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塑生命公开课教案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再塑生命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

再塑生命公开课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3、学习作者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十九世纪,在美国,有这样一位女性,她用自己的传奇人生,缔造了一个感动世界的神话,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她就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一个集聋、哑、盲于一身的残疾人,为什么能创造感动世界的传奇,是谁再塑了她的生命,是谁帮她铸就了神话?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海伦凯勒走近她的散文《再塑生命》,一起去寻觅她成长的足迹。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作者点击: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后来在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不但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并且考上了哈佛大学,她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搓()捻()繁衍()觅()食小憩()

遨()游花团锦簇()冥()思遐()想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讨论后明确:)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第二部分:莎莉文老师教我走进大自然。

第三部分: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爱”这种抽象事物。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再塑生命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海伦凯勒为什么能创造奇迹,她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明确:

1、“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

1、“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2、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3、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这表达了作者对莎利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2、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外因: 安妮·莎莉文: 讲究教育艺术,讲究循序渐进、善于启发诱导、热爱教育对象、善于抓住教育时机的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内因: 海伦·凯勒:勇敢、坚强,聪明、好学,有旺盛的求

知欲,情感丰富,悟性高,有强烈的求知欲的女孩。

四、深读课文,品味赏析:

品评并积累文中优美而精警的语句

1、“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

明确:这段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写出了作者处在没有声音、没有光明的世界里的焦虑、不安、绝望、迷茫的心情,以及对光明的渴望。从侧面烘托了莎莉文老师对她的重要性。

2、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明确:聪明的海伦不仅对“水”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使她对世界万物都有了

新的认识。“水”让海伦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也拥有了求知无

比美好的感受。

3、“繁花似锦的夏季来临,莎莉文小姐„„我了解的事情越多,就越感受到大

自然的美好。”

 明确:这段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海伦凯勒在莎莉

文老师的引导下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时的那种兴奋、快乐之情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4、“我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

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

 明确:这句话用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我在海伦老师的引导下体验到了自然

严厉的一面,虽然受到了惊吓,但也对大自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四、夯实基础,反馈检测

爱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可视可触的食物,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却处处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课文第三部分师生的问答中,有几个探讨爱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含义,然后按照下列格式进行仿写。

爱是什么?

“爱是花的香味吗?”

—— 爱是给人带来愉快而美好感受的东西。

“爱是不是太阳?”

—— 爱能给人光和热,能使万物茁壮成长。

“爱有点儿„„也不想玩了。”

—— 有了爱,你就快乐,生活就变得美好。

仿写

爱是冬日里的一束阳光,爱是漫漫长夜里的一豆灯光,爱是__________;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感谢上苍,赋予我们强健的体魄,感谢大地,给予我们健全的人格,感谢祖国,为我们创造了和平、安乐的生活。同学们,此时窗外春色正浓,让我们珍惜这大好春光,微笑面对生活,再塑我们的生命,共创美好的明天。

六、作业:

1、完成课课练上有关习题。

由《再塑生命》到再塑教法 篇2

关键词:反思;教学方法;真爱;艺术;耐心

《再塑生命》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教学中,海伦的家庭教师莎莉文的爱心和独具魅力的教育艺术深深地感染着师生,同时如一道电光射入我的心灵。我无比惭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并对从传统教学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探究,莎莉文的教学和海伦的成功,无疑向人们宣告了一个教育永恒的主题,即教育的真谛在于用真爱唤醒蒙昧的心灵。

众所周知,海伦在出生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脑充血病以致双目失明,两耳失聪,丧失语言表达能力,成了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但她却通晓英语、法语、德语、荷兰语、雅典语五中语言,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美国哈佛大学。海伦的成长与莎莉文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试想,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想要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条信息出口都已向她关闭。但是海伦竟然奇迹般地从地狱走到天堂。莎莉文老师是照亮她天堂之旅的灯塔。

请看莎莉文老师教学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第二天早晨,莎莉文老师带我到她的房间,给了我一个洋娃娃。我玩了一会儿洋娃娃,莎莉文老师拉起我的手,在手掌上慢慢地拼写doii这个词,这个举动让我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并且模仿着在她手上画画。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从此以后,以这种不求甚解的方式,我学会了写针、杯子以及作、站、行这些词。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我是在老师教了我几个星期以后,才领悟到的。

【片段二】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上,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上述的教学案例中,莎莉文老师无疑是成功的。洞悉她貌似平凡的教育艺术,我感慨颇深。

一、真爱无我,光破黑暗

莎莉文不仅是一文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更是一位杰出的特殊教育家。她对特殊教育的热爱,使她忘记了自己,她把自己献给了特殊教育事业,献给了海伦的家庭教育生涯。她丝毫没有关注自己生活待遇的优厚,也并不单纯地关注海伦学习成绩的提高,她站在另一个高度,关注的是生命的复活。她的教学活动无时无刻不在注重一个黑暗生命的唤醒。再看时下许多学校,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学,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目标,为了打好基础,乏味地重复练习,铺天盖地的练习试卷,可以说不顾摧残学生身心,许多孩子和家长已是叫苦连天。面对飞速发展的21世纪,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注重方法,讲究艺术

