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班幼儿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精选11篇)

小班幼儿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1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家人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祖辈、父母过分的溺爱娇惯,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适应能力较差,任性,怕苦等问题。从开学初教师的上门家访及调查问卷中发现,小班大都幼儿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少家长很重视对幼儿的认知教育、智力开发,把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则以“孩子还小”为理由而包办代替或不予以纠正,在幼儿发展中存在着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不和谐性、不同步性。不少幼儿在表演节目时还很自信,但一旦让他们去独立完成一件简单任务时,就显得不知所措。有的幼儿尚未形成用餐、入厕、倾听、玩玩具等方面的基本行为习惯,如果任由这一情况发展下去,幼儿行为方面的问题将越来越多,幼儿的不良发展将不可避免,对今后的一生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3~4岁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小班是幼儿从成人呵护中逐步走向独立生活的重要阶段。小班幼儿的许多行为尚未建立或定型,可塑性很大,因此,小班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更重要意义。

一、坚持“做中学”,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1、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练习对幼儿能力的提升、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经验告诉我们:“会自理的孩子是做出来的,不会自理的孩子是宠出来的。”“做”要尊重幼儿的自主,如果总是怕孩子不会做或做不好,采取包办代替,其实是剥夺了孩子的自主发展权,只会养成孩子的依赖性和胆小退缩的个性,不利于幼儿的正常发展。因此家长们要学会放手,让孩子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建构良好的行为习惯,2、通过重复训练对幼儿强化教育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幼儿来说,重复训练尤其重要。如有的幼儿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家长们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收拾整理的习惯,并多次重复训练,使孩子6养成不用提醒玩完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

3、通过听故事,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和入厕习惯

午餐是一日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孩子们在用餐的时候,有的桌子上撒满了米粒和菜,有时候地 板上到处都是,妈妈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于小班的幼儿,如果采取一味地批评和指责,肯定是不行的。别急,告诉您小窍门,孩子对故事很感兴趣。我们就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进行尝试,利用睡觉前的一段时间,天天给孩子讲《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让孩子懂得吃饭时不能掉米粒。有的孩子经常小便在床上,针对此现象,您可以给孩子讲《小猪尿床》的故事,幼儿从生动、形象的故事中,受到了启发,懂得睡觉前要及时上厕所,才不会尿床的道理。有的孩子很难入睡,可以通过欣赏歌曲“9点钟静悄悄”,逐渐使孩子养成9点要准时睡觉的好习惯,平时注意观察,要抓住一切可表扬的机会,督促和鼓励孩子。促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进餐习惯。

4、和孩子玩扮家家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服务的生活习惯。家长们可以用雪碧瓶做可爱的瓶娃娃,让孩子用筷子给瓶娃娃喂饭吃;提供玩具娃娃,给娃娃穿衣服,拉拉链,系蝴蝶结,穿鞋子等,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学习兴趣也会变浓厚。孩子通过给娃娃喂饭,手指的小肌肉得到了锻炼,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还可以把家中的玩具集中搜集好开展游戏“玩具商店”,孩子通过买卖玩具,逐渐养成了把玩具放回原处的好习惯。在与您的游戏中,孩子的合作、分享等良好的社会情感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争取家长配合,改变幼儿的不良习惯。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备受家人的宠爱,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就得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致使一些幼儿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本着对工作负责和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在一日活动中给以纠正。我在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后,给他们讲道理,以理服人。由于幼儿自制能力差,自我评价能力弱,改正缺点比较困难,所以我尽量做到有耐心,争取家长的配合,保持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不急于求成,我坚信只要坚持下去,自然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1、争取家长配合,改变幼儿的不良习惯。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备受家人的宠爱,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就得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致使一些幼儿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本着对工作负责和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在一日活动中给以纠正。我在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后,给他们讲道理,以理服人。由于幼儿自制能力差,自我评价能力弱,改正缺点比较困难,所以我尽量做到有耐心,争取家长的配合,保持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不急于求成,我坚信只要坚持下去,自然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日常生活中,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所以我们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幼儿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孩子们来到幼儿园学会了很多生活自理本领,不知道您能不能说出?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作父母的要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孩子的自信心。

3、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的原则。鼓励家长要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次,我们建议家长订阅《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杂志,并定期组织家长来谈谈自己的育儿经验,反馈阅读家庭教育文章的心得,加强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用心地向书本学习,用心地向他人学习,用心地向孩子学习,用心地进行教育反思。“学、思、行”三者相结合,探索育儿规律,成为教育孩子的行家里手。我们还积极引导家长在家中统一家庭成员间的认识,统一教育方法,在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反复强调,各种规则不断地得到强化和补充,使幼儿能够坚定不移地朝目标去努力。如:溶溶小朋友对进餐不感兴趣,胃口不好食欲差,进餐时注意力分散,常常将饭菜含在嘴里或吐在碗内。经过幼儿园的教育孩子在进餐习惯和进餐时间上都有了进步,但孩子在家中仍要外婆喂。我们及时与家长联系,希望家长配合并能 和幼儿园一样地要求孩子,不无故迁就,在家中坚持让孩子独立进餐坚决不喂,而对孩子进餐时的每一点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渐渐地孩子在家和在园一个样了。家长的教育观念在逐步改变,他们不仅增强了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4、勤督促,多提醒,使孩子在宽松的家庭环境中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一个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主动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孩子来说,重复训练尤其重要。如:有的孩子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原处的习惯,家长就要有意识地督促孩子进行收拾玩具的练习,,而且多次重复训练,使幼儿养成不用提醒玩完玩具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

小班幼儿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2

在学期初,我曾结合“我的玩具大家玩”活动,对本班43名幼儿的分享(独占、霸占)行为,发放调查表,进行了调查统计:

问题:你愿意把玩具带到幼儿园和大家一起玩吗?为什么?

结果:愿意19人,占44.2%;引导后愿意32人,占7%;不愿意21人,占48.8%。

在其他的问题上,如“你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吗?”“你会和小朋友交换玩具吗?”“别人的玩具借你玩的时候,你会怎么做?”等等,多数孩子的回答也不尽如人意。

第一次开展“我的玩具大家玩”活动前,我问孩子:“你带来的玩具要怎样玩?”幼儿回答说:“轮着玩。”“和小朋友一起玩。”“跟小朋友交换玩。”而在活动时,70%以上的幼儿就只顾拿着自己的玩具在一边玩,有人找他们借,他们不是跑到别的地方去,就是一口回绝掉。还有一些幼儿不懂得与他人商量,直接用抢,或者找老师求助……从以上现象看,幼儿虽已有了分享与谦让的意识,但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中,要将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反复培养。

一、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

1.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特征明显

小班的幼儿处在自我为中心阶段,他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理解事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以满足自己的情感为目的,这样就不会有太多的分享意识和行为。比如,在玩玩具时,幼儿经常因为争抢玩具而发生冲突;有的幼儿在收玩具时,会把自己喜欢玩的玩具藏在活动室的某个地方或者带回家去……这些都是幼儿分享意识较差的明显特征。

2.家庭教养观念偏差,导致孩子霸道作风严重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父母的迁就与忍让及溺爱的教养态度,都会对分享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如:一些父母给孩子带玩具到幼儿园,就叮嘱孩子玩具很贵,不要给别人玩。还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吃亏,有“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的思想,有意鼓励孩子不分东西给别的小朋友,这样就更加强化了孩子的霸道思想。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由于以上一些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幼儿既缺乏分享的意识,又缺乏分享的能力。如何把小班幼儿尚处朦胧状态的分享意识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1.抓住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

