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环境监察支队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淮南市环境监察支队(精选7篇)

淮南市环境监察支队 篇1

本人自1999年起在支队工作,虽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但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应当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至今本人在支队连续工作将近12年,并且在工作期间,本人未出现《中

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规定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现用人单位解除

劳动合同,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

规定,本人就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应当向本人支付的相应的补偿金以及其他应当由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承担的义务作

出如下说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四十七条、四十八条、八十七条的相关规定,环保局环境监

察支队应向本人支付补偿金17600元。以上说明请领导对照

审阅,依法办理。

淮南市环境监察支队 篇2

安徽省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两淮地区, 其中淮南就占据了整个安徽煤炭资源70%左右。淮南煤炭开采历史悠久, 到了2011年, 淮南市已经成为了煤炭年生产量过亿吨的重要煤炭城市, 大量的煤炭资源的开采的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煤炭开采出来的同时, 在淮南当地产生了严峻的环境地质问题, 如采煤区塌陷、“三废”及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 淮南当地矿区人民的正常生活生受到威胁, 不利于淮南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矿区环境地质问题现状

2.1 采煤区沉陷

整个煤炭开采活动过程中, 原本平衡的区域应力遭到破坏, 煤层顶板发生开裂冒落波及至地表引起沉陷的过程, 此类问题就是开采沉陷[1]。根据统计, 淮南市的采煤沉陷区面积已经增加到了245km2, 将近淮南市面积的4.4%, 受到影响的居民达31万人, 占整个淮南市人口总数的8.16%, 淮南市除了寿县影响较小外, 其他地区均受到采煤区塌陷不同程度的影响;采煤区塌陷破坏了大量的耕地农田, 受到损坏的耕地面积达138km2, 约为整个淮南市规划耕地的5.25%, 多达88.57km2的受损坏的农田, 由于下沉深度大于1.5m无法恢复继续耕种;采空区塌陷还会损坏地面建筑, 以及产生的房屋受损居民的搬迁, 赔偿等各种社会问题, 而且随着采煤范围及深度的不断增加, 采煤区沉陷导致的土地及建筑物损坏问题会更加严重。

2.2 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

2.2.1 水及土壤的污染

淮南市矿区开采煤, 都是立井向地下深处开采, 地下开采煤过程中在消耗大量水资源的同时, 将会在很多方面产生煤矿废水, 不仅有开采后矿坑中遗留的水、开采到地面后的煤和煤矸石堆积在降水作用淋滤产生的水、还有后期洗煤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等, 这些多个方面产生的煤矿废水大多是高浑浊的酸性水、往往包含着含量很高的氰化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2]。这些煤矿废水, 很多由于未经一定处理或着防渗措施做的不好等各种原因, 就排放到河流中或经渗流进入地下水中, 使得淮南矿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受到污染, 当地矿区的农业生产, 不单农作物长产受到影响, 而且被当地居民食用后会损害身体健康, 同时由于淮南矿区长时期煤炭开采中伴随着大量煤矸石产出, 不仅侵占土地, 而且长期的裸露空气中, 受到阳光照射雨水淋滤温度等影响, 煤矸石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在这些因素影响下氧化作用分解, 产生易溶于水的物质, 进而污染当地矿区的水体以及农田耕地。

2.2.2 地下水资源损耗与系统均衡的破坏

采矿井工建设期开凿井筒以及建设地下设施时会通过地下的含水层, 会出现地下水涌出等一些问题。开采期, 开采区域的持续扩大, 受影响回采周围围岩条件发生变化, 形成一些裂隙导通含水层, 这样使得地下水损失产生, 闭矿地下水系统均衡后虽然能够恢复, 但是恢复速度很慢, 有些可能永久无法恢复。总的来说, 采煤活动中不管是采煤工作面周围存在的还是潜在存在的水, 由于采矿时, 破坏了煤层周围的岩层裂隙导通了含水层, 影响到工作面正常生产活动, 所以必须进行疏干排水, 才能保证煤矿正常生产进行。

对于淮南矿区, 特别是近十几年来, 采煤活动大规模的增加, 采煤周围的地下水一般要进行抽排地下水, 从地下深处抽排水, 不仅是增加成本, 更造成采煤周围含水层水资源的浪费, 长期的抽排地下水, 矿区采煤区含水层受到均衡受到破坏, 必然会对采煤区的含水层产生影响, 含水层水量变小甚至被疏干, 矿区范围内的水位必然降落, 从而产生一定的降落漏斗, 由于淮南矿区开采范围及深度的扩大, 其规模范围也会随之增加, 地下水流场将会随之产生显著地改变, 导致水量减少和水质恶化等问题, 已经影响到了矿区人民的正常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用水需求[3]。

2.2.3 大气污染

淮南市矿区产出大量的煤, 很大一部分用于发电, 不管是煤炭开采时期还是后期使用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大量的粉尘、烟气以及甲烷、SO2、CO等对环境和居民有毒有害气体, 产生的污染气体最终会进入空气中, 最直接的影响是对当地矿区的空气造成污染, 形成雾霾天气, 对矿区周边居民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间接的会使得周边城市的空气质量受到影响;同时这些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在重力作用, 或随着扩散、降水溶于水中再次落回地表, 随水入渗进地表水以及土壤之中, 使水体和土壤污染受到污染。淮南空气质量冬季经常是中度甚至有时达到重度污染, 雾霾天气时常发生, 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及身体健康受到了不利的影响, 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淮南煤炭开采及使用导致的。

3 结语

过去的几十年中煤炭资源大量开采, 对我国的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淮南市煤炭资源开采的同时, 产生了诸多的环境地质问题, 主要有两类:采煤区塌陷、环境污染以与生态环境破坏, 已经严重危害到淮南市矿区居民的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人们应当正视并需要采取有针对性方法手段进行预防与治理, 唯有这样才能实现淮南矿业的绿色发展。

摘要:淮南市煤炭资源丰富, 开采历史悠久, 是淮南市经济的发展重要支撑。长期煤炭开采产生了诸多的环境地质问题。本文通过调查, 选取对矿区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影响较大的两类环境地质问题—采煤区塌陷、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进行了研究, 通过分析矿区环境地质问题产生的原因, 论述问题现状以及对矿区人民的危害。研究成果对后续预防与治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淮南市,矿区环境地质问题,采煤区沉陷,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武强.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划分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3 (05) :107-112.

[2]姚迪, 张上武.我国矿山环境破坏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煤炭技术, 2008, 28 (10) :1-2.

