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导学设计-精选文档(推荐7篇)
教学目标:
1、领悟济南冬天特有的迷人之景,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以及作者是描写景色的方法。
3、品味文中生动的语言,模仿文中用比喻、拟人的写景手法写一种景物。教学重、难点:
1、文中如何描绘景色。
2、品味语言,仿写。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屏幕上现示一幅中国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自己家乡的位置,并说说印象中家乡的冬天。二整体把握,领略美景
1、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初步领悟济南的美景。
2、推荐朗读高手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想象感受济南的冬天,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你印象中济南的冬天,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济南这个地方的特点。(温晴温暖)
第 1 页(宝地)
3、关上书本,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济南的冬天的哪些景物,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阳光山雪水天)
4、如果你是一位导演,你想把济南冬天的美景介绍给世界人民,让别人也了解济南,并激起他们想到济南来领略一下冬天的美妙的想法。你通过什么景色来表现呢?你的镜头中会出现哪些画面呢?
三、品味语言
1、比较朗读,体味文中语言的优美。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保准暖和。”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快日落的时候,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了点粉色。问:这两组句子中,每组中的第二句比第一句中少了什么? 明确:第一句比第二句生动,第一句都体现出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作者融情于景中,都借助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2、说说你喜欢那几句,喜欢共同几句的同学一起朗读。
第 2 页
3、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拓展仿写
1、文中为我们展现了济南冬天独有的特点,我们通过课文感受到了济南冬天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生命和感情,请你模仿你喜欢的那几句也来写一种或一处你喜欢的景物,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将景物写活。(比喻、拟人)
六、人文拓展。
济南自古有“泉城”之称,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景,然而近年来济南的泉水每年会有一段时间无水流出,今年的夏秋之交,济南出现了罕见的干旱,究其原因,是环境污染,地下水过量开采所制。我们怎样使济南回到过去的美景之中?
五、课外作业
搜集有关这篇文章作者老舍先生资料,尽可能地阅读一些先生的作品。板书设计: 阳光 暖和 山雪 秀气 宝地 水天 清亮
1.知人论世, 探寻济南情结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1931年初写的一篇写景散文。老舍1924年赴英国, 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 老舍单身来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 1931年夏和胡絜青结婚。在山东生活和工作的这段经历是老舍一生中最自由温馨、安定而难忘的时光, 也是老舍文学创作的旺盛期之一。老舍在《吊济南》一文说:在那里, 我努力地创作, 快活地休息……四年虽短, 时短情长, 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由此看来, 文中的济南不仅仅是地域中的济南, 还是老舍先生视为第二故乡的济南, 更是作者灌注情感的济南。地域中的济南属于任何一个济南人, 而老舍心中的济南, 却只在老舍一个人心中。正因为这份特殊的济南情结, 老舍在文章开头很不客气地将伦敦、北京、热带地方和济南进行了一番比较, 颇为动情地感慨道“在北中国的冬天, 而能有温晴的天气, 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温晴”二字概括的不仅仅是济南冬天的特征, 更是作者“温晴”心空的折射啊。正因为这份情结, 老舍在行文中毫不吝啬对济南大加褒奖:“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样慈善的冬天”“那些小山太秀气!”“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也正因为这份情结, 文章已将结束, 老舍先生忍不住再来一句赞叹“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喜爱之情、自得之意、自豪之感, 尽在其中啊。
2.咬文嚼字, 品味景语情深
一切景语皆情语。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山山水水的那份一往情深, 汩汩地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小”字凝聚的深情。老舍给所写的景物都冠上一个“小”字, 如“小山”“小雪”“小村庄”“小水墨画”, 给人可爱、可亲之感, 表达的是一种温馨之情、怜爱之意。
“真”字流露的真情。“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一个“真”字,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真的, 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唯恐读者不相信似的, 用“真的”来强调, 再次表达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水藻真绿, 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了”中的“真”字用来强调水藻绿的程度, 表达了作者对水藻绿的精神的赞美, 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语气词传递的浓情。课文多个句子使用了“呀、吧、呢”等语气词, 把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慨和赞叹之情传达出来, 而这种感慨和赞叹之情又是在不经意间表达出来的, 读起来让人感到自然、亲切。如“最妙 的是下点 小雪呀”, 一个“呀”字里有了感叹、欣喜怜爱之意, 作者对小雪的喜爱之情呼之欲出。
比喻拟人富含情韵。老舍先生为了更充分表达对济南的款款深情, 他还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济南冬天很多人性化特征, 把济南塑造成了多种美丽的形象。作者把济南城比作可爱的婴儿, 把周围的山比作慈祥的母亲, 赋予了周围小山温存体贴的母亲的形象, 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与赞美。作者还把济南薄雪覆盖的小山比作俊俏的少女, 给人秀美动人之感, 极具情态之美。下面是我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能把握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 理解课文内容。3.会运用咬文嚼字、修辞分析等方法揣摩语言,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及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准备】1.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能熟读课文。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 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一:初识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
【任务与意图】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进行圈点勾画,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主要特征。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圈点勾画的习惯, 并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一.听读全文, 圈点勾画。
1.先出示问题:文章最后一句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那么句中的“这”指代文中的哪些内容呢?2.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边听边思考, 并进行圈点勾画, 然后进行交流。
明确“这”指代的内容:
第1段:济南是个温晴的宝地。第2段:济南像个婴儿, 睡在小摇篮里。第3段:济南雪后的小山太秀气。第4段:济南城外小山上的小村庄, 像一幅水墨画。第5段: 济南的水, 暖而清澈。
二.朗读文段, 提炼概括。
齐读课文第一段, 从中圈画出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特点的一个词, 并说说理由。