所谓移情是指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利用移情的手段,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在刚开展“我的玩具大家玩”活动时,沁沁(化名)不肯把自己的玩具与他人分享。一次,我当着全班幼儿的面拿过他带来的玩具汽车,对沁沁说“:这辆汽车现在是我的了,你想玩吗?要怎么办?”沁沁马上说:“汽车借我玩一下!”“这是我的汽车,不借你玩,你会弄坏的!”我边说边把玩具举高。这一下,沁沁又跳又叫:“我要玩,我要玩。”看他这样子,我又继续问他:“你现在心里觉得怎么样?”““我很难受。”沁沁低着头含着眼泪说。其他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也说说了了起起来来:“:别别人人玩玩具具不不借借我我玩玩,,我我会会哭哭的的。”“心心里里很很难难过过。”……我我趁机对沁沁说:“你现在觉得很难受,是不是?你的汽车不借给小朋友玩,他们的心里也和你一样难受,知道吗?”沁沁点点头,拿过遥控汽车递给旁边的小朋友,大家一起高兴地玩了起来。通过引导,幼儿逐渐认识到,得不到分享的心情是难过、痛苦的,与别人分享可以使别人快乐。

2.坚持正面引导,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幼儿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对此,在对幼儿的教育中,我坚持正面引导的方法让他们明白分享实际上是一种互利行为。如,潇潇(化名)也是不肯带玩具来园的幼儿。到活动时,我让大家把玩具拿出来和同伴一起分享。才一会儿,潇潇就遭到了多次拒绝,只好跑来求助:“老师,小朋友都不给我玩。我都跟他好好说了。”我把准备好的一个玩具拿出来,告诉他:“这是老师借给你的玩具,你试着和别人交换,看他们肯不肯把玩具换给你玩?”这一下潇潇成功了,而且玩得特别开心。于是,我连忙抓住这一教育时机问他:“和××一起玩你开心吗?”并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老师借你玩具,让你和小伙伴一起玩,所以你们很开心。要是下次你能把你的玩具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玩,你会更开心的!”通过这件事,让孩子明白了:我的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

3.创设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分享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在一起绘画、玩娃娃家、搭积木、看图书等。我们应该及时创造并抓住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分享。

(1)物质分享

在“我的玩具大家玩”中,每次幼儿带来的玩具都是各式各样的。在分享过程中,孩子们在愉快的环境中玩着各自喜欢但不是自己的玩具,从“分享”中体验到了快乐,更激发了他们下次继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精神分享

通过物质的体验后进一步转向精神分享,促使幼儿心理素质的提高。我设计了一份“今天你快乐吗?”的记录表格,里面画有“笑脸和哭脸”的图案。幼儿每天来园后根据自己的心情在记录表上做记号,然后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心情,让大家一起分享快乐或共担忧愁。另外,每天离园前请幼儿把自己学会的歌曲、谜语或者高兴的事等分享给其他幼儿,让他们尽展才华之余给每个人更多精神上的分享。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幼儿大胆表现自我的能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4.家园共育,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家长的言行是孩子最基本和最深刻的榜样。平时我们通过“家教园地”“家访”等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有了好东西不仅要与孩子分享,更要与老人分享。我们还为每个幼儿准备了“我是好宝宝”的记事本,请家长将孩子在家的表现记录下来,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育。我们还邀请家长代表参与我们的研究探讨,为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出谋划策。

经过一学期的观察引导,我再对幼儿带玩具来园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如下:愿意41人,占95%;引导后愿意2人,占5%;不愿意0人。

小班幼儿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3

小班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物权意识刚刚建立,很多时候不愿将自己的东西与人分享,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然而,很多家长为了使幼儿获得玩伴,摆脱独占行为,迫使幼儿将自己喜欢的物品分给他人,这往往会诱导幼儿走上“伪分享”的道路。幼儿“伪分享”行为的表现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班幼儿“伪分享”行为的表现

情景一:航航对家里的成人很“大方”,每次他把自己的东西给大人吃,成人都会说“宝宝真乖,我不吃,你留着自己吃吧”,然后航航的东西就又被原封不动地被还给了自己。一天,航航家里来了个小朋友,妈妈说:“航航,你的饼干让弟弟吃一点吧?”航航很大方地又把东西给了弟弟,可弟弟毫不客气,接过饼干就吃了起来,航航立马着急了,喊道:“还我的饼干,那是我的饼干!”妈妈在旁边也有点不知所措。

情景二:朵朵在幼儿园里表现很好,喜欢帮助别人,老师经常表扬她。有一天,朵朵把自己新买的布娃娃带到班里来,不一会儿,朵朵跑过来笑着对老师说:“老师,我爸爸昨天刚给我买的布娃娃,你看,我借给彤彤玩儿了。”说着她指向彤彤坐的位置。老师看到后说:“朵朵真棒!”朵朵听到后没有走开,还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老师。老师说:“去和彤彤一起玩吧!”朵朵没有回应,却很失落地走开了。过了一会儿,彤彤慌忙跑过来说:“老师,朵朵把刚刚借给我的玩具又抢走了。”老师来到了朵朵身边,看见朵朵一个人抱着娃娃坐在那里,嘴里还嚷嚷着:“以后不给你们玩儿了,老师这次都没有给我小红花。”

情景三:自由活动时,东东拿出自己的玩具车,站在小朋友们面前,但他只让小朋友看,不让他们摸。明明找东东借一会儿,也遭到拒绝。这时,老师过来说:“东东,和好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才是好孩子,不分享的话,以后小朋友们就不和你一起玩儿。你把玩具给明明玩一会儿,好吗?”东东低下头看了看手里的玩具车,默默地把它递给了明明。但是,接下来的时间里,东东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玩具。

分析:第一,幼儿有分享的意识,但没有分享的行为。在情景一中,航航能够将自己的食物分给弟弟吃,但是当弟弟真的接受了航航的食物时,航航又开始反悔了。第二,幼儿不是主动自愿地与他人分享资源,而是出于某种考虑。情景二中的朵朵之所以要回自己的玩具,是因为老师没有像以前一样发给她小红花,因此,分享行为便结束了。第三,幼儿内心没有产生愉悦的分享体验。情景三中的东东虽然把玩具借给别人玩,却仍对玩具依依不舍,被分享者也因此玩得不痛快,双方都没有产生愉快的体验。

二、小班幼儿“伪分享”行为形成的原因

(一)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

1.自我中心阶段。

皮亚杰认为,2~7岁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幼儿的突出特点是:幼儿认为其他所有人跟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表现在不为他人着想,以自我为中心。研究表明,3岁幼儿的利己趋向更加显著,更多的考虑是利己而非利他。因此,当小班幼儿面临着与其他幼儿分享自己的物品时,往往会表现出拒绝分享,独自占有的现象。

2.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0~9岁幼儿处于前习俗水平的道德定向阶段,表现为幼儿的观念是纯外在的,是从行动结果及自身利害关系来做判断,功利主义定向阶段通常是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尊重规则。由于小班幼儿道德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于分享的理解总是与具体形象的事物相联系,如,幼儿遵守纪律是为了得到老师发给的小红花,分享食物是为了妈妈的表扬,用玩具来赢得玩伴等等。

(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1.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有些家长在引导幼儿学习分享时,注重的是道理灌输,告诉幼儿要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却没有给幼儿讲清楚为什么分享,怎样分享,没有调动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体验分享的乐趣。结果就如我们所见到的,幼儿虽然在父母的劝导下,把心爱的玩具给别人,但是表情是痛苦的、不情愿的,内心是不舍的。

还有一部分家长在向幼儿灌输着错误的分享观念,把分享当做是一种交换,有的家长会说:“你的零食别给洋洋吃,他从来都不把好吃的分给你一点儿。”家长的这种做法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的自私自利心理。分享是让双方都感受到快乐,而不是说用我的来换你的,交换使用。

