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职业危害管理制度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院职业危害管理制度(推荐8篇)

医院职业危害管理制度 篇1

【中图分类号】R1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71-01

医院供应室是医院无菌物品的总供应站,也是医院传染物品回收处理的集中地[1]。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接触污染各种感染性体液和分泌物的医疗用品,接触锐器、化学消毒液,暴露在噪声、高温、潮湿、消毒紫外线工作环境中,面临着多种职业性危害,属于职业暴露危险人群,若防护意识不强、防护知识欠缺和防护措施不落实,发生职业损伤和感染性疾病的危险性增大。为了减少供应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保证职业安全,必须加强职业安全教育,针对危险因素采取严格的防护对策。现将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综述如下。

1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生物因素:供应室人员每天的任务就是回收、清洗器械,这些器械大多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虽然经过初步的浸泡消毒处理,但仍带有许多病原微生物,回收、清洗时若不注意自身防护,很容易被感染。有报道称,医疗卫生工作者是肝炎和艾滋病的高危暴露人群,但医务人员在职业安全保护中一直得不到足够关注[2]。

1.2气溶胶因素:手工刷洗和灭菌是气溶胶产生主要环节,如果工作人员对要求水下刷洗的器械进行水上手工刷洗,空气中就会漂浮大量带毒的气溶胶,若刷洗间空气流通不好,工作人员脸部、眼晴、鼻部防护不严格,血液、体液及有害气溶胶就会溅入(吸入)而造成危害;有些气溶胶由压力蒸汽灭菌器排气产生,如果灭菌器内装有污染物品,在灭菌前期排除冷空气时,若没有过滤除菌保护,则可能排出病原微生物,这些病原微生物通过人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潜在危害[3]。微生物气溶胶污染可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高达20%[4]。

1.3化学因素:所有化学消毒剂的所谓无害都是相对的,它们不仅存在腐蚀性,且有刺激性。如防护不到位,操作不当,在使用强酸强碱清洁物品、浸泡杀灭微生物及去除热源时,强酸强碱溅到皮肤黏膜,可导致腐蚀和溃烂;长期接触含氯消毒剂、多酶清洗剂、除锈剂、润滑剂,如防护不当,皮肤、眼睛、呼吸道就会被挥发的有害气体长期刺激,导致皮肤搔痒、咽喉不适、眼睛干涩等;供应室常用臭氧作空气及物品表面消毒,臭氧杀灭微生物的机制是通过生物化学氧化反应而破坏其生物膜、氧化细胞内的酶、破坏遗传物质等[5]。当臭氧达到一定浓度之后,人体吸人高浓度臭氧,会因其强氧化作用,而对呼吸道形成烧灼,造成呼吸系统充血或发炎[6]。

1.4物理因素

1.4.1锐器伤:物理危害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锐器伤,如果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意识淡薄,器械分类和拆卸时徒手操作,容易发生锐器刺伤或利器划伤。有资料表明,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液传播疾病的80%~90%是针头刺伤所致,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疟疾等[7]。

1.4.2高温烫伤:消毒供应室的高压蒸汽灭菌器工作温度可达130℃以上,灭菌结束后站位不当,会被喷涌而出的热蒸汽灼伤;在卸载灭菌物品时,也会因不慎触碰高温金属架而致烫伤发生。

1.4.3噪音伤害:消毒供应室多种仪器都存在噪声污染,如:高压蒸汽灭菌器、真空泵、空气压缩机、全自动清洗机、干燥机、以及大功率的排风扇和水处理器等,它们在工作状态下会发出不同程度的噪音。据有关劳动部门检测证明,供应室设备产生的噪音强度在90~98dB。长时间的噪音刺激可损伤听力,致使听力减退甚至导致噪音性耳聋,同时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还会影响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功能,出现头昏头痛、心神不定,烦燥不安,容易发脾气,影响工体效率。

1.4.4紫外线及粉尘伤害:紫外线照射是供应室空气消毒和物体表面消毒的主要方式,消毒或检测时会辐射到人体表面,引起灼伤、红斑、紫外线眼、皮肤过敏等症状[8]。粉尘也是重要的损伤因子,手工分装棉球、纱布、棉垫等卫生材料时会产生较多纤维絮及粉尘污染空气,包装手术室敷料时也可以产生粉尘污染,长期吸入可损害呼吸系统功能[9]。诱发鼻痒、喷嚏、咳嗽,甚至哮喘。

2职业暴露的防护对策

2.1生物因素防护:供应室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清洗、消毒、灭菌的程序,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才能保证不受生物因素伤害。凡是患者用过的物品一律按感染物品处理,使用化学消毒液充分浸泡。应避免徒手进行器械分类回收,应借助工具将废弃的锐利器放入锐器盒;清洗器械时穿防水刷洗衣,戴眼罩或护目镜,戴口罩、帽子、刷洗专用手套;保证清洗区良好通风;回收、刷洗工作人员离开污染区域前,应洗澡并更换工作服。

2.2气溶胶因素防护:为了防止气溶胶吸入和脏水喷洒入眼睛,在使用高压水枪时,须按规定穿防水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护目镜等。对要求水下刷洗的器械严格按照国家行业标准规定进行水下刷洗,有条件尽可能用全自动清洗机清洗。洗涤操作时戴橡胶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刷洗工作结束后要严格洗手,用肥皂液按照七步洗手法清洗双手。