当海伦无法辨清“水”与“杯”时,不耐烦,发脾气,并且觉得她的世界是黑暗的、寂寞的,根本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这时的莎莉文老师并没有强制地生硬地教她练习,而是拉着小海伦的手到大自然里去散步,走到井房,拉着海伦的小手在喷水口感受清凉的流水从手上流过的感觉,并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拼写“水”字。这一举动的确无比高明,海伦的感受胜过一切比画、讲解,莎莉文老师不但巧妙地引导海伦自己发现水、感受水,更可贵的是唤醒了海伦的心灵,给予海伦走向成功人生的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激发了海伦求知的强烈欲望。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面对学生的困惑时常发出学生愚钝的慨叹,面对记不住的单词、背不会的文言文,司空见惯的是无尽的责问和频频的竹板打手式的责罚。面对学生由于基础差而难以和老师交流互动时,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侃侃而谈的说教和滔滔不绝的讲解。

三、充满耐心,攻坚克难

对于一个学习语言发音的人来说,在海伦而言是极度困难的。她学发声,要用触觉来领会发音时喉咙的颤动和嘴的运动,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为此海伦不得不反复练习发音,有时一个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失败和疲劳使她心力交瘁,一个坚强的人竟为此流下过绝望的泪水。可她始终没有退缩,终于流利地说出“爸爸”“妈妈”等词语。因此,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一堂课的精彩,一次耐心的辅导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耐心地付出,这才是成功教育的真谛。

面对时下教学改革的浪潮,反思课堂教学的困惑,莎莉文老师的案例是一剂良药。愿我们从《再塑生命》中找回再塑课堂的灵感,让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美]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M].李汉昭,译.华文出版社,2002-01.

再塑生命公开课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的结构,了解作者的成长旅程。2.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和“爱”之伟大。

课前预习:

1.认识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本。2.认识文中两位人物的不凡之处。

3.将不懂之处画记出来,准备课堂上提问。4.写出脚本的草稿。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预计2分钟)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再塑生命的人》。布置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有同学就说:“不相信,肯定是假的。”从这句话里,至少给了我两个信息:1.在老师还没有布置预习的时候,我们的同学就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主动去学习,这是非常不错的;2.海伦.凯勒所取得的成就,是一般正常人都望尘莫及的,而盲、聋、哑的海伦能做到这点,确实让人难以相信。但是,我要告诉你们,海伦不是传说,而是我们实实在在的榜样?那么,她是怎么创造人间奇迹的呢?相信《再塑生命的人》能够满足我们的好奇之心。

二.了解课文(预计13分钟)

今天,我们用文题解读法了解课文大意。读课题《再塑生命的人》。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首先应该抓住哪个词进行理解。“再塑”。塑,什么意思?塑造。再塑生命,是不是克隆一个新的生命?不,是使生命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这篇课文里面,谁再塑了谁的生命?莎莉文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那么,海伦在莎莉文来之前是什么样,莎莉文把海伦塑造成了一个什么样子?

1、莎莉文是如何塑造海伦的?

教给知识——这里的知识,不单单是文化知识,那么,到底有哪些呢? 认识具体事物 认识大自然 认识爱

这三个方面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由易道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这就是本文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

莎莉文叫海伦这样一个学生,容易吗?举例说明。

2、马克吐温说:“19世纪出现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海伦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难道只有莎莉文在塑造她的生命吗?还有谁?

对,还有海伦自己的努力。也请同学们举例来说。

刚才,我们一起疏通了课文,那么,下面请同学们选定一个角色,进一步深入课文,了解两位杰出的女性的内心世界,看看她们是如何共同创造这人间奇迹的。

三.修改脚本(预计10分钟)

每组至少修改出一篇能够代表你们小组水平的脚本,准备等会的展示。要求还是那四点:

1.题目。要有一个吸引人的题目。

2.类别。你的脚本是属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还是赏析课文? 3.角色。选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

4.中心。写之前一定要确定好中心,然后,围绕中心来选择材料,来写作。四.脚本展示(预计20分钟)

希望每个角色尽量展示一个脚本,每个脚本,都必须点评。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见识了两位非凡的女性,她们共同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让我们每一个健全者都深深震撼。如果我们想更深地走进她们的思想深处,请课外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它不但会让你触摸到一颗伟大的心灵,还让你感受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

板书设计

再塑的人生命

莎莉文

认识具体事物

简单

具体

循序渐进

∣再

认识大自然

∣塑

逐层深入 ↓

认识爱

复杂

抽象

海伦凯勒

教学设想

课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用文题解读法疏通文本,了解课文大意;第二部分,用角色解读法,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领会文章的主旨。

本文的内容,学生在理解上应该没有问题,首先的考虑是准备全部由学生自学,课堂上只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但是,后来还是想给学生一个整体的课文结构,因此,这一部分还是采用集体学习的方式。并且,顺带把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也点出来了。

角色解读法这部分,事先已经布置学生写草稿,所以课堂上只是以小组为单位,修改脚本,每组修改一篇。这期我对脚本写作的要求主要是围绕中心写作,因此,在修改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也是围绕这个方面来进行。看是否确定了中心,是否围绕中心在写作。要深入人物的内心,所以,要注重心理描写,并进行适当的议论和抒情。

公开课教案(平分生命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男孩形态、动作、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文要重视朗读指导,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疑问,读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读懂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唤起学生对亲情的向往,能在生活中用心体会亲情。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教学难点:

体会当时男孩的心情变化,并将体会说出来。能在生活中用心体会亲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考词

上课之前老师先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字词掌握情况。生板演。2.激趣导入

师:孩子们如果你有美味香甜的蛋糕可以分我一半吗? 如果你有干净漂亮的衣服可以分我一件吗?

