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诗词五首》学案(精选10篇)
一、基础驿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萧关()②云鬓()③殷勤()...④都护()⑤婵娟()⑥绮户()...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⑴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⑵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⑷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⑸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2)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5)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课文中相关内容填空:(1)《使至塞上》的作者是 朝的,字,太原祁人,是 派的代表。他与 齐名,并称“王孟”。选自。(2)《泊秦淮》的作者是,字,朝 家。号称_______他与杰出诗人_________齐名,并称“小李杜”。
(3)《浣溪沙》选自,是 朝的 写的,字,抚州临川人,是 派的词人。死后谥_
_,世称___
__.《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传诵千古的佳句:。
(4)《水调歌头》选自,作者是,字,号,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综合园地
5.根据语言环境填诗句。
①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请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两句诗词表达分别后对老师、同学们的良好祝愿:。其中含有哲理的诗句是:。
②“。”晏殊见春花凋谢,燕子归来,心中不禁产生了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
③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
④李商隐的《无题》中常被后人用来形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诗句是:。
⑤《泊秦淮》中写统治阶级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诗句是:。
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李白《把酒问月》诗“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问君何能尔(2)浑欲不胜簪 ..(3)黑云压城城欲摧(4)折戟沉沙铁未销 ..(5)殷勤问我归何处 ..2.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3.文学常识填空。
(1)陶渊明,字,号,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2)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人称 “杜工部” “杜少陵”等。杜甫被后人尊称为“ ”,与“诗仙”李白并称“。他的诗被后人称为“ ”。
(3)李贺,字长吉,因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他为李昌谷。有“ ”之称。
(4)《赤壁》选自《樊川诗集注》。作者杜牧,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字牧之,号。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合称为“ ”,著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阿房宫赋》等。
(5)《渔家傲》选自《李清照集笺注》。作者,宋代(朝代)女词人,号。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4.根据理解,用原文填空。
(1)《饮酒(其五)》中体现诗人物我合一境界的名句是:。(2)家书是亲人间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春望》 ”的诗句形容家书的珍贵。(3)《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4)《赤壁》中表示议论,认为周瑜的成功在于“东风”之便的句子是:。(5)李清照《渔家傲》中描绘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的句子是:。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完成下面的题目。5.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的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B.“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安贫乐道,不流于世俗的高尚品德。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
阅读杜甫的《春望》,完成下面的题目。7.诗题为“春望”,请说说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结合全诗,说说题目中的“望”字有哪些含义。
8.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诗人却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9.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阅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完成下面的题目。
10.(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好在何处。(2)最后两句诗借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阅读杜牧的《赤壁》,完成题目。
1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 之情。12.(常德中考)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13.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使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被重写。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阅读李清照的《渔家傲》,回答下列问题。
14.简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包含怎样的情感?
15.“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借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016吉林中考)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①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浮客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 ①沈佺(quán)期:唐代诗人。②平仲:银杏的别称。浮客:游子。诗人自指。“夜宿七盘岭”中“宿”字的意思是住宿(住);过夜。
16.“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1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2016武威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乌江亭:在令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18.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 诗。
19.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也有可能。
(2016杭州中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①南斗斜。今夜偏知②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
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20.《月夜》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2分)
21.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1)如此,这样(2)简直(3)坍塌(4)销蚀(5)情意恳切