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述略 篇3

关键词:淮南煤矿;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2-0027-06

作者简介:周良发(1979-)男,安徽六安人,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哲学与中西文化。

Abstract: A study 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areas of surface subsidence due to underground mining operation in Huainan is not only important to the local living environment but also sets a good model for other areas of surface subsidence. Taking the academic papers from the journal network as the sample, this paper reviews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areas of surface subsidence due to underground mining operation in Huainan in the last 30 years. Analyzing the orientations and methodologies in these studies, this paper recommends strengthening historical studies, valuing integrated studies and conducting comparative studies.

Key words: Huainan coal mines; areas of surface subsidenc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城市,淮南有着近百年的煤炭开采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撑。然而长期的煤炭开采不可避免地产生环境问题,其中尤以采煤造成的地表大面积沉陷和积水为甚,严重影响了淮南市的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开展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不仅关乎本地居民的人居环境,还对其他沉陷区环境治理产生垂范作用。梳理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的取向、方法,并对未来研究略加展望,为我国煤炭资源城市的环境治理与改造提供若干有益资鉴。

一、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研究取向

检索中国期刊网可知,淮南采煤沉陷区研究论文数量近三十年来呈现增长之势(1986~2015年期刊论文330篇,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查阅结果表明,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具有与时俱进的学术品格,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其研究取向呈纵深多极化走向,总体观之,主要有描述型研究、实证型研究、解释型研究三种取向。

(一)描述型研究取向

描述型研究就是对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思路、模式、举措以及成功经验进行介绍,该研究侧重回答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如何做”的问题。代表性论文有《淮南煤矿沉陷治理工程研究与实践》[1]、《淮南矿区采煤塌陷区新城镇建设的成功探索》[2]、《浅谈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区治理新思路》[3]、《淮南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路径》[4]、《煤炭城市“四矿”问题研究——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5]等。宗云峰在文献[1]中首先描述了淮南煤炭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陷情况。其统计数据表明,煤炭开采已经造成淮南市出现六大沉陷区域,主要分布在两淮大院西北、水泥厂药库、矿务局1998年5月,淮南矿务局改制成国有独资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机修厂南楼、大通机厂、矿务局多种经营公司、常青煤矿主井等。其中有些沉陷点毗邻居民生活区,造成周边部分建筑开裂下陷,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安全隐患。在此基础之上,宗云峰对地面沉陷区稳定性进行分区说明,并科学判定其地质灾害的危害级别。关于采煤沉陷区治理思路,宗云峰简要枚举三点:桥涵维护治理、路坝维护治理、站闸维护治理。至于采煤沉陷区治理实践,宗云峰扼要介绍了淮南矿业集团2004年以来的两大措施:一是沉陷区土地复垦,包括张集矿、潘一矿和新庄孜矿;二是沉陷区湿地规划,用于农业灌溉、水产养殖和矿区旅游。孙功在文献[4]基于恢复生态学视角,简述了淮南市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包括治理思路(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治理模式(泉大模式、后湖模式、鑫森模式)、治理举措(创新搬迁用地政策、改革治理融资制度、健全失地农民保障)。范君在文献[5]中认为“四矿”问题是继“三农”问题之后又一大社会问题,直接关乎煤炭资源城市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并以淮南市为研究个案,分析其采煤沉陷成因、探索其解决之道,为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与经济转型提供若干有益借鉴。描述型研究着重于采煤沉陷区现有环境治理思路、模式、经验的概括总结,继而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对策措施。但是略显不足的是,部分研究成果并非客观“描述”,而是主观“转述”,故带有一定的“臆想”成份,主观想象的印迹也比较明显。

(二)实证型研究取向

实证型研究是对淮南采煤沉陷分布情况及其生态环境所进行的实证分析,它着重剖析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怎么样”的问题。如果说描述型研究偏重客体静态理性表述,那么实证型研究重在调查资料动态量化分析。由于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事关淮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故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如《淮南矿区塌陷情况分析及治理对策》[6]、《淮南矿区塌陷水域环境效应》[7]、《煤矿塌陷水域水环境现状分析及综合利用——以淮南矿区潘一矿塌陷水域为例》[8]、《淮南矿区采煤塌陷区时空演化特征研究》[9]等。李小龙等人在文献[6]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查阅,将淮南采煤沉陷区分成九大沉陷区、谢李沉陷区、新李沉陷区、潘集沉陷区和张谢沉陷区,其沉陷面积分别为13.52km2、20.01km2、23.62km2、40.75km2、17.93km2和16.99km2。基于沉陷情况的分析,他们提出若干治理对策:利用煤矸石回填造地、沉陷水域开发与养殖、回填复土规划住宅用地等。徐良骥在文献[8]选取潘一矿区2个沉陷水域为研究个案,采用格网法布设39个采样点对水质采样监测,分析水质重金属分布及污染情况,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评定潘一煤矿水质级别,结果表明西沉陷区域因受工业污染水质较差,而东沉陷区因远离工业区水质较好,可用于农业灌溉、水产养殖以及湿地公园。总体而言,实证型研究涉及对象较为广泛,涵盖了采煤沉陷积水区水文状况、渔业养殖、植被种群、土地重金属污染、沉陷区填充复垦、城镇化建设、人居环境改造、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等。

(三)解释型研究取向

解释型研究是从不同层面、多种角度探析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问题形成之因,进而寻绎其发展规律,它是关于“为什么”的研究,旨在探讨采煤沉陷的因果关系、发展逻辑与实践面相。正是由于采煤主体存在认知、能力、技术及处理方式的不同,沉陷区环境在不同时空呈现不同的样态,故而需要解释出现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如《对淮南采煤塌陷区灾害防治与土地综合利用的思考》[10]、《对淮南矿区煤炭资源回收工作的思考》[11]、《淮南矿区小型煤矿塌陷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12]、《淮南采煤沉陷区内小型塌陷湖泊轮虫群落结构特征》[13]等。李俊斌在文献[11]首先分析了我国采煤回收率偏低的主要原因,进而介绍了淮南矿区的做法与成效。在此基础之上,李俊斌着重阐述了采煤回收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关于煤炭资源回收的必要性,盖因于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但我国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拥有量的53%;至于煤炭资源回收的重要性,则在于回收资源能够增强能源供给能力,提高煤企经济效益,进而提升我国的能源安全。王晓萌等人在文献[13]选取淮南沉陷面积最大、积水集中的潘谢矿区境内湖泊为研究个案,设置3个水文环境差异较大的沉陷湖泊为研究基站,以1年时间为期限按4个季度分批采集。通过对采集样本的实验分析,找出沉陷湖泊轮虫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论认为电导率、营养盐以及水温是影响沉陷湖泊轮虫群落的基本因素。近年来解释型研究呈现纵深化和多元化的特点,不仅深入探讨了沉陷区水质污染成因、生物种群结构、灾害防治措施,还细致论析了煤炭资源回收、复垦农业观光、生态湿地旅游等。