那,你最最宝贵的生命可以分我一半吗? 生:…...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平分生命》。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自由提问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都可以从文中找到答案。

(二)新授课文

1.师:轻轻的打开书,找同学来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读边思考谁为谁做了一件什么事?

生:小男孩为她妹妹输血板书:男孩,妹妹,输血

2.师:为什么男孩要为女孩输血,他们的父母呢?亲人呢?从文中的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相依为命)板书:相依为命

⑴师:小男孩最初便一口答应为妹妹输血了吗?你从哪个词能看出来?(犹豫)(出示课文第二段)

⑵男孩为什么会犹豫呢?是怕疼吗?他在想些什么?结果怎样?此时此刻小男孩的心理应该是什么样的?(挣扎)

⑶哪个词能表明他的内心经过了强烈挣扎后,做出了决定?(终于)板书:决定输血

指导朗读:

3.那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一句“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他终于点了点头。”(指..名读,师引读)

4.师:从男孩决定给妹妹输血的那一刻,他便想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回妹妹的生命,那么在输血时他是怎样做的呢?(出示课文第三段)

(1)小男孩为什么那么安静,只对妹妹微笑?如果你是这个小男孩,你会在心里对妹妹说点什么呢?

(2)输血后,男孩为什么一动不动?他在想什么?(3)哪个词能表明他的“害怕”?请试着读一读。(颤抖)(4)医生的态度怎样?后来呢?缘何发生转变?他是怎样安慰男孩的?(出示第四段)

指导朗读:(1)“放心吧,孩子,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读出语重心长与安慰。)

(2)“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读出天真与兴奋)(教师可泛读)4.师:当确认自己没事时,他又做出了什么惊人之举?(出示最后一段)男孩从床上跳到地上,高兴得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圈,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伸出了胳膊——刚刚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让我们每人都再活五十年!”

⑴请画出文中表示动作的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表达了男孩当时怎样的心情? ⑵透过男孩的语言、神情,你能读出什么?

小男孩心甘情愿,开心快乐,坦诚的愿意与妹妹平分生命。板书:平分生命

⑶齐读课文,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又再次提到课题平分生命,这种写法叫做结尾点题或结尾扣题,同学们可以应用到写作当中。

⑷同学们我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间情,前一篇课文病房里的故事讲得是朋友之情,而这篇课文讲得是兄妹之间伟大的血缘亲情。板书:伟大的亲情

三、小结

课文学完了,小男孩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孩呢?勇敢,无私。

你想对小男孩说些什么呢?

四、作业

男孩用他那勇敢而无私的爱维系了妹妹的生命,守住了那份无私而伟大的亲情。其实此时妹妹也有话要对哥哥说,课后请以妹妹的口气给哥哥写一封信,把你最想说的话悄悄告诉小哥哥。

再塑生命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2、能力目标:

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

学习海伦•凯勒热爱生活、坚韧不拔的精神,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3、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学生先自行阅读课文并指出重难点词语。让学生写在黑板上。教师对其中重要的字词做出指导。

二、导入多媒体出示海伦凯勒视频)

1、让学生自己谈谈对海伦凯勒的了解

2、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情况加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海伦•凯勒简介。

三、解题:如何理解“再塑生命”是谁再塑了谁的生命?(学生交流并回答)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三部分的内容。指名学生回答,老师做必要补充。围绕下面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多媒体出示)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五、人物形象感知:

1、你认为莎利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认为海伦凯勒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学生讨论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六、重点语段分析

(莎莉文老师指导海伦理解“爱”的含义)

1、莎莉文老师是如何指导“我”理解爱的含义的?

2、仿写句子:

爱是

,还给我们

。爱是

,还给我们。

七、巩固拓展

1.课外试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由学生自主发挥,教师补充):

A、奥斯特洛夫斯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贝多芬谱写《命运交响曲》; C、民间艺人阿炳奏响《二泉映月》; D、司马迁身受宫刑,完成《史记》;

E、美国连任三届的总统、二次大战英雄罗斯福从小患小儿麻痹症; F、张海迪自学成才;

G、孙膑受膑刑,著《孙膑兵法》;

H、埃及第一任教育部长、大作家塔哈•侯赛因是盲人。

2、积累资料:

①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②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巴尔扎克

③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

七、小结

19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公开课教案 篇6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关键词语,读中感悟、体会作者流露在其中的思想感情。透过读和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们高尚的精神品质。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

2难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关键: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画面,走进人物的内心,从而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师导: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片海峡,但你们可否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着我国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台湾。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跨越茫茫海峡的生命桥。2 板书课题,学生质疑 学生:这里的生命桥指什么?