2.3化学因素防护:供应室护士应了解常用消毒剂的效能、毒性及进入人体的途径[10]。要把具有刺激性、挥发性的消毒剂应存放在阴凉通风处,有毒性消毒剂要标示警告标志;配制和使用有刺激性和挥发性消毒液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穿长筒防水靴及防水围裙,防止消毒液溅到皮肤黏膜及眼睛上,同时要注意在通风的场所配置;取用消毒液后容器应及时盖好、旋紧,避免其挥发造成危害;臭氧作空气及物品表面消毒后注意环境通风;环氧乙烷灭菌的一次性物品必须待残留气体充分挥发后方可入库,以避免残留的环氧乙烷对人体的损害[11]。

2.4物理因素防护

2.4.1锐器损伤防护:发生锐器刺伤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操作人员防护意识淡漠,警惕性不强,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所致。减少锐器损伤是预防艾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等传播的主要途径[12]。因此,必须强化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一次性刀片、缝针等锐器或利器使用后应及时拆卸,放入锐器盒,单独焚烧处理;用钳子清点锐器,避免剌伤;穿戴耐刺拖鞋和刷洗手套后,方可手工刷洗锐器。一旦发生锐器划伤或刺伤,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用消毒液消毒伤口在包扎伤口,被污染器械损伤后应预防性用药,定期抽血检查并向上级汇报,建立工作人员针刺伤后健康档案[13]。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定期跟踪调查。供应室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尤其是常见的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查,定期接种疫苗。

2.4.2高温烫伤防护:工作间配备降温设施,严格执行机器操作制度,每天使用前检查机器性能,由培训合格的消毒员负责操作,操作时戴好防烫手套和防烫袖套是防止烫伤的有效方法,灭菌后开启高压灭菌器时,人员要站立在门后方防止蒸汽灼伤,不要立即卸下锅内无菌物品,待30min后锅内物品冷却后再卸载。

2.4.3噪音伤害防护:为了减少噪音伤害,应采用中央供气方式,噪音源安装密闭隔音设备,空气压缩泵尽可能安装在室外或另间。尽量集中清洗器械,减少噪音产生的时段、时长。操作间工作时间,应关门密闭,减少噪音外传。科室中各机器有专人管理,定时定期维护和保养,保持其性能良好,发现异常噪音及时查找原因解决[14]。高噪音区工作人员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劳逸结合。工作时配备使用耳塞,同时做到集中时间清洗器械,及时关闭有噪音设备房间的门,以减少影响范围。工作后及时关闭机器,将噪音损伤降到最低。

2.4.4紫外线及粉尘伤害防护:应避免在工作时间使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房间,消毒的时候如要进入房间,最好关闭紫外线灯,消毒结束半个小时后才进入房间工作。工作人员在敷料制作时,尽可能在独立空间,加强自身防护,戴好圆帽、防护目镜及12层以上的口罩或加湿口罩,动作轻柔,避免大力抖动敷料,尽量使用成品敷料、棉球、纱布和一次性手套,既方便临床使用,又降低了供应室人员的粉尘污染职业危害。

2.5职业防护的教育与培训[15]:减少职业危害的有效措施是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对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知识进行培训,定期举办防护知识的讲座,提高对职业感染危险性的认识,强化工作人员消毒、灭菌和隔离及预防感染的意识。加强监控力度及个人防护意识,减少受伤次数,有效实施标准预防,同时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定期进行卫生监测和健康检查。保障工作人员职业安全和保证医院医疗安全同等重要,防护措施必须安全有效,规范和标准必须严格执行,才能确保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ZK(#〗程芳.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4932

[2]张朝武.职业性感染与防护[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25(5):522-524

[3]温建芳.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的防护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139

[4]陈献.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进展[J].全科护理,2011,9(10A):2621-2622

[5]Wang R R,Shang G W,Hu L F,et al.The disinfecting effect of ozone on four kinds of bacteria[J].Shang hai Kou Qiang Yi Xue,2008,17(1):92-95

[6]王丽丽,张齐放.臭氧消毒在医院消毒工作中的应用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6A):36-38

[7]闫丽.供应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8):908-909

[8]扈?h,董继平.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安全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41-142

[9]刘金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9):4102-4103〖ZK)〗

[10]〖ZK(#〗马妍妍.供应室护士的个人安全防范[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4):1592

[11]刘亚芹.谈环氧乙烷消毒灭菌器使用的注意事项[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9):1091

[12]邹海英.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99-100

[13]胡国凤,李淑玲,肖慧华.消毒供应室的职业防护认知水平调查与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1,7(4):183-184

[14]施仲芬,殷玮玮,戴霞,等.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当代护士,2012,19(9B):111-112

医院职业危害管理制度 篇2

1 医院供应室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因素

(1) 高温、高压环境:压力蒸汽灭菌器等在使用过程中散发的热量使室内温度明显升高, 夏天灭菌间室温可达40℃, 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 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2) 烫伤:由于压力灭菌器消毒时温度可达134℃, 在消毒灭菌后, 开锅卸物时, 稍不注意极易烫伤面部、手臂。 (3) 噪音:供应室有多种噪音传染源, 如灭菌时压力灭菌器、排气扇、洗衣机等发出的噪音, 其强度在65~90db, 会使人产生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听力下降、头痛失眠、食欲不振[1]等不良反应。 (4) 锐利器械伤害:在污染物回收、清点、清洗、包装过程中, 容易被针头、刀片或其他医疗器械刺伤, 导致职业暴露有发生乙肝病毒 (HBV) 、丙肝病毒 (HCV) 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的危险。 (5) 紫外线:紫外线消毒时, 辐射到人体面部及眼睛, 可引起灼伤、 红斑、紫外线眼炎或皮肤过敏, 产生臭氧, 刺激人的呼吸道黏膜, 臭氧浓度﹥0.3%时, 使人体中毒。 (6) 布类纤维:各类布类敷料的折叠包装易引起细纤维到处飞扬, 极易吸入呼吸道, 长期刺激呼吸道可损害呼吸系统功能[2]。

