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精选10篇)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篇1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 不例外,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 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 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贴近生活,让数学变得富有魅力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 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 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完人民币的认识 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创办小小商店,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购物活动, 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时的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而是升华到了一

个新的境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教学意义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对于小学生 来说,数学是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书本数学是对生活数学的提炼,也是给学生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一种视角,搭建一座平台。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我 们应从学生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入手,展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应具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

因此,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活动,数学也因此变得富 有魅力。如教学“总价=单价×数量”这一组数量关系时,我课前要求学生去商店购买物品, 并开具发票,初步体验这种数量关系,然后课中再次通过自己算价格、开具发票等一系列活动, 抽象出数量关系。像这样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把抽象化、形式化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活的现实

背景之上,对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之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数学都很有帮助。学生不仅可 以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把现实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渐渐萌生 了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再现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观。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再 加工,创造性地选择、设计教学内容。如在“按比例分配”教学时,书上的例题是与“水稻的 播种面积”有关的,而这对于生长在北方的学生来说,水稻离他们的生活太远。所以教学时, 我的设计是:六(1)班有男同学36人,女同学28人,体育课上陈老师要把32个实心球分给男、女两大组,怎样分才合理呢?生1说:平均分,这样才公平。生2说:我认为这样不合理,应该按 男女生人数的多少来分才公平。师:到底该怎么分呢?这样,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过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取了按比例分配这一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进一 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 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才能激发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三、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类似的学习对象 容易被学生感知,并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 境,充分挖掘教材并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生活问题, 以显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时, 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背景出发,精心设计了一个活动,让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 行同图案设计活动:有的学生想到的是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先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的一 侧剪下一块,打开即可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纸片;有的学生想到的是做墨迹——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较好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上一滴墨水,将纸打开、辅平,所得的图案就是轴对称 图形;有的同学想到的是扎眼„„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经验出发,都能得到轴对称 图形的图案,彼此交流,实现了他们对轴对称图形本质的理解和认识的目的。

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应用是数学教学的第一要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 好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 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意识和本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创 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

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 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 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 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 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在用。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数学 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 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从小养成事事处处巧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即生活,只有数学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我 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学生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篇2

一、创设生活情境, 实施生活化教学

在进入一节新课之始, 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 精选生活素材, 捕捉生活现象, 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生活事实, 让学生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探究心情与教师一起步入数学的殿堂。例如, 在教学《时、分、秒》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时, 我采用了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进入课堂:放一段音乐, 让学生猜一猜用了多长时间, 有的学生猜一秒, 有的学生猜一分, 还有的学生猜一时, 揭示答案是一分时, 很多学生“哦”的一声长叹, 若有所悟。接下来再让学生利用一分钟的时间做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写作、画画、唱歌等, 看一下一分钟我们能做多少事情, 从而比较直观地感受到一分钟的长短, 培养他们珍惜时间的理念。又如, 在教学《万以内加减法》时,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妈妈带着小孩去购物, 在超市购物结帐时, 所购物品共需135元, 妈妈给了售货员200元, 应该找回多少钱?这是小孩子经常遇到的生活现实, 一说出这样一个情境, 所有的学生都兴致高昂地参与到计算中来。这样, 把数学上的知识放到生活中来学习, 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数学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

数学知识是一门抽象的学科知识,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 恰恰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 要解决这一矛盾, 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来探究并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新知识时, 我们经历了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进入教学, 在学生过程中, 我们也应当帮助学生展开熟悉的生活画面,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画面中进行探究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自由、开放地去研究、探索、发现以及收获。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过程中, 由于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都是有关整数的, 没有认识到分数, 这样, 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妈妈今天买回来两个苹果, 分给姐姐一个人吃, 姐姐得到多少的苹果?学生马上就给出答案:两个。接着再问:如果两个苹果分给姐姐和妹妹两个人吃, 每人得到多少个?学生还是能够很快地给出答案:一个。再接着问:如果妈妈只买了一个苹果要分给姐姐和妹妹两个人吃, 每人得到多少个?学生们想了一会, 给出答案:半个。那半个怎样用一个数来表示呢?由于原来学生没有接触过这样的问题, 每个人心里都充满了好奇感, 迫切的想知道答案, 这样, 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有用的情境让学生认识的更加明白透彻了。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分一分, 利用手上的东西小组合作分一分, 通过现场动手, 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现象, 为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构建了崭新的平台。