学生:是什么使生命桥跨越茫茫海峡的?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读词语,其他正音,教师强调前鼻音,后鼻音的认读。(2)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适时板书。

(课文主要讲了大陆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教师小结:同学们,抓住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时间以及关键词就可以把故事说完整说具体。师导:是呀,同学们,课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那么,对于课文中那些感人至深的

部分,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那些能够使我们为之一动的词语或句子,我们更应该把它们画下来,细细品读,把读后的感受用一两个词概括出来,写在文中的空白处。三 默读感人部分,体会人物精神 学生默读3-5自然段,找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原因。2 与学生一起交流感受。

学生:我感动的句子是“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因为李博士在危险来临的时候,还能够那么沉着。

学生:我也被李博士感动了,因为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博士是多么的(无私、有爱心)教师:真会读书的两个孩子,一个会抓重点词,一个会体会到人物精神。(出示课件,指名读出他的感动、敬佩。)3 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体会李博士的无私。师:李博士在什么情况下还那么沉着?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

教师:此时此刻,跑到哪里才比较安全? 学生:“此时,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教师:“但是,李博士仍„„”此时此刻,手术室里是安全的地方吗? 想象一下,手术室里还可能会有什么危险呢? 学生:病床可能会摇晃 学生:医疗器械可能会倒下 学生:房屋也有可能会倒塌 4 教师设情境朗读: 当病床摇晃的时候,李博士„„ 当医疗器械倒下的时候,李博士„„ 当房屋要倒塌的时候,李博士„„ 师导:李博士如此的沉着、无私,真让我们感动不已。那台湾青年的哪些做法或想法也感动了你呢? 6 学生反馈:

出示课件:“在这场灾难中„„” 师:想一下,台湾青年想到了谁?

生反馈:台湾青年想到了(亲人、朋友、家园„„但更多的是大陆青年小钱)

师:是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台湾青年多么的(无私)呀!真让我们(感动、佩服、赞叹„„)7 指导朗读:读出你的感动,你的佩服,你的赞叹。师导:在这场灾难中,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大地震袭击了台湾花莲,一座座房屋倒塌了,一座座桥梁断裂了,数十万人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甚至失去了生命。但是,在余震不断袭来的时候,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出示课件:“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师导:看到台湾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你高兴吗? 学生齐读,读出你们心中的高兴。9 引导想象 台湾青年的身躯里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反馈:流出了台湾青年的爱心;流出了小钱的希望、期待„„

师导:台湾青年身躯里流出了希望,流出了期待,那小钱又是怎样满怀着希望的期待呢? 10 出示第二自然段,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认真倾听。理解:枯萎的花苞、绽放在文中的意思 体会: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谈何容易 想象:台湾青年的骨髓会使小钱„„ 11 指名反馈,教师适时引导。

学生:台湾青年的骨髓会使小钱(苍白的脸红润起来;燃起生命的火种;枯萎的花苞重新绽放)师导: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带着小钱的希望出发了。出示李博士奔波的时间表

学生观察后思考:这经过了多长时间?(差5分钟就是十二个小时)这是怎样的十二小时?

反馈:漫长、紧张、让人担心的十二小时

师导:李博士没有停歇,一直到完成了骨髓移植手术。出示第六自然段:男生齐读,读出李博士的不辞辛劳 找出表示漫长、紧张、让人担心的关键词(奔波)指导朗读,读出漫长、紧张的语气 13 小结: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无私和博大爱心深深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正是因为有他们,小钱才能燃起生命的火种。讲到这里,我们的课题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指名反馈:生命桥指什么?(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血脉亲情。)是什么使这座生命桥跨越茫茫海峡的?(是台湾同胞的爱心)四 出示最后一段,指导朗读

师导:同学们,茫茫海峡割不断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骨肉亲情。让我们用“心”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遍。学生齐读

五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导:同学们,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等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是他们的爱心给了

小钱第二次生命。这就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血脉亲情。讨论:如果有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见面了,小钱会怎样感谢他呢?台湾青年又会说些什么? 3指名反馈 4 教师小结

六 总结全文,播放音乐《爱的奉献》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积累重点字词;把握课文内容。

在快速默读的过程中,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通过品读与揣摩,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品味课文优美细腻的语言。

领会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学习海伦•凯勒热切求知、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海伦•凯勒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盲人猜字,设置情境。

教师请两名同学做盲人猜字的游戏:一名同学按照卡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另一位同学手心上写字,另一名同学猜字。

请猜字的同学说说感受。

师:同学们,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可以看到阳光的色彩斑斓,听到鸟鸣的婉转动人。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盲人猜字”。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今天,就让我们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一起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课件展示: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马克•吐温。

二、整体感知,背景了解。

(一)析字正音,疏通字词。

(二)文题切入,了解背景。

1.初识“再塑生命”的含义。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来看题目“再塑生命的人”,“塑”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塑造)。