二、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研究方法

方法论与研究对象的学科性质密切相关。在历经多年的持续关注之后,我们认为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的方法可以分成三种:以文献梳理、经验总结为主的传统研究方法,以实地调研、实证分析为主的量化研究方法,以个案研究、叙事研究为主的质性研究方法。

(一)传统研究方法

传统研究方法是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即以经验概括和文献解读为主。作为环境治理研究的首要途径,传统方法易于研究者运用理论化的归纳法开展具体研究以建构理论体系。在这一研究思路的引领下,大多研究者立足文献资料,致力于采煤沉陷区环境问题的梳理、评述和阐释以及对目前沉陷区治理实践、治理路径以及成功经验等。文献梳理与文本解读,意在搞清当前研究的最新进展;治理路径与经验总结,旨在对成功的治理模式加以应用推广。传统研究方法因便于了解研究对象、把握研究动态、开展研究工作而深受研究者青睐,上述描述型研究取向的主要成果大都采用此类研究方法。传统研究方法固然具备多重优势,但是采用此类研究方法需要注意两点事项:一是研究能否精准科学受到研究者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学术旨趣、科研实力以及文献收集的精确性和全面性的局限;二是当前研究多以文献解读为主,由于某些文献并非源于实验数据和实地调研,容易造成解释学上的偏误。如何消解采煤沉陷环境治理研究中的人为偏差,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深度辨析,从而尽最大可能减少或规避研究的重复性、盲目性和虚妄性。

(二)量化研究方法

量化研究又称定量研究,是与定性研究相对的一种研究方法。量化研究多以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实验数据作为立论依据,也有一些研究援引若干已经公布的权威的调查数据(如各职能部门的数据报表或统计年鉴)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由于量化研究的数据多来自第一手资料,信度和效度高而颇受研究者欢迎,成为近年来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的常用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发现量化研究成果的数量十分可观,代表性论文有《淮南煤矿塌陷区煤矸石填充复垦及其对环境的影响》[14]、《淮南矿区采煤塌陷积水区水生态环境研究》[15]、《淮南矿区塌陷塘理化环境状况变化趋势研究》[16]、《从工业废弃地到城市游憩空间的转化与更新——以安徽省淮南大通矿生态区改造为案例》[17]、《基于ARCGIS的塌陷塘水质特征研究及评介——以淮南矿业集团谢桥矿为例》[18]等。通过对这些成果的细致分析发现,量化研究者一般借助收集和解析数据来验证其理论构想,且关注于微观层域研究来蠡测研究对象的整体样态。应当说明的是,量化方法只能反映本区域内的现象特征,有时候甚至很难单独析出结论,所以不能指望单凭量化研究就能完全揭橥研究对象的内在逻辑,以及各相关因素究竟存在何种关联。基于量化方法存在些许不足之处,在研究方法的采用上应尽量使之与其他方法综合运用。

(三)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以研究者自身为切入视角,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客体展开直观描述与整体剖析,进而达至对研究客体的理性认知,一般借助叙事法、个案法、研究反思等辅助手段。由于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中质性方法极少单独使用,故此类研究成果不是太多,主要有《对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的思考》[19]、《基于采煤塌陷区的蓄洪区开发利用模式探讨——以淮南市张集矿为例》[20]、《淮南市泥河镇采煤塌陷区后湖生态园模式调查研究》[21]、《淮南潘谢矿区采煤塌陷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22]等。质性研究方法虽偶尔也涉及调查研究,但它不以量化研究为最终目标,所以其结论并非完全依赖数据而定。它是一种诠释性的研究,注重对研究客体的动态分析和宏观把握。质性研究通过研究者的“在场”或者“出场”,近距离实地考察采煤沉陷区以减少测量偏误,进而凭借与客体对象的交互作用,获得对其内涵及意义的诠释性解读。需要说明的是,当前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比较常用的是质性研究

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于研究过程中多少会

渗入研究者的主观情感,因此这种结合更多表现为定量化的质性研究。

三、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研究展望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细密爬梳可知,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起步甚晚,主要聚焦于沉陷情况分析、治理思路考辨、治理对策探讨、治理经验述介等微观层域。这些微观研究固然重要,但缺乏整体视阈和宏观把握,故在今后研究中需加强历史性研究、注重整体性研究和开展比较性研究。

(一)加强历史性研究

煤炭开采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发展演变乃是一个历史过程,因为环境问题不是凭空突然出现的,也不可能短期内一劳永逸地解决。事实上,加强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学术研究,需要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恰是这种发展演变过程,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贯通、历史与现实衔接,并在此基础之上,将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置入更加宏阔的历史语境中。据笔者有限的了解,淮南采煤史研究相关成果包括《安徽近代煤铁矿业三起三落》[23]、《扬子电气、淮南矿路两公司的创立与国有企业私营化》[24]、《张静江与淮南铁路——兼论淮南铁路的经济意义》[25]、《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状况(1945—1949)》[26]、《官办淮南煤矿研究(1928—1937)》[27]、《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营煤矿事业经营的典型——以建设委员会与淮南煤矿为例的考察》[28]、《日伪时期淮南煤矿的经营管理(1938—1945)》[29]、《淮南地区早期煤业发展述略》[30]、《论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

掠夺——以淮南煤矿为例》[31]等。这些研究大多聚焦于民国时期,对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淮南煤炭史研究却付之阙如。今后加强淮南煤炭的历史性研究,就要从微观层域下工夫把研究做细做实,以历时性视角梳理淮南煤炭开采的整个历史进程,如编纂淮南煤炭志1999年煤炭工业出版社曾出版《中国煤炭志·安徽卷》,因内容涉及安徽六大矿区而对淮南煤炭的编撰不够详备。、撰写淮南煤炭史。总的来说,加强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历史性研究,意在探寻煤炭开采的运行逻辑,揭示采煤与环境互动的复杂机