2、D(解析:九万里风/鹏正举。)3.(1)元亮,五柳先生,田园生活。(2)少陵野老 诗圣 李杜(大李杜)诗史(3)诗鬼 李白、李商隐(4)樊川居士 小李杜(5)李清照 易安居士 婉约
4.(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5)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5.(B)6.“见”字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7.示例:“望”到的景物:国都、山河、草木、花、鸟。“望”字的含义有:①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②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意思对即可)8.移情于景。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表达了诗人“感时(忧伤国事)”“惜别(恨别家人)”之悲。
9.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中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1)示例一: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示例二: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示例三: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2)借用了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黄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现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报效朝廷、忠君报国的决心)11.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12.这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答出对这两句的理解,如“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东吴的两个美女将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也可以)以小见大,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可谓别出心裁。(或“诗人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归结为偶然的东风,借题发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也可以)13.D 14. 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文章无用。15.借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具有大鹏高飞之志。
16.示例:围绕“山月近得仿佛就在窗前,银河低得好像要流进房门”回答。(意对即可)17.示例:这首诗通过描写旅途夜宿七盘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独宿异乡的愁思(失意、惆怅的情绪),流露了对故乡的依恋。
18.咏史诗(或:怀古咏史诗)19.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楚汉之争是项羽取得胜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调动学生古诗朗读技巧方面的积累,恰当划分诗词曲的朗读停顿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领会诗情,品味诗韵。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提升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恰当划分诗词曲的朗读停顿,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提升审美情趣。【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情,而且下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绪和心理记忆。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真心感动。
二、走进作者:
王磐(约1470~1530)明代散曲家。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富室,好读书,曾为诸生,嫌拘束而弃之,终身不再应举作官,纵情于山水诗酒。性好楼居,筑楼于高邮城西僻地,常与名士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他工诗能画,尤善音律,脱口而出,即合格调;常常丝竹觞咏,彻夜忘倦;性格飘洒,一时名重。
三、预习检测:
学生齐读本曲,要求读准字音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五首古诗,揣摩停顿,小组商讨难读诗句的停顿。2.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五、合作探究:
对这首散曲的思想感情应如何理解?
六、精读品析:
1、“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先写“吹”之声,“曲儿小腔儿大”
2、“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一个“抬”字出神入化,与“喇叭、唢呐” 相呼应,讽刺格外尖刻辛辣。
3、“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写出了人民的痛恨之深。
七、拓展延伸 :
板书设计: 朝天子 咏喇叭 王磐
吹之声:曲小腔大
吹之功:抬高身价
课题:《诗词五首》之《渔家傲》 《浣溪沙》
【学习目标】:
1.通过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默全词.
***预习案 ***
【知识链接】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自主学习】
1、一读,读准字音。
嶂()人不寐()燕()然
塞()浊()羌()
2、二读,读准节奏.3、三读,读出感情。
***探究案***
熟读《渔家傲》,思考:
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2.此词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3此词.都写了哪些景物?“塞下秋来风景异”“异”在哪?
4.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读出?
熟读《浣溪沙》,思考:
词的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下阕转入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词的结尾出自白居易的《醉歌》,但反其意而用之,怎样理解?
3、本词在写作技法上有何值得借鉴的地方?
***检测案*** 默写本节课的两首诗。
填空: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
关的景物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词中表达戍边将士思乡盼归,却又无法还乡的痛苦的词句是:、《浣溪沙》一词中抒发了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句子是:
4、积累3处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学习反思】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诗词内容,背诵、默写诗词。
3.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歌意境。
【学习重点难点】
1.领会诗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培养古诗词阅读的鉴赏能力和想象创造能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庇.()突兀.()掣.()箸.()挂罥.()沉塘坳.()布衾.()
2、解释词语:
①喧②辨③忘言 ⑤直⑥俄顷⑦安得 ⑨吟鞭⑩落红
二、小组研讨:
1、归纳每首诗的主旨
2、赏析诗句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三、课后积累
注意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
绮 万籁 弊事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水 调 歌 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练习
一 背诵这五首诗词。把你最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
二 完成下列各题。
1“曲径通幽处”有的版本作“竹径通幽处”,你觉得“曲径”和“竹径”哪个更好,为什么?
