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的初二作文(精选8篇)
首先,要洗菜。将菜放进水里,轻轻冲洗。就像孩提时代一样,一出生,就沐浴在爱的圣光下,接受灵魂的洗礼。不过要小心,用力不能过猛,稍不留神,营养就会流失。小心翼翼地洗去尘埃,洗去污垢,只留下一片赏心悦目的纯洁……
第二步,切菜。切菜是要非常小心的,要不然弄伤的是自己。切得要整齐,要均匀。生活也是如此,被切成这样的方方块块,一些分给亲人,另一些分给朋友,还有一些,则要分给陌生人,是他们组成了你五彩缤纷的生活。
接着在锅里加点儿油,放菜入锅。炒菜也是需要技巧的。要不断翻炒,使它们变得有光泽,却不能使它们被烧焦。就像生命中出现的大大小小的困难一样,需要你勇敢去面对,耐心去解决。然后你会变得独立,坚强。当然,其中必然包含你挥散的泪水和汗水。泪水与汗水的结晶,是炒菜的不二秘方,也是必不可少的成长历程。
其次,就要调味了。你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选择相应的调料。不过,这个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各种调料都要适可而止,放多了味太重,放少了味太淡,所以得格外小心。而生活就像是调料盘,不小心打翻了,酸甜苦辣样样俱全。好心办了坏事,是酸;帮助他人,是甜;为考试挑灯夜战,是苦;迟到被罚站,是辣。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要自己去尝试,去品味,才能挑选出这道菜的主调料来。
首先,把一些重要句子摘抄如下:
一、习惯的改变
原理:用同样的暗示、提供同样的奖赏,改变中间惯常行为。
要改变旧的习惯,你必须处理掉旧的渴求感——要保留以前同样的暗示和奖赏,并通过插入新的(也可称为竞争性惯常行为)惯常行为来满足这种渴求感。举例说明:让酗酒者找出他们从酒中得到了什么奖赏,这个项目要找的是哪些渴求感在驱使着你的习惯回路。通常,喝醉本身并不属于渴求,之所以想喝酒,是因为酒让他们逃避现实,放松心情,又有人陪伴,而且缓解焦虑,情感也得到释放,这也就是主要奖赏,酒精的物理作用是最次的奖赏之一。再举例,某人咬指甲行为,这个习惯奖赏主要是她渴望得到实质的刺激,可以用手指敲桌子或在索引卡打勾等竞争性惯常行为代替获得同样的奖赏。时间长了,针对咬指甲做出的竞争性惯常行为变成了自发行为,这时候,一个习惯代替了另一个习惯。再比如戒烟,吸烟是因为喜欢尼古丁,是能获得强烈刺激,还是社交方式一种?找出与吸烟相关联的暗示和奖赏,然后选择有相同回报的惯常行为来代替,更可能让他们成功戒烟。
找到暗示和奖赏,就能够改变惯常行为。
但有压力的时候,有些人又恢复了旧习惯。信仰是将改造过的习惯变成永久性行为的要素,在大多数时候,只有在团队的助力下,才能形成信仰。
二、总结
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习惯,你必须找另一个惯常行为替代。而且当你和一个群体一起努力时,改变的成功性会大大提高。信仰也是必要的,而且它是在群体中培养出来的,即使群体只有两个人,结果也是一样的。
当我读到传说中的黄帝轩辕从小就心智缜密,处理事情明察秋毫,长大后更是有所作为时,我感到了黄帝轩辕是一个为人正直,做事从来是明察秋毫,从不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我要学习他这种高尚的为人品质。
当我读到尧把帝位让给舜,而不把皇位给儿子朱丹时,我懂得了当时尧是怀着要把皇位传给一个有治国之道,对天下百姓有仁爱之心的人的心情。他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我们的生活中,对我们最好的人就要数自己的亲人了,有什么好处都要先给自己的亲人。而尧却把皇位给了一个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这足以说明尧是一个不徇私情,有着大公无私的人。
当我读到当尧死的时候,舜为他守孝三年,之后又把皇位让给尧的儿子朱丹后,我心中感到非常地愧对自己的父母。舜与尧没有一点血缘关系,都能这样地尽职尽孝,而我呢,有时连生我养我的父母也会非常不敬,我感到非常地惭愧。读了这个故事后,我要改去以前对父母的不敬,尊敬父母,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回报他们!