师:同学们觉得“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文中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这里首先引导学生说出字面意思。)

2.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师请学生朗读第一段,抓住最后一句中“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要求学生结合大屏幕上出示的问题快速地默读课文:

尝试概括文中海伦•凯勒“此前”和“此后”的生活状况。

默读后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师:这篇课文中是谁再塑了谁的生命?(莎莉文再塑海伦•凯勒的生命)

那么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海伦.凯勒是什么样子的呢?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划出来,请同学回答海伦“此前”的生活。

学生回答(第三段“愤怒、苦恼,已经疲惫不堪了”;第四段“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

师:同学们想一下,海伦•凯勒为什么会“愤怒、苦恼、疲惫不堪”,有谁能猜透她的心事吗?

师:对于我们这些正常人来说,可能很难理解海伦•凯勒作为一个盲聋孩子的心情。那就让我们试着去走进她的内心。

师:关于这点,她在本文中的描述就是:“当时的我,经过几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惫不堪了。”

师:现在大家可以理解小海伦•凯勒为何那么愤怒、苦恼了吗?这是因为她对外面的世界无从知晓,她的内心很害怕,她很想挣脱出黑暗的无声的世界,以至于在不理解她的人看来她就显得有些古怪了。

3.了解莎莉文老师和海伦•凯勒

师:“再塑”了生命,海伦•凯勒的生活就发生了变化,她之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学生发言(在课文中为获得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课件补充背景资料: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她在心灵深处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她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考进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大学期间,在师长的鼓励下,她开始写作。在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本文就节选自其中。

师:海伦•凯勒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

课件展示:安妮•莎利文,波士顿珀金斯盲人学校毕业。她也曾是一个双目近乎失明的孩子,她接受教育海伦•凯勒这一艰巨任务时还不到21岁。海伦是安妮•莎莉文一生中第一个学生,也是唯一一个学生,在她身上倾注了安妮大半生的精力。没有安妮的关怀,海伦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如果说海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而安妮就是创造奇迹的人。)

三、见证“再塑生命”历程。

师:知道了海伦•凯勒此前和此后的生活,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见证“再塑生命”的历程:

1. 莎莉文是怎样来塑造小海伦的呢?

(1)师:首先我们来看,莎莉文老师出现是在课文第几自然段?

课文第5自然段——相识。学生朗读,教师点拨,划出关键语句。(a.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人生影响:“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b.前5段的铺垫:交代了莎莉文到“我”家的时间及对我的重要性,激发读者阅读欲望;介绍我内心的烦躁、苦恼、以及对光明的渴望,为下文埋下伏笔,又与下文经过莎莉文老师的指导,“我”对生活充满期望形成对比,突出莎莉文老师对“我”的重要性。)

(2)莎莉文怎样塑造小海伦——逐步引导她认识具体事物。(课文中用笔较多,如莎莉文作为陌生人第一次搂抱她,有意识地给她玩具,教她拼写出“doll”;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在她的另一只手手心写“水”,使她领悟到“水”这个字的含义。)

2.课文详写了“再塑生命”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举例说一说。(引导学生分析段落:海伦学习“杯”和“水”的区别。)

师: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刚开始认字的时候是怎样的经历。(或者有没有弟弟妹妹,教他们写作业是否有困难,你是否不耐烦?)

四、体味快乐,再悟情感。

1.体味“我”学习的快乐

师:刚才我们看到海伦•凯勒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过程艰辛更能体会其中的快乐,那么在学有收获之后她有没有感到快乐呢?请同学们从整篇课文中寻找描写海伦•凯勒学有收获后的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的语句。

参考:动作描写如:“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部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写出了海伦会拼写“doll”这个词时内心的自豪、激动之情;心理活动如:“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这句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海伦井房经历后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2.感悟作者情感

师:先前我们了解到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之后,性格变得古怪,但后来她却成为了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的过程,离不开的是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大家能从课文中感受到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怎样的感情?

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见证了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历程,感受到了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里的无助和学习的艰辛。而莎莉文老师的出现,她对海伦倾注的爱和热情让海伦•凯勒重新见到了光明和希望,现在同学们对于再塑生命的含义有没有更深层的理解呢?同学们可以带着这个思考再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打动你的语句,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和品味。

作业布置:读读写写;思考再塑生命的深层含义;熟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打动你的语句;课外阅读《了解“爱”的含义》。

板书设计: 再塑生命的人

之前:黑暗 之后:光明

第二课时

一、回顾,品评。

1.回顾文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了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见证了她重塑生命的历程。现在有谁能告诉我,海伦•凯勒为什么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学生回答。(参考: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本来“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用其比喻义)。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

2.品味语言

师:这篇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再读课文之后你发现了哪些优美的打动你的语句呢?现在让我们来分享交流一下。

学生发言,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赏析。(如“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形象地写出了海伦•凯勒内心的迷惘、无所适从,以及对光明的渴盼。)

二、探究再塑生命的要素

师:海伦•凯勒最终战胜了挫折,创造了奇迹,得益于完成了生命的再塑历程。同学们,看完了她的故事,你觉得她成功地再塑生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从两方面引导:莎莉文老师和海伦自身。(提示:“塑”的本义是用泥土捏人,如果莎莉文老师捏的是泥人,还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吗?)