2说说“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两句诗的意思。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比较阅读《别云间》和《梅岭三章》(其一),看看二者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4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里通常蕴含的意义。
5《醉花阴》是表达怀人的情思的。试分析词中的景物、节令描写对抒发感情所起的作用。
有关资料参见:www.0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30 诗词五首 教学案 篇7
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五首诗
2.理解词语的含义,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体会、领悟,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
二、课前自学:
读读记记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与元琛齐名,合称元白。著有<<白氏长庆集>><<新乐府>><<秦中吟>>。白居易在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儿做’。杜牧(803--853),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主张文章“以意为主”“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赋以《阿房宫赋.》名世,散兼用,别开生面。诗以七绝最为出色,所作《过华清宫绝句》《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赤壁》等诗,语言精练,情思含蓄,在晚唐文坛上卓然成家。著有《樊川文集》传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江西人吉安人),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元兵南侵,他浴血奋战,被俘不屈,终遭杀害。著有《文山先生全集》。著名作品《过零丁洋》《正气歌》等。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是近代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诗、文、词各体兼长,其诗善抒发感慨,纵横议论;其文摹追先秦诸子,气势充沛,笔力遒劲,表现了迥然不同的风格,著有《定庵全集》。张养浩(1270--1329),元代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山东济南)人。以写散曲著称,其散曲吟赏自然风光,歌咏隐居乐趣和仕途险恶,最有价值的是一些揭露现实、同情人民之作。有散曲《云庄休闲自适小乐府》。文题背景
《观 麦》
作于元和二年(807),当时李白人周至县尉,这是他有感于当地人民贫困而写的一首讽喻诗。《赤壁》
赤壁,三国时孙刘联军大破曹操军队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位于陆水入长江处。《赤壁》这首咏史诗,吟咏的是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诗人因捞起沉于江底的一段戟而咦引发对赤壁之战的评论。赤壁之战,周瑜得胜是因东风之助,他的获胜是出于侥幸。倘若当时没有东风,他就会大败;大乔、小乔也会被锁到铜雀台中。诗人有感于晚唐统治者荒淫腐化,不思进取,而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过零丁洋》
公元1275年底,元军渡江南侵,文天祥被临危任命为右丞相抗击元军。1278年底,文天祥战败后在五坡岭被俘,元军强迫他随船追击在厓山的南宋一个皇帝。船过零丁洋是,元军统帅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此诗以明志节。《已亥杂诗》
本诗是诗人在1839年辞官南归和北上接家眷的往返途中所作的315首七言绝句之一。这些绝句记述了途中的见闻和对往事的回忆,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和忧愁,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风貌。本诗借落红有情,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情怀。<<山坡羊·潼关怀古>> 这是一首散曲,山坡羊是词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关中大旱,张养浩到陕西办理赈灾,途经潼关,吊古伤今,写成此小令。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境内,雄踞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历代为军事要地。
三、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
一、自学<<观刈麦>>
1、初读
: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译读 :
结合注释,用现代散文诗的形式翻译本诗
3、研读:思考下列问题
(1)熟读本诗,归纳内容
(2)体会诗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
4、赏读:赏析下列名句
(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5、诵读感悟,直至能背
二、自学<<赤壁>>
方法同第一首
第二课时
一、自学后三首诗词,方法同前 赏析名句提示
<<过零丁洋>>赏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己亥杂诗>>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二、当堂训练:
背诵这五首诗词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篇8
【设计思路】
本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2、了解五首诗歌在体裁形式上的特点,积累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难点】
1、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
2、布置学生前合作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疏解疑难字词。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时安排】
2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导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每一首诗,就是用语言构成的色彩鲜明的画,一支美妙动听的歌,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我们将欣赏五首古诗,来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美读
1、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为例,指导学生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感情基调。