2.过度使用强化策略。

幼儿分享行为需要一定的外部强化,但过多地使用强化策略违反了分享行为的本质,即主动自愿,非功利性原则。当成人过多地采用物质奖励,例如,分给别的小朋友玩具就可以获得小红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物品,得到表扬等,幼儿会过度依赖外部环境,分享就变成了有条件的行为。这种分享不利于自律人格的养成,分享的内在动机较弱,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享。

三、小班幼儿“伪分享”行为的应对策略

(一)创设情境,发展幼儿的移情能力

可以通过移情方式的运用,让幼儿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学会感受他人的情感。首先,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可以给幼儿讲述有关分享的小故事,如《小松鼠的苹果》、《美宝的美丽花园》等,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讨论,目的是让幼儿理解分享的意义和感知分享过程中的不同内心体验。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展开移情教育,比如,当幼儿不愿分享玩具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机会,引导幼儿的分享行为,“如果你想要玩具,别人不给你玩,你会不会很难过?”“如果小朋友把玩具主动让给你,你会不会很开心?”最后,可以让物品的分享者和被分享者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心情。比如,当果果想玩娜娜的玩具,却遭到拒绝时,教师可以引导两个小朋友互换角色,假如果果是物品所有者,娜娜是被分享者,让娜娜体验等待分享的心情和最终得到分享物的喜悦之情。

(二)成人应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对于父母来说,如果想让幼儿学会分享,愿意分享,那就必须树立榜样,在生活中主动做出分享的表率,切忌言行不一。当家里有其他小朋友时,家长应主动将家里的食物和玩具拿给小朋友,热情招待客人,那么孩子也会学着家长把东西分给别人;当幼儿将自己喜爱的物品与成人分享时,成人应积极地接受,并表达喜悦之情,让幼儿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对于教师来说,在引导幼儿学会分享时,可以通过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比如,当看到幼儿独自玩耍时,主动请求加入幼儿的游戏当中,和幼儿一起游戏,让幼儿体验到分享的乐趣;教师和幼儿分享自己在周末里的所见所闻,并请幼儿也说说自己周末经历了哪些有趣的事;教师应及时对主动提出分享自己物品的小朋友进行表扬,对乐于分享的幼儿给予赞许、肯定的目光,尽量减少外在的物质激励,而是使用正面的语言强化。

(三)把握分享的尺度,建立分享规则

成人在幼儿分享之前应建立适当的分享规则,分享规则的制定应有幼儿的参与,是在幼儿可以理解的前提上制定的。一是对分享者指定的规则,如将自己喜欢的物品与同伴分享;分享物是大家都可以玩的,而不是只给某几个小朋友玩;分享是出于分享者的自愿行为;分享者提出的分享行为不应该随便反悔等等。对分享者制定的规则主要是为了让幼儿学会合理支配自己的所有物,赋予幼儿对自己物品的正当权利,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让分享者建立对自身物品的安全感,即我分享的物品始终是我的,即使我借给别人玩,它还是属于我的。二是被分享者的规则,如被分享者如果想要借用分享者的物品,应当征得分享者的同意;当多个小朋友都想得到分享物时,应该相互协商,轮流使用;被分享者要爱护分享者的物品,如果对物品造成损坏,应该主动道歉;分享后应该及时归还,并表示感谢等等。

(四)教给幼儿分享技巧,促进分享行为的发展

幼儿教师和父母要尽量给幼儿提供与他人,特别是同伴的接触机会,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引导幼儿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磨合。在幼儿之间的交往中,成人要教给幼儿分享的技巧,如当两个小朋友都想玩同一个玩具的时候,两个人可以协商解决,一个人先玩另一个小朋友后玩,或者两个小朋友一起玩;当幼儿之间发生争执时应该告诉老师,教师也可针对情景让幼儿展开讨论等。

小班幼儿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4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这是因为

(一)从儿童发展心理学来说,幼儿期是生活习惯形成的最初时期。

(二)从事物发展规律来说,“不积小流无以为成江海”。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办到的。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常抓不懈,不断诱导,日久为功。

(三)从社会理论角度来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幼儿教育规律来说,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

(五)从从快节奏社会生活角度来说,快节奏的生活让学校和家长“无暇”留意幼儿活动“细节”,对“养成”往往缺乏足够的工夫和耐心。签于上述五方面的原由,我的提出“关于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首先探索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进一步掌握幼儿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效果。

二、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内涵、特征:

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种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的不容易改变的活动倾向,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高层次的自觉行为。幼儿生活习惯是指在幼儿生活方面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良好的(1)卫生习惯、(2)饮食习惯、(3)睡眠起居习惯、(4)与个人生活有关的行为习惯等。(1)卫生习惯包括: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不乱掉饭粒、不随便坐地上、养成游戏后勤收拾的习惯,保持桌面的整洁等等。(2)饮食习惯包括:正确地使用餐具,独立进餐、进餐时不大声讲话,不东张西望,专心进餐、养成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的好习惯、按要求定时按量喝水,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渴随喝的习惯等等。

(3)睡眠习惯包括:睡前大小便,独立安静地入睡、掌握正确的睡眠姿势。(右侧卧睡或仰睡)、养成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等等。

(4)自理能力包括: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玩具、图书不乱扔乱放,会自己整理玩具、学会有序地穿脱衣服;不穿反鞋,会系鞋带;并学会自己整理床铺、喜欢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等等。

三、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慢慢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应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譬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他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只要我们坚持要求,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能形成“定型”。这时孩子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

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如孩子学洗手弄湿了衣袖,孩子学拿筷子吃饭把米粒掉到了地上等。此时,大人不能因噎废食而去中止他们的行动。而要放手让他们去干,用赞赏的目光去肯定他们活动中的积极因素,慢慢地在孩子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后,对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吃饭不要把饭粒撒一地等。良好的习惯并非一日养成,对孩子要有耐心。如说些:“如果吃饭不讲话,我会更喜欢你。”“你的销售越来越能干了。”等来激励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例如:我们班的姚瑞彤在家从来都不吃蔬菜的,她奶奶既担心孩子的身体又无可奈何,于是找到我们两位老师,让我们无论如何让她在幼儿园多吃点蔬菜。开始的确很难,无论我们怎么说,她就是吃不下去,经常会恶心,有时刚吃下就吐了出来,但我们却不急不躁。今天先让她吃一小口,如果她吃下去了,就马上奖励她,并鼓励她下次再吃得多一点,对于这样的鼓励方式佳怡还是非常开心的。就这样日积月累,每天坚持多吃一点,慢慢地佳怡吃的蔬菜越来越多了。现在不管幼儿园里吃什么她都能吃个白白碗,对于佳怡的进步她奶奶也非常的开心,直说:“还是老师有办法。”