———建湖高级中学二轮“整合教学内容”专题复习课
[教学目标] 理解、领悟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掌握理解、领悟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一轮试题回顾
1.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诗歌讲义2)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4分)
答: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诗歌讲义5)
春夜闻笛(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都写了夜闻笛声。在两首诗中,笛声各引发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谪迁之人盼归的愁怨(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着太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1分);《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的惆怅。(“愁怨”、“思乡的惆怅”各1分,点明“谪迁之人”、“戍边将士”1分。)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诗歌讲义12)
寄远(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诗歌讲义15)
隋宫(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汴河曲(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注释】①九重:指皇帝所居。②障泥:马鞯。
1、上面两首诗的题材与内容都较相近,说说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慨。(4分)
答: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对隋王朝灭亡的深沉感慨,(2分)希望晚唐统治者能从中吸取教训。(2分)(意思对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高三新学期摸底考试)
梅花二首 苏轼
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注】《梅花二首》写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途中。
(3)《梅花二首》中梅花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对梅花同情、尊敬与赏识,诗人孤寂与痛楚,坚强与通达。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周练九)
喜李翰自越至(刘长卿)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1)请分析“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3分)
答:①对朋友长久的思念;②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③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3分。每点1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周练十二)
望蓟门①(唐)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②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 ①蓟门:即蓟门关,古时北京东面防卫门户之一,在今河北省境内。②笳鼓:笳声、鼓声,借
指军乐。
(1)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3分)用典。(1分)表达了诗人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2分)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周练十三)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了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诗作答。②何逊是杜甫佩服的南朝梁诗人,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表示对裴迪和他的诗的推崇。③“此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1)本诗通篇以早梅伤愁立意,试概括诗歌中含有哪些愁情。(4分)
答:①老去之愁②失意之愁③思乡之愁④忆友之愁⑤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答对1点4分,答到4点即可)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周练十五)
晓望(杜甫)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
【注】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当时流寓夔州瀼西。(3)结合诗句,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诗人只能与麋鹿为友(1分),表达了诗人流落西南、亲朋离散的孤独(1分),被朝廷弃置的失意与无奈的思想情感(1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南通2014一模)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3)请概括尾联诗人抒发的丰富情感。(4分)
答案: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⑤“谁念”表达了自己的坎坷经历无人理解、同情的伤感。
(二)古诗常见思想情感归纳: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②反映离乱的痛苦。③同情人民的疾苦。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②保家卫国的决心。③报国无门的悲伤。④山河沦丧的痛苦。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②思亲念友。③边关思乡。④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②昔胜今衰的感慨。③借古讽今的情怀。④青春易逝的伤感。⑤仕途失意的苦闷。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三)掌握古诗鉴赏领会情感常见方法:
1、从题目
常言道,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周练九)
喜李翰自越至(刘长卿)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1)请分析“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3分)
答:①对朋友长久的思念;②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③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3分。每点1分)
2、从序注
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或诗后有几点注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助于把握诗歌思想情感。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南通2014一模)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3)请概括尾联诗人抒发的丰富情感。(4分)答案: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⑤“谁念”表达了自己的坎坷经历无人理解、同情的伤感。
3、从诗人
(1)知人。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政治上的得意失意之于李白,安史之乱之于杜甫,亡国经历之于李煜,屡屡遭贬之于苏轼,抗金之于陆游、辛弃疾,亡国破家之于李清照,每个人的思想感情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也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
如果碰到不熟悉的诗人,而诗人所处的时代和思想经历对全面了解该诗很重要的话,我们可以通过题干或诗歌末尾命题人所提供的注解对诗人和所处的时代进行了解。
(2)论世。就是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状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周练十三)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了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诗作答。②何逊是杜甫佩服的南朝梁诗人,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表示对裴迪和他的诗的推崇。③“此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1)本诗通篇以早梅伤愁立意,试概括诗歌中含有哪些愁情。(4分)
答:①老去之愁②失意之愁③思乡之愁④忆友之愁⑤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答对1点4分,答到4点即可)
4、找诗眼
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诗歌讲义15)
隋宫(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汴河曲(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注释】①九重:指皇帝所居。②障泥:马鞯。
