陈述,形象而生动,具体可感。具有感人的魅力。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之妙。也是我们对古典诗词鉴赏的重点。
可以就中国古典诗歌“人”与“花”的关系设计一个练习,看看学生的积累如何。要注意集中,不可散开。突出“花”的行色与人的情感的对应关系。诗意的表达都是具体形象的。
训练学生的想像与联想。并由此引入写作方法的借鉴,点拨之。)
小结:这个“瘦”字,可是全诗的诗眼。为何而瘦,因为诗人少妇强烈的寂寞和相思,相关的香炉里的瑞香也消损了身形,盛开的菊花也不丰腴。酒淡无味,黄昏暗淡,西风恼人。这是多么感人的深秋怀人境界啊。
【板书】
“人面桃花相映红。” “芙蓉如面柳如眉。” “芙蓉向脸两边开。”
四、回到预习中第四个问题的讨论(PPT8)
(对学生进行成长教育——我们昨天回去把这首词念给自己的母亲听了,你母亲有什么反映?你们讨论了一些什么?有什么感想?
组织这个讨论可能有难度—— 一是学生可能“胡扯”,也可能依然“封建”,也可以“羞涩”。
但高中生已经在成人的道途之中,语文的使命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成长。可以将问题提出来,种下一粒“种子”,待将来发芽生长也是好的。)
讨论。
明确:天下女性,千古深情!(板书)一切情感,唯爱为上。任何爱情都是美好的,都是应该被尊重的,也是我们毕生追求的。即使一只大雁失去了爱侣,也会痛不欲生绝望而死。物犹如此啊!
对爱情,我们应该写出更多的颂歌!
五、课外作业(PPT9)
A、请大家在日记里写一篇私密日记。表达对学习李清照《醉花阴》的最真诚的感受。
(你要不同意,老师不准看啊,父母也不准看的。当然你也可以发表出来,也可以贴在学校的论坛上讨论,像李清照一样将这篇私密日记留在文学史上……)
B、再次回到对《醉花阴》文学价值的提示上,北宋的美女我们肯定见不着了,但《醉花阴》却仍是鲜活的热血情感——李清照因此而不朽。
向下一课引导:李清照是一个只会“想丈夫”的家庭妇女吗?(PPT9)不!
引出背诵:“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还是一个女子的婉约吗?这还是一个深闺少妇的爱情之怨吗?
引入下一课《声声慢》的预习,同样是在晚秋的季节里,看看“亡国”“飘零”“寡居”的李清照有了怎样的哀痛。这又是怎样的暮年的婉约。
六、总结
李清照的《醉花阴》,一个人的《醉花阴》!千古才女,一腔闺怨,满腹情愁,真诚表白。婉约而细腻,浅俗而清新,不说而说的爱。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丽!
【附录板书】(PPT10)
醉花阴 李清照
李清照的《醉花阴》,一个人的《醉花阴》!
千古才女,一腔闺怨,满腹情愁,真诚表白。
婉约而细腻,浅俗而清新,不说而说的爱。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丽!【课后反思】
一、手写的教学设计有错别字,有病句,多处错用标点符号。晚上制作教学课件,将教学设计做相应的完善,并打印出来,我用的是智能ABC,仍然有多处错误。比如“北宋的美女”成了“背诵的美女”,“设计一个练习”成了“设计一个联系”,“形象而生动”成了“现象而生动”,“赵明诚”成了“赵明成”,“生当作人杰”成了“生当做人杰”。半夜了,我身上有很多瞌睡虫。
二、对学生参与课堂的能力水准估计过高,课堂设计的“讨论”实施不能完全到位,孩子们还真的像《醉花阴》一样“含蓄”而“害羞”。我就只好多说一点了,课堂没有我想像的“激情”和“活跃”。老师多说一点,也是教法之一吧。虽然仍然能够按照教学设计完成对《醉花阴》的鉴赏教学,能够按照我预设的思路进行“情感的培养”和“能力的拓展”,但并不十分出彩。少了许多我老吴惯常的“风采”。这是最遗憾的。
原因可能是第四节课孩子们疲劳,饥饿。还有彼此的陌生。这个时候需要的是休息和食物,而不是北宋时代的爱情相思。更可能孩子们看我老男人一个,说什么少妇的相思闲愁,不恰当啊。我陡然来这么一节课,本来就是对他们正常生活的干扰。要向孩子们道歉。
特别感谢一个男生,他多次主动配合答问,尤其是“讨论”在现代语境下“我母亲的相思”,他做了很好的表达,语言流畅而得体。这里有表达的积极,情感的成熟,价值观的正确,课堂交流的美感。这是我最满意的。
三、我的教学设计多少是有一点“另类”的。我知道孩子们初中学习过,至少接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所以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以孩子们熟知课文为前提。第一重点是对《醉花阴》“爱情”文化内涵的开掘,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第二重点是领悟古典诗词这种不能说,不得不说,不说而说的含蓄的“表达”;第三重点是指导朗诵,读出情味,集体而高声的朗读明显是不恰当的,这是一个人的心灵的独语,委婉而缠绵。
孩子们比我预计的要单纯。大多是些很乖的孩子。教学的时候,我很尊重他们。我不接受有一种做法,老师指挥课堂就是玩大把戏的导演。上课也是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师生心灵的交流。孩子们接受老师有他们平时的习惯。应该尊重的。即使课堂不很好看而影响被评价,那是次要的。先要为孩子们上课,再为自己文学及教育的情感与理念上课,为了得分为了一个好的评价就排在最后了。
【醉花阴 李清照 翻译】推荐阅读: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原文、翻译及赏析07-03
醉花阴实用教案10-17
李清照《如梦令》翻译01-21
一剪梅李清照翻译04-06
李清照《声声慢》翻译与鉴赏09-07
李清照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06-10
满庭芳李清照翻译及赏析09-22
李清照武陵春原文及翻译04-17
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原文翻译赏析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