⑴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点评。教师总结诗歌朗读技巧。
多媒体显示:
①节奏。划分节奏的方法有两种:按音节划分和按意义划分。按音节划分,七言诗一般分四个音节,如“巴山/楚水/凄凉/地。”按意义划分,就要先弄懂诗句的意思,如“二十三年/弃置/身。”
②重音。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和韵脚要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如诗中的“空”“翻”读成重音,强调诗歌的内在情感。“过”“春”也要重读,以体现古诗的音韵美。
③语调。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病树前头↗万木春↘。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渐次减弱,语速平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⑵学生自行朗读《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潼关怀古》,进行竞读。(涉及到的字音、节奏等给予及时点拨,竞读以鼓励、肯定为主)
三、畅谈
1、各小组派代表来汇报本组在前合作探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诗人生平;诗、词、曲的特点)
2、教师补充、小结
多媒体结合学生谈及内容出示相关资料: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作品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3、学生自主谈对各诗词曲大意的理解,教师引导纠正。
4、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音频播放轻音乐),争取当堂成诵。
四、小结
五、作业
背诵默写五首古诗。
第二时
一、检查背诵
二、品析
合作探究,赏析积累名句。多媒体显示: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此句蕴含生活哲理,喻新生事物不可抗拒。
2、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4、抒发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情感;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美好祝愿。
三、感悟
1、学生交流:各首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小结
3、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4、体验反思:
播放或学生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让学生品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四、小结
五、作业
1、巩固古诗的背诵默写。
2、将体验反思的练习整理成文字。
【板书设计】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赠诗)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事、情、景、理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水乳交融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赤壁》(永史诗)
前两句──────兴感之由非凡的史识
后两句──────借题发挥豪爽的胸襟
《过零丁洋》(述怀诗)
首联──回顾一生丹心垂史
颈联──深挚沉痛追忆过去
颔联──国破家亡悲愤忧惧映照千古感叹眼前
尾联──以死名志──激慷慨
《水调歌头》
把酒问天不知何年
上阕由月感发—求美好生活情景交融
欲归又恐起舞弄影
月照无眠不应有恨
下阕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情趣盎然
人有离合千里婵娟
《潼关怀古》(咏史诗)
凭吊潼关估计────峰峦、波涛、宫阙成土
古代诗词五首教案 篇9
1、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词的韵律知识。
教学要求
1、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适当结合作者写作时的生活背景,领会其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
教学重点
理解《春夜喜雨》《如梦令》《西江月》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
1、《春夜喜雨》喜在哪里。
(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夜喜雨》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它抒写了一场春雨激发出来的喜悦,寄托着杜甫希望普济天下的博大胸怀。
《春夜喜雨》这一诗题,感情色彩很浓,其中三个字表景物,一个字表感情。写好春夜雨景是基础,写出喜是关键。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一联直接写了春、雨两个字。春雨好,好在下得及时。春天,是万物萌发生机的季节,需要雨水的滋润。正当这个时候,雨就来了,这不是知时节吗?面对着这场及时雨,诗人的心里欣喜极了。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联直接写听觉。这场夜雨是随着风悄悄地来到人间的,它轻轻地不声不响地滋润着万物,诗人的心里对它充满欣喜与敬佩的心情。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一联写的是雨夜的环境。这时原野、路径、云块虽然是一片漆黑,惟有江上的船只却仍然灯火通明。它象征诗人心头升起的希望,前途一片光明。这里写的是诗人的视觉,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喜悦。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一联写第二天早上诗人看到仍在带雨的花朵,想到万紫千红的鲜花开遍锦宫城,诗人的心花随同春花一起开放了。
《春夜喜雨》,除诗题外,全诗不着一喜字,而喜自见,处处流露出诗人对春雨产生的.喜悦情怀。这首诗主题深刻,语言优美,借景抒情,诗意浓郁,故千百年来为人们赞誉,传诵不已。
2、《春夜喜雨》是怎样运用拟人的手法的?
(作者赞美春雨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春雨这个本来没有知觉的事物,写得它好像也深通人性,知道人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就来了。它夜间悄悄地来到,哺育着禾苗,不愿让人们知道。做了好事,并不居功。这样,不仅写出了春雨的美好特征,也写出了它的美好品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这里是悄悄的意思。一个潜字,一个细字,把春雨的特点形容得惟妙惟肖。它和夏天的大雷暴雨不同,雷暴雨来时,雷鸣电闪,哗哗一阵,有时甚至雷声大,雨点小,大呼隆一阵。这里写的是春天的牛毛细雨,夜间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随风飘来,用这两个字来形容,很准确,也很形象。)
3、《春夜喜雨》中的发生是什么意思?