制,彰显采煤沉陷区治理的核心任务。

(二)注重整体性研究

整体研究是一种对研究问题的系统而整全的分析、研究方法。列宁曾经指出:“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32]革命导师提醒我们,忽视整体的零散研究往往不够翔实;现实生活告诉我们,缺失整体的局部研究可能以偏概全。因此我们不能陶醉于散乱碎片化研究得出的粗浅结论,而对深层次的问题置若罔闻。有鉴于整体研究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从整体视阈、全局角度对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基本问题和现实诉求进行研究,弄清采煤沉陷和积水区域的分布状况,揭示采煤沉陷积水区域的环境特征,探索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基本路径,总结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为推进采煤沉陷区环境的有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整体研究对研究者自身的学术胜任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是个跨学科的问题,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对环境问题的研究视角各有侧重,也各有特色。即便自然科学内部,地理学、生态学、采矿学、安全学、地质学等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也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研究者努力拓展理论视野、增强问题意识、培育学科理念、锻炼思维能力,以及研究方法的恰当选择,继之在实践中将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向纵深推进。

(三)开展比较性研究

比较研究是对不同客体的相似性及相异度进行研究或判定的方法,旨在探究其异同,寻绎其规律。采煤沉陷并非淮南煤矿的特有现象,而是我国乃至全球煤炭开采领域的共同难题。开展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增进各地采煤沉陷区交流治理思路、分享治理经验、推广治理模式。开展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比较研究,可使环境治理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避免人力财力物力的损耗或浪费,从根本上提高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实效性。但是检索期刊网发现,目前学界尚未开展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比较研究。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并非研究者没有意识到比较研究的重要,而是该研究需要考量各个采煤区域的历史背景、地形特征、地质结构等诸种因素,单因相似就借鉴仿效,难免失之偏颇和草率。基于这种情形,我们主张进行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比较研究时,需要明晰以下两点内容:一是明确的自我意识。即借鉴其他沉陷区环境治理的思路、模式和经验的同时,需要呈现主体的自我意识,不能采取价值无涉的立场简单复制或吸纳他人经验,一味模仿显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沉陷区环境问题。二是独立的探索精神。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为解决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建言献策,故我们不能单纯依赖于他人治理经验的借鉴,而要秉持独立的探索精神,从实际出发从本地入手,找出切实有效的治理路径。概而言之,开展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比较研究的前提是明确的独立自主性,在他人治理思路、经验的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应适度增加本土意识、本土特色和本土话语。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和环境保护日趋严峻,煤炭消费的比重正逐年下滑。在经历长达7年的“黄金时代”后,煤炭行业从2012年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已经出现“量价齐跌”的惨烈景象,近年有关国有煤炭企业全行业亏损的报道更是不绝于耳。淘汰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建立和完善煤矿退出机制已势在必行。当人们逐步将视野投向新型能源产业时,呼吁社会各界关切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问题或如空谷足音,但是尤为弥足珍贵。文章立足前人研究成果,梳理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研究取向、研究方法并积极展望其未来趋向,旨在引起人们关注这一正在走向衰退、却仍然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煤炭行业及其沉陷问题。

参考文献:

[1] 宗云峰.淮南煤矿沉陷治理工程研究与实践[J].煤炭工程,2010(7):47-49.

[2] 沈思良.淮南矿区采煤塌陷区新城镇建设的成功探索[J].科技资讯,2010(12):117-118.

[3] 许磊.浅谈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区治理新思路[J].能源环境保护,2012(1):42-51.

[4] 孙功.淮南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路径[J].环境保护,2013(17):63-64.

[5] 范君.煤炭城市“四矿”问题研究——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29-432.

[6] 李小龙,郭靖,胡安焱,等.淮南矿区塌陷情况分析及治理对策[J].资源与产业,2006(4):75-77.

[7] 徐良骥,严家平,高永梅.淮南矿区塌陷水域环境效应[J].煤炭学报,2008(4):419-422.

[8] 徐良骥,严家平,高永梅.煤矿塌陷水域水环境现状分析及综合利用——以淮南矿区潘一矿塌陷水域为例[J].煤炭学报,2009(7):933-937.

[9] 周春财,徐翀,陈永春,等.淮南矿区采煤塌陷区时空演化特征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35):101.

[10] 李大全.对淮南采煤塌陷区灾害防治与土地综合利用的思考[J].工程与建设,2008(4):451-452.

[11] 李俊斌.对淮南矿区煤炭资源回收工作的思考[J].矿山机电,2009(1):37-39.

[12] 徐鑫,易齐涛,王晓萌,等.淮南矿区小型煤矿塌陷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J].水生生物学报,2015(4):740-750.

[13] 王晓萌,易齐涛,徐鑫,等.淮南采煤沉陷区内小型塌陷湖泊轮虫群落结构特征[J]2湖泊科学,2015(27):657-666.

[14] 崔龙鹏.淮南煤矿塌陷区煤矸石填充复垦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安徽地质,1998(3):58-61.

[15] 王振红,桂和荣,罗专溪.淮南矿区采煤塌陷积水区水生态环境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2):269-275.

[16] 方文惠,桂和荣.淮南矿区塌陷塘理化环境状况变化趋势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6(1):25-27.

[17] 殷柏慧,张洪刚,端木山.从工业废弃地到城市游憩空间的转化与更新——以安徽省淮南大通矿生态区改造为案例[J].中国园林,2008(7):43-49.

[18] 苏桂荣,姚多喜,李守勤,等. 基于ARCGIS的塌陷塘水质特征研究及评介——以淮南矿业集团谢桥矿为例[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39-42.

[19] 崔龙鹏.对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的思考[J].中国矿业,2007(6):46-52.

[20] 汪玉洁.基于采煤塌陷区的蓄洪区开发利用模式探讨——以淮南市张集矿为例[J].中外建筑,2012(5):87-89.

[21] 吴中能,于一苏,刘俊龙,等.淮南市泥河镇采煤塌陷区后湖生态园模式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 318-15 412.

[22] 张克兵.淮南潘谢矿区采煤塌陷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J].能源环境保护,2013(5):51-53.

[23] 王鹤鸣.安徽近代煤铁矿业三起三落[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14-22.

[24] 郑会欣.扬子电气、淮南矿路两公司的创立与国有企业私营化[J].历史研究,1998(3):95-110.

[25] 马陵合,廖德明.张静江与淮南铁路——兼论淮南铁路的经济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58-63.

[26] 张卫东,徐强.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状况(1945—1949)[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91-94,116.

[27] 孙多忠.官办淮南煤矿研究(1928—1937)[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硕士论文,2011.