1.2 化学因素

临床使用后的大量污染物, 使用化学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 而使用最多的是含氯消毒剂, 它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腐蚀性和挥发性, 经常接触此类化学品会引起眼结膜灼伤、上呼吸道炎症、喉头水肿和痉挛、化学性气管炎或肺炎和皮肤损害。

1.3 生物因素

在回收、清点、清洗污染物品时, 自身防护措施不到位, 致病微生物通过受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人体而引起多种传染病的感染。

1.4 生理心理因素

供应室工作繁重而琐碎, 且需具强烈的责任心, 长期思想集中、 精神紧张, 加上长期站立、重复单一的体力劳动, 易造成整个身体尤其是颈椎病 、下肢静脉曲张、腰椎的疲劳、 强直、 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 如精神紧张、焦虑、心里疲惫等[3]。

2 供应室安全防护措施

2.1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学习

供应室人员结构中, 部分工作人员文化程度较低, 未正式接受过系统医学教育, 缺乏相关知识, 自我防范意识差。因此, 必须定期组织学习《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知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充分认识到针刺伤不在于其本身造成的伤害, 而在于它能传播某些疾病, 尤其是传染性疾病。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主动、自觉地执行防护措施,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4]。

2.2 加强防护知识的落实和管理

2.2.1 加强手部卫生管理

认真洗手和手消毒是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 必须高度重视严格执行。接触污物前后均应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同时应安装感应式或脚踏式水龙头, 在洗手处张贴洗手步骤的宣传画, 给予提醒。

2.2.2 加强标准预防的落实

供应室工作人员在清点、清洗、处理污染物品时均做好标准预防的防护行为, 戴口罩、帽子、防护眼罩、橡胶手套、防渗漏围裙、胶鞋。一旦被锐气刺伤, 应先脱去手套, 再自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受伤部位, 在流动水下冲洗伤口, 使部分血液排出, 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然后用0.5%碘酊、75%乙醇消毒受伤部位, 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用0.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 损伤严重或疑似传染病的污物, 应当进行相应抗体检测, 并进行观察纪录。

2.2.3 加强安全操作训练

为防止烫伤的发生, 高压灭菌器应由取得上岗证的专职消毒员进行操作, 每日使用前检查机器性能, 并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 压力降到“0”位再开门, 开门时应站在门后或门旁, 不要裸露手臂, 物品需冷却10min再出锅。

2.2.4 加强供应室环境质量管理

对高温 、噪音、寒冷、潮湿的环境, 室内安装空调, 消毒间安装排气装置, 加强设备检修, 淘汰陈旧设备, 同时做好寒保暖 防暑降温工作。另外, 应正确掌握化学消毒剂的性能、 使用范围 、浓度、 时间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配制时要戴好防护眼罩、 口罩 、手套等自身防护措施, 房间要定时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以减少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的上伤害。

关键词:职业卫生,安全措施,设备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庄美, 余正香.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性及防护依从性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5) :686.

[2]石毅, 弓艳霞, 王希芹, 等.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暴露现状与安全防护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23) :3754.

[3]范徐红, 董必伟.供应室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8) :978.

[4]李素芬.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7) :858.

医院职业危害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基层供应室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49-01

随着新的《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出台后,我院于2010年重新选址新建了消毒供应室,于2011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并开始对全院可重复使用的器械进行集中管理?由于消毒供应室工作的特殊性,护士接触高危污染器械最多,工作繁忙?琐碎?手工劳动强度大,从而使护士面临多种危害身体健康的因素?因此如何避免?减少职业危害是供应室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1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物理因素 ①工作环境中空气污染:由于没有通风换气和空气净化设施,去污间的空气中存在清洗剂?除锈剂?消毒剂挥发的微粒,和包装间制作敷料时形成的纱絮?粉尘不能得到及时清除,工作人员工作时间稍长就会出现咽干?咽痒?咳嗽等?②噪声:供应室属噪声严重污染的科室,如电蒸汽发生器?压力蒸汽灭菌器?空气压缩机?超声清洗机等的机器噪声等,据有关劳动保护部门检测,灭菌器抽真空时,噪音强度在90-98db,超过了国家对工业区噪声标准的限值55~60db,长时间在该环境中工作,易引起听力减退等症状[1]?③烫伤:供应室的设备大多是高温设备,操作不当极易引起皮肤烫伤?④锐器损伤: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各种穿刺针?刀片?剪刀等锐器刺伤,据报道,在医护人员日常工作中,由针刺或接触污染的血液或体液而造成HI V的感染,其感染几率大约为0. 3%;而暴露于含乙型肝炎病毒( HBV) 等的血液或体液环境中,其该病的感染率则达到6%~30%[2]?

1.2化學因素:工作中接触各种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可致癌[3],接触润滑剂?除锈剂等,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1.3生物因素: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每天回收的各种器械,带有多种传染的病菌微生物,其中包括血源性的传播疾病以及呼吸?消化道的传播疾病等?