2、直观性原则: 孩子善于模仿,特别是对于身边的人,例如家中的父母、幼儿园的老师,大人的举止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孩子,所以作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我们要无时无刻注意自己的举止。每当遇到午餐吃肉时经常会听到孩子说:“老师我不要吃肥肉。”刚开始时,我们总是尊重他们的意愿,毕竟喜欢吃肥肉的孩子不多,可是几次下来,发现每次总因孩子不吃肥肉而要倒掉很多,这使我们感到太浪费了,这样下去可不行,我们两位老师商量了一下,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一次在吃肉时,分完饭菜,搭伴老师用筷子夹了一块肥肉当众吃了起来,孩子们都把目光转向老师,张一凡小朋友奇怪地问:“老师你吃什么呀?”“肥肉呀!”“好吃吗?”“嗯,很好吃啊。”一边的宋浩泽轻轻地说:“吃肥肉会变大胖子的。”老师立刻装出很奇怪的神情;“是吗?我特别喜欢吃肥肉,你们看我胖吗?”“不胖。”孩子们齐声说。“对呀,肥肉不光好吃,还让我们变得很漂亮很聪明呢。”孩子们听了显得半信半疑。老师趁热打铁:“今天的肥肉都要被我吃掉了,还有一点点,谁也想来尝尝?”开始没人举手,老师就把一块肥肉夹给吴凯华:“来,你来尝尝,好不好吃?”吴凯华轻轻地咬一小口:‘老师很好吃,有点软软的,有点油。”“哦,那你还想吃一块吗?”“好的。”其他的孩子看见小朋友和老师吃得这么香也都举起了手“老师,我也要。”不一会儿,剩下的肥肉全都到了孩子们的肚子里了,以后不管是肥肉还是瘦肉孩子们都喜欢吃了,这样即解决了浪费的问题又改变了孩子不吃肥肉的坏习惯。另外在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时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相同的信息重复地转入孩子的大脑,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经联系,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如果一位老师对孩子要求严格而另一位放纵,或者今天严格,明天放松。幼儿园培养孩子好的习惯父母不坚持,都是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的

3、反复性原则: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养”不难,养成就需要很大的坚持性,需要不断的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疲劳以至于忽视,从而使坏习惯卷土重来。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基本上还没有很自觉的意识,所以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帮助。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关键在于“渗透”和“坚持”。教师要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于孩子们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内容要具体化、生活化,可操作。为幼儿制订一个生活日程表,从小就依照一定的时间进食、睡眠、活动,为以后的良好生活习惯打下基础。对孩子的习惯培养,一方面要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更要孩子每天做到。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孩子的意志力较差,教师要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并且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在培养孩子讲卫生的习惯时,就要养成孩子每次上玩厕所要洗手,吃东西前要洗手的习惯,刚开始时,孩子们肯定不会很自觉,但相信经过大人的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就会养成勤洗手地好习惯。

四、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

1、利用游戏,养成习惯

陶行知说过“唤兴味起。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在他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能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不良的行为,限制自己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如:排队时不能拥挤,不能大声喧哗,玩玩具时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不损坏玩具,而且玩完之后会把玩具摆放整齐,看书时不能撕书,不破坏幼儿园的东西。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形成的生活习惯。但有的幼儿不是很好地按要求去做,这就需要我们用心教诲。游戏是对幼儿进行生活习惯教育的良好手段。如:拿我们班的沈宇凡小朋友来说吧:他做事总是我行我素,我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玩具不会收,玩过之后还会满地乱扔,于是,我们就开展了“送玩具回家”的游戏,用塑料筐布置成玩具的家,让孩子根据筐上的提示把玩具送回它自己的家,在活动中,孩子学会把玩具分类,并放在指定的地方。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都时时提醒孩子以“送玩具回家”的形式,提醒孩子把玩具收好。还有一次,我组织幼儿玩“配对”的游戏。请幼儿在一套图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图片,然后再拿着这张图片到毛巾架和茶杯架前,找出与小图片完全一样的标记。此时,我就告诉幼儿:“好孩子,你找到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这张漂亮的小图片就送给你作为奖励。”这样一来,小朋友们很快就认识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了。可见,对于小班孩子,有趣的游戏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很有作用的。

2、结合儿歌,培养技能

在常规活动中,洗手、入睡、穿脱衣裤是最重要的三项。在培养和训练中孩子们不是把先后顺序弄错,就是细节达不到要求。在情急之中我想:为何不把它们编成儿歌,这样既可让孩子熟练地掌握要领又可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如在饭前洗手和饭后漱口这一常规的实施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了儿歌《洗手歌》和歌曲《漱口》----洗手歌---吃饭之前要洗手/ 拧开龙头冲冲手/擦擦肥皂搓一搓/搓搓手心和手背/换只小手再搓搓/冲冲冲,冲手心/冲冲冲,冲手背/关上龙头甩三下/ 擦干手心和手背/小手洗得真干净。漱口---手拿小花杯/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上嘴/咕噜咕噜吐出水。

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儿歌。特别是在洗手这一环节中,有的孩子忘记了动作的先后顺序。但只要看一下贴在墙壁上的示意图,背一背儿歌,动作要领就掌握了,小手也洗得很干净。特别是学了《漱口》之后,孩子们都喜欢刷牙、漱口了,每天来园,孩子们总会主动地和老师说:“老师,你闻闻,我今天刷牙了。”没当吃完午餐后,当老师不去提醒他们,也会有孩子提出要漱口,还会与好朋友互相看看“我的牙齿白不白?”慢慢地,孩子们都爱上了刷牙、漱口,变得越来越讲卫生了。

3、坚持正面教育,多表扬多鼓励

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持。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我发现当小朋友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时,大声斥责是起不了多大效果的,而这时你轻轻地说一声:“我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最棒,能把地上玩具捡干净。”然后再表扬几个正在拣玩具的小朋友真能干,必要时奖励几个五角星。那么,地上的玩具会在顷刻间被拣的干干净净了。结合幼儿的这一特点,我在班上设置了“谁最棒”专栏,用五角星、红苹果和皇冠来表示小朋友不同方面的进步,如五角星表示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红苹果表示能好好吃饭,皇冠表示能安静入睡。把小朋友的照片贴在一朵朵漂亮的花蕊里,每周评比一次。这样,既记录了幼儿的表现,同时鼓励了幼儿上进,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小朋友为了争做好宝宝,得到小红花,努力认真地遵守着各项常规。在家里同样请家长最好不通过批评就达到教育的效果。过分的指责,会使孩子畏畏缩缩,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乖僻的性情。与其对一件件细小的事加以指责,不如让他帮忙做些家务,以激起其积极性,根据情况,把一些家务分配给孩子,孩子会因为发挥自己的能力,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上进心,为使他们做得更好,父母要对日常家务安排好,并自己带头遵守,比如游戏时间,晚饭前做家务时间,看电视时间,睡觉时间,都井井有条地安排好,这就避免了一整天不停地训斥孩子“看电视要看到什么时候”等等。如果孩子完成得好,一定要对他的成绩给予肯定:“把桌子擦得这么干净,真是帮妈妈大忙了,谢谢!”对于孩子来说,得到肯定就如同得到表扬,会信心大增,无论做家务,还是其他方面,都会更积极地去努力。例如;我班力力小朋友的家长就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设立了评比表,具体内容:早起早睡;有礼貌;独立进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晚刷牙;爱劳动;不挑食,不挑穿,爱护收拾玩具。每项文字边上有图示,便于家长与幼儿共同评价,日期为星期一~星期日,用标记表示幼儿的表现情况,好★中△差○,在备注一栏里,写写今天孩子在家做的好人好事,讲讲有趣的事情,或根据幼儿自己的表现,增添项目,家长坚持每天给予认真的记录,每周的情况在周日晚上总结,对在某些方面有明显进步的进行表扬和一定的奖励;力力小朋友的妈妈发现评比表对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老师的提议下,力力妈妈在我们小班的第一次家长会上做了介绍,让更多的家长朋友们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感受成功的快乐。

后来,的确有很多家长加入了力力妈妈的行列,也取到了一定的效果。永乐小朋友原来在家里不做事,依赖性强,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自从她妈妈听了力力妈妈的介绍后,回家也制定了一张评比表,她把孩子的一些物质要求当作孩子进步的奖励。开始,孩子不是很配合,但妈妈在执行中意志坚定,慢慢地,孩子也就只好配合妈妈,最后也开始喜欢这张评价表了。妈妈告诉我:自有了评比表后,永乐在家里变得勤快多了,早上也能按时起床,自己学着穿衣服了,早饭也愿意吃了,每天还会主动帮大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