(诸家选本,大多把发生理解为下雨。然而,《唐诗一百首》的注解却有另外一种解释:发动植物生长。我们赞成后一种注解。为什么?一是这样注解切合诗意。自然界所以生机蓬勃,正与春雨催发密切相关。把发生理解为催发生机,更切合作者的感情,更切合拟人手法,更切合诗歌所着意描绘的、也是春雨所带来的想象中的动人景象。 二是这样注解切合用典。人们知道,杜甫擅长用典,杜诗无一字无来历的说法固然不足为训,但是,这首诗中的发生显然用了《庄子》中的春气发而百草生的命意。)
4、《如梦令》中的争渡二字,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有人把争字解释为竞争。抢先,看来不大符合原词的意思。因为天气已晚,又在藕花深处,同别人赛船是不大可能的:有人解释为快划,这虽然和上下文可以连贯起来,但实际上船入藕丛,障碍很多,是快不起来的。因而,把争解释为怎比较合适。争作怎讲,诗词中时常见到。如白居易的《燕子楼》中,就有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之句。
5、《如梦令》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李清照这首词,表面看来,重点是在写自然景色,但实际也是为抒情,而作者的情主要是由景引出的。这便是景中含情,情由景生的艺术境界。赴溪亭游览,至日暮兴尽而归。这里的兴显然是因为自然景色的吸引而产生的。沉醉不知归路的沉醉本意是指多喝了酒,但也未尝不意味着为自然景物所陶醉而流连忘返,一味观赏景物而迷失路途;在暮色苍茫中误入藕花丛中,又出现了一片新的美景,使作者不忍心破坏它,也不愿马上离去,不由发出怎么渡呀的呼声;当一滩鸥鹭被惊起,暮霭沉沉的天空突然闪耀着一群白色的水鸟,和水面的荷花交相辉映,就构成了更新鲜、更美好、更迷人的景象。作者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可以想象,作者大概又沉醉了。
日暮、沉醉、归路、兴尽、回舟、误入、争渡、惊起等,都是在写事物的进程和发展,给人以具体的跃动感,一景推进一景,一环紧扣一环,处处都是在写动。这就使作品形象生动,富于吸引力。但是,作者并不只是写动,也注意写静,且是动中取静。日暮、沉醉、晚归等,本身就有某种静的含义。这种静是从动中引申出来的。而误入藕花深处,则创造了一种回旋、曲折的意境,在词的节奏上和作者感情的发展上,给人一种起伏的感觉。这也可以说是一种静。有了这种静,更能衬托动,也更能感染读者,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6、《西江月》的物与情是如何统一的?
(辛弃疾的词以悲壮激昂、豪气奔放为主要风格。但他笔下也能呈现清丽幽美的景象,流露活泼自然的情调。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的是一个夏天的夜晚,词人行走在江西上饶黄沙岭途中看到的乡村景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想感情,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宛如一首夏日小夜曲,给人以美的享受。
明月别技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这两句运笔细致,足见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富于生活实感,不亲历其境是决然写不出来的。作者以明月起笔,是别具匠心的。因为他是夜行黄沙道中,如果把夜写得漆黑一片,就会大煞风景。他抉取明月来写,画面就出现了若干亮色,给人以清景幽色之感。以明月泻辉,鹊儿惊飞,离枝而去的动,衬出了月夜的静温和幽美。此外,这句还给我们留下了艺术上的空白,让我们用想象去填充:不用很多笔墨渲染月之明媚,但从明月惊鹊四字,却见月光之皎洁;鸟鹊跳枝,不写啼声而啼声自见。作者为了更显示月夜幽美,又将清风鸣蝉纳入画面。这样惊鹊与鸡蝉相呼应,明月与清风融一体,交织成画,使人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作者紧扣上文,将文笔一转,使画面递现,展示出另一番景象。稻花香里,说明此时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点明夏季,它承清风而来。因清风吹拂,才送来稻香阵阵。笔墨有序,过渡自然。在这里,如果说人在稻花香里说丰年,也可以。但这样理解,未免辜负了作者的一片匠心。他灵光独运,把不知人情却识时节的蛙声,赋以人的思想感情,说它们也在为丰收而歌唱。蛙犹如此,人乐更甚!作者通过拟人和衬托的手法把农村人家的热烈气氛和欢乐之情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这两句,作者注重自然景物和表达人物心理的关系,使得意境和情调相和谐。他巧妙地抓住了一个细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景、声、情一并写出。作者写声写景,其实都是为了突出其情表达出因丰收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如果说上片是写夏夜之晴,着重在写物,那么下片就是写夏夜之雨,着重写人的思想感情。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这幅图画的组织是颇有特色的。前一句,由星星点点,散布云外,构成了一个面,写出了光线的若明若暗;后一句,由雨点形成线,而且使人似乎听到雨滴的落地声。前后两句,从天空到山前,构成了一幅浑然奇妙的立体图。这是词,又似画,有影像,有韵味,深遂的诗意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作者对此先将笔一跃,然后又一扬,使文势起伏,感情摇曳。忽见二字,流露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样的惊喜之情。