明确:温晴。理由:第一段通过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地方的对比, 突出了冬天的济南无风、有阳光、温和的特点。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写“暖城”和“暖山”, 第3段写山上的“暖雪”, 第4段写“暖村”, 第5段写“暖水”。这一切, 都是围绕“温晴”二字展开的, 都给读者以温暖晴和的感觉。
教学活动二:品味老舍心中冬天的济南
【任务与意图】通过文本细读, 品味文章语言, 体会作者投射在景物中的独特的个人情感。 (培养学生文本细读的习惯, 并训练学生咬文嚼字, 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一.咬文嚼字, 探寻细微处的浓浓深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 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浓浓深情。请细读课文, 从细微处探寻作者对济南冬天的一片深情。
1.学生细读, 圈点批注。 (可提醒学生, 要特别关注文中的一些不起眼的副词、形容词以及语气词。) 2.分享交流, 勇敢表达。用“我从读出了作者的 感情”这样的句式说话。
在教师组织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边听边引导。
教师可小结如下:①“小”字凝聚的深情。②“真”字流露的真情。③语气词传递的深情。④……
二.修辞赏析, 品味比喻拟人中的丰厚意蕴。
老舍先生为了更充分表达对济南的款款深情, 他还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济南冬天很多人性化特征, 把济南塑造成了多种美丽的形象。
1.在课文中, 作者把济南比拟成了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句子品味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①作者把济南城比作可爱的婴儿, 把周围的山比作慈祥的母亲。
“一个老城, 有山有水,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 暖和安适地睡着, 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话用“晒”“睡”“醒”三个词, 形象生动的把济南的山水人格化, 赋予老城人的动作行为特征, 烘托出了济南冬天很温暖、很舒适的环境。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 它们安静 不动地低 声地说……”用“小摇篮”“看护者”比 喻四周的小山, 赋予了这一圈小山温存体贴的母亲的形象, 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与赞美。
②作者还把济南比作俊俏的少女。
“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小山上有雪, 像披着花衣, 那小山就像俊俏的女子, 一个“穿”字给人以秀美动人的感觉。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进一步把薄雪比喻为少女, 写出少女白嫩的脸庞渐渐变得微红的样子, 极具情态之美, 很吸引人。
……
2.小结。文中多处的比喻拟人句, 不仅生动形象, 而且联想丰富意蕴丰厚, 不仅富有动态地描写了济南冬天的风景, 还创造性地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浓浓的情意。
教学活动三:探寻济南冬天里老舍的心境
【任务与意图】质疑探究, 探寻济南冬天里作者的心境, 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一.质疑:济南的冬天真的有课文写的那样好吗?
1.屏显相关资料:济南气候特点:冬冷夏热, 雨量集中。冬季济南市受蒙古冷高压控制, 盛吹寒冷的偏北风, 一般6~8天有一次冷空气侵入, 使气温不断降低。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 极端最低温度 平均在 -20℃以下 , 低于 -10℃的严寒 日数98% 集中在冬 季。
2.学生思考讨论:老舍眼中的济南和真实的济南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反差呢?在老舍笔下济南为什么是如此的温暖、可爱、美丽呢?
二.探究:探寻作者心境, 深化课文理解。
1.屏显相关资料:
资料一:老舍1924年赴英国, 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 老舍单身来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 1931年夏和胡絜青结婚, 之前两人一直书信往来, 在山东生活和工作的这段经历是老舍一生中最自由温馨、安定而难忘的时光, 也是老舍文学创作的旺盛期之一。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 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 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
资料二:在那里, 我有了第一个小孩, 即起名为“济”。在那里, 我交下不少的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我从那里过, 总有人笑脸地招呼我;无论我到何处去, 那里总有人惦念着我。在那里, 我写成了《大明湖》, 《猫城记》, 《离婚》, 和收在《赶集》里的那十几个短篇。 在那里, 我努力地创作, 快活地休息……四年虽短, 时短情长, 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节选自老舍《吊济南》
2.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
1.知人论世,探寻济南情结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1931年初写的一篇写景散文。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老舍单身来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1931年夏和胡絜青结婚。在山东生活和工作的这段经历是老舍一生中最自由温馨、安定而难忘的时光,也是老舍文学创作的旺盛期之一。老舍在《吊济南》一文说: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活地休息……四年虽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由此看来,文中的济南不仅仅是地域中的济南,还是老舍先生视为第二故乡的济南,更是作者灌注情感的济南。地域中的济南属于任何一个济南人,而老舍心中的济南,却只在老舍一个人心中。正因为这份特殊的济南情结,老舍在文章开头很不客气地将伦敦、北京、热带地方和济南进行了一番比较,颇为动情地感慨道“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温晴”二字概括的不仅仅是济南冬天的特征,更是作者“温晴”心空的折射啊。正因为这份情结,老舍在行文中毫不吝啬对济南大加褒奖:“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样慈善的冬天”“那些小山太秀气!”“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也正因为这份情结,文章已将结束,老舍先生忍不住再来一句赞叹“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喜爱之情、自得之意、自豪之感,尽在其中啊。
2.咬文嚼字,品味景语情深
一切景语皆情语。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山山水水的那份一往情深,汩汩地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小”字凝聚的深情。老舍给所写的景物都冠上一个“小”字,如“小山”“小雪”“小村庄”“小水墨画”,给人可爱、可亲之感,表达的是一种温馨之情、怜爱之意。
“真”字流露的真情。“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一个“真”字,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唯恐读者不相信似的,用“真的”来强调,再次表达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了”中的“真”字用来强调水藻绿的程度,表达了作者对水藻绿的精神的赞美,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语气词传递的浓情。课文多个句子使用了“呀、吧、呢”等语气词,把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慨和赞叹之情传达出来,而这种感慨和赞叹之情又是在不经意间表达出来的,读起来让人感到自然、亲切。如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个“呀”字里有了感叹、欣喜怜爱之意,作者对小雪的喜爱之情呼之欲出。
比喻拟人富含情韵。老舍先生为了更充分表达对济南的款款深情,他还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济南冬天很多人性化特征,把济南塑造成了多种美丽的形象。作者把济南城比作可爱的婴儿,把周围的山比作慈祥的母亲,赋予了周围小山温存体贴的母亲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与赞美。作者还把济南薄雪覆盖的小山比作俊俏的少女,给人秀美动人之感,极具情态之美。下面是我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能把握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理解课文内容。3.会运用咬文嚼字、修辞分析等方法揣摩语言,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及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准备】1.学生扫清字词障碍,能熟读课文。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一:初识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