三、联系生活设置后置作业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回馈于生活。在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后, 教师应该根据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设置符合学生生活习惯的作业。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他也会感到喜悦。例如,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 我让学生自己调查人民币的面值都有哪些, 他们之间的换算是怎样的?平时我们什么时候用到这个知识点?什么时候用到哪种面值的人民币比较多等。让学生认识到在课堂之外, 也存在着很多的数学知识。又如学生学习了《搭配》这一知识后, 我让学生回家以后也搭配一下自己的衣服或者父母的衣服, 并且表示出来, 这样就把课堂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了。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篇3

一、运用生活情境感受数学魅力

生活就像一个大舞台,里面包含万象。而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它不像语文那样具有描述性,也不像美术那样具有观赏性,体育那样具有活动性。数学的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想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认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数学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光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构建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强了同学们主动学习的愿望。

浅谈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篇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身边的环境和生活必需品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使天变得更蓝?谁变得更清?草比把得更绿?物品变得更丰富?怎样发明新的药物来解除与病魔斗争的病人的痛苦,使人们的生活更健康?怎样才能变废为宝,让那些废旧塑料变成燃料,缓解能源紧缺问题?甚至还有人想用特殊材质制成一件衣服,可以调节温度还可以随着人的心情改变颜色……我们的这些美好愿望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渐实现。在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里不仅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物质,各种物质还在不断地变化着。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经超过3000万种,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一、化学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

衣服可以用来遮丑、防寒。在物质紧缺的60年代,所用的衣料都是自己纺织的粗布,耐磨性差,颜色灰暗。到了今天,人们对衣服的要求越来越高,款式新颖了,衣料柔软,色泽也更鲜艳了。用合成纤维制成的衣服强度高,弹性好,耐磨和耐化学腐蚀,但它的吸水性和透气性很差。用天然纤维制成的衣服虽然柔软,但容易变形,耐磨性差。因此,合成纤维常常与棉麻纤维或羊毛纤维混和纺织,织成的布料会集各种材料的优点于一体。用这样的布料制作的衣服,及耐用又舒适漂亮。

当你买衣服时,怎样知道衣服面料的种类呢?你可以看服装上的标签。标签一般包括衣服的号码,面料的种类及含量,洗涤熨烫说明等内容。下面我介绍几种面料的鉴别方法:锦纶(尼纶),易燃,燃烧时有臭味,有火焰,余烬为白灰色;涤纶,近火时先融化,后燃烧,燃烧后余烬呈黑色块状;腈纶,近火时先收缩,后燃烧,冒黑烟,有臭味,余烬呈黑色圆球状;棉布,易燃烧,燃烧时无异味余烬呈灰色白球状;羊毛燃烧时发泡,有火焰,有烧焦羽毛的气味,余烬缩成团可压碎;丝绸燃烧缓慢,有臭味,余烬为深色小球容易压岁。

“民以食为天”。尤其在中国,人们对饮食是特别讲究的。那么怎样才能吃得尽兴、吃得健康呢?食物的成分主要有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通常称为营养素。在饮食中各种营养素要合理搭配摄入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健康。

蛋白质能提供能量,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血红蛋白在机体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中起着载体作用。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肉类、乳及乳制品类、蛋类、豆类、鱼类。儿童正处于生长高峰期,饮食中应多补充蛋白质丰富的食物。糖类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热量,人体所需的热量60%至70%来自糖类,它主要存在于稻米、小麦、马铃薯和蔗糖中。糖尿病患者要多吃粗粮,少摄入糖类。油脂能提供能量,单位质量提供的能量最多,约为糖的两倍。饮食中我们要少摄入油脂高的食物尤其是老年人和换营养过剩症(肥胖)青少年。维生素具有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维生素主要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得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会的坏血病。无机盐是调节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缺钙时幼儿和青少年会的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老人会骨质疏松,容易骨折。缺铁会引起贫血。缺锌会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缺硒会引起表皮角质化和癌症。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会引起呆小症。缺氟会引起龋齿。缺钠和钾时会出现肌肉痉挛,心律不齐,疲乏,头晕,呕吐等症状。