这首词写的是夏夜之景以及感受。上片写并月风光,吹来阵阵稻香,蛙声一片,奏起丰收乐章,表明作者对稻谷丰收的喜悦之情。下片从行人的感受写到行动和心情,上下衔接,笔调活脱轻快,与行人惊喜之情相和谐,增强了词的表达效果。
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特色是以数入调,构成优美的意境。上片倍数词半点明半夜时分。以一字描写到处是蛙声。下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夏夜疏雨,确是传神笔致。天外之星七八个,乌云当中又留隙;山前之雨两三点,大雨欲下还敛住。这几个数字用得巧妙无比。星一多,则不可能有雨;不见星,则可能雨大。唯独稀稀数星,疏疏小雨,才构成清朗恬静的境界,以烘托出丰收的景象和人的喜悦之情。由此可见,数字不但可以入词,而且与词的境界关系颇大。这首词在这方面也留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春夜喜雨》
第3、4课时:《如梦令》
第5、6课时:《西江月》
教学过程
《春夜喜雨》
一、组织教学
二、解题。
提问:我们从题目中可以了解到有关本诗的哪些情况?
明确:季节春,时间夜,表现的对象雨,诗人的心情喜。
提示:诗歌就是扣住这几点来写的,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注意。
三、朗读。
四、理解内容。
1、一、二两句写什么内容?其中有没有诗人的感情?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一、二句是赞美春雨来得及时,开篇就扣住了题目。一个好字,既是对春雨的赞誉,也流露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一个知字说明运用了拟人手法。)
2、三、四两句是正面写雨,写出了春雨怎样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写出了春雨轻、细的特点,这从潜、润、细无声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3、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也有写春雨的句子,想一想,是怎样写的?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同样也是写出了春雨细、轻的特点,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4、五、六两句写什么情景?跟春雨有什么关系?两个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这两句写的是雨中的自然景色:因为下雨,天低云暗,野外是黑沉沉的,可是江中的渔火却闪着点点光亮。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春雨,但诗人描绘了一幅意境幽美的雨夜图,显得春意盎然,从侧面表现了春雨的可爱。
这两句在结构上互相对应:野径对江船,都是偏正短语;云俱黑对火独明,都是主谓短语。两个句子的调性完全相同。因此,对仗非常精工。)
5、最后两句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之景?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这两句写的是第二天早上雨后的景象,根据题目来看,应该是想象之景。)
6、诗题为春夜喜雨,诗人为什么要写第二天的情景呢?
(这是因为诗人一生饱经战患流离之苦,当时定居在成都郊外,生活得到了安定,面对绵绵春雨,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在描绘了雨夜的景象之后,又展开想象,写出了雨后天晴,成都城里百花盛开的美好春景。)
7、小结:读完全诗,我们不难领会,诗中尽管没有出现一个喜字,可是字里行间无处不洋溢着作者的欣喜。正因如此,这首诗成了吟咏春雨的名篇。值得指出的是,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不仅用字精工,体物入微,还蕴涵着耐人寻味的哲理(现在常被用来形容对人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成了千古名句。
五、分析韵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八句,可分为四联,每两句为一联。押韵的字是生、声、明、城。古代韵母i ng和eng相通,现代各地方言还保留着这种读法。
六、齐读,背诵。
《如梦令》
一、组织教学
二、参阅注释①,掌握有关内容。
三、范读,朗读。
四、理解内容。
1、简介:这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了一次作者跟友人们郊游的欢乐情景。词作虽然短小,可写得富有情趣。
2、提问:根据句号,可见词作分为三层意思。请仔细阅读课文,看它们分别写了什么意思?