【任务与意图】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圈点勾画的习惯,并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一.听读全文,圈点勾画。
1.先出示问题:文章最后一句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那么句中的“这”指代文中的哪些内容呢?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并进行圈点勾画,然后进行交流。
明确“这”指代的内容:
第1段:济南是个温晴的宝地。第2段:济南像个婴儿,睡在小摇篮里。第3段:济南雪后的小山太秀气。第4段:济南城外小山上的小村庄,像一幅水墨画。第5段:济南的水,暖而清澈。
二.朗读文段,提炼概括。
齐读课文第一段,从中圈画出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特点的一个词,并说说理由。
明确:温晴。理由:第一段通过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地方的对比,突出了冬天的济南无风、有阳光、温和的特点。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写“暖城”和“暖山”,第3段写山上的“暖雪”,第4段写“暖村”,第5段写“暖水”。这一切,都是围绕“温晴”二字展开的,都给读者以温暖晴和的感觉。
教学活动二:品味老舍心中冬天的济南
【任务与意图】通过文本细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投射在景物中的独特的个人情感。(培养学生文本细读的习惯,并训练学生咬文嚼字,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一.咬文嚼字,探寻细微处的浓浓深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浓浓深情。请细读课文,从细微处探寻作者对济南冬天的一片深情。
1.学生细读,圈点批注。(可提醒学生,要特别关注文中的一些不起眼的副词、形容词以及语气词。)2.分享交流,勇敢表达。用“我从 读出了作者 的感情”这样的句式说话。
在教师组织下,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边听边引导。
教师可小结如下:①“小”字凝聚的深情。②“真”字流露的真情。③语气词传递的深情。④……
二.修辞赏析,品味比喻拟人中的丰厚意蕴。
老舍先生为了更充分表达对济南的款款深情,他还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济南冬天很多人性化特征,把济南塑造成了多种美丽的形象。
1.在课文中,作者把济南比拟成了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句子品味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①作者把济南城比作可爱的婴儿,把周围的山比作慈祥的母亲。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话用“晒”“睡”“醒”三个词,形象生动的把济南的山水人格化,赋予老城人的动作行为特征,烘托出了济南冬天很温暖、很舒适的环境。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赋予了这一圈小山温存体贴的母亲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与赞美。
②作者还把济南比作俊俏的少女。
“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小山上有雪,像披着花衣,那小山就像俊俏的女子,一个“穿”字给人以秀美动人的感觉。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进一步把薄雪比喻为少女,写出少女白嫩的脸庞渐渐变得微红的样子,极具情态之美,很吸引人。
……
2.小结。文中多处的比喻拟人句,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联想丰富意蕴丰厚,不仅富有动态地描写了济南冬天的风景,还创造性地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浓浓的情意。
教学活动三:探寻济南冬天里老舍的心境
【任务与意图】质疑探究,探寻济南冬天里作者的心境,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一.质疑:济南的冬天真的有课文写的那样好吗?
1.屏显相关资料:济南气候特点:冬冷夏热,雨量集中。冬季济南市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吹寒冷的偏北风,一般6~8天有一次冷空气侵入,使气温不断降低。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极端最低温度平均在-20℃以下,低于-10℃的严寒日数98%集中在冬季。
2.学生思考讨论:老舍眼中的济南和真实的济南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反差呢?在老舍笔下济南为什么是如此的温暖、可爱、美丽呢?
二.探究:探寻作者心境,深化课文理解。
1.屏显相关资料:
资料一: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老舍单身来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1931年夏和胡絜青结婚,之前两人一直书信往来,在山东生活和工作的这段经历是老舍一生中最自由温馨、安定而难忘的时光,也是老舍文学创作的旺盛期之一。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
资料二: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即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下不少的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我从那里过,总有人笑脸地招呼我;无论我到何处去,那里总有人惦念着我。在那里,我写成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和收在《赶集》里的那十几个短篇。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活地休息……四年虽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节选自老舍《吊济南》
2.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
小结:结合作者当时刚从英国回来的背景,我们可以知道老舍对济南冬天的感受是与伦敦的多雾和北京的大风相比后才得出的结论。再说,作者刚回到祖国,对祖国的山水充满着特别亲切的感情,在他笔下,济南冬天的景色自然是最美丽、最可爱的。再加上在济南度过的这四年,是老舍生活中十分温馨的一段岁月,有着十分美好的回忆。所以,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在特定时间里对济南独特的心灵感悟,他内心的温情造就了济南冬天的温晴。
【学习目标】
①了解老舍的生平、著作,识记并理解文中重要字词。
②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③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教学难点: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资料助读】友情提示: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摘录到课文里。
1、关于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2、主题解读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紧紧围绕“温情”这一特点,描绘济南的山、水、天,呈献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的动人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济南()镶()水藻()贮蓄()....澄清()着落()看护()发髻()....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 意义
响晴:
设若: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3、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意感受文章要点,并给文章划分段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朗读课文,驰骋你丰富的想象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美。想想,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体印象如何?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来吗?