参考:a.莎莉文老师富有爱心且独特的教学艺术;b.海伦•凯勒自身:毅力(小海伦没有放弃去认识文字);灵感(小海伦通过水受到了启发);求知欲(小海伦对新事物拥有极大的热情)……(根据学生回答补充。)

师:现在我们可以看出海伦•凯勒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聪明好学,坚强有毅力,自强不息,情感丰富,热爱生活……)

师:海伦•凯勒没有被不幸的命运打败,她勇敢地生活、快乐地学习。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也是克服了自身缺陷,刻画出了美丽的人生,除了本文的海伦•凯勒,你还知道哪些人?

学生交流,课件展示相关人物: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26岁时听觉衰退,35岁时完全耳聋……——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予世界;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作家,25岁全身瘫痪 双目失明……以顽强的意志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上海聋人足球队的故事。

三、“爱”的教育

师:海伦•凯勒是坚强的,课文中,在莎莉文老师细心耐心的教导下,她逐渐认识了具体事物学会了拼写。海伦对莎莉文老师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仔细揣摩,莎莉文老师教给海伦的仅仅是知识吗?

参考:莎莉文老师教给了海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个生命,水是有生命的,大自然是有生命的,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可结合文中海伦•凯勒对洋娃娃前后态度的变化:“我并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师:根据之前的内容,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课堂小结:回顾再塑生命的历程,想像海伦的种种努力以及她所遇到的种种艰辛,我们不难发现,海伦•凯勒是坚强的,而她的重生则源于莎莉文老师无私的爱。莎莉文老师不仅教给海伦爱的真谛,她自己也正是用爱改变了海伦的人生,她就是再塑海伦生命的人。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学习海伦•凯勒的自强不息,勇敢面对一切;领会莎莉文老师的爱的教育,用爱点燃光明。跟随着这两个伟大人物的脚步,创造属于你自己的生命奇迹。

作业布置: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摘录语句,写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再塑生命的人优秀教案 篇8

1.理解、积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等词语。

2.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把握课文一体两面的思路结构,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4.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深人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质疑研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一、介绍海伦凯勒,引起阅读兴趣,导入新课

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海伦凯勒,设问:是什么原因让她成为有如此杰出成就的伟人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顽强成长的足迹和引领她人生转机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分读课文,余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疏解下列词语: 企盼 迁徙 繁衍

油然而生 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 不可名状期期艾艾

3.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描述的生活世界。体会莎莉文这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高超的教育艺术。带着下列问题,从文中筛选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

再塑生命公开课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目标

⑴ 理解课文主题,概括文中主要事件。

⑵ 理解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⑴ 学会复述课文,把握叙事性作品的特点。

⑵ 品味文章清新朴实的语言。

3.情感目标

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学会关注、关心弱势群体,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㈠ 教材分析

《再塑生命》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第五课课文,第一单元课文以人物故事为主,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叙事性作品的特点,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理解人物性格,学习人物品格,进行情感教育。

本文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段透过“我”的眼睛,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叙述了一个盲聋哑儿童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走进大自然,体验人间真情,从黑暗、迷茫走入爱的光明之中,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故事。

这篇文章文笔优美,描写细腻,形象鲜明,故事感人,既可以用来学习复述课文、把握关键句段,也可以用来学习人物描写方法,还可以用来进行爱心教育。

㈡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⑴ 理解人物形象

⑵ 品味文章细腻优美的语言

⑶ 进行一次爱的教育

2.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

三、教学对象分析

我所任教的初二班级学生,活泼好动,加之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优势,而注意的持久性较差,对文章的理解浮于表面,品读语言也较为粗糙,表达能力较差。

针对这个情况,在教学中,我注意从研讨课文和激发学生兴趣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查找资料,在课外材料中发掘兴趣点,充实课堂内容,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影音文件,设计各种表演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注意采用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引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结合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法分析

教学内容分理解内容、赏析语言、情感教育三大块进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速读训练把握文章内容,通过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研讨内容,通过小品表演的形式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听课文朗读录音、说研讨赏析感受、读课文优美句段、写感受疑问,整理成文达到结合听说读写训练的目的。

五、教学媒体设计

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导入部分用屏幕展示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段文字,背景为海伦.凯勒与安妮.莎莉文老师共同学习的图片,以渲染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情境。中间用屏幕展示初读课文和重点研讨阶段的学习任务,以节省板书时间,结尾播放歌曲《爱的奉献》,以烘托课堂高潮,结束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㈠ 导入:用屏幕展示展示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段文字,背景为海伦.凯勒与安妮.莎莉文老师共同学习的图片,全班富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教师导言:

㈡ 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听课文朗读录音,教师出示思考题:

⑴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意

⑵你怎样理解海伦.凯勒与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形象

⑶文章为什么以“再塑生命”为题?