1.4个人因素 ①心理压力:基层医院条件差,基础设施设备落后,人力资源配备不足,劳动强度大,因过度紧张? 疲劳而造成的心理压力?②对危险因素的认识不足:由于供应室的工作人员来自不同岗位,年老体弱组成了特殊的团队,制度执行力差,操作不规范,防护用品使用不当,不按照科学的方法洗手,则双手就会成为传播病原微生物的媒介,部分工作人员不重视自我防护,从而诱发自身感染和院内感染?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职业安全知识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在上岗前需对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严格的岗前培训,并进行严格的考核,从而确保护理人员能够胜任这份工作?定期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卫生行业标准管理规范》等,加强医院感染知识?本专业技术操作的培训,规范操作流程,使护理人员从思想上对该职业暴露有着高度的重视,对年老接受能力差的,护士长反复耐心地讲解营造职工防护的氛围,进而自觉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

2.2制定并完善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制定消毒供应室职业防护制度?职业暴露应急预案?职业暴露处理流程?职业暴露报告制度,并严格执行?严格要求供应室护理人员能够熟练地掌握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并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对其进行检查和考核,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该职业暴露发生可能性?

2.3工作期间严格规范着装?规范工作行为 进行污染物处理时,应落实标准预防措施,正确使用防护用品,规范洗手;在卸载无菌物品时,戴无菌且能隔热的棉纱手套;各种机器设备应及时维修保养,降低噪音,避免噪音污染;重复使用的各种针及锐器应分类放在专盛锐器的容器内,把有弯度器械的尖端朝下,并按一定的顺序摆放,清洗针类时需用止血钳等辅助工具,以防针刺伤,若刺伤后应及时按流程予以处理;洗涤剂?消毒剂使用时,注意对皮肤黏膜的损伤,定时开窗换气,安装空气净化装置避免粉尘的吸入;紫外线?臭氧机空气消毒时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等等?

2.4心理因素的防护 组织全科室人员通过录像?幻灯等多种形式反复学习规范和标准,改变旧的理念,增强执行标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护士长要合理排班,岗位合理轮换,减轻或避免因持续一个姿势给工作人员造成的机体损害;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加强心理疏导,采取适宜的自我调节方法,不断提高心理承受和适应能力,从而减少生理和心理疲劳;同时管理者要关心体贴供应室护士,使护士感受到被重视?被理解?被需要?被尊重,从而身心愉悦地投入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兰芳,朱秀兰,叶世清等.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5):1059-1061.

[2] 谭庆兰.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30):12-14.

职业危害申报制度 篇4

总则

为保障职工的安全和职业健康,防治职业危害,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职业健康监督检查职责调整的规定,为了如实申报职业危害因素,接受安全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特制订本职业危害申报制度;

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各处室、工段。

职责

生产技术处负责职业危害的申报工作。公司各处室、工段负责本部门职业危害的管理。

管理内容及要求

1、生产技术处对本单位存在法定职业病目录(《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的职业危害因素,及时如实进行申报,申报的结果在公司备案。

2、公司生产技术处组织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汇总后,每年及时、如实将职业危害因素向当地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申报,接受其监督检查。

3、申报时应当提交《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申报内容包括:

3.1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

3.2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

3.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浓度或强度;

3.4作业场所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数及分布情况;

3.5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

3.6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的管理人员情况。

3.7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资料。

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预评价

职业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报送建设项目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产生职业危害的建设项目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编制职业危害防治专篇,职业危害防治专篇应当报送建设项目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依法经验收合格,取得职业危害防护设施验收批复文件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职业危害防护设施验收批复文件应当报送建设项目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下列事项发生重大变化时,要向原申报机关申请变更:

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的,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申报。

因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发生变化导致原申报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

相关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在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单位名称、法人代表或者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化的,在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单位终止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在生产经营活动终止之日起15日内向原申报机关报告并办理相关手续。

本办法解释权归公司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委员会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江西吉安南方水泥有限公司

职业危害排查治理制度 篇5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实现我矿所确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经公司研究决定,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职业病:是指企业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公司从事有职业危害的职工。

第三条 防治方针

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第四条 防护措施

(一)作业场所防护措施:

1、安全办根据我公司的具体情况识别、确定本公司的职业病危害种类,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人员,严格要求佩戴防护用品。

(二)个人防护措施:

1、加强对有职业危害的职工的职业病危害教育,提高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了解其危害,掌握职业病防治的方法。

2、电气焊操作工在作业中应注意作业环境,使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之下,在难以改善通风条件的作业环境中操作时,必须佩戴有效的防毒面具和防毒口罩。

3、进行噪声较大的作业时,离心工要正确佩戴防护耳罩。

4、从事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应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安全办应将检查结果告知本人,并将体检报告存入档案。第六条 安全检查措施

1、安全办除进行的经常检查外,每年还定期组织其他部门进行联合检查,这种检查包括普遍检查、专业检查和季节性检查,这几种检查可以结合进行。

2、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和具体计划,并且必须建立由项目主管负责、有关人员参加的安全生产检查组织,以加强领导,做好这项工作。

3、安全生产检查应当始终贯彻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群众,边检查,边改进,并且及时地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有些限于物质技术条件当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应该定出计划。

唐山宝丰管桩有限公司

职业危害应急管理制度和预案 篇6

第一条:为明确应急管理工作职责,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落实应急管理法制,规范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程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4号)、《广西壮族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制订本规则。

第二条:应急管理是指为避免或减少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损害而采取的预测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处置以及应对评估等管理行为,是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发展过程中,透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正常生产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活动。

第三条:本规则适用于市人民政府、市直、中直、区直各部门与各单位(以下简称各部门)依法开展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应对处置工作。

第四条: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充分依靠法制、科技和人民群众,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潜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应急管理工作的原则: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第二章: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

第六条:应急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体制,建立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职责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市人民政府设立由市长、副市长、贵港军分区和武警贵港市支队有关负责人组成的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应急委),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各部门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和应对处置工作。市应急委下设若干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分别负责相应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应对处置工作。市应急委办公室设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应急科),负责市应急委的日常工作。