★ 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
一、初步感知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济南冬天这一特点的呢?这些景物又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品读全文,用心感悟
1、你能从中提炼出四幅画来吗?请给这四幅画各拟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四幅图的?分别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用了那些修辞手法?(记得把这些东西以批注的形式写在课本里)
3、四幅图画当中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景是为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服务的,那么作者把济南冬天的山水写得如此之美,是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来(在文中画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与延伸
朱自清先生赞美春天,老舍先生赞美济南的冬天,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你喜欢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导学点一:揣摩精美语言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他笔下的济南冬天温暖如春、秀丽如画、清亮如水晶。作者为了让我们对济南“温晴”的冬天有个具体可感的印象,在描写景物时,发挥想象,用了不少满含温情的优美而生动形象的语言 比如: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请你从文中再找出两句你最喜欢的这类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导学点二:精彩语段品析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全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妙”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②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一髻儿白花”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用“日本看护妇”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第④句描写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间的美景 5、“秀气’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赏析句子: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段文字按____________顺序,从_______到_______,层次分明地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层次的景物
8、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学点三:拓展与延伸
1、本文语言朴实清新,情辞恳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朗照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素淡雅致的远山、澄清透绿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用如此精妙的语言描绘出如此精美的画面?你获得哪些写作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罗丹有语:“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只要用心观察、体会,我们家乡的冬天同样是美丽的,请你仔细观察自己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写在日记本中)★ 拓展阅读
阅读《叶子时期的梅》,回答下列问题。
叶子时期的梅 ①我找不到那丛梅树了,因为我来的不是时候。我是在初夏的一个下午,进入这片水边的花地。如果是寒意未减的早春,远远地就能看见它,那金黄的花色啊,曾怎样地让一双冷寂的眼睛充满温情。那时的花园是沉睡着的、等待复苏的废墟,到处是冰硬光滑的旧年的枝条,而一树腊梅的开放,正像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可是现在,绿叶掩盖了世界,我只能在回忆里呼吸它独有的芬芳。
②我在枝枝叶叶间徘徊。我后悔当初没有在梅的枝子上留下刻痕,我忽略了我并不认识它的叶子。我记得,它长在一丛丁香的身旁。但丁香淡紫的碎花也已落尽,丁香的叶子我同样分辨不出。我是多么无知。
③我不能这样轻易走掉,因为梅就在这里,或者是这一棵,或者是那一棵。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一定用了它的语言向我指示,只是我没有通晓物语的聪明。不然,我就不必再费周折。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流连驻足的行迹。都被风吹去了,都被雨打去了。泥土啊,你什么都知道,可你什么也不告诉我。后来,我发现了枝头残存的花穗,虽已干枯,但我认得那细小的模样就是丁香。找到了丁香,也就找到了默然的梅。④可爱的你呀,藏在自己的叶子里。但我还是找出了你。花朵是你的脸吗?叶子是你的衣裳吗?我不知道,你有太多的神秘。
⑤腊梅的叶子碧绿油亮,并无奇异之处。与花相比,叶是寂寞之物。从深春到晚秋,这丛梅树将一直寂寞下去,在层层叠叠的浓阴里度过无人折弄的安宁时光。它会被许多人遗忘,被许多眼睛所忽略。
⑥我凝视着它,凝视着叶子时期的梅,我想记住它。
⑦对于梅,人都喜欢它花时的鲜艳、雪天的热烈。梅花,“梅”字后面总要跟着一个“花”字。踏雪寻梅的逸致,梅花三弄的韵事,也都是冲着花来的。这样的爱,短暂而肤浅。花凋谢,人消散,曲终了。灿烂之日,人众如云;繁华过后,陌不相识。
⑧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而绝非如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中所写的:“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绝不是这样!我不怀这样的心思来看它。青枝交错,碧叶婆娑,这才是梅最年轻最富有的辰景。就像当初它并不需要谁的所谓寻求和赞赏,如今它也不需要谁的所谓记取和安慰。而且我还知道,这也正是梅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没有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嘴唇、那些虚虚实实的眼目,一棵树,会活得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⑨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我喜欢这种隐藏。⑩临走,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回去,向人询问 :“你认识它吗?”
(11)但此刻分明有一个声音提醒我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选自《名作欣赏》)1.作者极力称道的“叶子时期的梅”,主要表现出哪些个性来?(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⑧段说:“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这里的“长久”和“佳美”分别体现在哪里?请联系上下文回答。(4分)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佳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的思路,概括起来说是由___________梅到_________梅。(请在横线上各填一个字)
4、文章第③段说“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你知道“我的心事”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揭示“叶子时期的梅”特点的一个句子是什么?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参照下面示例,品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
示例:第①段画线句把在废墟中凌寒怒放的梅比作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突出了梅花的光彩夺目,抒发了作者赞叹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最后一段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请结合全文谈一谈,这句话作为全文的收笔有何深刻意义?并联系自身实际,谈一谈你的认识和感悟。(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济南的冬天
★ 课前预习1、略
2、响晴:文中指天气晴朗、燥热。
设若:假若。
秀气:文雅,不粗俗。
贮蓄:储存积蓄。澄清:清澈明亮。
空灵:清净透明。3、略
4、温晴、慈善 6、略
★ 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
一、1、温晴。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特点,赞赏它是个“宝地”。
2、描绘了济南的山和水。分别表现了山的秀气与娇媚和水的澄清与多情。
二、1、阳光朗照下的小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
城外远山
济南冬天的水色 2、略 3、略
4、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时,处处流露出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如:“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直接抒发感情)“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创造意境,流露深情)“树尖上顶着一髺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导学点三:拓展与延伸
略
第二课时
导学点一:揣摩精美语言
略 导学点二:精彩语段品析 1、最妙是下点小雪呀。2、雪光、雪色、雪态
3、树尖上的雪 顶着白雪的树
4、山色 雪下草色 5、美丽而柔弱
6、拟人,将薄雪比拟成害羞的少女,形象的描绘出了夕阳照射下小雪的神韵。7、空间方位 上 下 山上 山尖 山坡 山腰 8、济南冬天小雪后的秀美景色 导学点三:拓展与延伸
1、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时,不仅确切的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描绘出了济南冬天的景色,而且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例如描绘济南小山雪景的那段文字中,作者用了“青黑”、“全白”、“银边”、“蓝天”、“草色”、“白”、“暗黄”、“微黄”、“粉色”等词语,色彩鲜明艳丽,恰到好处。同时又运用了十分确切的比喻、拟人,使景色形象化。通过“日本看护妇”、“花衣”的比喻和“露出肌肤”的拟人,使人感到小雪中的济南依然温暖如春。这段情景交融地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济南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怀。