在炒菜时放点醋,不但能调味,而且可保持维生素C不被破坏。煮鱼时放点醋,可使鱼的肉嫩骨酥。因为醋能同鱼骨(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发生作用,生成易溶于水的醋酸钙。如同时再加点酒(乙醇),酸与醇相互反应生成具有芳香气味的乙酸乙酯,使鱼肉格外鲜美可口。酒、醋还可以除去造成鱼腥的三甲胺。有的人为了使食物容易煮烂,喜欢随意加一点碱,这是不好的,因为维生素遇到碱就会被破坏。

再谈谈我们住的房子所用的建筑材料:石灰,水泥,钢筋,铝合金的门窗,窗子上的玻璃,玻璃墙等材料,那件不是化学制品?装修房子用的各种材料,交通工具的制作材料以及所用的汽油、柴油、防冻剂和各种润滑油也都是化学制品。再如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牙刷,牙膏,香皂,化妆品,清洁用品等等无一不跟化学沾边,都是化学制品。

二、化学的迅速发展也给环境带来了一些问题

1.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化石燃料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化石燃料燃烧后的主要产物是二氧化碳,这些急剧增加的氧化碳远远超过了空气的自净能力,使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可以使全球变暖,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以及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煤燃烧时会排放出二氧化碳的同时,还会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水,就会形成酸雨。酸雨对植物、金属制品、名胜古迹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

2.农药、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不合理使用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一方面化肥中的一些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和放射性物质形成的土壤污染,另一方面化肥中的一些营养元素随雨水、地下水进入江、河、湖、海,水体富营养化,水中的藻类迅速生长使水质变坏,水中的生物大量死亡。

让数学课堂联系生活实际 篇5

数学源于生活。把生活实际引入课堂,能有效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热情;数学教学更具有生活化,能使数学学习生动、形象、具体。

关键词:生活情境  自主参与  合作探究  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数学知识只有穿上生活的外衣,学生才会越发感兴趣,越愿意去接受并主动探究。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数学课堂置于广阔的生活实际之中,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促进学生喜欢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下面本人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平时的做法。

一、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自主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1.联系生活,创设导入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就要善于结合课本,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刻和数学打交道。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创设了动物园小动物进行骑车比赛的情境:一只小猴骑得是圆形车轮的自行车,一只小狗骑得是正方形车轮的自行车,问学生:“它俩谁会获胜?为什么呢?”学生们听了都会不假思索的说:“小猴会赢,因为小猴骑的车子的轮子是圆形,滚得快,而小狗骑的车子的轮子是正方形,滚得慢而且会很颠簸。”接着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圆形有哪些特征吗?”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出,不但体现了数学的价值,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新知的探究,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2.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在于问题。提出有效的问题能够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联系生活,用心研究并善于挖掘教材,让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创设成一个个富有趣味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例如:教学苏教版“小数的基本性质”时,创设文具店买文具的场景:货柜中陈列着橡皮单价1.50元、铅笔单价1.5元,可以提问:“这两样文具谁贵谁便宜?”关于人民币的知识学生早已认识并有所了解,所有学生都知道,1.50元和1.5元都是一元五角钱,所以它俩的价钱一样。然后接着提问:“仔细观察前后两个小数,你从中发现它们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得出小数的基本性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小数的基本性质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再例如:教学“求小数的近似数”时,可创设这样两个动画情景:①学生到安德利超市买饼干,电子秤上称得的总价是18.85元,售货员阿姨说:“请付18元9角”;②菜场买菜,电子称上称出的总价6.52元,卖菜阿姨说:“请付6元5角”。提问:“生活中为什么18.85元可付18元9角,6.52元可付6元5角?” “通过比较你发现在付钱时有什么不同?”进而得出取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像这样通过创设常见的生活问题,使数学问题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3.联系生活,创设参与情境。