1、上面两首诗的题材与内容都较相近,说说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慨。(4分)
答: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对隋王朝灭亡的深沉感慨,(2分)希望晚唐统治者能从中吸取教训。(2分)(意思对即可)
例: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诗歌讲义2)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4分)
答: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
5、从典故
典故是指诗人诗中化用的前人诗文中的成语典故,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诗文词句等。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以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周练十二)
望蓟门①(唐)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②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 ①蓟门:即蓟门关,古时北京东面防卫门户之一,在今河北省境内。②笳鼓:笳声、鼓声,借
指军乐。
(2)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3分)用典。(1分)表达了诗人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2分)
6、从意象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诗歌讲义5)
春夜闻笛(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这两首诗都写了夜闻笛声。在两首诗中,笛声各引发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谪迁之人盼归的愁怨(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着太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1分);《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的惆怅。(“愁怨”、“思乡的惆怅”各1分,点明“谪迁之人”、“戍边将士”1分。)
(四)结合江苏高考试题揭示答题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2.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江苏卷)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思维方法揭示:
1.识情感类型(关乎自我、关乎他人、关乎时世)2.抓显性信息(直接点明情感的词或句)
3.悟隐性信息(景物,事物、人物、典故、场景)4.晓全面信息(题目、作者、诗句、注释)
如何组织符合题意的答案? 1.注意范围,有针对性。2.分清层次,强调变化。3.由表及里、由主到次。4.句句落实,按序答题。
(五)课后演练:
1、(常州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问:简要分析“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明日”点出聚散匆匆,“秋山”点明时令,隐含伤怀惜别之情;
“巴陵道”,“秋山又几重”,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表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和对前路艰险的担忧。
2、(徐淮连宿2011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问: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4分)
这本书的结构真的非常妙,大局观表现得淋漓尽致!先用苏菲和艾伯特的故事以及莫名其妙的席德生日明信片制造悬疑,引人入胜,使读者自动代入苏菲的角色接受哲学课程,完全不像纯粹的哲学课本让人昏昏欲睡。而随着席德生日的临近,谜团渐渐浮出水面(为了不剧透,以免影响其他读者阅读,具体内容不提),正好完美地表达了前面所有章节都谈论到的某个哲学问题。
以前对哲学有一些偏见,总觉得哲学是类似神学或者研究一些永远没有答案问题的学说,后来了解了辩证法,看法有了一些改观,但还是难以理解。有认识的哲学系的同学,会很好奇他们都学些什么,作业和考试是什么样儿的,今后做什么工作等等。看完这本书发现,哲学并不是纯粹的思想层面的学说,它和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哲学家大多数也是科学家,他们也会通过实验来验证他们提出的理论,甚至可以说很多科学理论都是哲学家在解决哲学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总结出来的。
我们从出生就被教授许许多多的知识和所谓正确或者说主流的世界观,当我们看待某些事物时会产生一些“理所当然”的看法,而且大多数人都会持这种看法,这就是大家从小被授予相同世界观的结果。然而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这些所谓正确的世界观是从何而来的,甚至在阅读这本书的开始阶段,读到一些可能被现在世界摈弃的哲学思想时,不由自主地鄙视并否定它们,但越往后读,我发现有一些思想超出了我现有知识水平的判断能力之外了,这时我才发现我的倾向性变得很弱,再也不能那么毫不犹豫地否定或者肯定什么了,我需要利用我现有的能够被证实的思想观念来推理这个新出现的思想是否在合理的框架内,进而决定自己是否接受它,这可能就是主流世界观形成的大致过程吧,被大多数人或者能引领世界的少数人认同的思想便被写进教科书。但是,后来黑格尔出现了,他明确地告诉了我历史的发展规则——辩证法。辩证法又告诉我,我们现在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可能会在若干年后会变得非常不可思议,所以我也不知道哪些东西是绝对正确的,甚至不知道是否存在永恒正确的观念,因为它们跟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关,可能类似于边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吧。
大家知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至关很重要。如何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我讲三点。
一、理论界对以人为本的认识
1、“人”认识。目前,我国理论界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人民,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社会全体人员或所有个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人”为本。第三种观点认为人就是个体的人,即个人,或现实的个人,否则以人为本就会落空。还有的观点认为以人为本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从横向分析,这里的人不应指某一部分人,甚至也不应指多数人,而应指全体人民。第二层含义,从纵向分析,这里的人不应仅指当代人,而应包括后代人,是“多代人”的概念。第三层含义,从内核分析,这里的人不应是“单需”之人,而应是“多需”之人。所谓“多需”,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需求。
2、“本”认识。目前,我国理论界目前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这里所说的“本”,只是一种价值观,主要涉及人的利益和价值标准;另一种观点认为,它不只是一种价值观,还具有世界观、社会历史观的意义。
3、对于以人为本的认识。目前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一种认为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一种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作为评价和衡量我们一切制度,一切规范,以及政策措施的终极标准。凡是符合这一终极标准的,我们就要坚持,就要继承和发扬;凡是违背终极标准的,我们就要坚决地进行改革。以人为本意味着要尊重人,把人当成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等等规范价值得以产生的价值源泉。具体说,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特点或实际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
一种认为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认为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即: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不断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既要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在人和组织的关系上,就是各级组织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
也有人认为以人为本源自西方的人本主义。西方人本主义主张在认识自然界和社会时应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主义的“神本”、“君本”思想。西方人本主义在价值观上主张继承人类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强调珍惜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要、维护人的权利、实现人的理想和全面发展。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受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伴随着科技革命和改造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得以充分体现,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夙愿终于变成了现实,人们真的成了自然界的主人。这种对理性主义的弘扬,对主体的赞美,使得人类只承认人的价值,而轻视人以外的存在物的价值,如果说自然有价