[28] 谭备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营煤矿事业经营的典型——以建设委员会与淮南煤矿为例的考察[J].安徽史学,2010(2):106-114.

[29] 孙功.日伪时期淮南煤矿的经营管理(1938—1945)[J].安徽史学,2010(5):101-104.

[30] 孙多忠.淮南地区早期煤业发展述略[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3-87.

[31] 陶立明.论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掠夺——以淮南煤矿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4):26-29.

淮南市环境监察支队 篇4

今年以来,在省总队和市环保局的正确领导下,***环境监察支队紧紧围绕全省环境监察工作要点和***环保局中心工作,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深入开展基层环境执法监管责任强化年活动为抓手,狠抓环境监管执法,努力创新环境监管机制,着力加强环境监察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了全市环境监察工作的开展。

一、2011年工作完成情况

首先,我用几个数据来介绍一下***2011年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是行政处罚数据。2011年,我市共出动环境监察人员111人次,检查企业111家,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11件,行政处罚111万元,完成任务111万元的118.8%。

二是环境信访数据。2011年我市环境信访总量为111件,比2010年11件减少111件,降幅11%。环境信访总量连续三年实现10%以上降幅。共上报省厅的11件信访积案,截止2011年12月份已化解11件,化解率为11%,圆满完成90%的任务。三是突发环境事件数据。2011年我市突发环境事件为3起,相比2010年9起突发环境事件,降幅为111%,且均得到妥善处理,未对环境造成重大污染。

四是排污收费数据。2011年我市排污申报户数111户,排污收费家数11户,排污收费总额11万元,同比增长4.6%。

之所以能够取得以上成绩,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二)不断创新,提升环境监管水平。为进一步提高案件办理质量,强化执法效果,我市积极探索创新执法新机制。一是建立了案件处罚审议机制。成立集体审议小组,进一步规范环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提升案件办理质量。二是建立重污染企业废水定时排放制度。为督促排污单位正常使用配套水污染物处理设施,防止企业利用监管空隙将集中池内废水采用潜水泵直接外排,对重污染企业实行定时排放废水。三是加大科技监管力度。探索移动执法,建成污染源综合管理平台并进入试运行阶段。进一步强化在线监测数据应用,根据在线监测超标数据立案处罚7家,行政告诫2家,整改4家。

(三)敞开门执法,加大公众参与力度。与当地新闻广播电视台,各大报社建立良好互动关系,在主要媒体机构设立环保记者与联系人,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形成打击违法排污企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环保专项行动中,媒体记者与执法人员一起深入企业,查勘现场,共同参与环境执法,并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行动结果;建立环保黑名单制度,每月通过***都市报曝光典型违法案件,2011年共曝光企业11家,涉及罚款总额计111万元;向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放征求意见表,征求环境执法热点难点作为工作重点,并邀请他们参与环保专项行动。

(四)顾全大局,以严格执法促进监管减排。不断强化监管力度,对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减排项目实施一月一查,累计检查污水处理厂11家次,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33份,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厂达标率由年初的11%提高到第三季度的99.2%,日均处理水量达11万吨,比去年同期新增9万吨,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厂达标率稳步上升,达到11%,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得到有效削减。

(五)背水一战,强力推进电镀企业入园。电镀入园是生态市建设市县目标责任书和市县环保局长目标责任制“一票否决”指标,我们对市区电镀园区每周一督查、县(市)电镀园区每半月一督查、挂牌督办整治项目一月一督查,累计开展专项督查74次,发出督查通报15份,有力推进电镀入园。会同公安、工商、经信、电力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展“零点行动”,对不能按时入园的企业一律实施关停。

(六)保持高度敏感性,全面开展铅酸蓄电池及涉铅行业系列执法行动。今年3月以来,开展多次专项执法检查行动,深入排查掌握了全市涉铅行业基本情况,对铅酸蓄电池企业实行全面停产整治,对非法加工点予以彻底取缔,对铅酸蓄电池回收行业着手规范管理。行动开展以来,共检查涉铅企业、废旧蓄电池收购点1713家,关闭铅酸蓄电池企业4家。

(七)完善信访机制,维护群众信访权益。积极完善信访调处机制,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加强行政调解,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信访调处机制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完善网络互动机制,在***论坛、绿色***网站设置环保投诉板块,加强与网民的互动沟通,及时查处并反馈群众反映的问题。

(八)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为根本,不断加强环境安全保障。成立市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处置中心,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程序,加强应急装备配置,组织应急监测、处置技术培训和演练。7月份在 举行突发辐射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演习,11月份组织全市环境应急队伍参加首届***综合应急救援业务技能大比武。开展重点环境风险源排查和整治落实。对环境安全问题和污染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消除,今年以来全市未发生重大环境安全事故及因环境问题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十)重心下移,强化基层队伍建设。及早谋划“十二五”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蓝图。对全市环境监察机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出台了《***“十二五”环境执法能力提升规划》,对全市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进度做了全盘规划。推进第二批“四好处室(站所)”创建,全市累计70%的处室和站所达到了“四好”要求。分4个批次对全市环保系统300余名一线执法人员开展全面轮训,联合浙大共同举办“2011年全市环保基层领导干部培训班”,开展基层队伍建设调研,推进机构改革。进一步完善《自由裁量权定量标准》及电子平台,开展交叉检查,强势推进行政处罚电子平台在全市环保的全面运用。

二、当前存在困难

我市环境监察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全市的环境监察工作还有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环境执法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现场执法检查、新建项目的督查、重点排污企业自动监控设备运行管理上还存在着不全面、不到位的情况;对环境违法案件后督查力度不够,造成个别违法企业整改不到位;部分县区环境监察机构的职责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各自辖区污染源的监管存在着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处理不到位的现象,工作效率有待于提高。

二是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存在较大差距。对照新的标准化建设标准,我市监察机构在硬件配置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执法车辆明显不足。除执法车辆外,还须购置摄像机、酸度计、管道探测仪等现场记录、采样和监测设备,车辆购置涉及到编制及资金问题需要向编委和财政局争取支持,协调难度很大。