第七条:市应急委及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成员单位按照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总要求,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收集与报告机制、分级负责与响应机制、科学决策与应急处置机制、公众沟通与动员机制、应急资源保障与征用机制、调查评估与职责追究机制、城乡社区应急管理机制等各项制度。

第八条:各部门要切实贯彻落实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心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依法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依法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体系,逐步使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法制化。

第三章:职责分工

第九条:市应急委是市人民政府领导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与应对处置工作的领导机构,在市长领导下,研究、决定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事项,部署、指挥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工作。

副市长按照业务分工和在专项应急指挥机构中担任的职务,负责相应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工作。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协助市长、副市长落实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和防范、处置的具体工作。

第十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是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和协调处置的办事机构,应急科负责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等工作。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各业务科室根据业务分工,分别承担全市应急管理和协调处置工作。

应急科(市应急办)的主要职责是:

(一)承担市应急委的日常工作。

(二)承担市人民政府值班工作,指导全市政府系统值班工作;接收和转办透过自治区人民政府总值班室向市人民政府下达的紧急重要事项;向市人民政府报送紧急重要事项。

(三)协助市人民政府领导处置个性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办理、承办市人民政府和市应急委重大处置工作中的相关文电、会议。

(四)在处置个性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负责协调指导信息汇总、预防预警、应急处置、调查评估、信息发布、应急保障等工作。

(五)组织、指导、协调全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建设,负责指导全市应急平台系统建设与管理,组织制订和实施全市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六)负责组织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组织修订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指导突发公共事件部门编制和修订应急预案。

(七)指导应急预案演练、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八)指导应急管理宣传培训、科普宣教工作;加强应急管理对外交流与合作。

其他业务科室应急工作的主要职责是:

(一)协助市长、副市长和秘书长、副秘书长联系相关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办理相关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报送的文电。

(二)组织编制、修订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三)协助分管副市长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并办理相关文电。

第十一条:各部门在市应急委的领导下,按照职责开展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起草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和保障预案,按程序报批、印发,并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健全组织体系,落实职责,明确任务;建设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信息平台;指导、协助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防范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

第四章:值守应急

第十二条:值守应急工作要及时收集,掌握相关信息,快速报送预警信息和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下达和落实有关领导同志关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批示、指示,保障应急处置工作快速、准确、保密。

第十三条:值守应急工作实行24小时值班、首问负责、值守记录和领导带班等制度。

第十四条:公安、安全生产监管等负有重要应急管理职责的部门,要建立健全值班机构,充实值班人员,落实值班场所,配备值班电话、传真等设备,确保值守应急24小时运转。

第十五条:第一个接收到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或预警信息的值班员是该信息报送处理的首要职责人。值班员务必详细询问信息来源单位,全面掌握首报信息要素,按照值守应急工作程序快速、完整、准确地报送和处理,并负责回答有关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资料及其报送、处理状况。

第十六条:值班员务必按照值守记录要求,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文字记录,做到及时、准确、简明和要素齐全,使用专用的记录本并规范存档。

第十七条:建立健全领导带班制度,带班领导负责指挥、协助值班员妥善处理值守应急的重大事项。

第五章: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

第十八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和各部门共同负责建设市本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第十九条:市应急办每两年负责协调组织市应急委成员单位对贵港辖区应急处置机构、队伍和其协调、反应潜力以及公共安全形势进行分析、评估。如分析、评估结果证明在可控范围内,每4年对《贵港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修订一次;如分析、评估结果证明不可控,并有可能引发较大危害的,应根据具体实际及时对《贵港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行更新。

第二十条:各部门按照《贵港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负责编制完善市本级各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经评估、审核后,按照应急预案管理权限与程序报批和发布。

各部门按照职责,加强对市、县两级应急预案和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做好上下级应急预案的衔接,完善重大活动的应急预案,提高基层应急预案的覆盖面。

第二十一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务必明确应急处置原则、事件分级、信息报告主体和程序、应急指挥体系和职责划分、预警发布和公众疏散、响应级别及其条件、处置措施和应急保障、信息发布和新闻宣传、调查评估和恢复重建等资料,并尽量细化,增强其可操作性。

第二十二条:各部门要建立预案演练制度,做到常用的专项应急预案每年演练一次、其他各类应急预案每两年演练一次,并根据演练状况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第二十三条:各部门要组织、指导企事业单位、乡村、社区等基层单位和组织,开展经常性的预案宣传和演练。

第二十四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督促、指导各级各部门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和分析,及时修改专项应急预案,强化应急预案演练,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机制。

第六章:应急体系与潜力建设

第二十五条:应急体系建设要依据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进行。市应急办负责依据国家相关规划和贵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应急体系建设目标,将应急队伍、物资、基础设施、科研潜力建设的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和各部门,提高监测预防、应对处置、应急保障潜力。

第二十六条:各部门要建立广泛的基层信息员队伍,增加对主要自然灾害、重大安全生产危险源、重要基础设施、重点有害生物和疫情的监测网点,提高监测、信息、预警的潜力。

第二十七条: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机制,实现多灾种、跨领域的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

第二十八条:建设全市应急信息平台系统,提高市应急委及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信息收集、预测研判、科学决策、应急指挥的信息化水平。

第二十九条:在公安消防部门建设具有多种灾害、事故救援潜力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有关部门依托相关企事业单位,建设、管理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专业人员,加强专业应急救援装备,开展专业训练,作为应急救援的专业力量。密切与驻贵部队和武警部队的联系,发挥其支持地方抢险救灾主力军突击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共青团、红十字会等组织建立广泛的应急社会志愿者队伍。