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思维水平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抽象,学生对抽象的内容理解较为吃力。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的找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使生活实际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用已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时,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形体的体积有关?有的学生说:“和圆柱的体积有关”。然后给每桌学生提供一组圆柱、圆锥和一桶水,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圆锥的体积和圆柱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参与与实验会异口同声的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 ”。此时我没有给与评价,而是要求前后位学生交换圆柱或圆锥,再来试一试,看看是不是有同样的结论。学生们兴趣盎然,通过实验发现没得到以上的结论,这时我提出疑问:“都是圆柱和圆锥在一起实验,为什么有的圆锥体积是圆柱的13 而有的不是?”学生们的思维火花被点燃,同组学生主动拿起圆锥和圆柱进行对比,最后学生都能发现具有13 关系的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而其它圆锥和圆柱不具备这样的关系,最后进一步向学生说明圆锥和圆柱只要是“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就是圆柱的13 ,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 运用生活原型,引导主动探究,提升学习水平

1.运用生活实物,数学探究具体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路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去探究并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充分发挥学生身边物体的作用,如:文具盒,书本,橡皮,甚至是我们的学生等等,让学生们拿在手中,抱在怀中,充分感受到这些物体的存在后,再来揭示“体积”的含义,接着借助学生所带的水杯,矿泉水瓶等物体,让学生感受它们都能装得下一定量的水,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表述“容器所能容纳液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在学生们理解了体积(容积)的含义后,接着借助学生手中小正方体学具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首先让学生取出3个棱长都是1厘米小正方体,摆成一排,拼成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然后再用6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一排摆3个,摆成2排1层,让学生数一数,发现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就是6立方厘米;再取出12个这样的小正方体,一排摆3个,摆成2排2层,请学生仔细观察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最后要求学生观察以上摆的三个长方体,小组合作发现每个长方体的体积都是其长、宽、高的乘积。学生对小正方形的摆弄,其实是老师有意让学生参与到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新知的习惯,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新知。

2.借助生活实例,数学探究合作化。

数学知识是前人在生产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揭示出的规律。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敢于捕捉、获取经验,这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和起点。因此要把数学教学置于实际生活中,并用于实际生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才会乐此不疲。我们每位数学老师要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创造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就一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使学生探究能力得以提升。

例如:在教学完长方体的体积后,遇到这样一题:工人师傅用一个长40分米,宽20分米的长方形铁板焊接成一个长方体无盖铁盒,怎样焊接才能使这个铁盒的容积最大?(铁皮厚度忽略不计)请你们小组合作帮工人师傅设计一下。学生们4人一组,借助长方形纸片多数学生在长方形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设计成(如下图):

还有个别学生沿着宽边剪下两个长10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然后把它焊接在剩余长方形的两个宽边上,设计成(如下图):

5分米

展示出学生的作品,然后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发现谁会更大一些?学生们通过观察和计算,毫不犹豫的说:“第二种”。在此基础上提问:“有没有可能使得到的长方体铁盒的容积更大?”问题一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从而得出:沿着长剪下两个长方形,长都是20分米,宽都是10分米,然后把它们焊接在剩余长方形的两个长边上,设计成(如下图):

通过这样的探究操作,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探究的乐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3.利用生活经验,数学探究生活化。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的,学生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乏味枯燥的感觉,但实践证明只要把数学置于生活实际中,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又是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要联系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合理的组织,让学生体会出数学的真正价值和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例如:教学“简便计算”时,会出现这样两题:123-98   123-103  我可以给学生创设买东西的生活情境:妈妈到服装店买衣服,每条裤子98元,每件上衣103元。妈妈身上带有123元,买一条裤子后还剩下多少元?如果买一件上衣呢?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付出100元,找回2元(不够接着再付3元),再用剩下的23元加上找回的2元,就是25元(再从剩下的23元中拿出3元,就是20元)。通过这样的模拟让学生发现和理解算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3-100+2(123-100-3)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建立数学“凑整”简算的思想,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三、 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探究乐趣,促进学生发展

1.在应用中认识生活实际。

当下数学教学往往还是停留在只重视解答书本上已经经过处理的数学问题,而忽略了数学问题的来源和作用,在学习中学生只是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不求甚解只是进行简单的机械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不会应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教师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成对称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房子”、有的说:“汽车”、有的说:“蜻蜓”……很快学生就说出许多生活中呈对称的物体。学生这种自觉参与,帮助自己更进一步强化了对对称图形的理解,并深深的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在应用中参与社会生活。