值,也仅仅是作为工具的价值。这就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向了对立的两极,形成了以人类为中心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模式。
二、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以人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有必要追溯古今中外的思想渊源。
第一个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国的“民本”主要与“神本”、“君本”相对。据《尚书》记载,西周时期就有人本思想的萌芽,出现了“敬天保民”、“怀保小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春秋时期,齐国思想家管仲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首次明确提出“以民为本”的概念,《春秋毂梁传》中甚至有“民者,君之本”的提法。孔子和荀子曾以舟和水比喻君与民的关系,意思就是说,君如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对“民本”思想作系统阐释的首推孟子,他提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并说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的至理名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开明君主大多推崇“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民本思想。近代以来,孙中山提出了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将尊重民权作为政治追求,将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我国历史上的这些民本思想,承认民众对国家的根基性作用,强调君主要爱民、惠民、裕民、恤民,这无疑是有其进步意义的,在历史上确曾哺育过一批关心民瘼疾苦、关注民众力量的思想家、政治家,对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今天提供了有益启示。但是,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封建社会实际上奉行的是君为臣纲的规则,君权、神权长期成了束缚劳苦大众的枷锁,而且封建统治者大多只是把以民为本作为御民之术,称王称霸才是其最终目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封建统治者讲爱民同爱牛差不多,爱牛是为了从牛身上挤出更多的奶,让牛耕更多的田。“亲民”、“爱民”只被当做对百姓的恩赐,这与共产党人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有本质区别。
第二个渊源是西方传统的人文、人道、人本主义思想。西方的人本思想萌芽于古希腊时期,智者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堪称以人为本的最早宣言。中世纪,神学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的主体地位被神湮灭了。14~15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竭力把人从神的统治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了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肯定了人的个性、物欲的现实合理性和人的理性的至上性。例如,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写道:“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宇宙之华!万物之灵!”“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17~18世纪以法国为代表的启蒙运动进一步把人从封建的等级制度中解放出来,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著名启蒙思想家,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论证“天赋人权”、“君权民授”、“三权分立”的原则,促成了法国《人权宣言》(1789年)、美国《独立宣 言》(1776 年)和《人 权 法 案》(1791 年)的诞生。19 世纪初,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和人的生活不幸,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建立人人平等、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蓝图,欧文还在美国买下土地,进行建设新和谐移民区的实验。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首次从哲学上对人本主义进行了论证,他把神归于人,把人归于自然,揭开了宗教的神秘主义面纱,恢复了人在自然界的主体地位。20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在人的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围绕对科学技术社会效果的评价产生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对立的思潮,人本主义者批评科学技术对人的主体性、人权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面影响,要求从对以科技为代表的外在物质生活的过度关注转向对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关注。西方的人本思想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权和个性,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些都是全人类的普遍价值,有其理论上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然而,其脱离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来理解人,这就不可避免地具有理论上的误区和
实践上局限性。
第三个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其一,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其二,以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为最高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未来的新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就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其三,以社会实践作为达到理想社会的根本途径。恩格斯说,“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既要尊重历史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这便是唯物史观与机械唯物论、唯心史观和历史宿命论的原则分歧之所在。唯物史观的这些基本原理,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得到了充分体现。
第四个渊源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是我们党的一贯宗旨和原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有过许多深刻论述。他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同时,也把个性解放放在重要位置,他说,“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到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他还强调,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有无限的创造力,要向人民学习,拜人民群众为师。
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工作是非得失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求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在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强调,“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他还明确提出“以人民群众为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这些重要思想,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无不蕴涵着以人为本的真谛。可以说,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思想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一贯思想,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三、以人为本的内涵