第三十条:相关部门要加强应急保障潜力建设,提高应急物资、装备的储备规模和运输协调潜力;依托社会,整合资源,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和社会储备、政府协调采购、征收征用、余缺调剂与更新轮换制度。

第三十一条:各部门指导各地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重点防护目标、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生命线工程的防灾抗损水平;利用广场、绿地、公园、体育场馆、校园、村委等公共设施,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综合防灾减灾和卫生综合示范工程。

第三十二条:加强气象、地质、地震灾害和公共卫生、应急信息通信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提高应急管理科技水平。

第三十三条:财政部门要建立应急管理经费和应急体系建设资金保障机制,确保所需资金并及时划拨到位。

第七章:监测预警与信息报告

第三十四条:各部门要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管理的长效机制,及时对风险隐患进行分类登记,对重要危险源和尚难治理的隐患点实行动态管理与监控,建立监测信息报告、通报制度。

第三十五条:各部门要广泛收集影响公共安全的各方面信息,及时分析、研判,根据可能的危害性和紧急程度,向受威胁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当地驻军、社会公众发布预警,并依据相关应急预案采取必要防范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或减轻其影响。

第三十六条:较重(Ⅲ级,黄色)以上预警信息要立即报告市人民政府,再由市人民政府报告自治区人民政府。涉及跨县市区级行政区域的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须经市人民政府向自治区人民政府申请批准。涉及跨市级行政区域的个性严重(Ⅰ级,红色)或严重(Ⅱ级,橙色)预警信息要立即报告自治区人民政府,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提出申请发布和解除。

第三十七条:全市各级人民政府逐级上报、各职能部门直报市人民政府分别是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的主渠道和辅助渠道。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的职责主体要严格执行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制度,务必按照规范的渠道、规定的时限完整地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

第三十八条:信息资料和上报要求。

(一)各地各部门对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要立即查清事件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信息来源,事件初始原因、类型,已造成损失和后果,影响范围和可能影响范围,已采取的处置措施和处置效果,事件发展趋势和下一步工作措施、推荐等信息要素。

(二)较大(Ⅲ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要在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上报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在收到信息后1小时内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个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或遇特殊状况,市人民政府可在报告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同时,直接向国务院及其相关主管部门报告事件信息。

第三十九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接收、报告、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或预测预警信息的基本程序。

(一)值班室收到突发公共事件状况报告或预测预警信息后,属个性重大Ⅰ级)、重大(Ⅱ级)或敏感突发公共事件的,要立即报告分管副市长、分管副秘书长,同时转告有关业务科室。

(二)对重大(Ⅱ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由应急科会同相关业务科室迅速核实,依据相关应急预案,提来源置意见或方案,起草上报自治区总值班室的事件信息,呈报分管副市长、副秘书长。较大(Ⅲ级)以下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由相关业务科室办理。

(三)分管副秘书长对业务科室呈报的处置意见,应作出明确批示,并决定是否上报分管副市长和报告秘书长。

(四)分管副市长接到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后,应作出明确批示,决定是否上报市长和自治区应急办。

(五)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的批示、指示,在正常上班时间,由相关业务科室负责转办和落实;在节假日或休息时间,由值班室负责转告相关业务科室,由相关业务科室办理和落实。

(六)重大(Ⅱ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初报、续报信息由应急科上报自治区应急办;综合信息由相关业务科室起草,报分管副市长审批后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

各业务科室直接收到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或预测预警信息后,亦按以上要求办理。

第八章:应急响应和应对处置

第四十条: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由事发地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根据事件级别,依次启动本级本部门应急预案进行先期处置,尽可能将事态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相关部门给予指导。

第四十一条:到达必须级别、需要市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应对处置的,则在分管副市长指挥下,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统一指挥,调动相关力量进行处置;必要时,派出工作组指导事发地人民政府处置。相关业务科室协助分管副市长,参与应急处置工作,办理相关文电和会议。

第四十二条:对个性重大(Ⅰ级)、重大(Ⅱ级)突发公共事件或复杂、罕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科会同相关业务科室协助市人民政府领导,参与应急处置工作,办理相关文电和会议。

第四十三条:当突发公共事件扩大或复杂化,超出相关专项应急指挥部处置潜力或处置职责时,经专项应急指挥部申请或根据实际状况,由市应急委领导组织处置工作。

第四十四条:市人民政府及市应急委作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决定、命令,应当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事件处置结束后,应当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专项工作报告。

第九章: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

第四十五条: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工作要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做到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第四十六条:按照分级负责原则,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工作由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组织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人民政府负责,并制订相应的制度规范管理。国家有特殊规定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七条:信息发布的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理解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透过中央、自治区和事发地主要新闻媒体、重点新闻网站发布信息。具体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发布应急预案》执行。

第四十八条:市应急委组织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其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工作,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会同市新闻宣传主管部门、相关部门负责。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负责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其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工作由专项应急指挥机构与市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共同负责。

第四十九条:市应急委组织的新闻发布会或新闻报道工作,由指挥机构指定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通稿由相关业务科室和有关部门带给,报分管领导审定。

第十章:统计评估与恢复重建

第五十条: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负责处置的应急指挥机构要认真调查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和影响范围,对其危害状况做好跟踪统计。

第五十一条:应急处置结束后,负责处置的应急指挥机构要全面统计损失状况,总结处置工作,构成危害状况和处置工作评估报告,报市应急委。对影响范围广、损失巨大的突发公共事件,还应评估其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中远期影响。

第五十二条:应急处置结束后,负责处置的应急指挥机构要及时指导、帮忙受影响地区,巩固处置成果、恢复社会秩序、修复受损基础设施、恢复工农业生产、重建损毁民房。

第十一章:业务培训和科普宣教

第五十三条: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业务培训制度,将应急管理培训纳入领导干部党校教育、公务员业务培训和普法工作范围。各部门要指导企事业单位开展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培训。