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发现,数学教育只有在参与到社会生活之后才能更好的被学生接受,光靠收效甚微的讲解传授,不但不能帮助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让学生亲身参与并加以应用。例如:教学“利息”时,我带领班上学生到附近的银行去参观,要求说一说在参观过程中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并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所接触到的,在储蓄中出现的有关数学问题,通过询问银行工作人员来理解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息,什么是利率和怎样计算利息等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像这样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感受自己发现的问题所富有的魅力,对于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物理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篇6

内容摘要: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一些自然的及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符合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又可以实现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飞跃。同时通过一些教学实例来分析我国中学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缺乏联系的原因并就相关教学实例给出本文的建议。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 探索性学习生活实际

根据《物理课程表中》的要求——中学物理教学要重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初中物理教程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增加了许多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以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作为讨论问题问题的切入点,让学生感到情切和熟悉,从而愉快的进入物理科学世界。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做到既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又重视现实技能的的训练,切实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促使学生将所学的应用于指导生产和生活实践,是初中物理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谈谈“物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实践和体会,提出了相关问题,也相应的做出了一些意见,一、启发认知性,培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能力

“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真的社会生活”。我国的中学在物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已经认可了重视理论、轻视实践,重视学生分数的提高、轻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教育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的物理教学当然不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甚至有一段时期,中学生做练习时根本不需要考虑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需要应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发挥,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潜能和智慧。我国的中学在物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已经认可了重视理论、轻视实践,重视学生分数的提高、轻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教育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的物理教学当然不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例如在《高中新课标物理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的第三节摩擦力中有关流体阻力的描述中用火车、汽车和飞机等在空气中运动受到阻力来说明液体阻力的存在,显然这些都是事实,但我相信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中学生对火车、汽车、飞机和降落伞等在空气中运动受到阻力没有亲身体会,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课本强加给他们的事实观点。如果在说明流体阻力问题时采用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元素会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在这一节内容增加一个简单小实验,就可以以我们的手为研究对象。例如研究手形(如拳、掌)以及划水方向对手划水阻力的影响。虽然这个小实验缺乏技术含量,实验成本也几乎为零,但实验效果是十分明

显的,能将探究影响流体阻力的因素以及液体阻力特点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让学生利用“生活现象”学习流体阻力的知识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中生在遇到困难时,也就是所学物理知识不能满足其解决问题的需要时,其内心会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就会产生某种需求,力图实现心理平衡。每一个中学生时时刻刻都在与自然、社会以及他人发生联系,他们也不断的对周围环境进行着观察、思考、探究和体验等活动,而中学物理中许多知识远不能解释周围环境中的各种问题,中学生也因此会产生许多令他们困惑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也为了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原始驱动力,物理教学应从学生困惑的生活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二、物理教学应该从学生生活体验的困惑问题切入。例如在初中物理中的《功与能》这一章中,学生最大的疑问往往是:“当手用力提着一只装满水的水桶静止时,手对水桶不做功,所以水桶没有获得能量。但是长时间提着,手臂肌肉为什么会感到酸痛,?”在这时,教师可以反问:“手臂肌肉的工作需要能量维持吗?”此时学生或许就会明白:水桶是没有得到能量,人体提供的能量是用在了体内的活动上了,所以就算人什么都不做,就是一天到晚躺着也是要消耗能量的。这个事例告诉

我们,学生或许只要教师的一个启发、一个点拨,他们就会恍然大悟,从而较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三、物理教学更应该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困惑问题切入。在《电磁感应》教学时,学生会问:“家里的电磁炉没有火,为什么可以将饭菜煮熟呢?”此时教师可以反问学生:“家里的电饭锅为什么可以煮饭呢?”学生答:“是因为电热丝中有电流通过而发热,从而可以加热物体。”教师问:“能否将铁锅换成瓷锅呢?”这时学生呆住了,大部分同学由于家里没有电磁炉而无法回答;个别有经验的学生会说,说明书上明确指出不能用瓷锅,其实他们也并不明白为什么不能用瓷锅。接着教师提出:电磁炉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要求学生课后作为研究性课题,结合已学的电磁感应知识,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研究这个问题。这样学生不仅习得了知识、解决了问题,而且从中可以获得更多。