五、家园配合巩固教育成效: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只靠在幼儿园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生活习惯培养方面家庭教育将起到很大的作用。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条件可以说是空前的优越,随之而来的“溺爱”、“娇生惯养”也比比皆是,他们对幼儿生活方面大大小小的琐事几乎是一切包办代替,从而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培养。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父母、爷爷、奶奶背着或抱着健康结实的孩子上幼儿园;在家里四个大人轮流充当“保姆”,穿衣、洗脸、洗手,一切都照顾得周周全全。吃鱼吃虾更是挑净刺,剥去壳,亲自送到孩子的口中。造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局面。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请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如果幼儿在幼儿园是一种要求,在家里又是另一种要求,这样很难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的父母在培养幼儿习惯时,时而执行时而不执行,这会使幼儿在思想上造成混乱而无所适从,老师要和家长经常一起研究、探讨孩子的教养问题,做到家园共育。

小班幼儿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5

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幼儿分享的行为的培养

案例描述:

案例一:紫豪带来一辆遥控汽车,并告诉我说:“刘老师,这辆遥控汽车是我带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的”。自由活动时,紫豪很兴奋地拿出自己的遥控汽车,但他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小朋友摸他的车,更别提玩了。我说:“紫豪今天真乖,把这么好的玩具带来和小朋友分享,你让别的小朋友玩一下好吗?”紫豪不同意。过了一会,东树带来一辆遥控飞机。飞机很大,吸引了紫豪的注意。紫豪主动和东树套近乎,想和他交换玩。东树同意了。紫豪很小心地把玩具递给东树,并和他商量好彼此的玩具不给别的小朋友玩。

案例二:可儿手上拿着两个苹果,金老师逗她说:“可儿,把苹果分给我一个好吗?”她很爽快地给了金老师,然后一直注意金老师接下来怎么做。过一会儿,她见金老师仍没把苹果还给她,就说:“给我!”金老师说:“你刚才不是已经答应送给我了吗?为什么现在又不给我吃了?”可儿始终是两个字的回答:“给我!”可儿的奶奶告诉老师,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每次都是以哭闹来解决问题。

案例分析与反思:

通过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已经萌发了分享的意识,但其认知和行为严重脱节,幼儿在行为中还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享。如何把小班幼儿尚处朦胧状态的分享认识转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以下是我的归纳和今后的做法:

1、发挥不同区角的功能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

语言角:投放一些关于分享的故事,供幼儿欣赏、讲述。

分享角:可以设置一个分享角让幼儿在家中带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其他幼儿交换玩。

表演角:在表演角里让幼儿表演一些关于分享的故事,如:孔融让梨等。

2、为孩子提供分享的机会(分享日)

可以再一星期中定个半天为玩具分享日。

3、榜样示范

教师和同伴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激发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4、言语指导

教师可以帮助幼儿一起协商分享中出现的问题,渐渐地让幼儿学会自己协商学会分享。

5、巩固幼儿的分享行为

习惯性违章的行为分析与对策研究 篇6

摘要:本文通过对习惯性违章的行为特点及心理特征进行分析,论述了反习惯性违章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习惯性违章;行为分析

一 引言

在我们企业的安全工作中,我们发生的各种事故,几乎都与习惯性违章分不开。那么什么是习惯性违章呢?习惯性违章,就是指那些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或有章不循,坚持、固守不良作业方式和工作习惯的行为。生产过程中,习惯性违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所导致的各类事故的罪魁祸首,是一种违反安全生产客观规律的盲目行为,因而对安全生产危害极大。事故统计表明70%~80%的人为误操作事故都与习惯性违章有直接联系,它是导致人身伤亡的重要隐患,严重危及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行。因此反“习惯性违章”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当务之急,是遏制事故强有力措施之一,也是安全生产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习惯性违章行为的特点

1、麻痹性

有人曾经做过温水煮蛙的实验,把两只青蛙分别放入已经烧开的锅里和一个刚烧温的锅里,放入沸水锅里的青蛙会立即从沸水锅里拼命蹦出来,而放入温水锅里的青蛙,由于水温的适宜,仍然在锅里无动于衷,结果被煮死。在日常的安全生产中,习惯性违章的危害与这个实验有异曲同工之处,违章的人一时没有发生事故的,就如同温水中青蛙没有被立即煮死一样,“水温”还没有升到使“青蛙”死亡的“沸点”。如果每次习惯性违章都必然导致自我伤害或使他人受到伤害,也许就不会去做“温水之蛙”了。

2、多发性

习惯性违章具有多发性的特点。如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并系紧下颌带这条规定已经讲了多少年,但实际上总有一部分员工有章不循,进入施工现场不正确戴好安全帽。尽管我们一直强调劳保用品穿戴规范的重要性,但在每年的安全检查中,至少还是会发现3起以上相关的违章行为。

3、继承性

有些员工的习惯性违章行为并不是自己发明的,而是从一些老师傅身上“学”、“传”下来的。当他们看到一些老师傅违章作业既省力,又没出事故,也就盲目效仿。这样就把不良的违章作业习惯传给了下一代,从而导致某些违章作业的不良习惯代代相传。

4、顽固性

有习惯性违章的员工固守不良的传统做法,总认为自己的习惯性工作方式“管用”、“省力”,而不愿意接受新的工艺和操作方式,即使是被动参加过培训,但还是“旧习不改”。

三、习惯性违章者的心理特征

1、麻痹心理

某厂的一名女工在立式压机上操作,上模下模行程很慢,通常都认为不会出事故,因行程较慢,即使手碰到上模也来得及抽脱开,但这位女工的手还是被压伤。分析其心理活动特征:一是因模子行程慢产生不会压住手的麻痹思想;二是注意力不集中,眼睛不注意模子的下行,注意力转移至压机以外的事物上;三是操作过程中把手抽离模腔。分析其心理过程是:麻痹――不注意――忘记――触觉迟钝。其主要是麻痹心理问题。

2、贪图安逸

在工作中不求上进,缺乏积极性,平时不注意学习,技术水平一般,自我保护意识差。与其他人一起工作还可以,一旦自己独立工作,哪怕是从事简单的工作,都有可能发生事故。

3、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许多违章人员在行动前的一种普遍心态。有这种心态的人,不是不懂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知识,也不是技术水平低,而多数是“明知故犯”。在他们看来,“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伤人不一定伤我”这实际上是把出事的偶然性绝对化了。在实际作业现场,以侥幸心理对待安全操作的人,时有所见。

4、自以为是

总认为自己有经验、有能力防止事故的发生,相信不良的传统或习惯做法。对未造成事故的习惯性违章经历非但不以为耻,反而引以为荣,在人前吹嘘,甚至争强好胜,不顾后果地蛮干、胡干。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在安全规程面前“不信邪”,在领导面前“不在乎”,把群众提醒当成“耳边风”,把安监人员的监管视为“找麻烦”。盲目自信,自以为绝对安全,我行我素。这种违章一旦发生事故,必然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四、反习惯性违章的对策措施

1、规范安全行为,制定考核依据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总方针,是反习惯性违章的基本准则。要反习惯性违章,首先得让职工明白哪些行为是违章行为。国家电网公司列举常见违章100条,并要求各科室组织职工找出习惯性违章现象。将找出的习惯性违章现象整理出来,组织员工学习,并纳入安全风险金奖励考核细则中,加大考核力度,发现习惯性违章行为及时劝阻教育,开据违章告知卡并处罚。