第五十四条:应急科会同各部门制订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方案,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公众应急知识读本。

第五十五条:有关部门要将科普宣教作为本部门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料,用心编制面向社会和公众的宣传手册、画册,拍摄公益广告和应急知识短片,集中开展形式多样、资料丰富的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活动。

第五十六条:各部门要组织、指导各地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普及等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灾害观,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自救互救的技能。

第五十七条:教育部门要指导各地将公共安全和应急知识教育纳入各级各类校园机构的教学资料,编制校园公共安全教育纲要和适应不同年龄层次学生需要的公共安全教育教材,安排必要的课程和课时。

第五十八条:各部门要加强与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社、网站等新闻媒体的联系,用心开辟专栏、专版、专题、专刊,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应急知识科普宣教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畅通预警信息在各新闻媒体上的发布渠道。

医院职业危害管理制度 篇7

1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 物理性危害因素

1.1.1 噪音

噪声的职业危害人所共知, 供应室内的噪声主要来源于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超声清洗机等。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在其抽真空时噪声强度达到90 dB (A) 以上, 超过了国家工业区55~65 dB (A) 的噪声标准。长期受噪声刺激可引起头痛、头晕、听力下降、疲劳、烦躁等症状, 特别是育龄期妇女, 还会造成女性生理机能紊乱, 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1.1.2 紫外线损伤

紫外线和三氯消毒机是供应室用于空气消毒的主要方法。但是,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 过量的紫外线可引起化学反应, 使人体机能发生一系列变化, 尤其是对人体的皮肤、眼睛以及免疫系统等造成危害, 大量照射还可以造成皮肤黏膜的日光性角化症 (光照性角化症) , 表现在暴露部位 (如额部、颊部、鼻尖、唇、眼睑、结膜) 出现单个和多个平顶形角化层增厚。据医学分析, 这是一种癌前期变化。同时, 紫外线灯和三氯消毒机产生的高浓度臭氧可使人产生头痛、头晕、胸闷等不适感觉。

1.1.3 高温危害

夏季高温潮湿, 再加上压力蒸汽灭菌器蒸馏器等设备, 产热多、散热慢。护理人员在高温下作业易出现疲惫、烦躁、中暑等。在灭菌操作过程中和灭菌后取物品时, 稍有疏忽常会被蒸汽管和灭菌器烫伤皮肤, 甚至会因违反操作规程有可能引发爆炸的危险。

1.2 化学性损害因素

各种消毒液对人体都有一定的危害, 目前医院供应室使用的消毒剂大多含氯, 如84消毒剂等。人体长时间接触会有灼痛感, 挥发氯可引起眼胀痛、过敏、结膜炎, 损伤呼吸道黏膜, 引起胸闷气喘等不良反应, 对人体造成伤害。

1.3 生物性危害因素

1.3.1 接触被病毒和细菌污染的物品

医院消毒供应室回收的污染物品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复杂, 有些布类和医疗器械上有大量被患者污染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 内含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工作人员在回收、清洗、消毒过程中往往通过空气或者直接接触造成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1.3.2 锐利器械的意外伤害

严格说锐利器械的意外伤害既是生物因素, 又是物理因素, 也是医院供应室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之一, 因此危害更为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①供应室护士本身接触的各种被污染的锐器多, 如针头、刀片、缝合针、穿刺针或其他锐利的医疗器械等;②供应室护士在物品回收和清点的过程中, 由于自我防护意识差, 不遵守操作规程或在工作时注意力分散等造成刺伤;③供应室护士在回收、清洗、消毒等过程中, 对这些器械的污染程度不十分了解, 在发生刺伤时往往有侥幸心理, 而使自身防护处理不及时, 不规范, 从而造成HBV、HCV以及HIV感染的危害。

2 防护措施

2.1 综合性防护措施

①参照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 正确选址, 合理布局, 严格控制环境质量, 做到人流、物流不逆行, 不交叉;②人员上要调配思想品行好, 专业技术过硬, 有一定工作经验, 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去供应室工作;③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做好个人防护, 供应室人员每年进行身体检查, 定期检查乙肝、甲肝疫苗的预防接种, 增加机体的免疫力;④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严格程序, 规范操作, 不断加强业务培训, 增加护士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感染危险性的认识, 强化护理人员消毒、灭菌和隔离及预防感染的意识, 将个人职业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2.2 物理危害因素的防护

2.2.1 紫外线、臭氧的防护

紫外线三氧机应在无人的条件下进行消毒, 开紫外线灯时避免双眼直视灯管, 开关安在消毒室外。监测时穿防护衣, 戴防护镜, 避免身体裸露部分被其照射。

2.2.2 噪声的防护

加强对噪声危害的认识, 科室各种消毒器械定人管理, 定期保养, 及时维修, 集中时间进行灭菌, 工作完毕及时关闭灭菌器及大功率排风扇, 淘汰破旧设备, 减少噪音污染, 另外, 应注意个人防护, 进入消毒间时可带专用耳塞。

2.2.3 高温、高湿的防护

灭菌间的建筑布局应合理, 可安装大功率排风扇, 能利于空气的流通、散热, 高压灭菌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以防意外, 取放灭菌器内物品时, 应穿长袖衣, 戴棉布手套以防烫伤。防止夏季中暑。

2.3 化学危害因素防护

供应室人员在配制化学消毒剂时, 应戴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穿长筒防水靴及防水围裙, 防止消毒液溅到皮肤黏膜及眼睛上。配制消毒剂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准确掌握配制浓度, 取放物品后及时加盖, 避免消毒液挥发对人体造成危害。