另外,物理教学还应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出发,以景激情,激发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事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相关结论与启示

人类的学习是主体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刺激相互作用的过程,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结果。建构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

是学生创造的,学生往往依照自我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课程所提供的客观文本,并对其进行筛选、批判、重组和重建。学生的生活是物理课程的重要资源,学生的体验是他们学习的起点,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所以,物理教学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将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的生活走进物理课堂,消除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原理的距离感、陌生感及恐惧感;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调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同化和顺应,提高学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树立起“物理学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最紧密,物理现象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物理知识来源于实际,是人们、生活实践中获得经验的总结;人们时时刻刻自觉或者是不自觉的应用物理现象”等意识。利用学生身边的新闻事件、生活事例、生活现象和趣味故事等来引发学生的直觉兴趣,然后巧妙地将其转化为学习物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郑青岳著《关于科学教育联系生活的若干问题》,《物理教师》,2003年第4期

2.曾志旺著《联系生活进行物理教学的策略》,《物理教学探讨》,2005第10期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篇7

一、亲近沟通法

人人都有得到别人尊重的权力,平等更要体现在智力障碍儿童的身上。智力障碍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差,特教教师不要流露出一点厌烦的情绪,相反要用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接纳他,用温和的语言去包容关爱他。我们要细心地观察他们,并努力去适应他的所作所为,不要用正常人的习惯去要求他们。渐渐地,他会和你亲近起来,理解、关爱、尊重是取得智力障碍儿童亲近的关键,只有彼此有了沟通的起点,才能有对他们种种行为的理解。了解了他们,才能让你在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二、与现实生活结合教学法

游戏是正常儿童和智力障碍儿童成长的摇篮,它能给孩子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可以促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发展。于是,我以特教数学教学中的小游戏为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开展游戏活动,寓教于乐,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如“答对问题抢苹果”“数字排队”“利用图形“过河”“登山夺红旗”等。课余时间,我让他先和我玩拍手、背数字儿歌游戏,让他们总动员参与游戏,在游戏中,他们热情参与其中,享受其中,成长于其中。同时,也让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游戏使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经过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而通过强化课堂与课外学习,使智力障碍学生建立清晰深刻的表象。表象是认知思维的桥梁,表象又是形象思维的材料,形象思维的基本方法是表象的分析与综合。因此,游戏是符合智力障碍儿童认知思维发展的。动手操作,可以为学生架起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又可以解放学生的双手,使学生的脑、口、手结合起来主动参与学习,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因此,要重视游戏与生活的结合。

在加、减法计算的教学中,如果用数的组成和分解作为学习加、减计算的基础,对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来说无异是“天书”,若用小棒进行计算,他们动作迟缓、反应迟钝,注意了拿小棒,就忘记了数数,还会经常把小棒碰乱或碰掉地上,待捡起了小棒,原来算了些什么全都忘了,又得从头算起。另外,天天让学生带些小棒,也是件啰嗦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探索、总结出一套用手指代替小棒进行加、减法计算的方法,简称“指算法”。用指算进行加、减法计算,既省去了随身携带小棒的麻烦,又可随时随地进行指法、指算的练习。这种方法对智力障碍儿童特别适用。在对孙仕亮的训练中强调,加法的指法练习是伸出手指,抠一个手指数一个数,数清10根手指。练好指法后便可进行加法计算,如计算11 + 2时,先在十位上写1,1在手上( 伸出1个手指) ,2记心中,从2数起,抠一个手指往后数一个数,数完1个手指,也就是从2开始数到3,结果就是13; 减法的指法练习是先握拳,伸一个手指数一个数,例如计算14 - 3,先在十位上写1,一手握拳,3在心中,从3数到4,伸一个手指往后数一个数,3→4结果是11; 为了让他分清在计算到底是伸手指还是握拳,我把加、减法的指算方法归纳为: “加数在手上,减数记心中”。指算加、减法的教学,可以随时随地让学生练一练指法或指算几道20以内的加、减法。但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所以在解答简单的应用题时还有很大的困难。