(开头,常记二字说明这是回忆往事。溪亭、日暮分别交代了那次郊游后与友人欢宴的地点和时间。沈醉即沉醉,说明大家兴致很高,喝了不少酒,结果连回家的路也辨不清了。第二层,写大家游宴尽兴后驾船回家,结果走错了路,误入了藕花深处。到这时,朋友们才醒悟过来,就争着把船划出去,一时桨声、水声齐作,把栖息在岸滩上的小鸟都惊醒了。)
3、小结:词作没有具体写郊游的过程,只是写了它的尾声,归途中迷路后争渡的情景,构思非常巧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
五、齐读课文,体会意境。
六、分析韵律。
跟前面几首诗比较,可以看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这是由各种词牌的词谱规定的。这首词作中的暮、路、处、渡、鸳等字押韵。
七、齐读,背诵。
《西江月》
一、组织教学
二、参阅注释③,掌握有关内容。
三、范读,朗读。
四、理解内容。
1、提示:这首词是辛弃疾罢职闲居时写的。原来词牌下有标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部。词作写的是作者在夜行路上的情景。这首词分上、下罔,我们分别理解。
2、上阕写到了哪些景物?作者向我们展示怎样的景象?
(上阕写的是作者在月光中夜行所见的一片美丽景象:一轮明月高悬天边,明朗的月光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鸟鹊。清风徐徐,送来了蝉的鸣声。走在路上,蛙声阵阵,不绝于耳;稻花香飘,沁人心脾,这一切都预示着丰收的前景。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笔下的农村夏夜充满了欢跃的气氛。)
3、齐读上阕,体会。
4、提问:下阕写什么内容?
(下阕写骤雨将至时的景象:正赶着路,忽然乌云笼罩,空中只剩下稀疏的星星点点,紧接着就僻里啪啦地掉下了雨点。加紧脚步,赶快找个避雨的地方,哎,真巧,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了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因而内。已充满了欣慰的感情。)
5、齐读下阕,体会。
6、小结:这首词描写了作者夜行途中所见的农村夏夜的美丽景象。尽管作者当时正罢职闲居,可是由于对生活的热爱,他即景生情,借词作表达了闲适愉快的心情。词作语言质朴,格调清新,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7、齐读,体味意境。
五、分析韵律。
押韵的字是蝉、年、片、前、边、见等。
六、齐读,背诵课文。
七、教学小结
24.《诗词五首》学案 篇10
知识教学点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诵读五首诗歌。
2.通过咀嚼诗歌的语言,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掌握一定的体裁常识。
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诗词常识的了解,和语言文字的推敲品味,既培养一定的阅读能力,也为学生遣词造句提供经验。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一定的想像能力以及鉴赏诗句能力。
德育渗透点
1.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2.通过领会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美育渗透点
1.通过诗歌的诵读,培养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学法引导
诵读品味、点拨引导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通过反复吟咏,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美韵律和意境,并做到通畅地背诵诗歌,为加深体会诗歌感情内容提供可靠的基础。
2.五首诗中,《行路难》艺术境界较难把握。《饮酒》艺术成就很高,故安排重点理解,其他三首相对浅显,稍加点拨即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四人小组讨论诗文内容,发挥想象,绘出反映诗歌意境的画图。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训练:模仿广播电视播音员的朗读,尽量读出平仄、平缓、仄急,并评出前三名。
2.课前布置:任选一名诗人,收集他的诗文并尽量多地背诵该诗人诗文名句,教师略评诗人的风格。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了解一定的诗歌朗读技巧后朗读本课五首诗。诗有平仄、平声、缓仄声急,读得很缓时并不是平板的拖长,也应注意感情注入。
2.体会每首诗的感情,品味真意境。
二、整体感知
这五首古代诗词,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教学过程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词是语言的精华。首先让学生不停地反复地朗读诗歌。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节奏鲜明。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而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诗歌是启发学生想像,培养学生悟性、灵性、创造性的极好教材,所以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步入诗境,达到与诗人心灵沟通、感情交融。
(1)诵读《饮酒》,思考:本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着力抒发了作者归隐之后悠闲恬静的欢快心情,意在言在,诗人鄙视争名逐利的官场生活还是不难察觉的。(2)诗中哪些词、句突出作者这份情感的?