三是污水处理厂监管难度较大。部分污水处理厂上马比较匆忙,相应配套设施未及时跟进,管网渗漏、雨污合流、江水倒灌等问题未有效解决,且纳管企业越来越多,而企业治理设施普遍落后,超标排放废水对污水处理厂冲击较大,出水达标率难以稳定。在执法方面,监管存在时间盲点,难以对污水处理厂开展全天候监管,且对夜间直排、偷排的违法企业的有效监管措施不足。另外,基层站所监管人手不足且大多为非专业人员,有关污水处理厂整体运行的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在线监控数据应用。在线监控系统运维点多量大,满足不了现实需要,数据准确率亟待提高,有效性审核需要继续推进,在线监测数据未能得到充分有效运用,未能为执法监管提供有力支撑。

三、2012年工作思路

2012年我市环境监察的总体目标为:通过“铁面执法”提高企业稳定达标率和环境守法意识,控制环境风险,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维护群众合法环境权益。具体目标为:实现“三稳”、“二控”、“三转变”,即行政处罚立案数和金额在全省稳居前茅,全市环境信访总量保持持续稳定下降趋势,全市环境安全重点监管企业隐患排查率稳定100%;控制环境风险和群众集体上访事件,确保全年不发生因监管不到位造成的环境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上访事件;执法方式实现“由现场检查向现场核查、单独执法向合力执法、日常检查向全天候监控”三大转变。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市明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铁面执法”为主线,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2012年继续对污染企业铁面执法,保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绝不姑息,绝不手软。针对我市主要环境问题,组织有针对性的常态化环保专项执法行动。重点针对重金属行业、制革、印染等重污染行业,城镇污水处理厂等污染减排工程等开展专项环保行动,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特别是要在2011年市区电镀企业入园的基础上,再接再厉,通过严格执法倒逼瑞安、永嘉、乐清、平阳基本完成电镀入园任务。对环保专项行动实行后督查,通过后督查,一方面促进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推动环境监察人员履行好职责,避免失职渎职行为和污染事故的发生。

(二)积极探索环境执法新道路,实现三大转变

1、推进监管模式转变,实施污染源的现场核查。改变传统的以某一时间点检查为主的监管方式,实行某一时间段的核查,使执法更有效,从而实现现场检查向现场核查转变。通过行业污水处理技术分析,建立要实现达标排放,药剂量、污泥产生量与企业污水处理量之间物料衡算模型。执法时通过调阅企业用药记录,与衡算模型进行对比,判断企业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是否存在偷工减料或者偷排废水等行为,从而全面了解企业污水治理状况。

2、从单独执法向合力执法转变。一是借部门之力。联合纪检、监察等部门开展执法检查,强化行政问责和目标落实。联合公安部门开展对违法排污行为实行行政拘留处罚,加大处罚力度。二是借公众之力。诚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市民参与环保专项行动,邀请记者参与现场执法,继续实行环保黑名单制度,每月定期公布在专项行动中查处的典型违法企业,形成打击违法排污企业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借行业协会之力,探索中小企业环境监督员试点工作。***中小企业众多,在每个中小企业均设立环境监督员极不现实。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协调入会企业采用多企合聘的模式,由几个工艺相同、距离相近企业共同聘请专业人才担任环境监督员,减轻了企业负担,提高专业人员福利待遇。

3、加大执法科技含量,推行全天候监控。以污染源综合管理平台和在线监测监控系统为依托,根据监控记录摸清企业排放规律和排放专控,有的放矢进行突击检查,提高执法效率;尝试建立污水处理厂远程电子督查平台,提高对污水处理厂的督查水平。对在线监测、视频监控平台进行技术改造、升级,随时准确掌握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水量。对进水异常的泵站、排污区域,与市政部门合作安装在线监测、自动采样、视频监控等设备,提高“顺藤摸瓜”能力;推行刷卡排污制度。对印染、电镀、造纸、化工等重污染行业试行“刷卡排污”,即在企业排放口安装IC智能卡,每月核定企业污水排放量,超出核定量即自动关闭阀门,提高环境执法效率。

(三)完善制度建设,做好环境信访工作为民排忧解难 创新信访工作机制,确保全市环境信访总量稳定保持持续稳定下降趋势。一是建立环境信访问题通报、约谈制度。每年对全市环境信访总量进行排序,将有关情况直接通报各县(市、区)。每季度对全市环境执法中队的环境信访总量按四个片区排名,对区域内连续三次排名前2位的中队,约谈中队负责同志,以促进采取有力措施,使信访总量下降。二是建立环境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牵头协调市法院、监察、公安、执法、工商、供电、供水、安监等部门召开环境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联席会议,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一家纠纷多家调解格局。三是定期召开局信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部分环境信访问题成因复杂,牵涉到多个处室,需要信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协调,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内部合力。

(四)定期排查与能力建设并举,强化环境安全保障 建立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巡查制度,及时报告和处理污染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违法行为,举行一次饮用水源突发事件应急演习。以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争取财政部门支持,切实加大投入,配备必要的应急车辆和防护装备。

(五)健全环境监察稽查体系,强化基层执法监督 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完善稽查工作、扩大稽查内容,逐步转换稽查模式,抓住个案,深入挖掘,以点触面。一是将行政处罚后督查工作纳入考核。定期对各单位重点违法案件后督查情况进行稽查。二是加大对重点流域、区域和重点行业的专项稽查。根据温瑞塘河、鳌江流域、乐琯塘河等断面水质变化情况,集中力量对超标断面周边污染企业进行稽查;组织对全市污水处理厂、电镀园区及其它工业园区进行专项稽查。

(六)推行精细化执法,提升环境监管水平

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规范监管行为,提高监管实效。在2011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推进各县(市、区)针对本辖区内主要污染行业编制行业环境监察指南,实现环境监察过程规范化;以环境专管员制度为依托,推进环境管理的网格化;继续推进“数字环保”工程建设,建成投用“移动执法”系统,并与行政处罚平台数据互联,逐步建成从现场执法到行政处罚一体化网络操作机制。

淮南市环境监察支队 篇5

监察支队的请示

宿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

为了有效贯彻实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开展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加大执法工作力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现申请设立宿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

一、基本情况

2002年5月17日,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印发宿州市劳动和保障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规定的通知》(宿政发„2002‟26号),其中确定设立政策法规与劳动保障监察科(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此后,在没有专门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前提下,原政策法规与劳动保障监察科(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工作人员克服人手少、经费无着落等不利因素,认真履行劳动保障监察职责,2005被国家工商总局、公安部、劳动保障部授予清理整顿“四小企业”先进单位,2007年被省劳动保障厅授予劳动保障监察先进单位。

2002年11月26日,宿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增编的批复》(宿编字„2002‟038号),正在积极申报为副县级机构。

二、请示事项

为了有效应对日益繁重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依法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我局请示如下:

(一)设立宿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为副县级参公事业单位,隶属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编制15名,领导1正2副,副科级领导4名;

(三)宿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内设综合科、投诉举报受理科、执法监察一科和执法监察二科,为副科级建制。

妥否,请批复。

附件:

1、宿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职责和科室划分

2、关于成立亳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的通知

3、关于同意成立蚌埠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的批复

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淮南市环境监察支队 篇6

2013年,环境监察支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大局和环保中心任务,全力推进污染防治工作,努力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兵团环保局《关于报送2012年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总结的通知》(兵环电„2013‟14号)要求,现将2013年度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业环境噪声污染投诉处理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在日常环境污染投诉调查处理噪声污染时,严格按照环保法律法规调查处理,重点检查企业环境影响审评中提出的噪声污染防治落实情况,对生产过程中的厂界噪声进行监测,对照所在功能区执行的标准调查企业厂界噪声达标情况。对企业未采取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噪声超标排放投诉属实的环境违法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限期要求企业整改,实现噪声达标排放。本着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妥善解决环境噪声污染投诉。

二、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监察力度,减少施工噪声扰民投诉

1、从源头控制施工噪声扰民投诉的发生

建筑工程在排污申报登记时,环境监察人员必须到施工现场进行核查。对工地附近有居民住宅,施工噪声可能对居民生活环 1 境产生影响的,环境监察人员除了对项目负责人进行耐心细致地环保法律法规宣传解释外,对存在问题的施工单位下达《现场处理意见书》,要求:夜间禁止施工作业,合理安排施工计划,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尽量减少施工噪声扰民投诉的发生。

2、加大对建筑工地夜间违法施工巡查力度

每年的4月-10月是本地重要施工期间,也是建筑噪声扰民事件的高发期,环境监察人员与环境监测人员坚持每周至少夜间现场检查工地违法施工情况一次。现场监测施工噪声超标排放的,及时立案查处。2012年审核95家施工单位排污申报登记表,审核夜间施工申请报告850份,夜间检查施工工地24次。检查施工工地共128家,出现场1894人次,对发现的建筑施工单位违法行为下达《现场处理意见书》62份,建议立案12起,核算25家建筑工地噪声超标排污费271940元。从而大大减少了施工噪声扰民投诉的发生。

三、饮食娱乐服务业噪声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目前市区内有200家左右的铁件铝合金加工店、网套加工、大理石加工、装饰装潢、机床加工等高噪声的行业,分布范围较广,绝大部分位于底商住宅或住宅小区附近且紧邻住宅,所有此类高噪声源单位,均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就已取得相关部门发放的相关许可证,又由于各经营者的素质层次不齐,环保意识较差。⑴ 2 餐饮业主开业后用排气扇直接外排油烟,同时排气扇噪声过大。⑵铁件加工制作等可发出高噪声的行业,原主要集中在北五路,目前正向全市范围尤其是新建住宅小区扩散,该行业主要在店门空地前或租用其它住宅一层加工制作、喷漆,产生较大噪声和气味污染。⑶三产行业中空调冷凝机、空调室外机、风机的噪声污染也非常严重。⑷部分酒吧挂着酒吧的名义,实际经营卡拉OK项目,而此店大部分位于居民住宅楼下。又部份卡拉OK项目在经营时重低音传播较远,造成附近居民楼上的住户投诉。以上种种现象造成楼上和附近的居民严重不满。也造成环境监察人员管理难度加大。

无证照和超范围经营户有增无减,由于本市部分商家无视相关法律法规,擅自在居民楼底层无证无照、超范围经营三产行业的情况比较严重,给环境执法带来相当大难度。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法律法规亟待修订完善。1996年制订的《环境噪声法》,已极不适应当前需要,许多新问题《噪声法》中没有涉及到或是不够明确,尤其是对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执法手段薄弱,给执法带来困难。石河子市没有制定噪声管理办法,造成各执法单位管理职责不清,监管缺位,噪声投诉日益增多。

2、重新调整和划定功能区。工业噪声投诉主要集中在城中村、市区周边和城乡结合部的地域,由于功能区的划定不明确,乡镇 3 机构没有监管,导致居民区内的小企业、加工作坊在经营过程中产生噪声影响周围居民居住环境。

3、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和城市噪声环境管理办法的执行,加强各执法单位的监管,把审批与执法有机地融合。严格声环境准入,强化噪声排放源监督管理。要严格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声环境影响评价,明确改善噪声污染防治的措施要求;严格项目环境噪声“三同时”验收管理,未通过验收的噪声排放项目,一律不得投入运行。

4、以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开展创建环境噪声达标区工作,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

5、相关部门应在发放相关许可证时要求各业主提供环保手续,并在发放许可证前采取公示制度,以老百姓的利益为根本利益,以绝后患。

6、政府应对铁件加工等可产生高噪声的行业进行集中搬迁,以建设促整治,一次性把问题解决到位。既解决了加工店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需求,又解决了文明创建的难题。

济南市环境数据中心系统建设研究 篇7

关键词:济南市,环境,数据中心,信息技术

1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 在环境管理、业务运行过程中逐渐建立了一系列的信息业务系统, 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环境数据、文字视频资料和各种尺度的资源环境空间数据, 这些信息业务系统和数据信息为环境管理和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业务系统彼此相对孤立, 表现出的最大问题是信息交互不畅通, 信息资源利用价值低, 对环境管理的综合决策支持力度远远不足。在目前形势下建设环境数据中心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建立起数据信息共享的机制和平台, 畅通信息渠道

目前, 建立的信息系统只能从各个侧面记录和分析同一污染源的状况, 从单一的局部记录分析环境状况, 而从环境管理的要求来说, 无论污染源和环境状况都需要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管理和分析, 也就是越到管理的高层, 越需要在各个环境要素上统一了解和规划管理。

建立数据中心, 通过标准的数据格式、数据规范建立数据库, 整合数据形成数据仓库, 一方面, 可以逐步形成一个整体反应济南市环境要素的完整数据信息系统;另一方面, 各方面数据的整合可以使管理人员具备一个一站式服务的信息中心, 方便工作, 同时也可以免去各个系统间数据上的矛盾, 确立数据的使用规范, 对目前的各个子系统也是一种全面的规范。

1.2整合和挖掘数据信息资源, 为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前, 各个业务系统, 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数据, 但由于系统建设的局部性限制, 使这些历史数据缺少数据挖掘需要的其他数据要素。建立数据中心就是要将这些相对独立的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并将这些数据进行统一的整理和整合, 组成一个庞大的数据仓库达到可以进行数据挖掘的层次。利用这些大量历史数据的无声价值, 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工作对我们的环境管理起到推动作用。