其实,我认为应用题的解答可以先放一放,不如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例如,可以与校内小卖部合作,给他钱去让他们自己尝试着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日积月累,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有很大的进步,走进社会自食其力,做一个简单的“正常人”。

三、倡导与思索

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诺曼说: “真奇怪,我们期望学生学习,然而却很少教他们如何学习; 我们希望学生解决问题,却很少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加强智力障碍学生的操作学习是弥补这一缺陷的有效途径之一。操作学习,指的是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媒体,通过亲身实践,经过观察、分析得出关于数学事实的某种猜想和结论的过程。操作学习符合智力障碍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掌握真知,有效地促进智力障碍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 一) 课堂学习让智力障碍儿童发展认知规律

儿童的认知发展,必须要经过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概括的过程。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亦是如此,只是速度较正常儿童要慢得多。而通过强化操作学习,能使智力障碍学生建立清晰深刻的表象。表象是认知思维的桥梁,表象又是形象思维的材料,形象思维的基本方法是表象的分析与综合。因此,操作学习符合智力障碍学生认知思维的发展顺序。由此可见,通过操作学习积累深刻的表象,是发展智力障碍学生形象思维的基础,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

( 二) 游戏学习能激发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兴趣

真正的学习,必须由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只有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才有可能对教材作出有意义的发现,才会产生学习兴趣。游戏学习使智力障碍学生在知识形式的过程中、在概念的揭示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想操作→会操作→操作会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操作学习寓于整个教学之中,从而激励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游戏学习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师在操作学习中能使智力障碍儿童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经过亲身实践,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建立概念,掌握真正的知识。通过指算加、减法的教学,不仅能够补偿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知识缺陷,如对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的缺陷进行补偿,而且还能促进学生活动能力的发展。例如,通过指算的操作活动,能促进手眼、手脑协调能力的发展和体能的发展等。从我的教学实践看,运用指算的方法进行加、减计算的教学,能使中度智力障碍学生较好地完成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计算,重度智力障碍学生也能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总之,学无定则,教无定法。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特殊教育是有条件的,这种教育是针对智力障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进行的。只要有爱心、耐心、恒心并遵循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发展的规律,我相信特殊教育的教学和整个特殊教育事业才能插上翅膀,飞向曙光。

摘要:智力障碍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差,这就要求教育者通过各种方法,尽可能地培养和发展他们社会适应能力,弥补他们的缺陷。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智障儿童的数学能力。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篇8

一、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发数学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数学课能以学生事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学生将会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如在教学《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周围一些物体的长度,当学生测量到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时,就会感觉到有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还不够精确,自然会产生问题: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如果有,那1毫米有多长?毫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还有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吗?……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

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进这样的画面:灰太狼逛公园,先坐正方形、三角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前进不了。接着改乘椭圆轮子的小车,车子虽然开动了,但上下颠簸得很厉害,令灰太狼惊魂不定。最后灰太狼登上圆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平稳向前行使,灰太狼舒心惬意极了。这时,我启发学生想一想:圆形与过去学过的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圆形轮子的小车行驶起来为什么会平平稳稳的?这样以情境导入新课,既能使学生自然地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带着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又能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

二、勇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应用意识

新课标要求:学生应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开展适宜的数学活动,拓展书本知识,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多尝试。还要注意创设生活情景,采撷生活实例,捕捉数学信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在学习完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课桌和黑板的长和宽。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既掌握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据,又加深了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了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在学完《比和比例》这个知识点后,我带领学生来到操场,指着高高的旗杆问:“你们知道这根旗杆有多高吗?”有的同学估测10米、20米;有的同学提出把一根绳子送到顶端,从上往下量;还有的同学建议把旗杆放倒测量。最后在激烈的讨论中,大家根据“同一时间里,旗杆的高度和它的影长成正比例的关系”,轻松算出旗杆的高度,这时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