诗歌通过自问自答道出了诗人身处闹境而能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于“心远地自偏”从精神上摆脱了环境的干扰。接着,诗人描绘了他归隐之后自己的精神世界已与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且从大自然中领悟到人生的意趣,表露了“欲辨已忘言”的纯自然的恬淡心情。
(3)赏析“采菊„„相与还”四句:
这四句以“东篱下”“采菊”为起点,诗人漫不经心,远方的“南山”扑入眼帘。“悠然”既是诗人的神态,也点出“东篱”与“南山”这段空间相距较远。由“南山”生发出“山气”、再由“日夕”引出“飞鸟相与还”的农村黄昏的幽静景色,“佳”字的含意也就有了着落:这四句浑然一体,情景交融。清人王国维曾举例,誉为“无我之境”,意即“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4)品评、诗作品高超的艺术,以及作者矛盾心理。
本诗写学、抒情、谈理三者浑然融合。
这首诗在“静穆”的外衣下,也含有“猛志固常在”的积极反抗因素,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于“刑天舞干戚”之类作品罢了。这种表现形式与陶潜既要全志又要全身远离的矛盾的心理有关,而在写景抒情中流露出来的老庄思想也是消极的。当然,这些都与当时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关。
在理解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后再加以吟咏咀嚼,稍作小结转入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认真朗读,细细品味,老师点拨。
诗人以望洞庭起兴,委婉而巧妙地向张九龄(题目中的张丞相)表达了不甘山林寂寞,寻求引援的迫切心情。尽管这只是一首干渴求仕的诗,却写得气势宏伟,不亢不卑,别具一格。因而传诵至今。这主要在于前四句的写景把洞庭秋色描绘得雄浑壮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更足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比美,成为千古以来咏洞庭的名句。
四、总结、扩展
陶诗,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有的诗也写得豪放有力。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又精练,深入浅出,形成他的独创风格。
试比较《读〈山海经〉》与《饮酒》的艺术风格不同之处和思想内容的相近之处。
读《山海经》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没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参考答案】
本诗豪放有力,属于“‘金刚怒目’”式(鲁迅语)的诗;而《饮酒》则显的清新自然,悠闲恬静。
内容上两诗,都表现了作者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进一步诵读诗歌体会意境美,并能熟背。
2.预习另外三首诗,力争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通过学习另外三首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之美。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行路难》这是一首交织着忧郁悲愤和乐观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终是昂扬激越的。
《观刈麦》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贫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渔家傲》诗歌细腻地描绘了边塞的军旅生活和战士久戍不归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一位守边将军的责任感。全诗苍凉悲壮,诚挚感人。
三、教学过程
《行路难》通过分析解答以下几个问题,掌握诗作内容,作者感情。
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行路难》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
这是其中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联系背景)
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3.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即照应诗题“行路难”也抒写诗人在长安经历仕途**的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
4.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5.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峭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6.讨论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①巧用历史故事
②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③跳跃式的结构
总之,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的,是乐观向上的。
老师小结后,转入学习白居易《观刈麦》。
《观刈麦》让学生根据前面几首诗的评价方法自己分析该诗,老师略作指点:白居易诗歌主题专一明确;叙事和抒情议论相结合,语言通俗,平易近人。
《渔家傲》
这首词约写于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五年(1040~1045)间。当时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防御西夏。
该词分为上下两阕。
上阕扣准“异”字,极写秋日边塞的风光景物。
“雁去”紧承“秋来”,“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四面边声连声起”写四处回荡的音响。“千蟑里”点明“孤城”的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长烟”“落日”写“孤城”的景色;一个“闭”字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这三句围绕着“孤城”描绘了一幅迥异于中原乡土的“塞下秋来”的荒凉画面。
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句转入抒情。在羌笛悠悠、寒霜满地的边塞,人们夜不能寐,将军头发白了,战士流下思乡的眼泪。
全词苍凉悲壮,表达了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四、总结、扩展
【24.《诗词五首》学案】推荐阅读:
三年级下学期古诗词24首12-05
诗词学案学生11-24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学案教案09-07
秋分诗词 欣赏苏轼描写秋分的诗词10-13
历代哲理诗词05-25
新年诗词05-28
杜甫诗词名句06-03
仲秋诗词06-15
抒情诗词06-20
诗词诵读复习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