1.3异地备份各业务系统的关键数据, 保障信息数据安全

现用各业务系统往往仅有一套数据库系统, 或仅安装在某一台微机中使用, 这样就存在由于数据库系统损坏或微机操作系统崩溃而导致的数据丢失, 而这种问题又是不可避免的。通过数据中心的建立, 使各其他系统的关键数据都被整合存储起来, 相当于在异地做了数据安全备份。这也就是对关键业务建立容灾体系。

2系统建设原则、目标、主要内容

2.1建设原则

实用性:是指数据中心建设要面向环境管理, 紧紧围绕管理需求进行建设, 环境管理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 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的中心。

规范性:是指数据中心的硬件部署、软件框架和环境的搭建、基础数据库的设计和开发, 均按照环境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

安全性:安全性分为数据应用安全和数据存储安全。数据应用安全是指数据中心的数据分安全等级, 各级使用者均由访问权限进行划分, 同时数据的对内、对外公开也明确区分。数据的存储安全是指数据中心存储和备份其他各业务系统的关键数据, 为各业务系统起到异地备份的作用。

可扩展性:是指数据中心的基础硬件和软件开发要留有可扩展功能, 为将来数据中心的二次建设和开发留有接口。

易操作性:指数据中心的应用部分有较直观可视化界面, 各级使用者能轻松掌握数据使用方式方法, 无繁琐和复杂的操作, 功能模块一目了然。

2.2建设目标与内容

环境数据中心系统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对各类环境信息的统一管理, 实现环境信息的共享、交互;通过对环境信息的整合、开发和利用, 发挥信息资源的效益, 更好的为环境管理服务。

环境数据中心系统的建设内容包括:数据中心硬件建设和数据中心软件建设两部分内容。

环境数据中心硬件建设:搭建服务器机群, 连接光纤交换机和网络设备, 组成数据中心内部高速传输网络。部署备份机和磁盘阵列进行数据备份, 部署网管机进行网络监控。

环境数据中心软件建设:

数据标准和规范:以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最新信息化标准、规范为基础, 在无标准和规范可依托的情况下以国内外相关业务系统较为成熟的格式为参考, 建立一套《济南市环境信息数据标准和规范》。 环境数据中心的基础数据库和将来其他环境信息系统所需数据库, 均按此标准规范进行建设和开发。

济南市环境数据中心基础数据库:根据环境信息类别、应用的不同, 严格按照济南市环境信息数据标准, 建立一系列标准的基础数据库。数据库包括环境状况数据库、经济和资源状况数据库、污染源状况数据库、GIS管理数据库等。

开发数据中心基础数据库与各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 将各业务信息系统的关键数据导入数据中心基础数据库, 并按一定的周期进行数据更新和数据备份。

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根据数据的类别不同或应用不同, 建立一套数据共享机制。根据此机制, 将数据分级别, 每个用户只可上传、更新、 查询和下载自己权限内的数据, 不能越权访问。同时将数据分为对内公开、对外公开、长期公开、临时公开等多种安全级别。

根据环境管理需求进行数据的综合应用:只有针对环境管理提出的需求, 数据分析和计算结果才有实际意义。根据需求对标准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形成数据仓库, 并对数据仓库的数据进行发布和共享, 将环境管理所需查询的结果明确无误的展示出来。

例如, 建立以时间、污染物、功能区、行业、流域为序列的通用查询统计, 利用各业务数据实现关联组合, 进行统计查询。

1) 污染源分布、能耗及排污量变化;

2) 环境质量变化, 历史数据与不同城市对比;

3) 河流水系分布及各监测断面环境质量;

4) 建设项目周边污染源、环境质量、功能区划、用地状况组合查询。

统计指标自定义, 根据统计要求, 系统可以自定义和添加统计指标, 在查询统计、数据分析中使用。根据各因素的选择可以灵活排队, 报告可以显示在GIS上。通过组合查询可以实现各业务数据的数据关联, 为环境管理提供更加系统的管理信息。

深度开发:通过OLAP或者空间分析的数据库加工手段, 制作一系列环境数据产品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其中可以通过数据中心的报表、图表、数据分析、数据查询、污染总量控制等实现决策支持;另外, 也可以利用空间分析的手段进行专题地图、空间缓冲分析等辅助决策产品制作。例如:

1) 废气污染源与大气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2) 借助空气扩散模型可以模拟出重点废气污染源、机动车尾气排放、建筑工地等对大气空气质量的贡献;

3) 济南市河流水系、废水污染源与水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4) 以流域为单元, 分析流域内污染源 (工业和生活污染源) 对各河流水体水环境质量的污染贡献;

5) 城市基础设施 (污水管网、集中供热、道路修建等) 的动态变化。

3功能总结

通过环境数据中心的建设, 现将主要功能总结如下:

实现数据的共享。建设数据中心应用平台, 将各信息系统关键数据整合到数据中心, 实现数据的集成共享。各级用户可通过应用平台上传、存储本地数据, 也可查询、下载所需的其他环境管理数据。

实现数据的安全。在与各信息系统建立接口的同时, 必然会有大量数据录入或导入数据中心, 保障各种数据安全、高效的存储, 实现对各信息系统关键数据的异地备份为数据中心最基本的功能。

实现数据的综合管理。根据环境状况数据、经济和资源状况数据、 污染源状况数据、GIS管理数据等数据边界分类管理数据中心的大量数据。同时将两类或多类数据同时调用对比。以达到综合、交叉使用各类数据的功能。

辅助决策。数据的分类和交叉使用仅仅是起到了查询和统计的功能, 为了更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现有数据的价值而进行数据挖掘和模拟运算就成为了数据中心最终功能, 也是对环境管理决策最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顺, 徐富春, 孔益民, 张波.国家环境数据中心建设探讨[J].环境保护, 2006, 2:77-81.

[2]朱丽.浅谈利用数据仓库技术构建环境数据中心[J].环境科学导刊, 2008, 3:89-91.

[3]刘海涵.重庆环境数据中心发展规划与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3, 4:44-49.

[4]孙强, 李顺, 陆晨, 李宏轩.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流域水环境数据中心设计与实践[J].中国环境监测, 2013, 1:127-132.

上一篇:8.15中秋博饼活动方案下一篇:优秀店长评比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