要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首先要梳理和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从世情看,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发展的关联性越来越高,既有可以相互借鉴的经验,也有共同面临的问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推动人类的共同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从1990年开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发布人类发展报告书,对人的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和述评,敦促各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显示了对人的深度关注。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既是为了实现我国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也是为了适应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作出更大贡献。
从国情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但是,这还是低水平、发展不平衡、不全面的小康。我国国民经济虽然保持了30年的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一些地区热衷于GDP增长,见物不见人,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自然灾害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漠视生命的安全事故、不顾生命健康的假冒伪劣商品、不关心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案例、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等常年不断。这对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造成了不良影响。从党情看,一方面,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群众观点进一步增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不断改进,正确的政绩观正在逐步树立。同时,也有部分党员干部还存在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淡薄的问题,有的人在发展问题上重当前、轻长远,干工作不是先考虑群众利益,而是先考虑小团体、本部门、本单位利益,甚至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特别是有些干部在关心群众疾苦、解决民生问题上作风漂浮、工作不实、敷衍塞责,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群众的安危冷暖漠不关心,甚至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
以人为本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基于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出的,不仅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得民心,顺民意,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的内涵,最重要的是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在十七大报告中,在阐述科学发展观时,他又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新进入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他进一步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叫《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的主人公名叫王葆,和我一样,他也是一名小学生,他天真烂漫,喜欢幻想,爱出风头,又知错能改,正直。他想拥有一个宝葫芦,帮他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没想到有一天梦想成真了——在他钓鱼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得到了宝葫芦。
这个宝葫芦能帮王葆完成任何事情,例如:变好吃的,帮他完成手工,帮他变出满屋子的花草,甚至是在考试的时候帮他调换试卷……虽然宝葫芦给了他一种“特殊的幸福”,但是麻烦却接二连三地找上门来,使得他在亲人、朋友面前出丑、尴尬,最后他知道那些东西都是别人的,这使他非常气愤,想扔掉宝葫芦,可是却怎么也摆脱不了宝葫芦。最后还好王葆只是做了一场梦,在这场梦之后,他受到了极大的教育。
通过读这本书,我觉得无论做什么事情,也一定不要抱有不劳而获的心思,如果有不劳而获的心思,终将会让人变得懒惰、迟钝。以后在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积极动脑、动手,勤学好问,做一个聪明而勤奋的人。
金民卿
2016年08月23日10:4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在以往论述的基础上,再次突出地强调:“我们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增强“四个意识”是对党的建设重要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党章党规重要内容的深度凝练,也是对全面从严治党根本要求的强化提升,必须深刻认识其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增强“四个意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形成全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大举措,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求全体党员一定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与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高度一致,这是对党员干部第一位的要求。坚守党的政治属性,始终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定党的政治立场,始终不能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能忘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党的政治地位,始终确保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把党章作为全党必须共同遵循的根本大法和总规矩,把党的各种规章制度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和规则。
增强大局意识,就是要求全体党员一定要确立正确的大局观,把握党的工作大局和中心工作,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思考和处理问题,自觉地认识、服从和维护大局,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自觉认识和把握大局,就是要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自觉地服从党的工作大局,就是要善于处理眼前与长远、局部和整体、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牢牢抓住党的中心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优先和重点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推动各方面工作的发展;自觉地维护党的工作大局,就是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科学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自觉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求全体党员一定要毫不动摇地维护、发展和巩固党在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党中央在全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坚决维护总书记在全党中的崇高威信。全党必须始终明确,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必须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全党必须始终坚决维护党中央的绝对权威,统一服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绝不允许在党内形成特殊的利益集团和小组织派别,同党中央离心离德;总书记是我们党长期培养的、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推举的领导人,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全党必须坚决维护总书记的威信和地位,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和人民事业无往而不胜。