2.4 生物危害因素防护

2.4.1 经常接触病原微生物的防护

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处理回收后的医疗用品时要戴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穿长筒防水靴及防水围裙, 防止操作时溅到皮肤、口腔、眼内。对被乙肝、艾滋病等病原微生物重度感染的物品, 如无较大使用价值的废弃并做无害化处理, 二次使用的应先灭菌再刷洗, 操作完毕更衣并按六步洗手法进行洗手消毒。水龙头应设脚踏式或感应性开关, 洗手后自动烘干。

2.4.2 机械性危害的防护

医院职业危害管理制度 篇8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筛选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25-02

1前言

不同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也不一样,职业病危害因素具有多样性,会随着工作环境、工作工程、工艺生产等条件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前,应采用文献进行检索,并充分掌握工作单位相关资料,对该工作的工作流程进行分析,采用类比调查或现场调查等方式进行定性识别,然后再进行危害筛选,找出职业病危害因素中的主要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和程序主要取决于识别目的,以建设项目为例子,这类工作的职业危害因素识别重点在于类比调查、工程分析以及资料调研,而职业健康检查、控评监测以及日常监测的识别重点在于现场调查。另外,传统卫生职业可采用检查表法和经验法进行识别,但应考虑其工艺条件变化情况,以免工艺条件对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影响。

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筛选依据

在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筛选时,应根据以下规定进行筛选。

2.1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相关法律法规,如国家职业采样检测标准及接触限制标准等。

2.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险性、强度以及浓度等。

2.3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

2.4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的人群特性。

2.5多因素评估、相关要求、水平对比以及专家评估等结果。

3如何识别特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一些特殊环境,如职业病诊断、项目建设、设备检查和维护、紧急状态、异常状态以及密闭空間等。其中,设备维修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生产过程中较难察觉,如锅炉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下时不接触保温材料及耐火材料,但在锅炉检修过程中,接触保温材料及有害物质粉尘。密闭空间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急性职业中毒和缺氧性窒息,其识别重点包括有毒气体产生原因、通风换气问题、以及低洼处是否存在高密度有毒气体。异常及紧急状态识别重点包括设备故障、异常开车或停车以及生产等,在正常生产的情况下,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水平较低,或不接触危害因素,但在异常紧急情况下,不仅要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且接触水平较高。异常紧急状态的环境因素具有潜在性,容易造成遗漏和忽略,因此,应高度重视异常紧急状态,充分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

4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存在的问题

4.1没有全面的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于杂质中含有的成分没有全面重视。因为用人单位通常只是将反应资料全面提供,对于副作用没有给予关注,导致出现常常忽略杂质成分的情况。②对于存放废渣、辅料等问题没有重视,例如砷、磷等杂质含在硅铁中,一旦硅铁遇到水或者潮湿的环境时则会出现砷化氢或者磷化氢等物质。③对于地方特色没有重视的态度,因为地球化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的约束,导致地壳中不同方面的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别,导致在进行炼铁高炉工作中有着相对严重的铅危害。④现今,大部分企业的化学物质经常以绿色产品、环保产品等口号生产,因为基于配方保护的前提下,生产产期对于化学品安全生产所使用的物料清单并不提供,造成在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方面无法做到全面[1]。⑤对于密闭空间内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没有充分重视。⑥对于紧急情况或者异常情况下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没有充分的重视。造成无法全面识别的因素具体是:一方面是企业在构建技术能力方面,由于没有合理的配备专业机构人员,导致在学科参与方面相对缺乏,职业卫生工作人员在自身的整体素质、知识结构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在责任以及法律方面有着较弱的意识。同时,卫生监督方面也是造成无法全面识别职业危害因素的主要原因。

4.2过度的识别职业危害因素过度识别职业危害因素具体在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工作中体现,主要是因为负责人对法律责任的承担有一定的惧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没有构建“剂量的接触是决定毒物毒性大小的相关原因”等主要意识。②对于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或者“使用”的相关参数与概念没有明确标明。③对于职业病诊断、职业健康检查、监测等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主要重点没有明确区别,例如,只是在检修或者维修过程中偶尔接触部分毒物,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检查时并没有做特定的识别,一旦进行职业病诊断、职业健康检查、评价监测等工作中则以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

5职业病危害因素筛选的相关对策

5.1深入健全相关法规政策现今,我国有相关法律法规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义为:在职业活动中对劳动者健康产生影响的相关危险原因[2]。根据这样的说法,危险因素应该包含环境、劳动以及工艺等方面的原因。由于现今列入职业病的名单中没有与生产环境、劳动过程相关的原因,因此,没有统一的职业病危险因素筛选方法。例如:《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的文件中,根据不同类型,分别以3大类型划分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则是根据直接造成职业病危害的因素分别以10大类型进行划分;《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则是根据直接造成职业伤害与伤亡事故等方面的原因,分别以6大类型进行划分。

5.2将体格检查资料与监测资料综合应用通常情况下,对职业健康进行检查时发现职业病因素,但是监测的资料均出现不超标的提示;而监测资料中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显示超标的情况时,检查职业健康并没有出现职业病的情况。一旦检查资料出现上述情况时,则可能是无法全面识别职业病中的危害因素,或者是职业病危害因素没有相同的侧重点,应该将检查健康资料与监测资料综合应用,对全面识别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常全新,杨霞,程亚琪,马玉华.某钢帘线厂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1,12(05):196-197.

上一篇:公司财务部年终工作总结以及计划下一篇:餐饮店父亲节活动方案