2、大力开展对职工的安全教育

通过查找习惯性违章的危害,使广大职工认识到习惯性违章作业是违反安全生产客观规律的,其结果必将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不但危及自己的安全,而且还会累及他人。我们要针对这些“习惯性违章”的特点,加强对《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的学习培训,使职工具备法治观念,懂得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宝贵经验,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作业和操作,就是珍惜生命。

3、安全生产,领导先行

有效的领导是企业或组织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从安全管理的要求来说,企业或组织的领导者对安全管理的认识、态度和行为,是搞好安全管理的关键因素。因此“反习惯性违章”要以领导为龙头,从各级领导抓起。

⑴ 从提高各级领导自身的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入手,针对个别领导容易出现的重生产、重效益,忽视安全的不良倾向,进行灌输宣传,使他们真正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自觉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以身作则,做反“习惯性违章”的带头人。

⑵ 要求各级领导运用现代管理方法,按照“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原则,对“习惯性违章”实行“四全”(全员、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综合治理,把反“习惯性违章”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之中。

4、班组是主阵地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既是安全管理的重点,也是反“习惯性违章”的主要阵地。根据调查分析,90%以上的事故发生在生产班组,80%以上的事故的直接原因都是在班组生产中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或者各种隐患没有被及时发现和消除造成的,抓好对班组的管理无疑是重中之重。

5、三种人是重点

⑴ 班组长。班组长是班组的核心,他们既是生产经营者,又是管理者。班组安全工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这些人。建立一支好的班组长队伍是班组安全建设的中心环节。班组长敢于抓“习惯性违章”,就能带动一批人,管好一个班。

⑵ 特种作业人员。他们都在关键岗位,或者从事危险性较大的职业和作业,随时有危及自身和他人安全的可能,是事故多发之源。

⑶ 青年职工。他们多为新工人,往往安全意识较差,技术素质较低,好奇心、好胜心强,极易发生违章违纪现象。

6、建立安全行为激励机制

和生产操作中重视安全生产,避免出现违章行为,有赖于对其进行有效的安全行为激励。通过激励措施,引导职工把安全需要作为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准则。

小班幼儿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7

研究表明, 3~4岁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小班是幼儿从成人呵护中逐步走向独立生活的重要阶段, 他们的许多行为尚未建立或定型, 可塑性很大, 因此小班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做中学”, 播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种子

1. 实际练习——提升幼儿自理能力的有效通道

经验告诉我们, 会自理的孩子是做出来的, 不会自理的孩子是大人宠出来的。“做”就要尊重幼儿的自主, 如果总是怕孩子不会做或做不好, 采取包办代替的方法, 就剥夺了孩子的自主发展权, 只会养成孩子的依赖性和胆小退缩的个性, 不利于幼儿的正常发展。

2. 重复训练——巩固幼儿行为习惯的特殊保障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形成的, 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 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 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 逐步强化, 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幼儿来说, 重复训练尤其重要。

3. 故事欣赏——提升幼儿良好行为意识的最佳措施

孩子们在用餐的时候, 桌子上撒满了米粒和菜, 有时候地板上也到处都是。对于小班的幼儿, 如果一味地批评和指责, 肯定是不行的。由于孩子对故事很感兴趣, 就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进行尝试。

4. 自我服务——培养幼儿生活习惯的零距离体验

例如, 用雪碧瓶做可爱的瓶娃娃, 让孩子用调羹给瓶娃娃喂饭吃;提供玩具娃娃, 给娃娃穿衣服, 拉拉链, 系蝴蝶结, 穿鞋子等, 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 学习兴趣浓厚。孩子们通过给娃娃喂饭, 手指的小肌肉得到了锻炼, 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实行“学中做”, 浇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幼苗

1. 学习——有的放矢

教育活动是一日活动中的主要环节, 也是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主要途径。设计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 即可以向幼儿传授知识, 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 同时又把良好的行为贯穿于教育过程始终。小班年龄小, 自控力差,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争夺玩具、图书、打架等现象, 可以通过讲故事、看图片、说儿歌、唱歌曲等活动, 让幼儿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 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好的, 同伴之间要团结友爱, 互相帮助, 互相谦让。

2. 游戏——润物无声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最容易进入角色接受教育。通过游戏, 幼儿能调整消极的情绪并从各种情绪体验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自由地感受到学习健康的态度、行为和习惯以及给身心带来的快乐, 能够较好地去适应现实环境。同时,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潜在体验进行分析、讲评, 使幼儿的无意识体验变成了有意识体验, 提高自制力, 逐步实现自我控制, 进一步建立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表扬——意识强化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要靠说教, 更要靠教师平时规范行为上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和及时的表扬。教师的以身作则和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赞许, 可以使成功的幼儿肯定自己, 使其他的幼儿看有形象、学有榜样。

4. 说理——开门见山

幼儿年龄小, 对良好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因此, 在讲故事、唱儿歌等各类活动中运用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 让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 良好的习惯则会有利于身心健康。

三营造“家园合一”, 喜获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硕果

1. 家园合一, 改变陋习

争取家长配合, 改变幼儿的不良习惯。由于幼儿自制能力差, 自我评价能力弱, 改正缺点比较困难, 所以教师应尽量做到有耐心并争取家长配合, 保持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不要急于求成, 坚信只要坚持下去, 自然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大人放手, 孩子动手

在日常生活中, 本着“大人放手, 孩子动手”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在家里,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 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由易到难, 教给幼儿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 一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 但实际上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 无形中锻炼了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 做父母的要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 当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 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 他们也会感到无比兴奋和快乐。

3.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因为孩子年龄小, 模仿能力特别强, 而他们的是非观念却相当模糊, 对与错完全取决于家长给他们的影响。要想孩子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家长自己就要做到“以学促学”。

4. 勤于督促, 时时提醒

勤督促, 多提醒, 能使孩子在宽松的家庭环境中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一个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 需要有一个过程, 不仅要反复训练, 逐步强化, 而且在还没有完全稳固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行为的偏差。这时就需要家长在一旁督促和提醒, 将幼儿坏习惯纠正在萌芽的状态, 以保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之,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不仅需要教师时时做个有心人, 而且还需要家长的配合, 从各个环节入手, 从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 还要注意坚持, 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8

一、与家长沟通,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小班幼儿独立性较差,依赖性强,就拿进餐来说,多数幼儿在家是成人喂食的,更有甚者是追着喂,轮流喂,哄着吃。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生活卫生习惯的变化,口味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进餐问题和各种各样的不适应。有的幼儿饭摆到面前,自己不动手等人喂;有的幼儿把自己不爱吃的东西挑到别的小朋友的碗里;有的幼儿甚至趁老师不注意把饭乱扔、或倒到垃圾桶等等。《幼儿园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应“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養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小班幼儿年龄小、能力差,但却是培养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我利用家长会和家园联系栏,鼓励家长配合幼儿园平衡膳食,向家长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纠正家长的错误认识和教育方法,帮助幼儿改正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同时,通过故事、游戏、多媒体课件等教育形式,采取适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方法、措施,对他们进行习惯的养成教育,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逐渐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妙用儿歌的可行性,通过游戏、儿歌等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儿歌朗朗上口、易记。在对儿童进行生活常规教育时,我经常使用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比如在幼儿盥洗的时候,我教幼儿一边洗一边说儿歌:“小朋友,来洗手,洗手先要挽袖口,洗手心,洗手背,洗手缝,洗手腕,看谁洗得最干净。”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之中,根据儿歌引导的步骤,完成了洗手的动作,从而在愉快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小班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世界的认知,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启蒙教师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教师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幼儿。作为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幼儿的表率,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比如:教师看到书架上掉下很多书,就可以对正在玩耍的小朋友们说:“你们看,书掉在地上了,你们是喜欢看干净的书呢还是喜欢看不干净的书呀?”然后当着小朋友们的面把书一本一本地捡起来放回书架上。此后有这种情况出现,小朋友们就会很自觉地争着捡书。类似教师扶起倒地的椅子、捡起地上的垃圾丢到垃圾桶等等小节,都能够给幼儿示范的作用。