又如,教学高年级应用题后,我安排一道作业:国庆假期,小明准备带2000元到北京游玩,怎样安排既经济又实惠呢?后来在课堂上讨论这道题时,学生的设计方案很多,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有的打电话询问到北京的汽车、火车票价,有的询问北京的住宿费,还有的上网查询北京有哪些比较好的旅游景点,有哪些合适的游玩项目,价格怎么样等等。这些学生平时从不关心的问题,现在却成了他们交谈的热点,而且在讨论时,他们还常常为方案的合理与价格的优惠争得面红耳赤。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既把已学应用题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只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

三、深刻感悟数学中的生活,进行情感熏陶

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也在感受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美。如数学书中一幅幅严谨的知识网络图、一道道绝妙的算式、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它们都是数学家心灵智慧所迸发出的和谐、庄严、永恒的美。作为教师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潜在的美,正确引导孩子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使他们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达到优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用多媒体演示飞机、奥运五环、天安门这些图形,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对称美及其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用多媒体展示高大的电缆架,雄伟的长江大桥,美丽的金字塔。这样持之以恒的训练,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看到生活的精彩与人类的智慧,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物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篇9

背景显示:

品名:金星型号:18吋品名:西湖型号:14吋

规格:彩色222V50W规格:彩色222V45W

品名:TCL型号:25吋品名:日立型号:34吋

规格:彩色222V60W规格:彩色222V100W学生一听帮老师设计方案,情绪顿时高涨起来,都主动投入到学习中。而且这节课,通过知识的整合,完成了教材中4节新授课的内容;通过生活情景的呈现,学生不但了解了生活中的有关知识,而且把四个层次的加法进行了整体感知,并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生活情景的呈现,使枯燥的计算课充满了生活气息;从学生的心理上分析,学生是最愿意帮老师忙的,这一教学手段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节课,也切实让认知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篇10

预习导学

一、学习目标

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二、重点难点(加★)

三、自主学习

四、知识体系建构

探究质疑

1.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2.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4.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5.部分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6.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练习反馈

一、单项选择题

1.北极熊变瘦了!科学家说,由于污染增多,污染物进入北极熊体内使其体型缩小;全球气候变暖,海洋冰面减少,北极熊要花费更多的能量猎食,这样就限制了它的生长。下列选项中与“北极熊减肥”现象所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水集鱼聚,木茂鸟集 ②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③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④物我一体,心物一体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2010江苏卷)30.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这对于加快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的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①

搞好局部有利于推动整体的发展 ②

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实行调控

整体的功能状态极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④

政府努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A.①④

B.①② C.② ③ D.③④

3.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2009年10月4日,我国某研究所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这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联系的观点看,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说明()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竹竿效应”源于对果农收摘果实的观察,果农常用竹竿收取有刺大树上的果实,只有竹

专心

爱心

用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12.世界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带来影响。由于美国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证券被收购、美国联邦政府宣布接管美国国际集团,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席卷

全球。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联系具有必然性,因而具体事物在联系中的作用是确定不变的 ②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特殊的可变的 ③联系具有直接性,因而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④联系是客观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含相同哲理的是()A.一叶知秋 B.盲人摸象 C.坐井观天 D.管中窥豹

14.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A.联系的主观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多样性 D.联系的普遍性 15.农历丁亥年是60年一遇的“金猪年”,不少青年夫妇把孩子的出生实践锁定在该年,认为这一年出生的“金猪宝宝”有福气。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生肖属相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 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 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 D.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

二、主观题

16.(2009·广东,40)根据下述材料,运用哲学常识回答问题。

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17.近两三年来,国家陆续制定和批准了一系列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性的文件。这些文件和规划从整体的角度采说是基于我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来制定的。从具体的编制角度来讲,它特别突出了两点,一是一定要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也就是说,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而不是着眼于某个地方的局部利益。二是要特别考虑这个地方的比较优势,突出它在这方面的特殊功能。也就是说,考虑到国家全局布局的同时,要充分体现这个地方的特殊需要。这样,就避免了我们所有的区域规划的地方化;另一方面避免了全国规划一刀切,体现了各地的比较优势。这样的规划制定以后,产生的效果非常明显。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做法的合理性

专心

爱心

上一篇:77年高考政治试题下一篇:便道施工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