2.分小组讨论问题

全班交流,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㈢ 重点研讨,赏析语言。

1.教师导问:你最喜欢的是哪件事,或者是哪一段文字?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㈣ 小品表演

1.小品场景:《新闻夜班》拍摄现场

2.表演成员:学生5人,一人饰盲人、一人饰记者、一人饰摩托车和汽车、一人饰路边摊贩、一人饰消防栓。

3.表演道具:盲道示意图、摩托车和汽车图样、路边摊贩图样、消防栓图样

4.剧情:

第一幕:(记者上)记者:(开场白)我市的环城公路已竣工通车,极大缓解了市区的交通压力,而道路上盲道的使用情况怎样呢?人们却很少关注,今天,我们就此问题做了一个采访,记者请到一位盲人朋友,{盲人上}请她和记者一起,亲身体验一下,使用盲道是否便利,是否达到的设计时的初衷。好,观众朋友,我们来到了外环的某段道路,我们将一路前行,亲身感受一下。(二人前行)

第二幕:(盲人走到一个集市前,摩托车和汽车堵住了道路,盲人用棍试探)盲人(疑惑地):这是什么?怎么走不通了?记者:啊,这是菜市,我们绕开走吧!(继续前进)

第三幕:(没走多远,路边摊贩一字排开,有些摊贩占住了人行道,盲人又没法走了)盲人(吃惊地):这又怎么了?记者:这是路边的摊贩把路挡住了。(绕开前行)

第四幕:(向前走,来到一个施工遗留下的消防栓前)盲人(惊讶地):这又是什么?记者:一个消防栓。

第五幕:(记者结束采访)记者:盲道,本是人们关爱弱势群体的一种安全方便的设施,是人性化社会的体现。但在某些地方,人们却忽视了它的存在,我们在享受一己便利的同时,是否也想到了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了呢?

5.全班交流。

㈤教师总结:同学们热情的发言中,闪耀着颗颗金子般的爱心。爱心,是冲破黑暗的曙光;爱心,是解除干涸的清泉;爱心,是寒冬里的温暖;爱心,是酷暑里的清风,爱心无价,愿爱心满人间!

㈥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七、板书

《再塑生命》

师:关爱善导热爱生活

爱——获得光明、勇气、信心、新生——关爱他人

生:好学自强扶助弱者

八、练习设计

将观后感整理成文。

九、教学过程流程图

19__生命生命公开课[模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与文本对话,品味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预设:

一、兴趣导入,激发阅读

师:谁愿意告诉老师你今年几岁了?

生:9岁。

生:10岁。

师:还记得妈妈告诉过你刚出生时的故事吗?来,听──点击课件(放婴儿啼哭录音)。有同学笑了。是的,这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声啼哭,这就是我们对生命的第一声呼唤!一按鼠标,出示(生命生命)

从我们呱呱坠地到现在,十来年过去了,你有没有想过生命是什么?什么样的生命才最有价值?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贴词卡《生命生命》。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这篇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接下来老师就来检查你们的预习情况。

2、点击课件,出示生字(略)(指名读齐读)

动弹砖缝(分组读,齐读)

点击课件:出示词语(略)

师:看来你们对生字掌握得非常好。那课文读得怎样呢?(指7位学生读)

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朗读课文,听清字音,并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读完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表达此时的心情。)

师:是的,我在读这篇文章时,也很受感动。当我从网上的资料得知杏林子的情况后,内心又一次被深深地震撼了!为什么呢?相信读完这份资料,你的内心深处,也一定会有新的触动。点击课件(出示有关杏林子的资料)

师:谁愿意帮我们读一读这份资料?

师:你真了不起!第一次接触这份资料就读得这么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师:其实,杏林子的身体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残废了,她从12岁开始就坐在轮椅上,整整做了50年。这样的经历使她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板书或者贴词卡)“生命是什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读课文时先看自学要求,(点击课件)出示(略)

2、交流,板书:飞蛾求生的欲望、瓜苗生长的不屈、心脏跳动的震撼

四、研读文本,感悟生命

△飞蛾求生的欲望,感悟生命的顽强。

师:(过渡学习第二段)飞蛾求生,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默读第二段,找一找飞蛾的哪些动作让作者震惊,那些句子给你感受最深?

1、反馈交流,指名说。

生: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1)感悟句子:课件出示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飞蛾求生的欲望很强烈?

(2)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

挣扎、跃动

(3)反馈交流。

生:我从“挣扎”这个词看出飞蛾很想逃走,并且不放弃生命。

师:飞蛾把所有生的希望都倾注在了“挣扎”上。

生:“鼓动双翅”让我感到飞蛾想要想尽一切办法逃生。

师:“鼓动双翅”前面还有一个词语—

生:“极力”,就是用尽力量,想尽一切办法。

师:是啊!为了生命,飞蛾全力以赴。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

师:飞蛾鼓动的是双翅,跃动的是什么呢?