当然,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对孩子的生活照顾,是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坏习惯。况且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幼儿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只有家园同步,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寓教于乐的必然性

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充分利用教学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培养。如教育孩子讲卫生、爱清洁,不乱丢果皮纸屑,通过活动:“吃了东西为什么要漱口?”、“果皮应该放哪里?”等,运用直观的教具、木偶表演、讲故事等方法,引导幼儿认识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又如在教育幼儿饭后漱口、保护牙齿的教育活动中,准备了两盘清水,让幼儿吃完东西后漱口,把漱口水吐在其中的一盘水中,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两盘水有什么不一样。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这两盘水不一样,一盘很干净,一盘有很多脏东西”,又通过讨论和老师讲解,幼儿知道了脏水是漱口的水,是人们吃了食物后粘在牙上、藏在舌头底下和牙缝里的食物,要是吃了东西不漱口,时间长了口腔里就会滋长细菌,细菌就会侵袭牙齿,使牙齿变成虫牙,导致牙疼、龋齿,最后忍受拔牙的痛苦。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对漱口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认识,让幼儿在比较中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五、个别教育的必要性

教师要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教育。比如我们班上有一名幼儿叫康宇轩的小朋友,睡觉时手里总要拽着被角才能入睡。到了幼儿园,老师不让他拽被角,他中午简直无法入睡,后来,通过小实验,让他观察被角掉色,而且有灰尘,吃了对影响健康,渐渐地,他就改掉了这个坏习惯。

六、激发小班幼儿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助推器。有了兴趣,再困难的学习活动幼儿也会乐此不疲。因此,能否激发幼儿的兴趣,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点。尊重幼儿的天性,尊重幼儿的内在需要是愉快教育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教育思想的转变,充分尊重幼儿,多一分童心,多一分爱心,寓教于动,寓教于乐,让幼儿在游戏中接受教育、在愉快的情绪中认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

七、强化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如有的幼儿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教师就要有意识地组织幼儿进行收拾玩具的练习,并多次重复训练,使幼儿养成不用提醒玩完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

八、培育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贵在持之以恒

托尔斯泰说:“家长的责任是不能托付给任何人的,金钱买不到成功的孩子。”教育的成败贵在坚持。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可能一段时间信心十足,雄心勃勃,但好景不常,就半路夭折,结果全盘落空。所以,培育孩子良好的习惯,需要时间,需要原则,需要耐心,需要持之以恒。

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篇9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最初,孩子是一张白纸,孩子会按照家长或成人的要求去吃、睡、玩,去处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游戏及其它活动,久而久之,这种安排发展成一些较少变化的行为方式,这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习惯。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但它一经形成,改变起来就非常困难。幼儿期儿童可塑性大,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培养好习惯比较容易,即使有了不良习惯,纠正也比较容易。因此,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使他们有好的生活节奏,这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作用。

一、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内容: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睡眠起居习惯、与个人生活有关的行为习惯等。今天我们准备了几个小品,希望大家通过看小品、进行讨论,改善自己的对孩子生活习惯培养中的教养方式,让孩子从小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餐:

良好的进餐习惯包括:

(1)、正确地使用餐具,独立进餐。(2)、进餐时不大声讲话,不东张西望,专心进餐。(3)、养成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的好习惯。

幼儿园里经常有家长向老师“诉苦”——“我的孩子在家吃饭要喂;”“我的孩子在家从不吃青菜”;“我的孩子在家吃一顿饭要一个多小时”„„总之,提起孩子在家的吃饭问题,多数家长百般无奈、倍感头痛。可是,令家长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孩子入园才一个多月,在幼儿园吃饭却很少有问题。同样是吃饭,为什么孩子在家和在园的表现会有天壤之别? 原因1:饭菜不一样

幼儿园的饭菜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制作,注重形象的外观和漂亮的颜色,激发孩子们的食欲;饭菜制作中多以小、碎、烂为主,因为幼儿园的孩子大多喜欢小巧的食品,特别是小一点的孩子,他们畏惧大块的食品,因为怕吃不完。而家里的饭菜通常没有把小孩的因素考虑进去,孩子和大人吃一样的饭菜,大人们或许还不知道:这样的饭菜对小孩子来说,“干饭太干了,青菜太长了,肉太硬了。”因此他们吃几口就不想吃了。

建议:家长不妨看一些儿童食谱书,为孩子准备适合的饭菜,相信孩子一定会吃得喷喷香。食物中不要加入太多刺激性的调味品,如葱、姜、蒜、辣椒等;食物不要切得太大块,以免孩子一看到就有吃不下的感觉;食物的分量不要太多,而且要在孩子真正饿的时候再给他吃; 原因2:要求不一样

幼儿园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进餐的时候,孩子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专心吃,不允许离开座位、东张西望、和同伴交谈,更不存在边吃边玩、边看电视的现象,因为专心,所以能品尝出饭菜的美味,吃得快。

建议:孩子到三岁左右,家长就该引导他乖乖地坐着吃饭,不可边吃边玩。在吃饭前,应将孩子的玩具全部收起来,进餐时尽可能排除引发孩子玩的因素。并尽可能将看电视与吃饭的时间错开,这也需要父母能以身作则。孩子吃饭的地方应该相对固定。营造愉快的有利于孩子专心进餐的氛围。吃饭时不准做其他事情,即使到了他最喜欢的卡通片时间,宁可让他看完再吃饭,也不要边吃边看,影响食欲。不要讨论孩子的饭量,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原因3:在幼儿园不吃零食

在幼儿园,孩子偶尔一餐吃得少,老师也不会在中途给孩子添加食物。在两餐之间,老师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尤其是户外体育运动,孩子有了足够的运动量,就有饥饿感,下次进餐时一定会吃得很香。建议:

要限制幼儿吃饭的时间,告诉他们吃饭时间一结束,就把饭菜撤走,坚持让孩子知道:这顿饭不好好吃,要等到下一顿才能吃。限制零食。进餐前一小时不吃零食,即使一块饼干也不能吃,以免抑制正餐食欲。每天必须给孩子一定的运动量,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消化。采取少盛再添的方法。给孩子做个好榜样。不要借助冷饮、巧克力、可乐来引诱孩子吃饭,这样只会使情况更糟糕。家长备忘录:

以故事或其他小朋友为模仿的对象,激励孩子好好吃饭,长得健康聪明。

以渐进的方式鼓励孩子:先给孩子少许的饭菜,只要一吃完,即给予鼓励。

让孩子参与布置吃饭的环境。例如摆碗筷、凳子等,也能使孩子建立对食物的兴趣 穿衣服:

给孩子适当穿衣原是很普通很简单的事情,但由于过分紧张使很多家长乱了方寸,尤其在患病发热时总要给孩子穿上厚厚的衣服,往往是很暖和的天气,却穿2-4件毛衣,1-2件厚外套,寒冷天气就穿更多。现在刚到秋天,发现班级里的孩子穿很多的衣服。这本凝聚长辈爱心的一件件衣服不但没起到意料中的作用,反而会加重病情,另发热的患儿不能好好散热,体温更高。多衣多病,这是儿科医生随意所说一句话,却是临床工作中的总结。给孩子穿太多衣服,一动就满身大汗,这样更容易感冒