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运用修辞d.情景交融 2、略
答案:
1.(1)最安宁的阶段(2)最年轻富有的辰景(3)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4)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2.找、赞(或寻、懂)
3.“我的心事”所指的是——我是特意来看无花的腊梅的,看看它的长久与佳美。
4.“长久”体现在从深春到晚秋(第五段中,联系上文,明显表示时间的词语);“佳美”体现在青枝交错、碧叶婆娑,不需要寻求和赞赏、不需要记取和安(第八段,联系下文)。
5.揭示“叶子时期的梅”特点的句子:“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 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
6.作者采用整齐的句式(四字短语)、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形成强烈反差,写出梅花盛开时的繁华、凋谢时的寂寞,表现了一般人对梅花的爱是短暂而肤浅的。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③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1.在文中方框里加上标点。
1、选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________和________。
2.文中“委屈”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的两句话反映了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家庭。
4.文中有一处景物描写,试用“________”将它画出来,并说明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地点 人物 2.使„„受委屈,在文中指不接受儿子走小路的提议 3.尊老爱幼,相互理解 4.“那里有„„鱼塘。”揭示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活力,透露出一种新的希望
(二)阅读理解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xī()()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nì()笑,却一声儿不响。
1.根据拼音写出填空中的汉字,并辨析这两个词的作用。
2.“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和“孩子,你在哪里呀?”这两个疑问句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3.有同学认为,在妈妈急切寻找“我”时,“我”却躲起来捉弄妈妈,这说明“我”是个坏孩子,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1.嘻嘻 匿
“笑嘻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我”变成金色花后的开心和得意。
“匿笑”一词生动地写出了“我”的调皮和狡黠(xiá)。
2.第一个问句是“我”变成了金色花后在心里对妈妈所说的话。作为孩子,他知道妈妈深爱着自己,他希望虽然自己的形象发生了变化,但妈妈依然可以认识自己。但是,他又没有十足把握,所以在心底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表现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和爱。第二个问句是妈妈发现孩子不见时大声寻找时说的,表现出了妈妈对孩子深切的爱和找寻不到时焦急的心情。
3.不同意。在“我”变成了金色花后,仍不离妈妈左右,注视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为她送去香气,陪伴妈妈读书,这些都说明了“我”非常爱自己的妈妈。之所以在妈妈寻找自己时不说话并且匿笑,是因为他个性天真调皮,在和妈妈开玩笑,而并不是真的捉弄妈妈。所以不能说“我”是个坏孩子,其实“我”是一个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分歧()一霎那()水波粼粼()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与括号内的词语换用?为什么?
(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信任)地点点头。
(2)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度)过了一个严冬。
3.“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4.家庭出现分歧时,文中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其原因是:
①
②
③
后来“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原因是
①
②
5.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 品质,体现了 的家庭关系。(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7.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言外之意?请简单说一说。
8.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故事? 反映了一家人之间怎样的思想感情?
9、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1.qí shà lín
2.答:“信任”只是“相信”的意思,“信服”.有“信任、佩服、服从”的意思。
答:“熬”是忍受艰苦的生活之意,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度”比较平淡,且不能融入作者的感情。
3.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侯我依赖她一样。
4.①母亲听我的 ②儿子听我的 ③妻子在外也听我的
原因:①母亲年迈难走小路
②不愿意一家人分开
5.景色描写。美好的景物烘托了一家人和谐、美满。
6.尊老爱幼
和谐亲密
7.①从字面上看,形容他们走得非常小心,因为走得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
②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应该是这样。
(因为我和妻子背上的是我的母亲和我的孩子,我们组成了一个家庭,一个家就是一个小世界。同时,我和妻子都是中年人,我们上要赡养老人,下要抚养孩子,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于我来说,就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整个世界。)
8.《散步》一文主要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这家人互敬互爱、相互体谅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9、从课文中心的角度:责任 从深度:我的世界
1、解释成语“各得其所”并造句。解释: 造句:
2、下列句中的“熬”字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字意义不相同的一句是()A写好报告,他又熬了一个通宵。B小米熬成的稀饭,吃起来真香!C、小媳妇熬成婆。
D、回头想想,那年岁还不知怎么熬过来的。
3、结合语句的意思,解释加线的词语。
A、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
B、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各得其所:
C、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委屈:
A.熬:忍受,耐苦支持。
B.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C.委屈:这里是指不按儿子的意愿办事使儿子受到委屈。
4、下列句子那些是比喻句,是的在后括号内打“√”,不是的打“×”。
A、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好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B、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C、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D、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5假设“我”把母亲冷落在家,那会怎么样?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1)那会让老人觉得很孤单,何况春天来临,老人家呆在家里难以感受到自然和生命的美好,还有家人同行的快乐。
(2)我体会到:应该尊敬师长,孝顺长辈,独乐乐不如众
乐乐。
(12)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13)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1、作者一共选取几个经典事例?7分
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老师教我们跳舞;③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④老师教我们读诗;⑤我们看老师写字;⑥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 ⑦我梦里寻师。
2、第(2)自然段中的“从来不”与后一句中的“仅仅”是否矛盾,作者这样用词究竟是为了表现什么?
3分
不矛盾。因为“仅仅有一次”这一次也并没有真的打骂我们,与“从来”相符合,体现了蔡老师关爱学生,疼爱学生,温柔善良的品质,所以并不矛盾。
3、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4分
“狡猾”是贬词褒用,狡猾本意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在这里写出“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12)段中的画线句?3分
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往事比喻成珍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多少年来把这些往事犹如珍宝似的埋藏在心的深处,表达了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
5、文章结尾处写道:“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
这句话表面是说我想什么时候可以再见见我的蔡老师,深层含义是孩子爱老师竟到了难分难舍的地步,作者实在压抑不住自己的感情,便直抒胸臆,强烈地抒发了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
①“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大伙”笑“她”的_____;“她”笑“大伙”的______.②“占据”在这里的含义是什么?
③“小小”“莫大”两词含义是否矛盾?为什么?