增强看齐意识,就是要求全体党员一定要自觉主动地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领袖看齐、向党的决策看齐,跟上步伐,保持一致,确立标准,不能偏离。全党同志必须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观点新思想新战略为标准,审视自己的思想、行动和工作成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看齐关键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全党同志必须要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把党中央的理论创新成果和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实现新发展。看齐还要敢于和善于同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真正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突出重点抓好落实党中央部署的各项工作。
二、增强“四个意识”是党章党规的重要内容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党规党纪是全体党员必须遵循的规矩。党章党规中对于党的政治主张、党的纪律、党员的义务、党中央的职能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是增强“四个意识”的制度依据。
党章的总纲是党章的灵魂,是全党都必须牢牢坚守而不能有丝毫违背的。党章开宗明义地对党的政治性质、政治地位、奋斗目标做出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纲对党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中心工作任务等展开论述,全党都必须要以高度的政治意识,牢记这些内容,担当政治责任,服从党的大局,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党章对党员的标准、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每一个党员都必须严格按照这些标准来要求自己。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就是说,党员首先是一种政治身份,每一个党员首先要牢牢坚持自己的政治属性和责任,这是党员政治意识的首要内容。党章从八个方面对党员的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突出地强调了党员必须要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履行政治责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必须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法纪法规,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牢固树立政治纪律意识;必须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大局意识。
党章对党的组织制度和组织纪律做出了明确规定,最核心的就是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的首要原则就是“四个服从”原则,即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在民主集中制的第六条原则中,党章一方面强调要反对个人崇拜,另一方面特别强调必须维护一切代表党和人民利益的领导人的威信。对于党的纪律问题,党章明确规定,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各级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这就是说,全党必须确立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同时必须要增强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
党章第三章明确规定了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全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特别强调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全会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总书记负责召集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并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这就是说,党中央是全党的核心,全党必须要维护和服从这个核心,向这个核心看齐。
三、增强“四个意识”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
增强“四个意识”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必然选择,是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举措,这是增强“四个意识”的现实依据。
增强“四个意识”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办好当代中国的一切事情,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国家的根本命脉所在,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所系。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首先就必须要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维护党中央和党的领袖的核心地位,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此,全党必须要加强政治纪律,提高政治意识,增强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经常、主动、全面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看齐,服从维护服务党的大局,紧紧围绕着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各项工作,切实做到政令畅通,把党中央的政策决策落到实处;坚决反对同党中央离心离德的“标新立异”,搞小组织小团体活动的“独立王国”,以及各种体制内的“特殊利益集团”,确保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
增强“四个意识”是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党的先进性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的改革正在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带领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要敢于和能够“啃硬骨头”和“涉险滩”,这就给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党面临着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这些考验将是长期、复杂、严峻的。在这些考验面前,一些党员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的问题,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化,理论水平不高,执政能力不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足;一些党组织存在着党的领导弱化,管党治党失之于宽、松、软的状况。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以及消极腐败的危险,削弱了党的创造力、战斗力,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使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牢记党的政治责任,增强全体党员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增强“四个意识”是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举措。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党的建设工作的鲜明特色。面临新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责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突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动摇乃至丧失。为此,必须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实现无死角、全覆盖,切实抓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全面落实各级党组织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确保全面从严治党的常态化和制度化。要做到全面从严治党,就必须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这就要求我们的每一个党组织、每一个党员,都要从自身做起,增强政治意识,牢记政治责任,遵守政治纪律,维护服从服务党的工作大局,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向党中央看齐,向总书记看齐,忠诚于党的事业,为党担责、分忧,尽心尽力为党工作。
作者
【领会的初二作文】推荐阅读:
认真学习领会11-05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领会心得10-26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心得领会05-25
《萧萧》读书笔记领会心得05-24
2024年十九大精神学习领会05-28
领会新课程标准激活美术课堂11-10
《秘密花园》读书笔记感悟与领会06-02
写初二的作文07-09
善良的初二作文07-10
秋天的作文初二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