到底穿多少衣服合适呢?其实小朋友新陈代谢快,产热多,应该比我们穿得少,只要小孩手脚暖和就可以了,要是你实在不放心,可以比大人多穿一件就足够了。让孩子学着自己穿脱衣物,因为这总有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培养小班幼儿进餐习惯的方式论文 篇10

二、创造良好的进餐氛围

初入园的小班幼儿情绪波动较大,特别是要到进餐的时候爱哭闹,因此,老师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餐前气氛,帮助幼儿稳定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餐前不处理问题,使幼儿情绪平静,给幼儿讲一些开心的故事,唱一些儿歌,猜迷语,听的音乐,向小朋友们介绍今天要吃的食物,鼓励他们要吃得饱饱才长大让小朋友带着快乐的心情用餐。

三、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初入园的小班小朋友偏食和挑食是最常见的现象,家庭的美食在他们脑海中还印象很深,所以对幼儿园的饭菜不感兴趣,甚至有个别家长早上送幼儿入园时左手卡根油条,右手抬一串耳糕,到幼儿园吃饭时没有食欲了。针对小班幼儿的情况,我们除了教育幼儿不要买街头零食,零食不卫生,会传染疾病外,我们还采用一些“小花招”,既调动幼儿的快乐情绪,又调动幼儿食欲。如把饭菜提进教室后,就用鼻子东闻西闻,有意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菜这么香?”“呵,是排骨炖土豆,怪不得这么香啊!”从而调动了小朋友的食欲。

对待比较难纠的幼儿老师不能失去信心,也不要急于求成,特别是要注意不能增加幼儿的心理负担,不能让幼儿畏惧吃饭、哭着吃饭,这样就违背了教育培养的目的了。

四、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老师要细心照料,精心呵护。但是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做出榜样,自觉改变不当的饮食习惯。如果家长自己挑剔食物,或经常在孩子面前说这种食物不好吃,那种食物味道不好,孩子会因此受到影响。幼儿园和家长相互配合,家园共育,统一行动,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引起广大家长对幼儿进餐习惯的重视,做到家园一致行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举办家长研讨会,由园领导和主管教师首先进行主题发言,讲清家园共育的意义和具体要求,形成家园共识,营造良好的共育氛围。

(二)家园共育作为课题来研究,我们从小班的角度探讨幼儿在饮食方面怎样与家长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利用班级网络平台,创办家园联系栏等向家长介绍了孩子在园进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偏食、挑食对孩子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引起家长的重视。

(四)经常与个别进餐习惯差的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及时把幼儿在园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请家长也将幼儿在家情况如实转告老师,这样双方配合积极施教,让幼儿在和谐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进餐习惯。

小班幼儿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11

关键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1

当前社会各个家庭对孩子均较为宠爱,进而导致其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幼儿教育方面也存在较多问题使得好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阻碍阻碍较多。当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即学生普遍不能吃苦,惧怕繁重任务,幼儿在穿衣服、吃饭、洗脸等基本生活技能方面独立能力较弱,对老师、家长依赖程度高;学习方面则主要表现为难以控制自身行為,进而难以全身心投入学习,以至于幼儿难以适应学校生活。因此,对幼儿教育教学中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加以探讨极为必要。

一、注重对幼儿改正行为习惯主动性的培养

自我观念缺乏便是幼儿主要的特点,其对自身行为负责这一主动观念相对缺乏,因而,教师应加以了解,必要时需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要激发幼儿主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心理首先应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故教师应注重对其相关方面的培养,以让学生得以从现实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可组织幼儿探望敬老院,并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来培养其责任意识;教师也可要求幼儿礼貌、热情待人,向老师和同学问好,主动招待客人等。此外,教师应密切留意幼儿上学及放学的行为举动,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应予以适当肯定、鼓励,而针对表现不太好的幼儿则适当加以提示,以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通过榜样激励幼儿

幼儿时期孩子多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于他们而言,获得大人的表扬便是对其行为的肯定。故教师应针对其心理特征,满足幼儿上进心,及时表扬行为习惯良好的幼儿,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1]。幼儿园教师的行为便是幼儿一个主要的模仿对象,因而教师应注重与同事、幼儿的相处,以身作则;其次,幼儿难以控制与调整自身情绪,极易因为小事情而生气或哭闹,此时教师应想办法帮助幼儿变坚强,学习如何控制自身怒气与行为。比如,幼儿注意力较为分散,课堂上极易出现小动作或溜号现象,对于此种情况,教师可在开始上课时便告诉幼儿:老师相信每个小朋友都是热爱学习的好孩子,一定会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因而你们都是老师的好学生对吗?幼儿通常会大声回答“对!”。如此,教师便通过对幼儿进行夸奖来让其刚到自豪,进而便会自居专心听讲,保持注意力集中。及时课堂上不时会有幼儿做小动作,教师也可通过眼神暗示来让他们主动恢复到学习状态,进而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课堂听讲行为。

三、针对幼儿的错误行为教师应予以及时有效的纠正

由于幼儿尚无准确判断能力,难以对他人行为进行正确判断,极易盲目模仿[2]。而且幼儿在学习生活中极易出现一些细小错误或者不良行为习惯,若错误或不良行为未能得以及时纠正则会让其产生该行为是正确的错误观念,因此,教师须及时予以纠正。但当今独生子女较多,幼儿在家中多被宠爱甚至溺爱,脾气较暴躁,并极为出现一些较自私的行为如随意发脾气、哭闹不止、不愿意和其他幼儿分享玩具等行为,针对上述不良行为,幼儿教师不可纵容,而需及时制止。如此才能让幼儿明白他们此种行为不正确,教师还应告诉幼儿良好的做法,以确保幼儿改正自身不良行为,帮助其养成良好习惯。比如,孩子吃饭时剩下很多饭,这就造成浪费,教师可及时告知幼儿粮食来之不易,让其珍惜碗里的食物,从而帮助他们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四、采取科学引导方法

若教师在对幼儿良好习惯培养过程中事倍功半,甚至收效甚微时便应考虑是否引导方法出现问题。比如,很多老师或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仅通过言语教育,而未采取行动上的教育,因而实际效果不大。可见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对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极为重要,比如,教师可通过将故事来引导幼儿辨别是非,纠正不良行为习惯等。

五、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幼儿教师与家长在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的同时,还应注重为其营造宽松温馨精神环境的营造,使幼儿得以在良好环境氛围里得到潜移默化熏陶[3]。由于幼儿喜爱模仿,老师与同伴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便是他们最好的教材。如此,教师需做好榜样,将良好行为习惯同环境美化相结合。比如,教师可将幼儿活动时的主题墙“我真棒”布置为小朋友自己刷牙、吃饭、洗脸、穿衣服、排队喝水、互相帮助、浇花等良好行为习惯的相关照片,让这些照片充分发挥鼓励作用,激励幼儿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以早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又如,可将卫生间墙上贴上“节约用水”、“手纸入篓”、“便后请冲水”等提示图片,对幼儿进行润物细无声式教育。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幼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做好示范作用,以配合学校教育。比如,要求幼儿家长按时休息、起床、吃饭、尊敬老人、热情待人,从而为幼儿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帮助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总结:

幼儿时期为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养成时期,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通过适当引导、鼓励等对幼儿进行教育,针对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及时加以纠正,采用教学引导方法及营造良好教育氛围,注重潜移默化教育来让其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卉.浅谈如何做好幼儿学前教育[J].学周刊,2013(5):191.

[2]贺琛蓉.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4(1):238.

上一篇:某房地产付款管理制度下一篇:参加丰田公司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