④“我记忆中的珍宝”用的什么修辞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⑤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1、温柔、虚假的动作 淳朴、天真
2、在我心里永远铭记、终生难忘
3、不矛盾。“小小”与“莫大”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小中见大,凸现蔡老师关爱学生、公平处事的高尚人格。
4、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珍宝”是最珍贵的,因此作者多少年来把这些往事还埋藏在心的深处,和开头的“最使我难忘”,前后照应,联系得紧密、自然。
5、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铭记在心,难以忘怀。2.填空。
《我的老师》的作者是_________,原名_________,河南_________人,是我国_________作家。本文的体裁是_________。
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或作用。王
(1)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2)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
4.说说语段中“默默”一词的含义及作用。
5.“迷迷糊糊”与“模模糊糊”两词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 6.文中两个加点“才”字所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7.“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说说它的好处。参考答案
2.魏巍 魏鸿杰 郑州 现代 散文王
3.(1)“默默”“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这些细节描写,流露出孩子对老师的热爱、依恋之情。
(2)“慈爱”“公平”“伟大”三个词,前后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慈爱”而表现出“公平”,进而看出“伟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表现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与感激之情。4.“默默”一词更能表现孩子此时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因为无声的动作、静态的描写胜过千言万语。5.“迷迷糊糊”是对清醒说的,是写神智的;“模模糊糊”是对清晰说的,是写说话的。所以两词不能调换。王 6.前一个“才”表示恍然大悟,后一个“才”表示无可奈何。7.比喻。表明“我”把老师理解“我”,帮助“我”的事情视同珍贵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5、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划线句的作用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是一个比喻句,“像牛毛”写出了雨 紧密的特征;“像花针”写出了雨 闪光 的特征;“像细丝”写出了雨 细长 的特征。
16、文中写了什么自然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①写了树叶儿,特点是绿得发亮。②写了小草,特点是青得逼你的眼。
17、在这段文字中,除了写雨外,作者还写了人,有近有远,有静有动,试概括都写了有关人的什么场景?写这些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①写了灯光;撑着雨伞慢慢行走的人;工作的农民;写了房屋。
②作用是烘托春天雨夜的安静、和平。
8.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文中春花和春雨的特点。(2分)
春花:。春雨:。
9.文中“盼望着,盼望着”连用,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1分)
10.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钻”字改成“长”字好不好?为什么?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中“赶趟儿”有什么表达效果?
11.作者在写春风时,通过人的哪几种感觉来写的?请就第一句做具体分析(3分)
1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也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作,请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展开描写,60字以内。(4分)
参考答案:
8.百花争艳 轻盈、细密、润泽
9.表达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
10.①不好。因为“钻”字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突出了小草萌发的力量和顽强的生命力。而“长”字只能表达一般的生长状态,没有“钻”字的表达效果。
(2)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出各种花争先恐后开花的情形。
11.通过人的触觉、味觉、听觉来写的。第一句将春风比喻为母亲的手,巧妙地写出了春风温暖而又柔情的特点。
12.语言形象生动,表达准确即可给分。
(一)设若单单只有阳光,那么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
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1.括号处应填的一个标点是:
2.文段第一句是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着落:慈善:
4.文段中加点的两个“它们”的意思是否一样,请简要说明。
5.指出作者描绘景物的观察角度。
6.济南为什么是个理想的境界?
7.文中“晒”“睡”“醒”用得很贴切,你是怎样理解的?
8.“小摇篮”比喻,作用是,“小”照应了前面一词。
9.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说明了济南的地形特点是什么?
10.若用平实的语言概括加横线这句话,应是:
(一)1.冒号2.承接上文3.可靠的结果和保证;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4.前一个指济南的山山水水,后一个指这一圈小山5.先俯视,后仰视6.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7.运用拟人的方法,创设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8.比喻围着济南的一圈小山;这一比喻把一圈小山写得如慈母般的温存、体贴、慈祥。“小”照应了“小山”的“小”。9.济南被一圈小山围住。10.有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的冬天特别暖和。(意思相近也可)
(二)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用“‖”将文段分为三层。①②③④⑤⑥
2.本段写的内容是。
3.这段文字写雪后的山给人们总的印象是()
A.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B.好像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C.好像日本看护妇D.实在是太秀气了
4.本段围绕哪个字描绘雪后山景?写景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找出标志方位的词语。
5.本段在描绘雪后山景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在文中画出来。
6.“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了!”请分析一下“秀气”一词的表达作用。
7.从本段描写中可以看出济南冬天具有什么特点?哪句话最能体现出这个特点?
8.这是一个精美的写景片段,请你从“动词之美”、“修辞之美”、“色彩之美”、“动静之美”、“情感之美”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1.①|②③④⑤|⑥2.小雪后小山秀美的景色
3.D
4.妙 空间顺序 山上山尖山坡上山腰上
5、比喻、拟人画线略
6.“秀气”这里含义是玲珑秀美,既写出了济南雪后山景的特点,又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7.温暖;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
8.(“动词之美”如“顶”字、“镶”字、“穿”字等;“修辞之美”如比喻拟人的写法;“色彩之美”如山腰的光和色的描写;“动静之美”如对“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动态描写;“情感之美”如对雪后小山秀美的赞美之情。)
(三)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
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第一段开头和结尾是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文中画线句子是什么写法?
3.作者为什么要写城外的景色?
4.选文两段运用了怎样的描写顺序?
5.第二段中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
6.你所在的地区冬天是什么特点?请用四个四字短语加以概括
1.抒情;表达济南冬天由衷地热爱和赞美之情。
2.想象和联想
3.因为城外是济南的一部分,为了使画境更美。(意近即可)
4.从城内到城外的空间顺序。
5.“卧”字用得好。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小雪乖巧、安闲的情态。
4.文段中加点的两个“它们”的意思是否一样,请简要说明。
5.指出作者描绘景物的观察角度。
6.济南为什么是个理想的境界?
7.文中“晒”“睡”“醒”用得很贴切,你是怎样理解的?
8.“小摇篮”比喻,作用是,“小”照应了前面 一词。
9.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说明了济南的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10.若用平实的语言概括加横线这句话,应是: 前一个指济南的山山水水,后一个指这一圈小山。
10、先俯视,后仰视。
1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水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把它们换醒。
12、运用拟人的方法,创设了一个暖和安逸的理想境界。
13、围着济南听一圈小山,这比喻把一圈小山写得如慈母般的,圈儿,14、济南被一圈小山围住。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老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和品味济南的冬天之美。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展开描写,并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鲜明的印象及感受的写法。
3、感知内容,体验和品味济南的冬天的美;揣摩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掌握文中的修辞,欣赏散文的语言风格;激发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舍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在他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是可爱的,真是一方“宝地”。一个“理想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课《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济南”点明了地点;“冬天”,揭示了文章所写的季节。文题既流露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也表现出济南的冬天是有特色的“冬天”之意。
2、作者介绍: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代表作《茶馆》、《龙须沟》,中篇小说《骆驼祥子》,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3、背景: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
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
成篇。
4、学习生字词。
济南(jǐ)晒着(shài)着落(zhuó)水藻(zǎo)....