生:是生命的力量。

(4)想象说话:如果此时,你就是这只握在作者手心里的飞蛾,你会怎么想?(想像说话)

(5)师:

你们可知道一只飞蛾的生命有多长?一般一只飞蛾的生命只有9天。

为了这短短的9天啊,小小的飞蛾拼命地挣扎。但它挣扎着——(引读句子)

师: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把它为命运抗争的精神读出来,标点也是无声的语言,如果你能把这二个感叹号所表达的情感读出来,就更好了。(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见了飞蛾在挣扎、极力鼓动双翅。我们知道只要作者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在绝境中不放弃,不甘心,它不愿意就这样白白的死去,它是多么珍爱自己的生命啊!那就让我们读出飞蛾对生命的珍爱吧!(齐读第二自然段)

2、小结:

师:小小的飞蛾用它鼓动的双翅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生:是飞蛾求生的欲望)板书,贴词卡。(的欲望)

3、回读课题:我们带着强烈的求生欲望,带着对生命的渴望,一起读课题——生命 生命

4、师(过渡):这是作者手中触摸到的生命,作者眼中的生命又是什么样的? △瓜苗生长的不屈

1、照上面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二事例,反复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句子和词语中感受到震撼?(点击课件),出示要求。

(1)这一段中哪一句话让你感到了震撼?指名说。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香瓜子的生命顽强?

(2)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品读:

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

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3)竟然、冒、冲破、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师:这句话话中的“冒”字可以换什么词?从“冒”字可以体会到什么?(长)

对比句子:

1、我在花盘里种了一粒香瓜子,天天浇水,施肥,过了几天,果然长出一截小瓜苗。

2、墙角的砖缝里掉进了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

(第一句:我种下香瓜子、浇水、施肥,香瓜子长出瓜苗是在意想之中的,结果是预见的)第二句:墙角的砖缝,掉进去的。没有生长的环境与条件,香瓜子居然长出来了是在意料不到的。)

(下一张课件)继续比较句子

1、我在花盘里种了一粒香瓜子,天天浇水、施肥,过了几天,果然长出一截小瓜苗。

2、墙角的砖缝里掉进了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

师:小瓜苗冒出来了,作者为什么用竟然?你读竟然的时候体会到了什么?

生:因为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瓜苗竟然能冒出来,作者非常的惊讶,非常震惊。

3、想象:如果,你就是墙角的那粒香瓜子,你会怎么喊?我要发芽,开花,生长,结果„„

4、小结:是呀,香瓜子用短暂的一生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板书:的不屈)

5、指导朗读。点击课件,出示第三段文字。(自由读,男女比赛读,齐读)

师:(小结第三段)一粒太不起眼的香瓜子,面对没有任何生存条件的细小砖缝,它不放弃对生命的追求,它不愿意不留一点痕迹,不留一点声音就离开这个世界!它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顽强不屈地高喊着:生命,生命!(回读课题)

师:(过渡学习第四段)飞蛾对生命的呼唤,让作者敬畏、敬重生命,瓜苗对生命的呼唤,让作者赞美、讴歌生命。所有这些,引发了杏林子对生命的思考,也更加激起杏林子对生命的渴望!谁愿意读第四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想想杏林子是怎样感受到了自己的生命呢?用波浪线划出来。

△ 心脏跳动的震撼

1、体验感悟

反馈交流,指名说。

出示句子1:

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了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点击课件(听心跳)

(1)作者聆听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了什么?点击课件,板贴词卡:的震撼

(2)指导朗读,读出震撼。

师:毕竟杏林子的心跳是那么的沉稳、有规律,静听心跳,使杏林子意识到自己还拥有活着的机会和条件,所以她想到——生接读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听心跳)

师:是的,这是作者杏林子说给自己的一句话。孩子们,把手放在心口上,你感觉到什么了?

生:心跳!

师:对,这就是你的心跳,这就是你的生命!来,让我们认真地告诉自己──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2、引读:我可以——也可以——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师:在“好好地使用”和“白白地糟蹋”之间,杏林子选择了——(生:好好使用)

①(文字资料出示:杏林子一生的成就)学生齐读

②为什么说她好好地使用了自己的生命?(让学生畅所欲言)指导朗读。

③你决定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呢?指导朗读。

3、小结:杏林子用自己的心跳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心脏跳动的震撼,对自己的负责)

4、回读课题,让我们带着对杏林子的崇敬,带着自己的理解,带着我们的决心再来读课题。(生齐读)

△感悟生命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把长长的课文读成了3段话,还能把它变成一首诗呢!(对板书总结)师生合作读课文

生命是什么/是飞蛾求生的欲望/是瓜苗生长的不屈/是心脏跳动的震撼

看插图,续写诗歌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飞蛾求生的欲望。

生命是瓜苗生长的不屈。

生命是心脏跳动的震撼。

生命是什么?

3、那就请你们读出她对生命的态度吧!(齐读句子)

生命虽然短暂,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杏林子

4、这段话中有一组反义词,是什么?(有限——无限)

5、回顾题目: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六、阅读链接,课外作业

1、阅读书籍:海明威《老人与海》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网上浏览:贝多芬、霍金、雷锋的故事“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作业布置:

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如:人生的启迪

-----读《生命 生命》有感

上一篇:求职英语面试自我介绍下一篇:中国建筑史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