贮(zhù)蓄澄(chéng)清镶(xiāng)...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6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通过与北平、伦敦及热带地方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温
情”,赞誉它是个“宝地”。“温晴”二字,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2——5):描绘的是济南冬天的山、水,进一步印证“温晴”的特点,说明冬天的济南真是个宝地。
先写山: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2);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3);城
外远山——如诗如画(4)。再写水:水藻之绿,衬托水之清澈、透明(5)。顺着
“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条主线,紧扣着“山”和“水”,作品接着铺展了幅
幅淡雅的山水画。
第一幅是小山摇篮图。作者先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理想的境界”,何等恬
静,何等明媚,对济南的地理环境,作者只用一句话就写准了:“小山整把济南
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第二幅是雪霁初晴图。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有抹煞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因为那只是“小雪”,连“矮松”都罩不住,反而由
于白雪的衬托显得“越发的青黑”。更令人称奇的,是小雪给大自然增添了迷人的色彩,真是一幅动静相间的水墨淡彩啊!
第三幅是空灵水晶图。济南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
因此,作者就借“水”来写出济南冬天的暖和:“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在作者笔下,这样的水岂止是有生命的,而且是有感情的。
作者的手法也实在是巧妙,这里他没有直接写天气的暖和,便是却让人感受到了
温暖。但作家的视线又转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了:“澄清”的水同“蓝汪汪”的天浑然一体,“整个”地成了一块“空灵的蓝水晶”。这样,作者就从水写到天,以至概括了整个济南,与首段相响应。
第三部分(6):点题,恰到好处,引人回味。
三、教师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紧紧围绕“温晴”这一特点,描绘济南的山,水,天。呈现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抒发了作者
对济南的无限热爱之情。
四、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课题“济南的冬天”,“济南”说地方,“冬天”说节令。“济南”对“冬天”这个词起限制作用。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
个特定地方的冬天,它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
二、总体把握课文:
教师领读课文,学生齐读,散读课文。在阅读时可思考如下问题:
(1)、课文写了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2)、课文写了济南的冬天的哪些景物?
(3)、你读了课文,是不是觉得济南的冬天如作者所说是“暖和安适”的?
为什么?
明确:、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对比,写济南的冬天无风
声、无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宝地。
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
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阳光下济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
三、细读、分析课文。
引导学生逐段细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自读的同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指
导他们就文章各段的内容、描述方法和语言,在课文一旁的空白处写些简要的批
注。
1、课文从什么角度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
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作者把济南与
住惯了的“北平”比较,又与他刚刚离开的伦敦比较,再与热带比较,突出了济
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很自然地发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由衷赞叹。所以,可
以从全文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看到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济
南的赞美。这段的对比方式,是一种“曲折行文”的手法。
这段课文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
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2、课文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
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响亮”一词,一般用来指声音宏大。但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
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3、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明确:“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
晴”的原因。作者从人的感受和对人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济南的可爱。作者把济
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用拟人的方法写城:“在天底下
晒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山:“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
准保暖 和。’”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明静、温暖和舒适的特点。
济南人由于身在温暖冬天而引起对温暖的春天的联想,但眼前春天并未到
来,他们却又“并不着急”,而且“脸上含笑”,“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表现
了济南人对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恋,也洋溢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
情。
4、这段也是写山,是小雪点染了山之后的景色。那么,作者从什么角度描
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总分总结构,按照山顶、山尖、山坡、山腰的空
间顺序,体现“妙”处。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
薄雪等景色。“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是对小雪后矮松秀
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件花衣好像被
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小雪后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方法,再现了冬
天济南周围的小山,在白雪与蓝天的相映中的雪色与草色、雪光与日光交融的情
态。
过渡:作者在写了冬天济南“温晴”、“秀气”之后,把视线放到城外的景色。
作者以城内的“狭窄”与城外的“宽敞”对照,用“小村庄”来点缀出山坡,以
小雪点染屋顶,这样,读者就看到了济南的全貌。
5、在这段文字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
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和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应?
明确:“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
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6、作者是怎样写水的“温晴”的?
明确:课文紧扣“暖”字,写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写水中的水藻“把终年贮藏的绿色全拿出来”,所以它“不忍得冻上”。水还多情
地让“长枝的垂柳在水里照个影儿”。读到这里,让我们感受到济南的冬天真是
风情万种,使人留恋不舍。
7、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明确:作者紧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从河水的清亮引出整个
空间的清亮,并把红屋顶、黄草山、灰树影都溶入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广阔背景
下,描绘了冬天济南瑰丽的色彩。在此铺垫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满激情的句子“这
就是冬天的济南”自然而然地收了尾。
四、写作特色。
1、课文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比喻,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
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明通俗易懂。文中把围着济南的一圈小山比作“小
摇篮”;把山坡上的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空
灵的蓝水晶”等等。
2、课文中多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和思想感情。
3、品味句子的含义:
(1)、“睡着”“唤醒”都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和意味。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温晴”的特点。
(2)、“卧”字用来写村庄,写雪,写他们的状况,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3)、“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灵气;而这样写的目的,更是为了
写“绿”,写“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五、教师小结:
作者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结,“冬天”修饰“济南”,既和开头“济南
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10、济南的冬天
“温晴”(对比)阳光下的山
小雪后的山
城外远山
冬天的水——蓝水晶
一、教学目标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济南、镶边、水藻、敞、澄清、贮蓄、伦敦
2.能根据课文的内容,解释词语:响晴、设若、水墨画、贮蓄、空灵
3.能掌握本文的文学常识。4.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和修辞手法对景物描写的作用。5.能背诵第三自然段。
6.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
二、教学方法设计
1.这是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先朗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录
音,自学生字新词。摘录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课堂交流。2.教学本文,可以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首先归纳一下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的主要
特点,概括出每小节的具体内容,弄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其中蕴含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在理清贯穿全文的线索的基础上,可结合练习二,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精心
选词造句,用精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最鲜明的感受的。3,学习本文选取独特角度描绘济南冬天特有魅力的方法,学习本文比喻、拟人、对比等
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所表达的作用,可以采用替换法,将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语句改为一般的 表达,比较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4.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本文与前面学到的《春》,都做到了景与情的紧密结合、写出
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要通过比较分析加以理解和体会。
三、重点、难点
1.重点、难点:抓住景物的特征,对自然景物倾注着真情实感,情景交融,生动细致的描 写景物。
2.疑点:对结尾的理解。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
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
般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3.解决办法:讨论、点评
四、课时安排 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录音机放朗读磁带或配乐教师范读。
2.学生做成的关于冬天景象的或精彩语句的卡片投影映出。
六、教与学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齐读、散读等,体会作者准确的用词,形象的描写。
2.在反复讨论、互评探讨中领会修辞手法的应用对景物描写的作用。
3.讨论解决对文末的理解。
七、教学步骤 导入课题
我国的“泉城”是指哪里呢?你能说一些关于赞美“泉城”的诗句或句子吗?清人刘凤诰
赞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前人还说: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等,那么冬天的济
南又如何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板书)。阅读自读提示,说出本文 的文学常识。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学生正音释词
注音 济(j ǐ)南、伦敦(d ūn)、敞(ch ǎng)、水藻(z ǎo)、贮(zh ù)蓄、镶(xi āng)边、澄(ch éng)清 解词 设若———假若
水墨画———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的画 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2)文章的最后一段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然后说说文中的 “这”指代哪些内容?
(3)学生讨论指代内容,学生发言,互评纠正。课文的第一段写济南是个温晴的宝地;第二段写济南周围有小山环抱,因而是个暖和的
理想境界;第三、四两段写济南的小雪宜人;第五段写济南的暖水澄清,这些都是“这”所指代 的内容。解决疑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是怎样得出这一特点的?
三组对比,得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以下济南冬天的特有景色,都是在此基础上的 描绘,它奠定全文写景的基础。2.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在前文《春》中,作者通过对景物的仔细
观察,对自然景物倾注着真情实感,才能情景交融,景物描写才细致形象而又动人。在本文 中作者又是怎样体现的?
3.叫一学生读第二自然段。作者写济南的小山是怎样的?抓住了小山什么特征来写 的?
(1)作者先从虚处幻想出一个理想的境界,说出这个幻想的境界是怎样的?(学生读出)
济南就是作者幻想的理想境界,为什么?(学生回答)从而烘托出一个舒适自然温暖的环境。(2)作者是怎样写小山的?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温晴”的自然条件。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
初中语文·第一册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小摇篮”的比喻,“看护者”的比拟,透出了“小山”的温
存体贴的抚慰,济南正如摇篮中的宝宝甜甜地睡了,照应了作者的设想“暖和安适地睡着”。(3)为什么说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这从侧面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
4.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济南的小雪有何特征?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学生讨论解 决)
(1)济南小雪的特征是———妙。本段围绕“妙”字描绘了雪后的山景,自上而下,依据空
间顺序进行细致的描写。作者笔下的“小山”如同“欲展娇姿却又含羞的少女般”,这样娇美 的景色,作者“妙却能言”,足见作者观察景物的细致,语言功底的深厚,感情的投入。
(2)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来写“小雪”的“妙”?(从文中找出来,展开讨论)
①用词的准确生动、传神具体。如“镶、穿、露”,即形象地写出了当时“小山”的状态,又 留给读者丰富的想像的余地。
②形象的比喻、动情的拟人,似乎使人们看到了小山的“欲露又羞”的形态,达到“妙却能
言”的地步。再如“雪后矮松像日本的看护妇”,写出小山下雪后矮松的柔美;“山坡上,有的
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 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全句运用
了拟人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小山像穿着一件好看的花衣,给读
者以真实动人的生活感。“更美的山的肌肤”,可理解为“不久春天来临后满山的花草。“等
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真
实地反映了大自然的美景,又写出了“雪后小山的娇气”,为什么说“露出点粉色”?(阳光斜 射雪面上的余辉。)
本段写雪后的小山,用一个“妙”字,突出了小山雪后秀美的景色和娇美的情态,整段比
喻生动,是写景的美文。要求学生用3 -5 分钟背诵此段。(背诵比赛,按写作顺序来背。)
(3)找一学生读第四自然段,文中写到“这是张水墨画”,什么是水墨画?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说出即可)作者连用两个“卧”字有何妙处?(作者连用两个“卧”字写雪后山村,形象而
又传神,同时,又照应了作者想像中的“暖和安适地睡着”。)5.济南冬天水的特征是什么?(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作者怎样写水的?水的“多情”,“为了绿,为了垂柳的倒影,它不忍得冻上”,写水突出了
济南的“温晴”的特征。文末写自上而下,整个济南是一块晶莹绚烂、玲珑剔透的水晶,赞美
济南是个人间瑰宝,正是因为有了以上描写才如是赞美,与“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相照应。
(以上各段的分析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可详可略,目的是让学生多分析多评论,老师适
当点拨即可,不求完美,只要学生互相评补以后接近答案,理解正确即可。)
(四)总结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形象的描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展示了人间瑰宝的济南,通过对
济南冬天的赞美,寄寓着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挚爱。我们应该向作者学习热爱祖国山河的精
神。另外,如今泉城更加秀美,你应该亲自去领略一下她的风光,也许你会写出更妙的济南。
(五)作业
整理课后练习,做书面作业。
【《济南的冬天》导学设计-精选文档】推荐阅读: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设计12-24
《济南的冬天》教案(七年级教案设计)09-25
济南的冬天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03-19
《济南的冬天》分析07-04
济南的冬天教案02-21
《济南的冬天》读书笔记06-14
济南的冬天阅读答案06-22
学案12济南的冬天10-11
济南的冬天美文赏析11-14
济南的冬天背景知识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